CN110979530B -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9530B
CN110979530B CN201910875439.1A CN201910875439A CN110979530B CN 110979530 B CN110979530 B CN 110979530B CN 201910875439 A CN201910875439 A CN 201910875439A CN 110979530 B CN110979530 B CN 1109795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opening
main
vehicle
ed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54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9530A (zh
Inventor
前田瑠衣
青木宏次
栗城大亮
石栗嘉之
横川俊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79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9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能够抑制车体内部的露出,并且有效地排出散热器的排风,而且形成为平滑的外观形状,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驾驶性。中间罩(41)在前罩(40)及底罩(42)之间至少设置在散热器(36)的侧方。中间罩(41)具备主罩(46)和配置在主罩(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罩(47)。主罩(46)具备沿着散热器(36)的侧缘部的主罩上部开口(46b)。外罩(47)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上部开口(46b)重叠。外罩(47)具备外罩开口(47c),主罩上部开口(46b)与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局部重叠。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车辆,其具备覆盖转向器周围的前罩和覆盖车体下部的底罩,并且具备在前罩与底罩之间覆盖车体侧面的中间罩,其中,在中间罩的位于散热器侧方的部位设置了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运动系的二轮车中具备罩的情况下,形成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特性的车体外装形状,并且设置有排出来自散热器的排风的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4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上述开口,能够有效地排出散热器的排风,但车体内部露出,并且作为外观形状,难以形成平滑连续的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能够抑制车体内部的露出,并且有效地排出散热器的排风,而且形成为平滑的外观形状,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驾驶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在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的车架10上支承有:前照灯44,其配置在所述前立管15的前方;发动机11,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16的下方;散热器36,其在所述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发动机11的前方;以及罩38,其覆盖所述车架10及所述散热器36,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罩38具备:前罩40,其覆盖所述前照灯44的周围;底罩42,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11的下方;以及中间罩41,其在所述前罩40及所述底罩42之间至少设置在所述散热器36的侧方,所述中间罩41具备主罩46和配置在所述主罩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罩47,所述主罩46具备沿着所述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的主罩开口46b,所述外罩47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所述主罩开口46b重叠,所述外罩47具备外罩开口47c,所述主罩开口46b与所述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部分重叠。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主罩开口46b具备:前缘部46g,其沿着所述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上缘部46e,其从所述前缘部46g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后缘部46f,其在所述上缘部46e的后端屈曲并向前侧延伸,所述外罩47的后缘部47b形成与所述主罩开口46b的所述上缘部46e及所述后缘部46f相似的形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外罩47的后缘部47b位于比所述主罩开口46b的所述上缘部46e及所述后缘部46f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所述主罩46与所述外罩47之间形成有空间98,在所述空间98内配置有翅71,所述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所述翅71的后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外罩47具备:前表面部47e,其位于所述外罩开口47c的前方;以及后表面部47f,其位于所述外罩开口47c的后方,在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主罩46之间配置有所述翅71,所述后表面部47f相对于所述前表面部47e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而接近所述主罩46。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外罩开口47c具备:上表面部47h,其连接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上部之间;以及下表面部47j,其连接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下部之间,所述上表面部47h及所述下表面部47j指向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所述散热器36的下方设置有油冷却器86,所述主罩46具备位于所述油冷却器86的侧方的侧壁部46h,在所述侧壁部46h,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所述油冷却器86的后方具备开口部46c。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46c具备沿着所述油冷却器86的倾斜而配置的百叶板73。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中,罩具备:前罩,其覆盖前照灯的周围;底罩,其配置在发动机的下方;以及中间罩,其在前罩及底罩之间至少设置在散热器的侧方,中间罩具备主罩和配置在主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罩,主罩具备沿着散热器的侧缘部的主罩开口,外罩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开口重叠,外罩具备外罩开口,主罩开口与外罩开口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部分重叠,因此外罩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开口重叠,由此,使主罩开口难以露出,并且在停车时及行驶时,能够有效地从主罩开口排出散热器的排风,而且,通过主罩与外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能够形成平滑的罩表面形状,能够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此外,主罩开口与外罩开口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部分重叠,由此,当车辆侧倾时,能够使风在车宽方向上通过,因此容易使车体侧倾,能够提高驾驶性。
在上述结构中,主罩开口具备:前缘部,其沿着散热器的侧缘部;上缘部,其从前缘部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后缘部,其在上缘部的后端屈曲并向前侧延伸,外罩的后缘部形成与主罩开口的上缘部及后缘部相似的形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外罩的后缘部位于比主罩开口的上缘部及后缘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主罩与外罩具有形状的一体感,同时有效地遮住主罩开口,并且能够抑制外罩妨碍散热器排风从主罩开口的排出。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在主罩与外罩之间形成有空间,在空间内配置有翅,外罩开口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翅的后方,因此能够利用主罩与外罩之间的空间配置翅,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空间内的行驶风进行整流。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外罩具备:前表面部,其位于外罩开口的前方;以及后表面部,其位于外罩开口的后方,在前表面部与主罩之间配置有翅,后表面部相对于前表面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而接近主罩,因此能够使行驶风从外罩开口向车辆后方流动,伴随于此,能够使来自主罩开口的排风容易流向后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外罩开口具备:上表面部,其连接前表面部与后表面部各自的上部之间;以及下表面部,其连接前表面部与后表面部各自的下部之间,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指向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因此,通过使外罩的前表面部与后表面部向车宽方向偏移,能够使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形成为至少指向车宽方向的形状,通过外罩开口、前表面部及后表面部,能够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管道形状,能够形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行驶风的流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散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油冷却器,罩位于油冷却器的侧方的侧壁部,在侧壁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油冷却器的后方具备开口部,因此,能够通过开口部有效地排出油冷却器的排风。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开口部具备沿着油冷却器的倾斜而配置的百叶板,因此能够通过百叶板使油冷却器的排风更容易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左视图。
图5是示出从图4的车体前部拆下外罩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6是示出从图4的车体前部拆下中间罩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从斜后方观察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9是图5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罩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2是示出前中心罩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图13是示出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的下部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座椅框架及其周围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座椅框架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罩结构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1:发动机;
15:前立管;
16:主框架;
36:散热器;
36a:侧缘部;
38:罩;
40:前罩;
41:中间罩;
42:底罩;
44:前照灯;
46:主罩;
46b:主罩上部开口(主罩开口);
46c:主罩下部开口(开口部);
46e:上缘部;
46f:后缘部;
46g:前缘部;
46h:下部侧壁部(侧壁部);
47:外罩;
47b:后缘部;
47c:外罩开口;
47e:前表面部;
47f:后表面部;
47h:上表面部;
47j:下表面部;
71:翅;
86:油冷却器;
98: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
机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支承前轮2的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
机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座椅14的方式就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构成车架10的前端部;左右一对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7,其从主框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其从主框架16及枢轴框架17向后上方延伸。
主框架16具备从主框架16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并支承发动机11的发动机吊架部(未图示)。
前叉12以向左右转向自如的方式被前立管15轴支承。在前叉12的上端部设置有转向把手21。前轮2轴支承于设置在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
摆臂13轴支承于支承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7上的枢轴22。枢轴22沿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摆臂13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22,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轴支承于设置在摆臂13的后端部的车轴3a。
在车体与摆臂13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4。后悬架24的上端与车体连结。后悬架24的上端例如借助从发动机1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悬架连结部(未图示),与作为车体的发动机11连结。
后悬架24的下端借助未图示的连杆机构,与摆臂13、以及枢轴框架17的下端部连结。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于枢轴框架17的前方,且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28,其支承沿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曲轴27;以及气缸部29,其从曲轴箱28的前部向前上方延伸。在气缸部29容纳有在气缸部29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未图示)。气缸部29的气缸轴线29a相对于铅垂前倾。
曲轴箱28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未图示)的变速箱部28a。发动机11的输出经由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30传递到后轮3。
空气滤清器盒31配置在气缸部29的后上方。空气滤清器盒31经由节流阀体(未图示),与气缸部29的后表面的进气端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2从气缸部29的前表面的排气端口向下方引出,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2的后端与配置在后轮3的侧方的消音器33连接。
燃料箱35在主框架16的上方配置在座椅14与空气滤清器盒31之间。
冷却发动机11的散热器36配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
机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及发动机11等车体的车体罩37。
车体罩37在前部具备罩38。
罩38包括前罩40、中间罩41及底罩42。
前罩40从前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及前立管15,并且覆盖左右一对前照灯44的周围。中间罩41包括:左右一对主罩46,其从侧方覆盖发动机11的前部;以及左右一对外罩47,其配置在左右的主罩46的车宽方向外侧。底罩42从下方覆盖发动机11。
车体罩37具备:油箱罩51,其覆盖空气滤清器盒31及燃料箱35的一部分;以及后罩52,其覆盖车体的后部。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54安装于前叉12。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前部的内挡泥板55安装于摆臂13。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后部的后挡泥板56从座椅框架18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
乘员放置脚的脚踏板58支承于枢轴框架17,且配置在枢轴框架17的后方。
图2是示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前罩40的上部设置有:挡风屏61,其配置在中央部;以及左右一对后视镜62,其配置在挡风屏61的车宽方向两侧方。
在前罩40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前罩40的进气口64。
进气口64经由配置在前罩40的下方的管道与发动机11(参照图1)的进气装置连通。
在前罩40的下方,在进气口64的车宽方向两侧方设置有左右一对前照灯44。此外,左右的前照灯44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左右的前照灯44各自的下方被前中心罩66覆盖。
前中心罩66是形成进气口64的下部的部分,进气口64的上部由前罩40形成。即,进气口64由前罩40及前中心罩66形成。
左右的主罩46的前部与前中心罩66的两侧缘部连续连接。此外,左右的外罩47的上缘部与前罩40的两侧缘部连续连接,覆盖左右的前照灯4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周围。
前中心罩66的前缘部66a及左右的主罩46的前缘部46a、46a形成罩38的开口部、即罩开口68。
从罩开口68露出前叉12的下部。
在左右的主罩46各自的前部的外表面,为了对行驶风进行整流而设置有形成为翼形的多个翅71。多个翅71被外罩47从侧方覆盖。
图4是示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左视图。图5是示出从图4的车体前部拆下外罩47的状态的左视图。
如图4所示,主罩46从侧方覆盖发动机11的气缸部29及主框架16的一部分。主罩46具备:主罩上部开口46b,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框架16重叠;以及主罩下部开口46c,其配置在主罩上部开口46b的下方。
在主罩下部开口46c,以将主罩下部开口46c前后分开的方式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百叶板73。
外罩47形成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前缘部47a的一部分沿着主罩46的前缘部46a。外罩47的后缘部47b的一部分形成为沿着主罩46的主罩上部开口46b的缘部46d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上缘部46e及后缘部46f)。
外罩47具备外罩开口47c,该外罩开口47c是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主罩上部开口46b中的上缘部46e的前方前高后低地形成的细长开口。
主罩上部开口46b与外罩开口47c形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重叠的交叠空间74。
在外罩47的外侧面47d,在位于比外罩开口47c靠前方的位置的前表面部47e、和位于比外罩开口47c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表面部47f中,前表面部47e位于比后表面部47f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前表面部47e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主罩46配置有多个翅71。
如图5所示,主罩46的主罩上部开口46b具备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三角形状的缘部46d。缘部46d包括:前缘部46g,其前高后低地延伸;上缘部46e,其从前缘部46g的上端前高后低地延伸;以及后缘部46f,其从上缘部46e的后端前低后高地延伸或向前方延伸。
前缘部46g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配置在左右的主罩4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散热器36(详细而言,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重叠,且沿着散热器36(详细而言,侧缘部36a)倾斜。
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从主罩上部开口46b露出散热器36的后部,但散热器36的从主罩上部开口46b露出的部分被外罩47(参照图4)的后部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不向外部露出。
在主罩46的外侧面46k,在位于比前缘部46g靠前方的位置的主罩前表面部46m,上下隔开地设置有多个翅71。
散热器软管75从散热器36向发动机11侧延伸。
在散热器36的下方配置有冷却发动机11内的油的油冷却器77。油冷却器77被构成主罩46的下部的下部侧壁部46h和底罩42的前部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油冷却器77的后缘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下部开口46c的前缘部46j一致,或配置在比前缘部46j靠前方的位置,因此油冷却器77不向外部露出。
百叶板73促使在油冷却器77中被升温并向后方排出的排风从罩38内经由主罩下部开口46c向外部流出。
图6是示出从图4的车体前部拆下中间罩41的状态的左视图。
发动机11的气缸部29具备:气缸体81,其设置在曲轴箱28的前部上部;以及气缸盖82,其设置在气缸体81的上部。在曲轴箱28的下部设置有油盘84。
在气缸部29的前方,散热器36以前高后低地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散热器36的下方且油盘84的前方,油冷却器86配置成接近散热器36的下端部并前低后高地倾斜。
在发动机11与散热器36及油冷却器86之间,配置有由与气缸盖82连接的多根管构成的排气管32的上游部分。排气管32从气缸盖82向下方延伸,进而在油冷却器86的后方屈曲并向后方延伸。
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视图。
多个翅71与背板91一体地形成,背板91配置在形成主罩46的主罩前表面部46m的前壁部46n的车宽方向内侧。多个翅71与背板91构成翅成型体92。
主罩46的前壁部46n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长孔状的翅贯穿插入孔46p,在多个翅贯穿插入孔46p分别插入有翅71。
背板91通过螺钉等紧固部件与固定于车体内侧的内板94紧固。
多个翅71各自的末端部71a与外罩47的内侧面47g在车宽方向上分离。
如上所述,通过将多个翅71与背板91一体地形成,能够容易进行翅成型体92的组装,与一个一个地组装翅71相比,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图8是从斜后方观察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主罩46在外侧面46k具备:上下延伸的上下表面46q;和从上下表面46q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车宽面46r。
上下表面46q的上部、特别是位于主罩上部开口46b的上方的开口上方面46s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面。
在上下表面46q与车宽面46r的边界形成的棱线46t一边波动,一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车宽面46r的后部形成有由排出罩38内的行驶风的多个狭缝构成的狭缝组96。多个狭缝分别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4及图8所示,外罩47的外侧面47d具备:上表面部47h,其连接前表面部47e与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上部之间;以及下表面部47j,其连接前表面部47e与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下部之间。
上表面部47h是外罩开口47c的上方的面。下表面部47j是外罩开口47c的下方的面。
前表面部47e比后表面部47f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因此上表面部47h及下表面部47j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即,上表面部47h及下表面部47j各自的前侧位于比后侧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上表面部47h及下表面部47j指向(面对)车辆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
外罩47在与主罩46之间形成空间98。由外罩47与主罩46在空间98的后端部形成的后端开口101排出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和从主罩46的主罩上部开口46b排出的排风。
在比后端开口10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外罩开口47c。由于前表面部47e配置于比后表面部47f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外罩开口47c除了向车辆侧方开口,也向车辆后方开口。
这样,通过在比后端开口10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设置外罩开口47c,能够抑制从主罩上部开口46b通过后端开口101而排出的被升温的排风由于从外罩开口47c向车辆后方排出的行驶风而向车宽方向外侧被排出,能够使所述排风向车辆后方流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对沿着罩38流动的空气流进行整流,能够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图9是图5的IX-IX线剖视图。
主罩46的开口上方面46s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此外,车宽面46r从开口上方面46s的上缘呈大致直角地向车宽方向内侧斜上方屈曲,进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同时向上方弯曲。
如上所述,通过形成开口上方面46s,能够使从主罩上部开口46b排出的被升温的排风如箭头A所示流动,而难以流向驾驶者侧。
图10是示出罩38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如图10所示,左右的前罩40、左右的外罩47及前中心罩66形成使左右的前照灯44(参照图3)露出的左右一对前照灯用开口38a。
前照灯用开口38a的缘部38b具备由前罩40和外罩47形成的上缘部38c、由前中心罩66形成的内缘部38d、以及由外罩47和前中心罩66形成的下缘部38e。
上缘部38c具有作为前罩40与外罩47的边界部的上部边界部38f。下缘部38e具有作为外罩47与前中心罩66的边界部的下部边界部38g。
这样,通过在上缘部38c设置上部边界部38f,在下缘部38e设置下部边界部38g,能够对前照灯44周围赋予新印象,能够提高外观性。
前中心罩66具备位于左右的前照灯用开口38a的下方的左右一对外侧面部66b。左右的外侧面部66b和主罩46的与左右的外侧面部66b相邻的内侧面部46u形成连续地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面38h。其结果是,碰到前中心罩66的左右的外侧面部66b的行驶风如箭头B所示,沿着主罩46的内侧面部46u,向形成在主罩46与外罩47之间的空间98的前端部的前端开口102流动,进而朝向最上部的翅71。
这样,通过形成促使空气流向空间98流入的弯曲面38h,能够提高罩38对空气流的控制,能够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如图11所示,当在罩38的罩开口68的最上缘部68a和前挡泥板54的最上缘部54a分别绘制出水平线105、106时,在水平线105、106之间,配置有左右的多个翅71中配置在最上方的翅71。
此外,当绘制出经过与前挡泥板54一体地设置的左右一对叉护罩54b的侧部上端部54c的水平线107时,在水平线105、107之间配置有全部的多个翅71。
这样,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通过匹配由罩开口68和前挡泥板54形成的开口部108的高度来配置翅71,能够通过翅71对从开口部108向两侧方流散的行驶风进行整流,能够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图12是示出前中心罩66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如图10及图12所示,前中心罩66以被左右的主罩46夹着的方式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比左右的主罩46向前方突出。
此外,前中心罩66配置在比左右的外罩47靠前方的位置,向车辆侧方露出。
这样,通过使前中心罩66比左右的主罩46及左右的外罩47向车辆前方突出,能够对车体前部赋予新的印象,能够提高外观性。
图13是示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部的下部的立体图。
罩38的下部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尖,左右的主罩46及左右的外罩47的车宽方向的间隔逐渐变窄。
在左右的主罩46的下部侧壁部46h、左右的外罩47的下端部及左右的底罩42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纵长的油冷却器86(参照图6)。油冷却器86被油冷却器罩111从前方覆盖。
油冷却器罩111构成为包括:框部111a;在框部111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纵向延伸的竖梃部111b;以及从竖梃部111b沿车宽方向延伸到框部111a的两侧部的多个百叶板111c。
多个百叶板111c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各百叶板111c前高后低地倾斜。
这样,通过使多个百叶板111c分别前高后低地倾斜,能够容易使沿着以前倾姿势配置在油冷却器86的上方的散热器36的表面流来的来自斜上方的行驶风向油冷却器罩111的后方导入。
此外,利用前高后低的多个百叶板111c,能够阻止从前轮2弹起的飞石等进入各百叶板111c之间,能够保护油冷却器86。
图14是示出座椅框架18及其周围的侧视图。图15是示出座椅框架18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如图14及图15所示,座椅框架18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上框架113、左右一对下框架114以及多个加强框架115。
左右的上框架113从左右的主框架16的后部分别向后方斜上方延伸。左右的下框架114从左右的枢轴框架17的上部在左右的上框架113的下方分别向后方斜上方延伸。上框架113与下框架114在后端彼此连接。多个加强框架115连接上框架113与下框架114。
上框架113的前端部113a形成为形成有上下延伸的贯通孔113b的筒状,筒状的前端部113a利用插入贯通孔113b的螺栓117,与形成于主框架16的上缘部16a的凸起部16b紧固。
下框架114的前端部114a形成为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螺纹孔的筒状,在筒状的前端部114a的螺纹孔内螺纹结合有螺栓118,螺栓118贯通形成于枢轴框架17的后缘部17a的安装部17b。
这样,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支承上框架113的前端部113a,能够增大由左右的主框架16支承的燃料箱35的宽度、即容量。
此外,通过在车宽方向上支承下框架114的前端部114a,能够将下框架114配置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座椅14的下方的车宽方向的宽度更纤细。
<第2实施方式>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罩结构的立体图。
关于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主罩121在上部具备主罩上部开口46b,在主罩121的外侧面121a,在比主罩上部开口46b的前缘部46g靠前方的主罩前表面部121b突出有多个翅71。多个翅71设置成上下隔开地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在主罩前表面部121b形成有供多个翅71插入的开口部121c,从开口部121c突出有多个翅71。
具备多个翅71的翅成型体92(也参照图7)如箭头C所示,能够在开口部121c的上缘部121d与下缘部121e之间滑动,能够在上缘部121d与下缘部121e之间的任意的位置固定于内板94(参照图7)。
即,能够按箭头C的方向变更多个翅71的位置。
这样,由于能够任意调整多个翅71的位置,能够变更空气动力学特性。
如以上的图1、图4及图5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在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的车架10上支承有前照灯44、发动机11、散热器36、罩38。
前照灯44配置在前立管15的前方,发动机11配置在主框架16的下方,散热器36在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罩38覆盖车架10及散热器36。
罩38具备前罩40、底罩42、中间罩41。前罩40覆盖前照灯44的周围,底罩42配置在发动机11的下方,中间罩41在前罩40及底罩42之间至少设置在散热器36的侧方。
中间罩41具备主罩46和配置在主罩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罩47。
主罩46具备沿着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的作为主罩开口的主罩上部开口46b。外罩47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上部开口46b重叠。外罩47具备外罩开口47c,主罩上部开口46b与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局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外罩47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主罩上部开口46b重叠,因此使主罩上部开口46b难以露出,并且能够在停车时及行驶时从主罩上部开口46b有效地排出散热器36的排风。
而且,通过主罩46与外罩47在车宽方向上重叠,能够形成平滑的罩表面形状,能够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此外,主罩上部开口46b与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部分重叠,由此,当车辆侧倾时,能够使风在车宽方向上通过,因此容易使车体侧倾,能够提高驾驶性。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主罩上部开口46b具备:前缘部46g,其沿着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上缘部46e,其从前缘部46g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后缘部46f,其在上缘部46e的后端屈曲并向前侧延伸。
外罩47的后缘部47b形成与主罩上部开口46b的上缘部46e及后缘部46f相似的形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比主罩上部开口46b的上缘部46e及后缘部46f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主罩46与外罩47具有形状的一体感,同时有效地遮住主罩上部开口46b,并且能够抑制外罩47妨碍散热器36的排风从主罩上部开口46b的排出。
此外,如图2及图8所示,在主罩46与外罩47之间形成有空间98,在空间98内配置有翅71,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翅71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主罩46与外罩47之间的空间98配置翅71,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空间98内的行驶风进行整流。
如图4、图5及图8所示,外罩47具备:前表面部47e,其位于外罩开口47c的前方;以及后表面部47f,其位于外罩开口47c的后方。在前表面部47e与主罩46之间配置有翅71,后表面部47f相对于前表面部47e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而接近主罩46。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行驶风从外罩开口47c向车辆后方流动,伴随于此,能够容易使来自主罩上部开口46b的排风向后方流动。
此外,如图4及图8所示,外罩开口47c具备:上表面部47h,其连接前表面部47e与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上部之间;以及下表面部47j,其连接前表面部47e与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下部之间。上表面部47h及下表面部47j指向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外罩47的前表面部47e和后表面部47f沿车宽方向偏移,能够使上表面部47h和下表面部47j形成为至少指向车宽方向的形状。由此,能够由外罩开口47c、前表面部47e及后表面部47f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管道形状,能够形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行驶风的流动。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散热器36的下方设置有油冷却器86。主罩46具备位于油冷却器86的侧方的作为侧壁部的下部侧壁部46h,在下部侧壁部46h,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油冷却器86的后方具备作为开口部的主罩下部开口46c。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主罩下部开口46c有效地排出油冷却器86的排风。
此外,主罩下部开口46c具备沿着油冷却器86的倾斜而配置的百叶板73。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百叶板73使油冷却器86的排风更容易排出。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形和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机动二轮车1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还包括机动二轮车1以外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8)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在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的车架(10)上支承有:前照灯(44),其配置在所述前立管(15)的前方;发动机(11),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16)的下方;散热器(36),其在所述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发动机(11)的前方;以及罩(38),其覆盖所述车架(10)及所述散热器(36),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罩(38)具备:前罩(40),其覆盖所述前照灯(44)的周围;底罩(42),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11)的下方;以及中间罩(41),其在所述前罩(40)及所述底罩(42)之间至少设置在所述散热器(36)的侧方,所述中间罩(41)具备主罩(46)和配置在所述主罩(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罩(47),所述主罩(46)具备沿着所述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的主罩开口(46b),所述外罩(47)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所述主罩开口(46b)重叠,所述外罩(47)具备外罩开口(47c),所述主罩开口(46b)与所述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部分重叠,所述外罩(47)在与所述主罩(46)之间形成空间(98),由所述外罩(47)与所述主罩(46)在所述空间(98)的后端部形成的后端开口(101)排出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和从所述主罩(46)的所述主罩开口(46b)排出的排风,在比所述后端开口(10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所述外罩开口(47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开口(47c)是前高后低地形成的细长开口,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外罩开口(47c)在设置于所述主罩(46)的外表面上的翅(71)的后方,相对于所述散热器(36)的长度方向倾斜地交叉,并且不仅向车辆侧方开口,也向车辆后方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罩开口(46b)具备:前缘部(46g),其沿着所述散热器(36)的侧缘部(36a);上缘部(46e),其从所述前缘部(46g)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后缘部(46f),其在所述上缘部(46e)的后端屈曲并向前侧延伸,所述外罩(47)的后缘部(47b)形成与所述主罩开口(46b)的所述上缘部(46e)及所述后缘部(46f)相似的形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外罩(47)的后缘部(47b)位于比所述主罩开口(46b)的所述上缘部(46e)及所述后缘部(46f)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间(98)内配置有翅(71),所述外罩开口(47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所述翅(71)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47)具备:前表面部(47e),其位于所述外罩开口(47c)的前方;以及后表面部(47f),其位于所述外罩开口(47c)的后方,在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主罩(46)之间配置有所述翅(71),所述后表面部(47f)相对于所述前表面部(47e)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而接近所述主罩(4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开口(47c)具备:上表面部(47h),其连接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上部之间;以及下表面部(47j),其连接所述前表面部(47e)与所述后表面部(47f)各自的下部之间,所述上表面部(47h)及所述下表面部(47j)指向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器(36)的下方设置有油冷却器(86),所述主罩(46)具备位于所述油冷却器(86)的侧方的侧壁部(46h),在所述侧壁部(46h),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所述油冷却器(86)的后方具备开口部(46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46c)具备沿着所述油冷却器(86)的倾斜而配置的百叶板(73)。
CN201910875439.1A 2018-09-28 2019-09-17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Active CN110979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983 2018-09-28
JP2018185983A JP6806747B2 (ja) 2018-09-28 2018-09-28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9530A CN110979530A (zh) 2020-04-10
CN110979530B true CN110979530B (zh) 2021-07-27

Family

ID=70081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5439.1A Active CN110979530B (zh) 2018-09-28 2019-09-17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06747B2 (zh)
CN (1) CN1109795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0088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880089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3165040A (ja) * 2020-09-18 2023-11-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7281A (ja) * 1985-03-12 1986-09-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JP2005225383A (ja) * 2004-02-13 2005-08-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06213249A (ja) * 2005-02-04 2006-08-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527148B2 (ja) * 2007-12-30 2010-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2012162094A (ja) * 2009-05-27 2012-08-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55509B2 (ja) * 2009-08-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ウル構造
JP5566708B2 (ja) * 2010-01-27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JP5486978B2 (ja) * 2010-03-25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597147B2 (ja) * 2011-03-07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21125B2 (ja) * 2011-10-04 2016-05-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構造
JP2014210485A (ja) * 2013-04-18 2014-11-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07049B2 (ja) * 2013-10-11 2015-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3277566B1 (en) * 2015-04-03 2020-01-29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cov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6317726B2 (ja) * 2015-12-18 2018-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17165387A (ja) * 2016-03-15 2017-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シュラウド
JP6763273B2 (ja) * 2016-10-12 2020-09-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JP2018111414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5378A (ja) 2020-04-09
JP6806747B2 (ja) 2021-01-06
CN110979530A (zh) 2020-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8461B2 (en) Cowl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0979530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3723792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EP2305547B1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US5609658A (en) Air cleaner for a vehicle
JP466147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US9016421B2 (en) Front air guiding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US9669704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1912366B2 (en) Saddle-ride vehicle
JP560412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6076512A (ja) 車両
JP503225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空気導入口構造
JP201901875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9200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EP0448728A1 (en) Exhaust apparatus in saddle type vehicle
JP455574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JP67956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65387A (ja)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シュラウド
KR100953603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레그 실드 구조
JP2005313899A5 (zh)
CN110979529B (zh) 车辆的前整流罩结构
JP74707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39455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JP74545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100147B2 (ja) ナックル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