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1844B - 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1844B
CN110831844B CN201880042553.XA CN201880042553A CN110831844B CN 110831844 B CN110831844 B CN 110831844B CN 201880042553 A CN201880042553 A CN 201880042553A CN 110831844 B CN110831844 B CN 1108318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ver
seat cushion
recess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5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1844A (zh
Inventor
川谷慎治
远城贞通
中村敏德
谷口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容易使罩与座垫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一种座椅(10),其具备构成座部的座垫(12)和覆盖座垫(12)的罩(13),所述座椅(10)具备:多个凹部(41、42),其设置于座垫(12)的座面;以及固定部件(51、52),其与罩(13)卡合而保持为陷入凹部(41、42)的状态,并将罩(13)固定于座垫(12)。

Description

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座垫和罩的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座椅罩提出有以下这样的结构:与安装该座椅罩的座椅的形状一致地裁切形成座椅罩,在外周缘的至少两处设置有环装带布,使绳材贯通这些环状带布的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拉伸绳材,对座椅罩赋予张力,使座椅罩与座椅相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登记实用新型第3128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以往的结构中,拉伸穿过环状带布的外周缘的绳材来使罩与座椅相配,因此罩的座面中央等的张力相对变弱。特别是若罩使用网罩等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则座面中央的张力变弱。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容易使罩与座垫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129774号的全部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座椅,其具备:构成座部的座垫12;和覆盖所述座垫12的罩13,所述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多个凹部41、42,其设置于所述座垫12的座面;以及固定部件51、52,其与所述罩13卡合并保持为陷入各个所述凹部41、42中的状态,将所述罩13固定于所述座垫12。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所述凹部41、42的底部41A、42A设置有供所述固定部件51、52贯通的贯通孔41K、42K,所述固定部件51、52穿过所述贯通孔41K、42K而露出到所述座垫12的背面,在露出的部分实施了限制所述固定部件51、52的脱落的防脱。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凹部41、42呈圆柱状凹陷,所述贯通孔41K、42K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凹部41、42小。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座垫12是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罩13是网罩,利用所述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网罩以及所述固定部件51、52构成所述座椅10。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罩13的周缘部13S绕到所述座垫12的背面。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罩13的周缘部13S绕到所述座垫12的背面,并延伸到与所述贯通孔41K、42K中的任意一个对应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件51、52中的任意一个卡合。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座椅10位于支承框架61上,所述凹部41、42中的任意一个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支承框架61重叠的位置,所述固定部件51、52中的任意一个贯通所述凹部41、42中的任意一个并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61。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凹部41、42的深度超过所述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具备:多个凹部,其设置于构成座部的座垫的座面;以及固定部件,其与覆盖座垫的罩卡合并保持为陷入各个所述凹部中的状态,将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座垫。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座面的多个部位施加拉力而使罩伸展,容易使罩与座垫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
此外,在所述凹部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贯通的贯通孔。而且,所述固定部件穿过所述贯通孔并露出到所述座垫的背面,在露出的部分实施了限制所述固定部件的脱落的防脱。根据该结构,固定部件的防脱部位难以从外部目视看到。
此外,所述凹部呈圆柱状凹陷,所述贯通孔的直径比所述凹部小。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固定部件的座面侧的端部的径向尺寸比贯通孔大、且比凹部小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限制固定部件向座垫背面侧的脱落。
此外,所述座垫是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罩是网罩,利用所述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网罩以及所述固定部件构成所述座椅。根据该结构,不使用座椅底板就能够构成座椅,能够提供缓冲性及透气性优异且轻量的座椅。
此外,所述罩的周缘部绕到所述座垫的背面,因此,能够使罩的周缘部在外观上不容易看到。
此外,所述罩的周缘部绕到所述座垫的背面,并延伸到与所述贯通孔中的任意一个对应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件中的任意一个卡合,因此,能够利用将罩和座垫固定的固定部件,将罩的周缘部固定于座垫。
此外,所述座椅位于支承框架上,所述凹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支承框架重叠的位置,所述固定部件中的任意一个贯通所述凹部中的任意一个,并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将罩和座垫固定的固定部件,将座椅固定于支承框架。
此外,所述凹部的深度超过所述座垫的厚度的一半,因此即使座垫发生变形,也能够充分避免乘员与固定部件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自动二轮车的座椅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了座椅的表面附近的截面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座椅的图。
图4是将设置于座椅的凹部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
图5是将其他凹部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凹部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自动二轮车的座椅周边部的立体图。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体的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右”表示车体右方。
座椅1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的燃料箱2与后壳罩3之间,构成供乘员就座的就座部(乘员用座椅)。另外,在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不同的情况下,座椅10不限定于上述位置。例如,当为在燃料箱2的位置具备覆盖空气滤清器或收纳盒的箱状的壳罩的车体的情况下,在箱状的壳罩与后壳罩3之间配置有座椅10。
图2是放大了座椅10的表面附近的截面的图。
该座椅10由以下部分构成:座垫12,其构成座部;以及罩13,其覆盖座垫12,不具有所谓的座椅底板。座垫12通过由单层的网状材料构成的单层网状座垫形成,罩13是由网状材料100构成的网罩。
座垫12通过使由热塑性弹性体构成的树脂制的纤维(也称作连续线状体)12A弯曲来形成环,通过熔接等来接合各环的接触部分,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即,该座垫12是热塑性弹性网状体。由此,得到了缓冲性及耐久性优异、且透气性优异的座垫12。特别是得到了与聚氨酯制的以往的车辆用座垫相比透气性格外优异的座垫12。
此外,通过调整构成座垫12的纤维12A的材料、纤维径、中空率(每单位面积的中空面积)等,能够调整缓冲性、透气性及耐久性(缓冲性的持续性)等。由此,即使是厚度比较薄的座垫12,也能够得到充分的缓冲性、透气性及耐久性。此外,在整个座垫12中形成有间隙,因此还获得了散热性及排水性(透水性),有利于座椅10的轻量化。
另外,座垫12不限于热塑性弹性网状体,可以是使用热塑性弹性体以外的材料的三维网状结构。
构成罩13的网状材料100形成为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编织合成树脂等所构成的纤维材料而形成的织物构成。即,网状材料100由立体织物形成,所述立体织物具备:表层101,其构成露出到外部的表面;背侧层102,其构成背面;以及连结层103,其连结表层101及背侧层102。表层101及背侧层102由网状的有孔组织的织物形成,具有透气性。另外,表层101优选使用使表面的触感良好、且保水性少的纤维材料(例如膨松线)。
连结层103通过用单丝的连结丝线103A连结表层101及背侧层102而构成。更具体而言,连结层103由连结表层101及背侧层102时至少有两根连结丝线103A交叉的交叉结构的织物形成。通过形成为交叉结构,容易兼顾作为立体织物的罩13的透气性、形态稳定性、弹力性(冲击吸收性)及耐久性(弹力性的持续性)等。而且,由于在整个罩13中形成有间隙,因此也得到了散热性及排水性,有利于座椅10的轻量化。
这样,在本结构中,通过座垫12及罩13这两者得到了座椅10的透气性、散热性以及排水性等。而且,由树脂形成座垫12及罩13,因此与使用天然纤维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耐水性强的结构。
另外,连结层103不限定于交叉结构,也可以是大致垂直地连结表层101及背侧层102的柱结构,或者,是至少两根连结丝线103A和表背两侧的织物形成三角形的桁架结构。另外,网状材料100也可以形成为三层以外的多层结构。此外,可以将表层101或背侧层102变更为一片网布(网状面料)等,由织物以外的材料构成各层101~103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不限于多层结构,可以广泛应用公知的网状材料。
图3是从上方观察座椅10的图。
座椅10是驾驶员专用的单人座椅,形成为越靠前方宽度越窄、且越靠后方宽度越宽的形状。座椅10由于越靠前方宽度越窄,因此,确保了就座于座椅10的驾驶员的腿的移动自由度。而且,座椅10由于越越后方宽度越宽,因此,确保了应对驾驶员的姿势变化等的大的座椅面积。另外,即使在非单人座椅的情况下,也可有形成为越靠前方座椅宽度越窄、且越靠后方宽度越宽的形状。
座椅10的前部形成为沿着燃料箱2的背面向后方凹陷的弯曲形状。此外,座椅10的后部形成为沿着后壳罩3的前表面左右伸出的形状。在形成该座椅10的前部左右的角部的左右的区域10F、及形成后部左右的角部的左右的区域10R分别设置有使座垫12的座面向下方凹陷而成的凹部41。
此外,在座椅10的前后及左右中的相当于中央的位置也设置有使座垫12的座面向下方凹陷而成的凹部42。
图4是将凹部41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另外,关于各凹部41及其周边结构则是相同的。
三维网状结构的座垫12由于难以使局部厚度不同来进行制作,因此制作座垫12时难以预先形成凹部41。因此,在本结构中,对于制作成具有一定的厚度的板状的座垫12,通过使与各凹部41对应的位置以凹陷的方式热变形来形成各凹部41。
在这种情况下,受热熔融的树脂使得各凹部41的底部41A的密度比其他部位提高。如图4所示,凹部41的部分被压缩形成为座垫12的厚度的几分之一(在图4的例子中为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凹部41的底部41A的密度与周围相比为成为数倍之多。因此,座垫12中的凹部41的底部41A的区域不具有柔软性,成为硬区域。
此外,在凹部41的底部41A设置有供固定部件51贯通的贯通孔41K。
凹部41呈圆柱状凹陷,并且形成为直径d2比固定部件51的头部51A的直径d1大。此外,贯通凹部41的底部41A的贯通孔41K的直径d3比凹部41的直径d2、及固定部件51的头部51A的直径d1小,且形成为固定部件51的轴部51B能够通过的值。此外,凹部41的深度D1是能够使头部51A没入凹部41内的深度,且形成为超过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的深度。在图4及后述的各图中,标号P1表示座垫12的一半厚度的位置。
固定部件51是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或树脂等形成的销部件(也称作固定销),一体地具备呈直线状延伸的轴部51B和在轴部51B的上端扩径的头部51A。通过将该固定部件51以使头部51A处于上方的姿态插入凹部41,固定部件51被插入到头部51A与凹部41的底部41A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
固定部件51的轴部51B形成为比贯通孔41K长的形状。由此,轴部51B贯通座垫12,并露出到座垫12的背侧。在该露出的末端的部分安装有止动件55,止动件55成为限制固定部件51向上方脱落的防脱部件。本结构的止动件55是开口销,设置于轴部51B的孔部沿着与轴部51B垂直的方向贯通。另外,止动件55不需要限定为开口销,可以应用能够防止固定部件51脱落的任意部件。
此外,在固定部件51插入凹部41前,固定部件51的轴部51B穿过罩13的由网状材料100形成的网眼。
此处,固定部件51的头部51A形成为不通过罩13的由网状材料100形成的网眼的大小。由此,罩13卡定于固定部件51。
如该图4所示,将卡定了罩13的固定部件51插入至凹部41,利用止动件55限制固定部件51的脱落(防脱),由此罩13被固定于座垫12。在这种情况下,罩13成为夹持在固定部件51的头部51A与凹部41的底部41A之间的状态,能够在将罩13拉入凹部41的状态下固定罩13。
这样,将罩13在拉入凹部41的状态下固定,因此,能够高效地施加拉力,从而使罩13伸展。因此,能够在设置于座垫12的座面的多个(4个)凹部41的部位(参照图3)施加拉力而使罩13伸展,能够使罩13与座垫12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并且,罩13被定位于各凹部41的部位,还能够抑制罩13的偏移。
另外,罩13是网罩,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因这种伸缩性,即使将罩13的一部分拉入凹部41内,也能够使罩13沿着座垫12伸展。此外,通过变更凹部41的深度等,能够变更将罩13拉入凹部41的量,能够调整拉力。例如在伸缩性高的罩13的情况下,优选使拉入凹部41的量相对多,在伸缩性低的罩13的情况下,优选使拉入凹部41的量相对小。
图5是将凹部42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凹部42的形成方法与凹部41相同。
凹部42呈圆柱状凹陷,并且在该凹部42的底部42A设置有供固定部件52贯通的贯通孔42K。凹部42的直径d7形成为比固定部件52的头部52A的直径d6大。此外,贯通凹部42的底部42A的贯通孔42K的直径d8比凹部42的直径d7及固定部件52的头部52A的直径d6小,且形成为固定部件52的轴部52B能够通过的值。此外,凹部42的深度D2是能够使头部52A没入凹部42内的深度,且形成为超过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标号P1表示的位置)的深度。
该固定部件52与固定部件51的不同点在于,该固定部件52被紧固于构成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框架的一部分的支承框架61。该支承框架61是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座椅10重叠的位置的部件,座椅10位于该支承框架61上。此外,支承框架61具有被紧固部62,插入座椅10的凹部42中的固定部件52的轴部52B紧固于被紧固部62。
支承框架61例如是架设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间的板状的横架、或座椅轨道本身。
在本结构中,固定部件52是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或树脂等形成的螺纹部件(在本结构中为带孔螺栓),固定部件52一体地具备形成有外螺纹的轴部52B和在轴部52B的上端扩径的头部52A。通过将该固定部件52以使头部52A处于上方的姿态插入凹部42中,固定部件52被插入到头部52A与凹部42的底部42A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
固定部件52的轴部52B形成为比贯通孔42K长的形状。由此,轴部52B贯通座垫12,并露出到座垫12的背侧。并且,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工具使固定部件52的头部52A旋转,固定部件52的轴部52B被紧固于设置在支承框架61上的被紧固部62。由此,固定部件52向上方的脱落被限制,并且座垫12与支承框架61连结。
这样,被紧固部62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止动件成为限制固定部件52向上方脱落的防脱部件。
此外,在固定部件52被插入凹部42前,固定部件52的轴部52B穿过罩13的由网状材料100形成的网眼。固定部件52的头部52A形成为不会通过罩13的由网状材料100形成的网眼的大小。由此,罩13卡定于固定部件52。
因此,与固定部件51的情况同样,罩13成为夹持在固定部件52的头部52A与凹部42的底部42A之间的状态,罩13在被拉入凹部42内的状态下被固定。由此,在凹部42的部位也能够施加拉力而使罩13伸展,容易使罩13与座垫12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此外,在凹部42的部位也能够抑制罩13的偏移。
这样,在凹部42的部位,除了罩13与座垫12的固定,还进行座垫12与支承框架61的固定,与分别进行这些固定的情况相比,部件个数少,能够使结构简易。
此外,通过变更凹部42的深度等,也能够调整拉伸的强度,因此在伸缩性低的罩13的情况下,优选使凹部42的深度浅等。
另外,在本结构中,说明了将凹部42设置于座面中央的一个部位的情况,但凹部42的位置及个数可以适当变更。此外,对于凹部41的位置及个数,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凹部41、42,其设置于座垫12的座面;以及固定部件51、52,其与罩13卡合并保持为陷入凹部41、42的状态,将罩13固定于座垫12。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座面的多个部位施加拉力而使罩伸展。由此,即使罩13是具有伸缩性的网罩,也容易使罩13与座垫12的座面紧密接触地伸展。
此外,通过拆卸固定部件51、52,能够容易地拆卸罩13。因此,容易单独清洗、更换罩13和座垫12。
此外,在凹部41、42的底部41A、42A设置有供固定部件51、52贯通的贯通孔41K、42K。而且,固定部件51、52穿过贯通孔41K、42K并露出到座垫12的背面,在露出的部分实施了限制固定部件51、52的脱落的防脱。根据该结构,难以从外部目视看到固定部件51、52的防脱部位。
此外,凹部41、42呈圆柱状凹陷,贯通孔41K、42K的直径比凹部41、42小,因此通过使固定部件51、52的座面侧的端部(相当于头部51A、52A)的直径比贯通孔41K、42K大、且比凹部41、42小这样简易的结构,就能够限制固定部件51、52向座垫背面侧脱落。
此外,座垫12是单层网状座垫,罩13是网罩,利用单层网状座垫、网罩以及固定部件51、52构成座椅10。由此,不使用所谓的座椅底板就能够构成座椅10,能够提供缓冲性及透气性优异且轻量的座椅10。
并且,使单层网状座垫热变形来形成凹部41、42,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单层网状座垫形成凹部41、42,并且能够使凹部41、42的底部41A、42A为硬区域。因此,不使用强度高的座椅底板,就能够将固定部件51、52、及罩13固定于强度高的部位。
此外,座椅10位于支承框架61上,凹部42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支承框架61重叠的位置,固定部件52贯通凹部42并固定于支承框架61。由此,能够利用固定罩13和座垫12的固定部件52,将座椅10固定于支承框架61。
另外,也可以使凹部41、4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设置在俯视观察时与支承框架61重叠的位置,固定部件51、5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贯通凹部41、42中的任意一个,并固定于支承框架61。
此外,凹部41、42的深度D1、D2超过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因此即使座垫12发生变形,也能够充分避免乘员与固定部件51、52的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凹部41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截面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示出相同的标号。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罩13的周缘部13S绕到座垫12的背面且与贯通贯通孔41K的固定部件51卡合。
如图6所示,罩13的周缘部13S一体地具备越过座垫12的侧缘而向座垫12的背面折曲的凸缘部13A。该凸缘部13A延伸到覆盖与凹部41连通的贯通孔41K的下方的区域。
该凸缘部13A具有与贯通了贯通孔41K的固定部件51卡合的卡合部13K。另外,卡合部13K是通过网状材料100形成凸缘部13A时的网眼,通过将固定部件51贯穿插入该网眼,固定部件51与凸缘部13A卡合。
如图6所示,在凸缘部13A的外侧,固定部件51通过止动件55而防脱。由此,在止动件5与座垫12的背面之间夹持凸缘部13A,能够将罩13的周缘部13S固定于座垫12。
这样,罩13的周缘部13S绕到座垫12的背面,因此,能够使罩13的周缘部13S难以在外观上看到。
此外,周缘部13S绕到座垫12的背面且延伸到与贯通孔41K对应的位置,与固定部件51卡合。由此,能够利用固定罩13和座垫12的固定部件51,将罩13(周缘部13S)固定于座垫12。因此,与单独进行这些固定的情况相比,部件个数少,能够使结构简化。
此外,在图6中,使贯通孔41K形成为直径比轴部51B大,在贯通孔41K与固定部件51之间配置有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或树脂等形成的筒状部件71(也称作套环)。通过该筒状部件71,能够进一步提高座垫12中的固定部件51的头部51A与罩13(凸缘部13A)之间的强度。
另外,凸缘部13A只要设置成与插入各凹部41中的各固定部件51卡合即可,可以遍及罩13的整周形成凸缘部13A,也可以不在罩13的整周形成凸缘部13A。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凹部41的深度D1形成为超过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标号P1表示的位置)的深度,因此,即使座垫12发生变形,也能够避免乘员与固定部件51的接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座垫12的贯通孔41K、42K与固定部件51、52之间配置具有刚性的筒状部件71。
此外,也可以使罩13的周缘部13S(包括凸缘部13A)延伸到与贯通孔42K对应的位置,与固定部件52卡合。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由网状材料100形成凸缘部13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由网状材料100以外的布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构成凸缘部13A的布料设置贯通孔来作为与固定部件51卡合的卡合部13K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形和应用。
例如,说明了凹部41呈圆柱状凹陷的形状的情况,但可以变更为呈多棱柱状凹陷的形状等。此外,说明了将罩13形成为网罩的情况,但不限于网罩。此外,对于座垫12,也不限定于单层网状座垫,例如可以是聚氨酯。
此外,说明了座椅10不具备座椅底板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从下方支承座垫12的座椅底板,可以广泛应用公知的座椅结构。
此外,座椅10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员专用的单人座椅中应用了本发明,但也可以在驾驶员及同乘者乘车的串列座椅、或同乘者专用的单人座椅中应用本发明。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自动二轮车以外的车辆的座椅。例如,不限于自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也可以应用于包括自行车等其他二轮车及ATV(越野行驶车辆)等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此外,也可以在车辆以外的座椅中应用本发明。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座椅;
12:座垫;
13:罩;
41、42:凹部;
41A、42A:底部;
51、52:固定部件;
41K、42K:贯通孔;
61:支承框架;
100:网状材料。

Claims (5)

1.一种座椅,其具备:构成座部的座垫(12);和覆盖所述座垫(12)的罩(13),
所述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多个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座垫(12)的座面;以及
固定部件,其与所述罩(13)卡合并保持为陷入各个所述凹部中的状态,将所述罩(13)固定于所述座垫(12),
在所述凹部的底部(41A、42A)设置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贯通的贯通孔(41K、42K),
所述固定部件穿过所述贯通孔(41K、42K)而露出到所述座垫(12)的背面,在露出的部分实施了限制所述固定部件的脱落的防脱,
所述罩(13)的周缘部(13S)一体地具备越过所述座垫(12)的侧缘而朝向所述座垫(12)的背面折曲的凸缘部(13A),所述凸缘部(13A)绕到所述座垫(12)的背面并至少延伸到覆盖与所述凹部连通的所述贯通孔(41K、42K)中的任意一个的下方的区域,与所述固定部件中的任意一个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呈圆柱状凹陷,所述贯通孔(41K、42K)的直径比所述凹部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垫(12)是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罩(13)是网罩,利用所述单层网状座垫、所述网罩以及所述固定部件构成所述座椅(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10)位于支承框架(61)上,
所述凹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支承框架(61)重叠的位置,
所述固定部件中的任意一个贯通所述凹部中的任意一个,并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6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深度超过所述座垫(12)的厚度的一半。
CN201880042553.XA 2017-06-30 2018-06-26 座椅 Active CN1108318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774 2017-06-30
JP2017129774 2017-06-30
PCT/JP2018/024225 WO2019004221A1 (ja) 2017-06-30 2018-06-26 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1844A CN110831844A (zh) 2020-02-21
CN110831844B true CN110831844B (zh) 2022-02-08

Family

ID=64742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553.XA Active CN110831844B (zh) 2017-06-30 2018-06-26 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22356B2 (zh)
CN (1) CN110831844B (zh)
WO (1) WO2019004221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922429A (en) * 1969-12-16 1973-03-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utton assembly
US4037296A (en) * 1975-12-15 1977-07-26 The Alan White Company Method and article for tufting upholstery and the like, and the resulting article of manufacture
JPS59192000U (ja) * 1983-06-08 1984-12-20 井上エムテ−ピ−株式会社 クツシヨン体の表皮材
JPS6039700U (ja) * 1983-02-25 1985-03-19 東京シー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表皮の吊込み構造
JPH0838302A (ja) * 1994-07-29 1996-02-13 Itoki Crebio Corp 椅子等におけるクッション体の取付け構造
JP2006097223A (ja) * 2004-09-02 2006-04-13 Jatecx:Kk 立体網状構造体及び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202557363U (zh) * 2012-05-25 2012-11-28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发泡体b面与面套之间的吊紧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5809B1 (en) * 2003-05-07 2006-06-27 Milsco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cessed cushion ornament
JP2010012807A (ja) * 2008-06-30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着座席
JP5718698B2 (ja) * 2011-03-25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6318825B2 (ja) * 2014-04-28 2018-05-09 東洋紡株式会社 軽量性に優れた網状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922429A (en) * 1969-12-16 1973-03-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utton assembly
US4037296A (en) * 1975-12-15 1977-07-26 The Alan White Company Method and article for tufting upholstery and the like, and the resulting article of manufacture
JPS6039700U (ja) * 1983-02-25 1985-03-19 東京シー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表皮の吊込み構造
JPS59192000U (ja) * 1983-06-08 1984-12-20 井上エムテ−ピ−株式会社 クツシヨン体の表皮材
JPH0838302A (ja) * 1994-07-29 1996-02-13 Itoki Crebio Corp 椅子等におけるクッション体の取付け構造
JP2006097223A (ja) * 2004-09-02 2006-04-13 Jatecx:Kk 立体網状構造体及び立体網状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202557363U (zh) * 2012-05-25 2012-11-28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发泡体b面与面套之间的吊紧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22356B2 (ja) 2020-07-15
CN110831844A (zh) 2020-02-21
JPWO2019004221A1 (ja) 2020-04-02
WO2019004221A1 (ja)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68285B1 (ko) 차량용 시트
US8991934B2 (en) Vehicle seat
US6435618B1 (en) Seat
US20120248839A1 (en) Cush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EP1743800A2 (en) Seat
JP201305275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1428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153418B (zh) 用于人体的支撑元件及其安装方法
MX2013010814A (es) Elemento de acojinamiento y estructura de asiento.
CN110831844B (zh) 座椅
JP6568881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WO2018198463A1 (ja) 跨座式シート
CN110831845B (zh) 座椅结构
US10160181B2 (en) Laminated structure
JP4322937B2 (ja) シートカバー
JP4623490B2 (ja) シート構造
JP6759462B2 (ja) シート
JP2002238694A (ja) 鉄道車両又は航空機用シート
CN108340996B (zh) 车辆的座椅结构
JP2015067036A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ウェビン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9838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8198462A1 (ja) 跨座式シート
JP202308824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223972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2009202757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