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1845B - 座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座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1845B
CN110831845B CN201880043415.3A CN201880043415A CN110831845B CN 110831845 B CN110831845 B CN 110831845B CN 201880043415 A CN201880043415 A CN 201880043415A CN 110831845 B CN110831845 B CN 110831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hook
cover
folded
loop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34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1845A (zh
Inventor
小原健史
宫泽好之
小西克幸
竹野翔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将罩可靠地固定于座椅并能够灵活地调整罩的张紧度的结构。座椅结构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部件(20)、位于缓冲部件(20)的下表面的底板(21)和覆盖缓冲部件(20)的罩部件(22),其中,罩部件(22)的端缘具备挂于底板(21)的紧固片(46),在紧固片(46)与底板(21)的内侧具备将它们各自卡合的罩卡合结构(100)。

Description

座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结构,在由网眼构成的罩的端部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备伸缩件,将该安装部配置在座椅底板的纵壁的内侧,利用伸缩件的伸缩将罩安装于座椅。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结构,在罩的端部设置有带部件,在该带部件的端部设置有粘扣带,利用一对带部彼此进行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7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设置于罩端缘的安装部位于座椅底板的纵壁内侧,在看不见的地方安装罩,并且公开了利用粘扣带将设置于罩的端缘的至少一对带部件彼此卡合而使安装可靠。但是,没有将罩向座椅上固定的那样的机构,并且没有体现出罩的合适感的灵活的结构,因此,无法实现满足使用者喜好的安装。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结构,其能够将罩可靠地固定于座椅,并且能够灵活地调整罩的张紧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29777的所有的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座椅结构,其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部件(20)、位于该缓冲部件(20)的下表面的底板(21、221)和覆盖所述缓冲部件(20)的罩部件(22、222、322、422),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22、222、322、422)的端缘具备挂于所述底板(21、221)的紧固片(46、246、370、446),在该紧固片(46、246、370、446)与所述底板(21、221)的内侧具备将它们各自卡合的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也可以是粘扣带(72、272、372、472)。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在所述底板(21、221)的宽度方向端部具备指向下方的纵壁(21c、221c),所述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位于该纵壁(21c、221c)的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在所述紧固片(46、370)设置有防翻卷机构(101、301)。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防翻卷机构(101、301)与所述粘扣带(72、372)分体地形成,且位于比所述粘扣带(72、372)靠所述紧固片(46、370)的端部(47、374)侧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防翻卷机构(101、301)具有设置于所述底板(21)的挂钩(27a)和设置于所述紧固片(46、370)的开口(46b、346b)。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在所述紧固片(46、370)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46b、346b)。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设置于所述底板(221)的所述粘扣带(272、472)形成向与所述罩部件(222、422)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突起形状(272a、472a)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结构,座椅结构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部件、位于该缓冲部件的下表面的底板和覆盖所述缓冲部件的罩部件,其中,所述罩部件的端缘具备挂于所述底板的紧固片,在该紧固片与所述底板的内侧具备将它们各自卡合的罩卡合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罩部件固定于座椅,并能够体现出罩部件的合适感。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罩卡合结构也可以是粘扣带。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罩部件与底板的灵活的安装,能够调整罩部件的张紧度,并且能够实现简单的安装。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在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端部具备指向下方的纵壁,所述罩卡合结构位于该纵壁的内侧。能够容易将罩折返拉伸,并能够调整卡合和张紧度。此外,由于是简单的卡合结构,因此,使用者容易设为所希望的张紧度。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紧固片设置有防翻卷机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限制粘扣带的活动而不易脱落,能够可靠地将罩部件与座椅卡合。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防翻卷机构与所述粘扣带分体地形成,且位于比所述粘扣带靠所述紧固片的端部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按压紧固片的余部,可靠地限制紧固片的活动而避免影响到粘扣带。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所述防翻卷机构也可以具有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挂钩和设置于所述紧固片的开口。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形状防止罩部件的翻卷。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紧固片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余部的长度灵活地将紧固片卡定于底板。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粘扣带形成向与所述罩部件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突起形状。根据该结构,由于突起形状的末端是相对于拉伸方向而向紧固片侵入的方向,因此,能够防止紧固片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座椅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座椅的周边部的平面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座椅的平面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纵壁和折返部的结构的图,图6的(A)是与图5的要部对应的图,图6的(B)是在图6的(A)中沿箭头VIA方向观察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中的网眼部和缓冲体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折返部被安装于座椅底板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图8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8的(B)是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钩挂孔的加工工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图4的X-X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要部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剖视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说明中,若无特别的记载,则前后左右和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是与车体的各方向相同的。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RH表示车体右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座椅10的周边部的立体图。图2是座椅10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未图示)、后轮(未图示)、车体框架11(图2)和产生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进行驱动的动力的动力装置(未图示)。
机动二轮车1在所述前轮的后方且上方具备罐状部件12。罐状部件12被车体框架11支承。这里,罐状部件12是燃料罐,但也可以是覆盖空气滤清器、收纳箱等的罐状的罩。
机动二轮车1是鞍乘型车辆,其在后罩13与罐状部件12之间具备供乘坐者以骑跨的方式落座的座椅10(跨坐式座椅),所述后罩13被支承于车体框架11的后部。
座椅10被支承在车体框架11上。座椅10通过座椅锁定机构(未图示)被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车体框架11侧。用于操作座椅锁定机构的锁芯操作部14被设置于后罩13的前部。
图3是从上方观察座椅10的周边部的平面图。
参照图1至图3,座椅10是驾驶员用单人座椅。座椅10以其前缘沿着罐状部件12的后缘并且其后缘沿着后罩13的前表面的方式设置。座椅10以从其后部越去向前方侧,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宽度越小的方式形成,从平面观察,左右的侧缘部10a、10a以越去向前方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2所示,驾驶员R落座在座椅10的上表面,并且使左右腿L分别沿着座椅10的左右侧面伸向下方。
由于座椅10越去向前方则宽度越窄,因此,可确保在座椅10上落座的驾驶员R的腿L的移动自由度。此外,由于座椅10越去向后方则宽度越宽,因此,可确保应对驾驶员R的姿势变化等的宽阔的座椅面积。另外,在非单人座椅的双人乘坐用座椅的情况下,有时也是越去向前方则座椅宽度越窄的形状。
图4是从下方观察座椅10的平面图。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座椅10具备:缓冲体(缓冲部件)20,其构成座部;座椅底板21,其位于缓冲体20的下表面;和座椅罩(罩部件)22,其覆盖缓冲体20。
座椅底板21是作为座椅10的骨架发挥作用的板状的框架部件,其由例如硬质合成树脂等具有较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从平面观察,座椅底板21形成为与座椅10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
座椅底板21的左右的侧缘部21a、21a以从平面观察时越向前方侧,座椅底板21的宽度越小的方式沿着座椅10的侧缘部10a、10a倾斜。此外,在图2的侧视图中,座椅底板21的侧缘部21a、21a从其前端到后部以向后降低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其后端部以向后升高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参照图3和图4,座椅底板21的前端部形成为沿着罐状部件12的后表面向后方凹陷的弯曲形状。具体而言,在座椅底板21的前端部的左右侧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21b、21b。前方突出部21b、21b以沿着罐状部件12的后端部的左右侧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纵壁和折返部的结构的图,图6的(A)是与图5的要部对应的图,图6的(B)是在图6的(A)中沿箭头VIA方向观察的图。
如图5所示,座椅底板21一体地具备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表面部26和从上表面部26的左右的侧缘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倾斜部27、27。上表面部26和倾斜部27、27形成在座椅底板2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座椅底板21的侧缘部21a、21a是倾斜部27、27的外侧缘部。侧缘部21a、21a的下表面部向下方鼓出。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21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有倾斜部27和侧缘部21a,倾斜部27和侧缘部21a相对于座椅底板21的上表面部26向下方弯曲,并构成了指向下方的纵壁21c、21c。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倾斜部27、27和侧缘部21a、21a构成纵壁21c、21c,但如图6所示,纵壁21c、21c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表面部26向下方弯曲并向上下方向(纵方向)延伸而指向下方的壁形状。
参照图2和图4,在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设置有:腿部28…,其设置在所述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的前部和后部;撑条部29、29,其从所述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和卡定部30、30,其从所述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的后部向后方延伸。
座椅10通过腿部28…被支承于车体框架11侧。此外,座椅10通过卡定部30、30被卡定于车体框架11侧,并且通过与撑条部29、29卡合的螺栓等固定件被固定于车体框架11。
参照图1至图5,座椅罩22具备:网眼部40,其由网眼材料形成;和表皮部41,其由与网眼部40不同的材料形成。
此外,座椅罩22具备:前侧袋部42、42,其被蒙在座椅底板21的前方突出部21b、21b(图4)上;和后侧袋部43,其被蒙在座椅底板21的后端。
前侧袋部42、42以从上下左右和前方覆盖前方突出部21b、21b的方式形成为袋状,并从前方钩挂于前方突出部21b、21b。
后侧袋部43以从上下左右和后方覆盖座椅底板21的整个后端的方式形成为袋状,并从后方钩挂在座椅底板21的后端。
前侧袋部42、42和后侧袋部43由表皮部41构成。此外,如图3所示,座椅罩22的前侧袋部42、42与后侧袋部43之间的部分由网眼部40构成。即,座椅罩22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由网眼部40构成,驾驶员的落座面的大部分由网眼材料构成。
表皮部41也可以由强度及刚性高于网眼部40的材料构成。此外,表皮部41也可以由与网眼部40相比通气性低且防水性高的材料构成。例如,表皮部41由PVC(聚氯乙烯)皮革等合成树脂制的片状材料形成。
另外,表皮部41也可以设置为覆盖网眼部40的材料的表面,或者也可以以缝合的方式设置在网眼部40的材料的外缘。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中的网眼部40和缓冲体20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7所示,座椅罩22的网眼部40具备表层40a、里层40b和将表层40a与里层40b连结起来的连结层40c,由三层结构的立体编织物构成,其中各层40a~40c由将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纤维材料编织而形成的针织物构成。表层40a和里层40b由网眼状的空孔组织的针织物形成,具有通气性。另外,优选的是,表层40a采用表面肌肤触感良好且保水性少的纤维材料(例如膨体纱)。
利用单丝的连接纱40d将表层40a和里层40b连结起来而构成了连结层40c。更具体而言,连结层40c由将表层40a和里层40b连结起来时至少两根连接纱40d交叉的交叉结构的针织物形成。通过形成交叉结构,从而容易兼顾作为立体编织物的座椅罩22的通气性、形态稳定性、弹性(冲击吸收性)和耐久性(弹性的持续性)等。并且,由于在整个网眼部40形成有间隙,因此,还有利于座椅罩22的轻量化。
另外,连结层40c不限于交叉结构,也可以是将表层40a与里层40b大致垂直地连结起来的柱结构、或者至少两根连接纱40d与表里的针织物形成三角形的桁架结构。
此外,网眼部40也可以是三层以外的多层结构。此外,也可以将表层40a或者里层40b变更为一块网眼面料等,利用针织物以外的材料构成各层40a~40c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此外,也可以使用公知的网眼材料而不限于多层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座椅罩22在左右方向的端缘具备挂于座椅底板21的襟翼(flap)状的折返部(紧固片)46…。折返部46…是以绕到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的方式将网眼部40延长而形成的。即,折返部46…由网眼材料构成。在左右设置有多个折返部46…。在前后方向上,折返部46…被设置在前侧袋部42、42与后侧袋部43之间。
折返部46…在弯曲部46a…处向座椅10的内侧方向折返,所述弯曲部46a…从下方覆盖座椅底板21中指向下方的纵壁21c、21c的末端(侧缘部21a)。因此,容易将座椅罩22在纵壁21c、21c的末端处折返并拉伸,能够利用纵壁21c、21c容易地对卡合和张紧度进行调整。
图8是折返部46被安装于座椅底板21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图8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8的(B)是变形例的说明图。
如图8的(A)所示,在比侧缘部21a、21a靠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部27、27的下表面(纵壁21c、21c的内侧面)设置有粘扣带72。粘扣带72是形成有多个呈挂钩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挂钩72a的挂钩面。即,通常,粘扣带是使呈挂钩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挂钩面与呈绒圈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绒圈面成对而构成的,但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仅利用一侧的挂钩面构成。
对应于比粘扣带72靠左右方向内侧、即折返部46…的末端部47(端部)侧的位置,在倾斜部27、27设置有防翻卷挂钩27a(挂钩)。防翻卷挂钩27a(挂钩)形成为从座椅底板21的倾斜部27、27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末端分别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的杆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翻卷挂钩27a是与座椅底板21分体的结构,但也可以与座椅底板21一体成型。
当折返部46…折返而被按压到粘扣带72上时,粘扣带72的挂钩72a钩挂在折返部46…的网眼部分。利用折返部46和粘扣带72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罩卡合结构100。折返部46…与倾斜部27、27结合。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座椅罩22固定于座椅10,此外,由于借助于粘扣带72被卡合,因此,能够实现座椅罩22与座椅底板21的灵活的安装,能够调整座椅罩22的张紧度,并能够实现简单的安装。此外,能够体现出座椅罩22的合适感。
这里,在折返部46…的末端部47形成有与防翻卷挂钩27a卡合的钩挂孔46b(开口)。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三个钩挂孔46b。防翻卷挂钩27a穿过三个钩挂孔46b、46b、46b中的一个钩挂孔46b。由于设置有多个钩挂孔46b,因此,能够根据座椅罩22的张紧状况(合适状况)改变与防翻卷挂钩27a钩挂的钩挂孔46b。即,能够利用三个钩挂孔46b、46b、46b和防翻卷挂钩27a,根据折返部46…的余部的长度灵活地卡定于座椅底板21,能够调整座椅罩22的张紧状况(合适状况)。利用钩挂孔46b、46b、46b和防翻卷挂钩27a构成防翻卷机构101。能够利用防翻卷机构101防止座椅罩22的翻卷。另外,在防翻卷机构101中,钩挂孔46b、46b、46b也可以是三个以上而不限于三个。
通常,若是借助于粘扣带的结合,则当作用与粘扣带整体垂直的力的情况下不易脱落,但若折返部46翻卷而对粘扣带72施加沿着面方向的力,则粘扣带72与折返部46的结合容易被解除而脱落。
在驾驶员R(乘坐者)坐在座椅10上的情况下,由于座椅10的上表面被驾驶员R的重量向下方压下去,因此,覆盖座椅10的座椅罩22也向下方被压下去,对座椅罩22沿着面作用有拉伸力。因此,座椅罩22的侧部及比侧缘部21a靠内侧的折返部46在沿着座椅罩22的侧部及折返部46的面的方向上被拉伸。此时,由于在折返部46处在沿着粘扣带72的面的方向上作用有拉伸力,因此,在经过时间或者发生其它扰动的情况下,有时折返部46会从粘扣带72上脱落。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防翻卷机构101,折返部46…与防翻卷挂钩27a卡合。因此,即使因驾驶员R的重量而对折返部46作用有拉伸力,在粘扣带72的附近,也利用防翻卷机构101消除了拉伸力,限制了折返部46向翻卷的方向活动。因此,折返部46不易翻卷,折返部46与粘扣带72的结合容易被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粘扣带72具有挂钩72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如图8的(B)所示地由末端鼓出的蘑菇状的钩挂部72b构成的粘扣带的结构。
采用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折返部46和纵壁21c的图6进行说明,折返部46在纵壁21c的末端(侧缘部21a)处向内侧方向折返。由此,能够容易将座椅罩22在纵壁21c的末端(侧缘部21a)处折返并拉伸,能够容易对卡合和张紧度进行调整。此外,折返部46被按压到设置于纵壁21c的内侧的粘扣带72上,粘扣带72的挂钩72a(图7)钩挂于折返部46的网眼部分。因此,座椅罩22被固定于座椅10。此外,防翻卷挂钩27a被设置在纵壁21c中比粘扣带72靠折返部46的末端部47侧的位置上,防翻卷挂钩27a与折返部46的钩挂孔46b卡合。由此,折返部46不易从粘扣带72脱落。另外,由于粘扣带72及防翻卷机构101设置在纵壁21c的内侧,因此,从座椅10的外部不易看到座椅罩22的安装结构,外观性好。
图9是示出钩挂孔46b的加工工序的一个示例的图。
由网眼材料构成的折返部46的末端部被加热的辅具T压缩加工而成为受热硬化了的板状的末端部47。之后,通过基于冲压加工等的冲孔加工,在末端部47形成钩挂孔46b。通过上述压缩加工产生的剩余部分47a被切断而除去。
另外,折返部46也可以是设置在座椅罩22上的另外的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另外的部件上设置粘扣带72(罩卡合结构100)和作为防翻卷机构101的孔46b(开口)。
参照图3和图5,缓冲体20被配置在座椅罩22与座椅底板21之间的空间S中。缓冲体20被分割成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这三个而设置。
第一缓冲体20a被支承于座椅底板21的上表面部26。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被配置在第一缓冲体20a的左右,并分别被支承于座椅底板21的倾斜部27、27。
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设置在座椅底板21的前后的大致整体范围。
如图7所示,缓冲体20是三维网状结构体,其是使由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构成的纤维45(也称为连续线状体)扭弯形成绒圈,并通过熔接等将各绒圈的接触部分接合起来而构成的。缓冲体20的各部件按照所需的尺寸,从大型的固定尺寸的材料上切断加工而形成为所需的形状。
即,缓冲体20由热塑性弹性网状体构成。由此,可得到缓冲性和耐久性优异且通气性优异的缓冲物。特别是,与以往的聚氨酯制的车辆用缓冲物相比,可得到通气性格外优异的缓冲物。
此外,通过对纤维45的材料、纤维直径、中空率(每单位面积的中空面积)等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将缓冲性、通气性和耐久性(缓冲性的持续性)等调整成所希望的性能。这样,即使是厚度比较薄的座椅10,也能够得到足够的缓冲性并得到通气性,并且还可得到散热性及排水性(透水性)。由于在整个缓冲体20上形成有间隙,因此,还有利于座椅10的轻量化。
另外,缓冲体20不限于热塑性弹性网状体。关键是,通过对缓冲体20应用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得到所希望的缓冲性和通气性等。
如图5所示,袋体23具备:第一袋体23a,其收纳第一缓冲体20a;第二袋体23b,其收纳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袋体23c,其收纳第三缓冲体20c。袋体23由通气性高的材料构成,例如,由网眼材料的薄片构成。
第一袋体23a由被缝合于网眼部40的背面的片状部件50和网眼部40构成为袋状。
具体而言,片状部件50具备:一侧片状部件50a,其通过表皮结合部51(参照图3和图5)与网眼部40结合,该表皮结合部51以沿着第一缓冲体20a的一侧侧缘的方式向前后延伸;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0b,其通过表皮结合部52(参照图3和图5)与网眼部40结合,该表皮结合部52以沿着第一缓冲体20a的另一侧侧缘的方式向前后延伸。
片状部件50具备结合部50c,该结合部50c是一侧片状部件50a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0b的内缘部彼此重叠而成的。结合部50c通过被夹在第一缓冲体20a与座椅底板21之间而借助于摩擦力被结合起来。
第二袋体23b由与网眼部40的背面结合的片状部件53和网眼部40构成为袋状。
具体而言,片状部件53具备:一侧片状部件53a,其通过右侧的折返部46的弯曲部46a的背面的下侧表皮结合部51a而被结合;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3b,其通过表皮结合部51与网眼部40结合。
片状部件53具备结合部53c,该结合部53c是一侧片状部件53a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3b的内缘部彼此重叠而成的。
结合部53c通过被夹在第二缓冲体20b与座椅底板21之间而被结合起来。
另外,通过表皮结合部51被缝合的一侧片状部件50a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3b也可以由一体的薄片构成。
第三袋体23c由与网眼部40的背面结合的片状部件54和网眼部40构成为袋状。
具体而言,片状部件54具备:一侧片状部件54a,其通过表皮结合部52与网眼部40结合;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4b,其通过左侧的折返部46的弯曲部46a的背面的下侧表皮结合部52a而被结合。
片状部件54具备结合部54c,该结合部54c是一侧片状部件54a和另一侧片状部件54b的内缘部彼此重叠而成的。
结合部54c通过被夹在第三缓冲体20c与座椅底板21之间而被结合起来。
另外,通过表皮结合部52被缝合的另一侧片状部件50b和一侧片状部件54a也可以由一体的薄片构成。
此外,结合部50c、53c、54c也可以通过例如粘扣带等结合单元而分别被结合起来。
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分别被成型为,在被收纳在袋体23中的状态下,追随由座椅罩22和座椅底板21规定的空间S的形状。因此,即使是将缓冲体20收纳在袋体23中且配置在空间S中的状态,缓冲体20也几乎不变形,而是成为不被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的形状。
袋体23从上下左右覆盖缓冲体20。另外,袋体23也可以从上下左右和前后覆盖缓冲体20。
如图5所示,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在下端具备侧方缓冲部20d、20d,所述侧方缓冲部20d、20d被夹在座椅底板21的侧缘部21a、21a的外侧面与网眼部40之间。通过设置侧方缓冲部20d、20d,从而侧缘部21a、21a不易硬邦邦地碰到腿L(图2),因而乘坐感好。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网眼部40中且表皮结合部51的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沿着表皮结合部51向前后延伸的切线部55。
此外,在网眼部40中且表皮结合部52的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沿着表皮结合部52向前后延伸的切线部56。
表皮结合部51、52是将树脂制的绳状部件熔接于网眼部40与袋体23重叠的部分而使网眼部40与袋体23结合的部分。
此外,切线部55、56是将树脂制的绳状部件熔接于网眼部40的表面而形成为切线状的部分。
表皮结合部51、52和切线部55、56作为凹凸露出到网眼部40的表面上。由此,网眼部40与落座者之间的摩擦增加,能够将表皮结合部51、52和切线部55、56作为落座者的防滑件来使用。
另外,表皮结合部51、52和切线部55、56不限于熔接,也可以将线缝合到网眼部40而形成。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的通气性高,因此,座椅10的乘坐感好。
由于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的通气性高,因此,有时雨等水会侵入到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中。
参照图5,从上方侵入到座椅10中的水W顺着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向下方移动,并且沿着座椅底板21的上表面移动,并从倾斜部27、27上流下而流向弯曲部46a、46a侧。
此外,水W顺着位于倾斜部27、27的外侧的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流向下方的弯曲部46a、46a。
座椅10的侧缘部10a、10a位于比座椅底板21的侧缘部21a、21a的外侧面靠外侧的位置。因此,流到弯曲部46a、46a的水W向下方通过网眼状的弯曲部46a、46a而落下并向座椅10的下方排出,因此,水W不易附着到坐在座椅10上的驾驶员R的腿L。
在装配座椅10时,能够在将缓冲体20收纳在一体地设置于网眼部40的袋体23中的状态下将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安装于座椅底板21,作业性好。此外,在由于保养等而将座椅10拆解开的情况下,能够将座椅罩22和缓冲体20从座椅底板21上一体地卸下来,作业性好。此外,通过将袋体23的结合部50c、53c、54c的结合解除,从而能够将缓冲体20容易地卸下来,缓冲体20的保养等容易。
此外,由于缓冲体20被收纳在设置于网眼部40的袋体23中,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缓冲体20,即使缓冲体20是三维网状结构体,形状的自由度也高,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通气性好的座椅10。
通过将以固定的形状、例如长方体提供的材料切成所希望的形状,从而制造出缓冲体20。由于缓冲体20被分割成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因此,容易使缓冲体20的形状符合座椅10的规定的形状。
此外,由于被分割成多个的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分别被收纳到第一袋体23a、第二袋体23b和第三袋体23c中,因此,容易使缓冲体20的形状符合其配置场所,缓冲体20的形状的自由度高。
第一缓冲体20a、第二缓冲体20b和第三缓冲体20c在空间S内彼此相邻地配置,从而彼此限制了位置。
图10是图4的X-X剖视图。
参照图4和图10,座椅罩22的后侧袋部43在下表面具备卡定孔43a、43a。在卡定孔43a、43a中贯穿插入有从座椅底板21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卡定部30、30。卡定部30、30钩挂于卡定孔43a、43a,从而座椅罩22被卡定于座椅底板21侧。由此,即使想将座椅罩22强行剥下,座椅罩22也不会脱落,因此,能够防止座椅罩22被盗。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座椅结构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体20、位于缓冲体20的下表面的座椅底板21和覆盖缓冲体20的座椅罩22,其中,座椅罩22的端缘具备挂于座椅底板21的折返部46,在折返部46与座椅底板21的内侧具备将它们各自卡合的罩卡合结构100。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座椅罩22固定于座椅10,并能够体现出座椅罩22的合适感。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罩卡合结构100是粘扣带72。因此,能够实现座椅罩22与座椅底板21的灵活的安装,能够调整座椅罩22的张紧度,并且能够实现简单的安装。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底板21的宽度方向端部具备指向下方的纵壁21c,罩卡合结构100位于纵壁21c的宽度方向内侧。因此,能够容易将座椅罩22折返拉伸,并能够调整卡合和张紧度。此外,由于是简单的卡合结构,因此,驾驶员R容易设为所希望的张紧度。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折返部46设置有防翻卷机构101。因此,能够限制粘扣带72的活动而不易脱落,能够可靠地将座椅罩22与座椅10卡合。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防翻卷机构101与粘扣带72分体地形成,且位于比粘扣带72靠折返部46的端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按压折返部46的余部,可靠地限制折返部46的活动而避免影响到粘扣带72。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防翻卷机构101具有设置于座椅底板21的挂钩27a和设置于折返部46的钩挂孔46b。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形状防止座椅罩22的翻卷。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折返部46设置有多个钩挂孔46b。因此,能够根据余部的长度灵活地将折返部46卡定于座椅底板21。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对应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翻卷机构101被省略。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折返部246中,钩挂孔46b被省略。此外,从座椅底板221的倾斜部227、227的下表面省略了防翻卷挂钩27a…。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底板221的倾斜部227、227的下表面(纵壁221c的内侧面),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扣带72而设置有粘扣带27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扣带272形成有多个棘部272a。棘部272a形成向与座椅罩222被拉伸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突起形状。棘部272a被设定成在基端部处粘扣带272与棘部272a之间的角度小的锐角。因此,在倾斜部27、27处,棘部272a的末端朝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内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实施方式的罩卡合结构200由折返部246和粘扣带272构成。当折返部246被按压于粘扣带272时,粘扣带272的棘部272a钩挂于折返部246的网眼部分。此时,当驾驶员R坐到座椅210上时,座椅罩222被拉伸,折返部246欲在沿着粘扣带272的面的方向上移动。这里,棘部272a的末端向与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棘部272a侵入到折返部246中。即,棘部272a的末端向折返部246侵入到粘扣带272中的方向倾斜。因此,借助于棘部272a,折返部246不易从粘扣带272上翻卷,能够防止折返部246从粘扣带272上脱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粘扣带272,将折返部246与座椅底板221卡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座椅罩222固定于座椅210,能够体现出座椅罩222的合适感。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座椅底板221的粘扣带272具备棘部272a,所述棘部272a向与座椅罩222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因此,由于棘部272a的末端相对于座椅罩222被拉伸的拉伸方向而向侵入到折返部246的网眼状部分中的方向突出,因此,能够防止折返部246翻卷。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翻卷机构101,但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通过设置防翻卷机构101,从而更可靠地将座椅罩222固定。即,也可以这样:在座椅底板221设置防翻卷挂钩,并且在折返部246设置与防翻卷挂钩钩挂的钩挂孔。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对应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座椅罩322具备与网眼部40分体的安装体370(紧固片)来代替折返部46。即,座椅罩322通过安装体370和粘扣带372被固定于座椅底板21,这点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座椅310具备座椅底板21、缓冲体20、座椅罩322和袋体23。
座椅罩322具备网眼部340和表皮部41。网眼部34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网眼部40同样地由网眼材料形成,但不具备折返部46、46,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网眼部40不同。
座椅罩322具备与网眼部340的左右的侧部的下缘340a、340a结合的安装体370…。座椅罩322通过安装体370…被固定于座椅底板21。
安装体370…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与折返部46…同样的形状,其形成为从网眼部340的下缘340a、340a延伸的襟翼状。安装体370以绕到座椅底板21的下表面的方式折返,并被固定于倾斜部27、27的下表面。
安装体370也可以由强度及刚性高于网眼部340的材料构成。此外,安装体370也可以由与网眼部340相比通气性低且防水性高的材料构成。例如,安装体370由PVC皮革等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形成。
安装体370的基端部从外侧重叠地设置在网眼部340的下缘340a,并通过形成于下缘340a的结合部371而与网眼部340结合。在结合部371中,安装体370、网眼部340和一侧片状部件53a的基端部这三层被结合为一体。这里,结合部371通过熔接而形成,但也可以利用线将这三层缝合起来而形成。
安装体370通过粘扣带372(罩卡合结构)被固定于倾斜部27的下表面。粘扣带372具备:一侧粘扣面72,其被设置在倾斜部27的下表面;和另一侧粘扣面373,其被设置在安装体370的末端部。一侧粘扣面7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扣带72相同。另一侧粘扣面373具备呈绒圈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绒圈面。第三实施方式的罩卡合结构300由粘扣带372构成。
使呈挂钩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挂钩面与呈绒圈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绒圈面成对而构成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粘扣带372。一侧粘扣面72是挂钩面,另一侧粘扣面373是绒圈面。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粘扣带372,对挂钩与绒圈被设置在不同的表面上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在一个表面上植入有挂钩和绒圈这两方的、没有挂钩面与绒圈面的区别的类型等任意的粘扣带。
在安装体370的末端部374,与折返部46同样地形成有三个能够与防翻卷挂钩27a钩挂的钩挂孔370b(开口)。防翻卷机构301由钩挂孔370b、370b、370b和防翻卷挂钩27a构成。
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安装体370…以沿着下缘340a的方式彼此前后分离地配置。因此,即使安装体370是不易让水通过的部件,水W也会在下缘340a附近从前后的安装体370、370之间被排出到下方。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对应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折返部246而具备折返部446这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折返部446的上表面设置有另一侧粘扣面473。设置在倾斜部227、227的一侧粘扣面27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粘扣带272同样地构成。另一侧粘扣面473形成为呈绒圈状密集地起毛而成的绒圈面。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一侧粘扣面272和另一侧粘扣面473构成成对的粘扣带472。第四实施方式的罩卡合结构400由粘扣带472构成。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并非将一侧粘扣面272钩挂于折返部446的网眼部分,而是钩挂于作为另一部件的具有绒圈面的另一侧粘扣面473上,从而使折返部446与倾斜部227、227的下表面结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利用粘扣带472使折返部446与座椅底板221卡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座椅罩422固定于座椅410,能够体现出座椅罩422的合适感。
此外,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座椅底板221的一侧粘扣面272具备向与座椅罩422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的棘部272a。因此,棘部272a的末端在座椅罩422被拉伸的情况下侵入到折返部446的另一侧粘扣面473中,因此,能够防止折返部446的翻卷。
另外,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粘扣带72而使用具有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棘部272a的粘扣带272。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粘扣带72而使用具有蘑菇状的钩挂部72b的粘扣带72或具有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棘部272a的粘扣带272作为成对的一方的一侧粘扣面。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座椅罩322,采用具备网眼部4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座椅罩322整体由防水性高的PVC皮革那样的材料构成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座椅被设置于车辆的示例,列举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可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的鞍乘型车辆、具备四个以上轮子的鞍乘型车辆以及小型摩托车等鞍乘型车辆。此外,本发明的座椅也可以应用于车辆以外的例如家具等的跨坐式座椅。
标号说明
20:缓冲部件
21、221:底板
21c、221c:纵壁
22、222、322、422:罩部件
27a:挂钩
72、272、372、472:粘扣带
46、246、370、446:紧固片
46b、346b:开口
47、374:端部
100、200、300、400:罩卡合结构
101、301:防翻卷机构
272a、472a:突起形状

Claims (6)

1.一种座椅结构,其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部件(20)、位于该缓冲部件(20)的下表面的底板(21、221)和覆盖所述缓冲部件(20)的罩部件(22、222、322、422),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22、222、322、422)的端缘具备挂于所述底板(21、221)的紧固片(46、246、370、446),在该紧固片(46、246、370、446)与所述底板(21、221)的内侧具备将它们各自卡合的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
所述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是粘扣带(72、272、372、472),
在所述紧固片(46、370)设置有防翻卷机构(101、301),
所述防翻卷机构(101、301)与所述粘扣带(72、372)分体地形成,且位于比所述粘扣带(72、372)靠所述紧固片(46、370)的端部(47、374)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21、221)的宽度方向端部具备指向下方的纵壁(21c、221c),所述罩卡合结构(100、200、300、400)位于该纵壁(21c、221c)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翻卷机构(101、301)具有设置于所述底板(21)的挂钩(27a)和设置于所述紧固片(46、370)的开口(46b、346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紧固片(46、370)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46b、346b)。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底板(221)的所述粘扣带(272、472)形成向与所述罩部件(222、422)的拉伸方向对置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突起形状(272a、472a)。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翻卷机构(101、301)具有设置于所述底板(21)的挂钩(27a)和设置于所述紧固片(46、370)的开口(46b、346b)。
CN201880043415.3A 2017-06-30 2018-06-27 座椅结构 Active CN1108318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777 2017-06-30
JP2017129777 2017-06-30
PCT/JP2018/024326 WO2019004270A1 (ja) 2017-06-30 2018-06-27 シート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1845A CN110831845A (zh) 2020-02-21
CN110831845B true CN110831845B (zh) 2021-03-30

Family

ID=64742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3415.3A Active CN110831845B (zh) 2017-06-30 2018-06-27 座椅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22358B2 (zh)
CN (1) CN110831845B (zh)
WO (1) WO20190042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8888B (zh) * 2022-09-15 2023-07-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墊結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7143A (ja) * 1996-12-11 1998-06-23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ート開閉式車両における防塵構造
JP2002347679A (ja) * 2001-03-19 2002-12-04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439563A (zh) * 2002-02-07 2003-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收容结构
CN2913143Y (zh) * 2006-04-03 2007-06-20 欧太全 自行车、摩托车座垫
CN203651975U (zh) * 2013-12-09 2014-06-18 青岛澳柯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电动三轮车坐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8386U (ja) * 1982-12-06 1984-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座席シ−ト装置
JP3740903B2 (ja) * 1999-08-10 2006-02-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防水シート
JP6543923B2 (ja) * 2014-12-12 2019-07-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機能付表皮材を備えた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7143A (ja) * 1996-12-11 1998-06-23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ート開閉式車両における防塵構造
JP2002347679A (ja) * 2001-03-19 2002-12-04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439563A (zh) * 2002-02-07 2003-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收容结构
CN2913143Y (zh) * 2006-04-03 2007-06-20 欧太全 自行车、摩托车座垫
CN203651975U (zh) * 2013-12-09 2014-06-18 青岛澳柯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电动三轮车坐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22358B2 (ja) 2020-07-15
CN110831845A (zh) 2020-02-21
JPWO2019004270A1 (ja) 2020-04-09
WO2019004270A1 (ja)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044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0552271B1 (ko) 시트 구조
EP1053908B1 (en) Seat
US6231125B1 (en) Seat with resilient sheet-formed seat cushion
CN108697244B (zh) 座椅套和车用座椅
JP608554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
CN110831845B (zh) 座椅结构
KR100704102B1 (ko) 박형 시트
CN110053531B (zh) 载具座椅
US5931538A (en) Vehicle seat element including a cover tensioned over a metal frame
JP2008029753A (ja) シートカバー
JP2000116460A (ja) 面状弾性体による座面部を有するシート
JP2006094995A (ja) 椅子
RU133396U1 (ru) Чехол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кресла
JP2002238694A (ja) 鉄道車両又は航空機用シート
EP0063193A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vehicle seats
JP51150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0831844B (zh) 座椅
JP5141274B2 (ja) ネットシート
JP4150004B2 (ja) 乗り物の座席用シート
WO2023080141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8340996B (zh) 车辆的座椅结构
JP2003116663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RU79074U1 (ru) Чехол для кресла или дива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WO2018198462A1 (ja) 跨座式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