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16745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16745A
CN110816745A CN201910717561.6A CN201910717561A CN110816745A CN 110816745 A CN110816745 A CN 110816745A CN 201910717561 A CN201910717561 A CN 201910717561A CN 110816745 A CN110816745 A CN 110816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heat exchanger
disposed
pipe
motor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75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16745B (zh
Inventor
森正树
江口卓也
武田哲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16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16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16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16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4Cooling cylinder hea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摩托车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2);由车身框架(2)支撑的发动机(9);供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的废气流动的排气管(86);设置于排气管(86)内,并且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催化装置(81);以及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热交换器(14),车身框架(2)具备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23),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23)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另一方侧配置有热交换器(14),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至少一部分和热交换器(14)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以往,摩托车具备供从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流动的排气管,在该排气管内设置有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近几年,为了应对废气的限制,要求提高催化装置对于废气的净化性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在排气管的尽量的上游配置催化装置是很重要的,因此,也存在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
另外,以往,摩托车具备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该冷却介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该热交换器通常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从而利用行驶风来冷却。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油冷却器的摩托车,该油冷却器从车辆侧方观察配置于发动机的气缸盖部前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25535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发动机驱动时,催化装置变得非常高温。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容易受到热损伤的零部件、催化装置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将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双方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下,当催化装置与热交换器的距离过近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当发生这样的状况时,无法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可能会导致发动机的冷却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该冷却介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所述车身框架具备:头管;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所述发动机具备:曲轴;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从车辆前方观察,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器,从车辆侧方观察,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能够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2 车身框架
9 发动机
14 油冷却器(热交换器的一例)
14a 油冷却器的右表面(左右方向一方侧的表面)
14b 油冷却器的左表面(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表面)
16 流入管
17 流出管
21 头管
22 主框架
23 下框架
28 发动机悬架支架
41 曲轴箱
42 气缸
43 气缸盖
45 离合器罩(罩的一例)
51 曲轴
60 排气口
81 催化装置
86 排气管
141 冷却风扇
R3 冷却风扇的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热交换器。通过像这样在下框架的左右分开配置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的间隙,进而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因此,能够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从而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框架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配置于催化装置与热交换器之间的下框架发挥隔热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实施例
(摩托车1)
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公路型的摩托车1进行说明。以下,使用的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词语以从摩托车1的骑手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在各附图中适当地附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摩托车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参照图1~图3,摩托车1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车身框架2;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方的转向机构3和前轮4;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上方的燃料箱5和骑手座位6;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下方的左右一对摆臂7和后轮8;由车身框架2支撑的发动机9;与发动机9连接的进气装置11和排气装置12;配置于发动机9的后上方的启动电机1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油冷却器14(热交换器的一例);配置于油冷却器14的后方的风扇单元15;以及将发动机9与油冷却器14连接的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以下,对于上述各结构要素按照顺序进行说明。
(车身框架2)
参照图2~图4,车身框架2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头管21;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框架23;从主框架22的后端部向左右分支并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以及从主框架22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轨道25。
主框架22从发动机9的上方配置到后方。在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固定有安装板26。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上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a,在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下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b。
下框架2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在车辆的侧视图以及车辆的主视图中,下框架23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从车辆前方观察,下框架23横跨从上端部至下端部的整个区域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M重叠地配置。在下框架23的左侧部接合有上下一对固定支架23a。
在下框架23的下端侧配置有发动机悬架支架28。发动机悬架支架28具备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和前板28c,该前板28c连结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前端部。第一侧板28a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第二侧板28b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上部经由上下一对螺栓B1而安装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前板28c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前方。
(转向机构3以及前轮4)
参照图1,转向机构3被头管21支撑为可旋转。转向机构3具备手柄装置31和左右一对前叉32。手柄装置31配置于头管21的上方,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手柄装置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手柄把手33。在左右一对前叉32的下端部,前轮4被支撑为可旋转。
(燃料箱5以及骑手座位6)
参照图1,燃料箱5由主框架22支撑。骑手座位6配置于燃料箱5的后方,并且由左右一对座位轨道25支撑。
(左右一对摆臂7以及后轮8)
参照图1,左右一对摆臂7的前端部经由枢轴35而与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连接。由此,左右一对摆臂7能够以枢轴35为中心摆动。在左右一对摆臂7的后端部,后轮8被支撑为可旋转。
(发动机9)
参照图2~图4,发动机9例如是油冷式的单气缸发动机。发动机9具备:曲轴箱41;从上方连结于曲轴箱41的气缸42;从上方连结于气缸42的气缸盖43;从上方连结于气缸盖43的气缸盖罩44;覆盖曲轴箱41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的离合器罩45(罩的一例);以及覆盖曲轴箱41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磁石罩46。
参照图2、图3,气缸盖43的后壁部安装于安装板26。由此,气缸盖43的后壁部经由安装板26而固定于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
曲轴箱41的后端部安装于各安装支架27a、27b。由此,曲轴箱41的后端部经由安装支架27a而固定于主框架22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上端部,并且,曲轴箱41的后端部经由安装支架27b而固定于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下端部。
曲轴箱41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部经由上下一对螺栓B2而安装于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下部。由此,曲轴箱41的前端部经由发动机悬架支架28而固定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
在曲轴箱41的前部容纳有曲轴51。曲轴51被设置成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R1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曲轴51设置有平衡器驱动齿轮51a。
在曲轴箱41的前端部,平衡器轴52容纳在曲轴51的前方。平衡器轴52与曲轴51平行地配置。平衡器轴52被设置成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R2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平衡器轴52设置有平衡器从动齿轮52a。平衡器从动齿轮52a与设置于曲轴51的平衡器驱动齿轮51a啮合。
参照图5,在曲轴箱41的右侧面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设置有离合器机构54。离合器机构54由离合器罩45从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覆盖。离合器机构54经由一次减速机构(未图示)而与曲轴51(参照图2、图3)连接。
参照图5,在曲轴箱41的左侧面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设置有发电用的磁石55。磁石55由磁石罩46从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覆盖。磁石55固定于曲轴51(参照图2、图3)的左端部。
参照图2、图3,在气缸42容纳有活塞(未图示)。活塞经由连杆(未图示)而与曲轴51连接。在气缸42与气缸盖43之间,燃烧室58设置于活塞的上方。在气缸盖43的后壁部设置有与燃烧室58连通的进气口59。在气缸盖43的前壁部设置有与燃烧室58连通的排气口60。在气缸盖43的左壁部设置有点火塞61。
参照图5,在气缸盖43的左壁部设置有油导入口62。在离合器罩45的上表面设置有油导出口63。在发动机9的内部设置有从油导入口62至油导出口63的油通路64。在油通路64内设置有油储存室65、油泵66和油过滤器67。此外,由于这些结构要素64~67在图5中被示意性地显示,因此图5的附图上的结构要素64~67的位置与实际空间上的结构要素64~67的位置不一致。
(进气装置11)
参照图2、图3,进气装置11具备:进气管71;以及与进气管71连接的空气净化器(未图示)。进气管71与发动机9的进气口59连接。
(排气装置12)
以下,在排气装置12的说明中,在记载为“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情况下,表示排气装置12内的排气方向(废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参照图2~图4,排气装置12具备: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催化装置81;容纳催化装置81的催化装置壳体82;将发动机9的排气口60和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连接的上游侧连接管83;配置于发动机9的后方的消音器84;以及将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和消音器84连接的下游侧连接管85。催化装置壳体82、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构成排气管86。换言之,排气管86具备催化装置壳体82、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81)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81配置于排气管86内。催化装置81例如由蜂窝构造的三元催化装置构成。催化装置81通过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例如,一氧化碳、碳化氢、氮氧化物)通过化学反应而变化为无害成分(例如,二氧化碳、水、氮)来净化废气。
参照图2~图4,催化装置81呈圆柱状。催化装置81从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以及车辆的主视图中,催化装置81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与下框架23大致平行地配置。
参照图2、图3,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位于与曲轴51的旋转轴R1大致相同的高度。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位于平衡器轴52的旋转轴R2的上方。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的下端部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上部重叠。
参照图4,从车辆前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位于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上端部的下方。从车辆前方观察,催化装置81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隔开间隔地配置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壳体82)
参照图2~图4,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壳体82将分别成型的前部分82a和后部分82b接合,从而形成为中空状。即,催化装置壳体82形成对接结构。催化装置壳体82在通过催化装置81的中心轴C的表面被分割为前部分82a和后部分82b。
催化装置壳体82具备:主体部93;以及设置于主体部93的下侧(下游侧)的缩径部94。主体部93从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并且与催化装置81的外周面经由间隔而相对。缩径部94从上侧(上游侧)朝向下侧(下游侧)缩径。缩径部94配置于曲轴箱41的前端部(容纳平衡器轴52的部分)的前方。
(排气装置12的上游侧连接管83)
参照图4,从车辆前方观察,排气装置12的上游侧连接管83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延伸。上游侧连接管83具备:第一管105;以及设置于第一管105的右下侧(下游侧)的第二管106。
第一管105具有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朝向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弯曲的形状,以避开下框架2。第一管105从左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右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第一管105由一体成型的单一的部分形成。即,第一管105形成一体构造。
参照图2、图4,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圆筒状的上游侧凸起108朝向上方突出。在上游侧凸起108以顶端部朝向上侧的方式安装有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从车辆侧方观察,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配置于下框架23与气缸盖43之间。从车辆前方观察,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配置于气缸盖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内。
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的左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固定有圆环状的接头111。接头111经由垫圈(未图示)而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连接。
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在上游侧凸起108与接头111之间安装有圆环状的凸缘112。凸缘112未固定于第一管105以及接头111。凸缘112在发动机9的排气口60的外周固定于气缸盖43。
参照图4,第二管106具有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朝向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弯曲的形状。第二管106从左上侧(上游侧)朝向右下侧(下游侧)扩径。
参照图2、图4、图5,第二管106将分别成型的前部分106a和后部分106b接合,从而形成为中空状。即,第二管106形成对接结构。第二管106在通过催化装置81的中心轴C的表面被分割为前部分106a和后部分106b。在第二管106的后部分106b设置有凹部113。
第二管106的左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安装于第一管105的右端部(下游侧的端部)。第二管106的右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催化装置81隔开间隔地安装于催化装置壳体82的主体部93。在第二管106的右下端部插入有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
(排气装置12的消音器84)
参照图1,排气装置12的消音器84具备:腔室114;以及设置于腔室114的后侧(下游侧)的减声器115。在腔室114的内部和减声器115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消音室(未图示)。此外,在图4中,未图示减声器115。
(排气装置12的下游侧连接管85)
参照图4,从车辆前方观察,排气装置12的下游侧连接管85从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延伸。下游侧连接管85的前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容纳在催化装置壳体82的下部。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前端部插入有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后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消音器84的腔室114连接。
参照图3、图4,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外周面,圆筒状的下游侧凸起118朝向左方突出。在下游侧凸起118以顶端部朝向左侧的方式安装有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被配置成在曲轴箱41的下方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M重叠。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位于下游侧连接管85的下端缘85a的上方。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的前方以及下方由传感器护栏120覆盖。
(启动电机13)
参照图2、图3,启动电机13配置于气缸42的后方。启动电机13配置于曲轴箱41的上方,并且安装于曲轴箱41的上表面。启动电机13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电机轴122。电机轴122经由空转轴(未图示)而与曲轴51连接。
(油冷却器14)
参照图3、图4,油冷却器14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在车辆的侧视图以及车辆的主视图中,油冷却器14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与下框架23大致平行地配置。油冷却器14隔着下框架23而配置于催化装置81的相反一侧。
参照图4,从车辆前方观察,油冷却器14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隔开间隔地配置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油冷却器14的下端部位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的上方,并且位于与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
参照图3、图5,油冷却器14以从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朝向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前倾的姿势设置。从车辆侧方观察,油冷却器14的前缘部与下框架23的前缘部大致一致。从车辆侧方观察,油冷却器14的后缘部位于下框架23的后端部的后方。
参照图2、图4,油冷却器14的右表面14a(左右方向一方侧的表面)位于下框架23的后方。在油冷却器14的右表面14a安装有上下一对固定板136。上下一对固定板136经由上下一对螺栓B3而安装于上下一对固定支架23a。由此,油冷却器14经由上下一对固定板136以及上下一对固定支架23a而固定于下框架23。在油冷却器14的右表面14a,上下一对内侧安装板137安装于上下一对固定板136的上下方向内侧。
参照图3,从车辆侧方观察,油冷却器14的左表面14b(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表面)与下框架23重叠。油冷却器14的左表面14b位于油冷却器14的右表面14a的前方。在油冷却器14的左表面14b的上部安装有外侧安装板138。
参照图4,油冷却器14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部箱131和下部箱132;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上部箱131和下部箱132的多个管133。在多个管133的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翅片(未图示)。
(风扇单元15)
参照图3、图5,风扇单元15具备冷却风扇141;以及覆盖冷却风扇141的外周的护罩部142。
冷却风扇141配置于油冷却器14的多个管133的后方。冷却风扇141被设置成能够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R3为中心进行旋转。冷却风扇141的旋转轴R3位于气缸盖43的上方。在冷却风扇141连接有风扇电机143。
护罩部142的外周部安装于上下一对内侧安装板137以及外侧安装板138。由此,在油冷却器14的后面固定有护罩部142。在护罩部142的下端部设置有排出开口144。
(流入管16以及流出管17)
以下,在流入管16以及流出管17的说明中,在记载为“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情况下,表示油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参照图2、图3,流入管16的右后端部(上游侧的端部)与离合器罩45的油导出口63连接。流入管16的左前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油冷却器14的下部箱132的右端部(左右方向一方侧的端部)连接。像这样,流入管16将离合器罩45和油冷却器14的下部连接。流入管16在气缸42与催化装置81之间通过。
流入管16具备:橡胶制的软管部16a;以及分别设置于软管部16a的右后侧(上游侧)和左前侧(下游侧)的金属制的管部16b。
参照图3、图5,流出管17的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与油冷却器14的上部箱131的右端部(左右方向一方侧的端部)连接。流出管17的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气缸盖43的油导入口62连接。像这样,流出管17将油冷却器14的上部和气缸盖43连接。流出管17从油冷却器14的上部朝向气缸盖43下降。从车辆上方观察,流出管17隔着主框架22而配置于催化装置81的相反一侧。从车辆上方观察,流出管17被配置成从上侧(上游侧)朝向下侧(下游侧)远离排气装置12。
流出管17具备:橡胶制的软管部17a;以及分别设置于软管部17a的上侧(上游侧)和下侧(下游侧)的金属制的管部17b。
(发动机9的启动)
参照图2、图3,在发动机9启动时,对启动电机13进行驱动。当启动电机13像这样驱动时,启动电机13的电机轴122进行旋转。当电机轴122像这样进行旋转时,电机轴122的旋转经由空转轴(未图示)而被传递给曲轴51,从而曲轴51进行旋转。像这样,启动电机13使发动机9启动。
(发动机9的振动的抑制)
参照图2、图3,在发动机9驱动时,曲轴51进行旋转。当曲轴51像这样进行旋转时,曲轴51的旋转经由平衡器驱动齿轮51a以及平衡器从动齿轮52a而被传递给平衡器轴52,从而平衡器轴52进行旋转。由此,伴随着曲轴51的旋转的发动机9的振动被抑制。
(发动机9的排气)
参照图2,在发动机9驱动时,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废气。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的废气依次通过上游侧连接管83的第一管105和第二管106而流入催化装置81,并且由催化装置81净化。由催化装置81净化后的废气通过下游侧连接管85而流入消音器84的腔室114。流入到消音器84的腔室114的废气依次通过消音器84的腔室114和减声器115,并且排出到车辆的后方。
(发动机9的冷却)
参照图4、图5,当油泵66驱动时,储存于油储存室65的油(冷却介质的一例)依次通过油泵66以及油过滤器67而从离合器罩45的油导出口63流出。从该油导出口63流出的油是对发动机9的需要冷却部分(例如,排气口(未图示)、燃烧室58的周边部)进行冷却的高温的油。
从油导出口63流出的油通过流入管16而流入油冷却器14的下部箱132。流入到油冷却器14的下部箱132的油依次通过油冷却器14的下部箱132、各管133以及上部箱131而从油冷却器14的上部箱131流出。从油冷却器14的上部箱131流出的油通过流出管17而流入气缸盖43的油导入口62。流入该油导入口62的油是由油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的油。
流入到油导入口62的油对发动机9的需要冷却部分(例如,排气口(未图示)、燃烧室58的周边部)进行冷却,并且返回到油储存室65。像这样,油在由油通路64、流入管16、油冷却器14和流出管17构成的循环路径内循环。由此,进行油冷却器14对油的冷却和油对发动机9的冷却。
(冷却风扇141的旋转)
在摩托车1行驶时,由于油冷却器14被行驶风冷却,因此能够通过油冷却器14充分地对油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在摩托车1停止时,由于油冷却器14未被行驶风冷却,因此可能导致通过油冷却器14无法充分地对油进行冷却。特别是,在摩托车1高速行驶之后暂时停止的这样的情况下,油的温度容易上升。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驱动风扇电机143,并且通过风扇电机143来使冷却风扇141旋转。当冷却风扇141像这样进行旋转时,产生从前方到后方通过油冷却器14的冷却风,油冷却器14通过该冷却风而被强制地冷却。冷却油冷却器14后的冷却风流入护罩部142,并且经由护罩部142的排出开口144而朝向护罩部142的下方排出。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23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下框架23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油冷却器14。通过像这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催化装置81和油冷却器14,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81和油冷却器14的间隙,进而能够抑制油冷却器14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因此,能够通过油冷却器14充分地对油进行冷却,从而发动机9的冷却性能提高。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催化装置81和油冷却器14,从而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流动的行驶风分别吹到催化装置81和油冷却器14。因此,能够抑制由催化装置81加热后的行驶风吹到油冷却器14,进而发动机9的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催化装置81和油冷却器14,从而油冷却器14的配置空间不被催化装置81限制,进而容易确保油冷却器14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使油冷却器14大型化,进而发动机9的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和油冷却器14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配置于催化装置81与油冷却器14之间的下框架23发挥隔热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油冷却器14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发动机悬架支架28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不仅下框架23而且发动机悬架支架28也发挥隔热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油冷却器14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油冷却器14的下端部位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的上方。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能够使油冷却器14进一步与催化装置81分离,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油冷却器14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冷却风扇141的旋转轴R3位于气缸盖43的上方。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使冷却风扇141与配置于与气缸盖43连接的上游侧连接管83的下方的催化装置81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冷却风扇141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另外,由于冷却风扇141难以吸入由催化装置81加热的空气,因此能够通过冷却风扇141高效率地对油冷却器14进行冷却。
另外,油冷却器14的左表面14b(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表面)位于油冷却器14的右表面14a(左右方向一方侧的表面)的前方。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抑制车宽的增大,并且使配置于油冷却器14的后方的冷却风扇141进一步与催化装置81分离。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冷却风扇141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从车辆上方观察,流出管17隔着主框架22而配置于催化装置81的相反一侧。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使催化装置81和流出管17分离。因此,由油冷却器14冷却后的油不会受到催化装置81的热而被供给到气缸盖43的油导入口62,进而油对发动机9的进行冷却的冷却效率提高。
另外,流出管17将油冷却器14的上部和气缸盖43连接,并且从油冷却器14的上部朝向气缸盖43下降。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不仅在左右方向上而且在上下方向上也使催化装置81和流出管17分离。因此,油对发动机9的冷却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流入管16将离合器罩45和油冷却器14的下部连接,并且在气缸42与催化装置81之间通过。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动机9的周围的有限的空间配置流入管16。
(变形例)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没有进行特别地说明,但是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催化装置81与油冷却器14之间设置隔热板(未图示)。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油冷却器14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23的右侧(离合器罩45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下框架23的左侧(磁石罩46侧)配置有油冷却器14。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反,在下框架23的左侧(磁石罩46侧)配置催化装置81,在下框架23的右侧(离合器罩45侧)配置油冷却器14。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也可以催化装置81的整体与下框架23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发动机悬架支架28重叠。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也可以催化装置81的整体与发动机悬架支架28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油冷却器14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从车辆侧方观察,也可以油冷却器14的整体与下框架23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将对油(冷却介质的一例)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14作为热交换器的一例,但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对水(冷却介质的一例)进行冷却的散热器作为热交换器的一例。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将油冷式的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水冷式的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
在本实施例中,将单气缸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气缸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
在本实施例中,将公路型的摩托车1作为摩托车的一例。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越野型的摩托车1作为摩托车的一例。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身框架;
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
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该冷却介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
所述车身框架具备:
头管;
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
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
所述发动机具备:
曲轴;
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
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
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
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器,
从车辆侧方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发动机悬架支架,该发动机悬架支架将所述发动机固定于所述下框架,
从车辆侧方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架支架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产生冷却风,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轴位于所述气缸盖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表面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左右方向一方侧的表面的前方。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流出管,该流出管流出的冷却介质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发动机,
从车辆上方观察时,所述流出管隔着所述主框架且配置于所述催化装置的相反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出管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部和所述气缸盖,并且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部朝向所述气缸盖下降。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流入管,该流入管使冷却介质从所述发动机流入所述热交换器,
所述发动机具备罩,该罩覆盖所述曲轴箱的所述左右方向一方侧,
所述流入管连接所述罩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并且在所述气缸与所述催化装置之间通过。
CN201910717561.6A 2018-08-08 2019-08-05 摩托车 Active CN110816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9231A JP6693541B2 (ja) 2018-08-08 2018-08-08 自動二輪車
JP2018-149231 2018-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16745A true CN110816745A (zh) 2020-02-21
CN110816745B CN110816745B (zh) 2021-12-07

Family

ID=69547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7561.6A Active CN110816745B (zh) 2018-08-08 2019-08-05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93541B2 (zh)
CN (1) CN1108167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9347B (zh) * 2020-03-17 2021-09-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CN113879438A (zh) * 2020-07-03 2022-01-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407906A (zh) * 2010-09-21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CN103375224A (zh) * 2012-04-27 2013-10-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消声器和骑乘式车辆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7429597A (zh) * 2015-03-24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8499B2 (ja) * 2010-03-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202516B2 (ja) * 2013-01-31 2017-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50311A (ja) * 2014-07-04 2017-08-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526997B2 (ja) * 2015-03-26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224148B2 (ja) * 2016-03-15 2017-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モジュレータ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407906A (zh) * 2010-09-21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CN103375224A (zh) * 2012-04-27 2013-10-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消声器和骑乘式车辆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7429597A (zh) * 2015-03-24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9347B (zh) * 2020-03-17 2021-09-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CN113879438A (zh) * 2020-07-03 2022-01-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16745B (zh) 2021-12-07
JP2020023935A (ja) 2020-02-13
JP6693541B2 (ja)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4681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wind exhaust duct and vehicle mounted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328023B2 (ja) エンジン
CN110816745B (zh) 摩托车
JP7314525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11343074U (zh) 摩托车
JP4958075B2 (ja) ターボ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
JP2010064706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610165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821629B (zh) 摩托车
CN110816746B (zh) 摩托车
JP7006240B2 (ja) ウォータポンプの配置構造
CN110816733B (zh) 摩托车
JP2020190238A (ja) 熱発電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312099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6682803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925069B (zh) 摩托车
JP665777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8062242A (ja)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JP3965950B2 (ja) 雪上車に搭載す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フィルタ配置構造
JP703549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7118653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6834700B2 (ja) エンジン及び車両
JP6601150B2 (ja) 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用吸気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07297982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を支持するステー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2016070149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