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0939B - 层叠剥离容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剥离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0939B
CN110740939B CN201880031966.8A CN201880031966A CN110740939B CN 110740939 B CN110740939 B CN 110740939B CN 201880031966 A CN201880031966 A CN 201880031966A CN 110740939 B CN110740939 B CN 110740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inner bag
laminated
pinch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19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0939A (zh
Inventor
青木达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40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0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0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0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07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 B65D1/0215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2Combined blow-moulding and manufacture of the preform or the parison
    • B29C49/04Extrusion blow-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2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multilayered preforms or pari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65D77/0406Rigid containers in preformed flexible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1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accessories, Packages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袋(6)不会从底部(3b)脱离的层叠剥离容器(3)。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3),所述层叠剥离容器(3)具有外壳(7)和内袋(6),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6)收缩,其中,所述层叠剥离容器(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3h)、以及形成于该收容部(3h)的底面的夹断部(3p),在所述夹断部(3p)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外壳(7)与内袋(6)卡合的卡合部(6e)、(7e)。

Description

层叠剥离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剥离容器。
背景技术
已往,已知有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例如专利文献1)。这种层叠剥离容器通常通过由圆筒状的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型制造得到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4015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底部虽然设置有熔接层叠型坯的一端时的夹断(pinchoff)部(密封部),但在该夹断部处会发生内袋从底部脱离的情况。若内袋从底部脱离,则无法限制内袋的收缩方式,从而导致流路堵塞或者产生针孔等情况。在专利文献1的层叠剥离容器中,夹断部上的熔接层以通过多个咬入部相互咬合的方式粘着,但为了实现这样的结构,会使模具结构变得复杂,导致生产成本变高。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还存在无法在夹断部上设置用于向外壳与内袋之间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部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内袋从底部脱离的层叠剥离容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其中,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以及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底面的夹断部,在所述夹断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卡合的卡合部。
本申请的发明人等进行认真研究,发现通过在夹断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厚度积存部,能够抑制内袋的脱离,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例示。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优选地,所述外壳在所述卡合部具备朝向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内袋在所述卡合部具备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优选地,具备从所述收容部排出内容物的口部,所述口部的直径比所述收容部的底面的直径的2/π倍大。
优选地,在所述夹断部具备向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之间的空间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孔。
优选地,所述夹断部具备向容器外突出的突出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是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备吹塑成型工序,所述吹塑成型工序利用圆筒状的层叠型坯,所述层叠型坯具备构成所述外壳的外层以及构成所述内袋的内层,挤出所述层叠型坯的口模直径是在所述吹塑成型工序中使所述层叠剥离容器成型的模具的内径中形成底部的部分的内径的2/π倍以下。
优选地,所述模具在使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夹断部成型的缝脊部的附近具备压缩部,所述压缩部在合模前压缩所述层叠型坯而使所述层叠型坯向容器内侧方向流动。
优选地,所述压缩部在合模时的宽度为所述层叠型坯的壁厚的2倍以下。
优选地,所述压缩部在合模时的宽度为1mm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收容容器1的剖面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收容容器1的剖面图。
图3是以与图2的剖面垂直的剖面切断收容容器1的剖面图。
图4是自图1将泵4和固定环5去除的状态的剖面立体图。
图5是泵4的立体图。
图6是外容器2和固定环5的立体图。
图7是内容器3的剖面立体图。
图8A是从底部3b侧看内容器3的立体图,图8B是底部3b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9A是图2的剖面图上的内容器3的底部3b的放大图,图9B是图3的剖面图上的内容器3的底部3b的放大图。
图10是图1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制造工序。
图11A是示意性的表示将图1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具40以与分割面垂直的方向切断时的剖面图,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分割模具40A的分割面的剖面图。
图12A~图12C表示缓缓关闭一对分割模具40A,对层叠型坯P进行合模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口部3d和外气导入孔8附近的放大剖面图。
图16A是包括图1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底部3b的区域的立体图,图16B是图14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底面图。
图17A是将包含图14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底部3b的区域以图16B中的A-A剖面切断时的剖面图,图17B是底密封突出部3p的放大剖面图,图17C是将包含图14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底部3b的区域以图16B中的B-B剖面切断时的剖面图。
图18A是表示示于图1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具40的、形成容器底部3b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8B是表示图18A的模具40的、形成底密封突出部3p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9A~图19D是表示缓缓关闭一对分割模具40A,对层叠型坯进行合模的样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相互组合。并且,各特征独立地使发明成立。
1.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收容容器1具备外容器2、内容器3、泵4、以及固定环5。
<外容器2>
外容器2为有底筒状,具备躯干部2a和底部2b。躯干部2a的上端的外表面侧设置有缩小躯干部2a的外表面直径而成的缩径部2c。缩径部2c上设置有外螺纹部2f。躯干部2a的上端近傍的内表面侧设置有支撑内容器3的凸缘部3c的支撑部2d。支撑部2d介由躯干部2a的内径在上端附近扩大而形成。即,支撑部2d的上侧是,躯干部2a的内径比支撑部2d的下侧更大的扩径部2g,支撑部2d上形成有阶梯构造。支撑部2d和扩径部2g上设置有外气流通路2e,在将内容器3安装于外容器2中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通过外气流通路2e的外气流通。底部2b为平坦,外容器2是可自立的。外容器2的制法和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例如介由射出成型而形成的树脂成型体。
<内容器3>
内容器3是具有外壳7和内袋6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6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6从外壳7剥离,以使内袋6从外壳7剥离而收缩。
外壳7是由例如以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构成。
内袋6具备设置于容器外表面侧的EVOH层、设置于EVOH层的容器内表面侧的内面层、以及设置于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的粘合层。介由设置EVOH层,能够提高气体阻隔性、以及从外壳7的剥离性。粘合层也可以省略。
EVOH层是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层,可通过乙烯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加水分解而得到。EVOH树脂的乙烯含量例如为25~50mol%,从氧气阻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32mol%以下。乙烯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由于乙烯含量越少越容易使EVOH层的柔软性下降,因此优选25mol%以上。
内表面层是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例如有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环烯烃聚合物、EVOH以及其混合物等构成,优选由EVOH构成。由EVOH形成与内容物接触的层,能够提高阻隔性。
粘合层是具有将EVOH层与内面层粘合的功能的层,例如为添加有在上述的聚烯烃导入有羧基的酸改性聚烯烃(例如: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或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层。粘合层的一个例子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酸改性聚乙烯的混合物。
内容器3为有底筒状,如图7所示,具备具有躯干部3a、底部3b以及凸缘部3c的收容部3h、以及从收容部3h排出内容物的口部3d。口部3d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3e。在本实施方式中,介由对筒状的层叠型坯P(参考图12A等)进行吹塑成型而形成内容器3。在后面详细说明内容器3的制造方法。
内容器3在底部3b具备利用分割模具40A的缝脊部42c(图12A参照)夹断层叠型坯P的下端而形成的夹断部3p。在夹断部3p处,内袋6具有露出于外部的内袋露出部6a。并且,内袋露出部6a在外壳7的夹持部7a之间,内袋露出部6a与夹持部7a之间设置有外气导入孔8(参考图8B、图9A)。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袋露出部6a和夹持部7a并未从底部3b突出,但也可以构成为从底部3b突出。并且,内容器3的成型之后紧接着内袋露出部6a与夹持部7a附着而未设置有外气导入孔8,但由于内袋露出部6a与夹持部7a易于剥离,因此介由以使内袋露出部6a与夹持部7a剥离的方式施加冲击或扭力等,能够使内袋露出部6a与夹持部7a剥离而在其之间形成外气导入孔8。使内容器3具有外气导入孔8,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在外壳7与内袋6之间导入外气,从而能够仅使内袋6收缩。
此外,如图7和图9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在夹断部3p的长边方向端部形成有作为卡合外壳7与内袋6的卡合部的厚度积存部3g。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在厚度积存部3g处,外壳7具备朝径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凸部7e,内袋6具备与凸部7e卡合的一对凹部6e。本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由于如此在厚度积存部3g将外壳7的凸部7e与内袋6的凹部6e进行卡合,因此即使随着内容物的减少使内袋6收缩,也不会使内袋6从底部3b脱离。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夹断部3p的宽度d4形成为小于底部3b(底面)的直径d1(参考图9B)。d4/d1的比例如为0.6~0.9,更优选为0.7~0.8。具体而言例如为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并且,对于夹断部3p的宽度d4的口部3d的直径d2的比d2/d4例如为0.40~0.64,具体而言例如为0.40、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0.58、0.59、0.60、0.61、0.62、0.63、0.64,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形成为口部3d的直径d2比收容部3h的底部3b(底面)的直径d1的2/π倍大(参考图7)。d2/d1的比例如为0.28~0.52,具体而言例如为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凸缘部3c设置于躯干部3a的上端。凸缘部3c设置为自躯干部3a朝径方向外侧突出。凸缘部3c的外径几乎与扩径部2g一致。若将内容器3插入外容器2内,则凸缘部3c的下表面抵接于支撑部2d,从而使内容器3对于外容器2以上下方向进行定位。即,凸缘部3c通过外容器2而被支撑。并且,凸缘部3c的外周面抵接于扩径部2g的内周面,从而使内容器3对于外容器2以水平方向进行定位。若凸缘部3c密合于扩径部2g和支撑部2d,则难以使外气导入外容器2与内容器3之间的间隙,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流通通过外气流通路2e(参考图1和图6)的外气。凸缘部3c为中空,也可以将内容物收容在凸缘部3c中。
内容器3的躯干部3a与外容器2的躯干部2a之间设置有躯干部间隙10。介由该间隙,可进一步提高隔热性。若设外壳7的厚度为Ts,躯干部间隙10的厚度为Tg,则优选Tg/Ts≧0.3,更优选Tg/Ts≧0.5。此时,无须加厚外壳7,也能够显著提高隔热性。Tg/Ts例如为0.3~5,具体而言例如为0.3、0.5、1、1.5、2、2.5、3、3.5、4、4.5、5,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并且,内容器3的底部3b与外容器2的底部2b之间设置有底部间隙11。此外,内袋露出部6a和夹持部7a的前端与外容器2的底部2b之间设置有间隙。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内袋6收缩时,通过外气导入孔8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导入外气。由此,由于仅使内袋6收缩,外壳7保持原来的形状,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形成间隙。介由该间隙提高收容容器的隔热性,进而抑制内容物的劣化。
<泵4>
如图5所示,泵4构成为不向内容器3内导入外气而从内容器3排出内容物。泵4具备主体部4a、活塞部4b、喷嘴4c、以及管4d。主体部4a具备筒部4a1、圆筒部4a2、上壁部4a3。筒部4a1的内表面设置有螺合于外螺纹部3e的内螺纹部4a4。圆筒部4a2插入口部3d内。圆筒部4a2d的外径几乎与口部3d的内径一致。圆筒部4a2为筒状,活塞部4b构成为可在圆筒部4a2内滑动。圆筒部4a2的内部空间与喷嘴4c和管4d连通。圆筒部4a2的内部空间内置有由弹性部件和阀构成的泵机构。滑动活塞部4b而使泵机构工作,从而能够从喷嘴4c排出由管4d吸上来的内容物。
<固定环5>
如图6所示,固定环5具备外筒部5a、上壁部5b、以及内筒部5d。外筒部5a与内筒部5d通过上壁部5b连接。外筒部5a的内表面设置有能够与外螺纹部2f螺合的内螺纹部5f。上壁部5b设置有开口部5c。开口部5c的内径大于圆筒部4a2的外径。因此,如图1所示,在将泵4安装于口部3d,将固定环5安装于外容器2的状态下,泵4的筒部4a1的外表面与开口部5c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从而能够进行通气。并且,若在将内容器3插入外容器2内的状态下将固定环5安装于外容器2,则内筒部5d的前端抵接于内容器3的上表面3f,内容器3在上下方向上完全固定。应予说明,于内容器3的凸缘部3c,由于内容器3凹凸嵌合于外容器2,即使不设置固定环5,也能够将内容器3固定于外容器2。若内筒部5d密合于上表面3f,则外气难以导入外容器2与内容器3之间的间隙,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部5d设置有外气流通路5e,能够流通通过外气流通路5e的外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开口部5c、外气流通路5e,2e、躯干部间隙10、底部间隙11、以及外气导入孔8,向内袋6与外壳7之间的间隙导入外气。因此,即使在收容容器1突然在高温环境下曝光的情况下,也难以使高温的外气与内袋6接触。
<内容器3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10的I所示,将具备与要制造的内容器3对应的层叠结构(一个例子是如图10的I所示,从容器内表面侧依次由PE层/粘合层/EVOH层构成的内层12和由PP层构成的外层13的层叠结构)的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P从口模50(模头)挤出,将该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安装到吹塑成型模具40(参考图11A,11B),关闭一对分割模具40A。分割模具40A具有躯干部3a、底部3b、凸缘部3c等内容器3的各种形状形成为吹塑成型品的模腔形状。
这里,利用图11A、图11B、图12A~图12C,对利用吹塑成型模具40的内容器3的底部3b附近的形状的成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图11A是示意性的表示将图1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具40以与分割面垂直的方向切断时的剖面图。如图11A所示,吹塑成型模具40的分割模具40A分别具备缝脊部42c。并且,缝脊部42c的下方具备合模时压缩层叠型坯P的压缩部42d。这里,压缩部42d的合模时的宽度d3为层叠型坯P的壁厚d6(参考图12A)的2倍以下。d3/d6的比例如为0.3~2,更优选为0.5~1。d3/d6的比值具体而言例如为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0.95、1.00,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接着,图12A~图12C表示将一对分割模具40A缓缓关闭,将层叠型坯进行合模的样子。若从图12A的合模前的状态进行分割模具40A的关闭,则介由分割模具40A的缝脊部42c,圆筒状的层叠型坯P向内被挤压,如图12b所示,首选层叠型坯P的内层12彼此抵接。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关闭分割模具40A,则层叠型坯被缝脊部42c和压缩部42d压缩。另外,如图12C所示,模具完全关闭,从而层叠型坯P介由缝脊部42c而被分为2个,于容器侧形成夹断部3p。
如图12B~图12C所示,若进行分割模具40A的关闭,则具有外层13和内层12的层叠型坯P缓缓被压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模具40具有压缩部42d,对于层叠型坯P,缝脊部42c的下方(容器外侧)比上方(容器内侧)更会被压缩。从而,被挤压的层叠型坯P变得易于向空间大的容器内侧方向(参考图12B的箭头)流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口模50的直径,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即从口模50挤出的层叠型坯P的直径d5设定为略小于在模具40的内径中形成内容器3的口部3d的部分的内径d2。d5/d2的比例如为0.6~0.9,更优选为0.7~0.8。并且,d5/d2的比具体而言例如为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这里,若层叠型坯P的直径d5比形成口部3d的部分的内径d2过大,则在合模时有可能发生有毛刺进入等情况,或者,若层叠型坯P的直径d5过小,则成型变得困难,但通过使d5/d2的比为上述的值,能够适当地成型口部3d。
为了形成上述的厚度积存部3g,如图11B所示,即使通过合模使层叠型坯P圆筒形的状态平坦地被挤压,优选作为被挤压的层叠型坯P的宽度的折径d7(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宽度与成型后的夹断部3p的宽度d4几乎一致)小于形成内容器3的底部3b的部分的内径d1(d7<d1)。由此,被挤压的层叠型坯P能够在容器内部向径方向外侧流动,因此易于形成厚度积存部3g。这里,折径d7比层叠型坯P的直径d5的π/2倍(d5×π/2<d7)大。从而,为了满足上述的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型坯P的直径d5(口模50的直径)设定为在形成底部3b的部分的内径d1的2/π倍以下。d5/d1的比例如为0.1~0.63,更优选为0.19~0.42。d5/d1的比具体而言例如为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0.41、0.42,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在关闭一对分割模具40A之后,如图10的II所示,将吹塑喷嘴插入内容器3的口部3d侧的开口部,在以进行合模的状态下在分割模具的模腔内吹入空气。接着,图10的III所示,打开分割模具,取出吹塑成型品。此时,由于在夹断部3p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下毛刺,去除该毛刺。
另外,对于如上成型的成型品,进行已知的内层预备剥离工序、上述的外气导入孔8的形成工序等,完成内容器3。
<收容容器1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在内容器3内填充内容物之后,将泵4安装于口部3d的插入外容器2内中,在该状态下将固定环5安装于外容器2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收容容器1。
如图2所示,内容物可以以内袋6与外壳7之间没有间隙的方式进行完全填充,但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以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进行填充(即,部分填充)。此时,在进行内容物的填充之后,由于即使在使用者开始内容物的排出之前的状态下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有间隙,从而进一步使隔热性提高。若设外壳7的容积为Vs、收容于内袋6的内容物的体积为Vc,则优选Vc/Vs≦0.95,更优选Vc/Vs≦0.9。Vc/Vs例如为0.5~0.95,具体而言例如为0.5、0.55、0.6、0.65、0.7、0.75、0.8、0.85、0.9、0.95,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作为将内容物进行部分填充的方法,例如可列举通过从口部3d将内袋6内的空气吸出而使内袋6从外壳7剥离的同时使内袋6收缩,接着将内容物进行部分填充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方法,能够在内袋6与外壳7之间设置间隙,且以不在内袋6内残留空气的方式对内袋6进行部分填充。
2.第2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4~图1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3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是挤压式的瓶子,不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容器2的部件。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3在具有阀部件20的点和夹断部3p具有底密封突出部3p的点等方面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3具备容器主体3a、以及阀部件20。容器主体3a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3h、以及从收容部3h排出内容物的口部3d。
如图15所示,容器主体3a于收容部3h和口部3d具备外层13和内层12,由外层13构成外壳7,由内层12构成内袋6。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层12从外层13剥离,从而内袋6从外壳7剥离而收缩。
口部3d设置有能够与带有止回阀的蓋(未图示)卡合的卡合部3e。蓋可以以压盖式地安装,也可以螺旋式地安装。
如图15所示,阀部件20被插入形成于收容部3h的外气导入孔8,用于调节外壳7和内袋6之间的中间空间S1与容器主体3a的外部空间S2之间的空气进出。作为阀部件20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通过阀部件20的移动对外气导入孔8的边缘与阀部件20之间的间隙进行开闭,从而使阀部件20对外气导入孔8进行开闭的结构,或者在阀部件20本身设置贯通孔和可开闭的阀,利用该阀的移动来开闭贯通孔,从而对外气导入孔8进行开闭的结构。应予说明,也可以为不设置阀部件20,通过在外气导入孔8粘贴过滤器来调节空气的进出的结构,或者单纯在排出内容物时,利用手指等而使外气导入孔8封闭来进行调整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利用在口部3d设置外气导入孔8,具有与外气导入孔8连通的止回阀的蓋。
阀部件20即使是上述的任意结构,均构成为:在压缩外壳7时封闭外气导入孔8而成为能够压缩内袋6的状态,若解除向外壳7的压缩力则向中间空间S1内导入外气。
收容部3h在安装阀部件20后用收缩膜覆盖。此时,以阀部件20不被收缩膜干涉的方式,将阀部件20安装于设置在收容部3h的阀部件安装凹部3j。并且,以阀部件安装凹部3j不被收缩膜密闭的方式,设置从阀部件安装凹部3j沿口部3d的方向延伸的空气流通槽3k(图1参照)。
接着,利用图16A、图16B、图17A以及图17B,对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3a的底部3b附近的区域进行说明。如图16a所示,收容部3h的底部3b设置有中央凹区域3s、设置于该周围的周缘区域3t,中央凹区域3s设置有自底面突出的底密封突出部3p。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密封突出部3p相当于利用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型中的层叠型坯的夹断部。如图17B的放大剖面图所示,底密封突出部3p具备锥形部30和比该锥形部厚度更小的薄壁部31。锥形部30成为自底面向前端变细的形状。薄壁部31形成于锥形部30的前端位置。如图16A所示,这些锥形部30和薄壁部31形成为沿着底密封突出部3p的长边方向(图16B的左右方向)横穿底部3b整体。从而,周边区域3t的一部分为凹状,在该部分中,中央凹区域3s与周缘凹区域3u连接。由这些中央凹区域3s周缘凹区域3u形成权利要求中的凹部。并且,薄壁部31的剖面形状是以与底面垂直的方向为长边的矩形。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A所示,底部3b形成为其中央部为凸起底,底密封突出部3p不会比周缘区域3t所规定的接地面F(图17A参照)突出,薄壁部31的前端位于接地面F的上方。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3a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于底密封突出部3p外壳7和内袋6密封,底部3b未形成有外气导入孔(参考图17A~图17C)。这里,“密封”表示熔接圆筒状的层叠型坯而底被关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密封突出部3p上的内层12对于外层13的比率小于底部3b的其他部分或容器主体3a的侧面等、别的部分的内层12的比率。因此,尤其是在底密封突出部3p的前端部分,如图17B所示,与至少一部分的区域,熔接外层13彼此的、即隔着密封部的左右外层13以不介由内层12的方式熔接。通过这样的结构,与于底密封突出部3p外层13整体介由内层12熔接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然而,无须为图17B这样的内层12未到达至薄壁部31而在锥形部30内中断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从宏观来看内层12到达至薄壁部31的形态。应予说明,关于通过这样的底部3b附近的结构的吹塑成型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部30的基端部的厚度t2(参考图17B)与容器主体3a的底部3b的壁厚t1的比优选为2.0以下。并且,相对于底部3b的壁厚t1的锥形部30的基端部的厚度t2的比更优选为0.5~1.5,进一步优选为0.8~1.2。该比例具体而言例如为0.5、0.6、0.7、0.8、0.9、1.0、1.1、1.2、1.3、1.4、1.5,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应予说明,这里所说的“底部3b的壁厚t1”底部3b的中央指的是除了密封部附近的比周边厚度更厚的部分的底部3b的壁厚,例如规定为从锥形部30的基端部隔着和与底密封突出部3p的底部3b垂直方向的长度相同长度的位置X上的底部3b的厚度(参考图17B)。并且,相对于锥形部30的基端部的厚度t2的薄壁部31的厚度t3的比优选为0.01~0.1,更优选为0.03~0.07。这个比具体而言例如为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此外,薄壁部31的同方向上的长度t5与锥形部30的底部3b垂直方向的长度t4的比优选为0.05~0.3,更优选为0.1~0.25,进一步优选为0.15~0.20。这个比具体而言例如为0.1、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21、0.22、0.23、0.24、0.25,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应予说明,如图17A和图17C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3a也在底密封突出部3p的长边方向端部形成有作为外壳7与内袋6卡合的卡合部的厚度积存部3g。具体而言,如图17C所示,在厚度积存部3g处,外壳7具备朝径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凸部7e,内袋6具备与凸部7e卡合的一对凹部6e。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在厚度积存部3g卡合有外壳7的凸部7e与内袋6的凹部6e,即使随着内容物的减少内袋6收缩,内袋6也不会从底部3b脱离。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底部3b(底面)的直径d1、口部3d的直径d2、底密封突出部3p(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夹断部3p)的宽度d4的比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3的制造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容器3的制造方法类似,但形成层叠剥离容器3的底部3b(底密封突出部3p)的模具40的形状不同。以下,利用图18A、图18B、图19A~图19D,对由吹塑成型模具40的容器主体3a的底部3b附近形状的成型进行详细说明。围绕这些点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模具40A具有阀部件安装凹部3j、空气流通槽3k、底密封突出部3p等容器主体3a的各种形状形成为吹塑成型品的模腔形状。
首先,图18A是表示吹塑成型模具40的、成型容器底部3b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8A所示,分割模具40A分别具备使底部3b成型的底面成型部41、以及使底密封突出部3p成型的突出成型部42。更具体而言,如图18B的放大图所示,突出成型部42具备使底密封突出部3p的锥形部30成型的、朝向容器内侧方向傾斜的锥面42a、使薄壁部31的成型的薄壁成型部42b、以及缝脊部42c。
接着,图19A~图19D表示缓缓关闭一对分割模具40A,对层叠型坯P进行合模的样子。若从图19A的合模前的状态进行的分割模具40A关闭,则介由分割模具40A的薄壁成型部42b和缝脊部42c,圆筒状的层叠型坯P被向内挤压,如图19B所示,首先,层叠型坯P的内层12彼此抵接。图19C所示,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关闭分割模具40A,则通过薄壁成型部42b和缝脊部42c、甚至是锥面42a层叠型坯P被压缩。另外,如图19D所示,通过完全关合模具,从而形成锥形部30和薄壁部31,层叠型坯P被缝脊部42c分为2个。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型坯P的直径d5也被设定为比在模具40的内径中形成内容器3的口部3d的部分的内径d2略微小,该比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范围。
如图19B~图19D所示,若进行分割模具40A的关闭,则具有外层13和内层12的层叠型坯P缓缓被压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分割模具40A以朝向容器内侧方向的方式傾斜的锥面42a,从而层叠型坯P朝向容器内侧方向(图19A~图19D的上方向)被挤压。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成型部42的锥面42a和薄壁成型部42b相当于合模时压缩层叠型坯P的压缩部42d(参考图18B)。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易于介由设置于缝脊部42c的上方(容器内部侧)的压缩部42d来形成厚度积存部3g。另外,位于层叠型坯P的内侧的内层12构成为易于向空间大的容器内侧方向移动(参考图19C和图19D的箭头),在合模后的底密封突出部3p(锥形部30和薄壁部31),相对于外层13的内层12所占的比例小于分割模具40A不具有锥面42a的情况。结果,于底密封突出部3p,在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外层13彼此压缩而熔接,相比于内层12到达至前端而内层12彼此熔接的结构,提高耐冲击性,即使施加冲击,也能够制造出底密封突出部3p不分离的层叠剥离容器3。应予说明,通过实验确认,也可以通过设置薄壁部31,促进内层12的向容器内侧方向的移动。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折径d7(被挤压的层叠型坯P的宽度)设定为底密封突出部3p的宽度d4以下。d4/d7的比例例如是0.8~1.0,具体而言例如为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1.00,也可以在这里例示的任意2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通过使d4/d7为如上的值,厚度积存部3g可以被适当地形成。
应予说明,本发明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底密封突出部3p是由锥形部30和薄壁部31构成,但薄壁部31不是必须的。即使在未设置薄壁部31的情况下,通过底密封突出部3p形成锥形的形状,从而在合模时外层13彼此熔接,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符号的说明】
1:收容容器、2:外容器、2a:躯干部、2b:底部、2c:缩径部、2d:支撑部、2e:外气流通路、2f:外螺纹部、2g:扩径部、3:内容器/层叠剥离容器、3a:躯干部/容器主体、3b:容器底部、3c:凸缘部、3d:口部、3e:外螺纹部/卡合部、3f:上面、3g:厚度积存部、3h:收容部、3j:阀部件安装凹部、3k:空气流通槽、3p:夹断部/底密封突出部、3s:中央凹区域、3t:周缘区域、3u:周缘凹区域、4:泵、4a:主体部、4a1:筒部、4a2:圆筒部、4a3:上壁部、4a4:内螺纹部、4b:活塞部、4c:喷嘴、4d:管、5:固定环、5a:外筒部、5b:上壁部、5c:开口部、5d:内筒部、5e:外气流通路、5f:内螺纹部、6:内袋、6a:内袋露出部、6e:凹部、7:外壳、7a:夹持部、7e:凸部、8:外气导入孔、10:躯干部间隙、11:底部间隙、12:内层、13:外层、20:阀部件、30:锥形部、31:薄壁部、40:吹塑成型模具、40A:分割模具、41:底面成型部、42:突出成型部、42a:锥面、42b:薄壁成型部、42c:缝脊部、42d:压缩部、50:口模、P:层叠型坯、S1:中间空间、S2:外部空间。

Claims (4)

1.一种层叠剥离容器,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其中,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以及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底面的夹断部,
在所述夹断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通过向容器内侧伸展而形成有壁厚比周围厚的厚度积存部,
所述外壳在所述厚度积存部具备朝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内袋在所述厚度积存部具备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在所述夹断部具备向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之间的空间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夹断部具备向容器外突出的突出部。
4.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的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制造方法具备吹塑成型工序,
所述吹塑成型工序利用圆筒状的层叠型坯,所述层叠型坯具备构成所述外壳的外层以及构成所述内袋的内层,其中,
挤出所述层叠型坯的口模直径为,在所述吹塑成型工序中使所述层叠剥离容器成型的模具的内径中形成底部的部分的内径的2/π倍以下,
所述模具在使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夹断部成型的缝脊部的附近且比该缝脊部靠容器外侧的位置处具备压缩部,所述压缩部在合模前压缩所述层叠型坯而使所述层叠型坯向容器内侧方向流动,
所述压缩部在合模时的宽度超过所述层叠型坯的壁厚的0.5倍且为所述层叠型坯的壁厚的1倍以下。
CN201880031966.8A 2017-06-28 2018-06-20 层叠剥离容器 Active CN110740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6248A JP6923788B2 (ja) 2017-06-28 2017-06-28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7-126248 2017-06-28
PCT/JP2018/023486 WO2019004028A1 (ja) 2017-06-28 2018-06-20 積層剥離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0939A CN110740939A (zh) 2020-01-31
CN110740939B true CN110740939B (zh) 2021-10-22

Family

ID=64740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1966.8A Active CN110740939B (zh) 2017-06-28 2018-06-20 层叠剥离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23788B2 (zh)
KR (1) KR102590903B1 (zh)
CN (1) CN110740939B (zh)
TW (1) TWI765060B (zh)
WO (1) WO20190040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7075B2 (ja) * 2019-01-21 2022-09-14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7385102B2 (ja) * 2019-01-28 2023-11-2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52066B2 (ja) * 2019-06-11 2023-09-28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WO2020218397A1 (ja) * 2019-04-26 2020-10-29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CN114502475A (zh) * 2019-10-31 2022-05-13 京洛株式会社 收容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双层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0517U (zh) * 1985-01-16 1986-07-30
JPH05310265A (ja) * 1992-05-11 1993-11-22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積層ボトル
CN1193297A (zh) * 1996-05-30 1998-09-1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具有圆筒形筒体的挤出吹塑成形容器及其成形用金属模
CN1234867A (zh) * 1997-09-17 1999-11-10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双层吹塑成形瓶体的内容器泄漏检查方法
JP2002068229A (ja) * 2000-08-25 2002-03-08 Taisei Kako Co Ltd 積層ボトルの口上面シール構造
JP2004059077A (ja) * 2002-07-30 2004-02-2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とその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0265A (en) * 1976-07-15 1978-0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Impurity diffusion method
US4737670A (en) * 1984-11-09 1988-04-12 Lsi Logic Corporation Delay control circuit
JP4535259B2 (ja) * 2004-09-30 2010-09-0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ブロー成形容器
CA3093076C (en) * 2013-03-29 2022-12-0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Laminated bottle
JP6249743B2 (ja) * 2013-04-30 2017-12-2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積層ボトル
JP2015199512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クレハ 喰い切り支持部を備え、カーボンラベリングされた表面層を備える合成樹脂製ブロー成形多層容器
JP6421458B2 (ja) * 2014-05-29 2018-11-14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0517U (zh) * 1985-01-16 1986-07-30
JPH05310265A (ja) * 1992-05-11 1993-11-22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積層ボトル
CN1193297A (zh) * 1996-05-30 1998-09-1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具有圆筒形筒体的挤出吹塑成形容器及其成形用金属模
CN1234867A (zh) * 1997-09-17 1999-11-10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双层吹塑成形瓶体的内容器泄漏检查方法
JP2002068229A (ja) * 2000-08-25 2002-03-08 Taisei Kako Co Ltd 積層ボトルの口上面シール構造
JP2004059077A (ja) * 2002-07-30 2004-02-2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とその成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90903B1 (ko) 2023-10-17
JP6923788B2 (ja) 2021-08-25
TW201917065A (zh) 2019-05-01
KR20200024240A (ko) 2020-03-06
WO2019004028A1 (ja) 2019-01-03
CN110740939A (zh) 2020-01-31
JP2019006490A (ja) 2019-01-17
TWI765060B (zh) 2022-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0939B (zh) 层叠剥离容器
CN110072781B (zh) 层叠剥离容器
JP3896524B2 (ja) 合成樹脂製2軸延伸ブロー成形壜体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
JP4485627B2 (ja) 積層剥離ボトル、並びに、ポンプ容器
JP4228362B2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
EP0550772A1 (en) Bottle of laminat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id bottle
JP2001113590A (ja) タンク用インサートとその製造法
JP3108147B2 (ja) 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698731B (zh) 双层容器和其制造方法
JP7137075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04175406A (ja) 容器およびその減容化方法
WO2020158549A1 (ja)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06997B2 (ja) 合成樹脂製壜体とその成形方法
JP2022162816A (ja) 積層剥離ブロー成形容器、積層ブロー成形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分割金型
CN113165767B (zh) 收容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278293A (ja) キャップ一体型ブローチューブ容器
JP2023047687A (ja) 二重容器及びその処理方法
JP3260926B2 (ja) チューブ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850531B2 (ja) 二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502475A (zh) 收容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双层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21053972A (ja) プリフォーム組立体、積層剥離容器、及び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21127164A (ja) 二重容器
JP2001031139A (ja) 複合容器
JP2020193005A (ja) プリフォーム組立体、積層剥離容器、及び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