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218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2180A
CN110692180A CN201880035375.8A CN201880035375A CN110692180A CN 110692180 A CN110692180 A CN 110692180A CN 201880035375 A CN201880035375 A CN 201880035375A CN 110692180 A CN110692180 A CN 110692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motor
terminals
terminal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53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2180B (zh
Inventor
铃木友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692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2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2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2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定子和多个端子。定子为筒状,并具有导线。多个端子设置于定子,并在周向并列。另外,多个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的外周壁部形成有凹部。另外,导线通过凹部并卷绕于定子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多个端子设置于定子的马达。另外,多个端子分别通过独立的不同部件而分开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7604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在将端子通过不同部件分开配置的情况下,另行需要用于将端子彼此电连接的电路基板,因而有时电路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的电路结构的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备定子和多个端子。上述定子为筒状,并具有导线。上述多个端子设置于上述定子,并在周向并列。另外,上述多个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上述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的外周壁部形成有凹部。另外,上述导线通过上述凹部并卷绕于上述定子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简单的电路结构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7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线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8A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线的布线进行说明的图。
图18B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线的布线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附图中的各要素的尺寸的关系、各要素的比率等有时与现实不同。在附图的相互间,有时也包括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在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有时对将马达1的轴向作为Z轴正方向的三维直角座标系进行图示。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马达1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的情况进行说明,但马达1也可以是外转子型的无刷马达。
首先,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观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马达1具备旋转轴2、框架3、以及多个外部端子4a~4c。马达1例如具有圆柱状的形状,并因被经由外部端子4a~4c供给3相交流电流而旋转。
旋转轴2在马达1的轴向延伸,在从后述的框架3突出的一端(Z轴正方向侧),例如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设置为能够与旋转轴2一同旋转。此外,以下,有时将Z轴方向亦即马达1的轴向记载为旋转轴线方向。
框架3例如由包括铁、铝等金属材料的金属部件形成,并具备壳体部3a、盖部3b、以及底部3c。壳体部3a为筒状,详细而言为圆筒状,其在内部的空间收容有后述的定子、转子等。
盖部3b是将壳体部3a的Z轴正方向侧的一端的开口覆盖的盖。另外,在盖部3b设置有使旋转轴2和外部端子4a~4c通过的贯通孔。
多个外部端子4a~4c例如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它们在Z轴方向亦即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并且从框架3突出。由此,能够从外部电源经由外部端子4a~4c地使3相交流电流供给至马达1。
另外,多个外部端子4a~4c通过框架3中的盖部3b的贯通孔,并在旋转轴线方向突出。3个外部端子4a~4c分别与3相交流(U相、V相、W相)的各相对应。此外,以下,有时将3个外部端子4a~4c概括记载为外部端子4。
接下来,使用图2和图3对马达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2中示出按照图1所示的A-A线切断后的马达1的剖面。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立体图。在图3中,根据容易观看性的观点,将框架3省略。
如图2和图3所示,马达1还具备内部端子5a、5b(将内部端子5a、5b概括为内部端子5)、定子6、绝缘体7a、7b、转子8、以及轴承部11a、11b。
定子6具有筒状的磁性部件(磁性体的一个例子)。磁性部件例如由硅钢板、电磁钢板等软磁性钢板等板状的金属部件形成。具体而言,定子6通过在旋转轴线方向堆积有多个该板状的金属部件而形成。
此外,定子6并不限定于堆积多个金属部件而形成的情况,也可以由1个金属部件一体形成。
另外,如图2所示,定子6具有与框架3的壳体部3a对置的外周部6a、内周部6b、以及在Z轴方向亦即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面6c、6d。端面也包括在Z轴方向上与外部对置的顶面、或者与外部对置的底面、成为最端部的面。
另外,定子6具有导线。具体而言,定子6的导线的局部经由后述的绝缘体7a而卷绕于外周部6a侧和内周部6b侧。
导线是由铜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的线材被绝缘部件被覆的部件。导线在定子6的内周部6b形成线圈10。
线圈10包围定子6的磁性部件。具体而言,在定子6的内周部6b,导线经由后述的绝缘体7a、7b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地卷绕于磁性部件(齿)而形成线圈10。
转子8是马达1中的旋转体,具备轭8a和磁铁8b。另外,转子8是沿着定子6的内周部6b设置的、所谓的内转子型。此外,转子8并不限定于内转子型,也可以是沿着定子6的外周部6a设置的、所谓的外转子型。
轭8a具有使旋转轴2通过的贯通孔,并在与旋转轴2成为同轴的位置固定于旋转轴2。磁铁8b是筒状的永磁铁,磁铁8b的内周面固定于轭8a的外周面,磁铁8b的外周面与定子6的内周部6b对置。另外,在马达1的径向上,在磁铁8b与定子6的内周部6b之间形成有磁隙。由此,转子8通过在定子6产生的磁场而进行旋转。
绝缘体7a、7b例如是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绝缘部件,其设置于定子6。具体而言,绝缘体7a、7b设置于覆盖定子6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绝缘体7a、7b覆盖定子6的端面6c、6d以及内周部6b的局部。
例如,绝缘体7a对定子6的端面6c、6d中的靠外部端子4侧的端面6c的局部和内周部6b的靠外部端子4侧的局部进行覆盖。另外,绝缘体7b对另一个端面6d的局部和内周部6b的被绝缘体7a覆盖以外的部分进行覆盖。
多个内部端子5a、5b在Z轴方向亦即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并收容于框架3的壳体部3a。另外,多个内部端子5a、5b由1个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但针对上述方面,由图9进行后述。
另外,如图3所示,多个内部端子5设置于绝缘体7a。具体而言,多个内部端子5a、5b设置于绝缘体7a中与定子6相反的一侧(Z轴正方向侧)。换言之,多个内部端子5a、5b经由其他部件(在图3中,为绝缘体7a)设置于定子6。
另外,如图3所示,与内部端子5a、5b相同地,上述的外部端子4也设置于绝缘体7a。具体而言,多个内部端子5a、5b和多个外部端子4a~4c在周向排列配置。此外,针对多个内部端子5a、5b和多个外部端子4a~4c的更详细的配置,由图11进行后述。
此外,有时将多个内部端子5a、5b和多个外部端子4a~4c统称并记载为端子45。换句话说,端子45设置于绝缘体7a。
轴承部11a、11b具有使旋转轴2通过的贯通孔,轴承部11a、11b是支承旋转轴2的轴承。轴承部11a设置于转子8的Z轴正方向侧亦即外部端子4侧,轴承部11b设置于与轴承部11a相反的一侧。
接下来,使用图4和图5对定子6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和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6的立体图。图4中示出从Z轴正方向侧观察的立体图,图5中示出从Z轴负方向侧观察的立体图。
另外,图4和图5中仅示出构成定子6的多个金属部件中的、靠外部端子4侧(参照图2)的端部的金属部件610,并一体示出其他金属部件。
如图4所示,定子6具备筒状的芯61和多个齿62a~62f。多个齿62a~62f相对于芯61配置于周向,并且在径向延伸。更具体而言,多个齿62a~62f在周向排列地配置于转子8的外侧。
另外,多个齿62a~62f分别在径向上与1个齿62a~62f对置。例如,齿62a和齿62d对置,齿62b和齿62e对置,齿62c和齿62f对置。
此外,虽然在图4中示出了6个齿62a~62f,但齿的数量可以为2个,也可以为7个以上。此外,以下,有时将多个齿62a~62f概括记载为齿62。
另外,在多个齿62a~62f分别设置有线圈10。具体而言,线圈10经由绝缘体7a、7b(参照图3)包围多个齿62a~62f。
另外,如图4所示,定子6在外周部6a设置有1个或者多个凹部63。具体而言,多个凹部63在周向配置有多个,并且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
换句话说,通过各金属部件的凹部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地堆积,使凹部63形成在周向上。此外,凹部63与后述的框架3的突出部对置,但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7进行后述。
此外,凹部63未必在定子6的外周部6a设置多个,只要至少设置有1个即可。另外,凹部63未必需要在旋转轴线方向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在旋转轴线方向呈曲线状延伸。另外,凹部63从定子6的一个端面6c连续地形成至另一个端面6d为止,但从一个端面6c到另一个端面6d之间的中间的位置连续地形成至一个端面为止也无所谓。
另外,如图5所示,定子6中,成为外部端子4侧的端部的金属部件610将凹部63堵住。换言之,定子6中,在多个金属部件中的、其他金属部件的外周部6a设置有凹部63,其他金属部件与跟外部端子4相邻的金属部件610不同。
凹部63设置于最接近外部端子4的金属部件610以外的其他金属部件。此外,金属部件610与框架3接触,但针对上述方面,由图8进行后述。
另外,如图5所示,金属部件610在周向上的与凹部63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凹部63a。换句话说,金属部件610在周向上设置为从其他金属部件旋转规定角度。此外,旋转的角度是齿62所重叠的角度。由此,能够在后述的形成有齿62a、62b、62c、62d、62e的多个金属部件中的、最接近外部端子4配置的金属部件形成凹部63a,并在其他金属部件的与凹部63a不同的位置形成凹部63。以上,无需另行制作除去凹部63、63a而形状与其他金属部件不同的金属部件610,因而能够减少成本。
此外,在图4中,将1个金属部件610的凹部63a设置在从其他金属部件的凹部63旋转规定角度后的位置,但也可以在多个金属部件也相同地设置凹部63a。即,虽然利用了1个金属部件610将凹部63堵住,但也可以利用多个金属部件将凹部63堵住。
另外,虽然在多个金属部件中的、最接近外部端子4的金属部件610设置有凹部63a,但是是外部端子4侧的金属部件即可,并不限定于最接近外部端子4的金属部件610。具体而言,在多个金属部件中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比处于中央的金属部件靠外部端子4侧的金属部件设置凹部63a也无所谓。
另外,虽然在图4中,利用构成定子6的多个金属部件中的1个金属部件610将凹部63堵住,但也可以利用与定子6的金属部件不同的部件将凹部63堵住。或者,也可以利用绝缘体7a将凹部63堵住。
接下来,使用图6~图8对框架3进行说明。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3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3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3的剖视图。图8中示出按照图7所示的B-B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框架3在内周部31具有突出部31a。具体而言,框架3的内周部31的局部是在径向上朝向定子6(参照图2)的外周部6a突出的突出部31a。
突出部31a的在周向上的位置与定子6的凹部63对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与定子6的金属部件610对应。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图7和图8中示出框架3(突出部31a)和定子6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在框架3设置有多个突出部31aa~31ac。
具体而言,在一侧设置有突出部31aa,在另一侧设置有2个突出部31ab、31ac。此外,突出部31a的数量可以为1个以上,也可以为3个以上。
各突出部31aa~31ac与定子6的外周部6a接触。具体而言,各突出部31aa~31ac与金属部件610接触。换句话说,定子6由框架3的突出部31aa~31ac进行支承。
另外,如图7所示,各突出部31aa~31ac与定子6的各凹部63在径向上对置。更具体而言,突出部31aa~31ac位于凹部63的内部。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8进行说明。
图8中示出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定子6与突出部31a的位置关系。另外,图8中示出最接近外部端子4(参照图2)的金属部件610和其他金属部件611~616。
如图8所示,突出部31a的端部在径向上位于比定子6的外周部6a靠X轴正方向侧亦即内侧处。具体而言,位于由多个金属部件610~616中的、与绝缘体7a邻接的金属部件610以外的其他金属部件611~616形成的凹部63的内部。
另外,突出部31a在凹部63的内部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跟绝缘体7a邻接的金属部件610接触。这里,在绝缘体7a设置有外部端子4(参照图2)。换句话说,突出部31a与跟外部端子4相邻的金属部件610接触。
此外,突出部31a虽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金属部件610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X轴向亦即径向上与金属部件610接触。在上述情况下,突出部31a只要与金属部件610的外周部6a接触,并且具有将金属部件610向径向按压的机构即可。
此外,作为按压的机构,例如举出如下机构作为一个例子:通过从框架3的外周部朝向内周部31地使螺钉等贯通进行紧固,而对金属部件610进行按压。
另外,突出部31a虽然与定子6的金属部件610接触进行支承,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绝缘体7a或其他部件接触进行支承。
接下来,使用图9~图11对内部端子5详细地进行说明。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端子5的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端子5的仰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7a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多个内部端子5a、5b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这里,“一体形成”例如包括将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部件连结而形成的情况、或由单一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形成的情况。
如图9所示,多个内部端子5a、5b具备固定部51、第1连接部52a、第2连接部52b、以及支承部53。另外,内部端子5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且在外周壁部形成有凹部54。具体而言,凹部54在内部具有空间54a。
固定部51是固定于绝缘体7a的部位。更具体而言,固定部51插入于在绝缘体7a设置的未图示的孔部进行固定。
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是连接导线的部位。另外,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具有折回于与固定部51相反一侧的钩状的钩子。更具体而言,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的钩子具有在径向上向定子6(参照图3)的内侧屈曲的屈曲部52c。
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在钩子缠绕有导线,并且钩子的前端部分通过热铆接进行熔接而将导线固定。另外,导线的被被覆的绝缘部件由于热铆接而熔化,使得导线的金属部分接触于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的金属部分。由此,导线将线圈10(参照图3)与端子45电连接。
支承部53是在周向上位于固定部51与第1连接部52a之间的部分,是相对于定子6,经由绝缘部件对第1连接部52a进行支承的部位。更具体而言,支承部53插入于绝缘体7a的孔部并被固定。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周向上,内部端子5的从第1连接部52a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1大于从第2连接部52b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2。另外,从支承部53至第1连接部52a为止的长度W3与从固定部51至第2连接部52b为止的长度W2大致相同。此外,图10中,长度W1、W2、W3图示为从成为起点的部位(例:第2连接部52b、支承部53、固定部51)的中央至成为终点的部位(例:固定部51、第1连接部52a、第2连接部52b)的中央为止。
此外,支承部53虽然设置于固定部51与第1连接部52a之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固定部51与第2连接部52b之间也设置有支承部53。或者,使支承部53与固定部51连结的1个部位也可以兼做支承部53与固定部51。此外,针对支承部53的其他例子,使用图12和图13进行后述。
接下来,使用图11对内部端子5和外部端子4的配置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7a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绝缘体7a具有设置于定子6的芯61(参照图4)的筒状的第1绝缘部71a、以及设置于多个齿62的第2绝缘部71b。
如图11所示,外部端子4和内部端子5设置于绝缘体7a的第1绝缘部71a。具体而言,多个内部端子5设置于第1绝缘部71a的X轴正方向侧亦即一侧,多个外部端子4a~4c设置于第1绝缘部71a的X轴负方向侧亦即另一侧。
另外,各外部端子4a~4c具有固定于绝缘体7a的固定部41a~41c。外部端子4a~4c中的、在径向上相互对置的2个外部端子4a、4c的固定部41a、41c与多个齿62中的、对应的齿62对置。
另外,在位于相互对置的2个外部端子4a、4c之间的外部端子4b中,固定部41b在径向上配置于多个齿62之间。换句话说,外部端子4b的固定部41b在周向上配置于多个线圈10之间。换言之,外部端子4b的固定部41b在周向上,设置于位于与多个齿62不同的位置的绝缘体7a。
另外,与外部端子4b对置的内部端子5的固定部51在周向上配置于多个齿62之间。换言之,内部端子5在周向上与线圈10邻接地进行固定。另外,内部端子5的支承部53与多个齿62的任一个对置。
接下来,使用图12和图13对内部端子5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图12和图13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端子5的图。如图12所示,内部端子5具有使固定部51的局部与支承部53连结的部位。具体而言,支承部53与固定部51中的、位于比凹部54靠第1连接部52a侧的局部连结。
换句话说,固定部51上,隔着凹部54,靠第1连接部52a侧的部位兼顾固定部51和支承部53的功能,靠第2连接部52b侧的部位具有固定部51单独的功能。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具有所有固定部51与支承部53成为一体的部位。在上述情况下,如图13所示,凹部54可以省略,也可以设置于内部端子5的其他部位。
此外,虽然在图9、12、13中,内部端子5具有支承部53,但也可以省略支承部53。具体而言,内部端子5在周向上且在第1连接部52a与第2连接部52b之间的大致中央具有固定部51。换句话说,内部端子5具有在周向上,从第1连接部52a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1(参照图9)与从第2连接部52b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2(参照图9)成为大致相同长度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任一者长度W1、W2极端变长,从而能够防止由振动引起的导线断线。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即,马达1振动使得端子45振动,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处的摇晃变得比较大,线圈10的张力随着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处的摇晃而发生变化,导线100断线。
接下来,使用图14对绝缘体7a的形状进行说明。图1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7a的立体图。图14中示出在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熔接有导线100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在绝缘体7a的第1绝缘部71a设置有凹部72。具体而言,绝缘体7a在径向上且在与导线100对置的第1绝缘部71a的局部形成有凹部72。
另外,马达1在径向上且在凹部72与导线100之间具有空间。换句话说,绝缘体7a与导线100分离。由此,利用连接部42处的熔接时的热,导线100与第1绝缘部71a进行熔接,结果是,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如图14所示,凹部72在周向上设置于多个齿62之间。另外,凹部7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于齿62与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之间。另外,绝缘体7a具有多个凹部72。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15进行说明。
图15是绝缘体7a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多个凹部72a~72e在周向上,设置于内部端子5a、5b的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以及外部端子4a~4c的连接部42a~42c。
此外,虽然在图15中,在第1绝缘部71a形成凹部72,从而防止导线100与第1绝缘部71a间的熔接,但例如,也可以替代凹部72而形成突出部。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16进行说明。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体7a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绝缘体7a具有向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3a、73b。突出部73a和突出部73b在周向上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
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在周向上配置于突出部73a、73b之间。换句话说,突出部73a和突出部73b在周向上配置为将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夹住。
另外,突出部73a、73b覆盖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和导线100的局部。具体而言,突出部73a、73b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覆盖连接部42中的靠绝缘体7a侧的局部。另外,突出部73a、73b在周向上,覆盖导线100中的处于连接部42的内部和两端侧的局部。
另外,突出部73a、73b熔接于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具体而言,突出部73a、73b利用连接部42的热铆接时的热进行熔接。换句话说,突出部73a、73b与连接部42接触进行固定。
另外,如图16所示,突出部73a、73b在周向上设置于多个齿62之间。此外,突出部73a、73b与上述的凹部72相同,相对于多个端子45分别进行设置(参照图15)。
接下来,使用图17对导线100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图17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线100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7所示,绝缘体7a具有固定部74a、74b。
具体而言,固定部74a、74b是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从第1绝缘部71a突出的部位。另外,固定部74a、74b在周向上设置于外部端子4之间。
在固定部74a和固定部74b分别固定有端部,该端部与布线为一笔画成状的情况下的导线100的卷绕开始处和卷绕结束处对应。此外,针对一笔画成状的布线方法,由图18A和图18B进行后述。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绝缘体7a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槽75a、75b、75c。各槽75a、75b、75c的高度位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各自不同。
例如,槽75a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绝缘体7a的外周部的最上层,槽75b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槽75a的Z轴负方向侧亦即下侧邻接,槽75c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槽75b的Z轴负方向侧亦即下侧邻接。
而且,在各槽75a、75b、75c卷绕有导线100。此外,在各槽75a、75b、75c处,导线100沿着外周部卷绕1周或半周以下。
换句话说,在各槽75a、75b、75c中,导线100彼此不进行接触。换言之,在绝缘体7a的外周部卷绕的导线100的多个(在图15中,为3个)卷绕位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互不相同。
此外,虽然在图17中示出了3个槽75a、75b、75c,但槽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2个,也可以为4个以上。换言之,槽的数量是与在绝缘体7a的外周部卷绕的导线的卷绕次数相应的数即可。另外,槽75a、75b、75c根据需要不进行设置也无所谓。
另外,如图17所示,导线100具有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经由连接部42连接在一起,并且从连接部42向不同的2个方向延伸。
第1部分101从外部端子4的连接部42朝向齿62延伸。另外,第1部分101通过在齿62处按顺时针卷绕而形成线圈10。此外,针对第1部分101的形成线圈10之后的布线顺序,由图18A和图18B进行后述。
另外,第2部分102绕过形成线圈10的第1部分101进行走线。具体而言,第2部分102从固定部74a向齿62延伸,并在齿62处按逆时针卷绕半周左右。换句话说,第2部分102的走线的方向(逆时针)是与形成线圈10的第1部分101的卷绕方向(顺时针)相反的方向。
另外,第2部分102在走线至齿62之后,向连接部42延伸。另外,在从连接部42至齿62之间,第1部分101相对于第2部分102位于线圈10侧。换句话说,第1部分101配置于比第2部分102接近线圈10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1部分101相对于连接部42(钩子)位于线圈10侧,第2部分102相对于连接部42位于与第1部分101相反的一侧。
另外,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在周向上分离。换句话说,在从连接部42至齿62之间,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相互空开间隔地配置。
另外,第2部分102在齿62处与线圈10接触。换句话说,第2部分102与形成线圈10的第1部分101接触。此外,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未必需要在齿62处进行接触,只要第2部分102绕过进行走线即可。另外,第2部分102也可以绕过齿62以外的其他部件进行走线。
另外,虽然在图17中示出留有第2部分10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形成线圈10之后将第2部分102去掉。
接下来,使用图18A和图18B对导线100的布线进行说明。图18A和图18B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线100的布线进行说明的图。图18A中示出包括绝缘体7a的各部的俯视图,图18B中示出布线图。此外,在图18A中,对图18B的布线图中导线100所通过的各部标注附图标记,并且在与图18B也对应的位置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换句话说,如图18A所示,导线100通过多个齿62a~62f、内部端子5a、5b的第1连接部52a和第2连接部52b、外部端子4a、4b、4c的连接部42a、42b、42c、绝缘体7a的槽75a、75b、75c、以及固定部74a、74b。
由此,利用卷绕于对置的2个齿62a、62d的线圈10形成有W相的磁路,利用卷绕于对置的2个齿62b、62e的线圈10形成有U相的磁路,利用卷绕于对置的2个齿62c、62f的线圈10形成有V相的磁路。
接下来,使用图18B对导线100的布线顺序进行说明。如图18B所示,首先,导线100的卷绕开始处的端部固定于固定部74a,并按逆时针绕过半周或1周而走线至在周向邻接的齿62a。
接下来,导线100在周向上按逆时针缠绕于外部端子4c的连接部42c,在从连接部42c离开之后,按顺时针在齿62a上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
接下来,导线100在卷绕于齿62a之后,在绝缘体7a的外周部,沿最下层的槽75c在周向上按逆时针卷绕至齿62d的位置为止。
接下来,导线100从绝缘体7a的外周部起,在内周部,按顺时针在齿62d上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并在周向上顺时针地缠绕于内部端子5b的第2连接部52b。
接下来,导线100在离开第2连接部52b之后,在周向上顺时针地缠绕于邻接的外部端子4a的连接部42a,并按顺时针在齿62e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
接下来,导线100在卷绕于齿62e之后,从绝缘体7a的内周部,在外周部,沿中层的槽75b在周向上逆时针地卷绕至齿62b的位置。
接下来,导线100从绝缘体7a的外周部起,在内周部,按顺时针在齿62b上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并在周向上顺时针地缠绕于内部端子5a的第1连接部52a。
接下来,导线100在离开第1连接部52a之后,按逆时针,在邻接的齿62c上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接下来,导线100通过内部端子5a、5b的凹部54,从绝缘体7a的内周部起,在外周部,沿最上层的槽75a在周向上顺时针地卷绕至齿62f的位置为止。
接下来,导线100从绝缘体7a的外周部起,在内周部,按逆时针在齿62f上卷绕多圈而形成线圈10,并在周向上逆时针地缠绕于外部端子4b的连接部42b。
接下来,导线100在离开连接部42b之后,固定于固定部74b而结束布线。换句话说,通过形成为上述的布线顺序,导线100卷绕为一笔画成状。换言之,单一的导线100形成多个线圈10,并且卷绕于绝缘体7a的内周部和外周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绝缘体7a、7b覆盖定子6的端面6c、6d和内周部6b的情况(参照图2)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替代绝缘体7a、7b而在定子6的内周部6b设置绝缘膜。针对上述方面,使用图19~图21进行说明。
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的立体图。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的剖视图。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替代绝缘体7而利用绝缘膜对定子6的局部进行覆盖。
如图19和图20所示,马达1的定子6的与线圈10对置的2个端面6c、6d中的靠外部端子4侧的一个端面6c由绝缘体7a进行覆盖。
另外,在绝缘体7a与定子6的端面6c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粘合部件。由此,粘合部件将绝缘体7a与线圈10固定。而且,在另一个端面6d和内周部6b设置有绝缘膜30。
绝缘膜30例如是通过对绝缘性的树脂部件等进行粉体涂覆而形成的。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替代绝缘膜30而在端面6d设置有绝缘体7b。
接下来,使用图21对绝缘膜30进一步进行说明。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6的俯视图。如图21所示,绝缘膜30设置于多个齿62中的与转子8对置的侧面620以外的侧面(内周部6b)。
具体而言,绝缘膜30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覆盖定子6的2个对置的端面6c、6d之间的侧面亦即内周部6b。更具体而言,绝缘膜30覆盖与转子8对置的芯61的侧面、以及多个齿62的侧面(除去侧面620)。
另外,绝缘体7a(图21中未图示)覆盖定子6的芯61的端面和齿62的端面的局部。具体而言,绝缘体7a在径向上覆盖齿62的端面中的靠转子8侧的端部以外的端面。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定子6、绝缘部件(绝缘体7)、以及端子45。定子6具有导线100。绝缘部件设置于定子6。端子45设置于绝缘部件。另外,端子45具备:固定于绝缘部件的固定部41a~41c、51、以及连接导线100的1个或者多个连接部42、52。另外,在周向上,端子45在位于固定部41a~41c、51与连接部42、5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相对于定子6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由此,能够抑制端子45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连接于连接部42、52的导线100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端子45具备多个连接部42、52,在周向上,多个连接部42、52中,从第1连接部52a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1大于从第2连接部52b至固定部51为止的长度W2。另外,支承部53设置于位于从第1连接部52a至固定部51为止的区间的部分。由此,能够防止连接于内部端子5的第1连接部52a的导线100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从支承部53至第1连接部52a为止的长度W3与从固定部51至第2连接部52b为止的长度W2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将第1连接部52a的振动抑制至与第2连接部52b的振动相同的程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定子6具有在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齿62。固定部51在径向上设置于多个齿62之间。由此,在径向上,能够将具有设置有齿62的侧面的芯61的厚度T1缩小,从而能够通过加长齿62而使线圈10的匝数增加。另外,在径向上,能够将对设置有齿62的芯61的侧面进行覆盖的绝缘部件的厚度T2缩小。因此,能够使线圈10的匝数增加。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支承部53在径向上与多个齿62的任一者对置。由此,支承部53稳定,因而能够将由振动引起的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另外,在径向上,在与卷绕有线圈10的齿62不同的位置配置支承部53,从而能够将对设置有齿62的芯61的侧面进行覆盖的绝缘部件的厚度T2缩小。因此,能够使线圈10的匝数增加。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磁性体、绝缘部件(绝缘体7)、端子45、线圈10、以及导线100。绝缘部件(绝缘体7)覆盖磁性体。端子45设置于绝缘部件。线圈10包围磁性体。导线100将线圈10与端子45电连接。另外,导线100熔接于端子45,在绝缘部件的在径向上与导线100对置的局部存在凹部72。由此,在端子45与导线100通过热铆接而进行熔接时,绝缘体7a由于在线圈10传导的热而熔化,能够防止导线100与绝缘体7a粘住。并且,通过防止粘住,伴随振动的应力不再作用于导线100,而能够防止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在凹部72与导线100之间具有空间。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导线100与绝缘体7a间的粘住。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定子6。定子6为环状或者筒状,并具有磁性体。磁性体具备筒状的芯61、以及在径向延伸的多个齿62。多个齿62相对于芯61在周向上配置。绝缘部件覆盖定子6的端面6c、6d以及内周部6b的局部。端子45设置于绝缘部件中与定子6相反的一侧,并设置于绝缘体7a的位于定子的端面6c侧的局部。另外,形成线圈10的导线100经由绝缘部件卷绕于多个齿62。由此,能够防止线圈10与绝缘体7a粘住。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凹部72在周向上设置于多个齿62之间。由此,能够防止齿62与端子45之间的导线100粘在绝缘体7a上,结果是,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凹部7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于齿62与端子45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齿62与端子45之间产生粘住。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绝缘部件具有在定子6的芯61设置的筒状的第1绝缘部71a、以及设置于多个齿62的第2绝缘部71b。另外,端子45设置于第1绝缘部71a。由此,能够防止导线100粘在第1绝缘部71a上。
另外,若导线100粘在第1绝缘部71a上,则导线100的长度缩小(缩短),张力容易随着马达1的振动而作用于导线100,存在导线100断线之虞。但是,通过防止该粘住,能够充分地确保导线100的长度,能够减少作用于导线100的张力的作用,能够防止断线的产生。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端子45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在径向上,向定子6的内侧屈曲的屈曲部52c设置于端子45。另外,导线100熔接于屈曲部52c。由此,在径向上且在定子6的内侧固定有导线100,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与绝缘体7a粘住。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绝缘部件具备向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3a、73b。突出部73a、73b覆盖端子45的局部和导线100的局部。由此,在端子45与导线100通过热铆接而进行熔接时,绝缘体7a由于经由导线100传导到线圈10的热而熔化,能够防止导线100与突出部73a、73b以外的绝缘体7a粘住。并且,通过防止粘住,能够抑制由振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于导线100,而能够防止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突出部73a、73b熔接于端子45。由此,突出部73a、73b熔接在端子45的附近,而能够抑制相对于导线100的振动的应力。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一对突出部73a、73b,在周向上,端子45设置于一对突出部73a、73b之间。由此,能够夹住端子45,因而能够防止导线100的熔接脱开。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突出部73a、73b在周向上设置于多个齿62之间。由此,能够防止齿62与端子45之间的导线100粘在绝缘体7a上,结果是,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线圈10、端子45、以及导线100。端子45在周向上与线圈10邻接。导线100电连接于端子45。另外,导线100具有从端子45向不同的2个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第1部分101形成线圈10。第2部分102绕过形成线圈10的第1部分101进行走线。第1部分101相对于第2部分102位于线圈10侧。由此,能够减少随着马达1的振动而作用于导线100的应力,因而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另外,能够增大将连接部42附近的导线100弯曲的角度(在图示的例子中为钝角),因而能够针对导线100的弯曲的局部,减少随着振动的应力的作用。另外,能够减少通过连接部4作用于在随着马达1的振动而与连接部42接触的导线100的局部的应力,因而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由于线圈10与端子45在周向上错位,有时为了用导线将线圈10与端子45连接,而在端子45的连接位置处将导线100弯曲为锐角。该导线100与端子45和线圈10连接,因而成为张力可作用于导线100的状态,在上述状态下,马达1振动,而对导线100的弯曲的局部施加应力,存在导线100断线之虞。但是,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线圈10具有多个。端子45在周向上配置于多个线圈10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导线100在多个线圈10之间断线。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定子6和绝缘部件(绝缘体7)。定子6具有筒状的芯61、以及配置于周向的多个齿62。绝缘部件设置于定子6。端子45设置于在周向上位于与多个齿62不同的位置的绝缘部件。绝缘部件设置有使导线100的局部固定的固定部74a、74b。第1部分101从端子45朝向齿62延伸。第2部分102从齿62朝向固定部74a、74b延伸。由此,能够防止在导线100的卷绕开始的部分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端子45具备连接有导线100的钩子。第1部分101相对于钩子位于线圈10侧。第2部分102相对于钩子位于与第1部分101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防止导线100偏离端子45。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在周向上,导线100的第1部分101与导线100的第2部分102分离。由此,能够防止相互互为接触的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由于因振动引起的摩擦等而断线。另外,导线100的第1部分101与导线100的第2部分102均从端子45朝向线圈10延伸,且不具备交叉的部分。在相互互为交叉的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分离、或者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会通过振动而进行接触,并由于伴随接触的摩擦等而更加断线。但是,在周向上,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分离,并均从共用的端子45朝向共用的线圈10延伸,从而不具备交叉的部分地进行走线,因而能够抑制由摩擦等导致的断线的产生。此外,第2部分102与跟框架3的底部3c对置的线圈10的端部接触。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绝缘部件具备与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对置的部分,该绝缘部件的部分为凹部72,马达1在凹部72与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之间具有空间。由此,能够防止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粘在绝缘体7a上,因而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第2部分102与线圈10接触。由此,第2部分102卷绕于齿62,因而能够将第2部分102所占的导线100的比例抑制至最小限度,而能够防止成本增大。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第2部分102的走线的方向是与形成线圈10的第1部分101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第1部分101与第2部分102在齿62处混在一起。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第2部分102具备导线100的端部,且端部固定于固定部74a、74b。由此,能够一边对导线100的卷绕开始处进行固定一边经由绝缘部件而卷绕至齿62,能够形成可减少松弛、占有度较高的线圈100。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旋转轴2、定子6、框架3、以及外部端子4。定子6具有外周部6a。框架3具有包围定子6的内周部31。外部端子4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另外,外部端子4设置于定子6。在定子6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外部端子4侧的外周部6a的局部支承于框架3的内周部31的局部。由此,即使在构成定子6的多个金属部件的厚度上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外部端子4的突出的长度形成为所希望的长度。
另外,在通过与框架3的另一端侧亦即底面接触而进行转子8、定子6的高度的对位的情况下,存在不能精确地决定外部端子4的突出的长度之虞。具体而言,定子6的高度位置由于构成定子6的金属部件的公差而偏移,结果是,存在外部端子4的突出的长度有差别之虞。但是,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将外部端子4的突出的长度决定为所希望的长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框架3的内周部31的局部是在径向上朝向定子6的外周部6a突出的突出部31a。由此,能够将定子6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可靠地进行固定。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定子6具备堆积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多个金属部件。这些金属部件由电磁钢板等磁性体形成。外部端子4经由其他部件而设置于多个金属部件。突出部31a与多个金属部件中的、跟外部端子4相邻的金属部件接触。由此,即使在多个金属部件的厚度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精确地决定外部端子4的突出的长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定子6在多个金属部件中的、与跟外部端子4相邻的金属部件不同的其他金属部件的外周部6a设置有凹部63。凹部63在径向上与突出部31a对置。由此,在将定子6插入至框架3时,凹部63起到引导的作用,因而能够使制造作业容易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突出部31a在径向上位于凹部63的内部。由此,突出部31a卡在凹部63,而能够消除周向或者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错位。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外部端子4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从框架3突出。由此,能够精确地确保外部端子4的从框架3突出的长度。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定子6和端子45。定子6为筒状。端子45设置于定子6,并在周向并列有多个。多个端子45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的外周壁部形成有凹部54。导线100通过凹部54并卷绕于定子6的内周部6b和外周部6a。由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无需利用电路基板等将多个内部端子彼此电连接,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电路结构构成马达1。
另外,在多个端子45设置于定子6的马达1中,在多个端子45分别通过独立的不同部件而分开配置的情况下,另行需要用于将端子45彼此电连接的电路基板,因而有时电路结构变得复杂。根据上述情况,能够以简单的电路结构构成马达1。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与导线100对应的凹部54的局部设置有绝缘部件(绝缘体7)。由此,即使在导线100的具有绝缘性的被膜由于自身与凹部54的摩擦而剥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误通电至内部端子5。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多个端子45具备多个内部端子5和多个外部端子4,它们设置于定子6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作为侧面的端面6c。这些多个内部端子5和多个外部端子4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多个内部端子5在周向上设置于定子6的端面6c的一侧,多个外部端子4设置于定子6的端面6c的另一侧。由此,能够高效地卷绕导线100。此外,这里所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面并非是指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最靠端部的面,而是指位于旋转轴2的端部侧并与框架3的盖部3b对置的面。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单一的导线100卷绕于定子6的内周部6b和外周部6a,而形成多个线圈10。由此,无需在各相的磁路中的每一个磁路切断导线100,因而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在定子6的内周部6b具备多个线圈10、以及设置有多个线圈10的多个磁性体。单一的导线100形成多个线圈10。由此,无需在各相的磁路的每一个磁路切断导线100,因而能够减少制造工时,另外,连接部位变少,能够防止断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中,导线100的卷绕于外周部6a的卷绕位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它们的卷绕位置互不相同。由此,能够防止在定子6的外周部6a,导线100彼此摩擦而断线。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线圈10和磁性体。磁性体被线圈10包围。磁性体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具备与线圈10对置的2个端面6c、6d、以及位于2个端面6c、6d之间的侧面(内周部6b)。端面6c、6d由绝缘部件(绝缘体7)进行覆盖。侧面由绝缘膜30进行覆盖。由此,能够比绝缘部件更高效地从绝缘膜将由线圈10等产生的焦耳热向定子6的外部散热,因而能够防止马达1的性能降低。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转子8和定子6。定子6具备磁性体。磁性体具备筒状的芯61、以及从芯61朝向转子8延伸的多个齿62。多个齿62具备端面6c、6d和侧面。多个齿62的端面的局部由绝缘部件进行覆盖。多个齿62的侧面由绝缘膜30进行覆盖。由此,能够比绝缘部件更高效地从绝缘膜将由线圈10等产生的焦耳热向定子6的外部散热,因而能够防止马达1的性能降低。此外,该齿62的侧面是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面。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芯61的与转子8对置的侧面由绝缘膜30进行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向定子6的外部散热的散热效率。该芯61的侧面是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面。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将端面6c作为一个端面6c,绝缘膜30覆盖另一个端面6d。由此,能够防止热积聚在框架3的底面侧(与外部端子4相反的一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多个齿62在周向排列地配置于转子8的外侧。由此,在内转子型的马达1,能够将由线圈10等产生的焦耳热高效地向定子6的外部散热,因而能够防止马达1的性能降低。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中,在绝缘部件设置有端子45。定子6具备对磁性体的局部进行包围的线圈10。导线100将端子45与线圈10电连接。在径向上,在与导线100对置的绝缘部件的局部存在凹部72,在凹部72与导线100之间存在空间。由此,能够防止导线100与绝缘体7a粘住,因而能够防止导线100断线。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框架3和外部端子4。外部端子4设置于绝缘部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外部端子4侧的定子6的外周部6a的局部支承于框架3的内周部31的局部。由此,能够精确地决定外部端子4的从框架3突出的长度。
另外,与具有转子8和包围于线圈10的定子6,并经由绝缘部件而在定子6卷绕有线圈10的马达1相比,马达1更能够防止性能降低。
另外,在具有转子8和被线圈10包围的定子6,并经由绝缘部件而在定子6卷绕有线圈10的马达1中,有时无法在马达1驱动时将由线圈10产生的热向定子6的外部高效地散热。具体而言,绝缘部件将来自线圈10的热阻隔,使得热积聚在定子6内。因此,存在线圈10的电阻值增高,马达1的性能降低之虞。但是,根据如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防止马达1的性能降低。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具备粘合部件。粘合部件将绝缘部件与线圈10固定。由此,能够防止绝缘体7a与线圈10错位。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马达1为无刷马达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马达1也可以是带刷马达、步进马达等公知的其他马达。
另外,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定。适当地组合上述各构成要素而构成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更宽范围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2…旋转轴;3…框架;4…外部端子;5…内部端子;6…定子;7…绝缘体;8…转子;8a…轭;8b…磁铁;10…线圈;11a、11b…轴承部;30…绝缘膜;54、63、72…凹部;31a、73a、73b…突出部;41a~41c、51、74a、74b…固定部;42…连接部;52a…第1连接部;52b…第2连接部;53…支承部;61…芯;62…齿;71a…第1绝缘部;71b…第2绝缘部;100…导线;101…第1部分;102…第2部分;610~616…金属部件。

Claims (6)

1.一种马达,其中,具备:
筒状的定子,其具有导线;以及
多个端子,它们设置于所述定子,并在周向并列,
所述多个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一体形成,
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所述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的外周壁部形成有凹部,
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凹部并卷绕于所述定子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与所述导线对置的所述凹部的局部设置有绝缘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多个端子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具备设置于所述定子的端面的多个内部端子以及多个外部端子,
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及所述多个外部端子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
所述多个内部端子在周向上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前端面的一侧,
所述多个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端面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单一的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定子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定子的内周部具备多个线圈、以及设置有该多个线圈的多个磁性体,
所述单一的导线形成所述多个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卷绕于所述外周部的所述导线的多个卷绕位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互不相同。
CN201880035375.8A 2017-05-31 2018-03-09 马达 Active CN110692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8831 2017-05-31
JP2017108831A JP6710180B2 (ja) 2017-05-31 2017-05-31 モータ
PCT/JP2018/009217 WO2018220936A1 (ja) 2017-05-31 2018-03-0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2180A true CN110692180A (zh) 2020-01-14
CN110692180B CN110692180B (zh) 2022-07-12

Family

ID=64456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5375.8A Active CN110692180B (zh) 2017-05-31 2018-03-09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7290B2 (zh)
JP (1) JP6710180B2 (zh)
CN (1) CN110692180B (zh)
WO (1) WO20182209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44908A (ja) * 2019-09-10 2021-03-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モータ及び移動体
JP7437148B2 (ja) * 2019-12-19 2024-02-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9288A (ja) * 1993-08-18 1995-03-0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JPH08228450A (ja) * 1994-11-03 1996-09-03 Zanussi Elettromecc Spa 冷蔵庫用コンプレッサモータの固定子の改良
CN1953297A (zh) * 2005-10-12 2007-04-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中馈电线和端子的连接结构及接合装置
JP2008167604A (ja) * 2006-12-28 2008-07-17 Ichinomiya Denki:Kk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ルド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CN201699501U (zh) * 2010-05-08 2011-01-05 浙江华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绕组线圈导线端部的固定结构
JP2013162648A (ja) * 2012-02-06 2013-08-19 Aisan Ind Co Ltd モータ及び電動ポンプ
JP2015173544A (ja) * 2014-03-12 2015-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の接続端子および固定子
CN204761200U (zh) * 2015-06-23 2015-11-1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及其应用的电机
CN105356643A (zh) * 2015-10-28 2016-02-24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组件、电机和用于电机的出线盒
JP2016178845A (ja) * 2015-03-23 2016-10-0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固定子、モータ、及びモータ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205882881U (zh) * 2016-08-08 2017-01-11 广东嘉和微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JP2017060273A (ja) * 2015-09-16 2017-03-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流体ポン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1899B2 (ja) * 2015-12-02 2018-03-2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る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9288A (ja) * 1993-08-18 1995-03-0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JPH08228450A (ja) * 1994-11-03 1996-09-03 Zanussi Elettromecc Spa 冷蔵庫用コンプレッサモータの固定子の改良
CN1953297A (zh) * 2005-10-12 2007-04-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中馈电线和端子的连接结构及接合装置
JP2008167604A (ja) * 2006-12-28 2008-07-17 Ichinomiya Denki:Kk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ルド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CN201699501U (zh) * 2010-05-08 2011-01-05 浙江华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绕组线圈导线端部的固定结构
JP2013162648A (ja) * 2012-02-06 2013-08-19 Aisan Ind Co Ltd モータ及び電動ポンプ
JP2015173544A (ja) * 2014-03-12 2015-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の接続端子および固定子
JP2016178845A (ja) * 2015-03-23 2016-10-0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固定子、モータ、及びモータ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204761200U (zh) * 2015-06-23 2015-11-1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及其应用的电机
JP2017060273A (ja) * 2015-09-16 2017-03-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流体ポンプ
CN105356643A (zh) * 2015-10-28 2016-02-24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组件、电机和用于电机的出线盒
CN205882881U (zh) * 2016-08-08 2017-01-11 广东嘉和微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207617A (ja) 2018-12-27
JP6710180B2 (ja) 2020-06-17
US20200083773A1 (en) 2020-03-12
WO2018220936A1 (ja) 2018-12-06
US11677290B2 (en) 2023-06-13
CN110692180B (zh)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3996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6727457B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機
JP5377805B1 (ja) 接続端子、接続端子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機
US8508088B2 (en) Wiring component for motor coil
JP4007176B2 (ja) 回転電機及び配線用部材
JP2005287240A (ja) 同期電動機
CN110692180B (zh) 马达
JP2006042500A (ja) 回転電機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6892953B2 (ja) モータ
JP2009207334A (ja) コイルの固定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JP6946992B2 (ja) 回転電機
JP6684749B2 (ja) モータ
US20150372551A1 (en) Structure of stator
CN211930351U (zh) 定子以及无刷马达
WO2020080548A1 (ja) モータ
JP5901432B2 (ja) 電機子と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6850683B2 (ja) モータ
JP6764373B2 (ja) モータ
JP2006149027A (ja) ステータ用絶縁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回転機
JP2018207613A (ja) モータ
JP2018207615A (ja) モータ
JP2018207619A (ja) モータ
JP7429521B2 (ja) モータ
JP7113959B2 (ja) 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