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2815B -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92815B
CN110592815B CN201910507991.5A CN201910507991A CN110592815B CN 110592815 B CN110592815 B CN 110592815B CN 201910507991 A CN201910507991 A CN 201910507991A CN 110592815 B CN110592815 B CN 1105928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lamp
auxiliary
state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79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92815A (zh
Inventor
玉木响一
恒川祐树
福泽英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92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2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92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2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making piped open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其实现被缝制物的安装的作业性的提高。至少具有两个夹紧单元(40B),该夹紧单元具有:第一夹紧部件(41B),其能够切换至针对被缝制物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以及第二夹紧部件(42B),其通过与该第一夹紧部件的协同动作而对被缝制物进行夹紧,将两个夹紧单元排列而配置,并且相对于第二夹紧部件在两个夹紧单元的排列方向的外侧设置辅助夹紧部件(49B),各个辅助夹紧部件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被支撑,其中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以沿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状态向排列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另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移动至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Description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紧工具和对其被缝制物的保持作业进行辅助的夹紧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对环状的被缝制物以沿曲面状的状态进行缝制,将具有沿曲面的下侧夹紧部件及上侧夹紧部件的夹紧工具设置于缝纫机而进行缝制。
该夹紧工具向环状的被缝制物的内侧插入下侧夹紧部件,通过上侧夹紧部件从外侧夹紧而对被缝制物进行保持,通过上下的夹紧部件将被缝制物维持沿曲面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48179号公报
另外,关于上述夹紧工具,如果被缝制物松弛,则无法将环状的被缝制物维持沿曲面的状态,无法适当地进行沿曲面的形状下的缝制。
因此,对于向环状的被缝制物的内侧插入的下侧夹紧部件,要求设为下述大小的尺寸,即,能够将被缝制物维持为架设状态的大小的尺寸。
但是,如果将下侧夹紧部件相对于被缝制物而增大,则难以相对于夹紧工具而装载被缝制物,发生作业性恶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具有下面的(1)~(8)的任意的特征。
(1)
一种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具有两个夹紧单元,该夹紧单元具有:第一夹紧部件,其能够切换至针对被缝制物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以及第二夹紧部件,其通过与该第一夹紧部件的协同动作而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夹紧,
将两个所述夹紧单元排列而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部件在所述两个夹紧单元的排列方向的外侧设置辅助夹紧部件,
各个所述辅助夹紧部件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被支撑,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以沿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状态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2)
在上述(1)记载的夹紧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辅助夹紧部件以该辅助夹紧部件的所述夹紧面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移动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撑。
(3)
在上述(1)或(2)记载的夹紧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夹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夹紧部件的夹紧面,具有与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所述夹紧面相对的部位。
(4)
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夹紧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缝制物为环状,
所述第一夹紧部件将环状的所述被缝制物的外侧夹紧,所述第二夹紧部件将环状的所述被缝制物的内侧夹紧。
(5)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夹紧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夹紧部件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通过外力的输入而进行向下述两种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的切换,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6)
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夹紧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夹紧部件具有弹性体,该弹性体对下述两种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进行维持,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7)
一种夹紧辅助装置,其对通过上述(1)至(6)中任一项的夹紧工具实现的被缝制物的夹紧作业进行辅助,
该夹紧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进行向下述两种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的切换,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8)
在上述(7)记载的夹紧辅助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使下述两种切换动作联动地进行,这两种切换动作是针对所述夹紧工具的所述夹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夹紧部件的放开位置和夹紧位置的切换动作、以及针对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和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的切换动作。
发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夹紧工具,相对于两个夹紧单元的内侧夹紧部件而配置于排列方向的外侧的辅助夹紧部件,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被支撑,其中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内侧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另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移动至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因此,在将被缝制物向夹紧工具装载时,关于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其夹紧面切换为移动至排列方向内侧的状态,由此能够缩短两侧的辅助夹紧间的距离,被缝制物相对于夹紧工具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被缝制物装载后,关于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将辅助夹紧部件切换至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内侧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由此能够扩展两侧的辅助夹紧间的距离,能够将被缝制物设为架设状态。
由此,将外侧夹紧部件设为夹紧位置,由此在不松弛的状态下能够沿着外侧夹紧部件和内侧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形状。
由此,关于针对夹紧工具的被缝制物的缝制作业、夹紧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夹紧辅助装置装载的夹紧工具的正视图。
图2是夹紧工具的斜视图。
图3是夹紧工具的右侧视图。
图4是夹紧工具的夹紧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5是夹紧工具的放开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6是夹紧单元的夹紧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夹紧单元的放开状态的正视图。
图8是夹紧单元的夹紧状态的斜视图。
图9是退避位置的辅助夹紧部件的斜视图。
图10是左右的夹紧单元的安装位置处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1是将夹紧辅助装置的前侧支撑板拆下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2是装载有夹紧辅助装置的夹紧工具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装载有夹紧辅助装置的夹紧工具的状态、且驱动单元的位置调节后的正视图。
图14是装载有夹紧辅助装置的夹紧工具的状态的放大正视图。
图15是中央的驱动单元的斜视图。
图16是左侧的驱动单元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左侧的驱动单元和左侧的夹紧单元的连结状态且辅助夹紧处于夹紧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左侧的驱动单元和左侧的夹紧单元的连结状态且辅助夹紧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9是缝纫机的前侧的斜视图。
图20是缝纫机的后侧的斜视图。
标号的说明
30 夹紧工具
31 框架
40A、40B 夹紧单元
41A、41B 上侧夹紧部件
411A、411B 夹紧面
42A、42B 下侧夹紧部件
421A、421B 夹紧面
43A、43B 支撑机构
46 传递体
462a 被卡止部
49B 辅助夹紧部件
491B 夹紧面
493B 扭转螺旋弹簧
496B 滚子
50 夹紧辅助装置
70A、70B 驱动单元
71A、71B 致动器
73A、73B 连结部件
100 缝纫机
120 摆动机构
121 安装板
140 轴线移动机构
C 被缝制物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
下面,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0、夹紧工具30及夹紧辅助装置50进行说明。
上述缝纫机100是自动缝制缝纫机,其使用作为适于具有曲面的被缝制物C的保持的夹紧保持件的夹紧工具30,按照规定的缝制图案在任意的位置进行落针,夹紧辅助装置50是对向夹紧工具30装载被缝制物C的作业进行辅助的装置。
[夹紧工具:概要]
图1是夹紧工具30的正视图,图2是斜视图。此外,图1示出了被缝制物的放开状态,图2示出了被缝制物的夹紧状态。
夹紧工具30具有:三个夹紧单元40A、40B、40B,它们沿后面记述的Y轴方向排列而配置,对被缝制物C进行夹紧;以及框架31,其对各夹紧单元40A、40B、40B进行支撑。
此外,在中央的夹紧单元40A的两侧配置的夹紧单元40B、40B,彼此在左右方向上为对称构造,因此使用同一标号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中央的夹紧单元40A和两侧的夹紧单元40B、40B,基本构造一致,因此关于基本构造而通过夹紧单元40A进行说明,关于夹紧单元40B仅对与夹紧单元40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夹紧单元40A固有的结构,使用在数字之后附加字母“A”的标号,关于夹紧单元40B固有的结构,使用在数字之后附加字母“B”的标号,关于在夹紧单元40A和夹紧单元40B中共通的结构,使用在数字后不附加任何字母“A”和“B”的标号而进行下面的说明。
另外,上述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是规定形状的平板,将与该平板面平行且彼此正交的一个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另一个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Y轴方向的一方设为“左”,将另一方设为“右”,将Z轴方向的一方设为“上”,将另一方设为“下”。另外,将与框架31的平板面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一方(图1纸面近端侧)设为“前”,将另一方(图1纸面远端侧)设为“后”。
[夹紧工具:中央的夹紧单元]
各夹紧单元40A、40B、40B都装备于框架31的前表面侧。
而且,夹紧单元40A具有:上侧夹紧部件41A,其配置于被缝制物C的上侧;左右一对下侧夹紧部件42A、42A,它们配置于被缝制物C的下侧;支撑机构43A,其将上侧夹紧部件41A及下侧夹紧部件42A能够切换至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地支撑;以及支撑块44A,其对支撑机构43A进行支撑。
夹紧工具30在对环状的被缝制物C进行保持的情况下,夹紧单元40A的上侧夹紧部件41A成为被缝制物C的外侧,下侧夹紧部件42A、42A成为内侧。
上侧夹紧部件41A作为“能够切换至针对被缝制物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第一夹紧部件”起作用,下侧夹紧部件42A、42A作为“通过与第一夹紧部件的协同动作而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夹紧的第二夹紧部件”起作用。
后面记述的夹紧单元40B也具有上侧夹紧部件41B和下侧夹紧部件42B,但它们也是上侧夹紧部件41B作为“第一夹紧部件”起作用,下侧夹紧部件42B作为“第二夹紧部件”起作用。
左右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在左右方向上为对称形状,都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的板状部件,且从支撑块44A朝向前方而延伸。并且,下侧夹紧部件42A、42A的前端部各自成为朝向左右方向外侧而延伸的形状。
左右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的前端上部的夹紧面421A、421A都沿着中心轴与X轴方向平行的圆筒形的同一外周面。而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各自的下侧夹紧部件42B、42B,也具有沿着上述的圆筒形的同一外周面的夹紧面421B、421B。
即,这些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全部配置为沿同一外周面而排列。
另外,夹紧单元40A的左右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在使其后端部的上表面与支撑块44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螺钉紧固于该支撑块44A。
并且,各个下侧夹紧部件42A、42A,其前端部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形状与被缝制物C的前侧缘部的形状近似。因此,在缝制时,能够对被缝制物C的沿前侧缘部的落针位置的附近进行保持。
上侧夹紧部件41A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的板状部件,且从支撑机构43A的可动块45A朝向前方而延伸。并且,另外,上侧夹紧部件41A的前端部成为朝向左右方向外侧而延伸的形状。由此,上侧夹紧部件41A的前端部在从上方观察时,能够与两个下侧夹紧部件42A、42A的前端部重叠。
上侧夹紧部件41A经由支撑机构43A而支撑于支撑块44A,以使得能够将其下表面的夹紧面切换至与下侧夹紧部件42A、42A的上表面的夹紧面接近或抵接的夹紧位置和向上方分隔的放开位置。
上侧夹紧部件41A的下表面的夹紧面411A,沿着中心轴与X轴方向平行的圆筒形的内周面。而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各自的上侧夹紧部件41B、41B,也具有沿着上述的圆筒形的内周面的夹紧面411B、411B。
即,这些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全部配置为沿同一内周面而排列。
并且,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的内周面、和相对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的外周面,直径相等,单独地相对且成为平行,能够将通过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和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夹持的被缝制物C以沿着沿前述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圆周面的状态进行保持。
另外,夹紧单元40A的上侧夹紧部件41A,在使其上表面与支撑机构43A的可动块45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螺钉紧固于该可动块45A。
并且,上侧夹紧部件41A,其前端部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形状与被缝制物C的前侧缘部的形状近似。因此,在缝制时,能够对被缝制物C的沿前侧缘部的落针位置的附近进行保持。
图3是支撑机构的侧视图。
支撑机构43A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可动块45A,其对上侧夹紧部件41A进行保持;基部432,其固定装备于支撑块44A的上表面;操作杆433,其通过转动操作将上侧夹紧部件41A切换至与下侧夹紧部件42A相对的夹紧位置和从下侧夹紧部件42A分离的放开位置;转动腕434,其经由可动块45A及支柱431、431而对上侧夹紧部件41A进行支撑;连杆部件435,其将基部432和操作杆433进行连结;以及作为操作部件的传递体46,其将来自夹紧辅助装置50的针对操作杆433的切换操作的推力进行输入。
此外,上述“夹紧位置”是指,相对于下侧夹紧部件42A,上侧夹紧部件41A接近至能够对被缝制物C进行夹持的程度的状态或夹紧面411A、421A彼此相接的状态,“放开位置”是指,相对于下侧夹紧部件42A,上侧夹紧部件41A分隔而能够将被缝制物C放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至接近90°的状态)。
基部432在其前端部将转动腕434的后端的下部可绕Y轴转动地支撑,在基部432的后端部将连杆部件435的一端部可绕Y轴转动地支撑。
关于操作杆433,其前端部可绕Y轴转动地与转动腕434的后端的上部连结,后端部成为用于进行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的输入部。具体地说,在操作杆433的后端部,形成有在Y轴方向贯通、沿X轴方向的长孔433a。
并且,在操作杆433的与前端部相比成为稍后方的位置,可绕Y轴转动地与连杆部件435的另一端部连结。
由此,基部432、操作杆433、转动腕434和连杆部件435构成了四节连杆机构。
在该结构中,如果使操作杆433的输入部向下方转动,则与将操作杆433和转动腕434的连结点a与连杆部件435和基部432的连结点b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操作杆433和连杆部件435的连结点c成为下侧。在该状态下即使在上侧夹紧部件41A和下侧夹紧部件42A之间对被缝制物C进行夹紧而通过其复原力将操作杆433推回,在连结点c向更下方移动的方向施加力,操作杆433和基部432抵接而阻止上侧夹紧部件41A和下侧夹紧部件42A的打开,仍能够维持夹紧状态。
即,通过操作杆433的输入部的下方转动,能够切换至上侧夹紧部件41A和下侧夹紧部件42A将被缝制物C夹着而保持的夹紧位置。
另外,如果从处于夹紧位置的状态起使操作杆433的输入部向上方转动,则与将操作杆433和转动腕434的连结点a与连杆部件435和基部432的连结点b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位于下侧的操作杆433和连杆部件435的连结点c与该直线相比向上方移动。由此,不会阻止上侧夹紧部件41A和下侧夹紧部件42A的打开,如果使操作杆433的输入部进一步向上方转动,则操作杆433和转动腕434的连结点a向连杆部件435和基部432的连结点b侧被拉拽,上侧夹紧部件41A向上方转动而成为放开位置。
即,通过操作杆433的输入部的上方转动,能够将上侧夹紧部件41A切换至被缝制物C的放开位置。
通过这些,支撑机构43A构成了所谓的肘杆机构。
传递体46由平板状的支撑块44A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具有:U字状的框部461;圆棒状的直动轴462,其固定装备于框部461的底部;连结轴463,其设置于框部461的内侧;以及作为弹性体的线圈状的弹簧464,其通过直动轴462将框部461向下方按压。
在框部461的内侧,固定装备有与Y轴方向平行的连结轴463。而且,向前述的支撑机构43A的操作杆433的输入部的长孔433a插入了连结轴463。
直动轴462由将支撑块44A的平板面的与中心相比处于稍后方的位置贯通而设置的未图示的滑动轴承,沿其长度方向能够往复移动地支撑。
支撑块44A的平板面与X-Y平面平行,直动轴462沿Z轴方向能够往复移动。
关于直动轴462,其一端部(上端部)固定连结于框部461,另一端部(下端部)在支撑块44A的下侧,能够与后面记述的夹紧辅助装置50的连结部件73A连结。即,在直动轴46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该外周面的一周设为槽而变细的形状的被卡止部462a。
连结部件73A具有由一端部开放的凹状的切口构成的卡止部734A,通过向该卡止部734A的内侧插入被卡止部462a,从而能够进行与直动轴462的连结(参照图15)。而且,在该连结状态下,能够输入来自夹紧辅助装置50侧的直动轴462的向上方的移动动作。
线圈状的弹簧464是使直动轴462在内侧贯通的弹簧,在支撑块44A的下侧将直动轴462向下方按压。由此,经由直动轴462、框部461而将操作杆433的输入部向下方拉拽,上侧夹紧部件41A始终向夹紧位置侧被施力。
即,通过施加外力对抗线圈状的弹簧464而使直动轴462向上方移动,从而框部461的连结轴463将操作杆433向上方推起,停止施加外力而随着线圈状的弹簧464的弹簧压力,使直动轴462向下方移动,由此框部461的连结轴463能够将操作杆433的输入部向下方下压。
由此,经由传递体46,能够进行从夹紧辅助装置50侧实施的上侧夹紧部件41A及下侧夹紧部件42A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操作。
支撑块44A如前述所示是沿X-Y平面的矩形的平板,在其上表面侧经由支撑机构43A对上侧夹紧部件41A进行支撑,在下表面侧对下侧夹紧部件42A进行支撑。
并且,该支撑块44A在后端部具有与框架31的前表面抵接的端面部,在使该端面部密接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而由框架31支撑。
[夹紧工具:左右的夹紧单元]
关于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而进行说明。如前述所示,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在左右方向是对称构造,因此在这里仅关于左侧的夹紧单元40B进行说明,关于右侧的夹紧单元40B而省略说明。另外,关于夹紧单元40B,仅对与已经说明的中央的夹紧单元40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支撑块44A、44B、44B,以相对于与前述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仿形的周面而外切的朝向支撑于框架31。因此,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支撑块44A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朝向,位于左右两侧的各支撑块44B、44B,都成为相对于X-Y平面而绕X轴倾斜的朝向。
因此,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其全部结构与支撑块44B、44B同样地成为倾斜的朝向。
另外,夹紧单元40B具有:上侧夹紧部件41B、下侧夹紧部件42B及辅助夹紧部件49B和支撑机构43B。
另外,夹紧单元40B的支撑块44B对下侧夹紧部件42B及辅助夹紧部件49B进行支撑。
夹紧单元40B的支撑机构43B是与前述的支撑机构43A大致相同的结构,与支撑机构43A不同的点在于,没有可动块45A,支柱431、431与上侧夹紧部件41B的上表面直接连结。
另外,上侧夹紧部件4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B的前端部,成为与被缝制物C的形状仿形的形状,因此上侧夹紧部件41A及下侧夹紧部件42A成为不同的形状。
[夹紧工具:辅助夹紧部件]
图4是上侧夹紧部件41B处于夹紧位置时的夹紧单元40B的侧视图,图5是处于放开位置时的侧视图,图6是上侧夹紧部件41B处于夹紧位置时的正视图,图7是处于放开位置时的正视图,图8是上侧夹紧部件41B处于夹紧位置时的斜视图。并且,图9是仅示出上侧夹紧部件41B处于放开位置时的辅助夹紧部件49B的斜视图。
此外,图4~图9以消除了夹紧单元40B的倾斜后的状态(传递体46的直动轴462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实际上,夹紧单元40B以绕X轴倾斜的状态安装于框架31,但基于上述图4~图9的仅关于辅助夹紧部件49B的说明,以消除了倾斜后的状态的朝向进行说明。
辅助夹紧部件49B相对于下侧夹紧部件42B,在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排列方向的外侧排列而配置。即,在右侧的夹紧单元40B的情况下,辅助夹紧部件49B配置于下侧夹紧部件42B的右侧,在左侧的夹紧单元40B的情况下,辅助夹紧部件49B配置于下侧夹紧部件42B的左侧。
该辅助夹紧部件49B在X轴方向为长条,且在其前半部分,朝向前方延伸的夹紧面491B朝向上方而形成,在后半部分设置有将辅助夹紧部件49B整体安装于支撑块44B的支撑构造。
辅助夹紧部件49B的支撑构造具有:支轴492B,其沿X轴方向;作为弹性体的扭转螺旋弹簧493B,其将绕支轴492B的转动力赋予给辅助夹紧部件49B;止动器494B,其对抗扭转螺旋弹簧493B的转动力而将辅助夹紧部件49B以规定的朝向进行制止;腕部495B,其向以支轴492B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以及滚子496B,其设置于腕部495B的延伸端部。
支轴492B由支撑块44B支撑,辅助夹紧部件49B整体相对于支撑块44B可绕X轴转动。
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设置在相对于支轴492B的转动中心线而偏心的位置。
该辅助夹紧部件49B通过绕支轴492B的转动,夹紧面491B向夹紧位置和退避位置进行切换,该夹紧位置是沿前述的夹紧单元40A、40B的下侧夹紧部件42A、42B的夹紧面421A、421B排列的同一外周面进行排列的状态,该退避位置是从夹紧位置起向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排列方向的内侧移动。
此外,左侧的夹紧单元40B的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通过转动从夹紧位置朝向右下方向而移动至退避位置。
另外,右侧的夹紧单元40B的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通过转动从夹紧位置朝向左下方向而移动至退避位置。
扭转螺旋弹簧493B支撑于支轴492B,绕支轴492B,向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从退避位置朝向夹紧位置的方向赋予转动力。
止动器494B配置为在通过扭转螺旋弹簧493B,辅助夹紧部件49B向夹紧面491B从退避位置朝向夹紧位置的方向进行了转动的情况下,与支撑块44B抵接而被制止在夹紧位置。即,在没有对辅助夹紧部件49B赋予外力的状态下,通过扭转螺旋弹簧493B和止动器494B的协同动作,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维持在夹紧位置。
腕部495B向以支轴492B为中心的夹紧面491B的相反侧延伸。
而且,如果设置于腕部495B的滚子496B从下方顶起,则能够对抗扭转螺旋弹簧493B,向夹紧面491B从夹紧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使辅助夹紧部件49B转动。
后面记述的夹紧辅助装置50,持有抵接轴75B,该抵接轴75B相对于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的各辅助夹紧部件49B而将滚子496B顶起抵接,能够向夹紧面491B从夹紧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使辅助夹紧部件49B转动。
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在夹紧位置处,相对于下侧夹紧部件42B向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排列方向的外侧少许分离而配置。
而且,为了与其相对应,上侧夹紧部件41B具有与夹紧面491B接近或抵接的相对部位412B。
夹紧面491B和相对部位412B都在其表面在Y轴方向排列而形成有多个沿X轴方向的锯齿状的槽,它们相互啮合而对被缝制物C进行夹紧。
关于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的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滚子496B由夹紧辅助装置50的抵接轴75B顶起,如图1所示,各个夹紧面491B、491B处于成为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退避位置。因此,如果为该状态,则如图1的实线所示,以不向左右方向扩展的状态能够将环状的被缝制物C容易地装载于夹紧工具30,能够使作业性提高。
而且,在装载被缝制物C后,如果抵接轴75B下降,则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转动而能够使夹紧面491B、491B移动至退避位置。由此,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能够将被缝制物C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扩展而设为架设状态。因此,能够抑制被缝制物C的松弛的发生,适当地进行缝制,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夹紧工具:框架]
框架31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在Y轴方向长条的矩形的主体部32;从主体部32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各自向左斜下方和右斜下方延伸的两根腕部33、33,它们成为沿Y-Z平面的一体性的平板状。
在主体部32的上部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定位孔。该定位孔在向后面记述的缝纫机100或夹紧辅助装置50装载夹紧工具30时,通过将在这些缝纫机100和夹紧辅助装置50设置的定位凸起641进行插入,从而将夹紧工具30适当地定位。
另外,在框架31的主体部32的上部后表面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工具抓持机构35、35。
夹紧工具30以下述方式进行装载,即,将主体部32的中央部的后表面与缝纫机100或夹紧辅助装置50所具有的、长度方向沿Z轴方向的长条矩形的安装板相接。
左右一对工具抓持机构35、35通过将上述安装板的上端部的后表面向前方按压,从而在该工具抓持机构35、35和框架31的后表面之间进行抓持,由此实现夹紧工具30相对于安装板的固定。
工具抓持机构35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抓持盘351,其对缝纫机100和夹紧辅助装置50的安装板进行抓持,由弹性部件构成;基部352,其固定装备于框架31的后表面;操作杆353,其通过转动操作将抓持盘351切换至对安装板进行抓持的抓持位置和从安装板分离的放开位置;转动腕354,其对抓持盘351进行支撑;以及未图示的连杆部件,其将基部352和操作杆353进行连结。
该工具抓持机构35具有与夹紧单元40A、40B的支撑机构43A、43B大致相同的构造,使用肘杆机构对由抓持盘351实现的安装板的抓持状态和放开状态进行切换。
即,如果使操作杆353的输入操作部向前方转动,则与将操作杆353和转动腕354的连结点与连杆部件和基部352的连结点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操作杆353和连杆部件的连结点成为前侧。在该状态下抓持盘351将安装板向前方按压而成为在与框架31之间抓持的状态(抓持位置)。
另外,如果从处于抓持位置的状态起使操作杆353的输入操作部向后方转动,则与将操作杆353和转动腕354的连结点与连杆部件和基部352的连结点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位于前方的操作杆353和连杆部件的连结点,与该直线相比向后方移动。由此,抓持盘351向后方移动,成为将安装板放开的状态(放开位置)。
由此,将夹紧工具30设为相对于缝纫机100或夹紧辅助装置50的安装板能够装卸。
[夹紧工具:工具侧调节机构]
图10是夹紧单元40B的安装位置处的框架31的剖视图。
在上述框架31和夹紧单元40B之间,设置有对两个夹紧单元40B相对于框架31的配置进行调节的工具侧调节机构47。此外,中央的夹紧单元40A固定地装备于框架31,不进行位置调节。
作为工具侧调节机构47,在框架31的各腕部33、33,如图1所示,为了单独地安装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沿作为弯曲的曲线的圆弧的、由多个直线构成的折线状的长孔即上侧安装孔471和下侧安装孔472在上下排列而贯通形成。
此外,左右的腕部33、33及在各腕部33、33设置的上侧安装孔471和下侧安装孔472,在左右方向上是对称的形状,因此主要对左侧的腕部33及上侧安装孔471和下侧安装孔472进行说明。
上侧安装孔471是由三个直线部构成的折线状,下侧安装孔472是由两个直线部构成的折线状。
而且,上侧安装孔471的直线部,沿在框架31的下方设定有中心位置的共通的圆弧而形成。
另外,下侧安装孔472的直线部,沿在框架31的下方设定有中心位置的共通的圆弧而形成。
另外,下侧安装孔472的圆弧与上侧安装孔471的圆弧同心、且下侧安装孔472的圆弧与上侧安装孔471的圆弧相比设定为小径。并且,这些圆弧的中心位于由前述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构成的周面的中心线上(下面,将该周面的中心线称为“夹紧面的中心轴线”)。
此外,上述上侧安装孔471及下侧安装孔472,也可以不由多个直线部构成,而是形成为沿任一者的圆弧的一个圆弧状。
如图10所示,工具侧调节机构47在上述上侧安装孔471及下侧安装孔472的基础上,具有:两根凸起部473、473,它们从夹紧单元40B的支撑块44B的后端面向后方凸出;以及螺钉474,其具有将支撑块44B紧固固定于框架31的手摇手柄。
两根凸起部473、473以沿上侧安装孔471的圆弧的方式排列而配置,这些凸起部473、473插入至上侧安装孔471。
螺钉474相对于在支撑块44B的后端面中的成为下侧安装孔472的圆弧的线状的位置形成的螺孔476,从框架31的后表面侧经过下侧安装孔472而经由垫片475螺入。
因此,在夹紧单元40B的位置调节时,旋转手摇手柄而将螺钉474螺出,通过该螺钉474和凸起部473、473沿上侧安装孔471及下侧安装孔472使支撑块44B移动,由此能够沿前述的两个圆弧任意地对位置进行调节。而且,如果决定了位置,则再次旋转手摇手柄而将螺钉474紧固,能够在该位置对夹紧单元40B进行固定。
另外,工具侧调节机构47具有间歇移动机构48,该间歇移动机构48使夹紧单元40B的位置调节以一定的位置变化量的单位进行。该间歇移动机构48具有:多个定位孔481(在图10中仅图示出一个),它们沿与前述的圆弧同心的圆弧而以一定的间隔形成于框架31的前表面侧;球体483,其在形成于支撑块44B的后端面的有底孔482内能够进退地储存;以及作为弹性体的线圈状的弹簧484,其向使球体483从有底孔482凸出的方向进行加压。
另外,有底孔482的开口部被铆接,使得球体483以一定程度向外部凸出,不会脱落。
上述球体483的外径大于定位孔481的内径,在球体483的一部分从有底孔482凸出的情况下与定位孔481嵌合。由此,在夹紧单元40B的位置调节时,如果使支撑块44B沿上侧安装孔471及下侧安装孔472移动,则球体483一边进行进退移动、一边与排列多个的定位孔481依次嵌合,能够在每次对支撑块44B进行定位。
此外,定位孔481只要在前表面侧开口即可,也可以不如图10这样在前后贯通。
另外,与定位孔481嵌合的部件,并不限定于为球体483的情况,也可以是容许支撑块44B的移动的前端带有圆角的凸起。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多个定位孔481设置于支撑块44B的后端面,将有底孔482设置于框架31的前表面侧,对球体483和线圈状的弹簧484进行储存。
[夹紧辅助装置:概要]
图11是将前侧支撑板62拆下后的夹紧辅助装置50的正视图,图12是装备前侧支撑板62,装载有夹紧工具30的状态下的夹紧辅助装置50的正视图,图13是装载有进行了与小型的被缝制物C相对应的调节后的夹紧工具30的状态下的夹紧辅助装置50的正视图,图14是表示夹紧单元40B和驱动单元70B的连结状态的正视图。
夹紧辅助装置50具有:基台60,其对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进行支撑;驱动单元70A、70B、70B,它们与夹紧工具30的夹紧单元40A、40B、40B相对应而单独地设置,赋予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动作的动力;以及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80,它们对各驱动单元70B、70B相对于基台60的配置进行调节。
此外,在中央的驱动单元70A的两侧配置的驱动单元70B、70B,相互为对称构造,因此使用同一标号而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中央的驱动单元70A和两侧的驱动单元70B、70B,基本构造一致,因此主要对驱动单元70A进行说明,关于驱动单元70B,仅对与驱动单元70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此外,与前述的夹紧单元的情况的相同点在于,关于驱动单元70A固有的结构而标注数字“A”,关于驱动单元70B固有的结构而标注数字“B”,共通的结构什么也不标注。
另外,关于夹紧辅助装置50的各图中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应用在夹紧辅助装置50中装载有夹紧工具30的情况下的夹紧工具30中所确定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
[夹紧辅助装置:基台]
基台60具有:沿X-Y平面的矩形平板状的底板61;在底板61的上表面的前端部直立设置的前侧支撑板62;在底板61的上表面的后端部直立设置的后侧支撑板63;以及在后侧支撑板63的前表面上部中央固定装备的夹紧工具30的安装板64。
前侧支撑板62及后侧支撑板63都是除了螺钉紧固于底板61的下部以外整体为沿Y-Z平面的矩形的平板。前侧支撑板62和后侧支撑板63彼此尺寸相等,在X轴方向上隔开一定的距离而相对配置。而且,在前侧支撑板62和后侧支撑板63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各驱动单元70A、70B、70B。
安装板64在其前表面具有向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的定位孔插入的上下的定位凸起641。
定位凸起641在安装板64的前表面中向前方凸出而设置,相对于在安装于安装板64的前侧的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形成的定位孔单独地从后侧插入。
[夹紧辅助装置:中央的驱动单元]
图15是驱动单元70A的斜视图。
如图所示,在基台60中在Y轴方向上的中央配置的驱动单元70A具有:作为致动器的气缸71A,其成为用于对夹紧工具30的夹紧单元40A的上侧夹紧部件41A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动作进行输入的驱动源;支撑架72A,其将气缸71A的柱塞以朝向上方的状态进行支撑;以及连结部件73A,其装备于气缸71A的柱塞。
支撑架72A为倒U字状,成为两根脚的下端部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装备于基台60的底板61的上表面。
而且,在支撑架72A的内侧收容保持有气缸71A,柱塞从贯穿设置于支撑架72A的上端面的开口部朝向上方凸出。
连结部件73A由与气缸71A的柱塞连结的底面部731A、从底面部731A的后端部起向上方直立设置的立板部732A和从立板部732A的上端部起向前方弯折形成的上表面部733A构成,它们一体地形成。
在底面部731A,在其前端部下垂支撑有两根引导棒74A、74A,引导棒74A、74A相对于在支撑架72A的上端面形成的开口部以上下能够移动的状态进行插入。由此,在连结部件73A与气缸71A的柱塞一起进行上下移动的情况下,引导棒74A、74A对连结部件73A的摇晃进行抑制,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
上表面部733A是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在其前端部具有对夹紧单元40A的直动轴462的被卡止部462a进行卡止的卡止部734A。卡止部734A由前方开口、朝向后方成为凹状的切口构成。卡止部734A为上述构造,由此使在夹紧单元40A的直动轴462的下端部形成的被卡止部462a相对于卡止部734A相对地向后方移动,由此被卡止部462a能够与卡止部734A的内侧嵌合而简单地形成直动轴462和连结部件73A的连结状态。
此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将夹紧工具30装载于安装板64的状态下,以连结部件73A的卡止部734A到达夹紧工具30的直动轴462的轴线上的方式设定有安装板64及驱动单元70A的配置。
因此,在将夹紧工具30向夹紧辅助装置50装载时,气缸71A的气缸内部开放,柱塞处于自由状态(上下没有被约束的状态),因此通过手动地使连结部件73A升降而能够容易地连结。
[夹紧辅助装置:左右的驱动单元]
图16是驱动单元70B的斜视图。
左右的驱动单元70B、70B为左右对称构造,因此在这里关于左侧的驱动单元70B进行说明,关于右侧的驱动单元70B而省略说明。
如图11、12、16所示,在基台60中在驱动单元70A的左侧配置的驱动单元70B具有:作为致动器的气缸71B,其成为用于对夹紧工具30的左侧的夹紧单元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B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动作及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位置和退避位置的切换进行输入的驱动源;支撑架72B,其将气缸71B的柱塞以朝向右斜下侧的状态进行支撑;可动块74B,其装备于气缸71B的柱塞;连结部件73B,其支撑于可动块74B;以及抵接轴75B,其支撑于可动块74B。
支撑架72B具有:支撑部721B,其是与气缸71B的柱塞的进退移动方向垂直的平板状且对该气缸71B进行支撑;前表面部722B,其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状且与前侧支撑板62的后表面接近相对;后表面部723B,其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状且与后侧支撑板63的前表面接近相对;以及转动支撑腕724B,其从前表面部722B中的与支撑部721B相反侧的端部起向右斜上方延伸。
支撑部721B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供气缸71B的柱塞松散插入的开口部,在将柱塞穿过该开口部的状态下大致倒置而将气缸71B通过螺钉紧固进行固定支撑。
驱动单元70B能够通过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绕X轴进行角度调节,但支撑部721B如上述所示通过将气缸71B大致倒置而支撑,从而能够避免与将柱塞朝向上方配置的相邻的驱动单元70A的气缸71A的干涉,能够使驱动单元70A、70B接近而配置,因此有助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前表面部722B经由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而支撑于前侧支撑板62,后表面部723B经由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而支撑于后侧支撑板63。
而且,从前表面部722B的右下的端部延伸的转动支撑腕724B,由与该前表面部722B一体的平板构成,其延伸端部可绕X轴转动地由在前侧支撑板62设置的支轴部621支撑。支轴部621经由转动支撑腕724B将驱动单元70B整体能够转动地支撑,并且在夹紧工具30装载于安装板64的状态下,其转动中心线成为与该夹紧工具30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构成的周面的中心轴线一致的配置。
另外,后面记述的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也是绕相同的转动中心线使驱动单元70B转动而进行位置调节的构造,因此通过转动支撑腕724B,驱动单元70B能够稳定地进行转动动作,能够将其位置调节顺利地进行。
可动块74B具有未图示的凸起,该凸起向沿在后表面部723B设置的气缸71B的柱塞的进退移动方向的长孔725B插入,在可动块74B与气缸71B的柱塞一起进行进退移动的情况下,凸起对可动块74B的摇晃进行抑制,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
连结部件73B由与可动块74B连结的底面部731B、从底面部731B的端部起向左斜上方直立设置的立板部732B和从立板部732B的上端部起向前左斜下方弯折形成的上表面部733B构成,它们一体地形成。
上表面部733A是与使X-Y平面绕X轴倾斜的平面平行的平板状,在其前侧的侧缘部具有对夹紧单元40B的直动轴462的被卡止部462a进行卡止的卡止部734B。卡止部734B由前方开口、朝向后方成为凹状的切口构成。卡止部734B为上述构造,由此使在夹紧单元40B的直动轴462的下端部形成的被卡止部462a相对于卡止部734B相对地向后方移动,由此被卡止部462a能够与卡止部734B的内侧嵌合而简单地形成直动轴462和连结部件73B的连结状态。
此外,夹紧单元40B和驱动单元70B各自能够通过工具侧调节机构47和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对绕X轴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直动轴462和连结部件73B的连结是以各个倾斜角度一致为前提。
抵接轴75B如图14及图17所示,是在连结部件73B的底面部731B中沿气缸71B的柱塞的进退移动方向而直立设置的圆棒状的部件。
抵接轴75B配置为在夹紧单元40B的直动轴462的被卡止部462a与连结部件73B的卡止部734B卡止的状态下,辅助夹紧部件49B的滚子496B位于抵接轴75B的柱塞的进出移动方向的延长线上。
因此,如果气缸71B的柱塞凸出,则如图18所示,将夹紧工具30的夹紧单元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B切换至放开位置,并且抵接轴75B对辅助夹紧部件49B的滚子496B进行按压,能够使辅助夹紧部件49B转动,以使得夹紧面491B处于退避位置。
[夹紧辅助装置: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
在基台60和驱动单元70B之间,设置有对气缸71B及连结部件73B相对于基台60的配置进行调节的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此外,中央的驱动单元70A固定地装备于基台60,不进行位置调节。另外,左右的驱动单元70B、70B的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80彼此在左右方向上为对称构造,因此仅对左侧的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的说明。
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如图11~图13所示,由在基台60的前侧支撑板62和后侧支撑板63各自形成的圆弧状的引导孔81(后侧支撑板63侧的引导孔省略图示)、在驱动单元70B的支撑架72B的前表面部722B及后表面部723B各自装备的未图示的轴部和在该轴部装备的手摇手柄83(后侧支撑板63侧的手摇手柄83省略图示)构成。
前侧支撑板62的引导孔81和后侧支撑板63的引导孔都是在将夹紧工具30装载于安装板64的状态下以由该夹紧工具30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构成的周面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前侧支撑板62的引导孔81和后侧支撑板63的引导孔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其配置及长度是一致的。
在驱动单元70B的支撑架72B的前表面部722B及后表面部723B各自装备的轴部,各自单独地插入至前侧支撑板62的引导孔81和后侧支撑板63的引导孔(省略图示),其前端部凸出至前侧支撑板62和后侧支撑板63的外侧为止。
手摇手柄83在前侧支撑板62和后侧支撑板63的外侧,以与该轴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转动轴而能够转动地与轴部的前端部连结。
另外,在该手摇手柄83的转动支点侧的端部设置有凸轮,在将手摇手柄83以沿前侧支撑板62或后侧支撑板63的平板面的方式放倒的状态下凸轮使前侧支撑板62和支撑架72B的前表面部722B或后侧支撑板63和支撑架72B的后表面部723B压接,对驱动单元70B的移动进行限制。
另外,在将手摇手柄83以与前侧支撑板62或后侧支撑板63的平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式立起的状态下凸轮将前侧支撑板62和支撑架72A的前表面部722B或后侧支撑板63和支撑架72B的后表面部723B的压接状态解除,能够进行驱动单元70B的移动。
因此,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通过在驱动单元70B的前后设置的手摇手柄83的转动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该驱动单元70B的位置调节。
例如,图12是为了对大的被缝制物C进行夹紧,以使在夹紧工具30中夹紧面的绕中心轴线的打开角度变大的方式对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进行位置调节后的状态,图13是为了对小的被缝制物C进行夹紧,以使在夹紧工具30中绕夹紧面的中心轴线的打开角度变小的方式对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进行位置调节后的状态。
为了与上述相对应,使用辅助装置侧调节机构80,左右的驱动单元70B、70B也进行调节而使得夹紧面的绕中心轴线的打开角度等于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由此能够在各夹紧单元40B、40B的直动轴462的轴线上对各驱动单元70B、70B的连结部件73B、73B的卡止部734B、734B进行配置,能够将左右的夹紧单元40B、40B的被卡止部462a、462a和各驱动单元70B、70B的卡止部734B、734B容易地连结。
[夹紧辅助装置的动作]
对相对于使用夹紧辅助装置50的夹紧工具30的被缝制物C的装载作业进行说明。
首先,作业者将缝制完成而缝制结束的被缝制物仍处于被夹紧的状态的夹紧工具30向夹紧辅助装置50装载。
即,将夹紧工具30的左右的工具抓持机构35、35的各抓持盘351、351设为放开状态,向该各抓持盘351、351和框架31之间将夹紧辅助装置50的安装板64从下方插入。
另一方面,预先将各气缸71A、71B、71B的挤出侧的空气室和吸入侧的空气室两者设为大气开放状态,手动地使各驱动单元70A、70B、70B的各连结部件73A、73B、73B升降,与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直动轴462连结。
而且,将定位凸起641插入至夹紧工具30的定位孔,将左右的工具抓持机构35、35的操作杆353、353向前方压入。由此,各抓持盘351、351对安装板64进行抓持,夹紧工具30成为装载状态。
然后,使全部气缸71A、71B、71B在连结部件73A、73B、73B上升的方向上以最大行程进行驱动。
由此,在夹紧工具30中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A、41B、41B向上方转动而成为放开位置。
另外,左右的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从夹紧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
作业者将缝制结束的被缝制物C拆下而将新的被缝制物C载置于各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
此时,左右的辅助夹紧部件49B的夹紧面491B位于退避位置,因此被缝制物C如图1所示,不向左右扩展而能够容易地装载。
接下来,将各气缸71A、71B、71B的挤出侧的空气室和吸入侧的空气室两者设为大气开放状态。
由此,夹紧工具30的各夹紧单元40A、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被弹簧464施力而成为夹紧位置。
另外,各辅助夹紧部件49B被扭转螺旋弹簧493B施力而转动,以使得夹紧面491B移动至夹紧位置。
由此,被缝制物C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向左右扩展而以架设状态被夹紧。
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对操作杆353、353进行操作以使得将夹紧工具30的左右的工具抓持机构35、35的各抓持盘351、351设为放开状态,从安装板64将夹紧工具30拆下,结束作业。
[缝纫机:概略]
图19及图20是将缝纫机100的一部分的结构省略而图示出的斜视图。
上述缝纫机100具有:针棒,其在下端部对缝针进行保持;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使针棒上下移动;釜机构,其对穿过缝针的上线进行捕捉而与下线缠绕;中压脚机构,其使中压脚11上下移动;摆动机构120,其保持夹紧工具30而使其摆动;轴线移动机构140,其使夹紧工具30沿其摆动轴线而移动;以及缝纫机架110,其储存或搭载上述各结构。
此外,关于缝纫机100的各图中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应用在缝纫机100中将夹紧工具30装载于后面记述的安装板121的情况下且安装板121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安装板121在铅垂上下方向直立设置的状态)下的夹紧工具30所确定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
缝纫机架11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111,其位于下部;纵向机体部11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111立起;以及缝纫机臂部113,其从纵向机体部112的上端部起与缝纫机底座部111平行地延伸。
此外,在图19及图20中,将缝纫机架110的各部的罩的图示一部分省略,另外,关于其内部的结构,也省略图示。
上述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具有:缝纫机电动机(省略图示);上轴,其通过该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旋转;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而赋予给针棒,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釜机构具有:所谓的水平釜;釜轴,其对水平釜进行支撑;下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旋转;以及传递机构,其从下轴向釜轴传递旋转力,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缝纫机100是所谓的高缝台缝纫机,水平釜内置于在缝纫机底座部111中的缝针的下方的位置直立设置的高缝台114的上部。
中压脚机构具有:中压脚棒,其在下端部对中压脚进行保持;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而赋予给中压脚棒,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中压脚具有供缝针松散插入的圆筒部,该圆筒部具有在缝针上升时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而按压被缝制物的浮起的作用。
中压脚机构以使中压脚与缝针相同周期且迟于缝针而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进行动作传递。由此,对被缝针的上升拉拽而试图上升的被缝制物进行按压,使缝针从被缝制物的拔出良好地进行。
[缝纫机:摆动机构]
摆动机构120具有:安装板121,其通过夹紧工具30的工具抓持机构35将该夹紧工具30能够装卸地保持;转动轴122,其与安装板121的下端部连结,经由该安装板121使夹紧工具30摆动;摆动电动机123,其搭载于缝纫机底座部111的后端部,在转动轴122成为夹紧工具30的摆动动作的驱动源;以及传递机构124,其将摆动电动机123的扭矩传递至安装板121。
安装板121在其前表面具有:上下的定位凸起1211、1212,它们向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的定位孔插入;以及下端支撑部件1214,其与框架31的下端部抵接。
定位凸起1211、1212在安装板121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而设置,相对于在安装于安装板121的前侧的夹紧工具30的框架31形成的定位孔而单独地从后侧插入。
下端支撑部件1214在安装板121的前表面沿Y轴方向而固定装备。
另外,安装板121在其下端部具有将转动轴122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孔,在使转动轴122的前端部插入的状态下通过抱持紧固而固定连结。
转动轴122与X轴方向平行,通过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装载于安装板121的上部的夹紧工具30沿Y轴方向摆动。
另外,与安装板121对应的转动轴122的中心线,以下述方式设定位置,即,与由装载于安装板121的夹紧工具30的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的夹紧面411A、411B、411B及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421A、421A、421B、421B构成的周面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线上。因此,通过转动轴122的转动,夹紧工具30能够沿其夹紧面的周面进行摆动。
转动轴122以沿X轴方向在前后将纵向机体部112的下部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贯通的状态进行配置。转动轴122的前端部附近及后端部附近能够旋转且能够沿旋转中心线方向往复移动地由在纵向机体部11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设置的球形键槽115(后表面侧省略图示)支撑。
传递机构124具有:主动带轮1241,其设置于摆动电动机123的输出轴;从动带轮1242,其设置于转动轴122的后端部;以及同步带1243,其架设于这些带轮1241、1242。
从动带轮1242的外径与夹紧工具30的夹紧面的直径相等地设定,由此,使用在缝纫机100所容许的范围中最大的尺寸。即,夹紧工具30的夹紧面的直径等于缝制时的作业区域的范围,如果是与该尺寸相等的带轮,则能够收容于缝纫机所容许的幅度的范围。
而且,相对于从动带轮1242的大型化,主动带轮1241的外径设定为充分小。由此,向转动轴122传递的转速被减速,但能够增大扭矩。因此,即使在向夹紧工具30安装具有厚度的被缝制物C、坚硬的被缝制物C,在缝制时通过与缝针的摩擦而针对摆动动作阻力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夹紧工具30的摆动动作的延迟进行抑制。
另外,转动轴122从后端部至前端部的附近为止形成有键槽,从动带轮1242成为键槽螺母构造。由此,能够容许转动轴122的滑动方向的移动,并向转动轴122传递扭矩。
摆动电动机123只要是能够控制动作量的电动机,则并不特别受到限制,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
通过这些结构,摆动机构120能够将夹紧工具30所保持的被缝制物C的摆动角度任意地控制。
[缝纫机:轴线移动机构]
轴线移动机构140经由摆动机构120的转动轴122及安装板121而使夹紧工具30沿摆动动作的摆动轴线方向(X轴方向)移动。
因此,轴线移动机构140具有:轴线移动电动机141,其成为摆动轴线方向移动的驱动源;主动带轮142,其在纵向机体部112的右侧面前侧设置于轴线移动电动机141的输出轴;从动带轮143,其设置于纵向机体部112的右侧面后侧;同步带144,其架设在这些带轮142、143之间;滑动部件145,其固定装备在同步带144的中途;以及滑动引导部146,其在纵向机体部112的右侧面将滑动部件145沿X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
轴线移动电动机141以将输出轴朝向下方的状态支撑于纵向机体部112的右侧面前侧。轴线移动电动机141只要是能够控制动作量的电动机,则并不特别受到限制,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
通过上述轴线移动电动机141的配置,主动带轮142成为可绕Z轴旋转地被支撑的状态。另外,从动带轮143也在纵向机体部112的右侧面后侧,可绕Z轴旋转地被支撑。
因此,主动带轮142和从动带轮143成为在X轴方向排列的配置,架设在这些带轮142、143之间的同步带144,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被输送。
滑动部件145与同步带144连结,支撑于滑动引导部146,因此通过轴线移动电动机141的驱动,在X轴方向进行移动。
该滑动部件145在纵向机体部112的内部,经由推力轴承而与摆动机构120的转动轴122连结。
即,滑动部件145通过推力轴承,容许转动轴122的旋转,并能够将向推力方向(摆动轴线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力传递至转动轴122。
通过这些结构,轴线移动机构140能够使夹紧工具30所保持的被缝制物C沿摆动轴线方向任意地移动。
[缝纫机的缝制动作]
对上述缝纫机100的从进行被缝制物C的缝制时的准备作业至缝制作业为止的流程进行说明。
被缝制物C向夹紧工具30的装载是通过前述的夹紧辅助装置50进行的。而且,将夹紧有被缝制物C的状态的夹紧工具30装载于安装板121。
即,将夹紧工具30的左右的工具抓持机构35、35的各抓持盘351、351设为放开状态,向该各抓持盘351、351和框架31之间将安装板121从下方插入。
并且,将定位凸起1211、1212插入至定位孔,将左右的工具抓持机构35、35的操作杆353、353向前方压入。由此,各抓持盘351、351对安装板121进行抓持,夹紧工具30成为装载状态。
上述准备作业结束,缝纫机100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读入缝制图案数据而对摆动电动机123和轴线移动电动机141的针对每一针的动作量进行计算。
而且,开始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与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地针对每针将摆动电动机123和轴线移动电动机141以计算出的动作量进行驱动,使被缝制物C进行摆动及轴线移动,在由缝制图案数据确定的落针位置依次进行落针。
而且,如果在由缝制图案数据确定的全部落针位置进行了落针,则缝纫机电动机停止,缝制动作完成。
并且,将夹紧工具30从安装板121拆下,在夹紧辅助装置50中从夹紧工具30将被缝制物C拆下,一系列的缝制动作完成。
[实施方式的效果]
上述夹紧工具30将两个夹紧单元40B、40B沿Y轴方向排列而配置,并且相对于下侧夹紧部件42B、42B在Y轴方向的外侧设置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各个辅助夹紧部件49B、49B能够切换至夹紧位置和退避位置地被支撑,该夹紧位置是其夹紧面491B、491B在下侧夹紧部件42B、42B的夹紧面421B、421B的相邻处排列的状态的位置,该退避位置是向排列方向的内侧移动后的状态的位置。
因此,在将被缝制物C向夹紧工具30装载时,关于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通过将其夹紧面491B、491B切换至退避位置,从而能够缩短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间的距离,被缝制物C相对于夹紧工具30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被缝制物C装载后,关于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通过将夹紧面491B、491B切换至夹紧位置,从而能够扩展两侧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间的距离,能够将被缝制物C设为架设状态。
由此,通过将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设为夹紧位置,从而能够在不松弛的状态下沿着上侧夹紧部件41A、41B、41B和下侧夹紧部件42A、42A、42B、42B的夹紧面的形状。
由此,关于被缝制物C相对于夹紧工具30的缝制作业、夹紧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夹紧工具30的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以该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向Y轴方向的内侧移动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撑,因此能够通过转动动作容易地实现夹紧面491B、491B的位置切换。
此外,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并不限于转动动作,例如,可以设为从前述的夹紧位置能够滑动移动至成为下侧夹紧部件42B、42B的下侧的退避位置。
另外,夹紧工具30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B、41B的夹紧面411B、411B,具有与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相对的相对部位412B、412B。
因此,辅助夹紧部件49B、49B也能够进行被缝制物C的夹紧,能够使被缝制物C的保持力提高。
另外,夹紧工具30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B、41B将环状的被缝制物C的外侧夹紧,下侧夹紧部件42B、42B将环状的被缝制物C的内侧夹紧。
由此,上侧夹紧部件41B、41B容易打开至放开位置,被缝制物的装载也变得容易,因此作业性提高。
另外,夹紧工具30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具有作为输入部的滚子496B、496B,它们通过外力的输入,进行向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的退避位置的切换。
因此,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进行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的位置切换。
另外,夹紧工具30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具有扭转螺旋弹簧493B、493B,它们维持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的夹紧位置。
由此,夹紧工具30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B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不需要用于进行向夹紧位置和退避位置这两者的切换的外部动力,能够将进行外部的动作输入的夹紧辅助装置50侧的结构简化,该外部的动作输入进行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切换。
另外,夹紧辅助装置50具有气缸71B、71B,它们进行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向退避位置的切换,因此可以不需要通过人手进行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位置切换,能够容易地进行被缝制物C相对于夹紧工具30的装载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夹紧辅助装置50通过气缸71B、71B,将针对夹紧工具30的夹紧单元40B、40B的上侧夹紧部件41B、41B的位置切换动作和针对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位置切换动作联动地进行,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进行两个动作,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
[其它]
在夹紧工具30中,例如,如果被缝制物C的尺寸小,则夹紧单元的个体数也可以设为两个。另外,如果被缝制物C的尺寸大,则可以增多为更多数量。关于夹紧辅助装置50的驱动单元的个体数也是同样的。
另外,关于夹紧工具30,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在夹紧位置处进行被缝制物C的夹紧,但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功能不是必须的。
例如,构成为将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支撑,不进行夹紧,其中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以沿下侧夹紧部件42B、42B的夹紧面421B、421B的状态向Y轴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另一种状态是辅助夹紧部件49B、49B的夹紧面491B、491B移动至Y轴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可以不设置上侧夹紧部件41B、41B的与夹紧面491B、491B的相对部位412B、412B。
另外,夹紧工具30使辅助夹紧部件49B从夹紧位置向退避位置而向下方转动,但也可以设为向上方转动的构造。
另外,将辅助夹紧部件49B、49B设置于下侧夹紧部件42B、42B侧,但也可以设置于上侧夹紧部件41B、41B侧。在该情况下,优选下侧夹紧部件42B、42B能够切换至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
另外,夹紧工具30使辅助夹紧部件49B从夹紧位置向退避位置而向下方转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被支撑,其中一种状态是其夹紧面491B、491B以沿下侧夹紧部件42B、42B的夹紧面421B、421B的状态向Y轴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另一种状态是其夹紧面491B、491B沿Y轴方向滑动移动至Y轴方向的内侧(例如,滑动移动至下侧夹紧部件42B、42B的上侧或下侧)的状态。
另外,夹紧工具30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构成为通过扭转螺旋弹簧493B、493B而维持于夹紧位置,但也可以维持于退避位置。
另外,可以构成为将夹紧辅助装置50的气缸71B、71B设为复动式的气缸,输入将夹紧工具30的辅助夹紧部件49B、49B切换至夹紧位置和退避位置这两者的动作。在该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夹紧工具30的扭转螺旋弹簧493B、493B。

Claims (8)

1.一种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具有两个夹紧单元,该夹紧单元具有:第一夹紧部件,其能够切换至针对被缝制物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以及第二夹紧部件,其通过与该第一夹紧部件的协同动作而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夹紧,
将两个所述夹紧单元排列而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夹紧部件上的、所述两个夹紧单元的排列方向的外侧设置辅助夹紧部件,
各个所述辅助夹紧部件以能够切换至下述两种状态的方式被支撑,其中一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以沿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状态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另一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辅助夹紧部件以该辅助夹紧部件的所述夹紧面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移动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夹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夹紧部件的夹紧面,具有与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所述夹紧面相对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缝制物为环状,
所述第一夹紧部件将环状的所述被缝制物的外侧夹紧,所述第二夹紧部件将环状的所述被缝制物的内侧夹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夹紧部件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通过外力的输入而进行向下述两种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的切换,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紧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夹紧部件具有弹性体,该弹性体对下述两种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进行维持,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7.一种夹紧辅助装置,其对通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夹紧工具实现的被缝制物的夹紧作业进行辅助,
该夹紧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基台,其对所述夹紧工具进行支撑;以及
多个驱动单元,它们与所述夹紧工具的所述夹紧单元相对应而单独地设置,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致动器,
该致动器赋予各夹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夹紧部件的夹紧位置和放开位置的切换动作的动力,
该致动器进行向下述两种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的切换,这两种状态是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和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紧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使下述两种切换动作联动地进行,这两种切换动作是针对所述夹紧工具的所述夹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夹紧部件的放开位置和夹紧位置的切换动作、以及针对所述辅助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移动至所述排列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和排列至所述第二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的相邻处的状态的切换动作。
CN201910507991.5A 2018-06-12 2019-06-12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Active CN110592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1536A JP7142472B2 (ja) 2018-06-12 2018-06-12 クランプ治具及びクランプ補助装置
JP2018-111536 2018-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2815A CN110592815A (zh) 2019-12-20
CN110592815B true CN110592815B (zh) 2023-04-18

Family

ID=68852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7991.5A Active CN110592815B (zh) 2018-06-12 2019-06-12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42472B2 (zh)
CN (1) CN11059281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5760B2 (ja) * 1991-02-19 1997-09-24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縫製装置
JP4273192B2 (ja) * 2003-11-20 2009-06-03 極東産機株式会社 縫製機
JP4737525B2 (ja) * 2005-08-29 2011-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JP5074074B2 (ja) * 2007-03-30 2012-11-14 Juki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5711045B2 (ja) * 2011-05-26 2015-04-30 中日本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縫製装置
CN202865661U (zh) * 2012-10-19 2013-04-10 磐安县科力软管有限公司 用于缝合密封条接头的缝接装置
TW201506220A (zh) * 2013-08-14 2015-02-16 Chee Siang Co Ltd 縫紉機之送料裝置
CN204248427U (zh) * 2014-06-10 2015-04-08 四平市方向机械有限公司 转向节模块化液压夹具
JP6530246B2 (ja) * 2015-06-08 2019-06-12 Juki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ミシン
JP6692179B2 (ja) * 2016-02-23 2020-05-13 Juki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補助装置
JP6854592B2 (ja) * 2016-04-28 2021-04-07 Juki株式会社 縫製システム
CN106112591B (zh) * 2016-07-21 2018-06-26 新疆特变电工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母排加工中的辅助夹具
TWI624393B (zh) * 2017-04-19 2018-05-21 Hsin Hsiang Hsu Seat cush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2472B2 (ja) 2022-09-27
CN110592815A (zh) 2019-12-20
JP2019213638A (ja) 2019-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9512B1 (ko) 어망 자동 결속기용 로프 및 목줄 클램핑장치
JPH04353450A (ja) 版胴への刷版装着装置
CN107099942B (zh) 夹紧辅助装置
CN107099936B (zh) 缝纫机
CN110592815B (zh) 夹紧工具及夹紧辅助装置
CN106245239B (zh) 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CN110592812A (zh) 夹紧辅助装置
JP2005028849A (ja) 紗張りテンショナー
CN110592814A (zh) 缝纫机
EP1362945B1 (en) Mattress label sewing clamp
JP2002013510A (ja) メカニカルクランプ
CN110592813A (zh) 夹紧辅助装置
US5088428A (en) Button attaching machine and method
US5109785A (en) Workpiece fabric feeding device for binder strip sewing machine
JP2007075253A (ja) 片針切り替え装置
JP3750783B2 (ja) ロボットのハンド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01218991A (ja) ボビンケース交換装置
TWI632983B (zh) Automatic tool changer
TWI282454B (en) Precision assembly system
JPH0744429Y2 (ja) ワーク保持装置
CN109095175B (zh) 一种多功能布料夹取装置
JP2000271366A (ja) 手動クランプ式布保持枠
JPH05123789A (ja) ワーククランプ装置
JP2003290580A (ja) ベルト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KR100639353B1 (ko) 재봉기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