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6756B -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 Google Patents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6756B
CN110536756B CN201880025679.6A CN201880025679A CN110536756B CN 110536756 B CN110536756 B CN 110536756B CN 201880025679 A CN201880025679 A CN 201880025679A CN 110536756 B CN110536756 B CN 110536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accumulation
liquid
main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56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6756A (zh
Inventor
角田义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36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6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05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1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before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in a swirl chamber upstream the spray outl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005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0027Means for neutralising the actuation of the sprayer ;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the sprayer actuation means
    • B05B11/0032Manually actuated means located downstream the discharge nozzle for closing or covering it, e.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005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0062Outlet valves actua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fluid to be sprayed
    • B05B11/0064Lift valves
    • B05B11/0067Lift valves having a valve seat located downstream the valve element (take preced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05B11/1005Piston pump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or modifying pump stroke
    • B05B11/1008Piston pump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or modifying pump stroke by adjusting or modifying the pump end-of-dispensing-strok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05B11/1009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 B05B11/1011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without substantial movement of the nozz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ssur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38Pressure accumulation pumps, i.e. pumps comprising a pressure accumulation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61Pump priming means
    • B05B11/1063Air exhausted from the pump chamber being discharged into the container during pri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66Pump inlet valves
    • B05B11/1067Pump inlet valves actuated by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73Springs
    • B05B11/1074Springs located outside pump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73Springs
    • B05B11/1077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9/00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or driven means to or from their working members
    • F04B9/14Pumps characterised by muscle-power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具备具有纵向供给筒部(10)、射出筒部(11)、扳机机构(50)的喷射器主体(2),扳机机构具备随着扳机部(51)移动的主活塞(52)、以及收容主活塞的主缸体(53),喷射器主体具备:蓄积缸体(90),其向内部被供给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蓄积柱塞(110),其随着向蓄积缸体内供给液体而移动;第一止逆阀(36),其在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切断容器体(A)内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进行减压时允许容器体(A)内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以及第二止逆阀(102),其在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允许喷出孔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进行减压时切断喷出孔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在主活塞与主缸体之间形成有在主活塞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向后方偏离的位置时,使主缸体内与容器体内连通的连通通路(180)。

Description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本申请基于2017年4月19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2017-082872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有通过对向喷嘴的下方延伸的扳机部的操作,将液体从容器体内吸上来而将其从喷嘴喷射(喷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如下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所述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具备:纵向供给筒部,其将容器体内的液体吸上来;射出筒部,其从纵向供给筒部朝向前方延伸;扳机部,其配设为在向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并且通过向后方移动使液体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和射出筒部内而在喷出孔侧喷射出来;主活塞,其随着扳机部的前后移动而前后移动;主缸体,其与纵向供给筒部内连通并且随着主活塞的前后移动而使内部加压和减压;蓄积缸体,其通过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将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和射出筒部内的液体积存在内部;以及蓄积柱塞,其在向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以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收容在蓄积缸体内,蓄积缸体内与喷出孔通过连通孔而连通。
在该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能够通过使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将液体导入到蓄积缸体内。由此,能够使蓄积柱塞向后方移动,并且能够将液体通过连通孔而导向喷出孔,使液体从喷出孔向外部喷射。因此,每当使扳机部向后方移动时,都能够在使液体从喷出孔喷射的同时,使蓄积柱塞向后方移动而将液体填充到蓄积缸体内。
在向蓄积缸体内填充液体后,若停止对扳机部的操作,则蓄积柱塞通过向前作用力而开始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填充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而继续从喷射孔喷射。因此,不仅在操作扳机部时,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喷射液体,从而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应予说明,主活塞随着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在主缸体内向后方移动,从而将主缸体内进行加压。由此,能够将从主缸体内排出的液体供给到蓄积缸体内,并且能够将蓄积缸体内加压从而使蓄积柱塞抵抗向前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其后,移动到后方的主活塞随着利用向前作用力而向前方移动的扳机部,在主缸体内向前方进行复位移动。由此,能够将主缸体内的压力减压而相比于比容器体内的压力成为负压,能够将容器体内的液体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而吸上来到主缸体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6-2214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有主缸体内的减压不充分的情况,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使主缸体内减压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所述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具备:喷射器主体,其安装在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以及喷嘴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喷射器主体的前方侧,并且形成有喷射液体的喷出孔,所述喷射器主体具备:纵向供给筒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容器体内的液体吸上来;射出筒部,其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并且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导向所述喷出孔;以及扳机机构,其具有在向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以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的扳机部,并且通过使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使液体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通过所述射出筒部内向所述喷出孔侧流通,所述扳机机构具备:主活塞,其随着所述扳机部的移动而向前后移动;以及主缸体,其随着所述主活塞的移动而使内部加压以及减压,并且内部通过连通部内而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连通,所述喷射器主体具备:蓄积缸体,其通过使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向内部供给通过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蓄积柱塞,其以能够在沿着所述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蓄积缸体内,随着液体向所述蓄积缸体内供给而向所述轴向中的一侧移动,并且被向另一侧施力;第一止逆阀,其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切断所述容器体内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减压时允许所述容器体内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以及第二止逆阀,其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允许所述喷出孔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减压时切断所述喷出孔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在所述主活塞与所述主缸体之间形成有连通通路,所述连通通路在所述主活塞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向后方偏离的位置时,使所述主缸体内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
在安装在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的状态下,若向后方拉动扳机部而使其移动,则主活塞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移动而将主缸体内加压。由此,能够将主缸体内的液体通过连通部内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内。此时,第一止逆阀切断容器体内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第二止逆阀允许喷出孔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因此,能够将从主缸体内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而供给到蓄积缸体内,并且能够将蓄积缸体内加压。由此,能够抵抗前方作用力而将蓄积柱塞向轴向的一侧按压,并且能够随着液体供给到蓄积缸体内而使蓄积柱塞向轴向的一侧移动。
因此,每当进行拉动扳机部的操作时,都能够使蓄积柱塞沿轴向的一侧移动而将液体积存(填充)到蓄积缸体内。
应予说明,由于移动到后方的扳机部通过被向前方施力而向前方移动,所以随此使主活塞在主缸体内向前方复位移动。因此,能够使主缸体内的压力减压而相比于容器体内的压力成负压。此时,第一止逆阀允许容器体内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第二止逆阀切断喷出孔与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因此,能够将容器体内的液体吸上来到纵向供给筒部内,并且通过连通部内而被导入到主缸体内。因此,通过反复进行向后方拉动扳机部的操作,从而在将主缸体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同时能够将其供给到蓄积缸体内,并且如上所述那样,能够在使蓄积柱塞向轴向的一侧移动的同时将液体积存到蓄积缸体内。
在向蓄积缸体内填充液体后,若停止扳机部的操作,则液体停止向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蓄积缸体内供给,蓄积柱塞开始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由此,能够将填充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从蓄积缸体内通过射出筒部向喷出孔侧压出,并且能够使其从喷出孔喷射。因此,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而且,在连续喷射液体时,利用第二止逆阀来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内向纵向供给筒部侧流出,因此例如能够利用高压力将液体从喷出孔喷射到外部。因此,从喷射开始时起到喷射结束时为止,都能够保持液体的喷射形态,并且易于利用各种方式来喷射液体。
应予说明,虽然在蓄积柱塞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时,若不再次拉动扳机部,则蓄积柱塞一直移动到蓄积缸体的轴向的另一端为止,但是在此之前也能够反复进行拉动扳机部的操作。在该情况下,蓄积柱塞以大致一定的幅度反复进行向轴向的一侧的移动和向另一侧的移动,并且整体逐渐地向轴向的一侧移动。因此,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逐渐地积存到蓄积缸体内。
特别地,主活塞随着扳机部的操作而向后方移动,在位于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偏离的位置、例如位于最后方位置时,能够使主缸体内通过连通通路而与容器体内连通。由此,即使例如在从容器体内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而吸上来到主缸体内的液体中含有空气,也能够随着主活塞向后方移动而主要地从主缸体内排出空气,并且能够通过连通通路向容器体内侧排放空气。由此,能够通过与排出空气的量对应的其后的主活塞向前方复位移动而可靠地使主缸体内减压。
因此,在从未使用的状态起最初操作扳机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扳机部的操作而将主缸体内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连通通路向容器体内侧排出。因此,在高效地排出主缸体内的空气的同时,能够将从容器体内吸上来的液体积存到主缸体内,并且能够利用少的启动次数来迅速地完成使用前的准备。
另外,在完成上述准备后,通过扳机部的操作,能够将液体高效地从容器体内吸上来到主缸体内,并且随着其后的扳机部的操作而将液体高效地供给到蓄积缸体内,能够将蓄积缸体内迅速地加压。由此,能够将液体高效地填充到蓄积缸体内,并且能够在避免(抑制)喷射不良的同时可靠且迅速地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能够获得良好的喷射性能。
如上述那样,能够使主缸体内可靠地减压,因此能够实现减少启动次数以及避免喷射不良,并且能够提供易于使用且提高了便利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所述喷射器主体可以具备蓄压阀,所述蓄压阀将液体加压,并且在液体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开阀而将经加压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喷出孔侧。
在该情况下,由于具备蓄压阀,所以能够使经加压的液体从喷出孔喷射出来。由此,能够防止例如通过扳机部的操作而导致液体立即从喷出孔喷射出来,从而能够利用适当的压力(喷射压)喷射液体。因此,即使在例如除连续喷射以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扳机部的操作以良好的喷射方式进行喷射。另外,例如在保管中等,能够利用蓄压阀来抑制压力低的液体流向喷出孔侧,因此也能够抑制液体从喷出孔漏出。
在所述主缸体内可以形成有供所述主活塞紧密地滑动的活塞引导部,所述连通通路可以通过所述主活塞的内周面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部,将所述主缸体内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
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利用活塞引导部来引导主活塞的移动,所以易于使主活塞稳定且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扳机部的操作性,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液体的喷射。另外,因为能够利用主活塞与活塞引导部之间、以及活塞引导部的内部而形成连通通路,所以易于简便地形成连通通路。
在所述主活塞可以形成有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的唇部,在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主活塞位于最后方位置时沿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径向与所述唇部对置的部分,可以形成有朝向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侧凹陷并且收容所述唇部的凹陷部,所述连通通路可以通过所述唇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间隙,将所述主活塞内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部连通。
在该情况下,在通过扳机部的操作使主活塞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唇部收容在凹陷部内。由此,能够将主缸体内的空气通过唇部与凹陷部之间的间隙排出,并且能够将空气通过连通通路排放到容器体内侧。特别地,由于在主活塞位于最后方位置时唇部收容在凹陷部内,所以在将主缸体内几乎全部的液体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内侧的同时,能够在其最后阶段将空气从主缸体内排出。因此,能够同时稳定且可靠地进行从主缸体内向纵向供给筒部内适当地供给液体、以及从主缸体内适当地排出空气。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可靠地使主缸体内减压,所以能够实现启动次数的减少以及避免喷射不良等,并且能够提供易于使用且提高了便利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放大图1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的纵向供给筒部的周边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放大图1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的蓄积柱塞的周边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示出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将扳机部向后方侧拉动而进行连续喷射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符号说明
A…容器体
O2…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
1…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2…喷射器主体
3…喷嘴部件
4…喷出孔
10…纵向供给筒部
11…射出筒部
36…球阀(第一止逆阀)
50…扳机机构
51…扳机部
52…主活塞
53…主缸体
62…活塞引导部
63…连通筒部(连通部)
72a…内侧唇部(主活塞的唇部)
90…蓄积缸体
102…蓄积阀(第二止逆阀)
110…蓄积柱塞
122…封闭壁(蓄压阀)
180…连通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具备:喷射器主体2,其具有安装在收容液体的容器体A,并且将液体吸上来的纵向供给筒部10;以及喷嘴部件3,其形成有向前方喷出液体的喷出孔4,并且安装在喷射器主体2。
应予说明,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各构成若没有特殊记载则是使用合成树脂的成型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中心轴线设为轴线O1,将沿着该轴线O1的容器体A侧称为下侧,将其相反侧称为上侧,将沿着轴线O1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将与轴线O1正交的一个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喷射器主体2具备:纵向供给筒部10,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射出筒部11,其从纵向供给筒部10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内侧与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部连通。此外,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连接筒部30、封闭塞31、球阀(第一止逆阀)36、缸体用筒部40、蓄积缸体90、蓄积阀(第二止逆阀)102以及柱塞110。
应予说明,将前后方向中的、射出筒部11从纵向供给筒部10侧开始延伸的方向称为前侧或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侧或后方。
如图1和图2所示,纵向供给筒部10具备有顶筒状的外筒12、以及嵌合在外筒12内的内筒13。
外筒12具备:大径部12a;小径部12b,其配置在大径部12a的上方,并且直径比大径部12a小;以及凸缘部12c,其连结大径部12a的上端部与小径部12b的下端部,并且所述外筒12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经的两级筒状。应予说明,小径部12b的上部开口部被顶壁部12d封闭。
在顶壁部12d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密封筒部12e以及限制突起12f。密封筒部12e和限制突起12f都与轴线O1同轴地配置。应予说明,密封筒部12e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限制突起12f,并且与限制突起12f大致相同程度的长度地向下方延伸。
内筒13具备:大径部13a;小径部13b,其配置在大径部13a的上方,且直径比大径部13a小;以及凸缘部13c,其连结大径部13a的上端部与小径部13b的下端部,并且所述内筒13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经的两级筒状。
在内筒13的小径部13b的上端部内嵌合有外筒12的密封筒部12e。另外,在小径部13b内嵌合有管15的上部,该管15配置在容器体A内,并且下端开口位于容器体A的未图示的底部。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与外筒12的凸缘部12c之间确保间隙S1的状态下,内筒13的凸缘部13c位于比外筒12的凸缘部12c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内筒13的大径部13a,在从外筒12的大径部12a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3d。突出部13d配设在安装于容器体A的口部A1(例如螺接)的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内,以能够绕其轴线旋转的方式卡止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
突出部13d在上下方向上夹于安装盖部14与容器体A的口部A1中的上端开口缘之间。
应予说明,由外筒12和内筒13构成的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相对于容器体A的容器轴向后方偏心。
在内筒13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比密封筒部12e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管1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配设有支承筒部35,该支承筒部35形成为直径比内筒13小的圆筒状,并且从下方支承球阀36。
支承筒部35与轴线O1同轴地配设,并且其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与内筒13的内周面一体地形成。支承筒部35的上端开口端作为球阀36落座的落座面,并且形成为锥形截面状。
球阀36在以能够离开支承筒部35的落座面的方式落座的状态下配设在内筒13的内侧。在内筒13内,球阀36将位于比支承筒部35更靠上方的空间与位于比支承筒部35更靠下方的空间连通和切断。
连接筒部30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具体而言,连接筒部30的后端部与外筒12的小径部12b中的上端部的前侧连接。而且,连接筒部30的后端开口在密封筒部12e内开口。由此,连接筒部30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
在连接筒部30的前端部设置有封闭塞31,该封闭塞31紧密地嵌合在连接筒部30内,并且封闭连接筒部30的前端开口。
在外筒12,缸体用筒部40与位于比连接筒部30更靠下方的部分一体地形成。缸体用筒部40从外筒12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朝向前方开口。缸体用筒部40配置在连接筒部30与凸缘部12c之间,具有与连接筒部30共同的分隔壁W1,并且具有与凸缘部12c共同的分隔壁W2。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连接筒部30的上方配置有蓄积缸体90,该蓄积缸体90因后述的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移动)而将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供给到内部。
蓄积缸体90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且与连接筒部30和缸体用筒部40平行地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蓄积缸体90以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靠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应予说明,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下,将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称为轴线O2。
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与连接筒部30内连通的供给孔91。由此,将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通过供给孔91而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
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并且具备共同的分隔壁W3。在图示的例子中,蓄积缸体90也配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上。因此,纵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具备由顶壁部12d形成的共同的分隔壁W4。
蓄积缸体90具备配置在连接筒部30的前端部的上方的前壁部92、以及从前壁部92朝向后方延伸的缸筒93,并且整体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筒状。
在前壁部92形成有安装凹部94以及连通孔95。
安装凹部94在前壁部92的后端面形成为与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同轴的环状。连通孔95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部92。连通孔9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前壁部92的主视下,配置在安装凹部94的内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部92。
缸筒93具备:前筒部96,其与前壁部92连接;后筒部97,其外径和内径形成得比前筒部96大,并且位于比前筒部96更靠后方的位置;以及阶梯部98,其将前筒部96和后筒部97前后地连结,所述缸筒93形成为从前方向后方逐渐扩径的多级筒状。
阶梯部98随着从前方向后方而逐渐扩径。后筒部97配置在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靠后方的位置。在后筒部97的后端部侧沿后筒部97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止凹部97a。在图示的例子中,卡止凹部97a形成为沿径向贯通后筒部97。
其中,卡止凹部97a无需是贯通孔,例如可以是形成在后筒部97的内周面的凹部(凹陷部)。
应予说明,前筒部96构成分隔壁W3。而且,前筒部96的后端部、阶梯部98以及后筒部97的前端部构成分隔壁W4。
在缸筒93除了供给孔91,还形成有连通槽140以及回收孔141。
供给孔91形成在前筒部96的前端部的下侧部分,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分隔壁W3。连通槽140形成在前筒部96的后端部的内周面。连通槽14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后方开口。在图示的例子中,连通槽140绕轴线O2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
回收孔141形成在阶梯部98,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分隔壁W4。具体而言,从轴线O1方向观察,回收孔141以配置在密封筒部12e与外筒12的小径部12b之间的方式形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纵向供给筒部10形成有回收通路142,该回收通路142与回收孔141连通并且沿上下方向纵剖纵向供给筒部10。回收通路142在内筒的外周面形成为纵槽状,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小径部13b而与大径部13a内连通。由此,回收通路142将回收孔141与容器体A内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蓄积缸体90内配设有阀体100,该阀体100形成有蓄积阀102。
蓄积阀102是允许液体从通过了供给孔91的连接筒部30内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并且限制液体从通过了供给孔91的蓄积缸体90内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的止逆阀。即,蓄积阀102是在对后述的主缸体53内进行加压时允许喷出孔4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连通,并且在对主缸体53内进行减压时切断喷出孔4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连通的止逆阀。
阀体100具备阀基部101以及蓄积阀102。
阀基部101形成为与轴线O2同轴的环状,并且配置在前壁部92的后端面侧。阀基部101具备安装凸部103,该安装凸部103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并且通过从后方进入安装凹部94内从而安装于安装凹部94。由此,整个阀体100与前壁部92组合为一体。
蓄积阀102形成为从阀基部101的外周缘部朝向后方突出的环状。蓄积阀102能够沿蓄积缸体90的径向弹性变形,并且作为自由端的后端部能够以离开缸筒93的内周面的方式落座于缸筒93的内周面。蓄积阀102的后端部位于比供给孔91更靠后侧的位置。由此,蓄积阀102以能够打开的方式从蓄积缸体90的内侧封闭供给孔91。
在蓄积缸体90内收容有蓄积柱塞110,该蓄积柱塞110以能够在沿着轴线O2的前后方向(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并且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而向后方(轴向中的一侧)移动。
蓄积柱塞110具备在蓄积缸体90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120、以及嵌合在滑动部件120的内侧的承受部件130。滑动部件120和承受部件13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且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
滑动部件120具备:柱塞筒121,其由例如比承受部件130更软质的材料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封闭壁122,其封闭柱塞筒121的前端开口。
柱塞筒121形成为随着从前方向后方逐渐扩径的多级筒状。在柱塞筒121的外周面,遍及柱塞筒121的周向的整周地形成有第一唇部123以及第二唇部124。
第一唇部123和第二唇部124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在缸筒93的内周面上沿前后方向紧密地滑动。
具体而言,第一唇部123在前筒部96的内周面上滑动,第二唇部124在后筒部97的内周面上滑动。应予说明,第一唇部123与前筒部96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由此,在第一唇部123与前筒部96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密封性。同样地,第二唇部124与后筒部97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由此,在第二唇部124与后筒部97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密封性。
封闭壁122的前端面以能够从后方离开阀基部101的后端面的方式落座于阀基部101的后端面。由此,封闭壁122以能够打开的方式封闭连通孔95。
特别地,封闭壁122通过后述的螺旋弹簧160的弹性复原力(弹力)而向前方被施力,并且从后方强力地按入到阀基部101的后端面。
由此,封闭壁122密封连通孔95,并且在蓄积柱塞110整体抵抗螺旋弹簧160而向后方移动时开阀从而打开连通孔95。因此,封闭壁122能够在蓄积缸体90内对液体进行加压,直到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并且在液体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即蓄积柱塞110抵抗螺旋弹簧160而向后方移动时开阀,作为向喷出孔4侧供给经加压的液体的蓄压阀而起作用。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封闭壁122配置在比蓄积阀102更靠喷出孔4侧的位置,利用与螺旋弹簧160的弹性复原力(弹力)对应的工作压(开阀压)而开阀。封闭壁122的工作压比蓄积阀102开阀时的工作压高。
在封闭壁122的前端面形成有凸部125以及凹槽126。凸部125从封闭壁122朝向前方突出,并且从后方进入到环状的阀基部101的内侧。凹槽126沿蓄积柱塞110的径向延伸,并且朝向径向外侧开口。
应予说明,在封闭壁122的前端面落座(抵接)于阀基部101的后端面的情况下,凹槽126与连通孔95的连通被切断。
承受部件130具备:有顶筒状的承受筒131,其配设在柱塞筒121的内侧,并且前端开口被封闭;以及环状的承受座部132,其从承受筒131中的、位于比柱塞筒121更靠后方的部分朝向承受筒131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从后方与柱塞筒121的后端部接触。
承受筒131延伸到比柱塞筒121的后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在承受筒131与缸筒93的后筒部97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
应予说明,利用该环状的间隙来安装后述的螺旋弹簧160。
在蓄积缸体90的后端部安装有盖部150。
盖部150具备:盖筒151,其与轴线O2同轴地配置,并且嵌合在缸筒93的后筒部97的内侧;以及盖壁152,其封闭盖筒151的后方开口部。
在盖筒151的外周面沿盖筒151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朝向盖筒15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部151a。卡止突部151a在进入到形成在后筒部97的卡止凹部97a内的同时,从前方侧卡止于卡止凹部97a。由此,盖部150以向后方防脱的状态与蓄积缸体90组合。
应予说明,在盖壁152的中央部形成有将蓄积缸体9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空气孔152a。
在蓄积柱塞110与盖部150之间,以压缩的状态配置有例如金属制的螺旋弹簧160。
螺旋弹簧160配置为围绕承受部件130的柱塞筒121的后端部,其前端部从后方与承受座部132抵接,其后端部从前方与盖壁152抵接。由此,螺旋弹簧160利用自身的弹性复原力在蓄积缸体90内向前方对蓄积柱塞110施力。由此封闭壁122如之前所述地利用来自螺旋弹簧160的施力以密封的状态封闭连通孔95。
应予说明,将封闭壁122封闭连通孔95时的蓄积柱塞110的位置作为最前进位置。因此,在蓄积柱塞110配置在最前进位置的情况下,液体几乎没有收容在蓄积缸体90内,并且连通孔95被切断。
对此,如图4所示,将因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而承受筒131的后端部与盖壁152抵接或接近时的蓄积柱塞110的位置作为最后退位置。因此,在蓄积柱塞110位于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液体最大量地收容在蓄积缸体90内。
如图1和图3所示,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的前壁部92朝向前方延伸设置,并且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液体导向喷出孔4。应予说明,射出筒部11以中心轴线位于比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更靠下方的方式配置。射出筒部11内通过连通孔95、蓄积缸体90内、供给孔91以及连接筒部30内而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
如图1~图3所示,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扳机部51,其从射出筒部11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向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以能够向后方摆动(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主活塞52,其与扳机部51的摆动连动而沿前后方向移动;主缸体53,其随着主活塞52的移动而将内部加压以及减压;弹性板部54,其向前方对扳机部51施力;以及盖体55,其至少从上方和左右方向覆盖整个纵向供给筒部10、射出筒部11以及蓄积缸体90。
扳机部51、主活塞52、主缸体53以及弹性板部54构成扳机机构50,该扳机机构50通过使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而使液体从纵向供给筒部10内通过射出筒部11内向喷出孔4侧流通。
主缸体53具备:外筒部60,其朝向前方开口;后壁部61,其封闭外筒部60的后方开口部;以及有顶筒状的活塞引导部62,其从后壁部61的中央部分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并且封闭前端。主缸体53的内侧通过连通筒部(连通部)63内而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应予说明,在主缸体53一体地形成有封闭塞31。
外筒部60嵌合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侧。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与外筒部60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紧密连接。另一方面,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与外筒部60的外周面之间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确保环形的间隙S2。
在外筒部60形成有使外筒部60的内侧与间隙S2连通的第一通气孔64。在外筒12的凸缘部12c形成有使间隙S2与间隙S1连通的第二通气孔65,该间隙S1划分在外筒12的凸缘部12c与内筒13的凸缘部13c之间。
此外,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形成有使间隙S1与内筒13的大径部13a和安装盖部14的内侧连通的第三通气孔66。
连通筒部63从主缸体53朝向后方突出地设置。具体而言,连通筒部63形成在主缸体53的后壁部61中的、位于比活塞引导部62更靠上方的部分,并且一体地插通外筒12和内筒13。此时,连通筒部63紧密地嵌合在形成于外筒12的第一贯通孔67内,并且通过第一贯通孔67而紧密地嵌合在形成于内筒13的第二贯通孔68内。由此,纵向供给筒部10内与主缸体53内通过连通筒部63内而彼此连通。
连通筒部63形成为与内筒13中的、位于密封筒部12e与球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由此,主缸体53的内侧通过连通筒部63内而与内筒13内的、位于密封筒部12e与球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因此,球阀36能够对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的连通、以及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的切断进行切换。
球阀36是如下止逆阀:在对主缸体53内进行加压时闭阀,从而切断容器体A内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连通,并且在对主缸体53内进行减压时通过向上方位移而开阀,从而允许容器体A内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连通。由此,在球阀36闭阀时,切断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的连通,在球阀36开阀时,允许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的连通。
在图示的例子中,连通筒部63向内筒13内突出。由此,连通筒部63中的、位于内筒13内的部分在球阀36开阀时与球阀36卡止,能够限制球阀36进一步向上方位移。
其中,连通筒部63也可以不向内筒13内突出。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利用限制突起12f来限制球阀进一步向上方位移。
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向后方开口。并且,在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从后方嵌合有从缸体用筒部40的后壁(外筒12的小径部12b)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的嵌合筒部41。
主活塞52具备与扳机部51连结的圆柱状的连结部70、以及位于比连结部70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比连结部70大径的活塞筒71,所述主活塞52整体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筒状。
应予说明,主缸体53和主活塞52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共同的轴线上。
活塞筒71具备:活塞主体部72,其朝向后方开口,并且在内部插入有活塞引导部62;以及滑动筒部73,其从活塞主体部72的后端部朝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外筒部60的内周面例如紧密地滑动接触。
活塞主体部72的内径形成得比活塞引导部62的外径稍微大。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在活塞筒71的径向上隔开一些间隙地对置。
在活塞主体部72的后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内侧唇部(唇部)72a,该内侧唇部(唇部)72a朝向活塞主体部72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由此,在内侧唇部72a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
滑动筒部73具备外侧唇部73a,该外侧唇部73a形成为随着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和后方逐渐扩径的锥形,并且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外侧唇部73a与外筒部60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由此,在外侧唇部74a与外筒部60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
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经由后述的连结轴86与扳机部51连结。由此,主活塞52与扳机部51一起通过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而被向前方施力,并且随着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而向后方移动,从而被压入到主缸体53内。
主活塞52在扳机部51位于最前方摆动位置(最前方移动位置)时,与其对应地位于最前方位置,并且滑动筒部73封闭第一通气孔64。并且,在因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而使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仅移动了预定量时,滑动筒部73将第一通气孔64打开。由此,容器体A的内部通过第三通气孔66、第二通气孔65以及第一通气孔64而与外部连通。
如图2所示,扳机部51具备:主板部件80,其具有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朝向后方弯曲为凹状的前表面;以及一对侧板部件81,其从主板部件80的左右的侧缘部朝向后方立起。
在一对侧板部件81的上端部形成有一对连结板82,该一对连结板82向上方延伸到射出筒部11的侧方为止,并且从左右方向夹持射出筒部11。在一对连结板82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地设置有转轴部83。这些转轴部8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设置于覆盖射出筒部11的上方的上板部件84(参照图3)的轴承部。由此,扳机部51能够以转轴部83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
在扳机部5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主板部件80的开口部51a,并且以从开口部51a的周缘部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连结筒85。
在连结筒85的内周面中的位于后方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连结筒85的内侧沿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连结轴86。这些连结轴86插入到形成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的连结孔内。由此,扳机部51与主活塞52彼此连结。
应予说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能够相对于连结轴86而绕其轴线转动,并且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仅移动预定量的方式与连结轴86连结。由此,主活塞52能够随着扳机部51向前后方向摆动而前后移动。
在上板部件84的左右两侧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弹性板部54,该弹性板部54形成为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并且延伸到射出筒部11的下方。弹性板部54具备前后并列的一对板簧,该一对板簧形成为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彼此同心的圆弧状。
一对板簧中的、位于前侧的板簧作为主板簧54a,位于后侧的板簧作为副板簧54b。
这些主板簧54a和副板簧54b的下端部经由圆弧状的折回部54c一体地连接。在折回部54c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卡止片54d,该卡止片54d从上方插入到形成于扳机部51中的侧板部件81的凹部81a而卡合。
由此,弹性板部54经由卡止片54d和凹部81a向前方对扳机部51施力。
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通过弹性板部54的施力而从后方与后述的限制壁172的下端部抵接。由此,扳机部51被定位到最前方摆动位置。
应予说明,若从最前方摆动位置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则弹性板部54以经由卡止片54d使折回部54c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弹性板部54的副板簧54b比主板簧54a更大地弹性变形。
应予说明,即使在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情况下,卡止片54d也从凹部81a向上方脱离的同时维持向凹部81a的卡合状态,直到扳机部51到达最后方摆动位置(最后方移动位置)为止。
如图1和图3所示,喷嘴部件3具备喷嘴板170、安装筒171、限制壁172、插入部173、喷嘴轴部174以及围绕筒175,并且所述喷嘴部件3配置在喷射器主体2的前方侧。
喷嘴板170被配置为从前方覆盖射出筒部11的前端开口部。
安装筒171从喷嘴板170朝向后方突出地设置,并且紧密地外嵌在射出筒部11。
在喷嘴板170形成有连接孔176。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喷嘴板170的主视下,连接孔176配置在安装筒171的内侧。限制壁172通过其下端部从前方与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抵接,从而将扳机部51定位在最前方摆动位置。
插入部173从喷嘴板170朝向后方突出地设置,并且遍及射出筒部11内的前后方向的几乎整个长度而从前方插入。此时,插入部173以在射出筒部11的内部空间中的上侧部分确保微小的间隙S3的方式插入到射出筒部11内。由此,能够减小射出筒部11内的空间容积。
应予说明,间隙S3与连接孔176连通。
喷嘴轴部174被配置为中心轴线位于比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稍微靠上方的位置。围绕筒175比喷嘴轴部174稍微朝向前方突出。在喷嘴轴部174与围绕筒175之间形成有与连接孔176连通的环状的流通通路177。
在喷嘴轴部174安装有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喷出孔4的喷嘴盖部178,并且流通通路177与喷出孔4连通。由此,蓄积缸体90的内部通过连通孔95、射出筒部11内、连接孔176以及流通通路177而与喷出孔4连通。即,连通孔95将蓄积缸体90的内部与喷出孔4连通。
如图2所示,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中,在主活塞52与主缸体53之间形成有连通通路180,该连通通路180在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向后方偏离的位置时,利用与经过连通筒部63内的路径不同的路径使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
对连通通路180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活塞引导部62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凹陷部181。由此,在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后方时,形成于活塞主体部72的内侧唇部72a到达至凹陷部181,并且能够收容到凹陷部181内。
应予说明,凹陷部181不限于形成为环状的情况,只要朝向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凹陷即可,例如可以在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仅形成一处,也可以沿着活塞引导部62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凹陷部181形成在主活塞52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在活塞引导部62的径向上与内侧唇部72a对置的位置。由此,在主活塞52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内侧唇部72a收容在凹陷部181内。
通过将内侧唇部72a收容在凹陷部181内,从而在内侧唇部72a与凹陷部181之间形成有一些间隙。由此,主缸体53内与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和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能够通过内侧唇部72a与凹陷部181之间的间隙而连通。
应予说明,在主活塞52的后壁部61,沿活塞引导部62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沿着活塞引导部62的径向延伸的肋部182。内侧唇部72a在主活塞52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从前方与多个肋部182接触。由此,主缸体53内通过沿周向相邻的肋部182彼此的间隙而变得容易与内侧唇部72a与凹陷部181之间的间隙连通。
其中,肋部182不是必须的构成,也可以不具备。
如图2所示,在活塞引导部62的前端壁形成有连通开口部183,该连通开口部183沿前后方向贯通前端壁,并且将活塞主体部72的内侧与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连通。
在图示的例子中,连通开口部183沿活塞引导部62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连通开口部183连通于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通过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连通于嵌合筒部41的内侧。
应予说明,连通开口部183不限于形成多个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以与活塞引导部62的内径相同的尺寸而仅形成一个连通开口部183。
在纵向供给筒部10中的、外筒12的小径部12b的内周面与内筒13的小径部13b的外周面之间的前方部分形成有将嵌合筒部41内与第三通气孔66内连通的连接通路184。
由此,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能够通过内侧唇部72a与凹陷部181之间的间隙、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开口部183内、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以及连接通路184内,利用与经过连通筒部63内的路径不同的路径连通。
因此,内侧唇部72a与凹陷部181之间的间隙、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开口部183内、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以及连接通路184内作为连通通路180而起作用。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作用)
接下来,对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情况进行说明。
应予说明,通过多次操作扳机部51,能够使液体填充到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各部分内,并且能够将液体从纵向供给筒部10吸上来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若抵抗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而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则如图4所示,随着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而使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将主缸体53内加压。由此,能够将主缸体53内的液体通过连通筒部63内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于是,供给到内筒13的液体在压下球阀36而使其闭阀的同时通过连接筒部30向供给孔91被供给从而顶起蓄积阀102使其开阀。
由此,能够将液体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并且能够将蓄积缸体90内加压。由此,能够使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的压力上升,并且能够使蓄积柱塞110抵抗螺旋弹簧160的作用力而从最前进位置向后方移动。应予说明,在液体开始向蓄积缸体90内导入的初期阶段,液体进入到凹槽126内。因此,易于使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
通过使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封闭壁122的前端面从阀基部101的后端面离开而开阀,并能够使连通孔95打开。因此,能够将提高压力后的液体通过连通孔95、射出筒部11内、连接孔176以及流通通路177而导向喷出孔4,并且能够使液体从喷出孔4朝向前方喷射。
另外,与此同时,能够如上述那样地使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
由此,每当进行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时,都能够使液体从喷出孔4喷射,并且能够使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而使液体积存(填充)于蓄积缸体90内。
应予说明,通过使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从而螺旋弹簧160弹性地压缩变形,因此能够对蓄积柱塞110作用向前方的作用力(推力)。
其后,若停止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而释放扳机部51,则利用弹性板部54的弹性复原力向前方对扳机部51施力而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随此使主活塞52在主缸体53内向前方复位移动。因此,因为能够将主缸体53内的压力减压而相比于容器体A内的压力成为负压,所以能够将容器体A内的液体吸上来到纵向供给筒部10内。
于是,新吸上来的液体顶起球阀36使其开阀,并通过连通筒部63内而导入到主缸体53内。由此,能够为下次的喷射做准备。
应予说明,此时蓄积阀102闭阀,并且球阀36向上方的移动量被向内筒13内突出的连通筒部63的一部分限制。
并且,在通过反复进行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而将液体填充到主缸体53内后,虽然若停止扳机部51的操作,则液体停止向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蓄积缸体90内供给,但是蓄积柱塞110利用螺旋弹簧160的弹性复原力开始向最前进位置前移(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此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向连接筒部30内的流出被蓄积阀102所限制。
由此,能够将积存在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95、射出筒部11内、连接孔176以及流通通路177而导向喷出孔4,并且能够使液体继续通过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
如此,不仅在进行了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时,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5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喷射,并且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若随着扳机部51的操作而使主活塞52在主缸体53内向后方移动而位于最后方位置,则如图4所示,主活塞52的内侧唇部72a到达至活塞引导部62的凹陷部181并收容在凹陷部181内。由此,能够使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通过连通通路180而连通。
因此,即使在从容器体A内通过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通筒部63内而吸上来到主缸体53内的液体中含有空气,也能够随着主活塞52向后方移动而主要从主缸体53内排出空气,并且能够通过连通通路180向容器体A内侧排放空气。
因此,能够利用与排出空气的量对应的其后的主活塞52向前方复位移动而可靠地使主缸体53内减压。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液体从容器体A内吸上来到主缸体53内,并且能够伴随着其后的扳机部51的操作而高效地将液体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从而将蓄积缸体90内快速地加压。
因此,在从未使用时的阶段起最初操作扳机部5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扳机部51的操作将主缸体53内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连通通路180而排出到容器体A内侧。因此,在高效地排出主缸体53内的空气的同时,能够将从容器体A内吸上来的液体积存到主缸体53内,并且能够利用少的启动次数来迅速地完成使用前的准备。
另外,在完成上述准备后,通过扳机部51的操作,能够将液体高效地填充到蓄积缸体90内,因此能够在避免(抑制)喷射不良的同时可靠且迅速地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喷射性能。
因为能够如上所述那样地使主缸体53内可靠地减压,所以能够实现减少启动次数并且避免喷射不良等,能够提供易于使用且提高了便利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
特别地,在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内侧唇部72a收容到凹陷部181内,因此能够在将主缸体35内几乎全部的液体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10内侧的同时,在其最后阶段将空气从主缸体53内排出。因此,能够同时稳定且可靠地进行从主缸体53内向纵向供给筒部10内适当地供给液体,以及从主缸体53内适当地排出空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避免喷射不良以及减少启动次数。
应予说明,优选在液体连续喷射时,使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高效地上升,使蓄积柱塞110迅速地向后方移动。为此,优选通过扳机部51的操作,使例如主缸体53内的压力、纵向供给筒部10内中的位于比球阀36更靠上方的部分的压力、以及连接筒部30内的压力高效地提高,并且将提高压力后的液体高效地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
因此,例如可以使用经细径化的管体作为将液体从容器体A内吸上来的管15。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将主缸体53内的压力、纵向供给筒部10内中的位于比球阀36更靠上方的部分的压力、以及连接筒部30内的压力高效地提高的同时,将液体吸上来,并且能够进行迅速的连续喷射。
然而,认为在使用中有主缸体53内的减压不充分,或者没有进行减压的情况。其原因在于,认为有例如在主缸体53内产生气泡的情况,或蓄积柱塞110的向前方的作用力强的情况等。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在使用中在主缸体53内产生气泡,也能够通过使主活塞52位于最后方位置,从而将气泡通过连通通路180从主缸体53内排出到容器体A内。因此,在通过其后的主活塞52向前方的复位移动而将主缸体53内减压时,能够将与被排出的气泡所占的体积对应的量的液体从容器体A内吸上来到主缸体53内。因此,即使在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主缸体53内可靠地减压,并且能够将液体高效地填充到蓄积缸体90内,因此能够在不会带来因气泡的产生而导致不能够喷射等喷射不良的情况下进行稳定的喷射。
应予说明,不限于在主缸体53内产生的气泡的情况,例如即使在位于比球阀36更靠上方的纵向供给筒部10内、或连接筒部30内产生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该气泡逐渐地吸入连通通路180内的同时将其最终排出到容器体A内侧,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在对扳机部51进行操作时,也能够将主缸体35内的一部分压力通过连通通路180排放到容器体A内侧,所以能够防止例如主缸体53内的压力过度升高而使液体从喷出孔4突然喷射的故障的所谓的“液体外漏”。
因此,能够良好地阻断液体。
如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不仅在进行了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时,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5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喷射,并且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特别地,因为能够使主缸体53内可靠地减压,所以能够实现减少启动次数以及避免喷射不良等,从而能够提供易于使用且提高了便利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应予说明,在例如使用包括界面活性剂等且容易成为泡状的液体的情况下,能够特别优选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
另外,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与喷出孔4连通的连通孔95、以及与射出筒部11内连通的供给孔91,并且蓄积柱塞110经由封闭壁122直接地封闭连通孔95,因此能够没有限制地容易减小从连接筒部30到蓄积缸体90为止的路径的空间容积(路径所占的内部容积)。因此,在操作扳机部51时,能够立即将液体从连接筒部30内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并且使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而易于使蓄积柱塞110立即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迅速地使液体喷射,并且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具备作为蓄压阀而起作用的封闭壁122,并且封闭壁122直接地封闭连通孔95,因此能够将液体加压直到封闭壁122将连通孔95开阀为止。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扳机部51的操作而导致液体立即从喷射孔4喷射出来,从而能够利用适当的压力(喷射压)使液体喷射。因此,即使在除连续喷射以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扳机部51的操作以良好的喷射方式进行喷射。另外,例如在保管中等,能够抑制因封闭壁122而导致压力低的液体流向喷出孔4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从喷出孔4漏出。此外,由于无需另外设置高压阀等,所以易于实现结构的简化。
另外,通过使蓄积柱塞110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螺旋弹簧160弹性变形而蓄压,因此能够在对液体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喷射,并且能够以良好的喷射方式进行连续喷射。
此外,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在从喷出孔4喷出时,能够利用蓄积阀102来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向连接筒部30内的流出。因此,例如,能够易于使通过射出筒部11从喷出孔4喷出的液体的压力升高。因此,从喷射开始时起到喷射停止时为止,都能够保持液体的喷射形态,并且易于利用各种喷射方式来喷射液体。
另外,在蓄积柱塞110位于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蓄积柱塞110的第一唇部123位于连通槽140上。此时,前筒部96内通过连通槽140与回收孔141连通,因此蓄积缸体90内与容器体A内通过回收孔141和回收通路142而连通。
因此,在蓄积柱塞110充分地移动到后方的状态下,液体进一步被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液体通过回收孔141和回收通路142返回到容器体A内。由此,能够抑制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过度地升高。
应予说明,在蓄积柱塞110前进时,除非再次进行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否则蓄积柱塞110移动到最前进位置,但是在此之前也可以反复进行拉动扳机部51的操作。
在该情况下,蓄积柱塞110在反复进行后退、前进的同时,也整体逐渐地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将液体逐渐地积存在蓄积缸体90内。而且,通过使蓄积柱塞110移动到例如最后退位置,从而能够在蓄积柱塞110从最后退位置移动到最前进位置为止的长时间内连续喷射液体。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用于锁止扳机部51的操作的机构、切换向喷出孔4的前方喷射液体的喷射形态(例如雾状、泡状等)的切换部件。
另外,虽然扳机部51被设置为能够向后方摆动,但是可以适当采用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扳机部51向后方滑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可以不具备共同的分隔壁W3,纵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也可以不具备共同的分隔壁W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筒部30和封闭塞31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具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积柱塞110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而向后方移动,但是不限于该情况。
例如,也可以采用蓄积柱塞110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而向前方移动的构成。此外,也可以采用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沿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蓄积柱塞110在沿其轴线O2的轴向(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螺旋弹簧160的弹性复原力(作用力)使蓄积柱塞110复位移动,但是不限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所示的构成来添加来自螺旋弹簧160的作用力,或者替代作用力。
即,喷射器主体2能够采用具备负压柱塞与负压缸体的构成,该负压柱塞与蓄积柱塞110连结,并且与蓄积柱塞110沿轴向的移动关联,该负压缸体沿着轴向延伸并且切断轴向的另一端开口与外部的连通,在内部以使负压柱塞能够以向轴向的一侧移动的方式收容负压柱塞。
在该情况下,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而使蓄积柱塞110与负压缸体内的负压柱塞一起向轴向的一侧移动。此时,负压缸体内的、位于比负压柱塞更靠轴向另一侧的密闭空间变为负压。由此,对负压柱塞和蓄积柱塞110作用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利用该作用力使蓄积柱塞110复位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在使蓄积柱塞110复位移动时利用负压缸体内的负压,因此即使不利用例如从螺旋弹簧160等其他部件作用的作用力,也能够使蓄积柱塞110复位移动。因此,在实现构造的简化的同时,能够对蓄积柱塞110施加推力。而且,由于不用必须使用通常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160,所以也能够仅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朝向前方延伸设置,但是不限于该情况。另外,虽然供给孔91和连通孔95单独地形成,但是例如供给孔91也可以兼作为连通孔95。此外,连接筒部30和封闭塞31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具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活塞引导部62形成为有顶筒状,但是不限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实心的圆柱形。在该情况下,只要遍及活塞引导部62的整个长度而形成连通开口,并且与嵌合筒部41内连通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在纵向供给筒部10中的外筒12的小径部12b的内周面与内筒13的小径部13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连接通路184,并且通过连接通路184使嵌合筒部41内与第三通气孔66内连通,但是不限于该情况。
例如,也可以使连接通路184与纵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并且通过连接通路184内和纵向供给筒部10内而使嵌合筒部41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与经过连通筒部63的路径不同的路径使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连通通路180使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该连通通路180主要经过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与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以及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但是不限于该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经过主活塞52的外周面(具体而言,是滑动筒部73的外周面)与主缸体53的内周面(具体而言,是外筒部60的内周面)之间的连通通路而使主缸体53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例如外筒部60的后端部侧的内周面设置环状的凹陷部181,并且在主活塞52位于最后方位置时,使外侧唇部73a收容到凹陷部181内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应予说明,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省略活塞引导部62。
其中,优选的是,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形成连通通路180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因此易于简便地形成连通通路180。另外,由于能够利用活塞引导部62来引导主活塞52的移动,所以易于使主活塞52稳定且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扳机部51的操作性,能够顺畅地进行液体的喷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主缸体内可靠地减压,因此能够实现减少启动次数以及避免喷射不良等,并且能够提供易于使用且提高了便利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Claims (3)

1.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具备:
喷射器主体,其安装在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以及
喷嘴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喷射器主体的前方侧,并且形成有喷射液体的喷出孔,
所述喷射器主体具备:
纵向供给筒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容器体内的液体吸上来;
射出筒部,其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并且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导向所述喷出孔;以及
扳机机构,其具有在向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以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的扳机部,并且通过使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移动,从而使液体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通过所述射出筒部内向所述喷出孔侧流通,
所述扳机机构具备:
主活塞,其随着所述扳机部的移动而向前后移动;以及
主缸体,其随着所述主活塞的移动而使内部加压以及减压,并且内部通过连通部内而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连通,
所述喷射器主体具备:
蓄积缸体,其通过使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移动而向内部供给通过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
蓄积柱塞,其以能够在沿着所述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蓄积缸体内,随着液体向所述蓄积缸体内供给而向所述轴向中的一侧移动,并且被向另一侧施力;
第一止逆阀,其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切断所述容器体内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减压时允许所述容器体内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以及
第二止逆阀,其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加压时允许所述喷出孔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并且在所述主缸体内进行减压时切断所述喷出孔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连通,
在所述主活塞与所述主缸体之间形成有连通通路,所述连通通路在所述主活塞从最前方位置移动到向后方偏离的位置时,使所述主缸体内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
所述蓄积柱塞具备蓄压阀,所述蓄压阀在所述蓄积缸体内对液体进行加压并且在所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开阀而将经加压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喷出孔侧,所述蓄压阀是以能够打开的方式密封形成在所述蓄积缸体的前壁部的连通孔的封闭壁,所述封闭壁构成为在所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的压力达到所述预定值而使所述蓄积柱塞向所述轴向中的所述一侧移动时,打开所述连通孔而将经加压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喷出孔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缸体内形成有供所述主活塞紧密地滑动的活塞引导部,
所述连通通路通过所述主活塞的内周面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部,将所述主缸体内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活塞形成有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的唇部,
在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主活塞位于最后方位置时沿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径向与所述唇部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朝向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侧凹陷并且收容所述唇部的凹陷部,
所述连通通路通过所述唇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间隙而将所述主活塞内与所述活塞引导部的内部连通。
CN201880025679.6A 2017-04-19 2018-04-19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Active CN110536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2872A JP6757695B2 (ja) 2017-04-19 2017-04-19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7-082872 2017-04-19
PCT/JP2018/016150 WO2018194126A1 (ja) 2017-04-19 2018-04-19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6756A CN110536756A (zh) 2019-12-03
CN110536756B true CN110536756B (zh) 2021-11-02

Family

ID=63855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5679.6A Active CN110536756B (zh) 2017-04-19 2018-04-19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5821B2 (zh)
EP (1) EP3613511A4 (zh)
JP (1) JP6757695B2 (zh)
CN (1) CN110536756B (zh)
WO (1) WO20181941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7634A (zh) * 2019-09-10 2020-05-19 宁波圣捷喷雾泵有限公司 一种简化式喷雾枪
JP7304806B2 (ja) * 2019-12-26 2023-07-0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7412286B2 (ja) * 2020-06-30 2024-01-12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US11951497B2 (en) 2021-04-05 2024-04-09 Market Ready, Inc. Trigger spraye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assembly process
US20220314253A1 (en) * 2021-04-05 2022-10-06 Market Ready, Inc. Trigger sprayer with an improved trigger and piston assembly
WO2023032966A1 (ja) * 2021-08-31 2023-03-0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64A (zh) * 1994-10-26 1996-12-11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触发式液体排出器
JP2014166624A (ja) * 2013-01-31 2014-09-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4213296A (ja) * 2013-04-30 2014-11-1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193405A (ja) * 2015-03-31 2016-11-1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209785A (ja) * 2015-04-30 2016-12-1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22145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0694B1 (en) * 1994-12-05 2003-04-22 Continental Sprayers International, Inc. Dual component trigger sprayer which mixes components in discharge passage
JP3110665B2 (ja) * 1995-12-15 2000-11-20 花王株式会社 スプレイヤー
US7311227B2 (en) * 2004-10-08 2007-12-25 Continental Afa Dispensing Company Trigger sprayer venting system with reduced drag on vent piston
IT1402728B1 (it) * 2010-11-22 2013-09-18 Guala Dispensing Spa Dispositivo di erogazione a grilletto
CN107073501B (zh) 2014-10-31 2020-03-24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JP6634255B2 (ja) * 2015-09-30 2020-01-22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ノズルチップを有する吐出器
JP2017082872A (ja) 2015-10-27 2017-05-18 群馬県 水素吸脱着ユニットが付属された水素供給設備
EP3395713B1 (en) * 2015-12-25 2021-10-2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Trigger-type liquid sprayer
JP6660811B2 (ja) * 2016-05-30 2020-03-1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609516B2 (ja) 2016-05-31 2019-11-2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64A (zh) * 1994-10-26 1996-12-11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触发式液体排出器
JP2014166624A (ja) * 2013-01-31 2014-09-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4213296A (ja) * 2013-04-30 2014-11-1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193405A (ja) * 2015-03-31 2016-11-1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209785A (ja) * 2015-04-30 2016-12-1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1622145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94126A1 (ja) 2018-10-25
CN110536756A (zh) 2019-12-03
US11045821B2 (en) 2021-06-29
JP6757695B2 (ja) 2020-09-23
EP3613511A1 (en) 2020-02-26
US20200030829A1 (en) 2020-01-30
EP3613511A4 (en) 2021-01-20
JP2018176114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6756B (zh)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JP6684655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726463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CN107073501B (zh)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CN108473238B (zh)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JP2018069186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971190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511385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543567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76056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546859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82387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745204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91992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722558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60886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91993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609516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546861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7149898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7304806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626724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3098189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2184088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3067098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