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1278B -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1278B
CN110531278B CN201910429289.1A CN201910429289A CN110531278B CN 110531278 B CN110531278 B CN 110531278B CN 201910429289 A CN201910429289 A CN 201910429289A CN 110531278 B CN110531278 B CN 1105312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secondary battery
charge
lithium secondary
so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292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1278A (zh
Inventor
小山田耕平
野濑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31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1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1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12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 G01R31/364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igital calculation means, e.g. for performing an algorith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6Acquisition or processing of data for testing or for monitoring individual cells or groups of cells within a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5Detection of state of health [SOH]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在总电压监视下也能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包括工序(a)~(c):(a)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b)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及(c)基于选择出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 及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次电池作为电动机动车的电源、电气设备的电源、计测设备的电源或紧急用电源等而广泛使用。
提出了多个对这样的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劣化状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浮充电中的由多个电池构成的电池组的劣化状态进行诊断的方法。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电池组以0.02CA以上的电流放电,求出时间差中的放电电压之差,使用将该差除以放电电流而求出的电池的内部电阻来诊断电池组的劣化状态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判定电池组的劣化状态的方法。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测定构成电池组的各单位电池的放电时的电压,判定测定电压相对于设备设计规格电压的偏差的分布及出现频度,并基于此来判定电池组的劣化状态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8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11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以高电压进行充放电,多使用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二次电池。在使用这样的具有多个单电池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各个单电池的劣化度出现不均的情况多。
相对于此,专利文献1或2的方法需要测定各个单电池的电压等,无法根据电池组的总电压来推定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且,由于针对每一个单电池来测定电压,装置结构、系统变得复杂化。在未能像这样适当进行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的情况下,存在劣化的单电池成为过放电及/或过充电的状态而劣化被进一步促进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本公开中,提供即使在总电压监视下,也能够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方法及装置。而且,在本公开中,基于推定的劣化状态而提供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本发明者们发现了通过以下的手段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方案1>
一种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是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所述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下述的工序(a)~(c):
(a)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
(b)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在此,构成所述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所述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c)基于选择出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来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a)中,基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在所述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方案3>
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在所述工序(c)之后包括下述的工序(i)及(ii):
(i)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及
(ii)(ii-1)在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不通过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再次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ii-2)在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所述规定的值时,通过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再次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方案4>
根据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如下两个程度中的至少一方,这两个程度为:
根据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而得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及
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
<方案5>
根据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双极型的层叠电池。
<方案6>
根据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单电池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包含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成。
<方案7>
一种控制方法,是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
基于在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的所述工序(c)中推定出的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然后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方案8>
一种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是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所述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其中,具有: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选择部,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在此,构成所述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所述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推定部,基于选择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方案9>
根据方案8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基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而在所述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方案10>
根据方案8或9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劣化状态推定装置还具有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
将所述推定部为了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使用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设为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所述推定部推定出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不需要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在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规定的值时,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需要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方案11>
根据方案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部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根据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而得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且/或,
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
<方案12>
根据方案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双极型的层叠电池。
<方案13>
根据方案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单电池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包含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成。
<方案14>
一种控制系统,是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具有:
方案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及
电压控制装置,基于在所述劣化状态推定装置的所述推定部中推定出的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然后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即使在总电压监视下,也能够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另外,根据本公开,基于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抑制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全固态锂二次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SOC-OCV)标绘值的影像图。
图2是表示多个规定的整体的SOC-OCV的标绘值的影像图。
图3是从图案1及图案2的SOC-OCV曲线中选择与实际的整体的SOC-OCV曲线接近的SOC-OCV曲线时的影像图。具体而言,图3的(a)是将图案1的SOC-OCV曲线与实际的整体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时的影像图,图3的(b)是将图案2的SOC-OCV曲线与实际的整体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时的影像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的效果的影像图。
图7是表示对于劣化的单电池进行过充电时的电压上升速度的曲线的影像图。具体而言,图7的(a)是使用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上升速度的曲线的影像图,图7的(b)是使用尖晶石系或橄榄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上升速度的曲线的影像图。
标号说明
1 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10 推定装置(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
11 取得部(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
12 选择部
13 推定部
20 电压控制装置
100 充放电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没有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地实施。
《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方法》
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本公开的方法包括下述的工序(a)~(c):
(a)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
(b)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在此,构成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c)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来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工序(a)>
在工序(a)中,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作为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状态的指标,可以使用充电状态(SOC:State OfCharge)及开路电压(OCV:Open Circuit Voltage)。充电状态(SOC)是将向二次电池充电的电量以百分比表示的值,是二次电池充满电时的电量为100%,且二次电池完全被放电时的电量为0%的值。而且,开路电压(OCV)是电流未流动时的二次电池的正极侧与负极侧的电位差。
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的方法例如可列举通过电流累计而算出的方法或者根据电流值及电压值算出的方法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在算出充电状态时,为了应对温度的影响,优选还考虑温度。
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例如,可以根据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整体的电流值及电压值来算出,或者根据整体的电阻值来算出。在算出开路电压时,为了应对温度的影响,优选还考虑温度。
因此,优选基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由此能够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也简称为“SOC-OCV曲线”)。在此,多个定时如果为至少2次,则能够取得SOC-OCV曲线。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的次数越多,则得到的SOC-OCV曲线的精度越升高,但是如果考虑与操作便利度上的平衡,则这多个定时可以为例如2次以上、3次以上、4次以上、5次以上、8次以上或10次以上,而且可以为100次以下、80次以下、50次以下、20次以下、10次以下或5次以下。
<工序(b)>
在工序(b)中,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通过(a)工序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
在此,构成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
此时,预先取得与1个全固态锂二次单电池的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多个SOC-OCV曲线。在此,不同的劣化度可以从0%(例如,新品的情况)以上至100%(例如,完全劣化的情况)以下适当决定。而且,劣化度的起点不仅可以从0%起,而且可以从1%、2%、3%、4%或5%等起,劣化度的终点不仅可以到100%为止,而且可以到99%、98%、97%、96%、95%或90%等为止。
例如,表示与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全固态锂二次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的影像图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从SOC-OCV标绘值能够描绘SOC-OCV曲线。
并且,将与上述的预先取得的单电池的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SOC-OCV曲线组合与在成为劣化状态推定的对象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中存在的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这样,将与单电池的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SOC-OCV曲线组合多个而得到的多个SOC-OCV曲线成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
例如,在成为劣化状态推定的对象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3个直接连接的单电池且采用上述的图1所示的单电池的SOC-OCV映射时的、多个表示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映射的影像图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例如,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1是“劣化度0%”、“劣化度0%”及“劣化度10%”的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的组合。而且,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2是“劣化度0%”、“劣化度0%”及“劣化度30%”的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的组合。这样,能够得到规定的整体的多个SOC-OCV标绘值的图案。
基于该规定的整体的多个SOC-OCV标绘值的图案,能够得到与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多个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曲线,即,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并且,从上述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
例如,在图3中表示从图2所示的包含根据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1而得到的SOC-OCV曲线及根据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2而得到的SOC-OCV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时的影像图。
图3的(a)是将根据图案1而得到的SOC-OCV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时的影像图,图3的(b)是将根据图案2而得到的SOC-OCV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时的影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a)及(b)的各自的下段的曲线(实线及虚线)是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分别是从图1所示的各劣化度的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得到的各劣化度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更具体而言,图3的(a)的下段的实线是劣化度10%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图3的(a)的下段的虚线是劣化度0%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图3的(b)下段的实线是劣化度30%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图3的(b)下段的虚线是劣化度0%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
另外,图3的(a)及(b)的各自的上段的曲线中的虚线是将单电池的SOC-OCV曲线累计与单电池的数量(在该例的情况下为3个)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的映射。更具体而言,图3的(a)的上段的曲线中的虚线是从图2所示的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1,即“劣化度0%”、“劣化度0%”及“劣化度10%”的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的组合得到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图3的(b)的上段的曲线中的虚线是从图2所示的规定的整体的SOC-OCV标绘值的图案2,即“劣化度0%”、“劣化度0%”及“劣化度30%”的单电池的SOC-OCV标绘值的组合得到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而且,图3的(a)及(b)的各自的上段的曲线中的实线是在工序(a)中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
在该例中,从图3的(b)所示的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完全一致。因此,将图3的(a)与图3的(b)进行比较可知,从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是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最大的曲线,在该情况下,选择从该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仅2个图案的SOC-OCV曲线的映射,但是实际上,可以如图2所示的影像图那样使用更多的图案的SOC-OCV曲线的映射,其数量可以基于规定的劣化度及成为推定的对象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包含的单电池的数量而适当设定。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从图3的(b)所示的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完全一致,但是在本公开的推定中,可以将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一致的程度最大设为条件。
在此,一致的程度所涉及的规定的值可以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根据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而得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在使用最小二乘法的情况下,下述式所示的系数R越小,则一致的程度越大。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2068453880000131
(式中,ΔV表示在成为比较对象的两条曲线中相对于相同SOC值的OCV之差。)
<工序(c)>
在工序(c)中,基于选择的SOC-OCV曲线来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即,根据通过(a)工序取得的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的映射,能够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选择图3的(b)所示的从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从该图案2得到的SOC-OCV曲线是从“劣化度0%”、“劣化度0%”及“劣化度30%”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标绘值的组合得到的SOC-OCV曲线,因此能够推定成为劣化状态推定的对象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劣化度0%的单电池、劣化度0%的单电池及劣化度30%的单电池。
这样,基于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并且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能够决定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换言之,通过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各自的劣化状态,能够掌握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根据需要,能够根据该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在后述的电压控制方法等中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在本公开中,在上述的工序(c)之后,可以包含下述的工序(i)及(ii)。由此,在推定出上述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能够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推定劣化状态。
<工序(i)>
在工序(i)中,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该工序可以与上述的工序(a)相同地进行,因此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工序(ii)中,在需要通过上述的方法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情况下,将在工序(i)中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利用作为之后的工序(a)中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工序(ii)>
在工序(ii)中,(ii-1)在通过上述的工序(a)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上述的工序(i)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不通过上述的方法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ii-2)在通过上述的工序(a)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上述的工序(i)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规定的值时,通过上述的方法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在此,该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是指由推定出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的使用引起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的程度没有明显增大,因此,不需要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且,该一致的程度为“小于规定的值”是指由推定出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的使用引起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的程度明显增大,因此,需要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在此的规定的值可以适当决定。而且,可以按照最小二乘法计算通过工序(a)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与通过工序(i)取得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
在工序(ii)中,在不需要再次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情况下,即在(ii-1)的情况下,省略再次进行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能够基于已经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继续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使用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期间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决定。
在工序(ii)中,在再次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劣化状态的情况下,即在(ii-2)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按照上述的工序(b)及(c)来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本公开还可以提供一种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
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本公开的推定装置具有: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选择部,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在此,构成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推定部,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框图。在全固态锂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控制系统100中,具备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1的劣化状态的本公开的推定装置10。但是,不限定为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应用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系统,能够对应于目的、用途而应用于任意的电池关联系统。
图4所示的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1的劣化状态的本公开的推定装置10具有: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11,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1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选择部12,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及
推定部13,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在此,用于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具体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例如上述的工序(a)列举的方法。
在用于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一优选方案中,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基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即,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优选包括分别测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整体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的电压值取得部、电流值取得部及温度取得部。
<选择部>
选择部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而且,一致的程度所涉及的规定的值可以适当决定。而且,可以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
在此,构成映射的多个SOC-OCV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累计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选择部中,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适当采用例如上述的工序(b)记载的方法。
另外,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的映射的信息可以保存于该选择部,也可以另行保存于能够与选择部进行数据的交接的存储部。
<推定部>
在推定部中,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来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在推定部中,通过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各自的劣化状态而能够掌握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根据需要,例如后述的电压控制装置等能够基于该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例如,在图4所示的表示本公开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框图中,能够将在推定部13中推定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信息向电压控制装置20传递。通过电压控制装置20,能够基于该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信息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推定需要与否判断部>
另外,本公开的推定装置还能够具有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由此,能够判断在通过上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选择部及推定部推定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是否需要再次推定劣化状态。
具体而言,将上述的推定部为了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使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设为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在推定部推定出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此,在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中,能够通过上述的工序(a)记载的方法取得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推定部推定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能够通过上述的工序(a)记载的方法取得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并且,在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不需要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在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规定的值时,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需要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更具体而言,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在判断为不需要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选择部,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且通过上述的推定部,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在此,“规定的值以上”及“小于规定的值”所涉及的规定的值可以适当决定。而且,第一实际的整体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第二实际的整体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可以按照最小二乘法计算。
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推定装置中,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及选择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存储部及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等可以包含于电池控制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而且,推定部可以包含于例如电池的功率控制单元(PCU:Power Control Unit)。
《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
本公开还可以应用上述的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方法及推定装置,提供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对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进行控制的本公开的方法基于在上述的工序(c)中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用的本公开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具有:
上述的推定装置;及
电压控制装置,基于在装置的推定部中推定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并且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例如,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框图。本公开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系统100具有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1的劣化状态的本公开的推定装置10、及电压控制装置20。推定装置10具有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11、选择部12及推定部13。电压控制装置20基于在推定部13中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的一方式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开始本公开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之后,在步骤S01中,从电压值取得部、电流值取得部及温度取得部,在多个定时测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整体的电压值V、电流值I及温度T。
需要说明的是,该V、I、T测定步骤S01是用于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整体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的步骤,如上所述,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的方法没有限定为基于该电流值、电压值及温度而算出的方法。
接下来,在步骤S02中,在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中,基于上述测定得到的电压值V、电流值I及温度T,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实际的SOC-OCV曲线)。该实际的SOC-OCV曲线的取得步骤S02相当于上述的工序(a)。
并且,在步骤S03中,在选择部中,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SOC-OCV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实际的SOC-OCV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曲线。在此,构成所述映射的多个SOC-OCV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SOC-OCV曲线累计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而且,该选择的步骤S03相当于上述的工序(b)。
然后,在步骤S04中,基于选择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该推定步骤S04相当于上述的工序(c)。
最后,在步骤S05中,基于推定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并且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决定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设定。
作为一例,在选择步骤S03中,从选择的SOC-OCV曲线来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各自的劣化状态,基于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算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容量的下限值。基于该容量的下限值而适当设定充放电时的SOC的上限值地使用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可以还具有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在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中,能够按照上述的工序(i)及(ii)的方法,判断在推定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持续地在一定期间进行了使用之后,是否需要再次推定劣化状态。
这样,根据本公开,即使在总电压监视下,也能够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且,能够基于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而抑制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的进行。
例如,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的效果的影像。在图6中,虚线示出,不推定电池的劣化状态而继续使用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结果是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进一步被促进,由此电池容量的下降幅度大。相对于此,实线示出,使用本公开的方法来推定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且基于推定的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而继续使用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结果是能够抑制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的进行。
《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结构》
本公开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该单电池也称为全固态锂二次单电池。
本公开的单电池没有特别限定,根据使用用途、目的来设定即可。作为一例,单电池可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构成。
另外,从更显著地表现本公开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单电池优选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包含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成。
此外,在本公开中,优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双极型的层叠电池。双极型的层叠电池是将具备集电体层、配备在该集电体层的一方的面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配备在该集电体层的另一方的面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层叠体经由电解质层层叠多个而成的电池。
<集电体层>
集电体层层叠在活性物质层的与层叠电解质层的活性物质层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在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下,在此层叠的集电体层为正极集电体层,在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下,在此层叠的集电体层为负极集电体层。而且,在全固态电池层叠体为双极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正极/负极集电体层。在此,“正极/负极集电体层”是指作为任一的电极(正极或负极)都发挥作用,即,在双极型的全固态电池层叠体的情况下,是指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能够共有的集电体层。
作为构成正极集电体层、负极集电体层或正极/负极集电体层的材料的例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各种金属,例如银、铜、金、铝、镍、铁、不锈钢(SUS)及钛等以及它们的合金。从化学的稳定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铝的集电体层作为正极集电体层,优选铜的集电体层作为负极集电体层,优选SUS作为正极/负极集电体层。
另外,作为各集电体层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箔状、板状、网状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优选还包含后述的固态电解质。此外,对应于使用用途、使用目的等而可以包含例如导电助剂或粘合剂等的在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添加剂。
(正极活性物质)
作为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镍-钴-锰系(也称为“NMC系”)、Mn尖晶石系、NiMn尖晶石系、橄榄石系或硫化物系等。
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是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2O4)、由LiCo1/3Ni1/3Mn1/3O2、Li1+xMn2-x-yMyO4(M为从Al、Mg、Co、Fe、Ni及Zn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金属元素)表示的组成的异种元素置换Li-Mn尖晶石或硫化物系(LixS或LixMS2[M=Fe、Ti等])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在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之中,在具有劣化的单电池的、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及使用尖晶石系或橄榄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中,在对于劣化的单电池而言成为过充电(即,SOC>100%的充电)的情况下,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电压上升速度比较平缓。
例如,在对于劣化的单电池而言的过充电的情况下,可知图7的(a)所示的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上升速度的曲线比图7的(b)所示的使用尖晶石系或橄榄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上升速度的曲线平缓。这是指图7的(b)所示的使用尖晶石系或橄榄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在总电压监视下,能够适用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充电状态的推定方法。另一方面,与使用了尖晶石、橄榄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二次电池相比,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上升速度平缓,因此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各种方法的情况下,即使假设一个单电池发生劣化,劣化的单电池的电压上升量也淹没于其他多个单电池的电压动作,难以检测劣化的单电池的电压上升。即,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在总电压监视下,难以适用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充电状态的推定方法。
相对于此,本公开的推定方法及推定装置以及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能够也适用于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换言之,使用NCM系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更显著地表现本公开的效果。
(导电助剂)
作为导电助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助剂。例如,导电助剂可以是VGCF(气相生长碳纤维,Vapor Grown Carbon Fiber)及碳纳米纤维等碳材料以及金属材料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粘合剂)
作为粘合剂,没有特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粘合剂。例如,粘合剂可以是聚偏氟乙烯(PVdF)、羧甲基纤维素(CMC)、丁二烯橡胶(BR)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材料或它们的组合,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固态电解质层>
固态电解质层至少包含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解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能够作为全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利用的材料。例如,固态电解质可以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例子,可以列举例如Li2S-SiS2、LiI-Li2S-SiS2、LiI-Li2S-P2S5、LiI-LiBr-Li2S-P2S5、Li2S-P2S5-LiI-LiBr、Li2S-P2S5-GeS2、LiI-Li2S-P2O5、LiI-Li3PO4-P2S5及Li2S-P2S5等;硫化物系结晶质固态电解质,例如Li10GeP2S12、Li7P3S11、Li3PS4及Li3.25P0.75S4等;以及它们的组合。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作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例子,可列举Li7La3Zr2O12、Li7-xLa3Zr1-xNbxO12、Li7- 3xLa3Zr2AlxO12、Li3xLa2/3-xTiO3、Li1+xAlxTi2-x(PO4)3、Li1+xAlxGe2-x(PO4)3、Li3PO4及Li3+xPO4-xNx(LiPON)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聚合物电解质)
作为聚合物电解质,可列举聚氧化乙烯(PEO)、聚苯醚(PPO)及它们的共聚物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固态电解质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结晶化玻璃(玻璃陶瓷)。
另外,固态电解质层除了上述的固态电解质以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粘合剂等。作为具体例,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列举的“粘合剂”同样,在此省略说明。
<负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优选还包含上述的固态电解质。此外,对应于使用用途或使用目的等,可以包含导电助剂或粘合剂等的在全固态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添加剂。
(负极活性物质)
作为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能够将锂离子等金属离子吸藏及放出。例如,可列举Li、Sn、Si或In等金属、锂与钛的合金、或硬碳、软碳或石墨等碳材料等,但是没有限定于此。
(添加剂)
关于负极活性物质层使用的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粘合剂等其他的添加剂,可以适当采用关于正极活性物质层及固态电解质层说明的添加剂。

Claims (14)

1.一种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是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所述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下述的工序(a)~(c):
(a)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
(b)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在此,构成所述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一个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所述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c)基于选择出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来推定各个所述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a)中,基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在所述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在所述工序(c)之后包括下述的工序(i)及(ii):
(i)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工序;及
(ii)(ii-1)在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不再次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ii-2)在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所述规定的值时,通过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再次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如下两个程度中的至少一方,这两个程度为:
根据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而得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及
通过所述工序(a)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通过所述工序(i)取得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双极型的层叠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其中,
所述单电池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包含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成。
7.一种控制方法,是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
基于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的所述工序(c)中推定出的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然后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8.一种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是推定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各个所述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的推定装置,其中,具有:
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表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与开路电压的关系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选择部,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中选择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或最大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在此,构成所述映射的多个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分别是将与单电池的多个不同的劣化度对应的规定的单电池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累计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具有的多个所述单电池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而得到的曲线;及
推定部,基于选择出的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基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及温度而在所述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劣化状态推定装置还具有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
将所述推定部为了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而使用的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设为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所述推定部推定出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之后,所述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取得部在多个定时算出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及开路电压,取得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
在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不需要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且在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小于规定的值时,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判断为需要推定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部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根据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预先保有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的映射而得到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实际的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且/或,
所述推定需要与否判定部按照最小二乘法来计算,所述第一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与所述第二充电状态-开路电压曲线一致的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构成双极型的层叠电池。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其中,
所述单电池通过将正极集电体层、包含镍-钴-锰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依次层叠而成。
14.一种控制系统,是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劣化状态推定装置;及
电压控制装置,基于在所述劣化状态推定装置的所述推定部中推定出的所述各个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求出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然后根据这样求出的最劣化的单电池的劣化状态来决定所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上限电压及放电下限电压中的至少一方。
CN201910429289.1A 2018-05-23 2019-05-22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Active CN110531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8662A JP7040284B2 (ja) 2018-05-23 2018-05-23 二次電池の劣化状態推定方法、劣化状態推定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システム
JP2018-098662 2018-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1278A CN110531278A (zh) 2019-12-03
CN110531278B true CN110531278B (zh) 2021-10-08

Family

ID=68614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29289.1A Active CN110531278B (zh) 2018-05-23 2019-05-22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5970B2 (zh)
JP (1) JP7040284B2 (zh)
CN (1) CN110531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1188B2 (ja) * 2015-09-01 2018-12-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管理装置、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CN113447827A (zh) * 2020-03-24 2021-09-28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老化评估方法
JP7452273B2 (ja) * 2020-06-12 202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CN111883865A (zh) * 2020-07-31 2020-11-03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方法
CN111999659B (zh) * 2020-09-30 2022-05-03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特征值法的磷酸铁锂电池soh估算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3777516B (zh) * 2021-07-27 2023-07-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判定异常电芯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1256A (ja) * 2006-05-19 2007-11-29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組電池状態測定装置、組電池劣化判定方法および組電池劣化判定プログラム
CN101687465A (zh) * 2007-06-20 2010-03-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和其中的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推定方法
CN102144169A (zh) * 2008-09-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状态推定装置
JP2012208027A (ja) * 2011-03-30 2012-10-25 Gs Yuasa Corp 組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
CN102834727A (zh) * 2010-04-09 2012-12-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劣化判断装置以及劣化判断方法
CN103081212A (zh) * 2010-06-07 2013-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判定系统以及劣化判定方法
JP2013247003A (ja) * 2012-05-28 2013-12-09 Sony Corp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法、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方法、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方法、及び、二次電池装置
CN104137324A (zh) * 2012-03-08 2014-11-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充电状态检测方法
JP2016024148A (ja) * 2014-07-24 2016-0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状態推定方法
CN105612652A (zh) * 2013-09-06 2016-05-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6707174A (zh) * 2016-11-21 2017-05-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聚合物锂电池组一致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7431255A (zh) * 2015-09-15 2017-12-01 株式会社东芝 蓄电池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蓄电系统、电力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4333B2 (ja) * 2009-03-31 2014-11-12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及びマップの補正方法
US20140214347A1 (en) * 2013-01-31 2014-07-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to detect open-circuit voltage shift through optimization fitting of the anode electrode half-cell voltage curve
JP5812032B2 (ja) * 2013-03-22 2015-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システム及び蓄電装置の満充電容量推定方法
JP6033155B2 (ja) * 2013-03-29 2016-11-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制御装置
JP2015166710A (ja) * 2014-03-04 2015-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蓄電部材状態推定装置、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部材状態推定方法
JP2015230193A (ja) * 2014-06-04 2015-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劣化状態推定装置、充電状態推定装置、ocvカーブ算出生成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
JP6256765B2 (ja) 2014-09-10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状態推定方法
KR101696313B1 (ko) * 2014-10-24 2017-01-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의 퇴화에 따른 soc-ocv 프로파일 추정 방법
US10288692B2 (en) * 2015-06-15 2019-05-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battery system parameters
JP2017069011A (ja) * 2015-09-30 2017-04-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寿命制御型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JP5980459B1 (ja) * 2016-03-30 2016-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該電源装置を有する輸送機器、蓄電部の充電率と開放端電圧の相関情報を推定する推定方法、および該相関情報を推定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5980457B1 (ja) * 2016-03-30 2016-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該電源装置を有する輸送機器、蓄電部の充電率と開放端電圧の相関情報を推定する推定方法、および該相関情報を推定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6326452B2 (ja) * 2016-06-15 2018-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状態推定装置および電池状態推定方法
US10976370B2 (en) * 2016-09-29 2021-04-13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SOC estimation device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SOC estimation method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6409208B1 (ja) * 2017-03-29 2018-10-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量推定装置、蓄電モジュール、蓄電量推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406468B1 (ja) * 2017-03-29 2018-10-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量推定装置、蓄電モジュール、蓄電量推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18181129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管理装置及び蓄電素子管理方法
JP6822358B2 (ja) * 2017-09-19 2021-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1256A (ja) * 2006-05-19 2007-11-29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組電池状態測定装置、組電池劣化判定方法および組電池劣化判定プログラム
CN101687465A (zh) * 2007-06-20 2010-03-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和其中的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推定方法
CN102144169A (zh) * 2008-09-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状态推定装置
CN102834727A (zh) * 2010-04-09 2012-12-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劣化判断装置以及劣化判断方法
CN103081212A (zh) * 2010-06-07 2013-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判定系统以及劣化判定方法
JP2012208027A (ja) * 2011-03-30 2012-10-25 Gs Yuasa Corp 組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
CN104137324A (zh) * 2012-03-08 2014-11-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充电状态检测方法
JP2013247003A (ja) * 2012-05-28 2013-12-09 Sony Corp 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法、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充電状態推定方法、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装置、二次電池の劣化度推定方法、及び、二次電池装置
CN105612652A (zh) * 2013-09-06 2016-05-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16024148A (ja) * 2014-07-24 2016-0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状態推定方法
CN107431255A (zh) * 2015-09-15 2017-12-01 株式会社东芝 蓄电池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蓄电系统、电力系统
CN106707174A (zh) * 2016-11-21 2017-05-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聚合物锂电池组一致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1278A (zh) 2019-12-03
US11085970B2 (en) 2021-08-10
US20190361076A1 (en) 2019-11-28
JP7040284B2 (ja) 2022-03-23
JP2019203777A (ja) 2019-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1278B (zh) 二次电池的劣化状态推定方法、劣化状态推定装置、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KR101337153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이상 충전 상태 검출 장치 및 검사 방법
CN104137324B (zh)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充电状态检测方法
CN104364668B (zh) 估计包括混合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的电压的设备和方法
CN103891040B (zh)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及soc检测方法
US9577457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secondary battery,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SOC detection method
US9190864B2 (en)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for secondary cell and charging control device for secondary cell
CN104204829B (zh) 全固体电池的检查装置和检查方法
CN114982027B (zh) 电池组、电池包、电学装置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KR102470882B1 (ko) 단위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셀의 열화도 산출방법
US11881567B2 (en) Battery system
CN110277595B (zh) 二次电池系统和二次电池控制方法
US20230266397A1 (en) Battery system
JP2013044701A (ja) 電池システム
CN116802869A (zh) 电池组、电池包、电学装置、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电池组的控制方法
CN114583245B (zh) 全固体二次电池
JP7003745B2 (ja) 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