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1646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1646A
CN110461646A CN201780088833.XA CN201780088833A CN110461646A CN 110461646 A CN110461646 A CN 110461646A CN 201780088833 A CN201780088833 A CN 201780088833A CN 110461646 A CN110461646 A CN 110461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frame
frame sheet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8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1646B (zh
Inventor
大沼弘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kienshi
Original Assignee
Tsukiensh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16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3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1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59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kienshi filed Critical Tsukienshi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7Head-rests with sleeves located in the back-rest for guiding the rods of the head-res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006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21Bonding by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having two or mor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高侧边框架中各个侧边框架片重合部分的刚性。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的车用座椅中,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10)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部分重合的第一侧边框架片(2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侧边框架(10)中,在第一侧边框架片(2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双方重合的重叠部分(40),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重叠部分(40)的截面中,各侧边框架片以形成多个同时被双方的侧边框架片包围而封闭的封闭区域(41)、(42)的状态重合。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部具备框架的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位于框架的侧端部的侧边框架通过将多个侧边框架片重合而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内部具备框架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位于框架的侧端部的侧边框架将多个侧边框架片重合而构成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座椅装置中,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边框架在上下被分为两部分,上侧框架片与下侧框架片部分重叠。
由多个侧边框架片构成侧边框架的情况下,统一产品间一方的侧边框架片的尺寸并改变产品间其余的侧边框架片的尺寸,能够容易地改变座椅尺寸。也就是说,如果以多个侧边框架片构成侧边框架的话,能够灵活地应对座椅尺寸的变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14-129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由多个侧边框架片构成的侧边框架中,各侧边框架片部分重叠,需要确保各侧边框架片重合部分足够的刚性。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了侧边框架中各侧边框架片重合部分的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在内部具备框架的乘坐物用座椅,位于所述框架的侧端部的侧边框架向特定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所述侧边框架的延伸方向上部分重合的第一侧边框架片及第二侧边框架片,所述侧边框架中,在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双方重合的重叠部分,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所述重叠部分的截面中,所述双方以形成多个同时被所述双方包围而封闭的封闭区域的状态重合。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各侧边框架片重合的部分(重叠部分)的截面中,形成多个被侧边框架片包围而封闭的封闭区域。这样,形成多个封闭区域的话,与只形成一个封闭区域的构成相比,重叠部分的刚性更高。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封闭区域在所述截面中,在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
在上述构成中,多个封闭区域在分别与侧边框架的延伸方向及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据此,能够提高封闭区域在并列方向上重叠部分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封闭区域具有在所述截面中所占大小互不相同的第一封闭区域及第二封闭区域。
在上述构成中,在重叠部分的截面中,形成大小互不相同的第一封闭区域及第二封闭区域。如果为此种构成,在提高重叠部分的刚性时,能够优先提高第一封闭区域及第二封闭区域中更大的封闭区域所在一侧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更靠近所述框架的中央的状态与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重叠,在所述截面中位于所述封闭区域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向所述框架的中央隆起的隆起区域。
在上述构成中,在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第二侧边框架片位于比第一侧边框架片更靠内侧。另外,在第一侧边框架片设置有作为加强部的隆起区域,隆起区域向框架的中央隆起。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抑制侧边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同时提高侧边框架(严格来讲为第一侧边框架片)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封闭区域之一由在所述截面中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所具有的角部、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以构成该角部的对角的方式弯曲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在上述构成中,多个封闭区域之一由第二侧边框架片的角部、形成该角部的对角的第一侧边框架片的弯曲部构成。如果为此种构成,第一侧边框架片中形成弯曲部的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中位于内侧。据此,由于形成弯曲部,能够抑制侧边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同时提高侧边框架(严格来讲为第一侧边框架片)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具有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向所述框架的中央延伸,在乘客就座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乘客的一侧,所述弯曲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中最靠近所述框架的中央的部分更靠外侧。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弯曲部位于第一侧边框架片中比更靠近乘客一侧的端部(第一端部)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分更靠外侧。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抑制由于弯曲部的形成导致的座椅就座时乘客进入侧边框架间的空间变窄。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具有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所述侧边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侧边框架之间的连结框架,所述连结框架在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中,与一方的侧边框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叠,在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重合的框架重叠部分,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所述框架重叠部分的截面,在被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包围而构成封闭的封闭截面的状态下,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重合。
在上述构成中,侧边框架片与连结框架重合的部分(框架重叠部分)的截面构成封闭截面。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充分确保框架重叠部分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具有在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在乘客就座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乘客的一侧,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中,在一方的侧边框架片所具有的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向所述第二端部所在的一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任意一方的侧边框架片中,在更靠近乘客一侧的端部(第一端部)设置有通过向远离乘客一侧(第二端部所在的一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部。如果为此种构成,由于设置了法兰部,能够抑制对乘坐物用座椅的品质(例如乘坐舒适度)产生影响。另外,如果是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法兰部的话,与向乘客所在一侧弯曲的法兰部相比,不容易干涉周围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进一步提高各侧边框架片重合部分(重叠部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封闭区域在并列方向上重叠部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在提高重叠部分的刚性时,能够优先提高第一封闭区域及第二封闭区域中更大的封闭区域所在一侧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侧边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同时提高侧边框架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在第一侧边框架片形成了弯曲部,能够抑制侧边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同时提高第一侧边框架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由于弯曲部的形成导致的座椅就座时乘客进入侧边框架间的空间变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充分确保侧边框架片与连结框架重合部分(框架重叠部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在一方的侧边框架片设置了法兰部,因此能够抑制对乘坐物用座椅的品质(例如,乘坐舒适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地,与向乘客所在一侧弯曲的法兰部相比,不容易干涉周围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外观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所具有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所具有的框架的正面图。
图4为表示图2的A-A截面的图。
图5为表示图2的B-B截面的图。
图6为座椅衬垫框架的侧面图。
图7为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图7的X-X截面的图。
图9为从后方所见的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图。
图10为从连结部件的斜下方所见的连结部件的前侧部分的图。
图11为从连结部件的后方所见的连结部件的后侧部分的图。
图12为表示图11的A-A截面的图。
图13为表示图11的B-B截面的图。
图14为表示参考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图。
图15为表示参考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部件的图。
图16为表示图15的Y-Y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车用座椅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个例子并就其构成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车用座椅之外的乘坐物用座椅,例如搭载于船舶、飞机的座椅。
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行驶时的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座椅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是与就座于车用座椅的乘客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为车用座椅的上下方向,是与车辆水平行驶时的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正面看”表示从车用座椅的前侧看车用座椅或者车用座椅的构成配件。
此外,关于以下说明的座椅各部分的形状、位置及姿势等,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均为车用座椅处于正常状态(车用座椅的可就座状态,座椅各部分处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时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基本构成。
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S1、座椅衬垫S2及头枕S3。另外,车用座椅S在座椅内部具有框架。具体说明的话,在座椅靠背S1的内部配置有图2及图3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F1。座椅靠背S1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F1的前方配置聚氨酯等缓冲材料并以表皮材料覆盖该缓冲材料而构成。
头枕S3保持在配置于座椅靠背S1的上方的状态。具体说明的话,头枕S3具备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头枕支柱hp。各头枕支柱hp插入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F1的上端部的筒状的支柱导向器。据此,头枕S3通过头枕支柱hp及支柱导向器配置于座椅靠背S1的上方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座椅靠背框架F1具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侧边框架1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结侧边框架10之间的连结框架50。
侧边框架10位于座椅靠背框架F1的侧端部并向特定方向延伸,严格来讲,向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后倾)的方向延伸。连结框架50由与侧边框架10不同的部件构成,连结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0的各上端部(严格来讲为后述的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50通过焊接于侧边框架10的上端部从而组装于侧边框架10。
以下,参照图2-图5就侧边框架10及连结框架50各自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框架10由上下分开的两部分(侧边框架片)构成。具体说明的话,各侧边框架10通过将位于更下方的第一侧边框架片20及位于更上方的第二侧边框架片30以在上下并列的方式组合而构成。
第一侧边框架片20由加工成特定形状的金属板组成并构成侧边框架10的下侧部分。第一侧边框架片20具有下部(以下为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及上部(以下为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如图2所示,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具备侧面看大致半圆形的侧壁21a、从侧壁21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后壁21b及从侧壁21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前壁21c。
侧壁21a形成为从其上端位置至中央位置向前方膨胀并随着从中央位置向下端位置逐渐变窄的形状。后壁21b设置于侧壁21a的上端至下端,稍微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前壁21c设置于侧壁21a的上端至下端,如图2所示,在侧壁21a的下端绕向后方并与后壁21b连续。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前壁21c的延伸量(突出量)比后壁21b的延伸量更短,换言之,后壁21b以位于比前壁21c更靠框架的中央的方式延伸。在此,“框架的中央”为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中央位置(也就是说,位于距离左右一对的各侧边框架10距离相等的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连续,从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具备图2及图3所示的侧壁22a、图4所示的后壁22b及图2-图4所示的前壁22c。
侧壁22a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的侧壁21a连续,沿着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稍长地延伸。另外,在侧壁22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图2所示的加强筋22h。此加强筋22h是通过使侧壁22a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隆起而形成的隆起区域,从侧壁22a的上端沿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较长地形成。
后壁22b从侧壁22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框架的中央)延伸,设置于侧壁22a的上端至下端。另外,后壁22b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的后壁21b连续。
前壁22c从侧壁22b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框架的中央)延伸,设置于侧壁22a的上端至下端。另外,前壁22c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21的前壁21c连续。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的横宽(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后壁22b的横宽稍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前壁22c的上端相对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被倾斜地切割。
在此,后壁22b及前壁22c相当于前后方向(即,分别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及座椅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第一侧边框架片20的端部。在乘客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状态下,前壁22c相当于位于比后壁22b更靠近乘客一侧的第一端部。在乘客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状态下,后壁22b相当于位于比前壁22c更远离乘客一侧的第二端部。另外,在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中,如图2及图4所示,侧壁22a的后端部与后壁22b大致正交并构成角部22d。
第二侧边框架片30构成侧边框架10的上侧部分,由金属板构成。第二侧边框架片30多次弯折并形成类似卷边槽钢的形状。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侧边框架片30具有下部(以下为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及上部(以下为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
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重合。这样,第一侧边框架片2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通过在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上部分重合,从而构成侧边框架10。换言之,侧边框架10具有通过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重合而构成的重叠部分40。
此外,如图4所示,在重叠部分40中,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更靠内侧(换言之,靠近框架的中央)的状态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重叠。
另外,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及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以相互重合的状态通过焊接(严格来讲为激光焊接)接合。在此,在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中的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焊接位置中,包括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的上端。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的上端如前所述,相对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被倾斜地切割。因此,在焊接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及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时,在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的上端中,能够更长地确保焊接范围(焊接长度)。
就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沿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延伸,具有图4所示的侧壁31a、后壁31b及前壁31c。侧壁31a沿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延伸。侧壁31a沿着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大致相同的宽度。
如图4所示,后壁31b与侧壁31a大致正交,从侧壁31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框架的中央)延伸。后壁31b设置于侧壁31a的上端至下端,稍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壁31b的大部分沿着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后壁22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比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后壁22b更稍向内侧较长地延伸。
另外,如图4所示,侧壁31a与后壁31b的边界部分形成L字形状弯曲的弯曲部31d。弯曲部31d以其顶点(相当于L字的弯曲点的位置)更加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座椅的中央)的方式弯曲。并且,如图4所示,弯曲部31d在重叠部分40(严格来讲为重叠部分40的截面X1)中,设置于形成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角部22d(即,侧壁22a与后壁22b的边界部分)的对角的位置。此外,关于弯曲部31d的大小,可以根据座椅的规格自由设计。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壁31b设置有用于加强的后方法兰部31e。后方法兰部31e通过后壁31e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方向顶端部)向前方(即,前壁31c所在的一侧)弯曲而形成。
如图4所示,前壁31c与侧壁31a大致正交,从侧壁31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框架的中央)延伸。前壁31c设置于侧壁31a的上端至下端,稍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前壁31c的延伸量(突出量)比后壁31b的延伸量更短。换言之,后壁31b以位于比前壁31c更靠框架中央的方式延伸。
另外,前壁31c的大部分沿着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比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前壁22c更向内侧稍长地延伸。
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壁31c设置有用于加强的前方法兰部31f。前方法兰部31f是设置于第二侧边框架片30(一方的侧边框架片)的法兰部,通过前壁31c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方向顶端部)向后方(即,后壁31b所在的一侧)弯曲而形成。
在此,后壁31b及前壁31c相当于前后方向(即,分别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及座椅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端部。在乘客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状态下,前壁31c相当于位于比后壁31b更靠近乘客一侧的第一端部。在乘客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状态下,后壁31b相当于位于比前壁31c更远离乘客一侧的第二端部。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连续,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另外,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随着向上方,逐渐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平缓地弯曲。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具有侧壁32a、后壁32b及前壁32c。
侧壁32a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侧壁31a连续,以越向上方越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弯曲为圆弧状。另外,在侧壁32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如图2所示,形成有加强筋32h。此加强筋32h通过使侧壁32a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隆起而形成,形成于侧壁32a的上端至下端。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及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重合的状态下,形成于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的加强筋22h与形成于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的侧壁32a的加强筋32h以连续的方式并列。
后壁32b从侧壁32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于侧壁32a的上端至下端。后壁32b以越向上方越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弯曲为圆弧状。后壁32b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后壁31b连续。
前壁32c从侧壁32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于侧壁32a的上端至下端。前壁32c以越向上方越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弯曲为圆弧状。前壁32c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前壁31c连续。另外,如图3所示,前壁32c的下端部以随着向下宽度变窄的方式构成。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框架50由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多次弯折的金属板构成,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座椅宽度方向中的连结框架50的两端部分别焊接于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
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如图5所示,连结框架50的端部进入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中被侧壁32a、后壁32b及前壁32c的各自的上端部包围的空间。并且,进入上述的空间的连结框架50的端部通过分别焊接于(严格来讲为激光焊接)侧壁32a、后壁32b及前壁32c,连结框架50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接合。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50与第二侧边框架片30(相当于一方的侧边框架片)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合。换言之,在座椅靠背框架F1的上端部设置有连结框架5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重合的框架重叠部分60。
如图5所示,在框架重叠部分60中,截面X2(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以形成封闭截面的状态连结框架5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重合。在此,如图5所示,“形成封闭截面的状态”表示被连结框架5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包围而形成封闭的封闭截面的状态。
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形成于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32的侧壁32a的加强筋32h,在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上到达设置有框架重叠部分60的范围。
关于重叠部分的详情。
参照图4就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与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重合的部分,即重叠部分40进行详细说明。
在重叠部分40中,在其截面X1(严格来讲为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形成了多个封闭区域的状态下,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及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两者重合。在此,“封闭区域”为被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及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两者包围而封闭的区域。
在截面X1存在在前后方向(分别与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及座椅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的第一封闭区域41及第二封闭区域42。如此,由于在重叠部分40的截面X1中形成多个封闭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地增加该重叠部分40的截面系数。据此,在车用座椅S中,有效地提高重叠部分40的刚性。
此外,上述两个封闭区域以在截面X1中所占的大小(即,各封闭区域包围的面积)互不相同的方式形成。具体说明的话,如图4所示,第二封闭区域42的大小比第一封闭区域41的大小更大。如果为此种构成的话,重叠部分40中,能够优先提高第一封闭区域41所在一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为前方部分)的刚性。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第一封闭区域41的大小比第二封闭区域42的大小更大。另外,第二封闭区域42的大小也可以与第一封闭区域41的大小相等。
就各封闭区域进行说明的话,如图4所示,第一封闭区域41是形成于更靠前方的封闭区域。第一封闭区域41被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的前端部及前壁22c、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侧壁31a包围,形成前后方向较长的扁平的封闭区域。
如图4所示,第二封闭区域42是形成于更靠后方的封闭区域。第二封闭区域42为由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及后部22b形成的角部22d、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后壁31b形成的弯曲部31d构成的大致正方形的封闭区域。
此外,如图4所示,弯曲部31d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比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的前壁31c的内侧端(位于最靠近框架中央的部分)更靠外侧。参照图4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的话,弯曲部31d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仅比前壁31c的内侧端更靠外侧图4图示的距离w。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31中设置弯曲部31d使其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抑制乘客在座椅就座时感受到的拘束感(具体而言,进入侧边框架10之间的空间由于弯曲部31d的形成而变窄的感觉)。
另外,如图4所示,在截面X1中位于封闭区域41、42之间的部分配置有使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22的侧壁22a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第二侧边框架片31所在的一侧)隆起的加强筋22h。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筋22h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封闭区域41与第二封闭区域42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但是,关于加强筋22h的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更靠近第一封闭区域41的位置或者更靠近第二封闭区域42的位置。
以上举例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椅靠背框架F1的侧边框架10被分割为上下两个侧边框架片(第一侧边框架片2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30)且各侧边框架片部分重合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图6所示的座椅衬垫框架F2的侧边框架110被分割为前后两个侧边框架片(第一侧边框架片120及第二侧边框架片130)且各侧边框架片部分重合的构成。即,座椅衬垫框架F2的侧边框架110中,在各侧边框架片重合的重叠部分的截面(将前后方向作为法线方向的截面)中,与图4所示的构成相同形成多个封闭区域的话,能够充分确保该重叠部分的刚性。
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构成。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参考例,对具有将上下两个侧边框架片重合而构成的侧边框架10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进行说明时,就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的话,在具备座椅靠背及头枕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在座椅靠背框架中具备连结侧边框架之间的板状的连结部件的座椅。进一步地,在具备连结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在连结部件设置用于保持头枕的保持部件的座椅。在这样的构成中,例如,在连结部件的上壁穿孔,通过在该孔插入作为保持部件的支柱导向器,从而将支柱导向器安装于连结部件。
但是,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安装于连结部件的状态的保持部件有可能相对于连结部件移动(松动)。保持部件松动的话,由于保持部件与连结部件的接触会产生奇怪的声音(令人不快的声音)。
对此,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能够抑制保持部件的松动。以下,举出多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对参考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进行说明。
此外,在参考例中,支柱导向器G相当于为了保持头枕S3而设置的保持部件,是与一般的车用座椅所使用的支柱导向器大致相同的构成。
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7至图10就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9及图10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支柱导向器G。
如图7及图9所示,座椅靠背框架F1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0、连结各侧边框架10的连结框架50、一对支柱导向器G。
侧边框架10由成形为特定形状的金属板构成,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F1的两侧部。各侧边框架10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两部分,通过更靠下方的第一侧边框架片20与更靠上方的第二侧边框架片30部分重合而构成。
连结框架50相当于板状的连结部件,由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多次弯折的金属板构成。连结框架5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架设于侧边框架10之间,连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离的各侧边框架10。座椅宽度方向中的连结框架50的两端部分别焊接于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上端部。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上端部弯曲为大致コ字形状,具有图7、图9及图10所示的侧壁30a、后壁30b及前壁30c。侧壁30a为位于第二侧边框架片30中最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后壁30b为从侧壁30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前壁30c为从侧壁30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并且,连结框架50的端部进入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上端部中被侧壁30a、后壁30b及前壁30c包围的空间并分别焊接(严格来讲为激光焊接)于侧壁30a、后壁30b及前壁30c。结果,连结框架50与第二侧边框架片30的上端部接合。
设置左右一对支柱导向器G。各支柱导向器G沿上下方向(严格来讲为侧边框架10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头枕支柱hp相对应的位置。另外,如图8所示,各支柱导向器G安装于连结框架50。
更加具体说明的话,连结框架50弯折为侧面看大致コ字形状。各支柱导向器G以贯穿大致C字形状的连结框架50的方式安装于连结框架50。在支柱导向器G安装于连结框架50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支柱导向器G的上端部比连结框架50的上壁部51更向上方突出。
在此,参照图7至图13就包括连结框架50的形状在内的连结框架50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及图12中,为了方便图示,省略了支柱导向器G。
如图10至图13所示,连结框架50具有作为第一部分的上壁部51、作为第二部分的下壁部52、作为第三部分的前壁部53。上壁部51为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下壁部52位于上壁部51的正下方位置,与上壁部51大致平行地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
如图8所示,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分别以与支柱导向器G交叉(严格来讲为大致正交)的状态安装于支柱导向器G。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设置有为了安装支柱导向器G而形成的大致矩形孔状的插入孔54、55。插入孔54、55分别在座椅宽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两个。另外,位于座椅宽度方向相同侧的各插入孔54、55在上下方向并列。
各支柱导向器G通过插入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的各插入孔54、55从而安装于连结框架50。具体说明的话,如图8所示,各支柱导向器G插入插入孔54、55后,设置于支柱导向器G的延伸方向中间位置的凸缘部Ga卡止于位于上壁部51中插入孔54周围的边缘部56。据此,各支柱导向器G安装于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双方。
此外,各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中的插入孔54、55周围的边缘部56、57如图12所示被打磨加工并向下方弯折。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上壁部51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曲为L字形状并构成上方弯曲部51a。另外,如同图所示,下壁部52的后端部向下方弯曲为L字形状并构成下方弯曲部52a。
前壁部53同时与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交叉(严格来讲为正交)并连结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如图12及图13所示,前壁部53连结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各自的前端部。另外,如图8所示,在支柱导向器G安装于连结框架50的状态下,前壁部53位于比支柱导向器G更靠前方。
进一步地,在前壁部53中与支柱导向器G相对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分58。突出部分58为支柱导向器G向后方突出的凸形按钮形状的突起。此外,如图13所示,突出部分58通过使下方向中的前壁部53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一部分向支柱导向器G隆起而构成。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前壁部53,突出部分5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在相互分离的位置设置有两个。以下,将一方的突出部分58称为第一突出部分58a,将另一方的突出部分称为第二突出部分58b。
如图8及图12所示,各突出部分58的后端(突出侧顶端)位于比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的各自的后端更靠前侧。另外,各突出部分58的后端位于比各上壁部51及下壁部52中打磨加工的边缘部56、57更靠前侧。
如上所述,在连结框架50设置有向支柱导向器G突出的突出部分58。据此,在支柱导向器G即将向前后方向移动时,突出部分58限制支柱导向器G的移动。其结果,抑制支柱导向器G的松动。
另外,出于加强的目的在连结框架50形成有多个加强部。其中之一(以下为第一加强部61)如图7、图10及图13所示,设置于上壁部51与前壁部53的边界部分(即上方角部)。第一加强部61通过使上壁部51与前壁部53的边界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上述边界部分中,通过使位于靠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的部位凹陷为大致圆弧形状,从而形成第一加强部61。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加强部61以连结框架5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F1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为界在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一对第一加强部61分别如图7及图10所示,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中第一突出部分58a及第二突出部分58b之间。
如图7、图9及图13所示,第二个加强部(以下为第二加强部62)设置于下壁部52与前壁部53的边界部分(即,下方角部)。第二加强部62通过使下壁部52与前壁部53的边界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在上述边界部分中,通过使位于靠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的部位凹陷为大致圆弧形状,从而形成第二加强部62。
另外,如图7及图9所示,第二加强部62以连结框架5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为界在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如图7及图9所示,一对第二加强部62分别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中第一突出部分58a及第二突出部分58b之间。
进一步地,设置有第二加强部62的范围与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加强部61的范围重叠。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各第一加强部61及各第二加强部6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三个加强部(以下为第三加强部63)设置于上方弯曲部51a的角部部分。第三加强部63通过使上方弯曲部51a的角部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通过使上方弯曲部51a的角部部分中,稍微远离座椅宽度方向中央的部位凹陷为大致圆弧形状,从而形成第三加强部63。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三加强部63以连结框架5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为界在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一对第三加强部63分别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中第一突出部分58a及第二突出部分58b之间。进一步地,如图10及图11所示,一对第三加强部63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比第一加强部61及第二加强部62更靠外侧。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四个加强部(以下为第四加强部64)设置于下方弯曲部52a的角部部分。第四加强部64通过使下方弯曲部52a角部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具体而言,通过使下方弯曲部52a的角部部分中,稍微远离座椅宽度方向中央的部位凹陷为大致圆弧形状,从而形成第四加强部64。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四加强部64以连结框架5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为界在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一对第四加强部64分别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中第一突出部分58a及第二突出部分58b之间,并且,位于比第一加强部61及第二加强部62更靠外侧。
进一步地,设置有第四加强部64的范围与座椅宽度方向中设置有第三加强部63的范围重合。也就是说,如图10及图11所示,各第三加强部63及各第四加强部6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参考例的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中,连结框架50沿座椅宽度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考虑设置有图14所示形状的连结框架150的实施方式(以下为第二实施方式)。图14为表示参考例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图。此外,图14中,为了方便图示,省略了支柱导向器G。另外,图14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构成机器中,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机器标记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具体而言为图7至图13中使用的符号)。
以下,参照图14就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具体而言为连结框架150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15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随着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即,连结框架150的前壁部153(相当于第三部分)弯曲为正面看大致倒U字形状。与之相伴的,连结框架150的上壁部151(相当于第一部分)及下壁部152(相当于第二部分)也弯曲。
根据上述构成,在参考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连结框架150弯曲为大致倒U字形状,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框架50相比,连结框架150的刚性更高。
参考例的第三实施方式。
如8及图12所示,在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框架50中,形成有隆起为凸形按钮形状的突出部分5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考虑在前壁部253(相当于第三部分)形成图15及图16图示的形状的突出部分258的实施方式(以下为第三实施方式)。图15为表示参考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上端部的图。图16为表示图15的Y-Y截面的图。此外,图15及图16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F1的构成机器中,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机器标记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具体而言为图7至图13中使用的符号)。
以下,参照图15及图16就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具体而言为突出部分258及其周边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250的前壁部253中,与支柱导向器G相对的部分向后方突出并构成突出部分258。如16所示,突出部分258为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阶梯状突起。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突出部分25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在互不相同的位置设置一对。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前壁部253中位于各突出部分258周围的部分(严格来讲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各突出部分258邻接的部分)设置有正面看大致矩形形状的贯穿孔259。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在突出部分258的两侧设置有贯穿孔259。换言之,各突出部分25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被夹在贯穿孔259之间的位置。通过设置贯穿孔259,在其周围设置突出部分258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设置贯穿孔259,确保突出部分258的突出量的调整范围,结果,能够容易调整该突出量。
正如上述说明的,参考例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为具备拥有座椅靠背框架的座椅靠背、配置于该座椅靠背的上方的头枕的乘坐物用座椅,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设置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侧部的侧边框架、连结各侧边框架的板状的连结部件、为了保持头枕而设置于连结部件的保持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与保持部件交叉的状态下安装该保持部件的第一部分、位于比该第一部分更靠下方并在与保持部件交叉的状态下安装该保持部件的第二部分、同时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双方交叉并连结该双方的第三部分、在第三部分中设置于与保持部件相对的部分并向保持部件突出的突出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限制安装于连结部件的保持部件移动并抑制保持部件的松动。
另外,在参考例中,突出部分通过使第三部分的一部分向保持部件隆起而构成。由于以此种方式使第三部分的一部分隆起并设置突出部分,也能够提高第三部分自身的刚性。
另外,在参考例中,在位于第三部分中突出部分周围的部分设置有贯穿孔。据此,能够容易设置突出部分,容易调整突出部分的突出量。
另外,在参考例中,第三部分连结第一部分的前端及第二部分的前端,并且位于比保持部件更靠前方,突出部分向后方突出,突出部分的后端位于比第一部分的后端及第二部分的后端更靠前侧。换言之,突出部分被收纳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各自的前端至后端之间。据此,能够抑制由于突出部分的形成导致座椅尺寸变大。
另外,在参考例中,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设置有为了安装保持部件而形成的插入孔,保持部件分别插入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各自的插入孔,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插入孔周围的边缘部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折(严格来讲为被打磨加工),突出部分向后方突出,突出部分的后端位于比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各自的边缘部更靠前侧。据此,能够提高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刚性,同时由于在边缘部的前方设置突出部分,因此抑制座椅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在参考例中,突出部分具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第一突出部分及第二突出部分,在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边界设置有通过使该边界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加强部,该加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突出部分及第二突出部分之间。在此,加强部以与第一突出部分及第二突出部分相同的朝向凹陷而形成。据此,能够抑制设置加强部导致的座椅尺寸的大型化,同时获得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在参考例中,加强部为第一加强部,在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边界部分设置有使该边界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第二加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加强部的范围与设置有第二加强部的范围重叠。也就是说,第一加强部与第二加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是大致相同的位置。据此,能够抑制设置各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及第二加强部)导致的座椅尺寸的大型化,同时获得各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在参考例中,第一部分的后端部形成向上方弯曲的上方弯曲部,在上方弯曲部设置有通过使上方弯曲部的角部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第三加强部,第三加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加强部及第二加强部更靠外侧,并且,位于第一突出部分及第二突出部分之间。如果为此种位置关系,能够抑制因设置第三加强部导致的座椅尺寸的大型化,同时获得第三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在参考例中,第二部分的后端部形成向下方弯曲的下方弯曲部,在下方弯曲部设置有通过使下方弯曲部的角部部分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第四加强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三加强部的范围与设置有第四加强部的范围重叠。也就是说,第四加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三加强部相同的位置或者大致相同的位置。据此,能够抑制因设置第四加强部导致的座椅尺寸的大型化,同时获得第四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在参考例中,第三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随着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即,正面看弯曲为倒U字形状)。据此,能够提高包括第三部分在内的连结部件的刚性。
符号说明
10侧边框架
20第一侧边框架片
21第一侧边框架片下部
21a侧壁
21b后壁
21c前壁
22第一侧边框架片上部
22a侧壁
22b后壁(第二端部)
22c前壁(第一端部)
22d角部
22h加强筋(隆起区域)
30第二侧边框架片
30a侧壁
30b后壁
30c前壁
31第二侧边框架片下部
31a侧壁
31b后壁(第二端部)
31c前壁(第一端部)
31d弯曲部
31e后方法兰部
31f前方法兰部(法兰部)
32第二侧边框架片上部
32a侧壁
32b后壁
32c前壁
32h加强筋
40重叠部分
41第一封闭区域
42第二封闭区域
50连结框架
51上壁部
51a上方弯曲部
52下壁部
52a下方弯曲部
53前壁部
54插入孔
55插入孔
56边缘部
57边缘部
58突出部分
58a第一突出部分
58b第二突出部分
60框架重叠部分
61第一加强部
62第二加强部
63第三加强部
64第四加强部
110侧边框架
120第一侧边框架片
130第二侧边框架片
150连结框架
151上壁部
152下壁部
153前壁部
250连结框架
253前壁部
258突出部分
259贯穿孔
F1座椅靠背框架(框架)
F2座椅衬垫框架(框架)
G支柱导向器
Ga凸缘部
hp头枕支柱
S车用座椅
S1座椅靠背
S2座椅衬垫
S3头枕
T1第一封闭区域
T2第二封闭区域
X1截面
X2截面

Claims (8)

1.一种在内部具备框架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框架的侧端部的侧边框架向特定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所述侧边框架的延伸方向上部分重合的第一侧边框架片及第二侧边框架片;
所述侧边框架中,在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双方重合的重叠部分,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所述重叠部分的截面中,所述双方以形成多个同时被所述双方包围而封闭的封闭区域的状态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封闭区域在所述截面中,在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封闭区域具有在所述截面中所占大小互不相同的第一封闭区域及第二封闭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更靠近所述框架的中央的状态与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重叠;
在所述截面中位于所述封闭区域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向所述框架的中央隆起的隆起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封闭区域之一由在所述截面中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所具有的角部、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以构成该角部的对角的方式弯曲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具有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向所述框架的中央延伸,在乘客就座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乘客的一侧;
所述弯曲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中最靠近所述框架的中央的部分更靠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所述侧边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侧边框架之间的连结框架;
所述连结框架在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中,与一方的侧边框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叠;
在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重合的框架重叠部分,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所述框架重叠部分的截面,在被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包围而构成封闭的封闭截面的状态下,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一方的侧边框架片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具有在分别与所述延伸方向及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
在乘客就座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乘客的一侧;
所述第一侧边框架片及所述第二侧边框架片中,在一方的侧边框架片所具有的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向所述第二端部所在的一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部。
CN201780088833.XA 2017-03-27 2017-09-28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10461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676 2017-03-27
JP2017061676A JP6583331B2 (ja) 2017-03-27 2017-03-27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061675 2017-03-27
JP2017061675A JP6565961B2 (ja) 2017-03-27 2017-03-27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7/035156 WO2018179516A1 (ja) 2017-03-27 2017-09-28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646A true CN110461646A (zh) 2019-11-15
CN110461646B CN110461646B (zh) 2022-04-19

Family

ID=63675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833.XA Active CN110461646B (zh) 2017-03-27 2017-09-28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001178B2 (zh)
CN (1) CN110461646B (zh)
WO (1) WO20181795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2109B2 (ja) * 2016-02-16 2019-12-1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構造
WO2018029899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898611B2 (ja) * 2017-03-13 2021-07-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ガイ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11001178B2 (en) * 2017-03-27 2021-05-11 Ts Tech Co., Ltd. Conveyance seat
DE102019204727A1 (de) * 2019-04-03 2020-10-08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Sitz
US11318873B2 (en) * 2020-03-24 2022-05-03 Adient Us Llc Headrest support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DE102021118190A1 (de) 2021-07-14 2023-01-19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Querträger für einen Lehnenrahmen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Lehnenrahme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00184A1 (en) * 2004-02-25 2005-09-1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echanically locked recliners
US20150076885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eat
JP2015101285A (ja) * 2013-11-27 2015-06-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5140089A (ja) * 2014-01-29 2015-08-0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成形方法、シートフレーム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WO2015129824A1 (ja) * 2014-02-28 2015-09-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972939A (zh) * 2014-04-02 2015-10-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侧面安全气囊部署的车辆座椅总成
WO2016021554A1 (ja) * 2014-08-06 2016-02-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408989B1 (pt) * 2003-03-31 2015-07-07 Ts Tech Co Ltd Estrutura de encosto de assento para assento de veículo
DE102006038244B4 (de) * 2006-05-10 2015-07-30 Johnson Controls Gmbh Strukturelement für Fahrzeugsitz
FR2911096B1 (fr) * 2007-01-09 2010-02-26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tructure de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e telle structure
WO2009066533A1 (ja) 2007-11-20 2009-05-2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KR101013904B1 (ko) 2007-12-18 2011-02-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시트 백 프레임 구조
JP5339774B2 (ja) * 2008-05-20 2013-11-1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該構造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WO2010038699A1 (ja) * 2008-09-30 2010-04-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EP2591947A4 (en) * 2010-07-09 2016-04-27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5805637B2 (ja) * 2010-07-09 2015-11-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EP2591950A4 (en) * 2010-07-09 2016-04-27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WO2012005281A1 (ja) * 2010-07-09 2013-09-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3025573A (zh) * 2010-07-09 2013-04-0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EP2599662A4 (en) * 2010-07-09 2016-04-27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DE112011102422T5 (de) * 2010-07-21 2013-05-16 Ts Tech Co., Ltd. Fahrzeugsitz
JP5625831B2 (ja) * 2010-12-01 2014-11-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DE102011114546A1 (de) 2011-07-14 2013-01-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Querelement für integrierte und separateKopfstützen
US20130140868A1 (en) * 2011-12-01 2013-06-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Discontinuous section tower tube
JP6178546B2 (ja) * 2012-04-27 2017-08-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888412B2 (ja) * 2012-04-27 2016-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対側突荷重伝達構造
JP6008651B2 (ja) * 2012-08-07 2016-10-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9663008B2 (en) * 2012-08-07 2017-05-30 Ts Tech Co., Ltd.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members and vehicle seat
JP6336910B2 (ja) * 2012-10-01 2018-06-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バックレスト
CN104797456B (zh) * 2012-11-16 2016-10-05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
DE102013003787B4 (de) * 2012-11-30 2022-09-08 Adient Us Llc Fahrzeugsitz
JP2014129006A (ja) 2012-12-28 2014-07-10 Ts Tech Co Ltd シート装置
US20150352982A1 (en) 2012-12-28 2015-12-10 Ts Tech Co., Ltd. Seat device
JP6161150B2 (ja) 2013-03-26 2017-07-12 日本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のアッパーフレーム
WO2015016351A1 (ja) 2013-08-01 2015-02-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2015044459A (ja) * 2013-08-27 2015-03-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6213374B2 (ja) * 2014-05-20 2017-10-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83627B2 (ja) * 2014-10-06 2018-08-2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7210084A (ja) * 2016-05-25 2017-11-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US11001178B2 (en) * 2017-03-27 2021-05-11 Ts Tech Co., Ltd. Conveyance sea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00184A1 (en) * 2004-02-25 2005-09-1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echanically locked recliners
US20150076885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eat
JP2015101285A (ja) * 2013-11-27 2015-06-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5140089A (ja) * 2014-01-29 2015-08-0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成形方法、シートフレーム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WO2015129824A1 (ja) * 2014-02-28 2015-09-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972939A (zh) * 2014-04-02 2015-10-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侧面安全气囊部署的车辆座椅总成
WO2016021554A1 (ja) * 2014-08-06 2016-02-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646B (zh) 2022-04-19
US20210261028A1 (en) 2021-08-26
US11590866B2 (en) 2023-02-28
US20200039403A1 (en) 2020-02-06
US20230122712A1 (en) 2023-04-20
WO2018179516A1 (ja) 2018-10-04
US11001178B2 (en)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1646A (zh) 乘坐物用座椅
US9370269B2 (en) Pillow
US8991934B2 (en) Vehicle seat
US8678505B2 (en) Seat cushion of vehicle seat
US20180186258A1 (en) Seatback frame
US11273742B2 (en) Vehicle seat
CN103358948A (zh) 车辆座椅
JP668465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99182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393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20266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418732A (zh)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JP70702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69135B2 (ja)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705335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620605B2 (ja)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用の表皮、クッションパッド及びヘッドレスト
JP2011162063A (ja) 車両座席用シート、車両用座席及び車両座席用シートカバー
JP6111995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78138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1258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19644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25545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US10040380B2 (en) Seat cover for vehicle seat
JP7030174B1 (ja) シートカバー、シートカバーの縫製方法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075836A (ja) シート表皮、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