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722B -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722B
CN110431722B CN201880017563.8A CN201880017563A CN110431722B CN 110431722 B CN110431722 B CN 110431722B CN 201880017563 A CN201880017563 A CN 201880017563A CN 110431722 B CN110431722 B CN 1104317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lead wire
slit
wiring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75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1722A (zh
Inventor
坂田寿洋
加藤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31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1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40Safety devices, e.g.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s or end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引出线配线构造包含:截面椭圆形的引出线;支架,该支架具有供引出线配线的配线面;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设于配线面并且将引出线引导为远离配线面。引导部包含保持壁部,该保持壁部具有与配线面空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一主面和该第一主面的背侧的第二主面。在保持壁部设有导出孔和狭缝,该导出孔从第一主面贯通到第二主面并且用于将穿过配线面与保持壁部之间的引出线向第二主面导出,该狭缝从保持壁部的端部延伸到导出孔。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引出线的短径大且比长径小。

Description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异物检测传感器安装于车辆的电动门的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引出线配线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电动门中,包括用于对关闭动作时的异物的夹入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异物检测传感器经由支架固定于车体一侧,连接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用于电力供给的引出线在支架的配线面上配线。此外,在支架的配线面上配线的引出线在设于配线面的规定位置的引导部弯曲为例如直角,远离配线面。并且,远离配线面而延伸的引出线连接到电线束等,从而和ECU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31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存在以下问题:在引出线远离配线面的弯曲部位,引出线的弯曲的反力使保持不稳定。因此,本发明人着眼于引出线的截面形状是椭圆形这方面,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引出线远离配线面的弯曲部位稳定地保持引出线的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解决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引出线配线构造包含:截面椭圆形的引出线;支架,该支架具有供所述引出线配线的配线面;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设于所述配线面并且将所述引出线引导为远离所述配线面。所述引导部包含保持壁部,该保持壁部具有与所述配线面空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一主面和该第一主面的背侧的第二主面。在所述保持壁部设有导出孔和狭缝,该导出孔从所述第一主面贯通到所述第二主面并且用于将穿过所述配线面与所述保持壁部之间的所述引出线向所述第二主面导出,该狭缝从所述保持壁部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导出孔。所述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短径大且比长径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设了实施方式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的(a)是表示供引出线配线的图1的支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b)是沿图2的(a)的2b-2b线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a)的引出线的配线构造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引出线的配线构造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2的(a)的支架的引导部附近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纵剖图。
图8的(a)、(b)是用于对引出线的相对于图6的引导部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狭缝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引导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车辆10的电动式的后车门(电动开闭体)11中装设有一对压力传感器(异物检测传感器)13,用于防止在关闭动作时在与车辆主体12之间夹入异物。压力传感器13分别支承于沿着后车门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缘设置的一对支架14。各支架14是由合成树脂构成,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的构件。此外,各支架14沿着后车门11的车宽方向端缘呈长条状。
各压力传感器13包括在筒状的绝缘体内部彼此分开的一对电极线(未图示),沿着后车门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缘呈长条状。并且,基于一对电极线彼此因异物的夹入而接触(短路)所导致的电阻的变化来检测到异物的夹入。在压力传感器13的一端部连接有引出线15(参照图2),用于将对后车门11的开闭的驱动源(电机)进行控制的ECU和所述电极线电连接。
如图8的(a)所示,引出线15构成为通过具有绝缘性和弹性的包覆构件16将一对包覆电线17一起包覆。引出线15的轴正交截面形状呈一对包覆电线17的并列方向为长径Dy的椭圆形。
如图2的(a)、(b)所示,支架14具有第一壁部21和第二壁部22,该第一壁部21具有供引出线15配线的配线面21a,该第二壁部22固定有压力传感器13。第一壁部21和第二壁部22构成支架14的主体部分。第一壁部21、第二壁部22均呈板状,第一壁部21和第二壁部22相交的角部23呈钝角。另外,支架14的第一壁部21固定于车体一侧(后车门11)。
如图2的(b)所示,将第二壁部22的正、反板面中的靠近第一壁部21一侧的板面设为内侧面22a,将该反面设为外侧面22b,在第二壁部22的外侧面22b沿着支架14的长度方向固定有压力传感器13。
如图2的(a)所示,连接到压力传感器13的一端部的引出线15穿过在第二壁部22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形成的缺口部22c,从第二壁部22的外侧面22b向内侧面22a引出。
引出到第二壁部22的内侧面22a的引出线15在第一壁部21的内侧面(靠近第二壁部22的板面)即配线面21a上沿着上述角部23配线。另外,引出线15配线于在第一壁部21分别贯通形成的夹具安装孔21b、螺栓插通孔21c与第二壁部22之间。夹具安装孔21b是安装有用于将支架14临时固定于后车门11的夹具(省略图示)的孔,螺栓插通孔21c是供将支架14固定于后车门11的螺栓(未图示)插通的孔。沿着角部23配线的引出线15在形成于其规定部位的弯曲部15a,以维持沿着配线面21a的状态的方式向远离角部23(第二壁部22)的方向弯曲为大致直角。
在引出线15中,从插通于缺口部22c的部位沿着角部23配线到弯曲部15a的部位由与支架14一体形成的多个夹持部24和多个爪部25保持。
如图3和图4所示,各夹持部24具有:从第一壁部21的配线面21a突出的保持壁24a和从第二壁部22的内侧面22a突出并与保持壁24a相对的保持爪24b。并且,在保持壁24a的背面侧形成有加强肋24c。引出线15以压缩状态插入保持壁24a与保持爪24b之间,由保持壁24a和保持爪24b夹持。此外,在各夹持部24之间形成有从第二壁部22的内侧面22a突出的一对爪部25。各爪部25将引出线15向远离第二壁部22的内侧面22a的方向按压。
引出线15由各夹持部24和各爪部25配线为弯曲行进。由此,引出线15的欲恢复为直线状的反力施加于各夹持部24和各爪部25,由此,引出线15难以从各夹持部24和各爪部25脱落。
如图2的(a)所示,引出线15从弯曲部15a延伸到配线面21a的宽度方向(图2(a)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并且在该位置由与配线面21a一体形成的引导部30向远离配线面21a的方向引导。也就是说,引出线15通过引导部30保持在向远离配线面21a的方向弯曲为大致直角的状态(参照图7)。另外,在引出线15中的从引导部30引出的引出部位15b(远离配线面21a的部位)安装有波纹管等外装构件(省略图示),并且在引出部位15b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向上述ECU连接的连接器(省略图示)。另外,在引导部3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夹具安装部31,该夹具安装部31形成有缺口部31a,该缺口部31a供用于将支架14临时固定于后车门11的夹具(省略图示)安装。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引导部30包括:从配线面21a突出的一对侧壁部32;以及架设于一对侧壁部32之间的板状的保持壁部33。各侧壁部32呈平板状,在配线面21a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保持壁部33具有:与配线面21a空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一主面33a;以及该第一主面33a的背侧的第二主面33b(参照图6)。在保持壁部33形成有导出孔34,用于将从第一主面33a贯通到第二主面33b且通过配线面21a与保持壁部33之间的引出线15向第二主面33b导出。导出孔34呈直径比引出线15的截面形状的直径稍大的椭圆形。
此外,在保持壁部33形成有狭缝35,上述狭缝35从该保持壁部33的靠近第二壁部22的端部直线状地延伸到导出孔34。即,狭缝35在保持壁部33的靠近第二壁部22的端部包括朝向引出线15的弯曲部15a打开的打开端部35a,并且在狭缝35中的与开放端部35a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导出孔34。此外,狭缝35与导出孔34同样地,在高度方向(与配线面21a相反的方向)上贯通保持壁部33。并且,引出线15通过狭缝3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另外,狭缝35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与各侧壁部32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形成,并且与支架14的注塑成型时的拔模方向X(参照图5)一致。
如图5所示,狭缝35具有在该狭缝3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35b和第二侧面35c。第一侧面35b和第二侧面35c彼此平行。在第一侧面35b形成有向狭缝35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突起部36a、36b。此外,在第二侧面35c形成有向狭缝35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突起部37a、37b。另外,一对突起部36a、36b和一对突起部37a、37b中,将靠近导出孔34的构件分别设为突起部36a、37a。各突起部36a、36b、37a、37b从引导部30的高度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三角形。
第一侧面35b的一方的突起部36a和第二侧面35c的一方的突起部37a与导出孔34相邻。并且,这些突起部36a、37a设为在狭缝3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第一侧面35b的另一方的突起部36b和第二侧面35c的另一方的突起部37b在狭缝35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上设于彼此错开的位置,第一侧面35b的突起部36b与第二侧面35c相对。
接着,对狭缝35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尺寸进行说明。
如图5和图8的(a)所示,狭缝35的宽度即狭缝35的第一侧面35b和第二侧面35c的间隔Ds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大,并且比长径Dy小。此外,第一侧面35b的突起部36b的顶点部和第二侧面35c的间隔Dp1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小。此外,狭缝35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突起部36a、37a的顶点部之间的间隔Dp2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小。此外,导出孔34的长径Dm与狭缝35的宽度方向平行,该长径Dm比狭缝35的宽度(间隔Ds)大(参照图5)。
如图6和图8的(a)所示,保持壁部33的第一主面33a和与该第一主面33a相对的配线面21a形成为彼此的间隔在狭缝35附近扩大。并且,间隔扩大的部分中的第一主面33a和配线面21a的间隔Dh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大并且比长径Dy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间隔Dh设定为比狭缝35的宽度(间隔Ds)稍小。
如图2的(a)所示,在支架14形成有从引导部30朝向第二壁部22突出的第一导向壁部41和第二导向壁部42。另外,第一导向壁部41和第二导向壁部42均和配线面21a一体连接。第一导向壁部41设于引出线15的弯曲部15a的弯曲内侧,第一导向壁部41中的与弯曲部15a相对的侧面上具有大致沿着弯曲部15a的弯曲形状的曲面状的导向面41a。另外,第一导向壁部41的一部分形成为进入保持壁部33的第一主面33a与配线面21a之间。此外,第二导向壁部42设于引出线15的弯曲部15a的弯曲外侧,第二导向壁部42中的与弯曲部15a相对的侧面上具有大致沿着弯曲部15a的弯曲形状的导向面42a。另外,第二导向壁部42从引导部30朝向第二壁部22突出,延伸到该第二壁部22的内侧面22a。在这样的第一导向壁部41、第二导向壁部42的各导向面41a、42a之间配线有引出线15的弯曲部15a。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引出线15相对于支架14的配线方式和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将从第二壁部22的缺口部22c引出的引出线15嵌入各夹持部24和各爪部25,沿着支架14的角部23配线。接着,将引出线15沿着第一导向壁部41的导向面41a或者第二导向壁部42的导向面42a,朝配线面21a的宽度方向内侧(图2的(a)中的下方)弯曲为大致直角(参照弯曲部15a)
接着,将引出线15从保持壁部33的第二主面33b嵌入引导部30的狭缝35,将该引出线1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
此时,如图8的(a)所示,通过使引出线15的短径Dx的方向与狭缝35的宽度方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对齐,能够将引出线15插入狭缝35。另外,由于在狭缝35中,突起部36b和第二侧面35c的间隔Dp1以及突起部36a、37a之间的间隔Dp2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稍小,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将引出线15向狭缝35轻微按压来穿过狭缝35。
之后,如图8的(b)所示,使引出线15向引出线15的长径Dy沿狭缝35的宽度方向的朝向旋转,并且将引出线1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通过以上述朝向将引出线1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能够使引出线15难以从狭缝35朝第二主面33b脱落,从而使引出线15留在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
此外,如图2的(a)及图7所示,将引出线1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的同时,将引出线15配置于导出孔34内。此时,引出线15在导出孔34的下方弯曲,引出线15的配线方向在该弯曲部位变为远离配线面21a的方向。接着,引出线15从导出孔34向第二主面33b引出。
另外,还可以在将引出线15从导出孔34引出的部位,将穿过引出线15的密封海绵(未图示)粘贴固定于保持壁部33的第二主面33b。由此,能够将引出线15更稳定地固定于引导部30。并且,上述密封海绵的面积(粘贴面积)优选与保持壁部33的第二主面33b的面积大致相同。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记述。
(1)保持壁部33的狭缝35的宽度方向的间隔Ds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大并且比长径Dy小。因此,通过将引出线15的短径Dx的方向和狭缝35的宽度方向对齐,能够使引出线15穿过狭缝35配线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并且将引出线15从导出孔34向远离配线面21a的方向导出。并且,在使引出线15穿过狭缝35配线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后,使引出线15向引出线15的长径Dy沿狭缝35的宽度方向的朝向旋转,从而能使引出线15留在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由此,能够在引出线15远离配线面21a的弯曲部位,稳定地保持引出线15。
(2)狭缝35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35b、第二侧面35c;从第一侧面35b朝向第二侧面35c突出的突起部36a、36b;以及从第二侧面35c朝向第一侧面35b突出的突起部37a。并且,设有突起部36a、36b、37a的部位中的狭缝35的宽度即上述间隔Dp1、Dp2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小。由此,引出线15更难以从狭缝35朝向第二主面33b脱落,能使引出线15更可靠地留在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
另外,如果在狭缝35中,过度增大宽度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窄的部分在狭缝35的长度方向上占据的范围,则难以将引出线15嵌入狭缝35。因此,优选将狭缝35中的宽度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宽的部分的范围设定为狭缝35的长度方向的一半以上。
(3)在引导部30设有第一导向壁部41、第二导向壁部42,用于将引出线15向狭缝35的长度方向的打开端部35a引导。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导向壁部41、第二导向壁部42的引导将引出线15容易地嵌入狭缝35。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进行以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狭缝35的突起部36a、36b、37a、37b的形状、数量、配置等的结构也可以根据引出线15的结构等适当改变。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将设于狭缝35的第二侧面35c的突起部37的数量设为一个。并且,上述突起部37设于与第一侧面35b中的突起部36a、36b之间的部分相对的位置。这样,第一侧面35b的突起部36a、36b的顶点部和第二侧面35c的突起部37的顶点部构成为在狭缝3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不相对,从而使引出线15容易嵌入狭缝3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线面21a和保持壁部33的第一主面33a的间隔Dh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长径Dy小,但是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如图10所示,将配线面21a和第一主面33a的间隔Dh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长径Dy大。根据上述结构,引出线15穿过狭缝35配置于保持壁部33与配线面21a之间后的、以长径Dy沿着狭缝35的宽度方向的方式使引出线15旋转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只要配线面21a和第一主面33a的间隔Dh设定为比引出线15的短径Dx大即可,保持壁部33的第一主面33a和与该第一主面33a相对的配线面21a也可以不形成为彼此的间隔在狭缝35附近扩大。
·上述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的结构可以根据引出线15的配线方向等适当改变。例如,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中省略第一导向壁部41、第二导向壁部42中的任一个或者两者。
·上述实施方式的引出线15的结构和配线方向等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3的结构等适当改变。例如,也可以将引出线15设为具有三根以上的包覆电线17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架14的形状等结构是一个示例,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3和引出线15的配线方式适当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异物检测传感器的一个示例,列举了具有一对电极线的压力传感器13,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以外的异物检测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后车门11中的压力传感器13的引出线15,但是还可以应用于车辆左右的电动滑动门中的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
·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

Claims (9)

1.一种引出线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截面椭圆形的引出线;
支架,该支架具有供所述引出线配线的配线面;以及
引导部,该引导部设于所述配线面并且将所述引出线引导为远离所述配线面,
所述引导部包含保持壁部,该保持壁部具有与所述配线面空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一主面和该第一主面的背侧的第二主面,
在所述保持壁部设有导出孔和狭缝,该导出孔从所述第一主面贯通到所述第二主面并且用于将穿过所述配线面与所述保持壁部之间的所述引出线向所述第二主面导出,该狭缝从所述保持壁部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导出孔,
所述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短径大且比长径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线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设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所述狭缝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突出,
设有所述突起部的部位处的所述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短径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线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设有导向壁部,该导向壁部用于将所述引出线向所述狭缝的长度方向的打开端部引导。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出线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面和所述第一主面的间隔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长径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线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线与异物检测传感器连接,该异物检测传感器对车辆的电动开闭体的异物的夹入进行检测。
6.一种传感器安装用支架,该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对异物检测传感器进行支承,并且供连接到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截面椭圆形的引出线配线,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对车辆的电动开闭体的异物的夹入进行检测,所述传感器安装用支架的特征在于,包括:
配线面,该配线面供所述引出线配线;以及
引导部,该引导部设于所述配线面并且将所述引出线引导为远离所述配线面,
所述引导部包含保持壁部,该保持壁部具有与所述配线面空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一主面和该第一主面的背侧的第二主面,
在所述保持壁部设有导出孔和狭缝,所述导出孔从所述第一主面贯通到所述第二主面并且用于将穿过所述配线面与所述保持壁部之间的所述引出线向所述第二主面导出,所述狭缝从所述保持壁部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导出孔,
所述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短径大且比长径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设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所述狭缝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突出,
设有所述突起部的部位处的所述狭缝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短径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设有导向壁部,该导向壁部用于将所述引出线向所述狭缝的长度方向的打开端部引导。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面和所述第一主面的间隔设定为比所述引出线的长径大。
CN201880017563.8A 2017-03-23 2018-03-16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Active CN110431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7931A JP6766718B2 (ja) 2017-03-23 2017-03-23 センサ取付用ブラケット及びリード線配索構造
JP2017-057931 2017-03-23
PCT/JP2018/010647 WO2018173980A1 (ja) 2017-03-23 2018-03-16 センサ取付用ブラケット及びリード線配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722A CN110431722A (zh) 2019-11-08
CN110431722B true CN110431722B (zh) 2020-09-29

Family

ID=63586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7563.8A Active CN110431722B (zh) 2017-03-23 2018-03-16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6331B2 (zh)
JP (1) JP6766718B2 (zh)
CN (1) CN110431722B (zh)
DE (1) DE112018001514T5 (zh)
WO (1) WO20181739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0487B2 (ja) * 2018-12-25 2023-05-10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セ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固定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1399A (ja) * 2002-12-18 2004-07-15 Hiroyuki Furuhata 支持具および支持ユニット
CN102216122A (zh) * 2008-12-19 2011-10-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配线结构
JP2013014883A (ja) * 2011-06-30 2013-01-24 Asmo Co Ltd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1319U (zh) * 1985-08-27 1987-03-12
EP1043471B1 (en) * 1997-12-24 2013-07-17 Asmo Co. Ltd.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JP4147896B2 (ja) * 2002-10-28 2008-09-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配索構造
JP4728938B2 (ja) * 2006-12-08 2011-07-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DE102012012563A1 (de) * 2011-06-30 2013-01-03 Asmo Co., Ltd. Struktur zum befestigen eines fremdobjekt-erkennungssensors und fremdobjekterkennungsvorrichtung mit dieser struktur
JP6219597B2 (ja) * 2013-05-20 2017-10-25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付きプロテクター
JP2016031924A (ja) 2014-07-30 2016-03-07 アスモ株式会社 異物検知センサ
JP2019008879A (ja) * 2017-06-20 2019-01-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異物検知センサ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1399A (ja) * 2002-12-18 2004-07-15 Hiroyuki Furuhata 支持具および支持ユニット
CN102216122A (zh) * 2008-12-19 2011-10-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配线结构
JP2013014883A (ja) * 2011-06-30 2013-01-24 Asmo Co Ltd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66718B2 (ja) 2020-10-14
US11316331B2 (en) 2022-04-26
CN110431722A (zh) 2019-11-08
JP2018158681A (ja) 2018-10-11
DE112018001514T5 (de) 2020-04-16
WO2018173980A1 (ja) 2018-09-27
US20200270929A1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5377B1 (ko) 온도 센서 지지 장치 및 온도 센서 부착 구조체
US9585280B2 (en) Electronic modular unit, in particular capacitive proximity sensor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modular unit
KR102512118B1 (ko) 특히 자동차에 사용하기 위한 센서 장치
US10940848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ssembly, and brake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US9570868B2 (en) Signal distributor
US10745959B2 (en) Touch sensor unit
CN110431722B (zh) 传感器安装用支架和引出线配线构造
US20160236654A1 (en) Capacitive sensor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US20160305177A1 (en) Pinching detection device
US11247654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assembly and vehicular brake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CN109699142A (zh) 电器的德国工业标准导轨安装部结构及插座
JP2000064674A (ja) 自動車ドアロック、伝動装置ハウジング又は同様な伝導担体用ハウジング、特に錠ハウジング
CN114851971A (zh) 接触式传感器单元
US10447118B2 (en) Motor apparatus
US20180183166A1 (en) Connector
JP4829060B2 (ja) 合体解除治具
US9006573B2 (en) Motor vehicle lock composed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lectromotive and/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2000050454A (ja) グロメットホルダー
JP6505547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3116827U (ja) 線材保持具
JP6481877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5178700A (ja)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JP2000082339A (ja) 電線モジュールの屈曲構造
US11527848B2 (en) Grommet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wire
JP741001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