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6856B -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6856B
CN110376856B CN201910278584.1A CN201910278584A CN110376856B CN 110376856 B CN110376856 B CN 110376856B CN 201910278584 A CN201910278584 A CN 201910278584A CN 110376856 B CN110376856 B CN 110376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s
coating layer
capsul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85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76856A (zh
Inventor
筑山岳司
是松和哉
原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06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92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76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6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76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6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42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78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该胶囊调色剂是包括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其除了能够提高保存稳定性、清洁性之外,还能够提高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胶囊调色剂包括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形成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由凝胶渗透色谱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测定出的重均分子量的数值处于Mw=100×1000~450×1000的范围。

Description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通过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除电及定影的各工序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在充电工序中,通过充电装置使受到旋转驱动的感光体(静电潜像载体)的表面均一地带电,在曝光工序中,通过曝光装置对已带电的感光体表面照射激光束,在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在显影工序中,通过显影装置,使用显影剂使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工序中,通过转印装置将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然后,在定影工序中,利用定影装置进行加热,由此,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转印材料上。另外,在清洁工序中,通过清洁装置去除在图像形成动作后残留于感光体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并将该转印残留调色剂回收至规定的回收部。然后,在除电工序中,通过除电装置去除清洁后的感光体表面的残留电荷,为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做准备。
对于此种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节能化,已有使用包含软化点低的粘合树脂的调色剂进行低温定影的方法。通过进行低温定影,能够抑制对定影装置供应的电力。但是,包含软化点低的粘合树脂的调色剂容易因热而融合,耐粘连性下降。
相对于此,已有通过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不影响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而提高耐粘连性的方法,该表面改性处理是指利用软化点比核心调色剂粒子更高且能够耐受比规定的耐热温度更高的热的树脂(包覆层),包覆包含软化点比规定的软化点更低的粘合树脂的核心调色剂粒子的表面。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胶囊调色剂,该胶囊调色剂的核心调色剂粒子的表面由包含热硬化性成分的壳层包覆,通过分别规定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表面带有的电荷的带电衰减系数、壳层的厚度,耐热保存性、转印性及清洁性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90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而且,希望胶囊调色剂除了提高保存稳定性、清洁性之外,还提高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
但是,专利文献1中并未记载胶囊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该胶囊调色剂是包括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其除了能够提高保存稳定性、清洁性之外,还能够提高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人反复进行专心钻研后,结果发现如下见解。
即,对于包括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若将形成包覆层的树脂微粒调整为一定范围的分子量,则能够提高保存稳定性、清洁性,而且能够提高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例如,形成包覆层的树脂微粒会因提高分子量而变硬。因此,不易引起胶囊调色剂表面的劣化,能够有效地防止胶囊调色剂在显影装置的显影辊(显影剂载体)上融合。由此,能够在生命周期中,维持所形成的图像的高画质化。另外,能够使形成包覆层(也称为壳层)的硬质的树脂微粒的流动性提高。因此,在该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机械处理形成膜时,能够使处理温度上升,从而能够形成更薄且不易剥落的膜。而且,能够不易产生未作为包覆层附着于核心调色剂粒子表面的树脂微粒(也称为残留壳)。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定影工序时,热容易传导,由此,能够提高定影性。
本发明是基于所述见解的发明,其提供如下的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1)胶囊调色剂
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是包括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测定出的重均分子量的数值处于Mw=100×1000~450×1000的范围。
(2)双成分显影剂
本发明的双成分显影剂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与载体。
(3)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所述本发明的双成分显影剂。
(4)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是所述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复合粒子分散到在环状流路中循环的流速为30m/s以上的气流中,通过设置在所述流路的中途的旋转搅拌部的机械处理,获得所述胶囊调色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除了可提高保存稳定性、清洁性之外,还可提高低温定影性及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的剖面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从切断面线A200-A200观察图3所示的制造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胶囊调色剂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剖面结构的概念图。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由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与包覆层102(壳层)形成,该包覆层102(壳层)的外侧由树脂微粒形成。以下,详细地叙述胶囊调色剂100的结构。
(核心调色剂粒子)
核心调色剂粒子101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粘合树脂是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主树脂。粘合树脂能够使用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作为能够用作树脂原料的单体,例如能够例示苯乙烯、o-甲基苯乙烯、m-甲基苯乙烯、p-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p-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衍生物;或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氯乙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酯等丙烯酸衍生物及甲基丙烯酸衍生物。
而且,也可使用马来酸酐、马来酸单甲酯、马来酸单乙酯、马来酸单苯酯、马来酸单烯丙酯、二乙烯基苯等乙烯基单体作为树脂原料。
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优选为40℃以上且为60℃以下。若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不足40℃,则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容易产生粘连即胶囊调色剂粒子彼此热凝聚,保存稳定性有可能会下降。若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超过60℃,则有可能会影响低温定影性。
着色剂能够使用电子照相领域所常用的碳黑或有机颜料等。
黑色的着色剂例如能够使用碳黑、氧化铜、二氧化锰、苯胺黑、活性炭、非磁性铁氧体、磁性铁氧体及磁铁矿等。
黄色的着色剂例如能够使用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5、C.I.颜料黄17、C.I.颜料黄74、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5等。
品红色的着色剂例如能够使用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23、C.I.颜料红139、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9、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78、C.I.颜料红222等。
青色的着色剂例如能够列举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5:2、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6、C.I.颜料蓝60等。
着色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粘合树脂,着色剂的使用量为5重量份以上且为10重量份以下。也可形成母料而使用着色剂,以使其均一地分散在粘合树脂中。
脱模剂例如能够使用石蜡、微晶蜡、费托蜡、聚乙烯蜡、聚丙烯蜡、巴西棕榈蜡、合成酯蜡等。脱模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从大范围中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粘合树脂,脱模剂的使用量为2.0重量份以上且为6.0重量份以下。若脱模剂的添加量不足2.0重量份,则在胶囊调色剂100的定影时,脱模剂难以渗出,容易引起高温偏移。另外,在脱模剂的添加量大于6.0重量份的情况下,脱模剂会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露出,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流动性有可能会变差。
也可根据需要,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中添加电荷控制剂。电荷控制剂能够使用该领域所常用的用于控制正电荷及用于控制负电荷的电荷控制剂。
用于控制正电荷的电荷控制剂例如能够使用四级铵盐、嘧啶化合物、三苯甲烷衍生物、胍盐、脒盐等。
用于控制负电荷的电荷控制剂能够使用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偶氮络合物染料、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以及金属盐(金属为铬、锌、锆等)、有机膨润土化合物、硼化合物等。
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从大范围中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粘合树脂,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为0.5重量份以上且为3重量份以下。
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4μm以上且为8μm以下。若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且为8μm以下,则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高精细的图像。另外,通过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粒径减小到该范围内,即使附着量少,仍可获得高图像浓度,还会产生能够削减调色剂消耗量的效果。若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4μm,则因为调色剂粒子的粒径小,所以有可能带电高且流动性低。若调色剂带电高且流动性低,则无法稳定地对感光体供应调色剂,有可能会产生背景雾化及图像浓度的下降等。若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8μm,则因为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粒径大,所以形成图像的层厚度会增大,图像成为颗粒性明显的图像,无法获得高精细的图像。另外,由于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少,调色剂的带电量减小。若调色剂的带电量减小,则调色剂不会稳定地被供应至感光体,有可能会产生由调色剂飞散引起的机内污染。
(包覆层)
包覆层102利用丙烯酸系树脂而形成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外侧。丙烯酸系树脂能够使用由至少包含丙烯酸系单体或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中的任一者的单独或多个单体聚合或共聚而获得的树脂。
丙烯酸系单体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氯乙酯、丙烯酸苯酯等。
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如能够使用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酯等丙烯酸衍生物及甲基丙烯酸衍生物。
作为除了丙烯酸系单体或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以外的能够使用的单体,能够使用苯乙烯、o-甲基苯乙烯、m-甲基苯乙烯、p-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p-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衍生物。
2.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方法包含: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P1,制作核心调色剂粒子101;树脂微粒制备工序P2,形成包覆层102;复合粒子形成工序P3,使核心调色剂粒子101及树脂微粒复合;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包覆层102;以及外部添加工序P5,对胶囊调色剂粒子及外部添加剂进行混合。
(1)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P1
在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P1中,制作核心调色剂粒子101。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制作方法例如能够列举混炼粉碎法等干式法、以及悬浮聚合法、乳化凝聚法、分散聚合法、溶解悬浮法及熔融乳化法等湿式法。以下,记载通过混炼粉碎法来制作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方法。
在通过混炼粉碎法来制作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过程中,利用混合机对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及其他添加剂的核心调色剂粒子原料进行干式混合后,通过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由此,获得熔融混炼物。使该熔融混炼物冷却固化,并利用粉碎机粉碎固化物,由此,获得微粉碎物。然后,根据需要而进行分级等粒度调整,由此,获得核心调色剂粒子101。
混合机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混合机,例如能够列举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超级混合机(商品名,川田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
混炼机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混炼机,例如能够列举PCM-65/87、PCM-30(以上均为商品名,池贝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双轴混炼机、或KNEADEX(商品名,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开放式辊炼机。
粉碎机例如能够列举利用超音速喷射气流进行粉碎的对冲式气流磨AFG(商品名,细川密克朗公司制造)等。分级机例如能够列举旋转式分级机TSP分级机(商品名,细川密克朗公司制造)等。
(2)树脂微粒制备工序P2
树脂微粒的制备方法例如可列举利用均浆器等使树脂微粒原料即树脂乳化分散的方法、或利用乳化聚合或无皂乳化聚合等方法使单体聚合的方法。将树脂微粒调整成固体成分为30重量%(水分为70重量%)的乳液。
树脂微粒(一次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需要充分地小于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另外,树脂微粒(一次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更优选为0.1μm以上且为0.2μm以下。因为树脂微粒(一次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μm以上且为1μm以下,所以能够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适当厚度的包覆层102(树脂包覆层)。由此,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所制造的胶囊调色剂100在清洁时容易地被清洁刮片刮去。由此,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清洁性。
另外,用作树脂微粒原料的树脂的软化温度优选高于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中所含的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60℃以上。由此,能够防止调色剂彼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所制造的胶囊调色剂100的保存过程中融合。由此,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保存稳定性。
(3)复合粒子形成工序P3
复合粒子形成工序P3是使树脂微粒包覆于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而形成复合粒子的工序。形成复合粒子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如下方法,即,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与树脂微粒乳液投入到亨舍尔混合机真空干燥系统(商品名:FM20C,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在搅拌桨叶前端部的圆周速度为10m/秒~30m/秒的速度下进行搅拌,并且对混合机槽内进行减压。在减压状态下进行混合干燥,由此,能够获得使水分含有率干燥至不足1重量%的复合粒子。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与树脂微粒的混合比优选为使核心调色剂粒子101表面完全由树脂微粒较薄地包覆的程度的混合比,以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核心调色剂粒子,树脂微粒的比率为5重量份~15重量份的调配比进行混合。在树脂微粒的调配比不足5重量份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地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保存稳定性不充分。在树脂微粒的调配比超过15重量份的情况下,覆膜量过剩,难以使包覆层102实现薄膜化,低温定影性变差。
(4)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
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是通过对复合粒子施加机械冲击力,使树脂微粒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表面形成膜而形成胶囊粒子的工序。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从切断面线A200-A200观察图3所示的制造装置201的概略剖视图。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例如使用图3所示的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对于在复合粒子形成工序P3中制作的复合粒子,利用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内的循环与搅拌的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冲击力,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上形成包覆层102(树脂包覆层)。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是旋转搅拌装置,其包括粉体流路202、旋转搅拌单元203(旋转搅拌部)、未图示的温度调整用夹套、粉体投入部206、粉体回收部207。旋转搅拌单元203与粉体流路202构成循环单元。
粉体流路202由搅拌部208与粉体流过部209构成。搅拌部208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圆筒形状的容器状部件。在旋转搅拌室即搅拌部208中形成开口部210、开口部211。开口部210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含搅拌部208的面208a的侧壁的方式,形成于搅拌部208的轴线方向一侧的面208a的大致中央部。另外,开口部211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含搅拌部208的侧面208b的侧壁的方式,形成于搅拌部208的与所述轴方向单侧的面208a垂直的侧面208b。循环管即粉体流过部209的一端与开口部210连接,另一端与开口部211连接。由此,搅拌部208的内部空间与粉体流过部209的内部空间连通,形成粉体流路202。复合粒子及气体流过该粉体流路202。以使复合粒子的流动方向即粉体流动方向固定的方式设置粉体流路202。
旋转搅拌单元203包括旋转轴部件212、圆盘状的转盘213、多个搅拌桨叶214。旋转轴部件212是圆柱棒状部件,其具有与搅拌部208的轴线一致的轴线,且以插通于贯穿孔205的方式设置,并通过未图示的马达而围绕轴线旋转,该贯穿孔205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含面208c的侧壁的方式,形成于搅拌部20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面208c。转盘213是圆盘状部件,其以使轴线与旋转轴部件212的轴线一致的方式而支撑于旋转轴部件212,并随着旋转轴部件212的旋转而旋转。多个搅拌桨叶214由转盘213的周缘部分支撑,并随着转盘213的旋转而旋转。
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旋转搅拌单元203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优选设定为30m/sec以上,更优选设定为50m/sec以上。旋转搅拌单元203的最外周是指在与旋转搅拌单元203的旋转轴部件2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旋转轴部件21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长的旋转搅拌单元203的部分203a。通过将旋转时的旋转搅拌单元203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设定为30m/sec以上,能够使复合粒子分散到在环状流路(粉体流路202)中循环的流速为30m/s以上的气流中。由此,能够使复合粒子独立地流动。若最外周的圆周速度不足30m/sec,则难以使复合粒子独立地流动,因此,难以利用树脂膜均一地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
温度调整单元即未图示的温度调整用夹套设置于粉体流路202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使冷却介质或升温介质通过夹套内部的空间,从而将粉体流路202内与旋转搅拌单元203调整为规定的温度。由此,能够将粉体流路内及旋转搅拌单元的外侧的温度控制为不会使核心调色剂粒子101及树脂微粒软化变形的温度以下。
(5)外部添加工序P5
外部添加工序P5是如下工序,其在混合机中对胶囊调色剂粒子与外部添加剂进行混合,由此,使外部添加剂附着于胶囊调色剂粒子表面。外部添加剂能够使用通过硅烷偶联剂进行了疏水化处理后的一次粒径为7nm~20nm的二氧化硅微粒等。
混合机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混合机,例如能够列举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超级混合机(商品名,川田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及比较例来具体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粘合树脂/核心调色剂粒子/树脂微粒的玻璃化转变点(Tg)]
使用示差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精工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K7121-1987,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对1g的试样进行加热,测定出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扫描热量测定)曲线。根据如下直线与切线的交点而求出玻璃化转变点(Tg),该直线是使所获得的DSC曲线的相当于玻璃化转变的吸热峰值的高温侧的基线向低温侧延长而成的直线,该切线是在斜度相对于从峰值的上升部分到顶点为止的曲线达到最大的点引出的切线。
[粘合树脂/核心调色剂粒子/树脂微粒的软化点(Tm)]
使用流动特性评价装置(商品名:流动测试机CFT-100C,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每分钟6℃的升温速度对1g的试样进行加热,并施加20kgf/cm2(9.8×105Pa)的负荷,使试样从模具(喷嘴口径为1mm,长度为1mm)流出。将试样开始流出时的温度设为流出开始温度(Tfb),将已流出一半量的试样时的温度设为软化点(Tm)。
[核心调色剂粒子/胶囊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在50mL的电解液(商品名:ISOTON-II,贝克曼库尔特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添加20mg的试样及1mL的烷基醚硫酸钠,使用超声波分散器(商品名:桌上型双频超声波清洗器VS-D100,亚速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20kHz的频率进行3分钟的分散处理,形成测定用试样。使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Multisizer3,贝克曼库尔特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孔径:100μm、测定粒子数:50000个的条件下,对该测定用试样进行测定,根据试样粒子的体积粒度分布而求出体积平均粒径。
[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
在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过程中,使用动态光散射法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NANOTRAC,日机装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进行两次测定并求出其平均值。测定条件是将测定时间设为30秒,将试样粒子折射率设为1.49,将分散介质设为水,并将分散介质折射率设为1.33。对测定用试样的体积粒度分布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算出来自累计体积分布中的小粒径侧的累计体积达到50%的粒径作为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μm)。
[树脂微粒的分子量Mw]
使用冷干机(商品名:小型冷冻干燥机FDS型,东京理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使树脂微粒的乳液冷冻干燥后,以达到0.25重量%的方式,将干燥后的树脂微粒溶解于四氢呋喃(THF),将200μL的试样注入至GPC装置(商品名:HLC-8220GPC,东曹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40℃的温度下,求出分子量分布曲线。根据所获得的分子量分布曲线而求出重均分子量Mw。再者,使用标准聚苯乙烯来制作分子量校正曲线。
<实施例1>
(1)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P1
以750mL/小时的速度,将在包含74重量份的苯乙烯、26重量份的丙烯酸正丁酯及80重量份的二甲苯溶剂的溶液中均一地溶解1.5重量份的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而成的20重量份的二甲苯溶液连续地供应至内温保持在180℃、内压保持在6kg/cm2的5L的反应容器并进行聚合,获得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溶液。然后,将所述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溶液冲入到90℃、10mmHg的导管中,蒸馏掉溶剂等之后,使用粗粉碎机进行粗粉碎,获得1mm的碎片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R-1(参照表1)。对于所获得的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称量5重量份的碳黑(商品名:MA-100,三菱化学公司制造)、4重量份的脱模剂(商品名:费托蜡,日本精蜡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融点为95℃),并投入至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FM20C,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搅拌桨叶前端部的圆周速度为40m/秒的速度下,进行5分钟的搅拌混合后,通过双轴挤出机(商品名:PCM-30,池贝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进行熔融混炼而获得熔融混炼物。在冷却带上对该熔融混炼物进行冷却后,利用包括2mm的筛网的快速粉碎机进行粗粉碎,并使用对冲式气流磨AFG(商品名,细川密克朗公司制造)与旋转式分级机TSP分级机(商品名,细川密克朗公司制造)进行微粉碎及分级,由此,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6.7μm、玻璃化转变点为51℃、软化点为120℃的核心调色剂粒子C-1(参照表2)。
另外,通过变更苯乙烯与丙烯酸正丁酯之间的调配比,获得表1所示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R-2~苯乙烯丙烯酸树脂R-6。
[表1]
表1苯乙烯丙烯酸树脂R-1~R-6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51
而且,除了变更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种类、脱模剂的添加量以外,与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同样地获得表2所示的核心调色剂粒子C-2~核心调色剂粒子C-10。
[表2]
表2核心调色剂粒子C-1~C-10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52
/>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61
(2)树脂微粒制备工序P2
在包括搅拌加热装置、温度计、氮导入管及冷却管的反应容器中,装入168重量份的去离子水,并升温至摄氏80度。耗费110分钟,将包含252重量份的去离子水、65重量份的苯乙烯、27重量份的n-丙烯酸丁酯及8重量份的丙烯酸的单体混合液(预乳液)、与包含1重量份的过硫酸铵、0.2重量份的十二烷基硫醇及62重量份的去离子水的56重量份的引发剂水溶液同时滴下至所述反应容器,并进一步进行60分钟的搅拌,然后结束反应,由此,获得玻璃化转变点为80℃、软化点为145℃、重均分子量(Mw)为310000、粒径为0.143μm的大致单分散的树脂微粒S-1的乳液(固体成分为30重量%)。
另外,在树脂微粒S-1的制作方法中,通过分别变更单体种类与添加量,获得树脂微粒S-2~树脂微粒S-17的乳液(固体成分为30重量%)。将树脂微粒S-1~树脂微粒S-17的各物理性质值表示于表3。
[表3]
表3树脂微粒S1~S-17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62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71
(3)复合粒子形成工序P3
将100重量份的核心调色剂粒子C-1、与7重量份的树脂微粒S-1投入(在乳液状态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核心调色剂粒子,投入23重量份)到亨舍尔混合机真空干燥系统(商品名:FM20C,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在搅拌桨叶前端部的圆周速度为15m/秒的速度下,开始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将混合机槽内减压至0.01MPa的真空度。在减压状态下进行10分钟的搅拌混合,由此,获得核心调色剂粒子C-1表面均一地附着有树脂微粒S-1的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的水分含有率为0.1重量%。
(4)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
将复合粒子投入到以图3所示的装置为标准的杂化系统(商品名:NHS-3型,奈良机械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并将旋转搅拌单元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设定为50m/s而进行10分钟的搅拌混合,由此,使树脂微粒S-1在核心调色剂粒子C-1的表面形成膜,获得胶囊调色剂。
(5)外部添加工序P5
将100重量份的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获得的胶囊调色剂、与2重量份的作为外部添加剂且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2nm的疎水性二氧化硅微粒投入至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FM20C,日本焦炭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将旋转轴部件的圆周速度设为30m/sec而进行3分钟的搅拌混合,获得实施例1的胶囊调色剂T-1(参照表4)。
<实施例2~实施例16>
除了以表4所示的方式变更了树脂微粒的种类及添加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实施例2~实施例11的胶囊调色剂T-2~胶囊调色剂T-11。
另外,除了以表4所示的方式变更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种类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实施例12~实施例16的胶囊调色剂T-12~胶囊调色剂T-16。
[表4]
表4胶囊调色剂T-1~T-16(实施例)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81
<比较例1~16>
除了以表5所示的方式变更了树脂微粒的种类及添加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比较例1~比较例10的胶囊调色剂T-17~胶囊调色剂T-26。
另外,除了以表5所示的方式变更了核心调色剂粒子的种类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比较例11~比较例14的胶囊调色剂T-27~胶囊调色剂T-30。
另外,除了以表5所示的方式变更了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的搅拌混合时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比较例15~比较例16的胶囊调色剂T-31~胶囊调色剂T-32。
[表5]
表5胶囊调色剂T-17~T-32(比较例)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191
<评价方法>
对所获得的实施例1~实施例16及比较例1~比较例16的胶囊调色剂进行以下评价。
[胶囊粒子形成工序中的粉体流动性]
在利用杂化系统(商品名:NHS-3型,奈良机械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将机内电流值的值作为复合粒子的粉体流动性的指标。在本实施方式的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在投入复合粒子后的1分钟~2分钟左右,电流值迎来峰值,然后,电流值的数值缓慢下降,并迎来饱和值。利用以下的基准,对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的粉体流动性进行评价。
○:峰值为70A以上。饱和值为50A以上。
△:峰值为60A以上且不足70A。饱和值为40A以上且不足50A。
×:峰值不足60A,或饱和值不足40A。
[包覆层的均一性]
使用包括钻石齿的切片机,在多个部位,将在常温硬化性的环氧树脂中包裹胶囊调色剂粒子而成的硬化物切断,形成超薄片(约200nm),并进行钌染色。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商品名:H-8100,日立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将该切片放大50000倍,并拍摄调色剂粒子的剖面。包覆面经过染色,膜状态清晰可见,能够与核心调色剂粒子加以区分,因此,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包覆有调色剂母粒子的包覆层的膜厚。覆膜层的均一性的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包覆层的厚度不足30nm。均一地包覆着核心调色剂粒子。
△: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以上。包覆层的厚度不均一。
×:包覆层的厚度不均一,核心调色剂粒子露出。
[水分含有率]对于核心调色剂粒子与树脂微粒的复合粒子的水分含有率,使用了红外线水分计(商品名:FD-720,KETT科学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将10g的测定试样放置于试样皿,在120℃的干燥温度下,测定30秒内的水分变化量变为0.05%以下时的水分率。
[圆形度]
胶囊调色剂的圆形度例如能够使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3000”(马尔文公司制造)来测定,但若测定原理相同,则并无特别限定。该装置的测定原理是利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相机来拍摄分散介质中的粒子的静态图像,根据该图像进行圆形度计算等计算。从腔室投入的试样被输送至扁平型鞘流池,由鞘液包夹而形成扁平的鞘液流。一边对通过鞘流池内的试样照射频闪光,一边利用CCD相机来拍摄静态图像。通过拍摄图像的图像处理而抽出各粒子的轮廓,测量粒子图像的投影面积S或周长L等。由此计算圆当量直径与圆形度。
圆当量直径是具有与粒子图像的投影面积相同的面积的圆的直径,圆形度被定义为将根据圆当量直径求出的圆的周长除以粒子投影图像的周长所得的值,若将根据圆当量直径求出的圆的面积设为S,将粒子投影图像的周长设为L,则通过下式算出圆形度。
圆形度=2×(π×S)1/2/L
使用粒子鞘“PSE-900A”(马尔文公司制造)作为鞘液,使用市售的家庭用洗涤剂5质量%水分散液作为分散剂,使用该装置的自动进样装置作为分散器,使试样分散,并将其导入至所述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在HPF测定模式下,总计测量10000个胶囊调色剂。接着,将粒子分析时的二值化阈值设为85%,求出胶囊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作为整个粒径范围。
为了防止后述的清洁不良的产生,理想的是平均圆形度不过高。另外,若平均圆形度过低,则有可能无法在核心调色剂粒子表面形成均一的树脂包覆层。因此,平均圆形度的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平均圆形度为0.950以上且不足0.975。
×:平均圆形度不足0.950或为0.975以上。
[残留壳个数比例]
对于残留壳的个数比例,与圆形度测定同样地使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3000”(马尔文公司制造)。
在HPF测定模式下,总计测量10000个胶囊调色剂,将圆当量直径的值不足1μm的粒子规定为残留壳,并求出个数比例。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残留壳的个数比例不足5.0%。
△:残留壳的个数比例为5.0%以上且不足15.0%。
×:残留壳的个数比例为15.0%以上。
而且,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胶囊调色剂来制作双成分显影剂,并进行以下的评价。关于双成分显影剂的调整,以使调色剂浓度达到7%的方式,混合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的铁氧体载体与胶囊调色剂而进行调整。
[包覆层的强度]
将25g的直径为100μm的载体与5g的胶囊调色剂放入至20cc玻璃制螺口试管,在混合器中,以35Hz的频率进行30分钟的混合。然后,对显影液(载体与调色剂的混合物)进行清洗过滤,仅去除载体。对去除了载体的滤液进行粒度分布测定(“FPIA-3000”(马尔文公司制造)),确认与初始的调色剂粒径之间的差异。
根据与初始的调色剂粒度分布相比的圆当量直径的值不足1μm的微粒的增加量,对膜强度进行评价。
○:微粒的增加率不足5.0%。
△:微粒的增加率为5.0%以上且不足8.0%。
×:微粒的增加率为8.0%以上。
[清洁性]
将所述双成分显影剂填充至包括双成分显影装置的市售的复印机(商品名:MX-5111FN,夏普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显影单元,在A4规格的记录用纸上,连续打印1万张的打印率为5%的原稿,对由清洁不良引起的图像缺陷的有无进行确认。
○:无清洁不良。
×:产生了清洁不良。
[定影性]
将所述双成分显影剂填充至所述市售的复印机的显影单元,在记录介质(商品名:PPC用纸SF-4AM3,夏普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上,制作包含纵20mm、横50mm的长方形的测试图像的样本图像作为未定影图像。此时,将测试图像部的调色剂的附着量调整为0.5mg/cm2。其次,使用利用了复合机的定影部的外部定影器来制作定影图像。定影处理速度设为250mm/sec,以10℃的升温速度,将定影带的温度提高至150℃~220℃为止,测定既未引起低温偏移也未引起高温偏移的温度区域,将该温度区域设为非偏移区域。高温偏移及低温偏移是指在定影时,调色剂未定影至记录用纸而附着于定影带,在定影带旋转一圈后,调色剂再次附着于记录用纸。
而且,在定影带的温度为150℃的定影图像样本上,通过在学振式色牢度测试机中承载了1kg的负荷的沙橡皮,往返3次对图像的表面进行摩擦,利用反射浓度计(MACBETH公司制造)来测定摩擦前后的光学反射密度(图像浓度),并通过下述式算出定影率(%)。
定影率(%)=[(摩擦后的图像浓度)/(摩擦前的图像浓度)]×100
根据定影非偏移区域及定影率的结果,利用下述基准来对定影性进行评价。
○:在150℃~220℃的图像样本上,无偏移。定影率为70%以上。
△:在150℃~220℃的图像样本上,无偏移。定影率不足70%。
×:在150℃~220℃的图像样本上产生了偏移。
[保存稳定性]
将100g的胶囊调色剂封闭在容量为250mL的聚丙烯容器中,并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将其保持48小时后,取出胶囊调色剂,并放置在#100个网眼(标称尺寸为150μm)的筛子上。对残留在筛子上的胶囊调色剂的重量(网眼上的量)进行测定,求出残留量(重量比例)作为相对于预先测定的胶囊调色剂总重量的比例,并根据下述基准来对保存稳定性进行评价。所获得的数值越低,则表示胶囊调色剂越不会引起粘连,保存稳定性越良好。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残留量为0%以上且不足1.0%。
△:残留量为1.0%以上且不足3.0%。
×:残留量为3.0%以上。
[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
将所述双成分显影剂填充至所述市售的复印机的显影单元,在A4规格的记录用纸上,连续打印1000张的打印率为25%的原稿,接着,输出一张黑色测试图像。反复进行该循环,总计连续打印10万张的打印率为25%的原稿,对黑色测试图像的画质进行确认。
若由于连续输出如上所述的打印率高的图像,调色剂及树脂微粒在显影辊上融合,则显影辊的电阻会升高,显影辊与感光鼓之间的电场变得不稳定,从而在黑色测试图像上产生图像不均。
因此,在打印10万张后,通过吹风机去除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并目视观察显影辊的表面状态。而且,对由显影辊的表面性劣化引起的黑色测试图像上的图像不良的有无进行确认,利用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显影辊的表面有光泽。在10万张的耐印过程中,无图像不良。
△:显影辊的表面无光泽。在10万张的耐印过程中,无图像不良。
×:显影辊的表面无光泽。在10万张的耐印过程中产生了图像不良。
[综合评价]
基于清洁性、定影性、保存稳定性、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的评价,对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所有评价均为○,良好。
△:任一个评价为△,但并非×。
×:任一个评价为×。
将实施例1~实施例16及比较例1~比较例16的物理性确认的一览表示于表6,将调色剂特性的综合评价表示于表7。
[表6]
表6胶囊调色剂的物理性质确认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251
/>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261
[表7]
表7调色剂特性的综合评价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262
/>
Figure BDA0002020899040000271
实施例1~实施例16的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特性(清洁性、定影性、保存稳定性、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的评价结果均良好。
在比较例1中,树脂微粒S-10的分子量低,因此,图3及图4所示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装置201内的粉体流动性低,包覆层变得不均一,核心调色剂粒子的一部分露出。而且,也产生了大量的残留壳。因此,保存稳定性的结果差。另外,通过利用旋转搅拌单元的旋转的机械处理,促进胶囊调色剂变形,圆形度升高。由此,产生了清洁不良。另外,树脂微粒的分子量低,包覆层的强度弱,因此,在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中,产生了图像不良。
在比较例2中,树脂微粒S-11的分子量也低,因此,包覆层的均一性、残留壳量、包覆层的强度不佳。因为核心调色剂粒子未露出,所以保存稳定性的结果良好,但在定影测试时,热未充分地向调色剂传导,未获得定影强度。与比较例1同样地,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的结果差。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3中,树脂微粒S-12的分子量高,其质地坚硬,因此,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无法通过搅拌部的冲击力形成均一的包覆膜。因此,在定影测试中,热未充分地向调色剂传导,定影温度为150℃的图像样本产生了偏移。
在比较例4中,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保存稳定性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尽管形成了均一的包覆层,但树脂微粒S-13的玻璃化转变点、软化点低。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5中,定影性的结果不佳。尽管形成了均一的包覆层,但树脂微粒S-14的玻璃化转变点、软化点高,因此,热未充分地向调色剂传导,未获得定影强度。
在比较例6中,与比较例5同样地,定影性的结果不佳。因为树脂微粒S-15的玻璃化转变点、软化点高,所以定影温度为150℃的图像样本产生了偏移。
在比较例7中,保存稳定性、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树脂微粒S-16的体积平均粒径细,与核心调色剂粒子之间存在比重差,因此,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中,树脂微粒脱离复合粒子的表面,未再次附着,所以包覆层变得不均一。因为产生了大量的残留壳量,且也已确认核心调色剂粒子露出,所以保存稳定性的结果差。另外,因为树脂微粒的分子量高,所以包覆层的强度充分,但核心调色剂粒子已露出,因此,认为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的结果不佳。
在比较例8中,定影性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树脂微粒S-16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且粉体流动性差,因此,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未能够形成均一的包覆层。因此,在定影测试时,热未充分地向调色剂传导,未获得定影强度。
在比较例9中,保存稳定性、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的结果不佳。原因在于:树脂微粒S-1的添加量少,因此,无法充分地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看到了核心调色剂粒子露出。
在比较例10中,定影性的结果不佳。原因在于:树脂微粒S-1的添加量多,因此,包覆层变得过剩,在定影测试中,热未充分地向调色剂传导,定影温度为150℃的图像样本产生了偏移。
在比较例11中,定影性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核心调色剂粒子C-7的玻璃化转变点与软化点低,因此,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流动性变差,未能够形成均一的包覆层。
在比较例12中,虽然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粉体流动性高,膜质也良好,但定影性的结果不佳。因为核心调色剂粒子C-8的玻璃化转变点与软化点高,所以在定影测试中,热未充分地传导至调色剂内部,因此认为产生了偏移。
在比较例13中,与比较例12同样地,膜质良好,但定影性的结果不佳。原因在于:核心调色剂粒子C-9的蜡添加量少,因此,在定影测试时,未获得蜡的渗出效果,产生了高温偏移。
在比较例14中,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保存稳定性的结果不佳。原因在于:核心调色剂粒子C-10的蜡添加量多,因此,在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粉体流动性变差,无法形成均一的包覆层,核心调色剂粒子也已露出。
在比较例15中,保存稳定性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的搅拌混合时间短,因此,未能够在核心调色剂粒子的表面形成均一的包覆层。圆形度的测定值也低至不足0.950。
在比较例16中,清洁性的结果不佳。认为原因在于:胶囊粒子形成工序P4中的搅拌混合时间长,因此,胶囊调色剂的圆形度升高,清洁刮片未充分地刮去调色剂。
(关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100(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含有通过粉碎法制造的核心调色剂粒子101,且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包含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包覆层102(壳层)。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由凝胶渗透色谱法(GPC:Gel PermeationChromatography)测定出的重均分子量(以下仅称为分子量。)的数值处于Mw=100×1000~450×1000的范围。
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1000~450×1000,其比以往更高,质地坚硬,因此,在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内,可维持高流动化状态而进行利用旋转搅拌单元203(旋转搅拌部)的旋转的胶囊处理。以所述方式,在高流动化状态下进行胶囊处理,由此,能够使树脂微粒均一地分散于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从而能够形成膜薄且均一的包覆层10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树脂微粒的分子量高于以往,所以可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机械强度高的包覆层102。因此,可获得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优异的胶囊调色剂100,从而可长期获得稳定的图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能够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膜薄的包覆层102,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定影工序中的热能传导至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内部,从而能够获得低温定影性能优异的胶囊调色剂100。因为树脂微粒均一地包覆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所以能够获得保存稳定性也优异的胶囊调色剂100。
而且,能够提高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强度及耐热性。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在胶囊调色剂100的制造装置201内,抑制胶囊调色剂100的圆形度的上升,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均一的包覆层102。由此,能够获得清洁性优异的胶囊调色剂100。
另外,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玻璃化转变点(Tg)处于60℃~110℃的范围,软化点(Tm)处于110℃~170℃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显影槽内的耐应力性评价、保存稳定性、低温定影性。
另外,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处于0.10μm~0.20μm的范围。由此,能够在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表面形成适当厚度的包覆层102,并且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清洁性。
另外,形成包覆层102的树脂微粒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核心调色剂粒子,处于5重量份~15重量份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保存稳定性、低温定影性。
另外,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玻璃化转变点(Tg)处于40℃~60℃的范围,软化点(Tm)处于110℃~140℃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流动性。由此,能够形成均一的包覆层102,并且能够提高胶囊调色剂100的低温定影性。
核心调色剂粒子包含脱模剂,核心调色剂粒子中的脱模剂的含有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该核心调色剂粒子的主树脂,处于2.0重量份~6.0重量份的范围。由此,在胶囊调色剂100的定影时,能够不易引起高温偏移,并且能够避免核心调色剂粒子101的流动性变差。
通过包含一种以上的无机粒子的外部添加剂来进行外部添加,该一种以上的无机粒子至少包含二氧化硅。由此,能够抑制流动性的下降,因此,能够获得清洁性更优异的胶囊调色剂100。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其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相关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并不限定性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其完全不受说明书正文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均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胶囊调色剂
101:核心调色剂粒子
102:包覆层(壳层)
201:胶囊调色剂的制造装置
202:粉体流路
203:旋转搅拌单元(旋转搅拌部)
203a:旋转搅拌单元的部分
205:贯穿孔
206:粉体投入部
207:粉体回收部
208:搅拌部
208a:搅拌部的轴线方向一侧的面
208b:侧面
208c:搅拌部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面
209:粉体流过部
210:开口部
211:开口部
212:旋转轴部件
213:转盘
214:搅拌桨叶
P1:核心调色剂粒子制作工序
P2:树脂微粒制备工序
P3:复合粒子形成工序
P4:胶囊粒子形成工序
P5:外部添加工序

Claims (5)

1.一种胶囊调色剂,其是包括包含脱模剂的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包覆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的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层由丙烯酸系树脂形成,
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出的重均分子量的数值处于Mw=232×1000~450×1000的范围,
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玻璃化转变点Tg处于80℃~110℃的范围,软化点Tm处于110℃~170℃的范围,
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处于0.10μm~0.20μm的范围,
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核心调色剂粒子,处于5重量份~15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的玻璃化转变点Tg处于40℃~60℃的范围,软化点Tm处于110℃~140℃的范围,
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中的脱模剂的含有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的主树脂,处于2.0重量份~6.0重量份的范围,
平均圆形度在0.950以上且小于0.975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通过包含一种以上的无机粒子的外部添加剂来进行外部添加,所述一种以上的无机粒子至少包含二氧化硅。
3.一种双成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囊调色剂与载体。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成分显影剂。
5.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复合粒子分散到在环状流路中循环的流速为30m/s以上的气流中,通过设置在所述流路的中途的旋转搅拌部的机械处理,获得所述胶囊调色剂,所述复合粒子是在减压状态下,使所述核心调色剂粒子、与形成所述包覆层的树脂微粒的乳液混合干燥而获得的粒子。
CN201910278584.1A 2018-04-12 2019-04-09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376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586 2018-04-12
JP2018076586 2018-04-12
JP2019-020688 2019-02-07
JP2019020688A JP7169216B2 (ja) 2018-04-12 2019-02-07 カプセル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6856A CN110376856A (zh) 2019-10-25
CN110376856B true CN110376856B (zh) 2023-06-13

Family

ID=68161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8584.1A Active CN110376856B (zh) 2018-04-12 2019-04-09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17420A1 (zh)
CN (1) CN11037685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3254A (zh) * 2009-03-10 2010-09-15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03576477A (zh) * 2012-07-26 2014-02-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和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制备方法
CN106154776A (zh) * 2015-05-14 2016-11-23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3038B2 (ja) * 2013-03-29 2015-11-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256425B2 (ja) * 2015-07-24 2018-0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3254A (zh) * 2009-03-10 2010-09-15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03576477A (zh) * 2012-07-26 2014-02-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和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制备方法
CN106154776A (zh) * 2015-05-14 2016-11-23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17420A1 (en) 2019-10-17
CN110376856A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8370B2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8583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トナー
JP4560462B2 (ja) トナー
US20150185648A1 (en) Toner
JP2013015830A (ja) 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244494A (ja) 負帯電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861202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207224B2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076778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58487A (ja)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81610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粉体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115A (ja) トナー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現像剤、現像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2699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052274A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23344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と画像形成方法
CN110376856B (zh) 胶囊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169216B2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277000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22219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
JP5295896B2 (ja) 赤外線定着用の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529231B2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516120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5344568B2 (ja) ブラックトナー
JP2022145063A (ja) 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
JP4661488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