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43129B -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43129B
CN110143129B CN201810146864.2A CN201810146864A CN110143129B CN 110143129 B CN110143129 B CN 110143129B CN 201810146864 A CN201810146864 A CN 201810146864A CN 110143129 B CN110143129 B CN 110143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ding
engine
extension
pip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68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43129A (zh
Inventor
叶伟坚
杜远河
赵奔
李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Technology Research Industry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Technology Research Industry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Technology Research Industry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Technology Research Industry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468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3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43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3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43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3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具有发动机(10),在所述发动机(10)上连接着进气管(20)与排气管(30),在所述进气管(20)和所述排气管(30)之间配置有隔热板(50),由所述隔热板(50)对所述排气管(30)散发出的热量向所述进气管(20)的传递形成阻挡。

Description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背景技术
有这样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中配置有发动机,在发动机上连接着进气管与排气管,排气管从发动机的左或右侧表面延伸出来后经过弯折向车身后方延伸,进气管从发动机的上表面延伸出来后在左右方向上向排气管所在一侧延伸,之后弯折向前延伸。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进气管从发动机伸出后在左右方向上向排气管所在侧延伸而存在与排气管同向延伸、距离较近的部分,因而,此部分容易受到高温的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的影响而升温,造成进气温度升高,进而造成发动机功率降低的问题。
为此,发明人想到了在进气管与排气管之间增设隔热板来阻挡排气管散发的热量向进气管的传递,从而降低进气温度的解决方案。
有关隔热板的安装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结构: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被安置在发动机后部延伸出的排气管附近,在排气管与这些机构之间设置隔热板,隔热板的一端固定在隔板的下部,另一端固定在车体加强杆上,隔热板的设置防止了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直接遭受来自排气管的热量,使转向机、电线束和管道受到发动机产生热量的影响为最小。
然而,由于隔热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地方,占用的空间较大,限制了空间自由度,若排气管与管道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小,则不能按照专利文献1所述的安装结构来安装隔热板。
专利文献1:CN1190339C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占用空间较小的结构实现抑制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为达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具有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上连接着进气管与排气管,在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之间配置有隔热板,由所述隔热板对所述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向所述进气管的传递形成阻挡。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在进气管与排气管之间配置有隔热板,由隔热板对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向进气管的传递形成阻挡,因而能够抑制该进气管的升温,从而抑制发动机进气温度的上升,抑制发动机功率的下降。
本发明优选,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彼此具有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隔热板设置在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排气管的第二延伸部之间,由所述隔热板对所述排气管的第二延伸部散发出的热量向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的传递形成阻挡。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温度影响最大,因此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设置隔热板更能有效抑制该进气管升温。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所述排气管的第二延伸部所在侧突出,所述隔热板至少遮罩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所述突出部的部分。
采用如上结构,能够有效保护进气管的突出部免受或者少受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的影响,抑制进气温度的升高,抑制发动机功率的降低。突出部可以由谐振腔等形成。即,进气管中谐振腔离排气管的距离最近,而且谐振腔对进气管中的进气起缓冲稳定作用,设有谐振腔的第一延伸部中的气流速度相对较慢,更容易受到排气管热量的影响,隔热板的设置可以有效保护谐振腔免受或少受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的影响,抑制进气温度的升高,抑制发动机功率的降低。
本发明优选,所述隔热板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上。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隔热板固定在发动机上,因此隔热板的振动频率与发动机的振动频率一致,而进气管与排气管均与发动机连接,因此隔热板、进气管和排气管的振动频率接近,三者不会互相干涉,有利于使隔热板位置保持稳定。
本发明优选,还具有功能部件,所述功能部件具有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的第三延伸部,所述隔热板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上。
功能部件为汽车发动机舱的现有装置,隔热板可固定在功能部件上,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节省制造成本,功能部件可以为水管、线束、支架、横梁等。
采用如上结构,能够利用水管等功能部件来安装隔热板,不必设置专门安装隔热板的结构,从而降低了部件数量,节省了制造成本。
本发明优选所述隔热板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上,所述支架具有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的第一固定部。
采用如上结构,支架既将隔热板固定在发动机上,又将功能部件固定在发动机上,减少了部件数量,节省了制造成本。
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缸盖和缸盖罩,支架可以固定于发动机的缸盖罩上(支架具有固定于发动机的缸盖罩的第一固定部)。
本发明优选,相对于所述排气管,所述隔热板更靠近所述进气管。
因为隔热板的作用是保护进气管不受排气管热量的影响,隔热板更靠近进气管可以防止排气管的热量从侧面影响进气管,能更好地保护进气管不受热量的影响。
本发明优选,所述隔热板具有主体部与第二固定部,所述主体部面对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配置,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延伸部隔开,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弯折且固定于所述功能部件,所述隔热板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沿着所述功能部件的延伸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固定点。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沿着功能部件的延伸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固定点的配置,能够使隔热板平行于功能部件配置,如此,不仅能够实现均一的隔热保护,而且平行设置使得隔热板占用的空间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功能部件侧的第三延伸部上,于远离所述支架的方向上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的第三固定部。
采用如上结构,功能部件通过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还通过远离支架的方向上设有的固定件固定在发动机上,能够使功能部件的位置保持稳定,进而使隔热板的位置保持稳定,从而稳定地抑制进气温度的上升。
本发明优选,所述支架还具有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上的底座板部、从所述底座板部的在所述功能部件的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向与所述底座板部的板面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对连接部、以及从一对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末端向相远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板部,所述隔热板固定在一对所述支承板部上。
采用如上结构,通过底座板部、连接部与支承板部形成的类似"几"字形的支架,能够以占用空间较小的支架结构稳定地支承隔热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的斜视图;
图2为隔热板的结构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
图3为隔热板的安装于水管上的状态下的大致从前侧看到的视图;
图4为安装着支架与固定件的状态下的水管的结构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俯视图,(C)为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汽车发动机舱结构;10、发动机;20、进气管;21、进气管的延伸部;22、进气管的延伸部(第一延伸部);22a、谐振腔;23、进气管的延伸部;30、排气管;31、排气管的延伸部(第二延伸部);32、排气管的延伸部;40、水管;41、水管的延伸部(第三延伸部);41a、第一区段;41b、第二区段;42、水管的延伸部;50、隔热板;51、隔热板的主体部;52、固定部(第二固定部);52a、52b、固定部上的固定孔(固定点);60、支架;61、底座板部;61a、第一固定部;62、63、连接部;64、65、支承板部;64a、65a、支承板部上的固定孔(固定点);70、固定件;70a、固定件上的固定孔(第三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整体结构>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的斜视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了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这些方向是以车身为基准进行定义的,此外,图1中也有对这些方向进行标示。另外,对各个结构要素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如无特别记载,是指安装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1所示,在汽车发动机舱结构100中具有发动机10,在发动机10上连接有进气管20与排气管30。
进气管20具有从发动机10的上部伸出而向前上方倾斜延伸的延伸部21、从延伸部21弯折而向右延伸的延伸部22(第一延伸部)以及从延伸部22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23。在延伸部22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谐振腔22a(突出部)。通过设置谐振腔22a,能够降低进气噪音,对进气起到缓冲稳定作用。
排气管30具有从发动机10的右侧部伸出而大致向右延伸的延伸部31(第二延伸部)以及从延伸部31弯折而向左下方延伸的延伸部32。
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同向延伸(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位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的前上方。由于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同向延伸且相对配置,因而使得二者相距较近,高温的排气管30(延伸部31)散发出的热量(热辐射)容易使进气管20(延伸部22)升温,造成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之间配置有隔热板50,由隔热板50阻挡排气管30(特别是延伸部31)散发出的热量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的传递,从而,能够由隔热板50保护进气管20(延伸部22),抑制排气管30散发出的热量对进气管20的影响。
<隔热板的结构>
下面对隔热板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隔热板的结构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
如图2所示,隔热板50具有主体部51与由主体部51的底端部弯折而与主体部51成一定角度的固定部52,由此,隔热板50整体上大致呈字母L形(图2中(B))。在固定部52上形成有左右两个固定孔52a、52b(固定点)。由图2中的俯视图(C)可明确看出,与靠右侧的固定孔52a相比,靠左侧的固定孔52b配置在距离主体部51更远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隔热板50的主体部51大致从后方(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所在侧)面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固定部52从主体部51的底端向前延伸。
<隔热板的安装结构>
下面对隔热板5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在汽车发动机舱结构100中具有水管40,水管40的左端连接至散热器,水管40的右端连接至冷却水的补充水箱,水管40具有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41(第三延伸部)与从延伸部41的右端部弯折而向前延伸的延伸部42。其中,水管40的延伸部41与延伸部42连接在一起,并且,水管40的延伸部41配置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的下方,且位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的前上方,与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同向延伸且相对配置。
隔热板50安装在该水管40的延伸部41上,面朝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配置,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形成遮罩、保护,更准确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遮罩、保护延伸部22的形成有谐振腔22a的部分。即,隔热板50以靠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而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形成遮罩的方式配置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之间,以阻挡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散发出的热量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的传递,抑制来自于排气管30的热量对进气管20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之间,隔热板50较为靠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配置,因而可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形成有效的保护使其免受或少受来自于排气管30侧的热量的影响。
图3为隔热板的安装于水管上的状态下的大致从前侧看到的视图;图4为安装着支架与固定件的状态下的水管的结构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俯视图,(C)为前视图。
如图3、图4所示,水管40的延伸部41具有在安装状态下与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大致平行的第一区段41a以及从第一区段41a的右端部向后弯折而向右后方倾斜延伸的第二区段41b。在第一区段41a上靠近左侧端部的部位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件70,固定件70上设有固定孔70a(第三固定部),通过使用螺栓插入该固定孔70a中而将固定件70安装在发动机10上。在第二区段41b上固定有支架60,上述隔热板50通过该支架60安装在水管40上。另外,水管40的延伸部42连接于第二区段41b的右端。
支架60整体上大致呈“几”字形,具有通过焊接固定在水管40的延伸部41的第二区段41b上的底座板部61、从底座板部61的左右两端弯折而向上方(与底座板部61的板面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连接部62、63、以及从左右的连接部62、63弯折而向左右方向外侧(相远离的方向)延伸的支承板部64、65。在支承板部64、65上分别设有固定孔64a、65a(固定点),连结这两个固定孔64a、65a的中心的假想直线与第二区段41b平行。通过使隔热板50上的固定孔52a、52b与支架60上的固定孔65a、64a对准,分别插入螺栓71并拧紧而使隔热板50安装在支架60上进而安装在水管40上。
并且,隔热板50的固定部52上的两个固定孔52a与52b沿着水管40的第二区段41b的延伸方向排列,其中,距离主体部51的底端较远的固定孔52b与左侧的支承板部64上的固定孔64a对应,距离主体部51的底端较近的固定孔52a与右侧的支承板部65上的安装孔65a对应,从而,能够使得隔热板50在安装状态下其主体部51沿着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保持大致平行地延伸,隔热板50的主体部51在左右方向上的各处到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谐振腔22a)的距离相等,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谐振腔22a)形成均一的隔热保护,而且隔热板50占用的空间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也就是说,在安装状态下,隔热板50的固定部52上的固定孔52a与52b中,与靠水管40上的第一区段41a较远的固定孔52a相比,靠水管40上的第一区段41a较近的固定孔52b距离隔热板50的主体部51的距离较近,由此,可以使得主体部51与第一区段41a大致平行进而也与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大致平行。
<其他>
另外,在支架60的底座板部61上设有固定孔61a(第一固定部),通过使用螺栓插入该固定孔61a能够将支架60固定在发动机10上。具体而言,发动机10包括发动机本体、缸盖和缸盖罩,支架60可以固定于发动机10的缸盖罩上。通过该支架60与上述固定件70相对于发动机10的固定,能够将水管40的延伸部41固定在发动机10上。也就是说,由固定水管40的支架60同时形成支承隔热板50的支承件,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减少隔热板50的安装结构的占用空间。
<实施方式的作用与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20与排气管30彼此具有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的延伸部22与延伸部31,在延伸部22与延伸部31之间配置有隔热板50,由隔热板50阻挡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散发出的热量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的传递,抑制了来自于排气管30的热量造成进气管20的升温,从而抑制发动机10进气温度的升高,进而抑制发动机10的功率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板50安装在水管40(延伸部41)上,即利用水管40来安装隔热板50,因而,不必另外设置专门安装隔热板50的结构,因此能够节省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上形成有向后突出的谐振腔22a,隔热板50至少遮罩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的形成有谐振腔22a的部分,由此,能够由隔热板50保护向后方(排气管30所在侧)突出的谐振腔22a使其免受或者少受来自于排气管30的热量的影响。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水管40的延伸部41具有与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平行延伸的第一区段41a以及从第一区段41a的右端部向后方(排气管30所在侧)弯折而向右后方倾斜延伸的第二区段41b,隔热板50安装在该第二区段41b上。与第一区段41a相比,第二区段41b的位置靠后,在这样的第二区段41b上安装、支承隔热板50,能够使得隔热板50的固定部5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较短,即可实现主体部51避让谐振腔22a,隔开间隔面对谐振腔22a配置,从而,能够避免较长的固定部52产生的弹性变形造成隔热板50(主体部51)上下晃动,即,提高了隔热板5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能够稳定地抑制发动机10进气温度的升高,稳定地抑制发动机10功率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板50通过具有上述底座板部61、连接部62、63与支承板部64、65而形成为“几”字形的支架60实现安装,因而由单个支架60即可较为稳定地支承隔热板50,而且支架60占用的空间小,空间利用率高,适用于空间紧凑的结构中,另外,支架60的结构也便于固定和焊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与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之间,隔热板50靠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配置,对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形成有效遮罩,然而,也可以使隔热板50靠近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配置,近距离遮罩排气管30的延伸部31。不过,从有效保护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有效抑制发动机10进气温度的观点来看,优选靠近进气管20的延伸部22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热板50与支架60间通过在固定孔中插入螺栓而实现固定,然而,关于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隔热板50与支架60中的一方设置焊接螺栓(固定点),而在另一方设置供焊接螺栓插入的孔(固定点),之后在焊接螺栓上旋合螺母并旋紧从而将隔热板50固定在支架60上。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热板50安装在水管40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另外设置的支承结构安装在发动机10上。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气管20从发动机10的上部延伸出来后向右延伸,排气管30从发动机的右侧部延伸出来,然而,其中的进气管20与排气管30在发动机10上的连接位置以及延伸方向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前置发动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后置发动机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水管40为功能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利用该水管40支承隔热板5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部件,例如线束、支架、横梁等来支承隔热板50。

Claims (7)

1.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具有发动机(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10)上连接着进气管(20)与排气管(30),在所述进气管(20)和所述排气管(30)之间配置有隔热板(50),由所述隔热板(50)对所述排气管(30)散发出的热量向所述进气管(20)的传递形成阻挡,
所述进气管(20)和所述排气管(30)沿着所述发动机(10)的构造轮廓布置,
所述进气管(20)具有从所述发动机(10)的上部伸出而向车辆前上方倾斜延伸的进气管倾斜延伸部(21)以及从所述进气管倾斜延伸部(21)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2),所述第一延伸部(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气管(20)从所述发动机(10)伸出后向车宽方向一侧延伸方向相同;在所述第一延伸部(22)上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谐振腔(22a),
所述排气管(30)具有从所述发动机(10)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一侧伸出的第二延伸部(31)以及从所述第二延伸部(31)弯折而向车宽方向另一侧的下方延伸的排气管向下延伸部(32),
所述第一延伸部(2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1)相对配置,
所述隔热板(50)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2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1)之间且更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22),所述隔热板(50)至少遮罩所述谐振腔(22a)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50)固定在所述发动机(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功能部件,所述功能部件具有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管(20)的第一延伸部(22)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相对配置的第三延伸部(41),
所述隔热板(50)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50)通过支架(60)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41)上,所述支架(60)具有固定于所述发动机(10)的第一固定部(61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50)具有主体部(51)与第二固定部(52),所述主体部(51)面对所述进气管(20)的第一延伸部(22)配置,所述主体部(51)与所述进气管(20)的第一延伸部(22)隔开,所述第二固定部(52)相对于所述主体部(51)弯折且固定于所述功能部件,
所述隔热板(50)的所述第二固定部(52)具有沿着所述功能部件的延伸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固定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功能部件的第三延伸部(41)上,于远离所述支架(60)的方向上设有固定件(70),
所述固定件(70)具有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的第三固定部(70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0)还具有固定在所述功能部件的所述第三延伸部(41)上的底座板部(61)、从所述底座板部(61)的在所述功能部件的第三延伸部(4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向与所述底座板部(61)的板面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对连接部(62、63)、以及从一对所述连接部(62、63)的延伸末端向相远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板部(64、65),
所述隔热板(50)固定在一对所述支承板部(64、65)上。
CN201810146864.2A 2018-02-12 2018-02-12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Active CN110143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6864.2A CN110143129B (zh) 2018-02-12 2018-02-12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6864.2A CN110143129B (zh) 2018-02-12 2018-02-12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3129A CN110143129A (zh) 2019-08-20
CN110143129B true CN110143129B (zh) 2021-10-15

Family

ID=6758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6864.2A Active CN110143129B (zh) 2018-02-12 2018-02-12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431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41942U (zh) * 2010-10-29 2011-05-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燃油管卡安装支架
CN103982316A (zh) * 2014-05-14 2014-08-1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总成
US20160258336A1 (en) * 2015-03-03 2016-09-0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eat insulator
CN107000572A (zh) * 2014-12-19 2017-08-0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41942U (zh) * 2010-10-29 2011-05-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燃油管卡安装支架
CN103982316A (zh) * 2014-05-14 2014-08-1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总成
CN107000572A (zh) * 2014-12-19 2017-08-0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US20160258336A1 (en) * 2015-03-03 2016-09-0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eat insul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3129A (zh) 201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1119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exhaust pipe
JP2005030570A (ja) 防振遮熱板
US20190193553A1 (en) Vehicle
CN101117928B (zh) 用于内燃机的燃油泵
JP5850413B2 (ja) 電子制御装置の固定構造
CN110143129B (zh) 汽车发动机舱结构
JP4526016B2 (ja) 制御ボックス取付ブラケット
CN111425287B (zh) 排气管修整器的安装部结构
JP2013174199A (ja) 燃料ポンプ保護構造
JP2019001279A (ja) 接地ガード取付構造
EP2055920B1 (en) Gap blocking mechanism
JP2004106652A (ja) エンジン取付け部における防振ゴムの遮熱構造
JP2019182077A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10563627B2 (en) Air cleaner unit and engine having the same
KR20160096932A (ko) 차량용 캐리어
JP7045650B2 (ja) キャブの遮熱構造
KR102050989B1 (ko) 차량용 쿨링모듈
JP4402124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制御ユニット取付け装置
KR101220969B1 (ko) 라디에이터의 마운팅 구조
CN221169712U (zh) 用于作业机械的排气管的防护罩及作业机械
KR102095256B1 (ko) 자동차용 엔진 마운팅 브라켓
JP7435301B2 (ja) 電装部品の支持構造
JP7205739B2 (ja) キャブの遮熱構造
JP2005273511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温度低減装置
KR101877316B1 (ko) 차량용 캐리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