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4450B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4450B
CN110034450B CN201811572717.8A CN201811572717A CN110034450B CN 110034450 B CN110034450 B CN 110034450B CN 201811572717 A CN201811572717 A CN 201811572717A CN 110034450 B CN110034450 B CN 110034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body portion
intermediate insula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727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4450A (zh
Inventor
平田星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10034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4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4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4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可靠性提高且小型化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外侧导体部,包括中空的外侧本体部、形成于所述外侧本体部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接缝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延伸以与所述接缝相交的缝隙;中间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使其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外侧本体部内的比所述缝隙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包括在所述中间绝缘体内形成的内部腔体;中心导体部,包括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中心本体部以及从所述中心本体部向前延伸且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接触臂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地,在诸如同轴线缆等的线缆的末端使用由圆筒型的外壳包围端子的周围的连接器,以将线缆连接于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所包含的插座等(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9是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
在图19中,附图标记861标示与同轴线缆891的末端连接的连接器的圆筒形的外壳,且从同轴线缆891的后部延伸的小的圆筒形的屏蔽覆盖部863挟持同轴线缆891的端部并连接于同轴线缆891的屏蔽线892。外壳861的周围覆盖有由绝缘树脂制成的覆盖体811。
另外,附图标记851标示设置于外壳861的内部的端子,从其后部延伸的尾部852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从同轴线缆891的末端突出的中心导体894。包围端子851的周围的绝缘部件821固定在外壳861的内部。
如果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嵌合于对接连接器,则对接端子951插入端子851以与端子851导通,且对接外壳961插入外壳861,以与外壳861导通。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6-041082号公报。
然而,在该常规连接器中,防水性能不足,且因此水分可能从连接器的末端部渗入同轴线缆891内。另外,虽然考虑了将防水部件附接于连接器的末端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的尺寸增加,且与对接连接器的嵌合以及嵌合解除的性能(即插拔性能)降低。
在此,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解决上述常规连接器的问题的、可靠性高、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以及插拔性能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连接器包括:外侧导体部,包括中空的外侧本体部、形成于所述外侧本体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缝以及以与所述接缝相交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缝隙;中间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使该中间绝缘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外侧本体部内的比所述缝隙更靠后方的位置,该中间绝缘体包括在所述中间绝缘体内形成的内部腔体;中心导体部,包括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中心本体部、以及从所述中心本体部向前延伸且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接触臂部。
在所述连接器中,所述中间绝缘体在比所述缝隙更靠后方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外侧导体部。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前方套筒,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所述外侧本体部的外侧,并该前方套筒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缝隙。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帽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所述外侧本体部的后端以及所述中心本体部的后端;所述外侧导体部包括贯通所述外侧本体部的侧壁的开口;所述中间绝缘体包括从所述中间绝缘体的外周面凹入的凹部;所述帽体包括凸部以及圆筒部,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外侧导体部的开口,所述圆筒部进入所述外侧本体部和所述中间绝缘体的凹部之间。
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外侧导体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导体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连接于所述中心导体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连接器为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且可靠性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A、图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两面视图,其中图3A是侧视图而图3B是仰视图。
图4A~图4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图4A是沿图3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B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C是沿图3A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
图5A~图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的四面视图,其中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俯视图,图5C是侧视图,而图5D是沿图5C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
图6A~图6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中间绝缘体的四面视图,其中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俯视图,图6C是侧视图,而图6D是沿图6C的线E-E作出的剖视图。
图7A~图7C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图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7C是仰视图。
图8A、图8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立体图,其中图8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8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9A~图9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一三面视图,其中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线F-F作出的剖视图,而图9C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A~图10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二三面视图,其中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线G-G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0C是前视图。
图11A、图1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两面视图,其中图11A是俯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线H-H作出的剖视图。
图12A、图12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2A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2B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3A、图1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一两面视图,其中,图13A是俯视图而图13B是沿图13A的线I-I作出的剖视图。
图14A、图14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两面视图,其中,图14A是侧视图而图14B是沿图13A的线J-J作出的剖视图。
图15A~图1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图15A是沿图14A的线K-K作出剖视图,图15B是沿图14A的线L-L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5C和图15D是图15A和图15B的局部变形例。
图16A、图16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端子的两面视图,其中,图16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6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7A、图17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外壳的两面视图,其中,图1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7B是侧视图。
图18A、图18B是两面视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其中图18A是俯视图而图18B是沿图18A的线M-M作出的剖视图。
图19是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连接器
11 前方套筒
11a、21a、61a、164a 内部腔体
11f、111f 壳体前端
12 后方套筒
12b、21b、164b 凹部
12c、22j 浇口痕迹
12d 溢流痕迹
12r、21r、63r 后端
21 中间绝缘体
21a1 锥形部
21a2 圆孔部
21a3 方孔部
21c 定位突起
21d 小突起
21f、63f 前端
22 帽体
22a 锚定部
22b 突出部
22c 圆筒部
22d 前方腔体
22e 后方腔体
22f 收缩部
22g、65 缺口部
22h 外侧部
22i 外侧腔体
22k 薄壁部
22m 凹部
31 密封部件
51、851 端子
52、62、152、162、852 尾部
52a、62a 第一连接板
52b、62b 第二连接板
52c 连结部
53、63、153、163 本体部
53a 接合突起
54 接触臂部
61、861 外壳
63a 缝隙
63b、164d 开口
63c、164c 接缝
64 锁定突起
91 线缆
92 外侧覆盖部件
93 导线
93a 第一导线
93b 第二导线
94 芯线
94a 第一芯线
94b 第二芯线
95 内侧覆盖部件
101 对接连接器
111 对接壳体
111a 凸缘部
111b 介入部
111c 第一凹槽部
111d 第二凹槽部
111r 壳体后端
131 对接密封部件
141 第一外侧密封部件
142 第二外侧密封部件
151、951 对接端子
152a、162a 倾斜部
153a 台阶部
154、164 接触部
161、961 对接外壳
163a 曲部
811 覆盖体
821 绝缘部件
863 屏蔽覆盖部
891 同轴线缆
892 屏蔽线
894 中心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A、图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两面视图,图4A~图4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A~图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的四面视图,图6A~图6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中间绝缘体的四面视图,图7A~图7C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端子的三面视图,图8A、图8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立体图,图9A~图9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一三面视图,图10A~图10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二三面视图,以及图11A、图1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两面视图。图3A是侧视图而图3B是仰视图。图4A是沿图3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B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C是沿图3A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俯视图,图5C是侧视图,而图5D是沿图5C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俯视图,图6C是侧视图,而图6D是沿图6C的线E-E作出的剖视图。图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7C是仰视图。图8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8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线F-F作出的剖视图,而图9C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线G-G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0C是前视图。图11A是俯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线H-H作出的剖视图。
在图1~图11B中,附图标记1表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其作为连接器组件的对连接器中的一个。连接器1优选为线缆连接器,且在连接器1连接于线缆91的末端的状态下使用并嵌合到后述的对接连接器101(作为连接器组件的一对连接器中的另一个)中。对接连接器101是安装在诸如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终端、车辆导航装置、车载音频装置、车载传感器、车载摄像机、车辆照明装置以及车辆用控制装置之类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的设备上的连接器,也可安装在任何类型的设备上。为了方便图示,仅线缆91的末端附近的部分绘出,而其它部分省略。
另外,线缆91可为任何类型的线缆,可为同轴线缆、双绞线缆等,但是如图2所示,线缆91将按具有两条并行的导线93的双轴线缆进行说明。线缆91包括:第一导线93a,其中导电的第一芯线94a的周围覆盖有绝缘的内侧覆盖部件95;以及第二导线93b,其中导电的第二芯线94b的周围覆盖有绝缘的内侧覆盖部件95,而且第一导线93a和第二导线93b并行排列并一体覆盖有绝缘的外侧覆盖部件92。如图2所示,假设第一芯线94a和第二芯线94b的距末端预定长度范围内的一部分在去除了内侧覆盖部件95的状态下露出。另外,当统一说明第一芯线94a和第二芯线94b时,将统称为芯线94,而当统一说明第一导线93a和第二导线93b时,将统称为导线93。
这里,线缆91和连接器1可用于提供电源或可用于传输信号。另外,连接器1将按具有小的直径(例如约3.0mm的外径(后方套筒12的外径))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尽管当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构件处于图1中所示的姿态时这些指示是合适的,但是,当这些姿态改变时,这些方向指示应对应这些改变而变化地进行解释。
连接器1包括:前方套筒11,其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制成;外壳61,作为外侧导体部,其是通过对导电的金属板实施诸如冲裁、冲压、弯曲等加工而成形的部件且收容于前方套筒11内;中间绝缘体21,其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部件且收容于外壳61内;端子51,作为中心导体部,其是通过对导电的金属板实施诸如冲裁、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成形的部件且收容于中间绝缘体21内;帽体22,作为盖部件,其是由诸如优选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部件,且设置在外壳61和端子51的后侧;密封部件31,其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弹性体一体形成的部件并以水密方式密封外壳61、端子51以及帽体22的后侧;以及后方套筒12,其是通过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部件且设置在前方套筒11的后侧。
前方套筒11、帽体22、密封部件31以及后方套筒12均是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与其它的部件一体化的部件,但是应注意的是,尽管为了便于说明,而在图2中以单独存在的方式示出前方套筒11、帽体22、密封部件31以及后方套筒12,但它们并非是以与其它部件分离的状态单独存在的。
如图5A~图5D所示,外壳61包括:本体部63,作为圆筒形状的外侧本体部;以及尾部62,作为从本体部63的后端63r向后(X轴负方向)延伸的外侧尾部。本体部63是中空的部分,通过将平板状的金属板轧制成圆筒状的形状制作,且包括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接缝63c。本体部63的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内部腔体61a,且中间绝缘体21和端子51收容于内部腔体61a内。
另外,本体部63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缝隙63a与接缝63c相交。缝隙63a是供构成前方套筒11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的部分且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贯通构成本体部63的金属板,但是不在本体部63的整个周长上存在。中间绝缘体21和端子51在内部腔体61a中通过设置在中间绝缘体21的外侧的小突起21d以轻压入状态收容于缝隙63a的后方。即,小突起21d作为轻压入部而位于缝隙63a的后方。在本体部63上的前端63f和缝隙63a之间的范围内,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锁定突起64。锁定突起64与嵌合于连接器1的对接连接器101所具有的后述的对接外壳161接合。
当对接外壳161从前端63f进入内部腔体61a内并与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锁定突起64接合时,由于锁定突起64被对接外壳161向半径方向外侧推,所以在本体部63的前端63f和缝隙63a之间的范围发生变形而直径扩大。然而,由于缝隙63a的存在,这种变形未向缝隙63a的后方传递。因此,即使在因小型化而中间绝缘体21到外壳61的固定强度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收容于内部腔体61a内的位于缝隙63a的后方的中间绝缘体21也不会与本体部63分离。
另外,本体部63的后端63r设置有向前凹入的缺口部65。中间绝缘体21的定位突起21c进入缺口部65,并与缺口部65接合。另外,在本体部63的后端63r附近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构成本体部63的金属板的开口63b。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到以贯通本体部63的侧壁的方式形成的开口63b中。
从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彼此正交的第一连接板62a及第二连接板62b设置在尾部62的后端附近。第二连接板62b以相对第一连接板62a成直角的方式被弯折而形成。如图4C所示,以在线缆91的第二导线93b的末端去除内侧覆盖部件95的状态而露出的第二芯线94b,在其圆周面上的沿前后方向观察时为彼此正交的两部位分别抵接或接近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且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因此,即使第二芯线94b与尾部62重叠的范围在前后方向上短,但因为第二芯线94b在第二芯线94b的圆周面上的两部位上连接于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因此第二芯线94b以及尾部62可靠地彼此连接且可靠地彼此导通。
前方套筒11通过包覆成形一体附接于外壳61的外侧。如前所述,形成前方套筒11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外壳61的缝隙63a内,因此前方套筒11可靠地附接于外壳61。前方套筒11是大体圆筒形的部件,且具有沿轴方向(即前后方向)贯通的圆柱状的内部腔体11a,且外壳61处于本体部63的在缺口部65的前方的大部分收容于内部腔体11a中的状态。另外,如图4A和图4B所示,前方套筒11处于前方套筒11比外壳61的本体部63的前端63f更向前延伸的状态,且距内部腔体11a中的壳体前端11f向后延伸的预定长度的范围内不存在外壳61。另外,内部腔体11a的中心轴与外壳61的内部腔体61a的中心轴同轴,且内部腔体11a的内径与外壳61的外径大体相同。
如图6A~图6D所示,中间绝缘体21是大体圆筒形的部件且具有沿轴方向(即前后方向)贯通的圆柱状的内部腔体21a。在内部腔体21a中的与前端21f相邻接的部分设置有内径随着向前延伸(X轴正方向)而增加的锥形部21a1。另外,在内部腔体21a中的与后端21r相邻接的部分设置有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方孔部21a3。另外,在内部腔体21a中的位于锥形部21a1和方孔部21a3之间的部分是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孔部21a2,圆孔部21a2具有比方孔部21a3的内径小的内径。端子51收容于内部腔体21a内,端子51的本体部53收容于方孔部21a3内,而端子51的接触臂部54收容于圆孔部21a2内。锥形部21a1中不存在有端子51,其用作引导部,使嵌合连接器1的对接连接器101所包含的后述的对接端子151的末端顺利地插入。
另外,在中间绝缘体21中的从后端21r向前方预定长度范围内形成有凹部21b。凹部21b是供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的部分,并且形成为相对中间绝缘体21的外周面进一步凹入,但是不存在于中间绝缘体21的整个周长上。另外,在后端21r的一部分形成有向后且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定位突起21c。定位突起21c从中间绝缘体21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进入外壳61的缺口部65以与缺口部65接合。
中间绝缘体21从后方被压入外壳61的内部腔体61a。此时,定位突起21c从后方进入外壳61的缺口部65以与缺口部65接合,从而完成中间绝缘体21在前后方向以及圆周方向上相对外壳61的定位。
如图7A~图7C所示,端子51包括:本体部53,作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方筒状的中心本体;一对接触臂部54,从本体部53向前延伸;以及尾部52,作为中心尾部,从本体部53向后延伸。本体部53是通过将平板状的金属板弯曲成方筒状的形状而制成的部分,且在方筒的其中一个侧壁形成有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53a。另外,接触臂部54的基端一体连接于方筒的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的前端。接触臂部54用作悬臂式的板弹簧。彼此相向的一对接触臂部54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前方延伸而变窄,且接触臂部54之间的在末端(即自由端)的间隔优选设定为小于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的外径。当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彼此嵌合时,由于对接端子151进入到彼此相向的一对接触臂部54之间而使对接触臂部54之间的间隔扩大,因此,用作悬臂式的板弹簧的接触臂部54从两侧挟持对接端子151,从而接触臂部54和对接端子151之间的接触被可靠地维持并可靠地导通。
尾部52具有一体连接于本体部53的连结部52c。连结部52c是用于将本体部53的后端和尾部52的前端连结的部件,并在正交于前后方向的方向(在图中7A~图7C所示的示例中为Y轴方向)上延伸,且用作封堵方筒状的本体部53的后端的盖部件。在图7A~图7C中所示的示例中,连结部52c从在方筒状的本体部53上形成接合突起53a的侧壁的后端以大体直角弯折,并在与该侧壁相向的侧壁的方向(Y轴负方向)上延伸,然后,越过彼此相向的侧壁后、以大体直角弯折并随后一体连接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尾部52的前端。在这种方式下,因为方筒状的本体部53的后端被连结部52c封堵,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构成密封部件31的弹性体从后端进入方筒的内部并进入到对接触臂部54之间。
另外,从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彼此正交的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设置在尾部52的后端附近。第二连接板52b以相对于第一连接板52a成直角弯折的方式形成。如图4C所示,以在线缆91的第一导线93a的末端去除内侧覆盖部件95的状态下而露出的第一芯线94a,在其圆周面上的沿前后方向观察时为彼此正交的两部位分别抵接或接近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并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因此,即使第一芯线94a与尾部52重叠的范围在前后方向上短,但因为第一芯线94a在第一芯线94a的圆周面上的两部位连接于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所以第一芯线94a和尾部52可靠地彼此连接并可靠地彼此导通。
端子51从后方压入中间绝缘体21的内部腔体21a。随后,方筒状的本体部53进入到在内部腔体21a中的与后端21r相邻接的部分上形成的方孔部21a3内,而一对接触臂部54进入到位于方孔部21a3的前方的圆孔部21a2内。此时,圆孔部21a2的内径小于本体部53的外径,且在连结部52c中的在尾部52的前端附近的部分抵接定位突起21c的后表面,因此,本体部53不会进入圆孔部21a2,且完成端子5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中间绝缘体21的定位。另外,因为方筒状的本体部53收容于方孔部21a3内,所以完成端子51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中间绝缘体21的定位。因为本体部53的接合突起53a咬入方孔部21a3的内壁,所以端子5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中间绝缘体21不会位移。此外,如图4A和图4B所示,接触臂部54停止在圆孔部21a2内且不进入锥形部21a1。
另外,在端子51压入中间绝缘体21的内部腔体21a、而该中间绝缘体21已压入外壳61的内部腔体61a内的状态下,如图4A所示,端子51的尾部52与外壳61的尾部62相向地向后延伸。具体地,端子51的尾部52与外壳61的圆筒状的本体部63的筒壁大体齐平、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壳61的尾部62的相向侧且向后延伸。即,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构成具有与外壳61的本体部63的圆筒壁面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圆筒壁面的一部分。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端子51的尾部52的后端的位置与外壳61的尾部62的后端的位置相同,且端子51的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的位置也与外壳61的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的位置相同。如图4C所示,端子51的第一连接板52a和外壳61的第一连接板62a彼此相向,而端子51的第二连接板52b与外壳61的第二连接板62b彼此大体齐平。
这样,在中间绝缘体21压入外壳61的内部腔体61a且端子51压入中间绝缘体21的内部腔体21a之后,如图9A~图9C和图10A~图10C所示的帽体22通过包覆成形一体成形在中间绝缘体21和端子51的后侧。为了方便起见,在图9A~图9C和图10A~图10C中,帽体22单独示出,但是帽体22是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而与中间绝缘体21、端子51以及外壳61一体化成形的部件,其中,包覆成形是指在将中间绝缘体21、端子51以及外壳61装在成形用的模具内的状态下将诸如合成树脂的介电材料填充到模具内,因此,帽体22实际上不是以具有如图9A~图9C和图10A~图10C所示的形状的单体而存在的。
结果,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进入使中间绝缘体21和端子51收容于其内的外壳61的本体部63的后端63r以及本体部63的外周面上的后端63r附近部分中的、外壳61与中间绝缘体21与端子51之间的间隙,以进行封闭。另外,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经由中间绝缘体21的凹部21b、进入外壳61的本体部63上形成的开口63b,从而并填充凹部21b和开口63b,以形成帽体22,由此帽体22可靠地附接于外壳61和中间绝缘体21。另外,因为被连结部52c封堵的后端进一步被帽体22从后方封堵,因此收容于中间绝缘体21的内部腔体21a的方孔部21a3内的端子51的本体部53不会被从方孔部21a3中拔出。
具体地,帽体22的圆筒部22c从外壳61的本体部63的后端63r侧进入位于本体部63的内部腔体61a内的中间绝缘体21的凹部21b,比圆筒部22c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外侧部22h进入到外壳61的缺口部65和中间绝缘体21的定位突起21c之间并覆盖定位突起21c,且从圆筒部22c的外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b进入外壳61的开口63b。另外,中间绝缘体21的后端附近的部分进入在圆筒部22c中形成的前方腔体22d内,端子51的本体部53的后端附近的部分进入比前方腔体22d靠后方的后方腔体22e,外壳61的尾部62的前端附近的部分进入外周的缺口部22g,且定位突起21c进入外侧部22h内的外侧腔体22i内。
中间绝缘体21的凹部21b未在中间绝缘体21的整个周长上延伸,且如图6A~图6D所示,在一部分形成有后侧凸部21e。因此,如图10A~图10C所示,在帽体22的圆筒部22c上形成有与后侧凸部21e对应的凹部22m,如图9A~图9C和图10A~图10C所示,在帽体22的圆筒部22c上形成有进入中间绝缘体21的外周面与外壳61的本体部63的内周面之间的小间隙中的薄壁部22k。尽管由于间隙的变化而可能不形成薄壁部22k,但是即使薄壁部22k不形成,防水性能也因帽体22而不受影响。
如前所述,帽体22通过包覆成形而成形,且由此即使各部件为了小型化而变小,帽体22、中间绝缘体21、外壳61以及端子51也能够可靠地一体化。图11A、图11B示出在前方套筒11通过包覆成形而成形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组装体。另外,如图11B所示,当帽体22通过包覆成形而成形时,形成在未示出的成形用模具(模子)的壁面的浇口位于帽体22的后表面的正前方,通过该浇口,构成帽体22的绝缘材料如由箭头43所指示填充成形用模具内,并进入各部件以使这些部件一体化。前述浇口可仅为一点,也可为多点。例如,浇口43和浇口43a能够设置成在帽体22的Z轴方向两侧并彼此相向。结果,当采用绝缘材料填充成形用模具时,作用在成形用模具内的部件上的绝缘材料的压力容易均匀化,且能够抑制因这些部件的位置偏差而引起的制件不满(short molding)的发生。应注意的是,浇口痕迹22j残留在成形后的帽体22的表面上。
如图8A、图8B所示,帽体22的外周面形成为与外壳61的圆筒状的本体部63的外周面大体齐平的圆周面。另外,向后突出的伞状或蘑菇状的锚定部22a形成在帽体22的后表面上,且收缩部22f形成在帽体22的后表面与锚定部22a之间。外壳61的尾部62从帽体22的后表面与圆周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向后突出而露出,从而至少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位于锚定部22a的后方。同样地,端子51的尾部52从帽体22的后表面与圆周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向后突出而露出,从而至少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位于锚定部22a的后方。
线缆91的芯线94连接于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这里,端子51的尾部52的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和外壳61的尾部62的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在比帽体22的锚定部22a更靠后方的相同的位置,端子51的第一连接板52a和外壳61的第一连接部62a彼此面对,而端子51的第二连接板52b和外壳61的第二连接板62b彼此大体齐平。
因此,以被去除了内侧覆盖部件95而露出的状态并行排列的线缆91的第一芯线94a和第二芯线94b安装在并行排列的端子51的第二连接板52b和外壳61的第二连接板62b上,且结果,如图8A、图8B所示,第一芯线94a抵接或接近端子51的尾部52的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第二芯线94b抵接或接近外壳61的尾部62的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通过进行诸如焊接等的连接,第一芯线94a的位于圆周面上的两部位连接于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而第二芯线94b的位于圆周面上的两部位也连接于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这样,由于能够通过比较单纯的作业动作(例如能够采用机器人等)将线缆91的第一芯线94a和第二芯线94b连接于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因此能够简化并合理化连接器1的组装作业,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由于第一芯线94a的位于圆周面上的两部位连接于第一连接板52a和第二连接板52b而第二芯线94b的位于圆周面上的两部位连接于第一连接板62a和第二连接板62b,因此,即使第一芯线94a和第二芯线94b与尾部52和尾部62重叠的长度在前后方向上短,但因第一芯线94a连接于尾部52的长度的总和以及第二芯线94b连接于尾部62的长度的总和均变得更长,从而使得连接可靠。
这样,在线缆91的芯线94连接于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之后,密封部件31通过包覆成形一体附接于已成形的端子51、外壳61以及帽体22的后侧。构成密封部件31的弹性体(其是柔性比前方套筒11、帽体22和后方套筒12的材料的柔性更高柔性的材料),进入在外壳61、中间绝缘体21、端子51以及帽体22之间存在的间隙,由此以水密性方式将间隙密封。另外,弹性体无间隙地覆盖在帽体22的后方露出的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以及与它们连接的线缆91的芯线94的周围,且以水密性方式密封间隙。优选,如图4A~图4C所示,密封部件3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密封部件31的前方与前方套筒11的外周面上的后端以及该后端附近的部分重叠,密封部件31的后方至少覆盖在直到帽体22的锚定部22a的范围内的各部件的周围。另外,密封部件31可形成为无间隙地覆盖在直到导线93的内侧覆盖部件95的外周面上的与前端接近的部分的范围内的各部件的周围。
因此,帽体22的锚定部22a成为埋设于密封部件31中的状态且成为密封部件31进入收缩部22f的周围的状态,从而帽体22和密封部件31彼此可靠地结合。另外,因为构成密封部件31的弹性体具有高柔性并无间隙地覆盖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以及与它们连接的线缆91的芯线94的周围,所以能够对端子51的尾部52、外壳61的尾部62以及芯线94进行可靠地防水。
在密封部件31通过包覆成形一体成形之后,通过再加热而使密封部件31和外壳61彼此紧密附着,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能够。
随后,后方套筒12通过包覆成形一体附接在前方套筒11的后部,以覆盖密封部件31和线缆91的导线93的周围。后方套筒12是用于与前方套筒11一起形成连接器1的最外侧层的部件,且优选地,如图4A~图4C所示,后方套筒1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从靠近前方套筒11的外周面上的后端的部分到靠近线缆91的外侧覆盖部件92的外周面上的前端的部分的范围内无间隙地覆盖各部件的周围。
应注意的是,后方套筒12可具有存在于外表面的整个周长上的凹部12b。凹部12b用于在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嵌合或解除嵌合(即在插拔连接器1时)钩挂未图示的器具。另外,当后方套筒12通过包覆成形而成形时,在未图示的成形用模具(铸型)的壁面形成的浇口位于如图4A所示的凹部12b的正后方,且构成后方套筒12的绝缘材料通过浇口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如箭头41所示。
优选地,浇口在后方套筒12的Y轴方向两侧上且彼此相向。结果,当用绝缘材料如箭头41所示地填充成形用模具时,作用在成形用模具中的部件上的绝缘材料的压力容易均匀化,能够抑制因部件的偏差而产生的制件不满。浇口的位置优选靠近外侧覆盖部件92,以提高在构成后方套筒12的绝缘材料与线缆91的外侧覆盖部件92之间的焊接性,但是外侧覆盖部件92存在于浇口的正下方是不理想的,这是因为外侧覆盖部件92会因绝缘材料的射出压力而变形。另外,当后方套筒12具有凹部12b时,浇口的位置优选比凹部12b更靠近外侧覆盖部件92。如果浇口的位置比薄的凹入12b更靠近前方套筒11,则在成形用模具内填充绝缘材料所需的压力变高,从而线缆91可能变形。考虑到这些事实,优选地,浇口处于如图4A所示的位置。应注意的是,浇口痕迹12c残留在成形的后方套筒12的表面上。
另外,在成形用模具内填充的绝缘材料溢流并如箭头42所示从成形用模具流出。优选地,绝缘材料由于溢流的流出也在后方套筒12的Y轴方向两侧的彼此相向的位置进行。绝缘材料溢流,从而构成后方套筒12的绝缘材料与线缆91的外侧覆盖部件92之间的焊接性变高,由此提高防水性能。优选地,绝缘材料流出的位置接近后方套筒12的后端12r,以提高绝缘材料与外侧覆盖部件92之间的焊接性。应注意的是,溢流痕迹12d残留在成形的后方套筒12的表面上。
接下来,将说明对接连接器101的构成。
图12A、图12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3A、图1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一两面视图,图14A、图14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两面视图,图15A~图1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6A、图16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端子的两面视图,以及图17A、图17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外壳的两面视图。图12A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2B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3A是俯视图而图13B是沿图13A的线I-I作出的剖视图。图14A是侧视图而图14B是沿图13A的线J-J作出的剖视图。图15A是沿图14A的线K-K作出剖视图,图15B是沿图14A的线L-L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5C和图15D是图15A和图15B的局部变形例。图16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6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7B是侧视图。
对接连接器101包括:对接壳体111,其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对接外壳161,作为对接外侧导体部,是通过对导电的金属板实施诸如冲裁、冲压、弯曲等加工成形的部件且收容于对接壳体111内;对接端子151,作为对接中心导体部,是通过对导电的金属板实施冲裁、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成形的部件且收容于对接壳体111内;对接密封部件131,其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部件,且以水密性方式密封对接外壳161和对接端子151的后侧;以及O型环式的第一外侧密封部件141和第二外侧密封部件142,其是通过诸如合成树脂等的弹性体一体形成的部件且附接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
对接壳体111和对接密封部件131为通过包覆成形与其它部件一体化的部件。
如图17A、图17B所示,对接外壳161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163,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平板状的尾部162,从本体部163的后端向后(X轴正方向)延伸;以及圆筒形状的接触部164,连接于本体部163的前端。尾部162是比本体部163宽的平板状的部件,且连接于安装有对接连接器101的设备(未示出)所具备的连接器、电路基板以及诸如电线的导线。另外,倾斜部162a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从而使得在尾部162的前端顺滑地过渡到具有窄的宽度的本体部163。
另外,接触部164为通过将平板状的金属板卷成圆筒状而制成的部分,且包括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接缝164c。接触部164的内部成为圆柱状的内部腔体164a,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穿过内部腔体164a。另外,接触部164的外周面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上延伸的凹部164b。凹部164b与嵌合对接连接器101的连接器1所具有的外壳61的锁定突起64接合。另外,接触部164的后端附近设置有沿板厚方向贯通构成接触部164的金属板的开口164d。该开口164d供构成对接壳体111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
具有大体曲柄状(crank-like)的侧面形状的曲部163a形成在本体部163的中途。如图17B所示,本体部163的除曲部163a以外的部分和尾部162相对于圆筒形的接触部164的中心轴向上(在图17B中所示的示例中,Z轴负方向)偏移,并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如图13B所示,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以与本体部163和尾部162夹着中心轴的方式在与本体部163和尾部162相向的方向(在图13B中所示的示例中,Z轴正方向)上偏移,并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曲部163a比本体部163中除曲部163a外的部分以及尾部162偏移得更多。因此,因为曲部163a和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之间的间隔变大,所以当对接壳体111通过包覆成形而成形时,填充在成形用模具(未示出)中的绝缘材料顺利地流动通过曲部163a和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之间的间隙,以均匀化地填充整个成形用模具。
如图13A、图13B所示,形成在未图示的成形用模具(模子)的壁面上的浇口位于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的曲部163a与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之间,构成对接壳体111的绝缘材料经由浇口并如由箭头44所示地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并进入各部位以使这些部件一体化。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的板厚比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薄,且在板厚较薄的一方设置有使绝缘材料的流动逃逸的曲部163a。结果,可防止在包覆成形过程中对接外壳161和对接端子151由于绝缘材料的流动而变形。
如图16A、图16B所示,对接端子151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153,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平板状的尾部152,从本体部153的后端向后(X轴正方向)延伸;以及圆柱形状的接触部154,连接于本体部153的前端。尾部152是比本体部153宽的平板状的部件,且连接于安装着对接连接器101的设备(未示出)所具有的连接器、电路基板以及诸如电线的导线。随后,接触部154进入到与对接连接器101嵌合的连接器1所具有的端子51的、彼此相向的接触臂部54之间,并被从其两侧挟持。结果,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与端子51的接触臂部54之间的接触得以可靠地维持,且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与端子51的接触臂部54彼此得以可靠地导通。另外,倾斜部152a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从而使得在尾部152的前端顺滑地过渡到具有窄的宽度的本体部153。
另外,本体部153的前端附近设置有台阶部153a,台阶部153a具有大体台阶状的侧面形状。如图13B所示,在本体部153中位于台阶部153a的前方(X轴负方向)的部分和接触部154以大体与圆筒形的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沿前后方向直线延伸,但是在本体部153中位于台阶部153a的后方(X轴正方向)的部分和尾部152相对中心轴向下(在图13B中所示的示例中,Z轴正方向)偏移地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如前所述,本体部153和尾部152以与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和尾部162夹着中心轴的方式在与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和尾部162相向的方向偏移,从而不接触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和尾部162。
在对接外壳161和对接端子151被布置成具有如图13B和图14B所示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包围对接外壳161的在本体部163和尾部162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对接端子151的在本体部153和尾部15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围的方式,通过包覆成形而一体附接有对接密封部件131。构成对接密封部件131的弹性体(其是柔性比对接壳体111的材料的柔性更高的材料)以水密性方式密封对接外壳161和对接端子151之间及它们周围的间隙。
随后,以覆盖对接外壳161、对接端子151以及对接密封部件131的周围的方式,通过包覆成形而一体附接有对接壳体111。如图13A至图15D所示,对接壳体111覆盖对接密封部件131的周围并保持构成对接密封部件131的弹性体被封入在其内。此时,因为形成在对接外壳161的本体部163和尾部16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倾斜部162a、以及形成在对接端子151的本体部153和尾部15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倾斜部152a支持上述弹性体,所以即使当对接壳体111包覆成形时作为高柔性材料的弹性体被流动的绝缘材料推动或被够成对接壳体111的绝缘材料从周围压制时,在对接外壳161中位于本体部163和尾部162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在对接端子151中位于本体部153和尾部15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围能够被维持受包围的状态而弹性体不会流出。
不是总是必要在对接端子151的尾部152及对接外壳161的尾部162形成倾斜部152a、162a,且如图15C和图15D所示,如果对接密封部件131被设置成卡在尾部152、162的前方附近,则即使倾斜部152a、162a省略,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即,优选地,对接密封部件131包围对接端子151的在本体部153和尾部152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对接外壳161的在本体部163和尾部162之间的连接部分。
另外,如图12A至图15D所示,对接壳体111在前后方向上覆盖对接端子151的整个本体部153和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以及整个本体部163,并且距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的末端的预定长度的范围从壳体前端111f向前(X轴负方向)露出而突出,具有距对接外壳161的尾部162以及对接端子151的尾部152的后端的预定长度的范围从壳体后端111r向后(X轴正方向)露出以突出。优选地,介于对接外壳161的尾部162与对接端子151的尾部152之间的板状的介入部111b形成在壳体后端111r的后方。另外,对接壳体111形成为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的圆筒状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靠近壳体前端111f的部分处露出。因为构成对接壳体111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进入在接触部164上形成的开口164d中,所以接触部164能够可靠地附接于对接壳体111。
另外,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1a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上的壳体前端111f和壳体后端111r之间的中间附近。凸缘部111a是用于附接于安装着对接连接器101的设备(未示出)的框体的外壁的部分,且对接连接器101中的位于凸缘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露出于框体的外部,而在对接连接器101中的位于对接连接器101的凸缘部111a的后方的部分收容于框体的内部。另外,第一凹槽部111c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的整个周长上形成在凸缘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上,而第二凹槽部111d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的整个周长上形成在凸缘部111a的后方的部分上。第一外侧密封部件141附接于第一凹槽部111c,第二外侧密封部件142附接于第二凹槽部111d。第一外侧密封部件141和第二外侧密封部件142从对接连接器101的外周面在凸缘部111a的前后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另外,第三凹槽部111e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的整个周长上形成在第二凹槽部111d的后方的部分上。当对接壳体111压入在框体的外壁上形成的孔中时,第三凹槽部111e为在因对接壳体111的第三凹槽部111e的后方的部分与该孔的摩擦而产生的碎屑等的情况下用于收容碎屑等的槽。因为碎屑等收容在第三凹槽部111e中,所以可防止由于碎屑等附着于第二外侧密封部件142而使防水性能降低。当对接壳体111未嵌合于连接器1中时,通过对接密封部件131和第二外侧密封部件142防止水进入框体。
接下来,将说明前述构成的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嵌合的状态。
图18A、图18B是两面视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其中,图18A是俯视图而图18B是沿图18A的线M-M作出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从前方套筒11的壳体前端11f和对接壳体111的壳体前端111f彼此相向的分离的状态彼此相向地接近,对接壳体111的壳体前端111f相对地进入前方套筒11的壳体前端11f开口的内部腔体11a,从而如图18B所示那样彼此嵌合。
当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彼此嵌合时,对接壳体111的凸缘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进入前方套筒11的内部腔体11a以收容于内部腔体11a内,在上述前方的部分上露出的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进入外壳61的内部腔体61a以收容于内部腔体61a内,对接壳体111的凸缘部111a接近或抵接前方套筒11的壳体前端11f,对接壳体111的壳体前端111f接近或抵接中间绝缘体21的前端21f,且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进入在中间绝缘体21的前端21f开口的内部腔体21a并进入到收容于内部腔体21a中的对接触臂部54的端子51之间并被从两侧挟持。
另外,对接壳体111的壳体前端111f的附近以及中间绝缘体21的前端21f的附近在直径上大体相同,且在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插拔方向(X轴方向)上并行排列。同样地,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也与中间绝缘体21和端子51在插拔方向上并行排列。另外,对接连接器101的进入到比外壳61的缝隙63a更靠后方(X轴负方向)的位置的部件仅是对接端子151的接触部154,而对接壳体111或对接外壳161不进入比缝隙63a更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即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在彼此嵌合的同时被扭转或线缆91被斜拉,但由于外壳61的缝隙63a的前方(X轴正方向)的部分能够柔顺地位移以与此对应,从而即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被解除,连接器1或对接连接器101也不会受损。因此,可减少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直径,并可得到不易受损,且能够维持插拔性能(嵌合感、插入力、拔出力的张力等)以及接触性的连接器组件。
另外,因为锥形部21a1形成在中间绝缘体21的内部腔体21a中,所以对接端子151的末端能够顺利地进入内部腔体21a。另外,因为在自由端处的接触臂部54之间的间隔小于对接端子151的外径,所以如果对接端子151进入对接触臂部54之间,则彼此相向的对接触臂部54的所述间隔被扩大并产生弹性反作用力,以从两侧挟持对接端子151。结果,接触臂部54和对接端子151之间的接触被可靠地维持且可靠地彼此导通。另外,在外壳61的本体部63上形成的多个锁定突起64与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上形成的凹部164b接合。结果,外壳61的本体部63与对接外壳161的接触部164之间的接触可靠地维持,从而可靠地导通。另外,附接于对接壳体111的第一凹槽部111c的第一外侧密封部件141压靠在前方套筒11的内部腔体11a的内周面上。结果,以水密方式密封在对接壳体111的外周面与前方套筒11的内部腔体1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以防止水分进入。
即使水分通过被第一外侧密封部件141密封的部位而渗入其内,在连接器中1,因为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壳61的尾部62、以及与它们连接的线缆91的芯线94的周围被密封部件31覆盖,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进入端子51的尾部52、外壳61的尾部62以及芯线94。同样地,在对接连接器101中,因为对接密封部件131覆盖对接外壳161和对接端子151之间及它们周围的区域,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进入对接端子151的尾部152和对接外壳161的尾部162。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包括:外侧导体部61,其包括中空的外侧本体部63、形成于外侧本体部63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接缝63c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延伸以与接缝63c相交的一缝隙63a;中间绝缘体21,其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使其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外侧本体部63内的比缝隙63a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包括在中间绝缘体21内形成的内部腔体21a;中心导体部51,包括收容于内部腔体21a内的中心本体部53以及从中心本体部53向前延伸且收容于内部腔体21a内的接触臂部54。
结果,可得到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连接器1。
另外,中间绝缘体21在缝隙63a的后方固定于外侧导体部61。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前方套筒11,其由一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外侧本体部63的外侧并使其一部分进入缝隙63a。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帽体22,其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外侧本体部63的后端以及中心本体部53的后端,其中,外侧导体部61包括贯通外侧本体部63的侧壁的开口63b,中间绝缘体21包括从外周面凹入的凹部21b,而且帽体22包括凸部22b以及圆筒部22c,凸部22b进入外侧导体部61的开口63b,圆筒部22c进入外侧本体部63和中间绝缘体21的凹部21b之间。
注意的是,本发明仅是一个示例,且由此保留本公开内容的主旨的且能容易地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构思的任何合适的变化包含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图中所示的各部分的宽度、厚度以及形状均是示意性的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解释。
另外,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和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性。通过阅读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能构思出在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构思内的各种其它的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侧导体部,包括中空的外侧本体部、形成于所述外侧本体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缝以及以与所述接缝相交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缝隙;
中间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且该中间绝缘体收容于所述外侧本体部内的比所述缝隙更靠后方的位置,该中间绝缘体包括在所述中间绝缘体内形成的内部腔体;
中心导体部,包括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中心本体部、以及从所述中心本体部向前延伸且收容于所述内部腔体内的接触臂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中间绝缘体在比所述缝隙更靠后方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外侧导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
前方套筒,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所述外侧本体部的外侧,该前方套筒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
前方套筒,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所述外侧本体部的外侧,该前方套筒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还包括:帽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一体附接于所述外侧本体部的后端以及所述中心本体部的后端,
所述外侧导体部包括贯通所述外侧本体部的侧壁的开口;
所述中间绝缘体包括从所述中间绝缘体的外周面凹入的凹部;
所述帽体包括凸部以及圆筒部,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外侧导体部的开口,所述圆筒部进入所述外侧本体部和所述中间绝缘体的凹部之间。
6.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以及
对接连接器,其包括:对接外侧导体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导体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连接于所述中心导体部。
CN201811572717.8A 2017-12-21 2018-12-21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110034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5004 2017-12-21
JP2017245004 2017-12-21
JP2018102973A JP6983109B2 (ja) 2017-12-21 2018-05-30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8-103195 2018-05-30
JP2018103195A JP7038006B2 (ja) 2017-12-21 2018-05-30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8-102973 2018-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4450A CN110034450A (zh) 2019-07-19
CN110034450B true CN110034450B (zh) 2020-12-04

Family

ID=6722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72717.8A Active CN110034450B (zh) 2017-12-21 2018-12-21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4) JP7038006B2 (zh)
CN (1) CN110034450B (zh)
TW (3) TWI7056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7942B2 (ja) * 2020-01-09 2024-02-2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690A (en) * 1987-05-07 1989-09-26 Amphenol Corporation Contact for crimp termination to a twinaxial cable
CN1838490A (zh) * 2005-03-23 2006-09-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同轴电缆末端处理结构、同轴电缆屏蔽端子及加压固定设备
WO2017127199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7579A (en) * 1987-08-27 1989-03-03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emale coaxial connector
JPH0244667A (ja) * 1988-08-04 1990-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部品
JPH0315477U (zh) * 1989-06-27 1991-02-15
GB9212732D0 (en) * 1992-06-16 1992-07-29 Amp Gmbh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H0641082U (ja) * 1992-11-06 1994-05-31 エス・ディ・ケイ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2742520B2 (ja) * 1995-06-23 1998-04-22 木谷電器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3062286U (ja) 1999-03-18 1999-09-28 八木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シ―ルド形プラグ付ケ―ブル
JP3068755U (ja) 1999-11-04 2000-05-16 オリエ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ジャック
JP2002025718A (ja) 2000-07-13 2002-01-25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868882B2 (ja) * 2002-10-15 2007-01-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嵌合保証部品付きコネクタ及びその嵌合保証部品
DE10258689B3 (de) * 2002-12-13 2004-07-08 Wolfgang B. THÖRNER Koaxiale Steckverbindung
JP4156548B2 (ja) * 2003-03-18 2008-09-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F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TWM248049U (en) * 2003-12-23 2004-10-21 Ming-Hua Ye Male connector of coaxial micro-cable
JP3858034B2 (ja) * 2004-06-03 2006-12-13 Smk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端子
CN2739837Y (zh) * 2004-10-20 2005-11-09 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 简装金属型音视频接头主体
JP5192029B2 (ja) * 2010-11-25 2013-05-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5928816B2 (ja) * 2012-09-1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インサート成形用金型、射出成形方法、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288708B2 (ja) 2013-05-08 2018-03-07 株式会社日の出光機製作所 フォーン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163455B2 (ja) * 2014-05-28 2017-07-12 Smk株式会社 気密型同軸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690A (en) * 1987-05-07 1989-09-26 Amphenol Corporation Contact for crimp termination to a twinaxial cable
CN1838490A (zh) * 2005-03-23 2006-09-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同轴电缆末端处理结构、同轴电缆屏蔽端子及加压固定设备
WO2017127199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4521A (ja) 2019-07-11
TWI686023B (zh) 2020-02-21
JP7038005B2 (ja) 2022-03-17
CN110034450A (zh) 2019-07-19
TWI705625B (zh) 2020-09-21
JP2019114523A (ja) 2019-07-11
JP7049922B2 (ja) 2022-04-07
TW201929345A (zh) 2019-07-16
JP2019114522A (ja) 2019-07-11
JP6983109B2 (ja) 2021-12-17
JP7038006B2 (ja) 2022-03-17
TW201929352A (zh) 2019-07-16
TWI698056B (zh) 2020-07-01
JP2019114520A (ja) 2019-07-11
TW201931680A (zh)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7728B2 (en) Equipment-mounting wire harness
US8485844B2 (en) L-shaped connector
US20160093984A1 (en) Connector
EP2610975A1 (en) Wire fixing memb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US20140120763A1 (en) Connector
CN110495053B (zh) 内导体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09478739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50743B (zh) 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034450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021838B (zh) 连接器
JP2018085228A (ja) コネクタ
CN110504597B (zh) 屏蔽连接器
US10608352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JP676278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985104B2 (en) Shield sleeve for a plug connector
JP4592376B2 (ja) 電子素子内蔵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KR101617386B1 (ko) 방수 커넥터용 하우징 조립체
US20220368083A1 (en) Connector module,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8041680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6107802A (ja) 電子素子内蔵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4596879B2 (ja) コネクタ用シールドケース
JP202019831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2086805A (zh) 防水连接器
JP2018073786A (ja) 接続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