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1680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1680A
TW201931680A TW107145670A TW107145670A TW201931680A TW 201931680 A TW201931680 A TW 201931680A TW 107145670 A TW107145670 A TW 107145670A TW 107145670 A TW107145670 A TW 107145670A TW 201931680 A TW201931680 A TW 2019316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tail
connector
insulating material
m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056B (zh
Inventor
平田星史郎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1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0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解決的問題:為了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並提高可靠性同時小型化,
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以及貫通所述外側本體部的一側壁的一開口;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在所述中間絕緣體內形成的一內部腔體以及從所述中間絕緣體的一外周面凹入的一凹部;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以及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形成於所述中間絕緣體內的一內部腔體;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一密封元件,其由一彈性體制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帽體的後端;以及一後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密封元件的外側。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以及一種連接器組件。
常規地,其中一端子的周圍由一圓筒型的外殼包圍的一連接器連接於諸如一同軸線纜等的一線纜的一末端,以將線纜連接於一電氣設備、一電子設備等所包含的一插座等(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9是常規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在圖19中,附圖標記861標示與一同軸線纜891的一末端連接的一連接器的一圓筒形的外殼,且從同軸線纜891的後部延伸的一小的圓筒形的屏蔽覆蓋部863挾持同軸線纜891的一端部並連接於同軸線纜891的一屏蔽線892。外殼861的周圍覆蓋有由一絕緣樹脂製成的一覆蓋體811。
另外,附圖標記851標示設置於外殼861的內部的一端子。從外殼861的一後部延伸的一尾部852透過諸如焊接等的一連接手段連接於從同軸線纜891的末端突出的一中心導體894。包圍端子851的周圍的一絕緣元件821固定在外殼861的內部。
如果具有這樣一種結構的連接器嵌合於一配合連接器,則一配合端子951插入端子851以與端子851導通,且一配合外殼961插入外殼861,以與外殼861導通。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公告JP06-041082。
然而,在該常規連接器中,防水性能不足,且因此水分可能從連接器的一末端部滲入同軸線纜891內。另外,可構思的是將一防水元件附接於連接器的末端部,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因為連接器的尺寸增加,所以與配合連接器的嵌合以及嵌合解除的性能(即插拔性能)降低。
在此,本發明是針對常規連接器的問題作出的,且本發明的一目在於提供解決常規連接器的問題的一種可靠性高的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以及插拔性能的連接器以及一種連接器組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以及貫通所述外側本體部的一側壁的一開口;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在所述中間絕緣體內形成的一內部腔體以及從所述中間絕緣體的一外周面凹入的一凹部;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以及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其中,所述帽體包括一凸部以及一圓筒部,所述凸部進入所述外側導體部的開口,所述圓筒部進入位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內部腔體的所述中間絕緣體的凹部。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接器還包括:一密封元件,其由一彈性體制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帽體的一後端;以及一前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一外側,其中,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所述密封元件的前部與所述前方套筒的一外周面上的一後端以及所述前方套筒的後端的附近重疊。
在又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帽體形成有設置在所述帽體的後方的具有一收縮部的一錨定部,且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所述密封元件的後部在直到至少錨定部的一範圍內覆蓋各元件的周圍。
在再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外側導體部包括從所述外側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外側尾部,所述中心導體部包括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中心尾部,一線纜連接於所述外側尾部和所述中心尾部,且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在直到與所述線纜的一導線的一內側覆蓋元件的一外周面上的一前端接近的部分的一範圍內無間隙地覆蓋各元件的周圍。
在還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外側尾部包括從一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一線纜的一第二芯線的一外周面上的兩部位的一第一連接板和一第二連接板,所述中心尾部包括從一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線纜的一第一芯線的一外周面上的兩部位的一第一連接板和一第二連接板,所述外側尾部的第一連接板和所述中心尾部的第一連接板彼此面對,而所述外側尾部的第二連接板和所述中心尾部的第二連接板設置成彼此大體齊平。
另外,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形成於所述中間絕緣體內的一內部腔體;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一密封元件,其由一彈性體制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帽體的後端;以及一後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密封元件的外側。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外側導體部包括從所述外側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外側尾部,所述中心導體部包括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中心尾部,一線纜的導線連接於所述外側尾部和所述中心尾部,所述導線覆蓋有一外側覆蓋元件,且所述後方套筒包括一澆口痕跡,所述澆口痕跡位於外側覆蓋元件的一前端部的前方並形成在對應一澆口的位置處,所述後方套筒的絕緣材料經由所述澆口流動進入成形用模具內。
在又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後方套筒包括存在於所述的澆口痕跡的前方的外表面的整個周長上的一凹部。
在再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後方套筒包括一溢流痕跡,所述溢流痕跡位於在所述後方套筒的外表面上、靠近後端並形成在所述後方套筒的絕緣材料透過溢流從成形用模具的內部流出的位置。
在還一實施例中,在所述連接器中,所述連接器還包括:一前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在所述後方套筒的前方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外側。
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本發明所述的連接器以及一配合連接器,所述配合連接器包括:一配合外側導體部,連接於所述外側導體部;以及一配合中心導體部,連接於所述中心導體部。
根據本發明,所述連接器為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插拔性能以及可靠性。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連接器的一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分解圖,圖3A及圖3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兩面視圖,圖4A至圖4C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剖視圖,圖5A至圖5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外殼的四面視圖,圖6A至圖6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中間絕緣體的四面視圖,圖7A至圖7C是在本實施例中的一端子的三面視圖,圖8A及圖8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部分組裝立體圖,圖9A至圖9C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帽體的一第一個三面視圖,圖10A及圖10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帽體的一第二個三面視圖,以及圖11A及圖11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部分組裝兩面視圖。在圖3A及圖3B中,圖3A是一側視圖而圖3B是一仰視圖。在圖4A至圖4C中,圖4A是沿圖3A的線A-A作出的一剖視圖,圖4B是沿圖3B的線B-B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4C是沿圖3A的線C-C作出的一剖視圖。在圖5A至圖5D中,圖5A是一立體圖,圖5B是一俯視圖,圖5C是一側視圖,而圖5D是沿圖5C的線D-D作出的一剖視圖。在圖6A至圖6D中,圖6A是一立體圖,圖6B是一俯視圖,圖6C是一側視圖,而圖6D是沿圖6C的線E-E作出的一剖視圖。在圖7A至圖7C中,圖7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圖7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7C是一仰視圖。在圖8A及圖8B中,圖8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8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在圖9A至圖9C中,圖9A是一俯視圖,圖9B是沿圖9A的線F-F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9C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在圖10A及圖10B中,圖10A是一側視圖,圖10B是沿圖10A的線G-G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10C是一前視圖。而在圖11A及圖11B中,圖11A是一俯視圖而圖11B是沿圖11A的線H-H作出的一剖視圖。
在圖中,附圖標記1標示本實施例的一連接器,其是作為一連接器組件的一對連接器中的一個。連接器1優選為一線纜連接器,且在連接器1連接於一線纜91的一末端的狀態下使用並嵌合到後述的一配合連接器101(作為連接器組件的所述一對連接器中的另一個)中。配合連接器101是安裝在諸如一個人電腦、一智慧型手機、一平板終端、一車輛導航裝置、一車載音頻裝置、一車載傳感器、一車載攝像機、一車輛照明裝置以及一車輛用控制裝置之類的電氣設備、電子設備等的設備上的一連接器,但是可安裝在任何類型的設備上。為了方便圖示,僅線纜91的末端附近的部分繪出,而其它部分省略。
另外,線纜91可為任何類型的線纜,且可為一同軸線纜、一雙絞線纜等,但是如圖2所示,線纜91將按具有兩並行導線93的一雙軸線纜進行說明。線纜91包括:一第一導線93a,其中一導電的第一芯線94a的周圍覆蓋有一絕緣的內側覆蓋元件95;以及一第二導線93b,其中一導電的第二芯線94b的周圍覆蓋有一絕緣的內側覆蓋元件95,而且第一導線93a和第二導線93b並行排列並一體覆蓋有一絕緣的外側覆蓋元件92。如圖2所示,假設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的從末端的一預定長度範圍內的一部分在內側覆蓋元件95被去除的狀態下露出。另外,當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統一說明時,將統稱為芯線94,而當第一導線93a和第二導線93b統一說明時,將統稱為導線93。
這裡,線纜91和連接器1可用於提供電源或可用於傳輸一信號。另外,連接器1將按具有一小的直徑(例如約3.0mm的一外徑(一後方套筒12的外徑))的一連接器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等用於說明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各構件的操作和構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且儘管當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構件處於圖中所示的方位時這些指示是合適的,但是,當這些方位改變時,這些方向指示應對應這些改變而變化地進行解釋。
連接器1包括:一前方套筒11,其由諸如一合成樹脂的一絕緣材料一體製成;一外殼61,作為一外側導體部,其是透過對一導電的金屬板實施諸如沖切、壓製、彎曲等加工而成形的一元件且收容於前方套筒11內;一中間絕緣體21,其是由諸如合成樹脂的絕緣材料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收容於外殼61內;一端子51,作為一中心導體部,其是透過對導電的金屬板實施諸如沖切、壓製、彎曲等加工而一體成形的一元件且收容於中間絕緣體21內;一帽體22,作為一蓋元件,其是由諸如合成樹脂的優選具有耐熱性的絕緣材料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設置在外殼61和端子51的後側;一密封元件31,其是由諸如合成樹脂的一彈性體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並以水密方式密封外殼61、端子51以及帽體22的後側;以及一後方套筒12,其是透過諸如合成樹脂的絕緣材料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設置在前方套筒11的後側。
前方套筒11、帽體22、密封元件31以及後方套筒12均是透過包覆成形(嵌件成形)與其它的元件一體化的元件,且儘管與其它部元件分離示出,但不單獨存在,但是應注意的是前方套筒11、帽體22、密封元件31以及後方套筒12在圖2中均以單獨方式示出。
如圖5A至圖5D所示,外殼61包括:一本體部63,作為一圓筒形狀的外側本體部;以及一尾部62,作為一外側尾部,從本體部63的後端63r向後(X軸負方向)延伸。本體部63是一中空的部分,透過將一平板狀的金屬板軋製成一圓筒狀的形狀製作,且包括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的一接縫63c。本體部63的內部形成有一圓柱狀的內部腔體61a,且中間絕緣體21和端子51收容於內部腔體61a內。
另外,本體部63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延伸的一縫隙63a相交接縫63c。縫隙63a是構成前方套筒11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的部分且形成為在板厚方向上貫通構成本體部63的金屬板,但是不在本體部63的整個周長上存在。中間絕緣體21和端子51在內部腔體61a中透過設置在中間絕緣體21的外側的一小突起21d以輕壓入狀態收容於縫隙63a的後方。即,小突起21d作為一輕壓入部而位於縫隙63a的後方。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多個鎖定突起64在本體部63上形成在一前端63f和縫隙63a之間的一範圍內。鎖定突起64與嵌合於連接器1的配合連接器101所包含的後述的一配合外殼161接合。
當配合外殼161從前端63f進入內部腔體61a並與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鎖定突起64接合時,因為鎖定突起64被配合外殼161向半徑方向外側推,所以本體部63的在前端63f和縫隙63a之間的範圍變形從而直徑擴大。然而,由於縫隙63a的存在,這種變形未向縫隙63a的後方傳遞。因此,即使中間絕緣體21到外殼61的固定強度由於小型化而不能增加,收容於內部腔體61a內的位於縫隙63a的後方的中間絕緣體21也不會與本體部63分離。
另外,本體部63的後端63r設置有向前凹入的一缺口部65。中間絕緣體21的一定位突起21c進入缺口部65,以與缺口部65接合。另外,在板厚方向上貫通構成本體部63的金屬板的一開口63b形成在本體部63的後端63r附近。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到形成為貫通本體部63的一側壁的開口63b中。
從連接器1的一長度方向(X軸方向,即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一第一連接板62a及一第二連接板62b設置在尾部62的後端附近。第二連接板62b透過相對第一連接板62a以一直角被彎折而形成。如圖4C所示,沿前後方向觀察時,線纜91的第二導線93b的末端去除內側覆蓋元件95的狀態下露出的第二芯線94b在圓周面上彼此正交的兩部位分別抵接或接近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且透過諸如焊接的連接手段連接於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因此,即使第二芯線94b重疊尾部62的範圍在前後方向上短,因為第二芯線94b在第二芯線94b的圓周面上的兩部位上連接於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所以第二芯線94b以及尾部62可靠地彼此連接且可靠地彼此導通。
前方套筒11透過包覆成形一體附接於外殼61的外側。如前所述,因為形成前方套筒11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外殼61的縫隙63a內,所以前方套筒11可靠地附接於外殼61。前方套筒11是一大體圓筒形的元件,且具有沿軸方向(即前後方向)貫通的一圓柱狀的內部腔體11a,且外殼61處於本體部63的在缺口部65的前方的大部分收容於內部腔體11a中的狀態。另外,如圖4A和圖4B所示,前方套筒11處於前方套筒11從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前端63f向前延伸的狀態,且外殼61在內部腔體11a中不存在於前方套筒11從一殼體前端11f向後延伸的一預定長度的範圍內。另外,內部腔體11a的一中心軸與外殼61的內部腔體61a的中心軸同軸,且內部腔體11a的一內徑與外殼61的一外徑大體相同。
如圖6A至圖6D所示,中間絕緣體21是一大體圓筒形的元件且具有沿軸方向(即前後方向)貫通的一圓柱狀的內部腔體21a。在內部腔體21a中與前端21f相接的部分設置有內徑隨著向前延伸(X軸正方向)而增加的一錐形部21a1。另外,在內部腔體21a中與一後端21r相接的部分設置有具有一矩形橫截面的一角孔部21a3。另外,在內部腔體21a中位於錐形部21a1和角孔部21a3之間的部分是具有一圓形橫截面的一圓孔部21a2,圓孔部21a2具有比角孔部21a3的內徑小的一內徑。端子51收容於內部腔體21a內,端子51的本體部53收容於角孔部21a3內,而端子51的一接觸臂部54收容於圓孔部21a2內。錐形部21a1作為一引導部,用於在端子51不存在的情況下使嵌合連接器1的配合連接器101所包含的後述的一配合端子151的末端順利地插入。
另外,一凹部21b在中間絕緣體21中形成在後端21r前方的預定長度範圍內。凹部21b是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的部分,並且形成為相對中間絕緣體21的外周面進一步凹入,但是不存在於中間絕緣體21的整個周長上。另外,後端21r的一部分設置有向後且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定位突起21c。定位突起21c從中間絕緣體21的外周面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並進入外殼61的缺口部65以與缺口部65接合。
中間絕緣體21從後方被壓入外殼61的內部腔體61a。此時,定位突起21c從後方進入外殼61的缺口部65以與缺口部65接合,從而中間絕緣體21在前後方向以及圓周方向上相對外殼61的定位完成。
如圖7A至圖7C所示,端子51包括:本體部53,作為具有一矩形橫截面的一角筒狀的中心本體;一對接觸臂部54,從本體部53向前延伸;以及一尾部52,作為一中心尾部,從本體部53向後延伸。本體部53是透過將一平板狀的金屬板彎曲成一角筒狀的形狀而形成的部分,且角筒的其中一個側壁設置有向外突出的一接合突起53a。另外,接觸臂部54的基端一體連接於角筒的一對側壁的前端。接觸臂部54作為一懸臂式的板彈簧。彼此面對的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的間隔隨著朝向前方延伸而變窄,且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的在末端(即自由端)的間隔優選設定為小於配合端子151的一接觸部154的外徑。當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彼此嵌合時,因為配合端子151進入到彼此面對的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以使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的間隔擴大,所以均作為懸臂式的板彈簧的一對接觸臂部54從其兩側挾持配合端子151,從而接觸臂部54和配合端子151之間的接觸被可靠地維持並導通。
尾部52具有一體連接於本體部53的一連結部52c。連結部52c是用於將本體部53的後端和尾部52的前端連結的一元件並在正交於前後方向的一方向(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為Y軸方向)上延伸,且作為封堵角筒狀的本體部53的後端的一蓋元件。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連結部52c從在角筒狀的本體部53上形成接合突起53a的側壁的後端以一大體直角彎折,並在該側壁的面向該側壁的方向(Y軸負方向)上延伸、越過彼此面對的側壁、以一大體直角彎折並隨後一體連接於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尾部52的前端。在這種方式下,因為角筒狀的本體部53的後端被連結部52c封堵,所以可靠地防止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或形成密封元件31的彈性體從後端進入角筒並進入到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
另外,從連接器1的一長度方向(X軸方向,即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設置在尾部52的後端附近。第二連接板52b透過相對第一連接板52a以一直角彎折而形成。如圖4C所示,沿前後方向觀察時,線纜91的第一導線93a的末端去除內側覆蓋元件95的狀態下露出的第一芯線94a在圓周面上的彼此正交的兩部位分別抵接或接近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並透過諸如焊接的連接手段連接於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因此,即使第一芯線94a與尾部52重疊的範圍在前後方向上短,因為第一芯線94a在第一芯線94a的圓周面上的兩部位連接於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所以第一芯線94a和尾部52可靠地彼此連接並可靠地彼此導通。
端子51從後方壓入中間絕緣體21的內部腔體21a。隨後,角筒狀的本體部53進入到在內部腔體21a中與後端21r相接的部分上形成的角孔部21a3內,而一對接觸臂部54進入到位於角孔部21a3的前方的圓孔部21a2內。此時,圓孔部21a2的內徑小於本體部53的外徑,且在連結部52c中在尾部52的前端附近的部分抵接定位突起21c的一後表面,從而本體部53不會進入圓孔部21a2的情況下在前後方向上完成端子51相對中間絕緣體21的定位。另外,因為角筒狀的本體部53收容於角孔部21a3內,所以端子51相對中間絕緣體21在圓周方向上的定位完成。因為本體部53的接合突起53a咬入角孔部21a3的內壁,所以端子51在前後方向上相對中間絕緣體21不會位移。此外,如圖4A和圖4B所示,接觸臂部54停止在圓孔部21a2內且不進入錐形部21a1。
另外,在端子51壓入中間絕緣體21(已壓入外殼61的內部腔體61a內)的內部腔體21a的狀態下,如圖4A所示,端子51的尾部52面向外殼61的尾部62地向後延伸。具體地,端子51的尾部52與外殼61的圓筒狀的本體部63的筒壁大體齊平、在圓周方向上位於外殼61的尾部62的相反側且向後延伸。即,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形成一圓筒壁面的一部分,該圓筒壁面具有與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圓筒壁面在直徑上大體相同。另外,在前後方向上,端子51的尾部52的後端的位置與外殼61的尾部62的後端的位置相同,且端子51的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的位置與外殼61的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的位置也相同。如圖4C所示,端子51的第一連接板52a和外殼61的第一連接板62a彼此面對,而端子51的第二連接板52b與外殼61的第二連接板62b彼此大體齊平。
這樣,在中間絕緣體21壓入外殼61的內部腔體61a且端子51壓入中間絕緣體21的內部腔體21a之後,如圖9A至圖10C所示的帽體22透過包覆成形一體成形在中間絕緣體21和端子51的後側。為了方便起見,在圖9A至圖10C中,帽體22單獨示出,但是帽體22經歷包覆成形(嵌件成形),其中在中間絕緣體21、端子51以及外殼61裝在成形用的模具內的狀態下將諸如一合成樹脂的一介電材料填充到模具內,且由此變成與中間絕緣體21、端子51以及外殼61一體化成形的一元件,從而帽體22不是以具有如圖9A至圖10C所示的一形狀的一單體而實際存在。
結果,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進入使中間絕緣體21和端子51收容於其內的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後端63r並進入本體部63的外周面上的後端63r附近的在外殼61、中間絕緣體21以及端子51之間的間隙,以封閉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後端63r以及在外殼61、中間絕緣體21以及端子51之間的間隙。另外,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經過中間絕緣體21的凹部21b、進入外殼61的本體部63上形成的開口63b、並填充凹部21b和開口63b,以形成帽體22,從而帽體22可靠地附接於外殼61和中間絕緣體21。另外,因為被連結部52c封堵的後端被帽體22從後方封堵,所以收容於中間絕緣體21的內部腔體21a的角孔部21a3內的端子51的本體部53不會被從角孔部21a3中拔出。
具體地,帽體22的圓筒部22c從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後端63r側進入位於本體部63的內部腔體61a內的中間絕緣體21的凹部21b,相對圓筒部22c位於半徑方向外側的一外側部22h進入到外殼61的缺口部65和中間絕緣體21的定位突起21c之間並覆蓋定位突起21c,且從圓筒部22c的外表面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一突出部22b進入外殼61的開口63b。另外,中間絕緣體21的後端附近的部分進入在圓筒部22c中形成的一前方腔體22d內,端子51的本體部53的後端附近的部分進入前方腔體22d的後方的一後方腔體22e,外殼61的尾部62的前端附近的部分進入外周的一缺口部22g,且定位突起21c進入外側部22h內的一外側腔體22i內。
中間絕緣體21的凹部21b未在中間絕緣體21的整個周長上延伸,且如圖6A至圖6D所示,一後側凸部21e形成中間絕緣體21的周長的一部分上。因此,帽體22的圓筒部22c設置有與後側凸部21e對應的一凹部22m,如圖10A至圖10C所示,並設置有一進入中間絕緣體21的外周面與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內周面之間的小的間隙中的薄壁部22k,如圖9A至圖10C所示。儘管由於間隙的變化而可能不形成薄壁部22k,但是即使薄壁部22k不形成,防水性能由於帽體22也未被影響。
如前所述,帽體22透過包覆成形而成形,且由此即使各元件針對小型化而變小,帽體22、中間絕緣體21、外殼61以及端子51也能夠可靠地一體化。圖11A及圖11B示出在前方套筒11透過包覆成形而成形的狀態下的一部分組裝體。另外,當帽體22透過包覆成形而成形時,形成在成形用模具(模子)(未示出)的壁面的澆口(gate)位於帽體22的後表面緊前方,如圖11B所示,且形成帽體22的絕緣材料透過如由箭頭43指示的澆口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並進入各元件以使這些元件一體化。澆口可僅為一點,但是可為多點。例如,澆口43和澆口43a能夠設置成在帽體22的Z軸方向兩側彼此面對。結果,當採用絕緣材料填充成形用模具時,作用在成形用模具中的元件上的絕緣材料的壓力更可能均一化,且由於這些元件的偏差而製件不滿(short molding)的發生被抑制。應注意的是,一澆口痕跡22j殘留在成形後的帽體22的表面上。
如圖8A及圖8B所示,帽體22的外周面變為與外殼61的圓筒狀的本體部63的外周面大體齊平的一圓周面。另外,向後突出的一傘狀或蘑菇狀的錨定部22a形成在帽體22的後表面上,且一收縮部22f形成在帽體22的後表面與錨定部22a之間。外殼61的尾部62透過從帽體22的後表面與圓周面之間的一邊界部分向後突出而露出,從而至少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位於錨定部22a的後方。同樣地,端子51的尾部52透過從帽體22的後表面與圓周面之間的邊界部分向後突出而露出,從而至少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位於錨定部22a的後方。
線纜91的芯線94連接於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這裡,端子51的尾部52的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和外殼61的尾部62的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在前後方向上設置在帽體22的錨定部22a後方的相同的位置,端子51的第一連接板52a和外殼61的第一連接部62a彼此面對,而端子51的第二連接板52b和外殼61的第二連接板62b彼此大體齊平。
因此,線纜91的內側覆蓋元件95去除且露出的並行排列的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安裝在並行排列的端子51的第二連接板52b和外殼61的第二連接板62b上,且結果,如圖8A及圖8B所示,第一芯線94a抵接或接近端子51的尾部52的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而第二芯線94b抵接或接近外殼61的尾部62的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透過進行諸如焊接等的連接,第一芯線94a的位於圓周面上的兩部位連接於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而第二芯線94b的位於圓周面上的兩部位也連接於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這樣,因為線纜91的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能夠透過一比較單純的作業動作(例如能夠採用一機器人等)連接於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所以連接器1的組裝作業能夠簡化並合理化,且生產成本能夠降低。另外,因為第一芯線94a的位於圓周面上的兩部位連接於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而第二芯線94b的位於圓周面上的兩部位連接於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即使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與尾部52和尾部62的重疊長度在前後方向上短,第一芯線94a連接於尾部52的長度的總和以及第二芯線94b連接於尾部62的長度的總和均變得更長,從而使得連接可靠。
這樣,在線纜91的芯線94連接於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之後,密封元件31透過包覆成形一體附接於已成形的端子51、外殼61以及帽體22的後側。形成密封元件31的彈性體(其是具有比前方套筒11、帽體22和後方套筒12的材料在柔軟性更高的一材料),進入在外殼61、中間絕緣體21、端子51以及帽體22之間存在的間隙,由此以水密性方式將間隙密封。另外,彈性體無間隙地覆蓋於帽體22的後方露出的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以及與它們連接的線纜91的芯線94的周圍,且以水密性方式密封間隙。優選,如圖4A至圖4C所示,密封元件31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密封元件31的前部與前方套筒11的外周面上的後端以及該後端附近的部分重疊而密封元件31的後部覆蓋在直到至少帽體22的錨定部22a的一範圍內的各元件的周圍。另外,密封元件31可形成為無間隙地覆蓋在直到靠近導線93的內側覆蓋元件95的外周面上的前端的部分的範圍內的各元件的周圍。
因此,帽體22的錨定部22a埋設於密封元件31中且密封元件31進入收縮部22f的周圍,從而帽體22和密封元件31彼此可靠地結合。另外,因為形成密封元件31的彈性體具有高柔軟性並無間隙地覆蓋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以及與它們連接的線纜91的芯線94的周圍,所以端子51的尾部52、外殼61的尾部62以及芯線94能夠可靠地防水。
在密封元件31透過包覆成形一體成形之後,密封元件31和外殼61彼此透過再加熱而緊密附著,從而防水性能能夠進一步提高。
隨後,後方套筒12透過包覆成形一體附接在前方套筒11的後部,以覆蓋密封元件31和線纜91的導線93的周圍。後方套筒12是用於與前方套筒11一起形成連接器1的最外側層的元件,且優選地,如圖4A至圖4C所示,後方套筒12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從靠近前方套筒11的外周面上的後端的部分到靠近線纜91的外側覆蓋元件92的外周面上的前端的部分的範圍內無間隙地覆蓋各元件的周圍。
應注意的是,後方套筒12可具有存在於外表面的整個周長上的凹部12b。凹部12b用於在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嵌合或解除嵌合(即在插拔連接器1時)鉤掛一器具(jig,未示出)。另外,當後方套筒12透過包覆成形而成形時,在成形用模具(鑄型)(未示出)的壁面形成的澆口位於如圖4A所示的凹部12b的緊後方,且形成後方套筒12的絕緣材料透過澆口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如透過箭頭41標示。
優選地,澆口在後方套筒12的Y軸方向兩側上的彼此面對。結果,當用絕緣材料如箭頭41所示地填充成形用模具時,作用在成形用模具中的元件上的絕緣材料的壓力更可能均一化,且由於元件的偏差發生的製件不滿被抑制。澆口的位置優選靠近外側覆蓋元件92,以提高在形成後方套筒12的絕緣材料與線纜91的外側覆蓋元件92之間的熔著性,但是外側覆蓋元件92存在於澆口的正下方是不理想的,因為外側覆蓋元件92會受到絕緣材料的一射出壓力而變形。另外,當後方套筒12具有凹部12b時,澆口的位置優選比凹部12b靠近外側覆蓋元件92。如果澆口的位置比薄的凹入12b靠近前方套筒11,則採用絕緣材料填充成形用模具的壓力必要地變高,且線纜91可能變形。考慮到這些事實,優選地,澆口處於如圖4A所示的位置。應注意的是,一澆口痕跡12c殘留在成形的後方套筒12的表面上。
另外,填充在成形用模具內的絕緣材料溢流並從成形用模具如透過箭頭42所示地流出。優選地,絕緣材料由於溢流的流出也在後方套筒12的Y軸方向兩側的彼此面對的位置進行。絕緣材料溢流,從而形成後方套筒12的絕緣材料與線纜91的外側覆蓋元件92之間的熔著性變高,由此提高防水性能。優選地,絕緣材料流出的位置接近後方套筒12的後端12r,以提高絕緣材料與外側覆蓋元件92之間的熔著性。應注意的是,一溢流痕跡12d殘留在成形的後方套筒12的表面上。
接下來,將說明配合連接器101的構成。
圖12A及圖12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配合連接器的一立體圖,圖13A及圖13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第一個兩面視圖,圖14A及圖14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第二個兩面視圖,圖15A至圖15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一長度方向的剖視圖,圖16A及圖16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端子的兩面視圖,以及圖17A及圖17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配合外殼的兩面視圖。在圖12A及圖12B中,圖12A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2B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在圖13A及圖13B中,圖13A是一俯視圖而圖13B是沿圖13A的線I-I作出的一剖視圖。在圖14A及圖14B中,圖14A是一側視圖而圖14B是沿圖14A的線J-J作出的一剖視圖。在圖15A至圖15D中,圖15A是沿圖14A的線K-K作出一剖視圖,圖15B是沿圖14A的線L-L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15C和圖15D是圖15A和圖15B的部分變形例。在圖16A及圖16B中,圖16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6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在圖17A及圖17B中,圖17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7B是一側視圖。
配合連接器101包括:一配合殼體111,其由諸如一合成樹脂的一絕緣材料一體形成;配合外殼161,作為配合外側導體部,是透過對導電的金屬板實施諸如沖切、壓製、彎曲等加工成形的一元件且收容於配合殼體111內;配合端子151,作為配合中心導體部,是透過對導電的金屬板實施沖切、壓製、彎曲等加工而一體成形的一元件且收容於配合殼體111內;配合密封元件131,其是由諸如一合成樹脂的橡膠等的一彈性體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以水密性方式密封配合外殼161和配合端子151的後側;以及O型環式的第一外側密封元件141和第二外側密封元件142,其是透過諸如合成樹脂的彈性體一體形成的元件且附接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
配合殼體111和配合密封元件131為透過包覆成形與其它元件一體化的元件。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配合外殼161包括:一平板狀的本體部163,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一平板狀的尾部162,從本體部163的後端向後(X軸正方向)延伸;以及一圓筒形狀的接觸部164,連接於本體部163的前端。尾部162是比本體部163寬的一平板狀的元件,且連接於配合連接器101安裝的設備(未示出)所包含的一連接器、一電路基板以及諸如一電線的一導線。另外,傾斜部162a形成在寬度方向兩側,從而使得在尾部162的前端順滑地過渡到具有一窄的寬度的本體部163。
另外,接觸部164為透過將一平板狀的金屬板軋製成一圓筒狀而製成的部分,且包括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的一接縫164c。接觸部164的內部是一圓柱狀的內部腔體164a,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穿過內部腔體164a。另外,接觸部164的外周面設置有在圓周方向上的整個周長上延伸的凹部164b。凹部164b與嵌合配合連接器101的連接器1所包含的外殼61的鎖定突起64接合。另外,接觸部164的後端附近設置有沿板厚方向貫通構成接觸部164的金屬板的一開口164d。形成配合殼體111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開口164d中。
具有一大體曲柄狀的側面形狀的一曲部163a形成在本體部163的途中。如圖17B所示,本體部163的除曲部163a外的部分和尾部162相對圓筒形的接觸部164的中心軸向上(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Z軸負方向)偏移,以在前後方向上直線延伸。如圖13B所示,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在與本體部163和尾部162隔著中心軸的一相反的方向(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Z軸正方向)上偏移,以在前後方向上直線延伸。曲部163a比本體部163中除曲部163a外的部分和尾部162偏移得更多。因此,因為曲部163a和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之間的間隔大,所以當配合殼體111透過包覆成形而成形時,填充在成形用模具(未示出)中的絕緣材料順利地流動透過曲部163a和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之間的間隙,以均一化地填充整個的成形用模具。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形成在成形用模具(模子)(未示出)的壁面上的澆口位於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的曲部163a與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之間,且形成配合殼體111的絕緣材料經由澆口如由箭頭44所示地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並進入各部位以使這些元件一體化。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的板厚比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薄,且在板厚較薄的一側設置有使絕緣材料的流動逃逸的曲部163a。結果,可防止在包覆成形過程中配合外殼161和配合端子151由於絕緣材料的流動而變形。
如圖16A及圖16B所示,配合端子151包括:平板狀的本體部153,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平板狀的尾部152,從本體部153的後端向後(X軸正方向)延伸;以及圓柱形狀的接觸部154,連接於本體部153的前端。尾部152是比本體部153寬的一平板狀的元件,且連接於配合連接器101安裝的設備(未示出)所包含的一連接器、一電路基板以及諸如一電線的一導線。隨後,接觸部154進入到彼此相對的嵌合配合連接器101的連接器1的端子51的接觸臂部54之間,並被從其兩側挾持。結果,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與端子51的接觸臂部54之間的接觸可靠地維持,且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與端子51的接觸臂部54彼此可靠地導通。另外,傾斜部152a形成在寬度方向兩側,從而使得在尾部152的前端順滑地過渡到具有一窄的寬度的本體部153。
另外,本體部153的前端附近設置有一臺階部153a,臺階部153a具有一大體臺階狀的側面形狀。如圖13B所示,在本體部153中位於臺階部153a的前方(X軸負方向)的部分和接觸部154大體與圓筒形的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的中心軸一致地直線延伸,但是在本體部153中位於臺階部153a的後方(X軸正方向)的部分和尾部152相對中心軸向下(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Z軸正方向)偏移地在前後方向上直線延伸。如前所述,本體部153和尾部152朝向與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和尾部162隔著中心軸的相反的方向偏移,從而不接觸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和尾部162。
在配合外殼161和配合端子151被佈置成具有如圖13B和圖14B所示的一位置關係的狀態下,配合密封元件131透過包覆成形而一體附接,以包圍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和尾部162之間的連接部分以及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和尾部152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周圍。形成配合密封元件131的彈性體(其是比配合殼體111的材料在柔軟性上更高的一材料)以水密性方式密封配合外殼161和配合端子151之間及它們周圍的間隙。
隨後,配合殼體111透過包覆成形而一體附接,以覆蓋配合外殼161、配合端子151以及配合密封元件131的周圍。如圖13A至圖15D所示,配合殼體111覆蓋配合密封元件131的周圍並保持形成配合密封元件131的彈性體被限定在其內。此時,因為傾斜部162a形成在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和尾部162之間的連接部分而傾斜部152a形成在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和尾部152之間連接部分支持彈性體,所以即使當配合殼體111包覆成形時具有高柔軟性一材料的彈性體被流動的絕緣材料推動或被形成配合殼體111的絕緣材料從周圍受壓制時,在配合外殼161中位於本體部163和尾部162之間的連接部分以及在配合端子151中位於本體部153和尾部152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周圍能夠被維持受包圍而彈性體不會流出。
不是總是必要在配合端子151的尾部152及配合外殼161的尾部162形成傾斜部152a、162a,且如圖15C和圖15D所示,如果配合密封元件131設置成卡在尾部152、162的前方附近,則即使傾斜部152a、162a省略,也能夠得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即,優選地,配合密封元件131包圍配合端子151的本體部153和尾部152之間的連接部分以及配合外殼161的本體部163和尾部162之間的連接部分。
另外,如圖12A至圖15D所示,配合殼體111在前後方向上覆蓋配合端子151的整個的本體部153和配合外殼161的整個的接觸部164以及本體部163,並且具有從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的末端的一預定長度的一範圍從一殼體前端111f向前(X軸負方向)露出以突出,而且具有從配合外殼161的尾部162以及配合端子151的尾部152的後端的一預定長度的一範圍從一殼體後端111r向後(X軸正方向)露出以突出。優選地,介於配合外殼161的尾部162與配合端子151的尾部152之間的一板狀的介入部111b形成在殼體後端111r的後方。另外,配合殼體111形成為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的圓筒狀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靠近殼體前端111f的部分處露出。因為形成配合殼體111的絕緣材料的一部分進入接觸部164上形成的開口164d中,所以接觸部164可靠地附接於配合殼體111。
另外,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一凸緣部111a在前後方向上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上形成在殼體前端111f和殼體後端111r之間的中間附近。凸緣部111a是用於附接於配合連接器101安裝的設備(未示出)的一盒體的一外壁的部分,且配合連接器101中配合連接器101位於凸緣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露出於盒體的外側,而在配合連接器101中位於配合連接器101的凸緣部111a的後方的部分收容於盒體的內部。另外,一第一凹槽部111c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的整個周長上形成在凸緣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上,而一第二凹槽部111d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的整個周長上形成在凸緣部111a的後方的部分上。第一外側密封元件141附接於第一凹槽部111c而第二外側密封元件142附接於第二凹槽部111d。第一外側密封元件141和第二外側密封元件142從配合連接器101的外周面在凸緣部111a的前後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
另外,一第三凹槽部111e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的整個周長上形成在第二凹槽部111d的後方的部分上。當配合殼體111壓入在盒體的外壁上形成的孔中時,第三凹槽部111e為在因配合殼體111的第三凹槽部111e的後方的部分與該孔的摩擦而產生的碎屑等的情況下用於收容碎屑等的槽。因為碎屑等收容在第三凹槽部111e中,所以可防止由於碎屑等附著於第二外側密封元件142而使防水性能降低。當配合殼體111未嵌合於連接器1中時,透過配合密封元件131和第二外側密封元件142防止水進入盒體。
接下來,將說明前述構成的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嵌合的狀態。
圖18A及圖18B是一兩面視圖,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與配合連接器彼此嵌合的一狀態。在圖18中,圖18A是一俯視圖而圖18B是沿圖18A的線M-M作出的一剖視圖。
在本實施例中,使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從彼此面對的前方套筒11的殼體前端11f和配合殼體111的殼體前端111f彼此面向而彼此分離的狀態相對彼此接近,且配合殼體111的殼體前端111f相對進入在前方套筒11的殼體前端11f開口的內部腔體11a,從而配合殼體111的殼體前端111f和內部腔體11a彼此嵌合,如圖18A及圖18B所示。
當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彼此嵌合時,配合殼體111的凸緣部111a的前方的部分進入前方套筒11的內部腔體11a以收容於內部腔體11a內,在前方的部分上露出的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進入外殼61的內部腔體61a以收容於內部腔體61a內,配合殼體111的凸緣部111a接近或抵接前方套筒11的殼體前端11f,配合殼體111的殼體前端111f接近或抵接中間絕緣體21的前端21f,且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進入在中間絕緣體21的前端21f開口的內部腔體21a並進入到收容於內部腔體21a中的一對接觸臂部54的端子51之間並被從其兩側挾持。
另外,配合殼體111的殼體前端111f的附近以及中間絕緣體21的前端21f的附近在直徑上大體相同,且在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插拔方向(X軸方向)上並行排列。同樣地,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也與中間絕緣體21和端子51在插拔方向上並行排列。另外,配合連接器101的從外殼61的縫隙63a進入後方(X軸負方向)的元件僅是配合端子151的接觸部154,而配合殼體111或配合外殼161不進一步進入縫隙63a的後方。另外,即使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在彼此嵌合的同時被扭轉或線纜91被斜拉,因為外殼61的縫隙63a的前方(X軸正方向)的部分能夠柔順地位移以與此對應,從而即使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之間的嵌合被解除,連接器1或配合連接器101也不會受損。因此,可減少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直徑,並可得到一連接器組件其是不易受損同時維持插拔性能(嵌合感、插入力、拔出力的張力等)以及連接器1和配合連接器101的接觸性。
另外,因為錐形部21a1形成在中間絕緣體21的內部腔體21a中,所以配合端子151的末端能夠順利地進入內部腔體21a。另外,因為在自由端處的接觸臂部54之間的間隔小於配合端子151的外徑,所以如果配合端子151進入一對接觸臂部54之間,則彼此面對的一對接觸臂部54的所述間隔被擴大並產生一彈性反作用力,以從兩側挾持配合端子151。結果,接觸臂部54和配合端子151之間的接觸被可靠地維持且可靠地彼此導通。另外,在外殼61的本體部63上形成的多個鎖定突起64與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上形成的凹部164b接合。結果,外殼61的本體部63與配合外殼161的接觸部164之間的接觸可靠地維持並可靠地彼此導通。另外,附接於配合殼體111的第一凹槽部111c的第一外側密封元件141壓靠在前方套筒11的內部腔體11a的內周面上。結果,以水密方式密封在配合殼體111的外周面與前方套筒11的內部腔體11a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以防止水分進入。
即使水分經過透過被第一外側密封元件141密封的部位滲入其內,在連接器中1,因為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以及與它們連接的線纜91的芯線94的周圍被密封元件31覆蓋,所以可靠地防止水分進入端子51的尾部52、外殼61的尾部62以及芯線94。同樣地,在配合連接器101中,因為配合密封元件131覆蓋配合外殼161和配合端子151之間及它們周圍的區域,所以可靠地防止水分進入配合端子151的尾部152和配合外殼161的尾部162。
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包括:外殼61,包括中空的本體部63,本體部63包括貫通本體部63的側壁的開口63b;中間絕緣體21,其由絕緣材料製成,收容於本體部63,且包括形成於中間絕緣體21內的內部腔體21a以及從中間絕緣體21的外周面凹入的凹部21b;端子51,其包括收容於內部腔體21a內的本體部53,以及從本體部53向前延伸且收容於內部腔體21a內的接觸臂部54;以及帽體22,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後端以及端子51的本體部53的後端,其中,帽體22包括凸部22b以及圓筒部22c,凸部22b進入外殼61的開口63b,圓筒部22c進入位於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內部腔體61a的中間絕緣體21的凹部21b。
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包括:外側導體部61,其包括中空的外側本體部63;中間絕緣體21,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外側本體部63內,且包括在中間絕緣體21內形成的內部腔體21a;中心導體部51,包括收容於內部腔體21a內的中心本體部53以及從中心本體部53向前延伸且收容於內部腔體21a內的接觸臂部54;帽體22,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外側本體部63的後端以及中心本體部53的後端;密封元件31,其由彈性體製成且一體附接於帽體22的後端;以及後方套筒12,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並一體附接於密封元件31的外側。
結果,可得到同時小型的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的可靠性高的連接器1。
另外,連接器1還包括:密封元件31,其由彈性體製成且一體附接於帽體22的後端;以及前方套筒11,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外殼61的本體部63的外側,其中,密封元件31形成為密封元件31的前部與前方套筒11的外周面的後端以及前方套筒11的後端附近重疊。另外,帽體22的後方設置有具有收縮部22f的錨定部22a,且密封元件31形成為密封元件31的後部在直到至少錨定部22a的範圍內覆蓋各元件的周圍。另外,外殼61包括從本體部63向後延伸的尾部62,端子51包括從本體部53向後延伸的尾部52,線纜91連接於外側尾部62和中心尾部52,且密封元件31形成為在直到與線纜91的導線93的內側覆蓋元件95的外周面上的前端接近的部分的範圍內無間隙地覆蓋各元件的周圍。另外,外殼61的尾部62包括從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前後方向上延伸的線纜91的第二芯線94b的圓周面上的兩部位的第一連接板62a和第二連接板62b,端子51的尾部52包括從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前後方向上延伸的線纜91的第一芯線94a的圓周面上的兩部位的第一連接板52a和第二連接板52b,其中,外殼61的第一連接板62a和端子51的第一連接板52a彼此面對而外殼61的第二連接板62b與端子51的第二連接板52b設置成彼此大體齊平。因此,可容易地且可靠地將線纜91的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連接於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
另外,外側導體部61包括:外側尾部62,從外側本體部63向後延伸;中心導體部51,包括從中心本體部53向後延伸的中心尾部52,線纜91的導線93連接於外側尾部62和中心尾部52,導線93覆蓋有外側覆蓋元件92,後方套筒12包括澆口痕跡12c,澆口痕跡12c位於外側覆蓋元件92的前端部的前方並形成在對應澆口的位置處,後方套筒12的絕緣材料透過澆口流動進入成形用模具內。另外,後方套筒12包括存在於澆口痕跡12c的前方的外表面的整個周長上的凹部12b。後方套筒12包括溢流痕跡12d,溢流痕跡12d位於外表面上、靠近後端12r並形成在後方套筒12的絕緣材料透過溢流從成形用模具的內部流出的位置。連接器1還包括:前方套筒11,其由絕緣材料製成並在後方套筒12的前方一體附接於外側本體部63的外側。因此,可容易地且可靠地將線纜91的第一芯線94a和第二芯線94b連接於端子51的尾部52和外殼61的尾部62。
注意的是,本發明僅是一個示例,且由此保留本公開內容的主旨的且能容易地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構思的任何合適的變化將在本公開內容的範圍內。圖中所示的各部分的寬度、厚度以及形狀均是示意性的且不意欲限制本公開內容的解釋。
另外,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說明了與優選和示範性實施例相關的特性。透過閱讀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自然能構思出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和其精神內的各種其它的實施例、修改以及變形。
1‧‧‧連接器
11‧‧‧前方套筒
11a、21a、61a、164a‧‧‧內部腔體
11f、111f‧‧‧殼體前端
12‧‧‧後方套筒
12b、21b、164b‧‧‧凹部
12c、22j‧‧‧澆口痕跡
12d‧‧‧溢流痕跡
12r、21r、63r‧‧‧後端
21‧‧‧中間絕緣體
21a1‧‧‧錐形部
21a2‧‧‧圓孔部
21a3‧‧‧角孔部
21c‧‧‧定位突起
21d‧‧‧小突起
21e‧‧‧後側凸部
21f、63f‧‧‧前端
22‧‧‧帽體
22a‧‧‧錨定部
22b‧‧‧凸部
22c‧‧‧圓筒部
22d‧‧‧前方腔體
22e‧‧‧後方腔體
22f‧‧‧收縮部
22g、65‧‧‧缺口部
22h‧‧‧外側部
22i‧‧‧外側腔體
22k‧‧‧薄壁部
22m‧‧‧凹部
31‧‧‧密封元件
41、42、43、43a‧‧‧箭頭
51‧‧‧端子
52、62、152、162‧‧‧尾部
52a、62a‧‧‧第一連接板
52b、62b‧‧‧第二連接板
52c‧‧‧連結部
53、63、153、163‧‧‧本體部
53a‧‧‧接合突起
54‧‧‧接觸臂部
61‧‧‧外殼
63a‧‧‧縫隙
63b、164d‧‧‧開口
63c、164c‧‧‧接縫
64‧‧‧鎖定突起
91‧‧‧線纜
92‧‧‧外側覆蓋元件
93‧‧‧導線
93a‧‧‧第一導線
93b‧‧‧第二導線
94‧‧‧芯線
94a‧‧‧第一芯線
94b‧‧‧第二芯線
95‧‧‧內側覆蓋元件
101‧‧‧配合連接器
111‧‧‧配合殼體
111a‧‧‧凸緣部
111b‧‧‧介入部
111c‧‧‧第一凹槽部
111d‧‧‧第二凹槽部
111r‧‧‧殼體後端
131‧‧‧配合密封元件
141‧‧‧第一外側密封元件
142‧‧‧第二外側密封元件
151‧‧‧配合端子
152a、162a‧‧‧傾斜部
153a‧‧‧臺階部
154、164‧‧‧接觸部
161‧‧‧配合外殼
163a‧‧‧曲部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分解圖。
圖3A及圖3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兩面視圖,其中圖3A是一側視圖而圖3B是一仰視圖。
圖4A至圖4C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剖視圖,其中圖3A是沿圖3A的線A-A作出的一剖視圖,圖3B是沿圖3B的線B-B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4C是沿圖3A的線C-C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5A至圖5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外殼的四面視圖,其中圖5A是一立體圖,圖5B是一俯視圖,圖5C是一側視圖,而圖5D是沿圖5C的線D-D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6A至圖6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中間絕緣體的四面視圖,其中圖6A是一立體圖,圖6B是一俯視圖,圖6C是一側視圖,而圖6D是沿圖6C的線E-E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7A至圖7C是在本實施例中的一端子的三面視圖,其中,圖7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圖7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7C是一仰視圖。
圖8A及圖8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部分組裝立體圖,其中圖8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8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
圖9A至圖9C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帽體的第一個三面視圖,其中圖9A是一俯視圖,圖9B是沿圖9A的線F-F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9C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
圖10A至圖10C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帽體的第二個三面視圖,其中圖10A是一側視圖,圖10B是沿圖10A的線G-G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10C是一前視圖。
圖11A及圖11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部分組裝兩面視圖,其中圖11A是一俯視圖而圖11B是沿圖11A的線H-H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12A及圖12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配合連接器的立體圖,其中圖12A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2B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
圖13A及圖13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第一個兩面視圖,其中圖13A是一俯視圖而圖13B是沿圖13A的線I-I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14A及圖14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第二個兩面視圖,其中圖14A是一側視圖而圖14B是沿圖14A的線J-J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15A至圖15D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的長度方向的剖視圖,其中圖15A是沿圖14A的線K-K作出一剖視圖,圖15B是沿圖14A的線L-L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15C和圖15D是圖15A和圖15B的部分變形例。
圖16A及圖16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端子的兩面視圖,其中圖16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6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
圖17A及圖17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一配合外殼的兩面視圖,其中圖17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立體圖而圖17B是一側視圖。
圖18A及圖18B是兩面視圖,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與配合連接器彼此嵌合的一狀態,其中圖18A是一俯視圖而圖18B是沿圖18A的線M-M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19是常規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包括: 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以及貫通所述外側本體部的一側壁的一開口; 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在所述中間絕緣體內形成的一內部腔體以及從所述中間絕緣體的一外周面凹入的一凹部; 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以及 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 其中,所述帽體包括一凸部以及一圓筒部,所述凸部進入所述外側導體部的開口,所述圓筒部進入位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內部腔體的所述中間絕緣體的凹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 一密封元件,其由一彈性體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帽體的一後端;以及 一前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一外側, 其中,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所述密封元件的前部與所述前方套筒的一外周面上的一後端以及所述前方套筒的後端的附近重疊。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帽體形成有設置在所述帽體的後方的具有一收縮部的一錨定部,且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所述密封元件的後部在直到至少錨定部的一範圍內覆蓋各元件的周圍。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側導體部包括從所述外側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外側尾部,所述中心導體部包括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中心尾部,一線纜連接於所述外側尾部和所述中心尾部,且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為在直到與所述線纜的一導線的一內側覆蓋元件的一外周面上的一前端接近的部分的一範圍內無間隙地覆蓋各元件的周圍。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側尾部包括從一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一線纜的一第二芯線的一外周面上的兩部位的一第一連接板和一第二連接板,所述中心尾部包括從一前後方向觀察時彼此正交的且分別連接於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線纜的一第一芯線的一外周面上的兩部位的一第一連接板和一第二連接板,所述外側尾部的第一連接板和所述中心尾部的第一連接板彼此面對,而所述外側尾部的第二連接板和所述中心尾部的第二連接板設置成彼此大體齊平。
  6. 一種連接器,包括: 一外側導體部,其包括一中空的外側本體部; 一中間絕緣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收容於所述外側本體部內,且包括形成於所述中間絕緣體內的一內部腔體; 一中心導體部,其包括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中心本體部以及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前延伸且收容於所述內部腔體內的一接觸臂部; 一帽體,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後端以及所述中心本體部的後端; 一密封元件,其由一彈性體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帽體的後端;以及 一後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一體附接於所述密封元件的外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側導體部包括從所述外側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外側尾部,所述中心導體部包括從所述中心本體部向後延伸的一中心尾部,一線纜的導線連接於所述外側尾部和所述中心尾部,所述導線覆蓋有一外側覆蓋元件,且所述後方套筒包括一澆口痕跡,所述澆口痕跡位於外側覆蓋元件的一前端部的前方並形成在對應一澆口的位置處,所述後方套筒的絕緣材料經由所述澆口流動進入成形用模具內。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後方套筒包括存在於所述的澆口痕跡的前方的外表面的整個周長上的一凹部。
  9.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後方套筒包括一溢流痕跡,所述溢流痕跡位於在所述後方套筒的外表面上、靠近後端並形成在所述後方套筒的絕緣材料透過溢流從成形用模具的內部流出的位置。
  10.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一前方套筒,其由一絕緣材料製成且在所述後方套筒的前方一體附接於所述外側本體部的外側。
TW107145670A 2017-12-21 2018-12-18 連接器 TWI6980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5004 2017-12-21
JP2017-245004 2017-12-21
JP2018103071A JP7038005B2 (ja) 2017-12-21 2018-05-30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8102973A JP6983109B2 (ja) 2017-12-21 2018-05-30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8-103071 2018-05-30
JP2018-102973 2018-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680A true TW201931680A (zh) 2019-08-01
TWI698056B TWI698056B (zh) 2020-07-01

Family

ID=6722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668A TWI686023B (zh) 2017-12-21 2018-12-18 配合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TW107145670A TWI698056B (zh) 2017-12-21 2018-12-18 連接器
TW107145669A TWI705625B (zh) 2017-12-21 2018-12-18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668A TWI686023B (zh) 2017-12-21 2018-12-18 配合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669A TWI705625B (zh) 2017-12-21 2018-12-18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4) JP7049922B2 (zh)
CN (1) CN110034450B (zh)
TW (3) TWI686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7942B2 (ja) * 2020-01-09 2024-02-2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690A (en) * 1987-05-07 1989-09-26 Amphenol Corporation Contact for crimp termination to a twinaxial cable
JPS6457579A (en) * 1987-08-27 1989-03-03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emale coaxial connector
JPH0244667A (ja) * 1988-08-04 1990-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部品
JPH0315477U (zh) * 1989-06-27 1991-02-15
GB9212732D0 (en) * 1992-06-16 1992-07-29 Amp Gmbh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H0641082U (ja) * 1992-11-06 1994-05-31 エス・ディ・ケイ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2742520B2 (ja) * 1995-06-23 1998-04-22 木谷電器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3062286U (ja) 1999-03-18 1999-09-28 八木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シ―ルド形プラグ付ケ―ブル
JP3068755U (ja) 1999-11-04 2000-05-16 オリエ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ジャック
JP2002025718A (ja) 2000-07-13 2002-01-25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868882B2 (ja) * 2002-10-15 2007-01-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嵌合保証部品付きコネクタ及びその嵌合保証部品
DE10258689B3 (de) * 2002-12-13 2004-07-08 Wolfgang B. THÖRNER Koaxiale Steckverbindung
JP4156548B2 (ja) * 2003-03-18 2008-09-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F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TWM248049U (en) * 2003-12-23 2004-10-21 Ming-Hua Ye Male connector of coaxial micro-cable
JP3858034B2 (ja) * 2004-06-03 2006-12-13 Smk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端子
CN2739837Y (zh) * 2004-10-20 2005-11-09 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 简装金属型音视频接头主体
JP4530890B2 (ja) * 2005-03-23 2010-08-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の端末処理構造及び同軸ケーブル用シールド端子
JP5192029B2 (ja) * 2010-11-25 2013-05-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5928816B2 (ja) * 2012-09-1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インサート成形用金型、射出成形方法、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288708B2 (ja) 2013-05-08 2018-03-07 株式会社日の出光機製作所 フォーン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163455B2 (ja) * 2014-05-28 2017-07-12 Smk株式会社 気密型同軸コネクタ
US9991650B2 (en) * 2016-01-22 2018-06-05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83109B2 (ja) 2021-12-17
CN110034450B (zh) 2020-12-04
JP2019114523A (ja) 2019-07-11
JP2019114520A (ja) 2019-07-11
TWI698056B (zh) 2020-07-01
CN110034450A (zh) 2019-07-19
TW201929345A (zh) 2019-07-16
JP7038006B2 (ja) 2022-03-17
JP2019114521A (ja) 2019-07-11
JP7038005B2 (ja) 2022-03-17
TWI686023B (zh) 2020-02-21
TWI705625B (zh) 2020-09-21
JP2019114522A (ja) 2019-07-11
JP7049922B2 (ja) 2022-04-07
TW201929352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1875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1823015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214655A1 (en) Connector
JP692288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JP200911075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3196590A (zh) 连接器结构体及连接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KR101229459B1 (ko) 차량용 센서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950743B (zh) 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2018085228A (ja) コネクタ
JP5802010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シールド構造
TWI686023B (zh) 配合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CN110021838B (zh) 连接器
JP676278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8230157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608352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JP699727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592376B2 (ja) 電子素子内蔵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20220368083A1 (en) Connector module,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0067476A (ja) 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JP2018041680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H11111391A (ja) コネクタ付きシールドケーブル、電子機器、コネクタ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JP4596879B2 (ja) コネクタ用シールドケース
JP2021005452A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2012238547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