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8913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8913B CN109968913B CN201811338484.5A CN201811338484A CN109968913B CN 109968913 B CN109968913 B CN 109968913B CN 201811338484 A CN201811338484 A CN 201811338484A CN 109968913 B CN109968913 B CN 1099689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wn
- sipe
- tire
- main groov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4—Circumferential groove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125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with closed sipe, i.e. not extending to a groo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能够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的轮胎。轮胎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胎面部(2)包含被胎冠主沟(4)与内侧胎肩主沟(3B)区分的内侧胎冠陆地部(8B)。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设置有多个胎冠横纹沟(34)、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从内侧胎肩主沟(3B)向胎冠主沟(4)侧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内具有内端的多个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从胎冠主沟(4)向内侧胎肩主沟(3B)侧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内具有外端的多个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胎冠横纹沟(34)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充气轮胎中,为了兼得干路以及湿路这双方路面的操纵稳定性,而指定胎肩主沟以及中央主沟的宽度的总和的方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0047号公报
然而,设置于胎面部的沟、刀槽尽管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但是存在使行驶时的噪声增大这样的问题。发明者们基于各种实验的结果得到了以下见解,即改善配置于被主沟区分的陆地部的沟以及刀槽的配置等,由此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能够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的轮胎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包含: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内侧胎肩主沟、在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主沟、以及被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区分的内侧胎冠陆地部,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个胎冠横纹沟,其以1.5mm以上的宽度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其从每个上述胎冠横纹沟的上述内端向上述胎冠主沟延伸且宽度小于1.5mm;多个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其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且宽度小于1.5mm;以及多个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其从上述胎冠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外端且宽度小于1.5mm,上述胎冠横纹沟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长。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横纹沟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为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的105%~12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外端位于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内端靠上述胎冠主沟侧的位置,上述胎冠横纹沟的上述内端在轮胎轴向上,位于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外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面部包含:被上述胎冠主沟和上述外侧胎肩主沟区分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冠主沟向上述外侧胎肩主沟延伸的第一外侧胎冠刀槽、以及从上述胎冠主沟延伸并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外端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设置于经由上述胎冠主沟而与上述第二外侧胎冠刀槽光滑地连续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的上述胎冠主沟侧的内侧边缘以及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侧的外侧边缘均被倒角。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的上述胎冠主沟侧的内侧边缘以及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侧的外侧边缘均被倒角。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主沟的沟宽比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以及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这两者的沟宽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比上述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包含:细刀槽部、以及宽度比上述细刀槽部宽的粗刀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粗刀槽部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连通。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粗刀槽部具有比上述胎冠横纹沟短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多个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分别设置于经由上述胎冠主沟而与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光滑地连续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横纹沟的沟宽随着朝向上述胎冠主沟侧而递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包含:第一刀槽部、以及具有比上述第一刀槽部浅的深度的第二刀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刀槽部具有与上述胎冠横纹沟相同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二刀槽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刀槽部的上述胎冠横纹沟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被中断而没有跨越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具有比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短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以相同的朝向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
本发明的轮胎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包含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内侧胎肩主沟、在外侧胎肩主沟与内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主沟、以及被胎冠主沟与内侧胎肩主沟区分的内侧胎冠陆地部。这样的轮胎在直线行驶时,存在对内侧胎冠陆地部作用有相对大的接地压的趋势,所以配置于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沟以及刀槽非常有助于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以1.5mm以上的宽度从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且在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的多个胎冠横纹沟、从每个胎冠横纹沟的内端向胎冠主沟延伸的且宽度小于1.5mm的第一内侧胎冠刀槽、从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的且宽度小于1.5mm的多个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从胎冠主沟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外端的且宽度小于1.5mm的多个第三内侧胎冠刀槽。
胎冠横纹沟与内侧胎肩主沟配合,提高内侧胎冠陆地部附近的排水性。另外,第一内侧胎冠刀槽、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利用各自的边缘在湿路路面上提供摩擦力。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对内侧胎冠陆地部作用有相对大的接地压,所以通过上述沟以及刀槽的作用,能够显著地提高湿路性能。
另外,第一内侧胎冠刀槽、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由于宽度小于1.5mm,所以在接地时几乎不产生泵吸噪声。并且,第一内侧胎冠刀槽、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由于适当地缓和内侧胎冠陆地部的刚性,所以能够减小陆地部接地时的击打音。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噪声性能。
并且,胎冠横纹沟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构成为比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长。由此,胎冠横纹沟的边缘接地时的击打音、以及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边缘接地时的击打音的频带分散,进而提高噪声性能。另外,长度比刀槽长的胎冠横纹沟也能够期待高的排水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轮胎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能够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外侧胎冠陆地部以及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的(a)是图3的H-H线剖视图,图4的(b)是图3的I-I线剖视图,图4的(c)是图3的J-J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的放大图。
图6的(a)是图3的B-B线剖视图,图6的(b)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图7的(a)是图3的E-E线剖视图,图7的(b)是图3的F-F线剖视图,图7的(c)是图3的G-G线剖视图。
图8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9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2是比较例1的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3是比较例2的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参考例的外侧胎冠陆地部以及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胎面部;3A…外侧胎肩主沟;3B…内侧胎肩主沟;4…胎冠主沟;8B…内侧胎冠陆地部;34…胎冠横纹沟;36…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7…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8…第三内侧胎冠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能够使用在轿车用、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以及未对轮胎的内部填充被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优选作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而使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胎面部2例如具有:在轮胎1被安装在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e1、和在被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e2。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例如在胎侧部(省略图示)用文字或者符号来表示。
各胎面端Te1、Te2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指轮胎被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以上述正规状态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一轮胎决定其规格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若是TRA则是“Design Rim”,若是ETRTO则是“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一轮胎决定其规格的空气压,若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若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一轮胎决定其规格的负载,若是JATMA则是“最大负荷能力”,若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主沟例如包含:设置于第一胎面端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或者第二胎面端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胎肩主沟3,以及与胎肩主沟3邻接的胎冠主沟4。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3例如包含:设置在第一胎面端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外侧胎肩主沟3A、和设置在第二胎面端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内侧胎肩主沟3B。
对于胎肩主沟3而言,例如从轮胎赤道C到沟中心线的距离L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20~0.30倍。胎面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第一胎面端Te1到第二胎面端Te2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胎冠主沟4例如在2个胎肩主沟3之间被设置有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轮胎赤道C上。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胎冠主沟4例如也可隔着轮胎赤道C而被设置有2个。
胎冠主沟4的沟宽W1a例如优选比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宽W1b以及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宽W1c宽。具体而言,胎冠主沟4的沟宽W1a优选为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宽W1b的1.25~1.35倍。由此,能够得到优异的湿路性能。
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宽W1c例如优选比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宽W1b宽。具体而言,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宽W1c优选为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宽W1b的1.20~1.28倍。
为了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与湿路性能,胎冠主沟4的沟宽W1a、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宽W1b以及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宽W1c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4.0%~7.0%。此外,在本说明书表示沟的尺寸的情况下,示出了没有包含倒角的尺寸。
图2示出了图1的A-A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胎冠主沟4的沟深D1a、外侧胎肩主沟3A的沟深D1b以及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深D1c例如优选为6.0~12.0mm。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通过上述主沟被区分为胎肩陆地部7和胎冠陆地部8。胎肩陆地部7被区分在胎面端与胎肩主沟3之间。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例如包含外侧胎肩陆地部7A和内侧胎肩陆地部7B。外侧胎肩陆地部7A被区分在第一胎面端Te1与外侧胎肩主沟3A之间。内侧胎肩陆地部7B被区分在第二胎面端Te2与内侧胎肩主沟3B之间。
胎冠陆地部8被区分在2个胎肩主沟3A、3B之间。胎冠陆地部8例如包含外侧胎冠陆地部8A和内侧胎冠陆地部8B。外侧胎冠陆地部8A被区分在外侧胎肩主沟3A与胎冠主沟4之间。内侧胎冠陆地部8B被区分在内侧胎肩主沟3B与胎冠主沟4之间。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在2个胎肩主沟3之间区分3个胎冠陆地部8。
图3示出了外侧胎冠陆地部8A以及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设置有具有1.5mm以上的宽度的多个胎冠横纹沟34、以及具有小于1.5mm的宽度的多个内侧胎冠刀槽35。其中,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小于1.5mm的切槽。
胎冠横纹沟34从内侧胎肩主沟3B向胎冠主沟4侧延伸并且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内具有内端。胎冠横纹沟34例如与内侧胎肩主沟3B配合,提高内侧胎冠陆地部8B附近的排水性。
内侧胎冠刀槽35例如包含: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从每个胎冠横纹沟34的内端延伸至内侧胎冠主沟4B。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从内侧胎肩主沟3B向胎冠主沟4侧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内具有内端。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从内侧胎冠主沟4B向内侧胎肩主沟3B侧延伸并在内侧胎冠陆地部8B内具有外端。这些刀槽通过各自的边缘在湿路路面上提供摩擦力。另外,由于对内侧胎冠陆地部8B作用有相对大的接地压,所以利用上述沟以及刀槽的作用,能够显著地提高湿路性能。
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由于宽度小于1.5mm,所以在接地时几乎不产生泵吸噪声。并且,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因适度地缓和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刚性,所以能够减少陆地部接地时的击打音。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噪声性能。
胎冠横纹沟34在轮胎轴向的长度L12构成为比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在轮胎轴向的长度L13长。由此,胎冠横纹沟34的边缘接地时的击打音、和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的边缘接地时的击打音的频带分散,进而噪声性能得以提高。另外,长度比刀槽长的胎冠横纹沟34还能够期待高的排水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胎冠横纹沟34的上述长度L12优选为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3的105%以上,更优选为108%以上,优选为120%以下,更优选为114%以下。
胎冠横纹沟34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胎冠横纹沟34例如优选沟宽随着朝向胎冠主沟4侧而递减。
胎冠横纹沟34例如优选在与内侧胎肩主沟3B连通的连通部,以沟宽随着朝向内侧胎肩主沟3B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沟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这样的胎冠横纹沟34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并且能够抑制在内侧胎肩主沟3B内产生驻波,进而能够减少气柱共鸣音。
胎冠横纹沟34的倒角部3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4例如优选为胎冠横纹沟34的一个节距长度P1的0.15~0.30倍。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噪声性能。
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例如以与胎冠横纹沟34相同的朝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的一方的边缘配置为与胎冠横纹沟34的边缘光滑地连续。
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例如优选在与胎冠主沟4连通的连通部,以宽度随着朝向胎冠主沟4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刀槽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轮胎周向上与设置于胎冠横纹沟34的沟壁的倒角部39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的倒角部40。
图4的(a)示出了图3的胎冠横纹沟34以及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的H-H线剖视图。如图4的(a)所示,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优选包含胎冠主沟4侧的第一刀槽部36a、和胎冠横纹沟34侧的第二刀槽部36b。
第一刀槽部36a例如具有与胎冠横纹沟34的深度d14相同的深度d8。第二刀槽部36b配置于第一刀槽部36a的胎冠横纹沟34侧。第二刀槽部36b例如优选具有比第一刀槽部36a浅的深度d9。第二刀槽部36b的深度d9例如是第一刀槽部36a的深度d8的0.40~0.60倍。这样的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能够容易地使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胎冠主沟4侧适度变形,能够抑制胎冠主沟4内产生驻波,所以能够减少胎冠主沟4的气柱共鸣音。
如图3所示,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均没有跨越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而是中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例如具有比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小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3、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6分别优选为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5的0.60~0.75倍。另外,上述长度L13以及上述长度L16分别优选为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的0.30~0.50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的外端位于比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的内端靠胎冠主沟4侧的位置。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胎冠横纹沟34的内端在轮胎轴向上位于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内端与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的外端之间。
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相同的朝向倾斜。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例如优选为0~20°。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优选比上述角度θ1大,例如是20~40°。这样的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有利于使各自边缘与路面接触时的击打音白噪声化。
图4的(b)示出了与图3的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正交的I-I线剖视图。如图4的(b)所示,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例如优选具有宽度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增大的开口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刀槽壁42倾斜,由此形成有开口部41。对于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而言,例如也可以是两侧的刀槽壁42倾斜。另外,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例如也可被设置于上述细沟部的沟底。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例如具有与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相同的剖面形状。
图4的(c)示出了图3的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的J-J线剖视图。如图4的(c)所示,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恒定的深度延伸,在内端附近深度递减。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包含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侧的第一刀槽部38a、和胎冠主沟4侧的第二刀槽部38b。第一刀槽部38a例如具有与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的深度d15相同的深度d10。第二刀槽部38b例如具有比第一刀槽部38a浅的深度d11。第二刀槽部38b的深度d11例如优选为第一刀槽部38a的深度d10的0.45~0.55倍。这样的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以及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与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相配合,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噪声性能。
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设置有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以及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从胎冠主沟4延伸至外侧胎肩主沟3A。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从胎冠主沟4向外侧胎肩主沟3A侧延伸并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内具有外端。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以及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通过各自的边缘在湿路路面上提供摩擦力。
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与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一起进一步缓和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胎冠主沟4侧的刚性。因此,外侧胎冠陆地部8A例如即使在接地压没有变得足够高的转弯初期的状态下,也容易追随路面,进而能够得到优异的初期响应性。另一方面,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由于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内形成终端,所以外侧胎冠陆地部8A在外侧胎肩主沟3A侧具有高的刚性。因此,外侧胎冠陆地部8A例如在对轮胎作用有足够的接地负载的转弯中期,能够发挥大的侧偏力,进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图5示出了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以及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优选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分别设置于经由上述胎冠主沟4而与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光滑地连续的位置。其中,“刀槽设置于光滑地连续的位置”是指:至少包含延伸一方的刀槽而成的假想的第一区域32a、与延伸另一方的刀槽而成的假想的第二区域32b在轮胎周向上的最短分离距离小于1.0mm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32a与第二区域32b至少在一部分相交(即、上述最短分离距离=0。)。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32a与上述另一方的刀槽的端部相交,第二区域32b与上述一方的刀槽的端部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刀槽的配置,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以及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容易打开,利用各自的边缘能够提供比湿路行驶时大的摩擦力。
如图3所示,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包含细刀槽部22、和宽度比细刀槽部22宽的粗刀槽部23。粗刀槽部23与外侧胎肩主沟3A连通。细刀槽部22例如具有0.4~0.8mm的宽度。粗刀槽部23的宽度例如优选为细刀槽部22的宽度的1.50~1.80倍,更优选为1.60~1.70倍。具体而言,粗刀槽部23优选具有0.8~1.2mm的宽度。
粗刀槽部23比细刀槽部22更能缓和其周围的陆地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对于胎冠陆地部8A而言,与胎冠主沟4侧相比,胎肩主沟3A侧的行驶时的接地负载的变动大,存在因接地面的微小的滑动而产生偏磨损的趋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该区域设置粗刀槽部23,由此该周围的陆地部分容易追随路面并能够抑制上述微小的滑动,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胎冠陆地部8A的偏磨损。
另外,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中,粗刀槽部23周围的陆地部分例如即使在接地负载没有变得足够高的转弯初期的状态下,由于容易追随路面,所以也能够提高初期响应性。
并且,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中,细刀槽部22周围的陆地部分配置于比细刀槽部22靠胎冠主沟4侧的位置,提供比粗刀槽部23周围的陆地部分高的刚性,所以能够发挥大的侧偏力,进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图6的(a)示出了图3的粗刀槽部23的B-B线剖视图。图6的(b)示出了细刀槽部22的C-C线剖视图。如图6的(a)以及图6的(b)所示,粗刀槽部23的深度d1优选比细刀槽部22的深度d2深。具体而言,粗刀槽部23的深度d1优选为细刀槽部22的深度d2的1.03倍以上,更优选为1.06倍以上,优选为1.15倍以下,更优选为1.12倍以下。此外,上述深度d1以及d2例如相当于从陆地部的踏面到刀槽的底部为止的沿着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距离。
如图3以及图6的(a)所示,优选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设置有沟宽在1.5mm以上并且沟深在2.0mm以下的细沟部24,粗刀槽部23从细沟部24的沟底沿着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细沟部24的深度d3例如是1.0~2.0mm。这样的细沟部24以及粗刀槽部23能够进一步提高耐偏磨损性。
如图3所示,细沟部24例如优选在与外侧胎肩主沟3A连通的连通部,以随着朝向外侧胎肩主沟3A而沟宽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沟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细沟部24在一方的沟壁具有倒角部2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的倒角部40(图3所示)相同的一侧,配置有细沟部24的倒角部25。
粗刀槽部23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9例如优选为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宽度W7的0.30~0.40倍。另外,粗刀槽部23的上述长度L9例如优选比胎冠横纹沟34的上述长度L12小。由此,能够相对地提高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刚性,能够提高旋转时的操纵稳定性。
细刀槽部22例如与胎冠主沟4连通。细刀槽部22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0优选比粗刀槽部23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9长。细刀槽部22的上述长度L10例如优选为粗刀槽部23的上述长度L9的1.60~1.80倍。利用这样的粗刀槽部23以及细刀槽部22,能够发挥优异的初期响应性并且能够得到大的侧偏力
细刀槽部22例如优选在与胎冠主沟连通的连通部,以随着朝向胎冠主沟4而宽度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刀槽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设置于上述细沟部24的沟壁的倒角部25相反的一侧(图3中的下侧)的刀槽壁设置有倒角部28。这样的倒角部28能够减少胎冠主沟4的气柱共鸣音,进而能够提高噪声性能。
图7的(a)示出了图3的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的E-E线剖视图。如图7的(a)所示,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例如包含:外侧胎肩主沟3A侧的第一刀槽部26a、和胎冠主沟4侧的第二刀槽部26b。第二刀槽部26b例如具有比第一刀槽部26a浅的深度。第二刀槽部26b的深度d5例如优选为第一刀槽部26a的深度d4的0.45~0.55倍。这样的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能够提高初期响应性,并且能够维持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轮胎赤道C侧的刚性而能够发挥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如图3所示,优选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分别设置于经由胎冠主沟4而与第一内侧胎冠刀槽36光滑地连续的位置。由此,刀槽周围的陆地部分能够更容易追随路面,能够提高初期响应性。
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例如从胎冠主沟4向外侧胎肩主沟3A侧延伸并且在外侧胎冠陆地部8A内具有中断端29。
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1例如是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0.35~0.55倍,优选为0.42~0.48倍。另外,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的中断端29优选位于比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的粗刀槽部23的胎冠主沟4侧的端部靠近胎冠主沟4侧的位置。这样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能够抑制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刚性过度降低,能够提供大的侧偏力。
优选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分别设置于经由胎冠主沟4而与第三内侧胎冠刀槽38光滑地连续的位置。由此,刀槽周围的陆地部分能够更容易追随路面,能够提高初期响应性。
图7的(b)示出了与图3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正交的F-F线剖视图。如图7的(b)所示,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例如优选具有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宽度增大的开口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刀槽壁31倾斜,由此形成有开口部30。对于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而言,例如也可以是两侧的刀槽壁31倾斜。另外,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上述细沟部的沟底。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的倾斜的刀槽壁31配置于轮胎周向的一侧(图1中的下侧),第二内侧胎冠刀槽37的倾斜的刀槽壁42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
图7的(c)示出了沿着图3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剖切的G-G线剖视图。如图7的(c)所示,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优选包含:中断端29侧的第一刀槽部27a、和胎冠主沟4侧的第二刀槽部27b。第二刀槽部27b例如具有比第一刀槽部27a浅的深度。第二刀槽部27b的深度d7例如优选为第一刀槽部27a的深度d6的0.45~0.55倍。这样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27能够抑制胎冠主沟4侧过度打开,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如图2所示,优选内侧胎冠陆地部8B的胎冠主沟4侧的内侧边缘43a以及内侧胎肩主沟3B侧的外侧边缘43b均被倒角。同样地,优选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胎冠主沟4侧的内侧边缘43a以及外侧胎肩主沟3A侧的外侧边缘43b均被倒角。这样的各陆地部能够缓和边缘与路面接触时的击打音。
内侧胎冠陆地部8B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胎面接地面的曲率半径R1分别优选为560mm以下。具体而言,曲率半径R1优选为400~500mm。由此,作用于内侧胎冠陆地部8B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接地压提高,另一方面,作用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以及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接地压缓和,能够减少各胎肩陆地部7A、7B滚动时的声音。
图8作为表示胎肩陆地部7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出了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在胎肩陆地部7A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外侧胎肩刀槽10。外侧胎肩刀槽10缓和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接地时的形变,抑制其偏磨损。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10从外侧胎肩主沟3A延伸至第一胎面端Te1。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外侧胎肩刀槽10也可以是一端或者两端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A内中断。
外侧胎肩刀槽10包含:细刀槽部11、和宽度比细刀槽部11宽的粗刀槽部12。此外,能够将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的细刀槽部22以及粗刀槽部23的尺寸适用在外侧胎肩刀槽10的细刀槽部11以及粗刀槽部12。
粗刀槽部12比细刀槽部11更能缓和其周围的陆地部分的刚性。因此,粗刀槽部12周围的陆地部分例如即使在接地负载没有变得足够高的转弯初期的状态下,也容易追随路面,能够得到优异的初期响应性。
本发明的粗刀槽部12配置于外侧胎肩主沟3A侧。对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外侧胎肩主沟3A侧而言,存在在转弯初期时作用比第一胎面端Te1侧大的接地负载的趋势。因此,通过在该区域设置粗刀槽部12,初期响应性显著地提高。
另外,细刀槽部11周围的陆地部分配置于比粗刀槽部12靠胎面端Te1侧的位置,提供比粗刀槽部12周围的陆地部分高的刚性,所以例如在对轮胎作用有足够的接地负载的转弯中期,能够发挥大的侧偏力,进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粗刀槽部12例如优选与外侧胎肩主沟3A连通。粗刀槽部12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2例如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宽度W2的0.15~0.30倍。这样的粗刀槽部12能够均衡地提高耐偏磨损性与操纵稳定性。
细刀槽部11例如优选与第一胎面端Te1连通。另外,细刀槽部11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3优选比粗刀槽部12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2长。具体而言,细刀槽部11的上述长度L3例如优选为粗刀槽部12的上述长度L2的3.0~4.5倍。
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A例如优选设置有与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细沟部24(图3所示)相同的细沟部13,粗刀槽部12从细沟部13的沟底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这样的细沟部13以及粗刀槽部12能够进一步提高耐偏磨损性。
细沟部13例如优选从外侧胎肩主沟3A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粗刀槽部12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形成终端。细沟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例如优选为粗刀槽部12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2的1.5~2.5倍。
优选在粗刀槽部12的外端与细沟部13的外端之间,细刀槽部11从细沟部13的沟底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另外,优选在细沟部13的外端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的区域中,细刀槽部11从其底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至踏面。
细沟部13优选在与外侧胎肩主沟3A连通的连通部,以随着朝向外侧胎肩主沟3A而沟宽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沟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细沟部13而言,例如仅一方的沟壁(图8中下侧的沟壁)具有倒角部14。这样的细沟部13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并且能够减少外侧胎肩主沟3A内的气柱共鸣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细沟部13在轮胎周向的一侧(图1中的下侧)的沟壁具有倒角部14,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细沟部24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的沟壁具有倒角部25。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8A的倒角部25在轮胎周向上的倒角长度,比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倒角部14在轮胎周向上的倒角长度长。这样的细沟部24的配置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并且能够抑制外侧胎肩主沟3A内的驻波的产生,进而能够减少气柱共鸣音。
另外,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与外侧胎肩主沟3A的外侧胎肩刀槽10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移量优选在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刀槽10配置为经由外侧胎肩主沟3A而与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连续,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刀槽10包含经由胎肩主沟3A而与第一外侧胎冠刀槽26以一直线状连续的部分。这样的刀槽的配置能够使周围的陆地部分更容易追随路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初期响应性。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7A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外侧胎肩刀槽10,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外侧胎肩刀槽10之间配置有外侧胎肩横纹沟15。
外侧胎肩横纹沟15例如从第一胎面端Te1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与外侧胎肩主沟3A连通而是形成终端。这样的外侧胎肩横纹沟15能够维持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优选外侧胎肩横纹沟15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5a位于比粗刀槽部12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2a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外侧胎肩横纹沟15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5例如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45倍以上,更优选为0.52倍以上,优选为0.65倍以下,更优选为0.58倍。
为了发挥足够的排水性,外侧胎肩横纹沟15的沟宽W3例如优选为细沟部13的沟宽W4的1.5~2.5倍。
图9作为表示胎肩陆地部7的其它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出了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7B例如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16。内侧胎肩横纹沟16例如从第二胎面端Te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与内侧胎肩主沟3B连通而是形成终端。
内侧胎肩横纹沟16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6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0.60倍以上,更优选为0.65倍以上,优选为0.76倍以下,更优选为0.71倍。这样的内侧胎肩横纹沟16能够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与湿路性能。
从内侧胎肩横纹沟16的内端到内侧胎肩主沟3B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例如优选比从外侧胎肩横纹沟15的内端到外侧胎肩主沟3A的距离L8(图8所示)小。
内侧胎肩横纹沟16例如具有大于2mm的沟宽W6。内侧胎肩横纹沟16的沟宽W6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主沟3B的沟宽W1c(图1所示)的0.40~0.60倍。
在内侧胎肩陆地部7B设置有连接刀槽17、和内侧胎肩刀槽18。连接刀槽17从内侧胎肩横纹沟16延伸至内侧胎肩主沟3B。内侧胎肩刀槽18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内侧胎肩横纹沟16之间。
连接刀槽17例如从沟宽在1.5mm以上并且沟深在2.0mm以下的细沟部19的沟底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连接刀槽17例如具有0.4~0.8mm的宽度。细沟部19的尺寸例如能够应用配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细沟部13的尺寸。
图10示出了图9的连接刀槽17的D-D线剖视图。如图10所示,连接刀槽17例如包含:内侧胎肩横纹沟16侧的第一刀槽部17a、和内侧胎肩主沟3B侧的第二刀槽部17b。第二刀槽部17b例如具有比第一刀槽部17a浅的深度。第二刀槽部17b的深度d13优选为第一刀槽部17a的深度d12的0.35~0.55倍。这样的连接刀槽17能够提高初期响应性,并且能够抑制内侧胎肩主沟3B侧过度打开而提高耐偏磨损性。
如图9所示,内侧胎肩刀槽18例如沿着内侧胎肩横纹沟16延伸。对于内侧胎肩刀槽18而言,例如两端在内侧胎肩陆地部7B内中断。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18能够抑制陆地部的刚性过度降低并且能够使陆地部容易追随路面,进而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以及初期响应性。
内侧胎肩刀槽18例如与上述连接刀槽17同样地,从细沟部的沟底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如图1所示,优选轮胎赤道C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的区域的陆地比Lr1,比轮胎赤道C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的区域的陆地比Lr2的陆地比大。具体而言,上述陆地比Lr1优选为上述陆地比Lr2的1.05~1.10倍。由此,能够将转向操纵时的手感设为线性,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在本说明书中,“陆地比”是指实际的合计接地面积Sb相对于将各沟以及刀槽全部填埋而成的假想接地面的全面积Sa之比Sb/Sa。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设置有外侧胎冠主沟4A以及内侧胎冠主沟4B。外侧胎冠主沟4A设置于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肩主沟3A之间。内侧胎冠主沟4B设置于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肩主沟3B之间。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胎肩主沟3而言,例如从轮胎赤道C到沟中心线的距离L1a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20~0.30倍。对于胎冠主沟4而言,例如从轮胎赤道C到沟中心线的距离L1b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05~0.15倍。
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通过配置上述主沟,由此包含外侧胎肩陆地部7A、内侧胎肩陆地部7B、外侧胎冠陆地部8A、内侧胎冠陆地部8B以及中央胎冠陆地部8C。能够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A、内侧胎肩陆地部7B、外侧胎冠陆地部8A以及内侧胎冠陆地部8B应用上述的构成。
中央胎冠陆地部8C被区分在外侧胎冠主沟4A与内侧胎冠主沟4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胎冠陆地部8C例如设置有第一中央胎冠刀槽45以及第二中央胎冠刀槽46。第一中央胎冠刀槽45例如横切中央胎冠陆地部8C。第二中央胎冠刀槽46例如从内侧胎冠主沟4B朝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轮胎赤道C的近前中断。
以上,虽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进行改变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195/65R15的轮胎。作为比较例1,如图12所示,试制了具有配置了在陆地部内中断并且刀槽没有连通的胎冠横纹沟b的内侧胎冠陆地部a的轮胎。作为比较例2,如图13所示,试制了具有设置了长度比第二内侧胎冠刀槽c短的胎冠横纹沟b的内侧胎冠陆地部a的轮胎。比较例1以及2的轮胎的胎面部,除了上述这点之外,实际上与图1所示的胎面部相同。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同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5J
轮胎内压:前轮250kPa,后轮240kPa
测试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18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测试方法如下。
<湿路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并且长度20m的水坑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行驶,计测了前轮的横加速度(横G)。结果是用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噪声性能>
测定了使上述测试车辆以速度100km/h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车内噪声。结果是用将比较例的值设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小,则表示车内噪声越小,越良好。
在表1中表示测试的结果。
[表1]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1~5的轮胎发挥了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根据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195/65R15的轮胎。作为参考例,如图14所示,试制了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a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c不与设置于内侧胎冠陆地部b的第三内侧胎冠刀槽d光滑地连续,而是在轮胎周向上错位的轮胎。参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除了上述这点之外,实际上与图1所示的胎面部相同。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5×6.5J
轮胎内压:前轮250kPa,后轮240kPa
测试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18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测试方法如下。
<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包含初期响应性在内的操纵稳定性。结果是用将参考例设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湿路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并且长度20m的水坑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行驶,计测了前轮的横加速度(横G)。结果是用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将参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在表2中表示测试的结果。
[表2]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6~14的轮胎提高了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
Claims (20)
1.一种轮胎,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面部包含: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内侧胎肩主沟、在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主沟、以及被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区分的内侧胎冠陆地部,
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
多个胎冠横纹沟,其以1.5mm以上的宽度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
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其从每个上述胎冠横纹沟的上述内端向上述胎冠主沟延伸且宽度小于1.5mm;
多个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其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内端且宽度小于1.5mm;以及
多个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其从上述胎冠主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外端且宽度小于1.5mm,
上述胎冠横纹沟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长,
上述胎冠横纹沟在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连通的连通部,以沟宽随着朝向上述内侧胎肩主沟递增的方式,至少一方的沟壁与胎面接地面之间被倒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横纹沟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为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的105%~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外端位于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内端靠上述胎冠主沟侧的位置,上述胎冠横纹沟的上述内端在轮胎轴向上,位于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的上述外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面部包含:被上述胎冠主沟和上述外侧胎肩主沟区分的外侧胎冠陆地部,
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
从上述胎冠主沟向上述外侧胎肩主沟延伸的第一外侧胎冠刀槽、以及从上述胎冠主沟延伸并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内具有外端的第二外侧胎冠刀槽,
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设置于经由上述胎冠主沟而与上述第二外侧胎冠刀槽光滑地连续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的上述胎冠主沟侧的内侧边缘以及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侧的外侧边缘均被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的上述胎冠主沟侧的内侧边缘以及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侧的外侧边缘均被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主沟的沟宽比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以及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这两者的沟宽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胎肩主沟的沟宽比上述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宽。
9.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包含:细刀槽部、以及宽度比上述细刀槽部宽的粗刀槽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粗刀槽部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粗刀槽部具有比上述胎冠横纹沟短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多个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
上述第一外侧胎冠刀槽分别设置于经由上述胎冠主沟而与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光滑地连续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横纹沟的沟宽随着朝向上述胎冠主沟侧而递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包含:第一刀槽部、以及具有比上述第一刀槽部浅的深度的第二刀槽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刀槽部具有与上述胎冠横纹沟相同的深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刀槽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刀槽部的上述胎冠横纹沟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被中断而没有跨越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分别具有比上述第一内侧胎冠刀槽短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以及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以相同的朝向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内侧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上述第二内侧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26871 | 2017-11-27 | ||
JP2017226871A JP7052319B2 (ja) | 2017-11-27 | 2017-11-27 | タイヤ |
JP2017-226869 | 2017-11-27 | ||
JP2017226869A JP6943156B2 (ja) | 2017-11-27 | 2017-11-27 | 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8913A CN109968913A (zh) | 2019-07-05 |
CN109968913B true CN109968913B (zh) | 2022-07-15 |
Family
ID=64172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38484.5A Active CN109968913B (zh) | 2017-11-27 | 2018-11-12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07922B2 (zh) |
EP (1) | EP3489036B1 (zh) |
CN (1) | CN1099689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70493B2 (ja) * | 2019-04-08 | 2022-05-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275834B2 (ja) * | 2019-05-14 | 2023-05-1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346960B2 (ja) * | 2019-07-16 | 2023-09-2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363209B2 (ja) * | 2019-08-30 | 2023-10-1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CN112810387B (zh) * | 2019-11-18 | 2023-10-1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JP2022038812A (ja) * | 2020-08-27 | 2022-03-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2104139A (ja) * | 2020-12-28 | 2022-07-08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13043794B (zh) * | 2021-03-03 | 2023-09-29 |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26920A (ja) * | 2002-05-09 | 2003-11-19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720150A (zh) * | 2002-12-03 | 2006-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1786405A (zh) * | 2009-01-27 | 2010-07-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140091A (ja) * | 2010-12-29 | 2012-07-26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5437872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466995A (zh) * | 2015-08-20 | 2017-03-0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85919B2 (ja) * | 2008-12-08 | 2011-05-1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130014871A1 (en) * | 2011-07-14 | 2013-01-17 | Francois Pierre Charles Gerard Georges | Tread for a pneumatic tire |
EP2594417B1 (en) * | 2011-11-15 | 2015-01-14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 Run-flat tire |
JP5385968B2 (ja) * | 2011-12-28 | 2014-01-0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91262B2 (ja) * | 2011-12-29 | 2014-01-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727965B2 (ja) * | 2012-05-02 | 2015-06-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667614B2 (ja) * | 2012-10-02 | 2015-02-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715655B2 (ja) * | 2013-03-22 | 2015-05-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20547B2 (ja) * | 2014-01-27 | 2018-11-0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EP3095623B1 (en) * | 2014-03-11 | 2017-11-01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 Pneumatic tire |
JP6047123B2 (ja) | 2014-07-03 | 2016-12-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997729B2 (ja) | 2014-07-17 | 2016-09-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082378B2 (ja) * | 2014-11-28 | 2017-02-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93208B2 (ja) * | 2015-02-16 | 2018-09-1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93216B2 (ja) | 2015-03-04 | 2018-09-1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02016117816A1 (de) * | 2015-10-06 | 2017-04-06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JP6785240B2 (ja) * | 2015-11-12 | 2020-11-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699245B2 (ja) * | 2016-03-04 | 2020-05-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558297B2 (ja) * | 2016-04-26 | 2019-08-1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053960B (zh) * | 2017-03-28 | 2019-02-19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
2018
- 2018-11-05 EP EP18204349.7A patent/EP3489036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1-09 US US16/185,702 patent/US1120792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1-12 CN CN201811338484.5A patent/CN1099689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26920A (ja) * | 2002-05-09 | 2003-11-19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720150A (zh) * | 2002-12-03 | 2006-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1786405A (zh) * | 2009-01-27 | 2010-07-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140091A (ja) * | 2010-12-29 | 2012-07-26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5437872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466995A (zh) * | 2015-08-20 | 2017-03-0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李海滨.10.00-2016PR加深块状花纹工矿型载重斜交轮胎的设计.《轮胎工业》.2009,(第03期),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60879A1 (en) | 2019-05-30 |
US11207922B2 (en) | 2021-12-28 |
EP3489036B1 (en) | 2020-05-20 |
CN109968913A (zh) | 2019-07-05 |
EP3489036A1 (en) | 2019-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68913B (zh) | 轮胎 | |
CN107150556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146154B (zh) | 轮胎 | |
CN107813661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7867124B (zh) | 轮胎 | |
CN109968914B (zh) | 轮胎 | |
CN109835122B (zh) | 轮胎 | |
CN107199834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621705B (zh) | 轮胎 | |
CN107639975B (zh) | 轮胎 | |
JP6943156B2 (ja) | タイヤ | |
JP7206952B2 (ja) | タイヤ | |
CN108501625B (zh) | 轮胎 | |
CN110525131B (zh) | 轮胎 | |
JP6943155B2 (ja) | タイヤ | |
JP6927023B2 (ja) | タイヤ | |
CN111137072B (zh) | 轮胎 | |
JP7052319B2 (ja) | タイヤ | |
CN109515069B (zh) | 轮胎 | |
JP7342400B2 (ja) | タイヤ | |
JP7052318B2 (ja) | タイヤ | |
CN109515068B (zh) | 轮胎 | |
CN110341393B (zh) | 轮胎 | |
JP7006183B2 (ja) | タイヤ | |
CN112440627B (zh) | 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