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4039B -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4039B
CN109964039B CN201780070250.4A CN201780070250A CN109964039B CN 109964039 B CN109964039 B CN 109964039B CN 201780070250 A CN201780070250 A CN 201780070250A CN 109964039 B CN109964039 B CN 1099640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compressor
compressed gas
compression mechanism
inner diamet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02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4039A (zh
Inventor
志田胜吾
平山卓也
青木俊公
畑山昌宏
长畑大志
水野弘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64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4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4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40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4Measures to avoid lubricant contaminating the pumped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6Sile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具有轴、电动机部、压缩机构部、消声器部件、以及壳体。消声器部件在与压缩机构部的轴承部之间形成消声器室。电动机部的转子具有大内径部和压缩气体流路。大内径部形成于第二侧的端面中的轴的周围。压缩气体流路从大内径部的底面至第一侧的端面地贯通转子。形成消声器室排出口的轴承部的外周面配置于比大内径部的内周面靠径向的外侧。

Description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7年3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7-05015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利用了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在缸体的内部使辊偏心旋转,将气体制冷剂压缩而向外部送出。在旋转式压缩机的内部收容有润滑油。润滑油被供给到旋转式压缩机的滑动部分。若从旋转式压缩机排出的压缩气体中混入润滑油,则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散热器的效率降低。此外,若排出的压缩气体中混入润滑油,则旋转式压缩机内的润滑油会不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18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063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润滑油向排出的压缩气体混入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具有轴、电动机部、压缩机构部、消声器部件、以及壳体。电动机部具有转子和定子。转子配置于所述轴的轴向的第一侧并固定于所述轴。定子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外侧。压缩机构部配置于所述轴的轴向上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通过所述轴的旋转将气体压缩。消声器部件配置于构成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所述电动机部侧的轴承部的外侧,形成消声器室,被所述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压缩气体排出到该消声器室,并且在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间形成消声器室排出口。壳体将所述轴、所述电动机部、所述压缩机构部以及所述消声器部件收容于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侧具有排出管,在底部存积润滑油。所述转子具有大内径部和压缩气体流路。大内径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侧的端面侧。压缩气体流路从所述大内径部的底面贯通至所述第一侧的端面。形成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配置于比所述大内径部的内周面靠径向的外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剖视图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图1的F2-F2线的压缩机构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P部的主轴承周边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F4-F4线的压缩机构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F5-F5线的压缩机构部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并且是相当于图3的F4-F4线的部分的压缩机构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本申请中,如以下那样定义Z方向、R方向以及θ方向。Z方向是轴31的轴向。作为轴向的第一侧的+Z侧例如是铅垂方向的上侧。作为轴向的第二侧的-Z侧例如是铅垂方向的下侧。另外,有将Z方向称作轴向Z的情况。R方向是轴31的径向。+R侧是径向的外侧,并且是离开轴31的中心轴的一侧。-R方向是径向的内侧,并且是靠近轴31的中心轴的一侧。另外,有将R方向称作径向R的情况。θ方向是轴31的中心轴的周向。另外,有将θ方向称作周向θ的情况。
首先,简单地说明制冷循环装置。
图1是包含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的剖视图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旋转式压缩机2、连接于旋转式压缩机2的作为散热器的冷凝器3、连接于冷凝器3的膨胀装置4、以及连接于膨胀装置4作为吸热器的蒸发器5。
旋转式压缩机2是所谓回转式的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2例如对取入到内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体)进行压缩,将其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另外,之后叙述旋转式压缩机2的具体构成。
冷凝器3从自旋转式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使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膨胀装置4使从冷凝器3送入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下降,使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
蒸发器5使从膨胀装置4送入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气化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5中气化时从周围吸收气化热,从而使周围冷却。另外,通过了蒸发器5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取入上述旋转式压缩机2的内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在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之间相变的同时进行循环,在从气体制冷剂相变为液体制冷剂的过程中散热,在从液体制冷剂相变为气体制冷剂的过程中吸热。然后,利用这些散热、吸热进行制暖、制冷等。
接下来,对上述旋转式压缩机2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具备压缩机主体11和蓄能器12。
蓄能器12是所谓的气液分离器。蓄能器12设于上述蒸发器5与压缩机主体11之间。蓄能器12通过吸入管21而连接于压缩机主体11的多个缸体41、42。蓄能器12将被蒸发器5气化了的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主体11供给。
压缩机主体11具备轴31、使轴31旋转的电动机部32、通过轴31的旋转将气体制冷剂压缩的压缩机构部33、以及收容了这些轴31、电动机部32及压缩机构部33的圆筒状的壳体34。
轴31以及壳体34相对于轴线O配置为同轴状。电动机部32配置于壳体34中的沿着轴线O的+Z侧(图1中的上侧)。压缩机构部33配置于壳体34中的沿着轴线O的-Z侧(图1中的下侧)。
电动机部32为所谓内转子型的DC无刷马达。具体而言,电动机部32具备定子36和转子37。定子36被形成为筒状,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壳体34的内壁面。转子37配置于定子36的内侧。转子37连结于轴31的上部。转子37通过向设于定子36的线圈供给电流将轴31旋转驱动。
接下来,对压缩机构部33进行说明。
压缩机构部33具备多个缸体41、42、分隔板43、主轴承44、副轴承45、多个辊46、47、主消声器部件130、以及副消声器部件180。
多个缸体包含第一缸体41和第二缸体42。第一缸体41以及第二缸体42在相互之间隔开间隙地沿轴向Z重叠地配置。第一缸体41以及第二缸体42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在轴向Z上开口的筒状。由此,在第一缸体41形成有成为第一缸体室51的内部空间。在第二缸体42形成有成为第二缸体室52的内部空间。在第一缸体41以及第二缸体42的每一个中分别连接有上述吸入管21。被蓄能器12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而被供给至第一缸体室51以及第二缸体室52。
分隔板43配置于第一缸体41与第二缸体42之间,并夹在第一缸体41与第二缸体42之间。分隔板43具有第一分隔板140和第二分隔板160。第一分隔板140面向第一缸体41的内部空间,规定了第一缸体室51的一面。同样,第二分隔板160面向第二缸体42的内部空间,规定了第二缸体室52的一面。另外,在分隔板43设有供轴31沿轴向Z穿过的开口部55。之后叙述分隔板43的具体构成。
主轴承44相对于第一缸体41位于与第一分隔板140相反的一侧即电动机部32侧。主轴承44从与第一分隔板140相反的一侧面向第一缸体41的内部空间而规定了第一缸体室51的另外一面。之后叙述主轴承44的具体构成。另一方面,副轴承45相对于第二缸体42位于与第二分隔板160相反的一侧即反电动机部32侧。副轴承45从与第二分隔板160相反的一侧面向第二缸体42的内部空间而规定了第二缸体室52的另外一面。
在此,上述的轴31贯通第一缸体41、第二缸体42、以及分隔板43,并且被主轴承44与副轴承45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轴31上设有第一偏心部61和第二偏心部62。第一偏心部61设于轴31中的与第一缸体室51对应的部分,并配置于第一缸体室51内。第二偏心部62设于轴31中的与第二缸体室52对应的部分,并配置于第二缸体室52内。第一偏心部61以及第二偏心部62的每一个都形成为沿着轴向Z的圆柱状。第一偏心部61以及第二偏心部62相对于轴线O在径向R上各以同一量偏心。第一偏心部61以及第二偏心部62在从轴向Z观察的俯视时例如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并且在周向θ上具有180°的相位差地配置。
多个辊包含第一辊46和第二辊47。第一辊46以及第二辊47的每一个都形成为沿着轴向Z的筒状。第一辊46配置于第一偏心部61的外周侧。另一方面,第二辊47配置于第二偏心部62的外周侧。第一辊46以及第二辊47的每一个伴随着轴31的旋转,一边使各辊46、47的外周面46a、47a滑动接触于各缸体41、42的内周面一边在缸体室51、52的内侧偏心旋转(参照图2)。
接下来,对缸体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
这里,第一缸体41的内部构成与第二缸体42的内部构成除了对应于偏心部61、62以及辊46、47的相位差而不同的部分以外相互大致相同。因此,这里以第一缸体41的内部构成为代表进行说明。而且,对第二缸体42中的具有与第一缸体41相同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图2是图1的F2-F2线的压缩机构部33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在第一缸体41的内周面设有朝向径向R的外侧延伸的叶片槽71。该叶片槽71在轴向Z上遍及第一缸体41的整体地形成。在叶片槽71中插入有能够沿着径向R滑动并移动的叶片72。叶片72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朝向径向R的内侧施力,其前端部在第一缸体室51内抵接于第一辊46的外周面46a。由此,叶片72将第一缸体室51的内部分隔成吸入室74与压缩室75。叶片72伴随着第一辊46的偏心旋转而在第一缸体室51内进退。由此,进行在第一缸体室51内吸入气体制冷剂的吸入动作以及在第一缸体室51内压缩气体制冷剂的压缩动作。
另外,在第一缸体41设有吸入孔76和排出槽77。
吸入孔76从第一缸体室51朝向径向R的外侧贯通第一缸体41。在吸入孔76的径向R的外侧的端部连接有上述吸入管21。另一方面,吸入孔76的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连通于第一缸体室51的吸入室74。吸入孔76使从吸入管21送来的气体制冷剂向第一缸体室51的吸入室74流入。
另一方面,排出槽77设于压缩室75。排出槽77沿轴向Z设于第一缸体41的内周面,连通于主轴承44的主轴承排出孔78(参照图1)。排出槽77将在压缩室75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导向主轴承44的主轴承排出孔78。另一方面,设于第二缸体42的排出槽77连通于副轴承45的副轴承排出孔79(参照图1)。第二缸体42的排出槽77将在压缩室75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导向副轴承45的副轴承排出孔79。
如图1所示,主消声器部件130在与主轴承44之间形成主消声器室105。在第一缸体41的压缩室75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以下,有称作压缩气体的情况。)从主轴承排出孔78向主消声器室105排出。主消声器室105具有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到主消声器室105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向壳体34的内部排出。之后叙述主消声器部件130的具体构成。副消声器部件180在与副轴承45之间形成副消声器室185。在第二缸体42的压缩室75中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从副轴承排出孔79向副消声器室185排出。副消声器室185经由形成于第二缸体42、分隔板43以及第一缸体41的贯通孔(未图示)连通于主消声器室105。因此,排出到副消声器室185的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向壳体34的内部排出。
壳体34在电动机部32的转子37的+Z侧具有排出管35。排出管35将排出到壳体34的内部的压缩气体向冷凝器3等壳体34的外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排出。
接下来,对设于压缩机构部33的供油通路80进行说明。
这里,第一偏心部61的内部构成与第二偏心部62的内部构成相互大致相同。因此,这里以第一偏心部61的内部构成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P部的主轴承44周边的放大图。
如图3所示,供油通路80具有设于轴31的主通路81和设于第一偏心部61的副通路82以及连通路84。
主通路81与轴线O设为同轴状,形成于轴31的内部。主通路81沿着轴向Z在轴31的内部延伸。主通路81在支承于副轴承45的轴31的端部向轴31的外部开口。这里,在壳体34内收容有润滑油J,压缩机构部33的一部分浸于润滑油J内。收容于壳体34的润滑油J流入主通路81。另外,在主通路81的内部设有伴随着轴31的旋转将润滑油J汲取到主通路81内的扭转板等泵单元(未图示)。
副通路82例如是设于偏心部61的外周面61a的槽。换言之,副通路82形成于偏心部61的外周面61a与辊46的内周面46b之间。副通路82沿轴向Z延伸,在轴向Z上遍及偏心部61、62的整体地形成。
连通路84沿着径向R设于偏心部61的内部。连通路84设于主通路81与副通路82之间,将主通路81与副通路82连接。由此,主通路81内的润滑油J利用伴随着轴31的旋转的离心力,通过连通路84而向副通路82供给。被供给到副通路82的润滑油J从副通路82向压缩机构部33的滑动部分供给。
详细地说明主轴承44、主消声器部件130以及转子37的构成。
首先,对主轴承44的构成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主轴承44具有轴承部100和封堵部110。轴承部100以及封堵部110利用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主轴承44是在铸造了整体之后对一部分实施机械加工而形成。因此,主轴承44的外表面的大部分由铸面形成。
轴承部100在轴向Z上配置于电动机部32与压缩机构部33之间,支承轴31的外周。轴承部100形成为圆筒状。轴承部100的-Z侧的外径形成为一定。在轴承部100的+Z侧形成外径比-Z侧小的径小部102。径小部102朝向+Z侧前端变细地形成。
封堵部110封堵压缩机构部33的第一缸体室51的+Z侧(第三侧)。封堵部110形成为圆盘状。封堵部110与轴承部100的-Z侧的端部连续。关于封堵部110,之后叙述更具体的构成。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主消声器部件130的构成。
主消声器部件130由钢板材料等形成。主消声器部件130配置于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的+R侧。主消声器部件130在与主轴承44之间形成主消声器室105。在主消声器部件130的-Z侧的端部形成向+R侧扩宽的凸缘部138。凸缘部138固定于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Z侧的端面。主消声器部件130朝向+Z侧前端变细地形成为漏斗状。在主消声器部件130的+Z侧的端部形成内径保持一定地沿着轴向Z延伸的整流部134。整流部134与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配置为同轴状。整流部134将压缩气体的流动以环状朝向+Z侧地整流。整流部134的内周面在与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之间形成环状的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形成于整流部134的+Z侧的端部。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将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105向壳体34的内部排出。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转子37的构成。
转子37具有大内径部92和压缩气体流路94。
大内径部(沉孔)92距-Z侧的端面形成为一定的深度。大内径部92在轴31的整个周围形成为环状,相比于轴31所连结的部分,内径更大。在大内径部92的内部插入有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的径小部102。由此,转子37与主轴承44在轴向Z上重叠。因而,能够将旋转式压缩机2在轴向Z上小型化。另外,也可以将未被轴31的供油通路80汲取而利用于压缩机构部33的润滑的润滑油J从轴31的外周面向大内径部92的内部排出。
压缩气体流路94从大内径部92的底面至转子37的+Z侧的端面地贯通转子37。多个压缩气体流路94在周向θ上隔开间隔地形成。
这里,详细地说明压缩气体的排出动作。
如前述那样,在第一缸体室51中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气体)从主轴承排出孔78向主消声器室105排出。排出到主消声器室105的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向壳体34的内部排出。电动机部32具有形成于转子37的压缩气体流路94等沿轴向Z贯通电动机部32的空间。向壳体34的内部的电动机部32的-Z侧排出的压缩气体通过压缩气体流路94等空间流向电动机部32的+Z侧。流到电动机部32的+Z侧的压缩气体从排出管35(参照图1)向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排出。
然而,收容于壳体34的内部的润滑油J被汲取到轴31的供油通路80而向压缩机构部33的滑动部分供给。因此,在第一缸体室51中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气体)中包含润滑油J。若含有润滑油J的压缩气体被供给到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则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的效率降低。此外,若含有润滑油J的压缩气体被排出到旋转式压缩机2的外部,则压缩机构部33中的润滑油J不足。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配置于比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92a靠+R侧。即,将从轴线O至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的距离(外周面100a的半径)设为R1。将从轴线O至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92a的距离(内周面92a的半径)设为R2。此时,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满足R1>R2。
根据该构成,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向+Z方向排出的压缩气体108碰撞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此时,由于转子37正在旋转,因此压缩气体108所含的润滑油108a在离心力下向+R方向飞溅。另一方面,压缩气体108所含的气体制冷剂108b流入大内径部92的内部。进而,气体制冷剂108b流入在大内径部92的底面形成的压缩气体流路94,并从排出管35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因而,能够抑制润滑油向从旋转式压缩机2排出的压缩气体的混入。伴随于此,能够防止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的效率降低。另外,能够防止压缩机构部33中的润滑油J的不足。
另外,在大内径部92以及压缩气体流路94的内部,也由于重力以及离心力而从压缩气体中分离润滑油。
如图1所示,在轴31的+Z侧的端部安装有凸缘盘96。凸缘盘96在轴31的整个周围向+R侧扩宽。凸缘盘96以覆盖压缩气体流路94的+Z侧的方式配置。从压缩气体流路94排出到+Z侧的压缩气体碰撞于凸缘盘96。由于凸缘盘96正与轴31一同旋转,因此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下向+R方向飞溅。这样,在凸缘盘96中也从压缩气体分离润滑油。
如图3所示,将轴向Z上的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与转子37的距离设为L1。将轴向Z上的大内径部92的深度设为L2。此时,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满足L1<L2。由于L1比L2小,因此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的压缩气体108的大部分碰撞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另外,由于L2比L1大,因此能够将轴承部100的大部分配置于大内径部92的内部。因而,能够使旋转式压缩机2在轴向Z上小型化。
另外,将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与轴向Z正交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转子37的-Z侧的端面上的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100的径小部102的外周面100a间的通路面积设为S2。此时,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满足S1<S2。由于S1比S2小,因此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的排出速度变快。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碰撞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另外,由于S2比S1大,因此压缩气体108所含的气体制冷剂108b易于流入大内径部92内。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另外,将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与轴向Z正交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压缩机构部33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设为S3。这里,压缩机构部33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S3是将压缩机构部33中的全部的压缩气体排出孔的开口面积合计而成的。即,压缩机构部33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是将主轴承排出孔78、副轴承排出孔79、后述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以及第二分隔板排出孔的开口面积合计而成的。此时,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满足S1<S3。由于S1比S3小,因此压缩气体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的排出速度变快。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碰撞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详细地说明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构成。
这里,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构成与副轴承45的封堵部的构成相互大致相同。因此,这里以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构成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4是图3的F4-F4线的压缩机构部33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F5-F5线的压缩机构部33的剖视图。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阀芯120以及止动件122的记载。
如图5所示,封堵部110具有主轴承排出孔78、阀芯120、止动件122、以及阀芯固定部124。在本申请中,如以下那样定义X方向。如图4所示,将主轴承排出孔78的中心与阀芯固定部124的中心连结的线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在X方向上,主轴承排出孔78的一侧为+X侧,阀芯固定部124的一侧为-X侧。
如图5所示,封堵部110将压缩机构部33的第一缸体室51的+Z侧(第三侧)封堵。封堵部110形成为圆盘状。在封堵部110的+Z侧的表面形成凹部111。在凹部111收容阀芯120以及止动件122。凹部111沿着X方向延伸。在凹部111的底部形成薄壁的底壁112。
主轴承排出孔78形成于凹部111的+X侧。主轴承排出孔78贯通底壁112地形成。然而,即使在第一缸体室51中压缩动作结束,主轴承排出孔78的内侧也残留压缩气体。若该压缩气体在第一缸体室51的内部再次膨胀,则新的气体制冷剂的吸入动作被阻碍,因此旋转式压缩机2的压缩效率降低。因此,期望的是减小主轴承排出孔78的内侧的死容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承排出孔78形成于薄壁的底壁112,因此主轴承排出孔78的内侧的死容积较小。
阀芯120利用金属材料等被形成为板状。阀芯120配置于底壁112的+Z侧。阀芯120从主轴承排出孔78沿X方向延伸至阀芯固定部124。阀芯120的+X侧的阀头部向Z方向移动而将主轴承排出孔78开闭。
止动件122利用金属材料等,形成为比阀芯120厚的板状。止动件122配置于阀芯120的+Z侧。止动件122从主轴承排出孔78沿X方向延伸至阀芯固定部124。止动件122从-X侧至+X侧地向+Z侧弯曲。止动件122限制阀芯120的+X侧的阀头部向+Z侧过度位移。
阀芯固定部124形成于凹部111的-X侧的端部。阀芯固定部124具有铆钉或螺钉等。阀芯固定部124将阀芯120以及止动件122的-X侧的端部固定于凹部111的底壁112。
对封堵部110的凹部111的底壁112中的+Z侧的表面(以下,简称为表面。)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主轴承排出孔78的周围,底壁112的表面向作为反缸体室51侧的+Z侧(第三侧)突出而形成阀座114。在阀芯固定部124中,底壁112的表面与阀座114同等地向+Z侧突出。在阀座114的周围的第一区域115中,底壁112的表面比阀座114低地形成。如图4所示,第一区域115从阀座114的周围延伸至阀芯固定部124的附近。由此,固定于阀芯固定部124的阀芯120可靠地抵接于阀座114而将主轴承排出孔78封堵。
如图5所示,在底壁112的+X侧的端部形成倾斜面119。倾斜面119从主轴承排出孔78的周围至凹部111的开口缘部向+X侧以及+Z侧延伸。倾斜面119形成为从-X侧到+X侧逐渐倾斜地变大的曲面状。从主轴承排出孔78在+Z方向上排出的压缩气体与阀芯120碰撞而向+X方向改变前进路径。向+X方向行进的压缩气体被倾斜面119引导流动,从凹部111的+X侧的端部向+Z方向排出。即,倾斜面119将从阀座114与阀芯120之间排出的压缩气体向+Z侧引导。由此,能够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高速地将压缩气体向+Z侧排出。另外,如图4所示,凹部111从+X侧的端部沿着封堵部110的外周在周向θ上延长度。压缩气体从凹部111的周向θ的端部向+Z方向排出。
如图5所示,在阀座114的周围的第一区域115与倾斜面119之间形成向-Z侧凹进的第二区域117。第二区域117从第一区域115的+X侧的端部大致垂直地向-Z侧凹进而形成。从第二区域117至倾斜面119,底壁112的表面向+Z侧连续地变化。倾斜面119中的、轴向Z的位置比第一区域115靠-Z侧的部分包含在第二区域117中。在图4中,第二区域117被施加了阴影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比第一区域115向-Z侧凹进的第二区域117。因此,从阀座114与阀芯120之间向+X方向排出的压缩气体的流通阻力变小。由此,压缩气体被从图3所示的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高速地向+Z侧排出。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然而,在第二区域117中,与第一区域115相比,底壁112的厚度变薄。因此,在第二区域117中确保底壁112的刚性成为课题。如图4所示,将第二区域117中的、从轴向Z观察时与第一缸体室51重叠的部分设为内侧部分117b。由于从第一缸体室51向内侧部分117b作用较大的压力,因此要求刚性。另一方面,将第二区域117中的、从轴向Z观察时与第一缸体室51的周围的第一缸体41重叠的部分设为外侧部分117a。由于压力不从第一缸体室51作用于外侧部分117a,因此不要求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部分117a的面积比内侧部分117b的面积大。由此,即使在减薄了第二区域117的底壁112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第二区域117中的底壁112的刚性。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相当于图3的F4-F4线的部分的压缩机构部的剖视图。省略成为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的说明。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凹部211的+X侧的端部不在周向θ上延长,而是原样地向+X侧延伸。在变形例中,凹部211的+X侧的端部在与X方向以及Z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扩宽。与实施方式相同,在变形例中,也在阀座214的周围的第一区域215与倾斜面219之间形成向-Z侧凹进的第二区域217。因此,压缩气体的流通阻力较小。此外,第二区域217中的、外侧部分217a的面积比内侧部分217b的面积大。由此,能够确保第二区域217中的底壁212的刚性。
详细地说明分隔板43的构成。
近来,希望旋转式压缩机2的大容量化。但是,也存在壳体34的通用化的要求,难以将各缸体室51、52在径向R上扩大。因此,将各缸体室51、52在轴向Z上扩大而使旋转式压缩机2大容量化。在大容量的旋转式压缩机2中,压缩气体的排出量变多。但是,由于各缸体室51、52向径向R的扩大较难,因此主轴承排出孔78的开口面积的扩大存在极限。因此,大容量的旋转式压缩机2具有分隔板排出口,将压缩气体向分隔板排出。
如图5所示,分隔板43具有第一分隔板140和第二分隔板160。这里,第一分隔板140的构成与第二分隔板160的构成相互大致相同。因此,这里以第一分隔板140的构成为代表进行说明。如前述那样,第一分隔板140面向第一缸体41的内部空间而规定了第一缸体室51的一面。
第一分隔板140具有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阀芯150、止动件152、以及阀芯固定部154。在本申请中,如以下那样定义X′方向。将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的中心与阀芯固定部154的中心连结的线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在X′方向上,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的一侧为+X′侧,阀芯固定部154的一侧为-X′侧。
第一分隔板140将压缩机构部33的第一缸体室51的-Z侧封堵。第一分隔板140形成为圆盘状。在第一分隔板140的-Z侧的表面形成凹部141。在凹部141收容阀芯150以及止动件152。凹部141沿着X′方向延伸。在凹部141的底部形成薄壁的底壁142。
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形成于凹部141的+X′侧。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贯通底壁142地形成。由于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形成于薄壁的底壁142,因此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的内侧的死容积较小。另外,第一分隔板140的凹部141的容积比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凹部111的容积小。因此,能够在第一分隔板140的凹部141中流通的压缩气体的流量比能够在封堵部110的凹部111中流通的压缩气体的流量少。因而,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的开口面积比主轴承排出孔78的开口面积小。
阀芯150利用金属材料等形成为板状。阀芯150配置于底壁142的-Z侧。阀芯150从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至阀芯固定部154地沿X′方向延伸。阀芯150的+X′侧的阀头部向Z方向移动而将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开闭。
止动件152利用金属材料等形成为比阀芯150厚的板状。止动件152配置于阀芯150的-Z侧。止动件152从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至阀芯固定部154地沿X′方向延伸。止动件152从-X′侧至+X′侧地向-Z侧弯曲。止动件152限制阀芯150的+X′侧的阀头部向-Z侧过度位移。
阀芯固定部154形成于凹部141的-X′侧的端部。阀芯固定部154具有铆钉或螺钉等。阀芯固定部154将阀芯150以及止动件152的-X′侧的端部固定于凹部141的底壁142。
在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的周围,底壁142的表面向-Z侧(第三侧)突出而形成阀座144。在阀芯固定部154中,底壁142的表面与阀座144同等地向-Z侧突出。在阀座144的周围的第一区域145中,底壁142的表面比阀座144低地形成。第一区域145从阀座144的周围延伸到阀芯固定部154的附近。由此,固定于阀芯固定部154的阀芯150可靠地抵接于阀座144而将第一分隔板排出孔143封堵。
与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比较地对第一分隔板14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分隔板140配置于第一缸体41与第二缸体42之间。在第一缸体室51配置轴31的第一偏心部61,在第二缸体室52配置轴31的第二偏心部62。第一偏心部61以及第二偏心部62在周向θ上具有180°的相位差地配置。因此,通过轴31的旋转,轴31的第一偏心部61与第二偏心部62之间的部分(以下,称作中间部分。)被作用较大的弯曲力矩。若提高第一分隔板140的高度,则轴31的中间部分变长。因此,由于旋转时的弯曲力矩,轴31的中间部分容易弯曲,轴31的可靠性降低。
从第一缸体室51对第一分隔板140以及封堵部110作用较大的压力。由此在第一分隔板140以及封堵部110变形时,产生与第一辊46(参照图3)的干涉。因此,需要确保第一分隔板140以及封堵部110的刚性。为了确保第一分隔板140的刚性,较有效的是提高图5所示的第一分隔板140的高度H2。但是,由于前述理由,难以提高第一分隔板140的高度H2。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封堵部110的高度H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板140的轴向Z上的高度H2比封堵部110的轴向Z上的高度H1小。另一方面,第一分隔板140的底壁142的第一区域145的轴向Z上的厚度T2比封堵部110的底壁112的第一区域115的轴向Z上的厚度T1大。由于第一分隔板140的高度H2小,因此能够确保轴31的可靠性。即使第一分隔板140的高度H2较小,底壁142的厚度T2也较大,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分隔板140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封堵部110的高度H1较大,因此即使底壁112的厚度T1较小,也能够确保封堵部110的刚性。由于封堵部110的底壁112的厚度T1较小,因此能够减小主轴承排出孔78的死容积。
这里,说明了第一分隔板140与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的关系,但关于第二分隔板160与副轴承45的封堵部的关系也相同。
如以上详细叙述那样,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具有轴31、电动机部32、压缩机构部33、主消声器部件130、以及壳体34。电动机部32具有转子37和定子36。转子37配置于轴31的轴向Z的+Z侧并固定于轴31。定子36配置于转子37的+R侧。压缩机构部33配置于轴31的轴向Z上的与+Z侧相反的-Z侧,通过轴31的旋转将气体压缩。主消声器部件130配置于构成压缩机构部33的电动机部32侧的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的+R侧,形成排出被压缩机构部33压缩后的压缩气体的主消声器室105,并且在内周面与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间形成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壳体34将轴31、电动机部32、压缩机构部33以及主消声器部件130收容于内部,并且在+Z侧具有排出管35,在底部存积润滑油J。所述转子37具有大内径部92和压缩气体流路94。大内径部92形成于-Z侧的端面侧。压缩气体流路94从大内径部92的底面贯通至+Z侧的端面。形成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配置于比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92a靠径向R的+R侧。
根据该构成,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向+Z方向排出的压缩气体108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此时,由于转子37正在旋转,因此压缩气体108所含的润滑油108a在离心力下向+R方向飞溅。另一方面,压缩气体108所含的气体制冷剂108b流入大内径部92的内部。而且,气体制冷剂108b流入形成于大内径部92的底面的压缩气体流路94,并从排出管35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因而,能够抑制润滑油向从旋转式压缩机2排出的压缩气体的混入。伴随于此,能够防止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设备的效率降低。另外,能够防止压缩机构部33中的润滑油J的不足。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在将轴向Z上的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与转子37的距离设为L1、将轴向Z上的大内径部92的深度设为L2时,满足L1<L2。
根据该构成,由于L1比L2小,因此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另外,由于L2比L1大,因此能够将轴承部100的大部分配置于大内径部92的内部。因而,能够使旋转式压缩机2在轴向Z上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配置成轴承部100的一部分位于转子37的大内径部92内,在将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100的径小部102的外周面100a间的通路面积设为S2时,满足S1<S2。
根据该构成,由于S1比S2小,因此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压缩气体的排出速度变快。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另外,由于S2比S1大,因此压缩气体108中所含的气体制冷剂108b容易流入大内径部92。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在将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设为S3时,满足S1<S3。这里,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S3是将压缩机构部33中的全部的压缩气体排出孔的开口面积合计而成的。
根据该构成,由于S1比S3小,因此从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排出压缩气体的排出速度变快。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中,压缩机构部33具有主轴承44的封堵部110。封堵部110封堵将气体压缩的第一缸体室51的+Z侧。封堵部110具有主轴承排出孔78、阀芯120、阀座114、倾斜面119、以及第二区域117。阀芯120将主轴承排出孔78开闭。阀座114从主轴承排出孔78的周围向第一缸体室51的相反的一侧突出。倾斜面119引导从阀芯120与阀座114之间排出的压缩气体。第二区域117设于阀座114的周围的第一区域115与倾斜面119之间,比第一区域115向第一缸体室51侧凹进。
根据该构成,具有比第一区域115向-Z侧凹进的第二区域117。因此,从阀座114与阀芯120之间排出的压缩气体的流通阻力变小。由此,从图3所示的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高速地排出压缩气体108。因此,排出的压缩气体的大部分与转子37的-Z侧的端面碰撞。由此,能够将压缩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分离。
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以及蒸发器5。冷凝器3连接于旋转式压缩机2。膨胀装置4连接于冷凝器3。蒸发器5连接于膨胀装置4。
根据该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能够抑制润滑油向排出的压缩气体混入的旋转式压缩机2。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等效率降低。因而,能够提供效率高的制冷循环装置。此外,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能够防止压缩机构部33中的润滑油J的不足的旋转式压缩机2。因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制冷循环装置。
实施方式的主轴承44的轴承部100以及封堵部110一体地形成。与此相对,轴承部100以及封堵部110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的缸体的个数为第一缸体41以及第二缸体42这两个。与此相对,缸体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33采用了辊以及叶片分体地形成的回转式的压缩机。与此相对,压缩机构部33也可以采用辊以及叶片一体地形成的摆动式的压缩机。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形成主消声器室排出口106的轴承部100的外周面100a配置于比大内径部92的内周面92a靠径向R的+R侧。由此,能够抑制润滑油向从旋转式压缩机2排出的压缩气体的混入。
虽然说明过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并非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超出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宗旨内,同样也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J…润滑油,R…径向,Z…轴向,1…制冷循环装置,2…旋转式压缩机,3…散热器(冷凝器),4…膨胀装置,5…吸热器(蒸发器),31…轴,32…电动机部,33…压缩机构部,34…壳体,35…排出管,36…定子,37…转子,44…主轴承,45…副轴承,51…第一缸体室(缸体室),78…主轴承排出孔(排出孔),92…大内径部,92a…侧面,94…压缩气体流路,100…轴承部,100a…外周,105…主消声器室(消声器室),106…主消声器室排出口(消声器室排出口),110…封堵部,114…阀座,115…第一区域,117…第二区域,119…倾斜面,120…阀芯,130…主消声器部件(消声器部件)。

Claims (8)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具备:
轴;
电动机部,具有配置于所述轴的轴向的第一侧并固定于所述轴的转子、以及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外侧的定子;
压缩机构部,配置于所述轴的轴向上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通过所述轴的旋转对气体进行压缩;
消声器部件,配置于构成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所述电动机部侧的轴承部的外侧,形成消声器室,被所述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压缩气体排出到该消声器室,并且在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间形成消声器室排出口;以及
壳体,将所述轴、所述电动机部、所述压缩机构部以及所述消声器部件收容于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侧具有排出管,在底部存积有润滑油,
所述转子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侧的端面侧的大内径部、以及从所述大内径部的底面贯通至所述第一侧的端面的压缩气体流路,
形成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配置于比所述大内径部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压缩机构部具有所述轴承部,该轴承部将对气体进行压缩的缸体室封堵,
所述轴承部具有排出孔、开闭所述排出孔的阀芯、从所述排出孔的周围向所述缸体室的相反侧突出的阀座、对从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之间排出的所述压缩气体进行引导的倾斜面、以及设于所述阀座的周围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倾斜面之间并比所述第一区域向所述缸体室侧凹进的第二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在将所述轴向上的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与所述转子的距离设为L1,将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大内径部的深度设为L2时,满足L1<L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配置成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转子的所述大内径部内,在将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所述大内径部与所述轴承部间的通路面积设为S2时,满足S1<S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配置成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转子的所述大内径部内,在将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所述大内径部与所述轴承部间的通路面积设为S2时,满足S1<S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在将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设为S3时,满足S1<S3。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在将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设为S3时,满足S1<S3。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在将所述消声器室排出口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孔的总开口面积设为S3时,满足S1<S3。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
散热器,连接于所述旋转式压缩机;
膨胀装置,连接于所述散热器;以及
吸热器,连接于所述膨胀装置。
CN201780070250.4A 2017-03-15 2017-10-16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99640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0156 2017-03-15
JP2017050156 2017-03-15
PCT/JP2017/037368 WO2018168044A1 (ja) 2017-03-15 2017-10-16 回転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4039A CN109964039A (zh) 2019-07-02
CN109964039B true CN109964039B (zh) 2021-03-09

Family

ID=63522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250.4A Active CN109964039B (zh) 2017-03-15 2017-10-16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3890B2 (zh)
CN (1) CN109964039B (zh)
WO (1) WO20181680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2904B2 (en) 2020-01-17 2022-06-07 Solar Turbines Incorporated Support assembly for a rotary machin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0219A (ja) * 2013-03-27 2014-10-06 Panasonic Corp 密閉型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7394B2 (ja) * 1990-10-27 1995-1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形圧縮機
KR20000040220A (ko) * 1998-12-17 2000-07-05 구자홍 로터리 압축기의 냉매 유로
JP2008175188A (ja) * 2007-01-22 2008-07-31 Toshiba Carrier Corp 回転式圧縮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440811B (zh) * 2008-12-26 2010-08-1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润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0190182A (ja) * 2009-02-20 2010-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密閉型回転圧縮機
CN201827076U (zh) * 2010-09-14 2011-05-1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5818731B2 (ja) * 2012-03-29 2015-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2833183U (zh) * 2012-08-21 2013-03-2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的阀座结构
JP6148993B2 (ja) * 2014-02-21 2017-06-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089726B (zh) * 2016-07-29 2018-12-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0219A (ja) * 2013-03-27 2014-10-06 Panasonic Corp 密閉型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3890B2 (ja) 2020-10-21
CN109964039A (zh) 2019-07-02
WO2018168044A1 (ja) 2018-09-20
JPWO2018168044A1 (ja)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2251B2 (en) Expander-compressor unit
US20100111741A1 (en) Scroll compressor
JPWO2009066416A1 (ja) 膨張機一体型圧縮機
JP6294974B2 (ja) ローリングシリンダ式容積型圧縮機
US20100254844A1 (en) Expander-compressor unit
CN109964039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249737A (ja) 回転式圧縮機
JP2018165502A (ja)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370450B2 (ja) 圧縮機
CN113396285B (zh) 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的制造方法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057532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6735662B2 (ja) 回転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801483B2 (en) Rolling cylinder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12412792B (zh)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KR20190002681A (ko) 밀폐형 압축기 및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US20230003427A1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454236B2 (ja)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3167276B (zh) 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WO2018055824A1 (ja) ローリングシリンダ式容積型圧縮機
CN109804164B (zh) 密闭型压缩机
JP2011214511A (ja) 回転式圧縮機
JP2011214510A (ja) 回転式圧縮機
JP2013104360A (ja) 回転式圧縮機
JP2016017479A (ja) 揺動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