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4406B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4406B
CN109904406B CN201811504164.2A CN201811504164A CN109904406B CN 109904406 B CN109904406 B CN 109904406B CN 201811504164 A CN201811504164 A CN 201811504164A CN 109904406 B CN109904406 B CN 1099044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sei film
electrode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41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04406A (zh
Inventor
石井健太
加藤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04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4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44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44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8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01M2300/004Three solv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SEI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提供能够使该电池的性能更好地提高的技术。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形成有包含LiBOB骨架和氟磺酸骨架的负极SEI膜(29),并且,形成有包含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19)。而且,在将LiBOB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B,将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S,将磷酸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P时,满足用4≤IB/IS≤10表示的式子和用5μmol/m2≤IP≤15μmol/m2表示的式子,并且,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磷酸锂的总量为0.6mol/m2~1.0mol/m2,且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详细地讲,涉及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近年来被很好地用作为个人电脑、便携式终端等中的所谓的移动电源、车辆驱动用电源。在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轻量且能够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高输出功率电源(例如,驱动与车辆的驱动轮连结的电动机的电源),其重要性特别地提高了。
在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以下仅称为“电池”)中,有时在初充电(initialcharge)时非水电解液(以下也仅称为“电解液”)的一部分被分解,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被称为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的被膜。当形成该SEI膜时,负极稳定化,因此其后的电解液的分解被抑制。
但是,上述的电解液的分解由于是不可逆反应,所以成为电池容量降低的原因。因此,近年来曾提出了各种的下述技术:预先向电解液中添加在电解液的分解电位以下分解而形成SEI膜的添加剂(以下称为“被膜形成剂”),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由来于该被膜形成剂的SEI膜。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被膜形成剂含有双草酸硼酸锂(以下也称为“LiBOB”)的非水电解液。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非水电解液中,除了上述的LiBOB以外还含有六氟磷酸锂、在分子内具有F-S键的盐、和在分子内具有P-F键的盐(但是,将六氟磷酸锂除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1844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近年来,为了能够更适宜地用于车辆用的高输出功率电源等,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提高的要求日益强烈。而且,对于形成由来于上述被膜形成剂(LiBOB)的SEI膜的技术,为了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也希望改良。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对于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由来于LiBOB的SEI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提供能够使该电池的性能更好地提高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以下构成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其具有由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其具有由碳材料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液,其包含非水溶剂和支持电解质。
在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负极SEI膜,且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正极SEI膜,所述负极SEI膜至少包含LiBOB骨架和氟磺酸骨架,所述正极SEI膜至少包含磷酸骨架。
而且,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在将上述负极SEI膜中的LiBOB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B,将上述负极SEI膜中的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S,将上述正极SEI膜中的磷酸骨架的成分量记为IP时,满足下述的式(1)和式(2),并且,在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的至少任一方中含有磷酸锂,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磷酸锂的总量为0.6mol/m2~1.0mol/m2、且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
4≤IB/IS≤10 (1)
5μmol/m2≤IP≤15μmol/m2 (2)
本发明人对于利用被膜形成剂(LiBOB)形成SEI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为了使电池性能与以往相比很好地提高,进行了各种研究。
而且,进行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形成有由来于LiBOB的SEI膜的电池中,在该LiBOB的成分量上存在折衷(trade-off)的关系。具体地说,如上述那样,LiBOB是用于防止由形成SEI膜所引起的电池容量的降低的被膜形成剂,所以当SEI膜中的LiBOB骨架的成分量变少时,有可能进行电解液的分解反应从而电池容量降低。另一方面,本发明人发现:当SEI膜中的LiBOB骨架的成分量过多时,有可能电池电阻上升。这是因为当LiBOB骨架的成分量过多时,SEI膜的表面(或内部)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
本发明人想到创作能够解决上述的折衷关系的技术,即,能够形成虽然含有充分的LiBOB但很好地抑制由该LiBOB引起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的降低的SEI膜的技术。而且,进行了各种实验和研究,结果得到了如下见解:当在SEI膜中存在氟磺酸骨架时,该SEI膜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提高。
而且,基于这样的见解,考虑对形成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SEI膜(以下称为负极SEI膜”)中的“LiBOB骨架的成分量IB”与“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的比例进行调整,并想到了形成调整了IB/IS以满足上述的式(1)的负极SEI膜。
进而,本发明人没有停留于上述的改良,进行了用于进一步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的研究。
此时,本发明人对于一般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着眼于:当过渡金属元素从正极活性物质(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溶出,且该过渡金属元素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析出时,该负极中的反应电阻上升。而且认为:如果能够防止过渡金属元素从该正极活性物质溶出,就能够提供更高性能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而且,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SEI膜(以下称为“正极SEI膜”),并使该正极SEI膜中存在磷酸骨架,能够防止过渡金属元素从正极活性物质溶出。
但是,在实际地形成了这样的包含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的情况下,可知当该正极SEI膜形成得过多时,有可能该正极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从而电池电阻上升。
因而,本发明人反复进行用于调查能够适宜地兼顾防止过渡金属元素的溶出和确保Li离子的移动速度的正极SEI膜的实验,并想到了形成调整了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以满足上述的式(2)的正极SEI膜。
本发明人为了更好地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性能,对于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的手段进行了研究。
具体地说,当在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发生过充电时,通过非水电解液氧化分解,电池内部发热。当此时的电池温度过高时,有可能电极体等电池材料发生损伤,因此对于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的手段,以往就曾提出了各种方案。
作为抑制该过充电时的发热的技术的一例,以往就提出了在正极合剂层中添加磷酸锂(LPO)的技术。通过添加该磷酸锂,能够抑制过充电状态下的非水电解液的氧化分解,抑制起因于该氧化分解的发热。
但是,为了通过添加上述的磷酸锂来很好地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需要充分确保磷酸锂的添加量。另一方面,磷酸锂不是有助于充放电的材料,因此当增加向正极合剂层中的添加量时,成为低温电阻等的输入输出性能降低的原因。
本发明人考虑到这一点来研究了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的其它的手段,结果发现:当形成有上述的氟磺酸骨架的SEI膜时,负极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降低,过充电时的发热量降低。
而且,基于这样的见解反复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在满足上述的(1)式和(2)式的电池中,当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时,即使在将磷酸锂的添加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添加量)设定为0.6mol/m2~1.0mol/m2这样的少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地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是基于上述的见解而完成的,形成有上述的满足式(1)的负极SEI膜和满足式(2)的正极SEI膜,并且,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磷酸锂的总量为0.6mol/m2~1.0mol/m2,且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由此,能够在很好地抑制了过充电时的发热的基础上,以高水平发挥各种的电池性能,因此能够更适合地用于车辆用的高输出功率电源等。
再者,本说明书中的“LiBOB骨架的成分量(IB)”,是通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负极中的硼(B)的成分量而得到的值,是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m2/g)进行了标准化的值(μmol/m2)。另外,“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是通过利用离子色谱法(IC)测定负极中的FSO3 的成分量而得到的值,是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m2/g)进行了标准化的值(μmol/m2)。
另一方面,“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通过利用离子色谱法(IC)测定正极中的PO3F、PO2F2 、PO4 3-的总量而求出。
另外,“BET比表面积”,是指用BET法对通过使用了氮气(N2)作为吸附物质的气体吸附法(定容量吸附法)测定出的气体吸附量进行解析而得到的值。
另外,在一般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当向正极合剂层中添加磷酸锂时,伴随着充放电的持续,正极合剂层中的磷酸锂向非水电解液、负极合剂层移动。因而,本说明书中的“在正极合剂层、非水电解液和负极合剂层中存在的磷酸锂的总量”表示“在正极合剂层中所添加的磷酸锂的量”。
另外,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非水电解液的支持电解质为锂盐,非水溶剂为包含碳酸甲乙酯的混合溶剂,锂盐的浓度CL满足下述的式(3),并且,相对于混合溶剂的总容量的碳酸甲乙酯的容量比X满足下述的式(4)。
1.0M≤CL≤1.2M (3)
34vol%≤X≤40vol% (4)
本发明人为了使上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性能进一步提高而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其结果发现:非水电解液中的锂盐的浓度CL、和相对于混合溶剂的总容量的碳酸甲乙酯的容量比X影响到非水电解液的凝固点。
在此公开的方式是基于上述的见解而完成的,如上述那样使锂盐的浓度CL为1.0M以上且1.2M以下,并且使碳酸甲乙酯的容量比X为34vol%以上且40vol%以下。由此,能够得到凝固点为-40℃以下的非水电解液,因此能够提供即使是寒冷地区也能适合地使用的低温性能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试验例1~2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5是表示在试验例21~3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LPO的含量和过充电时的上升温度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正极
12:正极集电体
14:正极合剂层
16:集电体露出部
18:正极活性物质
19:正极SEI膜
20:负极
22:负极集电体
24:负极合剂层
26:集电体露出部
28:负极活性物质
29:负极SEI膜
40:隔板
50:电池壳体
52:壳体主体
54:盖体
70:正极端子
72:负极端子
80:电极体
80a:正极连接部
80b:负极连接部
100:锂离子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对起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附加相同的标记。再者,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另外,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实施本发明所必需的事项(例如,电池壳体和电极端子的结构等),能够作为基于本领域中的现有技术的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而被掌握。
1:锂离子二次电池
以下,作为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例,说明锂离子二次电池。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1)电池壳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具备扁平的方形的电池壳体50。该电池壳体50由上表面开放的扁平的壳体主体52和封塞该上表面的开口部的盖体54构成。另外,在构成电池壳体50的上表面的盖体54上设置有正极端子70和负极端子72。
(2)电极体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图1所示的电池壳体50的内部收纳有图2所示的电极体80。如图2和图3所示,该电极体80具备正极10、负极20和隔板40,正极10和负极20隔着隔板40而对向。
再者,图2所示的电极体80,是通过使正极10和负极20隔着隔板40而层叠、并卷绕该层叠体而形成的卷绕电极体。但是,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只要使用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即可,并不限定于如图2那样的卷绕电极体。作为该电极体的其它的例子,可列举出使正极、负极和隔板分别层叠多片而成的层叠电极体等。
(a)正极
以下,对构成电极体80的各构件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正极10通过向正极集电体12的表面(例如两面)赋予正极合剂层14而形成。另外,在正极10的一个侧缘部形成有未赋予正极合剂层14的集电体露出部16。而且,在电极体80的一个侧缘部形成有将集电体露出部16卷绕而成的正极连接部80a,在该正极连接部80a上连接有正极端子70(参照图1)。再者,作为正极集电体12,可使用铝箔等。
如图3示意地所示,在正极合剂层14中含有粒状的正极活性物质18。该正极活性物质18由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锂复合氧化物构成。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正极活性物质18,使用包含一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的锂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可列举出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等。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正极合剂层14中也可以含有正极活性物质18以外的添加物。作为该添加物,可列举出导电材料、粘合剂等。作为导电材料,可很好地使用例如乙炔黑(AB)等炭黑和石墨等的碳材料。另外,作为粘合剂,可使用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环氧乙烷(PEO)等。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形成有正极SEI膜19。详情在后面叙述,但该正极SEI膜19是由来于在非水电解液中所添加的氟氧磷酸盐(LiPO2F2等)的膜,存在磷酸骨架成分(PO3F、PO2F2 、PO4 3-)。通过利用包含该磷酸骨架成分的正极SEI膜19来覆盖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能够抑制从正极活性物质18溶出过渡金属元素(Ni、Co、Mn等),因此能够很好地防止由在负极活性物质28的表面析出过渡金属元素而引起的反应电阻的上升。
(b)负极
如图2所示,负极20通过向负极集电体22的表面(例如两面)赋予负极合剂层24而形成。在负极20的一个侧缘部形成有未赋予负极合剂层24的集电体露出部26。而且,在电极体80的一个侧缘部形成有将该集电体露出部26卷绕而成的负极连接部80b,在该负极连接部80b上连接有负极端子72(参照图1)。再者,作为负极集电体22,可使用铜箔等。
而且,如图3所示,在负极合剂层24中含有粒状的负极活性物质28。该负极活性物质28由碳材料构成,可使用例如石墨、硬碳、软碳、非晶质碳等。另外,负极活性物质28不一定需要采用单一的碳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使多种碳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构成。例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28,也能够采用用非晶质碳被覆粒状的天然石墨的表面而成的复合材料(非晶质覆层球形天然石墨)。
另外,在负极合剂层24中也可以含有负极活性物质28以外的添加物。作为这样的添加物,可列举出例如粘合剂、增稠剂等。作为粘合剂,能够使用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作为增稠剂,可列举出例如羧甲基纤维素(CMC)等。
另外,如图3示意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极活性物质28的表面形成有负极SEI膜29。详情在后面叙述,但负极SEI膜29是由来于非水电解液中的LiBOB和氟磺酸盐(FSO3Li等)的膜,存在LiBOB骨架成分(硼(B))和氟磺酸骨架成分(FSO3 )。通过这样地形成有由来于LiBOB的负极SEI膜29,能够抑制在充放电中非水电解液分解。而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负极SEI膜29中存在氟磺酸骨架成分,所以尽管含有LiBOB骨架成分,也能够很好地防止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优选使用BET比表面积为3~6m2/g(优选为3.5~5.0m2/g)的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28。当增大该负极活性物质28的BET比表面积时,能够使负极20中的反应电阻降低。但是,当过于增大负极活性物质28的BET比表面积时,为了很好地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而需要使磷酸锂(LPO)的添加量增加。在该情况下,正极合剂层14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比例减少从而有可能输入输出特性降低。考虑到这一点,负极活性物质28的BET比表面积优选被调整为上述的范围内。
(c)隔板
隔板40配置在正极10和负极20之间。该隔板40是形成有多个使电荷载体(锂离子)通过的微细的孔(细孔直径:0.01μm~6μm左右)的多孔质的绝缘片。作为隔板40,可使用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聚酰胺等绝缘性树脂。再者,隔板40也可以是层叠两层以上的上述树脂而成的层叠片。另外,隔板40的厚度例如为5μm~40μm,作为典型为10μm~30μm,优选为15μm~25μm。另外,在隔板40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包含氧化铝(Al2O3)等金属氧化物的耐热层(HRL层:Heat Resistance Layer)。
(3)非水电解液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电池壳体50(参照图1)的内部收纳有在有机溶剂(非水溶剂)中含有支持电解质的非水电解液。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非水电解液中添加有成为上述的正极SEI膜19和负极SEI膜29的前驱体的添加剂(被膜形成剂)。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的组成进行说明。
(a)非水溶剂
作为非水溶剂,可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例如在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中所使用的各种有机溶剂(例如,饱和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链状羧酸酯、环状羧酸酯、醚系化合物、砜系化合物等)。另外,这些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再者,在该非水溶剂之中,作为饱和环状碳酸酯的具体例,可举出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等。另外,作为链状碳酸酯的具体例,可举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ethyl methyl carbonate)、碳酸二正丙酯等。作为链状羧酸酯,可举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正丁酯等。另外,作为环状羧酸酯,可举出γ-丁内酯、γ-戊内酯、γ-己内酯、ε-己内酯等。作为醚系化合物,可举出二乙基醚、二(2-氟乙基)醚、二(2,2-二氟乙基)醚等。另外,作为砜系化合物,可举出2-甲基环丁砜、3-甲基环丁砜、2-氟环丁砜、3-氟环丁砜等。
(b)支持电解质
支持电解质作为主要的电解质来使用,可优选地使用例如LiPF6、LiBF4、LiClO4等锂盐。该支持电解质的含量,只要不显著地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不特别限定。具体地说,在作为支持电解质使用LiPF6的情况下,优选将LiPF6的摩尔含量的下限值设为0.5mol/L以上,更优选设为0.6mol/L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0.7mol/L以上。另外,上限值优选为3.0mol/L以下,更优选为2.0mol/L以下,特别优选为1.5mol/L以下。另外,LiPF6的含量的范围优选为0.5mol/L以上且3.0mol/L以下,更优选为0.5mol/L以上且2.0mol/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ol/L以上且1.5mol/L以下。
通过使LiPF6的含量在上述的范围内,能够使非水电解液中的总离子含量和电解液的粘性处于适度的平衡,因此能够不过度地降低离子传导率而更好地提高输入输出特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的一例,能够优选地使用:采用锂盐(LiPF6)作为支持电解质、且采用含有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作为非水溶剂的电解液。而且,在这样的包含锂盐和EMC的非水电解液中,更优选锂盐的浓度CL满足下述的式(3),并且,相对于混合溶剂的总容量的碳酸甲乙酯的容量比X满足下述的式(4)。由此,能够使非水电解液的凝固点成为-40℃以下这样的非常低的温度,因此能够构建即使是寒冷地区也能适合地使用的低温性能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1.0M≤CL≤1.2M (3)
34vol%≤X≤40vol% (4)
(c)被膜形成剂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非水电解液中,添加有成为正极SEI膜19和负极SEI膜29的前驱体的被膜形成剂。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中,作为被膜形成剂,含有LiBOB、氟磺酸盐、和氟氧磷酸盐。再者,后述的各个被膜形成剂可以其全部被用于正极SEI膜19和负极SEI膜29的形成,也可以一部分残存于非水电解液中。
(c-1)LiBOB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中,含有双草酸硼酸锂(LiBOB)。通过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该LiBOB,能够在负极活性物质28的表面形成具有LiBOB骨架的负极SEI膜29。
再者,详情在后面叙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调整以使得负极SEI膜29中的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相对于氟磺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的比例(IB/IS)成为规定的值。在此,优选非水电解液中的LiBOB的含量被调整以使得满足上述的成分量的比例。具体地说,在将非水电解液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作为LiBOB的含量的下限值,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以上。另外,在将非水电解液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作为LiBOB的含量的上限值,优选为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质量%以下。
(c-2)氟磺酸盐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中含有氟磺酸盐。通过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该氟磺酸盐,能够形成包含氟磺酸骨架的负极SEI膜29。
作为该氟磺酸盐,可列举出例如FSO3Li、FSO3Na、FSO3K、FSO3(CH3)4N、FSO3(C2H5)4N、FSO3(n-C4H9)4N等。
再者,关于氟磺酸盐的含量,也进行调整以使得负极SEI膜29中的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相对于氟磺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的比例(IB/IS)成为规定的值,并且,该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成为0.6μmol/m2~1.0μmol/m2。具体地说,调整氟磺酸盐的含量以使得每1kg非水电解液的氟磺酸盐(例如FSO3Li)的物质量为0.04mol/kg~0.08mol/kg的范围内。
(c-3)氟氧磷酸盐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水电解液中含有氟氧磷酸盐。通过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该氟氧磷酸盐,能够在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形成具有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19。
作为该氟氧磷酸盐,可举出例如Li2PO3F、LiPO2F2、NaPO2F2、KPO2F2等。氟氧磷酸盐的含量进行调整以使得形成适宜的正极膜19。具体地说,在将非水电解液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作为氟氧磷酸盐的含量的下限值,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以上。另外,在将非水电解液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作为氟氧磷酸盐的含量的上限值,优选为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下。
2.SEI膜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形成有正极SEI膜19,在负极活性物质28的表面形成有负极SEI膜29。这些SEI膜,通过在使用了以规定的比例添加有上述的被膜形成剂的非水电解液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初充电和老化处理,从而以满足下述的式(1)和式(2)的方式形成。
4≤IB/IS≤10 (1)
5μmol/m2≤IP≤15μmol/m2 (2)
(a)负极SEI膜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负极SEI膜29中存在LiBOB骨架成分和氟磺酸骨架成分。
当该负极SEI膜29中的LiBOB骨架成分增加时,能够抑制由电解液的分解引起的电池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有负极SEI膜29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从而电池电阻上升之恐。
与此相对,当在负极SEI膜29中存在适宜的成分量的氟磺酸骨架成分时,能够使负极SEI膜29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提高,并抑制由Li离子的移动速度的降低引起的电池电阻的上升。
上述的式(1)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而设定的,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B相对于氟磺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S的比例(IB/IS)被规定为4以上且10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由Li离子的移动速度的降低引起的电池电阻的上升,而且能够很好地防止由电解液的分解引起的电池容量的降低。再者,从更好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观点出发,IB/IS的值优选设定为5以上且8以下,更优选设定为6以上且7以下。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充电后的负极SEI膜29中的氟磺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当这样地较多地形成由来于氟磺酸盐的负极SEI膜29时,能够使负极20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降低,能够很好地抑制过充电时的非水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由此,尽管使后述的磷酸锂的添加量降低了,但是能够抑制起因于非水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的发热。
(b)正极SEI膜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形成有具有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19。由此,能够防止过渡金属元素从正极活性物质18溶出,能够很好地防止由在负极活性物质28的表面析出过渡金属元素所引起的负极20的反应电阻的上升。
但是,当在正极活性物质18的表面过度地形成该具有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19时,正极10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有可能电池电阻上升。
上述的式(2)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而设定的,通过使正极SEI膜19的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为5μmol/m2以上且15μmol/m2以下,能够不产生由Li离子的移动速度的降低引起的电池电阻的上升而很好地抑制由过渡金属元素的溶出引起的反应电阻的上升。
再者,从更适宜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观点出发,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优选设定为6μmol/m2以上且10μmol/m2以下,更优选设定为7μmol/m2以上且9μmol/m2以下(例如8μmol/m2)。
3.磷酸锂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在电池系统内(换言之,正极合剂层14、负极合剂层24、非水电解液的至少任一方中)含有磷酸锂(LPO)。该磷酸锂在构建二次电池的过程中被添加到正极合剂层14中,但伴随着构建后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而向非水电解液、负极合剂层等中移动。通过在电池系统内存在该磷酸锂,能够抑制非水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从而防止过充电时的发热,另一方面,由于正极合剂层14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少,因此也成为输入输出特性降低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在负极SEI膜29中存在0.6μmol/m2~1.0μmol/m2这样的较多的氟磺酸骨架成分,所以负极20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降低,很好地抑制了过充电时的发热。因此,即使使磷酸锂的含量比以往少,也能够防止过充电时的发热。因而,能够不产生由磷酸锂的过量添加引起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降低而可靠地防止过充电时的发热。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的磷酸锂的具体添加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28的BET比表面积,被设定在0.6mol/m2~1.0mol/m2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不产生由磷酸锂的过量添加引起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降低而可靠地防止过充电时的发热。再者,在添加磷酸锂时,考虑到投入误差、剩余量,更优选设定得比目标的添加量多0.3mol/m2~0.4mol/m2左右。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通过形成调整了IB/IS以使得其满足上述的式(1)的负极SEI膜29,能够不使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而防止由电解液的分解引起的电池容量的降低。
此外,通过形成调整了IP以使得其满足上述的式(2)的正极SEI膜19,能够不使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而很好地抑制由过渡金属元素的溶出引起的反应电阻的上升。
另外,由于负极SEI膜29中的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被设定为适宜的值,因此即使减少磷酸锂的添加量,也能够可靠地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因而,能够适当地抑制由磷酸锂的过量添加引起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降低。
这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其各种的电池性能比以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提高了,因此能够适宜地用于车辆用的高输出功率电源等。
[试验例]
以下,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试验例,但试验例的说明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
A:第1试验
在第1试验中,制作了上述的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B与氟磺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S的比例(IB/IS)、和磷酸骨架成分的成分量IP的值分别不同的20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试验例1~20)。
1.各试验例
具体地说明在第1试验中制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此,首先,将正极活性物质(Li1+xNi1/3Co1/3Mn1/3O2)、导电材料(乙炔黑:AB)、和粘合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90:8:2的比例混合,并分散在分散介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来制备了正极合剂用糊。
然后,在正极集电体(铝箔)的两面涂布该正极合剂用糊后,进行干燥、轧制,由此制作了片状的正极。
接着,在本试验例中,将用非晶质碳被覆了表面的粒状的天然石墨(非晶质覆层球形天然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将该负极活性物质、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粘合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以98:1:1的比例混合,并分散在分散介质(水)中,来制备了负极合剂用糊。
然后,在负极集电体(铜箔)的两面涂布该负极合剂用糊后,进行干燥、轧制,由此制作了片状的负极。
接着,使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和负极隔着片状的隔板层叠,然后,将该层叠体卷绕、按压,由此制作了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然后,将制作出的卷绕电极体与电极端子(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后,收纳在电池壳体的内部。再者,在本试验例中使用的隔板,是在两层的聚丙烯(PP)层之间夹入了聚乙烯(PE)层的三层结构(PP/PE/PP)的隔板。
接着,使非水电解液注入到电池壳体内,所述非水电解液是在混合溶剂中以约1mol/L的浓度含有支持电解质(LiPF6)的电解液,所述混合溶剂是以3:3:4的体积比含有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的溶剂。
在此,在本试验例中的非水电解液中,作为被膜形成剂,添加了LiBOB、氟磺酸盐(FSO3Li)、二氟磷酸锂(LiPO2F2)。再者,上述的三种被膜形成剂的添加量在试验例1~20的各例中不同。
接着,将壳体主体和盖体进行焊接,制作了试验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然后,进行初充电(4.1V、1C)后,进行老化处理(60℃、20小时),由此制作了形成有规定的SEI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2.评价试验
(1)SEI膜的成分分析
对于上述的试验例1~20的电池,进行放电直到正极和负极的端子间电位变为3V的状态(SOC 0%的状态)为止,然后拆解电池壳体从而取出正极和负极。然后,通过将取出的正极和负极用碳酸甲乙酯(EMC)洗净后切取为17mm×17mm的大小,来制作了分析用样品。
然后,对负极的分析用样品实施离子色谱分析(IC),测定在负极中存在的FSO3 的成分量,并将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FSO3 的成分量(μmol/m2)作为“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另外,对负极的分析用样品实施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的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在负极中存在的硼(B)的成分量,并将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硼(B)的成分量(μmol/m2)作为“LiBOB骨架的成分量IB”。然后,基于这些测定结果算出IB/IS。在表1中示出测定结果。
另一方面,对正极的分析用样品实施离子色谱分析(IC),测定了在正极中存在的PO3F、PO2F2 、PO4 3-的各自的成分量。然后,将这些成分量的合计量作为“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在表1中示出该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的测定结果。
(2)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
在此,为了评价试验例1~2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测定了高温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mΩ)。具体地说,首先,进行了将各试验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60℃保管100天的高温耐久试验。然后,将耐久试验后的各电池的SOC调整为50%,在-30℃的环境下以10秒钟测定充电IV电阻,将测定结果作为“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
在表1和图4中示出上述的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的测定结果。再者,图4中的纵轴表示耐久后的低温电阻(mΩ),横轴表示负极SEI膜的IB/IS。而且,图4中的符号之中,“×”表示正极SEI膜的IP为3μmol/m2的试验例,“□”表示正极SEI膜的IP为5μmol/m2的试验例。另外,“◆”表示正极SEI膜的IP为8μmol/m2的试验例,“△”表示正极SEI膜的IP为15μmol/m2的试验例。而且,“○”符号表示正极SEI膜的IP为17μmol/m2的试验例。
表1
Figure GDA0003355984020000191
如表1和图4所示,比较试验例1~8,在负极SEI膜的IB/IS超过了10的情况下(试验例5、6),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大大上升,观察到电池性能的大幅度的降低。这被理解为是因为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过多,从而负极SEI膜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的缘故。
另外,在负极SEI膜IB/IS小于4的情况下(试验例7、8),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大大上升,观察到电池性能的大幅度的降低。这被理解为是因为LiBOB骨架成分的成分量过少,从而产生了由电解液的分解引起的容量劣化的缘故。
另一方面,在将负极SEI膜的IB/IS设定在4以上且10以下的范围内的试验例1~4中,抑制了耐久后的低温电阻的上升。由此可知,在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SEI膜的情况下,需要形成存在LiBOB骨架和氟磺酸骨架的负极SEI膜,且使这些成分量的比例(IB/IS)为4以上且10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维持理想的电池性能。
另一方面,比较试验例9~20,在尽管将IB/IS设定为4以上且10以下,但是正极SEI膜的IP超过了15的情况下(试验例15~17),耐久试验后的低温电阻大大上升,观察到电池性能的大幅度的降低。这被理解为是因为过于形成正极SEI膜,从而正极中的Li离子的移动速度降低的缘故。
另外,在正极SEI膜IP小于5的情况下(试验例18~20),也观察到电池性能的大幅度的降低。这被理解为是因为正极SEI膜的形成过少,不能防止过渡金属元素从正极活性物质溶出的缘故。
另外,在将正极SEI膜的IP设定在5~15μmol/m2的范围内的试验例9~14中,很好地抑制了电池性能的大幅度的降低。由此可知,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SEI膜的情况下,需要使该正极SEI膜中存在磷酸骨架,且将该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调整为5~15μmol/m2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能够维持理想的电池性能。
B:第2试验
接着,在第2试验中,在满足上述的式(1)和式(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对于由来于氟磺酸盐的SEI膜与磷酸锂的添加量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1.各试验例
在第2试验中,制作了12个负极SEI膜的IB/IS为7、且正极SEI膜的磷酸骨架的成分量IP为8μmol/m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试验例21~32)。而且,如下述的表2所示,使非水电解液中的氟磺酸锂(FSO3Li)的浓度、和向正极合剂层中添加的磷酸锂(LPO)的添加量在试验例21~32的各例中不同。再者,各试验例的26g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设定为118.4m2
2.评价试验
(1)SEI膜的成分分析
与上述的第1试验同样地实施离子色谱分析(IC),测定了负极SEI膜中的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在表1中示出测定结果。
(2)过充电耐性评价
为了评价各试验例的电池的过充电耐性,测定了各个电池的过充电后的发热量(温度上升量)。具体地说,对各试验例的电池进行了下述的过充电试验:在-10℃的环境下以10A的电流值充电到SOC100%之后,进一步充电到隔板熔融(关闭(shut down))为止。然后,在10V的电压下保持30秒,测定保持前后的电池温度,算出了温度的上升量。在表2和图5中示出结果。
(3)输入输出特性评价
为了评价各试验例的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测定了-10℃的低温环境下的IV电阻。具体地说,将各试验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配置在-10℃的温度环境中,以CC-CV充电来充电至SOC60%后,以25C的放电速率连续放电5秒钟。将此时的电压上升量除以电流所得到的值作为IV电阻。在表2中示出结果。
表2
Figure GDA0003355984020000211
如表2中的试验例29~32所示,确认出:随着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磷酸锂的添加量(LPO/负极BET)变多,过充电时的发热被抑制,温度上升变小。但是,在这些试验例29~32中,随着LPO/负极BET变多,低温电阻增大,输入输出特性降低。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添加较多的磷酸锂,正极合剂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有比例降低的缘故。
与此相对,在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FSO3Li的添加量为0.04~0.08mol/kg)的试验例21~28中,即使是LPO的添加量少的情况,也很好地抑制了过充电时的发热。由此可确认出:通过使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能够在降低了使输入输出特性降低的磷酸锂的添加量的基础上抑制过充电时的发热。
再者,如图5中的■符号所示,确认出:在FSO3Li的添加量为0.04mol/kg的情况(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的情况)下,在“LPO/负极BET”和“过充电时的温度上升”之间,y=37e-0.691x的关系成立。另外,如●符号所示,确认出:在FSO3Li的添加量为0.08mol/kg的情况(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1.0μmol/m2的情况)下,在“LPO/负极BET”和“过充电时的温度上升”之间,y=38.128e-1.843x的关系成立。
而且,考虑上述的关系式,确认出:为了使过充电时的上升温度为12℃以下,只要使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处于0.6μmol/m2~1.0μmol/m2的范围内,且使LPO/负极BET为0.6mol/m2以上即可。
从以上的实验结果确认出:在以满足上述的式(1)和式(2)的条件的方式形成有正极SEI膜和负极SEI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通过进一步使氟磺酸骨架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且使LPO/负极BET为0.6~1.0mol/m2,能够不使输入输出特性大幅度降低而使过充电时的温度上升量在12℃以下。
C:第3试验
接着,在第3试验中,准备组成不同的多种的非水电解液,测定各个非水电解液的凝固点,调查适于使低温性能提高的非水电解液。
1.试验例
在本试验中,将混合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而成的混合溶剂作为非水溶剂使用,制备了使支持电解质(LiPF6)溶解于该混合溶剂中而成的非水电解液。
此时,如表3所示,使相对于非水溶剂总量的EMC的混合比X在32%~40%的范围内不同,并且使LiPF6的含量CL在0.8M~1.2M的范围内不同,来制备了25种非水电解液。
2.评价试验
一边使用交流阻抗测量装置(ソーラトロン公司制)测定各非水电解液的导电率,一边冷却到变为-55℃为止,测定观察到非水电解液的电阻急剧地增加的行为的时间点的温度作为凝固点(℃)。在表3中示出测定结果。
表3
Figure GDA0003355984020000231
如上述的表3所示可知,通过使相对于非水溶剂总量的EMC的混合比X为34%~40%,并且使LiPF6的含量CL为1.0M~1.2M,能够得到凝固点为-40℃以下的耐低温性能优异的非水电解液。由此可知,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调整EMC的混合比和LiPF6的含量,能够构建即使是寒冷地区也能够适合地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不过是例示,在此公开的发明中包含对上述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方案。

Claims (2)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
正极,其具有由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负极,其具有由碳材料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和
非水电解液,其包含非水溶剂和支持电解质,
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至少包含LiBOB骨架和氟磺酸骨架的负极SEI膜,并且,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有至少包含磷酸骨架的正极SEI膜,
在将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的所述负极中的硼的成分量记为IB,将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的所述负极中的FSO3 的成分量记为IS,将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的所述正极中的PO3F、PO2F2 以及PO4 3-的成分量总量记为IP时,满足下述的式(1)和式(2),
4≤IB/IS≤10 (1)
5μmol/m2≤IP≤15μmol/m2 (2)
并且,在所述正极、所述负极和所述非水电解液的至少任一方中含有磷酸锂,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所述磷酸锂的总量为0.6mol/m2~1.0mol/m2,且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的、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的所述负极中的FSO3 的成分量IS为0.6μmol/m2~1.0μmol/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所述支持电解质为锂盐,所述非水溶剂为包含碳酸甲乙酯的混合溶剂,所述锂盐的浓度CL满足下述的式(3),并且,相对于所述混合溶剂的总容量的所述碳酸甲乙酯的容量比X满足下述的式(4),
1.0M≤CL≤1.2M (3);
34vol%≤X≤40vol% (4)。
CN201811504164.2A 2017-12-11 2018-12-10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Active CN1099044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6796A JP6997946B2 (ja) 2017-12-11 2017-12-11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7-236796 2017-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4406A CN109904406A (zh) 2019-06-18
CN109904406B true CN109904406B (zh) 2022-02-11

Family

ID=66697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4164.2A Active CN109904406B (zh) 2017-12-11 2018-12-10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03499B2 (zh)
JP (1) JP6997946B2 (zh)
CN (1) CN1099044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4153B2 (ja) 2017-12-11 2022-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7251959B2 (ja) * 2017-12-11 2023-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167117B2 (ja) * 2020-12-07 2022-11-0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6417570B (zh) * 2023-06-12 2023-08-22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装置
CN116470143B (zh) * 2023-06-19 2023-09-05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6341A (ja) * 2015-02-02 2016-08-1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7033824A (ja) * 2015-08-04 2017-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6663838A (zh) * 2014-08-01 2017-05-10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及使用了该非水电解液的蓄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4268B (zh) 2010-02-12 2014-11-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229338B (zh) 2010-11-26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
JP6056703B2 (ja) 2013-08-12 2017-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1769277B1 (ko) 2013-09-26 2017-08-21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비수계 전해액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비수계 전해액 전지
KR20170031693A (ko) 2014-07-15 2017-03-21 우베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 전해액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축전 디바이스
JP6567280B2 (ja) 2015-01-29 2019-08-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製造方法
JP6604014B2 (ja) 2015-03-25 2019-11-1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JP6582605B2 (ja) 2015-06-24 2019-10-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16483A (ja) 2017-07-05 2019-01-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883262B2 (ja) 2017-09-11 202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7251959B2 (ja) 2017-12-11 2023-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994153B2 (ja) 2017-12-11 2022-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3838A (zh) * 2014-08-01 2017-05-10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及使用了该非水电解液的蓄电设备
JP2016146341A (ja) * 2015-02-02 2016-08-1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7033824A (ja) * 2015-08-04 2017-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4406A (zh) 2019-06-18
JP2019106251A (ja) 2019-06-27
US20190181453A1 (en) 2019-06-13
US10903499B2 (en) 2021-01-26
JP6997946B2 (ja) 2022-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406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5429631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807072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9904516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9904405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EP3007263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20160072220A (ko) 비수 전해액 이차 전지
JP6908966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214120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8306049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2010205474A (ja) 非水電解液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051537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42489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WO2019235469A1 (ja) 還元型グラフェン系材料
KR20150083363A (ko) 비수 전해액 및 이를 갖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9643828B (zh) 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
KR20240064715A (ko) 비수 전해액, 이차 전지, 전지 모듈, 전지 팩 및 전기 장치
KR102150913B1 (ko) 비수 전해액 이차 전지
CN11295606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液
JP2014137878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9029307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6105373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5041511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の添加剤
WO2013153996A1 (ja) 有機系電解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系電解質蓄電池
JP201809794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