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842B -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842B
CN109790842B CN201780059805.5A CN201780059805A CN109790842B CN 109790842 B CN109790842 B CN 109790842B CN 201780059805 A CN201780059805 A CN 201780059805A CN 109790842 B CN109790842 B CN 109790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wall portion
cross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98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0842A (zh
Inventor
柏原贵士
刘锦帆
寺冈弘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90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0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包括风机转子(31)和壳体(32)的横流式风机(30)中,两个侧壁部(38)形成为使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其中,吹出流路(F)由第一延伸壁部(36b)、第二延伸壁部(37b)和两个侧壁部(38)划分出,第一延伸壁部(36b)与壳体(32)的舌部(36a)相连续并且第一延伸壁部(36b)延伸到吹出口(32b),第二延伸壁部(37b)与第一延伸壁部(36b)相向,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该梯形状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宽度。

Description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使用横流式风机(例如,参照下面的专利文献1)。
横流式风机包括风机转子(fan rotor)和壳体,所述风机转子呈圆筒状,并具有多个叶片且围绕中心轴旋转,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所述风机转子收纳于该壳体中。在该横流式风机中,风机转子在壳体中围绕中心轴旋转,由此从吸入口吸入到壳体内的空气贯穿风机转子而流向吹出口。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752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横流式风机的壳体内的、在舌部与吹出口之间划分出的吹出流路中,吹出空气的气流容易偏向与舌部相连续且延伸到吹出口的壁部(以下称作第一壁部)侧。因此,在与该第一壁部相向的壁部(以下称作第二壁部)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量少,因而与第一壁部侧相比,第二壁部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明显变慢。因此,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存在吹出空气远离第二壁部而产生噪声的问题。此外,在与壳体的侧壁部接触的吹出流路两端部,由于吹出空气与壳体的侧壁部之间产生摩擦,吹出空气的流速随着接近下游侧而降低,因而会有如下问题:如果由于过滤器的堵塞等而导致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增大,则在吹出流路的吹出口附近的两端部几乎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而空气会从该两端部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特别是,在吹出流路的吹出口附近的第二壁部侧的两个角部,有可能完全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而不少空气从吹出口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如果在吹出流路中产生逆流,则会成为导致喘振的原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声和由逆流引发的喘振得到了抑制的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横流式风机,所述横流式风机包括风机转子31和壳体32,所述风机转子31具有多个叶片34并绕中心轴X旋转,在所述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所述风机转子31收纳于所述壳体32内,所述横流式风机构成为:所述壳体32具有舌部36a、第一壁部36b、第二壁部37b和两个侧壁部38,所述舌部36a接近所述风机转子31的外周且沿该风机转子3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壁部36b与该舌部36a相连续并且所述第一壁部36b延伸到所述吹出口32b,所述第二壁部37b设置为与该第一壁部36b相向,所述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所述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并在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划分出吹出流路F,所述横流式风机的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壁部38形成为使所述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该梯形状的所述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所述第一壁部36b侧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吹出流路F中设置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截面形状从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该梯形状的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壁部36b侧的宽度。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逐渐缩流。特别是,在节流部70,由于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因而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逐渐缩流。
除非如上所述那样流路截面积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变窄,否则在吹出流路F的两端部,由于吹出空气与两个侧壁部38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因而有时会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几乎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
然而,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因为吹出空气的气流因节流部70而逐渐缩流,所以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特别是,在所述节流部70,由于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因而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与第一壁部36b相比吹出空气的流速明显降低的第二壁部37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横流式风机,所述横流式风机包括风机转子31和壳体32,所述风机转子31具有多个叶片34并绕中心轴X旋转,在所述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所述风机转子31收纳于所述壳体32内,所述横流式风机构成为:所述壳体32具有舌部36a、第一壁部36b、第二壁部37b和两个侧壁部38,所述舌部36a接近所述风机转子31的外周且沿该风机转子3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壁部36b与该舌部36a相连续并且所述第一壁部36b延伸到所述吹出口32b,所述第二壁部37b设置为与该第一壁部36b相向,所述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所述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并在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划分出吹出流路F,所述横流式风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吹出流路F中设置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逐渐缩流。因此,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节流部70,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中,在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逐渐缩流。因此,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进一步得到抑制。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公开的第一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构成为倾斜面38a,从而构成所述节流部70,所述倾斜面38a以越靠近所述第二壁部37b侧则越接近所述吹出流路F的内侧的方式倾斜,由朝着所述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所述倾斜面38a。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中,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构成为倾斜面38a,从而构成节流部70,所述倾斜面38a以越靠近第二壁部37b侧越接近吹出流路F的内侧的方式倾斜。由向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通过由如上所述那样的向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倾斜面38a与其它部分在吹出流路F中平滑地连续,其中,该倾斜面38a构成节流部。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公开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是所述吹出流路F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在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中,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得较长。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横流式风机30和热交换器40,所述横流式风机30是本公开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30,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在所述横流式风机30的上游侧,并用于使在该热交换器4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本公开的第六方面中,利用横流式风机30而流动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40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被吸入横流式风机30内后向室内吹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吹出流路F中设置了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截面形状从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该梯形状的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壁部36b侧的宽度。在节流部70,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发生变化,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逐渐变窄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产生缩流。特别是在上述节流部70,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的靠第二壁部37b侧的气流逐渐缩流。如上所述,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吹出流路F的两端部处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中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消失,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也能够形成吹出空气的气流。因此,根据上述横流式风机30,既能够通过抑制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远离第二壁部37b从而抑制噪声,又能够通过抑制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逆流从而抑制喘振。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吹出流路F中设置了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由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逐渐缩流。如上所述,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中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消失,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也能够形成吹出空气的气流。因此,根据上述横流式风机30,既能够通过抑制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远离第二壁部37b从而抑制噪声,又能够通过抑制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逆流从而抑制喘振。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构成为:在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进一步得到抑制,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噪声和由逆流引起的喘振。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为了构成节流部70,由向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该倾斜面38a是通过使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一部分以越靠近第二壁部37b侧越接近吹出流路F的内侧的方式倾斜而形成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吹出流路F中能够使倾斜面38a和其它部分平滑地连续。因此,即使将节流部70设置在吹出流路F中,因为节流部70不会妨碍吹出空气的流动,所以也能够做到:在不妨碍吹出空气流动的情况下,抑制吹出流路中的噪声和逆流。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由于节流部70形成得较长,以使节流部70的流路长度为吹出流路F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因而能够使吹出流路F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设置用于使流路变窄的突出部件,而是通过使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逐渐变形并使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能够使吹出流路F平滑地减小。根据这样的节流部70,由于节流部70不会妨碍吹出空气的流动,因而能够做到:在不妨碍吹出空气流动的情况下,抑制吹出流路F中的噪声和逆流。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通过将噪声和逆流得到了抑制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能够提供噪声较少的室内机组10。
附图说明
图1是侧面剖视图,其示出安装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的风机转子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的壳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图2的横流式风机的沿V-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图2的横流式风机的沿VI-V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图2的横流式风机的沿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图2的横流式风机的沿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横流式风机的沿X-X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横流式风机的沿XI-X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横流式风机的沿XII-X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3是图9的横流式风机的沿XIII-X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做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室内机组10设置在使室内空间S的天花板向室内突出一些而形成的吊顶天花板1内。室内机组10包括机壳20、横流式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和电子元器件箱60。横流式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和电子元器件箱60设置在机壳20内。
机壳2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形成。具体而言,在图1中,机壳20构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薄型箱体,该箱体当俯视时纵向(纸面的表里方向)长度大于横向(纸面的左右方向)长度,并且高度小于横向长度。在机壳20的横向一侧面(图1中的右侧侧面)上形成有流入口21,在机壳20的横向另一侧面(图1中的左侧侧面)上形成有流出口22。吸入管2的一端在室内空间S中敞开口,吸入管2的另一端与流入口21相连接。流出口22形成为管道形状,并且贯穿吊顶天花板1的侧面1a而在室内空间S中敞开。
横流式风机30具有风机转子(叶轮)31、壳体32和电机(省略图示)。横流式风机30形成为纵向的长度较长。需要说明的是,横流式风机30的详细情况后述。
热交换器40在机壳20内设置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侧。热交换器40具有三个热交换部即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与横流式风机30一样,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形成为纵向的长度较长。此外,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以不相同的角度设置,以便包围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侧。
接水盘50在机壳20内设置在热交换器40的下方,以便接收在热交换器40的表面上产生的结露水。接水盘50形成为当俯视时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都比热交换器40的各长度长,并该接水盘50的外周部朝着上方突出而构成外周壁,以不让接收到的结露水泄漏。接水盘50设置在机壳20的底板上。由接水盘50接到的结露水经由未图示的排水软管排放到室外。
电子元器件箱60在机壳20内的在流入口21与流出口22相向的横向上设置于流入口21侧的端部的底板上。也就是说,电子元器件箱60设置在下述位置处,即:在于机壳20内形成的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比产生结露水的热交换器40及接收结露水的接水盘50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电子元器件箱60布置为与接水盘50的外周壁隔开一定间隔,并且形成为高度低于接水盘50的高度。
<横流式风机>
如上所述,横流式风机30具有风机转子(叶轮)31、壳体32和电机(省略图示)。
[风机转子]
如图2和图3所示,风机转子31具有圆板形状的十张隔板33、很多叶片34和两个轴部35。十张隔板33设置为彼此之间留有间隔且十张隔板3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将中心连接起来的该直线成为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旋转轴)X。两个轴部35形成为:从十张隔板33中设置在末端上的隔板33即两端的隔板33的中心部起朝着外侧突出。两个轴部35中的一个轴部35被壳体32的后述侧壁部38支承着可自如地旋转,另一个轴部35与未图示的电机连结。
在十张隔板33中的每两张之间,很多叶片34架设在相向的一对隔板33的外周部上。很多叶片34布置为沿隔板33的圆周方向彼此之间留有间隔。此外,各个叶片34弯曲成在风机转子31的周向上朝着与风机转子31的旋转方向(在图2中用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一侧鼓出,并且排列成相对于径向倾斜,各个叶片34越接近风机转子31的径向内侧,离圆周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越近。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风机转子31形成为九个节段沿轴向彼此连接,所述节段由彼此相向的一对隔板33和设置为连结该一对隔板33彼此的外周部的多个叶片34形成。
[壳体]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该壳体32形成为框状,以便收纳风机转子31。壳体32具有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下侧的第一引导件36、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上侧的第二引导件37、以及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的两个侧壁部38。
第一引导件36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下方且靠吹出口32b侧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第一引导件36具有舌部36a、第一延伸壁部(第一壁部)36b和密封部36c。
舌部36a接近风机转子31的比中心轴X更靠下方且靠吹出口32b侧的部分,并与该部分相向,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舌部36a的下端形成吸入口32a。
第一延伸壁部36b与舌部36a的上端相连续,并形成为从该舌部36a的上端起弯曲成大致L字形。第一延伸壁部36b从舌部36a的上端朝着斜下方延伸,第一延伸壁部36b延伸到吹出口32b。也就是说,第一延伸壁部36b的下端形成吹出口32b。
密封部36c从第一延伸壁部36b的下表面起与舌部36a大致平行地延伸。密封部36c的下端与第一热交换部41抵接,密封部36c的下端对吸入口32a与热交换器4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便防止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绕过热交换器40被风机30吸入。
第二引导件37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上方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其广泛覆盖住风机转子31的上侧的外周面。第二引导件37具有涡旋壁部37a、第二延伸壁部(第二壁部)37b和密封部37c。
涡旋壁部37a是一种除了一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涡旋形状的壁部,该涡旋壁部37a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上方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其覆盖住风机转子31的外周面。涡旋壁部37a的吸入侧(图2中的右侧)的一端形成吸入口32a。该涡旋壁部37a的包括该吸入口32a的一端部形成为随着从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接近风机转子31。涡旋壁部37a形成为随着从最接近风机转子31的接近部接近下游侧(吹出口32b侧)而远离风机转子31。涡旋壁部37a延伸到舌部36a的上端部正上方的位置。此外,涡旋壁部37a的接近部位于以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为基准与舌部36a的接近部相反的一侧。
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在舌部36a的上端部的正上方的位置处平滑地连续到涡旋壁部37a。第二延伸壁部37b与第一延伸壁部36b相向地延伸,第二延伸壁部37b延伸到吹出口32b。也就是说,第二延伸壁部37b的下端形成吹出口32b。
密封部37c从涡旋壁部37a的一端部的上表面起朝着机壳20的顶板向斜上方延伸。密封部37c的下表面与第三热交换部43抵接,密封部37c的下表面对吸入口32a与热交换器4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便防止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绕过热交换器40被风机30吸入。
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两个侧壁部38形成为,下端部沿着热交换器40的上端面延伸,上端部对应于涡旋壁部37a的上端部。此外,在两个侧壁部38上形成有供风机转子31的轴部35插入的插入孔,轴部35被插入该插入孔中。两个侧壁部38在第一引导件36与第二引导件37之间形成从吸入口32a朝向吹出口32b的空气流路。此外,两个侧壁部38在第一引导件36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引导件37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形成将从风机转子31吹出的吹出空气引导至吹出口32b的吹出流路F。而且,两个侧壁部38具有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38a,以使吹出流路F具有后述的节流部70。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32由下侧壳体32A和上侧壳体32B这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引导件36形成在下侧壳体32A上,第二引导件37形成在上侧壳体32B上。此外,两个侧壁部38分别被分为下侧部分和上侧部分两个部分,下侧部分形成在下侧壳体32A上,上侧部分形成在上侧壳体32B上。
[吹出流路]
如上所述,在壳体32内,由设置为彼此相向的第一引导件36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引导件37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以及两个侧壁部38划分出吹出流路F。此外,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梯形状也包括连接上底和下底的腰边不是笔直而是弯曲的梯形状。
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是吹出流路F的长度(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节流部70形成为吹出流路F中占据除了上游侧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
节流部70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使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变化从而使截面形状变化。具体而言,在两个侧壁部38中,面向吹出流路F内部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此外,倾斜面38a形成为:在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倾斜面38a所占据的比例随着从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增加。具体而言,在节流部70的上游侧,只有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上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倾斜面38a,而在节流部70的下游侧,两个侧壁部38的从上侧到下侧的大部分形成为倾斜面38a。如上所述,在节流部70,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化,从而截面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
下面,参照图2、图5~图8对节流部70的截面形状的变化情况做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8示出了当沿着与吹出口32b平行的截面切断时的吹出流路F的截面。图5示出了节流部70的起始端(最上游)即第一位置处的吹出流路F的截面。图6示出了在节流部70的比第一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图7示出了在节流部70的比第二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三位置处的截面。图8示出了节流部70的终端(最下游)即第四位置处的截面,即,吹出口32b处的截面。
如图2和图5所示,在节流部70的最上游即第一位置,在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上没有倾斜面38a,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是在上下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因此,在第一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长方形状(参照图5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2和图6所示,在节流部70的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一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二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接近长方形状的大致六边形形状(参照图6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2和图7所示,在节流部70的比所述第二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三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除了靠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一部分以外的大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三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接近梯形状的大致六边形形状(参照图7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2和图8所示,在节流部70的最下游即第四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整个内壁面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四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状(参照图8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5~图8所示,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朝着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因此,在吹出流路F中,倾斜面38a和其它部分平滑地连续。
而且,如图5~图8所示,在节流部70的第一位置~第四位置中的各个位置处,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彼此平行。另一方面,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随着从图5中所示的第一位置接近图8中所示的第四位置)而减小。也就是说,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彼此接近。
具体而言,假设图5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1,图6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2,图7中所示的第三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3,图8中所示的第四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4,则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H1>H2>H3>H4。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假设吹出流路F的起始端(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上游端)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0,则H0几乎等于H1并且大于H4。即,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H4/H0<1。
如上所述,在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并且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吹出流路F的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这样一来,当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流过节流部70时,气流会逐渐缩流,从而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吹出空气也会流到每个角落。
-运转动作-
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当风机30启动时,在机壳20内形成从流入口21流向流出口22的空气流。由此,室内空间S中的室内空气经由吸入管道2流入机壳20内。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40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温度得到调节(加热或冷却)。温度得到调节后的空气被吸入风机30内,流过形成在壳体32内的空气流路后,从吹出口32b吹出。从风机30吹出的空气从流出口22供向室内空间S。利用该空气来调节室内空间S的室内空气的温度。
<风机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一旦风机转子31旋转,在风机30的壳体32内就形成贯穿风机转子31的空气流(参照图2中的空心箭头)。由于风机转子31的叶片34的弯曲形状,该空气流成为呈大致S字形的气流。从风机转子31吹出的吹出空气流入吹出流路F。此时,风机转子31在吹出侧朝着舌部36a的方向旋转,由此吹出空气的气流偏向舌部36a侧。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吹出流路F中设置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截面形状从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该梯形状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宽度。在节流部70,由于形成在两个侧壁部38上的倾斜面38a,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会逐渐缩流。
除非像本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流路宽度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变窄,否则在吹出流路F的两端部,由于吹出空气与两个侧壁部38之间产生摩擦,从而吹出空气的流速会明显降低。因此,会有如下问题:当由于设置有风机30的室内机组10的过滤器(省略图示)的堵塞等而导致空气流的压力损失增大时,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几乎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而空气从该两端部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
此外,如本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从抑制室内机组10的大型化的观点而言,若不能确保流入口21的开口宽度较大,则室内机组10内的空气流路变窄,室内机组10内部的压力损失(设备内部的压力损失)变得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假设流入口21的开口宽度(沿着风机转子31的径向切断流入口21时的宽度)为A,风机转子31的直径为D,则A/D≤2.5左右。当如上所述那样不能确保开口宽度A较大时,在室内机组10内部的压力损失(设备内部的压力损失)变高,因此相对于风机30的转速而言风量减少,在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几乎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因此,空气从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的可能性会更大。
然而,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吹出空气的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因节流部70而产生缩流,所以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进一步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进一步缩流,从而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且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如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吹出空气也会流到每个角落,然后从吹出口32b吹出。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做到: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也消失,并且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不会远离第二延伸壁部37b,空气也不会从吹出口32b的两端部逆流。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吹出流路F中设置了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截面形状从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该梯形状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宽度。在节流部70,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发生变化,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逐渐变窄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产生缩流。特别是在上述节流部70,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的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逐渐缩流。如上所述,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吹出流路F的两端部处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由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形成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中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消失,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也能够形成吹出空气的气流。因此,根据上述横流式风机30,既能够通过抑制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远离第二延伸壁部37b从而抑制噪声,又能够通过抑制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逆流从而抑制喘振。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进一步得到抑制,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噪声和由逆流引起的喘振。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由于节流部70形成得较长,以使节流部70的流路长度为吹出流路F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因而能够使吹出流路F的流路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在吹出流路F中设置用于使流路变窄的突出部件,而是通过使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逐渐变形而使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能够使吹出流路F的流路宽度平滑地减小。根据这样的节流部70,由于节流部70不会妨碍吹出空气的流动,因而能够做到:在不妨碍吹出空气流动的情况下,抑制吹出流路F中的噪声和逆流。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为了构成节流部70,由向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该倾斜面38a是通过使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一部分以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吹出流路F的内侧的方式倾斜而形成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吹出流路F中,能够使倾斜面38a和其它部分平滑地连续。因此,即使将节流部70设置在吹出流路F中,因为节流部70不会妨碍吹出空气的流动,所以也能够做到:在不妨碍吹出空气的流动的情况下,抑制吹出流路中的噪声和逆流。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将噪声和逆流得到了抑制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能够提供噪声较少的室内机组10。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天花板嵌入式的室内机组10构成为安装在墙壁上的壁挂式室内机组10。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室内机组10包括机壳20、横流式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和过滤器80。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机组10还包括未图示的控制部。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过滤器80和控制部设置在机壳20内。
机壳20由覆盖前表面的前面板20F、覆盖后表面的后面板20R、覆盖上表面的上面板20U、覆盖底表面的底面板20B和覆盖两个侧面的两个侧面板20S形成为箱状。此外,在机壳20上形成有空气流入的流入口21和空气流出的流出口22。流入口21形成在上面板20U上,流出口22形成在底面板20B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后述的风机30的壳体32与机壳20形成为一体。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流出口22由后述的风机30的吹出口32b构成。在作为流出口22的吹出口32b处设置有挡板(flap)23,该挡板23用于调节吹向室内的空气的吹出方向。
风机30构成为大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风机30具有风机转子(叶轮)31、壳体32和电机(省略图示)。风机30形成为纵向的长度较长。需要说明的是,风机30的详细情况后述。
热交换器40在机壳20内设置在风机30的吸入侧。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40设置在风机30的前侧和上侧。热交换器40具有四个热交换部即第一热交换部41~第四热交换部44。第一热交换部41~第四热交换部44以不相同的角度设置,以便包围风机30的吸入侧(前侧和上侧)。
接水盘50在机壳20内设置在热交换器40的下方,以便接收在热交换器40的表面上产生的结露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水盘50由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41的下方的前侧接水盘51和设置在第四热交换器44的下方的后侧接水盘52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水盘50构成机壳20的一部分。由接水盘50接到的结露水经由未图示的排水软管排放到室外。
在机壳20内,过滤器80在从流入口21朝向流出口22的空气流动方向上设置于热交换器40的上游侧,即,设置于流入口21和热交换器40之间。过滤器80形成为沿着热交换器40延伸的形状,并且以覆盖热交换器40的前侧和上侧的方式围绕热交换器40。过滤器80捕捉与空气一起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灰尘,以便不让灰尘流到下游侧(热交换器40和风机30)。
<横流式风机>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横流式风机30具有风机转子(叶轮)31、壳体32和电机(省略图示)。
[风机转子]
风机转子31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3和图9所示,其具有圆板形状的多张隔板33、很多叶片34和两个轴部35。多张隔板33设置为彼此之间留有间隔且所述多张隔板3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将中心连接起来的该直线成为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旋转轴)X。两个轴部35形成为:从多张隔板33中设置在末端上的隔板即两端隔板33的中心部起朝着外侧突出。两个轴部35中的一个轴部35被壳体32的后述侧壁部38支承着可自如地旋转,另一个轴部35与未图示的电机连结。
在多张隔板33中的每两张之间,很多叶片34架设在相向的一对隔板33的外周部上。很多叶片34布置为沿隔板33的圆周方向彼此之间留有间隔。此外,各个叶片34弯曲成在风机转子31的周向上朝着与风机转子31的旋转方向(在图9中用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一侧鼓出,并且排列成相对于径向倾斜,各个叶片34越接近风机转子31的径向内侧,离圆周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越近。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风机转子31形成为多个节段沿轴向彼此连接,所述节段由彼此相向的一对隔板33和设置为连结该一对隔板33彼此的外周部的多个叶片34形成。
[壳体]
如图9所示,在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壳体32形成为框状,以便收纳风机转子31。如上所述,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壳体32与机壳20形成为一体。壳体32具有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前侧的第一引导件36、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后侧的第二引导件(后引导件)37、以及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的两个侧壁部38。
第一引导件36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前方且下方的吹出口32b侧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第一引导件36具有舌部(稳定器)36a和第一延伸壁部(第一壁部)36b。
舌部36a接近风机转子31的比中心轴X更靠前方且下方的靠吹出口32b侧的部分,并与该部分相向,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舌部36a的前端形成吸入口32a。
第一延伸壁部36b与舌部36a的后端相连续,并形成为从该舌部36a的后端起弯曲成大致L字形。第一延伸壁部36b从舌部36a的后端朝着斜下方延伸,第一延伸壁部36b延伸到吹出口32b。也就是说,第一延伸壁部36b的下端形成吹出口32b。
第二引导件37在比风机转子31的后侧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其覆广泛盖住风机转子31的后侧的外周面。第二引导件37具有涡旋壁部37a和第二延伸壁部(第二壁部)37b。
涡旋壁部37a是一种除了一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涡旋形状的壁部,该涡旋壁部37a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后方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其覆盖住风机转子31的外周面。涡旋壁部37a的吸入侧(图9中的上侧)的一端形成吸入口32a,该涡旋壁部37a的包括该吸入口32a的一端部形成为随着从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接近风机转子31。涡旋壁部37a形成为随着从最接近风机转子31的接近部接近下游侧(吹出口32b侧)而远离风机转子31。涡旋壁部37a延伸到与舌部36a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
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在与舌部36a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处平滑地连续到涡旋壁部37a。第二延伸壁部37b与第一延伸壁部36b相向地延伸,第二延伸壁部37b延伸到吹出口32b。也就是说,第二延伸壁部37b的下端形成吹出口32b。
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在两个侧壁部38上形成有供风机转子31的轴部35插入的插入孔,轴部35被插入该插入孔中。两个侧壁部38在第一引导件36与第二引导件37之间形成从吸入口32a朝向吹出口32b的空气流路。此外,两个侧壁部38在第一引导件36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引导件37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形成将从风机转子31吹出的吹出空气引导至吹出口32b的吹出流路F。而且,两个侧壁部38具有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38a,以使吹出流路F具有后述的节流部70。
[吹出流路]
如上所述,在壳体32内,由设置为彼此相向的第一引导件36的第一延伸壁部36b、第二引导件37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以及两个侧壁部38划分出吹出流路F。此外,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梯形状也包括连接上底和下底的腰边不是笔直而是弯曲的梯形状。
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为吹出流路F的长度(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节流部70形成为吹出流路F中占据除了上游侧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
节流部70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使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变化从而使截面形状变化。具体而言,在两个侧壁部38中,面向吹出流路F内部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此外,倾斜面38a形成为:在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倾斜面38a所占据的比例随着从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增加。具体而言,在节流部70的上游侧,只有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后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倾斜面38a,而在节流部70的下游侧,两个侧壁部38的从后侧到前侧的大部分形成为倾斜面38a。如上所述,在节流部70,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化,从而截面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
下面,参照图9、图10~图13对节流部70的截面形状的变化情况做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0~图13示出了当沿着与吹出口32b平行的截面切断时的吹出流路F的截面。图10示出了节流部70的起始端(最上游)即第一位置处的吹出流路F的截面。图11示出了在节流部70的比第一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图12示出了在节流部70的比第二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三位置处的截面。图13示出了节流部70的终端(最下游)即第四位置处的截面,即,吹出口32b处的截面。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节流部70的最上游即第一位置,在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上没有倾斜面38a,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是笔直地延伸的。因此,在第一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长方形状(参照图10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节流部70的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一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二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接近长方形状的大致六边形形状(参照图11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节流部70的比所述第二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第三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中除了靠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一部分以外的大部分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三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接近梯形状的大致六边形形状(参照图12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10和图13所示,在节流部70的最下游即第四位置,两个侧壁部38的整个内壁面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延伸壁部37b侧越接近内侧的倾斜面38a。因此,在第四位置,吹出流路F的截面形状呈梯形状(参照图13中标注有黑点的区域)。
如图10~图13所示,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由朝着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倾斜面38a。因此,在吹出流路F中,倾斜面38a和其它部分平滑地连续。
而且,如图10~图13所示,在节流部70的第一位置~第四位置中的各个位置处,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彼此平行。另一方面,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随着从图10中所示的第一位置接近图13中所示的第四位置)而减小。也就是说,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彼此接近。
具体而言,假设图10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1,图11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2,图12中所示的第三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3,图13中所示的第四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4,则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形成为H1>H2>H3>H4。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假设吹出流路F的起始端(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上游端)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0,则H0几乎等于H1并且大于H4。即,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H4/H0<1。
如上所述,在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并且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吹出流路F的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这样一来,当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流过节流部70时,气流会逐渐缩流,从而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吹出空气也会流到每个角落。
-运转动作-
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当风机30启动时,在机壳20内形成从流入口21流向流出口22(吹出口32b)的空气流。由此,室内空间中的室内空气流入机壳20内。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40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温度得到调节(加热或冷却)。温度得到调节后的空气被吸入风机30内,流过形成在壳体32内的空气流路后,从构成流出口22的风机30的吹出口32b供向室内空间。利用该空气来调节室内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
<风机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一旦风机转子31旋转,在风机30的壳体32内就形成贯穿风机转子31的空气流(参照图9中的空心箭头)。由于风机转子31的叶片34的弯曲形状,该空气流成为呈大致S字形的气流。从风机转子31吹出的吹出空气流入吹出流路F。此时,风机转子31在吹出侧朝着舌部36a的方向旋转,由此吹出空气的气流偏向舌部36a侧。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吹出流路F中设置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截面形状从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该梯形状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第一延伸壁部36b侧的宽度。在节流部70,由于形成在两个侧壁部38上的倾斜面38a,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会逐渐缩流。
除非像本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流路宽度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变窄,否则在吹出流路F的两端部,由于吹出空气与两个侧壁部38之间产生摩擦,从而吹出空气的流速会明显降低。因此,会有如下问题:当由于设置有风机30的室内机组10的过滤器80的堵塞等而导致空气流的压力损失增大时,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几乎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而空气从该两端部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
如图9所示,从抑制室内机组10的大型化的观点出发,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构成为:在不能确保流入口21的开口宽度较大的情况下,假设流入口21的开口宽度(沿着风机转子31的径向切断流入口21时的宽度)为A,风机转子31的直径为D,则A/D≤2.5左右。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不能确保开口宽度A较大,在室内机组10内部的压力损失(设备内部的压力损失)变高,因此空气从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两端部朝向吹出流路的上游侧逆流的可能性会更大。
然而,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因为吹出空气的靠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气流因节流部70而产生缩流,所以在吹出流路F的吹出口32b附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也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进一步缩流,从而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且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
如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吹出空气也会流到每个角落,然后从吹出口32b吹出。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做到: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也消失,并且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不会远离第二延伸壁部37b,空气也不会从吹出口32b的两端部逆流。
由此,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横流式风机30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横流式风机30同样的效果。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将噪声和逆流得到了抑制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也能够提供噪声较少的室内机组10。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是通过改变第一实施方式的吹出流路F的形状而得到的。除了吹出流路F的形状之外,其它都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面,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吹出流路F的结构和在吹出流路F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其它结构和动作的说明。
[吹出流路]
如图14所示,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也由设置为彼此相向的第一引导件36的第一延伸壁部(第一壁部)36b、第二引导件37的第二延伸壁部(第二壁部)37b、以及两个侧壁部38划分出吹出流路F。此外,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梯形状也包括连接上底和下底的腰边不是笔直而是弯曲的梯形状。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是吹出流路F的长度(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长度)的大致一半。具体而言,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一半部分构成节流部70。而且,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一半部分形成为扩散部71,该扩散部71的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扩大。
扩散部71形成为: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接近节流部70)而增加。也就是说,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彼此远离。
除了流路长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长度不同之外,节流部7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节流部70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两个侧壁部38的形状变化从而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此外,如图14所示,节流部70形成为: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也就是说,在节流部70,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彼此接近。具体而言,假设图14中所示的节流部70的第一位置~第四位置中的各位置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分别为H1~H4,则节流部70形成为H1>H2>H3>H4。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由扩散部71和节流部70构成。
如图14所示,假设吹出流路F的起始端(第一延伸壁部36b和第二延伸壁部37b的上游端)处的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为H0,则在第三实施方式中,H0小于H1并且小于H4。即,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H4/H0>1。需要说明的是,已知:如果将吹出流路F形成为满足0.9≤H4/H0≤1.03,则能够将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的送风噪声抑制得较低。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一半部分构成为流路截面积朝向下游侧扩大的扩散部71。在扩散部71,由于风机30的吹出空气的动压被转换成静压,因而风机30的静压变高。此外,吹出流路F在所述扩散部71的下游侧具有流路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变小的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并且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吹出流路F的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中的吹出空气而言,在其流过节流部70之际,气流会逐渐缩流,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吹出空气也会流到每个角落。
[吹出流路内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同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一旦风机转子31旋转,在风机30的壳体32内就形成贯穿风机转子31的大致呈S字形的空气流(参照图9中的空心箭头)。然后,从风机转子31吹出的吹出空气流入吹出流路F。需要说明的是,风机转子31在吹出侧朝着舌部36a的方向旋转,由此吹出空气的气流偏向舌部36a侧。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构成为上述扩散部71。因此,就已流入吹出流路F内的吹出空气而言,首先在扩散部71中该吹出空气的动压被转换成静压。由此,风机30的静压上升。然后,通过了扩散部71的吹出空气流入节流部70。在节流部70,由于形成在两个侧壁部38上的倾斜面38a,吹出空气的流量较少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宽度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逐渐变窄。此外,在节流部70,第一壁部36b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因此,在节流部70,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下游侧而变窄,吹出空气产生缩流。
如上所述,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吹出空气的动压因扩散部71而转换为静压,风机30的静压上升,风量增加。此外,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由于节流部70在吹出流路F的第二延伸壁部37b侧的吹出空气的流速降低得到抑制,吹出空气会流到每个角落,然后从吹出口32b吹出。也就是说,通过吹出流路F的节流部70,做到:即使在吹出流路F的下游侧,没有吹出空气的流量的部分和流速非常慢的部分也消失,并且在进行高负荷运转时吹出空气也不会远离第二延伸壁部37b,空气也不会从吹出口32b的两端部逆流。
由此,使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横流式风机30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横流式风机30同样的效果。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噪声和逆流得到了抑制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也能够提供噪声较少的室内机组10。而且,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将吹出流路F的上游侧构成为扩散部71,能够在使风量增加的同时,抑制噪声和由逆流引起的喘振。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设置在天花板内的室内机组10中的示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30应用于设置在墙壁上的壁挂式室内机组10中的示例。不过,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30的室内机组1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30也可以应用于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板上的落地式室内机组10中。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室内机组10构成为包括机壳20,流入口21和流出口22形成在该机壳2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面上。不过,位于机壳20上的流入口21和流出口22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流入口21形成在机壳20的下表面上,并流出口22形成在一个侧面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节流部70构成为: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并且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窄。然而,节流部70只要构成为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窄即可。因此,节流部70也可以为:不使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化,而仅通过使截面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由矩形改变为梯形,来使流路截面积减小。与此相反,节流部70也可以为:不使截面形状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由矩形改变为梯形,而仅通过使第一延伸壁部36b与第二延伸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变化,来使流路截面积减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吹出流路F的形状进行改变的示例,不过,第三实施方式的吹出流路F既可以应用于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壁挂式室内机10的风机30中,又可以应用于落地式室内机组10的风机30中。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包括横流式风机转子的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机壳
21 流入口
22 流出口
30 横流式风机
31 风机转子
32 壳体
32a 吸入口
32b 吹出口
34 叶片
36a 舌部
36b 第一延伸壁部(第一壁部)
37b 第二延伸壁部(第二壁部)
38 侧壁部
38a 倾斜面
40 热交换器
70 节流部

Claims (6)

1.一种横流式风机,其包括风机转子(31)和壳体(32),
所述风机转子(31)具有多个叶片(34)并绕中心轴(X)旋转,
在所述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所述风机转子(31)收纳于所述壳体(32)内,
所述横流式风机构成为:所述壳体(32)具有舌部(36a)、第一壁部(36b)、第二壁部(37b)和两个侧壁部(38),所述舌部(36a)接近所述风机转子(31)的外周且沿该风机转子(3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壁部(36b)与该舌部(36a)相连续并且所述第一壁部(36b)延伸到所述吹出口(32b),所述第二壁部(37b)设置为与该第一壁部(36b)相向,所述两个侧壁部(38)设置在所述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并在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划分出吹出流路(F),
所述横流式风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侧壁部(38)形成为使所述吹出流路(F)具有节流部(70),在该节流部(70),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截面形状由长方形状变为梯形状从而流路截面积变窄,该梯形状的所述第二壁部(37b)侧的宽度短于所述第一壁部(36b)侧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流式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节流部(70),所述第一壁部(36b)与所述第二壁部(37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上游侧接近下游侧而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流式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侧壁部(38)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构成为倾斜面(38a),从而构成所述节流部(70),所述倾斜面(38a)以越靠近所述第二壁部(37b)侧则越接近所述吹出流路(F)的内侧的方式倾斜,
由朝着所述吹出流路(F)的外侧凹陷的弯曲面形成所述倾斜面(38a)。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流式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是所述吹出流路(F)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流式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部(70)形成为:其流路长度是所述吹出流路(F)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6.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横流式风机(30)和热交换器(40),
所述横流式风机(30)是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横流式风机(30),
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在所述横流式风机(3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并用于使在该热交换器(4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CN201780059805.5A 2016-09-30 2017-09-29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Active CN109790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4397 2016-09-30
JP2016194397 2016-09-30
PCT/JP2017/035668 WO2018062540A1 (ja) 2016-09-30 2017-09-29 クロスフロー型の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842A CN109790842A (zh) 2019-05-21
CN109790842B true CN109790842B (zh) 2021-03-23

Family

ID=61760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9805.5A Active CN109790842B (zh) 2016-09-30 2017-09-29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6879B2 (zh)
EP (1) EP3505766B1 (zh)
JP (1) JP6304441B1 (zh)
CN (1) CN109790842B (zh)
ES (1) ES2876158T3 (zh)
WO (1) WO20180625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2651B (zh) * 2019-12-26 2020-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外壳的风管机
CN111306752A (zh) * 2019-12-26 2020-06-19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壳体以及空调器
CA3126005C (en) * 2020-10-13 2023-09-26 Chongqing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duct component for cross-flow impell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WO2022097223A1 (ja) * 2020-11-05 2022-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244773B2 (ja) * 2021-01-22 2023-03-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EP4310404A4 (en) * 2021-03-19 2024-04-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4198327A (zh) * 2021-12-09 2022-03-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室内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7706A (en) * 1959-01-13 1964-01-29 Firth Cleveland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blower units
JPS63280892A (ja) * 1987-05-14 1988-11-17 Sharp Corp クロスフロ−型送風機
CN1376878A (zh) * 2001-03-23 2002-10-3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机和空调器
JP3700578B2 (ja) * 2000-12-22 2005-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05273601A (ja) * 2004-03-26 2005-10-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装置
CN1955485A (zh) * 2005-10-28 2007-05-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横流扇
JP2012145250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30362A (en) * 1956-05-08 1960-03-16 Machinenfabrik Benninger A G Improvements in transverse flow blowers
US2968436A (en) * 1957-10-10 1961-01-17 Benninger Ag Maschf Turbo machine
DE1403552A1 (de) * 1960-03-11 1969-04-17 Firth Cleveland Ltd Luefter
DE1292500B (de) * 1960-08-20 1969-04-10 Laing Nikolaus Luftkissenfahrzeug
GB1066053A (en) * 1963-04-22 1967-04-19 Hoover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cross-flow machines for inducing flow of fluids
US3306526A (en) * 1963-11-26 1967-02-28 Laing Vortex Inc Fans
GB1131689A (en) 1966-08-20 1968-10-23 Heidolph Elektro Kg Blowers
US3446426A (en) * 1967-04-03 1969-05-27 Torrington Mfg Co Transverse flow blower for discharging fluid in a path defined by a surface
US3459365A (en) * 1967-12-01 1969-08-05 Torrington Mfg Co Transverse flow blower unit having cavity with restricted opening adjacent cut-off section
DE1951115B2 (de) * 1969-10-10 1976-10-21 Böhler-Zenkner GmbH & Co KG Strömungstechnik, 4005 Meerbusch Querstromgeblaese
JPS57134644A (en) * 1981-02-13 1982-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Blower with variable air flow direction
JPS5934497A (ja) * 1982-08-20 1984-0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クロスフロ−フアン
US5197850A (en) * 1987-01-30 1993-03-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ross flow fan system
US4913622A (en) * 1987-01-30 1990-04-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ross flow fan system
JPH07115579B2 (ja) * 1988-06-17 1995-12-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車輌用空気調和装置
MY114632A (en) * 1998-06-30 2002-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2008275231A (ja) 2007-04-27 2008-11-1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993792B2 (ja) * 2010-06-28 2012-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5269060B2 (ja) * 2010-12-24 2013-08-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120482B1 (ja) * 2011-07-01 2013-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3089661B (zh) * 2011-11-04 2015-04-01 上海交通大学 横流风扇
TWM484072U (zh) * 2014-03-28 2014-08-11 Jin Yih Shyang Entpr Co Ltd 模組化橫流扇及空調裝置
WO2016067408A1 (ja) * 2014-10-30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10633090B2 (en) * 2016-03-17 2020-04-28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ross flow fan with exit guide vanes
JP6369522B2 (ja) * 2016-11-21 2018-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926024B2 (ja) * 2018-03-30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700621B2 (ja) * 2018-03-30 2020-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7706A (en) * 1959-01-13 1964-01-29 Firth Cleveland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blower units
JPS63280892A (ja) * 1987-05-14 1988-11-17 Sharp Corp クロスフロ−型送風機
JP3700578B2 (ja) * 2000-12-22 2005-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376878A (zh) * 2001-03-23 2002-10-3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05273601A (ja) * 2004-03-26 2005-10-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装置
CN1955485A (zh) * 2005-10-28 2007-05-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横流扇
JP2012145250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04441B1 (ja) 2018-04-04
EP3505766B1 (en) 2021-05-19
CN109790842A (zh) 2019-05-21
US11396879B2 (en) 2022-07-26
EP3505766A4 (en) 2020-04-08
WO2018062540A1 (ja) 2018-04-05
JP2018059506A (ja) 2018-04-12
US20210172445A1 (en) 2021-06-10
EP3505766A1 (en) 2019-07-03
ES2876158T3 (es)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842B (zh)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US10718351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US10480817B2 (en) Duct-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9995303B2 (en) Air conditioner
EP2343458B1 (en) Blower and heat pump utilizing said blower
US9995504B2 (e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ir outlet louver with varying curvature
CN107002708B (zh) 离心式鼓风机
JP5744209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60044998A (ko) 원심팬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EP3364117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EP3739271B1 (en) Fan unit,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fan unit
CN109983282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2018084232A (ja) 送風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KR102136879B1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사용한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
JP6476087B2 (ja) 空気調和機
EP2472190B1 (en) Fan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fan unit
WO2013080395A1 (ja) 空気調和機
EP2280176B1 (en) Cross 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same
EP3130860B1 (en) Air conditioner
JP4794498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07796049B (zh) 空调机
JP2018084154A (ja) クロスフロー型の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10686350U (zh)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EP3064776B1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KR20110001122A (ko) 팬 어셈블리와, 이를 구비한 환기 장치 및 환기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