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3282B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3282B
CN109983282B CN201780071728.5A CN201780071728A CN109983282B CN 109983282 B CN109983282 B CN 109983282B CN 201780071728 A CN201780071728 A CN 201780071728A CN 109983282 B CN109983282 B CN 1099832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an rotor
fan
casing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17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3282A (zh
Inventor
刘锦帆
柏原贵士
寺冈弘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3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2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在不导致风机的性能降低的情况下,降低通风阻力。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包括机壳(20)、横流式风机(30)和热交换器(40),横流式风机(30)设置在机壳(20)的内部,并具有风机转子(31)和舌部(36a),舌部(36a)在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比该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前侧的位置沿外周在轴向上延伸而划分出吸入口(32a),横流式风机(30)在机壳(20)内形成从后方流向前方的空气流,热交换器(40)设置在空气流上风机(30)的上游侧,并且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部(44)。在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将热交换器(40)设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特别涉及降低热交换器的通风阻力的对策。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具有风机转子(fan rotor)和壳体的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已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其中,所述风机转子呈圆筒状,并具有多个叶片且围绕中心轴旋转,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所述风机转子收纳于该壳体中。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室内机组包括:与制冷剂回路连接的热交换器、接水盘、横流式风机、以及收纳它们的机壳。横流式风机设置在机壳内,在该机壳的后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入口,在该机壳的前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出口。该横流式风机具有舌部和围绕中心轴旋转的风机转子,并利用该风机转子的旋转而在机壳内形成从后方的流入口流向前方的流出口的空气流。热交换器设置在该空气流上横流式风机的上游侧,并构成为对通过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接水盘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下方,以便接收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
在所述室内机组中,并不是使热交换器相对于在机壳内从后方流向前方的空气流以与该空气流垂直的形态(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形态)布置,而是使热交换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侧则越靠近下方的倾斜部。在所述室内机组中,热交换器具有上述那样的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部,由此将传热面积较大的热交换器收纳在较小型的机壳内。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752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所述室内机组中,因为倾斜部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度过大,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即:与接水盘抵接的倾斜部的下端部处的通风阻力显著变大。
对于该问题,能够想到减小热交换器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但为了做到在倾斜部不与风机转子接触的同时,使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变小,需要使倾斜部的位置向后方偏移。
然而,如果使倾斜部的位置向后方偏移来减小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则虽然能够降低通风阻力,但有可能通过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流达不到吸入口的最前侧的部分(舌部附近)。其结果是,存在横流式风机的吸入口的有效吸入面积减少而风机的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能够在不导致风机的性能降低的情况下,降低通风阻力。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这样的,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包括:机壳20,在该机壳20的后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入口21,并且在该机壳20的前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出口22;横流式风机30,该横流式风机30设置在所述机壳20内,并具有风机转子31和舌部36a,该风机转子31围绕中心轴X旋转,该舌部36a在该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比所述中心轴X更靠前侧的位置沿该风机转子31的外周在该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上延伸而划分出吸入口32a,该横流式风机30在所述机壳20内形成从后方的所述流入口21流向前方的所述流出口22的空气流;以及热交换器40,该热交换器40设置在所述机壳20内,并设置在所述空气流上所述横流式风机30的上游侧,该热交换器40具有倾斜部44,并对通过该热交换器40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其中,该倾斜部44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为所述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所述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所述中心轴X之间。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为所述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所述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舌部36a与所述中心轴X之间。
在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中,当让横流式风机30运转时,在机壳20内形成从后方的流入口21流向前方的流出口22的空气流。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40时被加热或冷却,由此温度被调节。温度已被调节的空气被吸入横流式风机30内后吹出,从流出口22向机壳20的外部流出。
在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中,热交换器40具有倾斜部44,并且布置为该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其中,所述倾斜部44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特别是,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舌部36a与中心轴X之间。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中,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位于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其中,在所述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的倾斜部的前端位于比风机转子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因此,在机壳20内,能够将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以比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倾斜部进一步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倾斜形态进行设置。
在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中,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在风机转子31的下方比中心轴X更靠前侧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倾斜部44的前端44a被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靠近舌部36a的位置处。因此,不会存在通过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达不到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最前侧的部分即舌部36a附近的可能性,空气就从整个吸入口被吸入。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公开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热交换器40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并形成为包围所述吸入口32a。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中,热交换器40形成为弯曲形状,并被设置为包围吸入口32a。因此,与使用不是弯曲形状的呈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布置空间变小。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公开的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热交换器40布置为:用该热交换器40与所述风机转子31之间的最接近距离A除以该风机转子31的外径B而得到的值在0.125以上0.188以下。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中,热交换器40布置为:当将在热交换部40与风机转子31的最接近的部分的、该热交换部40与该风机转子31之间的距离即最接近距离设为A,将风机转子31的外径设为B时,0.125B≤A≤0.188B成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让热交换器40具有倾斜部44,并且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该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其中,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在机壳20内横流式风机30的上游侧,该倾斜部44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特别是,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舌部36a与中心轴X之间。根据上述的布置方式,由于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位于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以比现有的热交换器进一步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形态设置倾斜部44,其中,在所述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的倾斜部的前端位于比风机转子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因此,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降低在倾斜部44处的通风阻力,减少横流式风机30的消耗能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舌部36a的附近。通过这样的布置方式,即使将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布置在比现有的热交换器更靠后方的位置处,也不会存在通过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达不到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最前侧的部分即舌部36a附近的可能性,空气就从整个吸入口32a被吸入。也就是说,不会出现如下情况:如将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为过于靠后方时那样,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有效吸入面积减少而风机30的性能降低。由此,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及第二方面,在包括横流式风机30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能够在不导致风机30的性能降低的情况下,降低通风阻力。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将热交换器40形成为弯曲形状,并布置为包围吸入口32a。与使用不是弯曲形状的呈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布置空间变小。也就是说,能够将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的热交换器40紧凑地布置在吸入口32a的周围的较小空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侧面剖视图,其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已安装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的风机转子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的横流式风机和热交换器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做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室内机组10设置在使室内空间S的天花板向室内突出一些而形成的吊顶天花板1内。室内机组10包括机壳20、横流式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和电子元器件箱60。横流式风机30、热交换器40、接水盘50和电子元器件箱60设置在机壳20内。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中的左侧设为“前侧”,将右侧设为“后侧”,将纸面的正反方向上的正面侧设为“左侧”,将纸面的正反方向上的反面侧设为“右侧”而进行说明。
机壳2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形成。具体而言,在图1中,机壳20构成为薄型箱体,该箱体在俯视时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高度小于前后方向的长度。流入口21形成在机壳20的后表面上,流出口22形成在该机壳20的前表面上。吸入管2的一端在室内空间S中敞开口,吸入管2的另一端与流入口21相连接。流出口22形成为管道形状,并且贯穿吊顶天花板1的侧面1a而在室内空间S中敞开口。
横流式风机30具有风机转子31、壳体32和电机(省略图示)。横流式风机30沿左右方向形成得较长。横流式风机30当开始运转时,在机壳20内形成从后方的流入口21流向前方的流出口22的空气流。
如图2和图3所示,风机转子31具有圆板形状的十张隔板33、很多叶片34和两个轴部35。十张隔板33设置为彼此之间留有间隔且十张隔板3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将中心连接起来的该直线成为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旋转轴)X。两个轴部35形成为:从十张隔板33中设置在末端上的隔板33即两端的隔板33的中心部起朝着外侧突出。两个轴部35中的一个轴部35被壳体32的后述侧壁部38支承着可自由地旋转,另一个轴部35与未图示的电机连结。
在十张隔板33中的每两张之间,很多叶片34架设在相向的一对隔板33的外周部上。很多叶片34布置为沿隔板33的圆周方向彼此之间留有间隔。此外,各个叶片34弯曲成在风机转子31的周向上以朝着与风机转子31的旋转方向(在图2中用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一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并且以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形态排列,各个叶片34越接近风机转子31的径向内侧,就越靠近圆周方向上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位置。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转子31形成为九个节段沿轴向彼此连接,所述节段由彼此相向的一对隔板33和设置为连结该一对隔板33彼此的外周部的多个叶片34形成。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壳体32上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32a和吹出口32b,该壳体32形成为框状,以便在其内部收纳风机转子31。壳体32具有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下侧的下壁部36、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上侧的上壁部37、以及设置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的两个侧壁部38。
下壁部36在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该风机转子31的前侧,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该下壁部36具有舌部36a、下侧延伸部36b和密封部36c。舌部36a接近风机转子31的比中心轴X更靠下方且比该中心轴X更靠前侧的部分,并与该部分相向,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延伸得较长。舌部36a的最后部36d形成吸入口32a。下侧延伸部36b与舌部36a的上端相连,并从该舌部36a的上端起朝着斜下方延伸,该下侧延伸部36b的前端划分出吹出口32b。密封部36c从下侧延伸部36b的下表面的舌部36a附近开始以越接近下方则越靠近后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密封部36c的下端与接水盘50的上表面抵接而对横流式风机30与接水盘5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便防止通过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绕过横流式风机30而从机壳20流出。
上壁部37在风机转子31的上方,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该上壁部37具有涡旋壁部37a、上侧延伸部37b和密封部37c。涡旋壁部37a是一种除了后端部以外其余部分形成为涡旋形状的壁部,该涡旋壁部37a在比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更靠上方的位置处,沿风机转子31的轴向延伸得较长,其覆盖住风机转子31的外周面。涡旋壁部37a的后端划分出吸入口32a,该涡旋壁部37a从该吸入口32a开始朝着前方延伸到舌部36a的上端部正上方的位置。上侧延伸部37b形成为平滑地连续到涡旋壁部37a的前端。上侧延伸部37b与下侧延伸部36b大致平行地延伸,且与该下侧延伸部36b相向,该上侧延伸部37b的前端划分出吹出口32b。密封部37c从涡旋壁部37a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开始,一边弯曲成S字状,一边朝着机壳20的顶板延伸。密封部37c的一部分与热交换器40抵接,密封部37c对吸入口32a与热交换器4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便防止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绕过热交换器40被吸入横流式风机30内。
两个侧壁部38分别由平板形成,并在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部设置为堵住下壁部36和上壁部37的左右端部之间的空隙。在两个侧壁部38上形成有供风机转子31的轴部35插入的插入孔,轴部35被插入该插入孔中。两个侧壁部38在下壁部36与上壁部37之间形成从吸入口32a流向吹出口32b的空气流路。
热交换器40在机壳20内设置在横流式风机30的后侧,也就是说,设置在由该风机30形成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热交换器40具有两个弯曲部40a、40b,并形成为弯曲形状。具体而言,在热交换器40中,利用两个弯曲部40a、40b,形成有三个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与横流式风机30一样,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沿左右方向(风机转子31的轴向)形成得较长。此外,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以不同的角度布置,以便包围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在下文中就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的具体布置位置进行说明。
接水盘50在机壳20内设置在热交换器40的下方,以便接收在热交换器40的表面上产生的结露水。接水盘50形成为在俯视时左右方向长度和前后方向长度都比热交换器40的各长度长,并且该接水盘50的外周部朝上方竖起而构成外周壁,以不让接收到的结露水泄漏。接水盘50设置在机壳20的底板上。由接水盘50接到的结露水经由未图示的排水软管被向室外排放。
电子元器件箱60在机壳20内的在流入口21与流出口22相向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后侧的端部的底板上。也就是说,电子元器件箱60布置在下述位置处,即:在于机壳20内形成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比产生结露水的热交换器40及接收结露水的接水盘50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电子元器件箱60布置为与接水盘50的外周壁隔开一定间隔,并且形成为高度低于接水盘50的高度。
<热交换器的详细布置位置>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40具有两个弯曲部40a、40b,利用两个弯曲部40a、40b,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具体而言,夹着第一弯曲部40a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部41和第二热交换部42,夹着第二弯曲部40b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部42和第三热交换部43。第一热交换部41和第二热交换部42构成为倾斜部44,该倾斜部44相对于与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平行的铅直面,倾斜为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与此相反,第三热交换部43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上方。
由第一热交换部41及第二热交换部42构成的倾斜部44布置为:该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该倾斜部44的后端44b位于在风机转子31的后方与中心轴X大致相等的高度上。更具体而言,倾斜部44的前端44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相接的铅直面Z1和通过中心轴X的铅直面Z3之间。进一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4的前端44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舌部36a的最后部36d相接的铅直面Z2和通过中心轴X的铅直面Z3之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4的前端44a就位于舌部36a的后端的后方。
由于第一弯曲部40a的存在,构成倾斜部44的第一热交换部41及第二热交换部42相对于与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平行的铅直面的倾斜角度(以下简称为“铅直倾斜角度”)不相等。具体而言,后侧的第二热交换部42布置为其铅直倾斜角度比前侧的第一热交换部41的铅直倾斜角度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部41和第二热交换部42设置为呈倾斜形态,该第一热交换部41的铅直倾斜角度为70°,该第二热交换部42的铅直倾斜角度为50°。
利用第二弯曲部40b,第三热交换部43设置为与倾斜部44不同的倾斜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热交换部43设置为下述倾斜形态,即:相对于与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平行的铅直面,朝着与倾斜部44相反的方向倾斜,其铅直倾斜角度为50°(若将第二热交换部42侧的铅直倾斜角度设为正数,则第三热交换部43侧的铅直倾斜角度为-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热交换部43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与第二热交换部42对称。因此,第二热交换部42和第三热交换部43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位置位于相同的位置上,后端的位置位于相同的位置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部42和第三热交换部43之间的第二弯曲部40b位于与风机转子31的中心轴X相同的高度位置上。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为: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以不相同的铅直倾斜角度包围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此外,热交换器40设置为第一热交换部41最接近风机转子31,并设置在下述位置:当将第一热交换部41与风机转子31的最接近距离设为A,将风机转子31的外径设为B时,0.125≤A/B≤0.188(0.125B≤A≤0.188B)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风机转子31的外径B为80~120mm,将最接近距离A设定为15mm。
(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不同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交换器40设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中心轴X与舌部36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机壳20内使热交换器40位于如上所述那样的位置处,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倾斜部44位于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其中,在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中,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比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将倾斜部44以比现有的倾斜部进一步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形态设置。此外,通过以如上所述那样竖起的形态设置,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相比,倾斜部44的下端部(第一热交换部41的下端部)处的通风阻力变小。
-运转动作-
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中,当启动横流式风机30后,风机转子31旋转,在壳体32内形成贯穿风机转子31的空气流(参照图2中的空心箭头)。像这样,机壳20内的空气被从吸入口32a吸入,贯穿风机转子31而从吹出口32b吹出。通过上述的横流式风机30的动作,在机壳20内形成从流入口21流向流出口22的空气流。由此,室内空间S中的室内空气经由吸入管道2流入机壳20内。已从流入口21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40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温度被调节(加热或冷却)。温度被调节后的空气被吸入风机30内,流过形成在壳体32内的空气流路后,被从吹出口32b吹出。从风机30吹出的空气从流出口22供向室内空间S。利用该空气来调节室内空间S的室内空气的温度。
<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位于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将倾斜部44以比现有的倾斜部进一步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形态设置。而且,因为以如上所述那样的竖起的形态设置倾斜部44,所以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相比,倾斜部44的下端部(第一热交换部41的下端部)处的通风阻力变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倾斜部44位于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靠后方的位置处,但并不设置在过于靠后方,而使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舌部36a附近。因此,不会存在通过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达不到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最前侧的部分(舌部36a附近)的可能性,空气就从整个吸入口32a被吸入。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让热交换器40具有倾斜部44,并且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该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其中,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在机壳20内横流式风机30的上游侧,该倾斜部44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舌部36a与中心轴X之间。根据上述的布置方式,由于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位于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以比现有的热交换器进一步向铅直方向竖起的形态设置倾斜部44,其中,在所述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的倾斜部的前端位于比风机转子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因此,与现有的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降低在倾斜部44处的通风阻力,减少横流式风机30的消耗能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热交换器40布置为: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舌部36a的附近。通过这样的布置方式,即使将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布置在比现有的热交换器更靠后方的位置处,也不会存在通过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达不到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最前侧的部分即舌部36a附近的可能性,空气就从整个吸入口32a被吸入。也就是说,不会出现如下情况:如将热交换器40的倾斜部44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为过于靠后方时那样,横流式风机30的吸入口32a的有效吸入面积减少而风机30的性能降低。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包括横流式风机30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能够在不导致风机30的性能降低的情况下,降低通风阻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热交换器40形成为具有两个弯曲部40a、40b的弯曲形状,并布置为包围吸入口32a。由此,与使用不是弯曲形状的呈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布置空间变小。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能够将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的热交换器40紧凑地布置在吸入口32a的周围的较小空间中。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在天花板内的室内机组,说明了包括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流式风机的室内机组的一例即设置在天花板内的室内机组,不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室内机组并不限于设置在天花板内的室内机组。室内机组也可以是设置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机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内机组10构成为包括机壳20,流入口21和流出口22形成在该机壳2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面上。不过,位于机壳20上的流入口21和流出口22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流入口21形成在机壳20的下表面后侧,并在下表面前侧形成有流出口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40具有两个弯曲部40a、40b,并且,利用两个弯曲部40a、40b,形成三个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41~第三热交换部43)以不同的角度彼此连结的弯曲形状。然而,热交换器40也可以不是弯曲形状,而是直线形状。就这样的热交换器40而言,整个热交换器40成为倾斜部44,通过将该热交换器40布置为其前端44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中心轴X之间,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热交换器40也可以具有一个弯曲部,还可以具有三个以上弯曲部。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特别对于降低热交换器的通风阻力的对策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机壳
21 流入口
22 流出口
30 风机
31 风机转子
31a 最前部
32a 吸入口
36a 舌部
40 热交换器
40a 第一弯曲部
40b 第二弯曲部
44 倾斜部
44a 前端
X 中心轴

Claims (3)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包括:
机壳(20),在该机壳(20)的后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入口(21),并且在该机壳(20)的前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出口(22);
横流式风机(30),该横流式风机(30)设置在所述机壳(20)内,并具有风机转子(31)和舌部(36a),该风机转子(31)围绕中心轴(X)旋转,该舌部(36a)在该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比所述中心轴(X)更靠前侧的位置沿该风机转子(31)的外周在该风机转子(31)的轴向上延伸而划分出吸入口(32a),该横流式风机(30)在所述机壳(20)内形成从后方的所述流入口(21)流向前方的所述流出口(22)的空气流;以及
热交换器(40),该热交换器(40)设置在所述机壳(20)内,并设置在所述空气流上所述横流式风机(30)的上游侧,该热交换器(40)具有倾斜部(44),并对通过该热交换器(40)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其中,该倾斜部(44)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下方,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口(21)形成于所述机壳(20)的后表面,
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为所述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所述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该风机转子(31)的最前部(31a)与所述中心轴(X)之间,
所述热交换器(4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所述风机转子(31)靠后方的位置的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40a、40b),所述热交换器(40)形成为通过所述第一弯曲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40a、40b)形成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热交换部至第三热交换部(41、42、43),并且包围所述吸入口(32a),
在构成所述倾斜部(44)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41)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部(42)中,后侧的所述第二热交换部(42)布置成其倾斜角度比前侧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41)的倾斜角度小20度以上,
所述第三热交换部(43)倾斜成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前方则越靠近上方,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42)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部(43)配置成前端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40)设置为所述倾斜部(44)的前端(44a)位于所述风机转子(31)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舌部(36a)与所述中心轴(X)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40)布置为:用该热交换器(40)与所述风机转子(31)之间的最接近距离(A)除以该风机转子(31)的外径(B)而得到的值在0.125以上0.188以下。
CN201780071728.5A 2016-11-21 2017-11-14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Active CN109983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6307 2016-11-21
JP2016226307A JP6369522B2 (ja) 2016-11-21 2016-11-21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CT/JP2017/040989 WO2018092783A1 (ja) 2016-11-21 2017-11-14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3282A CN109983282A (zh) 2019-07-05
CN109983282B true CN109983282B (zh) 2022-02-08

Family

ID=6214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1728.5A Active CN109983282B (zh) 2016-11-21 2017-11-14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6924B2 (zh)
EP (1) EP3527908B1 (zh)
JP (1) JP6369522B2 (zh)
CN (1) CN109983282B (zh)
WO (1) WO20180927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0842B (zh) * 2016-09-30 2021-03-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10748966B (zh) * 2019-10-18 2021-09-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换热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WO2022097223A1 (ja) * 2020-11-05 2022-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2353A (ja) * 2002-03-05 2003-09-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275231A (ja) * 2007-04-27 2008-11-1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9424A (ja) * 1985-10-18 1986-05-0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ツトの構造
US5669229A (en) * 1995-05-30 1997-09-23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eiling-mounted type air conditioner
JPH08327140A (ja) * 1995-06-01 1996-1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天井吊り下げ型空気調和機
US5944481A (en) * 1997-11-10 1999-08-31 Carrier Corporation Transverse fan with flow stabilizer
JP4147560B2 (ja) * 2005-03-30 2008-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799170B2 (ja) * 2005-12-22 2011-10-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20080044039A (ko) * 2006-11-15 2008-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608981B1 (ko) * 2007-10-22 2016-04-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KR101485609B1 (ko) * 2008-11-26 2015-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5365675B2 (ja) *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3089661B (zh) * 2011-11-04 2015-04-01 上海交通大学 横流风扇
WO2013094162A1 (ja) * 2011-12-19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WO2013150568A1 (ja) * 2012-04-06 2013-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JP5749210B2 (ja) * 2012-04-16 2015-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3160959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403131B1 (ja) * 2012-09-28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TWM484072U (zh) * 2014-03-28 2014-08-11 Jin Yih Shyang Entpr Co Ltd 模組化橫流扇及空調裝置
JP2016080326A (ja) * 2014-10-22 2016-05-16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616076B2 (ja) * 2015-02-09 2019-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5485778B (zh) * 2016-01-26 2018-09-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KR102414268B1 (ko) * 2016-07-22 2022-06-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180044165A (ko) * 2016-10-21 2018-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WO2018158940A1 (ja) * 2017-03-03 2018-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2353A (ja) * 2002-03-05 2003-09-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275231A (ja) * 2007-04-27 2008-11-1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27908A1 (en) 2019-08-21
EP3527908A4 (en) 2020-05-27
EP3527908B1 (en) 2022-08-03
US11306924B2 (en) 2022-04-19
WO2018092783A1 (ja) 2018-05-24
JP2018084348A (ja) 2018-05-31
CN109983282A (zh) 2019-07-05
JP6369522B2 (ja) 2018-08-08
US20190331351A1 (en)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0817B2 (en) Duct-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9790842B (zh)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9983282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KR2016011120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338883B2 (ja) 熱源ユニット
JP2016173204A (ja)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373106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16161159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8084154A (ja) クロスフロー型の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3064777A1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JP703434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102584604B1 (ko) 원심 송풍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EP3064776B1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JP739915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901535U (zh) 热交换器单元
JP6923845B2 (ja)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5997115B2 (ja) 空気調和機
US9689577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707175B (zh) 窗式空调器的空气导流装置
JP2018119714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0707819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686350U (zh)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7025682B2 (ja)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664859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7836562A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