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6049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6049B
CN107796049B CN201710078356.0A CN201710078356A CN107796049B CN 107796049 B CN107796049 B CN 107796049B CN 201710078356 A CN201710078356 A CN 201710078356A CN 107796049 B CN107796049 B CN 107796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an
cross
air
fan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783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6049A (zh
Inventor
额贺晴树
小松智弘
丰田浩之
山川宽展
米田广
细川和真
吉田和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796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6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6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6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即使在空气过滤器或换热器中堆积有尘埃的情况等通风道的通风阻力增大的运转条件下,也能稳定地送风。空调机(100)在室内机(2)具有在轴向连结多个风扇构件而构成的贯流风扇(9)、以及以沿贯流风扇(9)的轴向的方式配置的前分离件(28),在该空调机中,前分离件(28)的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Aa~28Ca)中,在贯流风扇(9)的两端侧具有在贯流风扇(9)周向的长度比贯流风扇(9)中央侧长的突出部(28Ce),在贯流风扇(9)轴向的突出部的区域宽度W形成为,在将贯流风扇(9)的直径设为D的情况下,满足0.08≦W/D≦0.32。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空调机所具备的室内机的结构例,例如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7875号公报)的图2所示的结构。空调机的室内机构成为在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室内机的箱体的内部收纳室内换热器、贯流风扇、空气过滤器等。另外,在贯流风扇的周围配置前分离件和后分离件,使吸入口与吹出口分离。另外,贯流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左右方向)的长度有限,左右两个侧壁制约了通风道。
专利文献1的结构构成为,如果贯流风扇旋转,则如专利文献1的图8所示,在贯流风扇内部产生循环涡旋,由于循环涡旋的负压,从吸入口吸引室内空气,在室内换热器中使吸引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换热从而生成调和空气,该调和空气从吹出口吹出,对室内进行空气调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7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贯流风扇在运转时利用贯流风扇内部产生的循环涡旋来进行送风,但是在侧壁部由于壁面摩擦影响导致循环涡旋的流动紊乱,不稳定化。另外,在配置有用于结合贯流风扇内部的马达轴与贯流风扇的轮毂的部分,由于贯流风扇内部的通风阻力增大,送风容易变得不稳定。
由于这些原因,伴随着空调机的使用,在空调机的空气过滤器或换热器中堆积有尘埃的情况等通风道的通风阻力增大的条件下,从贯流风扇的轴向端部失去送风稳定性,有时产生伴有扑扑声音和逆流的称作喘振的现象。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即使在空气过滤器或换热器中堆积有尘埃的情况等通风道的通风阻力增大的运转条件下,也能稳定地送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空调机在室内机具有:贯流风扇,其在轴向上连结多个风扇构件而构成;以及前分离件,其以沿上述贯流风扇的轴向的方式配置,上述空调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分离件的与上述贯流风扇对置的对置面中,在上述贯流风扇的两端侧具有在上述贯流风扇周向的长度比上述贯流风扇中央侧长的突出部,在上述贯流风扇轴向的上述突出部的区域宽度W形成为,在将上述贯流风扇的直径设为D的情况下,满足0.08≦W/D≦0.32。
发明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即使在空气过滤器或换热器中堆积有尘埃的情况等通风道的通风阻力大的运转条件下也能稳定送风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具备的贯流风扇以及室内风扇马达的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备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备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图5是A-A剖面中室内机的吹出口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图6是B-B剖面中室内机的吹出口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图7是C-C剖面中室内机的吹出口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图8是表示从贯流风扇的轴中心侧看到的前分离件形状的立体图。
图9是包括两端部的前分离件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贯流风扇风量与静压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
图11是说明吹出风速下降区域与W/D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a)是室内机的通风道的示意图,图12(b)是表示室内机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现有例的贯流风扇特性的图。
图14是比较本实施方式与现有例的空调机的风扇输入的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和现有例的空调机中在增大入口静压时贯流风扇转速的最大变动值的曲线图。
图中:
1—室外机,2—室内机,3—压缩机,4—四通阀,5—室外换热器,6—螺旋桨式风扇,7—膨胀阀,8—室内换热器,9—贯流风扇,9a—端板,9b—轴,9c—风扇构件,9d—风扇构件,9e—端板,9f—轮毂,10—配管,11—室内风扇马达,11a—马达轴,12—止动螺钉,20—室内机箱体,21—室内机箱体,22—前面面板,23—吸入口,24—空气过滤器,25—空气过滤器框,26—吹出口,27—上下风向控制板,28、28A、28B、28C—前分离件,28Aa、28Ba、28Ca—对置面,28Ab、28Bb、28Cb—风道面,28Ac、28Bc、28Cc—连接面,28Cd—基底部,28Ce—突出部,28Cf、28Cg—边,29—前壳体,30—后分离件,31—后壳体,32—侧壁,33—电气部件箱,100—空调机,F—排出口,S—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通用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空调机100》
使用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具备室外机1和室内机2。室外机1具备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3、用于切换制冷剂流向的四通阀4、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换热的室外换热器5、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外机1内部的螺旋桨式风扇6以及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7。室内机2具备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换热的室内换热器8以及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2内部的贯流风扇9。另外,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换热器5、膨胀阀7以及室内换热器8通过配管10连接,制冷剂能够循环。此外,制冷剂能使用R410A、R32等制冷剂。
在空调机100制冷运转时,如图1的实线所示连接四通阀4,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室外换热器5、膨胀阀7、室内换热器8,再次循环到压缩机3(参照图1的实线箭头)。另一方面,在空调机100制热运转时,如
图1的虚线所示连接四通阀4,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室内换热器8、膨胀阀7、室外换热器5,再次循环到压缩机3(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
室外空气通过螺旋桨式风扇6被吸入室外机1内部(参照图1的粗实线箭头)。在室外机1的内部,被吸引的室外空气在室外换热器5中通过,从而能在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换热。另外,室内空气通过贯流风扇9被吸入室内机2内部(参照图1的粗实线箭头)。在室内机2的内部,被吸引的室内空气在室内换热器8中通过,从而能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换热。而且,通过与制冷剂换热被加热或冷却的室内空气、即调和空气从室内机2内部吹出到室内,从而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室内机2所具备的贯流风扇9以及室内风扇马达11的图。此外,图2是从与贯流风扇9的轴向(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贯流风扇9的径向)看到的图。
如图2所示,贯流风扇9由一方的端板9a、设在端板9a的轴9b、多个风扇构件9c、风扇构件9d、另一方的端板9e、设在端板9e的轮毂9f构成。顺便说明的是,关于本实施方式中贯流风扇9的风扇构件的数量,由8个(图2中省略一部分。)风扇构件9c和1个风扇构件9d的共计9个构成。
另外,室内风扇马达11的马达轴11a插入贯流风扇9的轮毂9f,并通过止动螺钉12紧固。此外,风扇构件9d是与端板9e相邻配置的风扇构件,在轴中心配置轮毂9f,与风扇构件9c的区别点在于,风扇叶片的一部分欠缺,以便在通过止动螺钉12将轮毂9f与马达轴11a紧固时能插入工具。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所具备的室内机2的剖视图。此外,图3表示与贯流风扇9的轴垂直的面、并且位于贯流风扇9的轴向长度的大致中心位置的剖视图(参照后述的图4的A-A剖视图)。此外,在图3中,前后以及上下表示室内机2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后述的图5至图7也同样。
如图3所示,室内机2构成为在由室内机箱体20与室内机箱体21包围的空间内具备室内换热器8和贯流风扇9。此外,室内换热器8是导热管贯穿多个铝制翅片的所谓交叉翅片管型换热器。另外,贯流风扇9在图3中顺时针旋转。另外,在室内机箱体20的前面侧配置有前面面板22。
在室内换热器8的上游侧的吸入口23,存在防止粉尘进入室内机2内部的空气过滤器24,空气过滤器24被空气过滤器框25支撑。另外,在贯流风扇9的下游侧的吹出口26,配置有上下风向控制板27。
在室内机箱体20内形成有与贯流风扇9对置且分离出贯流风扇9的下游侧和上游侧的前分离件(フロントノーズ)28。另外,在前分离件28的下游侧,形成有构成贯流风扇9的下游侧风道的前壳体29。另一方面,在室内机箱体21内形成有与贯流风扇9对置且分离出贯流风扇9的下游侧和上游侧的后分离件(バックノーズ)30。另外,在后分离件30的下游侧,形成有构成贯流风扇9的下游侧风道的后壳体31。
室内空气通过贯流风扇9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动从室内机2上方的吸入口23被吸入室内机2内部。而且,被吸入的空气在空气过滤器24中通过后,在室内换热器8中被加热或者冷却,在贯流风扇9中通过,在由前壳体29和后壳体31形成的风道中流动,从室内机2下方的吹出口26供给到室内。由此,能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前分离件28>
接着,使用图4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前分离件28的形状。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所具备的室内机2的仰视图。
如图4所示,关于前分离件28的形状,其形状根据贯流风扇9的轴向(左右方向)的位置而不同。以下,使用图5至图7进一步说明各位置上的前分离件28的形状(剖面形状)。
图5是在图4的A-A剖面(以下,称作第一中央部。)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26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如图5所示,在第一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A构成为具有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Aa、设在风道侧的风道面28Ab、以及连接面28Ac。
对置面28Aa是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面,换言之,是前分离件28A中最接近贯流风扇9的面。风道面28Ab是与后壳体31对置的面,在下游侧与室内机箱体20的前壳体29相连。连接面28Ac是与对置面28Aa和风道面28Ab连接的圆弧形状曲面。
此处,在第一中央部的对置面28Aa由平面构成。换言之,其剖面如图5所示为大致直线状。通过成为这样的形状,减少与贯流风扇9的干扰,成为降低噪声的构造。
图6是在图4的B-B剖面(以下,称作第二中央部。)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26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如图6所示,在第二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B构成为具有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Ba、设在风道侧的风道面28Bb、以及连接面28Bc。
对置面28Ba是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面,换言之,是前分离件28B中最接近贯流风扇9的面。风道面28Bb是与后壳体31对置的面,在下游侧与室内机箱体20的前壳体29相连。连接面28Bc是与对置面28Ba和风道面28Bb连接的圆弧形状曲面。
此处,在第二中央部的对置面28Ba由曲面构成,与运转时在贯流风扇9内部产生的循环涡旋的流动相适应。具体地,其剖面为如图6所示的以贯流风扇9的轴为中心的圆弧形状。换言之,贯流风扇9与前分离件28B的对置面28Ba是同心圆关系。通过由曲面构成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Ba,从而与循环涡旋的形状(鸡蛋形)相适应,因此能使流动稳定化。并且,通过使对置面28Ba为与贯流风扇9是同心圆的形状,能够使前分离件28B靠近循环涡旋,能更加使流动稳定化。
图7是在图4的C-C剖面(以下,称作两端部。)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26附近的侧剖视图以及流线图。
如图7所示,在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构成为具有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Ca、设在风道侧的风道面28Cb、以及连接面28Cc。
对置面28Ca是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面,换言之,是前分离件28C中最接近贯流风扇9的面。风道面28Cb是与后壳体31对置的面,在下游侧与室内机箱体20的前壳体29相连。连接面28Cc是与对置面28Ca和风道面28Cb连接的圆弧形状曲面。
此处,与对置面28Ba(参照图6)相同,两端部的对置面28Ca由曲面构成,与运转时在贯流风扇9内部产生的循环涡旋的流动相适应。具体地,其剖面如图7所示为以贯流风扇9的轴为中心的圆弧形状。换言之,贯流风扇9与前分离件28C的对置面28Ca是同心圆关系。通过由曲面构成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对置面28Ca,从而与循环涡旋的形状(鸡蛋形)相适应,因此能使流动稳定化。并且,通过使对置面28Ca为与贯流风扇9是同心圆的形状,能够使前分离件28C靠近循环涡旋,能更加使流动稳定化。
并且,相比在第一中央部的对置面28Aa、在第二中央部的对置面28Ba,在两端部的对置面28Ca构成为周向长度在与贯流风扇9的旋转方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上较长。换言之,相比对置面28Aa、对置面28Ba,对置面28Ca构成为使从贯流风扇9向吹出风道(前壳体29以及后壳体31所形成的风道)的排出口F较小。
此处,在两端部,相比中央部(第一中央部、第二中央部),由于壁面的摩擦阻力或贯流风扇9的轮毂9f或止动螺钉12的影响,导致通风阻力大,由此前分离件28附近与吹出口26附近不能产生静压差。因此,前分离件28附近形成的循环涡旋在两端部(参照图7)比中央部(参照图5、6)大,从吹出口26吹出的风速也慢,因此容易逆流,这是通常众所周知的。
对于这样的课题,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中,通过构成为在循环涡旋大的两端部使对置面28Ca的周向长度比中央部长,从而在两端部(侧壁附近)也能在前分离件28附近与吹出口26之间产生静压差,使循环涡旋的流动稳定化,从而能不易产生逆流。并且,通过缩小贯流风扇9的排出口F,还具有遮挡逆流流动的效果和提高从吹出口26吹出的风速的效果,更加难以发生逆流。
另外,两端部的连接面28Cc为圆弧形状,其半径构成为比中央部(第一中央部、第二中央部)的连接面28Ac、28Bc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小。通过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使在使前分离件28C向周向延长的情况下,吹出风道的开口S也不会过窄,因此能减小缩流导致的风扇输入增加。
图8是表示从贯流风扇9的轴中心侧看到的前分离件28形状的立体图。此外,在图8中,贯流风扇9为拆除后状态,图8的左右、前后以及上下表示室内机2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正面背面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如图8所示,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与侧壁32接触。此外,关于图8所示的前分离件28,第二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B以及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构成为一体部件,第一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A构成为其他部件,前分离件28作为它们的组件来构成。
图9是包括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的部件的立体图。
在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与贯流风扇9对置的曲面(对置面28Ca,参照图8)的周向长度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大致成正比增长。
另外,使用其他表述的话,前分离件28构成为在两端部的前分离件28C具备基底部28Cd、以及从该基底部28Cd在贯流风扇9的排出口F(参照图6)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8Ce,其中基底部28Cd具有与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B的对置面28Ba(参照图8)同样的曲面。
此外,从贯流风扇9的轴中心侧看,该突出部28Ce具有边28Cf和边28Cg。此处,突出部28Ce的轴方向端侧的边28Cg是最接近侧壁32(参照图8)的边,边28Cg的延伸方向与贯流风扇9的周向一致。另一方面,突出部28Ce的轴向中央侧的边28Cf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贯流风扇9的周向倾斜,在边28Cf与边28Cg的间隔越往与贯流风扇9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图6中逆时针方向。)越短的方向上延伸。
并且,换言之,从贯流风扇9的轴中心侧看,突出部28Ce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构成为宽度(贯流风扇9的轴向的宽度)越往前端(后侧)越窄。
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在循环涡旋的流动最不稳定的侧壁32(参照图8)附近,前分离件28C的突出部28Ce能延长突出部28Ce的周向长度,从而能提高流动的稳定性。而且,通过使突出部28Ce的周向长度朝向贯流风扇9的轴向中央部缓慢恢复(缩短),扩展贯流风扇9的排出口F(参照图6),从而抑制了通风阻力增加导致的输入恶化。
0050
另外,如图9所示,将前分离件28B的对置面28Ba(参照图8)的周向长度(前分离件28C的基底部28Cd的周向长度)设为LB,将前分离件28C的对置面28Ca(参照图8)的周向长度设为LC,将前分离件28C的突出部28Ce的周向长度设为L(=LC-LB)。另外,将前分离件28C的突出部28Ce的轴向长度(距离侧壁32的长度)设为W。
此处,使用图10以及图11说明贯流风扇9的直径(风扇直径)D与突出部28Ce的轴向长度W的关系。图10是表示贯流风扇9的风量与静压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
图10的例子中,实线表示风扇直径D为125mm、转速为900rpm情况下的实验结果。另外,虚线表示将风扇直径D相似缩小为100mm情况下以与实线例子通过同一动作点的方式设定了转速情况(转速1220rpm)下的计算结果。
如图10所示,与风扇直径D小时(参照虚线)相比,在风扇直径D大时(参照实线),从动作点至最大静压点的静压差小。这表示,如果灰尘堆积在空气过滤器24(参照图3)或室内换热器8(参照图3)导致通风阻力增加(动作静压增大),则风扇直径D越大,越容易产生逆流。即,风扇直径D越大,流动越不稳定,壁面侧的风量下降的区域扩大。
图11是说明吹出风速下降区域与W/D的关系的图。此外,图11用于说明在壁面侧风量下降的区域,不具备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突出部28Ce(参照图9),表示中央部的前分离件28的形状达到侧壁32(参照图8)的空调机的实验结果。另外,图11的例子中的实验条件为贯流风扇9的风扇直径D为125mm,贯流风扇9的转速为900rpm。
另外,如图10所示,风扇直径D越大,流动不稳定区域(吹出风速下降区域)越扩大,因此,图11所示图的横轴由距离侧壁32(参照图8)的距离W与贯流风扇9的风扇直径D之比、即W/D表示。另外,纵轴表示吹出风速。
标绘的■(涂黑四方形)是吹出风速,在W/D小的区域(侧壁32的附近,壁面侧),由于室内换热器8或风道的通风阻力,并且由于壁面的摩擦阻力等,吹出风速比中央侧下降。
另外,标绘的●(涂黑圆形)是减小室内换热器8的通风阻力情况下、换言之在壁面侧的阻力影响大的情况下的风速分布。此外,在图11中,对应于室内换热器8的通风阻力示出四种类型的图,阻力越减小,风速越高。
由于壁面侧阻力影响,在W/D<0.08之前,吹出风速极低。因此,通过在该区域中使前分离件28在周向延伸,能够使流场稳定。另外,由于为吹出风速慢的区域,前分离件28的周向延伸导致的通风阻力增加小,能将对节能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
另外,在W/D≦0.32之前,相比中央侧,风速下降大,因此在该区域之前,前分离件28的周向延伸带来的送风稳定化非常有效。另一方面,W/D>0.32时,相比前分离件28的周向延伸带来的送风稳定化效果,出现通风阻力增加对节能性的影响。
因此,出于送风稳定化与节能性的均衡,图9所示的前分离件28的突出部28Ce的轴向长度W优选为0.08≦W/D≦0.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至图7所示,使前分离件28的形状分三阶段变化。如果室内换热器8和送风道的通风阻力大,则壁面的摩擦阻力导致的送风不稳定的影响向贯流风扇9的轴向中央侧传递。由此,从侧壁32至前分离件28B的中央部侧端部的宽度WB优选为WB/D≦0.72。由此,能提高送风稳定性。此处,连接前分离件28B与前分离件28A之间的曲线部即使在WB/D≦0.72的范围外也能提高送风稳定性。
返回图9,通过使前分离件28的、与贯流风扇对置的曲面在周向的延长长度L与L比中央部长区域的宽度W之比W:L适当化,从而成为适应两端部附近的三维流动变化的形状,能更加提高送风稳定性。
此处,如果相对于轴向长度W减小周向长度L(L/W<1),则不能得到充分的送风稳定化效果。另外,如果L/W>5,则相对于流动变化,形状变化增大,有时从吹出口26听到风噪声。
因此,图9所示的前分离件28的突出部28Ce的周向长度L(=LC-LB)与轴向长度W的关系优选为1≦L/W≦5(W≦L≦5W)。由此,从吹出口26听不到风噪声,能提高送风稳定性。
<作用效果>
使用图12至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作用效果。
图12(a)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所具备的室内机的通风道的示意图。
在贯流风扇9的上游侧,空气过滤器24以及室内换热器8在贯流风扇9的轴向以同一形状配置。另外,在贯流风扇9的两端部,由于配置有侧壁32,因此壁面摩擦的影响导致通风阻力增大。另外,在室内风扇马达11侧(图12中为右侧)的通风道中,在吸入口23配置电气部件箱33,通风阻力增大。
图1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所具备的室内机的吹出口26的风速分布的图。此外,横轴表示贯流风扇9的轴向位置,纵轴表示吹出风速分布。此外,纵轴以空气过滤器24中未堆积粉尘情况下的吹出平均风速为100%。另外,V0是空气过滤器24中未堆积粉尘情况下的吹出风速分布,V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24中堆积有粉尘情况下的吹出风速分布,V2是现有例的空气过滤器24中堆积有粉尘情况下的吹出风速分布。
在空气过滤器24中未堆积粉尘情况下,如吹出风速分布V0所示,风速在两端稍微下降,但是不至于形成逆流。
另一方面,在空气过滤器24中堆积有粉尘的情况下,整体上吹出风速下降。并且,原本通风阻力就大的室内风扇马达11侧更加不稳定。因此,在现有例的吹出风速分布V2中,在室内风扇马达11侧产生了逆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使两端流动稳定化从而抑制逆流,因此如吹出风速分布V1所示,能提高风速。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现有例的贯流风扇9特性的图。此外,在图13中,表示贯流风扇9仅安装在除室内换热器8、空气过滤器24以外的室内机箱体20、室内机箱体21、前分离件28、前壳体29、上下风向控制板27状态下的特性。因此,仅能确认贯流风扇9特性。
如图13所示,与由虚线所示现有的贯流风扇相比,由实线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同一风量下能增大发生静压。另外,现有例中,在成为最大静压之前开始,从两端开始逆流,听到扑扑的声响,而通过使两端部的流动稳定化,能增大听不到扑扑声响的区域。
图14是比较本实施方式与现有例的空调机的风扇输入的图。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和在前分离件28不具有突出部28Ce的现有例的空调机,控制为在吹出口26的风量为同一风量。以该情况下现有例的贯流风扇9输入为100%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贯流风扇9输入为100.3%。像这样,与现有例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风扇输入增大也极微小。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和现有例的空调机中增大入口静压时的贯流风扇9转速的最大变动值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由实线表示,现有例由虚线表示。
表示的是,使贯流风扇9的转速为900rpm,增大入口的静压(即,增大通风阻力),从而风量下降时,在此时的贯流风扇9转速的最大变动值。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风量下降,为不稳定状态,贯流风扇9的转速变动也比现有例小,贯流风扇9稳定地旋转。换言之,可以知道,即使在风量下降的情况下,也难产生逆流,因此贯流风扇9稳定地旋转。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即使在空气过滤器或换热器中堆积有尘埃的情况等通风道的通风阻力增大的运转条件下,在将风扇动力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抑制由喘振引起的逆流现象,能稳定地送风。
《变形例》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如图7所示,以前分离件28由对置面为平面的前分离件28A(第一中央部)、对置面为曲面的前分离件28B(第二中央部)、以及对置面为曲面且具有突出部28Ce的前分离件28C(两端部)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
例如,可以由对置面为平面的前分离件28A(第一中央部)和对置面为曲面且具有突出部28Ce的前分离件28C(两端部)构成,也可以由对置面为曲面的前分离件28B(第二中央部)和对置面为曲面且具有突出部28Ce的前分离件28C(两端部)构成。即,前分离件28的中央部的形状可以为第一中央部的形状或者第二中央部的形状的任一者。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如图7以及图8所示,以突出部28Ce形成于构成前分离件28B、28C的部件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前分离件28C可形成于侧壁32。另外,也可以是只有突出部28Ce形成于侧壁32,通过将构成前分离件28B的部件安装到侧壁32,从而构成前分离件28B、28C。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如图8所示,以边28Cf为大致直线、突出部28Ce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突出部28Ce的形状可以为大致梯形。另外,以边28Cf为大致直线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为曲线(例如,由单调函数表示的曲线),是宽度朝向突出部28Ce的前端变窄的结构即可。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在室内机具有:
贯流风扇,其在轴向上连结多个风扇构件而构成;以及
前分离件,其以沿上述贯流风扇的轴向的方式配置,
上述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前分离件的与上述贯流风扇对置的对置面中,在上述贯流风扇的两端侧具有在上述贯流风扇周向的长度比上述贯流风扇中央侧长的突出部,
在上述贯流风扇轴向的上述突出部的区域宽度W形成为,在将上述贯流风扇的直径设为D的情况下,满足0.08≦W/D≦0.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分离件的上述对置面形成为,越接近上述贯流风扇两端侧,上述对置面在上述贯流风扇的周向上的长度越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在将上述突出部在上述贯流风扇的周向的长度的最大长度设为L的情况下,满足1≦L/W≦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连接上述前分离件的上述对置面和风道面的连接面为圆弧形状,其中风道面为上述前分离件的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侧的面,
上述圆弧形状的半径为两端侧比中央侧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两端侧的上述前分离件的上述对置面与上述贯流风扇具有同心圆关系。
CN201710078356.0A 2016-08-31 2017-02-09 空调机 Active CN107796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9593A JP6771340B2 (ja) 2016-08-31 2016-08-31 空気調和機
JP2016-169593 2016-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6049A CN107796049A (zh) 2018-03-13
CN107796049B true CN107796049B (zh) 2020-06-30

Family

ID=6153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8356.0A Active CN107796049B (zh) 2016-08-31 2017-02-09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1340B2 (zh)
CN (1) CN107796049B (zh)
TW (1) TWI6237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2705B2 (en) 2019-08-29 2021-11-02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Refrigeration cycle control
JP2022176074A (ja) * 2021-05-14 2022-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6996A (ja) * 2002-08-13 2004-03-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9127875A (ja) * 2007-11-20 2009-06-1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106436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4040977A (ja) * 2012-08-23 2014-03-06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851695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9491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5224576A (ja) * 2014-05-27 2015-12-14 MEi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CN205505339U (zh) * 2016-04-06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3698A (ja) * 1988-06-13 1989-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装置
JP4287873B2 (ja) * 2006-08-31 2009-07-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369141B2 (ja) * 2011-06-10 2013-1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744209B2 (ja) * 2011-08-31 2015-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35167B2 (ja) * 2012-07-20 2016-06-15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JP5754429B2 (ja) * 2012-09-13 2015-07-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203349449U (zh) * 2013-05-23 2013-12-18 江苏新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蜗舌构件的空调
TWM484072U (zh) * 2014-03-28 2014-08-11 Jin Yih Shyang Entpr Co Ltd 模組化橫流扇及空調裝置
JP6472625B2 (ja) * 2014-09-01 2019-02-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5536163U (zh) * 2016-03-21 2016-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6996A (ja) * 2002-08-13 2004-03-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9127875A (ja) * 2007-11-20 2009-06-1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106436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4040977A (ja) * 2012-08-23 2014-03-06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851695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9491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5224576A (ja) * 2014-05-27 2015-12-14 MEi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CN205505339U (zh) * 2016-04-06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6049A (zh) 2018-03-13
TW201812225A (zh) 2018-04-01
JP6771340B2 (ja) 2020-10-21
JP2018035745A (ja) 2018-03-08
TWI623715B (zh)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P3534076B1 (en) In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JP6434152B2 (ja) 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9513021B2 (en) Blower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100637B2 (en) Double suction type centrifugal fan
US9759220B2 (en) Cross flow fan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396879B2 (en) Cross-flow blower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CN106481574B (zh) 离心式风机和包括其的空调机
US10913324B2 (en) Blower
JP574420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377172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CN107796049B (zh) 空调机
JP308245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506164B (zh) 螺旋桨式风扇及空调装置用室外机
WO2015063850A1 (ja)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103465B1 (ja) 送風機および室内機
JP2019023474A (ja)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210112776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8176363A (zh) 横流风扇
JPH1183061A (ja) 空調用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