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8666B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Google Patents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88666B CN109688666B CN201910111078.3A CN201910111078A CN109688666B CN 109688666 B CN109688666 B CN 109688666B CN 201910111078 A CN201910111078 A CN 201910111078A CN 109688666 B CN109688666 B CN 1096886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current
- lighting circuit
- lamp
- light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7—Converter circuits
- H05B45/3725—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SMPS]
- H05B45/38—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SMPS] using boost topolog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 B60Q1/38—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using immovably-mounted light sources, e.g. fixed flashing lamps
- B60Q1/382—Electronic temporisation with semiconductor amplif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40—Details of LED load circuits
- H05B45/44—Details of LED load circuits with an active control inside an LED matrix
- H05B45/46—Details of LED load circuits with an active control inside an LED matrix having LEDs disposed in parallel lin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5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responsive to malfunctions or undesirable behaviour of LEDs; responsive to LED life; Protective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20—Responsive to malfunctions or to light source life; for protection
- H05B47/2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vervolta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rear of vehicle, e.g. by means of reflecting surfaces
- B60Q1/304—Adaptations of signalling devices having a part on the vehicle body and another on the boot do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对于具有分别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力供给的第一灯具单元和第二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其从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一光源供给驱动电流;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其从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二光源供给驱动电流。并且,第一点灯电路在表示在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表示在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的从第二点灯电路输出的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第二点灯电路在表示在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表示在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的从第一点灯电路输出的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2月16日提出的中国国家申请号201580070913.3(PCT/JP2015/085214)申请(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的分案申请,以下引用其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下述光源点灯电路和转向信号灯的技术领域,该光源点灯电路基于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使光源点灯,该转向信号灯具有光源点灯电路和光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8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622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6-5145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32256号公报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灯具,已知作为方向指示器起作用的转向信号灯。作为转向信号灯,存在设置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左侧、右侧的左前转向信号灯、右前转向信号灯、以及设置于车辆的后端部的左侧、右侧的左后转向信号灯、右后转向信号灯,与由驾驶者等进行的方向指示杆或危险指示开关等的操作相对应地,通过例如仪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等规定的车载ECU而进行ON/OFF控制。
作为ECU,存在具有用于向上述四个转向信号灯进行电力供给的四个端口的结构,该情况下的ECU能够针对四个转向信号灯分别独立地判定有无断线。断线判定是通过针对上述的每一个端口判别供给电流值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而进行的。
关于转向信号灯的断线判定,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使得对于将LED(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转向信号灯,能够沿用将白炽灯作为光源的转向信号灯用的判定阈值。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将电力消耗单元与LED并联地连接于ECU的端口,在检测出LED的断线的情况下减少电力消耗单元的消耗电力。由于LED与白炽灯相比消耗电力低,因此,经由端口的供给电流值比使用白炽灯的情况小。因此,在使用LED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和断线时之间的端口的供给电流值之差较小,如果直接使用白炽灯用的判定阈值,则无法适当地判定有无断线(将断线误判定为正常)。因此,在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利用上述的电力消耗单元而虚拟地使负载电流流过,将端口的供给电流值设为与使用白炽灯的情况等同,在断线时,通过使由电力消耗单元实现的消耗电力减少,大幅度降低端口的供给电流值,从而将正常时和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之差设为与使用白炽灯的情况等同,能够实现直接使用白炽灯用的判定阈值进行的断线判定。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地,为了在将LED作为光源的情况下能够沿用白炽灯用的断线判定阈值,在正常时使电力消耗单元(虚拟负载部)进行电力消耗,在断线时使由电流消耗单元实现的消耗电力减少。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即,设置多个LED,在检测出任何LED断线的情况下,使由电力消耗单元实现的消耗电力减少。
利用上述的现有技术,在将转向信号灯从使用白炽灯变更为使用LED时,能够直接沿用进行断线判定的ECU,能够减少在实现转向信号灯的低消耗电力化时的成本增加。
另外,作为转向信号灯,例如上述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那样,作为时序点灯而存在下述方式,即,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从内侧至外侧排列的多个光源依次点灯。
发明内容
在例如车辆的型号改变等的定时,有可能新搭载作为断线判定阈值而设定了LED用的阈值的ECU。如果使用LED用的阈值,则不需要将端口处的供给电流值设为与使用白炽灯的情况等同,因此,认为不需要在断线判定时设置如上述的电力消耗单元那样的虚拟的负载。
但是,根据转向信号灯的结构的不同,可能发生即使使用LED用的阈值也无法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的情况。具体地说,作为转向信号灯,特别是作为配置于后侧的左后转向信号灯、右后转向信号灯,存在下述情况,即,不是形成于1个框体,而是被分割开而分别形成于2个框体。换言之,2个灯具单元为1组而构成左后、右后的各转向信号灯。在此情况下,由于发光部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灯具单元,所以作为发光部的点灯电路也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灯具单元。
在该情况下,如果使用上述的端口数为四个的ECU,则分配给后侧的2个各端口分别针对2个灯具单元(点灯电路)进行电力供给。换言之,各转向信号灯中的2个灯具单元共用对应的一个端口而接受电力供给。
在此情况下,ECU针对左后、右后的转向信号灯,在构成各转向信号灯的2个灯具单元中的任一个断线的情况下,判定为有断线。具体地说,通过判别左后、右后的端口处的供给电流值是否低于与一侧的灯具单元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对应地设定的阈值,从而对各个转向信号灯有无断线进行判定。
但是,此时应注意的是,来自端口的供给电流值不是恒定的,可能与来自车载蓄电池的输入电压的变动相对应地变动,或因其他原因而产生波动。由于这种变动或波动,有时在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的供给电流值的下限值和一侧的灯具单元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的上限值接近、或者重叠(即,同值或者上下关系逆转)。在重叠的情况下,无论设定什么样的阈值也不能进行断线判定,另外,在接近的情况下、在两值之差小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能进行判定。在进行利用阈值实施的判定时,考虑到供给电流值的检测精度,作为比较对象的两个值之差需要大于或等于规定值,因此,在该两个值以它们的差小于该规定值的程度接近的情况下,两个值被检测为相同值,无法适当地进行判定。
如上述所示,在采用下述结构,即,转向信号灯由2个灯具单元构成,设置于各灯具单元的点灯电路从ECU的共通的1端口接受电力供给的情况下,有可能无论设定什么样的判定阈值,也无法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因此,在本发明中,第一目的是,针对具有分别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力供给的第一灯具单元和第二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另外,在转向信号灯、特别是配置于后侧的左后转向信号灯、右后转向信号灯中,存在下述情况,即,各自不是形成于1个框体,而是被分割开形成于2个框体,发光部分别分割配置于不同的框体。
如上述所示,在发光部被分割配置于不同的框体的左后、右后的各转向信号灯中,时序点灯是从靠车辆内侧配置的发光部(以下标记为“第一发光部”)至靠车辆外侧配置的发光部(以下标记为“第二发光部”)依次进行的。具体地说,在第一发光部中排列的光源从车辆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依次点灯后,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开始点灯。
为了实现这种时序点灯,考虑针对第一发光部的点灯电路,设置用于使光源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点灯的定时生成电路(计时器电路),在第二发光部的点灯电路,设置用于使第二发光部的点灯在直至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全部点灯为止的时间进行等待的定时生成电路。
但是,在各自的点灯电路设置定时生成电路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各定时生成电路的特性波动等而对从第一发光部至第二发光部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产生偏差。
因此,在本发明中,第二目的是,防止对从第一发光部至第二发光部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产生偏差。
另外,另一方面,作为车辆用灯具,例如转向信号灯的危险指示点灯那样,有时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以比较短的周期反复进行同时点灯。
危险指示点灯有时例如在车辆停车中等以比较长时间持续。特别是在卡车等商用车辆中,可以说该倾向很强。
在如上述所示为了应对现有的假设以白炽灯为对象的ECU而设置电力消耗单元的灯具中,在例如发动机停止的状态下使危险指示点灯以比较长时间持续的情况下,发生电池耗尽的可能性变高。另外,与此同时,灯具中的发热量变得过大的可能性也变高,因此,要求对灯具实施热量对策,导致成本增加。
因此,在本发明中,第三目的是,对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能够进行单侧点灯时的断线判定,同时实现双方的灯具同时点灯的情况下的消耗电力的减少以及发热量的减少,减少车辆中的电池耗尽的可能性,并且,实现灯具的制造成本减少。
由于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的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其从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一光源供给驱动电流;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其从所述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二光源供给驱动电流,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一状态信号,并且,将与所述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二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状态信号,并且,将与所述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一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在所述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在所述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
由此,与在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的至少一者发生断线的情况相对应地,将第一点灯电路以及第二点灯电路这两者动作停止。换言之,在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的至少一者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向光源点灯电路的供给电流设为大致0,将与正常时的供给电流值差扩大。
对于上述的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考虑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具有电流消耗部,该电流消耗部对从所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调整电流流动,并且,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在所述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所述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正常时的电力供给线的供给电流值被提高。
在上述的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优选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DC/DC变换器,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DC/DC变换器。
DC/DC变换器发热量比较少。
另外,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所述车辆主体部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所述第一灯具单元具有第一发光部和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一点灯电路,所述第二灯具单元具有第二发光部和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二点灯电路。
由此,对于将各灯具单元分割地配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的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其基于输入电压使具有多个光源的第一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点灯;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其基于输入电压使具有光源的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点灯,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所述第一点灯电路根据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一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依次点灯,将所述定时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二点灯电路根据所述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的点灯开始。
由此,根据共通的定时信号,对第一发光部中的依次点灯和第二发光部中的点灯开始进行控制。
在上述的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考虑所述第二发光部具有多个光源,所述第二点灯电路根据所述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的依次点灯开始。
由此,在继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的依次点灯之后,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的依次点灯以适当的定时开始。
在上述的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考虑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和所述第二点灯电路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分别使对应的所述光源点灯,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信号,并且,将与所述状态信号相对应的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在所述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或者使在对从所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的电流消耗部中流过的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经过所述通知信号的输出线输出所述定时信号。
由此,在与第一发光部中的断线发生相对应地进行第二点灯电路的动作停止或者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控制的结构中,可以不另外设置定时信号的输出线。
在上述的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优选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DC/DC变换器,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DC/DC变换器。
DC/DC变换器发热量比较少。
另外,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所述车辆主体部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所述第一灯具单元具有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一点灯电路和第一发光部,所述第二灯具单元具有第二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二点灯电路和第二发光部。
由此,对于将各灯具单元分割地配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能够防止点灯动作的不稳定。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的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其从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一光源供给驱动电流;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其从所述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二光源供给驱动电流,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第一电流消耗部,该第一电流消耗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对从所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流过第一调整电流,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一状态信号,所述第二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状态信号,并且,将与所述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一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在所述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将两者的灯具单元没有断线的正常时和至少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之间的共通的电力供给线中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
对于上述的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考虑即使在所述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状态信号没有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也将所述第一点灯电路以能够进行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
由此,对于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点灯电路与来自电力供给线的电力供给相对应地以能够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
对于上述的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考虑作为电流消耗部,仅设置所述第一电流消耗部。
由此,使得在车辆用灯具设置的电流消耗部的数量最小。
对于上述的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考虑具有第二电流消耗部,该第二电流消耗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对从所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第二调整电流流动,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将与所述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在所述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电流消耗部分散配置于2个灯具单元。
在上述的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优选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具备第一DC/DC变换器,该第一DC/DC变换器具有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具备第二DC/DC变换器,该第二DC/DC变换器具有第二开关元件。
DC/DC变换器发热量比较少。
另外,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所述车辆主体部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所述第一灯具单元具有第一发光部和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一点灯电路,所述第二灯具单元具有第二发光部和第三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的第二点灯电路。
由此,对于将各灯具单元分割地配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另外,如果是转向信号灯,则发光的频度比较少,因此,通过电流消耗部进行电力消耗的机会也比较少。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三目的的第四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设置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光源驱动部,其基于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使驱动电流流过光源;电流消耗部,其对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调整电流流动;以及电流调整电路,其接受与所述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驱动状态信号,从另一者的灯具接受表示该另一者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在所述驱动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和在所述模式信号表示点灯的情况下,分别使所述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在一对灯具的各自中,在灯具断线时,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来自车辆侧(ECU侧)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即,在转向点灯时等单侧点灯时,能够利用设想了白炽灯的现有的ECU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结构,在一对灯具同时点灯的情况下,与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相伴,这两者的灯具中的电力消耗减少。即,能够应对例如危险指示点灯时等、周期性地反复进行同时点灯的状态(或者也有持续同时点灯的状态)延续比较长时间的情况,能够将这两者的灯具中的电力消耗减少。
在上述的第四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中,考虑所述电流调整电路将所述模式信号经由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而利用于调整电流的调整。
由此,在模式信号的传递路径中发生短路等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异常的影响排除,另外,通过在该传递路径产生的外来噪声的屏蔽效果而能够防止噪声引起的误动作。
另外,对于第四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信号灯,考虑具有上述的第四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源点灯电路和光源,该光源点灯电路将从车辆侧供给的电源电压进行分支,作为表示自身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而向所述另一者的灯具输出。
由此,实现危险指示点灯时的消耗电力的减少以及发热量的减少。另外,用于在两者的灯具间通知是否为点灯状态的结构,只要是将来自车辆侧的电源电压进行分支输出的结构即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或者第三本发明,对于具有分别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力供给的第一灯具单元和第二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能够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根据第二本发明,能够防止在从第一发光部至第二发光部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产生偏差。
根据第四本发明,对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能够实现在单侧点灯时的车辆侧的断线判定,同时,能够实现两者的灯具同时点灯的情况下的消耗电力的减少以及发热量的减少,能够使车辆中的电池耗尽的可能性减少,并且,能够实现灯具的制造成本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进行针对转向信号灯的点灯控制以及断线判定的转向灯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转向信号灯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灯系统的结构概要的图。
图4是关于ECU的端口处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动、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采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作用的图。
图6是表示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内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电路图。
图8是关于时序点灯时的来自转向灯ECU的输入电压(转向电源)、向内侧灯具单元的供给电流值、以及向外侧灯具单元的供给电流值的波形图。
图9是表示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内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电路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采用了使用调整电流的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作用的图。
图12是表示具有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内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具有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内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具有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内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5是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以及转向信号灯的说明图。
图16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流调整电路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有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向信号灯”简称为“转向灯”。
首先,参照图1,说明进行针对左前转向灯FtL、右前转向灯FtR、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的点灯控制以及断线判定的转向灯系统的例子。
在本系统中,设置有用于进行转向灯FtL、FtR、BtL、BtR的点灯控制以及断线判定的转向灯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100。转向灯ECU 100具有端口p1~端口p4这四个端口,如图所示,在端口p1连接左前转向灯FtL,在端口p2连接右前转向灯FtR,在端口p3连接左后转向灯BtL,在端口p4连接右后转向灯BtR。
转向灯ECU 100输入来自车载蓄电池的输出电压B(以下也标记为“蓄电池电压B”:在本例中为DC12V),通过与省略了图示的方向指示杆或危险指示开关等的操作相对应地,将针对与端口p1、p2、p3、p4连接的转向灯FtL、FtR、BtL、BtR的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以规定的周期进行ON/OFF(例如ON=350ms,OFF=350ms),从而进行这些转向灯FtL、FtR、BtL、BtR的点灯控制(闪烁控制)。
另外,转向灯ECU 100针对每一个端口p,对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设为ON的期间的该端口p处的电流值进行检测,通过判别检测出的电流值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从而针对每一个转向灯FtL、FtR、BtL、BtR进行断线判定。
此时,转向灯ECU 100针对判定为断线的转向灯,将供给的蓄电池电压B的ON/OFF周期设为比通常时(非断线时)短(例如设为通常时的大致2倍的ON/OFF频率)。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的外观结构的图。此外,在图2中利用概略正视图示出了左后转向灯BtL的外观结构,但右后转向灯BtR的外观结构与图2所示的左后转向灯BtL的外观结构左右对称,省略图示。
左后转向灯BtL具有:设置于内侧框体C1的内侧灯具单元1、以及设置于外侧框体C2的外侧灯具单元2。相对于内侧框体C1,外侧框体C2靠车辆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的外侧配置。在此情况下,内侧灯具单元1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于以相对于车辆主体部自由开闭的方式设置的门部(例如后备箱盖或后车门),外侧灯具单元2安装在车辆主体部侧。
图3示出了使用具有上述的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的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的情况下的转向灯系统的结构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灯系统中,使用前面的图1所示的4个端口的转向灯ECU 100。在该情况下的转向灯ECU 100中,针对端口p3连接构成左后转向灯BtL的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针对端口p4连接构成右后转向灯BtR的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即,构成左后转向灯BtL的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基于从共通的端口p3供给的电力而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相同地,构成右后转向灯BtR的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基于从共通的端口p4供给的电力而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
在这里,对于如上述所示具有2个灯具单元而构成的转向灯,在2个灯具单元中的至少一者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判定为有断线。具体地说,该情况下的转向灯ECU 100对于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的断线判定,是通过下述方式进行的,即,分别判别端口p3、端口p4中的供给电流值是否低于与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一者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对应地设定的阈值。
但是,此时应该注意的是,来自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不一定是始终恒定的。具体地说,来自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对应地变动。并且,来自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由于构成转向灯的光源的电压、电流的波动、光源的发光驱动电路方式的不同(例如,在发光驱动电路使用后述的DC/DC变换器等的开关电源电路的情况下,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伴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动比较大)等原因而可能产生波动。
图4是关于上述的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动、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的说明图,作为1个端口的供给电流值(输入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化相对应的变化特性,示意地示出了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都没有断线的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以及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某一者断线的断线时的变化特性h2。
此外,在图中,变化特性h1、h2所具有的纵轴方向的宽度表示上述的波动的宽度。另外,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范围为例如10V~16V的范围。
为了进行断线判定,判定的阈值th应该设定在由变化特性h1表示的正常时的供给电流值的下限值Ld、和由变化特性h2表示的内侧灯具单元1、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一者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的上限值Lu之间。
但是,有可能由于上述的变动、波动而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接近,差较小,或根据情况的不同而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重叠。在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重叠的情况下,无论设定什么样的阈值th都不能进行断线判定,另外,即使是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接近的情况,在两值之差小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能进行判定。为了进行利用阈值th实施的判定,考虑到供给电流值的检测精度,需要确保某种程度的余量M(例如,以阈值th为中心的±0.25A左右的余量)。在上限值Lu和下限值Ld之差小于余量M的情况下,将两值检测为相同的值,不能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在图4中例示出上限值Lu和下限值Ld之差小于余量M的情况)。
如后述所示,在本例中,作为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的光源使用LED(发光二极管),但在使用LED的情况下,由于与断线相伴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比较小,所以发生上述的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的接近或重叠的可能性变高。
此外,在上述中,以在内侧灯具单元1和外侧灯具单元2中灯规格(光源的数量及驱动电流值)大致相同的情况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在灯规格不同的情况下,在内侧灯具单元1中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和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发生断线的情况下与断线相伴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化量不同,这一点也成为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接近、重叠的原因。即,该情况下的上限值Lu成为消耗电力少的(与断线相伴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化量少的)一方的灯具单元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的上限值,因此,如果将消耗电力大的一方的灯具单元作为基准进行考虑,则与此相对应,上限值Lu容易相对于下限值Ld接近、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如上述所示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接近或者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采用下述方法,即,与检测出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至少一者的断线的情况相对应地,使内侧灯具单元1以及外侧灯具单元2这两者的点灯电路动作停止。
图5是用于说明在采用了如上述所示使这两者的点灯电路动作停止的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作用的图。
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与图4所示的相同。通过如上述所示与检测出内侧灯具单元1、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至少一者的断线的情况相对应地,使这两者的点灯电路动作停止,从而使得检测出一者的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如图中的“W”所示成为大致0。
因此,在与下限值Ld之间能够确保大于或等于余量M的差,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 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下面,参照图6的电路图,对用于实现上述的方法的具体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6中示出了左后转向灯BtL侧的内部电路结构,但右后转向灯BtR侧的内部电路结构由于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6中,内侧灯具单元1具有:发光部10,其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10a;发光驱动电路11,其基于从端口p3输入的蓄电池电压B,对发光部10中的发光元件10a进行发光驱动;监视电路18,其对在发光元件10a流过的驱动电流I1进行监视,生成状态信号Sa1;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
另外,在内侧灯具单元1设置有:正极侧输入端子t11,其与蓄电池电压B的正极侧连接;GND(ground)端子t12,其与地线接地;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其是用于将由外侧灯具单元2经由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输出的后述的通知信号Sd1输入的端子;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其是用于对外侧灯具单元2的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24输出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的通知信号Sd2的端子。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分别经由电线束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24连接。
发光驱动电路11具有输入滤波器12、DC/DC变换器13、电流检测电路14、电压检测电路15、输出滤波器16以及控制电路17。
输入滤波器12具有噪声滤波器,该噪声滤波器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电容器Ci,其一端与正极侧输入端子t11连接,另一端与GND端子t12连接;以及抗流线圈Li,输入滤波器12将在输入电压产生的共态噪声去除。抗流线圈Li具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而构成,第一线圈的一端连接于电容器Ci的一端和正极侧输入端子t11之间的连接点,第二线圈的一端连接于电容器Ci的另一端和GND端子t12之间的连接点。
DC/DC变换器13作为具有线圈或者变压器、电容器、二极管以及开关元件的开关调节器起作用,对经由输入滤波器12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直流-直流变换,生成用于对发光部10中的发光元件10a进行发光驱动的输出电压。本例的DC/DC变换器13设为升压型的开关调节器,具有:电容器Cc1,其一端与前述的输入滤波器12中的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和GND端子t12之间的连接线(负极侧线);线圈L1,其一端与电容器Cc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其阳极与线圈L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c2,其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另一端与负极侧线连接;以及开关元件SWc。开关元件SWc由例如N型的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构成,漏极连接于线圈L1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阳极之间的连接点,源极与负极侧线连接,栅极与控制电路17连接。
此外,DC/DC变换器13也可以采用降压型、或者升压降压可切换型。
电流检测电路14具有用于对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用电阻Rs。电流检测用电阻Rs的一端连接于DC/DC变换器13中的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器Cc2的一端之间的连接点,另一端经由电压检测电路15以及输出滤波器16与发光部10连接。在电流检测用电阻Rs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设置分接头,上述分接头输出向控制电路17以及监视电路18输入,分别用于电流值检测。
在电压检测电路15中,用于对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值进行检测的分接头设置在电流检测电路14和输出滤波器16之间,该分接头的输出向控制电路17和监视电路18输入。
输出滤波器16作为具有例如抗流线圈Lo和电容器Co的滤波器电路(低通滤波器电路)而构成,将在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产生的高频成分去除。
发光部10具有串联连接有多个发光元件10a的串联连接电路。在本例中,作为发光元件10a而使用LED,串联连接电路中的位于最一端侧的LED的阳极与输出滤波器16连接,位于最另一端侧的LED的阴极与发光驱动电路11的负极侧线连接。作为发光元件10a的LED的数量设为例如8个。
与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对应地,向发光部10施加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各发光元件10a发光并流过驱动电流I1。
控制电路17作为例如光源驱动用的IC(Integrated Circuit)而构成,向DC/DC变换器13的输入电压进行分支而作为动作电压向控制电路17被供给。控制电路17基于来自前述的电流检测电路14的输入,对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进行检测,基于该电流值的检测结果,以使得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与规定的基准值一致的方式对DC/DC变换器13中的开关元件SWc的ON/OFF占空比进行控制,进行针对驱动电流I1的恒流控制。
此外,向控制电路17输入来自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的控制信号Sc1,与控制信号Sc1对应的控制电路17的动作在后面记述。
监视电路18基于来自电流检测电路14的输入、来自电压检测电路15的输入,对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分别进行检测,基于这些检测结果,生成表示驱动电流I1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a1。在发光部10中发生断线的情况下,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成为0。另外,在发光部10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成为0。监视电路18将如上述所示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成为0、或者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成为0的状态作为异常而检测出,在检测出异常的情况下,将状态信号Sa1上升至H电平。
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将基于监视电路18所输出的状态信号Sa1和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的通知信号Sd1的控制信号Sc1,向发光驱动电路11中的控制电路17输出。
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中具有晶体管Q1、电阻R1、电容器C1、电容器C3、二极管D2、电阻R2、电阻R3、电容器C4、晶体管Q2、电阻R4、电阻R5、电容器C5、晶体管Q3。
晶体管Q1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基极与来自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的供给线连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和电容器C1之间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电阻R1和电容器C1串联地插入至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如图所示,电阻R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电容器C1接地。
此外,电源电压VCC是将从正极侧输入端子t11输入的蓄电池电压B分支而输入的电源电压。
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与控制电路17连接,形成针对控制电路17的控制信号Sc1的输出线。
电容器C3插入至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和地线之间,在这些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和电容器C3之间的连接点,连接有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2的基极连接。另外,在电阻R2的另一端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3和电容器C4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2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4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发射极接地。在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4之间的连接点,连接有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3的基极。另外,在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4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5和电容器C5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上述的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
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共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中的由晶体管Q1、电阻R1以及电容器C1构成的电路,并且,具有电阻R7、电阻R8、电容器C7、晶体管Q5、电阻R9、电阻R10、电容器C8、晶体管Q6、电阻R11、二极管D3以及电容器C9。
对于电阻R7,一端连接于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另一端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5的基极连接。在晶体管Q5的基极和电阻R7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8和电容器C7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5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9和电阻R10而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发射极接地。电阻R9和电阻R10之间的连接点,与由例如PNP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6的基极连接,该晶体管Q6的发射极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另外,在晶体管Q6的基极-发射极间插入有电容器C8。
晶体管Q6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11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连接。在这些二极管D3的阴极和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9。
下面,对外侧灯具单元2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外侧灯具单元2具有:发光部20,其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20a;发光驱动电路21,其基于从端口p3输入的蓄电池电压B,对发光部20中的发光元件20a进行发光驱动;监视电路28,其对在发光元件20a中流过的驱动电流I2进行监视,生成状态信号Sa2;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
另外,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设置有:正极侧输入端子t21,其与蓄电池电压B的正极侧连接;GND端子t22,其与地线接地;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其是用于对内侧灯具单元1输出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的通知信号Sd1的端子;以及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24,其是用于将内侧灯具单元1输出的通知信号Sd2输入的端子。
发光驱动电路21具有输入滤波器22、DC/DC变换器23、电流检测电路24、电压检测电路25、输出滤波器26以及控制电路27。另外,发光部20具有将多个发光元件20a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电路,作为发光元件20a使用了LED。在本例的情况下,发光部20中的发光元件20a的数量与发光部10的情况相同地设为例如8个。
此外,对于这些输入滤波器22、DC/DC变换器23、电流检测电路24、电压检测电路25、输出滤波器26、控制电路27、发光部20以及监视电路28的结构、连接方式,由于与通过上述说明的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输入滤波器12、DC/DC变换器13、电流检测电路14、电压检测电路15、输出滤波器16、控制电路17、发光部10以及监视电路18的结构、连接方式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的结构与前述的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的结构相同。
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中,二极管D3的阴极和电容器C9之间的连接点,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连接,由此能够向内侧灯具单元1侧输出通知信号Sd1。
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中,向晶体管Q1的基极输入来自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另外,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与控制电路27连接,形成针对控制电路27的控制信号Sc2的输出线。并且,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中,电容器C3和二极管D2的阳极之间的连接点,与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24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来自内侧灯具单元1侧的通知信号Sd2的输入。
对通过上述结构实现的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30-2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30-2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和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在发光部20没有发生断线、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没有表示异常(L电平)的情况下,将晶体管Q1设为OFF,因此,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在晶体管Q5中流过,晶体管Q5设为ON。如果晶体管Q5为ON,则在PNP型的晶体管Q6中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因此,该晶体管Q6也设为ON。通过如上述所示将晶体管Q6设为ON,从而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向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流过电流。即,未检测出断线时的通知信号Sd1设为H电平。
另一方面,在与断线相伴、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表示异常(H电平)的情况下,与晶体管Q1设为ON的情况相伴,晶体管Q5设为OFF,与此相伴,晶体管Q6也设为OFF。由此,在检测出断线(异常)时,在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不流过电流,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设为L电平。
接下来,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中,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没有表示异常(L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1设为OFF。
另外,在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没有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在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流过电流,因此,晶体管Q2设为ON,与此相伴,在晶体管Q3不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晶体管Q3设为OFF。
如上述所示,在内侧灯具单元1侧,利用监视电路18没有检测出异常、且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通知信号Sd1没有表示异常的正常时,晶体管Q1以及晶体管Q3都设为OFF。通过使晶体管Q1以及晶体管Q3都设为OFF,从而对控制电路17经由电阻R1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电流。即,在正常时,向控制电路17输入的控制信号Sc1为H电平。
另一方面,在由于发光部10的断线而使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H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1设为ON。
另外,在与发光部20的断线相伴、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成为L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2设为OFF,与此相伴,晶体管Q3设为ON。
如果如上述所示晶体管Q1或者晶体管Q3设为ON,则不向控制电路17经由电阻R1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电流,控制信号Sc1成为L电平。
控制电路17在控制信号Sc1为L电平的情况下使DC/DC变换器13的动作停止。具体地说,通过使开关元件SWc维持OFF状态,从而使DC/DC变换器13的动作停止。由此,在检测出断线等的异常以后,即使有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DC/DC变换器13也维持动作停止状态。
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以及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控制电路27的动作,与上述说明的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以及控制电路17的动作相同。即,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由于发光部20的断线而状态信号Sa2表示异常(H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1设为ON,在与发光部10的断线相伴、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4的通知信号Sd2成为L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3设为ON,控制信号Sc2从H电平下降至L电平,控制电路28使DC/DC变换器23的动作停止。
如上述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至少一者发生断线的情况下,使DC/DC变换器13以及DC/DC变换器23这两者动作停止,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成为大致0。
因此,能够将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为大于或等于余量M。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电路图。
该变形例追加了:电流消耗部32,其将来自端口p3的从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消耗,使调整电流Id流动;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其进行调整电流Id的调整。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在图7中,示出了将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设置于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例子。将追加了这些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的外侧灯具单元2标记为“外侧灯具单元2A”。
在外侧灯具单元2A中,电流消耗部32作为针对发光驱动电路21的虚拟的负载而设置,在发光驱动电路21使调整电流Id(虚拟的负载电流:虚拟电流)流动。在本例的情况下,电流消耗部32通过虚拟电阻Rd而进行电力消耗。虚拟电阻Rd的一端连接于输入滤波器22中的前述的第一线圈的另一端和DC/DC变换器23中的线圈L1的一端之间的连接点。因此,能够与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相对应地,在发光驱动电路21使调整电流Id流动。
电流调整电路33基于来自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的控制信号Sc2对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进行控制。在电流调整电路33中具有由例如N型的MOSFET构成的开关SWd和电容器C2,开关SWd的漏极与虚拟电阻Rd的另一端连接,源极接地。电容器C2插入至开关SWd的栅极和地线之间,电容器C2和开关SWd的栅极之间的连接点,连接于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
在外侧灯具单元2A中,控制信号Sc2如根据前面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在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设为H电平,在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A中的至少一者发生断线的情况下设为L电平。
在控制信号Sc2为H电平的正常时,开关SWd为ON,因此,调整电流Id流动。另一方面,在由于断线而控制信号Sc2成为L电平时,开关SWd设为OFF,将调整电流Id停止。
如上述所示,通过追加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从而在正常时进行利用电流消耗部32实现的电流消耗,将来自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提高。另一方面,在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A中的至少一者断线时,利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30-2将DC/DC变换器13、23的动作停止,因此,来自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设为大致0。
因此,与追加调整电流Id相对应地,能够进一步扩大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
这一点特别适合于下述情形,即,在使用消耗电力少的LED的情况下仅通过DC/DC变换器13、23的动作停止而不能充分地得到供给电流值差。
作为具体例,假设去了调整电流Id的内侧灯具单元1、外侧灯具单元2A各自的消耗电流值在1.3A~0.3A的范围相同。在本例中,在没有设置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的上限值为1.3A×2=2.6A,下限值Ld为0.3A×2=0.6A。
对此,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假设将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设定为0.4A。如果这样,则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的上限值提高至1.3A×2+0.4A=3.0A,下限值Ld提高至0.3A×2+0.4A=1.0A。
因此,该情况下的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为大致1.0A(1.0A-大致0A),能够确保大于或等于前述的余量M(例如,±0.25A)的充分的供给电流值差。
此外,在如图7的例子所示对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而使用电阻元件的情况下,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对应地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也变动。但是,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对应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化特性成为彼此相反特性,因此,容易扩大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具体地说,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上升相对应地变小,与此相对,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上升相对应地变大,因此,能够增大下限值Ld的提高效果。
此外,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能够设置于内侧灯具单元1侧,另外,也能够设置于内侧灯具单元1侧和外侧灯具单元2侧这两者。
在哪种的情况下都能够实现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的进一步扩大。
此时,在仅在单侧设置有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得到通过调整电流Id实现的下限值Ld的提高效果时的追加部件个数最小,能够实现成本减少。
另外,在这两者设置有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的情况下,能够将电流消耗部32在各灯具单元分散配置。由于电流消耗部32将供给电力消耗而产生热量,所以如果仅在一侧的灯具单元搭载有电流消耗部32,则可能产生下述的灯具单元的设计上的制约,即,发热量增大而要在灯具单元内确保散热用的空间等。如上述所示如果能够将电流消耗部32在2个灯具单元分散配置,则能够减少散热用的空间,能够实现上述的设计上的制约的放宽。
此外,在上述中例示出了使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降低至0的情况,但调整电流Id的降低量是任意的,不应限定为0。
另外,在上述中例示出了对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而使用电阻元件的情况,但除了电阻元件以外,也可以是使用例如晶体管的恒定电流电路等,只要是进行电力消耗的单元即可,不特别地限定。
如上述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内侧灯具单元1内的电路中除了发光部10以外至少包含发光驱动电路11的部分),其从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一光源(发光元件10a)供给驱动电流;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外侧灯具单元2或者2A内的电路中除了发光部20以外至少包含发光驱动电路21的部分),其从上述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二光源(发光元件20a)供给驱动电流,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第一监视电路(18),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对在第一光源流过的驱动电流(I1)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第一状态信号(Sa1);以及第二监视电路(28),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对在第二光源流过的驱动电流(I2)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第二状态信号(Sa2)。
另外,具有:第一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将与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Sd1)向第一点灯电路输出;以及第二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2),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将与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Sd2)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
并且,具有:第一控制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1),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将第一状态信号以及第一通知信号输入,在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一点灯电路的动作停止;以及第二控制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将第二状态信号以及第二通知信号输入,在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二点灯电路的动作停止。
因此,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第一光源(发光元件10a)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一状态信号(Sa1),并且,将与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Sd2)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
第二点灯电路生成与在第二光源(发光元件20a)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状态信号(Sa2),并且,将与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Sd1)向第一点灯电路输出。
并且,第一点灯电路在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第二点灯电路在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
由此,在这两者的灯具单元没有断线的正常时和至少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之间的共通的电力供给线中的供给电流值差被扩大,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 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电流消耗部(32),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对从上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调整电流(Id)流动;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在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因此,第一点灯电路在第一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Sd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正常时的电力供给线的供给电流值被提高。
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在正常时和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 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第一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DC/DC变换器(13),第二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DC/DC变换器(23)。
DC/DC变换器发热量比较少,因此,能够将用于热对策的结构简化,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车辆主体部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第一灯具单元具备第一发光部以及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所具有的第一点灯电路,第二灯具单元具备第二发光部以及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所具有的第二点灯电路。
由此,对于各灯具单元分割地配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 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另外,如果是转向信号灯,则点灯的频度比较少,因此,图7的变形例中说明的通过电流消耗部32进行的电力消耗的机会也少,因此,在电力消耗上有利。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涉及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内侧至外侧排列的多个光源依次点灯的时序点灯。
如前面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作为1个转向信号灯的灯具被分割为2个灯具单元的情况下,即,具有光源的发光部分开配置于2个框体的情况下,时序点灯是从车宽方向上的靠内侧配置的发光部(以下标记为“第一发光部”)至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配置的发光部(以下标记为“第二发光部”)依次进行的。具体地说,在第一发光部中排列的光源向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依次点灯后,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开始点灯。
图8是关于时序点灯时的来自转向灯ECU 100的输入电压(转向电源)、向内侧灯具单元的供给电流值以及向外侧灯具单元的供给电流值的波形图。此外,在图8中,将内侧灯具单元使多个光源依次点灯,然后外侧灯具单元使多个光源同时点灯的情况作为前提。
如图所示,如果输入电压设为ON,则首先内侧灯具单元中的光源依次点灯,在内侧灯具单元中的全部光源成为点灯状态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t1,外侧灯具单元的光源开始点灯(在图中参照“外侧灯具单元(1)”的波形)。
此外,在本例中,输入电压的接通期间设为例如350ms左右。
为了实现这种时序点灯,考虑针对第一发光部的点灯电路设置用于使光源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点灯的定时生成电路(计时器电路),在第二发光部的点灯电路中设置用于使第二发光部的点灯在直至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全部点灯为止的时间进行等待的定时生成电路。
但是,在各自的点灯电路设置有定时生成电路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各定时生成电路的特性波动等而在从第一发光部至第二发光部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产生偏差(在图8中参照“外侧灯具单元(2)”“外侧灯具单元(3)”的波形)。
第2实施方式用于防止这种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的偏差。
图9是表示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左后转向灯BtL内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此外,右后转向灯BtR内的电路结构与左后转向灯BtL相同,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左后转向灯BtL与前面的图6所示的左后转向灯BtL相比,不同点在于取代内侧灯具单元1而设置了内侧灯具单元1A。
内侧灯具单元1A是向内侧灯具单元1追加时序电路34,并取代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而设置了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的内侧灯具单元。
时序电路34具有:开关电路35,其与发光部10中的每一发光元件10a并联连接;旁路驱动电路36,其针对每一个开关电路35而设置;以及定时生成电路37。此外,为了方便图示,对于旁路驱动电路36的内部结构,仅将位于纸面最下侧的电路的内部结构作为代表而示出。
各开关电路35具有由例如P型的MOSFET构成的旁路开关SWb,各旁路开关SWb的漏极、源极分别与对应的一个发光元件10a的阳极、阴极连接。
定时生成电路37具有:由插入至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的电阻R12和电容器C10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发光元件10a的数量+1个的比较器CP;以及由插入至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的、比较器CP的数量+1个的电阻R13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
在由电阻R13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中,除了最靠电源电压VCC连接的电阻R13(以下为了方便而标记为“最上位置的电阻R13”)以外的电阻R13彼此的各连接点,分别与对应的一个比较器CP的非反转端子连接。
对于剩余一个在非反转端子没有连接电阻R13彼此的连接点的比较器CP(以下为了方便标记为“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反转端子连接于最上位置的电阻R13和仅次于该最上位置的电阻R13而靠近电源电压VCC连接的电阻R13之间的连接点。除了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以外的各比较器CP的反转端子,连接于电阻R12和电容器C10之间的连接点。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的非反转端子,连接于电阻R12和电容器C10之间的连接点。
此外,以下将定时生成电路37中,由除了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以外的各比较器CP、除了最上位置的电阻R13以外的各电阻R13、电阻R12和电容器C10构成的电路部分,标记为“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另外,以下将定时生成电路37中的由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和最上位置的电阻R13构成的电路部分,标记为“通知计时器部37b”。
各旁路驱动电路36具有电阻R14、电阻R15、电容器C11、晶体管Q7、电阻R16、电阻R17以及齐纳二极管ZD4。
在各旁路驱动电路36中,在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由电阻R14和电阻R15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在这些电阻R14和电阻R15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11。电阻R14和电阻R15的连接点与电容器C11之间的连接点,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7的基极连接。晶体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由由电阻R16和电阻R17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与对应的一个旁路开关SWb的漏极连接。
电阻R16和电阻R17之间的连接点,与对应的一个旁路开关SWb的栅极连接。另外,对于齐纳二极管ZD4,阴极、阳极分别与对应的一个旁路开关SWb的漏极、栅极连接,在该旁路开关SWb的漏极-栅极间,齐纳二极管ZD4与电阻R17并联地连接。
在各旁路驱动电路36中,电阻R14和电阻R15之间的连接点,分别与对应的一个比较器CP的输出端子连接。
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在晶体管Q1的集电极和电阻R7之间追加了电阻R18,这一点与图6所示的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不同。
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中,电阻R18和电阻R7之间的连接点与上述的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最上位置的比较器CP)的输出端子连接。
对通过上述结构得到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经由端口p3利用转向灯ECU 100供给蓄电池电压B,则电源电压VCC设为ON(其原因在于,如前述所示电源电压VCC是将蓄电池电压B分支输入的电压),与此相伴,电容器C10的充电开始。另外,与此同时,向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的各比较器CP的非反转端子、以及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反转端子,输入与电源电压VCC的电压值和通过电阻R13实现的分压比相对应的值的电压。此时的输入电压值为,越是位于纸面的上侧的比较器CP,输入电压值越高。
在来自转向灯ECU 100的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以后的期间中,与电容器C10的充电相伴,向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的各比较器CP的反转端子、以及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逐渐地上升。由此,在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从向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最低的纸面最下侧位置的比较器CP起,依次使得向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超过向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即,从纸面最下侧位置的比较器CP起依次输出从H电平下降至L电平。
另外,对于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由于向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设为最高,所以在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的纸面最上侧位置的比较器CP的输出反转后,向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超过向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输出从L电平上升至H电平。
在旁路驱动电路36中,来自转向灯ECU 100的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后,对应的比较器CP的输出尚未反转(即,输出=H电平)的期间,晶体管Q7设为ON。如果晶体管Q7为ON,则向对应的旁路开关SWb(P型MOSFET)的栅极施加ON电压,该旁路开关SWb设为ON。即,与该旁路开关SWb并联连接的发光元件10a设为非点灯。
在来自转向灯ECU 100的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以后的期间中,如果如上述所示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的比较器CP的输出依次反转,则从位于纸面最下侧的旁路驱动电路36起依次将晶体管Q7设为OFF,对应的旁路开关SWb依次设为OFF。
由此,在发光部10中,发光元件10a的点灯从纸面最下侧位置的发光元件10a起依次进行。
在内侧灯具单元1A中,越是位于纸面下侧的发光元件10a,越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即,该情况下的依次点灯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至外侧进行。
下面,对通知计时器部37b所涉及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以后,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输出以L电平维持的期间,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中,在晶体管Q5不流过基极电流,晶体管Q5为OFF状态,与此相伴,晶体管Q6也设为OFF状态。即,针对外侧灯具单元2的通知信号Sd2为L电平。
如前述所示,如果通知信号Sd2为L电平,则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执行与断线时对应的动作。具体地说,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对控制电路27输出与异常时对应的L电平的控制信号Sc2,由此,DC/DC变换器23被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因此,发光部20中的各发光元件20a以熄灯状态被维持。
另一方面,在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后,如果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的比较器CP的输出全部反转,然后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输出上升至H电平,则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中,晶体管Q5以及晶体管Q6设为ON,通知信号Sd2以及控制信号Sc2都转换至与正常时对应的H电平。因此,将通过控制电路27实现的DC/DC变换器23的动作停止控制解除,发光元件20a的点灯开始。
如上述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实现下述方式的时序点灯,即,在内侧灯具单元1A的发光元件10a依次点灯后,外侧灯具单元2的所有发光元件20a开始点灯。
并且,此时,内侧灯具单元1A中的发光元件10a的依次点灯和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发光元件20a的点灯开始,是根据由设置于内侧灯具单元1A的共通的定时生成电路37输出的定时信号而进行的。因此,不产生图8所示的内侧灯具单元和外侧灯具单元之间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的偏差。
在这里,对于如上述所示进行时序点灯的第2实施方式的左后转向灯BtL(以及右后转向灯BtR)的断线判定,是由转向灯ECU 100在从发光部20中的发光元件20a开始点灯以后至将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设为OFF为止的期间中进行的。
此外,在上述中,仅在设置于内侧的灯具单元侧进行光源的依次点灯,但光源的依次点灯在配置于外侧的灯具单元侧也可以进行。
图10是表示作为在内侧、外侧这两者的灯具单元进行光源的依次点灯的变形例的、左后转向灯BtL内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该情况下的左后转向灯BtL与图9的情况相比,不同点在于,取代外侧灯具单元2而设置了外侧灯具单元2B。外侧灯具单元2B追加了时序电路38,取代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而设置了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这一点与外侧灯具单元2不同。
时序电路38与图9所示的时序电路34的不同点在于,取代定时生成电路37而设置了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与图9所示的定时生成电路37相比,不同点在于,省略了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和电阻R13。
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追加了电阻R19、电容器C12以及晶体管Q8,这一点与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不同。晶体管Q8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基极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在晶体管Q8的基极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由电阻R19和电容器C12构成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8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于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的电阻R12和电容器C10之间的连接点。
在上述结构中,也是在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以后,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输出以L电平进行维持的期间,通知信号Sd2设为与异常时对应的L电平。因此,控制信号Sc2也是L电平,通过控制电路27将DC/DC变换器23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即,发光部20中的各发光元件20a为非点灯状态。
此时,如果通知信号Sd2为L电平,则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中,晶体管Q2设为OFF,因此,晶体管Q8设为ON。如果晶体管Q8为ON,则在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不进行基于电源电压VCC的电容器C10的充电,各比较器CP设为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比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高的状态,输出设为H电平。
另一方面,如果在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开始后,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的比较器CP的输出全部反转,然后通知计时器部37b中的比较器CP的输出上升至H电平,通知信号Sd2成为H电平,则晶体管Q8设为OFF,在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中,电容器C10的充电开始,并且,从针对非反转端子的输入电压值低的比较器CP起依次(从位于纸面下侧的比较器CP起依次)使输出从H电平反转至L电平。
其结果,从发光部20中的位于纸面下侧的发光元件20a起依次开始点灯。即,在内侧灯具单元1A中的发光元件10a的依次点灯完成后,进行外侧灯具单元2B中的从车宽方向的最内侧的发光元件20a至最外侧的发光元件20a的依次点灯。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依次点灯举出了使光源逐个地点灯的例子,但在依次点灯中,在相同定时点灯的光源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
另外,定时生成电路34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例示的结构,只要是生成规定的时间间隔的定时信号的结构即可,具体的结构不限定。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针对内侧、外侧的至少任意者的灯具单元设置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在此情况下,对于电流调整电路33中的开关SWd的栅极,在设置于内侧的灯具单元的情况下与控制信号Sc1的输出线连接即可,在设置于外侧的灯具单元的情况下与控制信号Sc2的输出线连接即可。
如上述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内侧灯具单元1A内的电路中包含除了发光部10以外的至少发光驱动电路11的部分),其基于输入电压使具有多个光源的第一发光部(发光部10)中的光源点灯;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外侧灯具单元2或者2B内的电路中包含除了发光部20以外的至少发光驱动电路21的部分),其基于输入电压使具有光源的第二发光部(发光部20)中的光源点灯。
并且,第一点灯电路具有:定时生成电路(34),其进行定时生成;第一点灯定时控制电路(旁路驱动电路36以及开关电路35),其使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根据定时生成电路输出的定时信号进行依次点灯;以及定时信号输出电路(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其将定时生成电路输出的定时信号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第二点灯电路具有:第二点灯定时控制电路(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或者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旁路驱动电路36以及开关电路35),其根据定时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的定时信号,使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的点灯开始。
因此,第一点灯电路使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根据定时信号进行依次点灯,另外,将定时信号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第二点灯电路根据定时信号使第二发光部中的上述光源的点灯开始。
由此,在共通的定时信号、即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通过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侧的共通的定时生成电路而生成的定时信号,对第一发光部中的依次点灯和第二发光部中的点灯开始进行控制。
因此,能够防止在从第一发光部至第二发光部的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产生偏差。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第二发光部具有多个光源,第二点灯电路根据定时信号使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的依次点灯开始。
由此,继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的依次点灯之后,第二发光部中的光源的依次点灯以适当的定时开始。
因此,能够在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这两者适当地进行执行光源的依次点灯的时序点灯。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第一点灯电路和第二点灯电路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分别使对应的光源点灯,具有:监视电路(18),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对在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状态信号(Sa1);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1’),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将与状态信号相对应的通知信号(Sd2)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控制部(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0-2、30-2’、电流调整电路33),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在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二点灯电路的动作停止,或者使在对从上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的电流消耗部(32)中流过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降低,定时信号输出电路经过通知信号的输出线而输出定时信号。
即,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信号,并且,将与状态信号相对应的通知信号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第二点灯电路在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或者使在对从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的电流消耗部中流过的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第一点灯电路经过通知信号的输出线而输出上述定时信号。
由此,在与第一发光部中的断线发生相对应地进行第二点灯电路的动作停止或者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控制的结构中,可以不另外设置定时信号的输出线。
因此,实现端子数量的减少,电路结构的简化,能够实现成本减少。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第一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DC/DC变换器。
DC/DC变换器的发热量比较少。
因此,能够将用于热对策的结构简化,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车辆主体部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第一灯具单元具备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所具有的第一点灯电路和第一发光部,第二灯具单元具备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所具有的第二点灯电路和第二发光部。
由此,对于各灯具单元分割地设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能够防止点灯动作的不稳定。
在这里,对于防止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的偏差,考虑采用下述结构,即,将例如图9所示的内侧灯具单元1A内的开关电路35和发光元件10a的各组中的一部分,在配置于外侧的灯具单元进行配置。具体地说,将发光驱动电路11的输出电压的正极侧线和与其连接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10a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开关电路35,配置在外侧的灯具单元内。
在该情况下,成为从内侧的灯具单元向外侧的灯具单元配置电力供给线的情况,但在内侧的灯具单元安装于后车门等门部,外侧的灯具单元安装于车辆主体部的情况下,用于将这两者的灯具单元间接线的配线长度比较长(例如5m左右),因此,在上述结构中,电力供给线所受到的噪声影响变大,可能导致点灯动作的不稳定。
对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信号灯中,对于防止时序点灯的连续性中的偏差,在各灯具单元间配线的是用于送出定时信号的信号线,因此,能够避免配置电力供给线的情况下的点灯动作的不稳定。
此外,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具体例,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中,例示出转向信号灯由2个灯具单元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具有大于或等于三个灯具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光源点灯电路对于除了转向信号灯以外的其他车辆用灯具也能够适合应用。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有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的转向信号灯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如图4的说明所示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接近或者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而针对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的至少任意者,设置对从转向灯ECU 100的对应的端口p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而使调整电流流动的电流消耗部,并且,采用下述方法,即,与检测出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的至少一者的断线的情况相对应地,将调整电流停止。
图11是用于说明在采用了这种使用调整电流的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作用的图。
根据上述的方法,通过在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使调整电流流动,从而正常时的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化特性,如图中的变化特性h1’所示,相对于之前的变化特性h1,提高了与调整电流的电流值相对应的量。由此,下限值Ld以与调整电流的电流值相对应的量上升(图中为下限值Ld’),因此,能够在下限值Ld’和上限值Lu确保大于或等于余量M的差,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下面,参照图12的电路图,对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具体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左后转向灯BtL侧的内部电路结构,但右后转向灯BtR侧的内部电路结构与图12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在以下,将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线标记为“电力供给线Ls”。
在图12中,内侧灯具单元1具有:发光部10,其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10a;发光驱动电路11,其基于从端口p3输入(从电力供给线Ls供给的)的蓄电池电压B,对发光部10中的发光元件10a进行发光驱动;监视电路18,其对在发光元件10a中流过的驱动电流I1进行监视,生成状态信号Sa1;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A。
另外,在内侧灯具单元1中设置有:正极侧输入端子t11,其与蓄电池电压B的正极侧连接;GND(ground)端子t12,其与地线接地;以及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其是用于将外侧灯具单元2经由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输出的后述的通知信号Sd1输入的端子。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经由电线束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连接。
发光驱动电路11与图6中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输入滤波器12、DC/DC变换器13、电流检测电路14、电压检测电路15、输出滤波器16以及控制电路17。省略对于输入滤波器12、DC/DC变换器13、电流检测电路14、电压检测电路15、输出滤波器16的重复说明。
控制电路17与图6中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针对驱动电流I1的恒流控制。
另外,控制电路17在从监视电路18输入的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开关元件SWc以OFF状态进行维持,使DC/DC变换器13的动作停止。由此,在检测出断线等异常以后,发光部10被强制地(即使有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以熄灯状态进行维持。
监视电路18基于来自电流检测电路14的输入、来自电压检测电路15的输入,对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分别进行检测,基于这些检测结果,生成表示驱动电流I1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a1。在发光部10中发生断线的情况下,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成为0。另外,在发光部10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成为0。监视电路18将如上述所示驱动电流I1的电流值成为0、或者DC/DC变换器13的输出电压成为0的状态作为异常而检测出,在检测出异常的情况下,将状态信号Sa1上升至H电平。
电流消耗部32作为针对发光驱动电路11的虚拟的负载而设置,在发光驱动电路11中使调整电流Id流动(虚拟的负载电流:虚拟电流)。在本例的情况下,电流消耗部32利用虚拟电阻Rd进行电力消耗。即,对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使用电阻元件。虚拟电阻Rd的一端连接于输入滤波器12中的前述的第一线圈的另一端和DC/DC变换器13中的线圈L1的一端之间的连接点。因此,与来自端口p3的电力供给相对应地,能够在发光驱动电路11中使调整电流Id流动。
电流调整电路33A在来自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的通知信号Sd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调整电流Id停止。作为用于这一动作的结构,在电流调整电路33A中具有晶体管Q1、电阻R1、电容器C1、开关SWd、电容器C2、电容器C3、二极管D2、电阻R2、电阻R3、电容器C4、晶体管Q2、电阻R4、电阻R5、电容器C5、晶体管Q3。
晶体管Q1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基极与来自监视电路18的异常检测信号Sa的供给线连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和电容器C1之间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电阻R1和电容器C1,串联地插入至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如图所示,电阻R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电容器C1接地。
开关SWd由例如N型的MOSFET构成,漏极与虚拟电阻Rd的另一端连接,源极接地。
电容器C2插入至开关SWd的栅极和地线间,电容器C2和开关SWd的栅极的连接点,连接于上述的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
电容器C3插入至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和地线之间,在这些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和电容器C3之间的连接点连接有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2的基极连接。另外,在电阻R2的另一端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3和电容器C4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2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4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发射极接地。在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4之间的连接点,连接有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3的基极。另外,在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4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5和电容器C5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上述的电阻R1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1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
下面,对外侧灯具单元2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外侧灯具单元2具有:发光部20,其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20a;发光驱动电路21,其基于从端口p3输入的(从电力供给线Ls供给的)蓄电池电压B,对发光部20中的发光元件20a进行发光驱动;监视电路28,其对在发光元件20a中流过的驱动电流I2进行监视,生成状态信号Sa2;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其将与状态信号Sa2相对应的通知信号Sd1向内侧灯具单元1侧输出。
另外,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设置有:正极侧输入端子t21,其与蓄电池电压B的正极侧连接;GND端子t22,其与地线接地;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其是用于向内侧灯具单元1输出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的通知信号Sd1的端子。
发光驱动电路21具有输入滤波器22、DC/DC变换器23、电流检测电路24、电压检测电路25、输出滤波器26以及控制电路27。另外,发光部20具有将多个发光元件20a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电路,作为发光元件20a使用了LED。
此外,对于这些输入滤波器22、DC/DC变换器23、电流检测电路24、电压检测电路25、输出滤波器26、控制电路27、发光部20以及监视电路28的结构、连接方式,由于与上述说明的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输入滤波器12、DC/DC变换器13、电流检测电路14、电压检测电路15、输出滤波器16、控制电路17、发光部10以及监视电路18的结构、连接方式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例的情况下,发光部20中的发光元件20a的数量与发光部10的情况相同地设为例如8个。
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具有晶体管Q4、电阻R6、电容器C6、电阻R7、电阻R8、电容器C7、晶体管Q5、电阻R9、电阻R10、电容器C8、晶体管Q6、电阻R11、二极管D3以及电容器C9。
晶体管Q4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基极与来自监视电路28的异常检测信号Sa2的供给线连接,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6和电容器C6之间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电阻R6和电容器C6串联地插入至电源电压VCC和地线之间,电阻R6与电源电压VCC连接,电容器C6接地。
电阻R6和电容器C6的连接点与晶体管Q4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经由电阻R7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5的基极连接。另外,在晶体管Q5的基极和电阻R7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阻R8和电容器C7的并联连接电路。
晶体管Q5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9和电阻R10而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发射极接地。电阻R9和电阻R10之间的连接点与由例如PNP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6的基极连接,该晶体管Q6的发射极与电源电压VCC连接。另外,在晶体管Q6的基极-发射极间插入有电容器C8。
晶体管Q6的集电极经由电阻R11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连接。在这些二极管D3的阴极和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9。
对通过上述结构实现的电流调整电路33A以及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外侧灯具单元2中,在发光部20没有发生断线,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没有表示异常(L电平)的情况下,将晶体管Q4设为OFF,因此,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在晶体管Q5中流过,将晶体管Q5设为ON。如果晶体管Q5为ON,则在PNP型的晶体管Q6中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因此,该晶体管Q6也设为ON。如果晶体管Q6为ON,则经由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向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流过电流。即,未检测出断线时的通知信号Sd1设为H电平。
另一方面,在与断线相伴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表示异常(H电平)的情况下,与晶体管Q4被设为ON相伴,晶体管Q5设为OFF,与此相伴,晶体管Q6也设为OFF。由此,在检测出断线(异常)时,不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流过电流,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设为L电平。
接下来,在电流调整电路33A中,在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没有表示异常(L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1设为OFF。
另外,在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没有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向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流过电流,因此,晶体管Q2设为ON,与此相伴,在晶体管Q3中不流过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基极电流,晶体管Q3设为OFF。
如上述所示,在利用监视电路18没有检测出异常、且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通知信号Sd1没有表示异常的正常时,晶体管Q1以及晶体管Q3都设为OFF。通过将晶体管Q1以及晶体管Q3都设为OFF,从而向与虚拟电阻Rd连接的开关SWd的栅极施加基于电源电压VCC的栅极电压,开关SWd被设为ON。即,在正常时,在内侧灯具单元1的发光驱动电路11中使调整电流Id流动。
另一方面,在由于发光部10的断线而使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与晶体管Q1设为ON相伴,不向开关SWd施加基于电源电压VCC的栅极电压,开关SWd被设为OFF。其结果,将调整电流Id停止。
另外,在与发光部20的断线相伴针对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的通知信号Sd1成为表示异常的L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2设为OFF,与此相伴,晶体管Q3设为ON。通过将晶体管Q3设为ON,从而不向开关SWd施加基于电源电压VCC的栅极电压,开关SWd被设为OFF。因此,将调整电流Id停止。
利用上述结构,在内侧灯具单元1以及外侧灯具单元2这两者没有发生断线的正常时,通过附加调整电流Id,从而将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电力供给线Ls的电流值:图中为电流Iin的电流值)以与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对应的量提高,另一方面,在内侧灯具单元1或者外侧灯具单元2的至少任意者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将调整电流Id停止,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与正常时相比,以与“与断线相伴的电流值的降低量”+“因调整电流Id的停止而引起的电流值的降低量”对应的量降低。由此,能够将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
作为具体例,在通过上述而说明的左后转向灯BtL中,除了虚拟电流Id以外的内侧灯具单元1、外侧灯具单元2各自的消耗电流值处在1.3A~0.3A的范围,是相同的。在本例中,在没有设置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A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的上限值为1.3A×2=2.6A,下限值Ld为0.3A×2=0.6A。一者断线时的变化特性h2的上限值Lu为1.3A,下限值为0.3A。因此,在该情况下,断线时的上限值Lu相对于正常时的下限值Ld重叠。
对此,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假设将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设定为1.4A。如果这样,则图11所示的正常时的变化特性h1’的上限值为1.3A×2+1.4A=4.0A,下限值Ld’为0.3A×2+1.4A=2.0A。对于一者断线时的变化特性h2,由于将调整电流Id停止,所以上限值Lu=1.3A、下限值=0.3A而不变。其结果,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差成为2.0A-1.3A=0.7A,能够确保利用阈值th进行的判定所需的例如0.5A(±0.25A)的大于或等于余量M的差。
此外,在如图12的例子所示对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而使用电阻元件的情况下,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对应地,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也变动。但是,与蓄电池电压B的变动相对应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的变化特性成为彼此相反特性,因此,容易扩大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之间的供给电流值差。具体地说,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上升相对应地变小,与此相对,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与蓄电池电压B的上升相对应地变大,因此,容易增大下限值Ld’的提高效果。
此外,现有的调整电流的电流值是设定为“白炽灯的消耗电流值”-“LED的消耗电流值”的电流值。对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设定为,至少满足“正常时的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的下限值Ld’”-“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的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的上限值Lu”>“判定所需的余量M”的条件的值。
在这里,如前述所示,内侧灯具单元1中的控制电路17在来自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进行使通过发光驱动电路11实现的发光驱动动作停止的控制。另外,作为外侧灯具单元2中的控制电路27,也在来自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表示异常的情况下,进行使通过发光驱动电路21实现的发光驱动动作停止的控制。
由此,在左后转向灯BtL(以及右后转向灯BtR)中,在发生灯具单元中的断线时,将发生该断线的灯具单元的发光部强制地以熄灯状态进行维持。
根据上述的发光部10、20的结构,在任意者的发光元件10a、20a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将其他所有发光元件10a、20a设为不发光,但在例如发光元件10a、20a的串联连接电路以多个并联的方式设置等情况下,有时即使在一部分的发光元件10a、20a发生断线,其他发光元件10a、20a也发光(闪烁)。即,在该情况下,以本来应发光的发光元件10a、20a不发光的状态使转向灯闪烁,即,成为可谓美观性差的状态下的转向灯闪烁。
如上述所示,通过将发生了断线的一方的灯具单元的发光部强制地以熄灯状态维持,从而能够防止以美观性差的状态进行转向灯的闪烁。
另外,在内侧灯具单元1中,控制电路17即使在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通知信号Sd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也不进行与上述的异常的发生相伴的发光驱动电路11的强制停止。换言之,控制电路17即使在来自外侧灯具单元2侧的通知信号Sd1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在利用监视电路18没有检测出异常的情况下,将发光驱动电路11以能够进行发光元件10a的发光驱动的状态进行维持。由此,即使在一者的灯具单元发生断线,在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中,也将发光驱动电路以能够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
在这里,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A也可以不设置于内侧灯具单元1,而是设置于外侧灯具单元2侧。
图13是表示作为第一变形例的左后转向灯BtL的内部电路结构的电路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右后转向灯BtR的内部电路结构,由于与作为左后转向灯BtL而在以下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在该情况下的左后转向灯BtL中,具有:内侧灯具单元1A,其省略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A,设置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以及外侧灯具单元2A,其省略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设置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A。
在内侧灯具单元1A中,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的供给线与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中的晶体管Q4的基极连接。另外,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被省略,设置有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连接于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中的二极管D3的阴极和电容器C9之间的连接点。此外,从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14输出的通知信号标记为“通知信号Sd2”。
在外侧灯具单元2A中,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的供给线与电流调整电路33A中的晶体管Q1的基极连接。另外,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被省略,设置有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33A中的二极管D2的阳极和电容器C3之间的连接点的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24。此外,电流消耗部32和电流调整电路33A的连接方式与图12所示的内侧灯具单元1的情况相同。
根据上述第一变形例,也在正常时附加调整电流Id,通过在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将调整电流Id停止,从而将对应的端口p的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是在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将发生该断线的灯具单元的发光部强制地以熄灯状态进行维持。并且,在该情况下,也是利用控制电路17或者控制电路27,即使在一者的灯具单元发生断线,也在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中,将发光驱动电路以能够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
另外,电流消耗部32以及电流调整电路33A也可以如图14所示设置于两者的灯具单元。
图14是表示作为第二变形例的左后转向灯BtL的内部电路结构的电路图。在作为第二变形例的左后转向灯BtL中,具有:内侧灯具单元1B,其相对于图13所示的内侧灯具单元1A,追加了电流消耗部32、电流调整电路33A以及通知信号输入端子t13;以及外侧灯具单元2B,其相对于图13所示的外侧灯具单元2A,追加了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和通知信号输出端子t23。
此外,在这些内侧灯具单元1B、外侧灯具单元2B各自中,对于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图13中的前述的晶体管Q4、电阻R6-电容器C6的串联连接电路以及电源电压VCC,与电流调整电路33A中的晶体管Q1、电阻R1-电容器C1的串联连接电路以及电源电压VCC实现共用化。
在第二变形例中,在内侧灯具单元1B侧发生断线的情况下,与监视电路18的状态信号Sa1表示异常相对应地,将在内侧灯具单元1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停止,并且,利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对外侧灯具单元2B输出表示异常的通知信号Sd2。与该通知信号Sd2相对应地,利用外侧灯具单元2B中的电流调整电路33A,将在该外侧灯具单元2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也停止。另外,在本例中,与监视电路18的表示异常的状态信号Sa1相对应地,由控制电路17将发光驱动电路11的发光驱动强制停止,以后发光部10被强制地以熄灯状态进行维持。
另一方面,在外侧灯具单元2B侧发生断线的情况下,与监视电路28的状态信号Sa2表示异常相对应地,将在外侧灯具单元2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停止,并且,利用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对内侧灯具单元1B输出表示异常的通知信号Sd1。与该通知信号Sd1相对应地,利用内侧灯具单元1B中的电流调整电路33A,将在该内侧灯具单元1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也停止。并且,由控制电路27将发光驱动电路21的发光驱动强制停止,以后发光部20被强制地以熄灯状态进行维持。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也是利用控制电路17或者控制电路27,即使在一者的灯具单元发生断线,也在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中,将发光驱动电路以能够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这一点与前面的第一变形例、图6的情况相同。
根据上述的第二变形例,在正常时附加调整电流Id,在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通过将这两者的调整电流Id停止,从而将正常时和一者断线时的端口p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在内侧灯具单元1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和在外侧灯具单元2B侧附加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以下述方式设定即可,即,它们的合计值与在前面的第一变形例、图12的情况下附加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一致。例如,如前面的例子所示如果需要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1.4A,则设定为内侧灯具单元1B侧=0.7A、外侧灯具单元2B侧=0.7A等即可。
此外,在上述中,例示出使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降低至0的情况,但调整电流Id的降低量是任意的,不应限定为0。
如上述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一点灯电路,其从电力供给线(Ls)接受电流,向第一光源(发光元件10a或者发光元件20a的一者)供给驱动电流;以及第二点灯电路,其从上述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向第二光源(发光元件10a或者发光元件20a的另一者)供给驱动电流,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第一电流消耗部(电流消耗部32),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对从上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流过第一调整电流;以及第一监视电路(监视电路18或者监视电路28的一者),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对在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第一状态信号。
另外,具有:第二监视电路(监视电路18或者监视电路28中的另一者),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对在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第二状态信号;第一通知信号输出电路(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将与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通知信号Sd1或者通知信号Sd2中的一者)向第一点灯电路输出;以及第一电流调整电路(电流调整电路33A),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将第一状态信号以及第一通知信号输入,在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一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因此,第一点灯电路能够生成与在第一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一状态信号。第二点灯电路能够生成与在第二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状态信号,并且,将与第二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一通知信号向第一点灯电路输出。另外,第一点灯电路能够在第一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一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将两者的灯具单元没有断线的正常时和至少一者的灯具单元断线时之间的共通的电力供给线中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能够适当地进行通过转向灯ECU 100实现的断线判定。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17或者控制电路27),其即使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也在第一状态信号没有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一点灯电路以能够实现第一光源的发光驱动的状态进行维持。因此,即使在第一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也在第一状态信号没有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第一点灯电路以能够实现第一光源的发光驱动的状态进行维持。
由此,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将点灯电路以能够与来自电力供给线的电力供给相对应地对光源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
如果假设将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的发光驱动强制停止,则可能使两者的灯具单元成为非发光状态,无法使驾驶者等容易地把握发生了断线的那一者的灯具单元。通过如上述所示将没有发生断线的一者的灯具单元以能够进行发光驱动的状态而进行维持,从而能够使驾驶者等容易地把握发生了断线的那一者的灯具单元。
并且,在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作为电流消耗部而仅设置有第一电流消耗部(参照图12、图13)。
由此,使得在车辆用灯具中设置的电流消耗部的数量最小,能够实现电路部件个数的减少,实现成本减少。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第二电流消耗部(电流消耗部32),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对从上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流过第二调整电流;第二通知信号输出电路(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1A),其设置于第一点灯电路,将与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通知信号Sd1或者通知信号Sd2中的另一者)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以及第二电流调整电路(电流调整电路33A),其设置于第二点灯电路,将第二状态信号以及第二通知信号输入,在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二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因此,第一点灯电路将与第一状态信号相对应的第二通知信号向第二点灯电路输出。第二点灯电路能够在第二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第二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电流消耗部分散配置于2个灯具单元。
由于电流消耗部将供给电力消耗而产生热量,所以如果仅在一侧的灯具单元搭载电流消耗部,则可能产生下述的灯具单元的设计上的制约,即,发热量增大而要在灯具单元内确保散热用的空间等。
如上述所示,通过将电流消耗部分散配置于2个灯具单元,从而能够减少散热用的空间,能够实现上述的设计上的制约的放宽。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第一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DC/DC变换器(13),第二点灯电路具备具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DC/DC变换器(23)。
DC/DC变换器发热量比较少。
因此,在设置与发热相伴的电流消耗部的情况下有利。另外,由于发热量少,所以能够将用于热对策的结构简化,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另外,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上述车辆主体部侧,在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上述第一灯具单元具有技术方案1记载的第一点灯电路和第一发光部,上述第二灯具单元具有技术方案1记载的第二点灯电路和第二发光部。
由此,对于各灯具单元分割地配置于车辆主体部和门部的转向信号灯,能够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另外,如果是转向信号灯,则发光的频度比较少,因此,通过电流消耗部进行的电力消耗的机会也比较少,在消耗电力上能够有利。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以及转向信号灯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中的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并不是如第3实施方式那样分别具备多个具有光源点灯电路的灯具单元,而是分别仅具有一个用于转向灯点灯的光源点灯电路。
此外,根据前面的图1所示也可以理解到,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相当于从车辆侧独立地对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一对灯具。
作为以下的说明中的前提事项,第4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灯ECU100的规格为,在转向点灯时(即,左/右的单侧闪烁时),与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针对各端口p的每一个进行与向转向灯的供给电流值相对应的断线判定,在危险指示点灯时(即,左右这两者的闪烁时),不执行断线判定。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举出下述例子,即,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设为卡车等商用车辆用的转向灯,蓄电池电压B为例如大约24V。
以下,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灯,以左后转向灯BtL的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对于右后转向灯BtR的结构,由于与左后转向灯BtL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左后转向灯BtL内的电路结构的图。
该情况下的左后转向灯BtL具有光源点灯电路50和发光部51。发光部51与前面说明的发光部10、20相同地,作为发光元件51a而使用了例如LED,具有将多个发光元件51a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电路。
光源点灯电路50具有:保护电路52、电流限制电阻Rr、电容器C10、电流供给电路53、输出电容器CO、电流调整电路54、电流消耗部32、正极侧输入端子ti1、与地线接地的GND端子ti2、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以及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
正极侧输入端子ti1与转向灯ECU 100的端口p3连接,由此能够接受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
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将表示有无来自转向灯ECU 100的电力供给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向右后转向灯BtR的光源点灯电路50输出。在本例中,作为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将从转向灯ECU 100向该光源点灯电路50供给的蓄电池电压B(电源电压)分支而从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i输出。
此外,以下,将从左后转向灯BtL的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输出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标记为“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L”,将从右后转向灯BtR的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输出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标记为“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从而进行区别。
在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对从右后转向灯BtR的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输出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进行输入(接受)。输入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被向电流调整电路54供给。
在这里,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所接受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对于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各自而言,作为表示(通知)另一侧的灯具是否处于点灯状态的信号起作用。在检测出另一侧的灯具处于点灯状态的情况下,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处于危险指示点灯状态(其原因在于,该检测只有在向自身侧供给电力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另外,在检测出另一侧的灯具不是点灯状态的情况下,就是处于仅自身是进行点灯的转向点灯状态。从这一点可以理解到,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也作为表示点灯模式是转向点灯模式还是危险指示点灯模式的模式信号起作用。
保护电路52由防止电源的逆连接的逆接保护电路、用于电涌保护的电涌保护电路、以及过电压保护电路构成。过电压保护电路具有在被施加过电压的情况下进行切断的过电压保护开关,该过电压保护开关通常设为接通,如果成为过电压状态则设为断开。具体地说,过电压保护电路采用下述的电路结构,即,对经由正极侧输入端子ti1输入的蓄电池电压B是否成为了过电压状态(例如大于或等于36V)进行监视,在检测出过电压状态时,将过电压保护开关设为断开。通过将过电压保护开关设为断开,从而将电流供给电路53从蓄电池电压B的输入线分离,不进行发光部51的驱动。即,防止对各发光元件51a施加过大的电压,实现对各发光元件51a的保护。
电流限制电阻Rr在蓄电池电压B的输入线上,串联地插入至保护电路52和电流供给电路53之间。电流限制电阻Rr的一端经由电容器C10与地线接地,另一端与电流供给电路53的电流检测端子Tid连接。
电流供给电路53是光源驱动用的IC(Integrated Circuit),对发光元件51a进行恒流驱动,并且,具有驱动电流的异常检测功能。电流供给电路53具有上述的电流检测端子Tid和动作电压输入端子Tvi、电流输出端子Tio、GND端子Tg以及状态信号端子Tsa。动作电压输入端子Tvi连接于电流限制电阻Rr的一端和电容器C10的正极端子之间的连接点,由此,电流供给电路53能够将蓄电池电压B作为动作电压而输入。
电流输出端子Tio与在发光部51中位于最一端侧的发光元件51a的阳极连接,GND端子Tg与在发光部51中位于最另一端侧的发光元件51a的阴极连接。
在这里,输出电容器CO插入至电流输出端子Tio和上述位于最一端侧的发光元件51a的阳极之间的连接点、与GND端子Tg和上述位于最另一端侧的发光元件51a的阴极之间的连接点之间,相对于发光部51并联地连接。
与来自端口p3的蓄电池电压B的供给相对应地,电流供给电路53的输出电压作为该输出电容器CO的两端电压而得到,向发光部51中的由多个发光元件51a构成的串联连接电路施加而作为驱动电压。由此,各发光元件51a发光,流过驱动电流I3。
此时,如果供给来自端口p3的蓄电池电压B,则经由电流限制电阻Rr向电流供给电路53的电流检测端子Tid输入限制电流Ir。电流供给电路53通过与限制电流Ir的电流值和规定的基准值之差相对应地,将限制电流Ir的一部分消耗而产生热量,从而将驱动电流I3的电流值控制为恒定。由此,对发光元件51a进行恒流驱动。
另外,电流供给电路53对驱动电流I3的电流值进行监视,生成表示驱动电流I3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a。在此情况下,作为状态信号Sa,在发光部51中发生断线,驱动电流I3的电流值成为0的情况下,输出表示异常的L电平的信号,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正常时)输出H电平的信号。状态信号Sa向电流调整电路54输入。
此外,以下,对于状态信号Sa,以与上述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相区别的表示方式标记为“驱动状态信号Sa”。
利用图16,对电流调整电路54进行说明。
电流调整电路54具有开关SWd、电容器C11、电容器C12、电阻R12、电阻R13、晶体管Q7、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晶体管Q8、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器C13、光耦合器PC、电阻R20、电容器C14、电阻R21、电阻R22、二极管D4以及电容器C15。
开关SWd由例如P型的MOSFET构成,源极与电流限制电阻Rr的一端连接,漏极经由电流消耗部32中的虚拟电阻Rd而与地线接地。在开关SWd的栅极-源极间,插入有由电容器C11和电阻R12构成的并联连接电路。
在开关SWd的栅极和电容器C11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由例如NPN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7的集电极连接。晶体管Q7的发射极与地线接地,基极经由电阻R14与电流供给电路53中的状态信号端子Tsa连接。在晶体管Q7的基极-发射极间,插入有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地线接地的电阻R15。
在电阻R14的另一端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12,电阻R14和电容器C12之间的连接点经由电阻R16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此外,电源电压VCC是将来自端口p3的蓄电池电压B进行分支输入的电源电压。
另外,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容器C12之间的连接点,与由例如PNP型的双极晶体管构成的晶体管Q8的发射极连接。晶体管Q8的集电极与地线接地,基极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在晶体管Q8的基极-发射极间,插入有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晶体管Q8的发射极连接的电阻R18。
在电阻R17的另一端和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13,电阻R17和电容器C13之间的连接点经由电阻R19与电源电压VCC连接。
另外,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容器C13之间的连接点,与光耦合器PC中的光电晶体管PQ(例如NPN型)的集电极连接。光电晶体管PQ的发射极与地线接地。
在光耦合器PC中,光电二极管PD的阴极与地线接地,阳极经由电阻R21与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连接。
在光电二极管PD的阳极和电阻R21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由电阻R20和电容器C14构成的并联连接电路。另外,相对于电阻R21而并联连接电阻R22,在二极管D4的阳极和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之间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插入有电容器C15。
在上述结构的电流调整电路54中,如果将开关SWd接通,则从蓄电池电压B的输入线经由虚拟电阻Rd而调整电流Id流动。电流调整电路54基于电流供给电路53输出的驱动状态信号Sa、以及从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输入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右后转向灯BtR侧输出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对这种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进行调整。
以下,对电流调整电路54的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分别说明在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为L电平的状态(表示右后转向灯BtR侧没有处于电力供给状态的情况的状态)下,在发光部51没有发生断线、驱动状态信号Sa没有表示异常(H电平)的情况、以及表示异常(L电平)的情况。
此外,由于电流调整电路54将来自端口p3的蓄电池电压B作为动作电源而进行动作,因此,以下说明的动作成为来自端口p3的蓄电池电压B被供给的期间的动作。
首先,在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为L电平的状态下,与光电晶体管PQ设为断开状态的情况相伴,向晶体管Q8(PNP型)的基极施加基于电源电压VCC而在电容器C13产生的正极性电压,因此,晶体管Q8设为OFF。
在此之下,在发光部51没有发生断线、驱动状态信号Sa设为H电平的情况下,针对晶体管Q7的基极施加基于电源电压VCC而在电容器C12产生的电压,因此,晶体管Q7设为接通。如果晶体管Q7接通,则从蓄电池电压B的输入线经由晶体管Q7的集电极-发射极流过电流,由此开关SWd的栅极-源极间电压降低,开关SWd(P型MOSFET)被接通。
如上述所示,在发光部51没有发生断线的情况下,开关SWd被接通,调整电流Id流动。
另一方面,在发光部51发生断线、驱动状态信号Sa设为L电平的情况下,不对电容器C12进行基于电源电压VCC的充电,不向晶体管Q7施加基极电压,因此,晶体管Q7断开。如果晶体管Q7断开,则向开关SWd的栅极-源极间施加的电压上升,因此,开关SWd断开,调整电流Id停止。
如上述所示,在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为L电平的状态,即仅左侧的转向灯闪烁的转向点灯时,在发光部51发生断线的情况下,调整电流Id停止。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在转向点灯时,将端口p3的供给电流值的正常时和断线时的电流值差扩大,通过使用白炽灯用的判定阈值的转向灯ECU 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接下来,对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设为H电平的情况下,即危险指示点灯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上,假设驱动状态信号Sa是表示正常的H电平。
如果电流供给状态信号SsR设为H电平,则与光电晶体管PQ设为接通的情况相伴,基于电源电压VCC的电流经由光电晶体管PQ的集电极-发射极而流过。与此相伴,晶体管Q8的基极电压降低,晶体管Q8接通。如果晶体管Q8接通,则晶体管Q7的基极电压降低,因此,晶体管Q7断开,与此相伴,开关SWd也断开。
因此,在左右这两者的转向灯闪烁的危险指示点灯时,调整电流Id停止。
此外,在由于发光部51的断线而将驱动状态信号Sa设为L电平且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为H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7断开,因此,开关SWd也断开,调整电流Id成为停止状态。
在这里,在上述中,例示出了将右后转向灯BtR的光源点灯电路50输出的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R经由光耦合器PC而输入的情况,但也可以经由其他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在确保电绝缘状态的同时进行信号传递的元件)而输入。作为如本例所示在处理直流的信号的情况下的其他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可以举出例如光遮断器(photointerrupt)等。
如上述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光源点灯电路50)设置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光源驱动部(电流供给电路53),其基于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而在光源(发光元件51a)中流过驱动电流(I3);电流消耗部(电流消耗部32),其对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调整电流流动;以及监视部(电流供给电路53),其对驱动电流的状态进行监视,生成驱动状态信号(Sa)。并且,具有:接受部(状态信号输入端子Tsi),其从另一者的灯具接受表示该另一者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以及电流调整电路(电流调整电路54),其在驱动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和在模式信号表示点灯的情况下,分别使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即,电流调整电路54接受与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驱动状态信号(Sa),从另一者的灯具接受表示该另一者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在驱动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和模式信号表示点灯的情况下,分别使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由此,在一对灯具各自中,在灯具断线时,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来自车辆侧(ECU侧)的供给电流值之差扩大。即,在转向点灯时等单侧点灯时,能够利用现有的设想白炽灯的ECU适当地进行断线判定。
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结构,在一对灯具同时点灯的情况下,与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相伴,这两者的灯具中的电力消耗减少。即,能够应对例如危险指示点灯时等、周期性地反复进行同时点灯的状态(或者也有持续同时点灯的状态)延续比较长时间的情况,能够将这两者的灯具中的电力消耗减少。
如上述所示,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对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能够实现单侧点灯时的断线判定,同时,能够实现这两者的灯具同时点灯的情况下的消耗电力的减少以及发热量的减少,能够使车辆中的电池耗尽的可能性减少,并且实现灯具的制造成本减少。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中,电流调整电路经由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而输入接受部所接受到的模式信号。
即,电流调整电路54采用了下述结构,即,经由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光耦合器PC)而输入模式信号(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进行晶体管Q8、Q7的接通/断开控制,进行调整电流的调整。
由此,在模式信号的传递路径中发生短路等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异常的影响排除,另外,通过在该传递路径产生的对外来噪声的屏蔽效果而能够防止噪声引起的误动作。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信号灯具有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光源点灯电路和光源,该光源点灯电路将从车辆侧供给的电源电压分支,作为表示自身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而向另一者的灯具输出。
即,如图15所示,将从转向灯ECU 100向该光源点灯电路50供给的蓄电池电压B(电源电压)分支,作为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图中为SsL),从状态信号输出端子tso向右后转向灯BtR的光源点灯电路50输出。
由此,实现危险指示点灯时的消耗电力的减少以及发热量的减少。另外,用于在两者的灯具之间通知是否为点灯状态的结构,只要是将来自车辆侧的电源电压进行分支输出的结构即可,实现电路结构简化,实现电路面积的缩小化以及成本减少。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左后转向灯BtL、右后转向灯BtR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在左前转向灯FtL、右前转向灯FtR中也能够适当地应用。
另外,第4实施方式中的调整电流Id的调整方法,即,在驱动状态信号Sa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和在另一者的灯具(左右一对中的另一者的灯具)的光源点灯电路输出的模式信号(电力供给状态信号Ss)表示点灯的情况下分别使调整电流Id的电流值降低的方法,在如第3实施方式所示将单侧的转向信号灯分割至多个灯具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应用。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不应该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具体例,能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虽然在上述中没有特别地提到,但本发明的光源点灯电路以及转向信号灯在进行时序点灯(连锁式点灯)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例如,如果是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则能够例示出下述构成,即,内侧灯具单元1、1A、1B使发光元件10a进行依次点灯,外侧灯具单元2、2A、2B在内侧灯具单元1、1A、1B中全部发光元件10a成为点灯状态后,使全部发光元件20a一齐点灯。在此情况下,在内侧灯具单元1、1A、1B中,在各发光元件10a并联连接旁路开关,通过使该旁路开关依次成为ON,从而使发光元件10a进行依次点灯。
另外,在上述中,例示出了本发明的转向信号灯具有的灯具单元的数量以及本发明的光源点灯电路具有的点灯电路的数量仅设为2个的情况,但也可以将这些灯具单元的数量以及点灯电路的数量设为大于或等于三个。
另外,在上述中,例示出了对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而使用电阻元件的情况,但作为用于调整电流Id的生成的单元,除了电阻元件以外,还可以是例如使用晶体管的恒流电路等,只要是进行电力消耗的单元即可,不特别地限定。
另外,在上述中,举出了使断线的灯具单元的发光驱动强制停止的例子,但这不是必须的。
本发明的光源点灯电路在除了转向信号灯以外的其他车辆用灯具中也能够适当地应用。
标号的说明
BtL…左后转向灯,BtR…右后转向灯,Ls…电力供给线,1、1A、1B…内侧灯具单元,2、2A、2B…外侧灯具单元,10a、20a…发光元件,11、21…发光驱动电路,17、27…控制电路,18、28…监视电路,30-1、30-2、30-2’…动作停止控制电路,31-1、31-2、31-1’、31A…通知信号输出电路,32…电流消耗部,33、33A…电流调整电路,34、38…时序电路,35…开关电路,SWb…旁路开关,36…旁路驱动电路,37…定时生成电路,37a…内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a’…外侧依次点灯计时器部,37b…通知计时器部,50…光源点灯电路,51a…发光元件,54…电流调整电路,tso…状态信号输出端子,SsL,SsR…电力供给状态信号,tsi…状态信号输入端子,Sa…驱动状态信号,I3…驱动电流,Ir…限制电流
Claims (7)
1.一种光源点灯电路,其具有:
第一点灯电路,其基于输入电压使设置于车辆用的转向信号灯的具有多个光源的第一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点灯;以及
第二点灯电路,其基于输入电压使设置于所述转向信号灯的具有光源的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点灯,
该光源点灯电路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点灯电路根据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一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依次点灯,
将所述定时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
所述第二点灯电路根据所述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的点灯开始,
所述第一点灯电路和所述第二点灯电路从共通的电力供给线接受电流,分别使对应的所述光源点灯,
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发光部中的光源中流过的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信号,并且,将与所述状态信号相对应的通知信号向所述第二点灯电路输出,
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在所述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将动作停止,
所述第一点灯电路经过所述通知信号的输出线输出所述定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点灯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发光部具有多个光源,
所述第二点灯电路根据所述定时信号使所述第二发光部中的所述光源的依次点灯开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点灯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点灯电路在所述通知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使在对从所述电力供给线供给的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的电流消耗部中流过的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4.一种转向信号灯,其具有:第一灯具单元,其在车辆的后端部,安装在相对于车辆主体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门部;以及第二灯具单元,其安装于所述车辆主体部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灯具单元相比位于外侧,
所述第一灯具单元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点灯电路和第一发光部,
所述第二灯具单元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点灯电路和第二发光部。
5.一种光源点灯电路,其设置于从车辆侧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的一对灯具,
在该光源点灯电路中,具有:
光源驱动部,其基于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使驱动电流流过光源;
电流消耗部,其对来自车辆侧的供给电力的一部分进行消耗,使调整电流流动;以及
电流调整电路,其接受与所述驱动电流的状态相对应的驱动状态信号,从另一者的灯具接受表示该另一者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在所述驱动状态信号表示异常的情况下和在所述模式信号表示点灯的情况下,分别使所述调整电流的电流值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点灯电路,其中,
所述电流调整电路将所述模式信号经由绝缘型信号传递元件而利用于调整电流的调整。
7.一种转向信号灯,其具有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源点灯电路和光源,该光源点灯电路将从车辆侧供给的电源电压进行分支,作为表示自身的灯具的点灯/非点灯的模式信号而向所述另一者的灯具输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60986 | 2014-12-24 | ||
JP2014260986 | 2014-12-24 | ||
JP2014-260987 | 2014-12-24 | ||
JP2014260987 | 2014-12-24 | ||
JP2014-264284 | 2014-12-26 | ||
JP2014264284 | 2014-12-26 | ||
JP2015090386 | 2015-04-27 | ||
JP2015-090386 | 2015-04-27 | ||
CN201580070913.3A CN107113948B (zh) | 2014-12-24 | 2015-12-16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70913.3A Division CN107113948B (zh) | 2014-12-24 | 2015-12-16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88666A CN109688666A (zh) | 2019-04-26 |
CN109688666B true CN109688666B (zh) | 2021-04-20 |
Family
ID=561503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11078.3A Active CN109688666B (zh) | 2014-12-24 | 2015-12-16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CN201580070913.3A Active CN107113948B (zh) | 2014-12-24 | 2015-12-16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70913.3A Active CN107113948B (zh) | 2014-12-24 | 2015-12-16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74128B2 (zh) |
EP (2) | EP3240368B1 (zh) |
JP (1) | JP6687540B2 (zh) |
CN (2) | CN109688666B (zh) |
WO (1) | WO20161042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74653A (zh) * | 2015-06-05 | 2017-01-04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转向灯控制设备及其方法 |
DE102015213291A1 (de) * | 2015-07-15 | 2017-01-19 |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ersten und einer zweiten Leucht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Schaltungsanordnung |
JP2018137148A (ja) * | 2017-02-22 | 2018-08-3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故障検出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照明装置 |
JP6916668B2 (ja) * | 2017-05-26 | 2021-08-11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および光源の点灯回路 |
JP6934331B2 (ja) * | 2017-06-15 | 2021-09-15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発光駆動回路、車両用灯具 |
US10670218B2 (en) * | 2018-03-29 | 2020-06-02 | Tyco Electronics Canada Ulc | Electrical device for a vehicle running board |
JP7248657B2 (ja) | 2018-04-25 | 2023-03-29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リアターンランプ |
US10588194B1 (en) | 2018-09-27 | 2020-03-10 | Lumileds Llc | Arbitrary-ratio analog current division circuit |
JP7454574B2 (ja) * | 2019-06-25 | 2024-03-22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システムおよび点灯回路 |
JP7408448B2 (ja) * | 2020-03-18 | 2024-01-05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点灯回路 |
JP7507047B2 (ja) * | 2020-09-16 | 2024-06-27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ランプコントロールモジュール、車両用灯具、信号処理装置 |
US11359797B1 (en) * | 2020-11-20 | 2022-06-14 | Advanced Lighting Concepts, LLC | Chip-on-board LED lighting devices |
JP2022118962A (ja) * | 2021-02-03 | 2022-08-16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点灯回路 |
CN113840428B (zh) * | 2021-09-28 | 2023-12-08 | 厦门普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多光源照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JP2023092798A (ja) | 2021-12-22 | 2023-07-04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点灯回路 |
WO2024080187A1 (ja) * | 2022-10-13 | 2024-04-18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点灯回路 |
WO2024122468A1 (ja) * | 2022-12-06 | 2024-06-13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2256A (ja) * | 2003-10-31 | 2005-05-26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シグナルランプの点灯制御回路 |
CN101161503A (zh) * | 2007-09-06 | 2008-04-16 | 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车用智能化前大灯 |
EP2243661A2 (en) * | 2009-04-23 | 2010-10-27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Vehicle lamp lighting control device |
KR101026441B1 (ko) * | 2008-02-08 | 2011-04-0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이토 세이사꾸쇼 | 차량용 등기구의 점등 제어 장치 |
US8310357B2 (en) * | 2010-07-27 | 2012-11-13 | Beach Donald J | After market sequential turn signal |
EP2685789A1 (en) * | 2012-07-12 | 2014-01-15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Directional indicator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directional indicator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51453B2 (ja) | 1986-10-24 | 1994-07-06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テ−ルランプの制御方法 |
JP2001005539A (ja) | 1999-06-18 | 2001-01-12 | Fujitsu Ltd | 電源制御系誤動作防止回路 |
JP3873665B2 (ja) | 2001-06-01 | 2007-01-2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ターンシグナルランプ、ターンシグナルラ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ターンシグナルランプ用負荷調整装置 |
US7026919B2 (en) * | 2001-11-20 | 2006-04-11 | Perlman Richard I | Wireless remote vehicle signal indicator for supplementing existing vehicle signal indicators |
JP2004009825A (ja) | 2002-06-05 | 2004-01-15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灯具装置 |
US7002458B2 (en) * | 2003-09-02 | 2006-02-21 | Exon Science, Inc. | Vehicular turning indicator |
US7482756B2 (en) * | 2003-10-21 | 2009-01-27 | Raymond Kesterson | Directional lamp daytime running light module and vehicular turn signal control system |
JP4400880B2 (ja) * | 2004-10-05 | 2010-01-2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の点灯制御回路 |
JP2006172819A (ja) | 2004-12-14 | 2006-06-29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灯具の点灯制御回路 |
JP4442492B2 (ja) * | 2005-04-04 | 2010-03-3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面状光源装置、表示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面状光源装置の駆動方法 |
EP2338734A4 (en) * | 2008-08-19 | 2018-03-07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Device for controlling blinkers for vehicle |
CA2777998A1 (en) * | 2009-10-19 | 2011-04-28 | Emteq, Inc. | Led lighting system |
JP2011258491A (ja) * | 2010-06-11 | 2011-12-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照明システム |
US8823265B2 (en) * | 2011-06-22 | 2014-09-02 | Osram Sylvania Inc. | Sequential vehicle signal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3109939A (ja) * | 2011-11-21 | 2013-06-06 | Koito Mfg Co Ltd | 半導体光源点灯回路 |
DE102011119231A1 (de) * | 2011-11-23 | 2013-05-23 | Audi Ag | Kraftfahrzeugleuchte, Kraftwagen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raftfahrzeugleuchte |
DE102011119230B4 (de) * | 2011-11-23 | 2013-07-11 | Audi Ag | Kraftwagen-Blinkleucht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linkleuchte |
US9179529B2 (en) * | 2012-01-24 | 2015-11-03 | Joel R. Cessna | Optical pacing system and method |
KR101451861B1 (ko) * | 2014-03-14 | 2014-10-16 | 에스엘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램프 |
JP6691348B2 (ja) * | 2014-11-27 | 2020-04-28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点灯回路および灯具システム |
JP6248028B2 (ja) * | 2014-12-10 | 2017-12-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ウインカ制御装置 |
-
2015
- 2015-12-16 US US15/539,237 patent/US99741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2-16 EP EP15872851.9A patent/EP3240368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2-16 CN CN201910111078.3A patent/CN109688666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16 CN CN201580070913.3A patent/CN107113948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16 WO PCT/JP2015/085214 patent/WO20161042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2-16 JP JP2016566153A patent/JP66875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2-16 EP EP19168063.6A patent/EP3528599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2256A (ja) * | 2003-10-31 | 2005-05-26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シグナルランプの点灯制御回路 |
CN101161503A (zh) * | 2007-09-06 | 2008-04-16 | 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车用智能化前大灯 |
KR101026441B1 (ko) * | 2008-02-08 | 2011-04-0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이토 세이사꾸쇼 | 차량용 등기구의 점등 제어 장치 |
EP2243661A2 (en) * | 2009-04-23 | 2010-10-27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Vehicle lamp lighting control device |
US8310357B2 (en) * | 2010-07-27 | 2012-11-13 | Beach Donald J | After market sequential turn signal |
EP2685789A1 (en) * | 2012-07-12 | 2014-01-15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Directional indicator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directional indicator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13948B (zh) | 2019-12-17 |
EP3528599A3 (en) | 2019-10-16 |
JP6687540B2 (ja) | 2020-04-22 |
EP3240368B1 (en) | 2021-04-07 |
CN107113948A (zh) | 2017-08-29 |
US20170359869A1 (en) | 2017-12-14 |
US9974128B2 (en) | 2018-05-15 |
WO2016104282A1 (ja) | 2016-06-30 |
JPWO2016104282A1 (ja) | 2017-10-05 |
EP3240368A4 (en) | 2018-10-24 |
CN109688666A (zh) | 2019-04-26 |
EP3240368A1 (en) | 2017-11-01 |
EP3528599B1 (en) | 2022-03-23 |
EP3528599A2 (en) | 2019-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88666B (zh) | 光源点灯电路、转向信号灯 | |
US10081301B2 (en) | Lighting circuit and vehicular turn signal lamp | |
JP4509704B2 (ja) | 車両用灯具の点灯制御回路 | |
US7327051B2 (en) | Lighting control circuit for vehicle lamps | |
US9162607B2 (en) | Vehicular lamp | |
US8624499B2 (en) | Power converter and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vehicle headlight and vehicle using power converter | |
US9883555B2 (en) | Ballast-compatible lighting driver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lamp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20090026958A1 (en) | Lighting control f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 |
US20160302267A1 (en) | Lighting circuit | |
JP2007318879A (ja) | 電源装置 | |
US20180227996A1 (en) | Light-emitting element driving devi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vehicle | |
JP6173874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US6548993B1 (en) | Power supply module having internal energy storage circuit for stable oscillation | |
WO2021186467A1 (en) | Integrated driver circuit for illumination system of a vehicle | |
JP2016149272A (ja) | Ledモジュール及びled照明装置 | |
US9764682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ehicle lighting | |
KR102577150B1 (ko) | Oled 광원 구동 제어 회로 및 oled램프 | |
CN112383986B (zh) | 一种用于多个光源驱动的电子控制单元系统 | |
EP2147824B1 (en) |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the presence of a trailer connected to a towing truck, via the control of the electric current flow in the rear led lamps of the trailer | |
JP6337649B2 (ja) | Ledランプ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ランプ装置 | |
JP6249555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KR102228297B1 (ko) | 교류전원과 직류부하의 양방향 무극성 접속시 단락방지를 위한 듀얼 모스펫 하프브릿지 엘이디 구동회로 | |
JP2007022127A (ja) | 車両用灯具の点灯制御装置 | |
Stewart et al. | LED drive modules for automotive rear combination lamps | |
JP2008130990A (ja) | 断線検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