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3345B -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3345B
CN109683345B CN201811167857.7A CN201811167857A CN109683345B CN 109683345 B CN109683345 B CN 109683345B CN 201811167857 A CN201811167857 A CN 201811167857A CN 109683345 B CN109683345 B CN 109683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ke correction
axis
movable
center
movab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678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3345A (zh
Inventor
中村建太
田中稔久
筱原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83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3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3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3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性能良好的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抖动校正装置包括:移动部件(13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140)移动;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配置于所述移动部件(130),校正像抖动;第一驱动部(132,142),在与所述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的光轴(L)交叉的驱动平面上,使所述移动部件(130)沿着第一轴(X’)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134,144),在所述驱动平面上,使所述移动部件(130)沿着与所述第一轴(X’)交叉的第二轴(Y’)移动,在所述驱动平面上,所述第一轴(X’)与所述第二轴(Y’)的交点(M)配置在比所述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的中心(O)更靠近所述移动部件(130)的重心(G)的位置。

Description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本申请为2012年12月2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80066334.8的、发明名称为“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有关抖动校正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等,如专利文献1所示,抖动校正装置的可动部件的形状相对于透镜中心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在这样的形状的可动部件中,大多数情况下透镜中心与可动部件的重心不一致。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使驱动可动部件的音圈电动机(VCM)的驱动轴朝向透镜中心的方式配置了音圈电动机。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在移动可动部件时,旋转转矩对可动部件的重心产生作用,在进行抖动校正动作时,对可动部件向目标位置的会聚性、控制稳定性等抖动校正装置的控制性能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在使用重心调整部件的情况下,存在可动部件的质量增加、损伤驱动性能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935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性能良好的抖动校正装置、包括该抖动校正装置的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抖动校正装置(100)包括:
移动部件(13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140)移动;
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配置于所述移动部件(130),校正像抖动;
第一驱动部(132,142),在与所述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的光轴(L)交叉的驱动平面上,使所述移动部件(130)沿着第一轴(X’)移动;以及
第二驱动部(134,144),在所述驱动平面上,使所述移动部件(130)沿着与所述第一轴(X’)交叉的第二轴(Y’)移动,
在所述驱动平面上,所述第一轴(X’)与所述第二轴(Y’)的交点(M)配置在比所述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的中心(O)更靠近所述移动部件(130)的重心(G)的位置。
另外,为了对本发明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的标号对应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地改良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替换成其他结构。进而,没有特别限定其配置的结构要件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公开的配置,可以配置在能够实现其功能的位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概略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4是图2以及图3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的组装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照相机的抖动校正动作的控制的一例的控制框图。
图6(a)~图6(c)表示图3~图5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的检测部、可动部以及保持部的位置关系以及检测部的检测轴与VCM的驱动轴的关系。
图7表示使可动部沿着X轴移动时的检测部的检测轴与VCM的驱动轴的关系。
图8表示使可动部沿着Y轴移动时的检测部的检测轴与VCM的驱动轴的关系。
图9是表示KK因子和与可动部的移动量相关的固定偏差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与VCM的驱动轴的倾斜角度对应的KK因子以及可动部重心与VCM驱动轴原点之间的距离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本发明的抖动校正装置的频率响应线图。
图12是用于决定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可动部的配置的朝向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可动部的配置的朝向与VCM的消耗电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14表示可动部的最佳的配置的朝向。
图15表示现有技术的抖动校正装置中的检测部、可动部以及保持部的位置关系以及检测部的检测轴与VCM的驱动轴的关系。
图16是现有技术的抖动校正装置的频率响应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是所谓的小型数码照相机,照相机机身1a和镜头镜筒2一体化。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小型数码照相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镜头和照相机机身分别构成的单反数码照相机。此外,也可以是省去了反射镜机构的无反射镜类型的照相机。此外,并不限定于小型数码照相机、单反数码照相机,也能够应用于摄像机、双筒望远镜、显微镜、望远镜、移动电话等光学设备。
镜头镜筒2包括从被摄体侧开始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抖动校正透镜组)L3而构成的摄像光学系统。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中,在第三透镜组L3的背后(像面侧)具有以CCD、CMOS为代表的摄像元件3。
第一透镜组L1设置在摄像光学系统中最靠被摄体侧,由驱动机构6在沿着光轴L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驱动,能够进行变焦。第二透镜组L2由驱动机构8在沿着光轴L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驱动,能够进行聚焦。
第三透镜组(抖动校正透镜组)L3构成抖动校正装置100的一部分。抖动校正透镜组L3通过接受来自CPU14的信号的抖动校正装置100,在与光轴L交叉的面内移动,降低由照相机的活动所引起的像抖动。
光圈机构4被驱动机构10驱动来控制照相机的曝光。摄像元件3基于摄像光学系统在摄像面上成像的被摄体像的光,生成电图像输出信号。该图像输出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电路16进行A/D转换、噪声处理之后输入到CPU14。
在镜头镜筒2中,内置有陀螺传感器等角速度传感器12,角速度传感器12检测基于照相机1产生的手抖等的角速度,并输出到CPU14。在CPU14中,也输出来自AF传感器18的检测信号,基于该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8,实现自动聚焦(AF)机构。
在CPU14中,连接有存储介质20、非易失性存储器22以及各种操作按钮24等。存储介质20是接受来自CPU14的输出信号,对摄影图像进行存储或者被读取摄影图像的存储器,例如是装卸自由的卡式存储器。作为装卸自由的存储器,有CF(注册商标)卡、SD卡等各种类型,但并不特别限定。
非易失性存储器22存储陀螺传感器的增益值等调整值信息,由与CPU14一同内置在照相机的内部的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作为各种操作按钮24,例如例示释放开关,通过半按或者全按释放开关,将该信号输入到CPU14。
使用图2~图4说明图1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100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光轴L平行的轴设为Z轴。
如图4所示,抖动校正装置100包括可动部130以及固定部140。如图2以及图4所示,固定部140包括快门部110以及位置检测部120,它们通过螺钉150固定于固定部140。快门部110是控制照相机的曝光的结构,也可以是从固定部140独立的结构。
在位置检测部120中,包括第一孔元件122以及第二孔元件124,检测可动部130的位置。第一孔元件122在与光轴L垂直的X轴上具有检测轴,第二孔元件124在与光轴L垂直的Y轴上具有检测轴。
第一孔元件122以及第二孔元件124检测可动部130所具备的第一磁铁132以及第二磁铁134的磁场,检测可动部130的位置。
可动部130包括第一磁铁132、第二磁铁134以及抖动校正透镜组L3。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将抖动校正透镜组L3作为一面抖动校正透镜L3进行说明。
可动部130通过3个拉伸线圈弹簧145在3个部位安装于固定部140。拉伸线圈弹簧145安装在图3所示的固定部侧弹簧安装部146与图4所示的可动部侧弹簧安装部136之间。可动部130经由图4所示的3个陶瓷球148滑动,从而在与光轴L交叉的平面上(例如,包括X轴和Y轴的面、与光轴L正交的面)相对于固定部140移动。另外,拉伸线圈弹簧145以及陶瓷球148的数量能够配合可动部130以及固定部140的形状等进行适当变更。
可动部130通过由在可动部130中具有的第一磁铁132以及第二磁铁134和在固定部140中具有的第一驱动线圈142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44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驱动力,在与光轴L交叉的平面上移动。由第一磁铁132和第一驱动线圈142构成第一VCM152,由第二磁铁134和第二驱动线圈144构成第二VCM154。VCM是音圈电动机的简称。
图5表示图1~4所示的抖动校正装置100的抖动校正动作的一例。如图5所示,抖动校正装置100还包括目标位置生成部162、减算器164、前馈控制器166、反馈控制器168以及加算器170。例如,也可以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机身1a的CPU14具备这些结构,也可以是镜头镜筒2的镜头CPU(未图示)具备这些结构。
角速度传感器12配置于图1所示的照相机1中,检测在照相机1中产生的俯仰方向以及偏转方向的抖动角速度信号ωp、ωy(rad/s),并输出到目标位置生成部162。
目标位置生成部162对抖动角速度信号ωp、ωy进行积分而转换为抖动角度θp、θy(rad),将抖动角度θp、θy投射到与光轴交叉的平面上,生成与可动部目标位置xt、yt(mm)相关的信号。与可动部目标位置xt、yt相关的信号是用于消除基于抖动角速度信号ωp、ωy的抖动的与可动部130的目标位置相关的信号。
利用该可动部目标位置xt、yt和来自孔元件122、124的可动部位置坐标x、y(mm),生成用于驱动线圈142、144的线圈驱动电流Ix、Iy(A)。
具体而言,与可动部目标位置xt、yt相关的信号经由前馈控制器166被输入到加算器170。此外,与可动部目标位置xt、yt相关的信号和与可动部位置坐标x、y相关的信号经由减算器164以及反馈控制器168被输入到加算器170。加算器170利用被输入的这些信号生成线圈驱动电流Ix、Iy,并输出到第一VCM152(第一驱动线圈142)以及第二VCM154(第二驱动线圈144)。
若将线圈驱动电流Ix、Iy输入到第一VCM152以及第二VCM154,则如图6所示,电磁驱动力Fx’、Fy’作用于可动部130。可动部130通过电磁驱动力Fx’、Fy’在与光轴L交叉的平面上朝向目标位置移动。
图5所示的孔元件122,124检测可动部位置坐标x、y,并输出到反馈控制器168。在抖动校正动作中,利用角速度传感器12和抖动校正装置100重复上述的控制,进行抖动校正。
接着,使用图6,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100的可动部130和固定部140的位置关系。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与光轴L垂直的X、Y轴平面上的相互垂直的轴设为A1轴以及A2轴。A1、A2轴在与光轴L垂直的平面中通过光轴L,且相互垂直。A1轴以及A2轴将X轴和Y轴在光轴L处交叉的角度平分。
在检测部120中,如图6(a)所示,配置有第一孔元件122以及第二孔元件124,第一孔元件122在X轴方向上具有检测轴,第二孔元件124在Y轴方向上具有检测轴。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和Y轴相互垂直,但也可以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
第一孔元件122检测在图6(b)所示的可动部130中具备的第一磁铁132的X轴方向的位置,第二孔元件124检测第二磁铁134的Y轴方向的位置。因此,具备第一孔元件122以及第二孔元件124的检测部120能够检测可动部130沿着X轴以及Y轴的位置坐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可动部130是沿着A1轴非对称的形状。这是因为,如图2以及图4所示,从抖动校正装置100的小型化等的角度出发,快门部110组装在抖动校正装置100中,固定部140的下侧的大约一半区域被快门部110所占领。因此,可动部130的可动部重心G不是透镜中心O,而是存在于沿着A2轴的透镜中心O的上侧。另外,可动部130的形状也可以是沿着A1轴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沿着A2轴非对称的形状。
在可动部130中具备第一磁铁132以及第二磁铁134,通过图6(c)所示的第一驱动线圈142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44的相互作用,沿着X’轴以及Y’轴的电磁驱动力Fx’、Fy’作用于可动部130。如图6(c)所示,X’轴相对于X轴以驱动轴倾斜角度θ倾斜,Y’轴相对于Y轴以驱动轴倾斜角度θ倾斜。如图6(b)所示,将X’轴与Y’轴的交点设为驱动轴原点M。
可动部130通过电磁驱动力Fx’、Fy’,沿着X’轴以及Y’轴相对于固定部140移动。在可动部130位于作为其驱动中心的驱动轴原点M时,透镜中心O通过光轴L。第一磁铁132配置成其中心通过X’轴,第二磁铁134配置成其中心通过Y’轴。
在固定部140中,如图6(c)所示地配置第一驱动线圈142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44。即,以使作为由第一驱动线圈142和图6(b)所示的第一磁铁132构成的第一VCM152的驱动轴的X’轴如图6(c)所示那样通过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部位的方式,将第一驱动线圈142配置在固定部14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驱动线圈142配置成VCM驱动轴X’相对于孔元件检测轴X以驱动轴倾斜角度θ(deg)倾斜。
此外,以使作为由第二驱动线圈144和第二磁铁134构成的第二VCM154的驱动轴的Y’轴通过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部位的方式,将第二驱动线圈144配置在固定部140中。即,将第二驱动线圈144配置成VCM驱动轴Y’相对于孔元件检测轴Y以驱动轴倾斜角度θ(deg)倾斜。另外,X’轴相对于X轴的倾斜角度和Y’轴相对于Y轴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不同。此外,也可以改变线圈142、144相对于固定部140的配置位置,调整成使X’轴以及Y’轴通过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地配置有第一驱动线圈142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44,因此作为驱动轴X’和驱动轴Y’的交点的驱动轴原点M沿着A2轴存在于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部位。优选地,驱动轴原点M与可动部重心G一致。此时,驱动轴X’与驱动轴Y’以直角以外的角度θ0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θ0为钝角(例如,91度~120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VCM驱动轴X’、Y’相对于孔元件检测轴X、Y以驱动轴倾斜角度θ倾斜。因此,如驱动轴原点M与可动部重心G一致时的图7所示,若使驱动力Fx’沿着第一VCM152的驱动轴X’作用,则该驱动力Fx’向量分解成孔元件检测轴的X轴方向分量的驱动力Fx’x和Y轴方向分量的驱动力Fx’y。X轴方向分量的驱动力Fx’x作为至图5所示的可动部目标位置xt的驱动力使用,另一方面,Y轴方向分量的驱动力Fx’y对向可动部目标位置yt的会聚产生不良影响。
此时,使用第二VCM154,使驱动力Fy’作用于Y’轴,抵消驱动力Fx’y。即,通过驱动力Fy’的Y轴方向分量的驱动力Fy’y,抵消驱动力Fx’y。此时,使得在驱动力Fx’y与驱动力Fy’y之间成立以下的关系。
[数1]
Fx'y-Fy'y=0…(算式1)
另外,由于伴随驱动力Fy’的作用而驱动力Fy’x也产生作用,因此至可动部目标位置xt的驱动力最终为Fx’x-Fy’x。若将图7所示的VCM驱动轴X’以及Y’的方向设为正、将其大小设为标量fx’、fy’,则成立以下的关系。
[数2]
Fx'x=fx'cosθ·i、Fx'y=fx'sinθ·j…(算式2)
[数3]
Fy'x=fy'sinθ·i、Fy'y=fy'cosθ·j…(算式3)
这里,在算式2以及算式3中,i以及j分别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单位向量。若将算式2以及算式3代入算式1中,则求出以下的算式4。
[数4]
fx'sinθ=fy'cosθ∴fy'=fx'tanθ…(算式4)
通过上述,至可动部目标位置xt的X轴方向的目标驱动力Fx通过算式5表示。
[数5]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01
这里,若将图7所示的孔元件检测轴X以及Y轴的方向设为正、将其大小设为标量fx、fy,则导出以下的算式6。
[数6]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02
若将算式6代入算式4,则求出算式7。
[数7]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11
此外,如图8所示,在使驱动力Fy’沿着第二VCM154的驱动轴Y’作用于可动部130,而使可动部130会聚于可动部目标位置yt时,与上述相同地,导出以下所示的算式8。
[数8]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12
通过算式6和算式8的合成,X’轴上的对第一VCM152的驱动力Fx’使用孔元件检测轴X以及Y方向的驱动力Fx、Fy通过以下的算式9-1表示。
[数9-1]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13
算式9-1使用Fx’、Fx、Fy通过以下的算式9-2表示。
[数9-2]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14
同样地,Y’轴上的对VCM的驱动力Fy’通过以下的算式10-1表示。
[数10-1]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21
算式10-1使用Fy’、Fx、Fy通过以下的算式10-2表示。
[数10-2]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22
通过使用算式9-1以及算式10-1的向量变换来驱动VCM,确保孔元件的检测轴与VCM的驱动轴的一致性。
接着,将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100在力学上进行模型化,说明抖动校正装置的控制性能。以下,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只进行X轴方向的控制的说明。关于Y轴方向的控制,由于与X轴方向的控制相同,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在图6中,将可动部130的X方向的位移设为x(mm)、将绕通过可动部重心G的Z轴的旋转角设为θGZ(rad)、将可动部130的质量设为m(kg)、将绕通过可动部重心G的Z轴的惯性力矩设为JGZ(kg·mm2)、将来自VCM142的X轴方向的驱动力设为fX(N)、将驱动力fX的重心偏移(驱动轴原点M-可动部重心G间的距离)设为δ(mm)、将孔元件122的重心偏移设为B(mm)、将拉伸线圈弹簧145的X方向的合成弹簧常数设为kx(N/m)、将伴随于此的X方向的合成粘性系数设为cx(N·s/m)、将X方向合成弹簧分量的重心偏移设为l(mm)。
若如上设定各物理量,则如以下的算式11以及算式12所示,通过运动方程式表示可动部130沿着X轴方向的动作。通过算式11表示与可动部130的重心位置的平移相关的运动方程式,通过算式12表示与可动部130的重心位置的旋转相关的运动方程式。
[数11]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31
[数12]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32
若对上述算式11以及算式12所示的运动方程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则导出以下所示的算式13以及算式14。
[数13]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33
[数14]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34
根据上述算式13和算式14,通过算式15表示孔元件检测的X轴方向的位移XSensor(s)(mm)。
[数15]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35
这里,若将作用于可动部的X轴方向的加速度设为ax(mm/s2),则通过算式16表示fx(s)。
[数16]
fx(s)=max(s)…(算式16)
若将算式16代入算式15,则得到将X轴方向的加速度ax作为输入、将孔元件检测的X轴方向的位移XSensor作为输出的以下所示的传递函数。
[数17]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41
这里,ωm以及ωj分别表示平移方向(X轴方向)、旋转方向(绕通过可动部重心G的Z轴方向的旋转)的固有角振动频率(rad/s),ζm以及ζJ分别表示平移方向、旋转方向的衰减比(-)(无量纲数)。
在算式17所示的传递函数中,第一项表示平移方向的传递函数,第二项表示旋转方向的传递函数。在图5的控制框图中,该传递函数表示可动部至孔元件的传递函数,不包括控制器部以及VCM部。
在算式17中,“mδB/JGZ”是在评论本发明的抖动校正装置的控制性能方面重要的参数。将其定义为KK因子,在算式18中表示。
[数18]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42
这里,为了容易理解抖动校正装置的控制性能,假设如算式19所示那样平移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的谐振频率以及衰减比相等,从算式17所示的传递函数导出算式20所示的传递函数。
[数19]
ω=ωm=ωJ、ζ=ζm=ζJ…(算式19)
[数20]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43
从算式20可知,在KK因子的值为-1以下的情况下,算式20所示的传递函数在全部频带为负。因此,此时,由于反馈成为正反馈,因此不能进行控制。
在KK因子的值大于-1且小于0的情况下,算式20所示的传递函数为正。但是,在平移分量和旋转分量被分割的算式17所示的传递函数中,旋转分量为负。因此,可知此时旋转分量的状况不稳定。
在KK因子的值为0以上的情况下,算式20所示的传递函数为正,并且,在算式17所示的传递函数中旋转分量也为正,旋转分量的状况是稳定的。
如上所述,在KK因子的值为正时控制稳定,相反在为负时控制不稳定。因此,KK因子的极性与控制性能密切相关。
如算式18所示,通过驱动力Fx的重心偏移δ的方向与孔元件位置的重心偏移B的方向的关系来决定KK因子的极性。即,在图6(b)以及图6(c)中,X轴与X’轴相对于可动部重心G向相同方向偏移时,KK因子的值成为正,与抖动校正部100相关的传递函数变得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VCM152和第二VCM154配置成图6所示的驱动轴原点M存在于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位置,且X轴和Y轴的交点以及驱动轴原点M相对于可动部重心G向相同方向偏移。此时,驱动轴原点M存在于透镜中心O与可动部重心G之间。
图9表示对应于KK因子的值的、与级数响应中的可动部的位移相关的预定时间后的透镜中心位置基准的偏差的关系。如图9所示,在KK因子的值接近0的区域中,偏差小且控制性能好,在KK因子为负的范围中,偏差大且控制性能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KK因子为正的区域且偏差的值收敛于D1以下的范围内设定KK因子。这里,偏差D1是偏差的最大峰值D2的70%的值。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KK因子的值为0以上且0.2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图6(c)中,调整驱动轴倾斜角度θ,从而调整驱动轴原点M-可动部重心G间的距离δ以及KK因子的值。即,将驱动轴倾斜角度θ调整成驱动轴原点M位于比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位置,并且/或者KK因子的值成为0以上且0.2以下。
图10表示相对于驱动轴倾斜角度θ的距离δ以及KK因子的关系。在图10中,横轴是驱动轴倾斜角度θ(deg),左侧的纵轴是距离δ(mm),右侧的纵轴是KK因子,距离δ由黑色方形的曲线显示,KK因子由黑色菱形的曲线显示。如图10所示,在驱动轴倾斜角度θ为-α至+α的范围中,距离δ以及KK因子发生变化。
距离δ在驱动轴倾斜角度θ为θ1时成为0。此时,在图6中,驱动轴原点M与可动部重心G一致。在包括图10所示的角度θ1的范围R1(θ3≤θ≤θ2)中,驱动轴原点M相对于透镜中心O存在于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位置。通过将驱动轴倾斜角度θ调整成驱动轴原点M位于靠近可动部重心G的位置,能够抑制使可动部移动时的旋转分量。
此外,KK因子在驱动轴倾斜角度θ为θ1以下时成为0以上,在驱动轴倾斜角度θ为θ4以上时成为0.2以下。即,在范围R2(θ4≤θ≤θ1)中,KK因子成为0以上且0.2以下。通过将驱动轴倾斜角度θ调整成KK因子成为0以上且0.2以下,能够在使可动部移动时进行稳定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满足范围R1的条件且满足范围R2的条件的范围R3(θ3≤θ≤θ1)内调整驱动轴倾斜角度θ。这是因为,通过在范围R3内调整驱动轴倾斜角度θ,能够抑制使可动部移动时的旋转分量且进行稳定的控制。
另外,进一步优选的是,在上述范围R3内,以使驱动轴原点M-可动部重心G间的距离δ接近0且KK因子为正(此时,从算式18也可以明确,KK因子的值也接近0)的方式,将驱动轴倾斜角度θ调整为θ1。由此,通过调整驱动轴倾斜角度θ,能够进一步恰当地抑制旋转分量且进行稳定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将作为第一VCM152的驱动轴的X’轴与作为第二VCM154的驱动轴的Y’轴的交点即驱动轴原点M配置在比抖动校正光学部件L3的透镜中心O更靠近可动部130的可动部重心G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将可动部130的驱动轴原点M靠近可动部130的可动部重心G,因此能够在使可动部130移动时抑制成为不良影响的旋转分量的影响,能够使对可动部130的移动有效的平移分量有效地发挥作用。优选的是,驱动轴原点M与可动部重心G一致,此时,能够完全除去旋转分量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可动部130向目标位置的会聚性、可动部130的控制稳定性等,能够提高抖动校正装置100的控制性能。此外,由于不使用重心调整部件等就能够完全除去旋转分量的影响,因此能够维持驱动性能而不会增大可动部质量。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部100的控制性能,与图16所示的现有技术(图15)的情况下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图11以及图16所示的是伯德(Bode)图,表示输出相对于输入的增益/相位。输入是通过驱动可动部的电磁驱动力进行作用的加速度,输出是可动部重心位置。
如图16所示,在图15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在频率H1(Hz)中具有谐振分量。这是因为,在图15所示的现有技术中,VCM的驱动轴朝向透镜中心配置,因此围绕可动部的重心而产生旋转转矩。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使VCM的驱动轴朝向靠近可动部重心的位置,因此围绕可动部的重心而产生的旋转转矩非常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不产生谐振分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孔元件122配置在包括X轴与X’轴的交点的位置,第二孔元件124配置在包括Y轴与Y’轴的交点的位置。优选的是,将第一孔元件122的中心配置在X轴与X’轴的交点,将第二孔元件124的中心配置在Y轴与Y’轴的交点。因此,能够在驱动部和检测部中共享磁铁,并且,能够提高检测部的检测特性和驱动部的驱动特性双方的特性。此外,在可动部130的透镜中心O通过光轴L时,第一孔元件122以及第二孔元件124都输出对应于0的位置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可动部重心G与透镜中心O之间存在驱动轴原点M。因此,与抖动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相关的KK因子的值成为正值。因此,在本发明的抖动校正装置中,能够进行稳定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利用抖动检测部12检测的抖动角速度信号ωp、ωy和第一孔元件122、第二孔元件124检测的可动部位置坐标x、y进行可动部130的控制,因此能够使可动部130会聚到准确的目标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孔元件122、第二孔元件124的沿着检测轴X、Y的目标位置坐标变换为可动部130的沿着驱动轴X’、Y’的目标移动量来使可动部130移动,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抖动校正装置的控制。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对于重力方向的抖动校正装置100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在图12中,若将VCM的驱动轴X’、Y’相对于水平轴h的倾斜角度设为α(deg)、将作用于可动部130的重力设为mg(N)(g是重力加速度(m/s2))、将重力mg相对于水平轴h的倾斜角度设为β(deg),则以下所示的力的平衡式成立。
[数21]
fx'cos{180°-(β+α)}+fy'cos(β-α)=mg…(算式21)
[数22]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91
若对上述算式21和算式22的联立方程式进行求解,则获得以下所示的算式23以及算式24。
[数23]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92
[数24]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193
在此,若将VCM的驱动电流设为Ix、Iy(A)、将VCM的推力常数设为kx、ky(N/A,在本实施方式中kx=ky=k),则满足以下的关系。
[数25]
fx'=k·Ix'、fy'=k·Iy'…(算式25)
如上所述,关于VCM的驱动电流,以下的关系成立。
[数26]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201
[数27]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202
这里,若将VCM的电阻分量设为Rx’、Ry’(Ω,在本实施方式中Rx’=Ry’=R),则驱动第一VCM152和第二VCM154时的消耗电力P(W)通过以下的算式28表示。
[数28]
Figure BDA0001821636610000203
通过算式28,重力的倾斜角度β和消耗电力P成为图13所示的关系。即,在重力的倾斜角度β成为0(deg)或者180(deg)时,消耗电力P变得最小。相反,在成为β=90(deg)时,消耗电力P变得最大。由此,如图14所示,在将可动部130配置成使得β=0或者β=180时,用于支撑可动部130的消耗电力变得最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以使重力方向朝向在X’轴与Y’轴交叉的角度中的锐角的角度θ5的内侧的方式,对可动部130配置第一VCM152以及第二VCM154。优选的是,以使X’轴和Y’轴所成的角度θ5的角平分线朝向重力方向的方式,对可动部130配置图6所示的第一VCM152以及第二VCM154。通过这样配置,在第一VCM152以及第二VCM154使可动部130移动时,能够利用重力或者消除重力,使驱动力高效地作用于可动部130。
图14(a)表示照相机1中的抖动校正装置100(可动部130)的配置的一例。照相机1在其上部具有释放开关24,使用照相机1的摄影者以将该释放开关24朝向上部的状态使用的频率较高。此时,通过以使抖动校正装置100的角度θ5的角平分线朝向重力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降低抖动校正动作的消耗电力,能够降低照相机1整体的消耗电力。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驱动图1所示的抖动校正透镜L3的类型的光学系统移动型抖动校正装置,但在本发明中,还能够应用于图1所示的摄像元件3移动的类型的摄像元件移动型抖动校正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可动部的单元,应用了2个VCM,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VCM。此外,也可以使用压电致动器等的其他致动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可动部的位置的单元,应用了2个孔元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孔元件,此外,也可以使用PSD传感器等其他位置检测单元。
标号说明
1 照相机
1a 照相机机身
2 镜头镜筒
12 角速度传感器
14 CPU
100 抖动校正装置
110 快门部
120 位置检测部
122 第一孔元件
124 第二孔元件
130 可动部
132 第一磁铁
134 第二磁铁
140 固定部
142 第一驱动线圈
144 第二驱动线圈
145 拉伸线圈弹簧
148 陶瓷球
150 螺钉
152 第一VCM
154 第二VCM
162 目标位置生成部
164 减算器
166 前馈控制器
168 反馈控制器
170 加算器
L3 抖动校正透镜
G 可动部重心
M 驱动轴原点
O 透镜中心

Claims (11)

1.一种抖动校正装置,具备:
可动部,保持抖动校正透镜,并能够在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固定部,将所述可动部保持为可移动;
第一驱动部,能够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着与光轴交叉的平面中的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部,能够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二方向移动;
第一检测部,检测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三方向的所述可动部的位置;及
第二检测部,检测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四方向的所述可动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相互交叉。
2.一种抖动校正装置,具备:
可动部,保持抖动校正透镜,并能够在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固定部,将所述可动部保持为可移动;
第一驱动部,能够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着与光轴交叉的平面中的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部,能够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二方向移动;
第一检测部,检测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三方向的所述可动部的位置;及
第二检测部,检测沿着所述平面中的第四方向的所述可动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交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的重心位于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的中心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交点比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的中心更靠近所述可动部的重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沿相对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的径向倾斜的方向产生驱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的交点位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交点位于所述可动部的重心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的中心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具备:
抖动检测部,检测像抖动并输出抖动信号;及
控制部,基于所述抖动信号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抖动信号以及由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可动部的位置,来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
10.一种摄影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
11.一种镜头镜筒,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
CN201811167857.7A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Active CN109683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0282A JP2013140252A (ja) 2012-01-04 2012-01-04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12-000282 2012-01-04
CN201280066334.8A CN104040420B (zh)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334.8A Division CN104040420B (zh)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3345A CN109683345A (zh) 2019-04-26
CN109683345B true CN109683345B (zh) 2021-04-16

Family

ID=487451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334.8A Active CN104040420B (zh)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CN201811167857.7A Active CN109683345B (zh)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334.8A Active CN104040420B (zh) 2012-01-04 2012-12-28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29209B2 (zh)
JP (1) JP2013140252A (zh)
CN (2) CN104040420B (zh)
WO (1) WO20131031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9643B (zh) * 2014-11-06 2018-06-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69295B (zh) * 2015-05-28 2018-05-01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可前后拍摄的电子设备
JP6742824B2 (ja) * 2015-07-14 2020-08-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123004B2 (en) * 2016-01-28 2018-11-06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imag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3556A (ja) * 2004-07-08 2006-01-26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姿勢制御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WO2009139543A1 (ko) * 2008-05-14 2009-11-19 (주)하이소닉 떨림 보정기능이 구비된 영상 촬영 장치
CN101794054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株式会社尼康 防振透镜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JP2011004075A (ja) * 2009-06-17 2011-01-06 Olympus Imaging Corp ブレ補正装置
CN10201670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4056A (ja) * 1994-03-25 1995-10-20 Sony Corp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3792827B2 (ja) 1997-03-14 200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H1144898A (ja) * 1997-07-24 1999-02-16 Canon Inc 補正光学装置及び像振れ補正装置
JP3869660B2 (ja) * 2001-01-11 2007-01-1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像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機器
JP2005173372A (ja) 2003-12-12 2005-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装置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KR100677357B1 (ko) * 2004-09-21 2007-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내장 통신 단말기의 이미지 수평각 보정 장치 및방법
JP4495564B2 (ja) 2004-10-04 2010-07-07 Hoya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このステージ装置を利用した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4981341B2 (ja) 2006-02-07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CN101017309B (zh) * 2006-02-08 2010-10-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抖动补正装置以及照相机
JP4564930B2 (ja) 2006-02-28 2010-10-20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手振れ補正装置
JP4994695B2 (ja) 2006-04-13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012085B2 (ja) 2007-02-23 2012-08-2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5109450B2 (ja) 2007-04-09 2012-12-2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WO2008155906A1 (ja) 2007-06-20 2008-12-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910998B2 (ja) * 2007-11-19 2012-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132295B2 (ja) 2007-12-17 201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5171282B2 (ja) * 2008-01-21 2013-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像振れ補正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197033B2 (ja) * 2008-01-21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
JP5053920B2 (ja) * 2008-04-22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光学機器、撮像装置、像振れ補正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0038685A1 (ja) * 2008-09-30 2010-04-0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JP5208691B2 (ja) * 2008-11-14 2013-06-1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
JP5347193B2 (ja) * 2008-12-25 2013-11-20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防振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
JP5137036B2 (ja) 2009-07-13 2013-02-0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63583B2 (ja) * 2009-07-14 2014-04-0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防振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
JP5838317B2 (ja) * 2009-07-27 2016-01-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3556A (ja) * 2004-07-08 2006-01-26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姿勢制御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201670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WO2009139543A1 (ko) * 2008-05-14 2009-11-19 (주)하이소닉 떨림 보정기능이 구비된 영상 촬영 장치
CN101794054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株式会社尼康 防振透镜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JP2011004075A (ja) * 2009-06-17 2011-01-06 Olympus Imaging Corp ブレ補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0420B (zh) 2018-11-06
JP2013140252A (ja) 2013-07-18
US9529209B2 (en) 2016-12-27
CN104040420A (zh) 2014-09-10
CN109683345A (zh) 2019-04-26
WO2013103137A1 (ja) 2013-07-11
US20140313583A1 (en) 2014-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42141B2 (ja) 液体レンズ駆動用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および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を有するレンズアセンブリ
US8446672B2 (en) Vibration reduction apparatus with a center of gravity adjusting member to reduce detection errors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7983546B2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and optical apparatus
TWI440359B (zh) 防震系統
KR20100115573A (ko) 디지털 카메라의 흔들림 보상용 구동조립체
JP2007171234A (ja) 手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12103546A (ja) 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CN109683345B (zh) 抖动校正装置、镜头镜筒以及摄影装置
JP2010286810A (ja) 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TWI461825B (zh) 影像穩定模組及成像裝置
JP2018040861A (ja) 像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5914832A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14228623A (ja)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09222744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光学機器
US11825199B2 (en)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properly restricting translational movement and rotational movement,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riving device
US11825198B2 (en) Drive device that drives movable unit by using actuator, image blur correcting devic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lens barrel
CN113446485B (zh) 一种微型防抖云台
JP2014228621A (ja) 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15099204A (ja) 像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撮影装置
JP5239856B2 (ja)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754872B2 (ja) 像ぶれ防止装置
WO2014189027A1 (ja)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10276842A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14228622A (ja)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US11644659B2 (en) Optical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