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2442B - 旋转式伸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伸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2442B
CN109642442B CN201780052476.1A CN201780052476A CN109642442B CN 109642442 B CN109642442 B CN 109642442B CN 201780052476 A CN201780052476 A CN 201780052476A CN 109642442 B CN109642442 B CN 109642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moving member
cylindrical portion
convex portion
fit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24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2442A (zh
Inventor
加藤勉
新仓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llo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llo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llox Corp filed Critical Bello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42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2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E05B83/34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for fuel inlet covers essentially flush with the vehicle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02Automatic catches, i.e. released by pull or pressure on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02Automatic catches, i.e. released by pull or pressure on the wing
    • E05C19/022Released by pushing in the clos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60K2015/0561Locking means for the inlet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移动部件相对于筒状部进行伸缩旋转时能够减小凸部的滑动阻力的旋转式伸缩装置。该旋转式伸缩装置(10)具有具备筒状部(17)的主体部件(15)、移动部件(40)、弹簧部件(55)、凸部(50)以及凸轮槽(60),凸轮槽(60)具有:第1嵌合槽(61),其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凸出状态;第2嵌合槽(63),其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拉入的状态;第1引导槽(65),其将凸部(50)从第1嵌合槽(61)向第2嵌合槽(63)引导且倾斜地形成;以及第2引导槽(67),其将凸部(50)从第2嵌合槽(63)向第1嵌合槽(61)引导且倾斜地形成,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沿着筒状部内周环绕配置。

Description

旋转式伸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伸缩装置,其例如用于汽车的加油口盖的开闭构造,构成为通过2个阶段的压入(推压·推压)而一边旋转一边伸缩。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的加油口盖配置有如下杆,即,该杆用于在相对于开口部将盖关闭的状态下对盖进行止挡支撑。另外,该杆大多形成为通过盖的压入动作而伸缩的所谓推压·推压构造。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盖的锁止构造,即,作为采用了这种推压·推压构造的装置而具有:主体,其具有筒状部;杆,其以能够伸缩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筒状部内;以及弹簧,其对该杆向从筒状部的前端开口部凸出的方向进行预紧。在所述杆的外周沿其周向而形成有心形凸轮槽,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凸出设置有进入心形凸轮槽内的凸起。
而且,在筒状部的凸起位于心形凸轮槽的以山状而伸出的部分的顶部时,保持为杆从筒状部的前端以规定长度延伸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从该状态起对杆进行按压,则凸起沿心形凸轮槽滑动而杆进行旋转,如果凸起位于心形凸轮槽的以谷状而凹陷的部分,则保持为杆收缩的状态。图15(与专利文献1的Fig.10相同的说明图)中示出了沿心形凸轮槽而滑动的上述凸起的轨道。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1116067号说明书(DE 10 2011 116 067A1)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锁止构造的情况下,筒状部内周的凸起进入在杆外周形成的心形凸轮槽的凹陷部分。因此,如图15所示,在从伸长的状态将杆压入为收缩的状态时,需要超过杆收缩的状态的位置而将杆压入并使其旋转,即,需要使杆在旋转方向上实现超行程,因此存在在心形凸轮槽滑动的凸起的滑动阻力升高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移动部件相对于筒状部伸缩及旋转时能够减小在凸轮槽滑动的凸部的滑动阻力的旋转式伸缩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件,其具有内周呈圆形形状的筒状部;移动部件,其外周呈圆形形状,并且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的筒状部内,保持为相对于该筒状部而能够沿轴向滑动并能够旋转;弹簧部件,其对该移动部件向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凸出的方向进行预紧;凸部,其形成于所述移动部件的外周;以及凸轮槽,其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供所述凸部嵌入,所述凸轮槽具有:第1嵌合槽,所述凸部与该第1嵌合槽嵌合而将所述移动部件保持为从所述筒状部凸出的状态;第2嵌合槽,所述凸部与该第2嵌合槽嵌合而将所述移动部件保持为拉入至所述筒状部内的状态;第1引导槽,其形成为,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1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所述弹簧部件的预紧力而对所述移动部件进行按压时,将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嵌合槽向所述第2嵌合槽引导,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以及第2引导槽,其形成为,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所述弹簧部件的预紧力而对所述移动部件进行按压时,将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嵌合槽向所述第1嵌合槽引导,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所述凸轮槽按照所述第1嵌合槽、所述第1引导槽、所述第2嵌合槽、所述第2引导槽的顺序沿着所述筒状部的内周而环绕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果从凸部与第1嵌合槽嵌合而使得移动部件凸出的状态起抵抗弹簧部件的预紧力对移动部件进行按压,则凸部被第1引导槽引导,移动部件一边旋转一边被拉入,如果凸部与第2嵌合槽嵌合,则移动部件被保持为拉入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起再次抵抗弹簧部件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进行按压,则凸部被第2引导槽引导,移动部件一边旋转一边凸出,如果凸部与第1嵌合槽嵌合,则移动部件被保持为凸出的状态。这样,通过对移动部件按压而使得凸部按照第1嵌合槽、第1引导槽、第2嵌合槽、第2引导槽的顺序反复移动,能够将移动部件交替地保持为凸出的状态或者拉入的状态。另外,沿着以沿筒状部的内周环绕配置的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使凸部移动,因此无需如心形凸轮那样使移动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实现超行程而向嵌合槽引导,能够减小凸部的滑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2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对于构成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主体部件而透视其一部分的情况下的放大分解斜视图。
图4是构成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移动部件的放大斜视图。
图5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放大斜视图。
图6表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相对于筒状部的动作状态,图6(a)是移动部件从筒状部凸出的状态的要部放大斜视图,图6(b)是移动部件从筒状部拉入的状态的要部放大斜视图,图6(c)是在移动部件从筒状部拉入的状态下从与图6(b)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要部放大斜视图,图6(d)是在移动部件从筒状部凸出的状态下从与图6(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7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图8表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凸部与凸轮槽的关系,图8(a)是其要部放大说明图,图8(b)是展开图。
图9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卡合片未与开闭部件的卡合槽卡合的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10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卡合片与开闭部件的卡合槽卡合的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11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卡止部件的卡止凸部与移动部件的锁止槽卡合的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图12是用于对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锥面的效果进行说明的放大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参考例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14是表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筒状部从移动部件拉入的状态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当前的具有心形凸轮槽构造的锁止装置中的凸起的轨道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分解斜视图。
图17表示构成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移动部件,图17(a)是其放大斜视图,图17(b)是分体的凸部安装于移动部件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8表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以及凸部相对于第1主体部的组装工序,图18(a)是其第1工序的斜视图,图18(b)是第2工序的斜视图,图18(c)是第3工序的斜视图。
图19是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的放大斜视图。
图20是在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将移动部件以及筒状部在与其轴向正交的剖面进行剖切的情况下的要部剖面图。
图21是用于对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移动部件以及开闭部件的移动轨迹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中的凸部与凸轮槽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要部放大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14中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例如图1所示,该旋转式伸缩装置用于加油口盖的开闭构造。如图1所示,在车身1a的燃料供给口周缘固定有呈近似圆筒箱状的固定部件1,开闭部件(加油口盖)5经由铰接部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部件1。另外,环状的凸缘2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侧周缘凸出设置。并且,在固定部件1的相对于铰接部3的周向相反侧设置有凹部2a,在该凹部2a配置有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伸缩装置10(下面,称为“伸缩装置10”)。另外,在所述开闭部件5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底面侧以及一侧部开口的呈门形框状的卡合部7,在其内侧形成有卡合槽8。卡合槽8具有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内侧壁,形成为槽的内侧部8b的宽度大于该一对内侧壁的开口部8a的宽度的形状。
该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用于如上所述的加油口盖的开闭构造,例如可以用于汽车的小物件装入部的开闭构造、通过压入而开闭的构造的家具、日用品等,使用方式、设置场所等并不特别限定。
而且,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具有:主体部件15,其具有内周呈圆形的筒状部17;移动部件40,其外周呈圆形,并且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15的筒状部17内,相对于该筒状部17保持为能够沿轴向滑动并能够旋转;弹簧部件55,其对该移动部件40向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进行预紧;凸部50,其形成于移动部件40的外周;以及凸轮槽60(参照图6),其形成于筒状部17的内周、且供所述凸部50嵌入。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主体部件15由以在轴向上对所述筒状部17进行分割的方式互相组装的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构成。另外,如图5所示,在主体部件15设置有一对安装部18、18。经由这一对安装部18、18并利用安装螺栓19、19而将伸缩装置10安装于固定部件1(参照图1)。
如图9所示,第1主体部20呈向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的近似长箱状,在其长边方向一端侧设置有形成筒状部17的近似圆筒状的第1筒部21。在该第1筒部21的内侧插入有第2主体部30的后述的阶梯状凸出部32(参照图7)。如图5以及图9所示,从第1筒部21的、筒状部17的分割面(下面,称为“筒状部分割面”)侧的端面凸出设置有多个凸部21b。并且,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第1筒部21的内周面侧设置有用于在与第2主体部30的阶梯状凸出部32之间形成凸轮槽60的阶梯状凸出部22。
另外,在第1主体部20的开口部周缘凸出设置有多个卡止凸部24。并且,在第1筒部21的与筒状部分割面相反侧的端部外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6(参照图5),并且在该端部外周安装有由橡胶、弹性体等构成且在中央设置有插通孔的密封部件28(参照图2),将筒状部17的移动部件40的凸出方向的一端侧开口覆盖而进行密封,以使得水等不会侵入至筒状部17的内周与移动部件40的外周之间的间隙。
另外,如图9所示,在第1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配置驱动装置70,在该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与驱动装置70的配置部之间配置卡止部件80。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70具有蜗轮71,利用未图示的电力供给单元使得蜗轮71向规定方向旋转。另外,如图2所示,卡止部件80在中央部具有与蜗轮71啮合的内螺纹81,通过蜗轮71的旋转而以相对于移动部件40接近或分离的方式进行滑动动作。此外,由驱动装置70引起的卡止部件80的滑动动作并不仅仅限定于蜗轮,也可以是滚珠丝杠、电磁螺线管等,并不特别限定。
并且,一并参照图9、图10,相对于后述的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卡合或脱离的卡止凸部83从卡止部件80的一侧部上端凸出设置,在另一侧部形成有引导片85,并且钩状的操作把手87从背面侧延伸设置。此外,对于操作把手87,在因驱动装置70的故障等而使得蜗轮71不旋转、且使卡止部件80不能滑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动方式使卡止部件80滑动而使该卡止凸部83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脱离。
另一方面,第2主体部30与上述第1主体部20对应地呈向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的近似长板状,在其长边方向一端侧,与所述第1筒部21一同地设置有形成筒状部17的有底圆筒状的第2筒部31。此外,该第2筒部31的外径与所述第1筒部21的外径相同,构成为在筒状部17的外周面不具有阶梯差(参照图7)。
另外,在第2筒部31的筒状部分割面侧的端面形成有供所述第1筒部21的凸部21b嵌合的多个凹部31b(参照图3以及图5)。并且如图3以及图7所示,与第2筒部31相比形成为小径的筒状、且插入于所述第1筒部21内的阶梯状凸出部32从该第2筒部31的筒状部分割面凸出设置。如图7所示,该阶梯状凸出部32的内径与第2筒部31的内径相同,并且与所述第1筒部21的阶梯状凸出部22的内径相同,并且,阶梯状凸出部32的外径与第1筒部21的内径匹配。
而且,在对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进行组装时,如图7所示,第2筒部31的阶梯状凸出部32插入于第1筒部21内而配置为与其内周面抵接,并且该阶梯状凸出部32的端面33与第1筒部21的阶梯状凸出部22的端面23相对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凸轮槽60。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2主体部30的周缘设置有呈框状的多个卡止框部34,所述第1主体部20的多个卡止凸部24分别卡止于这些卡止框部34,对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进行组装而构成主体部件15(参照图5)。
并且,如图7所示,呈圆柱状的弹簧支撑柱35从第2筒部31的底部的内表面中央凸出设置,能够将弹簧部件55支撑为难以倾斜。此外,如图2所示,在第2主体部3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配置有驱动装置70,在该第2主体部30的第2筒部31与驱动装置70的配置部位之间配置有卡止部件80。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2筒部31的周壁的卡止部件配置侧形成有对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进行滑动保持的滑动孔36。并且,在第2主体部30的卡止部件配置部位形成有对卡止部件80的操作把手87进行滑动保持的滑动孔37。
下面,对配置于所述筒状部17内且保持为相对于该筒状部17能够沿轴向滑动且能够旋转的移动部件40进行说明。如图4以及图7所示,对于该实施方式的移动部件40而言,所述主体部件15的与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相反侧的基端侧呈凹陷的近似圆筒形状,在其内部设置有供弹簧部件55配置的弹簧收容空间41。如图7所示,弹簧部件55的一端部支撑于第2筒部31的底部内表面,并且另一端部侧插入配置于弹簧收容空间41内,将移动部件4支撑于其里侧端面、且向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进行预紧(参照图7的箭头)。这样,利用弹簧部件55对移动部件40进行预紧,因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第2嵌合槽63嵌合而防止主体部件15从筒状部17脱离。
另外,较细外径的柱部43从移动部件40的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上的前端侧的中央凸出设置,在该柱部43的前端设置有长边方向两端呈圆弧状的带状的卡合片45。如图6(a)~图6(d)所示,该卡合片45随着移动部件40的旋转进行旋转而改变角度,与所述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或脱离。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将开闭部件5打开时,卡合片45的长边方向配置为处于沿着设置于开闭部件5的卡合部7的卡合槽8的槽方向的方向(参照图1以及图9),另一方面,在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而将开闭部件5关闭时,卡合片45的长边方向的角度以相对于卡合槽8的槽方向正交的方式而改变(参照图10)。
并且,在移动部件40的与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相反侧的基端侧的外周,遍布整个周向地形成有环状的锁止槽47。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相对于该锁止槽47卡合或脱离(参照图11)。另外,如后所述,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在移动部件40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时,所述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与上述锁止槽47卡合(参照图11)。而且,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构成为在与锁止槽47卡合的状态下,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的状态下,无法进一步将移动部件40压入。
并且如图12所示,在移动部件40的基端部外周,形成有朝向基端而高度逐渐降低的锥面49。通过设置该锥面49,如图12所示,在移动部件40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的状态下,误对驱动装置70进行操作而经由蜗轮71使得卡止部件80滑动,在该卡止凸部83配置于移动部件40的基端外侧的情况下,通过将移动部件40压入而经由锥面49对卡止凸部83进行按压,因此能够对卡止部件80向下按压。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移动部件40的外周形成有嵌入于凸轮槽60的凸部50。这里,在移动部件40的基端部附近的外周、且在周向上相对的2个部位,凸出设置有凸部50、50(参照图7)。
下面,对供上述凸部50嵌入的凸轮槽60进行说明。
如图6以及图8(b)所示,该凸轮槽60具有:第1嵌合槽61,其与凸部50嵌合而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凸出的状态;第2嵌合槽63,其与凸部50嵌合而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拉入至筒状部17内的状态;第1引导槽65,在凸部50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时,其将凸部50从第1嵌合槽61向第2嵌合槽63引导,形成为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以及第2引导槽67,在凸部50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时,其使得凸部50从第2嵌合槽63脱离并向第1嵌合槽61引导,形成为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而沿着筒状部17的内周而环绕配置。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形成为向筒状部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是指如图8(b)的展开图所示那样,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这两个槽的沿着对凸部进行引导的方向(参照将凸部从第1嵌合槽向第2嵌合槽引导的方向、或者将凸部从第2嵌合槽向第1嵌合槽引导的方向、图8(b)的各引导槽中的箭头)的方向,形成为从筒状部的内周的规定位置相对于环绕共通的一个方向的方向(向左或向右,参照图8(b)的箭头F)而倾斜。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第1引导槽65向左斜下方倾斜,第2引导槽67向左斜上方倾斜,但两个槽65、67的凸部的引导方向相对于向筒状部内周的左侧环绕的方向(参照箭头F)而倾斜这一点是共通的。
此外,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也可以形成为使得沿着该凸部的引导方向的方向相对于朝向移动部件外周的左侧环绕的方向而倾斜。另外,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也可以形成为使得沿着该凸部的引导方向的方向相对于向筒状部内周或者移动部件外周的右侧环绕的方向而倾斜。
在图2、图3、图6、图8中,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构造进行说明,因此为了方便,对于第1主体部20,将第1筒部21省略并由实线对阶梯状凸出部22进行记载。另外,在图6以及图8中,在此基础上,针对第2主体部30省略第2筒部31的记载。
如图8(b)所示,第1嵌合槽61以及第2嵌合槽63呈在第1主体部20的阶梯状凸出部22的端面形成的凹槽状。另外,第1嵌合槽61配置于筒状部17的轴向的前端侧(移动部件的凸出方向侧),第2嵌合槽63配置为与第1嵌合槽61相比而在筒状部17的轴向大致中央、且相对于第1嵌合槽61在周向上错位,两个嵌合槽61、63设置为在筒状部17的轴向以及周向上错位。此外,第2嵌合槽63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筒状部17的轴向的基端侧(移动部件的凸出方向的相反侧),并不特别限定。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第1引导槽65具有:引导槽65a,其与第1嵌合槽61连通,并且朝向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且朝向第2嵌合槽63侧倾斜地延伸,对从第1嵌合槽61脱离的凸部50向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引导且使其向周向一侧错位;止动部65b,其与上述引导槽65a连接设置,并且配置为比所述第2嵌合槽63靠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对被引导槽65a引导的凸部50的向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的移动进行限制;以及引导面65c,其形成于与上述止动部65b相对的位置,并且以从所述引导槽65a的端部朝向第2嵌合槽63折返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对凸部50向第2嵌合槽63进行引导。此外,止动部65b形成于第2主体部30的阶梯状凸出部32的端面33侧,引导面65c形成于第1主体部20的阶梯状凸出部22的端面23侧,引导槽65a形成于第1主体部20的阶梯状凸出部22以及第2主体部30的阶梯状凸出部32的两端面23、33。
另外,如图8(b)所示,第2引导槽67具有:引导面67a,其在比所述第2嵌合槽63靠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且与第2嵌合槽63相对的位置与所述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连接设置,并且以相对于第2嵌合槽63逐渐离开的方式倾斜,使得从第2嵌合槽63脱离的凸部50向筒状部17的周向一侧错位;止动部67b,其与上述引导面67a连接设置,对被引导面67a引导的凸部50的向筒状部17的轴向基端侧的移动进行限制;以及引导槽67c,其与所述第2嵌合槽63以及止动部67b连接设置,并且朝向所述第1嵌合槽61倾斜地延伸,将凸部50向第1嵌合槽61引导。此外,引导面67a以及止动部67b形成于第2主体部30的阶梯状凸出部32的端面33侧,另一方面,引导槽67c形成于第1主体部20的阶梯状凸出部22以及第2主体部30的阶梯状凸出部32的两端面23、33、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第1嵌合槽61以及第2嵌合槽63形成为在筒状部17的内周隔开180°的间隔且在筒状部17的周向上相对。并且,第2嵌合槽63形成为相对于第1嵌合槽61在筒状部17的内周隔开90°的间隔且在筒状部17的周向上错位。但是,第1嵌合槽、第2嵌合槽的配置间隔并不特别限定。另外,第1引导槽以及第2引导槽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构造。
并且,对于该伸缩装置10,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用于加油口盖的开闭构造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根据确保手指进入开闭部件5(加油口盖)的间隙等观点,用于将凸部50从第1嵌合槽61向第2嵌合槽63引导的、移动部件40的压入行程S1(即,从第1嵌合槽61至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的距离)优选为12mm~20mm。另外,用于将凸部50从第2嵌合槽63向第1嵌合槽61引导的、移动部件40的压入行程S2(即,从第2嵌合槽63至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的距离)还取决于凸部50的形状,但优选为3mm~8mm。并且,优选压入行程S1大于压入行程S2。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移动部件40的外周形成有凸部50,在筒状部17的内周形成有凸轮槽60,但在图13、图14所示的参考例中,与此相反,在筒状部的内周形成有凸部,在移动部件的外周形成有凸轮槽。
下面,与凸轮槽60以及凸部50的动作关联地对移动部件4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嵌合的状态下,移动部件40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如果从该状态起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如图8(b)的虚拟线所示,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脱离,并且被第1引导槽65的引导槽65a按压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被拉入至筒状部17内。如果进一步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凸部50与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压入。然后,利用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再次将移动部件40向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侧进行按压,凸部50被第1引导槽65的引导面65c按压引导。而且,凸部50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由此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参照图6(b)以及图6(c))。
如果在该状态下再次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如图8(b)的虚拟线所示,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脱离,被第2引导槽67的引导面67a按压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略微向筒状部17内拉入,并且凸部50与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压入。并且,利用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再次将移动部件40向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侧按压,凸部50被导入引导至第2引导槽67的引导槽67c,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而且,凸部50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由此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的状态(参照图6(d))。
这样,通过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而使得凸部50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反复移动,将移动部件40交替地保持为凸出的状态或者拉入的状态。此外,第1引导槽65以及第2引导槽67向筒状部17的周向一侧倾斜,因此移动部件40仅向筒状部17的周向一侧旋转,不会向周向另一侧旋转。
如上所述,对用于使凸部50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反复移动的结构进行更详细说明。
即,如图8(b)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将第1嵌合槽61的凸部50的嵌合时的凸部中心位置设为“P1”,将第1引导槽65的引导槽65a的向一个方向环绕的方向的终点(引导槽中的凸部的引导结束位置)设为“P2”,将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的限制凸部50的移动时的凸部中心位置设为“P3”,将第1引导槽65的向一个方向环绕的方向的终点(第1引导槽中的凸部的引导结束位置)设为“P4”,将第2嵌合槽63的凸部50的嵌合时的凸部中心位置设为“P5”,将第2引导槽67的向一个方向环绕的方向的起点(第2引导槽中的凸部的引导开始位置)设为“P6”,将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的对凸部50的限制时的凸部中心位置设为“P7”,将第2引导槽67的向一个方向环绕的方向的终点(第2引导槽的对凸部的引导结束位置)设为“P8”时,P2配置为比P1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1<P2),P3配置为比P2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2<P3),P4配置为比P3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3<P4),P5配置为比P4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4<P5),P6配置为比P5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5<P6),P7配置为比P6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6<P7),P8配置为比P7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P7<P8),P1配置为比P8靠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前端的关系(P8<P1),即,变为P1<P2<P3<P4<P5<P6<P7<P8<P1<···的关系,沿着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按顺序配置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
而且,针对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如上所述设定P1~P8,从而在移动部件40的压入时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的凸部50被第1引导槽65的引导槽65a引导,在由止动部65b限制了移动之后,经由引导面65c而与第2嵌合槽63嵌合,并且,凸部50被第2引导槽67的引导面67a引导,在由止动部67b限制了移动之后,被引导槽67c引导,再次以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的方式移动。
并且,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的凸部50压入直至与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抵接为止,从而此后利用第1引导槽65的引导面65c以及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自动地被向第2嵌合槽63引导,另外,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的凸部50压入直至与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抵接为止,从而此后利用第2引导槽67的引导槽67c以及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自动地被向第1嵌合槽61引导。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开闭部件5的内表面侧的卡合部7形成有卡合槽8(参照图1),但该卡合槽8与设置于移动部件40的卡合片45的关系形成为如下结构。
即,对于该卡合槽8而言,如图9所示,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嵌合而移动部件40处于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的状态的旋转位置时(参照图6(a)、图6(d)。其中,图6(a)、图6(d)是将观察方向改变90°而记载的,示出了相同的状态),移动部件40的卡合片45的长边方向与卡合槽8(参照图1)的一对内侧壁平行,从开口部8a通过而能够相对于卡合槽8插入脱离。并且,如图10所示,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而移动部件40处于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的旋转位置时(参照图6(b)、图6(c)。此外,图6(b)、图6(c)是将观察方向改变90°而记载的,示出了相同的状态),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移动部件40的卡合片45的长边方向与卡合槽8的一对的内侧壁成直角,进入槽的内侧部8b,与窄幅的开口部8a卡合而不会脱落。
即,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嵌合的状态下,所述卡合片45将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的卡合解除,在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的状态下,所述卡合片45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
并且,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具有卡止部件80(参照图2),该卡止部件80以与移动部件40的关系而进行如下动作。
即构成为,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在移动部件40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时,如果通过驱动装置70的驱动使卡止部件80向移动部件40侧移动,则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卡合(参照图11),无法进一步将移动部件40压入。
另外,移动部件40被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在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卡合的状态时,如果通过驱动装置70的驱动使卡止部件80在从移动部件40离开的方向上移动,则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拔出,卡合得以解除。
下面,对由上述构造构成的伸缩装置10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该伸缩装置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即,将移动部件40插入至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内,并且将弹簧部件55插入配置于移动部件40的弹簧收容空间41内,另外,将卡止部件80、驱动装置70分别配置于第1主体部20的规定部位。在该状态下,使第1主体部20的凸部21b与第2主体部30的凹部31b匹配,以使得将第2筒部31的阶梯状凸出部32插入于第1筒部21内,并且将弹簧支撑柱35插入于弹簧部件55内的方式,将第1主体部20压入至第2主体部30。其结果,第1筒部21的凸部21b与第2筒部31的凹部31b嵌合,并且第1主体部20的卡止凸部24卡止于第2主体部30的卡止框部34,对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进行组装,然后将密封部件28安装于筒状部17的前端外周,由此能够对伸缩装置10进行组装。
此时,如图7所示,第2筒部31的阶梯状凸出部32插入于第1筒部21内,但形成为如下结构,即,阶梯状凸出部32和第1筒部21的阶梯状凸出部22彼此并未在筒状部17的轴向上连结,利用第1主体部20的卡止凸部24和第2主体部30的卡止框部34对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进行组装,并且阶梯状凸出部32的内径与第1筒部21的阶梯状凸出部22的内径相同,因此例如与将另一个筒部插入于一个筒部而使得两个筒部彼此相互卡合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筒状部17的小径化。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主体部件15由在筒状部17的轴向上分割出的第1主体部20和第2主体部30构成,在对第1主体部20以及第2主体部30进行组装的状态下,由第1主体部20以及第2主体部30的相对的端面23、33形成凸轮槽60,因此能够实现对筒状部17进行成型时的轴向上的脱模,能够简单地形成用于形成凸轮槽60的模具构造。另外,由第1主体部20以及第2主体部30的相对的端面23、33形成凸轮槽60的两个侧壁,因此能够增大两个侧壁相对于槽底的角度,在凸轮槽60移动的凸部50难以从凸轮槽60脱离,并且能够使其沿着凸轮槽60而无晃动且顺畅地移动。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凸部50形成于移动部件40的外周,凸轮槽60形成于主体部件15的筒状部17的内周,移动部件40的与从所述主体部件15的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相反侧的基端侧呈凹陷的近似圆筒形状,在其内部设置有供弹簧部件55配置的弹簧收容空间41(参照图7),能够减小移动部件40的外径,能够实现伸缩装置10的紧凑化。
而且,伸缩装置10进行如下动作。即,如图1所示,在开闭部件5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而打开的状态下,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嵌合(参照图6(a)),移动部件40相对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保持为凸出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起将开闭部件5关闭,则移动部件40的卡合片45进入开闭部件5的卡合部7的卡合槽8内(参照图9),利用该开闭部件5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
于是,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脱离,并且被第1引导槽65的引导槽65a按压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拉入至筒状部17内,在凸部50与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抵接之后,利用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再次对移动部件40向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侧进行按压,凸部50被第1引导槽65的引导面65c按压引导。而且,凸部50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由此移动部件40被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参照图6(b)以及图6(c)),并且卡合片45旋转而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参照图10),开闭部件5保持为关闭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下,使驱动装置70的蜗轮71向规定方向旋转,使卡止部件80在与移动部件40接近的方向上滑动,如图11所示,使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卡合,由此能够进一步将移动部件40压入。其结果,无法使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脱离,能够锁止为将开闭部件5关闭的状态。另外,使驱动装置70的蜗轮71在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使卡止部件80在从移动部件40离开的方向上滑动,由此使得卡止凸部83从移动部件40的锁止槽47脱离,从而能够将移动部件40的无法压入的状态解除而将开闭部件5的锁止状态解除。另外,在该伸缩装置10中,能够将由使得开闭部件5升起的移动部件40构成的所谓升降器、以及以无法压入的方式将该移动部件40锁止的锁止装置实现一体化,因此与升降器和锁止装置分体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以及装置的紧凑化。
如果从上述状态起将开闭部件5压入并再次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脱离,被第2引导槽67的引导面67a按压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略微拉入至筒状部17内,并且在凸部50与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抵接之后,利用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再次将移动部件40向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侧按压,凸部50被第2引导槽67的引导槽67c按压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而且,凸部50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由此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的状态(参照图6(d)),从而使得卡合片45旋转,其长边方向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的槽方向匹配(参照图9),从而将开闭部件5的关闭状态的锁止的解除。另外,利用移动部件40对开闭部件5进行按压而使得闭部件5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以规定高度升起(升降动作),因此能够通过手动方式将开闭部件5打开。
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关闭方向上对开闭部件5进行按压,则设置于移动部件40的前端侧的卡合片45插入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移动部件40被开闭部件5按压而一边旋转一边被拉入至筒状部17内,如果凸部50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则与移动部件40一起转动的卡合片45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参照图10),因此能够将开闭部件5保持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如果再次对开闭部件5进行按压,则凸部50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脱离,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凸部50再次与凸轮槽60的第1嵌合槽61嵌合,但是,此时,移动部件40的卡合片45变为能够相对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插入或脱离的角度,因此能够将移动部件40和开闭部件5的卡合解除而将开闭部件5打开。
而且,在该伸缩装置10中,通过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而使得凸部50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反复移动,能够将移动部件40交替地保持为凸出的状态或者拉入的状态。另外,凸部50的移动沿着以沿筒状部17的内周环绕的方式配置的第1引导槽65以及第2引导槽67,因此能够如专利文献1的锁止构造的图15所示的心形凸轮槽那样使得杆在旋转方向上实现超行程,无需向心形凸轮槽的凹陷部分引导,能够减小凸部50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该伸缩装置10中,在凸部50滑动的凸轮槽60设置有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地形成的第1引导槽65以及第2引导槽67,因此在使得移动部件40相对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时或者拉入时,凸部50被倾斜的第1引导槽65、第2引导槽67引导而能够使得移动部件40逐渐旋转,能够使移动部件40的旋转动作变得顺畅。其结果,在卡合片45设置于移动部件40的情况下,通过卡合片45的旋转而将开闭部件5的卡合部7拉入,并且可靠地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能够形成为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而可靠地将开闭部件5关闭的状态。此外,在凸轮槽不具有倾斜的引导槽,例如在较长的槽和较浅的槽组合而成的凸轮槽的情况下,在凸部越过较长的槽而在较浅的槽移动时,在移动部件旋转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凸部越过较长的槽时,移动部件突然旋转,因此也有可能因情况的不同而使得卡合片不与开闭部件的卡合槽卡合。
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参考例。此外,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该旋转式伸缩装置10A(下面称为“伸缩装置10A”)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凸部50A凸出设置于筒状部17的内周,在移动部件40的外周形成有供凸部50A嵌入的凸轮槽60A。
此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构造进行说明,因此为了方便而由虚拟线对筒状部17进行记载。
另外,在移动部件40的外周形成的凸轮槽60A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凸轮槽60相同地,具有:第1嵌合槽61,凸部50A与该第1嵌合槽61嵌合而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凸出的状态;第2嵌合槽63,凸部50A与该第2嵌合槽63嵌合而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拉入至筒状部17内的状态;第1引导槽65,在凸部50A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时,将凸部50A从第1嵌合槽61向第2嵌合槽63引导,形成为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以及第2引导槽67,在凸部50A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时,将凸部50A从第2嵌合槽63向第1嵌合槽61引导,形成为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按照第1嵌合槽61、第1引导槽65、第2嵌合槽63、第2引导槽67的顺序沿着筒状部17的内周而环绕配置(参照图13以及图14)。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2引导槽67的路径中途形成有用于纳入在筒状部17的内周设置的凸部50A的凸部插入槽69。并且,凸轮槽60A的第1嵌合槽61配置于移动部件40的基端侧(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的相反侧),第2嵌合槽63配置为比第1嵌合槽61更靠近移动部件40的从筒状部17的一端凸出的方向侧。
而且,如图13所示,在凸部50A与凸轮槽60A的第1嵌合槽61嵌合的状态下,移动部件40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如果从该状态起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凸部50A从凸轮槽60A的第1嵌合槽61脱离,并且被第1引导槽65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被拉入至筒状部17内,与第2嵌合槽63嵌合,由此如图14所示,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拉入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再次抵抗弹簧部件55的预紧力而对移动部件40进行按压,则凸部50A从凸轮槽60A的第2嵌合槽63脱离,被第2引导槽67引导,移动部件40一边旋转一边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凸部50A与第1嵌合槽61嵌合,由此再次如图13所示那样将移动部件40保持为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的状态。
图16~22中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伸缩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与所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所述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的凸部50与移动部件40设置为一体(参照图2以及图4),与此相对,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伸缩装置10B(下面,称为“伸缩装置10B”),如图16~18所示,凸部50B相对于移动部件40B设置为分体结构这一点有所不同。
另外,如图17、图18所示,移动部件40B具有用于对凸部50B进行安装的安装槽44。该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槽44与具有圆形的外周面的移动部件40B对应,沿着移动部件40B的外周而形成为圆弧状(参照图17(a)以及图20)。另外,如图16、图17所示,在移动部件40的基端侧、且在沿着呈带状的卡合片45B的伸出方向的外周的相对的部位,分别形成呈矩形形状的锁止槽47B、47B,卡止部件80的卡止凸部83相对于该锁止槽47B卡合或脱离。
另一方面,该实施方式的凸部50B弯曲成适合于安装槽44的圆弧状,具有插入于所述安装槽44的弯曲部51、以及从该弯曲部51的两端部向移动部件40B的外径方向伸出的凸出部53、53。
而且,在凸部50B安装于安装槽44的状态下,如图17(b)、图20所示,一对凸出部53、53配置于在移动部件40B的周向上相对的2个部位。上述一对凸出部53、53分别嵌入于由第1主体部20以及第2主体部30的相对的端面形成的凸轮槽60。此外,凸出部53可以仅设置于弯曲部51的一端部。另外,凸出部53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凸部50同样地剖面呈圆形。
上述凸部50B例如通过适当地使得由不锈钢、弹簧钢材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圆形剖面的金属线材弯曲而形成。但是,作为凸部,并不局限于金属材料,例如,也可以由聚缩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S)、聚醚醚酮(PEEK)等合成树脂、利用玻璃、碳素纤维等对上述合成树脂实施强化后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只要与移动部件分体即可。但是,优选凸部由比移动部件硬的材料形成。
另外,如图18(b)所示,在移动部件40B配置于第1主体部20的筒状部(这里代表第1筒部21。下同)内的状态下,可以使所述安装槽44从第1主体部20的筒状部(第1筒部21)的内周露出。
并且,如图19所示,在移动部件40B的前端侧设置的呈带状的卡合片45B形成为其轴向长度L大于第1主体部20的筒状部(第1筒部21)的内径D。
上述构造的伸缩装置10B可以以下述方式组装而成。首先,如图18(a)所示,将移动部件40B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的一端侧开口(与第2主体部20相反侧的开口)插入,如图18(b)所示,将该移动部件40B的基端侧从第1筒部21的另一端侧开口(分割面侧的开口)插出,使设置于移动部件40B的安装槽44从该第1筒部21的内周露出。然后,将凸部50B的弯曲部51插入于安装槽44,由此如图18(c)所示,在凸部50B的凸出部53、53从安装槽44的周向两端向移动部件40B的外径方向伸出的状态下,将凸部50B安装于安装槽44,使得凸部50B形成于移动部件40B。
即,在本发明中,凸部“形成于移动部件的外周”不仅是指凸部一体地设置于移动部件的方式(参照所述实施方式),而且还代表将相对于移动部件分体的凸部安装于移动部件而设置于移动部件的外周的方式。
此外,通过将第2主体部30组装于第1主体部20,使得凸部50B的一对凸出部53、53嵌入于由第1主体部20以及第2主体部30的相对的端面形成的凸轮槽60,利用筒部21将其外周包围,因此凸部50B不会从移动部件40B脱落。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移动部件40B配置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内的状态下,安装槽44能够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的内周露出,因此在将移动部件40B配置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内之后,仅通过将凸部50B的弯曲部51插入于从该第1筒部21的内周露出的安装槽44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凸部50B安装于移动部件40B,能够提高凸部50B相对于移动部件40B的安装作业性。
另外,如图19所示,移动部件40B的卡合片45B形成为其轴向长度L大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的内径D,因此能实现如下作用效果。参照图21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B是用于使开闭部件5升起的升降器,该移动部件40B的移动轨迹T1呈沿着主体部件15的筒状部17的轴心C的直线状。另一方面,该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B的应用部位用于经由铰接部3而开闭的开闭部件5(参照图1),如图21所示,该移动轨迹(开闭时的轨迹)T2呈曲线状。因此,在移动部件40B的移动轨迹T1与开闭部件5的移动轨迹T2之间会产生偏差G。
在存在这种偏差G的情况下,移动部件40B从筒状部17的凸出方向一端凸出,卡合片45B的长边方向变为沿着卡合槽8的槽方向的朝向,在卡合片45B有可能从卡合槽8脱离时,有时卡合片45B容易卡挂于卡合槽8的内周。因此,需要增大卡合槽8的开口长度K,于是为了在关闭状态下将开闭部件5锁止而将开闭部件5压入,将移动部件40B拉入至筒状部17内,在凸部50B的凸出部53与凸轮槽60的第2嵌合槽63嵌合时,卡合片45B难以与卡合槽8的内周卡合,因此必须增大卡合片45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即,在移动部件40B的移动轨迹T1与开闭部件5的移动轨迹T2之间产生偏差G,因此需要考虑相对于卡合槽8的开口的、卡合片45B的退避量而增大卡合槽8的开口长度K,需要以相对于该开口长度K能实现足够的重叠量的方式设定卡合片45B的长度L。在该实施方式中,卡合片45B的长度L形成为大于第1主体部20的第1筒部21的内径D,因此能够使得卡合片45B可靠地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能够可靠地进行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开闭部件5的开闭锁止。
此外,该伸缩装置10B与所述实施方式的伸缩装置10相同地,能够安装于形成为图1所示的近似圆筒箱状的固定部件1的外表面。在图1中,伸缩装置10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外表面的安装角度E1与固定部件1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可以考虑固定部件1向车身1a的燃料供给口周缘的设置空间,相对于固定部件1的外表面以比所述安装角度E1更朝向斜内侧的安装角度E2对伸缩装置10、伸缩装置10B进行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部件40B的移动轨迹T1与开闭部件5的移动轨迹T2之间的偏差G较大,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形成卡合片45B的长度L,因此能够使得卡合片45B可靠地与开闭部件5的卡合槽8卡合。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凸部50B相对于移动部件40B设置为分体,因此例如通过由金属等弯曲强度较强的材料形成凸部50B,能够使得凸部B的外径(这里为凸出部53的外径)小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凸部50的外径,由此实现如下作用效果。参照图22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图22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即,凸部50B的凸出部53的外径小于图8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凸部50的外径,并且对于凸出部53以及凸部50的从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至第2嵌合槽63的行程S3(下面简称为“行程S3”),使得凸出部53的所述行程S3小于凸部50的所述行程S3。
在该情况下,通过减小凸部50B的凸出部53的外径,能够缩短行程S3,并且即使缩短行程S3,也能够增大第1引导槽65的引导面65c的相对于筒状部17的周向的倾斜角θ,因此能够使得从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朝向第2嵌合槽63的拉入力H在沿着筒状部17的轴心的方向上减小并在沿着筒状部17的周向的方向上增大,能够容易使凸出部53向筒状部内周的一个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减小凸部50B的凸出部53的外径,从而如图22所示,能够确保相对于用于将凸部50B的移动限制在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上的凸轮槽60的凸部50B的重叠量R。这里所说的重叠量R代表从所述P2至由第1引导槽65的止动部65b限制了移动的状态的凸部50B为止的距离(图22的纸面中,参照右侧的R)、或者从所述P6至由第2引导槽67的止动部67b限制了移动的状态下的凸部50B为止的距离(图22的纸面中,参照左侧的R),但能够确保这种重叠量R大于第1实施方式的凸部50的情况下的重叠量R,因此能够抑制凸部50B的凸出部53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另一方向移动,能够使其可靠地向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移动。
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得凸部50B设置为与移动部件40B分体,能够使得凸部B的凸出部53的外径小于凸部50的外径,因此由此如图22所示那样能够缩短凸部50B的凸出部53的压入行程S3。另外,能够确保相对于用于将凸部50B的移动限制在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上的凸轮槽60的、凸部50B的重叠量R,并能够增大第1引导槽65的引导面65c的相对于筒状部17的周向的倾斜角θ,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得凸部50B(这里为凸出部53)在筒状部17的内周的一个方向上移动,并且在难以确保移动部件40B的压入行程量的部位也能够设置伸缩装置10B。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安装槽44沿着移动部件40B的外周而形成为圆弧状,凸部50B具有插入于安装槽44的弯曲部51、以及从该弯曲部51的端部向移动部件40B的外径方向伸出的凸出部53,该凸出部53构成为嵌入于凸轮槽60,因此如图20所示,在弹簧部件55收容于移动部件40B的内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凸部50B的凸出部53与弹簧部件55发生干扰,能够可靠地进行弹簧部件55的伸缩动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凸部50B的凸出部53设置于弯曲部51的两端部,因此如果对移动部件40B进行按压,则2个凸出部53、53在凸轮槽60内移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压入力使得移动部件40B相对于主体部件15的筒状部17均衡地沿轴向移动,或者能够使其旋转,并且能够减小凸部50B的凸出部53的外径,能够进一步缩短移动部件40B的压入行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标号的说明
1 固定部件
5 开闭部件
8 卡合槽
10、10A、10B 旋转式伸缩装置(伸缩装置)
15 主体部件
17 筒状部
20 第1主体部
28 密封部件
30 第2主体部
40、40B 移动部件
41 弹簧收容空间
44 安装槽
45、45B 卡合片
47、47B 锁止槽
50、50A、50B 凸部
51 弯曲部
53 凸出部
55 弹簧部件
60、60A 凸轮槽
61 第1嵌合槽
63 第2嵌合槽
65 第1引导槽
67 第2引导槽
70 驱动装置
80 卡止部件

Claims (8)

1.一种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件,其具有内周呈圆形形状的筒状部;
移动部件,其外周呈圆形形状,并且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的筒状部内,保持为相对于该筒状部而能够沿轴向滑动并能够旋转;
弹簧部件,其对该移动部件向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凸出的方向进行预紧;
凸部,其形成于所述移动部件的外周;以及
凸轮槽,其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供所述凸部嵌入,
所述凸轮槽具有:第1嵌合槽,所述凸部与该第1嵌合槽嵌合而将所述移动部件保持为从所述筒状部凸出的状态;第2嵌合槽,所述凸部与该第2嵌合槽嵌合而将所述移动部件保持为拉入至所述筒状部内的状态;第1引导槽,其形成为,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1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所述弹簧部件的预紧力而对所述移动部件进行按压时,将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嵌合槽向所述第2嵌合槽引导,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以及第2引导槽,其形成为,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在抵抗所述弹簧部件的预紧力而对所述移动部件进行按压时,将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嵌合槽向所述第1嵌合槽引导,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周的一个方向倾斜,所述凸轮槽按照所述第1嵌合槽、所述第1引导槽、所述第2嵌合槽、所述第2引导槽的顺序沿着所述筒状部的内周而环绕配置,
所述主体部件由在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上分割出的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构成,在所述第1主体部以及所述第2主体部组装后的状态下,由所述第1主体部以及所述第2主体部的相对的端面形成所述凸轮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件的与从所述主体部件凸出的方向相反侧的基端侧呈凹陷的形状,在其内部设置有供所述弹簧部件配置的弹簧收容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式伸缩装置用于相对于固定部件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的开闭锁止,安装于所述固定部件,
在所述移动部件的从所述主体部件凸出的方向的前端侧设置有卡合片,该卡合片随着所述凸部在所述凸轮槽移动而旋转并改变角度,相对于设置于所述开闭部件的卡合槽卡合或脱离,
所述旋转式伸缩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1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所述卡合片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得到解除,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所述卡合片与所述卡合槽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式伸缩装置具有驱动装置,
在所述移动部件的与从所述主体部件凸出的方向相反侧的基端侧形成有锁止槽,
设置有如下卡止部件,即,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而使得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筒状部拉入的状态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而与所述锁止槽卡合,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该卡止部件与所述锁止槽卡合的状态下,无法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移动部件进一步压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相对于所述移动部件分体设置,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具有用于对所述凸部进行安装的安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沿着所述移动部件的外周而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凸部具有:弯曲部,其插入于所述安装槽;以及凸出部,其从上述弯曲部的端部向所述移动部件的外径方向伸出,所述凸出部构成为嵌入于所述凸轮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的两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旋转式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与所述移动部件分体设置,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具有用于对所述凸部进行安装的安装槽,
在所述移动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主体部的筒状部内的状态下,所述安装槽能够从所述第1主体部的筒状部的内周露出,
所述移动部件的卡合片形成为大于所述第1主体部的筒状部的内径。
CN201780052476.1A 2016-08-26 2017-08-21 旋转式伸缩装置 Active CN109642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6264 2016-08-26
JP2016-166264 2016-08-26
JP2017047727 2017-03-13
JP2017-047727 2017-03-13
PCT/JP2017/029725 WO2018038034A1 (ja) 2016-08-26 2017-08-21 回転式伸縮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2442A CN109642442A (zh) 2019-04-16
CN109642442B true CN109642442B (zh) 2020-12-22

Family

ID=6124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2476.1A Active CN109642442B (zh) 2016-08-26 2017-08-21 旋转式伸缩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9382B2 (zh)
JP (1) JP6686258B2 (zh)
CN (1) CN109642442B (zh)
DE (1) DE112017004266T5 (zh)
WO (1) WO20180380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6571B (zh) * 2016-05-04 2018-11-06 杰必机电配件(上海)有限公司 盖板控制装置及汽车
JP6876644B2 (ja) * 2018-02-27 2021-05-2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リッド開閉装置
JP7027657B2 (ja) * 2018-04-24 2022-03-02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開閉体の開閉ロック装置
JP7054372B2 (ja) * 2018-08-24 2022-04-13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蓋体開閉装置
JP7171902B2 (ja) * 2019-04-19 2022-11-15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回転式伸縮装置
JPWO2021045066A1 (zh) * 2019-09-04 2021-03-11
DE102019126481B3 (de) * 2019-10-01 2021-02-1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zum Verriegeln einer Ladeklappe eines elektrisch betriebenen Kraftfahrzeuges und elektrisch betriebenes Kraftfahrzeug umfassend eine solche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CN111075284A (zh) * 2019-12-27 2020-04-28 宁波华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汽车加油箱盖或充电箱盖上的车用微型执行器
CN111119615B (zh) * 2020-03-30 2020-07-03 宁波奥云德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执行器
CN111659546A (zh) * 2020-04-24 2020-09-15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机
JP7425928B2 (ja) * 2020-09-25 2024-01-31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進退移動装置
JP7489937B2 (ja) 2021-03-31 2024-05-24 株式会社神菱 開閉装置
WO2022230597A1 (ja) * 2021-04-30 2022-11-03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進退移動装置およびリッド開閉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3977U (zh) * 1980-10-23 1982-05-07
CN101426662A (zh) * 2006-04-25 2009-05-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上推装置
CN101548057A (zh) * 2006-11-13 2009-09-30 索格米股份公司 盖子用开关装置
FR3016854A1 (fr) * 2014-01-24 2015-07-31 Mgi Coutier Espana Sl Dispositif de fermeture et d’ouverture pour la fermeture et l’ouverture d’un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trappe a carburant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de fermeture et d’ouverture
WO2015162861A1 (ja) * 2014-04-25 2015-10-29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リッド装置
WO2016098851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リッド開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0175B2 (ja) * 2011-03-02 2015-03-25 株式会社ニフコ 押上装置
DE102011116068A1 (de) 2011-07-22 2013-01-24 Kiekert Ag Tankklappenverriegelung
DE102012004078A1 (de) * 2012-03-02 2013-09-0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US9327594B2 (en) * 2013-08-15 2016-05-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cess system for vehicle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magnetic sensor to detect access door position
US9656544B2 (en) * 2013-09-17 2017-05-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flap arrangement
JP5878508B2 (ja) * 2013-10-31 2016-03-08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KR101620736B1 (ko) * 2013-12-02 2016-05-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리드장치
DE202014002556U1 (de) * 2014-03-22 2015-06-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lappen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267075B2 (en) * 2017-05-01 2019-04-23 Nio Usa, Inc. Self-contained door hinge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3977U (zh) * 1980-10-23 1982-05-07
CN101426662A (zh) * 2006-04-25 2009-05-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上推装置
CN101548057A (zh) * 2006-11-13 2009-09-30 索格米股份公司 盖子用开关装置
FR3016854A1 (fr) * 2014-01-24 2015-07-31 Mgi Coutier Espana Sl Dispositif de fermeture et d’ouverture pour la fermeture et l’ouverture d’un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trappe a carburant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de fermeture et d’ouverture
WO2015162861A1 (ja) * 2014-04-25 2015-10-29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リッド装置
WO2016098851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リッド開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84819A1 (en) 2019-06-20
JPWO2018038034A1 (ja) 2019-06-20
US10919382B2 (en) 2021-02-16
DE112017004266T5 (de) 2019-05-09
WO2018038034A1 (ja) 2018-03-01
CN109642442A (zh) 2019-04-16
JP6686258B2 (ja) 2020-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2442B (zh) 旋转式伸缩装置
US9074389B2 (en) Lock apparatus for opening/closing member
KR100838049B1 (ko) 압상장치
JP4699160B2 (ja)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JP6309276B2 (ja) ラッチ装置
WO2016098851A1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
JP6346444B2 (ja) 押上装置
KR101322540B1 (ko) 압상장치
KR101538275B1 (ko) 출몰식 필기구의 푸쉬 로크장치
JP2004251421A (ja) 緩衝装置
JP6600104B2 (ja) プッシュリフター
JP2011256528A (ja)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開閉装置
JP2012517548A (ja) プッシュプッシュ機構を備えた作動装置を固定するための固定装置
JP2017154720A (ja) ハウジングユニット及び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US11162283B2 (en) Vehicle lid lock device
CN101304926A (zh) 螺纹式帽及安全帽
CN113574238B (zh)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JP2013225957A (ja) グロメット
EP4234958A2 (en) Adjustable stopper with locking ring
WO2021045066A1 (ja) 開閉体の押上げ装置
KR101232843B1 (ko) 에어 댐퍼
KR101758890B1 (ko) 슬라이딩 도어용 하부 롤러 지지구조
KR101644134B1 (ko) 주유구 개폐장치
CN114761654B (zh) 解锁装置
JP3977588B2 (ja) ラッチ受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