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8513A - 传动带 - Google Patents

传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8513A
CN109578513A CN201811078246.5A CN201811078246A CN109578513A CN 109578513 A CN109578513 A CN 109578513A CN 201811078246 A CN201811078246 A CN 201811078246A CN 109578513 A CN109578513 A CN 109578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p
face
hook portion
inclined surface
colum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782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78513B (zh
Inventor
二宫启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78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8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78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8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2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1/24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1)。传动带(1)包括箍(2)和由箍捆扎成环状的多个元件(3)。在各元件(3)设置有在组装时使箍的一方的端部(2f)进入的组装用空间(17)。各元件(3)构成为使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的宽度(WF)小,使收容于组装用空间(17)的箍的端部(2f)与第一柱部(6)接触的抵接部(6f)与第二钩部(9)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的宽度(WF)大。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包括构成为分别与箍的边缘(2c)中的对应的一个接触而限制元件(3)与箍的相对移动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

Description

传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带状的箍和使姿势一致地排列并由所述箍捆扎成环状的多个板片状的元件的传动带。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表2017-516966中记载了无级变速器用的传动带。日本特表2017-516966记载的传动带包括带状的箍(环状载体)及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多个横向部件)。所述多个元件分别包括基座部及两个柱部。所述两个柱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划定开口部,所述箍配置于该开口部。另外,在位于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所述基座部的部位设置有组装所述箍的鞍面。所述多个元件沿着箍的周向配置成一列。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所述第一柱部是所述两个柱部中的一方且配置于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之后称为“元件宽度方向”)一侧的柱部,所述第二柱部是所述两个柱部中的另一方且配置于所述元件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柱部。所述多个元件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元件(类型I的元件、类型II的元件)。在类型I的各元件中,在第一柱部设置有从第一柱部朝向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一钩部,将配置于鞍面的箍卡定,防止元件从箍脱落。在类型I的各元件中,在第二柱部设置有与第一钩部相比相当小的第二钩部。在类型II的各元件中,在第二柱部设置有第一钩部,在第一柱部设置有与第一钩部相比相当小的第二钩部。即,类型II的元件与类型I的元件构成为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的位置关系相反。类型I的元件和类型II的元件在所述周向上交替地或以随机的顺序排列。在各元件的第一柱部及第二柱部分别设置有凸起部(凸部)和凹坑部(凹部)。通过各元件的凸起部与相邻的元件的凹坑部嵌合,从而使在周向上相邻的元件彼此位置匹配,限制相对移动。并且,在上述那样的类型I及类型II的元件中的钩部与基座部之间配置箍,将多个元件捆扎成环状。传动带的结构如上。
如上所述,日本特表2017-516966记载的传动带的各元件仅在一方的柱部设置有大的第一钩部。另一方的柱部的第二钩部与第一钩部相比相当小。例如,第二钩部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开口部的宽度与箍的宽度之间的差的一半以下。因此,在各元件为单体的状态下将箍向元件中央部的开口部分嵌入时第二钩部不会成为妨碍,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与箍。类型I的元件的第一钩部的位置和类型II的元件的第一钩部的位置在元件宽度方向上呈左右对称。通过将类型I的元件和类型II的元件组合并排列,从而用类型I的各元件的第一钩部和类型II的各元件的第一钩部将箍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卡定,防止元件从箍脱落。然而,例如当由于传动带随时间老化而产生箍的拉长或元件的卡合部分的磨损、压曲等时,相邻的元件间的间隙变大,结果,各元件的凸起部与相邻的元件的凹坑部的嵌合有可能脱离。当凸起部与凹坑部的嵌合脱离时,元件成为能够以单体移动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例如当振动传递给传动带并由于该振动的影响而使得元件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移动时,如上所述第二钩部相当小,所以第二钩部与箍的端部的卡合容易脱离。因此,例如元件有可能在自重的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落下。因此,元件有可能从箍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包括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开口的多个元件和配置于所述元件的所述开口的箍,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与箍,并构成为可靠地防止元件从箍脱落。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包括带状的箍和排列并由所述箍捆扎成环状的多个板片状的元件的传动带。所述箍包括内周面、外周面及将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互相连接的两个侧面。
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基座部、第一柱部、第二柱部、第一钩部及第二钩部。所述基座部包括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即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基座部包括鞍面。所述鞍面设置在基座部的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上端的一部分。所述鞍面构成为与所述箍的内周面接触。第一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第一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第二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第二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所述第一钩部从所述第一柱部向所述第二柱部延伸出。所述第二钩部从所述第二柱部向所述第一柱部延伸出。在所述多个元件中的每一个,在与所述第一柱部的根基部相邻且处于所述基座部与第一钩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组装用空间。所述组装用空间被划定成在对所述元件和所述箍进行组装时使所述箍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所述第一钩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小。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大。所述抵接部是在使所述箍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且使其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时所述箍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的部位。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一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二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另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为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与包括所述鞍面并与所述鞍面共面的预定的假想面的距离在所述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所述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沿着所述元件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柱部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所述箍的所述厚度小。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与所述预定的假想面的距离在所述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所述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沿着所述元件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柱部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所述箍的所述厚度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曲面或通过将相对于所述鞍面的斜率不同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以预定的斜率相对于所述鞍面倾斜的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组装用空间为由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柱部相向的所述第一柱部的内壁面及引导面划定的空间,所述引导面为从所述鞍面的所述第一柱部侧的端部延伸出的曲面或平面且相对于所述鞍面在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同的方向上倾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元件各自构成为所述第二开口宽度比对角距离大。所述对角距离为所述箍的所述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与所述箍的所述内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所述外周面的所述两个边缘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两个边缘中的所述一个处于对角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一凹坑部、第二凸起部及第二凹坑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从所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柱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第一凹坑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柱部的所述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所述第二凸起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柱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第二凹坑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柱部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所述元件各自的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第一凹坑部嵌合。所述元件各自的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第二凹坑部嵌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凸起部和凹坑部。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中央部分,并从所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所述凹坑部设置于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中央部分,并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所述多个元件各自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多个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凹坑部嵌合。
在传动带中,所述多个元件各自构成为与第一及第二柱部的根基部相邻的空间的形状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左右成为非对称。与第一柱部相邻的空间比与第二柱部相邻的空间大。与各元件的第一柱部相邻的空间用作能够在对元件和箍进行组装时使箍的一端部进入至元件的第一柱部的根部附近的组装用空间。各元件包括用于维持将元件与箍组装了的状态的第一钩部及第二钩部,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比箍的宽度小。而且,设置上述那样的组装用空间。由此,能够使将一端部相对于元件倾斜地放入组装用空间的箍通过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与箍。
在所述传动带中,在所述第一钩部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钩部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构成为限制元件与箍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第一移动限制面及第二移动限制面。第一移动限制面及第二移动限制面例如为相互相向并且分别与元件的鞍面相向的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因此,在元件和箍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与第一移动限制面或第二移动限制面抵接。即,即使产生配置于鞍面的箍与元件的相对移动,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也立即与元件的第一移动限制面或第二移动限制面抵接,从而防止进一步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元件从箍脱落这种程度的大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传动带中,第一移动限制面及第二移动限制面构成为第一移动限制面和第二移动限制面中的每一个与包括鞍面并与鞍面共面的所述假想面的距离在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鞍面上的箍在沿着元件宽度方向朝向第一柱部及第二柱部中的相应的一方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箍的厚度小。即,如上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和第二移动限制面为相互相向并且分别与元件的鞍面相向的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由此,能够限制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元件与箍的相对移动,并且也限制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元件与箍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元件从箍脱落。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移动限制面及第二移动限制面为相互相向的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从而能够在使箍的一端部暂时进入元件的组装用空间时,使箍相对于元件倾斜,将箍的一方的端部容易地插入组装用空间。并且,在从组装用空间拔出箍的一端部并使箍的另一方的端部嵌入未形成有组装用空间的第二钩部与鞍面之间的空间时,能够避免箍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第二钩部的干涉,使箍容易地配置于元件的鞍面。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与箍。因此,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传动带中,能够确保元件与箍的组装的容易性,并且可靠地防止或抑制元件从箍的脱落。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部件,并且附图中: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的一例的图,且是示出将传动带卷绕于带传动装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轮的状态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结构的图,且是示出各元件的结构的元件的主视图及示出箍的结构的箍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结构的图,且是示出元件及箍的结构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出传动带的箍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结构的图,且是示出各元件及箍的各部分的尺寸、位置关系等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组装形态的图,且是示出在组装的初期将箍的一端部向各元件的组装用空间嵌入的形态以及组装的初期中的元件及箍的各部分的尺寸、位置关系等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组装形态的图,且是示出以嵌入组装用空间的所述一端部为中心使箍旋转而将箍配置于元件的鞍面的形态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图9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
图10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为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图11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
图12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图13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作为第一移动限制面的第一钩部的第一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一钩部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的组合,作为第二移动限制面的第二钩部的第二倾斜面是以划定第二钩部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的组合。
图14是用于说明传动带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示出如下结构的图:在各元件的基座部的中央部分设置凸起部及凹坑部。
图15是示出图14所示的传动带(在各元件的基座部的中央部分设置凸起部及凹坑部的结构)中的元件及箍的结构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用作在两个带轮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带传动装置的V带。本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例如用于搭载在车辆上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传动带1卷绕于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以下,有时也统称为带轮P1、P2)各自的带轮槽Pv。并且,传动带1利用在传动带1与带轮P1、P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传递转矩。
例如,如图2、图3所示,传动带1具备带状的箍2和多个(例如数百块)板片状的元件3。并且,使姿势一致地排列多个元件3并由箍2捆扎成环状,从而构成传动带1。
如上所述,箍2是用于将多个元件3捆扎成环状并保持的部件。因此,要求箍2兼有能够在传动带1卷绕于带轮P1、P2时自由地变更其卷绕直径用的足够的挠性和用于在动力传递时对抗从带轮P1、P2受到的传递转矩、夹压力的足够的抗张强度。因此,例如,如图4所示,箍2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块钢带等具有挠性的金属制的带状部件。
各元件3例如是金属制的板片状的部件。各元件3包括具备鞍面5的基座部4、具备第一凸起部10及第一凹坑部11的第一柱部6、具备第二凸起部12及第二凹坑部13的第二柱部7、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基座部4是元件3的主体部分。元件3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以下,称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一方的端部成为第一端部4a,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另一方的端部成为第二端部4b。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部4的右侧的端部成为第一端部4a,基座部4的左侧的端部成为第二端部4b。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及第二端部4b的端面4d与划定带轮槽Pv的带轮P1、P2的锥面对应地倾斜。这些左右的端面4c、4d为元件3的所谓的侧表面,与划定带轮P1、P2的带轮槽Pv的锥面摩擦接触,在带轮P1、P2与传动带1之间传递转矩。
鞍面5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箍2的内周面2a接触并设置于元件3的高度方向(图2、图3的上下方向;以下,称为元件高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上端面4e。具体而言,鞍面5是如后述那样分别形成于基座部4的第一端部4a、第二端部4b的第一柱部6与第二柱部7之间的上端面4e的部位。
第一柱部6以超过鞍面5地向上方延伸(竖起)的方式设置于基座部4的第一端部4a。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柱部6从基座部4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第一端部4a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第一柱部6与基座部4为一体。
第二柱部7以超过鞍面5地向上方延伸(竖起)的方式设置于基座部4的第二端部4b。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柱部7从基座部4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第二端部4b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第二柱部7与基座部4为一体。
此外,上述第一端部4a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一方(图2的右侧)的端部的周边部分(包括端面4c)。因此,第一柱部6也可以从包括端面4c的第一端部4a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即,第一柱部6也可以从端面4c连续地以与端面4c相同的斜率向上方延伸。另一方面,第一柱部6也可以不从端面4c连续地以与端面4c相同的斜率向上方延伸。例如,第一柱部6也可以以与端面4c不同的斜率从第一端部4a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即,第一柱部6也可以不与端面4c连续地向上方延伸。例如,第一柱部6也可以从在朝向基座部4的中心部3a的方向上从端面4c离开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柱部6不与端面4c连续而与鞍面5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
同样地,上述第二端部4b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另一方(图2的左侧)的端部的周边部分(包括端面4d)。因此,第二柱部7也可以从包括端面4d的第二端部4b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即,第二柱部7也可以从端面4d连续地以与端面4d相同的斜率向上方延伸。另一方面,第二柱部7也可以不从端面4d连续地以与端面4d相同的斜率向上方延伸。例如,第二柱部7也可以以与端面4d不同的斜率从第二端部4b向元件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即,第二柱部7也可以不与端面4d连续地向上方延伸。例如,第二柱部7也可以从在朝向基座部4的中心部3a的方向上从端面4d离开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柱部7不与端面4d连续而与鞍面5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
因此,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柱部6及第二柱部7均不与带轮P1、P2接触,不会从带轮P1、P2接受载荷。即,从带轮P1、P2朝向元件宽度方向的力不会作用于第一柱部6及第二柱部7。因此,第一柱部6及第二柱部7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提高。
第一钩部8从第一柱部6向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中心部3a延伸。具体而言,第一钩部8从元件高度方向上的第一柱部6的上端部6a向中心部3a突出。第一钩部8与第一柱部6及基座部4为一体。
此外,中心部3a是与形状相关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中心,或者是与尺寸相关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中心。即,中心部3a是示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中心位置的中心线,且是示出将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二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
第二钩部9从第二柱部7向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中心部3a延伸。具体而言,第二钩部9从元件高度方向上的第二柱部7的上端部7a向中心部3a突出。第二钩部9与第二柱部7及基座部4为一体。
上述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分别包括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第一移动限制面14或第二移动限制面15在元件3与配置在鞍面5上的箍2向元件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箍2的外周面2b的两个边缘2c中的一方接触,从而限制元件3与箍2进一步相对移动。所述两个边缘2c是箍2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以下,称为箍宽度方向)上的外周面2b的两端,且是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中的一方即侧面2d及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中的另一方即侧面2e与外周面2b相交的角落部分。将在后面说明上述那样的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的具体形状、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具体形状、以及从该形状得到的特有的作用效果等的详细情况。
第一凸起部10设置于第一柱部6的上端部6a。具体而言,第一凸起部10从元件3的板厚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以下,称为元件板厚方向)上的第一柱部6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6b向外部突出。各元件3(即,多个元件3各自)的第一凸起部10构成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相接的元件3(即,多个元件3中的在箍2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第一凹坑部11平缓地嵌合。
第一凹坑部11设置于第一柱部6的上端部6a。具体而言,第一凹坑部11从元件板厚方向上的第一柱部6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6c向内部凹陷。各元件3的第一凹坑部11构成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相邻的元件3的第一凸起部10与该元件3的第一凹坑部11平缓地嵌合。因此,在传动带1中,各元件3的第一凸起部10与在箍2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3的第一凹坑部11嵌合。
同样地,第二凸起部12设置于第二柱部7的上端部7a。具体而言,第二凸起部12从上端部7a的元件板厚方向上的第二柱部7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7b向外部突出。第二凸起部12构成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相邻的元件3的第二凹坑部13平缓地嵌合。
第二凹坑部13设置于第二柱部7的上端部7a。具体而言,第二凹坑部13从元件板厚方向上的第二柱部7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7c向内部凹陷。各元件3的第二凹坑部13构成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相邻的元件3的第二凸起部12与该元件3的第二凹坑部13平缓地嵌合。因此,在传动带1中,各元件3的第二凸起部12与在箍2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3的第二凹坑部13嵌合。
如上所述,第一凸起部10和第一凹坑部11、及第二凸起部12和第二凹坑部13分别通过互相嵌合,从而决定相邻的元件3彼此的相对位置,并且限制这些相邻的元件3彼此的相对移动。由此,维持元件3的环状的排列状态及该排列状态下的姿势。
所述多个元件3在使姿势一致而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由箍2捆扎,从而形成传动带1。并且,传动带1卷绕于带轮P1、P2。因此,需要在传动带1卷绕于带轮P1、P2的状态下使多个元件3相对于带轮P1、P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扩展且相互紧贴。因此,元件高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下侧的部分与基座部4的其余部分相比变薄。具体而言,在元件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4f,在比鞍面5靠下侧的预定位置设置有锁定边缘16。基座部4的比锁定边缘16靠下侧的部分的板厚与比锁定边缘16靠上侧的部分相比变薄。因此,在传动带1卷绕于带轮P1、P2且多个元件3呈放射状地扩展的状态下,各元件3的锁定边缘16与相邻的元件3的元件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4g接触。
如图2、图5所示,各元件3构成为第一钩部8的前端部8a与第二钩部9的前端部9a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小。前端部8a与前端部9a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向。第一开口宽度W1为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8a与前端部9a之间的最短距离。宽度WF为箍宽度方向上的箍2的两个侧面2d、2e之间的距离。这样,通过使元件3的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窄,从而如后述那样防止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元件3从箍2脱落。
如图2、图5所示,各元件3构成为从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到第一柱部6的根基部6d为止的距离即第一尺寸D1比从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到第二柱部7的根基部7d为止的距离即第二尺寸D2大。根基部6d是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与基座部4连接的部分。根基部7d是第二柱部7的内壁面7e与基座部4连接的部分。内壁面6e与内壁面7e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向。此外,内壁面6e及内壁面7e分别可以为一个平面,或者也可以为一个曲面。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平面或曲面组合而成。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内壁面6e为斜率不同的两个平面的组合,内壁面7e为一个平面。
因此,各元件3构成为配置箍2的鞍面5的形状在元件宽度方向上成为左右非对称,根基部6d及其周边的形状和根基部7d及其周边的形状在元件宽度方向上成为左右非对称。具体而言,由第一钩部8、第一柱部6、根基部6d及其附近部分、以及鞍面5的接近第一柱部6的端部5a划定的空间比由第二钩部9、第二柱部7、根基部7d的附近部分、以及鞍面5的接近第二柱部7的端部5b划定的空间大。与该第一柱部6的根基部6d相邻的大空间成为在对元件3和箍2进行组装的工序的初期使箍2的一端部进入的组装用空间17。
具体而言,组装用空间17为由后述的第一倾斜面14a、与第二柱部7相向的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及引导面18划定的空间。如后所述,第一倾斜面14a是第一钩部8的与鞍面5相向的面(即,下表面8b),且是相对于鞍面5以预定的斜率倾斜的面。引导面18是从鞍面5的端部5a延伸且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平面或曲面,相对于鞍面5向与第一倾斜面14a相同的方向倾斜。因此,在将箍2的一端部放入组装用空间17时,以箍2的该一端部的内周面2a沿着划定组装用空间17的一部分的引导面18的方式进行引导。即,箍2相对于元件3倾斜,箍2的该一端部通过在元件3的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划定的开口部而进入组装用空间17。因此,即使如前述那样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小,也能够通过在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划定的开口部而将元件3与箍2组装。
在形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时,如上所述,使用设置于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7,将元件3与箍2组装。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组装的初期阶段,暂时将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即端部2f(或2g)朝向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7斜向地插入。或者,以元件3相对于箍2倾斜且箍2的端部2f(或2g)嵌入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7的方式使元件3移动。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箍2的端部2f嵌入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7。
如图2、图6所示,各元件3构成为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与第二钩部9的前端部9a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大。具体而言,第二开口宽度W2是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与箍2抵接的抵接部6f、与前端部9a之间的距离。抵接部6f是在使所述箍2的端部2f进入组装用空间17且使其与所述第一柱部6接触时箍2的侧面2d或边缘2c与划定组装用空间17的一部分的第一柱部6接触的部位。即,抵接部6f是在使箍2的端部2f进入组装用空间17且使其与所述第一柱部6接触时所述箍2的侧面2d或边缘2c与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接触的部位。
例如,如图7所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时(之后,有时也称为“将元件3与箍2组装的中途”),以箍2的侧面2d或边缘2c与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接触的方式使箍2的端部2f进入组装用空间17(沿用箭头a示出的方向)。之后,以侧面2e接近前端部9a的方式以接近侧面2d的预定部位为中心使端部2f进入组装用空间17的箍2旋转(沿用箭头b示出的方向)。而且,以侧面2e通过前端部9a的方式使箍2旋转,并且将端部2f从组装用空间17拔出的箍2配置于元件3的鞍面5(沿用箭头c示出的方向)。或者,通过使元件3相对于箍2移动,从而以第一柱部6的内壁面6e与箍2的侧面2d或边缘2c接触的方式使箍2的端部2f插入组装用空间17。之后,以前端部9a接近侧面2e的方式以组装用空间17内的预定位置为中心使箍2的端部2f插入组装用空间17的元件3旋转。而且,以前端部9a通过侧面2e的方式使元件3旋转,并且将从组装用空间17拔出端部2f的箍2配置于元件3的鞍面5。在按这种方式将元件3与箍2组装的情况下,在侧面2e通过前端部9a时,或者在前端部9a通过侧面2e时,侧面2d或边缘2c与内壁面6e接触的部位与前端部9a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二开口宽度W2。因此,通过以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大的方式构成各元件3,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3与箍2。
此外,在上述图7所示的例子中,各元件3的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即,第一倾斜面14a)为平面的倾斜面。相对于此,如后述的例子那样,元件3的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即,第二倾斜面15a)是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的倾斜面。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的各元件3可以将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构成为曲面或以预定的斜率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平面。或者,各元件3也可以使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相对于鞍面5的斜率不同的多个平面的组合。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如图2、图6所示,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大,此外,还可以比箍2的对角距离DF大。对角距离DF是箍2的外周面2b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的边缘2c与位于该边缘2c的对角位置的箍2的内周面2a的两个边缘2h中的一方之间的距离。因此,对角距离DF比宽度WF长。所述两个边缘2h是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内周面2a的两端,且是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即侧面2d及侧面2e与内周面2a相交的角落部分。如图2、图6所示,对角距离DF是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时箍2相对于鞍面5以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下得到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箍2的宽度的最大值。因此,通过以第二开口宽度W2比对角距离DF大的方式构成各元件3,从而能够可靠且容易地组装元件3与箍2。
此外,上述第二开口宽度W2不一定必须比箍2的对角距离DF大。在以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小的方式构成各元件3的情况下,如前所述,箍2包括钢带等具有挠性的带状部件,所以也能够以使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互相接近的方式使箍2变形(挠曲或者翘曲)。因此,通过按这种方式使箍2变形,从而也能够暂时使箍2的宽度WF比第二开口宽度W2小。因此,即使在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元件3与箍2组装,但需要使箍2变形。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通过如上述那样使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或对角距离DF大,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箍2配置于元件3的鞍面5而不用使箍2变形。即,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3与箍2。另外,由于也可以不使箍2变形,所以能够在组装时减少施加于箍2的力。因此,箍2的耐久性、可靠性提高。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时,将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即端部2f(或2g)暂时插入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7。并且,使箍2通过元件3的开口部分即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的空间。之后,从组装用空间17拔出箍2的端部2f(或2g),并且使箍2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移动,使其配置于元件3的鞍面5上的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由此,将元件3与箍2组装。如上述的图2、图5所示,该情况下的规定位置是箍2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2i与元件3的中心部3a一致的位置。在将箍2配置于元件3的鞍面5上的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后,即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如前所述,元件3的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小,所以能够防止元件3从箍2脱落。
此外,能够在元件3的鞍面5设置在中心部3a向元件高度方向的上方凸出的冠部(未图示)。通过将这样的冠部或者冠部状的形状设置于鞍面5,从而在传动带1进行动作时,能够使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元件3的中心位置与箍2的中心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始终将箍2配置于上述那样的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传动带1中,为了容易进行元件3与箍2的组装,在元件3以与第一钩部8相邻的方式设置有组装用空间17。并且,元件3的第二开口宽度W2比箍2的宽度WF或对角距离DF大。因此,例如在由于上述那样的传动带1随时间老化而使得各元件3的凸起部10、12与相邻的元件3的凹坑部11、13的嵌合脱离的情况下,若元件3与箍2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则有可能使箍2的端部2f再次进入组装用空间17内。结果,元件3有可能在元件3的自重的作用下从箍2脱落。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的各元件3中,如前所述,元件3的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分别包括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是在元件3和配置在鞍面5上的箍2向元件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分别与箍2的外周面2b的两个边缘2c中的一方接触的倾斜面。因此,在箍2在鞍面5上配置于上述那样的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利用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限制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箍2与元件3的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2、图5所示,第一移动限制面14设置于第一钩部8的下表面8b。下表面8b是第一钩部8的与鞍面5相向的面,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箍2的外周面2b相向,防止元件3从箍2脱落。并且,第一移动限制面14构成为与包括鞍面5且与鞍面5共面的预定的假想平面(之后,称为“与鞍面5共面的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间隔)S1在鞍面5的靠中心部3a的部位比箍2的厚度TF大,且在沿着元件宽度方向朝向第一柱部6的方向上从箍2离开的部位比厚度TF小。即,第一移动限制面14成为以随着从第一钩部8的第一柱部6侧朝向前端部8a侧而其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S1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4a。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倾斜面14a是相对于鞍面5以预定的斜率倾斜的平面。距离S1是第一移动限制面14即第一倾斜面14a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如上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14成为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4a,所以距离S1与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应地变化。另外,厚度TF是箍2的厚度方向上的箍2的内周面2a与外周面2b之间的最长距离。
同样地,第二移动限制面15设置于第二钩部9的下表面9b。下表面9b是第二钩部9的与鞍面5相向的面,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箍2的外周面2b相向,防止元件3从箍2脱落。并且,第二移动限制面15构成为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间隔)S2在鞍面5的靠中心部3a的部位比箍2的厚度TF大,且在沿着元件宽度方向朝向第二柱部7的方向上从箍2离开的部位比厚度TF小。即,第二移动限制面15成为以随着从第二钩部9的第二柱部7侧朝向前端部9a侧而其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S2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5a。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倾斜面15a是相对于鞍面5以预定的斜率倾斜的平面。距离S2是第二移动限制面15即第二倾斜面15a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如上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15成为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5a,所以与上述距离S1同样地,距离S2与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应地变化。此外,如后述的例子那样,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也可以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的曲面或者多个平面的组合。
第一移动限制面14是第一倾斜面14a,所述第一倾斜面14a构成为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S1在鞍面5的靠中心部3a的部位比厚度TF大,且在朝向第一柱部6的方向上从箍2离开的部位比厚度TF小。另外,第二移动限制面15是第二倾斜面15a,所述第二倾斜面15a构成为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S2在鞍面5的靠中心部3a的部位比厚度TF大,且在朝向第二柱部7的方向上从箍2离开的部位比厚度TF小。因此,如图2、图5所示,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并将箍2在鞍面5上配置于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当元件3与箍2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时,箍2的两个边缘2c中的一个与第一倾斜面14a或第二倾斜面15a的任一个部位接触。在图5中,当箍2相对于元件3向第一柱部6侧(图5的右侧)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将第一倾斜面14a与边缘2c接触的部位示出为第一接触部14b。同样地,在箍2相对于元件3向第二柱部7侧(图5的左侧)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将第二倾斜面15a与边缘2c接触的部位示出为第二接触部15b。
各元件3构成为上述第一接触部14b与第二接触部15b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第三尺寸D3)比箍2的宽度WF大。即,以第三尺寸D3比宽度WF大的方式分别设定上述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的形状、尺寸以及倾斜角度等。如图2、图5所示,第三尺寸D3设定为相对于宽度WF附加预定的间隙C得到的值。所述预定的间隙C设定为第三尺寸D3比宽度WF稍大的值。例如,以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在通常的状态(相对于元件3的鞍面5将箍2配置于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不限制箍2的移动这种程度设定间隙C的值。并且,如前所述,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在元件3与配置在鞍面5上的规定位置或接近该规定位置的位置的箍2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限制其相对移动。即,利用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防止元件3与箍2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间隙C以上的相对移动。
这样,各元件3由于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小而包括与箍2的两个侧面2d、2e分别相向的面。即,元件3的与箍2的两个侧面2d、2e相向的面分别为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均在将元件3与箍2组装了的通常的状态下分别与箍2的两个边缘2c相向而不与箍2的边缘2c接触。这些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构成为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的距离S1、S2均在鞍面5的靠中心部3a的部位比箍2的厚度TF大,且在元件宽度方向上从箍2离开的部位比箍2的厚度TF小。
因此,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元件3欲相对于箍2向图2、图5的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开口宽度W1比箍2的宽度WF小,所以箍2会卡挂于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因此,通过设置第一钩部8及第二钩部9,从而防止元件3从箍2脱落。另外,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不仅在图2、图5的上下方向上分别与箍2的两个边缘2c相向,而且在左右方向(即,元件宽度方向)上也分别与箍2的两个边缘2c相向。因此,在元件3与箍2欲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箍2的两个边缘2c中的一个与第一倾斜面14a及第二倾斜面15a中的任一方接触,从而限制元件3与箍2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此,不会产生箍2的任一方的端部2f(或2g)从第一钩部8(或第二钩部9)脱离这种程度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元件3从箍2脱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例如也可以包括接下来的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那样的元件20、30、40、50、60或70。此外,在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的各元件20、30、40、50、60、70中,对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图3所示的元件3相同的构成要素、部位等标注与图2、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所示的元件2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2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22。第一倾斜面21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以第一钩部8的向外部凸出的方式弯曲)。另外,第二倾斜面22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图9所示的元件3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3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32。第一倾斜面31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的组合。第二倾斜面32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的组合。在该
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倾斜面31及第二倾斜面32均是将两个平面组合而成的。
在上述的图8、图9所示的例子中,元件20及元件30中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均为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另外,元件20及元件30中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也均为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这样,通过将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双方分别设为划定第一、第二钩部8、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从而能够在开口部附近将第一钩部8与第二钩部9之间的距离取为较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元件20、30与箍2的组装。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双方分别设为划定钩部8、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从而能够将钩部8、9的根部附近(即,第一钩部8与第一柱部6连接的部分及第二钩部9与第二柱部7连接的部分)的距离S1、S2(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移动限制面15同与鞍面5共面的所述预定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取为较大。因此,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平缓地限制元件20、30与箍2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结果,能够缓和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与箍2接触的情况下的冲击,能够提高传动带1的耐久性及可靠性。
图10所示的元件4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4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42。第一倾斜面41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以第一钩部8的向内部凹陷的方式弯曲)。另外,第二倾斜面42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图11所示的元件5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5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52。第一倾斜面51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另外,第二倾斜面52是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将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的。在该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倾斜面51及第二倾斜面52均由两个平面构成。
在上述的图10、图11所示的例子中,元件40及元件50中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均为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倾斜面。另外,元件40及元件50中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也均为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倾斜面。这样,通过将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及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双方分别设为划定钩部8、9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倾斜面,从而能够减小钩部8、9的根部附近的同与鞍面5共面的假想面的距离S1、S2。因此,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可靠地限制元件40、50与箍2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结果,能够可靠地防止元件40、50从箍2脱落。
另外,如上述的图7所示,在一边使一端部暂时进入组装用空间17的箍2旋转一边将该一端部从组装用空间17拔出而将其配置于鞍面5时,能够与箍2的侧面2d的前端(边缘2c)行进的圆弧状的轨迹相匹配地设定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形状。同样地,能够与箍2的侧面2e的前端(边缘2h)行进的圆弧状的轨迹相匹配地设定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元件40、50与箍2的组装性。
图12所示的元件6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6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62。第一倾斜面61由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构成。另外,第二倾斜面62由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弯曲的曲面形成。
图13所示的元件70包括作为第一钩部8的第一移动限制面14的第一倾斜面71及作为第二钩部9的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第二倾斜面72。第一倾斜面71由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一钩部8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形成。另外,第二倾斜面72由相对于鞍面5倾斜并且以划定第二钩部9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具有角度地相连的多个平面形成。在该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倾斜面71及第二倾斜面72均为将两个平面组合而成的面。
如上述的图12、图13所示的例子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也可以将划定钩部8、9中的一方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和划定钩部8、9中的另一方的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倾斜面组合而构成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组合。通过基于上述那样的划定钩部8、9中的一方的向外部凸出的部位的倾斜面及划定向内部凹陷的部位的倾斜面各自的优点,将它们适当组合而设定第一移动限制面14、第二移动限制面15的组合,从而能够实现兼顾传动带1的组装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例如,如图14、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也能够在元件80的中央部分设置一组凸起部81及凹坑部82。此外,在图14、图15所示的传动带1中,对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图3所示的传动带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4、图15所示的传动带1由箍2及多个元件80构成。各元件80为基本上与上述元件3相同的结构,在设置凸起部81及凹坑部82来代替元件3中的第一凸起部10、第一凹坑部11、第二凸起部12及第二凹坑部13的方面不同。
凸起部81形成于元件80的基座部4的中央部分(中心部80a的附近)。具体而言,凸起部81从基座部4的元件板厚方向(图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4f向外部突出。各元件80的凸起部81构成为在将元件80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相邻的元件80的凹坑部82平缓地嵌合。
凹坑部82设置于各元件80的基座部4的中央部分(中心部80a的附近)。具体而言,凹坑部82从基座部4的元件板厚方向上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4g向内部凹陷。各元件80的凹坑部82形成为在将元件80与箍2组装了的状态下与相邻的的其他元件80的凸起部81平缓地嵌合。因此,在传动带1中,用在箍2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80彼此将凸起部81与凹坑部82嵌合。
如上所述,通过使凸起部81与凹坑部82互相嵌合,从而使相邻的元件80彼此位置匹配,对这些相邻的元件80彼此的元件宽度方向(图14的左右方向)及元件高度方向(图14、图15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在该图14、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元件80的中心部80a附近的一个部位,各元件80的凸起部81与相邻的元件80的凹坑部82嵌合。因此,相邻的元件80彼此的上述那样的元件宽度方向及元件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但能够进行以凸起部81与凹坑部82的嵌合部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因此,例如在将元件80与箍2组装时,使元件80彼此相对旋转,能够容易地实现上述的图6所示那样的元件80相对于箍2倾斜的状态。因此,元件80与箍2的组装性提高。
此外,也能够设置该图14、图15所示的元件80的凸起部81及凹坑部82来代替上述的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的各元件20、30、40、50、60、70中的第一凸起部10、第一凹坑部11、第二凸起部12及第二凹坑部13。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示出的元件3(以下,称为第一元件3)与第一柱部6相邻地设置有组装用空间17,相对于此,也能够一并使用与第二柱部7相邻地设置有同样的组装用空间17的第二元件(未图示)。即,也能够提供一种包括第一元件3、与第一元件3在元件宽度方向上呈左右对称形状的第二元件以及箍2的传动带1。在该情况下,通过各使用相同数量的第一元件3和第二元件,从而能够使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的重量分布、应力分布均等,构成平衡良好的传动带1。

Claims (8)

1.一种传动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状的箍,所述带状的箍包括内周面、外周面以及将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互相连接的两个侧面;以及
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排列并由带状的箍捆扎成环状,
其中,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
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鞍面,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是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所述鞍面设置在基座部的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上端的部位并构成为与所述箍的内周面接触;
第一柱部,所述第一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
第二柱部,所述第二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
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从所述第一柱部向所述第二柱部延伸出;以及
第二钩部,所述第二钩部从所述第二柱部向所述第一柱部延伸出,
其中,在所述多个元件,分别在与所述第一柱部的根基部相邻且处于所述基座部与第一钩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组装用空间,所述组装用空间被划定成在对所述元件和所述箍进行组装时使所述箍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钩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小,
其中,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大,所述抵接部是在使所述箍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且使其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时所述箍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的部分,
其中,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一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并且,
其中,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二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另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为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与包括所述鞍面并与所述鞍面共面的预定的假想面的距离在所述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所述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沿着所述元件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柱部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所述箍的所述厚度小,
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与所述预定的假想面的距离在所述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所述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沿着所述元件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柱部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所述箍的所述厚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曲面或通过将相对于所述鞍面的斜度不同的多个平面组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以预定的斜度相对于所述鞍面倾斜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装用空间为由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柱部相向的所述第一柱部的内壁面及引导面划定的空间,所述引导面为从所述鞍面的所述第一柱部侧的端部延伸出的曲面或平面且相对于所述鞍面在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同的方向上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分别构成为所述第二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对角距离大,所述对角距离为所述箍的所述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与所述箍的所述内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外周面的所述两个边缘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两个边缘中的所述一个处于对角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
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从所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柱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
第一凹坑部,所述第一凹坑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柱部的所述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
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柱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以及
第二凹坑部,所述第二凹坑部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柱部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
其中,所述元件各自的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第一凹坑部嵌合,并且,
所述元件各自的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第二凹坑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
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中央部分,并从所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两个面中的一方的面即前表面向外部突出;以及
凹坑部,所述凹坑部设置于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所述中央部分,并从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的面即后表面向内部凹陷,
其中,所述多个元件各自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多个元件中的在所述箍的周向上相邻的元件的所述凹坑部嵌合。
CN201811078246.5A 2017-09-29 2018-09-17 传动带 Active CN109578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0692A JP6610636B2 (ja) 2017-09-29 2017-09-29 伝動ベルト
JP2017-190692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8513A true CN109578513A (zh) 2019-04-05
CN109578513B CN109578513B (zh) 2021-01-29

Family

ID=63524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78246.5A Active CN109578513B (zh) 2017-09-29 2018-09-17 传动带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2338B2 (zh)
EP (1) EP3462056B1 (zh)
JP (1) JP6610636B2 (zh)
KR (1) KR102126172B1 (zh)
CN (1) CN109578513B (zh)
BR (1) BR102018067982A2 (zh)
RU (1) RU2691459C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41121B1 (en) * 2014-12-23 2016-10-11 Bosch Gmbh Robert A push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CN110651138B (zh) * 2017-06-02 2021-06-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用单体及传动带
JP6740962B2 (ja) * 2017-06-09 2020-08-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NL2027233B1 (en) * 2020-12-24 2022-07-20 Bosch Gmbh Robert A drive belt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segments and a ring stack confined in a central opening of these transverse segment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7585A1 (en) * 2000-12-28 2002-09-26 Smeets Paulus Maria Belt
EP1662174A1 (en) * 2003-08-26 2006-05-31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lic belt and push block used therefor
WO2011061850A1 (ja) * 2009-11-20 2011-05-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押圧式伝動ベルト
JP2017516966A (ja) * 2014-05-22 2017-06-22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ほぼv字形の横断部材を備える無段変速機用の駆動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900435A (nl) * 1979-01-19 1980-07-22 Doornes Transmissie Bv Samengestelde drijfriem met dwarselementen voorzien van onderlinge koppelingsmiddelen.
NL7900923A (nl) * 1979-02-06 1980-08-08 Doornes Transmissie Bv Samengestelde drijfriem voorzien van dwarselementen met koppelingsmiddelen, en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SU1108272A1 (ru) * 1981-10-28 1984-08-15 Shmakov Yurij M Бесконечный приводной клиновой ремень
JPS58152957A (ja) * 1982-03-08 1983-09-10 Aisin Seiki Co Ltd ベルト
FR2536486B1 (fr) * 1982-11-18 1988-01-15 Michelin & Cie Cavaliers pour courroie de transmission trapezoidale
FR2625783B1 (fr) * 1988-01-11 1990-05-11 Caoutchouc Manuf Plastique Organe de transmission pour variateur continu de vitesse, a maillons transversaux poussants et ame souple, fonctionnant par frottement sec
US5758484A (en) * 1996-09-30 1998-06-02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Silent chain with raised link backs
WO2000028237A1 (fr) * 1998-11-05 2000-05-18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ment de courroie metallique, courroie metallique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e la courroie metallique
JP2007187181A (ja) 2006-01-11 2007-07-26 Tsubakimoto Chain Co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371131B2 (ja) * 2006-08-28 2009-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付装置ならびにその組付方法
JP4875950B2 (ja) * 2006-08-28 2012-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JP4419998B2 (ja) * 2006-08-28 2010-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JP4710900B2 (ja) * 2007-12-18 2011-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5252075B2 (ja) * 2009-03-13 201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
JP5146595B2 (ja) * 2009-08-28 2013-0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NL1041639B1 (en) * 2015-12-22 2017-07-03 Bosch Gmbh Robert Transverse member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7138528A1 (ja) * 2016-02-12 2017-08-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KR20180111782A (ko) * 2016-02-12 2018-10-11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동 벨트
NL1042203B1 (en) * 2016-12-30 2018-07-23 Bosch Gmbh Robert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3404288B1 (en) * 2017-05-19 2020-07-08 Jatco Ltd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drive belt and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JP2019065930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2019065931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2019065932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15887B2 (ja) * 2017-12-07 2023-01-3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伝達ベル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6838571B2 (ja) * 2018-01-31 2021-03-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2020070809A (ja) * 2018-10-29 2020-05-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7585A1 (en) * 2000-12-28 2002-09-26 Smeets Paulus Maria Belt
EP1662174A1 (en) * 2003-08-26 2006-05-31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lic belt and push block used therefor
WO2011061850A1 (ja) * 2009-11-20 2011-05-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押圧式伝動ベルト
JP2017516966A (ja) * 2014-05-22 2017-06-22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ほぼv字形の横断部材を備える無段変速機用の駆動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62056B1 (en) 2021-08-18
JP2019065933A (ja) 2019-04-25
JP6610636B2 (ja) 2019-11-27
US20190101183A1 (en) 2019-04-04
KR102126172B1 (ko) 2020-06-24
US11002338B2 (en) 2021-05-11
BR102018067982A2 (pt) 2019-04-16
RU2691459C1 (ru) 2019-06-14
CN109578513B (zh) 2021-01-29
EP3462056A1 (en) 2019-04-03
KR20190038316A (ko) 201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78513A (zh) 传动带
CN101512186B (zh)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CN101512185B (zh)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US9637187B2 (en) Rubber crawler
CN103161052B (zh) 洗衣机
WO2010103656A1 (ja) Vベルト
US20190101185A1 (en) Driving belt
US20120292583A1 (en) Block
JP2019132341A (ja) 伝動ベルト
KR20070101487A (ko) 완구 자동차의 트랙
US20190101187A1 (en) Driving belt
US9302135B1 (en) Multi-zone trampoline
CN209668499U (zh) 一种金银钯合金键合丝加工用成品绕线设备
US7654913B2 (en) Weld structure of metal club head
US8408552B2 (en) Interlocking game chips
CN105772587B (zh) 一种便携式板材缝合机的使用方法
JP4525204B2 (ja) 伝動用無端ベルト
US7547018B2 (en) Drawing machine for multiple games
CN207425024U (zh) 一种游戏币升降传输系统
US207527A (en) Improvement in bandel
JP2005028944A (ja) タイヤ用ビード
JP5043782B2 (ja) チェーン
KR20190000681U (ko) 선택적으로 결합 및 분리가 가능한 대금
JP2003074642A (ja) 高負荷伝動用vベルト
US8464284B2 (en) Disk rot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