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55609B -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55609B
CN109455609B CN201810599438.4A CN201810599438A CN109455609B CN 109455609 B CN109455609 B CN 109455609B CN 201810599438 A CN201810599438 A CN 201810599438A CN 109455609 B CN109455609 B CN 109455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optical axis
light receiving
light projecting
detec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994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55609A (zh
Inventor
平井正昭
高桥秀生
中田好彦
石川佳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55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5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55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5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9/00Safety device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常检测系统,能够在运行中判断轮的异常的征兆,在进入需要紧急停止的状态之前进行应对。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使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以及反射镜(53),在轮(27)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两个光轴(54、55),基于轮通过该两个光轴(54、55)之间的时间、梯级(11)的行驶速度、两个光轴(54、55)的位置关系来检测轮27的导轨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man conveyer)具备利用链条连结成环状的多个梯级(台阶)。利用马达驱动使这些梯级沿配设于桁架内部的导轨循环移动,从而将搭乘于梯级的乘客从一个乘降口向另一个乘降口输送。
在梯级的左右两侧设有被轴支承于链条的前轮以及安装于梯级的踢板面(踢板)的下方的后轮。这些轮(前轮与后轮)的构成包括橡胶辊和将该橡胶辊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轴承,在导轨上移动。
这里,若长时间运行乘客输送机,则有轮的橡胶辊劣化、与轴承之间的粘合面剥离并脱落的情况。另外,若由于供油装置的不良情况等导致轴承损伤,则不再顺畅地旋转。由此,在导轨与橡胶辊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橡胶辊剥离而脱落。若乘客在橡胶辊脱落的状态下乘上梯级,则有梯级倾斜而乘客跌倒的可能性。另外,若由于轴承的异常导致橡胶辊不再顺畅地旋转,则会产生振动而给乘客带来不安。
以往,作为检测这种轮的异常的方法,有在导轨的一部分设置凹部、并用微动开关等检测落入该凹部的轮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60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方法中,需要对导轨进行加工,且存在运行中产生噪声的可能性。另外,如果不是轮的橡胶辊完全脱落或从导轨脱离那种较大的异常,就不能检测出。在检测出异常的时刻,已处于需要立即更换轮的程度的危险状态,因此必须使乘客输送机的运行紧急停止来应对。在此期间,会给乘客带来很大麻烦。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运行中判断轮的异常的征兆、从而在进入需要紧急停止的状态之前进行应对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具有多个梯级,支承这些梯级的轮沿着配设于桁架内部的导轨行驶。
上述异常检测系统具备:光轴形成机构,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两个光轴;通过时间测量机构,测量上述轮通过由该光轴形成机构形成的上述两个光轴之间的时间;以及状态检测机构,基于由该通过时间测量机构测量的通过时间、上述梯级的行驶速度、上述两个光轴的位置关系,检测上述轮在上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动扶梯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梯级的轮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其他构成的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轴配置的图。
图7是从侧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轴配置的图。
图8是以时间序列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梯级的轮的移动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8(a)示出了轮临近第一光轴的状态(步骤1),图8(b)示出了轮开始阻断第一光轴的状态(步骤2),图8(c)示出了轮结束阻断第一光轴的状态(步骤3),图8(d)示出了轮脱离了第一光轴的状态(步骤4)。
图9是以时间序列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梯级的轮的移动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9(a)示出了轮开始阻断第二光轴55的状态,图9(b)示出了轮结束阻断第二光轴的状态(步骤6),图9(c)示出了轮脱离了第二光轴的状态(步骤7)。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水平位移与传感器信号的关系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水平位移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动扶梯的运行时间与轮的位移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松动状态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松动状态与轮的位移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水平位移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其他构成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水平位移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旋转轴的倾斜检测方法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轮的旋转轴的倾斜检测方法的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范围较窄时的信号图案的图。
图2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范围较宽时的信号图案的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8是以时间序列表示扩大了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范围时的轮的移动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28(a)示出了时间t1的状态,图28(b)示出了时间t2的状态,图28(c)示出了时间t3的状态。
图29是以时间序列表示扩大了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范围时的轮的移动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29(a)示出了时间t4的状态,图29(b)示出了时间t5的状态,图29(c)示出了时间t6的状态。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2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轮的倾斜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32(a)示出了轮无倾斜的状态,图32(b)示出了轮有倾斜的状态。
图33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4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36是表示将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单元设置于自动扶梯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自动扶梯,11…梯级,12,13…机械室,14…连结链,15…桁架,16、17…链轮,18…驱动装置,19…栏杆,20…扶手带,21…支架,22…踏板,23…踢板,24…轴安装部,25…梯级连结轴,26…轮(前轮),27…轮(后轮),28…轴承,29…橡胶辊,30、31…导轨,50…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1…光投射部,52…光接收部,53…反射镜,54、55…光轴,61…控制装置,61a…通过时间测量部,61b…状态检测部,61c…阻断时间测量部,62…存储装置,63…显示装置,70a、70b…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1a,71b…光投射部,72a、72b…光接收部,73a、73b…光轴,80a、80b…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1a、81b…光投射部,82a、82b…光接收部,83a、83b…光轴,84…棱镜反射镜,84a…光轴反射面,84b…玻璃面,90…单元,91…顶板,92a~92c…臂,93a~93c…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以作为乘客输送机而具有代表性的自动扶梯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各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于其重复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动扶梯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图。图中的10表示自动扶梯整体。
自动扶梯10例如在建筑物的上层与下层之间倾斜地设置,使多个梯级(台阶)11在上部机械室12的乘降口与下部机械室13的乘降口之间循环移动。各梯级11利用图2所示的环状的连结链14连结,并配置于在建筑物的地板下设置的桁架15内。在桁架15的内部配置有上部链轮16与下部链轮17,在它们之间卷绕有连结链14。
在上部链轮16与下部链轮17中的任意一方(在该例子中是上部链轮16)连结有具有马达或减速机等的驱动装置18。通过该驱动装置18的驱动,链轮16、17旋转,多个梯级11一边经由啮合于链轮16、17的连结链14而被导轨30、31引导,一边在上部机械室12的乘降口与下部机械室13的乘降口之间循环移动。
另外,在桁架15的上部,以与各梯级11的两侧面对置的方式,沿梯级11的移动方向设置有一对未图示的围裙板。在该一对围裙板上分别立设有栏杆19。在该栏杆19的周围安装有带状的扶手带20。扶手带20是搭乘于梯级11的乘客所把持的扶手,与梯级11的移动同步地循环。
图2是表示自动扶梯10的梯级11的构成的立体图。
梯级11包括具有大致为扇形的侧面形状的支架21、设于支架21的上部的踏板22、以及沿支架21的弧形状配置的踢板23。
在支架21的前端部形成有轴安装部24,在此处旋转自如地安装有梯级连结轴25。梯级连结轴25沿梯级11的移动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设在水平方向上。该梯级连结轴25卡合于左右的连结链14,在其两端部设有左右一对轮(前轮)26。另外,在支架21的踢板23的下端部的两侧设有左右一对轮(后轮)27。
在梯级11的左右两侧沿轮26、27的行驶路径配设有导轨30、31,并通过螺栓等固定于桁架15内。导轨30支承设于梯级11的前侧的轮26,导轨31支承设于梯级11的后侧的轮27。
图3是表示梯级11的轮26、27的构成的剖面图。
一般来说,梯级11的轮26、27分别具有旋转自如地设于中心部的轴承28和覆盖该轴承28周围的橡胶辊29。若长时间运行自动扶梯10,有时会由于橡胶辊29或轴承28的劣化而导致轮26、27不再顺畅地旋转,在行驶中接触导轨的侧面而产生异响。若以这样的状态持续运行,则也存在橡胶辊29从轴承28剥离而脱落的可能性。
以下,对检测设于梯级11的后侧的轮(后轮)27的异常的构成进行说明,但关于设于梯级11的前侧的轮(前轮)27的异常,也能够以相同的方法检测。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局部示出了自动扶梯10的回路侧的构成。
自动扶梯10的各梯级11在上部机械室12的乘降口与下部机械室13的乘降口之间循环移动。在该情况下,在各梯级11的去路侧,向上移动踏板22,在回路侧,向下移动踏板22。
这里,在本系统中,构成为使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与反射镜53来光学地检测梯级11的轮27的异常。此外,在图4的例子中,虽然仅示出了梯级11的左右两侧的轮27中的一方,但设为对左右两侧的轮27设有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与反射镜53。
关于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是分体的,通过用光接收部52接收从光投射部51投射的光来进行开(ON)/关(OFF)。在轮27的行驶路径的一侧、具体而言是导轨31的外侧,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沿行驶路径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另外,在轮27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具体而言是导轨31的内侧设置有反射镜53。
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反射镜53经由未图示的支承部件安装于自动扶梯10的桁架15,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朝向被调整为使从光投射部51投射的光被反射镜53反射而被光接收部52接收。它们用作光轴形成机构,该光轴形成机构用于在轮27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两个光轴54、55。
第一光轴54从光投射部51朝向反射镜53。第二光轴55从反射镜53朝向光接收部52。用该两个光轴54、55以及连结光投射部51和光接收部52的设置点的线来形成三角形。
此外,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配置也可左右相反。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导轨31的内侧设置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在导轨31的外侧设置反射镜53。
另外,也可以在自动扶梯10的去路侧设置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反射镜53。但是,在自动扶梯10的去路侧,由于乘客乘于梯级11的踏板22,所以容易受到振动带来的影响,设置空间也狭窄,因此优选的是在回路侧设置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反射镜53。
接下来,使用图6以及图7,对梯级11的轮27与光电传感器的光轴54、55的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从上方观察光轴配置的图,图7是从侧面观察光轴配置的图。
如图6所示,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配置为隔开规定的间隔D1且相互向内侧倾斜。从光投射部51朝向反射镜53的第一光轴54与从反射镜53朝向光接收部52的第二光轴55不并行,而是配置为具有角度α以使得在2个位置遮断轮27的行驶方向。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在相同平面上,横切比轮27的中心稍靠上的部分。由此,若轮27在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行驶,则该两个光轴54、55依次被阻断。
这里,将间隔D1调整为,在梯级11的轮27阻断了第二光轴55时,后续的梯级11的轮27不会阻断第一光轴54。即调整为,在某一梯级11的轮27脱离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的传感器范围之前,后续的梯级11的轮27不会进入到传感器范围。
将该情形表示在图8以及图9中。
图8以及图9是以时间序列表示梯级11的轮27的移动与两个光轴54、55的关系的图。
图8(a)示出了轮27临近第一光轴54的状态(步骤1),图8(b)示出了轮27开始阻断第一光轴54的状态(步骤2),图8(c)示出了轮27结束阻断第一光轴54的状态(步骤3),图8(d)示出了轮27脱离了第一光轴54的状态(步骤4)。接着,图9(a)示出了轮27开始阻断第二光轴55的状态(步骤5),图9(b)示出了轮27结束阻断第二光轴55的状态(步骤6),图9(c)示出了轮27脱离了第二光轴55的状态(步骤7)。若某轮27脱离第二光轴55,则接下来的轮27临近第一光轴54(图8(a)的步骤1的状态)。
图10是表示本系统所使用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以及光接收部52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连接于控制装置61。控制装置61包括通用的计算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装置61设置于自动扶梯10的上部机械室12或者下部机械室13等,将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所需的电力供给到光投射部51以及光接收部52,并且以接近传感器反应时间的大约1ms以下的延迟,检测出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开(ON)/关(OFF)信号。
这里,控制装置61中具备通过时间测量部61a和状态检测部61b来作为用于实现本系统的功能。
通过时间测量部61a对梯级11的轮27通过由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反射镜53形成的两个光轴54、55之间的时间进行测量。状态检测部61b基于由通过时间测量部61a测量出的通过时间、梯级11的行驶速度、两个光轴54、55的位置关系,检测轮27在导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之后称作水平位移),即行驶中的偏移状态。之后参照图11以及图12详细地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61在由状态检测部61b检测出的梯级11的水平位移超过了预先设定的危险线的情况下,对此发出警告,并进行停止自动扶梯10的运行等处理。作为警告方法,例如有将自动扶梯10中设置的未图示的警告灯点亮的方法、鸣响蜂鸣器音或经由未图示的通信网络向大楼的监视室、维护的监视中心等发信的方法等。
另外,控制装置61上连接有存储装置62以及显示装置63。存储装置62遍及多个循环地连续存储由状态检测部61b检测出的轮27的水平位移。显示装置63例如以规定的形式显示轮27的水平位移,或在对自动扶梯10检测出某些异常的情况下,对此情况的消息等进行显示。
图11是表示本系统中的梯级11的轮27的水平位移与传感器信号的关系的图。此外,这里在左侧示出光投射部51,在右侧示出光接收部52。
在梯级11的轮27阻断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时,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信号变为进行开/关。此外,在光电传感器中,有光轴被阻断时信号变为“关”的类型和光轴被阻断时信号变为“开”的类型。这里,以光轴被阻断时信号变为“开”的类型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类型。
梯级11的轮27在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按照图中的“1”、“2”、“3”、“4”的顺序行驶。首先,梯级11的轮27在“1”的位置进入第一光轴54。此时,第一光轴54被轮27阻断,第二光轴55未进入光接收部52,因此传感器信号从“开”切换为“关”。若轮27来到“2”的位置,则脱离第一光轴54,所以第二光轴55进入光接收部52后,传感器信号为“关”。
接着,若轮27行进至“3”的位置,则这次是第二光轴55被阻断,因此传感器信号为“开”。然后,若轮27来到“4”的位置,则轮27从第二光轴55脱离,因此传感器信号为“关”。这样,可知在轮27阻断两个光轴54、55的定时,传感器信号两次变为“开”。
这里,对应于轮27的水平位移量,两个光轴54、55的阻断定时不同,传感器信号为“开”的间隔也会变化。图中的S1示出了轮27的水平位移量为Y1的情况下(从导轨31的中心偏向镜子一侧行驶的状态)的传感器信号的波形。S2示出了轮27的水平位移量为Y2的情况下(从导轨31的中心偏向传感器侧行驶的状态)的传感器信号的波形。
若比较传感器信号S1与传感器信号S2,则可知传感器信号为“开”的间隔(从轮27阻断第一光轴54开始到阻断第二光轴55为止的时间)不同(T1<T2)。因此,只要测量轮27通过两个光轴54、55之间的时间,就能够如图12所示那样在几何学上求出轮27的偏移状态,即水平位移Y。
图12是表示轮27的水平位移Y的计算方法的图。
假想一个将连结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设置点的线作为底边的三角形。相当于该三角形的底边的D1[mm]和相当于高度的D2[mm]是固定的。D1是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导轨长边方向的间隔,D2是光投射部51(或光接收部52)与反射镜53的导轨宽度方向的间隔。
这里,将梯级11的行驶速度设为V[mm/s]。将轮27阻断第一光轴54的时间(传感器信号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1[s],将轮27阻断第二光轴55的时间(传感器信号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2[s]。
若将轮27的移动距离设为X[mm],则轮27的水平位移Y由(1)式表示。
Y=X×(D2/D1)
=(t2-t1)×V×(D2/D1)···(1)
在上述(1)式中,计算从反射镜53至轮27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此外,也可以计算从光投射部51(或光接收部52)至轮27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
图13是表示自动扶梯10的运行时间与轮27的位移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中的Y0是位移的基准值。为了便于说明,将轮27位于导轨31的中心位置时的位移量确定为Y0。Ya、Yb是以Y0为基准的情况下的位移的-方向与+方向的最大值。
图中的a示出了轮27从导轨31的中心位置沿水平方向逐渐向一方(例如左端)错位的情况下的位移变化(从Y0向-方向的变化)。图中的b示出了轮27从导轨31的中心位置逐渐向另一方(例如右端)错位的情况下的位移变化(从Y0向+方向的变化)。
若由于轮27的劣化导致从导轨31的中心位置向左端或右端错位地行驶,则碰撞到导轨31的侧面而脱落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在自动扶梯10的运行中持续地监视轮27的水平位移Y,在水平位移Y超过了预先设定的危险线THa或THb的时刻使自动扶梯10的运行停止并更换部件,就能够将轮27碰撞到导轨31而脱落的情况防患于未然。像这样基于轮27的位移变化来进行的更换时期的推测处理等,能够由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61实现。
另外,如果在自动扶梯10的运行中将轮27的水平位移Y遍及多个循环地连续记录于存储装置62,则能够根据该水平位移Y的变化检测轮27的宽度方向上的松动状态。
将该情形表示在图14以及图15中。
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轮27的安装松动,则如图14所示,轮27不在导轨31的中心位置笔直地行驶,而是左右摇晃地行驶。将该轮27的向左右摇晃的状态称作“松动状态”。将这种从-方向至+方向的水平位移量设为松动量Yr。
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61将轮27的水平位移Y遍及多个循环地记录于存储装置62,并求出轮27的松动量Yr。只要在该松动量Yr超过了预先设定的允许量的时刻使自动扶梯10的运行停止并更换部件,就能够将轮27的脱落防患于未然。
另外,也能够以图15所示的那种图表形式将水平位移Y的变化显示于显示装置63。由此,维护员等能够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63的水平位移Y的变化掌握轮27的状态,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更换等维护。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使用在轮27的行驶路径上形成的两个光轴54、55光学地测量轮27的水平位移,能够根据其测量结果判断异常的征兆。因此,例如在轮27的水平位移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在碰撞到导轨31而脱落之前提前进行部件更换等应对。
另外,本系统具有无需导轨31的改进等、就能够以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反射体(反射镜53)、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装置61)这类廉价的硬件构成来实现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为使用反射体形成两个光轴的镜子方式,相对于此,第二实施方式是形成两个光轴但不使用反射体的无镜子方式。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设为,在自动扶梯10的回路侧,梯级11的左侧轮27a与右侧轮27b支承于在梯级11的两侧设置的一对导轨31a、31b,并从左向右方向移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不存在作为反射体的反射镜53,取而代之地使用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来在轮27a、27b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两个光轴73a、73b。
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分体地具备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同样,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分体地具备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投射部71a与光投射部71b在梯级11的行驶路径的一侧(导轨31b的外侧)隔开规定的距离(Db)地相互朝向外侧设置。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接收部72a与光接收部72b在梯级11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导轨31a的外侧)隔开规定的距离(Da)地相互朝向内侧设置。
这里,Da与Db不相同,在图16的例子中是Da>Db,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不平行,而是配置为具有角度β以使得在2个位置遮断轮27a、27b的行驶方向。
通过这样的光轴配置,在梯级11行驶于两个光轴73a、73b之间时,设于梯级11的左右两侧的轮27a与轮27b中,首先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而使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信号Sa为“开”,接着,由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而使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信号Sa为“开”。接下来,轮27b阻断第二光轴73b而使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信号Sb为“开”,接着,由轮27a阻断第二光轴73b而使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信号Sb为“开”。
这样,在梯级11的行驶中,通过两个光轴73a、73b的定时在左右的轮27a、27b中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上述定时的不同来求出轮27a、27b的水平位移Ya、Yb。
图17是用于说明基于本系统的轮27a、27b的水平位移Ya、Yb的计算方法的图。
假想一个将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的设置点、以及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的设置点连结的梯形。
相当于该梯形的上边的Db[mm]、相当于下边的Da[mm]、以及相当于高度的Dc[mm]是固定的。Db是光投射部71a与光投射部71b的导轨长边方向的间隔,Da是光接收部72a与光接收部72b的导轨长边方向的间隔。Dc是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或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的导轨宽度方向的间隔。
这里,将梯级11的行驶速度设为V[mm/s]。将轮27a阻断第一光轴73a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a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1[s],将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a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2[s]。将轮27b阻断第二光轴73b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b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3[s],将轮27a阻断第二光轴73b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b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4[s]。
若将轮27a的移动距离设为Xa[mm],则轮27a的水平位移Ya由(2)式表示。
Ya=Xa×(Dc/Da)
=(t4-t1)×V×(Dc/Da)···(2)
在上述(2)式中,计算从光接收部72a(或者光接收部72b)至轮27a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a。
另外,若将轮27b的移动距离设为Xb[mm],则轮27b的水平位移Yb由(3)式表示。
Yb=Xb×(Dc/Db)
=(t3-t2)×V×(Dc/Db)···(3)
在上述(3)式中,计算从光投射部71a(或者光投射部71b)至轮27b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b。
此外,在图16的例子中,在梯级11的两侧将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配置为Da>Db,但也可以如图18所示,在梯级11的两侧将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配置为Da<Db。在该情况下,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相对于轮27a、27b的行驶路径具有角度γ,并横切导轨31a、31b。总之,只要两个光轴73a、73b不相互平行,并且配置为在2个位置遮断轮27a、27b的行驶路径即可。
这些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分别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连接于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61。控制装置61基于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的开/关信号检测轮27a、27b的通过,通过上述(2)、(3)式分别求出轮27a的水平位移Ya与轮27b的水平位移Yb。
这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采用以无镜子方式形成两个光轴73a、73b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光学地测量轮27a、27b的水平位移,根据其测量结果,能够判断轮27a、27b的异常的征兆而预先进行应对。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不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那种反射体(反射镜53),因此光轴调整容易,也不会因反射体的污垢而降低精度。进一步地,还具有能够使用两个光轴73a、73b同时测量梯级11的左右两侧的轮27a、27b的位移的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是在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使两个光轴交叉的构成。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此外,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
存在于使用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在2个位置检测梯级11的左侧轮27a与右侧轮27b的通过的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第一透过型光电传感器70a的光轴73a与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轴73b交叉。
即,光投射部71a与光投射部71b在轮27b的行驶路径的一侧(导轨31b的外侧)隔开规定的距离(Db)且相互朝向内侧设置。光接收部72a与光接收部72b在轮27a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导轨31a的外侧)隔开规定的距离(Da)且相互朝向内侧设置。但是,光接收部72a和光接收部72b为了使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交叉而配置为与光投射部71a和光投射部71b的配置相反。
这里,Da=Db,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相对于轮27的行驶方向具有角度θ且相互交叉。
通过这样的光轴配置,在梯级11在两个光轴73a、73b之间行驶时,光轴73a、73b几乎同时被阻断。即,在图19的例子中,首先,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而使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信号Sa为“开”,轮27a阻断第二光轴73b而使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信号Sb为“开”。接下来,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而使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信号Sa为“开”,轮27b阻断第二光轴73b而使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信号Sb为“开”。
这里,轮27a的通过时间能够根据传感器信号Sa第一次为“开”的时间t1与传感器信号Sb第二次为“开”的时间t3来计算(t3-t1)。轮27b的通过时间能够根据传感器信号Sb第一次为“开”的时间t2与传感器信号Sa第二次为“开”的时间t4来计算(t4-t2)。
图20是用于说明基于本系统的轮27a、27b的水平位移Ya、Yb的计算方法的图。
假想一个将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的设置点、以及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的设置点连结的四边形。
相当于该四边形的上边的Db[mm]、相当于下边的Da[mm]、以及相当于高度的Dc[mm]是固定的。Db是光投射部71a与光投射部71b的导轨长边方向的间隔,Da是光接收部72a与光接收部72b的导轨长边方向的间隔。Dc是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或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的导轨宽度方向的间隔。
这里,将梯级11的行驶速度设为V[mm/s]。将轮27b阻断第一光轴73a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a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1[s],将轮27a阻断第二光轴73b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b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2[s]。将轮27b阻断第二光轴73b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b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3[s],将轮27a阻断第一光轴73a的时间(传感器信号Sa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4[s]。
若将轮27a的移动距离设为Xa[mm],则轮27a的水平位移Ya由(4)式表示。
Ya=Xa×(Dc/Da)
=(t4-t2)×V×(Dc/Da)···(4)
在上述(4)式中,计算从光接收部72a(或者光接收部72b)至轮27a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a。
另外,若将轮27b的移动距离设为Xb[mm],则轮27b的水平位移Yb由(5)式表示。
Yb=Xb×(Dc/Db)
=(t3-t1)×V×(Dc/Db)···(5)
在上述(5)式中,计算从光投射部71a(或者光投射部71b)至轮27b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作为水平位移Yb。
此外,在图19的例子中,设为Da=Db,但也可以在梯级11的两侧将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配置为Da<Db或Da>Db,并使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交叉。
这些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分别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连接于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61。控制装置61基于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的开/关信号来检测轮27a、27b的通过,通过上述(4)、(5)式分别求出轮27a的水平位移Ya与轮27b的水平位移Yb。
这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无镜子方式中采用使两个光轴73a、73b交叉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测量梯级11的轮27a、27b的水平位移,根据其测量结果,能够判断轮27的异常的征兆而预先进行应对。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使两个光轴73a、73b交叉,因此无需增大传感器间的距离(Da、Db)。因此,具有能够设置于自动扶梯10的任意位置的优点。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检测了轮的偏移状态(水平位移),但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检测轮的旋转轴的倾斜状态。
以下,以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但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也是相同的。
图21以及图22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轮27的旋转轴的倾斜检测方法的图。
在轮27的行驶路径的一侧设有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在另一侧设有反射镜53,梯级11的轮27通过两个光轴54、55之间。如图11中说明那样,在梯级11的轮27通过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时,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信号为开/关,对应于轮27的水平位移量,“开”的定时变化。
这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测量了从轮27进入第一光轴54开始至脱离第二光轴55为止的通过时间。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测量从轮27进入第一光轴54开始至脱离为止的时间(之后称作第一阻断时间)以及从轮27进入第二光轴55开始至脱离为止的时间(之后称作第二阻断时间)。
图21示出了轮27的旋转轴在从上方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传感器信号的一个例子。图22示出了轮27的旋转轴在从上方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传感器信号的一个例子。
若将对于第一光轴54的第一阻断时间设为T3,将对于第二光轴55的第二阻断时间设为T4,则在轮27的旋转轴处于正常的状态的情况下,T3与T4相同。另一方面,若轮27的旋转轴处于倾斜的状态,则轮27和第一光轴54接触的时间与轮27和第二光轴55接触的时间不同,因此T3与T4变得不同。在图21的例子中,T3<T4,在图22的例子中,T3>T4。因此,通过比较T3与T4,可知轮27的旋转轴向哪一方倾斜。
图23是表示本系统所使用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0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以及光接收部52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而连接于控制装置61。控制装置61包括通用的计算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在该控制装置61中,作为用于实现本系统的功能,除了通过时间测量部61a、状态检测部61b之外,还具备阻断时间测量部61c。
阻断时间测量部61c测量梯级11的轮27从进入两个光轴54、55中的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一阻断时间T3以及从进入另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二阻断时间T4。状态检测部61b根据由该阻断时间测量部61c测量的第一阻断时间T3与第二阻断时间T4之差,检测轮27的旋转轴的倾斜状态。详细来说,如果T3<T4,则状态检测部61b判断为轮27的旋转轴向逆时针方向倾斜,如果T3>T4,则状态检测部61b判断为轮27的旋转轴向顺时针方向倾斜。此外,也能够根据T3与T4之差计算倾斜量。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能够根据梯级11的轮27阻断两个光轴54、55的时间来检测轮27的旋转轴的倾斜状态。因此,在轮27的旋转轴不正常的情况下,只要使自动扶梯10的运行停止并更换部件,就能够将脱落等情况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也是只要测量阻断两个光轴73a、73b的时间,就能够根据其测量结果而与上述同样地检测轮27a、27b的旋转轴的倾斜状态。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扩大了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的间隔。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在轮27的行驶路径的一侧设有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在另一侧设有反射镜53,梯级11的轮27通过两个光轴54、55之间。如图11中说明那样,在梯级11的轮27通过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时,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信号为开/关,对应于轮27的水平位移量,“开”的定时变化。
这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扩大了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D1'(D1'>D1)。另外,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所成的角度θ'也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扩大(θ'>θ)。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求取轮27的水平位移时,如下所述。
将梯级11的行驶速度设为V[mm/s]。将轮27阻断第一光轴54的时间(传感器信号第一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11[s],将轮27阻断第二光轴55的时间(传感器信号第二次为“开”的时间)设为t12[s]。
若将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设为D1',则轮27的水平位移Y'由(6)式表示。
Y'=(t12-t11)×V×(D2/D1')···(6)
这里,若将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扩大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2倍(D1'=2D1),则水平位移Y'如下所述。
Y'=(t12-t11)×V×(D2/2D1)···(7)
如果是相同的轮27,则以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式求出的水平位移Y与以上述(7)式求出的水平位移Y'相同。因此,成为(t12-t11)=2(t1-t2),可知相对于相同的水平位移量,轮27通过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的时间延长至2倍。
另一方面,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61检测t1、t2的精度由信号的采样周期决定。该采样周期越快,误差越少,测量精度越是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相同的轮27的水平位移Y,时间差(t1-t2)以2倍被检测出,因此可获得与缩短采样周期至1/2的情况等同的效果,测量精度提高。
这样,通过扩大传感器范围(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能够提高水平位移的测量精度。但是,由于2个以上的轮27进入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的传感器范围,因此必须将轮27的顺序与传感器信号为“开”的定时建立关联地计算通过时间。
使用图25以及图26说明该情形。
图25是表示传感器范围较窄的情况下的信号图案的图。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是D1。
将各轮27的编号设为L1、L2、L3。在各轮27按照L1→L2→L3的顺序在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行驶的情况下,传感器信号按照L1→L1→L2→L2→L3→L3的顺序成为“开”。若将此时的时间设为t1~t6,则各轮27的光轴通过时间LT1、LT2、LT3如下述那样被求出。
LT1=t2-t1
LT2=t4-t3
LT3=t6-t5
图26是表示传感器范围较宽的情况下的信号图案的图。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是D1'(例如D1'=2D1)。
将各轮27的编号设为L1、L2、L3。在各轮27按照L1→L2→L3的顺序在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之间行驶的情况下,传感器信号按照L1→L2→L1→L3→L2→L3的顺序成为“开”。若将此时的时间设为t1~t6,则轮L1、L2、L3的光轴通过时间LT1、LT2、LT3如下述那样被求出。
LT1=t3-t1
LT2=t5-t2
LT3=t6-t4
此外,也可以是,在扩大了传感器范围的情况下,将进入传感器范围内的轮27每隔一个地剔除来获取传感器信号。换句话说,在图26的例子中,如果剔除L2的轮而获取与L1的轮和L3的轮对应的传感器信号,则光轴通过时间的计算简单化。
这样,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扩大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间隔,从而能够提高水平位移的测量精度。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梯级11的轮27的状态,在产生了某些异常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应对。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扩大了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的、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送光部与光接收部的间隔。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此外,这里,以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参照图19)为例进行说明,但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参照图16)中也是相同的。
在使用2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70b在2个位置上检测梯级11的左侧轮27a与右侧轮27b的通过的构成中,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轴73a与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轴73b交叉。
这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相比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扩大了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送光部71a与光接收部72a的间隔Db'和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送光部71b与光接收部72b的间隔Da'(Db'>Db,Da'>Da)。由此,由于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能够提高水平位移的测量精度。
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2个以上的轮27进入第一光轴73a与第二光轴73b的传感器范围内,因此也必须将轮27的顺序与两个传感器信号为“开”的时刻建立关联地计算通过时间。
使用图28以及图29对该情形进行说明。
图28以及图29是以时间系列表示扩大了传感器范围的情况下的轮的移动与两个光轴的关系的图。图28(a)示出了时间t1的状态,图28(b)示出了时间t2的状态,图28(c)示出了时间t3的状态。接着,图29(a)示出了时间t4的状态,图29(b)示出了时间t5的状态,图29(c)示出了时间t6的状态。
将各梯级11的左侧轮27a与右侧轮27b的编号设为“L1·R1”、“L2·R2”、“L3·R3”。另外,将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轴73a设为光轴1,将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轴73b设为光轴2。在各梯级11的左侧轮27a与右侧轮27b以“L1·R1”→“L2·R2”→“L3·R3”的状态在光轴1与光轴2之间行驶的情况下,两个传感器信号按照下述这种顺序为“开”。
t1:L1阻断光轴1,R1阻断光轴2
t2:L2阻断光轴1,R2阻断光轴2
t3:R1阻断光轴1,L1阻断光轴2
t4:L3阻断光轴1,R3阻断光轴2
t5:R2阻断光轴1,L2阻断光轴2
t6:R3阻断光轴1,L3阻断光轴2
这里,左侧轮L1、L2、L3的光轴通过时间LT1、LT2、LT3如下述那样被求出。
LT1=t3-t1
LT2=t5-t2
LT3=t6-t4
关于右侧轮R1、R2、R3的光轴通过时间也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左侧轮L1、L2、L3与右侧轮R1、R2、R3阻断光轴1与光轴2的时间严格来说并不相同,而稍微有时间差,因此需要考虑该时间差地分别测量光轴通过时间。
此外,也可以是,在扩大了传感器范围的情况下,将进入传感器范围内的轮27a、27b每隔一个地剔除来获取传感器信号。换句话说,在图27的例子中,如果剔除“L2·R2”的轮而获取与“L1·R1”的轮和“L3·R3”的轮对应的传感器信号,则光轴通过时间的计算会简化。
这样,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在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通过扩大传感器范围,能够提高水平位移的测量精度。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梯级11的轮27a、27b的状态,在产生了某些异常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应对。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是使用了2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以梯级的轮为反射体来形成两个光轴。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在轮27的行驶路径的一侧、具体而言是导轨31的外侧,沿梯级11的行驶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2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a、80b。
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a为,光投射部81a与光接收部82a一体化,以轮27的侧面为反射体,接收从光投射部81a朝向轮27投射的光。关于第二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b也是相同的,光投射部81b与光接收部82b一体化,以轮27的侧面为反射体,接收从光投射部81b朝向轮27投射的光。此外,设在轮27的侧面使用了容易反射光的材料或颜色。
这里,两个光轴83a、83b与轮27的行驶方向所成的角度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光轴54、55相同,并非与轮27的行驶方向垂直,而是具有规定的角度地倾斜配置。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梯级11的轮27通过光投射部81a的光轴83a时,并非被轮27遮断,而是被轮27反射而进入光接收部82b。同样,在梯级11的轮27通过光投射部81b的光轴83b时,并非被轮27遮断,而是被轮27反射而进入光接收部82b。
在该情况下,在接收光轴83a的期间,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a的信号Sa为“开”。关于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b的信号Sb,也在接收光轴83b的期间为“开”。因此,如果从信号Sa、Sb变为“开”的定时开始测量轮27通过光轴83a、83b的时间,就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几何学上求出轮27在行驶中的偏移状态即水平位移Y。
此外,在图30的例子中,仅示出了对应梯级11的一个轮27的构成,但通过对另一个轮27也使用2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a、80b形成两个光轴80a、80b,能够与上述相同地将另一个轮27的水平位移Y在几何学上求出。
这样,根据第七实施方式,通过使用2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80a、80b使光被轮27反射而在梯级11的轮27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两个光轴83a、83b,也能够检测轮27的水平位移Y。通过根据其测量结果检测轮27的状态,例如如果是未正常行驶的状态,则提前进行部件更换等应对,由此能够将脱落等防患于未然。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轮27用作反射体,因此不需要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反射体(反射镜53),具有能够减少相应量的部件数这一优点。
进一步地,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由于在一个传感器头中将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一体化,因此具有与使用了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分体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构成相比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这一优点。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形成为,两个光轴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不同角度。
图3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局部示出了自动扶梯10的回路侧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设置于与反射镜53相同的高度。与此相对,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所设置的高度不同。在图31的例子中,光投射部51设置于比反射镜53高的位置,光接收部52设置于比反射镜53低的位置。由此,从光投射部51朝向反射镜53的第一光轴54和从反射镜53朝向光接收部52的第二光轴55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角度。
这样,通过对第一光轴54与第二光轴55赋予上下方向的角度,能够检测轮27的倾斜状态。将该情形表示在图32中。
图32是用于说明基于本系统的轮27的倾斜与两个光轴54、55的关系的图,图32(a)示出了没有轮27的倾斜的状态,图32(b)示出了存在轮27的倾斜的状态。
如图32(a)所示,将在梯级11的行驶中轮27阻断两个光轴54、55的时间设为T5、T6。在该情况下,横切轮27的侧面上部的第一光轴54的阻断时间T5较短,为T5<T6。
这里,如图32(b)所示,若由于轮27的轴承的异常等导致轮27成为在水平方向(导轨宽度方向)向右侧或者左侧倾斜的状态,则阻断时间T5对应于此时的倾斜状态而变化。在该例子中,若轮27面向行驶方向向右侧倾斜,则第一光轴54的阻断时间T5变得比正常状态下的阻断时间短。相反,在轮27向左侧倾斜的情况下,第一光轴54的阻断时间T5变得比正常状态下的阻断时间长。
此外,在光接收部52设置于比光投射部51高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光轴55横切侧面上部,因此第二光轴55的阻断时间T6对应于轮27的倾斜状态而变化。
这样,只要测量第一光轴54的阻断时间T5或者第二光轴55的阻断时间T6,就能够检测出轮27的水平方向的倾斜状态。具体而言,在图4所示的控制装置61的阻断时间测量部61c中,测量轮27从进入第一光轴54开始到脱离为止的阻断时间T5、或者从进入第二光轴55开始到脱离为止的阻断时间T6。状态检测部61b基于该测量结果,在阻断时间T5或者阻断时间T6与预先设定的时间(无倾斜的状态下的阻断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判断为处于轮27在水平方向上倾斜的状态。
这样,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将两个光轴54、55配置为上下方向具有不同的角度的状态下,测量轮27阻断光轴54或者光轴55的时间,从而能够检测轮27的水平方向的倾斜状态。
此外,即便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只要采用将两个光轴73a、73b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不同的角度的构成,就能够与上述相同地检测轮27a、27b的水平方向的倾斜状态。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相对于反射体并非水平,而是朝向斜下方地设置。
图33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局部示出了自动扶梯10的回路侧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设置于与反射镜53相同的高度。与此相对,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处于比反射镜53高的位置,并朝向斜下方向倾斜地设置。配合于该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的朝向,反射镜53朝向斜上方向倾斜地设置。由此,第一光轴54从上朝下地形成,第二光轴55从下朝上地形成。使用该两个光轴54、55求出轮27的水平位移Y的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说明省略。
这里,在自动扶梯10内,油或尘埃等较多,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容易受到污染。若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受到污染,则对使用了两个光轴54、55的水平位移的检测精度带来影响。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朝向斜下方,因此传感器头难以附着油或尘埃等。
这样,根据第九实施方式,通过将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设置为朝向斜下方,无需特别的防止污染用的部件,就能够防止油或尘埃的附着,进而正确地求出轮27的水平位移Y。
(第十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除了上述第九实施方式的构成之外,在反射体侧也采取了污染对策。
图34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中的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局部示出了自动扶梯10的回路侧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进行说明。
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朝向斜下方倾斜地设置。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使从光投射部51投射的光反射的反射体,使用了棱镜反射镜84。该棱镜反射镜84内的光轴反射面84a朝向斜上方,并能够以与第一光轴54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二光轴55。另一方面,该棱镜反射镜84的玻璃面84b具有朝下的角度,成为难以附着油或灰埃等的构造。
这样,根据第十实施方式,除了将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朝向斜下方设置之外,还使用棱镜反射镜84作为反射体,从而也能够防止反射体侧的油或灰埃的附着,能够正确地求出轮27的水平位移Y。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将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使用的光轴形成部件(光投射部、光接收部、反射体)一体支承的单元。
图3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单元的构成的图。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利用在梯级11的轮27的行驶路径的一侧设置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50的光投射部51以及光接收部52和设置于另一侧的反射镜53形成了两个光轴54、55。
本实施方式中的单元90具有对这些光轴形成部件进行一体支承的构造。详细地说,单元90具有顶板91、臂92a~92c以及安装部93a~93c,它们一体形成。顶板91覆盖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以及反射镜53的上部。此外,在这里,为了容易看到单元90的构造,仅局部地示出了顶板91的外框,但实际是覆盖上部整体的板状。
臂92a~92c是用于支承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以及反射镜53的支承部件,从顶板91的3个角部向下方延伸。在臂92a~92c的前端部形成有安装部93a~93c,此处,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以及反射镜53具有规定的角度地安装。
如果使用这样构成的单元90,则作为光轴形成部件的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以及反射镜53在配置关系得以维持的状态下一体地移动,因此,例如具有只要在工厂出厂时进行光轴调整而在现场时仅在自动扶梯10内设置单元90即可的优点。
图36中示出将单元90设置于自动扶梯10的状态。此外,为了易于观察单元90的构造,仅局部地示出了顶板91的外框。
以使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朝着导轨31的外侧、反射镜53朝着导轨31的内侧的方式,配合单元90的朝向,用螺栓等固定于自动扶梯10的桁架15内。如果使单元90的朝向相反地设置,则如图5的例子那样,也能够在导轨31的内侧配置光投射部51与光接收部52,在导轨31的外侧配置反射镜53。
此外,使用两个光轴54、55求出轮27的水平位移Y的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使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单元90将光投射部51、光接收部52、反射镜53设置于自动扶梯10的情况下,由于上部被单元90的顶板91覆盖,因此能够防止雨天时的水滴、链油等垂下来的情况。另外,也有能够减少尘埃等附着的效果。
这样,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用于一体支承光轴形成部件(光投射部、光接收部、反射体)的单元90,使得现场的设置变得容易,能够缩短作业时间。利用单元90的顶板91,能够防止雨天时的水滴或链油,也能够减少尘埃等的附着。
此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镜子方式的异常检测系统中也能够使用相同的单元。例如,如果是图16的构成,则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a的光投射部71a与光接收部72a,以及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70b的光投射部71b与光接收部72b是光轴形成部件。使用在维持这些光轴形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状态下一体地支承的单元即可。在该情况下,也是例如只要在工厂出厂时进行光轴调整,现场仅在自动扶梯10内设置该单元即可。另外,如果设置覆盖上部的顶板,则能够防止雨天时的水滴或链油,并且能够减少尘埃等的附着。
根据以上叙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在运行中判断轮的异常的征兆,进而在进入需要紧急停止的状态之前进行应对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乘客输送机的自动扶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自动人行道等中也能够应用。
总之,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的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乘客输送机具有多个梯级,支承这些梯级的轮沿着配设于桁架内部的导轨行驶,上述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具备:
光轴形成机构,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相互不并行的两个光轴,配置为使该两个光轴依次被相同的上述轮阻断;
通过时间测量机构,测量上述轮通过由该光轴形成机构形成的上述两个光轴之间的时间;以及
状态检测机构,基于由该通过时间测量机构测量出的通过时间、上述梯级的行驶速度、上述两个光轴的位置关系,检测上述轮在上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轴形成机构具有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与反射体,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一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上述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配置上述反射体,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从上述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朝向上述反射体的第一光轴与从上述反射体朝向上述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接收部的第二光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轴形成机构具有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一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接收部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接收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从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朝向光接收部的第一光轴与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朝向光接收部的第二光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轴形成机构具有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一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另一侧,将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接收部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接收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为使相互的光轴交叉,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从上述第一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朝向光接收部的第一光轴与从上述第二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朝向光接收部的第二光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轴形成机构具有光投射部与光接收部被一体化而成的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以及第二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的一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上述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以及第二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轮的行驶路径上形成从上述第一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投射并被上述轮反射而进入光接收部的第一光轴、以及从上述第二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光投射部投射并被上述轮反射而进入光接收部的第二光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状态检测机构按照每个循环连续地记录上述轮在上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并根据其记录结果检测上述轮的松动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阻断时间测量机构,该阻断时间测量机构测量上述轮从进入上述两个光轴中的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一阻断时间以及从进入另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二阻断时间,
上述状态检测机构根据由上述阻断时间测量机构测量出的上述第一阻断时间与上述第二阻断时间之差,检测上述轮的旋转轴的倾斜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阻断时间测量机构,在将上述两个光轴配置为在上下方向具有不同的角度的状态下,该阻断时间测量机构测量上述轮从进入上述两个光轴中的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一阻断时间或者从进入另一个光轴开始到脱离为止的第二阻断时间,
上述状态检测机构基于由上述阻断时间测量机构测量出的上述第一阻断时间或者上述第二阻断时间来检测上述轮的水平方向的倾斜状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用于形成上述两个光轴的光轴形成部件一体支承的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中设有覆盖上述光轴形成部件的上部的顶板。
CN201810599438.4A 2017-09-06 2018-06-12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Active CN109455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1408 2017-09-06
JP2017171408A JP6400812B1 (ja) 2017-09-06 2017-09-06 乗客コンベアの異常検出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5609A CN109455609A (zh) 2019-03-12
CN109455609B true CN109455609B (zh) 2020-03-06

Family

ID=63708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99438.4A Active CN109455609B (zh) 2017-09-06 2018-06-12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0812B1 (zh)
CN (1) CN1094556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5072B1 (ja) * 2019-12-09 2021-02-0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異常検出システム
JP7276993B2 (ja) * 2021-08-31 2023-05-1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および異常検知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060A (zh) * 2005-01-04 2007-06-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螺栓检测装置、电梯装置、及移动体的位置·速度检测装置
JP2008094579A (ja) * 2006-10-13 2008-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安全装置
CN201132723Y (zh) * 2007-11-12 2008-10-15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梯级检测装置
CN101370729A (zh) * 2005-07-26 2009-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JP2010265078A (ja) * 2009-05-14 2010-11-25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ローラ良否診断システム
CN102849598A (zh) * 2011-06-27 2013-01-0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装置
CN203820269U (zh) * 2014-01-09 2014-09-1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传送机
JP6188896B1 (ja) * 2016-09-07 2017-08-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574A (ja) * 1993-07-14 1995-01-2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マンコンベア
JPH07133088A (ja) * 1993-11-09 1995-05-23 Toshiba Corp 搬送装置
JPH07257866A (ja) * 1994-03-22 1995-10-09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スカレーターの踏段脱落検出装置
JP2012006721A (ja) * 2010-06-25 2012-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乗客コンベアの安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060A (zh) * 2005-01-04 2007-06-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螺栓检测装置、电梯装置、及移动体的位置·速度检测装置
CN101370729A (zh) * 2005-07-26 2009-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JP2008094579A (ja) * 2006-10-13 2008-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安全装置
CN201132723Y (zh) * 2007-11-12 2008-10-15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梯级检测装置
JP2010265078A (ja) * 2009-05-14 2010-11-25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ローラ良否診断システム
CN102849598A (zh) * 2011-06-27 2013-01-0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装置
CN203820269U (zh) * 2014-01-09 2014-09-1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传送机
JP6188896B1 (ja) * 2016-09-07 2017-08-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5609A (zh) 2019-03-12
JP6400812B1 (ja) 2018-10-03
JP2019043754A (ja) 2019-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6829B (zh) 输送装置
CN109455609B (zh) 乘客输送机的异常检测系统
JP5474130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乗客検出装置
JP6453424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78657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479941B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異常検知システム
JP2015051836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7024046B1 (ja) 診断システム
JP6657303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21091521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異常検出システム
CN112875484B (zh) 乘客输送机的链松弛检测装置
JP694022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チェーン緩み検出装置
JP6939937B1 (ja) 乗客転倒検知装置を具える乗客コンベア
JP7404444B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制動距離測定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03118965A (ja) 踏段検出器付エスカレータ
JP6453425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0150556U (zh) 乘客输送机
JP2004026356A (ja)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JP7035133B2 (ja) チェーン伸び検出装置
JP7362562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チェーン伸び検出装置
JP5679576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7452723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641035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9151430A (ja) エスカレータ
JP2023173998A (ja) 乗客コンベアシステム、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