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4942A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14942A CN109414942A CN201780032070.7A CN201780032070A CN109414942A CN 109414942 A CN109414942 A CN 109414942A CN 201780032070 A CN201780032070 A CN 201780032070A CN 109414942 A CN109414942 A CN 109414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tinuous paper
- damping portion
- closed position
- pa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1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weighted or spring-pressed movable bars or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60—Coupling, adapter or lock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打印机具备输送连续纸的胶辊部(23)、对连续纸进行印刷的印刷头部(13)、以及缓和作用于连续纸的应力的减震部(15),在从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移至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印刷头部(13)向闭止位置移动后,减震部(15)向闭止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所希望的信息印刷至标签等印刷介质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制品的制造、管理、流通等领域,使用直接粘贴在被印刷为能够辨认与制品有关的信息并安在制品上的标识、制品等对象物(以下称为被粘物)的标签。
作为一个例子,对于标签的情况,准备在长条带状的衬纸上临时粘贴有多个标签的连续纸(以下称为连续纸)。因此,使用能向该连续纸的各个标签印刷的打印机。
能够对临时粘贴于连续纸的标签印刷的打印机具备:设有用于向供给的连续纸印刷的热敏头的印刷部、和缓和施加于连续纸的应力的减震部,并且使连续纸的印刷开始位置同与印刷部的热敏头对应的位置一致。另外,在打印机内部,减震部设置在连续纸被减震部按压的连续纸的输送路上。
通常在打印机中,进行连续纸的更换、维护等,每次需要将连续纸放置于输送路的作业。该打印机具有将减震部按压于连续纸的结构,所以将连续纸放置于输送路的作业很麻烦。
因此,提出了通过使减震部和印刷部一起形成为能够开放的结构,从而简化用户将连续纸放置于输送路的作业的打印机(参照JP2015-123626A)。
在JP2015-123626A记载的打印机中,构成为若用户操作印刷部成为开放状态,则与印刷部的动作联动地,减震部变为开放状态。另外,构成为若用户操作印刷部成为闭止状态,则与印刷部的动作联动地,减震部变为闭止状态。
在JP2015-123626A记载的打印机中,在使联动构造的印刷部和减震部从开放状态变为闭止状态的过程中,显然存在相比印刷部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减震部在印刷部夹持连续纸之前移动了连续纸的位置导致印刷部无法夹持连续纸的情况。
在连续纸的接下来的印刷开始位置从与印刷头部对应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需要再次进行连续纸的放置作业,所以作业变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不破坏在将连续纸放置于印刷部和减震部时的作业性,防止在放置作业时因印刷部和减震部的开闭动作带来的连续纸的位置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打印机,对长条带状的连续纸进行印刷,具备:胶辊部,其输送上述连续纸;印刷头部,其设置为能够向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和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并对上述连续纸进行印刷;以及减震部,其设置于上述印刷头部的上述连续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能够向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和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缓和施加于上述连续纸的应力,在从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移至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若上述印刷头部向开放位置移动,则与上述印刷头部联动地,上述减震部向开放位置移动,在从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移至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上述印刷头部向闭止位置移动后,上述减震部向闭止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不破坏将供给的连续纸放置于印刷部和减震部时的作业性,能够防止伴随着作业时的印刷部和减震部的开闭动作的连续纸的位置偏移引起的印刷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打印机的侧视图。
图4A是从正面观察图3的印刷头部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B是从正面观察图3的印刷头部位于开放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A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3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将图6的印刷头部抽出并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印刷头部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印刷头部位于开放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将印刷头部的开闭位置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抽出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印刷头部向开放位置移动的中途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印刷头部移动到开放位置后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0的印刷头部从开放位置移动到闭止位置时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0的印刷头部从开放位置移动到闭止位置时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图15是说明头支承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6是从图5的印刷部的侧面侧观察的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安装减震部侧观察的减震器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表示图16的外减震部与减震器支承部件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8B是表示图18A的外减震部与减震器支承部件的连接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19A是从斜上方观察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9B是从斜下方观察减震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上方观察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外减震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外减震部和内减震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A是放置了正卷标签的连续纸的情况下的减震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23B是放置了反卷标签的连续纸的情况下的减震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24A是将连续纸放置于通纸路径之前的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4B是在正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的纸卷状的连续纸变少而纸卷状的连续纸的外周部接近支承轴的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4C是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的纸卷状的连续纸开始变少的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5A是在正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的纸卷状的连续纸为初始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5B是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的纸卷状的连续纸变少而纸卷状的连续纸的外周部接近支承轴的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6是从打印机的正面侧观察的外减震部的立体图。
图27是从图26抽出外减震部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28是从图26抽出宽度调整引导部和引导操作部28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宽度调整引导部与引导操作部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30是引导操作部的轴部与宽度调整引导部的卡合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此外,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原则上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反复的说明。
另外,将为了印刷而输送连续纸(印刷介质)的方向、具体而言从纸张供给部向热敏头部输送连续纸的方向称为印刷方向,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输送方向上游是指印刷方向的上游侧,输送方向下游是指印刷方向的下游侧。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例如对临时粘贴于衬纸的标签印刷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信息的标签印刷功能。
在打印机1的正面的前盖部2设置有操作面板部3、电源开关4、输出口(介质排出口)5。
在操作面板部3配置有显示消息等的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操作打印机1的动作的多个键(换行键、进纸键、功能键、方向指示键以及取消键等)、表示打印机1的状态的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
在打印机1的单侧侧面安装有开盖部6,开盖部6被以能够通过两个位置的铰接部7在上下方向开闭的状态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说明打印机1的内部构造。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打印机1的侧视图。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打印机1的正面侧(前盖部2侧)称为前方(连续纸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其相向侧的背面侧(后盖部侧)称为后方(连续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在打印机1的内部设置有:在后方配置的纸张供给部(介质供给部)10、在前方配置的印刷部11、在上方配置的色带部12。
纸张供给部10是向印刷部11供给连续纸(印刷介质)P的结构部,具备支承轴10a和设置于其一端的纸卷引导部10b。
支承轴10a是将卷绕为纸卷状的连续纸P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的结构部。纸卷引导部10b是限制纸卷状的连续纸P移动的结构部,以根据连续纸P的宽度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为能够沿支承轴10a的轴向移动的状态。
连续纸P具有例如长条状的衬纸、和沿其长边方向每隔预定的间隔临时粘贴的多张标签。在衬纸上与标签的粘贴面接触的面上涂有硅酮等剥离剂,能够容易剥离标签。另外,在衬纸上没有贴标签的面,沿长边方向每隔预定的间隔形成有表示标签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标签有使用热敏纸的情况和使用普通纸的情况。对于热敏纸的情况,其表面形成有当达到预定温度区域时显色为特定颜色(黑、红等)的热敏显色层。
另外,连续纸P有正卷标签和反卷标签两种。正卷标签在连续纸P的标签位于纸卷的连续纸P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卷绕,如图3所示,连续纸Ps(P:虚线)从纸张供给部10的高度方向中央附近向印刷部11的底部被抽出。与此相对,反卷标签在连续纸P的标签位于纸卷状的连续纸P的内周面侧的状态下卷绕,如图3所示,连续纸Pb(P:实线)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附近向印刷部11的底部被抽出。此外,无论是正卷还是反卷,连续纸P(Ps,Pb)在印刷部11的通纸路径相同。另外,无论是正卷标签还是反卷标签,连续纸P都以临时粘贴有标签的面(被印刷面)向上的状态被输送。
印刷部11是对连续纸P的标签等进行印刷的结构部,具备印刷头部13、配置于其下方的支承台14、配置于它们的后方(印刷工序时的连续纸P的输送上游)的减震部15。
印刷头部13如后所述以能够通过摆动进行开闭的状态设置于打印机1的内部。从印刷头部13处于闭止位置(与胶辊部23抵接的位置)时的印刷头部13与支承台14之间的介质输送路向输出口5(参照图1)输送连续纸P。
在支承台14设置有维持印刷头部13的闭止状态(位于闭止位置的状态)的头锁定杆部16。若操作该头锁定杆部16,则印刷头部13的闭止状态解除,印刷头部13的前方部抬起,印刷头部13打开(与胶辊部23分离)。
减震部15是用于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的应力的结构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部15具备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印刷头部13位于闭止位置时,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以分别能够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的应力的方式且以能够摆动的状态设置。
色带部12是供给和卷绕涂覆有印刷油墨的色带的结构部,具备色带供给部12a、横向配置于其前方的色带卷绕部12b。色带供给部12a是将卷绕为卷状的色带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的结构部。色带卷绕部12b是卷绕回收印刷完毕的色带RB的结构部。此外,在使用色带的情况下,使从色带供给部12a拉出的色带通过印刷头部13的下方并由色带卷绕部12b卷绕。
在这样的打印机1中,从纸张供给部10呈片状抽出的连续纸P(Ps、Pb)经由减震部15向印刷头部13与支承台14之间的通纸路径输送,中途在连续纸P的标签等上进行了印刷处理后,从输出口5排出至打印机1的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4A、图4B~图7说明上述印刷部11的结构。图4A是从正面观察图3的印刷头部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图4B是从正面观察图3的印刷头部位于开放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打印机1的背面侧观察图4A的印刷部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图3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将图6的印刷头部抽出并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印刷头部13以其前方部能够以后方的摆动轴S1(参照图5和图7)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即开闭)的状态被支承于印刷头部13的单侧侧面的头支承部17(相当于第一支承体)。
在印刷头部13的下表面(朝向通纸路径的面),热敏头部18(参照图4B和图7)以使其印刷面与沿通纸路径配置的连续纸对置的状态设置。热敏头部18是利用配置于其印刷面的印刷线18L的发热电阻体对连续纸P的标签等进行印刷的印刷机构。在该印刷线18L,沿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与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有通电后发热的多个发热电阻体(发热元件)。
在印刷头部13的前方侧的下表面以夹着热敏头部18的方式设置有凹状爪部19、19(参照图4B和图7)。另外,在印刷头部13的下表面,在凹状爪部19的后方设置有从印刷头部13的两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销20、20。
这样的印刷头部13被安装于摆动轴S1(参照图5和图7)的扭簧21朝打开方向施力,但通过使印刷头部13的下部的销20、20钩挂于支承台14的锁定爪部22、22而维持闭止状态。若向图6的右方拉动上述头锁定杆部16,则锁定爪部22与之联动地向图6的右方移动,与销20脱离。若锁定爪部22与销20脱离,则如图4B所示,印刷头部13因扭簧21的作用力自动地打开。
另外,印刷头部13位于闭止位置时,热敏头部18的印刷面按压于下方的胶辊部23(参照图4A、图4B),并且印刷头部13的凹状爪部19、19(参照图4B和图7)嵌于胶辊部23的转动轴S2(参照图4A、图4B以及图6)的两端部。
胶辊部23是使从纸张供给部10抽出的连续纸P沿通纸路径向输出口5(参照图1)输送的输送机构,其表面被硬质橡胶等弹性材料覆盖。该胶辊部23以能够在正反方向转动的状态设置于支承台14的上部。胶辊部23的转动轴S2的轴向一端连接有齿轮G1。该齿轮G1例如经由正时带(未图示)等与步进电机之类的驱动体(未图示)的转动轴卡合。另外,齿轮G1经由连结齿轮G2、G3连接于齿轮G4(参照图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印刷头部13的头支承部17的减震部15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有抑制部17a(参照图5~图7)。该抑制部17a以摆动轴S1为界形成于头支承部17的与前方部处于相反极的位置即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在该抑制部17a的前端侧的朝向减震部15的面设置有从该面突出的销17b(参照图7)。抑制部17a和销17b是将印刷头部13的开闭动作传递至减震部15的机构的一部分。后文中将详细说明该开闭机构。
此外,在印刷部11的通纸路径上的热敏头部18与减震部15之间设置有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该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是通过检测形成于连续纸P的位置检测标记、相邻的标签间的衬纸部分来检测连续纸P的标签的位置的传感器,例如由反光型或透光型的传感器构成。
印刷工序时,在热敏头部18与胶辊部23之间夹入连续纸的状态下使胶辊部23转动由此输送连续纸P。而且,根据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信息来推测印刷时刻,根据发送到热敏头部18的印刷信号,有选择地使印刷线18L的发热电阻体发热。由此,向连续纸P的标签印刷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所希望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观察印刷部11的侧面的情况下,减震部15的外减震部15a从前方侧朝后方侧沿斜下方延伸,以使前方部能够以前方侧的摆动轴S3(参照图4和图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支承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相当于第二支承体)。此外,图5的螺旋弹簧26是如后所述那样抑制外减震部15a避免其向上方侧(后方侧)过度移动并且将外减震部15a支承为能够摆动的状态的部件。
另外,在从印刷部11的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减震部15的内减震部15b与外减震部15a相反,从后方侧朝前方侧沿斜下方延伸,以使前方部能够以后方侧的摆动轴S4(参照图4和图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支承于外减震部15a的后方部。
在印刷工序时,内减震部15b的纸张接触部相比外减震部15a的纸张接触部位于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内减震部15b的纸张接触部配置于印刷头部13与外减震部15a的纸张接触部之间。
另外,内减震部15b的纸张接触部的高度设置于比外减震部15a的纸张接触部的高度低的位置。即内减震部15b的纸张接触部的高度设置于外减震部15a的纸张接触部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之间。此外,后文中将详细说明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的结构。
另外,在外减震部15a的下部,以能够沿摆动轴S3、S4的轴向移动的状态设置有宽度调整引导部27。宽度调整引导部27是与从纸张供给部10输送的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抵接并引导连续纸P的输送的结构部。该宽度调整引导部27在外减震部15a与设置于打印机1的背面侧的引导操作部28连接。该引导操作部28是用于对应于连续纸P的宽度来移动宽度调整引导部27并且固定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位置的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震部15的下方的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局部形成有凹陷部29(参照图6)。凹陷部29设置于当减震部15位于闭止位置时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减震部15的宽度调整引导部27对置的区域。凹陷部29的底面比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除了凹陷部29以外的区域更向下方凹。而且,在印刷头部13和减震部15位于闭止位置时,宽度调整引导部27配置于与该凹陷部29对置的位置。此时,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位于比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除了凹陷部29以外的区域更靠下方。如图5等所示,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部位于与凹陷部29对置的位置。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部不与内部底面的凹陷部29的表面接触,而是距离凹陷部29的表面预定的距离。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凹陷部29的详细结构后述。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说明减震部15的开闭动作。图8是印刷头部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图9是印刷头部位于开放位置时的印刷部的放大侧视图。此外,图8和图9中透视观察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背面。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减震部15与印刷头部13的开动作联动地向上移动(即开动作)。即,若将印刷头部13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减震部15的基准位置的高度设为第一高度,则在打开印刷头部13后减震部15的基准位置的高度与之联动地移动至比第一高度高的第二高度。若关闭印刷头部13,则在进行了印刷头部13的闭动作之后,减震部15的基准位置的高度返回第一高度。
作为印刷动作的准备阶段,用户打开印刷头部13,使连续纸P进入通纸路径时,必须使从纸张供给部10被拉出的连续纸P在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附近钻到减震部15的下方。
减震部15设置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侧,减震部15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间隙很窄。因此,如果在保持减震部15被固定而不向开放状态移动的情况下,用户难以使连续纸P进入通纸路径。并且,在减震部15的下部安装有宽度调整引导部27,所以会有在放置连续纸P时连续纸P钩挂于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情况。
由此,如果维持固定减震部15不动,可想象将出现难以进行将连续纸P放置于打印机1的通纸路径的作业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打开印刷头部13,则减震部15与之联动地抬起,所以放置连续纸P的范围变大,能够提高减震部15的下部的可视性。因此,能够使从纸张供给部10拉出的连续纸P容易钻到减震部15的下方而不会钩挂于宽度调整引导部27。因此,能够使将连续纸P放置于打印机1的通纸路径的作业变得容易。
接下来,参照图8~图11说明印刷头部13与减震部15的联动机构。图10是将印刷头部的开闭时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抽出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印刷头部向开放位置移动途中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图12是图10的印刷头部移动至开放位置后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图13是图10的印刷头部从开放位置移动至闭止位置时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图14是将图10的印刷头部从开放位置移动至闭止位置时的头支承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侧视图。
此外,图10中的双点划线示出了位于闭止位置时的头支承部17(第一支承体)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第二支承体)。另外,图10~图14示出了图5所示的印刷部11的侧面。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是对长条带状的连续纸P进行印刷的打印机,具备:输送连续纸P的胶辊部23(图10~14中未图示)、设置为能够向与胶辊部23对置的闭止位置和与胶辊部23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并对连续纸P进行印刷的印刷头部13、以及设置于印刷头部13的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设置为能够向与连续纸P抵接的闭止位置和与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而用于缓和施加于连续纸P的应力的减震部1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从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P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移至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P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若印刷头部13向开放位置移动,则与印刷头部13联动地,减震部15向开放位置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从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P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移至印刷头部13位于与胶辊部23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P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印刷头部13向闭止位置移动后,减震部15向闭止位置移动。
首先,说明头支承部17。
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印刷头部13的头支承部17形成有被支承为能够在打印机1内摆动的摆动轴(相当于印刷头部支承轴)S1。另外,在头支承部17一体地形成有相对于摆动轴S1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具有与减震部15的特定位置卡合的卡合部的抑制部17a(相当于卡合端部)。
在抑制部17a的朝向减震部15的面设置有向减震部15突出的销17b。在实施方式中,销17b相当于将减震部15卡合于特定位置的卡合部(参照图7)。抑制部17a和销17b构成与印刷头部13的开闭动作联动地使减震部15开闭的机构。将在后文中对该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印刷头部13以其前方部能够以后方的摆动轴S1(参照图5和图7)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即开闭自如的状态),支承于印刷头部13的单侧侧面的头支承部17。
接着,结合图11说明减震器支承部件25。
减震器支承部件25具有被支承为能够在打印机1内部摆动的摆动轴(相当于减震器支承轴)S5。另外,减震器支承部件25形成有与形成于抑制部17a的销17b卡合的槽部50。
槽部50具有第一槽50a、第二槽50b、第三槽50c,这些槽相互连通,形成以各槽为一条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形状。
第一槽50a形成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印刷头部13侧(上部侧),在减震部15位于与连续纸P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下,沿着销17b在头支承部17以摆动轴S1为中心摆动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而形成。
另外,第一槽50a的端部形成为在头支承部17位于闭止位置的状态下,相比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摆动轴S5的中心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第二槽50b在减震部15位于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沿着销17b的在头支承部17以摆动轴S1为中心摆动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而形成,并以从第一槽50a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侧利用与第一槽50a不同的路径连结的状态形成。另外,在第二槽50b的与第一槽50a连结的端部的相反的端部即终端部分(与后述的第三槽50c连结的部分)形成有凸部50e。
第三槽50c在头支承部17位于闭止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为以摆动轴S5为中心并以与销17b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的一部分圆弧形状,将第一槽50a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侧与第二槽50b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侧连结。
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5中,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设置有摆动轴S5的端部,作为将减震部15在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卡止的卡止部件,设置有球头柱塞51。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打印机1内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用于卡止球头柱塞51的球头柱塞套(Ball Button)。通过球头柱塞51与球头柱塞套的卡止,减震器支承部件25卡止于开放位置。
作为以摆动轴S5为摆动轴沿着朝向闭止位置的方向对减震部15施力的施力部件,减震部15在摆动轴S5具备扭簧30。
减震器支承部件25被扭簧30朝如下方向施力,即:使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以摆动轴S5为摆动中心从开放位置向闭止位置而向下方移动的方向,亦即使减震部15整体接近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方向。由此,减震器支承部件25在打印机1内被支承为后方部能够以摆动轴S5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关于第三槽50c,在头支承部17位于闭止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摆动动作时头支承部17的销17b位于第三槽50c内,所以销17b不妨碍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摆动。此外,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与图10~图13的左侧对应。
通过上述结构,头支承部17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如下那样向开放位置移动。
在头支承部17从闭止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头支承部17以摆动轴S1为摆动中心沿箭头R1的方向摆动。这是头支承部17从图11所示的双点划线的位置向实线的位置移动的情况。此时,销17b在图11所示的箭头R2的方向沿第一槽50a移动到第一槽50a的端部50d。
减震器支承部件25被扭簧30向闭止位置施力,所以在头支承部17从闭止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减震器支承部件被维持在闭止位置。
在销17b与第一槽50a的端部50d抵接后,若头支承部17继续沿箭头R1的方向进一步摆动,则如图12所示,销17b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箭头R3方向)按压第一槽50a内的端部50d,销17b移动到比摆动轴S5的中心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12的右侧)的位置。
此时,减震器支承部件25受到与扭簧30的作用力对抗的力,以摆动轴S5为摆动中心沿箭头R4方向摆动。并且,通过继续摆动,减震器支承部件25位于开放位置。另外,此时,球头柱塞51卡止于未图示的打印机1内的球头柱塞套,使得减震器支承部件25保持在开放位置而不会因扭簧30的作用力返回闭止位置。
这样,头支承部17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联动地向开放位置移动,头支承部17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在开放位置卡止。
接下来,说明头支承部17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向闭止位置的移动动作。
在头支承部17从开放位置向闭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头支承部17以摆动轴S1为摆动中心沿箭头R5的方向摆动。这是头支承部17从图13所示的双点划线的位置向实线的位置移动的情况。此时,销17b在图11所示的箭头R6的方向沿第二槽50b移动。
销17b与形成于第二槽50b的端部的凸部50e抵接后,若头支承部17继续进一步向箭头R5方向摆动而到达闭止位置,则凸部50e如图13所示那样被销17b沿箭头R7方向按压。
由此,球头柱塞51与未图示的卡止位置(图13中用点线表示)的卡止解除,设置有球头柱塞51的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端部沿箭头R8方向下降。
如图14所示,若球头柱塞51从打印机1内的规定位置解除,则减震器支承部件25由于设置于摆动轴S5的扭簧30的向下的作用力而沿箭头R9方向摆动,向闭止位置移动。
这样,头支承部17和减震器支承部件25向闭止位置移动时,头支承部17向闭止位置移动,接着,减震器支承部件25向闭止位置移动。
根据以上结构,若印刷头部13向开放位置移动,则抑制部17a的销17b移动到第一槽50a的端部50d为止,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抬起。由此,减震部15的后方部与印刷头部13的开放动作联动地打开。
另一方面,印刷头部13向闭止位置移动时,头支承部17移动到闭止位置后,将减震器支承部件25卡止于打印机1的球头柱塞51被解除。由此,减震器支承部件25由于扭簧30的作用力向闭止位置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头部13向闭止位置移动后,减震部15向闭止位置移动。因此,相比减震部15,连续纸P先受到印刷头部13向打印机1的底面方向的按压。即在连续纸P的印刷开始位置与印刷头部13的对应位置一致的位置进行按压。因此,在减震部15向闭止位置移动时,不会出现连续纸P被减震部15拉动而产生印刷开始位置的位置偏移的情况。
印刷头部13和减震部15的开闭机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5设置球头柱塞套,在打印机1内侧设置球头柱塞。
另外,说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其它实施方式。图15是说明头支承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如图15所示,可以在第一槽50a与第二槽50b之间形成有阶梯差50f。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头部13从开放位置向闭止位置移动时,由于阶梯差50f的存在,销17b无法从第二槽50b向进入第一槽50a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印刷头部13从开放位置向闭止位置移动时,销17b进入第一槽50a,由此能够防止在印刷头部13的闭止动作的同时导致减震部15闭止的误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8A、图18B说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结构、减震部15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连接关系。图16是从图5的印刷部的侧面侧观察的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7是从减震部的安装侧观察的减震器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8A是表示图16的外减震部与减震器支承部件的连接部的立体图。图18B是表示图18A的外减震部与减震器支承部件的连接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两侧面中,将与外减震部15a对置的侧面称为内侧面,将其反向侧的侧面称为外侧面。
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贯通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两侧面的轴承孔部25b。摆动轴S5以固定为不摆动的状态插入该轴承孔部25b,通过螺钉35a(参照图17)固定而不脱离。此外,扭簧30以其弹簧圈嵌入摆动轴S5的状态安装。
另外,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贯通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两侧面间的孔部25c。形成于外减震部15a的侧面的突起部36配置于从该孔部25c突出的位置。孔部25c形成为在突起部36的周围产生预定尺寸的余量。
另外,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外侧面形成为在厚度方向凹下。该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外侧面上,在孔部25c的附近形成有突起部25d。在该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突起部25d与外减震部15a的突起部36之间张设有螺旋弹簧26。该螺旋弹簧26实施将外减震部15a的突起部36向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突起部25d的方向拉动的作用力。由此,外减震部15a在摆动轴S3的轴向上被牢固地支承,且被抑制为不向上方侧过度移动,并且以能够缓和施加于连续纸P的应力而自由摆动的状态被支承。
并且,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内侧面的上部,在长边方向中央的附近形成有轴承孔部25e(参照图17)。外减震部15a的摆动轴S3以固定为不摆动的状态插入该轴承孔部25e,通过螺钉35b(参照图16)固定而不脱离。
接下来,参照图19A、图19B~图22说明减震部15的结构。图19A是从斜上方观察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9B是从斜下方观察减震部的立体图。图20是从上方观察减震部和减震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21是外减震部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外减震部和内减震部的分解立体图。
从侧面观察外减震部15a,在长边方向一端侧(上端部侧)形成有轴承孔部37。在该轴承孔部37内插入有摆动轴S3。由此,外减震部15a被轴支承为能够以摆动轴S3为中心摆动的状态。即外减震部15a被轴支承为其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下端部)能够以摆动轴S3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以便能够缓和施加于连续纸P的应力。
另外,在外减震部15a的打印机1的背面侧的表面沿摆动轴S3的轴向形成有滑动孔部38。在该滑动孔部38插入有2个引导操作部28的轴部。利用销39(参照图19A和图19B)将宽度调整引导部27连接于该引导操作部28的轴部。这里,例如里侧的引导操作部28是固定的。另外,近前侧的引导操作部28能够沿滑动孔部38移动,并且能够对应于连续纸P的宽度而固定。此外,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宽度调整引导部27和引导操作部28。
另外,在从侧面观察外减震部15a时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侧与连续纸P接触的纸张接触部在从侧面侧观察外减震部15a时形成为圆弧状。由此,能够降低外减震部15a与连续纸P的接触阻力,所以能够使连续纸P的流动顺畅。
另外,在外减震部15a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侧形成有轴承孔部40。摆动轴S4以固定为不摆动的状态插入该轴承孔部40内。摆动轴S4以平行于摆动轴S3的方式配置。在该摆动轴S4上轴支承有内减震部15b。
内减震部15b具有两个位置的支承部41a、41a、和在它们的一端侧以将它们搭接的方式一体形成的主体部41b。支承部41a、41a的一端形成有轴承孔部41c。在该轴承孔部41c、41c内插入有摆动轴S4。由此,内减震部15b被轴支承为能够以摆动轴S4为中心摆动的状态。
另外,在摆动轴S4的一端侧以与内减震部15b卡合的状态安装有扭簧42(参照图20和图22)。借助该扭簧42的作用力,内减震部15b以其下端部(纸张接触部)能够在上下方向摆动的状态轴支承于摆动轴S4,从而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的应力。
另一方面,在从侧面观察内减震部15b时,内减震部15b的主体部41b中与连续纸P接触的纸张接触部侧形成为圆弧状。由此,能够降低内减震部15b与连续纸P的接触阻力,所以能够使连续纸P的流动顺畅。
另外,在主体部41b中的纸张接触部的背面侧形成有凹陷部41d。在该凹陷部41d内,沿摆动轴S4的轴向彼此隔开预定的距离地配置有多张加强板41e。由此,能够在确保内减震部15b的强度的同时使内减震部15b轻型化。
另外,也考虑完全分开独立地设置减震功能,但在该情况下,由于减震部15附近的空间有限,所以存在导致打印机1的大型化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减震部15b轴支承于外减震部15a,由此能够追加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的应力的减震功能,而不会导致打印机1的大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例如由透明树脂构成。由此,能够提高连续纸P在减震部15的可视性,所以能够使连续纸P放置于打印机1的通纸路径的作业更加容易。即拆开透明的减震部确认不透明的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位置,就能简单地进行位置调整。从这样的观点考虑,透明是指能够辨认该部件的朝向侧,透明材料包含着色的半透明材料、无着色的半透明材料,当然也包括无着色的材料。
此外,在内减震部15b的主体部41b与外减震部15a之间,以不阻碍宽度调整引导部27移动的方式形成有间隙43(参照图19B和图20)。
接下来,参照图23A、图23B~图25A、图25B说明减震部15的作用效果。
图23A是放置有正卷标签的连续纸的情况下的减震部的放大侧视图。图23B是放置有反卷标签的连续纸的情况的减震部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23A所示,在正卷标签的情况下,连续纸Ps从纸张供给部10的高度方向中央附近被抽出并通过减震部15的下方,所以以与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双方接触的状态放置于通纸路径。因此,能够充分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s的应力,所以能够很好地输送连续纸Ps,确保印刷品质。
另一方面,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反卷标签的直径很大的状态的情况下,连续纸P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附近被抽出并通过减震部15的下方,所以在仅配置有外减震部15a的情况(没有内减震部15b情况)下,存在无法充分缓和作用于放置于通纸路径的连续纸P的应力的情况。因此,存在无法很好地输送连续纸P而使印刷品质恶化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B所示,即使在由于反卷标签、正卷标签等标签的形态或卷状标签的直径的大小不同而导致通纸路径不同的情况下,连续纸Pb仍以至少与内减震部15b接触的状态放置于通纸路径,能够充分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b的应力,所以能够很好地输送连续纸Pb,能够确保印刷品质。
图24A是将连续纸放置于通纸路径之前的阶段的减震部的侧视图。
图24B例示出了在正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10的纸卷状的连续纸Ps变少而纸卷状的连续纸Ps的外周部接近支承轴10a的阶段(卷径小)。在该情况下,连续纸Ps的抽出位置比初始阶段低,所以连续纸Ps对外减震部15a的按压力变弱,外减震部15a的高度不变,但内减震部15b抬起,能够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s的朝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力所产生的冲击。
图24C例示出了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10的纸卷状的连续纸Pb为初始阶段(卷径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连续纸Pb的抽出位置变低(接近打印机1的底面),所以虽然连续纸Pb与外减震部15a接触但按压力很弱,外减震部15a的高度不变,内减震部15b抬起,能够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b的朝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力所产生的冲击。
图25A例示出了在正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10的纸卷状的连续纸Ps为初始阶段(卷径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连续纸Ps的抽出位置高,所以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双方抬起,能够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s的朝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力所产生的冲击。
图25B例示出了在反卷标签的情况下纸张供给部10的纸卷状的连续纸Pb变少而纸卷状的连续纸Pb的外周部接近支承轴10a的情况(卷径小)。在该情况下,连续纸Pb的抽出位置比初始阶段变高,所以外减震部15a和内减震部15b双方抬起,能够缓和作用于连续纸Pb的朝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力所产生的冲击。
接下来,参照图26~图30说明宽度调整引导部27和引导操作部28。图26是从打印机1的正面侧观察的外减震部的立体图。图27是从图26抽出外减震部而示出的立体图。图28是从图26抽出宽度调整引导部和引导操作部28而示出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宽度调整引导部与引导操作部的连接部的立体图。图30是引导操作部的轴部与宽度调整引导部的卡合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30中为了容易看到引导操作部28的轴部28a而省略了销39。
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外减震部15a的内侧,隔着滑动孔部38上下形成有两个沿滑动孔部38延伸的状态的引导导轨部45。引导导轨部45与外减震部15a一体成型,例如由透明树脂形成。
如图28所示,将宽度调整引导部27和引导操作部28连接的销39配置于被外减震部15a的两个引导导轨部45夹着的位置。如图26、图28以及图29所示,在销39的外周沿径向突出地形成有两个凸部39a、39a。凸部39a、39a形成于相互分离180度的相反位置。
若捏住引导操作部28使其以轴部28a为中心摆动,则销39也摆动。而且,根据销39的摆动位置,销39的两个凸部39a、39a被按压于两个引导导轨部45的内侧的面,由此引导导轨部45弯曲,销39抵接于两个引导导轨部45间并被夹入从而被固定。由此,引导操作部28被锁定。另一方面,若使引导操作部28从锁定状态再摆动90度,则销39的两个凸部39a、39a从两个引导导轨部45离开,所以引导操作部28的锁定状态解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并且通过简单的操作,设定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位置。
另外,如图30所示,在引导操作部28的轴部28a的外周形成有凸部28b。在宽度调整引导部27中的供引导操作部28的轴部28a插入的孔27a的外周,以与孔27a连通的状态形成有范围设定孔27b。凸部28b配置于该范围设定孔27b内,能够在该范围设定孔27b的周向的范围θ内使引导操作部28摆动。
接下来,参照图23A、图23B等说明在位于减震部15的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方的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设置凹陷部29的作用效果。
在利用打印机1印刷时,连续纸P从纸张供给部10侧向印刷部11侧,即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称为顺向进给)。另一方面,为了进行印刷开始位置的对位,连续纸P也有从印刷部11侧向纸张供给部10侧,即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输送的情况(称为反向进给)。
在顺向进给的情况下,如图21等所示,从纸张供给部10连续至印刷部11间的连续纸P配置于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离开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连续纸P总是被施加张力。
然而,在反向进给的情况下,连续纸P松弛,在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与宽度调整引导部27对应的位置,连续纸P会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接触。此时,如果在未设置凹陷部29的情况下,存在连续纸P从宽度调整引导部27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的间隙越过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跑出由宽度调整引导部27限制的引导区域之外的情况。而且,在该状态下,若返回顺向进给的印刷动作,则连续纸P将在减震部15未发挥功能的状态下被输送。其结果是,印刷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移或印刷浓度变淡,存在印刷品质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在宽度短的连续纸的情况下,脱离宽度调整引导部的情况很多。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设置有凹陷部29。凹陷部29的底面相比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位于下方。另外,连续纸P由于自身的刚性而横跨凹陷部29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地配置。根据该结构,若连续纸P从印刷部11向纸张供给部10侧反向进给,则连续纸P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抵接,但不与凹陷部29的底面接触。
因此,即使在连续纸P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抵接的状态下,在凹陷部29,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也位于比连续纸P接近凹陷部29的底面的位置。因此,连续纸P不会越过宽度调整引导部27的下端,跑出由宽度调整引导部27限制的引导区域之外。因此,在返回顺向进给的印刷动作的情况下,连续纸P不会越上宽度调整引导部27,减震部15的功能也不会被破坏。因此,能够避免印刷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移或印刷浓度变淡的不良情况,所以能够确保打印机1的印刷品质。
凹陷部29的剖面形状形成为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倾斜比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平缓。但是,凹陷部29的内壁面也可以大致垂直于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
另外,也可以在包含凹陷部29在内的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沿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空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多个突起部,该突起部沿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延伸(未图示)。由此,能够在反向进给时使连续纸P的流动顺畅,所以能够减少或者防止在减震部15的下方连续纸P卡住的不良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等说明将连续纸P放置于打印机1的通纸路径的作业。
首先,若将图8所示的印刷部11的头锁定杆部16向图8的右方拉,则与该动作联动地,锁定爪部22向右方移动并脱离销20。于是,如图9所示,印刷头部13的前方部向上方打开,并且与该动作联动地,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抬起,减震部15也抬起。由此,能够增大减震部15的下方的范围。
接着,使从纸张供给部10抽出的连续纸P钻到减震部15的下方,通过印刷头部13与支承台14之间。此时,减震部15抬起并打开,所以能够容易进行连续纸P的放置作业、。
然后,如图8所示,若将印刷头部13的前方部压下,关闭印刷头部13,则印刷头部13向闭止位置移动后,减震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因扭簧30的作用力,向打印机1的内部底面方向下降,减震部15也在相同方向移动。
由此,连续纸P在减震部15抵接之前,被印刷头部13和胶辊部23夹持和按压。因此,在减震部15向闭止状态移动时,连续纸P被减震部15拉动而不会从胶辊部23上脱离(产生位置偏移)。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非是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受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将多张标签作为印刷介质临时粘贴于衬纸的连续纸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在一面具有粘贴面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不具有粘贴面的连续状的薄片(连续薄片)或者不限于纸类而能够通过热敏头印刷的膜片等作为印刷介质。无衬纸标签、连续薄片或者膜片可以具有位置检测标记。另外,在输送粘贴剂露出的无衬纸标签等的情况下,可以对输送路进行非粘贴涂敷并且设置含有硅酮的辊。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10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特愿2016-196619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在本说明书中引用。
Claims (3)
1.一种打印机,对长条带状的连续纸进行印刷,其中,具备:
胶辊部,其输送上述连续纸;
印刷头部,其设置为能够向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和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并对上述连续纸进行印刷;以及
减震部,其设置于上述印刷头部的上述连续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能够向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和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缓和施加于上述连续纸的应力,
在从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移至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若上述印刷头部向开放位置移动,则与上述印刷头部联动地,上述减震部向开放位置移动,
在从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移至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上述印刷头部向闭止位置移动后,上述减震部向闭止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具备:
施力部件,其将上述减震部沿朝向闭止位置的方向施力;和
卡止部件,其将上述减震部卡止于开放位置,
在从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分离的开放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的状态,移至上述印刷头部位于与上述胶辊部对置的闭止位置并且上述减震部位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上述印刷头部向闭止位置移动后,上述卡止部件对上述减震部的卡止解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上述印刷头部具备:
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印刷头部;
印刷头部支承轴,其将上述第一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摆动;以及
卡合端部,其相对于上述印刷头部支承轴位于上述连续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与上述减震部的特定位置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减震部具备:
支承上述减震部的第二支承体、
将上述第二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减震器支承轴、
与上述印刷头部的上述卡合部卡合的槽部、
将上述减震部沿朝向闭止位置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以及
将上述减震部卡止于开放位置的卡止部件,
上述槽部具有:
第一槽,其形成为沿着上述卡合部的、由于上述减震部处于与上述连续纸抵接的闭止位置时上述第一支承体以上述印刷头部支承轴为中心摆动而移动的移动轨迹的形状;
第二槽,其形成为沿着上述卡合部的、由于上述减震部处于与上述连续纸分离的开放位置时上述第一支承体以上述印刷头部支承轴为中心摆动而移动的移动轨迹的形状,并从上述第一槽的端部侧由与上述第一槽不同的路径形成;以及
第三槽,其在上述第一支承体位于闭止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为以上述减震器支承轴为中心、以距上述卡合部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形状,并将上述第一槽的端部侧和上述第二槽的端部侧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6619 | 2016-10-04 | ||
JP2016196619 | 2016-10-04 | ||
PCT/JP2017/015309 WO2018066155A1 (ja) | 2016-10-04 | 2017-04-14 | プリン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14942A true CN109414942A (zh) | 2019-03-01 |
CN109414942B CN109414942B (zh) | 2021-09-14 |
Family
ID=61831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32070.7A Active CN109414942B (zh) | 2016-10-04 | 2017-04-14 | 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10385B2 (zh) |
EP (1) | EP3401110B1 (zh) |
JP (1) | JP6895448B2 (zh) |
CN (1) | CN109414942B (zh) |
MY (1) | MY190731A (zh) |
WO (1) | WO20180661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35602B2 (en) * | 2016-10-04 | 2022-02-01 |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
JP7423976B2 (ja) * | 2019-10-24 | 2024-0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ES2911269T3 (es) | 2019-12-18 | 2022-05-18 | Bizerba Se & Co Kg | Impresora de etiquetas |
EP3838602B1 (de) | 2019-12-18 | 2022-03-30 | Bizerba SE & Co. KG | Etikettendrucker |
EP3838604B1 (de) | 2019-12-18 | 2022-03-30 | Bizerba SE & Co. KG | Etikettendrucker |
ES2915847T3 (es) | 2019-12-18 | 2022-06-27 | Bizerba Se & Co Kg | Impresora de etiquetas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66277A (ja) * | 1985-05-21 | 1986-11-25 | Tokyo Electric Co Ltd | サ−マル転写プリンタ |
JPH09150981A (ja) * | 1995-11-30 | 1997-06-10 | Tec Corp | 給紙装置 |
JP2000052613A (ja) * | 1998-08-06 | 2000-02-22 | Toshiba Tec Corp | ラベルプリンタ |
JP2007210264A (ja) * | 2006-02-13 | 2007-08-23 | Sato Corp | プリンタ |
JP2009101656A (ja) * | 2007-10-25 | 2009-05-14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プリンタ装置 |
US20100103238A1 (en) * | 2008-10-23 | 2010-04-29 |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 Hand-held portable printer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0184395A (ja) * | 2009-02-10 | 2010-08-26 | Toshiba Tec Corp | ラベルプリンタ |
CN101830116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李解平 | 带有张力器和色带驱动器的打印机的打印头座的驱动装置 |
CN102069632A (zh) * | 2009-10-23 | 2011-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及圆筒纸打印机 |
US20130056513A1 (en) * | 2011-09-05 | 2013-03-0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
WO2015099057A1 (ja) * | 2013-12-26 | 2015-07-02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2015123626A (ja) * | 2013-12-26 | 2015-07-06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1150A (en) | 1987-06-30 | 1993-06-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aper feeding apparatus for printers having a bail roller means |
JPH0811461B2 (ja) | 1987-06-30 | 1996-02-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の紙送り機構 |
JPH08157120A (ja) | 1994-12-02 | 1996-06-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プリンタ装置 |
JPH11246092A (ja) | 1998-03-02 | 1999-09-14 | Toshiba Tec Corp | 長尺部材搬送装置 |
JP2007126230A (ja) | 2005-11-01 | 2007-05-24 | Tohoku Ricoh Co Ltd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JP2007301869A (ja) | 2006-05-12 | 2007-11-22 | Ishida Co Ltd | プリンタ |
JP5272147B2 (ja) | 2008-09-24 | 2013-08-28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用紙供給装置 |
WO2010035357A1 (ja) | 2008-09-24 | 2010-04-01 | 株式会社サトー | ラベル貼付装置 |
JP5063545B2 (ja) | 2008-09-24 | 2012-10-31 | 株式会社サトー知識財産研究所 | プリンタ |
JP4886050B2 (ja) | 2009-02-10 | 2012-02-29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ラベルプリンタ |
JP5576138B2 (ja) | 2010-02-10 | 2014-08-20 |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JP2013052612A (ja) | 2011-09-05 | 2013-03-21 | Toshiba Tec Corp | プリンタ |
JP6282462B2 (ja) | 2013-12-26 | 2018-02-21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6309266B2 (ja) | 2013-12-26 | 2018-04-11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6594605B2 (ja) | 2013-12-26 | 2019-10-23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6460761B2 (ja) | 2014-12-03 | 2019-01-30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
2017
- 2017-04-14 MY MYPI2018002280A patent/MY190731A/en unknown
- 2017-04-14 US US16/076,562 patent/US107103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4-14 CN CN201780032070.7A patent/CN10941494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4-14 WO PCT/JP2017/015309 patent/WO20180661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4-14 JP JP2018543579A patent/JP68954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4-14 EP EP17857995.9A patent/EP3401110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66277A (ja) * | 1985-05-21 | 1986-11-25 | Tokyo Electric Co Ltd | サ−マル転写プリンタ |
JPH09150981A (ja) * | 1995-11-30 | 1997-06-10 | Tec Corp | 給紙装置 |
JP2000052613A (ja) * | 1998-08-06 | 2000-02-22 | Toshiba Tec Corp | ラベルプリンタ |
JP2007210264A (ja) * | 2006-02-13 | 2007-08-23 | Sato Corp | プリンタ |
JP2009101656A (ja) * | 2007-10-25 | 2009-05-14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プリンタ装置 |
US20100103238A1 (en) * | 2008-10-23 | 2010-04-29 |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 Hand-held portable printer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0184395A (ja) * | 2009-02-10 | 2010-08-26 | Toshiba Tec Corp | ラベルプリンタ |
CN101830116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李解平 | 带有张力器和色带驱动器的打印机的打印头座的驱动装置 |
CN102069632A (zh) * | 2009-10-23 | 2011-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及圆筒纸打印机 |
US20130056513A1 (en) * | 2011-09-05 | 2013-03-0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
WO2015099057A1 (ja) * | 2013-12-26 | 2015-07-02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2015123626A (ja) * | 2013-12-26 | 2015-07-06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061393A1 (en) | 2019-02-28 |
WO2018066155A1 (ja) | 2018-04-12 |
EP3401110B1 (en) | 2022-08-03 |
US10710385B2 (en) | 2020-07-14 |
EP3401110A1 (en) | 2018-11-14 |
EP3401110A4 (en) | 2019-05-22 |
JPWO2018066155A1 (ja) | 2019-07-25 |
MY190731A (en) | 2022-05-12 |
CN109414942B (zh) | 2021-09-14 |
JP6895448B2 (ja) | 2021-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14942A (zh) | 打印机 | |
JP4062338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4853203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4428462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KR101956607B1 (ko) | 테이프 카트리지 | |
CN108819509B (zh) | 带盒 | |
KR101892486B1 (ko) | 테이프 카트리지 | |
EP1502758A1 (en) | Tape cassette | |
KR20160138198A (ko) | 테이프 카트리지 | |
CN106103119A (zh) | 打印机 | |
CN105873768B (zh) | 打印机 | |
CN105848911A (zh) | 打印机 | |
KR102049914B1 (ko) | 테이프 인쇄 장치 및 테이프 인쇄 시스템 | |
CN109311335A (zh) | 打印机 | |
CN107933105A (zh) | 打印机 | |
CN106457852A (zh) | 标签打印机 | |
JPH07314869A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4428464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2006224674A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3901174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3624870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3901175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4428461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
JP6381104B2 (ja) | プリンタ | |
KR200378146Y1 (ko) | 프린터 카트리지용 리본 안내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