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5661B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85661B
CN109285661B CN201810802429.0A CN201810802429A CN109285661B CN 109285661 B CN109285661 B CN 109285661B CN 201810802429 A CN201810802429 A CN 201810802429A CN 109285661 B CN109285661 B CN 109285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ide wall
terminal
core
flan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024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85661A (zh
Inventor
春田克己
熊谷胜
石桥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85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5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85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5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小型化且可适当地确保绝缘特性的线圈装置。一种线圈装置(10),具有:第一骨架(20),其具有在外周卷绕有第一线圈(72)的中空圆筒状的第一中空筒部(22)、从第一中空筒部(22)的一端向外形方向突出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向第一线圈(72)的卷绕轴方向突出且具有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内周向外周延伸的壁面的侧壁部(291、292);芯(60a),其具有插通于第一中空筒部(22)的内部的轴脚部(62a)、通过第一骨架(20)的外周侧并与轴脚部(62a)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64a),在侧壁部(291、292)的相对面(291a、292a),从侧壁部(291、292)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地用作电源用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用作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而言,需要适当地确保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性。另一方面,从电源设备的小型化的观点来看,也要求电源设备所含的线圈装置的小型化。例如,在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等领域所使用的大电力用变压器中,因为附加于线圈装置的电压成为高压,所以用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等表示的绝缘距离的要求值也增大,在现有构造中,难以实现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8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能够实现小型化且可适当地确保线圈和芯间的绝缘距离。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骨架,其具有:在外周卷绕有第一线圈的中空圆筒状的第一中空筒部、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一端向外形方向突出的端子凸缘部、从所述端子凸缘部向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突出且具有从所述端子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延伸的壁面的侧壁部;
芯,其具有:插通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内部的轴脚部、通过所述第一骨架的外周侧并与所述轴脚部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
在所述侧壁部的壁面,从所述侧壁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在侧壁部的壁面上,从侧壁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因此,在侧壁部的壁面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和芯(轴脚部)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侧壁部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性。因而,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可小型化且可适当地确保线圈和芯间的绝缘距离的线圈装置。
优选还具有端部罩部件,所述端部罩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侧壁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垂直部,在所述垂直部的与所述侧壁部相对的侧面上,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侧壁部的壁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垂直部的侧面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和芯(轴脚部)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垂直部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性。另外,经由端部罩部件,可将芯配置于第一骨架,能够用端部罩部件有效地保护芯。
优选所述端部罩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端子凸缘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端部板,在所述端子凸缘部的与所述端部板相对的第一相对面上,从所述端子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在所述端部板的与所述端子凸缘部相对的端部相对面上,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相对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端子凸缘部的第一相对面及端部板的端部相对面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和芯(轴脚部)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端子凸缘部及端部板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性。
优选还具有中央罩部件,所述中央罩部件具有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的隔开板,所述第一骨架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另一端向外形方向突出,且与所述隔开板的一个面相对,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与所述隔开板相对的第二相对面上,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在所述隔开板的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相对的隔开相对面上,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第二相对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第一凸缘部的第二相对面及隔开板的隔开相对面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和芯(轴脚部)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第一凸缘部及隔开板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和芯之间的绝缘性。
所述侧壁部也可以形成于设置有固定所述第一线圈的端部的端子的端子座。或者,所述侧壁部也可以形成于与所述连接部相对且固定所述芯的芯固定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B是从另一角度观察该线圈装置时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该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沿着图1A所示的IIIA-IIIA线的该线圈装置的截面图;
图3B是沿着图1A所示的IIIB-IIIB线的该线圈装置的截面图;
图3C是沿着图1A所示的IIIC-IIIC线的该线圈装置的截面图;
图3D是沿着图1A所示的IIID-IIID线的该线圈装置的截面图;
图4A是该线圈装置具有的第一骨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4B是从图4A所示的IVB方向看到的该第一骨架(端子凸缘部)的俯视图;
图4C是从图4A所示的IVC方向看到的该第一骨架(第一凸缘部)的仰视图;
图5是该线圈装置具有的中央罩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6A是该线圈装置具有的端部罩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6B是从图6A所示的VIB方向看到的该端部罩部件的仰视图;
图6C是沿着图6B所示的VIC-VIC线的该端部罩部件的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线圈装置
12…绝缘胶带
20…第一骨架
22…第一中空筒部
24…第一凸缘部
24a…第一相对面
24aa…第一凹部
25…芯固定部
26…第一端子凸缘部
26a…第一相对面
26aa…第一凹部
291…第一侧壁部
291a…第一侧壁相对面
291aa…第一侧壁凹部
292…第二侧壁部
292a…第二侧壁相对面
292aa…第二侧壁凹部
30…第二骨架
32…第二中空筒部
34…第二凸缘部
36…第二端子凸缘部
28、38…中间凸缘部
281、381…第一中间凸缘部
282、382…第二中间凸缘部
283、383…第三中间凸缘部
40…中央罩部件
42…外周罩部
42a、42b…外周开口
42c…突起
44…隔开板
44a…隔开相对面
44aa…隔开凸部
44b…隔开板下面
44c…中央贯通孔
50…端部罩部件
52…侧方罩部
54…端部板
54a…端部相对面
54aa…端部凸部
54c…端部贯通孔
56…端子保护部
56a…端子保护相对面
56aa…端子保护凸部
57…上方芯防护部
57a…芯防护相对面
57aa…芯防护凸部
60…芯
72…第一线圈
72a…第一线圈端部
74…第二线圈
74a…第二线圈端部
92a…第二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的立体图。线圈装置10具有:第一骨架20、第二骨架30、中央罩部件40、端部罩部件50、芯60。另外,在芯60的表面卷绕有绝缘胶带12。
此外,关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如图1A所示,将相对于安装线圈装置10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平行于安装面并如图2所示连结通过第一骨架20及第二骨架30的两侧的芯60的两个侧脚部64ab、64bb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垂直于Z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将离开安装面的方向设为Z轴的上侧,将其相反设为下侧。再有,在X轴及Y轴中,将面向线圈装置10的中央的方向设为内侧,将其相反设为外侧。
图2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芯60通过将分别成形的两个部件即第一芯60a和第二芯60b组装而形成。所谓第一芯60a和第二芯60b,具有截面呈E字状的大致对称的形状(E-E芯),以从Z轴的上侧和下侧夹住端部罩部件50、第一骨架20、中央罩部件40及第二骨架30的方式安装。卷绕于芯60的外周的绝缘胶带12支持第一芯60a和第二芯60b的接合。
图3A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10的截面图。芯60具有:插通于第一骨架20的第一中空筒部22及第二骨架30的第二中空筒部32的内部的轴脚部62a、62b、通过第一骨架20及第二骨架30的外周侧并与轴脚部62a、62b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的连接部64a、64b。如图2及图3A所示,芯60的连接部64a、64b具有:与轴脚部62a、62b并行地沿Z轴方向延伸的侧脚部64ab、64bb、在Y轴方向上将轴脚部62a、62b和侧脚部64ab、64bb连接的上端部64aa及下端部64ba。
如图2及图3A所示,芯60的轴脚部62a、62b除插通于第一中空筒部22、第二中空筒部32的内部以外,也插通于端部罩部件50的端部贯通孔54c和中央罩部件40的中央贯通孔44c。轴脚部62a和轴脚部62b在线圈装置10的Z轴方向中央隔开间隙而相对。此外,轴脚部62a和轴脚部62b之间的间隙的有无及间隙的大小可根据线圈装置10所要求的特性而适当调节。
如图2所示,在线圈装置10中,第一骨架20和第二骨架30在Z轴方向上可分开,在第一骨架20和第二骨架30之间配置有中央罩部件40。另外,在第一骨架20,相对于第一骨架20从Z轴上侧安装有端部罩部件50。
如图5所示,中央罩部件40具有:在中央形成有中央贯通孔44c的环状的隔开板44、从隔开板44的外周缘向垂直于隔开板44的Z轴上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外周罩部42。如图3A所示,在中央罩部件40的内部收纳有第一骨架20的大部分。
如图2所示,端部罩部件50具有:相对于第一骨架20配置在Z轴上方向且形成有端部贯通孔54c的端部板54、从端部板54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向Z轴下方向延伸的侧方罩部52。端部板54与第一骨架20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相对,端部贯通孔54c与第一骨架20的第一中空筒部22同样,被芯60的轴脚部62a插通。
如图2所示,侧方罩部52从端部板54的外周缘中的接近芯60的连接部64a、64b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两个部位向Z轴下方向延伸。如图3A所示,侧方罩部52以在从隔开板44向Z轴上方向延伸的外周罩部42的外周侧与外周罩部42重叠的方式配置。因为这种配置,侧方罩部52配置在连接部64a中的侧脚部64ab和外周罩部42之间。
另外,如图3A所示,侧方罩部52以在下述的第二罩部件92a的外周侧与第二罩部件92a重叠的方式配置。因为这种配置,侧方罩部52也配置在连接部64b中的侧脚部64bb和第二罩部件92a之间。
如图2所示,端部罩部件50具有从端部板54的外周缘的其他一部分向Z轴上方向延伸并将端子82和芯60隔开的端子保护部56(垂直部)。端子保护部56配置在第一侧壁部291(参照图4A)和芯60a的连接部64a之间。端子保护部56具有与下述的形成于第一骨架20的端子座27的第一侧壁部291相对的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垂直部的侧面)。端子保护部56设置在端部板54的外周缘中的接近端子82的X轴侧。
另外,在端子保护部56的Y轴方向两侧,设置有用于将芯60的侧脚部64ab和端子82及第一线圈端部72a之间(参照图3A)、或者芯60的侧脚部64bb和端子80及第二线圈端部74a之间(参照图1A)隔开的侧方芯防护部58a。侧方芯防护部58a沿着YZ平面从线圈装置10的Z轴下方向的端部附近延伸到Z轴上方向的端部。
另外,如图2所示,在端部罩部件50设置有:设置于端部板54的外周缘中的X轴方向一侧且从端部板54的其他一部分向Z轴上方向延伸的上方芯防护部57(垂直部)、和与上方芯防护部57的Y轴方向两侧连接的侧方芯防护部58b。上方芯防护部57具有与下述的形成于第一骨架20的芯固定部25的第二侧壁部292相对的芯防护相对面57a(垂直部的侧面)。
如图2及图3A所示,第一骨架20具有:配置于第一骨架20的Z轴下方向的端部的环状的第一凸缘部24、从第一凸缘部24的内周缘向Z轴上方向突出且与中央贯通孔44c连通的第一中空筒部22。另外,第一骨架20具有从第一中空筒部22的Z轴上方向的端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再有,在第一中空筒部22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第一凸缘部24和第一端子凸缘部26之间),设置有从第一外周壁22a向外径方向突出的中间凸缘部28。
中间凸缘部28具有:第一中间凸缘部281、第二中间凸缘部282、第三中间凸缘部283。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中间凸缘部282比第一中间凸缘部281及第二中间凸缘部283更向远方突出,但第二中间凸缘部282的径向长度不局限于此。
如图3A所示,在第一中空筒部22的外周壁即第一外周壁22a上卷绕有第一线圈72。
如图2所示,第一骨架20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第一相对面26a与端部罩部件50的端部板54的一个面即端部相对面54a相对。第一相对面26a是第一端子凸缘部26中的朝向Z轴上方向的面,端部相对面54a是在端部板54中朝向Z轴下方向的面。
如图4A所示,在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与端部板54相对的第一相对面26a上,从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更详细地说,在第一相对面26a上形成有包围芯60的轴脚部62a、62b的外周的环状或部分环状的凹部即第一凹部26aa。在第一相对面26a,同心圆状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六个第一凹部26aa。
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与第一相对面26a相对的端部相对面54a,形成有与第一凹部26aa卡合的凸部即端部凸部54aa。如图3D及图6C所示,端部凸部54aa以与第一凹部26aa对应的方式形成,在端部相对面54a,同心圆状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六个端部凸部54aa。
如图2及图4A所示,在第一骨架20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X轴方向一端形成有端子座27。端子座27具有第一侧壁部291,所述第一侧壁部291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向第一线圈72的卷绕轴方向(Z轴上方向)突出,且具有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内周向外周形成的壁面。
如图4A所示,第一骨架20的第一侧壁部291的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与端部罩部件50的端子保护部56的端子保护相对面56a相对。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是端子座27中的朝向X轴内方向的面,端子保护相对面56a是在端子保护部56中朝向X轴外方向的面。
如图4A所示,在第一侧壁部291的与端子保护部56(参照图2)相对的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从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更详细地说,在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形成有以与第二凹部26aa连接(连续)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第一侧壁凹部291aa从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的Z轴方向一端形成到Z轴方向另一端。
在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大致同心圆状(从内径向外周)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四个第一侧壁凹部291aa。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与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相对的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形成有与第一侧壁凹部291aa卡合的凸部即端子保护凸部56aa。如图3C所示,端子保护凸部56aa以与第一侧壁凹部291aa对应的方式形成,在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大致同心圆状(从内周向外周)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四个端子保护凸部56aa。
形成于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的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深度(周向)优选为全部相同,但也可以不同,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0mm。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径向宽度优选为全部相同,但也可以不同,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0mm。形成于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从内侧向外侧为3~10。如图4A所示,第一凹部26aa的径向数量比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数量多。
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深度(周向)和径向宽度优选为与第一凹部26aa的Z轴方向深度及径向宽度相同程度。另外,图6A所示的端子保护凸部56aa的周向突出高度及径向宽度配合图4A所示的各第一侧壁凹部291aa的深度(周向)及径向宽度来设计。
再有,图6A所示的端部凸部54aa的Z轴方向突出高度和径向宽度配合图4A所示的各第一凹部26aa的Z轴方向深度和径向宽度来设计。此外,下述的图4A所示的第二侧壁凹部292aa和图6B所示的芯防护凸部57aa的关系与图4A所示的第一侧壁凹部291aa和图6A所示的端子保护凸部56aa的关系同样。
如图2及图4A所示,在第一骨架20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X轴方向另一端形成有芯固定部25。芯固定部25具有第二侧壁部292,所述第二侧壁部292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向第一线圈72的卷绕轴方向(Z轴上方向)突出,且具有从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内周向外周形成的壁面。芯固定部25具有经由第二侧壁部292进行固定的作用,以使图2所示的芯60a不向X轴外方向偏离。
如图4A所示,第一骨架20的第二侧壁部291的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与端部罩部件50的上方芯防护部57的芯防护相对面57a(参照图2)相对。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是芯固定部25中的朝向X轴内侧方向的面,图2所示的芯防护相对面57a是在上方芯防护部57中朝向X轴外侧方向的面。
如图4A所示,在第二侧壁部292的与上方芯防护部57(参照图2)相对的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从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更详细地说,在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形成有以与第二凹部26aa连接(连续)的方式形成的第二侧壁凹部292aa。第二侧壁凹部292aa从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的Z轴方向一端形成到Z轴方向另一端。
在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大致同心圆状(从内径向外周)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四个第二侧壁凹部292aa。另外,如图6B所示,在与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图4A)相对的芯防护相对面57a形成有与第二侧壁凹部292aa卡合的凸部即芯防护凸部57aa。芯防护凸部57aa以与第二侧壁凹部292aa对应的方式形成,在芯防护相对面57a,大致同心圆状(从内周向外周)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四个芯防护凸部57aa。
如图2所示,第一骨架20的第一凸缘部24的第二相对面24a与中央罩部件40的隔开板44的一个面即隔开相对面44a相对。第二相对面24a是第一凸缘部24中的朝向Z轴下方向的面,隔开相对面44a是在隔开板44中朝向Z轴上方向的面。
如图4C所示,在第一凸缘部24的与隔开板44相对的第二相对面24a,从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更详细地说,在第二相对面24a,形成有包围芯60的轴脚部62a、62b的外周的环状的凹部即第二凹部24aa。在第二相对面24a,同心圆状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六个第二凹部24aa。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与第一相对面24a相对的隔开相对面44a,形成有与第二凹部24aa卡合的凸部即隔开凸部44aa。隔开凸部44aa以与第二凹部24aa对应的方式形成,在隔开相对面44a,同心圆状地形成有内径不同的六个隔开凸部44aa。图4C所示的第二凹部24aa和图5所示的隔开凸部44aa的关系与上述的图4A所示的各第一凹部26aa和图6A所示的端部凸部54aa的关系同样。
如图3A所示,第一凸缘部24、中间凸缘部28、第一中空筒部22及卷绕于其第一外周壁22a的第一线圈72的外周被从中央罩部件40的第一凸缘部24的外周缘向Z轴上方向突出的外周罩部42包围。因此,配置有第一线圈72的配置空间72b通过外周罩部42而相对于通过第一骨架20的外周的芯60的连接部64a、64b或线圈装置10的外部空间隔开。
如图5所示,在中央罩部件40的外周罩部42形成有从线圈装置10的外部的空间起与第一线圈72的配置空间72b相连的外周开口42a、42b。在外周罩部42形成有向X轴外侧开口的外周开口42a和外周开口42b这两个开口。
如图5所示,在外周开口42a、42b的周围形成有多个从外周罩部42的其他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突起42c。突起42c具有在外周方向上连续的部分环状的形状。突起42c优选在从外周开口42a、42b到隔开板44的外周缘之间,沿着Z轴方向形成有多个。在相邻的突起42c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B所示,第一线圈72的端部即第一线圈端部72a通过设置于外周罩部40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外周开口42a而从配置空间72b(参照图3A)引出。如图2所示,在第一骨架20的端子座27设置有固定第一线圈端部72a的端子82,从外周开口42a引出的第一线圈端部72a连接及固定在端子82。
如图1B所示,第一线圈端部72a例如可通过将端子82压接于第一线圈端部72a来固定,但第一线圈端部72a和端子82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此外,如图2所示,端子82可用螺栓及螺母等而固定于第一端子凸缘部26,但端子82的向第一骨架20的安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2所示,第二骨架30具有:配置于第二骨架30的Z轴上方向的端部的环状的第二凸缘部34、从第二凸缘部34的内周缘向Z轴下方向突出且与中央贯通孔44c连通的第二中空筒部32。另外,第二骨架30具有从第二中空筒部32的Z轴下方向的端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第二端子凸缘部36。
再有,在第二中空筒部32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第二凸缘部34和第二端子凸缘部36之间),设置有从第二外周壁32a向外径方向突出的中间凸缘部38。中间凸缘部38具有:第一中间凸缘部381、第二中间凸缘部382、第三中间凸缘部383、第四中间凸缘部384。
如图3A所示,在第二中空筒部32的外周壁即第二外周壁32a卷绕有第二线圈74。
如图3B所示,第二骨架30的第二凸缘部34与中央罩部件40的隔开板44的另一面即隔开板下面44b相对。隔开板下面44b是在隔开板44中朝向Z轴下方向的面。第二凸缘部34与隔开板44接触,但与第一骨架20的第一凸缘部24不同,外周不被中央罩部件40包围。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A所示,在第二骨架30的外周安装有将第二线圈74和芯60的连接部64b隔开的第二罩部件92a。第二罩部件92a设置于第二骨架30的外周中的接近芯60的连接部64b的Y轴方向两侧的两个部位。
如图3B所示,第二线圈74的端部即第二线圈端部74a连接及固定在设置于第二骨架30的第二端子凸缘部36的端子84。与第一线圈端部72a同样,第二线圈端部74a相对于端子84固定的固定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
线圈装置10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
首先,准备在图2所示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端子座27设置有端子82的第一骨架20,在第一外周壁22a卷绕绕线而形成第一线圈72,将第一线圈端部72a固定在端子82。另外,与此分开而准备在第二端子凸缘部36设置有端子84的第二骨架30,在第二外周壁32a卷绕绕线而形成第二线圈74,将第二线圈端部74a固定在端子84。
作为第一骨架20及第二骨架3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从耐热性及强度等观点来看,优选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例如使用酚醛树脂等。第一线圈72及第二线圈74的形成所使用的绕线只要是表面被绝缘包覆的包覆线,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使用线圈装置10作为升压变压器的情况下,即在使用第一线圈72作为高压侧的次级线圈,且使用第二线圈74作为低压侧的初级线圈的情况下,相对地成为高压低电流的第一线圈72可使用比第二线圈74小径的绕线而形成。
接着,将形成有第一线圈72的第一骨架20插入到中央罩部件40中,使第一骨架20的第一凸缘部24从Z轴上方向侧相对于中央罩部件40的隔开板44接触。然后,使形成于第二凸缘部24的第二相对面24a的第二凹部24aa与形成于隔开板44的隔开相对面44a的隔开凸部44aa卡合,将第一凸缘部24固定于隔开板44。
再有,使形成有第二线圈74的第二骨架30从Z轴下侧相对于中央罩部件40接近,且使第二骨架30的第二凸缘部34从Z轴下侧相对于中央罩部件40的隔开板44接触。由此,第一骨架20和第二骨架30将中央罩部件40夹在中间而连接。
再有,使端部罩部件50从Z轴上侧相对于收纳有第一骨架20的中央罩部件40接近,且使端部罩部件50的端部板54和第一骨架20的第一端子凸缘部26接触。
然后,使形成于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第一相对面26a的第一凹部26aa与形成于端部罩部件50的端部相对面54a的端部凸部54aa卡合。另外,使形成于端子座27的第一侧壁部291的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的第一侧壁凹部291aa与形成于端部罩部件50的端子保护部56的端子保护相对面56a的端子保护凸部56aa卡合。
另外,使形成于芯固定部25的第二侧壁部292的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的第二侧壁凹部292aa与形成于端部罩部件50的上方芯防护部57的芯防护相对面57a的芯防护凸部57aa卡合。这样,将端部罩部件50固定于第一端子凸缘部26。
另外,在第二骨架30安装第二罩部件92a。中央罩部件40、端部罩部件50及第二罩部件92a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接着,通过将芯60的第一芯60a的轴脚部62a从Z轴上侧插入到第一骨架20的第一中空筒部22的内部,且将第二芯60b的轴脚部62b从Z轴下侧插入到第二中空筒部32的内部,使轴脚部62a、62b及侧脚部64ab、64bb在中央相对于组合后的第一骨架20及第二骨架30等对接。最后,通过在芯60的外周缠绕绝缘胶带12,得到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10。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A及图6A所示,在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第一侧壁部291的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和端子保护部56的端子保护相对面56a之间,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凹凸(第一侧壁凹部291aa及端子保护凸部56aa)。另外,在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第二侧壁部292的第二侧壁相对面292a和上方芯防护部57的芯防护相对面57a之间,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凹凸(第二侧壁凹部292aa及芯防护凸部57aa)。
因此,在侧壁相对面291a、292a或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及芯防护相对面57a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72和芯60a的(轴脚部62a)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侧壁部291、292或端子保护部56及上方芯防护部57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A及图6B所示,在第一端子凸缘部26的第一相对面26a和端部板54的端部相对面54a之间,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凹凸(第一凹部26aa及端部凸部54aa)。因此,在第一相对面26a及端部相对面54a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72和芯60a(轴脚部62a)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第一端子凸缘部26及端部板54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C及图5所示,在第一凸缘部24的第二相对面24a和隔开板44的隔开相对面44a之间,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凹凸(第二凹部24aa及隔开凸部44aa)。因此,在第二相对面24a及隔开相对面44a中,能够延长第一线圈72和芯60a(轴脚部62a)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及空间距离)。因此,即使不加大第一凸缘部24及隔开板44的外形,也可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芯60a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中央罩部件40配置在第一骨架20和第二骨架30之间,所以可有效地延长第一线圈72和第二线圈74之间的绝缘距离,可实现小型且优异的绝缘特性。由此,线圈装置10可加大第一线圈72和第二线圈74的电位差,且可实现小型的线圈装置。例如,在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连续的现有的骨架的构造中,例如,即使从线圈的外周侧安装罩,也因为在凸缘部和罩之间的间隙形成有通道,所以在加大凸缘部而不牺牲线圈装置10的小型化的范围内,难以延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绝缘距离。
但是,在线圈装置10的中央罩部件40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向外径方向延伸的隔开板44和从隔开板44的外周缘向Z轴上方向延伸的外周罩部42无间隙地连续。因此,通过这种具有隔开板44和外周罩部42的中央罩部件40,即使不扩大第一凸缘部24或第二凸缘部34的外径,也能够延长第一线圈72和第二线圈74之间的绝缘距离(特别是空间距离)。另外,通过在外周罩部42设置多个突起42c,能够进一步延长第一线圈72和第二线圈74之间的绝缘距离(特别是沿面距离)。
另外,如图3B及图5所示,通过将第一线圈72的第一线圈端部72a经由外周开口42a而配线到端子82,能够适当地确保第一线圈72和第二线圈74的绝缘距离。另外,外周开口42a、42b可实现促进第一线圈72的散热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中央罩部件40具有从中央贯通孔44c的缘部向Z轴上方向及Z轴下方向突出的中空筒部46,中空筒部46有助于芯60的轴脚部62a和第一线圈72的绝缘距离的延长。
再有,图3B所示,在第一线圈72和芯60的连接部64a(特别是侧脚部64ab)之间,重叠配置有从隔开板44的外周缘向Z轴上方向延伸的外周罩部42和从端部板54的外周缘向Z轴下侧延伸的侧方罩部52。通过这种构造,线圈装置10可延长第一线圈72和芯60的连接部64a之间的绝缘距离,可实现良好的绝缘特性。
此外,因为实施方式所示的线圈装置10是第二线圈74成为低压侧的初级线圈,且第一线圈72成为高压侧的次级线圈的升压变压器,所以第一线圈72和芯60的绝缘距离比第二线圈74和芯60的绝缘距离长。但是,线圈装置10的第一骨架20及第一线圈72和第二骨架30及第二线圈74的上下(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相反。
另外,如图3B所示,因为相对于第一骨架20从Z轴上侧安装的端部罩部件50具有将端子82和芯60隔开的端子保护部56,所以这种线圈装置10能够延长芯60和第一线圈72及端子82的绝缘距离,可实现适当的绝缘特性。
表示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第一骨架20、第二骨架30、中央罩部件40及端部罩部件50的形状可根据线圈装置的用途等而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A及图6A所示,在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形成有侧壁凹部291aa,在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形成有端子保护凸部56aa,但凸部和凹部也可以相反。即,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也可以在第一侧壁相对面291a形成大致同心圆状的凸部即侧壁凸部,也可以在端子保护相对面56a形成侧壁凸部所卡合的端子保护凹部。
另外,在上述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A及图6B所示,在第一相对面26a形成有第一凹部26aa,在端部相对面54a形成有端部凸部54aa,但凸部和凹部也可以相反。即,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也可以在第一相对面26a形成大致同心圆状的凸部即第一凸部,也可以在端部相对面54a形成第一凸部所卡合的端部凹部。
另外,在上述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4C及图5所示,在第二相对面24a形成有第二凹部24aa,在隔开相对面44a形成有隔开凸部44aa,但凸部和凹部也可以相反。即,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也可以在第二相对面24a形成包围轴脚部62a、62b的环状的凸部即第二凸部,也可以在隔开相对面44a形成第二凸部所卡合的隔开凹部。
另外,如图3A所示,在线圈装置10中,在第二骨架30的第二凸缘部34和隔开板44之间未形成有凹凸形状,但也可以在第二凸缘部34和隔开板44之间形成与第一凸缘部24和隔开板44的相对面同样的凹凸形状。

Claims (6)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骨架,其具有在外周卷绕有第一线圈的中空圆筒状的第一中空筒部、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一端向外形方向突出的端子凸缘部、及从所述端子凸缘部向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轴方向突出且具有从所述端子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延伸的壁面的侧壁部;及
芯,其具有插通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内部的轴脚部、及通过所述第一骨架的外周侧并与所述轴脚部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
在所述侧壁部的壁面,从所述侧壁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
所述凹凸在沿着所述连接部的所述侧壁部的壁面从所述卷绕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端部罩部件,其具有配置于所述侧壁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垂直部,
在所述垂直部的与所述侧壁部相对的侧面,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侧壁部的壁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罩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端子凸缘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端部板,
在所述端子凸缘部的与所述端部板相对的第一相对面,从所述端子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
在所述端部板的与所述端子凸缘部相对的端部相对面,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相对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中央罩部件,其具有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的隔开板,
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从所述第一中空筒部的另一端向外形方向突出且与所述隔开板的一个面相对的第一凸缘部,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与所述隔开板相对的第二相对面,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内周向外周重复形成有凹凸,
在所述隔开板的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相对的隔开相对面,重复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第二相对面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形成于设置有固定所述第一线圈的端部的端子的端子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形成于与所述连接部相对且固定所述芯的芯固定部。
CN201810802429.0A 2017-07-21 2018-07-20 线圈装置 Active CN109285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1922 2017-07-21
JP2017141922A JP6460168B1 (ja) 2017-07-21 2017-07-21 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85661A CN109285661A (zh) 2019-01-29
CN109285661B true CN109285661B (zh) 2020-07-28

Family

ID=6518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02429.0A Active CN109285661B (zh) 2017-07-21 2018-07-20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60168B1 (zh)
CN (1) CN109285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3651B2 (ja) * 2019-02-06 2024-01-1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10289154A (zh) * 2019-07-17 2019-09-27 昱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谐振变压器高电流脚位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073A (en) * 1971-07-29 1973-07-31 Tamura Seisakusho Kk Coil bobbin
JPS6181612A (ja) * 1984-09-28 1986-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変成器
CN202473555U (zh) * 2012-03-19 2012-10-03 惠州三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子母套高频变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1105U (ja) * 1984-02-28 1985-09-18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コイルボビン
JPH0641116U (ja) * 1992-10-23 1994-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トランス構造
US6509822B2 (en) * 2000-12-08 2003-01-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bobbin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step pin rows
JP2008112753A (ja) * 2006-10-27 2008-05-15 Tdk Corp 横型低背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巻線端末のはんだ付け方法
JP4973230B2 (ja) * 2007-02-20 2012-07-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5308836B2 (ja) * 2009-01-15 2013-10-09 ダイト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用組立体及びトランス用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073A (en) * 1971-07-29 1973-07-31 Tamura Seisakusho Kk Coil bobbin
JPS6181612A (ja) * 1984-09-28 1986-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変成器
CN202473555U (zh) * 2012-03-19 2012-10-03 惠州三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子母套高频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85661A (zh) 2019-01-29
JP6460168B1 (ja) 2019-01-30
JP2019021869A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2871B2 (en) Transformer
KR101376930B1 (ko) 변압기
JP580462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5151431B2 (ja) 絶縁トランス
JP2015065413A (ja) トランス
CN109285661B (zh) 线圈装置
US20220130602A1 (en) Transform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former
CN109148089B (zh) 电抗器
JPH077123U (ja) 大電流チョークコイル
JP6283976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
JP5308836B2 (ja) トランス用組立体及びトランス用構造体
CN107017084B (zh) 线圈装置
JP5177231B2 (ja) アーク溶接機に用いる変圧器およびアーク溶接機に用いる変圧器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451229B2 (ja) トランス
JP2010062279A (ja) 外鉄形アモルファス変圧器
WO2012042707A1 (ja) 絶縁トランス
JP7368956B2 (ja) 変成器及びボビン
KR101757480B1 (ko) 유도 부품
JP2012146927A (ja) リアクトル
JP6820893B2 (ja) コイル部品
JP6974580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1052273B (zh) 电感器
KR20190085715A (ko) 누설 자속을 최소로 하는 인덕터
US11742135B2 (en) Transformer and DC-DC converter with transformer
JP7308093B2 (ja) 変圧器及びボビ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