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5514A - 用于端头式组装被捆扎材料的免接触保持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端头式组装被捆扎材料的免接触保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5514A
CN109155514A CN201780031623.7A CN201780031623A CN109155514A CN 109155514 A CN109155514 A CN 109155514A CN 201780031623 A CN201780031623 A CN 201780031623A CN 109155514 A CN109155514 A CN 109155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nch
tape
cable strap
holding meanss
gui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16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5514B (zh
Inventor
O·马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llermannTyton GmbH
Original Assignee
HellermannTyto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llermannTyton GmbH filed Critical HellermannTyton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9155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5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5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5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63/1018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 B65D63/1027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the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 being formed as a female and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head and locking teeth, or the like
    • B65D63/1063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the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 being formed as a female and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head and locking teeth, or the like the female locking member being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plastic barb
    • B65D63/1072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the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 being formed as a female and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head and locking teeth, or the like the female locking member being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plastic barb the barb having a plurality of ser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63/1018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 B65D63/1027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the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 being formed as a female and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head and locking teeth,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00Friction-grip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02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 F16B2/06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external, i.e. with contracting action
    • F16B2/08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external, i.e. with contracting action using ba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06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 F16B21/065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with an additional lock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06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 F16B21/08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in which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s a resilient part
    • F16B21/086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in which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s a resilient part the shank of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ving elevations, ribs, fins or prongs intended for deformation or tilting predominantly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56Ladders or othe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tricles
    • B65D25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2563/101Details of 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 B65D2563/108Appendages formed with/on the strap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joining, releasing or bundling, e.g. for fixing the strap to a wall, label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束线带(13)的紧固系统,该束线带具有:i)带齿的束线带条(17)和ii)束线带端头(16),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所述带齿的束线带条(17)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并且具有与所述束线带(13)分离的至少一个保持装置(1),其中,所述束线带(13)在完全组装状态下,相对于所述保持装置(1)定位成,使得由所述束线带(13)保持的待捆扎材料(39)被设置成与所述保持装置(1)间隔开,以便减少待捆扎材料(39)的磨损。本发明同样涉及一种束线带(13)和一种用于所述类型的紧固系统的保持装置(1),以及对应组装方法。

Description

用于端头式组装被捆扎材料的免接触保持器
本发明涉及用于束线带(cable tie)的保持装置,并且涉及根据独立专利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的束线带和紧固系统。
对于将待捆扎材料捆扎或紧固在另一组件上或紧固至另一组件来说,已知多种束线带和将束线带紧固至这样的另一组件的对应装置。
这里,束线带应被理解成意指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可以插入其自身中以形成闭合环并且可以按规定且可逆的方式变形。因此,该环依靠将束线带插入其自身中来形成。在束线带的完全组装状态下,待捆扎材料延伸通过该环。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通常具有束线带端头,其上设有细长的束线带条。束线带端头和束线带条可以例如由塑料一体成型。这里,束线带条配有齿,并且可以插过贯穿束线带端头的通道区域以便形成所述环。这里,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该带齿的束线带条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这里,该锁定装置可以被设计成可借助合适的工具(举例来说,如螺丝刀或针)被释放。
为了更好地理解,下面将定义对理解本发明必不可少的某些表达。束线带的外侧是束线带端头和束线带条的、在环绕待捆扎材料的完全组装状态下与待捆扎材料相对取向的一侧。因此,即使在束线带的未组装状态下,所述外侧也是单独定义的。束线带的内侧是束线带端头和束线带条的、在环绕待捆扎材料的完全环绕组装状态下朝着该待捆扎材料取向的一侧。相应的边缘表面位于束线带条的、处于内侧与外侧之间的边缘处或者束线带端头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的表面。束线带端头的、避开束线带条的那一侧是束线带端头的后侧,而束线带端头的、朝着束线带条并且束线带设置在其上的那一侧是束线带端头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可以另选地在束线带条的内侧和外侧两者上都带齿。那么这相应地被称为外齿束线带或内齿束线带。
例如,DE 202012006840 U1公开了一种来自HellermannTyton公司的所述类型的束线带,其具有束线带端头和远离所述束线带端头延伸的束线带条,其中,束线带条的待捆扎材料抵接表面在所示的情况下具有防滑结构。US 9387611 B2公开了一种带有阻尼器的束线带。
通常,待捆扎材料(其可以包括单根线缆、单根管以及一束管或线缆)借助于保持元件捆扎到束线带的环中,以便将保持元件连接至该待捆扎材料。然后,该保持元件(例如被设计为紧固底座)可以被拧紧、粘接或以某一其它方式紧固至另一组件。这种保持元件例如在WO 2016/020027A1中公开。US 5820083 A也公开了保持装置,其与待捆扎材料一起被捆扎到束线带的环中。
此外,例如从EP 2541113 A1和EP 2816691 A1已知这样的夹具(所谓的P形夹具),其也可紧固至其它元件,可以利用束线带拉紧这些夹具,以便将待捆扎材料按不同的预定直径以束的形式紧固至到另一组件。由于这些夹具因它们的刚度而仅可以在窄的直径范围内用于待捆扎材料,因而典型地在此提出了具有不同直径的一系列不同实施方式的用途。
现在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待捆扎材料的改进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尤其适用于具有不同直径的待捆扎材料,并且还以廉价的方式,将待捆扎材料保持在升高的温度下(例如,超过100℃,优选超过150℃),柔和且可靠地精确保持在相对于另一组件的预定位置。
所述目的通过独立专利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有利的实施方式根据从属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以及附图而得以呈现。
a)保持装置
本发明首先涉及一种用于束线带的保持装置,该束线带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并且具有束线带端头,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该带齿的束线带条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所述束线带可以由塑料制成。这里,所述保持装置可以由塑料构成,并且尤其可以由塑料一体制成。这里,所述保持装置具有用于将该保持装置紧固至外部组件的紧固脚,以及设置在该紧固脚上的紧固头。该紧固头或紧固脚也可以由塑料构成。尤其是,紧固脚可以由塑料和用塑料封装的金属部件构成。
这里。紧固头具有通道区域,该通道区域用于将束线带条推过或插过保持装置并且用于将束线带保持在该保持装置上。这里,至关重要的是,为了以准确的轮廓容纳束线带,所述通道区域具有至少两个不同取向的引导槽,所述引导槽总是具有至少一对相对取向的(尤其是相对定位的)支承表面。所述通道区域因此用于利用其引导槽在将束线带组装在保持装置上的期间限定引导所述束线带通过所述通道区域。在完全组装的状态下,所述通道区域则用于保持束线带。
相应引导槽的支承表面的取向在此根据它们各自的法向量确定,所述法向量在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的情况下相对取向,即,指向相反方向。表达“大致”可以理解成涵盖各个方向的小于30度、小于15度、小于10度、小于5度或者优选甚至小于2度的偏差。这里,引导槽的取向由根据两个支承表面的情况来确定。因此,引导槽的取向可以通过减去引导槽的两个支承表面的法向量来定义,例如,通过垂直于所述矢量的平面。然后,在平行支承表面的情况下,该平面也平行于相应引导槽的支承表面延伸。这里,所述取向还可以由垂直于法向量的关联支承表面的主延伸方向定义。总而言之,所述取向由此可以根据在预期使用中束线带沿其被推过或拉出引导槽的方向来预定义。
所述支承表面可以是相对设置的支承表面。如果一个表面的至少一个相应的法向量穿过另一表面,则两个表面相对地定位。另选地,所述支承表面也可以是相对于彼此偏移的支承表面。如果一个表面的法向量没有穿过另一个表面,而是一个表面的所有法向量仅穿过另一表面的沿该另一表面的平面的延伸部分,则两个表面相对于彼此偏移。尤其是,可以设置相对于彼此偏移的支承表面,使得一个支承表面的法向量与另一支承表面的平面相交的点在未进一步远离该另一支承表面的距离处与该另一支承表面的平面相交,因为该另一个支承表面在所述方向上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支承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不大于支承表面在所述方向上的范围。
这里,所述支承表面被设计成引导束线带端头的关联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关联表面区域。在此,束线带端头的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表面区域优选总是彼此相对定位。因此,当束线带已经完全组装在保持装置上时,束线带端头和/或束线带条总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相应引导槽的各对支承表面之间。因此,所述支承表面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关联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关联表面区域,尤其用于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关联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关联表面区域。因此,在最终组装过程之后,束线带的区域总是设置在相对定位的支承表面之间。
这里,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支承表面的第一引导槽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的边缘侧的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边缘侧的表面区域。因此,所述支承表面的间距可以适应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束线带条的沿束线带的从边缘侧到边缘侧的横向方向的宽度。这具有如下效果:在最终组装过程之后,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防止束线带相对于保持装置沿束线带端头的边缘侧和/或束线带条的边缘侧总是沿其取向的横向方向的移动。该横向方向垂直于束线带的纵向方向延伸,该纵向方向构成束线带的主要延伸方向。
此外,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通过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束线带条的至少一个相应外侧和/或内侧的相应表面区域,还防止沿与该束线带的横向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方向优选地大致垂直于横向方向延伸。因此,借助于第一引导槽,所述束线带被引导以便可以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并保持在横向方向上。
因此,保持装置具有笼状几何形状,束线带插入其中并且(待捆扎材料也可能)被预先固定。所述保持装置的特征在于,束线带在边缘侧,并且在该束线带的靠近端头的至少一个外侧(优选为壁状几何形状的两个外表面)和束线带条的内表面的至多两个边界区域处被所述保持装置触及或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边界区域由中央区域分开。在束线带的完全组装的状态下,所述边界区域可能已经接近束线带端头并且相应地与其相邻。
闭合或将束线带插入自身(即,束线带条插过束线带端头)导致待捆扎材料的最终紧固或最终固定。借助于束线带与保持装置的接触,将该接触限制于所述束线带的边缘侧和所述束线带的外表面,或者至多是所述束线带的内表面的边界区域,所述保持装置与所述待捆扎材料保持一定距离,即(至少在选择下述合适束线带的情况下),与所述待捆扎材料保持间隔开。因此,所述保持装置不能机械地损坏待捆扎材料。同时,相反,待捆扎材料的高温也不可能直接传递至所述保持装置,从而在保持装置的可能的材料方面产生优势。由此,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只有所述束线带必须承受升高的温度,而不会被持续损坏,而所述保持装置因所述间距而仅暴露于相对低的温度下。
通过使用这种束线带技术,利用工具将束线带条缩短至待捆扎材料的现有直径,相对于常规的夹具使用,减少了针对不同待捆扎材料所需的组件数量。因此,利用长度不同的一个或两个束线带或束线带类型,可以紧固具有多种不同直径的待捆扎材料。例如,因此可以紧固直径范围在5毫米至50毫米的待捆扎材料。因此,所述保持装置的灵活性非常大。因此,通过使用所述保持装置也可以实现成本相对较低的可扩展组件系列。
这里,所述第一引导槽可以以不同的变型实现。因此,所述第一引导槽例如可以具有用于抵靠束线带条的第一边缘侧的第一表面区域的第一支承表面,以及用于抵靠该束线带条的相反边缘侧的第二表面区域的第二支承表面。所述第一引导槽还可以具有用于抵靠束线带端头的第一边缘侧的第一表面区域的第一支承表面,以及用于抵靠该束线带端头的第二边缘侧的第二表面区域的第二支承表面。
所述第一引导槽也可以具有分开的支承表面,其总是,在束线带的不同的相互间隔开的区域(即,由非零间距分开的区域)处,支承束线带条的边缘侧和/或束线带端头的边缘侧。因此,所述分开的支承表面具有局部支承表面,其至少区域性地(即,区域性地或完全地)彼此平行延伸并支承处于不同区域的束线带。例如,因此在预期使用中,束线带条的靠近端头的端部区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局部支承表面对支承在其边缘侧,和/或束线带条的插过束线带端头并且在完全组装区域毗邻所述束线带端头(或接近后者)的第二区域通过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另一局部支承表面对支承在其边缘侧。因此,可以进一步扩大所述保持装置与待捆扎材料之间的间距,并且还可以在所述保持装置中节省材料。
在此,尤其还可以将一对局部支承表面设置在紧固脚上,尤其设置在可移动夹紧元件上。然后,该夹紧元件首先通过束线带特别精确地保持在预期位置,其次,反过来,束线带也被更精确地引导并且整体稳定性得以改善。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引导槽相对于彼此相通。因此,束线带条和/或束线带端头在插入到一个引导槽(尤其是插入到第二引导槽中)时,可以有目的性地朝着另一引导槽(尤其朝着第一引导槽)引导。
因此,第二束线带区段(即,例如,束线带端头和/或束线带条或者束线带端头或束线带条的至少一相应部分)在插入一个(例如,第二)引导槽时(在第一束线带区段已经插入另一(例如,第一)引导槽之后),可以有目的性地朝着第一引导槽引导。这也可以相反地应用。然后,这至少应用于两个引导槽,但在引导槽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尤其应用于三个或所有引导槽。如果第一和第二引导槽和/或第一和第三引导槽(下面进一步指定的)相对于彼此相通,则其是特别有利的。这里,第二引导槽可以通向第一引导槽的第一对支承表面,并且第三引导槽可以通向第一引导槽的第二对支承表面。尤其是,属于束线带条的第二束线带区段和插入第一引导槽的第一束线带区段(例如,束线带端头)可以引导进入彼此,尤其有目的性地利用锁定动作引导进入彼此。
因此,彼此相通的引导槽使得束线带能够以特别精确且稳定的方式保持在保持装置上。此外,可操作性得到改善,例如使得穿过引导槽的过程更容易。为此,引导槽的相应支承表面(尤其是,相对定位的支承表面)还可以针对至少一个引导槽(即,例如第一和/或第二和/或第三引导槽)总是至少区域性地(即,区域性地或者全部地)彼此成锥形收缩。
在另一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所述引导槽总是相对于彼此以75度与105度之间的角度,尤其以85度与95度之间的角度进行设置。这适用于引导槽中的至少两个,具体是引导槽中的两对或所有引导槽。引导槽的取向(基于其来定义相应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例如根据所述支承表面的取向(即,尤其根据所述支承表面的平均取向)来定义。为了确定该平均取向,例如,可以将支承表面对的相应法向量彼此相减,并且可以比较不同引导槽的相应合成矢量的取向。所述结构的优点在于,借助于引导槽,实现了在三维空间中特别稳定地保持束线带,因为束线带的自由度由此通过引导槽以物理上优化的方式加以限制。
在另一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紧固头在通道区域中具有至少两个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与紧固脚相关联的相应脚部区域,以及避开所述紧固脚的相应端部区域,以及位于脚部区域与端部区域之间的相应的中央区域。该中央区域总是具有至少一个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尤其是总是处于相应臂部的面朝另一臂部的内侧上。这里,所述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是具有第一对支承表面的第一引导槽的一部分。因此,所述臂部尤其被设计成,在束线带条的边缘侧的区域中,将束线带条支承在具有相应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的区域中,并且防止所述束线带条的横向移动。这里,在完全组装的状态下,第一引导槽的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优选地分别至少局部地(即,局部地或者全部地)设置在束线带条上。这具有以下优点,所述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已经实现了束线带的侧向引导,而与所获得的完全组装状态无关。这与现有技术形成对比,在该情况下,在现有技术中,这种侧向引导未知,而是借助于束线带的内表面上和保持结构的用于与待捆扎材料捆扎的腹板(web)上的摩擦力的侧向滑移首次随着束线带的拉紧和首次在完全组装状态下的张力下的锁定接合来实现。因此,借助于本发明提升了引导的精确性。
在第二引导槽的第二引导表面中,总是,在臂部的端部区域中,可以设置突出的凸耳,该凸耳被设置用于接合到下面进一步描述的对应凹部中。因此实现了对束线带的改进的引导以及更稳定的保持。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规定第二引导槽的第二支承表面以一定偏差相对于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相对取向,即,所述支承表面被设计成使得相对于彼此倾斜。这里,该偏差可以达到在0度与30度之间。该偏差优选达到15度,即,第二支承表面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倾斜优选地达15度。在这种情况下,对应的角度可以在垂直于推过方向的平面中进行测量,也就是说,在具有束线带的保持装置的预期使用中,在垂直于束线带的纵向方向的平面中测量对应的角度。这里要注意的是,推过方向可以是局部变化的推过方向,因为,例如由于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的曲率(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缘故,束线带在被推过时也是弯曲的,因此改变了推过方向。这减小了保持装置中的弯曲载荷,并且还允许保持装置与待捆扎材料之间的更大间距。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第二引导槽在相应臂部的脚部区域中具有第一支承表面并且在相应臂部的端部区域中具有另一支承表面,这些支承表面形成第二引导槽的第二对(特别是所述第二对)相对支承表面。因此,第一支承表面是第二引导槽的一对或所述第二对相对支承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尤其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尤其是束线带条)的外侧。所述另一支承表面同样是所述第二对相对支承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尤其被设计成抵靠所述束线带(尤其是所述束线带条)的内侧。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另一支承表面被设计成(尤其是明确锁定)抵靠所述束线带或束线带条的内侧的两个边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边界区域可以毗邻束线带的相应边缘侧。这里,一个边界区域通过中央区域与和另一个边缘侧相关联的边界区域分开,其不与第二对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或另一支承表面抵接。与第二引导槽相关联的另一支承表面尤其可以被设计为所述臂部的相应端部区域上的端部表面,以便在完全组装状态下被设置成(总是)在束线带条的内部处(总是)抵接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中的一个。这里,与所述端部表面相对(尤其是相对定位)的第一支承表面可以被设计成,至少局部地(即局部地或全部地)抵接束线带条的外侧。这具有以下优点,束线带可以借助于保持装置沿横向方向和垂直方向两者按准确配合方式精确且灵活地进行固定。这里,所述保持装置与线缆的长度无关;所述束线带可以沿束线带穿过通道开口的推过方向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这有利于最终的组装过程。
这里,第一和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在垂直于所述推过方向的横截面中)可以假设两个相对定位的“U”形状,该形状以它们的肢部指向彼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总是可以设置在U基肢部上。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可以设置在U侧肢部的内侧上。U侧肢部(面朝所述紧固脚)还可以过渡到彼此之中。在后一情况下,在垂直于穿过两个引导槽的推过方向的横截面中实现C形总体槽。这样的优点是,在推过期间以及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所述束线带通过U形肢部围绕区域接合,并且被尤其精确且可靠地引导和保持。
“C形”尤其可以理解成意指一几何形状,其在垂直于推过方向的横截面中具有按围绕方式环绕该推过区域的中断,在束线带的预期使用中,在该推过区域中,将束线带推入。“C形”可以优选地理解为意指没有角的轮廓的几何形状。在这种情况下,“C”的空间取向不重要。在束线带的预期使用中,情况是这样的,即,“C”的端部区段总是与束线带条的内边界区域抵接。因此,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通过束线带条的中央区域彼此分开,其不与保持装置抵接。“C”的中央区域(位于沿着“C”的弧部的端部区段之间)然后与束线带条的外侧抵接,并且“C”的处于中央区域与端部区段之间的相应中间区域接触束线带条的相应边缘侧。总而言之,由此可以实现的是,在具有束线带的保持装置和待捆扎材料的预期使用中,束线带条在中央区域(尤其是仅在中央区域)接触待捆扎材料,并且同时,在外侧和边缘侧并且在边界区域中,抵接保持装置的相应支承表面并由保持装置保持。这优选地在保持装置不接触待捆扎材料的情况下实现。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这里规定: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在推过方向上是拱形的。因此,束线带条随着其被推过而朝着其内侧弯曲,使得预占束线带条环绕待捆扎材料弯曲的区域。所述拱形可以具有预定半径,该半径位于具有第一支承表面的法向量的平面中。尤其是,第一支承表面可以具有弯曲的中央区域,该中央区域沿正和负推过方向总是通过支承表面的未弯曲端部区域毗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条在推过期间,首先沿着一个未弯曲端部区域推动,然后沿着弯曲的中央区域并最终沿着另一未弯曲端部区域推动。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端部区域可以相对于彼此成105度与165度之间的角度,优选为相对于彼此成115度与140度之间的角度。因此,易于束线带在保持装置上的组装,以及随后待捆扎材料的紧固。
这里,第一支承表面可以相对于另一支承表面偏移地设置;例如,可以在第一支承表面的、与另一支承表面相对定位的相应空间区域中设置孔。这在生产方面产生优势,因为按这种方式不需要进行底切。
第一支承表面在推过方向上可以在所述臂部的脚部区域中具有比另一支承表面或另一些支承表面更大的范围。尤其是,第一支承表面在推过方向上的范围可以是另一(些)支承表面在推过方向上的范围的两倍或三倍。这导致束线带条的特别好的引导。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抵接表面,该抵接表面大致垂直于束线带的推过方向(束线带可以沿其被推过通道和引导槽)取向,该抵接表面用于将至少一个表面区域抵靠(尤其是,明确地锁定抵靠)束线带端头的、面朝束线带条的前侧。所述抵接表面可以以相对于推过方向倾斜的位移斜坡的形式设置,以便在束线带沿推过方向存在张力和移动的情况下,将束线带推靠到引导槽中的一个(尤其是,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中的一个。此外,实现了简单且精确组装的优点,因为这样,提高了引导准确度,同时形成的抵接增加了组装的便利性。穿入束线带端头的过程(其由保持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这样也变得更容易。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这里规定所述臂部在它们的端部区域通过桥状部连接,并因此在所述通道区域中形成孔状通道。所述通道由所述桥状部、臂部以及第二引导槽的与端部表面相对定位的支承表面界定。这里,尤其是,大致垂直于推过方向的通道的高度小于和/或等于束线带条的最大高度。束线带条的高度可以根据外侧和内侧的间距来确定。这样做的优点是,尤其利用相对于束线带的推过方向或束线带条的推过方向非垂直地取向的抵接表面,可以实现束线带条在通道区域中的额外卡锁或锁定接合。尤其是,如果通道的高度小于束线带条的最大高度,那么如果使用具有软组件和硬组件(它们将在下面进一步描述)的束线带(例如,在束线带条的内侧上具有软组件),则可以以精确的方式实现锁定接合。在这种情况下,由优选处于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软组件形成的元件在推过动作期间尤其可以变形并且置于锁定接合位置。因此,束线带也可以预先组装在保持装置上,如下面将基于示例性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讨论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桥状部沿推过方向(即,沿完全组装状态下线缆引导的纵向方向)的厚度对应于一方面束线带端头的面朝束线带条的前侧(尤其是上述抵接表面)与另一方面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束线带条的锁定突出部之间的间距,或者对应于一方面束线带端头的远离束线带条取向的引导表面(在将束线带条插过束线带端头期间,在该引导表面上引导束线带条的外侧)与另一方面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束线带条的锁定突出部之间的间距。然后,所述桥状部可以因此在完全组装状态下设置在锁定突出部与束线带端头的前侧之间和/或锁定突出部与束线带条的内侧之间。在此,束线带条的该内侧尤其毗邻束线带条的插过束线带端头的区域。
因此,所述桥状部的厚度可以等于所述间距或略大,例如,大于不到2%、5%或10%。这具有以下优点:所述桥状部用作用于保持装置上的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如果所述桥状部的厚度适于间隔开束线带条的内侧与设置在束线带条的面朝束线带端头的一端上的、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束线带条的锁定突出部,那么在其中束线带条已经插过束线带端头的完全组装状态下,然后最终通过束线带的所述桥状部固定在预定位置,并且在没有释放束线带的情况下不可再移位。因此实现了特别准确地以高精度保持待捆扎材料。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所述通道区域具有第三引导槽,该第三引导槽相对于第一引导槽并且相对于第二引导槽不同地取向或设置,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对总是相对定位的支承表面。这些支承表面被设计成抵靠,尤其用于明确锁定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所述束线带条的关联的总是相对定位的表面区域,以使在束线带与待捆扎材料完全组装的情况下,束线带端头和/或束线带条至少部分地(即,部分地或全部地)设置在所述支承表面之间。因此,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束线带条的所述表面区域可以尤其设置在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束线带条的内侧和/或外侧上。尤其是,这里所述第三对支承表面可以沿相应空间方向取向,该空间方向在数学上与第一对和第二对支承表面所取向的空间方向无关。这产生了束线带的最大支承稳定性的优点。而且,按这种方式,束线带端头的位置可以尤其准确地预先定义,并且如下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讨论的,从不同角度组装也是可以的。因此,实现了保持装置的最大可能的组装容易性和灵活性。
这里,所述通道也可以是孔状通道。该通道可以由至少三对支承表面界定。不同引导槽(尤其是,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和/或第一引导槽和第三引导槽)的一个或更多个支承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角落或连接区域过渡到彼此之中。
这里,当相对于支承表面垂直地观察时,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可以是L形设计。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在第一肢部的相应端部区域中,可以总是过渡到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中。另选地或者另外,所述支承表面可以(在第二肢部的相应端部区域中)总是过渡到第三引导槽的支承表面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三个或四个支承表面优选地至少大致彼此垂直地设置。这里,所述通道区域可以有利地形成为L的角度。在完全组装的束线带的情况下,所述束线带在由第一支承表面所形成的两个L形表面的相应角之间设置有其交叉区域,这是通过将束线带条插过束线带端头而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的所述环(在侧视图中)被设置在处于L的肢部之间的区域中,并且束线带端头被设置在处于L的尖角处的区域中。因此,借助于所述保持装置,在两个对角相对定位的角或角区域(这些角或角区域是由束线带引入穿过自身在交叉区域中产生的)中,束线带在将待捆扎材料紧固在束线带的内侧处的情况下,在所述通道区域中被夹紧至保持装置。这以准确、灵活且廉价的方式实现了待捆扎材料的可靠紧固。
至少一个桥状部(即,桥状部或腹板中的一个或全部,其在该实施方式中,总是连接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的两个L肢部的两个相对端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在L肢部的外侧处毗邻该L肢部。这里,所述外侧例如总是是L肢部、避开相应L的另一肢部和/或不朝着所述另一肢部取向的那侧。相应地,所述内侧因而是L的、毗邻由L的两个肢部所形成的角的那侧。因此,具有L肢部的桥状部可以在垂直于相应L肢部的横截面中呈现U状形式。这里,第一引导槽的支承表面设置在U侧肢部的、朝着彼此取向或彼此面对的内侧上,并且总是,第二或第三引导槽的一个支承表面设置在相应U基肢部上。
这样做的优点是,在所述通道区域中,形成笼状引导和保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随着其沿推过方向推过而在三个方向上被支承表面的U形设计所支承。这针对总是根据L肢部的取向来定义的两个方向,通过所述桥状部而成为可能。以这种方式,在通过通道区域执行两次推过(例如保持束线带所需的)的情况下都实现了改善引导,并且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改善了保持。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了,将第二引导槽设计成,使得被设置成在完全组装状态下,其一个支承表面抵靠(尤其是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条的外侧上的表面区域,并且其另一支承表面抵靠束线带端头的、面朝束线带条的前侧上的表面区域。尤其是,第二引导槽由此被设计成防止束线带沿所述通道区域的垂直方向移动,其在物理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对应于束线带的推过方向并且还大致垂直于该推过方向。
这里,束线带外侧上的表面区域尤其不毗邻束线带端头和/或束线带端头的前侧和/或后侧的区域。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区域性指定是指处于未安装状态的束线带,即,在没有彼此插入的状态下。在插入到一起的状态下,因此,作为推过动作的结果,在束线带的未安装状态下不毗邻束线带端头的表面区域可以移动至所述束线带端头的邻域。尤其是,由于处于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邻域的保持装置的支承表面对束线带的支承,因而,在安装方面实现了高精度,并且在所使用的束线带方面具有灵活性。作为将束线带保持在束线带端头的区域中的结果,束线带端头也是稳定的,其增加了锁定装置的可靠性。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将第三引导槽设计为,使得被设置成在完全组装状态下,其第一或一个支承表面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内侧上的表面区域,并且被设置成,在完全组装状态下,其其它或另一支承表面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外侧上的表面区域和/或束线带条的外侧上的、毗邻束线带端头的表面区域。尤其是,第三引导槽由此被设计成,限制束线带沿所述通道区域或通道的深度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深度方向大致垂直于通道区域的垂直方向。其可以对应于在束线带条插过束线带端头期间穿过该通道的通过方向,在该情况下,同时地,例如在最终组装期间,包括将束线带条第二次推过该通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端头借助将束线带保持在束线带端头的区域中而在此保持稳定,其进一步增加了锁定装置的可靠性。
在另一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第一引导槽的相对支承表面彼此按楔形方式,尤其沿所述通道的垂直和/或深度方向收缩。这里,所述支承表面被设计为,按至少局部抵靠(尤其是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端头的边缘侧上的相应关联表面区域来设置。
在彼此上收缩的楔形支承表面提供的优点在于,出于捆扎待捆扎材料的目的而在束线带中构建的张力同步被用于改善抵接,尤其用于改善明确锁定抵接,并由此最小化束线带的游隙(play)度,尤其是,束线带端头在保持装置中的游隙度。这产生了束线带至保持装置的所定义的精确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束线带的可能不完全适合的运用程度可以通过束线带的和/或保持装置的轻微变形来补偿。
因此,所述保持装置可以被设计成使得束线带可以沿所述通道的垂直方向和深度方向两者推过该通道,尤其直到束线带端头至少局部(即,局部或全部地)位于为完全组装状态设置的端部位置中。这里,所述推过方向被认为是第二推进动作的方向。
这具有实现尤其灵活的安装设备的优点,在该情况下,束线带条穿过通道区域的第一推过动作的推过方向与束线带条穿过通道区域的第二推过动作的推过方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条同时插入或推过束线带端头。因此,在其中结构空间有限并且其中保持装置已经例如靠近大平坦表面安装的平坦情况下,所述束线带可以保持其端头例如靠近所述表面或者通常靠近另一组件,并且可以毫无问题地在那里组装。
在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附加引导元件,其尤其毗邻第一引导槽,并且借助于该第一引导槽,束线带的推过动作直到束线带端头至少局部(即,局部或全部地)位于为完全组装状态设置的位置中之前,都被限制成大致沿单一方向的推过动作。所述附加引导元件尤其可以是第三引导槽的一部分。这样做的优点是,组装过程期间的早期,保持装置中的束线带只有一个平移自由度,以使在组装过程期间的滑移等基本上被排除,其使得该过程特别简单。
在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这里可以规定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附加锁定元件,借助于所述附加锁定元件,束线带端头可以在为完全组装状态设置的端部位置中,随着在紧固头中的锁定动作而被接合。在此,锁定元件尤其设置在第二或第三引导槽的支承表面上。这样做的优点是,束线带可以可靠地预组装,并且在保持装置中进行组装期间,不会再无意中将外部组件从保持装置中滑出。而且,由此可以确保,在束线带条与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接合期间,其不会在保持装置内滑移,因此可以在不利条件下,使束线带更难或不可能被拉紧或推过。
b)紧固系统
本发明还包括尤其是模块化的紧固系统或模块化的紧固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束线带和与该束线带分开的保持装置(尤其由塑料构成),以便将该系统紧固至外部的组件。束线带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和束线带端头,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所述带齿的束线带条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该束线带尤其还可以是下面进一步描述的束线带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下面将进一步讨论的特别优点。
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所述束线带在完全组装状态下,以束线带被设定用于保持待捆扎材料的保持形式来定位,以使由束线带保持的待捆扎材料仅被该束线带接触。因此,待捆扎材料被设置成不与保持装置接触,和/或以标准尺寸分隔开。这里,束线带可以附接至保持装置,以便可以以非破坏性方式释放,即,例如可以借助工具来释放。这样做的优点是,最小化了从待捆扎材料到保持装置的热传递,该热传递例如加热了电缆。此外,借助于所述间距,可以排除或减少由保持装置产生的对待捆扎材料的机械荷载。两者都增加了用于保持装置的材料选择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对成本效率和可靠性作出贡献。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分离的保持装置,所述紧固系统包括根据上述至少一个设计变型的至少一个保持装置。
本发明还包括尤其模块化的的紧固系统,该紧固系统具有至少一个束线带,其再次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和束线带端头,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该带齿的束线带条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并且具有根据上面进一步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尤其由塑料构成)。该模块化紧固系统还可以包括根据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的束线带。
这里,至关重要的是,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和束线带就它们的几何形状而言总是彼此适配,以便保持装置抵靠束线带。尤其是,这里,总是,彼此互补的保持装置的内轮廓和束线带的外轮廓可以彼此适配。尤其是,束线带和保持装置也可以在其几何形状方面彼此适配,以便在束线带上明确锁定或明确锁定抵接保持装置。这样做的优点是,引导槽的引导特别准确,并且还可能的是,可以准确地设定待捆扎材料相对于保持装置的间距。在此,所述系统可以容易、灵活且便宜地适应多种不同用途。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系统具有多种预定不同的束线带,其出于将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抵靠束线带的目的(尤其是,出于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的目的),在它们的几何形状方面皆适配所述通道区域的几何形状。这样产生的优点是,在给定保持装置的情况下,根据当前的预期用途,总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束线带,尤其是,具有针对待捆扎材料的直径合适的直径的束线带,或者具有针对待捆扎材料的重量合适的机械稳定性的束线带,或者具有针对由待捆扎材料所赋予的预期温度荷载合适的热稳定性的束线带。因此,保持装置的同一个不太昂贵的组件可以与典型相对昂贵的特殊部分束线带(其适于特定预期用途)一起使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以并不昂贵的方式实现了保持装置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紧固系统的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系统具有多种预定的不同保持装置,出于将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抵靠束线带的目的(尤其出于将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的目的),其通道区域总是根据其几何形状适配束线带的几何形状(尤其是束线带端头的几何形状)。这样产生的优点是,通过在具有用于将保持装置紧固至外部组件的不同紧固脚和紧固设备的多种不同情形下交换生产不太昂贵的保持装置,可以毫无问题地使用适于特定束线带的待捆扎材料。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成本节约。尤其是与前一段的实施方式一样,由此借助于其以灵活且不太昂贵的方式实现了模块化系统,实现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即,该解决方案提供了将待捆扎材料紧固至另一组件的易组装性。
c)束线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束线带,该束线带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和束线带端头,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与该带齿的束线带条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束线带尤其可以由塑料例如一体制成。尤其是,该束线带适于或者被配置成或者以几何形状适于(例如,按外轮廓形式)如上进一步描述的保持装置或紧固系统。
这里,束线带条毗邻束线带端头的前侧,其中,所述束线带条的主要延伸方向限定束线带的纵向方向。
束线带条还具有沿宽度方向的宽度和沿束线带的垂直方向的厚度。这里,在完全组装状态下,其中束线带条通过插过束线带端头形成环并与束线带端头一起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该宽度与该环的半径一起确定了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面朝待捆扎材料的区域的尺寸,以及束线带条的外侧上的避开待捆扎材料的表面的尺寸。束线带条沿垂直方向的厚度显著确定了束线带条的稳定性及其灵活性,而不影响面向待捆扎材料的表面的尺寸和避开待捆扎材料的表面的尺寸。在此,在厚度增加的情况下,齿部也可以是更明显的形式,以使接合到齿部中的锁定装置(例如,采用锁定舌片或锁定勾形式)也禁得住更大的力。而且,该厚度还确定了位于束线带条的边缘侧的表面区域的尺寸,并因此也可以确定对与边缘侧相互作用的引导槽的引导稳定性的影响。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规定在束线带条的、远离束线带端头的端部区域中并且在束线带端头的外侧和/或至少一个边缘侧上形成相应标记,其中,所述标记被定位成,使得当标记彼此对齐时,通过束线带形成具有最大半径的环。这里,最大半径是束线带直至其仍可以与束线带端头一起随着锁定动作可靠地接合的半径。因此,实现了在束线带未随着锁定动作而组装和/或接合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标识所选择的束线带是否适于当前待捆扎材料。
这里,束线带条具有硬组件并且具有相对于该硬组件柔软的软组件。束线带条的外侧和边缘侧至少局部(即,局部或全部)由硬组件形成。软组件以至少一个条状部的形式在束线带条的长度的主体部分(即,超过50%,优选超过90%或95%)上,沿着硬组件,以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在内侧上延伸。这里,所述条也可以在多个区域中断。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条例如可以由软组件的彼此相邻设置的一系列点或条形成。因此,该软组件至少区域性地形成束线带条的内侧。该软组件由此在束线带条的内侧处形成针对待捆扎材料的抵接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抵接表面相对于内侧的由所述硬组件形成的那些区域(沿垂直方向)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软组件可以包括硅氧烷和/或热塑性弹性体(TPE)。所述软组件可以在束线带注塑成型工艺之后(例如,作为热塑性变形(TPU)软组件)直接应用于束线带的生产方法,要不然可以在单独的连接工序中,例如,采用涂敷液体硅树脂或粘合垫(adhesive pad)附接至束线带的形式。
这样产生的优点是,凭借将与硬组件(尤其是由硬组件形成的表面)间隔开的待捆扎材料保持或固定在内侧上的事实,防止在振动和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待捆扎材料因与束线带的硬组件接触而磨损。因此,借助于所述保持装置,实现了用于待捆扎材料的无触及或无接触保持结构。同时,作为间隔开的结果,还实现了防止保持结构免受待捆扎材料或线束的高温,使得仅与硬组件接触的保持结构可以由耐温性较低且较便宜的材料制成。此外,通过软组件,防止待捆扎材料相对于束线带环的轴向移动,因为该软组件相对于硬组件表现出增加的静态摩擦。
此外,该软组件与柔性束线带的附接提供了以下优点:在生产方面,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软组件本身中实现外形或结构。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束线带条未插入束线带端头中,因而束线带条的内侧因笔直形式而可以容易地通向用于冲压或形成该软组件的工具。这里,也可以再次去除该工具而不会出现来自铸造结构或来自铸造外形的问题。因此,所述束线带或其内侧可以灵活地适应相应要求。按束线带技术所已知的方式,这里所述的优点是,以少量的组件来适应供束扎或捆扎材料的大直径变化,以使得实现束线带尤其与具有对应保持装置或对应紧固系统的灵活的成本节约的使用。
软组件的条状部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即,在朝着束线带的边缘侧面对的边界区域)中升高,即,相对于中央区域升高,沿该条状部的垂直方向具有增加的厚度。这产生了垂直于软组件的条状部的增加静态摩擦的优点,也就是说,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改进了防止待捆扎材料在束线带中的轴向移动。而且,由此可以实现改善的隔热性,可能借助于边缘升高之间的气垫,该气垫形成在中央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软组件条的边界区域具有缩减厚度的中央区域例如可以被设计为凹槽。
束线带端头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尤其是最主要地)由硬组件形成。束线带端头主要由硬组件形成,例如,假设其具有带金属舌片的锁定装置并且另外由硬组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端头也可以在所述内侧和/或外侧处或者在一个或两个边缘侧处沿该束线带条的方向以楔形方式收缩在该束线带条上。这样产生的优点是,上述保持装置可以特别容易形成为按明确锁定方式容纳束线带端头,由此实现了束线带在保持装置或紧固系统中的改进的引导和稳定性。这里,“彼此楔形地收缩”可以尤其理解成意指平坦表面在彼此上收缩。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所述内侧由束线带条的处于毗邻边缘侧的边界区域中的硬组件至少局部地(即,局部地或全部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该边界区域可以在束线带条的主体部分(即,50%或更多,优选为90%或95%或更多)上沿该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延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软组件在束线带条的内侧上形成升高的中央区域,该升高的中央区域通过由硬组件形成的边界区域,沿边缘侧的方向界定。因此,束线带条的从垂直于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侧到边缘侧的宽度大于软组件的至少一个条状部的宽度。因此,引导轨由硬组件的、相对于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垂直地突出超过软组件的条状部的那些区域形成。
这样产生的优点是,首先,更敏感的软组件受到机械保护,以免受硬组件的突出边缘的损坏,其次,如果硬组件的突出边界区域位于保持装置与待捆扎材料之间,那么该边缘还形成束线带的、用于将该束线带保持在另一组件上的关联保持装置的热保护装置。这例如是与保持装置有关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情况。特别重要的是,该边缘(即,引导轨)还可以被用于借助于保持装置来引导和保持束线带,例如,如上所述,依靠由硬组件形成的、局部地被保持装置的臂部与对应引导槽围拢(engaged around)的边界区域。尤其是,在由硬组件形成的区域上引导和保持束线带在此是有利的,因为其会导致具有增加精度的引导和保持。
这里,可以尤其规定软组件(另外针对所述条状部,在该条状部的毗邻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的相应限制区域中),总是形成这样一个翼部,即,该翼部沿束线带条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从软组件的条状部出发,与束线带条的远离该束线带条的对应边界区域间隔开地和/或沿远离软组件的条状部的宽度方向延伸。
这样做的优点是,在束线带与所提出的保持装置中的一个一起使用的情况下,待捆扎材料与保持装置之间的接触,以及待捆扎材料的相应磨损被更有效地防止。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硬组件在边界区域之间具有一中央部分,该中央部分沿相对于边界区域的垂直方向升高并且其上设置有软组件。这样做的优点是,保持装置与待捆扎材料之间的间距增加尤其达到所述中央部分沿垂直方向的厚度,为此软组件不需要被设计得更厚。这有利于束线带的稳定性。
可以另选地或另外规定,束线带条在外侧上具有沿着该束线带条延伸的孔或凹槽。在这种情况下,该孔可以像软组件一样在束线带条的主体部分上,但优选在全部束线带条上延伸。这样做的优点是,在材料节省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束线带条的大的厚度,并具有先前段落中所讨论的优点。此外,借助于对应保持装置的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中的对应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推过动作期间接合到所述孔中),即使在负载下,束线带以及因此待捆扎材料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在预期位置中。
另选地或者另外,可以规定,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各自具有沿着束线带条延伸的凹陷部。因此,该凹陷部在束线带条的内侧延伸。这样,借助于第二引导槽的第二引导表面中的、接合到所述凹陷部中的对应凸耳,可以阻止或防止在束线带条的载荷所致变形的情况下束线带条沿宽度方向的滑移。这尤其与先前段落中提及的孔组合地并且尤其还与保持装置中的对应突出部组合地用于特别可靠地引导和保持束线带和待捆扎材料。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束线带条的厚度在边界区域中朝着关联边缘侧减小。尤其是,所述厚度可以至少局部线性减小,以使束线带条的内侧沿宽度方向的横截面,至少局部相对于束线带条的外侧沿边界区域倾斜。这里,如果所述内侧在边界区域中倾斜达15度或者具有大约15度的预定容差,则其是优选的。该容差例如可以达到2度或5度或10度或15度。这样做的优点是,硬组件与待捆扎材料之间的间距在边界区域中增加。此外,借助于内侧的倾斜外形,束线带条的稳定性也增加了。最后,以这种方式也可以对应地将第二引导槽的第二支承表面设计成相对于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倾斜,例如倾斜达规定的15度。这减小了保持装置中的弯曲载荷,并且还允许保持装置与待捆扎材料之间的更大间距。
在一另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涵盖如上所述具有升高中央区域的束线带,在这种情况下,升高的中央部分由硬组件而不是软组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由硬组件构成的束线带的单体式设计是有利的。在此,实现了成本优势,例如如果预期束线带上和与束线带相关联的保持装置上的相对低的热载荷,那么这是有利的。因此,这里和下面针对软组件描述的优点和有利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即,代替借助于软组件实现的几何形式和组件,这些借助于硬组件来实现。
由此,规定在束线带条的、相对靠近束线带端头定位的第一端部区域中,软组件的厚度按坡状方式朝着束线带条的、面朝束线带端头的端部(即,朝着束线带端头)增加。这里,斜坡区域中的软组件厚度可以增加达1.5到3.5倍,优选为2.5倍。这样做的优点是,首先,通常在完全组装状态下,在束线带端头邻域产生的弯曲载荷可以凭借将束线带端头压靠待捆扎材料而至少部分地加以补偿。然而,尤其是,可以借助于所述斜坡来确保在束线带端头区域中的捆扎媒介(binding agent)与保持装置之间的间距。因此,例如上面还提到的保持装置可以全部地或者按区域环绕束线带端头牢固接合在一侧或更多侧处,并且确保借助于对应引导槽的精确引导,而不存在保持装置延伸接近待捆扎材料(其例如是热的)的风险。而且,斜坡的面朝束线带端头的那一端也可以被设计为用于保持装置的抵接表面,例如,也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保持装置的桥状部的锁定表面。为此,然后具体需要的是,斜坡的抵接表面与束线带端头的前侧或束线带端头中的针对束线带条的引导表面之间的间隔适合所述桥状部的几何尺寸。
尤其是,这里由此可以规定软组件在斜坡的、厚度增加的端部区域中,具有处于束线带条的内侧上的唇状部,该唇状部与硬组件间隔开,即,具有非零间距,并且其沿束线带端头的方向,从厚度增加的端部区域(即,斜坡)起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该唇状部也可以优选地远离束线带延伸。因此,该唇状部尤其可以被理解为是斜坡沿束线带端头的方向的延续,其优选地,朝着束线带端头或束线带端头的后侧,越来越远离束线带条移动。因此,该软组件具体在第一个端部区域中具有明确脱模的几何形状。
该唇状部也可以被称为沿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成悬臂的翼部。尤其是,该唇状部在垂直于束线带的、靠近束线带端头的那一端的内侧上或者在束线带端头上的投影中,接近束线带端头的引导表面或者延伸直到所述引导表面。这里,该引导表面用于在束线带端头中引导束线带条的内侧。如果该唇状部延伸直到引导表面,那么该唇状部可以触及穿过束线带端头的束线带条的内侧,或者至少在已经捆扎了待捆扎材料时触及所述内侧。
这样做的优点是,斜坡与束线带端头中的锁定装置的内侧之间的间距被缩减,并由此在束线带端头与束线带条的锁定接合期间,束线带端头区域中的软组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间隙按尺寸缩减。因此,还降低了待捆扎材料与保持装置接触的风险。如果在没有所建议保持装置之一的情况下使用束线带带,那么相对于没有唇状部的斜坡,可以利用对应待捆扎材料实现更圆的环,这增加了使用束线带的灵活性。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由此规定了在束线带条的、进一步远离束线带端头的第二端部区域中,朝着束线带条的避开束线带端头的一端,所述软组件具有脊部。这可以借助首先沿避开束线带端头的端部的方向增加第二端部区域中的软组件的厚度(在这以前减小或逐渐减少至0)来形成。这里,软组件因此包括坡状脊部。束线带条的总厚度在坡状脊部的区域中,可以超过用于在束线带端头中插入并锁定接合束线带条的开口的开口尺寸。这不是问题,因为在将束线带条插入或插过束线带端头的期间,该束线带条在第二端部区域中是可变形的。同时,该束线带条在第二端部区域中未带齿,使得将束线带条的第二端部区域插入到束线带端头中不会导致束线带端头与束线带条的锁定接合。
这样做的优点是,束线带首先可以在没有带齿的束线带条随着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的锁定动作(其通常很难单独释放或者利用工具来释放)而接合的情况下,随着第二端部区域插入或插过束线带端头。然而,同时,软组件或由软组件形成的坡状脊部确保在将该脊部插过束线带端头之后,该束线带条不会自行地再次无意中从束线带端头释放。然而,尽管如此,以这种方式实现的束线带的预组装可以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再次释放,这增加了组装过程的灵活性。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硬组件在第二端部区域中的外侧上(尤其与对应端部相邻地)具有升高的滑动突出部。所述滑动突出部优选居中设置。尤其是,该滑动突出部具有球形节段形状。滑动突出部使得束线带更容易被推过保持装置,并且在其中第二引导槽具有拱形第一支承表面的保持装置的情况下特别有利,因为借助于滑动突出部,防止束线带被钩入第二引导槽中。
在另一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将锁定弹簧元件设置在第二端部区域与齿部之间和/或端部区域与软组件之间的束线带条中。这样做的优点是,束线带首先可以在没有带齿的束线带条随着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的锁定动作(其通常很难单独释放或者利用工具来释放)而接合的情况下,随着第二端部区域插入或插过束线带端头。同时,锁定弹簧元件确保在将该脊部插过束线带端头之后,该束线带条不会自行地再次无意中从束线带端头释放。然而,尽管如此,以这种方式实现的束线带的预组装可以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再次释放,这增加了组装过程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坡状脊部可以防止束线带条被无意中进一步推过束线带端头并且与束线带端头中的齿部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软组件在内侧上具有这样的凹槽,即,该凹槽沿着软组件的条状部延伸超过软组件的条状部的主体部分。这里,束线带端头在用于将束线带条推过束线带端头的开口中,在该开口的内侧上,具有随着束线带条被推过该开口而突出到该凹槽中的突出部。这样做的优点是,增加了束线带端头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通过束线带端头对束线带条的改进的引导。这里特别有利的是与前一段落中描述的软组件的坡状脊部的组合,其例如可以设置在该凹槽的端部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该突出部然后与坡状脊部相互作用,以便实现前一段落所述的优点。
该突出部也可以独立于凹槽设置。在存在凹槽和没有凹槽的两种情况下,该突出部可以被设计成突出到这种程度,并且束线带条可以相应地设计,以使在束线带条已经被推过束线带端头时,硬组件与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软组件的厚度,即,软组件因该突出部而变形。由于突出部与硬组件相对接近的缘故,束线带条在张力载荷的作用下的变形因束线带条的改善支承而减小,并由此增加了束线带的可靠性。这种变形因软组件的缘故而比常规束线带更明显。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锁定边缘(借助于该锁定边缘,锁定舌片接合到束线带条的齿部中)沿宽度方向弯曲。因此,实现了在束线带条的负载所致变形的情况下,锁定舌片在锁定边缘的整个宽度上保持与齿部接合。这导致束线带的可靠性增加,其尤其因负载的变形(其因软组件的缘故而更难于控制)而变得很重要。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规定锁定舌片在锁定边缘处比在锁定舌片的、在束线带条与束线带端头进行锁定接合期间不接触齿部的区域中更宽。在束线带条的负载和变形情况下,这样做的效果是,因为锁定边缘的边界区域可以偏差,所以拱形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不将锁定舌片推动出锁定接合。按这样的方式,也增加了束线带的可靠性。
在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软组件以至少两个条的形式在束线带条的主体部分上,沿着硬组件,按束线带条的主要延伸方向(纵向方向)在内侧上延伸。在此,尤其可以通过硬组件在所述条之间形成用于束线带端头的锁定装置的齿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内齿形束线带条,其具有针对齿部的侧面的柔组件条。另选地,在此或在其它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束线带条的、由硬组件形成的外侧上形成齿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外齿形束线带条。
这里借助于所述条状部之间的气垫实现额外热绝缘的优点。而且,齿部因此特别好地防尘,使得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不会损害束线带端头与束线带条之间的锁定连接的承载能力。而且在外侧上,束线带由此很少受灰尘污染或者更容易清洁。通过使用软组件的所述至少两个条状部,也可以增加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沿轴向的静态摩擦。
在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软组件或软组件的一个或多个条状部在内侧上具有一定外形或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结构或所述外形可以具有结构或外形深度,其相当于软组件厚度的33%至66%,优选地在45%和55%之间。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改进静态摩擦以及防止在振动和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因与固态材料接触而对待捆扎材料的磨损。
这里,可以尤其规定该外形具有沿着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以交替方式设置的至少一排(优选为两排,尤其是平行的排)三角形。这里,所述三角形尤其可以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三角形的尖端优选垂直于束线带或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取向。尤其是,所述外形的实施方式已在此证明,在测试中特别有利,并且有利于限制待捆扎材料的轴向移动。此外,就在凸表面上的生产而言,难以实现所述结构,致使这里针对束线带的附接产生了特别的优点。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规定硬组件在内侧上,在被软组件覆盖的表面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联接元件,但优选具有多个联接元件,其在软组件上以明确锁定和非明确锁定方式设置。这里,该硬组件和软组件可以尤其通过底切形成,优选通过用硬组件包封软组件来形成。这样做的优点是,硬组件和软组件彼此特别紧密地连接,并且还以固定和限定的方式保持在硬组件上,并因此即使在柔性束线带变形期间(例如在最终组装期间,其中束线带条被插过束线带端头插入并随着其中的锁定动作而接合),也将待捆扎材料可靠且灵活地保持在预定位置。
在此,该联接元件可以包括袋状部(尤其是具有底切的袋状部)和/或栓状部(尤其是蘑菇形栓)。另选地或者另外,该联接元件可以包括平行于束线带条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凹槽和/或升高的轨道。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硬组件与软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例如,通过用硬组件包封软组件,或者将软组件粘接至硬组件。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凹槽和轨道允许软组件相对于硬组件在纵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游隙,因而,这种束线带的最终组装可以以特别自由的移动执行。
d)组装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借助于保持装置和束线带将待捆扎材料紧固至另一组件的组装方法。
这里,该保持装置至少部分地(即,部分地或全部地)优选主要由塑料制成,并且具有用于将该保持装置紧固至另一组件的紧固脚以及紧固头,该紧固头被设置在该紧固脚中,并且具有通道区域,该通道区域用于将束线带条推过该保持装置并且用于将该束线带保持在保持装置上。这里,该保持装置可以全部由塑料形成,或者至少该紧固头可以全部由塑料制成。该束线带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和束线带端头,该束线带端头具有用于在该束线带条被推过该束线带端头时,与该带齿的束线带条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
这里,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该保持装置紧固至所述另一组件。首先将该束线带条推过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将待捆扎材料紧固至束线带并由此紧固至保持装置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随着将束线带条插过束线带端头,从而形成环绕待捆扎材料的束线带环。这里,待捆扎材料尤其以一定间距(即,以免接触方式),借助于束线带保持在保持装置上。这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通过至少两个不同取向的引导槽(其总是具有至少一对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在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中容纳具有准确轮廓的束线带,其中,借助于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对支承表面的第一引导槽,将束线带按抵靠束线带端头的和/或束线带条的边缘侧上的表面区域的方式保持,并且该束线带端头和/或束线带条总是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引导槽的各对支承表面之间。尤其是,在这里,仅束线带的内侧(例如,在相对于该内侧的位于内部的边界区域升高的中央部分中)与待捆扎材料进行接触。尤其是,该束线带可以借助于第二引导槽保持在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中,该第二引导槽的至少一个第二对支承表面抵靠束线带条的位于内部的边界区域处的表面区域。在此,该边界区域由位于内部的中央区域分隔开,其中,该束线带没有保持抵接保持装置。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规定环绕待捆扎材料捆扎束线带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将束线带条再次推过保持装置的通道区域。
针对保持装置、紧固系统以及束线带提到的优点和有利实施方式在此相应地适用于组装方法。
上面在描述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下面在附图描述中提到的和/或单独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在相应指定组合中使用,而且也可以在其它组合中使用。因此,本发明应被视为还涵盖并公开未在图中明确示出和讨论、但其借助于分离的特征组合显现并且可以根据所讨论实施方式产生的实施方式。因此,不具有原始措辞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的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也要被视为是公开的。而且,尤其通过上面呈现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要被视为超出(或脱离)在后面参考的权利要求中实现的特征组合。
关于明确锁定抵接的定义:明确锁定连接因至少两个连接配对件彼此接合而产生。因此,即使在没有力传送的情况下或在中断力传送的情况下,该连接配对件也不会彼此释放。换句话说,在明确锁定连接的情况下,一个连接配对件挡住了另一配对件的路线。在存在操作载荷的情况下,压力在正常情况下(即,按直角)针对连接配对件的表面起作用。这种“阻挡”沿至少一个方向发生。如果第二个均匀表面对相对设置,那么该相反方向也被阻挡。如果该对例如由两个相互同轴的圆柱表面组成,那么在垂直于圆柱轴的平面的所有方向上都存在明确锁定。
下面基于示意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保持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立体图,作为束线带被推过保持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3以束线带处于没有待捆扎材料的完全组装状态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了根据图1的保持装置;
图4示出了保持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立体图,作为束线带被推过保持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6以束线带处于没有待捆扎材料的完全组装状态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了根据图4的保持装置;
图7以束线带已经被推过保持装置直至其束线带端头已经到达端部位置的这种程度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了第三示例性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保持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图9示出根据图7的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保持装置和束线带;
图10a至图10e示出了束线带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个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11示出了带有束线带条的束线带端头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示出了以完全组装状态处于示例性保持装置上的示例性束线带的侧视图;
图13示出了具有软组件和硬组件的束线带条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细节立体图;
图14以与待捆扎材料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束线带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了保持装置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图4的保持装置的示例性变型的立体图;
图16示出了保持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以闭合以形成环的示例性束线带示出了根据图16的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18以推动到保持装置中的开放式示例性束线带示出了根据图16的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9a至图19e示出了束线带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个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20a至图20b以在边界区域中倾斜的内侧并且以相应示例性保持装置示出了束线带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1a至图21c示出了束线带和保持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剖面图;
图22示出了束线带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以及
图23以束线带条插入到束线带端头中示出了根据图22的束线带的立体图。
在附图中,相同或功能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示出了保持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当前情况下,所示保持装置1配备有紧固脚2和紧固头3,它们在作为垂直方向的y方向上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上。这里,紧固脚2具有通道区域4,用于将束线带13(图2)的束线带条17(图2)推过保持装置1并且用于将束线带13保持在保持装置1上。这里,通道区域4为了容纳具有准确轮廓的束线带,具有至少两个不同取向的引导槽5、6,所述引导槽总是分别具有至少一对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5a、5b和6a、6b、6b’。所述支承表面对各自可以具有平行设置的支承表面5a、5b和6a、6b、6b'。
在所示示例中,紧固头3在通道区域4中还具有两个臂部7和8。所述臂部各自具有面朝紧固脚2的脚部区域7a、8a、避开紧固脚2的端部区域7c、8c、以及位于脚部区域7a、8a与端部区域7c、8c之间的相应的中央区域7b、8b。在这个示例中,相应的中央区域7b、8b具有第一引导槽5的面朝彼此的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5a、5b。
在所示示例中,还有这样的情况,两个臂部7、8的脚部区域7a、8a形成或提供第二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6a。因此,第二引导槽6的第一支承表面6a至少区域性地包括两个脚部区域7a、8a。在所示示例中,第一支承表面6a是平坦的并且沿x-z平面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垂直于垂直方向或y方向。因此,第一支承表面6a的法向量指向正y方向。在所示示例中,相应的另一支承表面6b、6b’设置在两个臂部7、8的端部区域8c、7c中或者由臂部7、8形成。它们在当前情况下具有指向负y方向的法向量。相应地,支承表面6a和6b、6b'相对取向,并且在当前情况下还彼此相对设置。在它们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束线带13的自由空间,以使例如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束线带条17的一个区域设置在相应支承表面6a与6b、6b’之间。
在所示示例中,另一支承表面6b、6b’在x-y平面中朝着第二引导槽6的第一支承表面6a倾斜,从而产生沿正x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或漏斗形。这样做的效果是,当束线带13沿x方向(其然后可以被称为推过方向D(图2))推过通道区域4时,束线带13可以以准确的轮廓朝着引导槽引导。这里,第一支承表面6a被设计成抵接或者用于引导束线带13,该束线带被针对该束线带13的、在完全组装状态下避开待捆扎材料39(图14)的外侧21(图3)推过通道区域4,并且另一支承表面6b、6b’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13的相应边界区域12、12’(图2),其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朝着待捆扎材料39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边界区域12、12’总是毗邻束线带13的一个边缘侧23、23'(图3)并且通过束线带13的内侧22上的中部或中央区域彼此分开(图3)。因此,第一支承表面6a与一个另一支承表面6b之间的间距d2或者第一支承表面6a与另一个另一支承表面6b’之间的间距d2’适合于束线带13的厚度dKB(图10)(在当前情况下,在边界区域12、12’中),以便尤其以明确锁定方式引导所述束线带。在这种情况下,边界区域12、12'中的束线带13的厚度dKB在完全组装状态下沿轴向方向进行测量。
在所示示例中,第一引导槽的第一支承表面5a具有指向正z方向的法向量,而第二支承表面5b具有指向负z方向的法向量;因此,所述支承表面的取向不同,在当前情况下,相对取向。这里,两个支承表面5a、5b总是沿y-x平面平行延伸,不过出于更容易插入的目的,它们也可以彼此相对地稍微倾斜,即,例如倾斜不到5度、不到10度或者不到14度的量值。由于通道区域4在两个支承表面5a、5b之间延伸,即,所述支承表面被空的或自由空间隔开,因而,束线带13在完全组装状态下被设置在两个支承表面5a、5b之间。在当前情况下,这两个支承表面也彼此相对定位。这里,两个支承表面5a、5b彼此的间距d1,尤其是两个支承表面5a、5b彼此的最小间距d1适配要由保持装置1保持的束线带13的宽度bKB、bKB'(图10),尤其出于将两个支承表面5a、5b明确锁定抵靠束线带13的边缘侧23、23’的目的。
在当前情况下,两个引导槽5、6也彼此相通,并且相应支承表面5a、5b、6a、6b、6b’过渡到彼此之中。在垂直于相应支承表面5a、5b、6a、6b、6b’的横截面中,所述支承表面因此形成局部变形的开环,其沿两个平移轴引导束线带13,并相应地将平移运动限制在一个剩余的平移方向上。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槽5、6在所示示例中,相对于彼此倾斜大约90度,其中,引导槽5、6的取向由与引导槽5、6相关联的支承表面5a、5b、6a、6b、6b’的平均取向来限定。可以例如通过减去分别与引导槽5、6相关联的支承表面5a、5b、6a、6b、6b’的法向量来确定平均取向。
在所示示例中,两个臂部7、8在它们的端部区域7c、8c中通过桥状部9连接。以这种方式,在通道区域4中形成孔状通道,该通道由支承表面5a、5b、6a、6b、6b’并且由桥状部9界定。在此,例如可以将通道区域沿y方向的高度hD限制为取决于桥状部9的高度hD。在这种情况下,高度hD可以小于和/或等于束线带条的最大高度,即,束线带条17沿垂直方向的最大厚度dD。在这种情况下,垂直方向是y方向。
在所示示例中,桥状部9的宽度bB也以目标方式预定义。在所示示例中,宽度bB平行于推过方向D(在这种情况下,x方向)并且平行于第二引导槽6的另一支承表面6b、6b’来进行测量。其用于要被推入通道区域的束线带13与束线带条17的对应锁定表面19(图2)从其内侧22的锁定接合。这可以从图2中详细看出。这里,宽度bB例如对应于束线带13上的、在束线带端头16的面朝束线带条17的前侧25(图10)与作为束线带条17的锁定突出部的斜坡18(图2)的面朝束线带端头16的锁定表面19之间的间距dR(图10)。这里,宽度bB例如也可以另选地对应于束线带13上的、束线带端头16内部的引导表面35(图10)与面朝束线带端头16的锁定表面19之间的间距。
最后,在当前情况下,保持装置1在桥状部9和臂部7、8上还具有至少大致垂直于推过方向D取向的抵接表面10,用于抵接束线带端头16的面朝束线带条17的前侧25的表面区域。在当前情况下,所述抵接表面10在整体上包括桥状部9和两个臂部7、8的端部区域7c、8c,并且部分也是中央区域7b、8b。在抵接表面10的靠近紧固脚的该区域中,所述抵接表面与引导表面11毗邻,该引导表面11至少局部由两个臂部7、8的脚部区域7a、8a形成。在所示示例中,所述引导表面11是平坦的并且环绕z轴倾斜,以使在沿推过方向D的推过动作期间,一旦束线带端头16抵靠引导表面11,束线带13就绕z轴旋转,并且位于内部的边缘表面12、12'压靠支承表面6b和6b'。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在束线带13被推过保持装置1的通道区域4时的保持装置。这里,在该示例中,束线带13在内侧22上具有软组件14。软组件14被形成为条状部并形成用于待捆扎材料39的抵接表面15。软组件14在边界区域12、12’之间的中部或中央区域中,附接至束线带条17的毗邻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22。这里,在束线带条17的靠近束线带端头的端部区域中,软组件14形成斜坡18。
斜坡18例如在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上,借助软组件14的沿y方向增加的厚度dWK而形成。这里,斜坡18与软组件14的端部一起形成朝着束线带端头6取向的抵接表面或锁定表面19。在所示示例中,硬组件20的厚度dHK和软组件14的厚度dWK在斜坡18的区域中总共大于通道区域4的高度hD。这样做的效果是,随着束线带13被推过通道区域4,当束线带端头16接近保持装置1时,在斜坡18的锁定表面19与桥状部9随着锁定作用而啮合之前,存在必须克服的一个微小阻力。
随着束线带13被压靠保持装置1并随着锁定动作而啮合,现在的情况是,在该示例中,倾斜的引导表面11使得束线带端头16沿正y方向压靠桥状部9,以使得确保桥状部9与斜面18随着锁定作用而接合。而且,按这种方式,边界区域12、12'压靠支承表面6b'和6b。
图3现在示出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图1的保持装置1和根据图2的示例性束线带13。这里,束线带13已被推过通道或通道区域4,直到束线带端头16和斜坡18与锁定表面19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这里,束线带条17已经插过束线带端头16并且与其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束线带条17的齿部(如当前情况下在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上所预期的)为清楚起见在此未例示。这里,除了束线带13的软组件14和硬组件20之外,而且还示出了其内侧22以及内侧和边缘侧23的边界区域12。在该示例中,待捆扎材料39现在将沿z方向延伸穿过由束线带13形成的环。在这里,待捆扎材料(与由软组件14形成的抵接表面15抵靠)将与内表面22的其余部分(尤其是边界区域12、12')保持间隔开。因此,待捆扎材料39将与束线带13的硬组件20和保持装置1两者相保持预定间距。在所示示例中,斜坡18对于以免接触方式保持距保持装置1的间距dA(图12和图14)来说至关重要。
图4现在示出了保持装置1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3所示的保持装置1的情况一样,当前保持装置1具有一个紧固头3,该紧固头具有两个臂部7、8,并且具有桥状部9,该桥状部9在避开紧固脚2的端部区域7c、8c中连接臂部7、8。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孔状通道区域4,但同时还提供了用于束线带端头16的笼状结构(图5)。
如从前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已知的那样,这里也是这种情况,第一引导槽5的支承表面5a、5b设置在臂部7、8的位于内部的侧表面上。在所示示例中,所述支承表面具有平坦设计并且总是在x-y平面中,沿着臂7、8从中央区域7b、8b向端部区域7c、8c延伸。如从前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已知的那样,第一引导槽5的两个支承表面5a、5b在支承表面5a、5b的面朝紧固脚2的区域中过渡到第二引导槽6的一个支承表面6a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在该示例中,这两个支承表面5a、5b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13的要推过通道开口4的边缘侧23、23’。
这里,第二引导槽6的所示一个支承表面6a具有指向正y方向的法向量;而在所示示例中,第二导槽6的对应另一支承表面6b相对取向,具有指向负y方向的相应法向量。然而,在这里,支承表面6a、6b沿x方向偏移。这样做的效果是,在完全组装状态下,例如,如图6中所示,所述一个支承表面6a被设置成抵接束线带13的外侧21,而另一个支承表面6b被设置成抵接束线带端头16的、面朝束线带条17的前侧25。这导致束线带13的特别有利和稳定的保持。
而且,现在示出的实施方式具有第三引导槽24,其具有相对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平行)的支承表面24a、24b。在所示示例中,所述支承表面24a、24b尤其在当前情况下,沿y方向也彼此相对偏移。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沿负x方向取向,并且在该示例中,毗邻第二引导槽6的一个支承表面6a,和/或该支承表面6a过渡到支承表面24a中。这里,支承表面24a至少局部地由两个臂部7、8的脚部区域7a和8a形成和/或毗邻脚部区域7a和8a。另一支承表面24b(其沿正x方向取向)在由桥状部9所示的示例中形成,并且过渡到臂部7、8的端部区域7c、8c和/或第一引导槽5的支承表面5a、5b中。因此,引导槽5、6、24形成稳定笼,其中束线带13可靠地保持在束线带端头16的区域中。这里,在所示示例中,相应引导槽5、6、24与它们的支承表面5a、5b、6a、6b、24a、24b总是全部或大致彼此垂直地取向。它们也可以以75到105度之间(优选为85度到95度之间)的某一其它角度彼此相对设置。相对于彼此的大致垂直取向产生了这样的优点,即,在笼状保持装置1中特别良好地引导束线带13。
图5现在示出了根据图4的、在沿推过方向D将束线带13部分推过通道区域4的情况下的保持装置1。这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次示出了束线带13。在所示变型中,按所示推过配置,束线带13已经沿正x方向推过通道区域4,其中外侧21沿正y方向取向。这里,所述束线带在该束线带的边缘侧23、23’处,就其沿z方向的移动而言通过第一引导槽5或其支承表面5a、5b来加以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槽6同样已经限制了束线带13沿y方向的移动,尽管这不是必需的,因为在该示例中,如将基于图6进一步讨论的那样,支承表面6a、6b不仅适配束线带条17的尺寸(如在图1至图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那样),而且作为整体适配束线带13。具有两个支承表面24a、24b的第三引导槽24在束线带13沿所示推过方向D被引导通过时,初始地保持不起作用。
如果束线带13现在已经被推入通道区域4中,例如,推入直至束线带端头16的前侧25抵靠桥状部9或者移动到其邻域中的这种程度,那么束线带13(其内侧22仍沿紧固脚2的方向取向)必需环绕z轴旋转,以便实现希望的完全组装状态。这种完全组装的状态如图6所示。
作为在正x方向上的所示沿推过方向D的推过的另选例,还可以规定沿正y方向执行推过。以这种方式,消除了随后需要旋转束线带13的旋转。然而,沿正x方向的推过具有以下优点:即使在收缩状态下,例如,如果通道区域4已经非常靠近地附接至沿x-z方向延伸的大组件(例如,面板),那么束线带13也可以容易地可逆地组装和拆卸,因为y方向上的空间要求因此被最小化。
在本示例中,支承表面5a、5b都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条17的边缘侧23、23'并且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对应地,支承表面5a、5b的第一区域(其在完全组装状态下相对靠近待捆扎材料39)中的间距d1小于支承表面5a、5b的第二区段(其进一步远离待捆扎材料39)中的间距d1’。因此,支承表面5a、5b在具有相对较小间距d1的区域中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条17,而在具有相对较大间距d1’的区域中,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或者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这里,侧表面5a、5b还可以适配束线带13的端头几何形状,以便实现改进的固定。
图6例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所述保持装置1和没有待捆扎材料39的束线带13。在此,束线带端头16位于端部位置中并且由保持装置1以笼的方式区域性地包围。这里,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与抵靠第一引导槽5的支承表面5a、5b,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22,而第三引导槽24的另一支承表面24b在毗邻束线带端头16的区域中抵靠束线带条17的外表面2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束线带条17被插过束线带端头16的结果,第二引导槽6的一个支承表面6a被设置成,在推过束线带端头16的邻域的一区域中抵接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槽6的另一支承表面6b被设置成抵接束线带端头16的前侧25。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由处于其中束线带13尚未完全组装的状态下的外侧限定。支承表面5a、5b、6a、6b、24a、24b在所示示例中,优选以明确锁定方式,以针对束线带13的关联侧面或表面的准确轮廓来进行设置。
因此,在该示例中,所示的完全组装状态依靠首先沿可以是x方向不然就是y方向的第一方向(推过方向D)将束线带13推过保持装置1的通道区域4来实现。如果推过方向D在端部位置中不对应于束线带端头16的定位,即,在当前情况下,推过方向D不是y方向,那么束线带13在稍后一时间点环绕z轴旋转。结果,束线带条17然后指向正y方向。然后,依靠将束线带条17插过束线带端头16并在其中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从而环绕待捆扎材料39(这里未例示)形成环。在这种将束线带条1716插过束线带端头16期间,束线带条17也被第二次推过通道区域4。对应的第二推过方向(其由第二次推过动作定义)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推过方向不同,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第一推过方向相反。
总而言之,第二和第三引导槽6、24的支承表面6a、6b、24a、24b由此抵靠出现在作为将束线带条17插过束线带端头16的结果而形成的交叉区域处的两个对角相对的角或角区域,并因此,所示支承表面以精确的方式将束线带13沿y和x方向固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引导槽防止沿z方向的位移。总而言之,具有支承表面24b和6b的桥状部9以及具有两个臂部7、8的脚部区域7a、8a的紧固头3由此充当笼,其中束线带13因该环闭合而被夹紧。
图7示出了保持装置1的另一设计变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13已经在完全组装状态下被推动直到束线带端头16的端部位置。正如上述示例中的情况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装置1具有第一引导槽5的支承表面5a、5b,其在这种情况下,被设置成平行并且彼此相对取向,并且其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条17的和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为此,支承表面5a、5b以不同的间距d1、d1’设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束线带端头16和束线带条17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bKB、bKB’。因而,在这里,还有这种情况,侧表面5a、5b的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的区域的间距d1’大于其中支承表面5a、5b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条17的边缘侧23、23’的区域中的支承表面5a、5b的间距d1。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槽5沿z方向取向或设置。
在当前情况下,第二引导槽6的支承表面6a、6b被保持装置1或束线带端头16遮住。然而,它们在当前情况下皆位于z-x平面中,一个支承表面6a沿正y方向取向,而另一支承表面6b沿负y方向取向。这里,另一支承表面6b在束线带端头16的所示端部位置中,被设置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前侧25(图10)。因此,第二引导槽6的另一支承表面6b限制了束线带13沿推过方向D(在当前情况下,正y方向)的移动。
在当前情况下,第三引导槽24沿x方向取向,其中一个支承表面24a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22,而另一支承表面24b被设计成抵靠束线带端头16的外侧21。因此,第三引导槽24防止束线带13或束线带端头16沿z方向的平移位移。
而且,在这里,引导槽5、6、24在通道区域4中形成孔状开口,该开口由支承表面5a、5b、6a、6b、24a、24b界定。
在当前情况下,支承表面对5a、5b,6a、6b,24a、24b大致彼此垂直。这里,第一引导槽5的一个支承表面5a沿(在这种情况下为正)x方向过渡到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中,并且在所示示例中,沿(在这种情况下为负)z方向过渡到另一支承表面24b中,或者过渡到支承表面24b的那个区域24b’中,该支承表面24b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与第三引导槽24的前述支承表面24a相对设置(即,没有偏移)。类似地,第一引导槽5的另一支承表面5b在其沿(在这种情况下为正)x方向定位的区域中过渡到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中,并且沿(在这种情况下为负)z方向过渡到第三引导槽24的另一支承表面24b的该区段24b’中,该另一支承表面24b直接与前述支承表面24a相对设置。另一支承表面24b的该区段24b'在当前情况下设置在环绕接合部分28处,该环绕接合部分28沿(在这种情况下为负)x方向环绕束线带端头16接合,并因此再一次沿x方向将所述束线带端头固定在端部位置中。在这种情况下,环绕接合部分28通过两个臂部7、8形成在第三引导槽24的另一支承表面24b的区段24b'中。因此,在所示示例中,支承表面5a、5b、24a、24b形成管道,该管道沿y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推入具有束线带条17和束线带端头16的束线带13。在此,该管道具有内部轮廓,该内部轮廓相对于束线带端头16的外部轮廓互补。因此,束线带端头16可以以凹入的方式容纳在该管道中。
在当前情况下,支承表面5a、5b以及24b总是沿(在这种情况下为正)y方向过渡到第二引导槽的另一支承表面6b中,使得上面刚刚描述的管道沿y方向封闭。因此,束线带13可以排它地沿y方向插入该管道中,直到所述束线带在该管道的端部经由束线带端头16的前侧25抵靠支承表面6b为止。然后,束线带端头16在当前情况下以凹入的方式容纳在该管道中。这里,附加的锁定元件27可以附接至该管道的内侧,例如,附接至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借助于该附加锁定元件,束线带端头16可以在所示端部位置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
这里,通道区域4可以在一边缘内(尤其在由桥状部9形成的边界区域处)具有突出部29或凸耳,其尤其形成所述类型的突出部或者所述类型的凸耳的延续部分,其在所示端部位置中沿z方向在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上延伸。这用于通过通道区域4来稳定和改进束线带条17的引导。
图8从不同角度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另一立体例示图。因此,现在的情况是,示出了具有软组件14的束线带13的内侧22。而且,现在的情况还是,第二引导槽6的前述支承表面6a不在被保持装置1隐蔽。而且,支承表面5a、5b具有以间距d1彼此间隔开的区域5a'和5b',该区域5a'和5b’被设置用于引导并在z方向上保持束线带条17。在所示示例中,支承表面5a、5b中皆为L形。
图9现在以束线带13处于没有待捆扎材料39的完全组装状态示出了上述保持装置1。图9示出了凭借将束线带13两次推过保持装置1的通道区域4而再次实现完全组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束线带条17推过束线带端头16的同时,进行第二次推过通道区域4,在当前情况下,该束线带端头16被保持装置1遮住。依靠这样的事实,在由生产过程产生的初始状态下,束线带条17的、远离束线带端头16设置的区域在第二次推过动作期间抵靠支承表面6a,并且束线带条17接着被推过束线带端头16,即使没有额外锁定元件27,也能防止束线带端头16沿负y方向滑回。通过上述管道或通道区域4的笼状结构防止了束线带端头16在其它方向上的移动。这里,适配束线带端头16的外部轮廓的内部轮廓,以及支承表面5a、5b的、适配束线带条17的宽度bKB的间距d1有助于将束线带13稳定地保持在保持装置1中。
而且,这样的情况是,借助于保持装置1,在两个对角相对定位的角或角区域中(这些角或角区域由于束线带13在交叉区域中被引导穿过自身而产生),在将待捆扎材料39紧固在束线带13的内侧22上期间,束线带13利用保持装置1夹紧在通道区域4中。这里,第一导槽5的支承表面5a、5b防止束线带13沿z方向滑移,第二引导槽的支承表面6a、6b防止束线带13沿y方向移动,并且第三引导槽13的支承表面24a、24b防止束线带13沿x方向移动。借助于斜坡18(该斜坡18在当前情况下由柔软组件14形成在束线带条17的靠近束线带端头定位的区域中),这里确保待捆扎材料39的间距dA不会低于针对保持装置1的预定最小间距。
图10a至图10d以各种侧视图和剖面图示出了束线带13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因此,图10a示出了具有束线带端头16和束线带条17的束线带13,其随着纵向方向延伸为沿x方向的主方向范围。相对于此横向地,束线带条17沿z方向具有宽度bKB。除了齿部29,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设置在外侧21上,还例示了束线带条17的宽度bKB小于束线带端头16的宽度bKB'。这些宽度bKB、bKB'有利地适配支承表面5a、5b的间距d1、d1'(图1至图9)。
图10b例示了沿图10a中由A-A表示的截面轴的横截面。在所示示例中,因此,可以在y-z平面中看到贯穿束线带13的束线带条17的横截面。在这种情况下,软组件14以条状部的形式设置在束线带13或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上。这里,软组件14的宽度bWK小于束线带条17的宽度bKB,其由硬组件20定义。
在当前情况下,在硬组件20的内侧示出了两个联接元件31,该联接元件增加了软组件14至硬组件20的粘附力。因此,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由软组件14形成在中央区域中并且由硬组件20形成在毗邻边缘侧23、23’的相应边界区域12、12’中。
在当前情况下,软组件14在中央区域中设置有第一厚度dWK',并且在面朝边界区域12、12'的相应区域中设置有不同的厚度dWK。在当前情况下,厚度dWK'小于厚度dWK。因此,通过软组件在内侧上形成凹槽32。在所示示例中,厚度dWK在束线带条的厚度dKB的45%到55%之间。
图10c以宽度视图例示了束线带13。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线带13包括软组件14和硬组件20,其中,软组件14比硬组件20软。这里,软组件14以条状部的形式附接至束线带13的内侧22,更具体地,附接至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或者区域性地形成所述内侧22。
在束线带条17的位于靠近束线带端头的第一端部区域30中,在该示例中,通过软组件14的厚度dWK、dWK’朝着束线带端头16的增加形成斜坡18。朝着束线带端头16,所述斜坡18具有抵接或锁定表面19,其在所示示例中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x方向并因此垂直于束线带13的纵向来取向。这在图10e中再一次进行了更详细地例示。
在位于远离束线带端头16的第二端部区域33中,软组件在当前情况下具有脊部34。所述脊部34在此通过厚度dWK或dWK’初始地朝着束线带条17的端部增加(在这以前返回至零)而形成。在图11中还可以再一次更详细地看到这一点。
图10d现在示出了束线带13的内侧的平面图。这里可以看到,软组件14按束线带13的纵向方向(即,x方向)以条状部形式沿着束线带条17延伸。这里,在当前情况下,软组件14在内侧上形成用于待捆扎材料39的抵接表面15。在这种情况下,宽度bWK明显小于束线带条17的宽度bKB'。因此,同样例示出侧面区域12、12'。在第二端部区域33中,在这种情况下,凹槽32过渡到脊部34中。
图10e示出了贯穿图10d中的B-B所表示的截面轴的x-y平面中的沿纵向方向的横截面。这里,软组件14的厚度dWK在斜坡18的区域中增加至最大厚度dWKR。该最大厚度dWKR在远离斜坡的区域中可以是软组件14的厚度dWK的几倍,例如,2.5倍。
这里,沿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斜坡形成锁定表面19。所述锁定表面被设置成与束线带端头16中的锁定装置的内侧35具有间距dR,在其中束线带条17与束线带端头16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的状态下,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抵靠该内侧35。所述间距dR例如有利地适配桥状部9的宽度bB(图1),以便实现束线带13在保持装置1中随着锁定动作而牢固接合。
图11示出了束线带13的立体图,其中束线带条17在预安装状态下被部分地推过束线带端头16。这里,束线带端头16在用于将束线带条17插过的开口中具有突出部36(其是朝着束线带条17的、插过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22取向的突出部36),并且其接合到软组件14的内侧上的凹槽32中。在当前情况下,因此,通过软组件14在束线带条17的端部区域33中形成脊部34。如果束线带条17按所示预组装状态定位,那么将束线带条17拉出束线带端头16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凹槽32中的突出部36只能依靠软组件14在脊部34的区域中变形而被拉过脊部34。因此,在这个预组装状态下,阻止或防止了束线带条17自身与束线带端头16的规定联接的不希望释放。
突出部36也可以独立于凹槽32设置。突出部可以在负y方向上突出到这样的程度,即,其使束线带条17的软组件14推过束线带端头16而且在脊部34之后沿负x方向变形。因此,束线带条17在存在张力载荷时的变形因束线带条17的改善支承而减小,并由此增加了束线带13的可靠性。
图12现在例示了具有示例性束线带13的保持装置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这里清楚的是,借助于束线带13与内侧22上的升高的抵接表面15(在当前情况下,与脊部18)的组合,待捆扎材料(此处未示出)可以以精确的方式,按免接触方式保持距保持装置1的可预定间距dA。在内侧22上,用于待捆扎材料39的抵接表面15和斜坡18在当前情况下由软组件14形成。
图13示出了束线带条17的一区段中的内侧22的立体例示图。在当前情况下,软组件14以条状部的形式设置在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上。因此,内侧22由软组件14形成在中央区域中并且由硬组件20形成在相应边界区域12中。而且在这里,用于待捆扎材料39的抵接表面15由软组件14形成。
在所示示例中,软组件14具有外形37。所述外形或结构具有外形深度dP,其例如为软组件14的厚度dWK的50%。在所示示例中,外形37包括两排升高的均匀三角形38,其在它们的尖端总是按交替方式相对取向的情况下,垂直于束线带条17的纵向方向或x方向来取向。
图14示出了完全组装状态下的具有束线带13和具有待捆扎材料39的保持装置1的立体图。这里,待捆扎材料39(其在当前情况下,包括多个单独线缆40,但同样也可以仅包括单根线缆40或其它物品(举例来说,如管子)通过束线带13保持在束线带13的内侧22上的内侧处,并且保持装置1针对保持装置1以预定间距dA保持。在此,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束线带端头16以凹入的方式设置在保持装置1中或者保持装置1的紧固头3中,并因此受到保护以免受进一步的影响。因此,在所示示例中,保持装置1主要接触或者排它地接触束线带13的硬组件20。
图15示出了根据图4的保持装置的示例性变型。在所示示例中,第一引导槽5还可以具有分开的支承表面5a、5b,在其预期使用中,总是在不同的相互间隔开的区域(即,由非零间距分开的区域)处,支承束线带条17的边缘侧23、23’和/或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因此,该分开的支承表面5a、5b具有局部支承表面5a'、5a”、5a”'、5b'、5b”、5b”’,其至少局部(即,局部或完全地)彼此平行延伸并旨在支承处于不同区域的束线带13。
在当前情况下,局部支承表面5a'、5b”作为U的侧肢,毗邻第二引导槽6的、作为U的基肢部的支承表面6a。类似地,局部支承表面5a'’、5b'’作为另一U的侧肢,毗邻第三引导槽24的、作为该另一U的基肢部的支承表面24b。另一对局部支承表面5a”’、5b”’在当前情况下设置在紧固脚2上,其在该示例中示出在紧固脚2的可移动夹紧元件42上。
图16示出了保持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这里,第二引导槽6的第一支承表面6a在推过方向(即,在x方向上)上是拱形的。因此,束线带13在预期推过正或负x方向期间,朝着其内侧22弯曲,以使预占束线带条17环绕待捆扎材料39弯曲的区域。该拱形可以具有预定半径,该半径位于具有第一支承表面的法向量的平面中,即,在这种情况下,在x-y平面中。因此,易于束线带13在保持装置1上的组装,以及随后待捆扎材料39的紧固。在当前情况下,在垂直于支承表面6a的横截面中,支承表面5a、5b作为U的侧肢,毗邻第二引导槽6的、作为U的基肢部的支承表面6a。借助于拱形支承表面6a,连同另一些支承表面5a、5b、6b、6b’,在当前情况下实现了用于束线带13的凹状容纳部。
在所示示例中,第一支承表面6a相对于另一(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6b、6b’偏移地设置。为此,在第一支承表面6a的、与另一支承表面6b、6b’相对定位的相应空间区域中设置孔43。因此,支承表面6a在当前情况下处于由沿正y方向取向的曲率所造成的偏差范围内,而支承表面6b、6b’以沿负y方向的相应偏差取向。
在当前情况下,第一支承表面6a在推过方向D上的延伸程度大于另一支承表面6b、6b’。由于对称性,因而在当前情况下,也可以将束线带逆着所示的推过方向D推入保持装置1中。第一支承表面6a在推过方向D上的延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是另一支承表面6b、6b’在推过方向D上的延伸范围的三倍那么大。在当前情况下,两个另一支承表面6b和6b'分别经由支承表面5b和5a分别过渡到支承表面6a中。总而言之,因此,C形弧由两个弧形成,这两个弧在z方向上的横截面为U形,其中,支承表面5b和5a作为相应的基肢部,这两者都具有作为侧肢的支承表面6a,所述弧形在预期使用中环绕束线带13接合。这里,两个臂部7、8的中央区域和端部区域7b、7c’、8b、8c与支承表面6b、6b’一起形成C的端部。这里,支承表面6a作为C形弧的后壁(垂直于横截面)具有比两个臂部7、8的端部区域7c、8c大几倍的延伸范围。
图17以闭合以形成环的示例性束线带示出了图16的保持装置。这里,示出了脚部区域7a相对于端部区域7c和中央区域7b在正x方向和负x方向上的更大延伸范围如何以横跨大区域的支承表面6a来支承束线带13,并且在此,遵守保持装置1与待捆扎材料(未示出)之间的预定义最小间距dA。还例示了支承表面6a的曲率半径r其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束线带13的环的曲率。由于该曲率,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脚部区域7a在正y方向上具有比端头区域7c更大的范围。由于对称性的缘故,已经针对臂部7描述的内容在这里也适用于臂8。
束线带13在当前情况下,在束线带条17的位于靠近束线带端头的该端部区域30中具有由软组件14形成的斜坡18。这里,斜坡18毗邻唇状部44,这减小了软组件14在端部区域30中与在已被推入束线带端头16的束线带条的区域中之间的间隙45的尺寸。
图18以已被推入保持装置的开放式示例性束线带示出了图16的保持装置。该立体图(其相对于图17旋转)示出了臂7、8在相对较小的区域中,环绕束线带13的边界区域12、12’,与它们的端部区域7c、8c接合,并且支承表面6a在相对较大的区域中,支承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即,在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挤靠(bear against)外侧21。
对应于图10a至图10d,图19a至图19d以各种侧视图和剖面图例示了束线带13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因此,图10a示出了具有束线带端头16和束线带条17的束线带13,该束线带随着纵向方向延伸为沿x方向的主延伸方向。
与图10a中所示的束线带13相反,在当前情况下,升高的球形区段滑动突出部46居中地设置在束线带条的远离端头的该端部区域上。而且,在这里,还有这种情况,在齿部41与滑动突出部46之间,锁定弹簧元件47集成在束线带条17中,借助于该锁定弹簧元件,束线带条可以在束线带端头随着锁定动作而临时接合。而且,在所示示例中,将相应标记48、48'应用在束线带条17的、远离束线带端头并且处于束线带端头16上的该端部区域中。标记48、48’被定位成使得当标记48、48'对齐时,通过束线带形成具有最大半径的环。在这种情况下,该最大半径是束线带条17直至其仍可以与束线带端头16一起随着锁定动作可靠地接合的半径。
图19b例示了沿图19a中由B-B表示的截面轴的横截面。在所示示例中,因此,可以在y-z平面中看到贯穿束线带13的束线带条17的横截面。在这种情况下,软组件14以条状部的形式设置在束线带13或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上。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内侧22相对于外侧21倾斜,因为硬组件的厚度dHK在边界区域12、12'中朝着边缘侧23、23'减小。这在图20a-b中进行了更详细例示。
在这个示例中,在束线带条17的位于靠近束线带端头的第一端部区域30中,因软组件14的厚度dWK、dWK’朝着束线带端头16的增加而形成斜坡18。在束线带条17的内侧22上的斜坡18的区域中,软组件14具有唇状部44。该唇状部44与硬组件20间隔开并且沿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从斜坡18起延伸远离束线带条17。因此,该唇状部44尤其可以被理解为是斜坡18沿束线带端头的方向的延续,该延续朝着束线带端头16,沿正y方向移动远离束线带条17。这在图19e中再一次进行了更详细例示。
图19d现在示出了束线带13的内侧的平面图。这里可以看到,软组件14按束线带13的纵向方向(即,x方向)以条状部的方式沿着束线带条17延伸。
图19e示出了贯穿图19d中的A-A表示的截面轴的x-y平面中的沿纵向方向的横截面。这里,软组件14的厚度dWK在斜坡18的区域中增加至最大厚度dWKR。这里,沿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斜坡18借助于软组件14的唇状部44继续。因此,减小了软组件14与束线带端头16中的锁定装置的内侧35之间的间距dR。因此,唇状部44可以在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上突出超过软组件14的位于靠近或相对靠近束线带条的区域。唇状部44可以与所有描述的实施方式组合。
在所示示例中,束线带端头16还具有锁定舌片56,其在束线带条17被推过束线带端头16时与齿部41接合。这里,此时情况是这样的,至少一个锁定边缘57(在当前情况下,多个(在这种情况下为三个)锁定边缘)与齿部接合。在这种情况下,锁定边缘57尤其可以沿z方向拱起,即,沿与着束线带条17的接触表面拱起。
图20a至图20b按处于宽度方向(即,y-z平面)的横截面,以在边界区域中倾斜的内侧以及以相应示例性保持装置分别示出了束线带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细节。在边界区域12中(并且对应于图10b,由于对称性,还在相对边界区域12'中),内侧22相对于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倾斜达角度α。在当前情况下,角度α达到15度,然而基本上也可以偏离所述值高达15度的容差,并因此可以在0度到30度之间。
在保持装置1的图20a和图20b中,总是仅示出了具有对应支承表面5b、6b以及支承表面6a的臂部7。未示出的第二臂部8具有对应的对称设计。在图20a中,第二引导槽6的支承表面6a、6b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它们的间距方面适配边界区域12中的束线带条17的厚度dHK。在图20b中,第二引导槽6的(大致)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6a、6b彼此相对地以角度α倾斜,即,在边界区域12中,适配束线带条17的厚度dHK的外形。因此,相同的束线带13可以与图20a至图20b中所示的两个保持装置1一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图20b中所示的保持装置1具有针对待捆扎材料(未示出)的增加间距的优点,因为臂部7在中央区域7b中沿y方向突出的程度较小。由于支承表面5b与6b之间的角度减小,因而该变型还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保持装置1尤其可以具有根据图1和/或图16的保持装置1的另一些特征。
图21a至图21c以处于宽度方向的截面例示图示出了束线带和保持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图20a至图20b中,在此,以简化形式总是例示了仅有臂部7、8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导槽5、6的支承表面5a、5b、6a、6b的保持装置1。
在图21a中,另外对于例如在图10c或图19c中所示的内侧上的条状部来说,软组件14在条状部的毗邻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12、12’的相应限制区域中,总是形成一个翼部50、50’。在这种情况下,翼部50、50'相对于束线带条17的中心对称并且像条状部一样在束线带条17的主体部分上延伸。在束线带条17的所示横截面中,该翼部50、50'从该条状部出发,以非零间距从束线带条的相应边界区域延伸远离束线带条17并远离该条状部。在预期使用中,此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所述臂部的端部区域7c、8c被设置在相应翼部50、50'之间,并且待捆扎材料(未示出)通过翼部50、50'保护而不受保持装置1的影响。
在图21b中,硬组件20在边界区域12、12’之间具有中央部分51,该中央部分沿相对于该边界区域12、12’的垂直方向或z方向升高并且其上设置有软组件14。因此,边界区域12、12'相对于硬组件20的内侧沿z方向凹入并形成台阶。在当前情况下,束线带条17在外侧上还具有孔52,其沿着束线带条17延伸并且其也可以被称为凹槽。
图21c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具有所述孔52。这里,第二引导槽6的支承表面6a具有对应的突出部53,其在束线带条17被推过保持装置时接合到孔52中。另外,在当前情况下,束线带条的边界区域12、12’各自具有沿束线带条延伸的凹部54、54'。该凹部54、54'因此在束线带条17的内侧上延伸,并且可以是支承表面6b、6b’的一部分,否则相反,支承表面6b、6b'可以是凹部54、54'的一部分。相应地,在所示示例中,束线带条17在第二引导槽6的第二引导表面6b、6b’中,具有接合到凹部54、54’中的对应凸耳55、55’。
图22示出了束线带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当前情况下,斜坡18上的唇状部44在软组件14的整个宽度bWK上延伸。因此,软组件14延伸直到特别靠近插入的束线带条17,如图23所示。
图23以束线带条插入到束线带端头中示出了图22的束线带。在此,束线带条17与设置在第二端部区域33中的锁定弹簧元件47随着锁定动作而接合,使得束线带条17不再无意中从束线带端头16中拉出。同时,软组件14的面朝端部区域33的端部件上的脊部34(在该脊部区域中,软组件14的厚度dWK增加)接合齿部44一起用于防止束线带条17无意中进一步向前滑移通过束线带端头16。凭借脊部34沿正y方向从软组件14突出以及唇状部44沿负y方向从斜坡18突出促进了这种效果。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束线带(13)的保持装置(1),所述束线带(13)具有带齿的束线带条(17)并且具有束线带端头(16),所述束线带端头(16)具有用于与所述带齿的束线带条(17)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所述保持装置(1)具有
a)紧固脚(2),所述紧固脚(2)用于将所述保持装置(1)紧固至组件,以及
b)紧固头(3),所述紧固头(3)被设置在所述紧固脚(2)上,并且具有通道区域(4),所述通道区域(4)用于将所述束线带条(17)推过所述保持装置(1)并且用于将所述束线带(13)保持在所述保持装置(1)上,
其中,为了以准确的轮廓容纳所述束线带(13),所述通道区域(4)具有至少两个不同取向的引导槽(5、6),所述引导槽(5、6)总是具有至少一对相对取向的支承表面(5a、5b、6a、6b),并且
其中,所述支承表面(5a、5b、6a、6b)被设计成引导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关联表面区域和/或所述束线带条(17)的关联表面区域,以使得,当所述束线带(13)已经完全与待捆扎材料(39)组装在一起时,所述束线带端头(16)和/或所述束线带条(17)总是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引导槽(5、6)的各对支承表面(5a、5b、6a、6b)之间,
其特征在于,
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对支承表面(5a、5b)的第一引导槽(5)被设计成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边缘侧(23、23’)的表面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5、6)彼此相通,使得所述束线带条(17)和/或所述束线带端头(16)在插入到一个引导槽(5、6)中,尤其是在插入到第二引导槽(6)中的情况下,能够有目的性地朝着另一引导槽(5、6),尤其是朝着所述第一引导槽(5)引导。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5、6)被设置成总是相对于彼此呈75°到105°之间的角,尤其呈85°到95°之间的角。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头(3)在所述通道区域(4)中具有两个臂部(7、8),所述两个臂部(7、8)具有
-面朝所述紧固脚(2)的相应脚部区域(7a、8a)和避开所述紧固脚(2)的相应端部区域(7c、8c),以及
-相应的中央区域(7b、8b),所述相应的中央区域(7b、8b)位于所述脚部区域(7a、8a)与所述端部区域(7c、8c)之间并且具有相应的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5a、5b),其中,所述位于内部的支承表面(5a、5b)是具有所述第一对支承表面(5a、5b)的所述第一引导槽(5)的一部分。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区域(4)具有第三引导槽(24),所述第三引导槽(24)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槽(5)和所述第二引导槽(6)不同地取向并且具有总是相对定位的至少一个第三对支承表面(24a、24b),所述第三对支承表面(24a、24b)被设计成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关联表面区域和/或所述束线带条(17)的关联表面区域,以使得,在束线带(13)完全与待捆扎材料(39)组装的情况下,所述束线带端头(16)和/或所述束线带条(17)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支承表面(24a、24b)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槽(6)被设计成,在所述完全组装状态下被设置成,所述第二引导槽(6)的一个支承表面(6a)抵靠所述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的表面区域,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槽(6)的另一支承表面(6b)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面向所述束线带条(17)的前侧(25)的表面区域,并且尤其被设计成,防止所述束线带(13)沿所述通道区域(4)的垂直方向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引导槽(24)被设计成,在所述完全组装状态下被设置成,所述第三引导槽(24)的一个支承表面(24a)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内侧(22)的表面区域,并且所述第三引导槽(24)的另一支承表面(24b)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外侧(21)的表面区域和/或所述束线带条(17)的外侧(21)的毗邻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表面区域,并且尤其被设计成,限制所述束线带(13)沿所述通道区域(4)的深度方向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5)的相对的所述支承表面(5a、5b)彼此以楔形方式,尤其沿所述通道区域(4)的所述垂直方向和/或所述深度方向收缩,并且被设计成,设置成抵靠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所述边缘侧(23、23’)的相应表面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装置(1)具有至少一个附加引导元件(28),所述附加引导元件(28)尤其毗邻所述第一引导槽(5),并且尤其能够是所述第三引导槽的一部分,并且借助于所述附加引导元件(28),将所述束线带(13)的推过动作限制成沿大致一个方向的推过动作。
10.一种紧固系统,该紧固系统具有
a)至少一个束线带(13),所述至少一个束线带(13)具有
i)带齿的束线带条(17),以及
ii)束线带端头(16),所述束线带端头(16)具有用于与所述带齿的束线带条(17)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
并且具有
b)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所述保持装置(1)与所述束线带(13)分离,用于将所述系统紧固至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紧固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1)的所述通道区域(4)和所述束线带(13)就它们的几何形状而言彼此适配,以便所述保持装置(1)抵靠所述束线带(13)。
12.一种束线带(13),所述束线带(13)尤其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1)或者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紧固系统,所述束线带(13)具有
a)带齿的束线带条(17),以及
b)束线带端头(16),所述束线带端头(16)具有用于与所述带齿的束线带条(17)进行锁定接合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束线带条(17)具有硬组件(20)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硬组件(20)柔软的软组件(14),并且所述束线带条(17)的所述外侧(21)和所述边缘侧(23、23’)至少局部由所述硬组件(20)形成,并且所述软组件(14)以至少一个条状部的形式在所述束线带条(17)的主体部分上,沿所述硬组件(20)在所述束线带条(17)的长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束线带条(17)的相对靠近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第一端部区域(30)中,所述软组件(14)的厚度(dwk)朝着所述束线带条(17)的端部而渐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束线带(13),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束线带条(17)的所述内侧(22)在所述束线带条(17)的毗邻所述边缘侧(23、23’)的边界区域(12、12’)中至少局部由所述硬组件(20)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至13中的一项所述的束线带(13),
其特征在于,
具有增加的厚度(dwk)的所述端部区域(30)中的所述软组件(14)在所述束线带条(17)的所述内侧(22)具有唇状部(44),所述唇状部(44)与所述硬组件(20)间隔开并且从具有增加的厚度(dwk)的所述端部区域(30)起沿所述束线带端头(16)的方向延伸。
15.一种用于借助保持装置(1)和束线带(13)将待捆扎材料(39)紧固至另一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保持装置(1)具有紧固脚(2),所述紧固脚(2)用于将所述保持装置(1)紧固至所述另一组件,并且所述保持装置(1)具有紧固头(3),所述紧固头(3)被设置在所述紧固脚(2)上,并且具有通道区域(4),所述通道区域(4)用于将所述束线带条(17)推过所述保持装置(1)并且用于将所述束线带(13)保持在所述保持装置(1)上,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所述保持装置(1)紧固至所述另一组件;
-首先将所述束线带条(17)推过所述保持装置(1)的所述通道区域(4);
-将所述待捆扎材料(39)紧固至所述束线带(13)并由此紧固至所述保持装置(1),将束线带条(17)插过所述束线带端头(16)而形成环绕所述待捆扎材料(39)的束线带环;
其特征在于,
形成环绕所述待捆扎材料(39)的所述束线带环的步骤包括:再次将所述束线带条(17)推过所述保持装置(1)的所述通道区域(4)。
CN201780031623.7A 2016-05-23 2017-05-22 保持装置、紧固系统、束线带以及捆扎材料的方法 Active CN109155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6102746.2U DE202016102746U1 (de) 2016-05-23 2016-05-23 Kontaktfreie Halterung für ein Bindegut
DE202016102746.2 2016-05-23
PCT/EP2017/062299 WO2017202783A1 (de) 2016-05-23 2017-05-22 Kontaktfreie halterung für ein bindegut - kopf-mont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5514A true CN109155514A (zh) 2019-01-04
CN109155514B CN109155514B (zh) 2021-10-08

Family

ID=587728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1652.3A Active CN109155515B (zh) 2016-05-23 2017-05-22 保持装置、紧固系统、束线带以及捆扎材料的方法
CN201780031623.7A Active CN109155514B (zh) 2016-05-23 2017-05-22 保持装置、紧固系统、束线带以及捆扎材料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1652.3A Active CN109155515B (zh) 2016-05-23 2017-05-22 保持装置、紧固系统、束线带以及捆扎材料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90218006A1 (zh)
EP (2) EP3465855A1 (zh)
JP (2) JP6997110B2 (zh)
KR (2) KR102315157B1 (zh)
CN (2) CN109155515B (zh)
DE (1) DE202016102746U1 (zh)
WO (2) WO20172027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894A (zh) * 2019-12-25 2020-03-27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模组
TWI715493B (zh) * 2020-05-11 2021-01-01 宏正自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束線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41980B (en) * 2015-09-02 2018-02-07 Romax Tech Limited Bearing compression strap
DE202016102746U1 (de) 2016-05-23 2017-08-25 Hellermanntyton Gmbh Kontaktfreie Halterung für ein Bindegut
CN107804249A (zh) * 2017-10-31 2018-03-1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
JP6943750B2 (ja) * 2017-12-19 2021-10-06 日本通信電材株式会社 コードクランプ
US11490716B2 (en) * 2018-03-08 2022-11-08 Gripps Global Pty Ltd Load-rated tool tether
JP6985246B2 (ja) * 2018-12-28 2021-12-22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係合部材
US11117724B2 (en) * 2019-03-19 2021-09-14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Adjustable cable tie head
KR102270740B1 (ko) * 2019-12-30 2021-06-29 주식회사 유라코퍼레이션 밴드케이블
CN111431135B (zh) * 2020-04-13 2021-09-14 临沂施乃通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缆用的防潮式分线装置
US11384814B2 (en) 2020-04-15 2022-07-12 Panduit Corp. Compliant hanger assembly
US11805855B1 (en) 2022-10-27 2023-11-07 Zipzon, Llc Fastening system and method(s)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2615A (en) * 1971-02-17 1972-06-27 Thomas & Betts Corp Strap support
US3913876A (en) * 1972-08-24 1975-10-21 Panduit Corp Cable tie support
JPS6043706U (ja) * 1983-09-05 1985-03-27 株式会社 コマバ製作所 固定具
JPH06346907A (ja) * 1993-06-10 1994-12-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結束バンド
JPH0735269A (ja) * 1993-07-26 1995-02-07 Taiton Kk 結束バンド
JPH08253259A (ja) * 1994-10-25 1996-10-01 Trw Carr France Snc 合成樹脂製止着具
DE20102935U1 (de) * 2001-02-19 2002-06-27 Hellermann Tyton Gmbh Befestigungselement für Kabelbündel
US20020109050A1 (en) * 2000-07-17 2002-08-15 Winton George R. Self-clinching cable tie mount
US6443403B1 (en) * 2000-09-11 2002-09-03 Panduit Corp. Cable routing clamp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US20070023586A1 (en) * 2005-07-28 2007-02-01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Harness clamp tie
CN101019286A (zh) * 2004-03-12 2007-08-15 维也纳渠道污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铺设电缆的结构
EP1887232A2 (en) * 2006-08-11 2008-02-13 Panduit Corporation Cable mount
KR20080094234A (ko) * 2007-04-19 2008-10-23 최정곤 케이블 타이
CN101306729A (zh) * 2007-05-14 2008-11-19 崔日奎 束线带
JP2008308241A (ja) * 2007-06-12 2008-12-25 Daiyu Kk ドラム缶掴み装置
US20100236030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Bundle tie with head dampener
US20130119208A1 (en) * 2004-04-30 2013-05-16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Fir tree mount for cable ties
US20130291358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wire harness within a vehicle interior
CN104736450A (zh) * 2012-09-27 2015-06-24 托马斯·戴尔·欧文 具有微调的可安装线缆带及其使用方法
CN104782009A (zh) * 2012-10-18 2015-07-15 泰科电子英国有限公司 线缆捆扎保持系统
FR3017911A1 (fr) * 2014-02-26 2015-08-2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3867A (en) 1968-02-19 1975-10-21 Bell & Howell Co Web handling apparatus
US3532212A (en) 1968-11-18 1970-10-06 Streater Ind Inc Plug buttons for vertically adjustable shelf assemblies
US3552696A (en) * 1969-05-29 1971-01-05 Emil H Orenick Cable retainer
US3654669A (en) * 1970-03-31 1972-04-11 Panduit Corp Double-latch cable tie
US3758060A (en) * 1971-10-20 1973-09-11 Fastway Fasteners Cable clamp or fastener
GB1426368A (en) * 1973-06-07 1976-02-25 Bowthorpe Hellermann Ltd Cable ties
US4347932A (en) 1977-10-27 1982-09-07 Clements Industries, Inc. Tag pin
US4456161A (en) * 1979-08-31 1984-06-26 Dennis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fasteners
US4456123A (en) * 1979-08-31 1984-06-26 Dennis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fasteners
AU102037S (en) 1987-03-05 1988-11-17 Glaxo Group Ltd A strip of containers
US4919373A (en) * 1987-09-18 1990-04-24 Panduit Corp. Push mount tie
US5463799A (en) 1993-07-08 1995-11-07 R. William Graham Fastener for connecting materials with weakened portion
DE9401448U1 (de) * 1994-01-17 1994-06-01 Emhart Inc., Newark, Del. Kabelbefestigungsvorrichtung
JPH0875052A (ja) * 1994-08-30 1996-03-19 Piolax Inc ハーネスクリップ
US5794461A (en) 1995-10-13 1998-08-18 The Mckinley Group Key operable restraining device
US5820083A (en) 1997-02-28 1998-10-13 Tyton-Hellermann Corporation Heavy duty cable tie mount
US6220434B1 (en) * 1999-04-30 2001-04-24 Toska Co., Ltd. Fastener assembly
JP2000308241A (ja) 1999-04-16 2000-11-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線材束の保持具
US6256845B1 (en) * 1999-08-26 2001-07-10 James J. Tseng Closable loop keeper strap
US6101690A (en) * 1999-10-01 2000-08-1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trap retainer for child seatbelts
USD464563S1 (en) 2001-01-23 2002-10-22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Clip of plastic fasteners
US20040076465A1 (en) * 2002-07-11 2004-04-22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Stud weldable mount and method
WO2005099402A2 (en) * 2004-04-09 2005-10-2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Cable tie with insert fastener
US20060239796A1 (en) 2005-04-20 2006-10-26 Franks John R Cable tie with fir-tree type fastener
US7360744B2 (en) * 2005-09-14 2008-04-22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ie strap assembly
DE102005045840B4 (de) 2005-09-24 2008-10-23 A. Raymond Et Cie Vorrichtung zum Halten einer länglichen Gegenstandsanordnung
DE202005015875U1 (de) * 2005-10-07 2007-02-15 S-Fasteners Gmbh Halter-Anordnung für Kabel o.ä. mit einstellbaren Dreh-Rast-Positionen
US7730592B2 (en) 2006-02-09 2010-06-08 Panduit Corp. In-line cable tie with fixed and hinged locking mechanisms
US20080083094A1 (en) * 2006-10-06 2008-04-10 Han-Peng Hsu Cable tie
DE102007053548A1 (de) 2007-11-07 2009-05-14 Newfrey Llc, Newark Befestigungselement zum Befestigen an einem Bolzen
DE102008020894B4 (de) * 2008-04-25 2010-07-01 Itw Automotive Products Gmbh & Co. Kg Halteelement aus Kunststoff für die Anbringung eines Kabels oder Kabelbündels an einem Abschnitt einer Karosserie eines Automobils bzw. Befestigungsanordnung
DE202008008961U1 (de) * 2008-07-02 2008-10-09 Gmeilbauer, Engelbert Befestigungsbinder
US7934297B2 (en) 2008-09-22 2011-05-03 Mark Kent Williams Twist off tamper-proof fastener
US8281461B2 (en) * 2009-06-05 2012-10-09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Button head tie
US9842519B2 (en) 2011-05-06 2017-12-12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Fastener assembly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541113A1 (fr) 2011-06-28 2013-01-02 Amphenol Air LB Dispositif de maintien d'un élément longitudinal à verrouillage intégré
GB2494422A (en) * 2011-09-07 2013-03-13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Two component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d retaining wires and cables in a channel
US9067717B2 (en) 2011-10-27 2015-06-30 Panduit Corp. Bundle spacing device
EP2590283A1 (en) 2011-11-03 2013-05-08 CMP Products Limited A Tie for Fixing an Article to a Surface
DE202012006840U1 (de) 2012-07-17 2013-07-19 Hellermanntyton Gmbh Kabelbinder und 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JP2014167324A (ja) 2013-02-28 2014-09-11 Kitagawa Kogyo Co Ltd 固定機構
USD741691S1 (en) * 2013-03-08 2015-10-27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Offset cable tie
FR3006411B1 (fr) 2013-05-28 2015-11-13 Amphenol Air Lb Dispositif ameliore de maintien d'au moins un element longitudinal, de type faisceau de cables ou tube sur un support
JP6043706B2 (ja) 2013-09-25 2016-12-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マッチング処理装置およびマッチング方法
DE102013219348A1 (de) * 2013-09-26 2015-03-26 Robert Bosch Gmbh 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 Profilrohr
US9216704B2 (en) * 2013-12-17 2015-12-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astically averaged strap systems and methods
US9644821B2 (en) * 2014-07-25 2017-05-09 Gemmy Industries Corporation Mounting carrier for a bulb
DE202014006434U1 (de) 2014-08-08 2015-08-11 Hellermann Tyton Gmbh Befestigungssockel
US10510273B2 (en) 2015-06-04 2019-12-1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Plastic fastener and plastic fastener assembly
US10427849B2 (en) 2015-06-04 2019-10-01 Advanced Cable Ties, Inc. Cable tie adapter
US20170057714A1 (en) * 2015-08-26 2017-03-02 Daiwa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ble tie
US20170088322A1 (en) 2015-09-25 2017-03-30 David Reinke Cable tie
US9970573B2 (en) * 2015-12-08 2018-05-15 A. Raymond Et Cie Cable tie assembly
WO2017100770A1 (en) 2015-12-10 2017-06-15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Fastener with support feature for pawl component
US10683150B2 (en) 2016-01-13 2020-06-16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Llc High performance, dual materials cable-tie head
WO2017127656A1 (en) 2016-01-22 2017-07-27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Packaging tie
DE202016102746U1 (de) 2016-05-23 2017-08-25 Hellermanntyton Gmbh Kontaktfreie Halterung für ein Bindegut
US10329063B2 (en) 2016-10-20 2019-06-25 Panduit Corp. Cable tie strap and buckle
JP6867137B2 (ja) 2016-10-21 2021-04-28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取付部品
JP2018071562A (ja) 2016-10-24 2018-05-10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留め具
EP3336989B1 (en) 2016-12-16 2020-07-22 HellermannTyton GmbH Cable fixation device
US10604317B2 (en) * 2017-02-28 2020-03-31 Dera Industries, LLC Reusable tie strap with multiple apertures
US10994906B2 (en) 2017-10-23 2021-05-04 Erik Vaclav Chmelar Easy-to-remove cable tie
US10405612B1 (en) 2018-09-20 2019-09-10 Duraflex Hong Kong Limited Strap adjust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2615A (en) * 1971-02-17 1972-06-27 Thomas & Betts Corp Strap support
US3913876A (en) * 1972-08-24 1975-10-21 Panduit Corp Cable tie support
JPS6043706U (ja) * 1983-09-05 1985-03-27 株式会社 コマバ製作所 固定具
JPH06346907A (ja) * 1993-06-10 1994-12-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結束バンド
JPH0735269A (ja) * 1993-07-26 1995-02-07 Taiton Kk 結束バンド
JPH08253259A (ja) * 1994-10-25 1996-10-01 Trw Carr France Snc 合成樹脂製止着具
US20020109050A1 (en) * 2000-07-17 2002-08-15 Winton George R. Self-clinching cable tie mount
US6443403B1 (en) * 2000-09-11 2002-09-03 Panduit Corp. Cable routing clamp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DE20102935U1 (de) * 2001-02-19 2002-06-27 Hellermann Tyton Gmbh Befestigungselement für Kabelbündel
EP1237247A1 (de) * 2001-02-19 2002-09-04 Hellermann Tyton GmbH Befestigungselement für Kabelbündel
CN101019286A (zh) * 2004-03-12 2007-08-15 维也纳渠道污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铺设电缆的结构
US20130119208A1 (en) * 2004-04-30 2013-05-16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Fir tree mount for cable ties
US20070023586A1 (en) * 2005-07-28 2007-02-01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Harness clamp tie
CN101126469A (zh) * 2006-08-11 2008-02-20 泛达公司 电缆装配台
EP1887232A2 (en) * 2006-08-11 2008-02-13 Panduit Corporation Cable mount
KR20080094234A (ko) * 2007-04-19 2008-10-23 최정곤 케이블 타이
CN101306729A (zh) * 2007-05-14 2008-11-19 崔日奎 束线带
JP2008308241A (ja) * 2007-06-12 2008-12-25 Daiyu Kk ドラム缶掴み装置
US20100236030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Bundle tie with head dampener
US20130291358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wire harness within a vehicle interior
CN104736450A (zh) * 2012-09-27 2015-06-24 托马斯·戴尔·欧文 具有微调的可安装线缆带及其使用方法
CN104782009A (zh) * 2012-10-18 2015-07-15 泰科电子英国有限公司 线缆捆扎保持系统
FR3017911A1 (fr) * 2014-02-26 2015-08-2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894A (zh) * 2019-12-25 2020-03-27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模组
TWI715493B (zh) * 2020-05-11 2021-01-01 宏正自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束線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15157B1 (ko) 2021-10-19
WO2017202784A1 (de) 2017-11-30
KR20190006018A (ko) 2019-01-16
JP6997110B2 (ja) 2022-01-17
US20190218006A1 (en) 2019-07-18
EP3465855A1 (de) 2019-04-10
DE202016102746U1 (de) 2017-08-25
KR20190008943A (ko) 2019-01-25
JP2019516635A (ja) 2019-06-20
EP3465854A1 (de) 2019-04-10
US20200223606A1 (en) 2020-07-16
CN109155515B (zh) 2020-10-23
JP2019524044A (ja) 2019-08-29
WO2017202783A1 (de) 2017-11-30
CN109155514B (zh) 2021-10-08
US11434055B2 (en) 2022-09-06
CN109155515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5514A (zh) 用于端头式组装被捆扎材料的免接触保持器
US8371789B2 (en) Hole plug
KR102155212B1 (ko) 보우덴 케이블
JP6633670B2 (ja) 車両シートカバー固定クリップ
EP2641498A1 (en) Buckle
KR101127807B1 (ko) 캐리어 부품에 부착 부품을 고정하기 위한 고정 장치와 이 고정 장치를 포함하는 고정 어셈블리
CN110573376A (zh) 用于内饰列入的止动夹具组件
US7703609B2 (en) Wafer carrier positioning structure
US20160069496A1 (en) Pipe connector
US20080217488A1 (en) Device for Retaining at Least One Elongate Object
JP7304720B2 (ja) 配策材の結束構造及び係合部材
JP2559017Y2 (ja) 一体成形面ファスナー
US9015906B2 (en) Cable tie with improved pawl
KR100988786B1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US20080044255A1 (en) Plastic clip for fastening an object to a stud and fastening arrangement using such clip
KR102462143B1 (ko) 표피재 고착용 클립 및 표피재 고착 구조
JP4252921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09089485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クリップ
US7614125B2 (en) Positive hold tube weld stud assembly
JP2019129659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固定構造
JPH07332322A (ja) 部品の取付構造
JP5076636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分岐部分結束用治具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2015050872A (ja) ハーネス固定具
JP2023063736A (ja)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04084872A (ja) ケーブルエンド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との連結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