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4385A - 互锁机构 - Google Patents

互锁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4385A
CN109154385A CN201780031489.0A CN201780031489A CN109154385A CN 109154385 A CN109154385 A CN 109154385A CN 201780031489 A CN201780031489 A CN 201780031489A CN 109154385 A CN109154385 A CN 109154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gear
shift
shift fork
interio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14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川雅也
大泽英也
田中裕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54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4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6Interlock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08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the locking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 F16H2063/2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using two or more selecting fi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including a single countershaft
    • F16H3/091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including a single countershaft with coaxial input and output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为了实现具有简单结构的小尺寸,互锁机构(10a)具有:轴(1),该轴设置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并能够沿旋转方向旋转;互锁构件(4),该互锁构件以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的方式设置在轴(1)的外周侧上,并且设置成与轴(1)一起沿旋转方向旋转且不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并且该互锁构件包括第一主体部分(41)、第二主体部分(42)和连接销(43);第一拨叉(F1),拨叉头(F1d)从该第一拨叉突出;以及第二拨叉(F2),拨叉头(F2d)从该第二拨叉突出。在互锁构件(4)的第一主体部分(41)中切出有与拨叉头(F1d)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41c),并且在互锁构件(4)的第二主体部分(42)中切出有与拨叉头(F2d)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42b)。

Description

互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的互锁机构。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已知一种互锁结构,该互锁结构在由驾驶员执行换挡操作时防止未被选择的拨叉的运动。相关技术中的互锁机构具有:换挡选择轴,该换挡选择轴随选择操作而枢转;互锁杆,该互锁杆与换挡选择轴平行地设置并且随换挡选择轴的枢转而枢转;以及互锁臂,该互锁臂固定至互锁杆并且根据互锁杆在枢转方向上的角位置而与各个拨叉接合或脱开。在相关技术的互锁机构中,固定于换挡选择轴的选择臂连接至固定于互锁杆的选择托架而使得互锁杆随换挡选择轴枢转。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9-168217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附带地,相关技术中的互锁机构具有互锁杆、选择臂以及选择托架。因此,相关技术中的互锁机构具有复杂且较大的结构,并且组装工作繁琐,因而增加了互锁机构的成本。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简单且小型化结构的互锁机构。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与权利要求1有关的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互锁机构,该机械互锁机构包括:换挡选择轴,该换挡选择轴设置成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移动并且能够沿旋转方向旋转;第一拨叉,该第一拨叉设置成面向换挡选择轴;第二拨叉,该第二拨叉设置成面向换挡选择轴;第一内杆,该第一内杆设置在换挡选择轴中,该第一内杆在换挡选择轴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一拨叉接合,并且在换挡选择轴处于与第一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一拨叉脱开;第二内杆,该第二内杆设置在换挡选择轴中,该第二内杆在换挡选择轴处于与第一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拨叉接合,并且在换挡选择轴处于与第三旋转位置不同的第四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拨叉脱开;以及互锁构件,该互锁构件与换挡选择轴一体地沿旋转方向旋转,并且该互锁构件设置成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一拨叉具有第一接合部分,该第一接合部分与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一内杆接合,并且第二拨叉具有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与处于第三旋转位置的第二内杆接合。互锁构件包括:第一主体部分,该第一主体部分以与换挡选择轴同轴的方式设置在换挡选择轴的外周侧上;与第一主体部分不同的第二主体部分;以及连接销,该连接销将第一主体部分与第二主体部分连接至彼此,使得第一主体部分与第二主体部分一体地沿旋转方向旋转。第一主体部分具有第一接合目标部分,该第一接合目标部分在第一主体部分处于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一接合部分接合。第二主体部分具有第二接合目标部分,该第二接合目标部分在第二主体部分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接合部分接合。
根据该构型,互锁构件可以构造成包括形成有第一接合目标部分的第一主体部分、形成有第二接合目标部分的第二主体部分、以及使第一主体部分与第二主体部分一体地沿换挡选择轴的旋转方向旋转的连接销。然后,以这种方式构造的互锁构件同轴地设置在换挡选择轴的外周侧上。根据该简单构型,可以实现下述互锁机构:即,第一拨叉的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拨叉的第二接合部分根据换挡选择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而彼此接合或脱开。以这种方式,可以简化互锁机构的结构,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的互锁机构。除了互锁机构的简化的结构之外,互锁构件被分成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因此,互锁机构可以容易地组装至换挡选择轴。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描述变速器的视图。
图2是换挡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中的互锁机构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换挡模式的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二内杆、第三内杆和互锁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5中的第一主体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5中的第二主体部分的立体图。
图8A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一挡位、第二挡位时第一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8B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三挡位、第四挡位时第一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8C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五挡位、第六挡位时第一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8D是图示了在选择倒挡挡位时第一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9A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一挡位、第二挡位时第二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9B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三挡位、第四挡位时第二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9C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五挡位、第六挡位时第二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9D是图示了在选择倒挡挡位时第二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0A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一挡位、第二挡位时第三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0B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三挡位、第四挡位时第三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0C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五挡位、第六挡位时第三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0D是图示了在选择倒挡挡位时第三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1A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一挡位、第二挡位时倒挡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1B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三挡位、第四挡位时倒挡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1C是图示了在选择第五挡位、第六挡位时倒挡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1D是图示了在选择倒挡挡位时倒挡拨叉与互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中的互锁机构的实施方式的变型示例的互锁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中所示的互锁构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变速器的结构
将参照图1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0进行描述。在图1中,发动机11的布置侧将被称为变速器100的前方,并且差速器(DF)17的布置侧将被称为变速器100的后方。另外,变速器100的前后方向将被称为轴向方向。
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0具有输入轴101、输出轴102、副轴103、第一驱动齿轮111至第六驱动齿轮116、第一从动齿轮121至第六从动齿轮126、输出轴侧减速齿轮131、副轴侧减速齿轮132、倒挡驱动齿轮141、倒挡从动齿轮142、惰轮轴143、倒挡惰齿轮144、第一毂H1至第三毂H3、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以及倒挡拨叉FR。
输入轴101、输出轴102和副轴103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变速器100的壳体(未示出)中。输入轴101连接至离合器12,并且来自发动机11的旋转扭矩经由离合器12被输入至输入轴101。输出轴102设置在输入轴101的后方且设置成与输入轴101同轴。用于吸收驱动轮18R与18L之间的转速差的差速器(DF)17连接至输出轴102。副轴103以与输入轴101和输出轴102平行的方式设置。
第一驱动齿轮111和第二驱动齿轮112固定至输入轴101。第五驱动齿轮115、第六驱动齿轮116和第三驱动齿轮113设置在输入轴101中且设置成能够以空转的方式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齿轮111、第二驱动齿轮112、第五驱动齿轮115、第六驱动齿轮116、第三驱动齿轮113按照从输入轴101的前部到后部的顺序设置。
第一从动齿轮121和第二从动齿轮122设置在副轴103中且设置成能够以空转的方式旋转。第五从动齿轮125、第六从动齿轮126和第三从动齿轮123固定至副轴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齿轮121、第二从动齿轮122、第五从动齿轮125、第六从动齿轮126以及第三从动齿轮123按照从副轴103的前部到后部的顺序设置。
第一驱动齿轮111与第一从动齿轮121彼此啮合。第二驱动齿轮112与第二从动齿轮122彼此啮合。第三驱动齿轮113与第三从动齿轮123彼此啮合。第五驱动齿轮115与第五从动齿轮125彼此啮合。第六驱动齿轮116与第六从动齿轮126彼此啮合。
齿轮直径按照第一驱动齿轮111、第二驱动齿轮112、第三驱动齿轮113、第五驱动齿轮115和第六驱动齿轮116的顺序增大。齿轮直径按照第一从动齿轮121、第二从动齿轮122、第三从动齿轮123、第五从动齿轮125和第六从动齿轮126的顺序减小。第五驱动齿轮115的齿轮直径大于第五从动齿轮125的齿轮直径。
输出轴侧减速齿轮131设置在输出轴102上。副轴侧减速齿轮132设置在副轴103上。输出轴侧减速齿轮131与副轴侧减速齿轮132彼此啮合。副轴侧减速齿轮132的齿轮直径小于输出轴侧减速齿轮131的齿轮直径。因此,发动机11(更具体地,输入轴101)的转速在副轴侧减速齿轮132与输出轴侧减速齿轮131之间被减小,并且来自发动机11的旋转扭矩增大。
惰轮轴143以与输入轴101和副轴103平行的方式可旋转地设置在变速器100的壳体中。倒挡驱动齿轮141固定至输入轴101。倒挡从动齿轮142固定至副轴103。倒挡惰齿轮144设置在惰轮轴143中且设置成能够在轴向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倒挡惰齿轮144与倒挡拨叉FR接合。倒挡惰齿轮144与倒挡驱动齿轮141和倒挡从动齿轮142啮合,或者不与倒挡驱动齿轮141和倒挡从动齿轮142啮合。
第一毂H1设置在第一从动齿轮121与第二从动齿轮122之间并且设置成不能够相对于副轴103旋转且设置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一毂H1与第一拨叉F1的连接部分F1c(参照图2)接合。根据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一毂H1与形成在第一从动齿轮121中的第一接合-脱开部分E1和形成在第二从动齿轮122中的第二接合-脱开部分E2中的任一者接合或脱开。
第二毂H2设置在第三驱动齿轮113与输出轴102之间并且设置成不能够相对于输入轴101旋转且设置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二毂H2与第二拨叉F2的连接部分F2c(参照图2)接合。根据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二毂H2与形成在第三驱动齿轮113中的第三接合-脱开部分E3和形成在输出轴102中的第四接合-脱开部分E4中的任一者接合或脱开。
第三毂H3设置在第五驱动齿轮115和第六驱动齿轮116之间并且设置成不能够相对于输入轴101旋转且设置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三毂H3与第三拨叉F3的连接部分F3c(参照图2)接合。根据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三毂H3与形成在第五驱动齿轮115中的第五接合-脱开部分E3和形成在第六驱动齿轮116中的第六接合-脱开部分E6中的任一者接合或脱开。
在相应的毂H1至毂H3与相应的接合-脱开部分E1至接合-脱开部分E6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相应的毂H1至毂H3与相应的接合-脱开部分E1至接合-脱开部分E6之间的转速差同步的同步机构。同步机构是周知的技术,并且因此将省略对同步机构的描述。
换挡机构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至图11对换挡机构10进行描述。换挡机构10形成变速器100的变速级。如图2中所示,换挡机构10包括换挡选择轴1、换挡外杆2、选择外杆3、互锁构件4、倒挡拨叉轴5和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此外,换挡机构10包括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倒挡拨叉FR、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和倒挡内杆er。
换挡选择轴1(在下文中,简称为“轴1”)设置在变速器100的壳体中且设置成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移动并能够围绕轴线旋转。如图3中所示,轴1的前侧部上的梢部部分具有与锁定球构件(未示出)接合的槽部分1b。如图2和图3中所示,换挡选择轴头1a固定至轴1的前侧部。如图2中所示,换挡外杆2和选择外杆3经由周知的连杆机构连接至换挡选择轴头1a。换挡外杆2和选择外杆3分别经由换挡拉索(未示出)连接至设置在驾驶员的座椅中的换挡杆990(参照图4)。
如果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参照图4)上移动,则输入到换挡杆990的操作力经由换挡拉索被传递至换挡外杆2,并且使换挡外杆2枢转。以这种方式,换挡外杆2枢转并且输入到换挡杆990的操作力被传递至轴1,因而使轴1沿轴向方向移动。
如果换挡杆990在选择方向(参照图4)上移动,则输入到换挡杆990的操作力经由换挡拉索被传递至选择外杆3,并且使选择外杆3枢转。以这种方式,选择外杆3枢转并且输入到换挡杆990的操作力被传递至轴1,因而使轴1围绕轴线旋转。
此处,参照图4,将对指示换挡杆990的可移动范围的换挡模式950进行描述。在换挡模式950中,倒挡换挡门950a、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和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上述挡位门的空挡位置经由选择门950e彼此连通。倒挡换挡门950a、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和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沿作为前后方向的换挡方向形成。另外,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和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的空挡位置是换挡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倒挡换挡门950a的空挡位置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的末端处,并且该末端是倒挡换挡门950a的下端部。另外,选择门950e沿作为左右方向的选择方向形成。
向回参照图2,拨叉按照第一拨叉F1、第三拨叉F3和第二拨叉F2从前到后的顺序在轴1上彼此相向地设置。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是门式摆动拨叉,并且分别包括主体部分F1a至主体部分F3a、支承部分F1b至支承部分F3b、连接部分F1c至连接部分F3c。主体部分F1a、主体部分F2a和主体部分F3a具有大致C形状。如图2中所示,用作第一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1d在第一拨叉F1的主体部分F1a的上表面侧部上一体地突出。另外,如图2中所示,分别用作第二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2d和拨叉头F3d在第二拨叉F2的主体部分F2a的下表面侧部和第三拨叉F3的主体部分F3a的下表面侧部上突出,即,在面向轴1的表面上突出。
支承部分F1b、支承部分F2b和支承部分F3b设置在主体部分F1a至主体部分F3a中的各个主体部分的两个侧部部分上。一对支承部分F1b至一对支承部分F3b固定至变速器100的壳体。以这种方式,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附接至壳体。
如图2中所示,倒挡拨叉轴5附接至变速器100的壳体,同时倒挡拨叉轴5的纵向方向被设定为轴向方向。倒挡拨叉FR以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附接至倒挡拨叉轴5。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将倒挡拨叉FR与倒挡拨叉轴5连接至彼此。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中设置有倒挡接合部分6a。
如图2中所示,第一内杆e1与换挡选择轴头1a一体地形成,并且第一内杆e1与换挡选择轴头1a一起固定至轴1。如图2和图5中所示,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和倒挡内杆er例如通过使用销而固定至轴1。如图2中所示,第一内杆e1与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1d脱开。第二内杆e2与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2d脱开。第三内杆e3与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3d脱开。倒挡内杆er与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接合部分6a接合或者与倒挡接合部分6a脱开。
根据轴1在旋转方向上的角度,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以及倒挡内杆er中的任一者与位于和所述内杆相对应的位置的拨叉头F1d、拨叉头F2d、拨叉头F3d和倒挡接合部分6a中的任一者选择性地接合。
具体地,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中的情况下,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如图8A中所示,第一内杆e1与拨叉头F1d(第一拨叉F1)接合。另一方面,如图8B至图8D中所示,在轴1位于与第一旋转位置R1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R2的情况下,第一内杆e1与拨叉头F1d(第一拨叉F1)脱开。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中的情况下,轴1位于与第一旋转位置R1不同的第三旋转位置R3,该第三旋转位置R3是从第一旋转位置R1朝向向前旋转侧进一步旋转的位置。如图9B中所示,第二内杆e2与拨叉头F2d(第二拨叉F2)接合。另一方面,如图9A、图9C和图9D中所示,在轴1位于与第三旋转位置R3不同的第四旋转位置R4的情况下,第二内杆e2与拨叉头F2d(第二拨叉F2)脱开。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中的情况下,轴1位于与第一旋转位置R1和第三旋转位置R3不同的第五旋转位置R5,该第五旋转位置R5是从第三旋转位置R3朝向向前旋转侧进一步旋转的位置。如图10C中所示,第三内杆e3与拨叉头F3d(第三拨叉F3)接合。另一方面,如图10A、图10B和图10D中所示,在轴1位于与第五旋转位置R5不同的第六旋转位置R6的情况下,第三内杆e3与拨叉头F3d(第三拨叉F3)脱开。
在换挡杆990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中且轴1位于作为从第一旋转位置R1旋转至倒挡旋转侧的位置的倒挡旋转位置RF的情况下,如图11D中所示,倒挡内杆er与倒挡接合部分6a(倒挡拨叉FR)接合。另一方面,如图11A、图11B和图11C中所示,在轴1位于与倒挡旋转位置RF不同的第七旋转位置R7的情况下,倒挡内杆er与倒挡接合部分6a(倒挡拨叉FR)脱开。
第二旋转位置R2包括第三旋转位置R3至第七旋转位置R7以及倒挡旋转位置RF。第四旋转位置R4包括第一旋转位置R1至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五旋转位置R5至第七旋转位置R7以及倒挡旋转位置RF。第六旋转位置R6包括第一旋转位置R1至第五旋转位置R5、第七旋转位置R7以及倒挡旋转位置RF。第七旋转位置R7包括第一旋转位置R1至第六旋转位置R6以及倒挡旋转位置RF。
在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中的任一者与位于和所述内杆相对应的位置的拨叉头F1d至拨叉头F3d中的任一者接合的状态下,如果换挡杆990沿换挡方向向奇数级侧移动,则轴1向后移动。如果轴1向后移动,则与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中的任一者接合的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摆动。摆动的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的连接部分F1c至连接部分F3c向前移动。因而,与运动的连接部分F1c至连接部分F3c接合的毂H1至毂H3向前移动。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与运动的毂H1至至毂H3相对应的变速级。即,在变速器100中形成了第一挡位、第三挡位和第五挡位中的任一者。
在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中的任一者与位于和所述内杆相对应的位置的拨叉头F1d至拨叉头F3d中的任一者接合的状态下,如果换挡杆990沿换挡方向向偶数级侧移动,则轴1向前移动。如果轴1向前移动,则与第一内杆e1至第三内杆e3中的任一者接合的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摆动。摆动的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的连接部分F1c至连接部分F3c向后移动。因而,与运动的连接部分F1c至连接部分F3c接合的毂H1至毂H3向后移动。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与运动的毂H1至毂H3相对应的变速级。即,在变速器100中形成了第二挡位、第四挡位和第六挡位中的任一者。
另外,在倒挡内杆er与倒挡接合部分6a接合的状态下,如果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上向奇数级侧移动,则轴1向后移动。如果轴1向后移动,则倒挡拨叉FR与连接至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拨叉轴5一起向后移动,并且在变速器100中形成倒挡挡位。
互锁机构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至图7对互锁机构10a进行描述。在轴1与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中的任一拨叉被连接并选择的情况下,互锁机构10a防止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的除了被选择的拨叉之外的摆动。互锁机构10a构造成包括互锁构件4、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以及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
如图3中所示,互锁构件4具有从前向后设置的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以及将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连接至彼此的连接销43。第一主体部分41具有大致筒形形状,并且定位成围绕轴1的换挡选择轴头1a。如图5和图6中详细地图示的,第一主体部分4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连通的一对的两个连通孔41a和连通孔41b。轴1插入到第一主体部分41的连通孔41a和41b中。以这种方式,第一主体部分41以与轴1同轴的方式设置在轴1的外周侧上。
第一主体部分41在容纳换挡选择轴头1a(更具体地,第一内杆e1)的同时设置在轴1中。以这种方式,第一主体部分41与轴1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轴1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4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一主体部分41在前后方向(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受到变速器100的壳体的限制,并且第一主体部分41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
如图5和图6中所示,通过切割第一主体部分41而形成沿与轴1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第一主体部分41具有在前后方向(轴1的轴向方向)上的用以横穿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的缝41d。根据第一主体部分41(即,互锁构件4)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与拨叉头F1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1d脱开。缝41d容纳第一内杆e1。虽然缝41d允许第一内杆e1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41(即,互锁构件4)沿轴向方向移动,但是缝41d限制第一内杆e1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分41(即,互锁构件4)沿旋转方向移动。
如图5和图7中详细图示的,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半筒形形状。第一板部分421连接至与第一主体部分41相邻的前侧部(一个端侧部),第二板部分422连接至第二主体部分42的后侧部(另一端侧部)。第一板部分421和第二板部分422例如借助于焊接一体地连接至第二主体部分42。
如图7中所示,第一板部分421形成为大致环形形状,并且第一板部分42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连通的连通孔421a。另外,第一板部分421具有与连接销43接合的销接合部分421b。如图7中所示,第二板部分422形成为大致环形形状,并且第二板部分42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连通的连通孔422a。另外,第二板部分422具有要被焊接至第二主体部分42的焊接部分422b。焊接部分422b在被折回并且与第二主体部分42相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轴1插入到形成第二主体部分42的第一板部分421的连通孔421a和第二板部分422的连通孔422a中。以这种方式,第二主体部分42以与轴1同轴的方式设置在轴1的外周侧上。
另外,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用于容纳连接销43的凹部部分42a。如图3中所示,连接销43的近端侧以不能从换挡选择轴头1a拆卸的方式固定至换挡选择轴头1a。如图3中所示,连接销43与第一板部分421的销接合部分421b和第二主体部分42的凹部部分42a接合。以这种方式,第二主体部分42与第一主体部分41、即与轴1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轴1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4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二主体部分42在前后方向(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受到变速器100的壳体的限制,并且第二主体部分42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
如图5和图7中详细图示的,通过切割第二主体部分42的后侧部而形成沿与轴1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在前后方向(轴1的轴向方向)上的用以横穿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的缝42c。根据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与拨叉头F2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2d脱开。缝42c容纳第二内杆e2。虽然缝42c允许第二内杆e2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沿轴向方向移动,但是缝42c限制第二内杆e2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沿旋转方向移动。
如图5和图7中详细图示的,通过切割第二主体部分42的前侧部而形成沿与轴1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在前后方向(轴1的轴向方向)上的用以横穿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的缝42e。根据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与拨叉头F3d接合或者与拨叉头F3d脱开。缝42e容纳第三内杆e3。虽然缝42e允许第三内杆e3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沿轴向方向移动,但是缝42e限制第三内杆e3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42(即,互锁构件4)沿旋转方向移动。
互锁构件的操作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至图11对互锁构件4的操作进行描述。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中且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如图8A中所示,拨叉头F1d与第一内杆e1接合。此时,拨叉头F1d和第一内杆e1在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的内部位于形成有第一主体部分41的缝41d的位置处。因此,第一拨叉F1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能够摆动)。如果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上向奇数级侧或偶数级侧移动并且轴1沿轴向方向移动,则第一拨叉F1沿轴向方向摆动,并且在变速器100中形成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且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如图9A中所示,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不与第二内杆e2接合。此时,拨叉头F2d与第二主体部分42的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接合。因此,防止了第二拨叉F2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三挡位或第四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且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如图10A中所示,第三拨叉的拨叉头F3d不与第三内杆e3接合。此时,拨叉头F3d与第二主体部分42的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接合。因此,防止了第三拨叉F3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五挡位或第六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一挡-第二挡换挡门950b且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如图11A中所示,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接合部分6a不与倒挡内杆er接合。因此,防止了倒挡拨叉FR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倒挡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且轴1位于第三旋转位置R3的状态下,如图8B中所示,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不与第一内杆e1接合。此时,拨叉头F1d在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一主体部分41的缝41d的位置更后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一拨叉F1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且轴1位于第三旋转位置R3的状态下,如图9B中所示,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与第二内杆e2接合。此时,拨叉头F2d和第二内杆e2在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的内部位于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c的位置处。因此,第二拨叉F2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能够摆动)。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上向奇数级侧或偶数级侧移动。如果轴1沿轴向方向移动,则第二拨叉F2沿轴向方向摆动。因此,在变速器100中形成第三挡位或第四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且轴1位于第三旋转位置R3的状态下,如图10B中所示,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不与第三内杆e3接合。此时,拨叉头F3d在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e的位置更向后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三拨叉F3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五挡位或第六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三挡-第四挡换挡门950c且轴1位于第三旋转位置R3的状态下,如图11B中所示,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接合部分6a不与倒挡内杆er接合。因此,防止了倒挡拨叉FR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倒挡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且轴1位于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如图8C中所示,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不与第一内杆e1接合。此时,拨叉头F1d在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一主体部分41的缝41d的位置更向后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一拨叉F1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且轴1位于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如图9C中所示,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不与第二内杆e2接合。此时,第二拨叉头F2d在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c的位置更向后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二拨叉F2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三挡位或第四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且轴1位于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如图10C中所示,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与第三内杆e3接合。此时,拨叉头F3d和第三内杆e3在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的内部位于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e的位置处。因此,第三拨叉F3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能够摆动)。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上向奇数级侧或偶数级侧移动。如果轴1沿轴向方向移动,则第三拨叉F1沿轴向方向摆动。因此,在变速器100中形成第五挡位或第六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第五挡-第六挡换挡门950d且轴1位于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如图11C中所示,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接合部分6a不与倒挡内杆er接合。因此,防止了倒挡拨叉FR沿轴向方向移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倒挡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且轴1位于倒挡旋转位置RF的状态下,如图8D中所示,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在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一主体部分41的缝41d的位置更向前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一拨叉F1沿轴向方向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且轴1位于倒挡旋转位置RF的状态下,如图9D中所示,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不与第二内杆e2接合。此时,拨叉头F2d在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c的位置更向前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二拨叉F2在轴向上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三挡位或第四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且轴1位于倒挡旋转位置RF的状态下,如图10D中所示,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不与第三内杆e3接合。此时,拨叉头F3d在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的内部位于比形成有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e的位置更向前的一侧上。因此,防止了第三拨叉F3在轴向上移动(摆动)。因而,在变速器100中没有形成第五挡位或第六挡位。
在换挡杆990位于倒挡换挡门950a且轴1位于倒挡旋转位置RF的状态下,如图11D中所示,倒挡拨叉连接构件6的倒挡接合部分6a与倒挡内杆er接合。因此,倒挡拨叉FR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并且换挡杆990在换挡方向上向奇数级侧移动。如果轴1沿轴向方向向后移动,则倒挡拨叉FR沿轴向方向移动。因此,在变速器100中形成倒挡挡位。
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互锁机构10a具有轴1、第一拨叉F1、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第一内杆e1、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以及互锁构件4。轴1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移动,并且能够沿旋转方向旋转。第一拨叉F1和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设置成面向轴1。第一内杆e1设置在轴1中。在轴1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第一内杆e1与第一拨叉F1接合。在轴1位于与第一旋转位置R1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R2的状态下,第一内杆e1与第一拨叉F1脱开。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设置在轴1中。在轴1位于作为与第一旋转位置R1不同的旋转位置的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与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接合。在轴1位于与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五旋转位置R5)不同的第四旋转位置R4(第六旋转位置R6)的状态下,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与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脱开。互锁构件4设置成能够与轴1一体地沿旋转方向旋转而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在第一拨叉F1中,用作与位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第一内杆e1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1d突出。在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中,用作与位于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五旋转位置R5)的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2d(拨叉头F3d)突出。互锁构件4包括: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该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以与轴1同轴的方式设置在轴1的外周侧上;以及连接销43,该连接销43将第一主体部分41与第二主体部分42连接成一体地沿旋转方向旋转。在第一主体部分41中切割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在第一主体部分41处于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五旋转位置R5)的状态下与用作第一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1d接合。在第二主体部分42中切割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在第二主体部分42处于第一旋转位置R1的状态下与用作第二接合部分的拨叉头F2d(拨叉头F3d)接合。
互锁构件4包括:第一主体部分41,第一主体部分41具有形成在第一主体部分41中的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第二主体部分42,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形成在第二主体部分42中的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以及连接销43,连接销43将第一主体部分41与第二主体部分42连接至彼此,使得第一主体部分41与第二主体部分42一体地沿轴1的旋转方向旋转。以这种方式构造的互锁构件4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地设置。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可以实现下述互锁机构10a:该互锁机构10a根据轴1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而与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和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接合以及脱开。以这种方式,互锁机构10a的结构被简化,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的互锁机构10a。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的变速器100。此外,由于互锁机构的结构被简化,因此部件的数目可以被减少。因而,可以降低互锁机构10a和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将互锁构件4分成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互锁机构10a可以容易地组装至轴1。具体地,互锁构件4可以在与换挡选择轴头1a一体地形成的第一内杆e1和第一主体部分41组装至彼此的状态下组装至轴1。另外,第二主体部分42可以与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一起组装至轴1。然后,组装至轴1的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通过连接销43连接至彼此。以这种方式,互锁构件4可以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地组装。以这种方式,互锁构件4被分成第一主体部分41和第二主体部分42。以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简化)互锁机构10a的组装工作。因此,可以提高对于互锁机构10a的组装作业性。因此,可以降低互锁机构10a和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互锁机构4包括:缝41d,缝41d形成在第一主体部分41中,并且缝41d以使第一内杆e1能够在轴1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容纳第一内杆e1;缝42c(缝42e),缝42c(缝42e)形成在第二主体部分42中,并且缝42c(缝42e)以使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能够在轴1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容纳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第一板部分421,第一板部分421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允许轴1的插入,并且第一板部分421被固定至第二主体部分42的一个端侧部;以及第二板部分422,第二板部分422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允许轴1的插入,并且第二板部分422被固定至第二主体部分42的另一端侧部。
根据该构型,在第一内杆e1容纳在第一主体部分41的缝41d中的状态下,第一内杆e1(换挡选择轴头1a)和第一主体部分41可以组装至轴1。另外,在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容纳在第二主体部分42的缝42c(缝42e)中的状态下,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和第二主体部分42可以组装至轴1。在这种情况下,轴1可以插入到第一板部分421和第二板部分422中。因此,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和第二主体部分42可以非常容易地组装成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因此,可以提高互锁机构10a的组装作业性。因此,可以降低互锁机构10a和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第二主体部分42具有半筒形形状,并且第二主体部分42在第一板部分421的连通孔421a和第二板部分422的连通孔422a的轴线下方不存在。因此,互锁构件4和轴1可以移动接近第二拨叉F2(第三拨叉F3),并且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的变速器100。
实施方式的变型示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例如通过使用销而固定至轴1。另外,第一板部分421和第二板部分422例如借助于焊接而一体地连接至形成互锁构件4的第二主体部分42。
与之相比,如图12中所示,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可以与轴1一体地形成。然后,在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与轴1一体地形成之后,第一板部分423和第二板部分424可以例如借助于配装和焊接而与第二主体部分42成一体。在下文中,将对变型示例进行详细描述。将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关于这些元件的描述。
在该变型示例中,如图12中所示,至少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与轴1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可以例如借助于放电加工或切割而一体地形成。替代性地,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单独形成的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可以借助于收缩配装而与轴1成一体并固定至轴1。在该变型示例中,第一内杆e1也与换挡选择轴头1a一体地形成。换挡选择轴头1a固定至轴1。以这种方式,第一内杆e1固定至轴1。另外,在该变型示例中,倒挡内杆er例如也通过使用销而固定至轴1。在这种情况下,倒挡内杆er可以例如借助于放电加工或切割而与轴1一体地形成。替代性地,倒挡内杆er可以借助于收缩配装而固定至轴1并与轴1成一体。
在该变型示例中,如图12中所示,第二主体部分42也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然而,在该变型示例中,与连接销43接合的销接合部分42f形成用于第二主体部分42。然后,在该变型示例中,第一板部分423和第二板部分424固定至第二主体部分42,使得第二主体部分42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
如图12中所示,在第一板部分423的环形形状的周向方向上的部分中形成有切口部分423a,并且第一板部分423形成为大致C形状。另外,第一板部分42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连通的连通孔423b。此外,如图13中所示,第一板部分423具有环形槽部分423c,该环形槽部分423c要被配装至具有半筒形形状的第二主体部分42的端部部分。
如图12中所示,第二板部分424形成为大致环形形状,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连通的连通孔424a。另外,如图13中所示,第二板部分424具有环形槽部分424b,该环形槽部分424b要被配装至具有半筒形形状的第二主体部分42的端部部分。
在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以这种方式与轴1一体地形成的变型示例中,首先,将第一板部分423插入到轴1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板部分423中形成切口部分423a。因此,在切口部分423a的形成位置与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的杆部分(突出部分)对准的同时,第一板部分423被插入直到第一板部分423与第一主体部分41接触为止。
接下来,第二主体部分42从轴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部组装至轴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主体部分42组装至轴1,使得第二内杆e2和第三内杆e3的杆部分(突出部分)分别插入到形成在第二主体部分42中的缝42c和缝42e中。此时,如图13中所示,第二主体部分42的端部部分配装到形成在第一板部分423中的槽部分423c中,因而进行临时组装。
随后,将第二板部分424插入到轴1中。此时,如图13中所示,第二主体部分42的端部部分配装到形成在第二板部分424中的槽部分424b中,因而进行临时组装。以这种方式,临时组装的第一板部分423、第二主体部分42和第二板部分424以使得第二主体部分42的配装到槽部分423c和槽部分424b中的端部部分例如借助于电阻焊接或点焊被焊接至彼此的方式而彼此成一体。代替进行焊接的情况,在采用各自具有预先设置的倒钩的槽部分423c和槽部分424b的情况下,第二主体部分42的端部部分、槽部分423c和槽部分424b可以以机械的方式固定至彼此。
如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的,在根据上述变型示例的互锁机构10a中,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与轴1一体地形成。第一板部分423在环形形状的周向方向上的部分中具有允许与轴1一体地形成的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的插入的切口部分423a。
根据该构型,即使在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与轴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第一板部分423中也形成有切口部分423a。因此,第一板部分423可以插入到轴1中。以这种方式,在插入第一板部分423之后,第二主体部分42和第二板部分424可以组装至轴1。因此,互锁构件4可以非常容易地组装成与轴1的外周侧同轴。
因此,可以改善互锁机构10a的组装作业性。因此,可以降低互锁机构10a和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此外,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与轴1一体地形成。以这种方式,不需要提供用于将第二内杆e2(第三内杆e3)固定至轴1的销。因此,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因此,可以降低互锁机构10a和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示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变型示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示例中,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在变速器100的壳体中设置成能够通过支承部分F1b至支承部分F3b而摆动。然而,即使在第一拨叉F1至第三拨叉F3在变速器100的壳体中设置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互锁构件4也可以限制拨叉的运动与所选的拨叉不同。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预期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示例的效果相同的有利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示例中,第一拨叉F1的拨叉头F1d、第二拨叉F2的拨叉头F2d和第三拨叉F3的拨叉头F3d构造成是突出的。另外,第一主体部分41的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以及第二主体部分42的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和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是被切割的。在这种情况下,拨叉头F1d、拨叉头F2d和拨叉头F3d可以被切割而形成。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c、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b和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d可以形成为是突出的。在这种情况下,互锁构件4还可以限制拨叉的运动与所选的拨叉不同。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预期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示例的效果相同的有利的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1:换挡选择轴,2:换挡外杆,3:选择外杆,4:互锁构件,41:第一主体部分,41c:第一接合目标部分,41d:缝,42:第二主体部分,42b:第二接合目标部分,42c:缝,42d:第三接合目标部分,42e:缝,421:第一板部分,422:第二板部分,43:连接销,5:倒挡拨叉轴,6:倒挡拨叉连接构件,10a:互锁机构,e1:第一内杆,e2:第二内杆,e3:第三内杆,F1:第一拨叉,F1d:拨叉头(第一接合部分),F2:第二拨叉,F2d:拨叉头(第二接合部分),F3:第三拨叉,F3d:拨叉头(第二接合部分)。

Claims (10)

1.一种互锁机构,包括:
换挡选择轴,所述换挡选择轴设置成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移动并且能够沿旋转方向旋转;
第一拨叉,所述第一拨叉设置成面向所述换挡选择轴;
第二拨叉,所述第二拨叉设置成面向所述换挡选择轴;
第一内杆,所述第一内杆设置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中,所述第一内杆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位于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拨叉接合,并且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位于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拨叉脱开;
第二内杆,所述第二内杆设置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中,所述第二内杆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位于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拨叉接合,并且在所述换挡选择轴位于与所述第三旋转位置不同的第四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拨叉脱开;以及
互锁构件,所述互锁构件与所述换挡选择轴一体地沿所述旋转方向旋转,并且所述互锁构件设置成不能沿所述轴向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拨叉具有与处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所述第一内杆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拨叉具有与处于所述第三旋转位置的所述第二内杆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
其中,所述互锁构件包括:
第一主体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以与所述换挡选择轴同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挡选择轴的外周侧上,
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同的第二主体部分,以及
连接销,所述连接销将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连接至彼此,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一体地沿所述旋转方向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具有:
第一接合目标部分,所述第一接合目标部分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
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
第二接合目标部分,所述第二接合目标部分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所述互锁构件包括:
形成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缝,并且形成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该缝容纳所述第一内杆而使得所述第一内杆能够沿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移动,
形成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的缝,并且形成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的该缝容纳所述第二内杆而使得所述第二内杆能够沿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所述轴向方向移动,
第一板部分,所述第一板部分形成为环形形状、允许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插入、并且被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个端侧部,以及
第二板部分,所述第二板部分形成为环形形状、允许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插入、并且被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另一端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所述第二内杆与所述换挡选择轴一体地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板部分在所述环形形状的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中具有允许与所述换挡选择轴一体地形成的所述第二内杆的插入的切口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接合目标部分沿与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所述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通过切割所述第一主体部分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目标部分沿与所述换挡选择轴的所述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通过切割所述第二主体部分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部分中形成有与所述连接销接合的销接合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设置有容纳所述连接销的一部分的凹部部分,所述凹部部分自所述销接合部分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形成有与所述连接销接合的销接合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部分中形成有环形槽部分且该环形槽部分形成为配装至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机构,
其中,在所述第二板部分中形成有环形槽部分且该环形槽部分形成为配装至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部分。
CN201780031489.0A 2016-08-31 2017-08-01 互锁机构 Pending CN109154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9048A JP2018035867A (ja) 2016-08-31 2016-08-31 インターロック機構
JP2016-169048 2016-08-31
PCT/JP2017/027907 WO2018043004A1 (ja) 2016-08-31 2017-08-01 インターロック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4385A true CN109154385A (zh) 2019-01-04

Family

ID=61300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1489.0A Pending CN109154385A (zh) 2016-08-31 2017-08-01 互锁机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95362A1 (zh)
EP (1) EP3508761A4 (zh)
JP (1) JP2018035867A (zh)
CN (1) CN109154385A (zh)
WO (1) WO201804300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3156A (en) * 1979-01-30 1980-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Shift interlocking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gear
JP2004537692A (ja) * 2001-07-28 2004-12-16 ツェットエフ、フリードリッヒスハーフェン、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手動多段変速機における切換装置
CN1849477A (zh) * 2003-10-13 2006-10-18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换档装置
US20120247255A1 (en) * 2009-12-09 2012-10-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Mono-rail shifting device
JP2013524122A (ja) * 2010-04-06 2013-06-17 コングスバーグ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アーべー シフトフォーク組立品
US20160084377A1 (en) * 2014-09-24 2016-03-24 Aisin Ai Co., Ltd. Interlock mechanism
US20160109023A1 (en) * 2014-10-15 2016-04-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Shifting apparatus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51131A1 (de) * 2003-11-03 2005-06-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einrichtung für ein mehrstufiges Schaltgetriebe
DE102007042805A1 (de) * 2007-09-07 2009-03-12 Schaeffler Kg Schaltvorrichtung
DE102010001295A1 (de) * 2010-01-28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Schaltsicherungsvorrichtung eines mehrstufigen Schaltgetriebes
FR3031378B1 (fr) * 2015-01-06 2018-05-25 Psa Automobiles Sa. Commande de boite de vitesses
DE102015206463A1 (de) * 2015-04-10 2016-10-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Wellenschaltsystem zum Schalten einer Getriebeeinhei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3156A (en) * 1979-01-30 1980-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Shift interlocking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gear
JP2004537692A (ja) * 2001-07-28 2004-12-16 ツェットエフ、フリードリッヒスハーフェン、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手動多段変速機における切換装置
CN1849477A (zh) * 2003-10-13 2006-10-18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换档装置
US20120247255A1 (en) * 2009-12-09 2012-10-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Mono-rail shifting device
JP2013524122A (ja) * 2010-04-06 2013-06-17 コングスバーグ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アーべー シフトフォーク組立品
US20160084377A1 (en) * 2014-09-24 2016-03-24 Aisin Ai Co., Ltd. Interlock mechanism
US20160109023A1 (en) * 2014-10-15 2016-04-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Shifting apparatus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8761A1 (en) 2019-07-10
WO2018043004A1 (ja) 2018-03-08
US20190195362A1 (en) 2019-06-27
EP3508761A4 (en) 2019-09-11
JP2018035867A (ja)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0485B2 (ja) ドラム式変速駆動装置
EP3001074B1 (en) Interlock mechanism
JPH1047478A (ja) 単軸シフト機構
JP2003136985A (ja) 作業車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CN109505974B (zh) 用于变速器的切换装置
EP1081416B1 (en) Controlling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CN109154385A (zh) 互锁机构
CN109477574A (zh) 变速器
CN103291909A (zh) 用于汽车变速器的防错接保护装置
CN109690151A (zh) 手动变速器
CN109416106A (zh) 变速机构
JP7479270B2 (ja) 多目的車両
JP4333272B2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04340238A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JP2014047881A (ja)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18054016A (ja) 変速機
JP2016061309A (ja) 動力伝達構造
JP2004197843A (ja) 手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コントロール機構
JPH07293691A (ja) ギア変速装置
JP7171334B2 (ja) 手動変速機
CN105723130B (zh) 手动变速器
JPH0830535B2 (ja) 歯車式変速機の変速機構
JP6439992B2 (ja) 手動変速機および手動変速機の製造方法
JPH1194079A (ja) 手動変速機
JP2020045952A (ja) 軸の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