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22932A -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22932A
CN109122932A CN201810972717.0A CN201810972717A CN109122932A CN 109122932 A CN109122932 A CN 109122932A CN 201810972717 A CN201810972717 A CN 201810972717A CN 109122932 A CN109122932 A CN 1091229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withering
white tea
light sourc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727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22932B (zh
Inventor
范方媛
龚淑英
姜嘉慧
郭昊蔚
李春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81097271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229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22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2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22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2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白茶加工方法,依次进行鲜叶采摘、萎凋、初干、摊凉和足干步骤;其中萎凋步骤采用可见光LED光源对所采摘的鲜叶进行萎凋,获得萎凋叶;该可见光LED光源由60%~80%的红橙光、15%~35%的蓝紫光和5%~15%黄绿光构成,光照强度为1000lux~3500lux;上述足干步骤采用光波足干,且光波采用远红外光波。本发明与现有白茶加工中的人工光源萎凋技术相比,采用波长在390‑730nm的复合可见光波LED光源进行茶叶萎凋,并对组成复合可见光波的红橙光、蓝紫光和黄绿光占比进行设计,使采用此萎凋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醇厚。

Description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国发展较早的一类,传统白茶加工工艺主要由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组成,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独特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该过程中在制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为白茶的清鲜甜醇的品质风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目前生产中常用的萎凋技术主要有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复式萎凋等,其中自然萎凋失水速率较慢,加工时间较长;而加温萎凋通过控制温度能够提高生产速率。复式萎凋是将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交替进行,对加速水分蒸发和提高茶汤醇度有显著作用。
萎凋技术需要协调光照、时间、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通四大因素,不同的萎凋形式及参数形成的白茶品质各异,其中光照作为影响设施萎凋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自然光照受天气制约大,故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光照进行室内萎凋,从而避免天气影响,且现有研究表明适度人工光照萎凋能够提高内源酶活性,提高白茶氨基酸含量及香气成分。
现有萎凋技术的专利文献如下:
专利号为201510229883.8的发明专利《白茶及其加工方法》中提出利用室内光照萎凋光照强度为8500~21000lux,单次光照时间为20-50min,再进行室内自然萎凋,单次时间为4~12h,所述室内复试萎凋重复进行3~7次。该文献中萎凋过程采用的短时高强度光照对时间控制要求较高,特别针对叶片较薄的品种,易引发叶片形成焦边,产品品质受影响。
专利号为201610747263.8的发明专利《一种白茶LED光源萎凋装置及其萎凋工艺》中提出利用白光、蓝光和黄光的光通量比例为3:2:1的白茶LED光源代替日光光照进行萎凋。
申请号为201410664860.5的发明专利《一种高茶多糖乌龙茶的加工方法》中提出分别调节红橙、蓝紫光源功率为50~150W,调节紫外灯功率为200~800W进行配光萎凋。该文献中未明确萎凋过程中的主导光源及配比,且乌龙茶的核心工艺是做青,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萎凋,故其加工白茶无法参照乌龙茶加工工艺中的萎凋工序参数。
干燥工序是在去除在制叶水分的同时,伴随茶叶香气、滋味物质的产生并最终形成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品质特征。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范方媛,陈萍,龚淑英等,浙江“春雨2号”品种白茶加工工艺初探,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43(2):229-238)中发现干燥工序也是提升白茶香气品质的重要手段,不同干燥方式(50℃烘干2h、80℃烘干45min、100℃烘干30min)比较研究发现100℃烘干30min的处理有利于白茶香气丰富度的提升。现有干燥技术的专利文献如下:
申请号为201711088501.X的发明专利《一种黄金白茶的加工方法》中提出采用低温慢烘方式进行初干,走水后,以高温快烘方式进行足干,控制足干后的茶叶水分在7%以内。该专利文献中足干采用提香机,以高温热风(温度98~100℃)烘干茶叶,用时短,仅为5~6min,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提香功能,但高香特征持久性较差;同时不利于产品保存,长时间保存过程中产品退火后易返青。
基于上述工艺现状,故需要对现有白茶加工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白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可提升鲜叶的萎凋质量,增加滋味的醇厚程度,提高白茶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白茶加工方法,依次进行鲜叶采摘、萎凋、初干、摊凉和足干步骤:
所述鲜叶为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以上、单片和/或对夹叶及各芽叶组成任意比例的组合;
所述萎凋步骤采用可见光LED光源对所采摘的鲜叶进行萎凋,获得萎凋叶;
所述可见光LED光源由60%~80%的红橙光(600~700nm)、15%~35%的蓝紫光(400~480nm)和5%~15%黄绿光(480~600nm)构成,光照强度为1000lux~3500lux。
所述足干步骤采用光波足干;
所述光波采用远红外光波。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改进:
所述可见光LED光源由70%的红橙光、20%的蓝紫光和10%的黄绿光构成。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萎凋步骤采用连续人工光源萎凋或间歇人工光源萎凋。
备注说明:
上述两种萎凋方法均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合室内控温装置进行。
采用上述萎凋工艺能实现“叶片灰绿或深绿,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芽尖、嫩梗呈“翘尾状”的适度标准。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萎凋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将所采摘的鲜叶均匀摊放至萎凋槽内,鲜叶摊放厚度1.0~4.0cm,采用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萎凋,可见光LED光源与鲜叶表面的垂直距离为90cm~100cm;
萎凋过程中保持通风,鲜叶的叶表面平均风速为0.3~0.7ms-1,萎凋环境相对湿度为50-70%,萎凋环境温度保持在20~35℃;
当可见光LED光源的光照强度大于等于1000lux并小于等于1500lux时,采用连续人工光源萎凋,连续萎凋50~70h,获得萎凋叶;
当可见光LED光源的光源光照强度大于1500lux并小于等于3500lux时,采用间歇人工光源萎凋,其工艺参数为:光照12~15h后黑暗处理7~10h,重复一次(即,重复光照12~15h后黑暗处理7~10h),获得萎凋叶。
注:上述两种萎凋过程中,鲜叶的叶表温度均与萎凋环境温度一致(即,20~35℃),鲜叶平均失水速率均为0.75~1.4%h-1,所得萎凋叶的含水率均为20%~25%。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光波足干的方法如下:
将初干后经摊凉所得的萎凋叶于摊叶厚度为1.0~3.0cm、单位面积远红外光波管功率为7.0~8.0kw/m2、足干温度为70~100℃的条件下进行光波足干,足干时间为4~8min,获得白茶。
备注说明:采用上述光波足干实现白茶成品手捻叶即成粉末。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初干步骤为:采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对萎凋后的萎凋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0~80℃,摊叶厚度为1~2cm,烘干时间30~60min。
作为本发明白茶加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摊凉步骤为:将初干后的萎凋叶均匀摊于竹匾上冷却至室温(20~35℃),叶堆厚度5~15c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的方法加工所获得的白茶。
注:本发明采用复合可见光波LED光源(即,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茶叶萎凋,该复合可见光波由红橙光、蓝紫光和黄绿光组合而成,其中以红橙光为主;
红橙光的波长约600~700nm,蓝紫光的波长约400~480nm,黄绿光的波长约480~600n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1、本发明与现有白茶加工中的人工光源萎凋技术相比,采用波长在390-730nm的复合可见光波LED光源进行茶叶萎凋,并对组成复合可见光波的红橙光、蓝紫光和黄绿光占比进行设计,使采用此萎凋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醇厚。
2、与现有白茶加工中采用8500~21000lux短时光照萎凋技术相比,本发明于1000-3500lux的光照强度范围进行茶叶萎凋,使萎凋过程中鲜叶的叶温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进而使得光照处理可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茶叶的状态进行灵活应用,可连续进行萎凋处理,也可间隔进行萎凋处理;同时可配合控温装置同时进行萎凋处理。应用形式灵活,便于工艺参数优化调整。
3、本发明与现有白茶干燥技术相比,采用初干与光波足干组合工艺,用时缩短,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白茶香气的浓郁度,提高白茶香气品质。
4、本发明的白茶加工方法普遍适用于不同茶树品种的各级质量的鲜叶,操作便捷,参数调整方便易掌握,有利于进一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推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白茶的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白茶加工方法,选用“春雨2号”为原料,其步骤如下(如图1所示):
(1)、鲜叶采摘:采摘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鲜叶机械组成为:单芽1.2%,一芽一叶75.2%,一芽二叶21.1%,一芽三叶及以上0.5%,单片2.0%。
上述%为质量%。
采摘时间一般为上午7:00~11:00,下午3:00~6:00。采摘及运输过程中均需避免挤压及碰撞,鲜叶运送至茶厂后,及时至于萎凋槽内摊凉,以散发积热。鲜叶进厂后需进行分类,将不同采摘时间的鲜叶及分级处理后的不同成熟度的鲜叶分别进行单独归类摊放。
(2)、萎凋:本实施例采用连续人工光源萎凋的方式,该人工光源为70%红橙光+20%蓝紫光+10%黄绿光的可见光LED光源,具体步骤如下:
将步骤(1)所采摘的鲜叶均匀摊放至萎凋槽内,鲜叶摊放厚度2.0cm,采用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萎凋;该可见光LED光源正对鲜叶上方,鲜叶与光源间的垂直距离为90cm,光照强度1500lux,萎凋环境温度为室温(23±2℃),持续光照萎凋60h,获得萎凋叶。
萎凋过程中保持通风,鲜叶的叶表面平均风速控制在0.3~0.4m/s,萎凋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65±5%。
整个萎凋过程中鲜叶表面温度保持23±2℃,鲜叶平均失水速率为0.84%h-1,所得萎凋叶含水率约为20%,所得萎凋叶的叶色转为灰绿或深绿,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芽尖、嫩梗呈“翘尾”状。
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采用室内控温装置,使萎凋环境温度保持在23±2℃,避免温差过大对最终所得白茶产品的品质造成影响。
(3)、初干:采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对步骤(2)所得萎凋叶进行烘干,令萎凋叶摊叶厚1cm,于温度80℃下烘干40min,所获得的萎凋叶含水量约10%。
(4)、摊凉:将步骤(3)所得初干后的萎凋叶均匀摊于竹匾上冷却至室温(23±2℃),本实施例叶堆厚度为10cm,摊凉用时8h,所得萎凋叶回软。
(5)、光波足干:将步骤(5)摊凉后的萎凋叶利用远红外光波进行足干;
足干参数为:摊叶厚1.0cm,单位面积光波管功率为7.5kw/m2,足干温度95±3℃,足干时间5min,足干后所得的萎凋叶含水量<6%,手捻叶即成粉末,得到白茶成品。
待白茶成品冷却至室温后将茶叶密封装箱,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内,库房内温度控制在23±2℃,相对湿度控制在60±5%。
(6)、感官品质特征评价:
将步骤(5)所得白茶依次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18)中所规定的审评方法,由5位取得专业二级以上资格认证的评茶师对茶叶样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分别进行品质特征描述及评分,其中评分过程为五位专业评茶师对各感官属性进行审评研讨后最终得出一致的评分,即表1中五项因子得分可被认定为平均得分,不同样品间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1所示。
表1
对比例1-1、将实施例1步骤(2)萎凋中采用的可见光LED光源由“70%红橙光+20%蓝紫光+10%黄绿光”更改为“30%红橙光+60%蓝紫光+10%黄绿光”,其余均等同于实施例1。
制备所得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对比例1-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具有清花香显的香气品质及醇和清鲜的滋味品质;表1和表2对比可知,实施例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较对比例1-1,其外形色泽深绿带褐带灰,内质汤色黄色程度加重,呈现偏杏黄色,香气馥郁度提高,青气减弱,甜花香明显,滋味醇厚甘爽。
实施例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因子评分中均高于对比例1-1产品2分及以上,即证明本发明采用以红橙光为主的复合可见光波LED灯进行茶叶萎凋能够使所得白茶产品香气高爽,滋味醇厚。
对比例1-2、将实施例1步骤(5)足干方式由“光波足干”更改为“复烘足干(传统工艺)”,即,将步骤(4)摊凉后的萎凋叶利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进行复烘至足干;复烘温度为60℃,萎凋叶的叶温控制在60℃,摊叶厚2cm,复烘时间2h,复烘足干后萎凋叶含水量<6%,手捻叶即成粉末,得到白茶成品;其余均等同于实施例1。
制备所得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对比例1-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具有清花香显的香气品质及醇和较醇、较厚、较甘的滋味品质;表1和表3对比可知,实施例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的汤色明亮度显著提高,香气除了特征花香明显外,浓郁度及馥郁度均显著提升,表现出甜纯较高、较馥郁的香气特征,滋味醇厚度及甘爽度均有显著提升。
实施例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因子评分中均高于对比例1-1产品2分及以上,且实施例中足干用时仅需5min,即证明本发明采用光波足干的加工工艺能够加快工艺效率,并进一步提高白茶香气的浓郁度,提高白茶香气品质。
以实施例1所制备白茶产品作为标准样,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18)中所规定的“七档制,八因子”的合格判定评分法,对比例1-1和1-2的合格判定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按照国家标准“七档制,八因子”的合格判定评分法规定,单因子中得-3分者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总分≤-3分者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
表4显示相对于实施例1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对比例1-1总分判定为-15分,其中外形的色泽及内质的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得分均判定≤-3,表明实施例1所得白茶产品显著优于对比例1-1所得白茶产品。
同上,相对于实施例1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对比例1-2总分判定为-15分,其中外形的色泽及内质的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得分均判定≤-3,表明该实施例所得白茶产品显著优于对比例1-2所得白茶产品。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以红橙光为主的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萎凋加工工艺,以及光波足干的加工工艺均可显著提升白茶产品内质品质。
实施例2、白茶加工方法,选用“春雨1号”为原料,其步骤如下:
(1)、鲜叶采摘:采摘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
鲜叶机械组成为:单芽0.14%,一芽一叶26.30%,一芽二叶67.62%,一芽三叶及以上2.92%,单片3.02%。
(2)、萎凋:本实施例采用间歇人工光源的方式(配合控温)进行萎凋,该人工光源为70%红橙光+20%蓝紫光+10%黄绿光的可见光LED光源,具体步骤如下:
将步骤(1)所采摘的鲜叶均匀摊放至萎凋槽内,鲜叶摊放厚度3.0cm,采用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萎凋;可见光LED光源正对鲜叶上方,鲜叶与光源间的垂直距离为100cm,光照强度3200lux,配合控温设施,令萎凋环境温度控制在30±2℃;萎凋过程中首先进行光照14h,之后后关闭光源黑暗处理8h,重复1轮光照-黑暗处理,萎凋总时44h,获得萎凋叶。
萎凋过程中保持通风,叶表面平均风速控制在0.3~0.4m/s,萎凋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55±5%。
整个萎凋过程中鲜叶表面温度保持30±2℃,鲜叶平均失水速率为1.02%h-1,所得萎凋叶最终含水率约为22%,所得萎凋叶的叶色转为灰绿或深绿,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芽尖、嫩梗呈“翘尾”状。
(3)、初干:采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对步骤(2)所得萎凋叶进行烘干,令萎凋叶摊叶厚1cm,于温度70℃下烘干60min,初干后的所得的萎凋叶含水量10%左右。
(4)、摊凉:将步骤(3)所得初干后的萎凋叶均匀摊于竹匾上冷却至室温,本实施例叶堆厚12cm,摊凉用时约12h,所得萎凋叶回软。
(5)光波足干:将步骤(5)摊凉后的萎凋叶利用远红外光波进行足干,摊叶厚2.0cm,单位面积光波管功率为7.0kw/m2,时间7min,足干温度89±3℃,足干后所得的萎凋叶含水量<6%,手捻叶即成粉末,得到白茶成品。
待白茶成品冷却至室温后将茶叶密封装箱,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内,库房内温度控制在23±2℃,相对湿度控制在60±5%。
(6)、感官品质特征评价:
将步骤(5)所得白茶依次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09)中所规定的审评方法,由5位取得专业二级以上资格认证的评茶师对茶叶样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分别进行品质特征描述及评分,其中评分过程为五位专业评茶师对各感官属性进行审评研讨后最终得出一致的评分,即表5中五项因子得分可被认定为平均得分,不同样品间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感官品质特征及得分如下表5所示。
表5
对比例2-1、将实施例2步骤(2)萎凋中采用的可见光LED光源由“70%红橙光+20%蓝紫光+10%黄绿光”更改为“30%红橙光+60%蓝紫光+10%黄绿光”,其余均等同于实施例2。
制备所得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6所示:
表6
由表6可知,对比例2-1所制备获得的白茶具有杏黄明亮的汤色特征,尚高微生青的香气品质及醇和清鲜的滋味品质;表5和表6对比可知,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汤色黄色程度加重,杏黄稍深明亮,香气浓郁度提高,青气消失,较甜,微带毫香,滋味醇厚甘爽。
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因子评分中均高于对比例2-1产品2分及以上,即证明本发明采用以红橙光为主的复合可见光波LED灯进行茶叶萎凋能够提高白茶产品的香气品质。
对比例2-2、将实施例2步骤(5)足干方式由“光波足干”更改为“复烘足干”,即,将步骤(4)摊凉后的萎凋叶利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进行复烘至足干;复烘温度为60℃,萎凋叶的叶温控制在60℃,摊叶厚2cm,复烘时间2h,复烘足干后萎凋叶含水量<6%,手捻叶即成粉末,得到白茶成品;其余均等同于实施例2。
制备所得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7所示:
表7
由表7可知,对比例2-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具有深绿带褐泛灰的干茶色泽、尚高的香气及尚醇厚的滋味品质特征;表5和表7对比可知,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的干茶色泽的润度显著提高,香气浓郁度及毫香感均显著提升,表现出较高、较甜及微带毫香的香气特征,滋味醇厚度及甘爽度均有显著提升。
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因子评分中均高于对比例2-2产品2分及以上,即证明本发明采用光波足干的加工工艺可显著提升白茶产品内质品质。
对比例2-3、将实施例2步骤(2)萎凋中采用的“可见光LED光源(70%红橙光+20%蓝紫光+10%黄绿光)萎凋方式”,及“光照强度3200±200lux,光照14h后关闭光源,黑暗处理8h,重复1轮光照-黑暗处理,萎凋总时44h”,更改为“日光光照光源”及“光照强度6000±500lux,光照8h后关闭光源,黑暗处理12h,重复1轮光照-黑暗处理,萎凋总时40h”,其余均等同于实施例2。
制备所得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描述及得分如下表8所示:
表8
由表8可知,对比例2-3所制备获得的白茶具有褐黄干茶色泽,以及微酵和底味略青的香气滋味品质特征;表5和表7对比可知,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的干茶的色泽及润度显著提高,香气和滋味无酵味及青底,且毫香显,滋味醇厚感和甘爽感显著增强。
实施例2所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因子评分中均高于对比例2-3产品3分及以上,即证明本发明光照强度的选择可显著提升白茶产品内质品质。
以实施例2所制备白茶产品作为标准样,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18)中所规定的“七档制,八因子”的合格判定评分法,对比例2-1至2-3的合格判定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按照国家标准“七档制,八因子”的合格判定评分法规定,单因子中得-3分者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总分≤-3分者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
由表7可知:
相对于实施例2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对比例2-1所得白茶在色泽、香气、滋味、及叶底单项因子判定中均≤-3分,总分判定为-17分,表明实施例2所得白茶产品显著优于对比例2-1所得白茶产品。
相对于实施例2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对比例2-2所得白茶在外形色泽、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得分均判定≤-3,总分判定为-13分,表明实施例2所得白茶产品显著优于对比例2-2所得白茶产品。
相对于实施例2制备获得的白茶产品,对比例2-3所得白茶在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个因子得分均判定≤-3,总分判定为-22分,表明该实施例所得白茶产品显著优于对比例2-3所得白茶产品。
由表9可知,本发明以红橙光为主的可见光LED光源萎凋、光波足干加工工艺以及光照强度的设计均能有效提升白茶的内质品质。
综上,本发明采用以红橙光为主,配合以蓝紫光和黄绿光的可见光LED光照萎凋,无论采用连续光照(实施例1)或者间歇光照(实施例2)均可获得香气高爽,滋味醇厚的白茶产品;与现有白茶萎凋技术采用“光照强度为8500~21000lux的日光光照光源,单次光照时间为20-50min”,或者“白光、蓝光和黄光的光通量比例为3:2:1的白茶LED光源连续光照12小时”相比,本发明光照强度相对较低(1000-3500lux),使本发明具有可配合室内控温设施进行连续或间歇光照萎凋处理的优点,使得工艺应用形式灵活,便于推广应用。
同时本发明足干的方式为光波足干,与目前白茶采用的烘干机烘干进行足干工序相比,本发明用时较短,且能够提高茶叶香气浓郁度。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白茶加工方法,依次进行鲜叶采摘、萎凋、初干、摊凉和足干步骤,其特征在于:
所述萎凋步骤采用可见光LED光源对所采摘的鲜叶进行萎凋,获得萎凋叶;
所述可见光LED光源由60%~80%的红橙光、15%~35%的蓝紫光和5%~15%黄绿光构成,光照强度为1000lux~3500lux;
所述足干步骤采用光波足干;所述光波采用远红外光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见光LED光源由70%的红橙光、20%的蓝紫光和10%的黄绿光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萎凋步骤采用连续人工光源萎凋或间歇人工光源萎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萎凋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将所采摘的鲜叶均匀摊放至萎凋槽内,鲜叶摊放厚度1.0~4.0cm,采用可见光LED光源进行萎凋,可见光LED光源与鲜叶表面的垂直距离为90cm~100cm;
萎凋过程中保持通风,鲜叶的叶表面平均风速为0.3~0.7ms-1,萎凋环境相对湿度为50~70%,萎凋环境温度保持在20~35℃;
当可见光LED光源的光照强度大于等于1000lux并小于等于1500lux时,采用连续人工光源萎凋,连续萎凋50~70h,获得萎凋叶;
当可见光LED光源的光照强度大于1500lux并小于等于3500lux时,采用间歇人工光源萎凋,其工艺参数为:光照12~15h后黑暗处理7~10h,重复一次,获得萎凋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波足干的方法如下:
将初干后经摊凉所得的萎凋叶于摊叶厚度为1.0~3.0cm、单位面积远红外光波管功率为7.0~8.0kw/m2、足干温度为70~100℃的条件下进行光波足干,足干时间为4~8min,获得白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干步骤为:采用旋转式烘焙提香机对萎凋后的萎凋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0~80℃,摊叶厚度为1~2cm,烘干时间30~60mi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摊凉步骤为:将初干后的萎凋叶均匀摊于竹匾上冷却至室温,叶堆厚度5~15cm。
8.利用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加工获得的白茶。
CN201810972717.0A 2018-08-24 2018-08-24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Active CN1091229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2717.0A CN109122932B (zh) 2018-08-24 2018-08-24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2717.0A CN109122932B (zh) 2018-08-24 2018-08-24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2932A true CN109122932A (zh) 2019-01-04
CN109122932B CN109122932B (zh) 2022-02-11

Family

ID=64827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72717.0A Active CN109122932B (zh) 2018-08-24 2018-08-24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2293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2866A (zh) * 2021-08-24 2021-11-12 海南林鹏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沉香白茶的制备方法
CN114304295A (zh) * 2021-12-17 2022-04-12 贵州大学 一种花香型工艺白茶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51371A (zh) * 2014-11-19 2015-02-18 扬州大学 一种高茶多糖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4430951A (zh) * 2013-09-23 2015-03-25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红茶光照萎凋方法
CN106212757A (zh) * 2016-08-30 2016-12-14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茶led光源萎凋装置及其萎凋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0951A (zh) * 2013-09-23 2015-03-25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红茶光照萎凋方法
CN104351371A (zh) * 2014-11-19 2015-02-18 扬州大学 一种高茶多糖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6212757A (zh) * 2016-08-30 2016-12-14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茶led光源萎凋装置及其萎凋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金阳: "基于浙江夏秋茶鲜叶加工白茶的适制性研究", 《中国茶叶加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2866A (zh) * 2021-08-24 2021-11-12 海南林鹏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沉香白茶的制备方法
CN114304295A (zh) * 2021-12-17 2022-04-12 贵州大学 一种花香型工艺白茶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2932B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0951B (zh) 一种红茶光照萎凋方法
CN101791020B (zh)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636822B (zh) 一种针形红茶的生产方法
CN103947779B (zh) 一种紫霞贡茶的加工工艺
CN104642574A (zh) 一种基于led光源的茶叶萎凋装置及其萎凋方法
CN106615288A (zh) 一种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03859076B (zh) 一种侗茶的生产方法
CN104605043A (zh) 一种条形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8244277A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3349132A (zh) 一种枇杷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0037A (zh) 一种花香型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09122932A (zh)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7242310A (zh) 一种单丛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5580920A (zh) 工夫乌龙茶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品
CN104255962A (zh) 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白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4608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8378153A (zh) 一种白茶加工方法
CN107279355A (zh) 独特风味五彩茶的加工方法
CN104585371A (zh) 一种正安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05831294A (zh) 一种浓香型乌龙茶及其生产工艺
CN109105542A (zh) 一种颗粒状工夫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8684854A (zh) 一种桂花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6306128A (zh) 一种石崖黄茶的制备方法
CN106070797A (zh) 一种紫娟普洱熟茶的加工工艺
CN105076518A (zh) 一种白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