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8582B - 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8582B
CN109068582B CN201780004120.0A CN201780004120A CN109068582B CN 109068582 B CN109068582 B CN 109068582B CN 201780004120 A CN201780004120 A CN 201780004120A CN 109068582 B CN109068582 B CN 1090685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planting
adjusting
actuator mechanism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41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68582A (zh
Inventor
三宅康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187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99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187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99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68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8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68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8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插秧机中,秧苗栽植装置与行驶机体连结,该秧苗栽植装置具备:被调节体(32a、32b),其位置随着调节部件(122)的位移而被调节;以及被调节体(131),其位置随着调节部件(137)的位移而被调节。具备:调节致动器机构(171),其对调节部件(122)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调节致动器机构(181),其对调节部件(137)的位置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该插秧机在行驶机体上连结有具备被调节体的秧苗栽植装置,该被调节体的位置随着调节部件的位移而被调节。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插秧机,该插秧机具有:栽植深度调节杆,其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杆,其对秧苗从秧苗载台上的秧苗穴盘的取出量进行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随着栽植深度调节杆的位移而对配置于秧苗栽植装置下部的浮子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进行栽植深度调节。另外,随着秧苗取出调节杆的位移而对配置于秧苗载台下端部的秧苗取出板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进行秧苗取出调节。操作人员通过对调节杆进行手动操作而进行栽植深度调节和秧苗取出调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74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大多在秧苗栽植作业(插秧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栽植深度调节和秧苗取出调节。另外,调节杆安装于秧苗栽植装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操作人员必须离开驾驶席来对附着有泥水等的状态下的调节杆进行操作。
本申请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技术课题在于能够简便地对设置于秧苗栽植装置的浮子、秧苗取出板等被调节体的位置进行调节。
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插秧机在行驶机体连结有具备被调节体的秧苗栽植装置,该被调节体的位置随着调节部件的位移而被调节,所述插秧机具备对上述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致动器机构。
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可以构成为,上述调节致动器机构具备进给丝杠和滑动件,通过上述进给丝杠的旋转而使该滑动件进行直线运动,通过使上述滑动件移动而使得上述调节部件以横长地配置于上述秧苗栽植装置的调节轴为转动支点进行圆弧运动,上述滑动件和上述调节部件由融通机构连结。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可以构成为,作为上述被调节体,具备:浮子,其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板,其对从设置于上述秧苗栽植装置的秧苗载台取出的相当于1株的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作为上述调节部件,具备:栽植深度调节部件,其对上述浮子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部件,其对上述秧苗取出板的位置进行调节,作为上述调节致动器机构,具备: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其对上述栽植深度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其对上述秧苗取出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上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上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相邻配置。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可以构成为,具备将上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上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覆盖的罩。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可以构成为,以上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为前后方向时,具备对上述行驶机体的后部进行支承的后车轮,上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上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从上述后车轮的轨迹上离开的位置。
并且,上述秧苗栽植装置可以构成为,与上述行驶机体的后部连结,且在比上述秧苗载台更低的位置配置有上述浮子,上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上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侧视时由上述后车轮、上述秧苗载台以及上述浮子包围的空间内。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可以构成为,具备: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其对设置于上述秧苗栽植装置的秧苗载台进行左右方向上的横向输送;以及转动控制装置,其对上述秧苗栽植装置的左右倾斜进行调节,上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上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和上述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相对于上述转动控制装置的转动支点轴分开配置于左右侧。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可以构成为,具备对设置为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上述被调节体的升降状态进行检测的升降检测传感器,上述调节致动器使上述调节部件进行位移而使得上述被调节体进行升降移动,当将针对升降目标值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设定于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时,使上述不灵敏区的中央值偏离上述升降目标值。
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可以构成为,上述被调节体例如是秧苗取出板,该秧苗取出板对从设置于上述秧苗栽植装置的秧苗载台取出的相当于1株的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
并且,可以构成为,在为了减小秧苗取出量而使上述秧苗取出板上升的情况下,以上述不灵敏区的上升侧边界值接近上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上述不灵敏区。
另外,可以构成为,在为了增大秧苗取出量而使上述秧苗取出板下降的情况下,以上述不灵敏区的下降侧边界值远离上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上述不灵敏区。
另外,可以构成为,能够对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上述不灵敏区的幅度进行变更。
此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被调节体并不限定于秧苗取出板,也可以是其他被调节体,例如可以是在秧苗的栽植深度调节时位置被调节的浮子。但是,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对被调节体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调节致动器机构的结构并未特别限定。
发明效果
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在行驶机体上连结有具备被调节体的秧苗栽植装置,该被调节体的位置随着调节部件的位移而被调节,所述插秧机具备对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致动器机构,因此,能够简便地对被调节体的位置进行调节。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调节致动器机构具备进给丝杠和滑动件,通过该进给丝杠的旋转而使该滑动件进行直线运动,若通过使该滑动件移动而使得调节部件以横长地配置于秧苗栽植装置的调节轴为转动支点进行圆弧运动,则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而且,由于不需要复杂的连杆机构,因此,从设置空间、功能可靠性的观点来看也较为有利。并且,若利用融通机构将滑动件和调节部件连结,则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滑动件和调节部件连结。另外,能够与滑动件的移动所引起的位置变化对应地将滑动件和调节部件连结。
另外,若使得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作为被调节体的浮子和秧苗取出板,具备作为调节部件的栽植深度调节部件和秧苗取出调节部件,并具备作为调节致动器机构的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则通过操作人员使各调节致动器机构工作而能够简便地进行浮子和秧苗取出板的位置调节、进而能够简便地进行栽植深度调节和秧苗取出调节。另外,若使得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相邻配置,则能够同时进行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的维持管理,从而能提高维护性。
另外,若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形成为具备将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覆盖的罩,则能够对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加以保护而不受泥水等影响。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若使得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从后车轮的轨迹上离开的位置,则能够将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泥水等的飞溅较少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泥水等向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的附着。
并且,若形成为如下结构:秧苗栽植装置与行驶机体的后部连结、且在比秧苗载台更低的位置处配置有浮子,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侧视时由后车轮、秧苗载台以及浮子包围的空间内,则能够将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泥水等的飞溅、来自外部的干扰较少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泥水等向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的附着,抑制来自外部的干扰。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若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相对于转动控制装置的转动支点轴分开配置于左右侧,则能够使得秧苗栽植装置的左右平衡、进而使得机体整体的左右平衡变得良好,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行驶以及高精度的转动控制。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若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对设置为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上述被调节体的升降状态进行检测的升降检测传感器,上述调节致动器通过使上述调节部件进行位移而使得上述被调节体进行升降移动,当将针对升降目标值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设定于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时,使上述不灵敏区的中央值偏离上述升降目标值,则例如在使被调节体上升的情况下,能预测到因载荷的影响而使得被调节体难以进行上升移动,能够以使得上述不灵敏区的上升侧边界值接近上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上述不灵敏区。另外,在使上述被调节体下降的情况下,能预测到因载荷的影响而使得被调节体顺畅地下降,能够以使得上述不灵敏区的下降侧边界值远离上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上述不灵敏区。即,能够在考虑了上述被调节体的自重、秧苗穴盘量等的基础上,将针对上述升降目标值的控制方面的上述不灵敏区设定于上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因此,关于被调节体的位置调节,能够减弱机械方面的晃动、挠曲、控制方面的时滞等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即使不进行以往的手动操作时那样的过冲操作,也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位置控制。
另外,若上述被调节体设为对从设置于秧苗栽植装置的秧苗载台取出的相当于1株的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的秧苗取出板,则能够实现秧苗取出板的适当的位置调节,进而能够实现适当的秧苗取出量的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后桥壳的位置关系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后桥壳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省略了操纵方向盘的驾驶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6是乘用型插秧机的驱动系统图。
图7是乘用型插秧机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秧苗栽植装置的左视图。
图9是秧苗栽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秧苗栽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对栽植深度调节轴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轴周围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对秧苗取出量的调节进行说明的左视剖视图。
图13是用于对调节致动器机构组的配置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对致动器机构罩进行说明的前方立体图。
图15是该立体图的放大图。
图16是用于对致动器机构罩进行说明的后方立体图。
图17是用于对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8是用于对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右视图。
图19是用于对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对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左视图。
图21是与秧苗取出调节控制以及栽植深度调节控制相关的示意功能框图。
图22是用于对秧苗取出调节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对秧苗取出调节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应用于八垄栽植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以下,简称为插秧机1)的情况下的附图,对使得本申请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朝向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而将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朝向行进方向而将右侧简称为右侧。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插秧机1的概况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具备行驶机体2,该行驶机体2由作为行驶部的左右成对的前车轮3、以及同样地左右成对的后车轮4支承。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有发动机5。构成为:将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传递至后方的变速箱6而对前车轮3以及后车轮4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2进行前进或后退行驶。前桥壳7向变速箱6的左右侧方突出,前车轮3以能够转向的方式安装于从前桥壳7朝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前车轴36。筒状框架8向变速箱6的后方突出,后桥壳9固定设置于筒状框架8的后端侧,后车轮4安装于从后桥壳9朝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后车轴37。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以及中央部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操作人员搭乘用的作业踏板(车身罩)10。在作业踏板10的前部的上方配置有前机罩11,在前机罩11的内部设置有发动机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中,在前机罩11的后部侧方配置有脚踩踏操作用的行驶变速踏板12。虽然省略了详情,但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构成为:通过与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踩踏量相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而对从变速箱6的液压无级变速器40输出的变速动力进行调节。
另外,在处于前机罩11的后部上表面侧的驾驶操作部13上设置有操纵方向盘14、行驶主变速杆15以及作为升降操作件的作业杆16(参照图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中的前机罩11的后方,借助座椅框架17而配置有操纵坐席18。此外,在前机罩11的左右侧方,隔着作业踏板10而设置有左右的预备秧苗载台24。
在行驶机体2的后端部立起设置有连杆框架19。借助包括下连杆20以及上连杆21的升降连杆机构22将8垄栽植用的秧苗栽植装置2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与连杆框架19连结。在该情况下,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前表面侧借助转动支点轴(省略图示)而设置有联结器(hitch)托架38。将联结器托架38与升降连杆机构22的后部侧连结,由此将秧苗栽植装置23以能够进行升降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行驶机体2的后方。液压式的升降缸39的缸基端侧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筒状框架8的上表面后部。升降缸39的杆前端侧与下连杆20连结。因升降缸39的伸缩动作而使升降连杆机构22上下转动,其结果,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升降移动。此外,秧苗栽植装置23构成为:能够绕上述转动支点轴转动而对左右方向上的倾斜姿势进行变更。
操作人员从处于作业踏板10的侧方的乘降踏板25而搭乘于作业踏板10上,一边通过驾驶操作在田地内移动、一边执行对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驱动而将秧苗栽植于田地的秧苗栽植作业(插秧作业)。此外,在秧苗栽植作业中,操作人员随时将预备秧苗载台24上的秧苗穴盘向秧苗栽植装置23补给。
如图1及图2所示,秧苗栽植装置23具备:栽植输入箱26,从发动机5经由变速箱6的动力向该栽植输入箱26传递;八垄用四组(两垄为一组)的栽植传动箱27,它们与栽植输入箱26连结;秧苗栽植机构28,其设置于各栽植传动箱27的后端侧;八垄栽植用的秧苗载台29;以及田地地面平整用的浮子32,其配置于各栽植传动箱27的下表面侧。在秧苗栽植机构28上设置有栽植传动箱27,该栽植传动箱27针对一垄而具有两个栽植爪30。在栽植传动箱27上配置有与两垄相应的栽植传动箱27。栽植传动箱27旋转一圈则两个栽植爪30分别割取并夹持每一株秧苗,并将其栽植于利用浮子32进行平整后的田地地面。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前表面侧,对田地地面进行平整(地面平整)的地面平整滚筒85设置为能够进行升降移动。
从发动机5经由变速箱6的动力不仅向前车轮3以及后车轮4传递,还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栽植输入箱26传递,对此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在该情况下,从变速箱6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动力暂时向在后桥壳9的右侧上部设置的株间变速箱75传递,并从株间变速箱75向栽植输入箱26传递动力。利用该传递的动力对各秧苗栽植机构28、秧苗载台29进行驱动。在株间变速箱75中内置有:株间变速机构76,其将栽植的秧苗的株距例如切换为稀疏栽植、标准栽植或者密集栽植等;以及栽植离合器77,其使得动力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传递接合或断开(参照图6)。
此外,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外侧具备侧部标识器(marker)33。侧部标识器33具备:划线用的标识器轮体34;以及标识器臂35,其将标识器轮体34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各标识器臂35的基端侧以能够左右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外侧。侧部标识器33构成为:能够基于对驾驶操作部13所具有的作业杆16的操作进行转动而形成为作业姿势以及非作业姿势,其中,作业姿势是与田地地面接触而形成作为后续工序中的基准的轨迹的姿势,非作业姿势是使标识器轮体34上升而从田地地面离开的姿势。
如图3及图4所示,行驶机体2具备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机体框架50。各机体框架50分割为前部框架51和后部框架52这两部分。前部框架51的后端部和后部框架52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左右横长的中间连结框架53。左右一对前部框架51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前框架54。左右一对后部框架52的后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框架55。前框架54、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以及中间连结框架53构成为俯视时的四边形框状。同样地,中间连结框架53、左右两后部框架52以及后框架55也构成为俯视时的四边形框状。
如图4所示,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的靠前的部位由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连结。该各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以位于低于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的位置的方式形成为折弯成U字形的形状。各基础框架56的左右端部焊接固定于对应的前部框架51。借助近似平板状的发动机台57以及多个防振橡胶(省略图示)将发动机5搭载于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而以能够防振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后侧的基础框架56借助后中继托架60而与变速箱6的前部连结。
根据图4可知,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的靠后的部位与向变速箱6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前桥壳7连结。侧视时向斜后下方延伸的U字状框架61的左右两端部焊接固定于中间连结框架53的中央侧。U字状框架61的中间部与将变速箱6和后桥壳9连结的筒状框架8的中途部连结(参照图3以及图4)。左右两个纵框架62的上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框架55的中间部。左右横长的后桥支承框架63的中间部焊接固定于左右两个纵框架62的下端侧。后桥支承框架63的左右两端部与后桥壳9连结。此外,在左侧的前部框架51向外突出设置的踏板支承台64的下方,配置有用于降低发动机5的排气音的消音器65。
如图3及图4所示,动力转向单元66设置于在发动机5的后方配置的变速箱6的前部。虽然省略了详情,但方向盘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在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上表面立起设置的方向盘柱的内部。操纵方向盘14固定于方向盘轴的上端侧。转向操纵输出轴(省略图示)在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下表面侧向下突出。对左右的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纵的转向操纵杆68(参照图4)分别与该转向操纵输出轴连结。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70(曲轴)朝向左右方向而配置于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上。发动机5以及发动机台57的左右宽度小于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之间的内侧尺寸,发动机5的下部侧以及发动机台57以配置于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上的状态而比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更向下侧露出。在该情况下,发动机5的输出轴70(轴线)在侧视时处于与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重叠的位置。在发动机5的左右一侧面(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面),配置有与发动机5的排气系统连通的排气管69。排气管69的基端侧与发动机5的各气缸连接,排气管69的前端侧与消音器65的排气入口侧连接。
在图5所示的驾驶操作部13中,行驶主变速杆15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一侧(实施方式中为左侧)。构成为:沿形成于驾驶操作部13的引导槽83对行驶主变速杆15进行操作,由此将插秧机1的行驶模式切换为前进、中立、后退、承接秧苗以及移动的各模式。作业杆16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另一侧(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作业杆16单独承担秧苗栽植装置23的升降操作、栽植离合器77的接合断开操作以及左右侧部标识器33的选择操作之类的多种操作,并构成为能够在十字方向上进行操作。
在该情况下,若对作业杆16进行一次前倾操作,则秧苗栽植装置23下降,若再进行一次前倾操作,则栽植离合器77进行接合动作(变为动力接合状态)。相反,若对作业杆16进行一次后倾操作,则栽植离合器77进行断开动作(变为动力切断状态),若再进行一次后倾操作,则秧苗栽植装置23上升。在停止秧苗栽植装置23的升降动作的情况下,朝相反方向对作业杆16进行倾转操作。例如在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的下降动作在中途停止的情况下,只要对作业杆16进行后倾操作即可。若对作业杆16向左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左侧的侧部标识器33变为作业姿势,若再向左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左侧的侧部标识器33恢复为非作业姿势。若对作业杆16向右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右侧的侧部标识器33变为作业姿势,若再向右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右侧的侧部标识器33恢复为非作业姿势。
接下来,参照图6对插秧机1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发动机5的输出轴70从发动机5的左右两侧面向外突出。在输出轴70中的、从发动机5左侧面突出的突出端部设置有发动机输出带轮72,在从变速箱6向左侧外侧突出的变速输入轴71上设置有变速输入带轮73,传动带绕挂于两个带轮72、73。经由两个带轮72、73以及传动带而从发动机5向变速箱6传递动力。
在变速箱6内具备如下部件等:液压无级变速器40,其包括液压泵40a以及液压马达40b;行星齿轮装置41;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其分为多档对经由液压无级变速器40以及行星齿轮装置41的变速动力进行变速;主离合器43,其使得动力从行星齿轮装置41向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传递接合或断开;以及行驶制动器44,其对来自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进行制动。利用来自变速输入轴71的动力对液压泵40a进行驱动,从液压泵40a将工作油供给至液压马达40b,并从液压马达40b将变速动力输出。液压马达40b的变速动力经由行星齿轮装置41以及主离合器43而向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传递。而且,动力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向前后车轮3、4和秧苗栽植装置23这两个方向分流传递。
朝向前后车轮3、4的分流动力的一部分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差动齿轮机构45而传递至前桥壳7的前车轴36,并对左右前车轮3进行旋转驱动。朝向前后车轮3、4的分流动力的剩余部分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万向接头轴46、后桥壳9内的后驱动轴47、左右一对摩擦离合器48以及齿轮式减速机构49而传递至后桥壳9的后桥37,并对左右后车轮4进行旋转驱动。在使行驶制动器44进行动作的情况下,来自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消失,因此,对前后车轮3、4均实施制动。另外,在使插秧机1转弯的情况下,使后桥壳9内的转弯内侧的摩擦离合器48进行断开动作而使得转弯内侧的后车轮4自由旋转,并通过传递有动力的转弯外侧的后车轮4的旋转驱动而进行转弯。
在后桥壳9内具备滚筒驱动单元86,该滚筒驱动单元86具有用于使得朝向地面平整滚筒85的动力接合或断开的地面平整滚筒离合器。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传递至万向接头轴46的动力还向滚筒驱动单元86分流传递,从滚筒驱动单元86经由万向接头轴87而向地面平整滚筒85传递动力。通过地面平整滚筒85的旋转驱动而对田地地面进行平整。
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分流动力经由带万向接头轴的PTO传动轴机构74而向株间变速箱75传递。在株间变速箱75内具备:株间变速机构76,其将栽植的秧苗的株距例如切换为稀疏栽植、标准栽植或者密集栽植等;以及栽植离合器77,其使得动力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传递接合或断开。传递至株间变速箱75的动力经由株间变速机构76、栽植离合器77以及万向接头轴78而向栽植输入箱26传递。
在栽植输入箱26内具备: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其以横向输送的方式使秧苗载台29移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其以纵向输送的方式对秧苗载台29上的秧苗穴盘进行输送;以及栽植输出轴81,其将动力从栽植输入箱26向各栽植传动箱27传递。利用传递至栽植输入箱26的动力对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以及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进行驱动,连续且往返地以横向输送的方式使秧苗载台29移动,当秧苗载台29到达往返移动端(往返移动的折返点)时,间歇性地以纵向输送的方式对秧苗载台29上的秧苗穴盘进行输送。从栽植输入箱26经由栽植输出轴81的动力向各栽植传动箱27传递,由此对各栽植传动箱27的栽植传动箱27以及栽植爪30进行旋转驱动。此外,在设置有施肥装置的情况下,将动力从株间变速箱75向施肥装置传递。
接下来,参照图7对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构造进行说明。在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上具备作为液压无级变速器40的结构要素的液压泵40a和液压马达40b、以及增压泵91和作业泵92。液压泵40a、增压泵91以及作业泵92由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液压泵40a和液压马达40b经由闭环油路93而与各自的吸入侧以及排出侧连接。增压泵91与闭环油路93连接。构成为:通过与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踩踏量相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而对液压泵40a的斜板角度进行调节,由此对液压马达40b进行正转或反转驱动。
作业泵92与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进行辅助的动力转向单元66连接。动力转向单元66具备转向液压切换阀94以及转向液压马达95。通过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使转向液压切换阀94进行切换动作而使转向液压马达95进行驱动,由此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进行辅助。其结果,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简单地对左右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纵。
动力转向单元66与流量分配器96连接。流量分配器96分支出第一油路97和第二油路98。第一油路97与将工作油向升降缸39供给的升降切换阀99连接。升降切换阀99是能够在供给位置99a以及排出位置99b这两个位置间切换的四端口双位置切换式的机械式切换阀,其中,供给位置99a是将工作油供给至升降缸39的位置,排出位置99b是将工作油从升降缸39排出的位置。通过作业杆16的操作使升降切换阀99进行切换动作而使得升降缸39进行伸缩动作,由此借助升降连杆机构22而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升降移动。此外,流量分配器96、升降切换阀99收容于在变速箱6后部设置的阀单元89内。
在升降切换阀99至升降缸39的缸油路100中设置有电磁开闭阀101。电磁开闭阀101是能够在打开位置101a以及关闭位置101b这两个位置间切换的电磁控制阀,其中,打开位置101a是针对升降缸39而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排出的位置,关闭位置101b是停止工作油针对升降缸39的供给排出的位置。因此,若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使得电磁开闭阀101处于打开位置101a,则升降缸39能够进行伸缩动作,从而秧苗栽植装置23能够进行升降移动。若不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利用复位弹簧103使电磁开闭阀101处于关闭位置101b,则升降缸39被保持为无法进行伸缩动作,从而秧苗栽植装置23在任意的高度位置停止升降。
此外,在缸油路100中的电磁开闭阀101与升降缸39之间,借助储液器油路104而将储液器105连接。在升降缸39内的工作液压急剧变动时,利用储液器105将工作液压的变动吸收,通过升降切换阀99以及电磁开闭阀101的组合而使升降缸39顺畅地进行伸缩动作,由此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轻快地进行升降移动。
流量分配器96的第二油路98与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倾斜姿势进行控制的转动控制单元106连接。在转动控制单元106中内置有将工作油向转动缸108供给的电磁控制阀107。通过电磁控制阀107的切换动作而使与转动控制单元106一体设置的转动缸108进行动作,其结果,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保持为水平姿势。此外,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还具备溢流阀、流量调整阀、单向阀、机油过滤器等。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1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结构进行说明。秧苗栽植装置23具备栽植框架111,该栽植框架111将八垄用四组的栽植传动箱27的前端之间连结。栽植框架11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栽植框架111的中央部安装有栽植输入箱26。栽植输入箱26使如下部件旋转: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的横送轴,其进行秧苗载台29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向输送;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的纵向输送驱动轴80a,其进行秧苗载台29上的秧苗的纵向输送;以及秧苗栽植机构28的栽植输出轴81。
栽植深度调节轴121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栽植传动箱27的前端部下侧。在各浮子32a、32b后端部上表面配置的托架113a、113b借助栽植深度调节连杆114a、114b而与栽植深度调节轴121连结。另外,进行基准栽植深度的调节的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基端部固定于栽植深度调节轴121。利用后述的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使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以栽植深度调节轴121为转动支点转动而对其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对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位置进行调节,借助栽植深度调节轴121以及栽植深度调节连杆114a、114b而将托架113a、113b的高度位置、进而将浮子32a、32b(被调节体)配置于期望的栽植深度设定高度。在中央浮子32a的前端部安装有升降传感器115的传感臂。升降传感器115对浮子倾斜角度(栽植深度)的变化进行检测。此外,在侧部浮子32b的前端部安装有对侧部浮子32b前端部的上下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浮子融通机构116。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23上设置有秧苗取出调节件132,该秧苗取出调节件132使秧苗载台29下端的秧苗取出板131(被调节体)上下移动而对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秧苗取出调节件132固定于引导杆134上部,该引导杆134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引导部件133,该引导部件133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栽植传动箱27。秧苗取出调节凸轮135的基端部固定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秧苗取出调节轴136。秧苗取出调节凸轮135的前端部插入于秧苗取出调节件132。另外,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基端部固定于秧苗取出调节轴136。利用后述的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对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位置进行调节,借助秧苗取出调节轴136以及秧苗取出调节凸轮135使秧苗取出板131、秧苗取出调节件132以及引导杆134上下移动,由此进行对栽植爪30所取出的相当于1株的秧苗量的调节。秧苗取出调节轴136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栽植传动箱27上部固定设置的各轴承板。
接下来,对转动控制装置109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联结器托架38下端部借助转动支点轴14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固定设置于栽植框架111大致中央的支点部件141连结。在设置于联结器托架38上端侧的安装座143上安装有液压转动缸108。缸108的活塞145前端与安装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臂146的固定托架147连结。转动臂146的两端固定于在栽植框架11两端部分别立起设置的秧苗载台侧部框架157、157的中途部。对复合运动型的缸108进行往返驱动的转动控制单元106与缸108设置为一体。在固定设置于安装座143上表面的支承板148、与隔着导轨151中央而设置于秧苗载台29里侧面的上部导轨151的一对弹簧钩之间,张紧设置有转动修正弹簧149。构成为:当振子型转动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出秧苗栽植装置23的倾斜时,对缸108的活塞145进行前进或后退控制而使秧苗栽植装置23绕转动支点轴142向左右侧摆动,由此实现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水平保持。
另外,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以及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与栽植输入箱26连接。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的输送体79a与秧苗载台29的背面下部侧连结,在沿着上部导轨151以及下部导轨152的左右宽度方向上以横向输送的方式使秧苗载台29移动。因此,连续且往返地以横向输送的方式对秧苗载台29上的秧苗穴盘进行输送。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秧苗载台横框架158的左右端部分别固定于两个秧苗载台侧部框架157、157的上端部。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安装于秧苗载台横框架158。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是作为对秧苗载台29是否到达左右方向一侧的移动端进行检测的接近端部检测单元的接触式的传感器。
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具有向上延伸的感测体159a。若感测体159a与固定于上部导轨151的L字状的抵接臂160接触而克服弹性进行避让转动,则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进行接通动作而检测出秧苗载台29已到达左右方向一侧的移动端。若向左右方向另一侧以横向输送的方式使秧苗载台29移动而使得抵接臂160与感测体159a分离,则感测体159a借助弹性复原力而进行复原转动,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67进行断开动作。在该实施方式中,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配置于秧苗载台横框架158的靠右的部位,抵接臂160在比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更靠右侧的位置配置于上部导轨151的靠右的部位。在抵接臂160与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的感测体159a接触的状态下,秧苗载台29向行驶机体2的左侧外侧露出。
另一方面,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的纵向输送驱动轴80a固定有一对纵向输送驱动凸轮80b。若秧苗载台29到达往返移动端(往返移动的折返点),则由纵向输送驱动轴80a对各纵向输送驱动凸轮80b进行旋转驱动。此时,驱动凸轮80b与从动凸轮153抵接而对秧苗纵向输送带155进行驱动,由此间歇性地以纵向输送的方式对秧苗载台29上的秧苗穴盘进行输送。借助联动线材156而将固定于秧苗取出调节轴136的秧苗取出联动凸轮138和安装于纵向输送辊轴154的从动凸轮153连结,使得秧苗纵向输送量也与秧苗取出量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由此进行与秧苗取出量相应的适当的秧苗纵向输送。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20,对具有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的调节致动器机构组的结构进行说明。调节致动器机构组161具备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以及致动器机构罩162。调节致动器机构组161在比转动支点轴142更靠左侧的位置安装于栽植框架111。在调节致动器机构组161中,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在左右方向上相邻配置。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配置为比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更靠行驶机体2中央侧。
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具有进给丝杠172、182、滑移件173、183(滑动件)、电动马达174、184、进给丝杠上部支承部件175、185、进给丝杠下部支承部件176、186。利用电动马达174、184使进给丝杠172、182旋转,由此使得滑移件173、183在进给丝杠172、182上进行直线运动。进给丝杠上部支承部件175、185将进给丝杠172、182的上端侧(电动马达侧)支承为旋转自如。进给丝杠下部支承部件176、186将进给丝杠172、182的下端部支承为旋转自如。此外,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可以是如下结构:取代电动马达174、184而具备使进给丝杠172、182旋转的液压马达。
致动器机构罩162具备马达罩部件163、进给丝杠罩部件164以及罩凸条部件165。进给丝杠罩部件164具备:上表面164a,其配置为前低后高;左侧面164b,其后下端部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栽植框架111上表面;以及右侧面164c,其后下端部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栽植输入箱26左侧面。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的进给丝杠172、182、滑移件173、183、进给丝杠上部支承部件175、185以及进给丝杠下部支承部件176、186配置于上表面164a的背面侧。进给丝杠上部支承部件175、185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上表面164a背面的上端部,进给丝杠下部支承部件176、186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上表面164a背面的下端部。在上表面164a形成有沿进给丝杠172开口的滑移件旋转防止槽164d、以及沿进给丝杠182开口的滑移件旋转防止槽164e。滑移件173、183的旋转防止突起部173a、183a插入于滑移件旋转防止槽164d、164e。
利用螺栓将马达罩部件163的前表面下端部紧固连结于进给丝杠罩部件164的上表面164a上端侧,以将电动马达174、184覆盖。罩凸条部件165的前端部在进给丝杠下部支承部件176、186的固定位置之间焊接固定于进给丝杠罩部件164的上表面164a的背面下端部,后端部借助螺栓而紧固连结于栽植框架111前表面。
参照图17及图18对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的动作进行说明。前述的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借助融通机构而与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的滑移件173连结。基端部固定于栽植深度调节轴121的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前端部在栽植框架111的上方侧,配置于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右侧附近。向前下方延伸的棒状部件123的基端部安装于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前端部。向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侧突出设置的销部件124安装于棒状部件123的前端部。另一方面,具有供销部件124的前端部卡合的槽的卡合部件173b安装于滑移件173。这样,将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的滑移件173和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连结。
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根据利用配置于驾驶操作部13的栽植深度调节刻度盘177(参照图5)调节的设定栽植深度并通过对电动马达174的驱动使进给丝杠172旋转而使得滑移件173移动。例如利用安装于进给丝杠罩部件164的左侧面164b的作为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栽植深度传感器178(此处为电位计)对滑移件173的位置进行检测。若卡合部件173b与滑移件173一起移动,则借助销部件124以及棒状部件123使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以栽植深度调节轴121为转动支点旋转而对其位置进行调节。通过栽植深度调节轴121的旋转而使栽植深度调节轴121以及前述的栽植深度调节连杆114a、114b旋转,由此将浮子32配置于与利用栽植深度调节刻度盘177设定的设定栽植深度相应的设定栽植深度位置。
参照图19及图20对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动作进行说明。前述的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借助融通机构而与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滑移件183连结。向前方延伸设置的连结部件139的基端部安装于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连结部件139的前端部在比栽植框架111更靠上方的位置配置于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左侧附近。在连结部件139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连结部件139的长度方向的长孔139a。另一方面,插入于长孔139a的卡合销部件183b借助销支承部件183c而设置于滑移件183。将卡合销部件183b插入于连结部件139的长孔139a,由此将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滑移件183和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连结。
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根据利用配置于驾驶操作部13的秧苗取出量调节刻度盘187(参照图5)调节的设定秧苗取出量,通过对电动马达184的驱动使进给丝杠182旋转而使得滑移件183移动。若卡合销部件183b与滑移件183一起移动,则借助连结部件139使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以秧苗取出调节轴136为转动支点进行旋转而对其位置进行调节。通过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旋转并借助秧苗取出调节轴136而使秧苗取出调节凸轮135旋转,从而将秧苗取出板131配置于与利用秧苗取出量调节刻度盘187所设定的设定秧苗取出量相应的设定秧苗取出量位置。此外,例如,借助传感器托架189而安装于栽植框架111的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此处为电位计)对基端部固定于秧苗取出调节轴136的检测用棒状部件188的前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由此检测出滑移件183的位置。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具备: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其对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其对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操作人员能够通过使各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工作而简便地进行作为被调节体的浮子32a、32b、秧苗取出板131的位置调节。而且,操作人员能够通过使各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工作而简便地进行秧苗取出调节以及栽植深度调节。并且,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和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对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的维持管理,从而维护性得到提高。另外,例如在配置有罩等调节致动器机构保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利用1个保护部件对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加以保护,与针对每个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而配置保护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在插秧机1中,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具备:进给丝杠172、182;以及通过进给丝杠172、182的旋转而进行直线运动的滑移件173、183。而且,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使滑移件173、183进行移动,由此使得调节部件122、137以横长地配置于秧苗栽植装置23的调节轴121、136为转动支点而进行圆弧运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调节部件122、137进行圆弧运动。而且,由于不需要复杂的连杆机构,因此,从设置空间、功能可靠性的观点来看较为有利。
并且,由于利用融通机构将滑移件173、183和调节部件122、137连结,因此,能够与滑移件173、183的移动所引起的位置变化对应、且以简单的构造而实现滑移件173、183和调节部件122、137的连结。此外,在本申请发明中,也可以利用融通机构以外的连结机构将滑动件(滑移件)和调节部件连结。
另外,如图18所示,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的滑移件173的直线运动方向配置为:与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销部件124)的圆弧运动方向的切线方向、例如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圆弧运动轨道上的中央部位置处的切线方向平行。由此,能够在高效的方向上对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进行操作,能够将针对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操作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对于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也一样,滑移件183的直线运动方向可以配置为:与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圆弧运动方向的切线方向、例如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圆弧运动轨道上的中央部位置处的切线方向平行。另外,将滑移件173、183和调节部件122、137连结的融通机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例如,可以利用与将滑移件183和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连结的融通机构同样的结构对滑移件173和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进行连结,另外,也可以利用与将滑移件173和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连结的融通机构同样的结构对滑移件183和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进行连结。
另外,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具备将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覆盖的致动器机构罩162,因此,能够保护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不受泥水等影像。此处,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相邻配置,致动器机构罩162将两个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覆盖。这样利用共用的罩162将两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覆盖的结构与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由不同的罩部件覆盖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中,如图2、图8及图9所示,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配置于从后车轮4的轨迹上离开的位置,另外,配置于侧视时由后车轮4、秧苗载台29以及浮子32包围的空间内。这样,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配置于泥水等的飞溅、来自外部的干扰较少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泥水等向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的附着的减少、对来自外部的干扰的抑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中,如图9所示,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以及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相对于转动控制装置109的转动支点轴142分开配置于左右侧,因此,能够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平衡、进而使得插秧机1整体的左右平衡变得良好,能够实现稳定的行驶以及高精度的转动控制。
如上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根据利用秧苗取出量调节刻度盘187所调节的设定秧苗取出量(秧苗取出板131的目标位置)并通过电动马达184的驱动使进给丝杠182旋转,由此使得滑移件183移动,进而使得秧苗取出板131升降。另外,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根据利用栽植深度调节刻度盘177所调节的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浮子32的目标位置)并通过电动马达174的驱动使进给丝杠172旋转,由此使得滑移件173移动,进而使得浮子32(32a、32b)升降。
如图21所示,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电动马达184和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的电动马达174由具备秧苗取出调节控制部201和栽植深度调节控制部207的控制部200进行驱动控制。控制部200例如是具备执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存储控制程序、各种数据的ROM(Read Only Memory)、临时存储控制程序、各种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输入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该控制部200进行插秧机1的整体控制。
调节刻度盘177、187、栽植深度传感器178、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不灵敏区调节器202、208、接近端部检测传感器159、调节致动器机构171、181的电动马达174、184等与控制部200电连接。在对后述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的幅度等进行变更时使用不灵敏区调节器202、208。此外,图21是与秧苗取出调节控制和栽植深度调节控制相关的示意功能框图,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除了上述部件以外,各种传感器、驱动装置等也与控制部200电连接。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手动操作对秧苗取出板、浮子等设置为能够升降且能对位置进行调节的被调节体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然而,在现有结构中,受因被调节体的自重、秧苗穴盘量等而引起的机械方面的晃动、挠曲等的影响,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量和被调节体的实际的升降量出现大幅偏差,有时无法使被调节体按照操作人员的期望而升降。关于被调节体的位置调节,接下来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减弱了晃动、挠曲等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位置控制。
图22是用于对秧苗取出调节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作为升降检测传感器的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对检测用棒状部件188的前端部的位置、进而对秧苗取出板131、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的位置等进行检测。另外,借助连结部件139而将滑移件183与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37连结。此处,出于方便的考虑而利用滑移件183的位置对秧苗取出调节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2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出于方便的考虑而示出了较大的不灵敏区幅度。
在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的检测范围内,设定针对与秧苗取出板131的目标位置对应的升降目标值203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204。不灵敏区204的中央值204c设定为偏离升降目标值203。能够以使得不灵敏区204的上升侧边界值204u或下降侧边界值204d接近升降目标值203(不灵敏区204的下降侧边界值204d或者上升侧边界值204u远离升降目标值203)的方式设定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的不灵敏区204。即,能够将在隔着升降目标值203的两侧分配的不灵敏区204的分配幅度W204a、W204b设定为各不相同的幅度。
在图22的实施方式中,以使得上升侧边界值204u接近升降目标值203且使得下降侧边界值204d远离升降目标值203的方式设定不灵敏区204。不灵敏区204的第一分配幅度W204a小于第二分配幅度204b。不灵敏区204的中央值204c位于第二分配幅度W204b侧。
通过上述设定,在为了使秧苗取出量减少(减少相当于1株的秧苗量)而使秧苗取出板131上升的情况下,上升侧边界值204u接近升降目标值203,因此,能够检测至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尽量接近升降目标值203为止。例如在使载置有秧苗穴盘的状态下的秧苗取出板131上升的状态下,在预测到因载荷的影响而使得秧苗取出板131难以进行上升移动的基础上,直至秧苗取出板131尽量接近目标位置为止而能够对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电动马达184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秧苗取出板131上升至目标位置。
相反,在为了增大秧苗取出量而使秧苗取出板131下降的情况下,下降侧边界值204d远离升降目标值203,因此,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81的电动马达184相对于目标位置而提前停止驱动,但是,例如在使得载置有秧苗穴盘状态下的秧苗取出板131下降的状态下,因载荷的影响而使得秧苗取出板131顺畅地下降,因此,即使下降侧边界值204d远离升降目标值203,也能够使秧苗取出板131下降至目标位置。
因此,在秧苗取出板131上升时(减少相当于1株的秧苗量)以及下降时(增多相当于1株的秧苗量),与不灵敏区204的分配幅度在上升侧和下降侧相同的情况相比,均能够抑制因机械方面的晃动、挠曲、控制方面的时滞等引起的不良影响,即使未进行以往的手动操作时的过冲操作,也能实现秧苗取出板131的适当且高精度的位置调节,进而能够实现适当的秧苗取出量的调节。
图23是用于对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使得上升侧边界值204u远离升降目标值203、且使得下降侧边界值204d接近升降目标值203的方式设定不灵敏区204。不灵敏区204的第一分配幅度W204a大于第二分配幅度204b。不灵敏区204的中央值204c位于第一分配幅度W204a侧。这样,还能够与图22的实施方式相反地针对升降目标值203分配不灵敏区204。另外,还能够以增大或缩小的方式对不灵敏区204的幅度(上升侧边界值204u至下降侧边界值204d的幅度)本身进行变更。例如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利用秧苗取出不灵敏区调节器202(参照图21)对不灵敏区204的幅度、第一分配幅度以及第二分配幅度W204a、W204b进行变更。
另外,还可以利用秧苗取出不灵敏区调节器202(参照图21)对中央值相对于不灵敏区204(参照图22)、不灵敏区205、206的幅度、升降目标值203的位置(分配幅度)进行变更。秧苗取出不灵敏区调节器202例如可以是与秧苗取出量调节刻度盘187同样的构造,也可以是能够选择预先存储于秧苗取出调节控制部201(控制部200)的多个不灵敏区信息的结构。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对秧苗取出不灵敏区调节器202进行操作而任意地设定秧苗取出调节控制的不灵敏区,从而容易设定期望的秧苗取出量(相当于1株的秧苗量)。
此外,图22、图23所示的不灵敏区204是一个例子,分配幅度W204a和204b的大小关系并不限定于图22、图23所示的关系。
另外,关于栽植深度调节,与秧苗取出调节相同,针对调节秧苗的栽植深度的浮子32的升降目标值而设置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并将该不灵敏区的中央值设定为偏离升降目标值(浮子32的目标位置)。在该情况下,利用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栽植深度调节刻度盘177、栽植深度传感器178、栽植深度调节控制部207、栽植深度不灵敏区调节器208等,针对浮子32的目标位置而设定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另外,可以利用栽植深度不灵敏区调节器208而任意地进行上述不灵敏区的变更。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作为被调节体的浮子32、作为设定秧苗取出板131的目标位置的位置设定器的容量(volume)式的调节刻度盘177、187,但是,在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位置设定器并不限定于容量式的结构。该位置设定器只要能够设定被调节体的目标位置即可,例如可以是输入数值的输入装置等任意结构。另外,栽植深度传感器178、秧苗取出板传感器190并不限定于电位计,只要能够对被调节体的位置进行检测,则可以是任意升降检测传感器。
本申请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具体化为各种方式。各部分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未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1…插秧机;2…行驶机体;4…后车轮;23…秧苗栽植装置;29…秧苗载台;32、32a、32b…浮子(被调节体);79…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109…转动控制装置;121…栽植深度调节轴;122…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31…秧苗取出板(被调节体);136…秧苗取出调节轴;137…秧苗取出调节部件;142…转动支点轴;162…致动器机构罩;171…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2、182…进给丝杠;173、183…滑移件(滑动件);178…栽植深度传感器(升降检测传感器);181…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190…秧苗取出板传感器(升降检测传感器);203…升降目标值;204…不灵敏区。

Claims (10)

1.一种插秧机,在行驶机体上连结有具备被调节体的秧苗栽植装置,该被调节体的位置随着调节部件的位移而被调节,其中,
所述插秧机具备对所述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致动器机构,
作为所述被调节体,具备:浮子,其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板,其对从设置于所述秧苗栽植装置的秧苗载台取出的相当于1株的秧苗取出量进行调节,
作为所述调节部件,具备:栽植深度调节部件,其对所述浮子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部件,其对所述秧苗取出板的位置进行调节,
作为所述调节致动器机构,具备: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其对所述栽植深度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其对所述秧苗取出调节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
所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相邻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所述调节致动器机构具备进给丝杠和滑动件,通过所述进给丝杠的旋转而使该滑动件进行直线运动,通过使所述滑动件移动而使得所述调节部件以横长地配置于所述秧苗栽植装置的调节轴为转动支点进行圆弧运动,
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调节部件由融通机构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具备将所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覆盖的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以所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为前后方向时,具备对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进行支承的后车轮,
所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和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从所述后车轮的轨迹上离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所述秧苗栽植装置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连结,在比所述秧苗载台更低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浮子,
所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配置于侧视时由所述后车轮、所述秧苗载台以及所述浮子包围的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具备: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其对所述秧苗载台进行左右方向上的横向输送;以及转动控制装置,其对所述秧苗栽植装置的左右倾斜进行调节,
所述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以及所述秧苗取出调节致动器机构和所述秧苗台横向输送机构相对于所述转动控制装置的转动支点轴分开配置于左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具备对设置为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所述被调节体的升降状态进行检测的升降检测传感器,
所述调节致动器机构使所述调节部件进行位移而使得所述被调节体进行升降移动,
当将针对升降目标值的控制方面的不灵敏区设定于所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时,使得所述不灵敏区的中央值偏离所述升降目标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在为了减小秧苗取出量而使所述秧苗取出板上升的情况下,以所述不灵敏区的上升侧边界值接近所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所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所述不灵敏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在为了增大秧苗取出量而使所述秧苗取出板下降的情况下,以所述不灵敏区的下降侧边界值远离所述升降目标值的方式设定所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所述不灵敏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其中,
能够对所述升降检测传感器的所述不灵敏区的幅度进行变更。
CN201780004120.0A 2016-02-03 2017-02-01 插秧机 Active CN109068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8775 2016-02-03
JP2016018775A JP6579972B2 (ja) 2016-02-03 2016-02-03 田植機
JP2016-018774 2016-02-03
JP2016018774A JP6579971B2 (ja) 2016-02-03 2016-02-03 田植機
PCT/JP2017/003619 WO2017135308A1 (ja) 2016-02-03 2017-02-01 田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8582A CN109068582A (zh) 2018-12-21
CN109068582B true CN109068582B (zh) 2021-12-03

Family

ID=5949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4120.0A Active CN109068582B (zh) 2016-02-03 2017-02-01 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77951B1 (zh)
CN (1) CN109068582B (zh)
WO (1) WO20171353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13517A (ko) * 2018-03-27 2019-10-08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승용형 이앙기 및 모종 식부 장치
CN108834504A (zh) * 2018-07-12 2018-11-20 张长清 水稻插秧机与动力船板组合防陷防淤机构
CN112997647A (zh) * 2021-04-30 2021-06-22 石河子大学 一种直插式取苗机构
CN114097373A (zh) * 2021-11-26 2022-03-01 江苏玖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乘坐式插秧机用便于调节的秧苗盛放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6314A (ja) * 1994-02-28 1995-09-12 Kubota Corp 田植機
JPH09294432A (ja) * 1996-04-30 1997-11-18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202931775U (zh) * 2012-04-27 2013-05-1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步行式插秧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80516A (ja) * 1975-01-09 1976-07-14 Iseki Agricult Mach Naeueki
JP3378351B2 (ja) 1994-04-13 2003-02-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
JP5960416B2 (ja) * 2011-11-29 2016-08-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14187888A (ja) * 2013-03-26 2014-10-06 Yanmar Co Ltd 田植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6314A (ja) * 1994-02-28 1995-09-12 Kubota Corp 田植機
JPH09294432A (ja) * 1996-04-30 1997-11-18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202931775U (zh) * 2012-04-27 2013-05-1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步行式插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59849A (ko) 2018-06-05
WO2017135308A1 (ja) 2017-08-10
CN109068582A (zh) 2018-12-21
KR102077951B1 (ko)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8582B (zh) 插秧机
JP6579971B2 (ja) 田植機
KR101196463B1 (ko) 작업기
JP5418214B2 (ja) 乗用田植機
KR100375582B1 (ko) 수전작업기
JP6579972B2 (ja) 田植機
JP4646798B2 (ja) 移植機
JP2008253231A (ja) 走行車体
JP6142749B2 (ja) 苗移植機
JP6372589B2 (ja) 苗移植機
JP4470460B2 (ja) 苗植機の植付伝動装置
JP6132008B2 (ja) 苗移植機
JP2007295816A (ja) 苗植機
JP6171845B2 (ja) 苗移植機
JP6020487B2 (ja) 苗移植機
JP2013198463A (ja) 苗移植機
JP6424785B2 (ja) 苗移植機
JP2009178095A (ja) 走行車両
JP5736842B2 (ja) クラッチ
JP2018174761A (ja) 作業車両
JP2007282583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5143340A5 (zh)
JP2007300873A (ja) 苗移植機
JP3815173B2 (ja) 苗移植機
JP3433488B2 (ja) 苗移植機の昇降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YANMA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