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3717B - 扶手 - Google Patents

扶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3717B
CN108883717B CN201780021195.XA CN201780021195A CN108883717B CN 108883717 B CN108883717 B CN 108883717B CN 201780021195 A CN201780021195 A CN 201780021195A CN 108883717 B CN108883717 B CN 108883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frame
main frame
shaft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11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3717A (zh
Inventor
野中秀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1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90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15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104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3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3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3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3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4Supports for the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67Angle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一种扶手,该扶手固定于在座椅框架上设置的单向离合器(1)的轴(20),所述扶手可与所述轴(20)一起相对于座椅框架转动。所述扶手构造成可被所述单向离合器(1)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扶手在向下的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扶手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转动。所述扶手包括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100);以及厚度大于主框架(100)厚度的加固框架(200),所述加固框架(200)和主框架(100)彼此叠置。所述加固框架(200)被固定于轴(20)。

Description

扶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相对于座椅框架转动的扶手。
背景技术
在各种类型的扶手中,已知一种扶手设置在汽车座椅上并构造为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锁定状态下当扶手在特定角度范围内使用时限制扶手在向下方向上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当不使用扶手并且其在所述特定角度范围以外的范围内时允许该扶手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转动。
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扶手包括线圈形状的被绕在锁鼓的外周表面上的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作为限制扶手在向下方向上转动的机械单元(即单向离合器)。在这种结构中,当扶手在锁定状态下时,随着锁定弹簧绕紧以收紧锁鼓时扶手在锁定弹簧收紧的方向上的转动被限制,而扶手在锁定弹簧放松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允许。另一方面,锁定弹簧在扶手处于解锁状态下时比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更放松,以允许扶手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的转动。
更具体地,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单向离合器包括固定到座椅框架的安装硬件、固定在该安装硬件的锁鼓、可相对于该锁鼓转动的底板、绕锁鼓外周表面并具有固定于基板的一端和作自由端的另一端的锁定弹簧,以及接合于基板并固定有扶手框架的盖板。在这种结构中,所述盖板的弹簧引导件在锁定弹簧放松的方向上持续推动锁定弹簧的自由端,以便保持解锁状态。另一方面,当锁定弹簧的自由端被锁鼓的回位凸轮推动并移动以释放弹簧引导件对锁定弹簧的保持时,锁定弹簧收紧而进入锁定状态。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件:WO2014/024709 A1
发明内容
希望所述可转动扶手制造得尽可能轻,以使该扶手可以被轻松操作。据说常规技术使得,可以减少机械单元的厚度从而减少整个单元的重量以及扶手的重量。然而,在确保扶手靠近锁鼓(轴)的部分的刚性的同时,机械单元在扶手上的设置难以进一步减少扶手的重量。
除了锁鼓、锁定弹簧和设置有弹簧引导件的盖板,常规结构进一步包括固定在座椅框架的安装硬件和耦接于盖板的基板。因此,不利地增加了零件数量。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扶手,该扶手可以在确保靠近轴的部分的刚性的同时减少其重量。
增加扶手组装工作的简易性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提高扶手框架的刚性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减少扶手的尺寸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提高使用者在将其手臂放在扶手上时所体验的强健性和稳定感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进一步地,本发明旨在提供使用一种单向离合器,该种单向离合器利用固定在轴的外周表面上的锁定弹簧收紧力以限定可转动框架相对于座椅框架的转动,其中零件数量得以减少。
减少锁定弹簧的接触噪音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减少该单向离合器的尺寸也是本发明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任一目的,将根据本发明的扶手固定在单向离合器的轴上,而该单向离合器设置于座椅框架上。扶手可与轴一起相对于座椅框架转动并可被单向离合器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扶手在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扶手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扶手包括: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以及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彼此叠置,其中所述加固框架被固定于轴。
通过该构造,由于所述轴固定在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框架,加固框架确保了扶手的靠近轴的部分的刚性。进一步地,单向离合器设置在座椅框架上,即,不设置在扶手上,并且可以借助于加固框架把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制造得厚度更小、重量更轻,从而使得扶手可以在整体上在重量上减轻。
在上述扶手中,所述加固框架可以具有卡合孔,设置在所述轴的端部上的突出部与所述卡合孔卡合,并且所述主框架可以具有所述突出部延伸穿过的通孔。
通过该构造,由于与加固框架卡合的轴的突出部穿过主框架的通孔而设置,该突出部可以确定主框架和加固框架相对于彼此的位置。这可以增加扶手组装工作的简易性。
在上述扶手中,通孔和卡合孔可以设置在与在所述轴的端部上设置的多个突出部相对应的多个位置上,并布置在中心与扶手的转动中心重合的圆上。
通过这种构造,主框架和加固框架的位置可以轻松准确地确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扶手组装工作的简易性。
在上述扶手中,主框架可以包括第一基部、第一侧壁部和第一折回部,所述第一侧壁部设置在第一基部的在与第一基部的纵向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从第一基部的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折回部从第一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一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以及,所述加固框架可以包括第二基部、第二侧壁部和第二折回部,所述第二基部叠置于所述第一基部并固定于所述轴,所述第二侧壁部设置在第二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从第二基部的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二侧壁部和第一侧壁部彼此叠置,并且所述第二折回部从第二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所述第二折回部的端部指向所述第二基部,第二折回部和第一折回部彼此叠置。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可以在第一折回部和第二折回部彼此叠置的第一接合部处接合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可以具有形成在第一接合部的端部与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中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
与第一接合部的端部被折回直到其接触第一侧壁部或第二侧壁部的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这种构造可以提高扶手的框架刚性。
在上述扶手中,主框架可以包括第三侧壁部和第三折回部,所述第三侧壁部设置在第一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从该第一基部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折回部从第三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三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以及,加固框架可以包括第四侧壁部和第四折回部,所述第四侧壁部设置在第二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从该第二基部的该另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四侧壁部和第三侧壁部彼此叠置,所述第四折回部从第四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四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二基部,所述第四折回部和第三折回部彼此叠置。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可以在第一接合部处和第二接合部处接合在一起,在第二接合部处第三折回部和第四折回部彼此叠置,并且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可以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
通过这种构造,由于主框架和加固框架可以牢固接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扶手框架的刚性。
上述扶手可以进一步包括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构造成接触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以限制扶手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并且从扶手转动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止动部可以配置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
通过这种构造,由于止动部可以紧凑布置,可以减少扶手的尺寸。进一步地,由于止动部被配置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设置,并分别接合了主框架和加固框架,可以防止由于施加在止动部上的力引起的主框架和加固框架从彼此位移。
上述扶手可以进一步包括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构造成接触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以限制扶手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并且主框架可以包括第一基部。加固框架可以包括叠置于第一基部并固定于轴的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和座椅框架配置在第一基部的相对侧。进一步地,止动部可以包括从第二基部向座椅框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通过所述构造,由于止动部由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板形成,即使对扶手施加大力,止动部可以在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扶手的转动。这可以提高使用者在将其手臂放在扶手上时所体验的强健性和稳定感。进一步地,施加在止动部的力可以通过第一突出部接收,也就是,通过加固框架接收,从而可以因此减少主框架的厚度。因此,可以将扶手在重量上制造得较轻。
在上述扶手中,止动部可以进一步包括从第一基部向座椅框架突出的中空的第二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一突出部可以装配在于第二突出部的反向侧中形成的凹部中。
通过所述构造,由于止动部形成为双壁结构,可以提高止动部的刚性。这可以更稳定地限制扶手的转动,从而当使用者将其手臂放在扶手上时所体验的强壮性和稳定感得以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扶手中,主框架可以包括离扶手转动中心更近的近端部和离转动中心更远的远端部,并且止动部可以在主框架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转动中心和远端部之间。
这种构造可以将从止动部到远端部的距离短于从转动中心到远端部的距离,使得当止动部限制扶手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时,即使对扶手施加力,扶手的框架也不太可能变形。这可以提高使用者在将其手臂放在扶手上时所体验的强健性和稳定感。进一步地,由于减少了所需的刚性,可以进一步使主框架的厚度更小。因此,可以将扶手制造得更轻。
在上述扶手中,主框架可以包括离扶手转动中心更近的近端部、离转动中心更远的远端部,以及沿着主框架的纵向方向成直线配置的多个减重孔。多个减重孔可以包括离远端部最近并在纵向方向上拉长的第一减重孔和位于第一减重孔和转动中心之间的多个第二减重孔,该第二减重孔在尺寸上比第一减重孔小。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主框架具有多个减重孔,可以进一步将扶手制造得更轻。位于相邻减重孔之间的部分形成了在正交于主框架纵向方向的宽度方向上连接的加固部,在主框架的纵向方向上每单元长度上加固部在形成有多个第二减重孔的近端侧的数量比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减重孔的远端侧的数量大。这可以提高可能受到大的弯曲力矩的扶手框架的近端部侧的刚性。
在上述扶手中,加固框架可以设置得比多个减重孔更靠近近端部。
通过这种构造,由于在主框架的设置有加固框架的部分中未形成减重孔,可以提高靠近轴的扶手框架的刚性。
本发明还设置一种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用于可相对于座椅框架转动的可转动框架,该单向离合器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可转动框架在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该可转动框架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所述单向离合器包括:固定于座椅框架的静态框架;固定于所述转动框架并相对于所述静态框架可转动的轴;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包括在轴外周表面上装配的线圈部、固定于静态框架的固定端部和未固定于所述静态框架的自由端部,所述锁定弹簧构造为在所述线圈部收紧轴的情况下限制所述转动框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转动;作用部,所述作用部设置在轴上并构造为按压自由端部以扩大锁定弹簧的直径;以及保持部,该保持部与自由端部在线圈部的圆周方向上可卡合以保持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的直径已经通过作用部扩大到扩大状态,其中所述保持部设置在静态框架上。
由于保持扩大状态下锁定弹簧的保持部设置在固定于座椅框架的静态框架上,与保持部设置在静态框架之外的构件上的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这种构造可以减少用于单向离合器的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保持部可以与静态框架一体形成。
与将保持部固定从而将其设置于静态框架上的替换性构造相比,这种构造可以减少用于单向离合器的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保持部可以具有第一保持表面和第二保持表面,所述第一保持表面构造为单向离合器处于解锁状态时与自由端部在圆周方向上卡合,从而将锁定弹簧保持在扩大状态,所述第二保持表面从第一保持表面延伸并构造为当单向离合器处于锁定状态时在锁定弹簧的轴向方向上接触自由端部,从而保持该自由端部以在轴向方向上变形,其中所述第二保持表面倾斜使得,随着远离第一保持表面一定距离而自由端部变形更多。
通过这种构造,当锁定弹簧的自由端部从被第一保持表面支承的位置移到被第二保持表面支承的位置时,通过锁定弹簧的收紧力,自由端部沿第二保持表面在远离第一保持表面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轴被锁定弹簧由所述锁定弹簧的收紧力收紧。然而,由于第二保持表面倾斜使得,自由端部随着远离第一保持表面一定距离变形更多,可以防止自由端部的突然运动。因此,当在扩大状态下的锁定弹簧收紧时,防止锁定弹簧突然接触轴,从而可以减少锁定弹簧的接触噪音。
上述单向离合器可以进一步包括螺母,用于将轴固定于可转动框架的螺栓固定于所述螺母,并且轴可以具有管状并且螺母可以配置在轴的内侧。
通过这种构造,与将螺母配置在轴的外侧(周围)的替换性构造相比,所述单向离合器可以在尺寸上制造得更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轴在锁定弹簧的轴向方向上具有端部,并且该端部的部分可以向内弯曲以形成弯曲部,并且所述螺母可以接合于所述弯曲部。
这种构造能够免除用于将螺母接合到轴的零件的设置需求,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静态框架可以包括与固定端部卡合的凹部。
通过这种构造,使锁定弹簧的固定端部与静态框架的凹部相卡合,从而静态地将固定端部固定于静态框架。这种构造能够免除用于保持固定端部的零件的设置需求,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轴可以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构造为在圆周方向上与自由端部相卡合,以限制可转动臂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
这种构造能够免除用于限制可转动臂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的零件的设置需求,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单向离合器中,静态框架可以是构成座椅框架的侧向框架的侧框架。作为替代,静态框架可以是构造为容纳轴和锁定弹簧的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座椅框架和可转动框架之间并固定于座椅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种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包括说明扶手收装操作的视图(a)以及说明扶手展开操作的视图(b)。
图3是扶手框架和单向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扶手框架的近端部和单向离合器的轴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扶手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X-X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的线Y-Y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单向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保持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
图11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已经从位置A转到不到位置B的位置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至(c)。
图12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已经从位置A转到位置B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至(c)。
图13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已经从位置B转到位置C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至(c)。
图14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已经从位置C转到不到位置A的位置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至(c)。
图15包括显示了当扶手已经从不到位置A的位置转到位置A时各个零件的状态的视图(a)至(c)。
图16包括说明了根据修改的实施例的包括了轴的单向离合器的视图(a)至(c)。
图17包括从前侧观察显示了根据修改的实施例的保持部的视图(a)以及说明了保持部的操作的视图(b)。
图18包括显示了根据修改的实施例的包括支架的单向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a),以及显示了固定端部与支架凹部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b)。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
参见图1,一种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例如构造为安装在汽车上的汽车座椅S。该汽车座椅S包括各个零件,如座椅靠背S1、座椅缓冲垫S2和扶手R。在以下描述中,如前/后(向前/向后)、右/左(向右/向左;侧向)、上/下(向上/向下;顶/底)与坐在汽车座椅S上的乘坐者的视角来表示的方向相对应。
汽车座椅S包括构成框架结构的座椅框架SF;所述座椅框架SF由金属制成。汽车座椅S构造为具有座椅框架SF,其被装上由聚氨酯泡沫或其类似物制成的坐垫材料和由皮革、织物或其类似物制成的外罩材料。座椅框架SF包括座椅靠背S1的侧框架S11作为构成框架SF的侧向框架的侧框架。
扶手R配置在座椅靠背S1的左侧并固定在单向离合器1的轴20上(见图3)。该单向离合器1设置在构成座椅框架SF的一部分的侧框架S11上。扶手R和单向离合器1的轴20可以一起相对于侧框架S11转动。
更具体地,参见图2(a),扶手R是可转动的并因此可在展开状态(即位置A)和收装状态(即位置C)之间切换,其中在展开状态扶手的远端面向前而在收装状态扶手的远端面向上。扶手R构造为使得当扶手R正在被收装并且从展开状态向收装状态转换时,位于从展开状态的位置至朝向收装状态所经过的位置的预定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处的所述扶手R处于锁定状态并且其在一个方向(特别是向下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单向离合器1所阻止。为了提供更多细节,处于锁定状态的扶手R可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转动但不能在向下的方向上转动。进一步地,扶手R构造为使得当扶手R正在被收装并且贯穿从位置B到位置C的整个范围移动时,扶手R处于解锁状态并且允许其在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转动。
进一步地,参见图2(b),扶手R构造为使得当扶手R正在被展开并且从收装状态(在位置C)向展开状态(在位置A)转换时,扶手R处于解锁状态并且允许其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转动。当扶手R在展开操作中完全移动到位置A时返回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扶手R构造为可以通过单向离合器1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参见图3,扶手R包括扶手框架RF作为可转动框架,扶手框架RF构造为相对于座椅框架SF可转动。尽管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扶手框架RF用皮革、织物或类似物制成的外罩所覆盖,并且诸如泡沫聚氨酯的发泡塑料被注入扶手框架RF和外罩材料之间形成的缝隙中,从而形成扶手R。扶手框架RF包括狭长的主框架100和通过该主框架100固定于单向离合器1的轴20的加固框架200。
主框架100是构成扶手R的框架结构的构件。所述主框架100由冲压加工钣金制成。更具体地,主框架100具有基本弧形的横截面形状(见图6);将狭长形板构件在其周沿部向左侧(即远离座椅框架SF的一侧)弯曲,并且进一步将这些弯曲部的远端部向内弯曲。
在以下描述中,在主框架100(扶手R)的纵向方向上更靠近扶手R的转动中心RC的一端的端部被称为近端部RB,而在主框架100(扶手R)的纵向方向上离转动中心RC更远的另一端处的端部被称为远端部RA。进一步地,在以下描述中,主框架100(扶手R)的纵向(纵长)方向被简单称为纵向方向,主框架100的与所述纵向方向和侧向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被称为宽度方向。
主框架100主要包括狭长形第一基部110、在第一基部110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配置并从该一端向左延伸的第一侧壁部120和在所述第一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配置并从该另一端向左延伸的第三侧壁部130。
参见图4,第一基部110的近端部RB具有插孔111和通孔112。更具体地,第一基部110的近端部RB具有向右侧(向座椅框架SF)凹进的凹部113;插孔111和通孔112在该凹部113的底部形成。从扶手R转动轴线RL延伸的方向观察,也就是从侧向方向观察,凹部113形成为具有基本圆形,该圆形的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
插孔111是螺栓90插入贯穿的孔(见图3),该螺栓90用于将单向离合器1的轴20固定于扶手框架RF。插孔111基本配置在凹部113的底部中心,并具有基本圆形的形状,该圆形的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
通孔112是轴20的突出部21A延伸贯穿的孔。通孔112设置在与轴20的多个突出部21A对应的多个位置上(特别是四个通孔112对应四个突出部21A而形成)。每个通孔112形成为具有基本圆弧形,该圆弧形的曲率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四个通孔112布置在所述插孔111周围、基本以规则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圆上。
参见图5,多个减重孔114形成于第一基部110中;该减重孔114沿纵向方向成直线配置。多个减重孔114包括第一减重孔114A和第二减重孔114B。
第一减重孔114A是多个减重孔114中离远端部RA最近的孔。第一减重孔114A形成为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长的基本椭圆形。更具体地,第一减重孔114A形成于第一基部110的远端部RA中。第一减重孔114A具有基本上与第一基部110在纵向方向上的整个长度的三分之一相对应的长度,并且从远端部RA向近端部RB长形延伸。
第二减重孔114B是位于第一减重孔114A和转动中心RC之间的孔;每个第二减重孔114B形成为具有小于第一减重孔114A的基本圆形。第二减重孔114B在宽度方向的长度(直径)基本与第一减重孔114A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多个第二减重孔114B沿纵向方向成直线配置。更具体地,向左侧突出的基本椭圆形的突出部115在第一基部110的基本在纵向方向的中心部处形成,并且成排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二减重孔114B在突出部115中形成。位于两个减重孔114之间的部分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固部116,以在宽度方向上连接第一基部11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参见图3,第一基部110包括在近端部RB侧部分的第一部分110A、在远端部RA侧部分的第三部分110C,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10A和第三部分110C之间的第二部分110B。第一部分110A设置为基本正交于转动轴线RL。第二部分110B在第一弯曲部110D处从第一部分110A的更靠近近端部RA的一端向左侧弯曲,并随着其接近远端部RA而向左侧延伸。第三部分110C在第二弯曲部110E处从第二部分110B的更靠近远端部RA的一端向右侧弯曲,并基本平行于第一部分110A而延伸。
参见图5,第一基部110分别在位于第一部分110A和第二部分110B之间的未形成减重孔114的部分处,以及在位于第二部分110B和第三部分110C之间的未形成减重孔114的部分处弯曲。换句话说,在纵向方向上第一弯曲部110D和第二弯曲部110E各自在未形成减重孔114的区域中形成。更具体地,第一弯曲部110D在突出部115和稍后描述的止动部300之间形成。第二弯曲部110E在加固部116中形成,所述加固部116形成于最靠近第一减重孔114A配置的第二减重孔114B和邻接该第二减重孔114B配置的第二减重孔114B之间(即图5中最左侧第二减重孔114B和挨着该最左侧第二减重孔114B的第二减重孔114B之间)。
参见图4,加固框架200是用于加固主框架100的构件。类似于主框架100,加固框架200由冲压加工钣金制成。更具体地,加固框架200具有使得板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朝向左侧弯曲的横截面形状。加固框架200由厚度大于用于主框架100的板件厚度的板件制成。作为例子,加固框架200是主框架100的厚度的1.5倍。
加固框架200主要包括第二基部210、在第二基部2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配置并从该一端向左延伸的第二侧壁部220和在所述第二基部21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配置并从该另一端向左延伸的第四侧壁部230。
第二基部210具有插孔211和卡合孔212。更具体地,第二基部210具有向左侧突出的突出部213;插孔211和卡合孔212在该突出部213中形成。
插孔211是螺栓90插入贯穿的孔(见图3)。插孔211基本配置在突出部213的中心,并具有基本圆形的形状,该圆形的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插孔211的周沿部形成向右侧突出的凸缘部211A(见图6)
卡合孔212是可与轴20的突出部21A相卡合的孔。卡合孔212设置在与轴20的多个突出部21A对应的多个位置上(特别是四个卡合孔212对应四个突出部21A而形成)。每个卡合孔212形成为具有基本圆弧形,该圆弧形的曲率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四个卡合孔212布置在所述插孔211周围、基本以规则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圆上,以使其从侧向方向观察时正好与主框架100的通孔112重叠。
突出部213形成为具有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基本圆形;从侧向方向观察时,设定突出部213的尺寸使得主框架100的凹部113和突出部213几乎是彼此共同延伸的。突出部213包括第一部213A和第二部213B,所述第一部213A设置在从第二基部210位移到左侧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部213B将具有基本圆形的第一部213A的周沿部和第二基部210连接。第一部213A平行于第二基部210。加固部213C形成于第二部213B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加固部213C均从第二部213B和第二基部210向左突出并在纵向方向上拉长。
参见图5,加固框架200设置成在比多个减重孔114更靠近近端部RB的位置上叠置在主框架100。更具体地,参见图6和7,加固框架200设置成使得,通过第一基部110配置在第二基部210和用于单向离合器1的支架10(座椅框架SF)之间,第二基部210叠置在第一基部110。进一步地,加固框架200设置成使得第二侧壁部220在宽度方向上在第一侧壁部120的内侧叠置在第一侧壁部120,并使得第四侧壁部230在宽度方向上在第三侧壁部130的内侧叠置在第三侧壁部130。
参见图5和7,加固框架200和主框架100在第一接合部C1处和第二接合部C2处接合在一起。参见图7,第一接合部C1是主框架100中形成的第一折回部140和加固框架200中形成的第二折回部240彼此叠置所在的部分。进一步地,第二接合部C2是主框架100中形成的第三折回部150和加固框架200中形成的第四折回部250彼此叠置所在的部分。
第一折回部140是从第一侧壁部120的端部延伸并折回的部分,使得第一折回部140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110,而第三折回部150是从第三侧壁部130的端部延伸并折回的部分,使得第三折回部150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110。进一步地,第二折回部240是从第二侧壁部220的端部延伸并折回的部分,使得第二折回部240的端部指向第二基部210以叠置在所述第一折回部140,而第四折回部250是从第四侧壁部230延伸并折回的部分,使得第四折回部250的端部指向第二基部210以叠置在所述第三折回部150。
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之间的接合将被描述。
在主框架100接合于加固框架200之前,主框架100包括从第一侧壁部120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左突出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1,和从第三侧壁部130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左突出延伸的第三延伸部131。类似地,在主框架200接合于加固框架100之前,加固框架200具有从第二侧壁部220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左突出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1,和从第四侧壁部230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左突出延伸的第四延伸部231。
当把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接合在一起时,加固框架200首先配置在主框架100内侧并叠置在主框架100,使得第二延伸部221在宽度方向上叠置在第一延伸部121的内侧,而第四延伸部231在宽度方向上叠置在第三延伸部131的内侧。进一步地,被叠置的延伸部121、221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弯曲,然后向右弯曲,以使得其端部面向第二基部210以形成第一接合部C1。类似地,被叠置的延伸部131、231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弯曲,然后向右弯曲,以使得其端部指向第二基部210以形成第二接合部C2。因此,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被接合在接合部C1、C2处。
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基本以横截面为圆形的一段的形式弯曲。因此,第一接合部C1具有在第一接合部C1的端部C11与第一侧壁部120和第二侧壁部220中更靠近第一接合部C1的端部C11的侧壁部(更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更位于内侧的第二侧壁部220)之间形成的间隙C12。类似地,第二接合部C2具有在第二接合部C2的端部C21与第三侧壁部130和第四侧壁部230中更靠近第二接合部C2的端部C21的侧壁部(更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更位于内侧的第四侧壁部230)之间形成的间隙C22。参见图5,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在宽度方向上以基本对称的方式设置在相对位置处。
扶手框架RF设置有止动部300;该止动部300接触固定在侧框架S11的用于单向离合器1的支架10(即,作为框架SF的一部分),以限制扶手R在有限范围内转动。具体地,当止动部300接触支架10上设置的第一突起11C(见图3)时止动部300限制扶手R超过位置A的向下转动。进一步地,当止动部300接触支架10上设置的第二突起11D(见图3)时止动部300限制扶手R超过位置C的向后转动。
从侧向方向观察,止动部300设置在支架10的范围内。具体地,止动部300位于支架10的基部11的轮廓内。进一步地,止动部300在纵向方向上位于转动中心RC和远端部RA之间。具体地,止动部300位于突出部213和第一弯曲部110D之间以及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之间。
参见图7,止动部300包括在加固框架200上形成的第一突出部310和主框架100上形成的第二突出部320。第一突出部310是从第二基部210向右突出的中空突出部,而第二突出部320是从第一基部110向右突出的中空突出部。第一突出部310向右突出得比第一基部110更远,并且装配在第二突出部320的反向侧中形成的凹部321中。因此,止动部300形成为,由第一突出部310和第二突出部320彼此叠置而成的双壁结构的突出部。这一止动部300可以例如通过将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叠放并将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接合在一起,随后经拉延工艺而形成。
参见图8,单向离合器1是用于将扶手R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的机构。单向离合器1位于侧框架S11和扶手R之间(见图1)。在锁定状态中,单向离合器1限制扶手R向下方向上的转动,同时允许向上方向上的转动。在解锁状态下,单向离合器1允许扶手R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转动。
单向离合器1主要包括作为固定于侧框架S11的静态框架的支架10、可相对支架10转动的轴20、装配并安装到轴20的外周表面上的锁定弹簧30、保持部40、有螺栓90(见图3)拧入的螺母51和固定件52。
支架10是用于存放诸如轴20和锁定弹簧30的各种部件的构件。支架10配置在侧框架S11和扶手框架RF之间。支架10通过金属板材的钣金加工而制成,并且主要包括基部11,和从基部11的前端、后端、上端和下端向右延伸的四个侧壁部12A-12D。
基部11是基本矩形的板结构,并且在其基本中心部形成孔11A用于待插入的轴20。孔11的周沿部设置有凸缘部11B,通过翻边工艺或类似工艺形成为向右突出。进一步地,参见图3,向左突出(朝向扶手框架RF)的第一突起11C在基部11上基本在孔11A的前侧形成,而向左突出的第二突起11D在基部11上基本在孔11A的后侧形成,使得孔11A配置在第一突起11C和第二突起11D之间。
参见图8,侧壁部12A-12D形成为从前侧、后侧、上侧和下侧覆盖轴20、锁定弹簧30和其他零件。支架10例如通过将后侧壁部、上侧壁部和下侧壁部12B-12D的右端部焊接到侧框架S11而固定于侧框架S11。
轴20是有金属制成的基本管状的构件;其配置在左侧的第一部21在直径上比其配置在右侧的第二部22稍小,使得可以穿过支架10的孔11A插入第一部21。向扶手框架RF突出的多个(更特别是四个)突出部21A在锁弹簧30的轴向方向(即转动轴线RL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第一部21的左端部处。四个突出部21A均形成为具有基本圆弧形,该圆弧形的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四个突出部21A基本以规则间隔方式设置在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圆形上,对应于通孔112和扶手框架RF的卡合孔212(见图4)。
进一步地,参见图6,置于第一部21的左端部处的突出部21A之间的部分基本朝向轴20的径向内侧成90度弯曲,以形成多个弯曲部21B。螺母51配置在轴20的内侧;螺母51例如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到多个弯曲部21B。
轴20的四个突出部21A(见图4)延伸穿过垫圈400中形成的通孔410和主框架100中形成的通孔112,并与在加固框架200中形成的卡合孔212卡合。通过将螺栓90穿过插入加固框架200的插孔211、主框架100的插孔111和垫圈400,然后将螺栓90拧入螺母51而将轴20固定于扶手框架RF(即扶手R)。因此,扶手框架RF和轴20可相对于支架10一起转动。尽管在图中未显示,像通孔112和卡合孔212那样,垫圈400的通孔410均形成为具有基本圆弧形。多个通孔410基本以规则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圆上。
第二部22构造成使得其左端面22B与凸缘部11B的端部接触。这使得,可以防止扶手框架RF从支架10向左边脱离。进一步地,参见图8,第二部22的右端面22A处设置的是从右端面22A突出的作用部23和凸轮部24。
作用部23具有按压表面23A,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被所述按压表面23A在轴20的圆周方向上按压以扩大锁定弹簧30的直径。按压表面23A提供了沿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基本上垂直于圆周方向的平坦表面。
凸轮部24从轴20的端面22A突出得比作用部23更远。凸轮部24在轴20的圆周方向上从作用部23的按压表面23A分隔开。凸轮部24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面向按压表面23A的凸轮表面24A;凸轮表面24A随着远离轴20的端面22A以更接近按压表面23A的方式倾斜。
锁定弹簧30是由金属制成的线圈弹簧。锁定弹簧30被装配在轴20的外周表面上并配置在支架10的基部11和侧框架S11之间。锁定弹簧30具有装配在轴20的外周表面上的线圈部31、被固定件52固定于支架10的固定端部32以及未固定于支架10的自由端部33。
线圈部31在缠绕方向上缠绕,线圈部31使得扶手R从固定端部32向自由端部33向下转动。因此,在锁定状态中,因为线圈部31收紧轴20,锁定弹簧30限制扶手R向下方向上的转动。另一方面,在锁定状态中,因为轴20和线圈部31之间的摩擦力放松线圈部31,允许扶手R在向上方向上转动。
固定端部32从线圈部31的左端部向线圈部31的左端部径向向外延伸。固定件52通过钣金加工的金属片形成;固定件52包括可与固定端部32卡合并具有基本U形截面的卡合部52A和在卡合部52A的每个边上配置的固定部52B。例如通过将固定部52B焊接于基部11的右表面将固定端部32固定于支架10,同时卡合部52A从右侧与固定端部32卡合。
自由端部33包括从线圈部31的右端部31A径向向内弯曲以形成基本上半圆结构的弯曲部33A,和从弯曲部33A基本上在径向方向上线性向外延伸的被压部33B。当自由端部33未与保持部40卡合并处于自然状态时,该自由端部33以远离线圈部31的端部31A一定距离的方式远离线圈部31、向自由端部33的远端延伸。当自由端部33与保持部40相卡合时,被压部33B轻微变形以靠近线圈部31(见图10)。
保持部40配置在支架10前侧的侧壁部12A上。更具体地,侧壁部12A的右端部的部分,即其上下方向上的中部向后向左弯曲,从而形成与支架10成一体的保持部40。保持部40主要包括从侧壁部12A的右端部向后延伸的第一部40A和从第一部40A的后端的下部向左延伸的第二部40B。进一步地,参见图9,保持部40具有可与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卡合的第一保持表面41、第二保持表面42和第三保持表面43。
第一保持表面41是第二部40B的上表面;在解锁状态中,第一保持表面41在线圈部31(未示出)的圆周方向上与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卡合,从而保持锁定弹簧30在直径上大于其在锁定状态下的直径。第一保持表面41形成为基本平行于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的平坦表面。
第二保持表面42是第二部40B的左表面;在锁定状态下,第二保持表面42在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上接触自由端部33,从而与自由端部33与第一保持表面41相卡合时相比,保持在轴向方向上(更具体的是向左)变形的自由端部33。第二保持表面42从第一保持表面41的左端向下延伸;第二保持表面42形成为基本垂直于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的平坦表面。
第三保持表面43是设置在第一保持表面41上方的第一部40A的左表面;在解锁状态下,第三保持表面43在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上接触自由端部33。正如第二保持表面42,第三保持表面43形成为基本垂直于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的平坦表面。
接下来将说明单向离合器1的操作。图10-15被称为,(a)显示扶手R的位置的视图、(b)是显示从右侧观察时轴20、锁定弹簧30和保持部40的视图以及(c)显示从前侧观察时轴20、锁定弹簧30和保持部40的视图。应当注意的是,作用部23由点状阴影表示。
参见图10(a)至(c),当扶手R在展开状态(位置A)时,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被保持部40的第二保持表面42保持,使得与自由端部33的自然状态(见双点划线)相比,自由端部33在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上保持向内变形。
参见图11(a)至(c),由于使得扶手R从位置A朝向位置B向上转动,轴20在图中逆时针转动。然后,设置在轴20上的作用部23的按压表面23A在圆周方向上按压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同时接触自由端部33。这使得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在第二保持表面42上滑动并靠近第一保持表面41,而线圈部31被逐渐放松以增大线圈部31的直径。
参见图12(a)至(c),由于使得扶手R转动到位置B,自由端部33从第二保持表面42脱离。自由端部33则从变形状态恢复并开始与第三保持表面43接触;所述自由端部33从按压表面23A脱离。然后,自由端部33被线圈部31收紧轴20的力压在第一保持表面41处,并在线圈部31的圆周方向与第一保持表面41卡合。因此,锁定弹簧30保持在将线圈部31保持在直径扩大到比其在锁定状态下时的直径大的状态。因此,由于使得扶手R从位置A向位置B转动,扶手R从锁定状态向解锁状态切换。
之后,参见图13(a)至(c),由于使得扶手从位置B向位置C转动,作用部23根据轴20的转动在图中逆时针转动;作用部23经过自由端部33在轴向方向上的内侧(即图13(c)中自由端部33的下侧),并在图中逆时针方向上移动到自由端部33的下游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由于自由端部33与第一保持表面41卡合,线圈部31在直径上保持扩大以保持解锁状态。而且,当使得扶手R从位置C转动至不到位置A的位置上时,自由端部33与第一保持表面41卡合并保持解锁状态。
参见图14(a)至(c),由于使得扶手R从位置C至不到位置A的位置转动,轴20在图中顺时针转动,而设置在轴20上的凸轮部24的凸轮表面24A与自由端部33接触。参见图15(a)至(c),由于使得扶手R从不到位置A的位置向位置A转动,自由端部33在轴向方向上被凸轮表面24A向内压,使得自由端部33变形并在轴向方向上向内移动并脱离第一保持表面41。
一旦自由端部33脱离第一保持表面41,如图10(a)至(c),由于从线圈部31收紧轴20所施加的力,自由端部33在第二保持表面42上滑动并在远离第一保持表面41的方向上移动;同时,线圈部31收紧轴20。因此,扶手R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以下有利效果。
参见图6,在扶手框架RF中,轴20固定于比主框架100厚的加固框架200,从而使得扶手框架RF靠近轴20(在轴20周围)的部分的刚性可以通过加固框架200来保证。另一方面,单向离合器1设置在侧框架S11上而不设置在扶手R上,并且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加固框架200的设置把构成框架结构的主框架100制造得厚度更小、重量更轻,从而使得扶手R可以在整体上在重量上减轻。
由于诸如单向离合器1的、用于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的机构,未设置在扶手R上,当扶手框架RF覆盖有外部覆盖材料,随后注入发泡塑料时,不需要提供用于覆盖和保护该机构的零件(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塑料覆盖物)来防止该发泡塑料流入该机构中。这种结构使构成扶手R的零件的数量得以减少。
参见图4,由于可与在加固框架200中形成的卡合孔212相卡合的轴20的突出部21A延伸穿过主框架100中形成的通孔112,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的位置可以被确定。因此,可以提高扶手R组装工作的简易性。
由于通孔112和卡合孔212设置在多个位置,并且多个通孔112和多个卡合孔212设置在中心与转动中心RC重合的圆上,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的位置可以被轻松准确地确定。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扶手R组装工作的简易性。
由于突出部213在加固框架200上形成,而加固部213C在纵向方向上在突出部213的两侧的端部上形成,可以进一步提高扶手框架RF的靠近轴20的部分的刚性。
参见图7,由于第一接合部C1在端部C11和第二侧壁部220之间具有间隙C12,并且第二接合部C2在端部C21和第四侧壁部230之间具有间隙C22,与每个接合部被折回直到其端部接触了相对应的侧壁部的替换性构造相比,扶手框架RF的刚性可以得到提高。进一步地,当扶手框架RF覆盖有外部覆盖材料随后注入发泡塑料而形成扶手R时,间隙C12、C22的存在使得发泡塑料能够填充间隙C12、C22。这可以防止通过硬化发泡塑料而形成的垫材料滑出位置。
由于加固框架200和主框架100在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接合在一起,并且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设置,可以牢固地接合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扶手框架RF的刚度。
由于止动部300配置在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之间,可以紧凑布置止动部300。这使得可以减少扶手R的尺寸。进一步地,由于止动部300被配置在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设置的第一接合部C1和第二接合部C2之间并接合了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可以防止主框架100和加固框架200由于施加在止动部300上的力而从彼此位移。
由于止动部300包括从第二基部210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10,止动部300可以由厚度大于主框架100厚度的加固框架200构成。因此,即使将大力施加在扶手R上,扶手R的转动可以被稳定地受限制,从而当使用者将其手臂放在扶手R上时所体验的强壮性和稳定感得以提高。进一步地,由于施加在止动部300的力可以通过第一突出部310接收,也就是,通过加固框架200接收,则可以因此减少主框架100的厚度。因此,可以将扶手R制造得较轻。
由于止动部300包括在主框架100上形成的第二突出部320以及在加固框架200上形成并在第二突出部320的反向侧形成的凹部321上装配的第一突出部310,止动部300可以形成为双壁结构。这可以提高止动部300的刚性,从而使得扶手R的转动可以更稳定地限制,并且当使用者将其手臂放在扶手R上时所体验的强壮性和稳定感得以进一步提高。
参见图5,由于止动部300配置在转动中心RC和远端部RA之间,可以使从止动部300到远端部RA的距离短于从转动中心RA到远端部RA的距离。因此,当止动部300限制扶手R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时,即使将力施加在扶手R上,扶手框架RF不太可能变形,从而当使用者将其手臂放在扶手R上时所体验的强壮性和稳定感得以提高。进一步地,由于减少了所需的刚性,可以进一步使主框架100的厚度更小。因此,可以将扶手R制造得更轻。
由于主框架100具有多个减重孔114,可以进一步将扶手R制造得更轻。位于相邻减重孔114之间的部分形成宽度方向上连接的加固部116,并且纵向方向上每单元长度的加固部116在形成有比第一减重孔114A小的多个第二减重孔114B的近端部RB侧处的数量比形成有纵向方向上延长的第一减重孔114A的远端部RA侧处的数量更大。这可以提高对扶手框架RF施加大弯曲力矩时扶手框架RF的近端部RB侧的刚性。
由于减重孔114未形成在主框架100的设置有加固框架200的部分中,可以提高扶手框架RF的靠近轴20的部分的刚性。
由于减轻孔114可以形成为使其不与第一基部110的第一部110A和第二部110B弯曲的部分(即第一弯曲部110D)重叠,不与第二部110B和第三部110C弯曲的部分(即第二弯曲部110E)重叠,可以使扶手框架RF更轻同时增加其刚性。
参见图8,由于将锁定弹簧30保持在扩大状态的保持部40在紧固于侧框架S11的支架10上设置,与在支架之外的任何构件上设置保持部的替换性构造相比,可以减少构成单向离合器1的零件的数量。
由于保持部40可以与支架10一体形成,与形成为单独不同的构件的保持部紧固于支架的替换性构造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少构成单向离合器1的零件的数量。
由于如图6所示,螺母51配置在轴20的内侧,与螺母配置在轴外侧(周围)的替换性构造相比,单向离合器1可以在尺寸上制造得更小。
进一步地,由于螺母51与通过将轴20的端部部分向内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21B接合,没有必要设置用于将螺母51接合于轴20的零件。这种结构使构成单向离合器1的零件的数量得以减少。
虽然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已经在上面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如下文将说明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修改具体的构造。
参见图16(a)至(c),轴20可以具有限制部25(在图16(b)中以点状阴影表示),该限制部25构造为在线圈部31的圆周方向上与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卡合以限制扶手框架RF(即扶手R)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限制部25形成为从轴20的端面22A突出,并具有按压表面23A和限制表面25A,该按压表面23A是在圆周方向上的一侧上配置的表面,所述限制表面25A是在圆周方向上另一侧上配置的表面。限制表面25A提供了沿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基本上垂直于圆周方向的平坦表面。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包括从线圈部31的端部31A径向向内弯曲并基本线性延伸的弯曲部33C,和从弯曲部33C径向向外弯曲延伸的被压部33B。当扶手R处于展开状态(位置A处)时,限定部分25的限定表面25A与自由端部33的弯曲部33C在圆周方向上卡合。这使得可以限制轴20在图中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因此,可以限制扶手R从位置A向下转动。
通过这种构造,即使在展开状态下对扶手R施加了向下的大力,限制表面25A与止动部300一起可以限制扶手R的位移。进一步地,单向离合器1可以起到止动部300和第一突起11C的作用;这使得可以免除对止动部300和第一突起11C的设置需求,从而可以在结构上简化支架10和扶手框架RF。此外,由于这种构造免除了对用于限制扶手框架RF在受限范围内转动的零件的设置需求,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应当注意的是,图16的实施例中,限制部25具有按压表面23A,该按压表面23A也起到上述实施例中作用部23的作用;然而,作用部和限定部可以设置为单独不同的部分。进一步地,除了限制部25,轴20的端面22A可以设置有用于限制扶手R从位置C向后转动的第二限制部。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部40的第二保持表面42基本垂直于锁定弹簧30的轴向方向;然而,参见图17(a),第二保持表面42随着远离第一保持表面41(即在图中向下的方向)一定距离而变形更多。参见图17(b),当锁定弹簧30的自由端部33从第一保持表面41向第二保持表面42移动时,通过锁定弹簧30收紧轴20的力,自由端部33沿第二保持表面42在远离第一保持表面41的方向上移动;然而,由于第二保持表面42倾斜从而使得自由端部33随着远离第一保持表面41一定距离而变形更多,可以防止自由端部33的突然运动。因此,当在扩大状态下的锁定弹簧30收紧时,防止锁定弹簧30突然接触轴20的外周表面,从而可以减少锁定弹簧30的接触噪音。
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弹簧30的固定端部32通过固定件52固定于支架1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参见图18(a)和(b),支架10可以具有可与固定端部32卡合的凹部13。更具体地,支架10的基部11具有向左侧凹进的凹部13和环形凹部14。环形凹部14为可与线圈部31的左端部卡合的凹部;环形凹部14围绕凸缘部11B形成。凹部13形成为从孔11A径向向外从环形凹部14延伸。凹部13的深度比固定端部32的半径更深。通过这一构造,可以通过将线圈31的端部与环形凹部14卡合并通过将固定端部32与凹部13卡合,而将固定端部32静态固定于支架10。这可以免除对诸如上述实施例的固定件52的用于保持固定端部的零件的设置需求,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止动部300形成为双壁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以下参考图7,第一基部110可以具有延伸穿过有第一突出部310的孔,来能替代第二突出部320;第一突出部310延伸穿过所述孔并比第一基部110向右突出得更远以形成止动部。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止动部300与扶手框架RF一体形成;然而,形成为扶手框架RF之外的单独不同的构件的止动部可以安装于扶手框架RF。
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部40与支架10一体形成;然而,形成为支架10之外的单独不同的构件的保持部可以安装于支架10。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10被示例为设置有保持部40的静态框架;然而该静态框架可以例如是侧框架S11。作为例子,侧框架S11的部分可以切割或提升以设置一种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所显示的支架10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螺母51和螺栓90紧固而将轴20和加固框架200固定在一起;然而,可以例如通过焊接将轴和加固框架固定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在汽车中的车辆座椅S被示例为安装了扶手R和单向离合器1的座椅;然而,该座椅也可以是装在除汽车外的车辆、诸如列车车厢的车辆座椅、船舶和飞机中的座椅。进一步地,座椅不限于车辆座椅;例如该座椅可以是家庭座椅。
在上述实施例中,座椅靠背S1的侧框架S11被示例为构成座椅框架SF右框架或左框架的侧框架;然而,该侧框架可以是例如座椅坐垫的侧框架。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座椅框架RF示例为可转动框架;然而,转动框架可以是例如可相对于座椅靠垫的框架转动的奥斯曼脚凳的框架或类似物。
在上述实施例和修改后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每个元件可以按需要组合。

Claims (11)

1.一种扶手,该扶手固定于在座椅框架上设置的单向离合器的轴,所述扶手可与所述轴一起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转动并可被所述单向离合器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扶手在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扶手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所述扶手包括:
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以及
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彼此叠置,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被固定于轴,
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一基部和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设置在第一基部的在与第一基部的纵向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从第一基部的所述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包括第二基部和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基部叠置于所述第一基部并固定于所述轴,所述第二侧壁部设置在第二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从第二基部的所述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主框架的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加固框架的所述第二侧壁部彼此叠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扶手,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具有卡合孔,在所述轴的端部上设置的突出部与所述卡合孔卡合,并且
其中,所述主框架具有所述突出部延伸穿过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扶手,其中通孔和卡合孔设置在与在所述轴的端部上设置的多个突出部相对应的多个位置上,并布置在中心与扶手的转动中心重合的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扶手,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一折回部,所述第一折回部从第一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一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包括第二折回部,所述第二折回部从第二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所述第二折回部的端部指向所述第二基部,第二折回部和第一折回部彼此叠置,
其中,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在第一折回部和第二折回部彼此叠置的第一接合部处接合在一起,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形成在第一接合部的一端与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中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扶手,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三侧壁部和第三折回部,所述第三侧壁部设置在第一基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从该第一基部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折回部从第三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三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一基部,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包括第四侧壁部和第四折回部,所述第四侧壁部设置在第二基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从该第二基部的该另一端在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四侧壁部和第三侧壁部彼此叠置,所述第四折回部从第四侧壁部的端部延伸并折回,使得该第四折回部的端部指向第二基部,所述第四折回部和第三折回部彼此叠置,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和所述主框架在第一接合部处和第二接合部处接合在一起,在第二接合部处第三折回部和第四折回部彼此叠置,并且
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设置在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扶手,进一步包括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构造成接触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以限制扶手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并且
其中,从扶手的转动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止动部配置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
7.一种扶手,该扶手固定于在座椅框架上设置的单向离合器的轴,所述扶手可与所述轴一起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转动并可被所述单向离合器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扶手在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扶手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所述扶手包括:
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以及
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彼此叠置,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被固定于轴,
其中所述扶手进一步包括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构造成接触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以限制扶手在受限范围内的转动,
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一基部,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可以包括叠置于所述第一基部并固定于所述轴的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和座椅框架配置在第一基部的相对侧,并且
其中,止动部包括从第二基部向座椅框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扶手,其中所述止动部进一步包括从第一基部向座椅框架突出的中空的第二突出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装配在第二突出部的反向侧中形成的凹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扶手,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离扶手的转动中心更近的近端部和离转动中心更远的远端部,并且
其中,止动部在主框架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转动中心和远端部之间。
10.一种扶手,该扶手固定于在座椅框架上设置的单向离合器的轴,所述扶手可与所述轴一起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转动并可被所述单向离合器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锁定状态限制扶手在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在所述解锁状态允许扶手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所述扶手包括:
构成扶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以及
厚度大于主框架厚度的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和主框架彼此叠置,
其中所述加固框架被固定于轴,
其中主框架包括离扶手的转动中心更近的近端部、离转动中心更远的远端部,以及沿着主框架的纵向方向成直线配置的多个减重孔,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减重孔包括离远端部最近并在纵向方向上拉长的第一减重孔和位于第一减重孔和转动中心之间的多个第二减重孔,该第二减重孔在尺寸上比第一减重孔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扶手,其中所述加固框架设置得比多个减重孔更靠近近端部。
CN201780021195.XA 2016-03-31 2017-03-09 扶手 Active CN108883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1593 2016-03-31
JP2016-071596 2016-03-31
JP2016071596A JP6579016B2 (ja) 2016-03-31 2016-03-31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071593A JP6510456B2 (ja) 2016-03-31 2016-03-31 アームレスト
PCT/JP2017/009480 WO2017169629A1 (ja) 2016-03-31 2017-03-09 アームレス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3717A CN108883717A (zh) 2018-11-23
CN108883717B true CN108883717B (zh) 2021-02-26

Family

ID=5996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1195.XA Active CN108883717B (zh) 2016-03-31 2017-03-09 扶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06441B2 (zh)
CN (1) CN108883717B (zh)
WO (1) WO20171696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8582B1 (ja) 2018-08-06 2019-12-11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ばねロック機構
JP7412084B2 (ja) * 2019-03-11 2024-01-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ムレスト
US11952128B2 (en) * 2022-04-05 2024-04-09 B/E Aerospace, Inc. Aircraft seat arm O-ring friction mechanis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5327A (ja) * 2004-08-19 2006-03-02 Advanex Inc アームレスト
JP2006061426A (ja) * 2004-08-26 2006-03-09 T S Tec Kk アームレスト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成
JP2009072328A (ja) * 2007-09-20 2009-04-09 Bizen Hatsujo Kk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5489320B2 (ja) * 2008-10-11 2014-05-14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
CN104602570A (zh) * 2012-10-25 2015-05-06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扶手安装构造
CN105291916A (zh) * 2014-07-28 2016-02-03 备前发条株式会社 扶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0645A (en) * 1998-03-04 2000-04-18 Tachi-S Engineering U.S.A., Inc. Clutching mechanism for an infinitely adjustable armrest
JP2000000141A (ja) * 1998-06-17 2000-01-07 Nhk Spring Co Ltd 無段階調整可倒式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3902636B2 (ja) * 2000-12-28 2007-04-11 株式会社佐藤機器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FR2820375B1 (fr) * 2001-02-06 2003-04-18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accoudoir amovible et dispositif d'assis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de fixation
JP2003299548A (ja) * 2002-02-08 2003-10-21 Koyo Giken Kk 肘掛け機構及びこれを含む肘掛け付き家具
US7140688B2 (en) * 2003-08-08 2006-11-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Damped armrest
JP4246595B2 (ja) 2003-10-16 2009-04-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回動規制装置
JP4441329B2 (ja) 2004-05-27 2010-03-3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の高さ調節装置
WO2013021980A1 (ja) * 2011-08-10 2013-02-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
WO2014024709A1 (ja) 2012-08-10 2014-02-13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機構部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5327A (ja) * 2004-08-19 2006-03-02 Advanex Inc アームレスト
JP2006061426A (ja) * 2004-08-26 2006-03-09 T S Tec Kk アームレスト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成
JP2009072328A (ja) * 2007-09-20 2009-04-09 Bizen Hatsujo Kk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5489320B2 (ja) * 2008-10-11 2014-05-14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
CN104602570A (zh) * 2012-10-25 2015-05-06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扶手安装构造
CN105291916A (zh) * 2014-07-28 2016-02-03 备前发条株式会社 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9629A1 (ja) 2017-10-05
CN108883717A (zh) 2018-11-23
US10906441B2 (en) 2021-02-02
US20190084458A1 (en)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3717B (zh) 扶手
US11230209B2 (en) Armrest device
US6578922B2 (en) Fixing device for a removable armrest, and a seat device including such a fixing device
US8480177B2 (en) Armrest device
JP65274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090295212A1 (en) Armrest apparatus
WO2013021980A1 (ja) アームレスト
KR101959006B1 (ko) 차량 시트용 리클라이너
US10259352B2 (en)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JP6579016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KR20170062586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 장치
JP6510456B2 (ja) アームレスト
JP6561812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アームレスト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JP7044968B2 (ja) アームレスト
WO2007145299A1 (ja) 車両シート等の操作装置
JP6534690B2 (ja)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JP5443056B2 (ja)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US20180201171A1 (en) Spring mounting structure in seat back
KR102021903B1 (ko)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US10155464B2 (en) Head restraint assemblies
JP2017105312A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KR102071492B1 (ko)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JP6193662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JP647437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487175B2 (ja)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