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9834A - 百折帘 - Google Patents

百折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9834A
CN108729834A CN201810321956.XA CN201810321956A CN108729834A CN 108729834 A CN108729834 A CN 108729834A CN 201810321956 A CN201810321956 A CN 201810321956A CN 108729834 A CN108729834 A CN 108729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rd
halliard
reach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19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29834B (zh
Inventor
山岸万人
江波户武信
中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29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29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62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flexibly-interconnected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trips; Concertina blinds, i.e. upwardly folding flexible scree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4Details of interconnection or interaction of tapes and 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设置于帘布的穿通孔产生的漏光的百折帘;本发明的百折帘构成为:可弯折的帘布(6)的穿通孔(4)中穿插了一根升降绳(3)时的间隙小于间距保持绳(11)的环状支撑绳(11a)的弯曲直径(bd);此外,升降绳(3)的绳直径小于间距保持绳(11)的长径及短径;此外,圆孔状的穿通孔(4)的孔径的规定值设为1.8mm,升降绳(3)的绳直径的规定值设为0.7mm;此外,构成为具备可弯折的上部帘布及下部帘布,在上部帘布上,供上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一穿通孔和供下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二穿通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向并排形态。

Description

百折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在上下方向弯折的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升降该帘布从而使调节采光量成为可能的百折帘。
背景技术
百折帘的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并可在上下方向弯折,通过操作装置来升降该帘布从而可适应地调节采光量。
一般地,对于一片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的百折帘,该帘布为帷帘面料(遮光性面料)或蕾丝面料(采光性面料),通过该帘布的摺叠来调节采光量。
此外,作为百折帘的一种,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弯折呈Z字形的帘布是由不同面料的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构成,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与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安装于中间轨道上,中间轨道与底部轨道通过各自独立的升降绳悬垂支撑。
具有这样的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的百折帘,其上部帘布为采光性面料且下部帘布为遮光性面料,或者与之相反地,上部帘布为遮光性面料且下部帘布为采光性面料等各种各样的组合的面料,可以通过中间轨道来分离。然后,可以通过褶叠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的任一方或者两方来调节采光量,从而提高采光量调节的自由度。此外,中间轨道并不限制为一个,还可以为多个中间轨道的三片以上的帘布的组合。
但是,已公开有下述百折帘,其中,对于可分别使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升降的上侧升降绳与下侧升降绳,上部帘布上设置有一个穿通孔,对于该一个穿通孔,穿插有上侧升降绳及下侧升降绳的两根拉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公开有下述百折帘,其中,对于可分别使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升降的上侧升降绳与下侧升降绳,上部帘布上在左右方向平行设置有两个穿通孔,相对于该两个穿通孔,分别穿插有上侧升降绳及下侧升降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32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115474号公报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方案中,在构成具有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的百折帘时,上部帘布上设置有一个穿通孔,对于该一个穿通孔,穿插有上侧升降绳及下侧升降绳的两根拉绳。
此外,专利文献2的方案中,在构成具有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的百折帘时,上部帘布在左右方向上平行设置有两个穿通孔,对于该两个穿通孔,分别穿插有上侧升降绳及下侧升降绳。
然而,这些方案之中,上部帘布中的穿通孔的大小或数目增大,存在着因这些穿通孔出现的漏光变多的问题。
因此,期待一种对于具有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的百折帘,能抑制因设置于帘布的穿通孔而出现的漏光的方案。此外,对一片或者多片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的百折帘,也同样期待一种抑制由穿通孔产生的漏光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设置于帘布的穿通孔产生的漏光的百折帘。
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穿通孔,所述穿通孔中穿插了所述升降绳时的间隙,小于以规定间距保持所述帘布用的间距保持绳的环状支撑绳的弯曲直径。
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穿通孔,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小于间距保持绳的长径,其中,所述间距保持绳用于以规定间距保持所述帘布且具有短径及长径的椭圆截面。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穿通孔的投影直径为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假定所述帘布以45°倾斜时,所述穿通孔在与前后方向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投影的45°投影直径为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小于所述间距保持绳的短径。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圆孔状的穿通孔,所述穿通孔的孔径的规定值设为1.8mm,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规定值设为0.7mm。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穿通孔形成于从所述帘布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偏移(offset)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具备可弯折的上部帘布及下部帘布,在所述上部帘布上,供所述上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一穿通孔和供所述下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二穿通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向并排形态。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通孔和所述第二穿通孔的任一者或两者,形成于从所述上部帘布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处。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穿通孔由圆孔状、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或者缝隙状的任一种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百折帘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圆孔状时,所述升降绳由细绳状拉绳构成;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时,所述升降绳由细绳状拉绳或带状拉绳构成;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缝隙状时,所述升降绳由带状拉绳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帘布上设置的用于穿插各升降绳的穿通孔的大小是仅能容纳升降绳的各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等的空间的程度的极小尺寸,因此,能够减少从穿通孔产生的漏光。特别是,通过减小升降绳的截面积和穿通孔的面积的双方,能够减小升降时的帘布的移动偏离宽度,维持百折帘作为整体美观的良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中(a)、(b)分别是部分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3】中(a)、(b)分别是部分地显示可以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对比的、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4】中(a)、(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帘布的面料相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与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的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帘布的面料相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5】中(a)、(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帘布的面料为非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与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中的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帘布的面料为非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6】中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7】中(a)、(b)分别是部分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8】中(a)、(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的概略放大侧视图,与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概略放大侧视图。
【图9】中(a)、(b)分别是部分地显示可以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对比的、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10】中(a)、(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上部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上部帘布的面料相接触的状态),与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中的上部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上部帘布的面料相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1】中(a)、(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上部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上部帘布的面料为非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与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的百折帘中的上部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上部帘布的面料为非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2】中(a)、(b)、(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变形例的上部帘布周围(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与上部帘布的面料为非接触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3】中(a)、(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与其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图14】中(a)、(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与其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图15】中(a)、(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与其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图16】中(a)、(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一个实施例的帘布周围的概略放大侧视图,与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概略放大侧视图。
【图17】中为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18】中为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19】中为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上梁
2 托架
3、3T 升降绳
3U 上侧升降绳
3L 下侧升降绳
4、4U、4L、4S、4E 穿通孔
5 中间轨道
6 帘布
6U 上部帘布
6L 下部帘布
7 底部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百折帘进行说明,此外,本申请说明书中,相对于图1中显示的百折帘的正视图,分别将图示上方及图示下方基于帘布的悬挂方向定义为上方向(或者上侧)及下方向(或者下侧),将图示左方向定义为百折帘的左侧,及将图示右方向定义为百折帘的右侧进行说明。此外,以目视分辨图1的正视图一侧为前侧(室内侧),其相对侧为后侧(室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从上梁1悬垂支撑可在上下方向弯折的帘布6的上边缘部,帘布6的下边缘部上安装有底部轨道7,底部轨道7通过升降绳8被支撑。上梁1通过托架2固定在天花板面等的安装面上。
上梁1的一端部上悬垂支撑操作绳9。操作绳9进行下述操作,从上梁1的拉绳导出口1a中引出升降底部轨道7的多根(本例之中为两根)升降绳3,或者将其拉入上梁1中。
各升降绳3的一端介由绳平衡器(cord equalizer)8与操作绳9连接,各升降绳3的另一端介由设置于上梁1的制动器装置(未图示)被导入上梁1内,再介由上梁1内适当处上配置的支撑滑轮10a的支撑部件10(参照图2中(b))被转向至下方。然后,转向至下方的各升降绳3的另一端,通过穿插于设置在帘布6的穿通孔4,从而贯通该帘布6而被连接于底部轨道7。
因此,对操作绳9操作从而将升降绳3从上梁1引出时,底部轨道7被提升,放开操作绳9而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制动的话,可以阻止升降绳3向上梁1内的引入,将底部轨道7悬垂支撑在期望位置。
此外,对操作绳9进行操作,将升降绳3稍稍从上梁1引出,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解除之后,对操作绳9放手将升降绳3引入上梁1内,可以通过底部轨道7的重量使底部轨道7下降。
另外,升降绳3的后方、即室外侧中,使间距保持绳11从上梁1垂下(参照图2中(b)),安装于底部轨道7上。该间距保持绳11上等间隔地多个设置的环状支撑绳11a上穿插有升降绳3。然后,使底部轨道7下降而拉伸帘布6时,帘布6由支撑绳11a支撑,以大致等间隔地保持帘布6的褶线。
其中,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帘布6上的用于穿插各升降绳3而设置的穿通孔4的大小是极小的尺寸,仅能容纳各升降绳3的各自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的空间。由此成为降低由其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的构成。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升降绳3的截面积与穿通孔4的面积的两者均小于以往的方案。由此,可将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减小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将百折帘整体维持在美观的良好状态。
更具体地,参照图2至图5,同时对比比较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帘布周围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中(a)、(b)分别为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另一方面,在图3的(a)、(b)中,显示了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对比的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然后,图4及图5分别显示了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首先,如图2中(a)所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在将可弯折的帘布6拉伸的状态下使帘布6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将穿通孔4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的帘布6以面料面观察(图示虚线圆形内)时,具有圆形截面的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成为具有短径d1(=绳直径d)和长径d2(≈d×√2)的椭圆截面状。而且,升降绳3与穿通孔4之间的间隙为漏光的主要原因,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间隙相比于以往技术变小。由此,构成为减少了由该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构成为:如图2中(b)所示,具有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穿插于设置在帘布6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各穿通孔4中,从而使升降绳3贯通帘布6。
另一方面,如图3中(a)所示,在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中的百折帘中,相同地,在将可弯折的帘布6拉伸的状态下使帘布6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将穿通孔4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的帘布6以面料面观察(图示虚线圆形内)时,具有圆形截面的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成为具有短径d1’(=绳直径d’)和长径d2’(≈d’×√2)的椭圆截面状。而且,升降绳3与穿通孔4之间的间隙为漏光的主要原因,但在基于该以往方案的比较例中,与图2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相比,可知其间隙变大。此外,图3中(a)所示的比较例中也构成为:具有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穿插于设置在帘布6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各穿通孔4中,从而使升降绳3贯通帘布6。
但是,对于利用间距保持绳11的百折帘,其存在有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帘布6的面料相接触的接触状态、以及不相接触的非接触状态这两种状态。因此,图4中显示了将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在帘布6的室外侧褶线的位置(图示“接触点”)相接触的接触状态时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此外,图5显示了将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在帘布6的室外侧褶线的位置未接触的非接触状态时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此时,在绳直径(截面径)d(与图2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的短径d1相等)的升降绳3穿插在孔径D的穿通孔4的本发明涉及的构成中,如图4中(a)及图5中(a)所示,不论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帘布6的面料(面料厚sd)是否为相接触的状态,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隙,比作为绳截面具有短径pd1×长径pd2的间距保持绳11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1a(圆形截面径kd)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小。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的穿通孔4的孔径D,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小。此外,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隙,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的2倍小。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升降绳3的绳直径d,相比于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被小径化。并且,对于漏光的抑制效果,与帘布6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的状态相对比即可,本发明涉及的穿通孔4的孔径D为:使帘布6如图4中(a)及图5中(a)所示的从水平以45°倾斜时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投影的直径(45°投影直径Da)为升降绳3的绳直径d的2倍以下。
即,通过这样的构成,实现对由穿插升降绳3的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的抑制。
(实施例)
作为更具体的适宜值,升降绳3的绳直径d为穿通孔4的孔径D为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pd2分别为以往使用的0.8mm×2.0mm,具有圆形截面的环状支撑绳11a的绳直径(截面径)kd为0.2mm,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1.5mm、非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3mm。另外,帘布6的面料厚sd为以往使用的大约0.2mm。
根据本实施例,在绳直径d为的升降绳3穿插于具有孔径 的穿通孔4的的状态下,如图2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0.81mm(=D(1.8mm)-d2(0.7mm×√2))~1.10mm(=D(1.8mm)-d1(0.7mm))左右,相比作为在其后方延伸的环状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时的大致1.5mm、非接触状态时的大致3mm的任一者均变小。因此,可实现对从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不论支撑绳11a为何种状况,均不能侵入穿通孔4(不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帘布6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阻碍全部消失。
此外,穿通孔4的孔径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2.0mm)小。而且,在作为绳直径d为的升降绳3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的的状态下,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0.81mm~1.10mm左右,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0.8mm)的2倍小。因此,可以实现对由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不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为何种状况,均不能侵入穿通孔4(不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帘布6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阻碍全部消失。
像这样,穿通孔4形成为穿插对象升降绳3之外的绳(本例中为间距保持绳11或其支撑绳11a)不能侵入的大小。
此外,穿通孔4的孔径比升降绳3的绳直径d大,但因为穿通孔4的该45°投影直径Da(1.8mm/√2≈1.27mm)形成为升降绳3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所以升降绳3的绳直径d越小,上述孔径D越小。换言之,本发明涉及的升降绳3的绳直径d,相对于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可以被小径化。像这样,可以实现从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维持升降绳3相对于穿通孔4的穿通性,所以升降绳3的截面积和穿通孔4的面积这两者均比以往方案更小。由此,将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变小,可以维持作为百折帘整体的美观的良好状态。
(比较例)
另一方面,如图4中(b)及图5中(b)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构成中,升降绳3的绳直径d’(与图3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的短径d1’相等)为穿通孔4的孔径D’为3.5mm。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pd2分别为0.8mm×2.0mm,具有圆形截面的环状支撑绳11a的绳直径(截面径)kd为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1.5mm、非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3mm。另外,帘布6的面料厚sd为大约0.2mm。
因此,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绳直径d为的升降绳3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的状态下,如图3(a)中所示的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1.80mm(=D’(3.5mm)-d2’(1.2mm×√2))~2.30mm(=D’(3.5mm)-d1’(1.2mm))左右,比作为在其后方延伸的环状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时的大致1.5mm大。因此,从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变多,支撑绳11a可能侵入穿通孔4(可能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帘布6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有阻碍的情形。
此外,比较例所涉及的穿通孔4的孔径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2.0mm)大。而且,在绳直径d为的升降绳3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的状态下,穿通孔4与升降绳3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1.80mm~2.30mm左右,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0.8mm)的2倍大。因此,从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变多,间距保持绳11可能侵入穿通孔4(可能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帘布6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有阻碍的情形。
进一步地,比较例所涉及的穿通孔4的孔径如图4中(b)及图5中(b)所示,穿通孔4的该45°投影直径Da’((3.5mm/√2≈2.47mm)比升降绳3的绳直径的2倍更大,因此,从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变多,升降绳3的截面积与穿通孔4的面积两者比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更大,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相对变大。
如上,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帘布6上的用于穿插各升降绳3而设置的穿通孔4的大小是极小的尺寸,仅能容纳各升降绳3的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的空间,所以不会阻碍反而提高了升降性能,从而降低了从其穿通孔4产生的漏光。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升降绳3的截面积与穿通孔4的面积两者均小于以往方案,所以,可将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减小升降时的帘布6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将百折帘整体维持在美观的良好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具有上部帘布6U与下部帘布6L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进行说明。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7中(a)、(b)分别为部分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及侧视图。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记有相同的参照号。
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可弯折为Z字形的上部帘布6U从上梁1悬垂支撑,该上部帘布6U的下端安装在中间轨道5的上表面。
中间轨道5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同样可弯折为Z字形的下部帘布6L的上端,该下部帘布6L的下端安装于底部轨道7。
上梁1的两端部分别悬垂支撑有第一及第二操作绳9L,9U。第一操作绳9L进行下述操作,使底部轨道7升降用的多根(本例之中为两根)的下侧升降绳3L从上梁1的拉绳导出口1a中引出,或者引入上梁1中。第二操作绳9U进行下述操作,使中间轨道5升降用的多根(本例之中为两根)的上侧升降绳3U从上梁1的拉绳导出口1b中引出,或者引入上梁1中。
各下侧升降绳3L的一端介由绳平衡器8L与第一操作绳9L连接,各下侧升降绳3L的另一端介由设置于上梁1的制动器装置(未图示)被导入上梁1内,再介由上梁1内适当位置上配置的支撑滑轮10a的支撑部件10(参照图7中(b))转向至下方。然后,转向至下方的各下侧升降绳3L的另一端未穿插于设置在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而是从上梁1经由中间轨道5的背面迂回地在该上部帘布6U的背面垂下,通过穿插于设置在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中,贯通下部帘布6L而被连接于底部轨道7。
因此,操作第一操作绳9L将下侧升降绳3L从上梁1引出时,底部轨道7被提升,放开第一操作绳9L而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制动的话,可以阻止下侧升降绳3L向上梁1内的引入,将底部轨道7悬垂支撑到期望位置。
此外,操作第一操作绳9L,将下侧升降绳3L稍稍从上梁1引出,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解除之后,对第一操作绳9L放手将下侧升降绳3L引入上梁1内,可以通过底部轨道7的重量使底部轨道7下降。
各上侧升降绳3U的一端介由绳平衡器8U与第二操作绳9U连接,各上侧升降绳3U的另一端介由设置于上梁1的制动器装置(未图示)被导入上梁1内,再介由上梁1内适当位置上配置的支撑滑轮的支撑部件转向至下方。然后,转向至下方的各上侧升降绳3U的另一端,通过穿插于设置在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贯通上部帘布6U而被连接于中间轨道5。
因此,操作第二操作绳9U将上侧升降绳3U从上梁1引出时,中间轨道5被提升,放开第二操作绳9U而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制动的话,可以阻止上侧升降绳3U向上梁1内的引入,将中间轨道5悬垂支撑到期望位置。
此外,操作第二操作绳9U,将上侧升降绳3U稍稍从上梁1引出,使该制动器装置的锁解除之后,对第二操作绳9U放手将上侧升降绳3U引入上梁1内,可以通过中间轨道5的重量使中间轨道5下降。
像这样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将中间轨道5提升直至上梁1的正下方,在上部帘布6U在上梁1与中间轨道5中间折叠的状态下,让底部轨道7下降时,呈现下部帘布6L从上梁1悬垂支撑的状态。
此外,使底部轨道7下降直至下限的状态下,与使中间轨道5下降直至底部轨道7上时,下部帘布6L在中间轨道5与底部轨道7之间被折叠,呈现上部帘布6U在上梁1与中间轨道5之间悬垂支撑的状态。因此,例如上部帘布6U为采光性面料,下部帘布6L为遮光性面料时,可以提高采光量调节的自由度。
然后,使底部轨道7下降直至下限,使中间轨道5位于上梁1与底部轨道7的中间时,可以采取透过为采光性面料的上部帘布6U的柔和的光。
此外,将底部轨道7提升直至上限再放开时,不提升中间轨道5地操作第一操作绳9L提升底部轨道7,可以呈现上部帘布6U与下部帘布6L在上梁1与底部轨道7之间折叠的状态。
另外,如图7中(b)所示,在上侧升降绳3U的后方、即室外侧,在间距保持绳11从上梁1垂下安装在中间轨道5的同时,间距保持绳12从中间轨道5垂下安装于底部轨道7。
在这些间距保持绳11,12上分别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1a,12a上,分别穿插有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然后,使中间轨道5下降来拉长上部帘布6U时,上部帘布6U被支撑绳11a支撑,从而大致等间隔地保持上部帘布6U的褶线。同样地,使底部轨道7下降拉长下部帘布6L时,下部帘布6L由支撑绳12a支撑,大致等间隔地保持下部帘布6L的褶线。
但是,如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如图7中(b)所示,下侧升降绳3L并未穿插到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之中,而是从该上部帘布6U的背面垂下、穿插到设置于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中,由此,贯通下部帘布6L而连接于底部轨道7。
即,如图7中(a)、(b)所示,上部帘布6U中只设置有穿通孔4U,该穿通孔4U是用于穿插上侧升降绳3U,上侧升降绳3U的端部与中间轨道5连接。
由此,上部帘布6U中并不需要配置穿插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而抑制漏光,进一步地,从图7中(a)所示的正面视可以理解,将上侧升降绳3U与下侧升降绳3L设置为一根直线状从而提高了美观。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例之中,对于下侧升降绳3L,如图8中(a)所示,没有穿插到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而是在该上部帘布6U的背面垂下的构成,如图8中(b)所示,没有穿插到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而是在该上部帘布6U的前面垂下的构成,在正面视中,将上侧升降绳3U与下侧升降绳3L设置为一根直线状从而可以提高美观。
进一步地,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如图7中(a)所示,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上的、分别用于穿插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而设置的穿通孔4U,4L的大小是极小的尺寸,仅能容纳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各自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的空间。由此成为能降低从其穿通孔4U,4L出现的漏光的构成。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各自的截面积与穿通孔4U,4L的各自面积的两者均小于以往方案。由此,可将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减小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将百折帘整体维持在美观的良好状态。
更具体地,参照图7、图9至图11、同时对比比较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帘布周围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帘布周围的构成,如上述的图7中所示,一方面,图9的(a)、(b)中,显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的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然后,图10及图11分别显示了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上部帘布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首先,参照图7中(a),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在可弯折的上部帘布6U(下部帘布6L也同样)被拉长的状态下,上部帘布6U(下部帘布6L也同样)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将穿通孔4U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的上部帘布6U作为观察面料面(图示虚线圆形内)时,同样地,将穿通孔4L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的下部帘布6L作为观察面料面(图示虚线圆形内)时,具有圆形截面的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成为具有短径d1(=绳直径d)和长径d2(≈d×√2)的椭圆截面状。而且,上侧升降绳3U与穿通孔4U之间的间隙,或者下侧升降绳3L与穿通孔4L之间的间隙为漏光的主要原因,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间隙相比以往技术变小。由此,构成为能降低因该穿通孔4U,4L产生的漏光。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构成为:经由设置于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各自的穿通孔4U,4L,如图7中(b)所示,对于上部帘布6U只贯通上侧升降绳3U,对于下部帘布6L只贯通下侧升降绳3L。本例之中,构成为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在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处垂下。
另一方面,如图9中(a)所示,基于以往技术的比较例中的百折帘,同样在可弯折的上部帘布6U(下部帘布6L也同样)被拉长的状态下,上部帘布6U(下部帘布6L也同样)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如作为面料面视角的放大视角所示,用于穿插绳直径(截面径)d’的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4U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用于穿插绳直径(截面径)d’的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4L的大小由孔径D’的圆形孔构成。在这里,将穿通孔4U,4L分别由孔径D”,D’构成的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分别作为观察面料面(图示虚线圆形内)时,具有圆形截面的绳直径(截面径)d’的升降绳3,成为具有短径d1’(=绳直径d’)和长径d2’(≈d’×√2)的椭圆截面状。而且,升降绳3与穿通孔4之间的间隙为漏光的主要原因,但发现基于以往方案的比较例,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相比,其间隙变大。基于该以往方案的比较例构成为:经由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各穿通孔4U,如图9中(b)所示,对于上部帘布6U贯通上侧升降绳3U和下侧升降绳3L两者,对于下部帘布6L只贯通下侧升降绳3L。本例之中,构成为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在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处垂下。因此,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供下侧升降绳3L贯通的贯通路5a。
此外,对于利用间距保持绳11,12的百折帘,存在有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上部帘布6U的面料相接触的接触状态,及不相接触的非接触状态的两种状态。以下代表性地对上部帘布6U进行说明。图10中显示了将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在上部帘布6U的室外侧褶线的位置处(图示“接触点”)相接触的接触状态时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上部帘布6U周围的放大侧视图。此外,图11显示了将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在上部帘布6U的室外侧褶线的位置处未接触的非接触状态时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和其比较例的构成进行对比的上部帘布6U周围的放大侧视图。
此时,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对于上部帘布6U,如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为只有绳直径(截面径)d的上侧升降绳3U穿插于孔径D的穿通孔4U的构成,不管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上部帘布6U的面料(面料厚sd)是否为接触状态,穿通孔4U与上侧升降绳3U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作为绳截面而具有短径pd1×长径pd2的间距保持绳11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1a(圆形截面径kd)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小。
对于下部帘布6L也同样,不管间距保持绳12的支撑绳12a与下部帘布6L的面料(面料厚sd)是否为接触状态,穿通孔4L与下侧升降绳3L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作为绳截面而具有短径pd1×长径pd2的间距保持绳12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2a(圆形截面径kd)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小。
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的穿通孔4U的孔径D,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小。同样地,本发明涉及的穿通孔4L的孔径D,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2的绳截面的长径pd2小。此外,穿通孔4U与上侧升降绳3U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的2倍小。同样地,穿通孔4L与下侧升降绳3L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2的绳截面的短径pd1的2倍小。此外,本发明涉及的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d,相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被小径化。相同地,本发明涉及的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d,相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2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被小径化。并且,对于漏光的抑制效果,可与帘布6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的状态相对比,本发明涉及的穿通孔4U,4L的孔径D为:使上部及下部帘布6U,6L如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从水平以大致45°倾斜时在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上投影的直径(45°投影直径Da)分别为上侧及下侧升降绳3U,3L的绳直径d的2倍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对于只有绳直径(截面径)d的下侧升降绳3L穿插至孔径D的穿通孔4L的下部帘布6L,也同样。
即,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实现对从穿通上侧升降绳3U的穿通孔4U产生的漏光,及从穿插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4L产生的漏光的抑制。
(实施例)
作为代表性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上部帘布6U之例中的更具体地适宜值,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d为穿通孔4U的孔径D为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pd2分别为以往使用0.8mm×2.0mm,具有圆形截面的环状支撑绳11a的绳直径(截面径)kd为0.2mm,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1.5mm、非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3mm。另外,帘布6的面料厚sd为以往使用的大约0.2mm。
另外,对于下部帘布6L也同样,可以是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d为穿通孔4L的孔径D为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pd2分别为以往使用的0.8mm×2.0mm,具有圆形截面的环状支撑绳11a的绳直径(截面径)kd为支撑绳11a的请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1.5mm、非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3mm。另外,帘布6的面料厚sd为以往使用的大约0.2mm。
根据本实施例,在绳直径d为的上侧升降绳3U穿插于具有孔径 的穿通孔4U的的状态下,如图7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U与上侧升降绳3U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0.81mm(=D(1.8mm)-d2(0.7mm×√2))~1.10mm(=D(1.8mm)-d1(0.7mm))左右,相比作为在其后方延伸的环状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时的大致1.5mm、非接触状态时的大致3mm的任一者均变小。因此,可实现对由穿通孔4U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不论支撑绳11a为何种状况,均不能侵入穿通孔4U(不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上部帘布6U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阻碍全部消失。
此外,穿通孔4U的孔径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2.0mm)小。而且,在绳直径为的上侧升降绳3U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U的状态下,穿通孔4U与上侧升降绳3U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0.81mm~1.10mm左右,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0.8mm)的2倍小。因此,可以实现对由穿通孔4U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不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为何种状况,均不能侵入穿通孔4U(不会被勾住),即对折叠或者拉长上部帘布6U而进行升降时的动作阻碍全部消失。
像这样,穿通孔4U形成为作为穿插对象的上侧升降绳3U之外的绳(本例中为间距保持绳11及其支撑绳11a)不能侵入的大小。同样地,穿通孔4L形成为作为穿插对象的下侧升降绳3L之外的绳(本例中为间距保持绳12及其支撑绳12a)不能侵入的大小。
此外,穿通孔4U的孔径比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d大,但因为穿通孔4U的该45°投影直径Da(1.8mm/√2≈1.27mm)形成为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所以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d越小,上述孔径D越小。换言之,本发明涉及的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d,相对于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可以被小径化。像这样,可以实现从穿通孔4U产生的漏光的抑制,同时,维持相对于上侧升降绳3U的穿通孔4U的穿通性,所以上侧升降绳3U的截面积和穿通孔4U的面积两者均比以往方案更小。由此,将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变小,可以维持作为百折帘整体的美观的良好状态。对于下侧升降绳3L及穿通孔4L也为同样。
(比较例)
另一方面,如图10中(b)及图11中(b)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构成中,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各绳直径d’(与图9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的短径d1’相等)为穿通孔4U的孔径D”为穿通孔4L的孔径D’为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pd2分别为0.8mm×2.0mm,具有圆形截面的环状支撑绳11a的绳直径(截面径)kd为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在上述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1.5mm、非接触状态下时为大约3mm。另外,帘布6的面料厚sd为大约0.2mm。另外,比较例所涉及的构成中,支撑绳11a中只卡合穿通下侧升降绳3L。
因此,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绳直径d’为的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U的状态下,如图9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U与上侧及下侧升降绳3U,3L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为1.61mm(=D”(5.0mm)-2×d2’(2×1.2mm×√2))~2.60mm(=D”(5.0mm)-2×d1’(2×1.2mm))左右,比作为在其后方延伸的环状支撑绳11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为上述接触状态时的大致1.5mm更大。
因此,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绳直径d’为的下侧升降绳3L穿插于具有孔径的穿通孔4L的状态下,如图9中(a)所示的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L与下侧升降绳3L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为1.80mm(=D’(3.5m m)-d2’(1.2mm×√2))~2.30mm(=D’(3.5mm)-d1’(1.2mm))左右,比作为在其后方延伸的环状支撑绳12a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为上述接触状态时的大致1.5mm更大。
因此,从穿通孔4U,4L产生的漏光变大,支撑绳11a可侵入穿通孔4U、支撑绳12a可侵入穿通孔4L(有时被勾住),即对折叠或拉长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而升降时的动作产生阻碍。
此外,比较例所涉及的穿通孔4U的孔径及穿通孔4L的孔径比作为可弯折的各间距保持绳11,12的绳截面的短径pd1×长径的2倍大。而且,穿通孔4U与上侧及下侧升降绳3U,3L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1.61mm~2.60mm左右,穿通孔4L与下侧升降绳3L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前后方向上为大致1.80mm~2.30mm,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12的绳截面的短径pd1(0.8mm)的2倍更大。因此,从穿通孔4U,4L产生的漏光变大,可弯折的各间距保持绳11,12变得可分别侵入穿通孔4U,4L(有时被勾住),即对折叠或拉长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的升降时的动作产生阻碍。
进一步地,比较例所涉及的穿通孔4U的孔径及穿通孔4L的孔径如图10中(b)及图11中(b)所示,穿通孔4U的该45°投影直径Da”((5.0mm/√2≈3.54mm)比上侧升降绳3U的绳直径的2倍更大,同样地,穿通孔4L的该45°投影直径Da’(3.5mm/√2≈2.47mm)比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的2倍更大,因此,从穿通孔4U,4L产生的漏光变大,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截面积和各自所对应的各穿通孔4U,4L的面积两者比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更大,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相对变大。
如上所述,在图6及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在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上分别设置的用于仅穿插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4U,4L的大小是仅能容纳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各自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等的空间的极小尺寸,因此不会阻碍升降性能,相反使升降性能提高,能够减少从该穿通孔4U,4L产生的漏光。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截面积和各自所对应的各穿通孔4U,4L的面积的两者均比以往方案更小,因此,可将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的移动限制为优选的上下方向从而减小升降时的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的移动偏离宽度(例如左右方向的偏离),将百折帘整体维持在美观的良好状态(提高动态设计性)。
而且,在上部帘布6U中不需要配置供下侧升降绳3L穿插的穿通孔而可抑制漏光,不仅如此,由图7中(a)所示的正面视图可以理解,通过将上侧升降绳3U与下侧升降绳3L设置为一根直线状,可以提高美观(提高静态设计性)。
另外,在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上部帘布6U之例中,构成为间距保持绳11的环状支撑绳11a上只卡合穿插有上侧升降绳3U,但如12(a)所示的变形例1所示,在上部帘布6U的背面侧上通过焊接等形成卡合片61,对于设置于该卡合片61的穿通孔62穿插下侧升降绳3L,从而可以不使用间距保持绳11。由此,可以完全消除间距保持绳11或支撑绳11a对穿通孔4U的侵入。
此外,如图12中(b)所示的变形例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对设置于卡合片61的穿通孔62穿插下侧升降绳3L,间距保持绳11的环状支撑绳11a上卡合穿插有上侧升降绳3U和下侧升降绳3L两者。由此,可以防止支撑绳11a的弯曲直径bd不必要地短径化,可以进一步地抑制支撑绳11a对穿通孔4U的侵入。
此外,如图12(c)所示的变形例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对设置于卡合片61的穿通孔62穿插下侧升降绳3L,间距保持绳11的环状支撑绳11a上只卡合穿插下侧升降绳3L。由此,可以使支撑绳11a的短小化成为可能,能够进一步地抑制支撑绳11a对穿通孔4U的侵入。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对具有上部帘布6U和下部帘布6L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百折帘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上标记有相同的参考符号。
对于图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在与设置于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相比较使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的位置偏移至室内侧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相同,其他的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即,如图13中(b)所示,在设置于下部帘布6L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穿通孔4L中穿插的下侧升降绳3L,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并没有从上梁1穿插到设置于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而是经由中间轨道5的背面迂回地在该上部帘布6U的背面垂下,但是对于上侧升降绳3U,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使其偏移至室内侧从上梁1垂下从而支撑中间轨道5。
因此,对于穿通孔4U,使上侧升降绳3U以在较之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部更靠前方处垂下而在距离中间轨道5的前面为距离b(<a)处支撑中间轨道5的方式位于上部帘布6U的前方。由此,即使下侧升降绳3L经由中间轨道5的背面迂回地垂下,也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使其保持大致水平。
第三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穿通孔4U,4L的孔径、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以及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正面视角的配置位置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包含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全部优点,而且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将其保持为大致水平。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对具有上部帘布6U和下部帘布6L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百折帘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上标记有相同的参考符号。
图14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构成在下述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该下述方面是指:将穿通孔4U和穿通孔4L两者分别设置于上部帘布6U和下部帘布6L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在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和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两者中穿插下侧升降绳3L,而使上侧升降绳3L在上部帘布6U的背面侧垂下。
即,如图14中(b)所示,从上梁1垂下的下侧升降绳3L穿插至上部帘布6U的穿通孔4U中之后,经由形成于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部的贯通路5a贯通中间轨道5,然后,穿插至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中,并与底部轨道7连接。
另一方面,从上梁1垂下的上侧升降绳3U在上部帘布6U的背面侧垂下,并与中间轨道5连接。作为使升降绳在上部帘布6U的背面侧垂下的方法,可以应用图10中(a)、图11中(a)或者图12中(a)、(b)、(c)所示的方法。
因此,对于穿通孔4U,4L相对于各帘布的形成位置,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但穿通孔4U,4L中只穿插有下侧升降绳3L,使该下侧升降绳3L从上梁1贯通中间轨道5并朝向底部轨道7呈直线状地垂下,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而将其保持为大致水平。
而且,从上梁1垂下的上侧升降绳3U以在上部帘布6U的背面侧垂下并在距离中间轨道5的背面为距离b(<a)处支撑中间轨道5的方式与中间轨道5连接,因此,对于上部帘布6U,不设置穿插该上侧升降绳3U用的穿通孔。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其穿通孔4U,4L的孔径、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以及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正面视角的配置位置也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包含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全部优点,而且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而将其保持为大致水平。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对具有上部帘布6U和下部帘布6L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上标记有相同的参考符号。
如图15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其构成在下述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相同,其他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该下述方面是指:在上部帘布6U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上,沿前后并排设置有穿插下侧升降绳3L的第一穿通孔4U和穿插上侧升降绳3U的第二穿通孔4U,穿通孔4L设置于下部帘布6L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不仅上侧升降绳3U、而且下侧升降绳3L也从上梁1经过中间轨道5直至底部轨道7均在上部帘布6U及下部帘布6L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垂下。
即,如图15中(a)的面料面视角所示,在上部帘布6U上,在其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沿前后并排设置了穿插下侧升降绳3L的第一穿通孔4U和穿插上侧升降绳3U的第二穿通孔4U。下部帘布6L上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其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上设置有穿插下侧升降绳3L的穿通孔4L。
然后,如图15中(b)所示,从上梁1垂下的下侧升降绳3L穿插至上部帘布6U的该第一穿通孔4U中之后,经由形成于中间轨道5的前后方向宽度(图示宽度2×a)的大致中央部的贯通路5a而贯通中间轨道5,然后,穿插至下部帘布6L的穿通孔4L中,并与底部轨道7连接。
另一方面,从上梁1垂下的上侧升降绳3U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穿插至上部帘布6U的第二穿通孔4U并与中间轨道5连接。
因此,在上部帘布6U上的前后并排设置的一对穿通孔4U中的一个穿通孔和下部帘布6L上的穿通孔4L中只穿插下侧升降绳3L,并使该下侧升降绳3L从上梁1贯通中间轨道5并朝向底部轨道7呈直线状地垂下,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而将其保持为大致水平。
然后,在上部帘布6U上的该一对穿通孔4U中的另一个穿通孔中,仅穿插从上梁1垂下的上侧升降绳3U。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百折帘中,各穿通孔4U,4L的孔径、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绳直径、以及上侧升降绳3U及下侧升降绳3L的正面视角的配置位置也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包含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全部优点,而且能够抑制中间轨道5的倾斜而将其保持为大致水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对如图16中(a)所示通过在上部帘布6U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用于分别穿插下侧升降绳3L和上侧升降绳3U且沿前后并排设置的一对穿通孔4U,由此使下侧升降绳3L从上梁1经由中间轨道5呈直线状垂下直至与底部轨道7连接这一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16中(b)所示,使该一对的穿通孔4U的间隔在上部帘布6U的前后方向宽度上远离而形成,该情况下,能够构成为使下侧升降绳3L在中间轨道5的背面迂回地垂下。
〔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
图17中显示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作为升降绳3,对假定具有圆形截面的细绳状拉绳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替代这样的升降绳3,而如图17所示,形成为具有纵向宽度(长径)d2的厚度(短径)为d1的带状拉绳的升降绳3T。
进一步地,在图17所示的例中,作为圆孔状的穿通孔4(或者4U,4L)的替代,可以形成为:使可穿插升降绳3T的穿通孔4S在帘布6(或者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上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长D1的缝隙状。当在具有孔长D1的穿通孔4S中穿插有升降绳3T时,如面料面视角所示,穿通孔4S具有与升降绳3T的厚度(短径)d1大致相同长度的孔宽D2。
穿通孔4S的孔宽D2与升降绳3T的短径d1的关系,与图4中(a)及图5中(a)、或者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例同样地进行限制。即,例如在适用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时,不论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帘布6的面料(面料厚sd)是否为相接触的状态,均容易实现:使穿通孔4S与升降绳3T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具有短径pd1×长径pd2作为绳截面的间距保持绳11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1a(圆形截面径kd)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更小。进一步地,穿通孔4S的孔宽D2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小,进而比短径pd1的2倍更小。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升降绳3T的厚度(短径)d1,相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被小径化。进一步地,对于穿通孔4S的孔长D1,其在帘布6(或者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从水平以45°倾斜时在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上投影的直径(45°投影直径)也能够为升降绳3T的纵向宽度d2的2倍以下。
而且,对于穿通孔4S的孔宽D2,大致与升降绳3T的厚度(短径)d1相同,关于左右方向上因穿通孔4S而出现的漏光之处可以忽略,可以适宜地抑制漏光。
图18中显示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作为圆孔状的穿通孔4(或者4U,4L)的替代,可以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穿通孔4E。
此时,可以构成为:作为例1以面料面视角所图示,例如对于具有孔长D1和孔宽D2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穿通孔4E,穿插由具有圆形截面的细绳状拉绳构成的绳直径d(=d1,≈D2)的升降绳3(面料面视角中为椭圆截面状),或者,作为例2以面料面视角所图示,例如对于具有孔长D1和孔宽D2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穿通孔4E,穿插在面料面视角中为具有纵向宽度d2的厚度(短径)为d1的带状拉绳的升降绳3T。
对于这样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穿通孔4E,其穿通孔4E的孔宽D2与升降绳3(或者升降绳3T)的短径d1的关系,也与图4中(a)及图5中(a)、或者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进行限制。即,例如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适用时,不论间距保持绳11的支撑绳11a与帘布6的面料(面料厚sd)是否为接触状态,穿通孔4E与升降绳3(或者升降绳3T)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比具有短径pd1×长径pd2作为绳截面的间距保持绳11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1a(圆形截面径kd)的前端(弯曲部)的弯曲直径bd更小。进一步地,穿通孔4E的孔宽D2比作为可弯折的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长径pd2小,进一步地比短径pd1的2倍更小。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升降绳3(或者升降绳3T)的短径d1,相比作为间距保持绳11的绳截面的短径pd1和长径pd2的任一者均被小径化。进一步地,对于穿通孔4E的孔长D1,其在帘布6(或者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从水平以45°倾斜时在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上投影的直径(45°投影直径)也能够为升降绳3的绳直径d(或者升降绳3T的纵向宽度d2)的2倍以下。
而且,对于穿通孔4E的孔宽D2,可以为大致与升降绳3的绳直径d(或者升降绳3T的厚度d1)相同,关于左右方向上因穿通孔4E而出现的漏光之处可以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因此可以适宜地抑制漏光。
图19中显示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的进一步变形例的帘布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中,作为圆孔状的穿通孔4(或者4U,4L)的替代,可以为相比升降绳3(或者3U,3L)的绳直径d稍稍扩径的大致相同直径的穿通孔4C。
此时,升降绳3(或者3U,3L)及穿通孔4C,在面料面视角中也目视确认为正圆形,但因为穿通孔4C与升降绳3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因此,穿通孔4C的孔径D与升降绳3的绳直径d的关系,与图4中(a)及图5中(a)、或者图10中(a)及图11中(a)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进行限制。因此,在图19所示的例子,关于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上因穿通孔4C而出现的漏光之处可以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因此可以适宜地抑制漏光。
此外,通过如图19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构成,当使帘布6(或者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朝向折叠方向动作时,升降绳3与穿通孔4C上产生了摩擦,起到限制升降绳3比帘布6(或者上部帘布6U或下部帘布6L)的前方褶线更凸出的作用,从而提高设计性。
以上举例了特定的实施方式之例来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之例,只要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对可在上下方向弯折的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的特定的实施方式的百折帘之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为帘布在上下或者前后悬垂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百折帘,或具有多个可折叠的蜂窝结构状筒体在上下方向多个相连的结构的帘布从上梁悬垂支撑且该蜂窝结构的帘布能够升降的百折帘。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之例中,对涉及帘布升降的操作方法的特定之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管手动及电动,可以是任意的形态。
此外,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适宜的例子,对在上部帘布6U上,供上部帘布6U升降用的升降绳3U穿插的第一穿通孔4U和供下部帘布6L升降用的升降绳3L穿插的第二穿通孔4U形成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向并排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形成为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横向并排时,也产生通过穿通孔4U的小径化以及升降绳3U,3L的小径化带来的抑制漏光的效果,通过使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横向并排的一对穿通孔4U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形成在从上部帘布6U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形成有助于产生对中间轨道5的倾斜抑制的效果的形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帘布上设置的用于穿插各升降绳的穿通孔的大小是仅能容纳各升降绳的各自一根而没有能容纳除此之外的其他拉绳等的空间的程度的极小尺寸,因此能够减少从该穿通孔产生的漏光,对于百折帘的用途有用。

Claims (11)

1.一种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穿通孔,
所述穿通孔中穿插了所述升降绳时的间隙,小于以规定间距保持所述帘布用的间距保持绳的环状支撑绳的弯曲直径。
2.一种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穿通孔,
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小于间距保持绳的长径,其中,所述间距保持绳用于以规定间距保持所述帘布且具有短径及长径的椭圆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小于所述间距保持绳的短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通孔的投影直径为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假定所述帘布以45°倾斜时,所述穿通孔在与前后方向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投影的45°投影直径为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2倍以下。
6.一种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在可弯折的帘布上设置有供穿插一根升降绳用的圆孔状的穿通孔,
所述穿通孔的孔径的规定值设为1.8mm,所述升降绳的绳直径的规定值设为0.7mm。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通孔形成于从所述帘布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处。
8.一种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弯折的上部帘布及下部帘布,
在所述上部帘布上,供所述上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一穿通孔和供所述下部帘布升降用的升降绳穿插的第二穿通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向并排形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穿通孔和所述第二穿通孔的任一者或两者,形成于从所述上部帘布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通孔由圆孔状、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或者缝隙状的任一种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百折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圆孔状时,所述升降绳由细绳状拉绳构成;
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时,所述升降绳由细绳状拉绳或带状拉绳构成;
在所述穿通孔形成为缝隙状时,所述升降绳由带状拉绳构成。
CN201810321956.XA 2017-04-13 2018-04-11 百折帘 Active CN108729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9974 2017-04-13
JP2017079974A JP7033382B2 (ja) 2017-04-13 2017-04-13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834A true CN108729834A (zh) 2018-11-02
CN108729834B CN108729834B (zh) 2021-09-28

Family

ID=63941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1956.XA Active CN108729834B (zh) 2017-04-13 2018-04-11 百折帘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7033382B2 (zh)
CN (1) CN1087298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7875A1 (it) 2019-06-03 2020-12-03 Dfm S R L Macchinario per la produzione di una tenda plissettata con sistema di movimentazione a scomparsa e prodotto così ottenuto
IT201900019850A1 (it) 2019-10-28 2021-04-28 Dfm S R L Macchina per la produzione di tessuti plissettati accoppiati e prodotto così ottenuto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7847A1 (de) * 1998-04-22 1999-10-28 Reko Kunststofftechnik Und Mas Faltstore mit Behangführung
JP2005090198A (ja) * 2003-09-22 2005-04-07 Toso Co Ltd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装置
CN2816312Y (zh) * 2005-08-19 2006-09-13 林雅莹 百折帘的帘片定位结构
WO2013106744A1 (en) * 2012-01-12 2013-07-18 Ren Judkins Drap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204040855U (zh) * 2014-08-12 2014-12-24 上海敬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中空窗复合式窗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1283U (ja) * 1984-07-31 1986-02-25 株式会社 サンテツクス 折りたたみカ−テン
US4842034A (en) * 1985-10-09 1989-06-27 Elkhart Door, Incorporated Window shade
JPS62129495A (ja) * 1985-11-29 1987-06-11 住友商事株式会社 自動ブラインド開閉装置
JP3032108B2 (ja) * 1993-11-10 2000-04-1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カーテン
JP3247792B2 (ja) * 1994-03-31 2002-01-21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カーテン
JPH10148073A (ja) * 1996-11-19 1998-06-02 Yonezawa Bussan:Kk 引上げ式折畳カーテンに用いるピッチ保持コー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る引上げ式折畳カーテン装置
JP3691373B2 (ja) * 2000-10-05 2005-09-07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
US6463985B1 (en) 2001-05-18 2002-10-15 Ching Feng Blinds Ind. Co., Ltd. Lower beam structure of folding blind
JP4423979B2 (ja) * 2004-01-26 2010-03-03 トーソー株式会社 ツイン型日射遮蔽装置
DE202012102685U1 (de) 2012-07-02 2012-08-28 Inventex Establishment Plisseejalousie
JP6207965B2 (ja) * 2013-10-21 2017-10-04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6505375B2 (ja) * 2014-05-13 2019-04-2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6385782B2 (ja) * 2014-10-08 2018-09-05 トーソー株式会社 遮蔽材の昇降装置
JP6726948B2 (ja) * 2014-10-31 2020-07-2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131283B2 (ja) 2015-03-04 2017-05-17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7847A1 (de) * 1998-04-22 1999-10-28 Reko Kunststofftechnik Und Mas Faltstore mit Behangführung
JP2005090198A (ja) * 2003-09-22 2005-04-07 Toso Co Ltd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装置
CN2816312Y (zh) * 2005-08-19 2006-09-13 林雅莹 百折帘的帘片定位结构
WO2013106744A1 (en) * 2012-01-12 2013-07-18 Ren Judkins Drap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204040855U (zh) * 2014-08-12 2014-12-24 上海敬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中空窗复合式窗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7875A1 (it) 2019-06-03 2020-12-03 Dfm S R L Macchinario per la produzione di una tenda plissettata con sistema di movimentazione a scomparsa e prodotto così ottenuto
IT201900019850A1 (it) 2019-10-28 2021-04-28 Dfm S R L Macchina per la produzione di tessuti plissettati accoppiati e prodotto così ottenuto
WO2021084337A1 (en) 2019-10-28 2021-05-06 Dfm S.R.L.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upled pleated fabrics and product thus obtai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834B (zh) 2021-09-28
JP2022060570A (ja) 2022-04-14
JP2018178539A (ja) 2018-11-15
JP7033382B2 (ja)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29834A (zh) 百折帘
ES2365236B2 (es) Persiana textil.
JP670302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7163044B2 (en) Shade for shaped windows
ES2739212T3 (es) Dispositivo de corte por chorro de agua y procedimiento de corte
CN105089472A (zh) 百褶帘
JP2018087486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8729833A (zh) 百折帘
JP5178493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5662061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4603387A (zh) 百褶帘
KR101960640B1 (ko) 레노종광 직기의 가이드 장치
JP2015055145A (ja) 建具及び建具の設置構造
JP4878802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6840551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3133484U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2022000573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9424307A (zh) 百褶帘
CN107002460A (zh) 横式百叶窗
TW201439425A (zh) 百褶簾
KR100939277B1 (ko) 접힘형 블라인드
JP3247792B2 (ja) プリーツカーテン
JP6099594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KR102176038B1 (ko) 지진 브라켓
JP658140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及びスト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