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3101B - 离心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3101B
CN108713101B CN201780012868.5A CN201780012868A CN108713101B CN 108713101 B CN108713101 B CN 108713101B CN 201780012868 A CN201780012868 A CN 201780012868A CN 108713101 B CN108713101 B CN 108713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recess portion
retaining ring
shortest distance
protru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28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13101A (zh
Inventor
石井文也
小田修三
安田真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13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13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18Rotors
    • F04D29/22Rotors specially for 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261Rotors specially for centrifugal pumps with special mea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04D29/161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162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of a centrifugal flow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具备具有护环(54)的离心风扇和外壳。外壳具有覆盖护环(54)的轴向的一侧的面的罩部。罩部具有凹部(223),该凹部(223)在与护环(54)相对的罩相对面上呈圆周状配置。护环(54)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该至少一个突出部设置于与罩部相对的环相对面。在突出部位于凹部(223)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罩部与护环之间形成有间隙(G1)。护环(54)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环内周端部(541)与罩部的最短距离(c1)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最短距离(b1)大。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在2016年2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6-33497号为基础,这里通过参照而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送风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离心送风机。该离心送风机具有风扇和外壳。风扇具有多片叶片和护环。护环具有朝向外壳侧突出的突出部。外壳中的覆盖护环的罩部在护环侧的面具有凹部。在该凹部的内部配置有护环的突出部。由此,在护环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形成有迷宫构造。通过该迷宫构造而降低在护环与外壳之间的间隙流动的逆流的流量。另外,逆流是相对于主流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向相反方向流动的空气流动。主流是通过风扇而形成的从风扇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的空气流动。
并且,在该离心送风机中,随着从护环的径向外侧端部向径向内侧端部行进而护环与外壳的间隔变小。由此,进一步降低逆流的流量。因此,根据该以往的离心送风机,能够实现风量性能的提高和噪音的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8369号公报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上述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研究了离心送风机的性能的进一步的改善。其结果为,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上述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具有下述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护环与外壳的间隙的尺寸在护环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处最小。因此,从护环与外壳的间隙吹出的逆流的流速变高。由于高速的逆流与通过风扇而形成的主流合流,因而主流会从护环剥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离心送风机,能够降低逆流的流量,并且抑制主流从护环剥离。
根据本发明,
提供离心送风机,通过离心风扇绕风扇轴心进行旋转,从而使从风扇轴心的轴向吸入的空气向风扇轴心的径向吹出,该离心送风机具有: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多片叶片和板状的护环,该多片叶片绕风扇轴心进行配置,该板状的护环与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轴向的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形成有吸入空气的风扇吸气孔;以及
外壳,该外壳收容离心风扇,并且在轴向的一侧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外壳吸气孔,
外壳具有覆盖护环的轴向的一侧的面的罩部,
罩部具有:与护环相对的罩相对面;以及凹部,该凹部设置于罩相对面,并且配置成以风扇轴心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
护环具有:与罩部相对的环相对面;以及至少一个突出部,该至少一个突出部设置于环相对面中的与凹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突出部位于凹部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罩部与护环之间形成有间隙,
护环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罩部的最短距离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大,
外侧最短距离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小,外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外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径向上的最短距离,
内侧最短距离比外侧最短距离小,内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径向上的最短距离。
在该离心送风机中,由于突出部位于凹部的内部,因而在罩部与护环之间的间隙形成迷宫构造。由此,能够增大空气穿过该间隙时的压力损失。因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能够降低穿过该间隙的逆流的流量。
此外,在该离心送风机中,护环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罩部的最短距离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大。由此,即使在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中逆流的空气流动变快,也能够使护环的内侧的端部的位置处的逆流的空气流动变慢。因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能够抑制主流从护环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拆卸了第一外壳部件的状态下的与图2对应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5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5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比较例1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拆卸了第一外壳部件的状态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第一罩部与护环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彼此式之间,对彼此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用于车辆用的座椅空调装置。送风机10收容在供乘员落座的座椅S1的内部。送风机10从座椅S1的乘员侧的表面吸入空气。送风机10在座椅S1的内部吹出空气。从送风机10吹出的空气被从座椅S1的乘员侧的表面以外的部位放出。
如图2和图3所示,送风机10是离心送风机,详细而言是涡轮型送风机。图3是利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进行切断得到的送风机10的轴向剖视图。图3的箭头DRa表示风扇轴心CL的轴向DRa、即风扇轴心方向DRa。并且,图3的箭头DRr表示风扇轴心CL的径向DRr、即风扇径向DRr。
送风机10具有作为该送风机10的框体的外壳12、旋转轴14、旋转轴壳体15、电动马达16、电子基板17、涡轮风扇18、轴承28以及轴承壳体29等。
外壳12收容电动马达16、电子基板17以及涡轮风扇18。外壳12具有第一外壳部件22和第二外壳部件24。
第一外壳部件22由树脂构成。第一外壳部件22的直径比涡轮风扇18的直径大且呈大致圆盘形状。第一外壳部件22具有第一罩部221、第一周缘部222以及图2所示的多根支柱225。
第一罩部221相对于涡轮风扇18配置在风扇轴心方向DRa的一侧。第一罩部221覆盖后述的护环54的风扇轴心方向DRa的一侧的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罩部221构成覆盖护环的轴向的一侧的面的罩部。
在第一罩部221的内周侧形成空气吸入口221a。空气吸入口221a是沿风扇轴心方向DRa贯通了第一罩部221的贯通孔。空气经由该空气吸入口221a而被吸入涡轮风扇1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吸入口221a形成于风扇轴心方向DRa的一侧,与吸入空气的外壳吸气孔对应。
并且,第一罩部221具有构成该空气吸入口221a的周缘的喇叭口部221b。该喇叭口部221b将从送风机10的外部流入空气吸入口221a的空气顺利地引导到空气吸入口221a。
第一周缘部222绕风扇轴心CL构成第一外壳部件22的周缘。多根支柱225各自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从第一罩部221向外壳12的内侧突出。并且,各支柱225呈具有与风扇轴心CL平行的中心轴的厚壁的圆筒形状。在各支柱225的内侧形成有供将第一外壳部件22和第二外壳部件24结合的螺纹件插通的螺纹孔26。
第一外壳部件22的各支柱225在风扇径向DRr上配置在比涡轮风扇18靠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一外壳部件22和第二外壳部件24在各支柱225的顶端碰触到第二外壳部件24的状态下通过被贯通到各支柱225内的未图示的螺纹件而被结合。
第二外壳部件24呈与第一外壳部件22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大致圆盘形状。第二外壳部件24由树脂构成。第二外壳部件24也可以由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
如图3所示,第二外壳部件24也作为覆盖电动马达16和电子基板17的马达壳体发挥功能。第二外壳部件24具有第二罩部241和第二周缘部242。
第二罩部241相对于涡轮风扇18和电动马达16配置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的另一侧。第二罩部241覆盖涡轮风扇18和电动马达16的另一侧。第二周缘部242绕风扇轴心CL构成第二外壳部件24的周缘。
第一周缘部222和第二周缘部242在外壳12中构成吹出空气的空气吹出部。第一周缘部222和第二周缘部242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的第一周缘部222与第二周缘部242之间形成将从涡轮风扇18吹出的空气吹出的空气吹出口12a。空气吹出口12a形成于送风机10的风扇侧面,以遍及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外壳12的大致整周的方式开口。
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分别由例如铁、不锈钢或者黄铜等金属构成。旋转轴14是圆柱形状的棒材。旋转轴14分别朝向旋转轴壳体15和轴承28的内轮进行压入等。因此,旋转轴壳体15相对于旋转轴14和轴承28的内轮被固定。并且,轴承28的外轮通过相对于轴承壳体29进行压入等而被固定。轴承壳体29由例如铝合金、黄铜、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轴承壳体29固定于第二罩部241。
因此,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经由轴承28而支承于第二罩部241。即,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相对于第二罩部241旋转自如。
旋转轴壳体15在外壳12的内部嵌入于涡轮风扇18所具有的风扇毂部56的内周孔56a。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以预先相互固定的状态嵌件成型于涡轮风扇18的风扇主体部件50。由此,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涡轮风扇18的风扇毂部56连结。即,旋转轴14和旋转轴壳体15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与涡轮风扇18一体地旋转。
电动马达16是外转子型无刷DC马达。电动马达16与电子基板17一同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配置在涡轮风扇18的风扇毂部56与第二罩部241之间。电动马达16具有马达转子161、转子磁铁162和马达定子163。马达转子161由钢板等金属构成。马达转子161是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
转子磁铁162是永久磁铁,由包含例如铁素体、钕等的橡胶磁铁构成。转子磁铁162固定于马达转子161。并且,马达转子161固定于涡轮风扇18的风扇毂部56。马达转子161和转子磁铁162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与涡轮风扇18一体地旋转。
马达定子163包含与电子基板17电连接的定子线圈163a和定子铁芯163b而构成。马达定子163相对于转子磁铁162空开微小的间隙而配置在径向内侧。并且,马达定子163经由轴承壳体29而固定于第二罩部241。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马达16中,当从外部电源向马达定子163的定子线圈163a通电时,通过该定子线圈163a而使定子铁芯163b产生磁通变化。并且,该定子铁芯163b上的磁通变化产生吸引转子磁铁162的力。马达转子161相对于被轴承28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14被固定,因此马达转子161受到吸引上述转子磁铁162的力而绕风扇轴心CL进行旋转运动。总之,电动马达16通过通电而使固定了马达转子161的涡轮风扇18绕风扇轴心CL旋转。
涡轮风扇18是通过向规定的风扇旋转方向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进行送风的离心风扇。即,涡轮风扇18通过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像箭头FLa那样从风扇轴心方向DRa的一侧经由空气吸入口221a吸入空气。并且,涡轮风扇18像箭头FLb那样向涡轮风扇18的外周侧吹出该吸入的空气。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涡轮风扇18具有风扇主体部件50和另一端侧侧板60。风扇主体部件50具有多片叶片52、护环54和风扇毂部56。叶片52也被称为风扇叶片。风扇主体部件50是通过使用了树脂的1次的射出成形而形成的。因此,多片叶片52、护环54以及风扇毂部56一体构成,都由相同的树脂构成。因此,在多片叶片52与护环54之间不存在用于通过熔接等而将两者接合的接合部位。在多片叶片52与风扇毂部56之间也不存在用于通过熔接等而将两者接合的接合部位。
多片叶片52绕风扇轴心CL配置。详细地说,多片叶片52在彼此之间空开供空气流动的间隔,并且在风扇轴心CL的周向上排列配置。如图2所示,多片叶片52在彼此相邻的叶片52彼此之间分别形成供空气流动的叶片间流路52a。
如图3所示,各个叶片52具有:叶片52中的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设置于上述一侧的一侧叶片端部521;以及叶片52中的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设置于与该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另一侧叶片端部522。
如图3和图4所示,护环54成为沿风扇径向DRr呈圆盘状扩展的形状。并且,在该护环54的内周侧形成有风扇吸气孔54a。来自外壳12的空气吸入口221a的空气像箭头FLa那样被从风扇吸气孔54a吸入。因此,护环54呈环形状。
护环54具有环内周端部541和环外周端部542。环内周端部541是护环54中的风扇径向DRr上的内侧的端部。更详细地说,环内周端部541是护环54中的包含风扇径向DRr上的内侧的顶端的顶端侧部分。环内周端部541形成风扇吸气孔54a。环外周端部542是护环54中的风扇径向DRr上的外侧的端部。
如图3所示,护环54相对于多片叶片52设置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的一侧、即空气吸入口221a侧。护环54与该多片叶片52中的各个叶片连结。换言之,护环54相对于该叶片52中的各个叶片在一侧叶片端部521连结。
风扇毂部56经由旋转轴壳体15而固定于能够绕风扇轴心CL旋转的旋转轴14。因此,风扇毂部56相对于作为送风机10的非旋转部件的外壳12被支承成能够绕风扇轴心CL旋转。
并且,风扇毂部56相对于多片叶片52中的各个叶片在与护环54侧相反的一侧连结。详细而言,风扇毂部56中的与叶片52连结的叶片连结部位561的整体在风扇径向DRr上相对于护环54的整体设置在内侧。即,风扇毂部56通过另一侧叶片端部522中的风扇径向DRr上靠内侧的部分而与叶片52中的各个叶片连结。因此,多片叶片52兼具有作为以桥接的方式使风扇毂部56与护环54结合的结合肋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多片叶片52、风扇毂部56和护环54的一体成形。
并且,风扇毂部56具有对涡轮风扇18内的气流进行引导的毂引导面562a。该毂引导面562a是向风扇径向DRr扩展的弯曲面,以将被吸入到空气吸入口221a且朝向风扇轴心方向DRa的空气流动引导成朝向风扇径向DRr的外侧。
即,风扇毂部56具备毂引导部562,该毂引导部562具有该毂引导面562a。并且,该毂引导部562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在毂引导部562的一侧形成毂引导面562a。
并且,为了将风扇毂部56固定于旋转轴14,在风扇毂部56的内周侧形成有朝向风扇轴心方向DRa贯通了风扇毂部56的内周孔56a。
并且,风扇毂部56具有毂外周端部563和环形状的环状延伸设置部564。该毂外周端部563是风扇毂部56中的位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端部。详细而言,毂外周端部563是形成毂引导部562的周缘的端部。毂外周端部563位于比环内周端部541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
环状延伸设置部564是圆筒状的肋,从毂外周端部563向风扇轴心方向DRa的另一侧(即,与空气吸入口221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在该环状延伸设置部564的内周侧嵌入且收纳有马达转子161。即,环状延伸设置部564作为收纳马达转子161的转子收纳部发挥功能。并且,通过将环状延伸设置部564固定于马达转子161,而将风扇毂部56固定于该马达转子161。
另一端侧侧板60成为沿风扇径向DRr呈圆盘状扩展的形状。并且,在该另一端侧侧板60的内周侧形成有朝向另一端侧侧板60的厚度方向贯通了另一端侧侧板60的侧板嵌合孔60a。因此,另一端侧侧板60呈环形状。另一端侧侧板60是与风扇主体部件50分体成形的树脂成形品。
并且,另一端侧侧板60以与风扇径向DRr上的风扇毂部56的外侧嵌合的状态与另一侧叶片端部522中的各个叶片端部接合。该另一端侧侧板60与叶片52的接合通过振动熔接或者热熔接而进行。因此,鉴于基于另一端侧侧板60与叶片52的熔接的接合性,优选另一端侧侧板60和风扇主体部件50的材质是热可塑性树脂,更优选的是同种材料。
通过像这样将另一端侧侧板60与叶片52接合,由此涡轮风扇18作为封闭风扇而完成。该封闭风扇是指形成在多片叶片52的相互之间的叶片间流路52a的风扇轴心方向DRa上的两侧被护环54和另一端侧侧板60覆盖的涡轮风扇。即,护环54具有面向该叶片间流路52a且引导叶片间流路52a内的空气流动的环引导面543。并且,另一端侧侧板60具有面向叶片间流路52a且引导叶片间流路52a内的空气流动的侧板引导面603。
该侧板引导面603隔着叶片间流路52a而与环引导面543相对,并且相对于毂引导面562a在风扇径向DRr上配置在外侧。并且,侧板引导面603实现将沿着毂引导面562a的空气流动顺利地引导到吹出口18a作用。因此,毂引导面562a和侧板引导面603分别构成三维弯曲的假想的一弯曲面中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换言之,毂引导面562a和侧板引导面603构成在该毂引导面562a与侧板引导面603的边界没有折曲的一个弯曲面。
并且,另一端侧侧板60具有侧板内周端部601和侧板外周端部602。该侧板内周端部601是另一端侧侧板60中的风扇径向DRr上的内侧的端部。侧板内周端部601形成侧板嵌合孔60a。并且,侧板外周端部602是另一端侧侧板60中的风扇径向DRr上的外侧的端部。
侧板外周端部602和环外周端部542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并且,侧板外周端部602和环外周端部542使得吹出口18a形成在该侧板外周端部602与环外周端部542之间,该吹出口18a供通过了叶片间流路52a的空气吹出。
并且,如图3所示,多片叶片52分别具有叶片前缘523。该叶片前缘523是叶片52中的在沿着箭头FLa、FLb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即主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构成的端缘。主流是通过风扇吸气孔54a而在叶片间流路52a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该叶片前缘523相对于环内周端部541在风扇径向DRr上向内侧伸出。叶片前缘523相对于毂外周端部563也在风扇径向DRr上向内侧伸出。换言之,叶片前缘523位于比环内周端部541和毂外周端部563双方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叶片前缘523的一端与环内周端部541相连。叶片前缘523的另一端与毂引导面562a相连。
此外,换言之,叶片前缘523从环内周端部541朝向风扇径向DRr的内侧延伸。叶片前缘523与风扇毂部56中的比毂外周端部563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部位相连。
这样构成的涡轮风扇18与马达转子161一体地向风扇旋转方向进行旋转运动。与之相伴,涡轮风扇18的叶片52给空气赋予动量。涡轮风扇18从在该涡轮风扇18的外周开口的吹出口18a向径向外侧吹出空气。此时,从风扇吸气孔54a吸入且被叶片52送出的空气、即从吹出口18a吹出的空气经由外壳12所形成的空气吹出口12a而向送风机10的外部放出。
接着,使用图5A、5B对第一罩部221和护环54的详细的形状进行说明。图5A、5B示出第一罩部221与护环54各自的相同的部分。
如图5A所示,第一罩部221具有与护环54相对的罩相对面221c。此外,第一罩部221具有设置于罩相对面221c的一个凹部223。凹部223被配置成以风扇轴心CL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
护环54具有与第一罩部221相对的环相对面544。此外,护环54具有设置于环相对面544的一个突出部545。突出部545设置于在风扇轴心方向DRa上与凹部223相对的区域。
如图4所示,突出部545被配置成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周状。因此,突出部545设置成遍及环相对面544中的与凹部223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
如图5A所示,在突出部545位于凹部223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第一罩部221与护环54之间形成有间隙G1。突出部545位于凹部223的内部,从而形成迷宫构造。护环54中的与凹部223在风扇轴向DRa上相对的区域和凹部233所夹持的间隙G1的范围R1是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R1。
如图5B所示,凹部223具有底部D1、外周面D2和内周面D3。底部D1是凹部223的表面中的位于最靠风扇轴向DRa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外周面D2是凹部223的表面中的位于比底部D1靠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位置的面。内周面D3是凹部223的表面中的位于比底部D1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的面。凹部223的底面D1、外周面D2、内周面D3的截面形状分别是直线形状。即,凹部223的底面D1、外周面D2、内周面D3分别是平坦面。
突出部545具有顶部E1、外周面E2和内周面E3。顶部E1是突出部545中的位于最靠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外周面E2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位于比顶部E1靠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位置的面。内周面E3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位于比顶部E1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的面。顶部E1、外周面E2、内周面E3各自的截面形状是直线形状。即,顶部E1、外周面E2、内周面E3分别是平坦面。
间隙G1被形成为满足下面的关系式(1)、(2)。
b1<a1<h1···式(1)
b1<h2<c1···式(2)
这里,上述式中的a1、b1、c1、h1、h2是图5B所示的距离。a1是突出部545的外周面E2与凹部223的外周面D2的最短距离。换言之,a1是外侧最短距离。外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最短距离。b1是突出部545的内周面E3与凹部223的内周面D3的最短距离。换言之,b1是内侧最短距离。内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最短距离。h1是突出部545的顶部E1与凹部223的底部D1的最短距离。换言之,h1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在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h2是第一罩部221中的凹部223的风扇轴向DRa上的内侧周缘部与护环54的最短距离。换言之,h2是迷宫构造的出口处的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的最短距离。c1是环内周端部541与第一罩部221的最短距离。
凹部223与喇叭口部221b之间的范围内的间隙G1的尺寸被设定为如下。从凹部223到比凹部223靠风扇径向Dra上的内侧的规定的位置的范围内的间隙G1的尺寸恒定,为距离h2。从该规定的位置到喇叭口部221b的范围内的间隙G1的尺寸恒定,为与最短距离c1相同的大小。
并且,间隙G1的尺寸满足下面的关系式(3)。
h1=h2=h3···式(3)
这里,h3是第一罩部221中的比凹部223靠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部位与护环54的最短距离。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图6所示的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进行对比。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在如下的方面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在突出部545位于凹部223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第一罩部221与护环54之间形成有间隙G2。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在如下的方面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的间隙G1不同:随着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朝向内侧,间隙G2的尺寸变小。此外,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在如下的方面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不同,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比较,多片叶片52各自所具有的叶片前缘523位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均是,突出部545位于凹部223的内部,从而在第一罩部221与护环54之间的间隙G1、G2形成迷宫构造。由此,能够增大空气穿过该间隙G1、G2时的压力损失。因此,与未形成迷宫构造的情况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均是能够降低逆流F1的流量,逆流F1是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朝向内侧通过间隙G2的空气流动。
但是,在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中,间隙G2的尺寸在护环54的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顶端位置处最小。因此,从间隙G2吹出的逆流FL1的流速变高。由于高速的逆流FL1与涡轮风扇18的主流FL2合流,因而主流FL2会从环引导面543剥离。并且,在环引导面543的附近会产生涡旋FL3。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间隙G1的尺寸满足上述的关系式(2)。这里,如上述的关系式(1)所示,b1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迷宫构造的出口处的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的最短距离h2比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最短距离b1大。此外,环内周端部541与第一罩部221的最短距离c1比迷宫构造的出口处的最短距离h2大。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间隙G1在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R1内最窄。并且,按照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R1、迷宫构造的出口、逆流的吹出口的顺序,间隙G1阶段性地扩大。
由此,即使在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R1中逆流FL1的空气流动变快,也能够使护环54的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顶端位置处的逆流FL1的空气流动变慢。
若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不同,将间隙G1的尺寸设定成h2=c1,则间隙G1的尺寸为距离c1的范围变大,逆流的降低的效果会减少。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使突出部545与环内周端部541之间的规定的位置处的间隙G1的尺寸h2比最短距离b1大且比最短距离c1小。由此,与间隙G1的尺寸设定成h2=c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逆流的流量。
因此,如图7所示,根据该送风机10,能够抑制主流FL2从环引导面543剥离。并且,根据该送风机10,能够抑制在环引导面543的附近产生涡旋FL3。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能够降低逆流FL1的流量,并且抑制主流FL2从环引导面543剥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间隙G1的尺寸满足关系式(1)。因此,突出部545与凹部223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h1比突出部545与凹部223的风扇径向DRr上的各最短距离a1、b1大。
这里,在送风机10的制造上,将多个部件组装于旋转轴14。因此,构成制造后的送风机10的各结构部件的风扇轴向DRa上的尺寸公差比风扇径向DRr上的尺寸公差大。并且,送风机10的工作时的振动的振幅在风扇轴向DRa上比风扇径向DRr上大。因此,若为了逆流的降低而将间隙G1的最短距离h1设定得小,则产生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接触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使间隙G1的最短距离h1比最短距离a1、b1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能够避免由于送风机10的制造时的部件的风扇轴向DRa上的尺寸公差、送风机10的工作时的风扇轴向DRa的振动而导致的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的接触。
并且,在送风机10工作时,离心力作用于涡轮风扇18。因此,涡轮风扇18向风扇径向DRr的外侧变形。若涡轮风扇18像这样变形,则最短距离a1变短。因此,若将间隙G1的尺寸设定成a1<b1并且为了逆流的降低而将最短距离a1设定得小,则产生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接触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将间隙G1的尺寸设定为b1<a1。因此,即使为了逆流的降低而将最短距离b1设定得小,也能够避免由于离心力而使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接触的情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能够避免风扇轴向DRa和风扇径向DRr上的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的接触,并且降低逆流FL1的流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多片叶片52各自所具有的叶片前缘523位于比环内周端部541和毂外周端部563双方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与比较例1的送风机J10相比较,叶片前缘523位于风扇径向DRr的内侧。
由此,如图7所示,在比逆流FL1与主流FL2合流的合流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能够利用叶片52对主流FL2进行加速。因此,能够使从间隙G1吹出的逆流FL1的空气流动以沿着环引导面543的方式转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能够通过这样的叶片前缘523的位置,而进一步抑制主流FL2从护环剥离。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的突出部545的表面形状和凹部223的表面形状进行了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凹部223的表面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状。凹部223具有底部K1、外周面K2和内周面K3。底部K1是凹部223中的位于最靠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外周面K2是凹部223的表面中的位于比底部K1靠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位置的面。内周面K3是凹部223的表面中的位于比底部K1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的面。底部K1的截面形状是点形状。外周面K2与内周面K3各自的截面形状是曲线形状。
突出部545的表面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状。突出部545具有顶部M1、外周面M2和内周面M3。顶部M1是突出部545中的位于最靠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外周面M2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位于比顶部M1靠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位置的面。内周面M3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位于比顶部M1靠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位置的面。顶部M1的截面形状是点形状。外周面M2与内周面M3各自的截面形状是曲线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以满足关系式(1)、(2)的方式形成间隙G1。
b1<a1<h1···式(1)
b1<h2<c1···式(2)
这里,a1是突出部545的外周面M2与凹部223的外周面K2的最短距离。换言之,a1是外侧最短距离。b1是突出部545的内周面M3与凹部223的内周面K3的最短距离。换言之,b1是内侧最短距离。h1是突出部545的顶部M1与凹部223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换言之,h1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的突出部545的表面形状进行了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突出部545的表面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状。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凹部223的底面D1、外周面D2、内周面D3的截面形状分别是直线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以满足关系式(1)、(2)的方式形成间隙G1。
b1<a1<h1···式(1)
b1<h2<c1···式(2)
这里,a1是突出部545的外周面M2与凹部223的外周面D2的最短距离。换言之,a1是外侧最短距离。b1是突出部545的内周面M3与凹部223的内周面D3的最短距离。换言之,b1是内侧最短距离。h1是突出部545的顶部M1与凹部223的底面D1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换言之,h1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的凹部223的表面形状进行了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凹部223的表面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状。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突出部545的顶部E1、外周面E2、内周面E3各自的截面形状是直线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以满足关系式(1)、(2)的方式形成间隙G1。
b1<a1<h1···式(1)
b1<h2<c1···式(2)
这里,a1是突出部545的外周面E2与凹部223的外周面K2的最短距离。换言之,a1是外侧最短距离。b1是突出部545的内周面E3与凹部223的内周面K3的最短距离。换言之,b1是内侧最短距离。h1是突出部545的顶部E1与凹部223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换言之,h1是突出部545的表面与凹部223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在如下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以满足关系式(1)、(2)、(3)的方式形成间隙G1。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在从迷宫构造的出口到环内周端部541的范围内的间隙G1的尺寸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不同。具体而言,随着从迷宫构造的出口朝向环内周端部541,间隙G1逐渐扩大。即,随着从迷宫构造的出口朝向环内周端部541,间隙G1的尺寸从迷宫构造的出口处的最短距离h2逐渐变大到环内周端部541处的最短距离c1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以满足关系式(1)、(2)的方式形成间隙G1,因此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在如下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以满足关系式(1)的方式形成间隙G1。
b1<a1<h1···式(1)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在如下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不同:以满足关系式(4)、(5)的方式形成间隙G1。
b1<h2=c1···式(4)
h1=h3<h2···式(5)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间隙G1在迷宫构造的形成范围R1内最窄。并且,间隙G1在从迷宫构造的出口到逆流的吹出口的整个范围内最大。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以满足b1<c1这样的关系的方式形成间隙G1,因此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的突出部545变更成了多个突出部545a。
多个突出部545a设置于环相对面544。多个突出部545a分别被设置的部分是环相对面544中的在风扇轴向DRa上与凹部223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分。多个突出部545a在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多个突出部545a分别沿着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
通过突出部545a的切断面上的护环54和第一罩部221的截面构造与图5A、5B所示的截面构造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在环相对面544中的在风扇轴向DRa上与凹部223相对的区域,设置有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突出部545a,但也可以设置一个突出部。
(第八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设置于第一罩部221的凹部的数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第一罩部221具有设置于罩相对面221c的一个第一凹部223和一个第二凹部224。护环54具有设置于环相对面544的一个第一突出部545和一个第二突出部546。第一凹部223和第一突出部545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的凹部223和突出部545相同。
第二凹部224在第一凹部223的风扇径向DRr的外侧,配置成以风扇轴心CL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第二突出部546设置于环相对面544中的在风扇轴向DRa上与第二凹部224相对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部546设置成遍及与第二凹部224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即,第二突出部546配置成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周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在第一突出部545位于第一凹部223的内部、第二突出部546位于第二凹部224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第一罩部221与护环54之间形成有间隙G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间隙G1以满足关系式(1)、(2)、(3)的方式形成。此外,间隙G1以满足关系式(6)的方式形成。
b2<a2<h4···式(6)
这里,a2是第二突出部546的表面中的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面与第二凹部224的表面的最短距离。b2是第二突出部545的表面中的风扇径向DRr的内侧的面与第二凹部224的表面的最短距离。h4是第二突出部546的表面与第二凹部224的表面的风扇轴向DRa上的最短距离。
另外,b1与b2、a1与a2、h1与h4的尺寸关系如下。
b1<b2、a1<a2、h1<h4
间隙G1所具有的迷宫构造越多,则空气通过间隙G1时的压力损失越大。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迷宫构造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降低逆流的流量。
另外,若将凹部和配置于该凹部的内部的突出部设为一组,则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具有二组凹部和突出部,但不限于此。凹部和突出部的组数也可以是三组以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第一突出部545以遍及环相对面544中的与第一凹部223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第七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同样,多个第一突出部545a分别设置于与第一凹部223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分中的各个部分。并且,一个第一突出部545a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一凹部223相对的区域的一部分。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第二突出部546以遍及与第二凹部224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但不限于此。多个第二突出部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与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分中的各个部分。并且,一个第二突出部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二凹部224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
(其他的实施方式)
(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将间隙G1的尺寸设为b1<a1<h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间隙G1的尺寸设为b1=a1<h1。并且,也可以将间隙G1的尺寸设为a1<b1<h1。在任意的情况下,都使突出部545与凹部223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h1比外侧最短距离a1和内侧最短距离b1大。因此,即使将突出部545与凹部223的风扇径向DRr上的距离设定得小以能够降低逆流的流量,也能够避免风扇轴向DRr上的护环54与第一罩部221的接触。并且,从降低逆流的流量这样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将间隙G1的尺寸设为b1<h1<a1。
(2)关于迷宫构造的出口与环内周端部541之间的范围内的间隙G1的尺寸,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记载。也可以在迷宫构造的出口与环内周端部541之间的范围内,存在间隙G1的尺寸比最短距离h2小的部位。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使用具有风扇主体部件50和另一端侧侧板60的涡轮风扇18,但不限于此。作为离心风扇,也可以使用不具有另一端侧侧板60的涡轮风扇。作为离心风扇,也可以使用西洛克风扇。
(4)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被用于车辆用的座椅空调装置,但送风机10的用途不限于此。送风机10也可以被应用于座椅空调装置以外的空调装置、冷却装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发明要保护的范围中记载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还包含各种变形例、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没有关系,除了明确不可以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并不一定是必须的,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指明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离心送风机具有:具有护环的离心风扇;以及具有罩部的外壳。罩部具有:与护环相对的罩相对面;以及凹部,该凹部设置于罩相对面,并且配置成以风扇轴心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护环具有:与罩部相对的环相对面;以及至少一个突出部,该至少一个突出部设置于环相对面中的与凹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突出部位于凹部的内部的状态下,在罩部与护环之间形成有间隙。护环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罩部的最短距离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大。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外侧最短距离与内侧最短距离都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小。外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外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内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
这里,为了降低通过间隙的逆流的流量,考虑将突出部与凹部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设定得小。但是,在该情况下,有可能由于离心送风机的制造时的部件的轴向上的尺寸公差、离心送风机的工作时的轴向上的振动而导致护环与罩部接触。
与此相对,在该离心送风机中,突出部与凹部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比作为突出部与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的外侧最短距离和内侧最短距离大。因此,即使将突出部与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设定得小以能够降低逆流的流量,也能够避免轴向上的护环与罩部的接触。由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能够避免轴向上的罩部与护环的接触,并且降低逆流的流量。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外侧最短距离比突出部的表面与凹部的表面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小。内侧最短距离比外侧最短距离小。外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外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内侧最短距离是突出部的表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的面与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
在该离心送风机中,突出部与凹部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比作为突出部与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的外侧最短距离和内侧最短距离大。因此,与第二观点的离心送风机同样,即使将突出部与凹部的径向上的距离设定得小以能够降低逆流的流量,也能够避免轴向上的护环与罩部的接触。
这里,在离心送风机工作时,离心力作用于离心风扇。因此,离心风扇向径向的外侧变形。由于该变形而使外侧最短距离变小。因此,若使外侧最短距离比内侧最短距离小且为了逆流的降低而将外侧最短距离设定得小,则产生护环与罩接触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该离心送风机中,内侧最短距离比外侧最短距离小。因此,即使为了逆流的降低而将内侧最短距离设定得小,也能够避免由于离心力而导致护环与罩接触的情况。由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能够避免轴向和径向上的罩部与护环的接触,并且降低逆流的流量。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突出部以遍及与凹部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由此,与仅在与凹部相对的区域的一部分设置突出部的情况相比,得到较高的效果。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凹部是第一凹部。突出部是第一突出部。罩部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设置于罩相对面,并且在第一凹部的径向的外侧配置成以风扇轴心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护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该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设置于环相对面中的与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间隙G1所具有的迷宫构造越多,则空气通过间隙时的压力损失越大。由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与迷宫构造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降低逆流的流量。
并且,根据第六观点,第二突出部以遍及与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由此,与仅在与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的一部分设置第二突出部的情况相比,得到较高的效果。
并且,根据第七观点,离心风扇具有风扇毂部,该风扇毂部与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作为与轴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绕风扇轴心进行旋转。离心风扇具有另一端侧侧板,该另一端侧侧板在与风扇毂部的径向的外侧嵌合的状态下,与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部位接合。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在通过吸气孔且在相邻的叶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叶片前缘。各个叶片前缘位于比护环的内侧的端部和风扇毂部中的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双方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
并且,根据第八观点,离心风扇具有风扇毂部,该风扇毂部与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作为与轴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绕风扇轴心进行旋转。离心风扇具有另一端侧侧板,该另一端侧侧板在与风扇毂部的径向的外侧嵌合的状态下,与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部位接合。风扇毂部中的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护环的内侧的端部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在通过吸气孔且在相邻的叶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叶片前缘。各个叶片前缘从护环的内侧的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并且与风扇毂部中的比外侧的端部靠径向的内侧的部位相连。
根据第七、第八观点,在比逆流与主流合流的合流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能够利用叶片对主流进行加速。因此,能够使逆流的空气流动以沿着护环的方式转向。因此,根据该离心送风机,能够进一步抑制风扇的主流从护环剥离。

Claims (6)

1.一种离心送风机,通过离心风扇绕风扇轴心(CL)进行旋转,从而使从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DRa)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风扇轴心的径向(DRr)吹出,所述离心送风机的特征在于,该离心送风机具有: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多片叶片(52)和板状的护环(54),该多片叶片绕所述风扇轴心进行配置,该板状的护环与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形成有吸入空气的风扇吸气孔(54a);以及
外壳(12),该外壳收容所述离心风扇,并且在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外壳吸气孔,
所述外壳具有覆盖所述护环的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的面的罩部,
所述罩部具有:与所述护环相对的罩相对面(221c);以及凹部(223),该凹部设置于所述罩相对面,并且配置成以所述风扇轴心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
所述护环具有:与所述罩部相对的环相对面(544);以及至少一个突出部,该至少一个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环相对面中的与所述凹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内部的状态下,在所述罩部与所述护环之间形成有间隙(G1),
所述护环中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的环内周端部(541)与所述罩部的最短距离(c1)比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与所述凹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b1)大,
外侧最短距离(a1)比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与所述凹部的表面的所述轴向上的最短距离(h1)小,所述外侧最短距离是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中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的面与所述凹部的表面的所述径向上的最短距离,
内侧最短距离(b1)比所述外侧最短距离小,所述内侧最短距离是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中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面与所述凹部的表面的所述径向上的最短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以遍及与所述凹部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第一凹部,所述突出部是第一突出部,
所述罩部具有第二凹部(224),该第二凹部设置于所述罩相对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径向的外侧配置成以所述风扇轴心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圆周状,
所述护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546),该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环相对面中的与所述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二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部以遍及与所述第二凹部相对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扇具有:风扇毂部(56),该风扇毂部与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作为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绕所述风扇轴心进行旋转;以及另一端侧侧板(60),该另一端侧侧板在与所述风扇毂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嵌合的状态下,与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部位接合,
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在通过所述风扇吸气孔且在相邻的所述叶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叶片前缘(523),
各个所述叶片前缘位于比所述护环的所述内侧的端部和所述风扇毂部中的所述径向上的外侧的毂外周端部(563)都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扇具有:风扇毂部(56),该风扇毂部与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作为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部位相连,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绕所述风扇轴心进行旋转;以及另一端侧侧板(60),该另一端侧侧板(60)在与所述风扇毂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嵌合的状态下,与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的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部位接合,
所述风扇毂部中的所述径向上的外侧的毂外周端部(563)位于比所述护环的所述内侧的端部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
所述多片叶片中的各个叶片在通过所述风扇吸气孔且在相邻的所述叶片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叶片前缘(523),
各个所述叶片前缘从所述护环的所述内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延伸,并且与所述风扇毂部中的比所述外侧的端部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部位相连。
CN201780012868.5A 2016-02-24 2017-02-09 离心送风机 Active CN108713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3497 2016-02-24
JP2016-033497 2016-02-24
PCT/JP2017/004780 WO2017145780A1 (ja) 2016-02-24 2017-02-09 遠心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3101A CN108713101A (zh) 2018-10-26
CN108713101B true CN108713101B (zh) 2019-10-18

Family

ID=59685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2868.5A Active CN108713101B (zh) 2016-02-24 2017-02-09 离心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2162B2 (zh)
JP (1) JP6493620B2 (zh)
CN (1) CN108713101B (zh)
DE (1) DE112017000980T5 (zh)
WO (1) WO20171457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2077B2 (ja) 2017-01-23 2020-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WO2018180063A1 (ja) 2017-03-29 2018-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JP2018168721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JP6766728B2 (ja) * 2017-03-29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ターボ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JP2019100314A (ja) * 2017-12-07 2019-06-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973417B2 (ja) * 2019-01-07 2021-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US20220120287A1 (en) * 2019-01-30 2022-04-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ic blower
JP7191871B2 (ja) * 2020-01-07 2022-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US20230243365A1 (en) * 2020-10-23 2023-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ulti-blade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JP2022185276A (ja) * 2021-06-02 2022-1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US20230033024A1 (en) * 2021-07-29 2023-02-02 Delta Electronics, Inc. Diagonal fan
TWM629128U (zh) * 2022-03-07 2022-07-01 高昌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鼓風機
CN115182899A (zh) * 2022-07-07 2022-10-14 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蜗壳组件、风机和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1927U (zh) * 1985-10-09 1987-04-17
US5352089A (en) 1992-02-19 1994-10-04 Nippondenso Co., Ltd. Multi-blades fan device
JP2940751B2 (ja) 1992-02-19 1999-08-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多翼送風機
EP1346156B1 (en) * 2000-12-04 2008-06-11 Robert Bosch LLC High efficiency one-piece centrifugal blower
JP3698150B2 (ja) * 2003-05-09 2005-09-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JP4831811B2 (ja) * 2005-03-31 2011-12-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式送風装置
US7883312B2 (en) * 2005-03-31 2011-02-08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entrifugal blower
JP4867847B2 (ja) * 2007-08-10 2012-0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5566663B2 (ja) * 2009-11-09 2014-08-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747632B2 (ja) 2011-04-26 2015-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6260481B2 (ja) * 2013-10-21 2018-0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JP2016033497A (ja) 2014-07-31 2016-03-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裁断対象検査装置、裁断対象検査方法、裁断対象検査装置用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裁断対象検査システム
JP6299925B2 (ja) * 2015-02-16 2018-03-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6583770B2 (ja) * 2015-04-22 2019-10-02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遠心式送風機
JP6460957B2 (ja) * 2015-10-23 2019-01-3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6717029B2 (ja) * 2015-11-09 2020-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清掃機器
DE112016005351T5 (de) * 2015-11-23 2018-08-02 Denso Corporation Turboventilator
JP6985850B2 (ja) * 2017-08-21 2021-12-2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遠心式ファ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93665A1 (en) 2019-03-28
WO2017145780A1 (ja) 2017-08-31
US11092162B2 (en) 2021-08-17
CN108713101A (zh) 2018-10-26
JP6493620B2 (ja) 2019-04-03
DE112017000980T5 (de) 2019-02-21
JPWO2017145780A1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13101B (zh) 离心送风机
US10641282B2 (en) Fan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the same
JP6350674B2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US20180177373A1 (en) Blower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614891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20180180050A1 (en) Fan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the same
JP6531835B2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のターボ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US11608834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CN107532614A (zh) 离心送风机以及吸尘器
JP6421881B2 (ja) ターボファン
KR20110113660A (ko) 다익 송풍기
CN108626147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0114581B (zh) 离心送风机
CN108306453B (zh) 一种电机和吹风机
WO2018180060A1 (ja) 遠心送風機
CN109276183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6488925B2 (ja)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80063A1 (ja) 遠心送風機
JP6766800B2 (ja) 遠心送風機
JP2018053804A (ja) 送風機
JP2020197214A (ja) インペラ、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JP2023136901A (ja) 遠心送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