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76183A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76183A CN109276183A CN201810750113.1A CN201810750113A CN109276183A CN 109276183 A CN109276183 A CN 109276183A CN 201810750113 A CN201810750113 A CN 201810750113A CN 109276183 A CN109276183 A CN 1092761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top plate
- motor shell
- air supply
- suppl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5—Axial entry and dischar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53—Fan casings with axial entry and dischar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6—Centering rotors within the stator; Balancing rotors
- H02K15/165—Balancing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4—Balanc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wherein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between the machine casing and a surrounding mant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包括: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轮;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叶轮靠下侧的位置处,使所述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包围所述马达的马达壳。所述马达壳包括:在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并在轴向上与所述叶轮的下表面相对的马达壳顶板部;以及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的马达壳筒部。在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上表面形成有顶板凹部,该顶板凹部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向下侧凹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包括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用于电动吸尘器等的电动送风机(送风机)由于高速旋转,因此容易因旋转部的不平衡而产生振动。因此,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3-129995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消除旋转部的不平衡的电动送风机(送风机)。
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3-129995号公报的电动送风机包括旋转风扇和将质量的分布设为非对称的环状的不平衡部件,不平衡部件在旋转轴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处被贯通旋转轴而安装于与转子的不平衡位置相反的相位的位置处。由此,主张能够实现转子的初始不平衡量的降低。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3-129995号公报中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存在很难高效地修正不平衡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修正不平衡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包括:叶轮,其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叶轮靠下侧的位置处,并使所述叶轮旋转;以及马达壳,其包围所述马达。所述马达壳包括:马达壳顶板部,其在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并在轴向上与所述叶轮的下表面相对;以及马达壳筒部,其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在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上表面形成有顶板凹部,所述顶板凹部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向下侧凹陷。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包括上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能够高效地修正不平衡。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能够在装设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中高效地修正不平衡。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马达壳以及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图6是马达壳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马达壳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叶轮的立体图。
图9是马达壳以及叶轮的周部的沿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卸下叶轮罩之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进行叶轮的平衡调整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叶轮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顶板凹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顶板凹部的周向的剖视图。
图16是马达壳的沿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同样地,关于叶轮20,也将在组装于送风装置A内的状态下与送风装置A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20以叶轮罩41的吸气口43侧为上,对各部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送风装置A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并且,“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20旋转时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100中,以靠近图1的地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为“下方”并且以远离地面F的方向为“上方”来对各部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这些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吸尘器100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并且,“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驱动送风装置A时从吸气部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以下,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式(stick type)吸尘器,包括分别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开出了吸气部103以及排气部104的壳体102。从壳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置于房间的侧壁面等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并向吸尘器100供电。另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的机器人式、卧式(canister type)式或手持式电吸尘器。
在壳体102内形成有连接吸气部103与排气部104的空气通道(未图示)。在空气通道内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A。在空气通道内流通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隔离,并收集到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02装卸。
在壳体102的上部设置有把持部105以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抓握把持部105来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通过操作按钮106a来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而指示送风装置A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在吸气部103连接有筒状的抽吸管107。在抽吸管107的上游端(图中的下端)以能够相对于抽吸管107装卸的方式安装有抽吸喷嘴110。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送风装置A装设于吸尘器100而抽吸空气。
送风装置A包括马达10、叶轮20、马达壳30、送风机壳40、罩部件50、中间部件70以及基板Bd。
在送风机壳40的内部容纳有叶轮20以及马达壳30。如图3所示,在送风机壳40与马达壳30之间的间隙中构成流路60。流路60在上端(上游端)与后述的叶轮罩41连通,在流路60的下端(下游端)构成排气口61。
在马达壳30容纳有与叶轮20连接的马达10。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马达10配置于叶轮20的下方并使叶轮20旋转。即,通过马达10的旋转,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向旋转方向R(参照后述的图8)旋转。即,包括: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的叶轮20;以及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叶轮20靠下侧的位置处,并使叶轮20旋转的马达10。由于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经流路60从排气口61排出。
如图3所示,在叶轮20的下方配置有容纳于马达壳30内的马达10。即,马达壳30包围马达10。马达10是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马达10包括轴11、转子12以及定子13。
轴11呈圆柱状。如图3所示,轴11贯通在马达壳30的后述的马达壳顶板部31中设置的贯通孔316。在轴11的从马达壳顶板部31突出的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被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支承为能够旋转。
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是球轴承。而且,轴11固定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的内圈。关于固定采用粘接插入或压入等方法。上轴承Br1的外圈固定于马达壳30,下轴承Br2的外圈固定于罩部件50。另外,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并不限定于球轴承。上轴承Br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叶轮20的后述的下表面凹部211内。由此,能够加长上轴承Br1和下轴承Br2的轴向长度。并且,能够将上轴承Br1与叶轮20的后述的毂部212接近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叶轮20旋转时发生轴11的挠曲等变形。
转子12固定于轴11。转子12具有多个磁铁(未图示)。多个磁铁固定于轴11的外周面。多个磁铁的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
另外,也可以代替多个磁铁而使用单一的环状磁铁。在该情况下,只要在磁铁的周向上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即可。并且,也可以由配合有磁性体粉末的树脂一体地成型磁铁以及马达机壳。
定子13配置于转子12的径向外侧。定子13包括定子铁芯131、绝缘件132以及线圈133。定子铁芯131是在轴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另外,定子铁芯131并不限定于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粉体的烧制、铸造等而成的单一部件。
定子铁芯13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34和多个齿135。多个齿135从铁芯背部134的内周面朝向转子12的磁铁(未图示)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为放射状。由此,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齿135。将导线隔着绝缘件132分别卷绕于各齿135的周围而构成线圈133。
另外,马达10是无刷马达。无刷马达通过分为供给时刻不同的三个系统(以下称为三相)的电流而驱动。通过在规定的时刻向多个线圈133供给电流,线圈133和转子12的磁铁相吸或相斥,由此转子12旋转。马达10例如是能够以每分钟10万圈以上的转速旋转的高速旋转型马达。通常,马达10在线圈133的个数较少的一方有利于高速旋转。而且,利用三相电流对马达10进行控制。因此,在马达10中,线圈133以及供线圈133配置的齿135的个数是三个。即,马达10是三相三槽马达。另外,三个齿135为了均衡地旋转而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
在定子铁芯131中,铁芯背部13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在齿135的根部附近成为平面。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绕组空间。并且,通过缩短磁路,能够降低损耗。并且,能够防止磁分布的紊乱的同时能够防止线圈133的卷绕溃散。并且,除齿135的根部附近以外的铁芯背部13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为曲面。铁芯背部134的曲面部分与马达壳30的内表面接触。此时,曲面部分也可以压入到马达壳30的内表面中。另外,压入可以是所谓的过盈配合,也可以是通过压入产生的力比过盈配合弱的轻轻地压入、所谓的过渡配合。另外,铁芯背部134也可以不具有平面而呈圆筒状。在该情况下,圆筒的外表面压入到马达壳30内。另外,铁芯背部134与马达壳30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插入粘接等其他方法。
在线圈133连接有引线(未图示)。引线的一端与配置于送风机壳40的下方的基板Bd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由此,向线圈133供电。
图6是马达壳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马达壳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图3、图5、图7等所示,马达壳30覆盖马达10的径向外侧。马达壳30包括马达壳顶板部31和马达壳筒部32。马达壳顶板部31在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马达壳顶板部31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形状。马达壳筒部32从马达壳顶板部3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马达壳顶板部31以及马达壳筒部32是一体成型体。马达壳30能够列举由金属制成、由树脂制成等。
在此,在马达壳30是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作为构成马达壳30的金属,例如能够列举铝合金以及镁合金。与其他金属相比,铝合金以及镁合金容易成型,轻量且价格低廉。
马达壳顶板部31具有顶板上表面310。顶板上表面310在轴向上与叶轮20的下表面相对。即,马达壳顶板部31在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并在轴向上与叶轮20的下表面相对。顶板上表面310具有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和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呈随着沿轴朝向上方而朝向内侧的圆锥状。即,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内侧的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并且,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呈随着沿轴朝向上方而朝向外侧的圆锥状。即,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第二顶板倾斜面312。而且,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在轴向下端部连接。即,马达壳顶板部31包括环状的凹部。而且,环状的凹部呈向下方凹陷的大致V字状。
并且,在顶板上表面310具有顶板凹部313。顶板凹部313从顶板上表面310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在后面进行顶板凹部313的详细叙述。
马达壳顶板部31具有在轴向上与马达10的转子12以及定子13相对的顶板相对部314。顶板相对部314是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下表面。顶板相对部314具有在中央部向上侧凹陷的中央凹部315和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316。在中央凹部315固定有上轴承Br1的外圈。贯通孔316供轴11贯通。中央凹部315与贯通孔316的中心轴线一致。并且,顶板相对部314具有向上方凹陷的相对凹部317。在相对凹部317中插入有中间部件70。顶板相对部314具有三个相对凹部317,三个相对凹部317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另外,虽然在后面详细叙述,但是在将定子铁芯131固定于马达壳30时,相对凹部317配置于在轴向上与线圈133、即齿135重合的位置处。
马达壳筒部32呈圆筒状。马达壳筒部32的轴向上端部与马达壳顶板部31连接。即,马达壳30呈下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内周面压入有定子铁芯131。并且,马达壳筒部32在下部具有轴向接触部321。轴向接触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如图3和图5所示,轴向接触部321与定子铁芯131的轴向下端面接触而抑制定子铁芯131向下方移动。在定子13的轴向上方与顶板相对部314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70。而且,定子13被中间部件70的弹力向轴向下方按压。轴向接触部321使与来自中间部件70的弹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定子13。
并且,如图5所示,马达10具有多个轴向接触部321。更具体地叙述的话,在马达壳筒部32的在轴向上与定子铁芯131上的马达壳30接触的部分重合的位置处具有三个轴向接触部321。通过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轴向接触部321,能够从轴向接触部321向定子铁芯131施力。由此,能够在周向上使均等或大致均等的力作用于定子铁芯131。
另外,轴向接触部321只要与定子铁芯131的面向轴向下侧的面接触即可,并不限定于与下端面接触。并且,轴向接触部321与定子铁芯131接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绝缘件132或线圈133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绝缘件132或线圈133接触。
并且,轴向接触部321也可以设为预先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安装定子铁芯131、即安装定子13时在径向上被定子铁芯131按压的形状。并且,也可以在将定子铁芯131安装于马达壳30之后,在周向上弯折轴向接触部321的整体或一部分。并且,并不限定于弯折,也可以通过凿紧来抑制定子铁芯131向轴向下侧移动。
在马达壳30的外周面300设置有多个静叶片33。静叶片33构成为板状,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与叶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静叶片33的叶轮20侧凸出地弯曲。多个静叶片33的外缘与送风机壳40、即下罩42的内表面接触。静叶片33在周向上并列设置,在送风装置A驱动时向下方引导气流S。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33和马达壳30是一体部件,但是静叶片33和马达壳30也可以是分体部件。
在马达壳30的下方配置有圆板状的罩部件50。通过安装罩部件50,马达壳30的下表面被覆盖。罩部件50利用省略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件而固定于马达壳30。罩部件50具有用于使引线通过的贯通孔。并且,如图1、图3等所示,在罩部件50的下方配置有基板Bd。
如后述的图9所示,在设置于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相对部314的相对凹部317中插入有中间部件70。中间部件70包括第一接触部71和第二接触部72。中间部件70例如是由硅酮树脂等导热率高的(例如比空气高)材料形成的导热部件。并且,中间部件70能够弹性变形。
中间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与马达10的定子13的线圈133接触。另外,第一接触部71只要与定子13接触即可,并不限定于与线圈133接触。但是,优选与作为马达10的发热源的线圈133接触。由此,能够将在线圈133中产生的热更高效地传递到马达壳30。并且,中间部件70只要与定子13接触即可,也可以与定子13的上表面以外的部分接触。
并且,中间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插入到相对凹部317中,并且与马达壳顶板部31接触。这样,通过具有中间部件70,线圈133与马达壳顶板部31隔着中间部件70而配置。如上述,由于中间部件70由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将通过通电而在线圈133以及定子铁芯131中产生的热经由中间部件70传递到马达壳顶板部31。马达壳30的表面积比定子13的表面积大。并且,由于叶轮20产生的气流S沿着马达壳30的外表面流动,因此冷却效率提高。
并且,中间部件7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此,即使在定子13、马达壳30中存在制造误差,也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吸收误差。并且,定子铁芯131的下端部被轴向接触部321向轴向按压。在将定子铁芯131安装于马达壳筒部32时,在中间部件70弹性变形了的状态下,利用轴向接触部321按压定子铁芯13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抑制定子铁芯131晃动,并且能够使中间部件70与定子13以及马达壳顶板部31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A中,中间部件70使向轴向下侧的弹力作用于定子13。马达10包括多个中间部件70。通过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等间隔地配置多个中间部件70,能够使其弹力均等或大致均等地作用于定子13。在送风装置A中,为了使中间部件70分别与三个线圈133接触而包括三个。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通过使用圆环状的中间部件70,还能够设为一个中间部件。
并且,通过设成将中间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马达壳顶板部31的相对凹部317中的结构,能够抑制中间部件70在周向以及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将中间部件70插入到相对凹部317中,能够使用轴向长度更长的中间部件70。另外,当中间部件70在周向以及(或)径向上不移动或不易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相对凹部317,使中间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与平面状或曲面状的顶板相对部314接触。通过如此构成,能够省略形成相对凹部317的工序,从而能够省去制造马达壳30所需的时间和劳力。并且,并不限定于相对凹部317,也可以是包括多个从顶板相对部314突出并与中间部件70的侧面接触的凸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叶轮20进行说明。图8是叶轮的立体图。叶轮20是由树脂成型品形成的所谓的斜流叶轮,具有轮毂部21和多个动叶片22。叶轮20由被称作工程塑料的树脂形成。工程塑料是指强度、耐热性等机械性能比其他树脂优异的树脂。另外,叶轮20也可以由金属等材料形成。轮毂部2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换句话说,叶轮20具有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大的轮毂部21。即,轮毂部21的直径向下方逐渐扩大。
轮毂部21包括下表面凹部211和毂部212。下表面凹部211向轴向上方凹陷。在毂部212的中心(中心轴线C上)设置有供马达10的轴11压入的孔部213。由此,毂部212与轴11连接,叶轮2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
多个动叶片22在周向上并列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即,叶轮20具有在周向上配置的多个动叶片22。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22沿周向以规定周期并列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上,与轮毂部21一体成型。动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即,动叶片22相对于中心轴线C倾斜。而且,叶轮20具有:直径随着向下方而变大的轮毂部21;以及配设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上的多个动叶片22。动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
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具有第一叶轮倾斜面215和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第一叶轮倾斜面215是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内侧的圆锥面。即,叶轮20的下表面包括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内侧的第一叶轮倾斜面215。并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是在第一叶轮倾斜面215的径向外侧随着向轴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圆锥面。即,叶轮20的下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在轴向下端连接。即,轮毂部21的下表面具有环状的凸部。而且,环状的凸部的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状。另外,在将叶轮20固定于在马达壳30中安装的马达10的轴11时,第一叶轮倾斜面215在轴向上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相对,第二叶轮倾斜面216在轴向上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相对。在后面进行该结构的详细叙述。
通过具有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凹部211,能够使轮毂部21轻量化。通过使作为旋转部的叶轮20轻量化,能够降低耗电,并且容易使叶轮20高速旋转。并且,能够抑制成型叶轮20时的缩痕。
接下来,对送风机壳40进行说明。送风机壳40隔着间隙包围马达壳30的径向外侧。送风机壳40包括叶轮罩41和下罩42。
叶轮罩41配置于叶轮20的至少径向外侧。叶轮罩41发挥使因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的流动趋向轴向的引导部的作用。叶轮罩41包括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开口的吸气口43。并且,吸气口43包括从上端向内侧弯折并向下方延伸的喇叭口431。由此,吸气口43的直径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平滑地变小。通过叶轮罩41在吸气口43具有喇叭口431,能够顺畅地吸入空气。由此,增加在叶轮20旋转时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相应地,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叶轮罩41固定于下罩42。作为固定方法,例如在下罩42的外表面设置凸部,在叶轮罩41设置梁部,该梁部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且在末端侧的内表面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而且,在使叶轮罩41沿轴向朝向下罩42移动时,使梁部弯曲,并且使下罩42的凸部插入并固定到叶轮罩41的梁部的凹部中。另外,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地采用能够抑制轴向以及周向的移动的固定方法。优选能够进行周向定位并且容易装卸的固定方法。
下罩42是截面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下罩42配置于马达壳30的径向外侧。即,下罩42在径向上与马达壳30隔着间隙而配置。在下罩42与马达壳30之间的间隙中沿周向等间隔并列配置有多个静叶片33。多个静叶片33与马达壳30的径向外表面接触。
另外,所谓静叶片33与马达壳30接触,不仅包括不同的部件相接触的情况,而且还包括通过一体成型而形成的情况。并且,静叶片3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于马达壳30的径向外表面。
在马达10中,随着旋转而从线圈133及其周围发热。该热传递到马达壳30。在马达壳30的外周面300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静叶片33,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的内部。因此,静叶片33对气流S进行整流,并且还发挥作为将马达壳30的热向外部释放的散热片的作用。由此,提高对因在线圈133及其附近产生的热而发热的送风装置A进行冷却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马达壳30和下罩42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型而形成。而且,在下罩42的上端部的在径向上与马达壳30的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的顶板凹部313重合的位置处具有贯通部421。贯通部421是矩形的缺口。即,在送风机壳40(下罩42)中的在径向上与顶板凹部313重合的部分处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部421。
下罩42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具有开口。下罩42的上端部与叶轮罩41的下端部连接。叶轮罩41的下端部插入到下罩42的内部。而且,叶轮罩41的内表面平滑地例如可微分地与下罩42的内表面连续。由此,使送风机壳40的内表面平滑,抑制气流S的紊乱。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将马达壳30和下罩42设为一体成型体,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马达壳30和下罩42也可以形成为分体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将叶轮20安装于在马达壳30中安装的马达10的状态下,调整叶轮20的旋转平衡。之后,能够安装下罩42,因此也可以省略下罩42的贯通部421。并且,在下罩42与马达壳30作为分体形成的情况下,叶轮罩41和下罩42也可以是一体。
图9是马达壳30以及叶轮20的周部的沿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在将叶轮20固定于在马达壳30中安装的马达10的轴11上时,第一叶轮倾斜面215在轴向上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相对,第二叶轮倾斜面216在轴向上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相对。即,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并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
马达壳30的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叶轮20的第一叶轮倾斜面215的径向外缘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并且,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径向外缘位于比叶轮20的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即,由叶轮20的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构成的环状的凸部配置于由马达壳顶板部31的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构成的环状的凹部的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第二顶板倾斜面312与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在径向外端部和径向内端部相同。另外,所谓“相同”,除了包含严格地相同的情况,还包含大致相同的情况。
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小。并且,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周向内侧的端部配置于在轴向上比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高的位置处。另外,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也可以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大。
如以上,形成于作为旋转体的叶轮20的下表面的凸部隔着间隙而配置于如下的凹部的内部,该凹部形成于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与叶轮20的下表面相对的顶板上表面310。此时,马达壳30与叶轮20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比马达壳30与叶轮罩41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小。
在叶轮20与马达壳顶板部31之间形成有轴向迷宫。即,能够实现轴向间隙窄的迷宫机构。通过形成轴向迷宫,不易产生空气的流动。由此,在叶轮20中产生的气流S不易流入到叶轮20与马达壳30之间,容易维持送风效率。并且,由于因流入到叶轮20与马达壳30之间的气流S产生的力不易作用于叶轮20,因此叶轮20的旋转稳定。
图10是卸下叶轮罩之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0、图11所示,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设置有向轴向下侧凹陷的顶板凹部313。顶板凹部313是在径向上观察时呈具有底面的矩形状的凹槽。即,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上表面310形成有顶板凹部313,该顶板凹部313从马达壳顶板部31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向下侧凹陷。由此,如后述,能够将工具TL插入到顶板凹部313内,即使在叶轮20固定于轴11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修正叶轮20的旋转平衡。
顶板凹部313的周向长度r1比叶轮20的动叶片22的轴向下端部的周向长度r2短。即,顶板凹部313的周向长度r1比动叶片22中的下侧端部的周向间隔r2短。这样,通过缩小顶板凹部313的宽度,因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不易紊乱。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下降。另外,顶板凹部313也可以在马达壳顶板部31中以周向等间隔形成有多个。由此,能够使马达壳顶板部31的外缘附近的气流相对于中心轴线C对称地靠近,因此能够抑制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外缘附近处产生紊流。
图12是进行叶轮的平衡调整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2所示,工具TL从外部向下罩42的内部贯通下罩42的贯通部421。而且,贯通了的工具TL插入到顶板凹部313中。如图12所示,顶板凹部313的底面位于比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因此,插入到顶板凹部313中的工具TL位于比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处。
这样,通过利用工具TL切削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形成去掉轮毂部21的壁部而成的缺口部23。通过形成缺口部23,能够调整轮毂部21的周向的重量平衡。由此,能够抑制叶轮20的旋转不平衡。并且,由于叶轮20由树脂形成,因此容易利用工具TL进行切削,容易调整旋转平衡。即,在叶轮的外缘部或下表面形成有比周向的其他部分凹陷的缺口部23。
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位于轮毂部21中最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若轮毂部21的下表面的重量发生变化,则叶轮20的旋转(惯性力)容易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切削轮毂部21的下表面而形成缺口部23,能够用较少的切削量使叶轮20的旋转平衡最佳化。另外,缺口部23并不限定于形成在叶轮20的下表面,也可以形成于叶轮20的外缘的一部分。即,缺口部23形成于叶轮20的外缘的一部分。由此,通过尽可能削掉叶轮20的径向外侧,能够高效地修正叶轮20的旋转平衡。
图13是叶轮的俯视图。在图13中,将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中的与动叶片22的轴向上端部22u之间的间隙最小的部分作为411u并用双点划线示出。并且,将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中的与动叶片22的轴向下端部22d之间的间隙最小的部分作为411d并用双点划线示出。
通常,在送风装置中,叶轮20的动叶片22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小时,送风效率高。但是,在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不恰当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送风效率下降。由此,优选适当地设置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
在叶轮20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轮毂部21以及动叶片22。而且,轮毂部21的轴向下侧的直径比轴向上侧的直径大。因此,径向外缘处的离心力在叶轮20的上侧和下侧不同。而且,由于离心力不同,因此离心力产生的变形量也有差异。由于动叶片22的径向外缘的下侧比上侧远离中心轴线C,因此下侧的离心力比上侧的离心力大。即,在叶轮20旋转时,动叶片22的下侧向径向外侧的变形量比上侧向径向外侧的变形量大。
轮毂部21的下部比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因此,轮毂部21的下部的变形量比上部的变形量大。而且,轮毂部21在下表面设置有下表面凹部211,径向厚度薄,容易通过离心力而变形。轮毂部21的下部呈圆锥状。因此,轮毂部21的下部因叶轮20旋转而向外侧变形,并且向上侧变形。因此,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向径向外侧并且向上侧变形。并且,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侧向径向外侧并且向下侧变形。
综合以上内容,在叶轮20旋转时,即在送风装置A进行送风动作时,叶轮20的动叶片22的轴向下端部22d的周向变形量比轴向上端部22u的周向变形量大。
并且,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参照图3)是向轴向下侧且向外侧扩展的形状。因此,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向沿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的方向(参照图3)变形。另一方面,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向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交叉的方向(参照图3)变形。因此,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容易因通过叶轮20旋转时的离心力产生的变形而变窄。
在送风装置A静止时,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t1比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t2大。这样一来,即使在叶轮20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保持动叶片22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使叶轮20稳定并且顺畅地旋转。
吸尘器100包括送风装置A。在上述结构的吸尘器100中,当送风装置A的马达10被驱动时,叶轮2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向旋转方向R旋转。由此,包含地面F上的尘埃等垃圾的空气依次在抽吸喷嘴110、抽吸管107、吸气部103(均参照图1)、集尘部以及过滤器中流通。通过过滤器的空气经由送风装置A的吸气口43被吸入到送风机壳40的内部。此时,通过喇叭口431增加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并顺畅地引导至相邻的动叶片22之间。因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吸尘器100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A。由此,能够实现具有能够在维持旋转效率的状态下消除旋转部的不平衡的送风装置A的吸尘器100。
被吸入到叶轮罩41的内部的空气在相邻的动叶片22之间流通,并通过旋转的叶轮20在径向外侧向下方加速。在径向外侧向下方加速的空气向比叶轮20靠下方的位置吹出。向比叶轮20靠下方的位置吹出的空气流入到马达壳30与下罩42之间的间隙的流路60中。流入到流路60内的空气在周向上相邻的静叶片33之间流通。
通过了静叶片33的下端的气流S经由排气口61向送风机壳40的外部排出。向送风机壳40的外部排出的气流S在吸尘器100的壳体102内的空气通道中流通,从排气部104(参照图1)向壳体102的外部排出。由此,吸尘器100能够在地面F上进行清扫。
在马达10中,通过向线圈133通电,线圈133以及定子铁芯131发热。中间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与线圈133接触,第二接触部72插入到相对凹部317中,第二接触部72与马达壳顶板部31接触。由此,中间部件70使在线圈133以及定子铁芯131中产生的热传递至马达壳顶板部31。马达壳顶板部31与马达壳筒部32一体地形成,并且在马达壳筒部32的外表面流过在叶轮20中产生的气流S。并且,在气流S所流过的流路60的内部设置有与马达壳筒部32的外表面一体地形成的多个静叶片33。由此,气流S接触到的表面积增大,提高散热效率。由此,通过设置中间部件70,能够降低马达10的温度,能够抑制因马达10的热导致效率下降。进而,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下降。
并且,在轮毂部21的下表面设置有包含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的环状的叶轮凸部,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设置有包含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并且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在槽部容纳有叶轮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轴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防止在流路60中流通的气流S向叶轮20的内侧(参照图3)流入。即,能够发挥迷宫效果。因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
图14是示出顶板凹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顶板凹部318与顶板凹部313同样地从顶板上表面310向下方凹陷。并且,顶板凹部318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而且,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外侧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
叶轮20所具有的动叶片22是斜流叶片。因此,通过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包含叶轮20的旋转方向R的成分,即周向成分。在图14中,气流包括朝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R的后方侧的成分。即,气流向轴向下侧流动,并且向径向外侧以及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侧流动。
而且,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径向外侧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因此,气流向与顶板凹部318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通过设成这样的形状,气流不易流入到顶板凹部318内,从而能够抑制气流的紊乱。
图15是顶板凹部的周向的剖视图。在从轴向上方观察送风装置A时,气流向与顶板凹部313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此时,气流流入到顶板凹部313以及顶板凹部318的内部,容易产生气流的紊乱。因此,图15所示的顶板凹部319具有作为顶板凹部319的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侧面的凹部前方侧面3190。而且,凹部前方侧面3190具有随着向上侧而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扩展的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马达壳顶板部31具有顶板凹部319中的作为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侧面的凹部前方侧面3190,凹部前方侧面3190的上部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扩展的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
通过在凹部前方侧面3190具有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即使在空气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被引导到顶板凹部319内的情况下,也沿着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顺畅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径向内侧。并且,能够抑制在顶板凹部319及其周边产生紊流,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下降。另外,在图15中,将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设为向上方凸出的曲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向下方凹陷的曲面。
图16是马达壳的沿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图16以中心轴线C为基准只示出了径向一侧。如上述,在通过叶轮旋转而产生气流时,若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存在顶板凹部313,则有可能使气流紊乱。因此,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插入部件34插入到顶板凹部313中并填充顶板凹部313。即,具有插入到顶板凹部313内的插入部件34。通过填充顶板凹部313,能够抑制气流流入到顶板凹部313中,因此能够抑制气流的紊乱。插入部件34是与马达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齐平的形状。即,插入部件34的上表面与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上表面齐平。由此,能够减少在马达壳顶板部31的上表面与插入部件34的上表面的连接部处产生紊流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下降。另外,优选插入部件34是能够从贯通部421插入的大小。另外,在为下罩42能够与马达壳30分离的结构的情况或叶轮罩41与下罩42能够分离的情况下,插入部件34的大小并不限定于能够从贯通部421插入的大小。
并且,贯通部421设置于下罩42。下罩42构成流路60,若气流从贯通部421泄漏,则送风效率下降。因此,通过利用盖部422封闭贯通部421来抑制气流的流出。由此,抑制送风效率下降。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用于送风装置以及包括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Claims (13)
1.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
叶轮,其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马达,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叶轮靠下侧的位置处,使所述叶轮旋转;以及
马达壳,其包围所述马达,
所述马达壳包括:
马达壳顶板部,其在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并在轴向上与所述叶轮的下表面相对;以及
马达壳筒部,其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
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上表面形成有顶板凹部,所述顶板凹部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向下侧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轮的外缘部或下表面形成有比周向的其他部分凹陷的缺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部形成于所述叶轮的外缘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的下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内侧的第一叶轮倾斜面,
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内侧的第一顶板倾斜面,
所述第一叶轮倾斜面与所述第一顶板倾斜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的下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第二叶轮倾斜面,
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第二顶板倾斜面,
所述第二叶轮倾斜面与所述第二顶板倾斜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具有作为所述顶板凹部中的处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侧面的凹部前方侧面,
所述凹部前方侧面的上部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扩展的前方侧面扩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具有在周向上配置的多个动叶片,
所述顶板凹部的周向长度比所述动叶片中的下侧端部的周向间隔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凹部在所述马达壳顶板部中以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凹部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所述顶板凹部的径向外侧靠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被插入到所述顶板凹部中的插入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马达壳顶板部的上表面齐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隔着间隙而包围所述马达壳的径向外侧的送风机壳,
在所述送风机壳中的在径向上与所述顶板凹部重合的部分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部。
13.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2252 | 2017-07-21 | ||
JP2017142252A JP2019023434A (ja) | 2017-07-21 | 2017-07-21 |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76183A true CN109276183A (zh) | 2019-01-29 |
CN109276183B CN109276183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301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50113.1A Active CN109276183B (zh) | 2017-07-21 | 2018-07-10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021562A1 (zh) |
EP (1) | EP3432453A1 (zh) |
JP (1) | JP2019023434A (zh) |
CN (1) | CN10927618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10955A (zh) * | 2020-03-16 | 2021-09-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马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1625432S (zh) * | 2018-05-29 | 2019-02-25 | ||
CN110630538A (zh) * | 2018-06-25 | 2019-12-31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风扇 |
JP6960004B2 (ja) * | 2020-02-18 | 2021-11-05 |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 送風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47993A (ja) * | 1994-03-07 | 1995-09-26 | Hitachi Ltd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送風機の回転バランス修正方法 |
JP2003129995A (ja) * | 1993-03-29 | 2003-05-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送風機 |
CN101228357A (zh) * | 2005-06-06 | 2008-07-23 | 格布尔·贝克尔有限责任公司 | 离心鼓风机 |
KR20160007031A (ko) * | 2014-07-10 | 2016-01-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모터어셈블리 |
CN106411075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转子的不平衡的修正方法 |
CN106953466A (zh) * | 2012-06-20 | 2017-07-14 |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 风扇轮以及电动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58593A (ja) * | 1993-12-06 | 1995-06-20 | Hitachi Ltd | 電動送風機 |
US7922466B2 (en) * | 2005-06-06 | 2011-04-12 | Gebr. Becker Gmbh | Radial fan |
KR20140062779A (ko) * | 2012-11-15 | 2014-05-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임펠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송풍기 |
US10638900B2 (en) * | 2015-09-10 | 2020-05-05 | Nidec Corporation | Air blowing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
-
2017
- 2017-07-21 JP JP2017142252A patent/JP2019023434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18
- 2018-07-10 CN CN201810750113.1A patent/CN10927618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8 US US16/038,218 patent/US2019002156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07-20 EP EP18184750.0A patent/EP343245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29995A (ja) * | 1993-03-29 | 2003-05-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動送風機 |
JPH07247993A (ja) * | 1994-03-07 | 1995-09-26 | Hitachi Ltd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送風機の回転バランス修正方法 |
CN101228357A (zh) * | 2005-06-06 | 2008-07-23 | 格布尔·贝克尔有限责任公司 | 离心鼓风机 |
CN106953466A (zh) * | 2012-06-20 | 2017-07-14 |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 风扇轮以及电动机 |
KR20160007031A (ko) * | 2014-07-10 | 2016-01-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모터어셈블리 |
CN106411075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转子的不平衡的修正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10955A (zh) * | 2020-03-16 | 2021-09-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3410955B (zh) * | 2020-03-16 | 2023-06-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马达 |
US11831218B2 (en) | 2020-03-16 | 2023-11-28 | Lg Electronics Inc. | Motor having an impeller and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23434A (ja) | 2019-02-14 |
EP3432453A1 (en) | 2019-01-23 |
CN109276183B (zh) | 2021-05-04 |
US20190021562A1 (en) | 2019-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605376U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9286260A (zh) |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7614891B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9276183A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8626147A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107110171B (zh) | 电动风机和搭载它的电动吸尘器 | |
CN107614889A (zh)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
CN210290212U (zh) | 风机和电器设备 | |
JP6857255B2 (ja) | モータ、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手乾燥装置 | |
EP3511575A1 (en) | Air blower and cleaner | |
US11018538B2 (en) | Rotor assembly,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 |
US20200400157A1 (en) | Electric blowe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nd hand dryer | |
CN111306079B (zh) |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 |
JP2020112061A (ja) |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 |
EP3547502A1 (en) | Rotor assembly,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 |
US20190305636A1 (en) | Rotor assembly,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 |
WO2018003051A1 (ja) |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 |
JP2021085399A (ja) |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 |
CN208380961U (zh) | 叶轮和送风装置 | |
JP2019176716A (ja) | ロータ組立体、モータ、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 |
EP3531538A1 (en) | Rotor assembly,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 |
WO2020174878A1 (ja) | 電動機及び電動送風機 | |
JP6666492B2 (ja) | モータベース部に装着されたモータ及び送風ファン | |
JP2020010482A (ja) |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 |
JP2000069706A (ja) | 電動送風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