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6147A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6147A
CN108626147A CN201810229480.7A CN201810229480A CN108626147A CN 108626147 A CN108626147 A CN 108626147A CN 201810229480 A CN201810229480 A CN 201810229480A CN 108626147 A CN108626147 A CN 108626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ntioned
supply arrangement
stator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94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泽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22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5523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26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6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853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heat insulation or cond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8Nozzles with means adapted for blow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3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包围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马达外壳,上述马达具备:沿上述中心轴配置的轴;固定于上述轴且与上述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而且,还具备配置于上述马达外壳内的导热部件,上述导热部件具备:与上述定子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与上述马达外壳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具备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动送风机(送风装置)公开于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5-059507号公报。该电动送风机搭载于电动吸尘器,具备:安装于轴的转子;位于转子的外周的定子;保持定子并且旋转自如地保持转子的托架;安装于轴的叶轮;以及覆盖叶轮并在中央部具有吸气口的壳体。转子具备重合多张薄板的电磁钢板而成的转子芯,定子具备重合多张薄板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定子芯。
转子芯以及定子芯的至少一方重合地层叠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磁钢板。通过使用层叠了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磁钢板的芯,从而增加芯的表面积,增加与由电动送风机产生的风接触的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然而,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5-059507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需要将由电动送风机产生的风引导至定子芯或者转子侧,从而送风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不会使送风效率下降,而且能够冷却定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备: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包围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马达外壳,上述马达具备:沿上述中心轴配置的轴;固定于上述轴且与上述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上述送风装置还具备配置于上述马达外壳内的导热部件,上述导热部件具备:与上述定子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与上述马达外壳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不会使送风效率下降,而且能够进行定子的冷却。并且,根据示例性的吸尘器,能够实现具有不会使送风效率下降、且能够冷却定子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上外壳以及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6是上外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上外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是叶轮的立体图。
图9是上外壳以及叶轮的周部的沿径向的剖面(包括中心轴C在内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拆下叶轮罩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叶轮的进行平衡调整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叶轮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顶板凹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顶板凹部的周向的剖视图。
图16是上外壳的沿径向的剖面(包括中心轴C在内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其它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9是上外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0是以XX-XX线剖切图18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再其它的例子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作为“周向”。同样,对于叶轮20,也将在装入送风装置A内的状态下与送风装置A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20,将叶轮罩41的吸气口43侧作为上侧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送风装置A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20旋转时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100中,将接近图1的地板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作为“下方”,并且将离开地板面F的方向作为“上方”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这些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说明所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吸尘器100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送风装置A驱动时从吸气部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以下,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型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开设吸气部103以及排气部104的箱体102。从箱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于居室的侧壁面等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供给电力。此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卧型或者手持型的电动吸尘器。
在箱体102内形成有连结吸气部103和排气部104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A。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所含有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遮蔽,集聚于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构成为相对于箱体102能够装卸。
在箱体102的上部设有把持部105以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持部105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指示送风装置A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在吸气部103连接有筒状的吸引管107。在吸引管107的上游端(图中,下端),以相对于吸引管107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吸引管嘴110。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送风装置A搭载于吸尘器100来吸引空气。
送风装置A具备马达10、叶轮20、马达外壳3、鼓风机外壳40、罩部件50、导热部件70以及电路基板Bd。马达外壳3具备后述的上外壳30和罩部件50。
在鼓风机外壳40的内部收纳有叶轮20以及马达外壳3。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外壳40收纳上外壳30。如图3所示,在鼓风机外壳40与上外壳30的间隙构成流路60。流路60在上端(上游端)与后述的叶轮罩41连通。流路60的下端(下游端)构成排气口61。
在上外壳30收纳有与叶轮20连结的马达10。即、上外壳30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也就是,马达外壳3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即、叶轮20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马达10配置于叶轮20的下方并使叶轮20旋转。即、马达10使叶轮20旋转。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通过马达10的旋转,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沿旋转方向R(参照后述的图8)旋转。通过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通过流路60从排气口61排出。
如图3所示,在叶轮20的下方配置有收纳于上外壳30的马达10。马达10是所谓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备轴11、转子12以及定子13。
轴11是圆柱状。轴11沿中心轴C配置。如图3所示,轴11贯通设于上外壳30的后述的上外壳顶板部31的贯通孔316。在轴11的从上外壳顶板部31突出的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
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是球轴承。轴11固定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的内圈。固定采用粘接插入、压入等方案。上轴承Br1的外圈固定于上外壳30,下轴承Br2的外圈固定于罩部件50。此外,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并不限定于球轴承。上轴承Br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叶轮20的后述的下表面凹部211内。由此,能够使上轴承Br1和下轴承Br2的轴向的长度变长。另外,能够将上轴承Br1配置为接近叶轮20的后述的凸起部212。由此,能够抑制叶轮20旋转时的轴11的挠曲等的变形。
转子12固定于轴11。转子12与轴11一起旋转。即、转子12固定于轴11,与轴11一起旋转。转子12具有多个磁体(未图示)。多个磁体固定于轴11的外周面。多个磁体的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
此外,也可以代替多个磁体而使用单一的环状的磁体。该情况下,在磁体中只要使N极和S极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即可。另外,也可以利用配合了磁性体粉的树脂一体成形磁体。
图5是从下方观察上外壳30以及定子芯131的立体图。定子13配置于转子12的径向外侧。即、定子13与转子12在径向上对置。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转子12在径向上配置于定子13的内侧。也就是,马达10是内转子型。由此,能够实现适合高速旋转的马达10。另外,在内转子型中,在定子13与顶板对置部314之间不配置其它部件,因此与外转子型相比,容易配置导热部件70。定子13具备定子芯131、绝缘子132以及线圈133。即、定子13具备线圈133。定子芯131是在轴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此外,定子芯131并不限定于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例如也可以是粉体的烧结、铸造等单一部件。
定子芯131具有环状的芯背134和多个齿部135。多个齿部135从芯背134的内周面朝向转子12的磁体(未图示)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形成为放射状。由此,多个齿部135沿周向配置。线圈133构成为经由绝缘子132而在各齿部135的周围分别卷绕导线。
此外,马达10为无刷马达。无刷马达由被分成供给时机不同的三系统(以下,采用三相)的电流驱动。通过对多个线圈133在决定的时机供给电流,从而线圈133和转子12的磁体相互吸引或排斥,由此,转子12旋转。马达10例如是能够以每分钟10万圈以上的转速旋转的高旋转型的马达。通常,在马达10中,线圈133的个数越少,越有利于高速旋转。马达10由三相的电流控制。因此,在马达10中,线圈133以及配置线圈133的齿部135的个数为三个。即、马达10是三相三槽的马达。也就是,马达10是三相马达,定子13具备三个线圈133。此外,为了平衡良好地旋转,三个齿部135沿周向呈等间隔地配置。
在定子芯131中,芯背13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在齿部135的根部附近成为平面。由此,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绕组线空间。另外,通过缩短磁路,能够减少损失。另外,能够防止磁分布的紊乱并且能够防止线圈133的溃散。另外,齿部135的根部附近以外的芯背13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成为曲面。芯背134的曲面部分与上外壳30的内表面接触。此时,曲面部分也可以压入上外壳30的内表面。此外,压入既可以是所谓的过盈配合,也可以是压入产生的力比过盈配合弱的轻压入、所谓的中间嵌入。此外,芯背134也可以不具备平面而是圆筒状。该情况下,圆筒的外表面压入上外壳30。芯背134与上外壳30的固定也可以是插入粘接等其它方法。
在线圈133连接有引线(未图示)。引线的一端与配置于鼓风机外壳40的下方的电路基板Bd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由此,向线圈133供给电力。
马达外壳3具备上外壳30和罩部件50。即、马达外壳3具备上外壳30。图6是上外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是上外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如图3、图5、图7等所示,上外壳30覆盖马达10的径向外侧。上外壳30具备上外壳顶板部31和上外壳筒部32。上外壳顶板部31沿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扩展。从轴向观察,上外壳顶板部31是圆形状。上外壳筒部32从上外壳顶板部3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上外壳顶板部31以及上外壳筒部32是一体成形体。马达外壳3可列举金属制、树脂制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3是金属制。由此,能够提高马达外壳3的强度。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释放从导热部件70传递至马达外壳3的热。
在此,在上外壳3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上外壳30的金属,例如能够列举铝合金以及镁合金。铝合金以及镁合金与其它金属相比,容易成形、重量轻、廉价。
上外壳顶板部31具备顶板上表面310。顶板上表面310具备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和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第一顶板倾斜面311是随着沿轴朝向上方而朝向内侧的圆锥状。另外,第二顶板倾斜面312是随着沿轴朝向上方而朝向外侧的圆锥状。并且,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在轴向下端部连接。即、上外壳顶板部31具备环状的凹部。并且,环状的凹部是向下方凹陷的大致V字状。
另外,顶板上表面310具备顶板凹部313。顶板凹部313从顶板上表面310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延伸。顶板凹部313的详情于后文叙述。
上外壳顶板部31具备与马达10的转子12以及定子13在轴向上对置的顶板对置部314。顶板对置部314是上外壳顶板部31的下表面。顶板对置部314在中央部具备向上侧凹陷的中央凹部315和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16。中央凹部315固定上轴承Br1的外圈。贯通孔316供轴11贯通。中央凹部315和贯通孔316的中心轴一致。另外,在顶板对置部314具备向上方凹陷的对置凹部317。即、上外壳顶板部31的与转子12以及定子13在轴向上对置的顶板对置部314具备在轴向上凹陷的对置凹部317。
对置凹部317供导热部件70插入。顶板对置部314具备三个对置凹部317,三个对置凹部317绕中心轴C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此外,虽然详情后文进行叙述,但是对置凹部317配置于如下位置,在将定子芯131固定于上外壳30时,与线圈133、即齿部135在轴向上重叠。
上外壳筒部32是圆筒状。上外壳筒部32的轴向上端部与上外壳顶板部31连结。即、上外壳30是下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在上外壳顶板部31的内周面压入定子芯131。另外,上外壳筒部32在下部具备轴向接触部321。轴向接触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如图3、5所示,轴向接触部321与定子芯131的轴向下端面接触,抑制定子芯131的朝向下方的移动。在定子13的轴向上方与顶板对置部314之间配置有导热部件70。并且,定子13受导热部件70的弹力而向轴向下方被按压。轴向接触部321使与来自导热部件70的弹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定子13。
另外,如图5所示,马达10具备多个轴向接触部321。若更加具体地叙述,则在上外壳筒部32的与定子芯131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具备三个轴向接触部321,该定子芯131的一部分是定子芯131与上外壳30接触的部分。通过三个轴向接触部321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从而能够使力从轴向接触部321作用于定子芯131。由此,能够对定子芯131在周向上作用均等或者大致均等的力。
此外,轴向接触部321只要与定子芯13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面接触即可,并不限定于下端面。另外,轴向接触部321与定子芯131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绝缘子132、线圈133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绝缘子132、线圈133接触。
另外,轴向接触部321也可以预先向周向内侧突出,做成在安装定子芯131、即定子13时,被定子芯131沿径向按压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将定子芯131安装于上外壳30之后,将轴向接触部321整体或者一部分沿周向折弯。另外,并不限定于折弯,也可以利用铆接来抑制定子芯131向轴向下侧移动。
在上外壳30的外周面300设有多个静叶片33。静叶片33构成为板状,且越向上方越朝向与叶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静叶片33的叶轮20侧弯曲成凸状。多个静叶片33的外缘与鼓风机外壳40、即下罩42的内表面相接。静叶片33沿周向排列设置,在驱动送风装置A时,向下方引导气流S。
静叶片33由与马达外壳3相同的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33和上外壳30是一体部件,即、静叶片33与上外壳30由同一部件形成,但静叶片33和上外壳30也可以是分体部件。在静叶片33与上外壳30是同一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组装作业性。另外,在马达10和上外壳30经由导热部件70而连接的情况下,在导热部件70产生的热容易传递至静叶片33,因此提高定子13的冷却效率。
马达外壳3在轴向的下方具备圆板状的罩部件50。罩部件50与上外壳筒部32的轴向下端部接触。并且,通过在上外壳30的下端部安装罩部件50,从而上外壳30的下表面被覆盖。罩部件50使用省略了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件相对于上外壳30固定。在罩部件50具备用于供引线通过的贯通孔。另外,如图1、图3等所示,在罩部件50的下方配置有电路基板Bd。此外,上外壳30和罩件50既可以是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
如后述的图9所示,在设于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对置部314的对置凹部317插入有导热部件70。导热部件70具备第一接触部71和第二接触部72。导热部件70例如是由硅树脂等导热率高的(例如,比空气高的)材料形成的导热部件。即、导热部件70由树脂形成。另外,导热部件70能够弹性变形。即、导热部件70配置于马达外壳3内。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导热部件70配置于上外壳30内。
导热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与马达10的定子13的线圈133接触。即、导热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133接触。此外,第一接触部71与定子13接触即可,并不限定于线圈133。然而,优选与马达10的成为高温的线圈133接触。由此,能够将由线圈133产生的热更加效率良好地传递至上外壳30。另外,导热部件70与定子13接触即可,也可以与定子13的上表面以外的部分接触。由此,定子13的热被传递至上外壳30,定子13的温度降低。
另外,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插入对置凹部317,并且与上外壳顶板部31接触。即、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与上外壳顶板部31在轴向上接触。另外,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对置凹部317内。导热部件70与上外壳30接触即可,与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接触的部分并不限定于上外壳顶板部31。例如,也可以是上外壳筒部32。
这样,通过具备导热部件70,线圈133与上外壳顶板部31隔着导热部件70而配置。如上所述,由于导热部件70由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经由导热部件70将因通电而由线圈133以及定子芯131产生的热传递至上外壳顶板部31。上外壳30的表面积比定子13大。另外,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S沿上外壳30、即马达外壳3的外表面流动。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因来自定子13的热而升温的马达外壳3。即、导热部件70具备与定子13接触的第一接触部71和与马达外壳3接触的第二接触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72与上外壳30接触。
另外,导热部件7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因此,即使在定子13、上外壳30存在制造误差,也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误差。另外,定子芯131被轴向接触部321沿轴向按压下端部。在将定子芯131安装于上外壳筒部32时,在导热部件70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由轴向接触部321按压定子芯13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抑制定子芯131的晃动,并且能够使导热部件70与定子13以及上外壳顶板部31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导热部件70相对于定子13作用轴向向下的弹力。马达10具备多个导热部件70。通过绕中心轴C以等间隔配置多个导热部件70,能够使该弹力均等或者大致均等地作用于定子13。在送风装置A中,为了使导热部件70与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接触而具备三个。即、导热部件70与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接触。由此,能够冷却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通过使用圆环状的导热部件70,也能够采用一个导热部件。
另外,通过做成在上外壳顶板部31的对置凹部317插入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从而可抑制导热部件70向周向以及径向的至少一方的移动。另外,通过在对置凹部317插入导热部件70,能够使用轴向长度更长的导热部件70。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此外,在导热部件70沿周向以及(或者)径向不移动的情况、或者难以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对置凹部317,使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与平面状或者曲面状的顶板对置部314接触。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省略形成对置凹部317的工序,从而能够节省上外壳30的制造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另外,并不限定于对置凹部317,也可以是具备从顶板对置部314突出且与导热部件70的侧面接触的多个凸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附图对叶轮20进行说明。图8是叶轮的立体图。叶轮20是由树脂成形品形成的所谓的斜流叶轮,具有轮毂部21和多个动叶片22。叶轮20由被称为工程塑料的树脂形成。工程塑料是强度、耐热性等机械特性与其它树脂相比优异的树脂。此外,叶轮20也可以由金属等材料形成。轮毂部2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换言之,叶轮20具有随着朝向下方而直径扩展的轮毂部21。即、轮毂部21朝向下方逐渐扩径。
轮毂部21具备下表面凹部211和凸起部212。在凸起部212的中心(中心轴C上)设有供马达10的轴11压入的孔部213。由此,凸起部212与轴11连结,叶轮20以中心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
多个动叶片22沿周向排列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22沿周向以预定周期排列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且与轮毂部21一体成形。动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R前方。即、动叶片22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并且,叶轮20具有随着朝向下方而直径变大的轮毂部21和配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上的多个动叶片22。动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R前方。
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具有第一叶轮倾斜面215和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第一叶轮倾斜面215是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内侧的圆锥面。另外,第二叶轮倾斜面216是在第一叶轮倾斜面215的径向外侧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朝向外侧的圆锥面。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由轴向的下端连接。即、轮毂部21的下表面具有环状的凸部。并且,环状的凸部的剖面形状为大致V字状。此外,在将叶轮20固定于安装于上外壳30的马达10的轴11时,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在轴向上对置,第二叶轮倾斜面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在轴向上对置。关于该结构的详情,后文详细叙述。
通过具备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凹部211,从而能够将轮毂部21轻量化。通过将作为旋转部的叶轮20轻量化,能够减少耗力,并且容易使高速旋转。另外,能够抑制对叶轮20进行成型时的收缩。
接着,对鼓风机外壳40进行说明。鼓风机外壳40隔着间隙包围上外壳30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40具备叶轮罩41和下罩42。
叶轮罩41配置于叶轮20的至少径向外侧。也就是,叶轮罩4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叶轮20的径向外侧。叶轮罩41起到使由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的流动朝向轴向的导向作用。叶轮罩41具备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开口的吸气口43。另外,吸气口43具备从上端向内侧屈曲并向下方延伸的钟形口431。由此,吸气口43的直径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平滑地变小。通过叶轮罩41在供气口43具备钟形口431,从而能够顺畅地吸入空气。由此,叶轮20旋转时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增加。相应地,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叶轮罩41固定于下罩42。作为固定方法,例如,在下罩42的外表面设置凸部,并在叶轮罩41设置向轴向下方延伸且在前端侧的内表面具备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的梁部。于是,在使叶轮罩41朝向下罩42沿轴向移动时,使梁部弯曲,并且使下罩42的凸部插入叶轮罩41的梁部的凹部而固定。此外,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采用能抑制轴向以及周向的移动的固定方法。优选能够进行周向的定位并且容易装卸。
下罩42为剖面圆形且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下罩42配置于上外壳30的径向外侧。即、鼓风机外壳40隔着间隙地配置于马达外壳3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外壳40(下罩42)隔开间隙地配置于上外壳30的径向外侧。静叶片3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马达外壳3的径向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罩42与上外壳30的间隙,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静叶片33。即、多个静叶片33配置于比马达外壳3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且比鼓风机外壳40(下罩42)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而且至少与马达外壳3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静叶片33配置于比上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且比鼓风机外壳40(下罩42)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而且至少与上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另外,多个静叶片3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上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
此外,静叶片33和上外壳30接触不仅包括不同的部件接触的情况,也包括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的情况。另外,静叶片3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上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由此,能够使上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的气流接近轴对称,能够使上外壳30的冷却特性在周向上接近均匀。
在马达10中,伴随旋转,线圈133及其周围发热。该热传递至上外壳30。在上外壳30的外周面300设有向外侧突出的静叶片33,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的内部。因此,静叶片33对气流S进行整流并且还起到使上外壳30的热释放到外部的散热翅片的作用。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因定子13的热而升温的上外壳3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上外壳30和下罩42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形而形成。并且,在下罩42的上端部,在与上外壳30的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的顶板凹部313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具备贯通部421。贯通部421是矩形的切口。
下罩42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具备开口。下罩42的上端部与叶轮罩41的下端部连结。叶轮罩41的下端部插入下罩42的内部。并且,叶轮罩41的内表面与下罩42的内表面平滑地、例如能够微分地连续。由此,能够使鼓风机外壳40的内表面平滑,抑制气流S的紊乱。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将上外壳30和下罩42做成一体成形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上外壳30和下罩42做成分体部件而形成。该情况下,在安装于上外壳30的马达10安装有叶轮20的状态下,对叶轮20的旋转平衡进行调整。之后,由于能够安装下罩42,因此也可以省略下罩42的贯通部421。另外,在下罩42与上外壳30作为分体而形成的情况下,叶轮罩41和下罩42也可以是一体。
图9是上外壳30以及叶轮20的周部的沿径向的剖面(包括中心轴C在内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在将叶轮20固定在安装于上外壳30的马达10的轴11时,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在轴向上对置,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在轴向上对置。
上外壳30的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在轴向上比叶轮20的第一叶轮倾斜面215的径向外缘靠上侧。另外,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径向外缘位于在轴向上比叶轮20的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上侧。即、由叶轮20的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构成的环状的凸部配置于由上外壳顶板部31的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构成的环状的凹部的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第二顶板倾斜面312与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的间隙的距离D1在径向外端部和径向内端部相同。此外,“相同”除了严格地相同的情况以外,也包括大致相同的情况。
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间隙的距离D2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间隙的距离D1短。另外,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周向内侧的端部配置于在轴向上比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高的位置。此外,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与第一顶板倾斜面311的间隙的距离D2也可以比第二叶轮倾斜面216与第二顶板倾斜面312的间隙的距离D1长。
如以上那样,形成于作为旋转体的叶轮20的下表面的凸部隔开间隙地配置于凹部的内部,该凹部形成于与叶轮20的下表面对置的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此时,上外壳30与叶轮20的间隙的最小值比上外壳30与叶轮罩41的间隙的最小值小。
在叶轮20与上外壳顶板部31之间,形成有轴向迷宫。即、能够实现轴向的间隙狭小的迷宫机构。通过形成有轴向迷宫,从而难以产生空气的流动。由此,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S难以流入到叶轮20与上外壳30之间,容易维持送风效率。另外,由于难以作用流入到叶轮20与上外壳30之间的气流S产生的对叶轮20的力,因此叶轮20的旋转稳定。
图10是拆下叶轮罩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0、图11所示,在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设有顶板凹部313。沿径向观察时,顶板凹部313是具有底面的矩形状的凹槽。
顶板凹部313的周向的长度r1比叶轮20的动叶片22的轴向下端部的周向的长度r2短。这样,通过使顶板凹部313的宽度变窄,从而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难以紊乱。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的下降。
图12是叶轮的进行平衡调整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2所示,工具TL从外部朝向下罩42的内部贯通下罩42的贯通部421。然后,贯通后的工具TL插入顶板凹部313。如图12所示,顶板凹部313的底面位于比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靠轴向下侧。因此,插入到顶板凹部313的工具TL位于比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靠下方。
这样,通过利用工具TL削磨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从而形成去除了轮毂部21的壁而得到的切口部23。通过形成切口部23,从而能够对轮毂部21的周向的重量平衡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抑制叶轮20的旋转变得不平衡。另外,叶轮20由树脂形成,因此容易利用工具TL进行削磨,容易进行旋转平衡的调整。
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在轮毂部21位于径向的最外侧。若轮毂部21的下表面的重量变化,则叶轮20的旋转(惯性力)容易变化。因此,通过削磨轮毂部21的下表面来形成切口部23,能够以较少的削磨量将叶轮20的旋转平衡最佳化。
图13是叶轮的俯视图。图13中,将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中的与动叶片22的轴向上端部22u的间隙成为最小的内周部分设为411u,并用双点划线示出。另外,将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中的与动叶片22的轴向下端部22d的间隙成为最小的内周部分设为411d,并用双点划线示出。
通常,在送风装置中,叶轮20的动叶片22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的间隙越小,送风效率越高。然而,在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的间隙不适当的情况下,存在送风效率下降的可能性。因此,优选使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的间隙适当。
在叶轮20旋转时,对轮毂部21以及动叶片22作用离心力。并且,轮毂部21的轴向的下侧与上侧相比,直径变大。因此,在叶轮20的上侧和下侧,径向外缘的离心力不同。于是,由于离心力不同,因此,因离心力而引起的变形量也出现差异。就动叶片22的径向的外缘而言,与上侧相比,下侧更远离中心轴C,因此下侧的离心力比上侧大。即,在叶轮20旋转时,就动叶片22向径向外侧的变形量而言,下侧比上侧大。
就轮毂部21而言,与上部相比,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因此,轮毂部21的下部比上部变形量较大。并且,轮毂部21在下表面设有下表面凹部211,径向的厚度较薄,容易因离心力而变形。轮毂部21的下部是圆锥状。因此,通过叶轮20的旋转,轮毂部21的下部向外侧变形,并且向上侧变形。因此,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向径向外侧而且上侧变形。另外,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侧向径向外侧而且下侧变形。
综合以上情况,在叶轮20旋转时,即、在送风装置A进行送风动作时,就叶轮20的动叶片22的周向的变形量而言,轴向下端部22d比轴向上端部22u大。
另外,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参照图3)是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因此,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在沿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的方向(参照图3)上变形。另一方面,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在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交叉的方向(参照图3)上变形。因此,通过叶轮20的旋转时的离心力引起的变形,动叶片22与内周面411的间隙容易变得狭小。
在送风装置A中,在静止时,在动叶片22的下端部22d的与叶轮罩41的内周部分411d的间隙的最小值t1比动叶片22的上端部22u的与叶轮罩41的内周部分411u的间隙的最小值t2大。这样,即使在叶轮20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动叶片22与叶轮罩41的内周面411的间隙。由此,能够使叶轮20稳定而且顺畅地旋转。
吸尘器100具备送风装置A。在上述结构的吸尘器100中,当驱动送风装置A的马达10时,叶轮20以中心轴C为中心沿旋转方向R旋转。由此,包含地板面F上的尘埃等垃圾在内的空气依次流通于吸引管嘴110、吸引管107、吸气部103(均参照图1)、集尘部以及过滤器。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经由送风装置A的吸气口43被吸入鼓风机外壳40的内部。此时,利用钟形口431,增加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且顺畅地引导至相邻的动叶片22间。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吸尘器100具备送风装置A。由此,能够实现具备不会降低送风效率,而且能够冷却定子13的送风装置A的吸尘器。
被吸入到叶轮罩41的内部的空气流通于相邻的动叶片22间,通过旋转的叶轮20而朝向径向外侧且下方被加速。朝向径向外侧且下方被加速了的空气吹出到比叶轮20靠下方。吹出到比叶轮20靠下方的空气流入上外壳30与下罩42的间隙的流路60。流入到流路60内的空气流通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静叶片33间。
通过了静叶片33的下端后的气流S经由排气口61向鼓风机外壳40的外部排出。排出到鼓风机外壳40的外部的气流S流通于吸尘器100的箱体102内的空气通路,并从排气部104(参照图1)向箱体102的外部排出。由此,吸尘器100能够在地板面F上进行清扫。
在马达10中,通过对线圈133通电,从而线圈133以及定子芯131发热。导热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与线圈133接触,第二接触部72插入对置凹部317,从而第二接触部72与上外壳顶板部31接触。由此,导热部件70使由线圈133以及定子芯131产生的热传递至上外壳顶板部31。上外壳顶板部31与上外壳筒部32一体地形成,并且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S流动于上外壳筒部32的外表面。另外,在供气流S流动的流路60的内部,设有与上外壳筒部32的外表面一体地形成的多个静叶片33。由此,气流S所接触的表面积变大,散热效率变高。由此,通过设置导热部件70,从而能够使马达10的温度下降,能够抑制马达10的热引起的效率降低。进而,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的下降。
在轮毂部21的下表面设有包括第一叶轮倾斜面215以及第二叶轮倾斜面216的环状的叶轮凸部。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设有包括第一顶板倾斜面311以及第二顶板倾斜面312且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在槽部容纳有叶轮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轴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防止流通于流路60的气流S向叶轮20的内侧(参照图3)的流入。即,发挥迷宫效果。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
图14是表示顶板凹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顶板凹部318与顶板凹部313相同,从顶板上表面310向下方凹陷。另外,顶板凹部318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延伸。并且,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外侧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
叶轮20具备的动叶片22是斜流叶片。因此,通过叶轮2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包含叶轮20的旋转方向的成分、即周向的成分。在图14中,气流具备朝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的成分。即、气流朝向轴向下侧流动,并且朝向径向外侧以及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侧流动。
顶板凹部318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径向外侧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因此,气流沿与顶板凹部318的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通过做成这种形状,气流难以流入顶板凹部318,能够抑制气流的紊乱。
图15是顶板凹部的周向的剖视图。在从轴向上方观察送风装置A时,气流与顶板凹部313以及顶板凹部318交叉地流动。此时,气流流入顶板凹部313以及顶板凹部318的内部,容易产生气流的紊乱。因此,如图15所示,顶板凹部319具备顶板凹部319的叶轮20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侧面即凹部前方侧面3190。并且,凹部前方侧面3190具备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扩展的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
通过在凹部前方侧面3190具备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从而即使在因叶轮20的旋转而空气被引导至顶板凹部319的情况下,也由于沿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顺畅地排气,因而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径向内侧。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在顶板凹部319及其周边产生紊流,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下降。此外,在图15中,将前方侧面扩大部3191做成向上方凸的曲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向下凹陷的曲面。
图16是上外壳30的沿径向的剖面(包括中心轴C在内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图16以中心轴C为基准,仅示出了径向一方侧。如上所述,在通过叶轮旋转而产生了气流时,若在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存在顶板凹部313,则有气流紊乱的担忧。因此,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插入部件34插入顶板凹部313,然后填埋顶板凹部313。通过填埋顶板凹部313,能够抑制气流流入到顶板凹部313,因此能够抑制气流的紊乱。插入部件34优选为与上外壳顶板部31的顶板上表面310成为同一面的形状。此外,插入部件34是能够从贯通部421插入的大小。此外,在下罩42能够与上外壳30分离的结构的情况、能够与作为叶轮罩41的罩42分离的情况下,插入部件34的大小并不受贯通部421限定。
另外,贯通部421设于下罩42。下罩42构成流路60,若气流从贯通部421泄漏,则送风效率降低。因此,通过用盖部422封闭贯通部421,从而抑制气流的流出。由此,抑制送风效率的降低。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其它例进行说明。图17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其它例的立体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9是上外壳30x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0是以XX-XX线剖切图18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D具备基板罩80,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不同。另外,上外壳30x的形状不同。而且,送风装置D的以上的方面以外的部分具有与送风装置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送风装置D中,对于实际上与送风装置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如图17、图18所示,送风装置D具备马达10、叶轮20、上外壳30x、鼓风机外壳40、电路基板Bd、导热部件70以及基板罩80。
马达10具备轴11、转子12以及定子13。轴11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配置。转子12具有磁体121。转子12与轴11一起旋转。即,转子12固定于轴11。定子13与磁体121在径向上对置。
叶轮20固定于轴11。通过轴11旋转,从而叶轮20绕中心轴C旋转。上外壳30x配置于马达10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40配置于叶轮20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与上外壳30x的径向外表面对置,在上外壳30x的径向外侧构成流路60。电路基板Bd配置于比马达10靠轴向下侧。基板罩80配置于比马达10靠下侧,且包围电路基板Bd的径向外侧。导热部件70配置于上外壳30x内。导热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与定子13接触,导热部件70的另外的一部分与上外壳30x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定子13的热经由导热部件70而传导至上外壳30x,从而定子13的温度降低。另外,通过上外壳30x的径向外表面在流路60露出,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温度变高的上外壳30x。
此外,送风装置D中的马达10、叶轮20、鼓风机外壳40、电路基板Bd以及导热部件70具有与送风装置A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以下,对基板罩80进行说明。如图17、18所示,送风装置D在基座部件50x的下方具备基板罩80。基板罩80具备基板罩底板部81、基板罩筒部82以及吸气凹部83。从轴向观察,基板罩底板部81是圆形状。基板罩筒部82从基板罩底板部8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上侧延伸。即,基板罩80是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并且,基板罩筒部82的上端部与基座部件50x的下部的径向外表面接触。
吸气凹部83形成于基板罩筒部82的上端部。吸气凹部83是从基板罩筒部82的上端部的内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在基板罩80中,三个吸气凹部8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参照图17)。此外,吸气凹部83并不限定于三个。另外,在具备多个吸气凹部83的情况下,也可以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
如图18所示,基板罩80的基板罩筒部82的内表面的上部和基座部件50x的外表面的下部在径向上接触。此时,通过吸气凹部83,在基座部件50x与基板罩筒部82之间形成有间隙。吸气凹部83形成于排气口61的下方。因此,通过流路60并从排气口61排出的气流S的一部分从吸气凹部83流入基板罩80的内部。
也就是,从排气口61排出的气流以分为向外部排出的第一气流S1和向基板罩80的内部流入的第二气流S2的方式流动。第一气流S1是与送风装置A的气流S相同的流,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二气流S2流向基板罩80的内部,在基板罩80的内部流动后,从形成于基板罩底板部81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向外部排出。第二气流S2在基板罩80的内部流动,从而能够使安装于电路基板Bd的电子部件、例如IC、电容器等的温度下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安装于电路基板Bd上的电子部件。
另外,由此,从送风装置D排出的气流、即第一气流S1的流量比从送风装置A排出的气流S的流量少。然而,排气口61在上外壳30x与下罩42之间的间隙,绕中心轴C遍及整周地形成。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基板罩80具备三个吸气凹部83。因此,第二气流S2的流量比第一气流S1少。由此,在送风装置D中,能够将第一气流S1的流量的相对于从送风装置A排出的气流的总流量的减少量抑制得较低。此外,通过将排出基板罩80内的空气的贯通孔配置在使流动于贯通孔的气流与第一气流S1合流的位置,从而能够将第一气流S1相对于气流S的减少量抑制得更低。
上外壳30x具备上外壳顶板部31x和上外壳筒部32x。上外壳筒部32x是在轴向上延伸、且径向外表面在流路露出的筒状。上外壳顶板部31x从上外壳筒部32x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导热部件70与上外壳顶板部31x接触。由此,通过形成上外壳顶板部31x而上外壳30x的表面积增加,因此效率良好地传导定子13的热。
如图18、图19所示,上外壳顶板部31x的顶板对置部314与上外壳顶板部31x的马达10的转子12以及定子13在轴向上对置。并且,在顶板对置部314以及定子13之间配置有与双方接触的导热部件70。由此,定子13的热经由导热部件70传导至上外壳30x。其结果,定子13的温度降低。通过形成上外壳顶板部31x,从而上外壳30x的表面积增加。因此,定子13的热效率良好地传导至上外壳30x。另外,通过上外壳30x的径向外表面在流路60露出,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温度变高的上外壳30x。此外,导热部件70与上外壳30x接触即可,导热部件70接触的部分并不限定于上外壳顶板部31x。
定子13具有线圈133,该线圈133通过在定子芯131卷绕绕组线而形成,导热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133接触。由此,在定子13中,通过使导热部件70与容易变成高温的线圈133接触,从而由线圈133产生的热效率良好地传导至上外壳30x。其结果,线圈133、定子13的温度降低。
如图19、图20所示,上外壳顶板部31x具有向上侧凹陷的对置凹部317,导热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与对置凹部317接触。由此,能够将导热部件70固定于对置凹部。另外,通过使定子13与上外壳顶板部31的轴向距离变长,从而能够容纳更大的导热部件70。
另外,如图19、图20所示,在上外壳30x的径向外表面,沿周向配置有多个静叶片33。由此,从上外壳30x向多个静叶片33传导热。多个静叶片33在流路内露出。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释放上外壳30x的热。由此,定子13的温度效率良好地降低。静叶片33可以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由此,上外壳30x的热大致沿周向对称地被传导至静叶片33而释放。由此,上外壳30x的温度效率良好地降低。
此外,上外壳30x也可以是金属制。由此,提高上外壳30x的热传导特性。尤其是,通过使上外壳30x为铝合金、镁合金,从而上外壳30x的成型变得容易。由此,相对于其它金属,重量较轻且廉价。
导热部件70也可以是树脂。由于树脂能够容易地变形,因此能够根据定子13、上外壳30x的形状成使导热部件70成形为优选的形状。
马达10是内转子型马达。与外转子型的情况相比,在定子13与上外壳30x之间未配置转子12。因此,能够在定子13与上外壳30x之间容易地配置导热部件70。
马达10是三相马达,线圈133的个数是三个,导热部件70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能够实现高速旋转用途优异的送风装置D。另外,通过相对于三个线圈133使导热部件70为最少的三个,从而能够减少导热部件70的材料费。并且,能够减少制作送风装置D时的组装工时。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D例如能够在吸尘器中使用。由此,能够实现具有能够效率良好地散发定子13的热的送风装置D的吸尘器。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再其它的例进行说明。图2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再其它的例的纵剖视图。图21所示的送风装置E中,罩部件51的形状以及导热部件70的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3具备上外壳30和罩部件51。除此以外的部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送风装置E中,对于与送风装置A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21所示,罩部件51具备:在径向上扩展的罩底板部511;从罩底板部511的外缘向轴向上方延伸的罩筒部512;以及设于罩筒部512的径向外表面的多个翅片513。罩筒部512的轴向上侧的端面与上外壳筒部32的轴向下端面接触。另外,罩底板部511保持下轴承Br2。
在罩底板部511的与定子13在轴向上对置的面,形成有向轴向下方凹陷的罩凹部514。在罩凹部514插入有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
导热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与马达10的定子13的线圈133接触。即、导热部件70的第一接触部71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133接触。此外,第一接触面71与定子13接触即可,并不限定于线圈133。然而,优选与马达10的成为高温的线圈133接触。由此,能够将由线圈133产生的热更加效率良好地传递至马达外壳3。另外,导热部件70与定子13接触即可,也可以与定子13的上表面以外的部分接触。由此,定子13的热传递至马达外壳3,定子13的温度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3的热传递至罩部件51,从而定子13的温度降低。
另外,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插入罩凹部514,并且与罩底板部511接触。即、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与马达外壳3所具备的罩部件51在轴向上接触。导热部件70与罩部件51接触即可,与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接触的部分并不限定于罩底板部511。例如,也可以是罩筒部512。
在线圈133与罩底板部511之间配置有导热部件70。如上所述,导热部件70由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经由导热部件70将因通电而由线圈133以及定子芯131产生的热传递至罩部件51。与定子13相比,罩部件51的表面积更大,且外表面与外部空气接触,因此能够将来自定子13的热效率良好地向外部排出。
另外,设于罩筒部512的外表面的多个翅片513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部件。多个翅片513沿周向排列配置。翅片513与罩筒部512的外表面接触。在此,罩筒部512和翅片513接触不仅包括不同的部件接触的情况,也包括通过一体成形来形成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罩筒部512和翅片513是一体成形体。经由导热部件70从定子13传递至罩底板部511的热经由罩筒部512也传递至各翅片513。通过具备翅片513,罩部件51的与外部空气接触的面积、即散热面的面积变大,散热效率提高。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定子13。
另外,翅片513在流动于流路60的气流S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气口61的下游侧。由此,气流S流动于翅片513的表面。通过气流S,新鲜的空气连续地流入翅片513,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13的冷却效率。
此外,翅片513可以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也可以是配置间隔不均等。另外,优选翅片513不妨碍气流S的流动方向,即沿气流S的流配置。通过这样配置,能够抑制气流S的紊乱,且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降低、噪音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E中,导热部件70相对于定子13作用朝向轴向上方的弹力。马达10具备多个导热部件70。通过绕中心轴C以等间隔配置多个导热部件70,从而能够使该弹力均等或者大致均等地作用于定子13。在送风装置E中,为了使导热部件70与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接触,因此具备三个。即、导热部件70与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接触。由此,能够冷却三个线圈133的每一个。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用圆环状的导热部件70,而设为一个导热部件。
另外,通过做成在罩底板部511的罩凹部514插入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从而抑制导热部件70向周向以及径向的至少一方的移动。另外,通过在罩凹部514插入导热部件70,能够使用轴向长度更长的导热部件7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此外,在导热部件70沿周向以及(或者)径向不移动或者难以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罩凹部514,使导热部件70的第二接触部72与平面状或者曲面状的罩底板部511接触。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省略形成罩凹部514的工序,从而能够节省马达外壳3、也就是罩部件51的制造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另外,并不限定于罩凹部514,也可以是具备从罩底板部511突出且与导热部件70的侧面接触的多个凸部的结构。
送风装置E通过做成将导热部件70以与罩部件51接触的方式安装的结构,从而在将定子13安装于上外壳30之后,安装导热部件70。由此,导热部件70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通过拆下罩部件51,能够使导热部件70移动。由此,在送风装置E中,能够在组装结束后容易地更换导热部件70。因此,能够配置最佳的导热部件70,能够将定子13的热效率良好地向外部散发。另外,马达外壳3优选为金属制。由此,定子13的热经由导热部件70更加效率良好地向马达外壳3传递,因此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冷却定子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马达外壳3中的罩部件51为金属制,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翅片513为金属制,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性,因此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冷却定子13。
对于除此以外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相同。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发明例示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利用于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Claims (12)

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
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
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
包围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马达外壳,
上述马达具备:
沿上述中心轴配置的轴;
固定于上述轴且与上述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
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上述马达外壳内的导热部件,
上述导热部件具备:
与上述定子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以及
与上述马达外壳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具备线圈,
上述导热部件的第一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线圈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是三相马达,
上述定子具备三个线圈,
上述导热部件与三个上述线圈的每一个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外壳具备上外壳,
上述上外壳具备:
在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上外壳顶板部;以及
从上述上外壳顶板部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的上外壳筒部,
上述导热部件的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上外壳顶板部在轴向上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外壳顶板部的与上述转子以及上述定子在轴向上对置的顶板对置部具备在轴向上凹陷的对置凹部,
上述导热部件的上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上述对置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热部件由树脂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隔着间隙配置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的鼓风机外壳,而且
具备多个静叶片,该静叶片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且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而且至少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叶片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叶片由与上述马达外壳相同的部件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外壳是金属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在径向上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侧。
12.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1任一项中记载的送风装置。
CN201810229480.7A 2017-03-17 2018-03-14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Pending CN1086261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2768P 2017-03-17 2017-03-17
US62/472,768 2017-03-17
JP2017-142249 2017-07-21
JP2017142249A JP2018155237A (ja) 2017-03-17 2017-07-21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6147A true CN108626147A (zh) 2018-10-09

Family

ID=6162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9480.7A Pending CN108626147A (zh) 2017-03-17 2018-03-14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66440A1 (zh)
EP (1) EP3376647A1 (zh)
CN (1) CN10862614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1264A (zh) * 2015-10-30 2017-07-04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电动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清洁设备
TWI789564B (zh) * 2019-12-04 2023-01-11 鼎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裝置的抽風馬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9154A (zh) * 2017-03-15 2019-11-05 Ksm铸造集团有限公司 冷却套构造
GB2563617B (en) * 2017-06-20 2020-04-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9654043B (zh) * 2017-10-11 2022-02-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
JP7240206B2 (ja) 2019-03-05 2023-03-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背負い式集じん機
SI25978A (sl) * 2020-03-05 2021-09-30 HYLA, Proizvodnja, razvoj in trgovina d.o.o Separator za sesalnik
US20230023540A1 (en) * 2021-07-26 2023-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7485A1 (en) * 1992-02-21 1993-09-02 Fanuc Ltd Motor equipped with stator cooling means
US6710490B1 (en) * 1999-12-07 2004-03-23 Fasco Industries, Inc. Heat bridges for electric motor gear case
CN1976177A (zh) * 2005-11-29 2007-06-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
CN101790830A (zh) * 2007-08-07 2010-07-28 斯佩尔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CN103095031A (zh) * 2011-10-27 2013-05-08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205154686U (zh) * 2014-10-30 2016-04-1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8282A (en) * 1983-10-26 1984-12-11 Rca Corporation Damping material
US5592716A (en) * 1993-11-02 1997-01-14 Aktiebolaget Electrolux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and a method for cooling a motor
EP1680858B1 (en) * 2003-09-19 2007-07-1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rotor assembly
GB2406146B (en) * 2003-09-19 2006-12-06 Dyson Ltd A bearing assembly
JP4894438B2 (ja) * 2006-09-28 2012-03-1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ポンプ
US8063547B2 (en) * 2008-07-28 2011-11-22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124135B2 (en) * 2011-08-05 2018-11-13 Resmed Motor Technologies Inc. Blower
US20130241326A1 (en) * 2012-03-19 2013-09-19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Liquid coole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DE102012206442A1 (de) * 2012-04-19 2013-10-24 Robert Bosch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omaschine mit in ein Gehäuse verpressten Wickelköpfen
JP2015059507A (ja) 2013-09-19 2015-03-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US20180100517A1 (en) * 2015-04-28 2018-04-12 Nide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7485A1 (en) * 1992-02-21 1993-09-02 Fanuc Ltd Motor equipped with stator cooling means
US6710490B1 (en) * 1999-12-07 2004-03-23 Fasco Industries, Inc. Heat bridges for electric motor gear case
CN1976177A (zh) * 2005-11-29 2007-06-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
CN101790830A (zh) * 2007-08-07 2010-07-28 斯佩尔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CN103095031A (zh) * 2011-10-27 2013-05-08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205154686U (zh) * 2014-10-30 2016-04-1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1264A (zh) * 2015-10-30 2017-07-04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电动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清洁设备
CN106921264B (zh) * 2015-10-30 2020-05-05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电动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清洁设备
TWI789564B (zh) * 2019-12-04 2023-01-11 鼎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裝置的抽風馬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76647A1 (en) 2018-09-19
US20180266440A1 (en) 2018-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6147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9286260A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713101B (zh) 离心送风机
JP5747632B2 (ja) 遠心ファン
CN107532614A (zh) 离心送风机以及吸尘器
CN209115352U (zh) 轴流风扇
CN208707413U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6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8605376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08261280A (ja) 軸流ファン
JP6507723B2 (ja) 軸流ファンおよびファンユニット
JP2008267201A (ja) 冷却ファンユニット
JP6810987B2 (ja) ローター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モーター
CN108626145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9276183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EP3511575A1 (en) Air blower and cleaner
CN108306453B (zh) 一种电机和吹风机
JP6620427B2 (ja) 送風機
CN100438276C (zh) 吊扇电动机
US20200217330A1 (en)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JP2012180810A (ja) 送風装置
JP2014148976A (ja) 送風装置
CN109253110A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18155237A (ja)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JP2009203837A (ja) 遠心ファ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