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7413U -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7413U
CN208707413U CN201821502332.XU CN201821502332U CN208707413U CN 208707413 U CN208707413 U CN 208707413U CN 201821502332 U CN201821502332 U CN 201821502332U CN 208707413 U CN208707413 U CN 208707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mentioned
circumferential
downside
stato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023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泽和彦
高木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7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7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8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马达具备轴、与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的定子。定子具备在周向上接合多个分割定子芯而成的环状的定子芯、从分割定子芯的每一个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以及在多个齿部的每一个卷绕导线而形成的多个线圈。该马达的特征在于,在比定子靠轴向下侧配置有电子部件,电子部件的至少一部与上述定子芯在轴向上重叠,对在周向上排列的上述分割定子芯进行接合的接合部和上述电子部件在周向上错开。

Description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使用了马达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无刷马达公开于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3-132127号公报。该无刷马达以封闭马达壳的开口的方式配置托架,且具备安装于马达壳的大致圆环状的定子芯、卷绕在定子芯上的多个线圈、以及配设于由定子芯的内周面划分出的空间的转子。
定子芯是圆环状,且在内周侧沿其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齿部。定子芯按照极齿单位沿周向以等间隔分割多个齿部,且在与各齿部正交的方向上卷绕构成线圈的线圈绕组线。在定子芯的外周具有结合相邻的齿部的背轭。对设置在背轭的齿部的延长线上的接合部进行接合。
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3-132127号公报所记载的无刷马达中,进行焊接的接合部分在齿部的径向外侧。在无刷马达中,在将绝缘子安装于齿部之后,在齿部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然后,通过焊接等对接合部进行固定。然而,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3-132127号公报的无刷马达中,由于在背轭的齿部的延长线上具有接合部,因此在接合时,绝缘子、导线等成为障碍,作业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作业性高的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
方案1是一种马达,具备:
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配置并绕中心轴旋转的轴;
固定于上述轴并与上述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
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的定子,
上述定子具备:
在周向上接合多个分割定子芯而成的环状的定子芯;
从上述分割定子芯的每一个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以及
在多个上述齿部的每一个卷绕导线而形成的多个线圈,
上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定子靠轴向下侧配置有电子部件,
上述电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定子芯在轴向上重叠,
沿轴向观察时,对在周向上排列的上述分割定子芯进行接合的接合部和上述电子部件在周向上错开。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部件容纳于具有绝缘性的保持部。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部件是与上述线圈连接的端子。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在周向上配置于上述接合部与上述齿部之间。
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齿部之间的周向中央。
方案6根据方案3~5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方案7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的接合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齿部之间的周向中央。
方案8根据方案1~5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线圈通过三角形联结而联结。
方案9是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叶轮;以及
方案1~8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
上述叶轮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
方案10是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案9所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马达,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送风装置,能够实现具备组装的作业性高的马达的送风装置。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吸尘器,在搭载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中,能够具备组装的作业性高的马达。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上侧马达外壳以及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6是上侧马达外壳以及定子芯的仰视图。
图7是下侧马达外壳的立体图。
图8是下侧马达外壳的俯视图。
图9是放大马达外壳流入口后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例的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作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20,将叶轮罩41的吸气口43侧作为上侧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上下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送风装置A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20旋转时所产生的气流S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100中,将接近图1的地板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作为“下侧”,并且将离开地板面F的方向作为“上侧”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这些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吸尘器100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送风装置A驱动时从吸气部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型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开设吸气部103以及排气部104的箱体102。从箱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于居室的侧壁面等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供给电力。此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卧型或者手持型的电动吸尘器。
在箱体102内形成有连结吸气部103和排气部104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A。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所含有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遮蔽,集聚于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构成为相对于箱体102能够装卸。
在箱体102的上部设有把持部105以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持部105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指示送风装置A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在吸气部103连接有筒状的吸引管107。在吸引管107的上游端(图中,下端),以相对于吸引管107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吸引管嘴110。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送风装置A搭载于吸尘器100来吸引空气。
送风装置A具备马达10、叶轮20、马达外壳30、鼓风机外壳40、以及电路基板50。在送风装置A中,在鼓风机外壳40的内部收纳有叶轮20以及马达外壳30。如图3所示,在鼓风机外壳40与马达外壳30的后述的上侧马达外壳31的间隙构成流路60。流路60在上端(上游端)与后述的叶轮罩41连通,在流路60的下端(下游端)构成排气部61。
马达10收纳于马达外壳30的内部。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马达10配置于叶轮20的下侧并使叶轮20旋转。通过马达10的旋转,叶轮20绕中心轴C旋转,产生气流S。因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通过流路60从排气部61排出。如图3所示,在叶轮20的下侧配置有收纳于马达外壳30的马达1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流动于流路60的气流也称为气流S。
马达10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备轴11、转子12以及定子13。
轴11是圆柱状。轴11沿中心轴C配置。如图3所示,轴11贯通设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后述的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的上侧轴孔314。在轴11的从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突出的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即、轴11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配置并绕中心轴C旋转。
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是球轴承。轴11固定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的内圈。作为固定方法,可采用粘接插入、压入等方案。上轴承Br1的外圈固定于上侧马达外壳31,下轴承Br2的外圈固定于下侧马达外壳32。此外,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并不限定于球轴承。
转子12固定于轴11。转子12与轴11一起旋转。即、转子12固定于轴11,与轴11一起旋转。转子12具有多个磁体(未图示)。多个磁体固定于轴11的外周面。多个磁体的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
此外,也可以代替多个磁体而使用单一的环状的磁体。该情况下,在磁体中只要使N极和S极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即可。另外,也可以利用配合了磁性体粉的树脂一体成形磁体。
图5是从下侧观察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立体图。图6是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仰视图。在马达10中,定子13配置于转子12的径向外侧。即、定子13与转子12在径向上对置配置。转子12在径向上配置于定子13的内侧。即、马达10是内转子型。定子13具备定子芯131、绝缘子132以及线圈133。定子芯131是在轴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定子芯131并不限定于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例如也可以是粉体的烧结、铸造等单一的部件。
环状的定子芯131具有环状的芯背134和多个(在此为三个)齿部135。环状的定子芯131具备多个(在此为三个)分割定子芯1310。通过接合部137将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1310接合,形成环状的定子芯131。即、环状的定子芯131在周向上接合多个分割定子芯1310。接合部137的分割定子芯1310彼此的接合方法例如能够列举焊接、粘接等,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采用能够牢固地接合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1310彼此的方法。
分割定子芯1310是相同的形状。在分割定子芯1310分别配备有一个齿部135。即、多个齿部135从分割定子芯1310的每一个沿径向延伸。在将分割定子芯1310沿周向排列并分别接合时,齿部135从芯背134的内周面朝向转子12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为放射状。由此,沿周向配置多个齿部135。
线圈133构成为经由绝缘子132而在各齿部135的周围分别卷绕导线。即、多个线圈133通过在多个齿部135的每一个卷绕导线而形成。各线圈133分别通过卷绕连接成一个的导线而形成,导线具有卷绕开始的端部和卷绕结束的端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卷绕开始的端部设为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将卷绕结束的端部设为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并且,在马达10中,相邻的线圈133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和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连接。
例如,若将三个线圈133设为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则U相线圈的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与V相线圈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V相线圈的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与W相线圈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W相线圈的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与U相线圈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分别连接。即、马达10通过三角形联结来联结三个线圈133。即、多个线圈133通过三角形联结来联结。在马达10中,通过将三个线圈133进行三角形联结,从而配线变得容易,能够相应地提高作业性。
在定子芯131中,芯背134、即分割定子芯1310的芯背部分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在齿部135的根部附近成为平面。由此,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卷线空间。另外,通过缩短磁路,能够减少损失。另外,能够防止磁分布的紊乱并且能够防止线圈133的溃散。另外,在齿部135的根部附近以外的定子芯131中,芯背13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成为曲面。
如上所述,在马达10中,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133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与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连接。马达10为无刷马达。无刷马达由被分为供给时机不同的三个系统(以下为三相)的电流驱动。在连接相邻的线圈133彼此的三个连接点中的两个连接点之间施加电压并流动电流。并且,通过依次变更两个连接点,从而线圈133和转子12的磁体(未图示)相互吸引或排斥。由此,转子12旋转。
马达10例如是能够以分速10万圈以上的转速旋转的高旋转型的马达。通常,在马达10中,线圈133的个数越少,越有利于高速旋转。并且,马达10由三相的电流控制。因此,在马达10中,线圈133以及配置线圈133的齿部135的个数为三个。即、马达10是三相三槽的马达。
马达10具备保持部14和端子15。端子15是电子部件的一个例子。端子15具有导电性。在马达10中,多个端子15连接线圈133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和相邻的线圈133的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部件是与线圈133连接的端子15。即使在电子部件是端子15的情况下,也如后文所述,电子部件(端子15)和接合部137的配置在周向上错开,由此提高制造马达10时的作业性。并且,各端子15向轴向下侧延伸。端子15配置于比定子13、即定子芯131靠轴向下侧。即、电子部件(端子15)配置于比定子13靠轴向下侧。
保持部14是具有绝缘性的箱体,且在内部配置有端子15。即、电子部件(端子15)容纳于具有绝缘性的保持部14。由此,能够将电子部件(端子15)和其它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电绝缘。保持部14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突出至比马达外壳30的后述的下侧马达外壳32靠轴向下侧。并且,配置于保持部14的内部的端子15突出至比保持部14的轴向下端更靠下侧。端子15与配置于下侧马达外壳32的轴向下侧的电路基板50连接。此外,保持部14和绝缘子132也可以采用相同材料的一体成形体。另外,保持部14也可以由与绝缘子132不同的部件形成。
保持部14保持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保持于保持部14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和端子15在保持部14的内部连接。端子15和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也可以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电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钎焊等固定方法来固定。另外,也可以利用端子15和保持部14夹住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从而将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保持于保持部14,并且与端子15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4与绝缘子132采用一体成形体。
如图5、图6所示,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具有与芯背134在轴向上重叠的部分。即、电子部件(端子15)的至少一部分与定子芯131在轴向上重叠。另外,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即、端子15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通过这样配置端子15,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的处理变得容易,作业性得到提高。另外,如图5、图6所示,沿轴向观察马达10时,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在周向上与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1310的接合部137错开。即、在沿轴向观察时,对在周向上排列的分割定子芯1310进行接合的接合部137和电子部件(端子15)在周向上错开。由此,在连接分割定子芯1310时,接合部137和电子部件(端子15)在轴向上不重叠,因此在进行分割定子芯1310的连接作业时,电子部件(端子15)不会成为障碍。因此,提高制造马达10时的作业性。
此外,保持部14与接合部137在周向上错开包括保持部14与接合部137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相同的圆周(圆筒)上处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包括保持部14与接合部137配置于直径不同的同心圆上,并且处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的情况。另外,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在周向上配置于齿部135与接合部137之间。即、端子15在周向上配置于接合部137与齿部135之间。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对电路基板50的连接端子15的部分适当地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提高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的安装的自由度。
在此,对定子13的制造进行说明。例如,若预先在周向上接合分割定子芯1310,制成环状的定子芯131,则在突出至芯背134的内部的齿部135卷绕导线的作业性较差。因此,在定子13中,在接合分割定子芯1310之前的状态下,在齿部135安装绝缘子132。此时,在与分割定子芯1310的轴向的一方侧的区域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与绝缘子132为一体成形体的保持部14。此时,在保持部14具备端子15。
在从分割定子芯1310的每一个突出的齿部135且在绝缘子132的外侧卷绕导线。在每个分割定子芯1310配置线圈133。然后,以齿部135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安装有线圈133的分割定子芯1310,并对接合部137进行接合。此时,保持部14和接合部137在周向上错开地配置,因此,在对接合部137进行接合时,容易利用工具、夹具等接近接合部137,接合部137的接合变得容易。即、能够提高分割定子芯1310的接合作业的作业性。
将分割定子芯1310通过接合部137接合而成的定子芯131的曲面部分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内表面接触。此时,曲面部分也可以压入上侧马达外壳31的内表面。压入既可以是所谓的过盈配合,也可以是由压入而产生的力比过盈配合弱的轻压入、所谓的中间嵌入。芯背134也可以不具备平面而是圆筒状。该情况下,圆筒的外表面压入上侧马达外壳31。此外,芯背134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固定也可以是插入粘接等其它方法。
如上所述,马达10例如是能够以每分钟10万圈以上的转速旋转的高旋转型的马达。因此,为了使转子12平衡良好地旋转,齿部135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在马达10中,在对分割定子芯1310进行接合之前形成线圈133。如图6所示,分割定子芯1310为相同形状。齿部135从分割定子芯1310的芯背部分的周向中央突出。通过沿周向排列这样形成的分割定子芯1310,并且对接合部137进行接合,从而齿部135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分割定子芯1310隔着齿部135而为线对称形。因此,通过将分割定子芯1310沿周向排列并接合,从而接合部137配置于相邻的齿部135的周向中央。即、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1310的接合部137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部135之间的周向中央。通过这样构成,接合部137的距离齿部135的周向距离变得相等,能够增大可利用于接合作业的空间。由此也能够提高分割定子芯1310的接合的作业性。
隔着齿部135,分割定子芯1310的周向两侧的长度相等,因此能够抑制芯背134、即定子芯131的磁特性的降低。
马达外壳30具备上侧马达外壳31和下侧马达外壳32。
如图3、图4等所示,上侧马达外壳31具备上侧外壳顶板部311和上侧外壳筒部312。上侧外壳顶板部311沿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扩展。从轴向观察,上侧外壳顶板部311为圆形状。上侧外壳筒部312从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侧延伸。上侧外壳顶板部311以及上侧外壳筒部312是一体成形体。上侧马达外壳31的上侧外壳筒部312配置于轴11的一部分、转子12以及定子13的径向外侧。
马达外壳30能够列举金属制、树脂制等。在马达外壳3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马达外壳30的强度。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释放传递至马达外壳30的热。另外,在上侧马达外壳31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上侧马达外壳31的金属,例如能够列举铝合金以及镁合金。铝合金以及镁合金与其它金属相比,容易成形、重量轻、廉价。
如图3所示,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的下表面与马达10的转子12以及定子13在轴向上对置。上侧外壳顶板部311具备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和上侧轴孔314。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在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具有向上侧凹陷而成的凹部。另外,上侧轴孔314在轴向上贯通。在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固定有上轴承Br1的外圈。轴11贯通上侧轴孔314。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和上侧轴孔314的中心轴一致。
上侧外壳筒部312是圆筒状。上侧外壳筒部312的轴向上端部与上侧外壳顶板部311连结。在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内周面压入定子芯131。如上所述,由于上侧外壳筒部312与上侧外壳顶板部311是一体成形体,因此从定子芯131传递至上侧外壳筒部312的热也向上侧外壳顶板部311传递。因此,定子13的热经由上侧马达外壳31效率良好地放出至外部。
在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外周面300设有多个静叶片33。静叶片33与上侧外壳筒部312接触。即、多个静叶片33配置于比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且比鼓风机外壳40(下罩42)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而且至少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多个静叶片3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表面。
此外,静叶片33与上侧马达外壳31接触不仅包括不同的部件接触的情况,也包括通过一体成形来形成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33和上侧外壳筒部312由同一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33和上侧外壳筒部312是一体部件,静叶片33也可以是与上侧外壳筒部312分体的部件。在静叶片33和上侧外壳筒部312是同一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组装作业性。
静叶片33构成为板状,且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与叶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静叶片33的叶轮20侧弯曲成凸状。多个静叶片33的外缘与鼓风机外壳40、即下罩42的内表面相接。静叶片33沿周向排列设置,在驱动送风装置A时,向下侧引导气流S。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的内部,对流动于流路60内的气流S进行整流。
静叶片33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表面。由此,能够使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表面的气流S接近轴对称,能够使上侧马达外壳31的冷却特性在周向上接近均匀。
在马达10中,伴随旋转,从线圈133及其周围发热。该热传递至上侧马达外壳31。在上侧马达外壳31的外周面300设有突出至外侧的静叶片33,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的内部。因此,静叶片33对气流S进行整流,并且还起到使上侧马达外壳31的热释放到外部的散热翅片的作用。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因定子13的热而升温的上侧马达外壳31。
下侧马达外壳32设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轴向下侧。图7是下侧马达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下侧马达外壳的俯视图。
下侧马达外壳32具备下侧外壳底部321和下侧外壳筒部322。下侧外壳底部321是与中心轴C正交的板状。下侧外壳筒部322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体。下侧外壳底部321与下侧外壳筒部322的轴向下端部连接成一体。
下侧外壳底部321具备下侧轴承保持部323和下侧轴孔324。下侧轴承保持部323从下侧外壳底部321的中央部分朝向轴向上侧突出,并且中央部分具备向下侧凹陷的凹部。在下侧轴承保持部323的凹部固定有下轴承Br2的外圈。下侧轴孔324是在轴向上贯通下侧外壳底部321的中央部的贯通孔,轴11贯通下侧轴孔324。下侧轴承保持部323和下侧轴孔324的中心轴一致。
下侧马达外壳32安装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下侧。即、下侧外壳筒部322的轴向上端部与上侧马达外壳31的上侧外壳筒部312的轴向下端部接触。由此,上侧马达外壳3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下侧马达外壳32覆盖。下侧马达外壳32使用螺钉等固定件相对于上侧马达外壳31固定。上侧马达外壳31与下侧马达外壳32既可以是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
图7、如图8所示,下侧外壳筒部322具备下侧外壳小径部325、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下侧外壳小径部325是曲率中心与中心轴C一致的圆筒形状。下侧外壳大径部326是直径比下侧外壳小径部325大的圆筒形。下侧外壳大径部326是曲率中心与中心轴C一致的圆筒形状。即、下侧外壳小径部325以及下侧外壳大径部326是曲率中心相同的曲面。
下侧外壳筒部322具备三个下侧外壳小径部325和三个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下侧外壳小径部325和下侧外壳大径部326沿周向交替地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下侧外壳小径部325和下侧外壳大径部326由下侧外壳连接部327连接。
在下侧外壳底部321具备在轴向上贯通的端子贯通孔328。端子贯通孔328包括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在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的内侧配置有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贯通端子贯通孔328,并突出到比下侧马达外壳32靠轴向下侧。
接着,对下侧马达外壳32向上侧马达外壳31的固定进行说明。图9是放大了马达外壳流入口的放大剖视图。通过对上侧马达外壳31和下侧马达外壳32进行固定,能够旋转地支撑轴11的上侧的上轴承Br1保持于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轴11的下侧的下轴承Br2保持于下侧轴承保持部323。由此,轴11以及固定于轴11的转子12经由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马达外壳30。上侧马达外壳31与下侧马达外壳32的固定例如可列举使用了螺钉(螺丝)的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采用基于摩擦的固定、粘接等能够牢固地固定的方法。
下侧外壳小径部325的径向外表面是与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径向外表面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外径。在将下侧马达外壳32的轴向上端固定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轴向下端时,下侧外壳小径部325与上侧外壳筒部312在轴向上重叠。即、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外表面和下侧外壳小径部325的外表面形成圆滑或者大致圆滑的曲面。下侧外壳大径部326的上端部配置于比上侧外壳筒部312靠径向外侧且鼓风机外壳40的下罩42的径向内侧(参照图3、图9)。
从轴向观察时,在下侧马达外壳32的具备下侧外壳大径部326的部分,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配置于马达外壳30与鼓风机外壳40的径向的间隙。被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的轴向上端和上侧外壳筒部312的下端部包围的部分连通下侧马达外壳32的内侧与外侧。即、被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包围的部分的径向内侧是马达外壳流入口320。
即、流动于流路60的气流S的一部分作为流入气流S0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流入马达外壳30的内部,剩余部分作为吹出气流S1向外部吹出。此外,如图7、图8所示,下侧外壳大径部326的周向的宽度比下侧外壳小径部325狭窄。因此,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流入的流入气流S0比向外部流出的气流S1少。
接着,对叶轮20进行说明。叶轮20是由树脂成形品形成的所谓的斜流叶轮,具有轮毂部21和多个叶片22。叶轮20由被称为工程塑料的树脂形成。工程塑料是强度、耐热性等机械特性比其它树脂优异的树脂。此外,叶轮20也可以由金属等材料形成。轮毂部2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换言之,叶轮20具有随着朝向下侧而直径扩展的轮毂部21。即、轮毂部21朝向下侧逐渐扩径。
轮毂部21具备下表面凹部211和凸起部212。在凸起部212的中心(中心轴C上)设有供马达10的轴11压入的孔部213。由此,凸起部212和轴11连结,叶轮20以中心轴C为中心旋转。即、叶轮20固定于轴11,通过马达10的驱动,与轴11一起旋转。并且,通过叶轮20旋转,从而产生气流S。
多个叶片22沿周向排列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2沿周向以预定间隔排列设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214上,且与轮毂部21一体成形。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前方。即、叶片22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
通过具备叶轮20的轮毂部21的下表面凹部211,能够将轮毂部21轻量化。通过将作为旋转部的叶轮20轻量化,能够减少耗电,并且容易使其高速旋转。另外,能够抑制对叶轮20进行成型时的收缩。轮毂部21的轴向下表面与马达外壳30的上表面的间隙狭小,因此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S难以流入轮毂部21与马达外壳3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下降。
接着,对鼓风机外壳40进行说明。鼓风机外壳40隔着间隙包围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40具备叶轮罩41和下罩42。
叶轮罩41配置于叶轮20的至少径向外侧。叶轮罩41是使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的流动朝向轴向的导向件。叶轮罩41具备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开口的吸气口43。另外,吸气口43具备从上端向内侧屈曲并向下侧延伸的钟形口431。由此,吸气口43的直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顺滑地变小。叶轮罩41在供气口43具备钟形口431,从而能够顺畅地吸入空气。由此,叶轮20旋转时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增加。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A中,叶轮罩41与下罩42固定。作为固定方法,例如,能够在下罩42的外表面设置凸部,并在叶轮罩41设置向轴向下侧延伸且在前端侧的内表面具备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的梁部。于是,在使叶轮罩41朝向下罩42沿轴向移动时,使梁部弯曲,并且使下罩42的凸部插入叶轮罩41的梁部的凹部而固定。此外,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采用能抑制轴向以及周向的移动的固定方法。优选能够进行周向的定位并且容易装卸。
下罩42为剖面圆形且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下罩42配置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侧。即、鼓风机外壳40隔着间隙与马达外壳30的径向外表面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外壳40(下罩42)隔开间隙地配置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径向外侧。在下罩42与上侧马达外壳31的间隙,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静叶片33。
下罩42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具备开口。下罩42的上端部与叶轮罩41的下端部连结。叶轮罩41的下端部插入下罩42的内部。叶轮罩41的内表面与下罩42的内表面平滑地例如能够微分地连续。由此,使鼓风机外壳40的内表面平滑,抑制气流S的紊乱。
上侧马达外壳31和下罩42也可以是一体成形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上侧马达外壳31和下罩42也可以作为不同部件而形成。另外,在下罩42与上侧马达外壳31作为分体而形成的情况下,叶轮罩41和下罩42也可以是一体。
如图3、图4所示,电路基板50配置于比下侧马达外壳32、即定子13靠轴向下侧。在电路基板50形成有用于驱动马达10的电路、例如电源电路、控制电路等。
在电路基板50具备由金属膜形成的印刷配线。在印刷配线安装形成电源电路、控制电路等电路的电子部件。作为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例如能够列举场效应晶体管(FET51)和电解电容器52。此外,也可以在印刷配线安装FET51、电解电容器52以外的电子部件。另外,作为晶体管,采用了FET5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双极晶体管、IGBT、MOSFET等。并且,作为电容器,采用了电解电容器5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陶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等。
如图3所示,FET51以及电解电容器52等电子部件配置于电路基板50的轴向上表面。
送风装置A具有上述的结构。接着,对送风装置A的动作进行说明。经由端子15向线圈133供给电流,从而马达10被驱动。通过马达10的驱动,轴11旋转,从而固定于轴11的叶轮20旋转。通过叶轮20旋转,从而产生气流S(参照图3)。
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流入流路60。流入到流路60的气流S由静叶片33进行整流。气流S通过静叶片33而成为接近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轴对称的流动。并且,气流S从排气部61向送风装置A的外部吹出。
如图3、图9所示,下侧外壳筒部322的上端部、即马达外壳流入口320配置于比排气部61靠轴向下侧。因此,从排气部61吹出的气流S分支为向送风装置A的外部吹出的吹出气流S1和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向下侧马达外壳32的内部流入的流入气流S0。
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配置于比下侧外壳大径部326以及下侧外壳连接部327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因此,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流入的流入气流S0沿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流动。如上所述,端子15为金属制并且是平板状,因此与流入气流S0接触的面积较大。另外,端子15与作为马达10的发热源之一的线圈133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接触。因此,由线圈133产生的热经由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而传递至端子15。传递至端子15的热被流入气流S0吸取。即、因马达10的驱动而由线圈133产生的热经由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而传递至端子15,进一步地,通过流入气流S0而向外部放出。因此,在马达10中,能够将由线圈133产生的热有效地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0的温度上升,能够使马达10稳定动作。
在下侧马达外壳32的轴向下侧配置有电路基板50。端子15的轴向下端与电路基板50连接。因此,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流入的流入气流S0沿端子15流动,进一步地,一部分沿电路基板50流动。由此,流入气流S0向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在此为FET51以及电解电容器52等吹送。由此,流入气流S0从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在此为FET51以及电解电容器52等吸取热,即进行冷却。
流入气流S0也向形成于电路基板50的配线图案吹送,从而配线图案也被冷却。电子部件由于安装于配线图案,因此,通过配线图案被冷却,也被间接地冷却。例如,在电路基板50为两面基板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流入气流S0冷却上表面的配线图案,从而安装于下表面的电子部件也间接地被冷却。
吸尘器100具备送风装置A。在上述结构的吸尘器100中,当送风装置A的马达10被驱动时,叶轮20以中心轴C为中心旋转。即、送风装置A具备叶轮20和马达10。叶轮20通过马达10而旋转。由此,能够实现具备组装作业性优异的马达10的送风装置A。并且,通过吸尘器100具备送风装置A,从而能够将具有组装作业性优异的马达10的送风装置A用于吸尘器100。当驱动吸尘器100时,包括地板面F上的尘埃等垃圾在内的空气依次流通于吸引管嘴110、吸引管107、吸气部103(均参照图1)、集尘部以及过滤器。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经由送风装置A的吸气口43被吸入鼓风机外壳40的内部。此时,通过钟形口431,增加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且顺畅地导向相邻的叶片22间。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吸尘器100具备送风装置A。由此,能够实现具备不会降低送风效率、而且能够冷却定子13的送风装置A的吸尘器。
被吸入到叶轮罩41的内部的空气流通于相邻的叶片22间,通过旋转的叶轮20朝向径向外侧且下侧被加速。朝向径向外侧且下侧被加速了的空气向叶轮20的下侧吹出。被吹出至比叶轮20靠下侧的空气(气流S)向上侧马达外壳31与下罩42的间隙的流路60流入。流入到流路60内的空气(气流S)流通于沿周向相邻的静叶片33间。
通过了静叶片33的下端的气流S经由排气部61向鼓风机外壳40的外部排出。排出到鼓风机外壳40的外部的气流S流通于吸尘器100的箱体102内的空气通路,并从排气部104(参照图1)向箱体102的外部排出。由此,吸尘器100能够在地板面F上进行清扫。
在马达10中,通过对线圈133的通电,从而线圈133以及定子芯131发热。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S在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外表面流动。另外,在供气流S流动的流路60的内部设有与上侧外壳筒部312的外表面一体地形成的多个静叶片33。由此,供气流S接触的表面积变大,散热效率变高。由此,能够使马达10的温度下降,能够抑制马达10的效率降低。
另外,从马达外壳流入口320流入的流入气流S0冷却端子15,从而经由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而与端子15连接的线圈133也被冷却。由此也能够抑制马达10的效率降低。进而,能够抑制送风装置A的送风效率的下降。
通过效率良好地冷却形成有用于驱动马达10的电路的电路基板50以及安装于电路基板50的电子部件、在此为FET51、电解电容器52,从而能够使电路的动作稳定。由此,能够使送风装置A的动作稳定,进而,能够使吸尘器100的动作稳定。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其它例进行说明。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例的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仰视图。就图10所示的马达10B而言,分割定子芯1341的形状不同,并且保持部14的位置与马达10不同。除此以外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10相同,对于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马达10B的分割定子芯1341隔着齿部135在周向上成为非对称。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1341的接合部1371从相邻的齿部135的周向的中央向一方侧(在图10中为顺时针方向)错开。并且,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位于相邻的齿部135的周向的中央位置。即、端子15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部135之间的周向中央。
通过这样配置,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相距相邻的齿部135以及线圈133的周向的距离变得相等。由此,从线圈133的卷绕开始的导线1361以及下一个线圈133的卷绕结束的导线1362向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的配线变得容易。另外,由于接合部1371和保持部14以及端子15沿周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接合部1371的接合,能够提高作业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利用于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具备:
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配置并绕中心轴旋转的轴;
固定于上述轴并与上述轴一起旋转的转子;以及
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的定子,
上述定子具备:
在周向上接合多个分割定子芯而成的环状的定子芯;
从上述分割定子芯的每一个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以及
在多个上述齿部的每一个卷绕导线而形成的多个线圈,
上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定子靠轴向下侧配置有电子部件,
上述电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定子芯在轴向上重叠,
沿轴向观察时,对在周向上排列的上述分割定子芯进行接合的接合部和上述电子部件在周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部件容纳于具有绝缘性的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部件是与上述线圈连接的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在周向上配置于上述接合部与上述齿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齿部之间的周向中央。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相邻的分割定子芯的接合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齿部之间的周向中央。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线圈通过三角形联结而联结。
9.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叶轮;以及
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
上述叶轮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821502332.XU 2017-09-15 2018-09-13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Active CN2087074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8337 2017-09-15
JP2017178337A JP2019054671A (ja) 2017-09-15 2017-09-15 モータ、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7413U true CN208707413U (zh) 2019-04-05

Family

ID=6317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02332.XU Active CN208707413U (zh) 2017-09-15 2018-09-13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82917A1 (zh)
EP (1) EP3457528A1 (zh)
JP (1) JP2019054671A (zh)
CN (1) CN2087074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1423A (zh) * 2020-04-17 2021-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轴向间隙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1386B1 (ko) * 2019-02-20 2021-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팬 모터
JP7359575B2 (ja) * 2019-06-18 2023-10-1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斜流型インペラ
JP2021010213A (ja) * 2019-06-28 2021-01-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102327200B1 (ko) 2020-03-10 2021-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홈 어플라이언스
KR102311693B1 (ko) * 2020-03-16 2021-10-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KR102311692B1 (ko) * 2020-03-16 2021-10-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DE102021130216A1 (de) * 2021-11-18 2023-05-25 Schwäbische Hüttenwerke Automotive GmbH Pumpe-Motor-Einheit mit zentriertem St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5169B2 (ja) * 1997-04-11 2007-11-0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圧縮機
DE19857954A1 (de) * 1998-12-16 2000-06-21 Pierburg Ag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r Gleichstrommotor
US7188403B2 (en) * 2004-01-13 2007-03-13 Asmo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mature comprising core constituted by assembling split core members
JP5938892B2 (ja) 2011-12-21 2016-06-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KR102233312B1 (ko) * 2014-06-05 2021-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어셈블리
EP3128649B1 (en) * 2015-06-08 2021-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 and compressor
CN106340979B (zh) * 2016-08-28 2019-01-29 浙江露通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1423A (zh) * 2020-04-17 2021-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轴向间隙马达
CN113541423B (zh) * 2020-04-17 2023-11-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轴向间隙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7528A1 (en) 2019-03-20
JP2019054671A (ja) 2019-04-04
US20190082917A1 (en)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07413U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6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3532299B (zh) 离心风扇
CN209115352U (zh) 轴流风扇
CN102224661B (zh) 具有集成冷却装置的驱动马达
CN107532614A (zh) 离心送风机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5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7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9416055A (zh)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US20190219062A1 (en) Air blower and cleaner
US20190214858A1 (en) Electric blower
JP2018125950A (ja)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JP2019024276A (ja) モータ、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JP2018125951A (ja)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US20190159640A1 (en) Blower and cleaner
CN108071616A (zh) 送风机
US20200217330A1 (en)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CN209638036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1306079B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209586730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18155239A (ja)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CN213953999U (zh)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US20190010953A1 (en) Vane wheel and blowing device
CN109253110A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20190010954A1 (en) Vane wheel and blow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