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86730U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86730U
CN209586730U CN201821849107.3U CN201821849107U CN209586730U CN 209586730 U CN209586730 U CN 209586730U CN 201821849107 U CN201821849107 U CN 201821849107U CN 209586730 U CN209586730 U CN 209586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air supply
supply device
impeller
mot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491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早光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Ky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Ky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Ky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Kyosa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86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86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叶轮,其固定于所述轴,并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壳,所述马达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送风机壳体,所述送风机壳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电路板,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下方的位置处,并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所述马达壳在下端部具有机壳缩小部,在所述机壳缩小部中,该马达壳的径向长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短。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2-21794号公报中公开了电动送风机,该电动送风机包括由定子、转子以及对转子进行轴支承的托架构成的马达部、利用转子的输出轴旋转的叶轮以及由覆盖叶轮的外壳构成的风扇部,在马达部内设有进行马达部的电力控制的电路部。在该电动送风机中,能够高效地冷却电路部的发热元件。
更详细地说明的话,马达部由负载侧托架和负载相反侧托架形成了壳体,其中负载侧托架由作为导电材料的金属制成。电路部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构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被作为马达部的由金属制成的壳体的负载侧托架和负载相反侧托架覆盖的方式配置。风扇部具备:安装于转子的旋转轴的上端部的叶轮;配置于叶轮的外周部,并形成将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向马达部的内部引导的通风路的空气引导部;以及以覆盖叶轮和空气引导部这两者的方式安装于负荷侧托架的外壳。
当电动送风机旋转时,叶轮旋转而产生抽吸力,空气从外壳的吸入口流入叶轮内,并从叶轮的外周排出。从叶轮的外周排出的气流到达马达部的负载侧托架的上表面,通过负载侧托架的开口部,并向电路部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引导。由于在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设置有多个贯通基板正反面的贯通孔,因此从叶轮的外周排出的空气流到达负载侧托架的上表面之后,经由该贯通孔而流入至马达部的内部。
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2-21794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动送风装置中,由于在叶轮与定子的轴向之间配置有电路板,因此电路板成为送风阻力,有可能导致送风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送风效率下降的抑制和电路板的冷却的技术。
第一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叶轮,其固定于所述轴,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壳,所述马达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送风机壳体,所述送风机壳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电路板,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下方的位置处,并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所述马达壳在下端部具有机壳缩小部,在所述机壳缩小部中,所述马达壳的径向长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短。
第二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缩小部是向下方并且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部。
第三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位于比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
第四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缩小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区域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电路元件重合。
第五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马达壳在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内侧具有向上方凹陷的机壳凹部,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轴向长度最长的第二电路元件的至少上部容纳于所述机壳凹部内。
第六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马达壳具有:机壳凹部,该机壳凹部在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内侧向上方凹陷;以及机壳开口部,该机壳开口部贯通所述机壳缩小部与所述机壳凹部的径向之间。
第七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开口部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机壳开口部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第八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马达壳在所述机壳缩小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机壳槽。
第九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马达壳具有:上壳;以及下壳,所述下壳配置于所述上壳的下方,所述下壳具有所述机壳缩小部。
第十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马达壳具有机壳扩大部,所述机壳扩大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周向之间,并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所述机壳扩大部的比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机壳贯通孔,在所述机壳贯通孔内配置有将所述马达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连接部。
第十一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十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贯通孔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延伸。
第十二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十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元件配置于比周向中间位置靠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所述周向中间位置是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机壳贯通孔的周向之间位于配置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所述机壳贯通孔中的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端与配置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所述机壳贯通孔中的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端之间的中间位置。
第十三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十至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机壳贯通孔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
第十四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十至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机壳扩大部具有:扩大部外壁部,其配置于比所述机壳缩小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一对扩大部侧壁部,它们连接所述扩大部外壁部的周向两端部与所述机壳缩小部,所述一对扩大部侧壁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所述扩大部侧壁部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贯通孔扩大部。
第十五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第十至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机壳扩大部在周向上隔着规定角度而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马达壳具有多个脚部,多个所述脚部朝向下方突出,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多个所述脚部在周向上隔着所述规定角度而等间隔配置,各所述机壳扩大部以多个所述脚部中的任一个为基准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错开比所述规定角度的一半小的角度而配置。
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具有第一至第十五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能够兼顾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下降的抑制和电路板的冷却。并且,根据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能够实现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送风装置的下部侧的一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机壳缩小部与电路元件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下壳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下壳的立体图。
图7是下壳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机壳扩大部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机壳贯通孔与第一电路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用于对脚部与机壳扩大部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的说明中,将与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图2所示的马达10以叶轮20侧为上来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2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S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对吸尘器200进行说明时,以靠近图11的地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为“下方”并以离开地面F的方向为“上方”来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这些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周向上具有宽度的多个要素,只要不特殊要求,将要素之间的周向间隔定义为各要素的周向中间位置之间的间隔。但是,这是用于方便说明的定义,也可以按照其他基准定义要素之间的周向间隔。
图1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垂直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送风装置100具有马达10、叶轮20、马达壳30、送风机壳体40以及电路板50。
在送风装置100中,在送风机壳体40的内部容纳叶轮20以及马达壳30的一部分。详细地说,送风机壳体40容纳马达壳30的上侧。如图2所示,在送风机壳体40与马达壳30的后述的上壳31的径向之间构成流路60。
马达10容纳于马达壳30的内部。马达10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配置的轴11。叶轮20固定于轴11,并绕中心轴线C旋转。马达10配置于叶轮20的下侧,并使叶轮20旋转。叶轮20通过马达10的旋转而绕中心轴线C旋转,产生空气的流动。
马达10是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但是,本技术方案也可以适用于所谓的外转子型马达。马达10除了具有轴11之外,还具有转子12和定子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1呈圆柱状。如图2所示,轴11贯通上侧轴孔314,该上侧轴孔314设置于上壳31的后述的上壳顶板部311。在轴11的从上壳顶板部311向上方突出的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被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是球轴承。轴11固定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的内圈。固定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是粘接或压入。上轴承Br1的外圈固定于上壳31,下轴承Br2的外圈固定于后述的下壳32。另外,将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并不限于球轴承,例如也可以是套筒轴承等。轴承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转子12固定于轴11。转子12与轴11一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2具有圆筒状的磁铁121。磁铁121配置于轴11的径向外侧,并固定于轴11。在磁铁121的径向外表面沿周向交替排列有N极和S极。另外,磁铁121可以由一个磁铁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多个磁铁片构成。
定子13配置于转子12的径向外侧。定子13包括定子铁芯131、绝缘件132以及线圈133。定子铁芯131是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体。但是,定子铁芯131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粉体的烧制铸造等而构成的一体的部件。
定子铁芯13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环状的定子铁芯13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34和多个齿135。铁芯背部134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齿135从铁芯背部134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多个齿135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绝缘件132是覆盖定子铁芯131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部件。线圈133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132分别卷绕于各齿135的周围而构成。即,定子13具有多个线圈133。若从电力源对各线圈133供电,则在各齿135中产生磁通。通过在各齿135中产生的磁通和由磁铁121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是,转子12与轴11一同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
马达壳3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马达1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30的一部分配置于马达10的径向外侧。马达壳30例如由金属制成或由树脂制成。马达壳30具有上壳31和下壳32。下壳32配置于上壳31的下方。上壳31与下壳32例如能够通过螺钉、搭扣配合或粘接剂等而连接。通过将马达壳30分为两个部件,能够提高具有复杂的形状的马达壳30的量产性。在后面对马达壳30的详细结构进行叙述。
叶轮20是例如由工程塑料等树脂构成的所谓的斜流叶轮。工程塑料是强度、耐热性等机械特性比其他树脂优异的树脂。另外,叶轮20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种类的坯料构成。叶轮20具有轮毂部21和多个叶片22。轮毂部2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换句话说,轮毂部21随着朝向下侧而逐渐扩径。轮毂部21具有下表面凹部211和毂部212。
下表面凹部211从轮毂部21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下表面凹部21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通过设置下表面凹部211,能够使轮毂部21轻量化。通过轻量化,能够降低消耗电力,使叶轮20高速旋转。
毂部212设置于下表面凹部211的径向内侧。毂部21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柱状。在毂部212设置有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沿轴向贯通的孔部213。在孔部213内压入有轴11。由此,叶轮20与轴11连接,叶轮2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20向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俯视观察送风装置100时,叶轮2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叶片22设置于轮毂部21的外表面。多个叶片2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2在轮毂部21的外表面上沿周向以规定间隔排列设置,并与轮毂部21一体成型。叶片2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前方。即,叶片22相对于中心轴线C倾斜。
送风机壳体4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马达壳30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壳体40的一部分配置于马达壳30的径向外侧。另外,送风机壳体40可以是与马达壳30分体的部件,也可以是与马达壳30的至少一部分成为一体的部件。
详细地说,送风机壳体40具有上部壳体41和下部壳体42。即,送风机壳体40由两个部件构成。但是,送风机壳体40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
上部壳体4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且朝向轴向上方而端部变细的圆筒状。上部壳体41配置于叶轮20的径向外侧。上部壳体41在上部具有吸气口43。吸气口43具有从上端向内侧弯折并向下方延伸的喇叭口431。由此,吸气口43的直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平滑地变小。通过上部壳体41具有喇叭口431,能够平滑地吸入空气。由此,在叶轮20旋转时,增加从吸气口43吸入的空气的量。
下部壳体4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下部壳体42配置于上部壳体41的下方,并固定于上部壳体41。下部壳体42配置于上壳31的径向外侧。在下部壳体42与上壳31的径向之间设置有间隙。在下部壳体42与上壳31的径向间隙内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配置有后述的多个静叶片33。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壳体42、上壳31以及多个静叶片33是一体的部件。
电路板50配置于比马达壳30靠下方的位置处。在电路板50设置有例如电源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用于驱动马达10的电路。在电路板50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51。多个电路元件51安装于电路板50的上表面。电路板50具有例如由金属膜形成的印刷布线,多个电路元件51与印刷布线一同构成电源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路元件51包含场效应晶体管(FET)和电解电容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晶体管采用了FET,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双极晶体管、IGBT、MOSFET等作为晶体管。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容器采用了电解电容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陶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等作为电容器。
通过驱动马达10,轴11旋转,固定于轴11的叶轮20旋转。如图2中粗箭头所示,通过叶轮20的旋转,产生气流S。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流入到在上壳31与下部壳体42的径向之间形成的流路60内。通过后述的静叶片33对流入到流路60内的气流S进行整流。气流S通过静叶片33成为接近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轴对称的流动。而且,气流S从送风机壳体40的下端向下方吹出。向下方吹出的气流S的一部分向送风装置100的外部流动。并且,向下方吹出的气流S的另一部分向电路板50流动。
如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30由上壳31和下壳32构成。即,马达壳30由两个部件构成。但是,马达壳30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
如图2所示,上壳31具有上壳顶板部311和上壳筒部312。上壳顶板部311沿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扩展。从轴向俯视时,上壳顶板部31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形状。上壳筒部312从上壳顶板部31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方延伸。上壳筒部31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上壳顶板部311以及上壳筒部312是一体的部件。上壳筒部312配置于定子13的径向外侧。
上壳顶板部311的下表面在轴向上与转子12以及定子13相对。上壳顶板部311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和上侧轴孔314。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在上壳顶板部31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并且,上侧轴孔314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上侧轴承保持部313的中心与上侧轴孔314的中心一致。在上侧轴承保持部313固定有上轴承Br1的外圈。轴11穿过上侧轴孔314。
在上壳筒部312的内周面压入有定子13。在上壳筒部312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静叶片33。多个静叶片33配置于比上壳筒部312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且比下部壳体42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筒部312与静叶片33是一体的部件。但是,上壳筒部312与静叶片33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在该情况下,静叶片33例如通过粘接等而固定于上壳筒部31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33还与下部壳体42是一体的部件。即,上壳31、静叶片33以及下部壳体42是一体的部件。
多个静叶片33在上壳31的径向外表面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各静叶片33构成为板状,随着朝向上侧而向与叶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静叶片33的靠叶轮20的一侧凸出而弯曲。多个静叶片33的径向外表面与下部壳体42的径向内表面接触。多个静叶片33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在驱动送风装置100时,向下侧引导气流S。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的内部,对流过流路60内的气流S进行整流。
并且,静叶片33在上壳31的径向外表面沿周向等间隔配置。由此,能够使上壳31的径向外表面中的气流S接近轴对称,从而能够使上壳31的冷却特性在周向上均匀地接近。
在马达10中,随着旋转而从线圈133及其周围发热。该热传递到上壳31。在上壳31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静叶片33,静叶片33配置于流路60内。因此,静叶片33对气流S进行整流,并且还发挥作为将上壳31的热向外部释放的散热风扇的作用。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因定子13的热而温度升高的上壳31。
图3是放大示出送风装置100的下部侧的一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壳30在下端部具有马达壳30的径向长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短的机壳缩小部3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32具有机壳缩小部321。机壳缩小部321是设置于下壳32的径向外表面的特定的形状。
如图3所示,能够通过机壳缩小部321向下方并且向径向内侧引导随着叶轮20的旋转而通过流路60并从送风机壳体40的下端吹出的气流S的一部分。通过机壳缩小部321引导的气流S流向配置于马达壳30的下方的电路板50,能够冷却电路板50上的发热元件。换句话说,通过机壳缩小部321引导的气流S在送风机壳体40的内部平滑地向电路板50引导,并向送风机壳体40的外部引导。因此,在送风装置100中,能够兼顾送风效率下降的抑制和电路板50的冷却。
另外,从送风机壳体40的下端吹出的气流S的另一部分不与电路板50碰撞,而是向送风装置100的外部流动。在送风机壳体40的径向内表面的下端部配置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内径扩大的送风机壳体扩大部4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壳体扩大部421设置于下部壳体42。通过设置送风机壳体扩大部421,能够高效地产生不流向电路板50的气流S。通过产生不流向电路板50的气流S,能够抑制叶轮20的下方的气压变得过高。即,能够抑制施加于叶轮20的负荷变得过大,从而抑制送风效率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缩小部321是向下方并且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部。即,机壳缩小部321是凸出的弯曲面。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平滑地向电路板50引导来自叶轮20的气流S。即,能够高效地向电路板引导来自叶轮20的气流S,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机壳缩小部321例如也可以是随着朝向下方而面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面或向上方并且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等其他形状。
图4是示出机壳缩小部321与电路元件51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剖视图。如图4所示,多个电路元件51中的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511位于比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元件511是FET。第一电路元件511也可以是除FET以外的元件。另外,“最高温”是指相比于不与气流S碰撞时的温度的表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容易使气流S与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511碰撞,从而能够高效地抑制第一电路元件511以及电路板50成为高温。
另外,优选第一电路元件511其整体位于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内侧。但是,第一电路元件511也可以是其一部分位于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内侧的结构。并且,在具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511的情况下,优选所有第一电路元件511位于比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但是,多个第一电路元件511中也可以包含位于比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第一电路元件511。
优选机壳缩小部321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区域在径向上与第一电路元件511重合。由此,能够使通过机壳缩小部321引导的气流S直接与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511碰撞,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第一电路元件511以及电路板50的冷却。
另外,在具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511的情况下,优选所有第一电路元件511在径向上与机壳缩小部321的周向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但是,多个第一电路元件511中也可以包含在径向上不与机壳缩小部321的周向区域重合的第一电路元件511。
如图4所示,马达壳30在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内侧具有向上方凹陷的机壳凹部322。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32具有机壳凹部322。机壳凹部322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形状。
如图4所示,多个电路元件51中的轴向长度最长的第二电路元件512的至少上部容纳于机壳凹部32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路元件512是电解电容器。第二电路元件512也可以是除电解电容器以外的元件。第二电路元件512的上部容纳于机壳凹部322内,下部位于机壳凹部322的外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轴向长度最长的第二电路元件512的上部进入机壳凹部322内,因此能够缩小马达壳30与电路板50之间的轴向间距离。即,能够缩小送风装置100的轴向尺寸。并且,无需为了缩小送风装置100的轴向尺寸而将第二电路元件512配置于比马达壳3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还能够缩小送风装置100的径向尺寸。
另外,在具有多个第二电路元件512的情况下,优选所有第二电路元件512的至少上部容纳于机壳凹部322内。但是,多个第二电路元件512中也可以包含至少上部未容纳于机壳凹部322内的第二电路元件512。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下壳32的立体图。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下壳32的立体图。图7是下壳32的俯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下壳32具有下壳筒部323和下壳盖部324。下壳筒部323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下壳筒部323在径向外表面具有机壳缩小部321,因此径向长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短。下壳盖部324呈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板状。下壳盖部324配置于下壳筒部323内。下壳筒部323与下壳盖部324是一体的部件。下壳盖部324构成向上方凹陷的机壳凹部322的上壁。
下壳盖部324具有下侧轴承保持部324a和下侧轴孔324b。下侧轴承保持部324a从下壳盖部324的中央部分向上方突出,并且具有中央部分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下侧轴承保持部324a的凹部内固定有下轴承Br2的外圈。下侧轴孔324b是沿轴向贯通下壳盖部324的中央部的贯通孔。轴11穿过下侧轴孔324b。下侧轴承保持部324a的中心与下侧轴孔324b的中心一致。
下壳32安装于上壳31的下侧。即,下壳筒部323的上端部与上壳筒部312的下端部接触。由此,上壳3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下壳32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32利用螺钉固定于上壳31。另外,上壳31与下壳32可以是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
如图5所示,下壳32具有机壳开口部325。换句话说,马达壳30具有机壳开口部325。机壳开口部325贯通机壳缩小部321与机壳凹部322的径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开口部325是从下壳32的底面向上方凹陷的缺口。从径向俯视时,该缺口呈矩形状。但是,缺口并不限于矩形状,也可以是半圆状等其他形状。并且,机壳开口部325也可以不是缺口,而是贯通孔。能够从机壳开口部325向外部释放气流S,从而减少滞留在机壳凹部322内的气流的量。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叶轮20的负荷。并且,由于能够抑制气流滞留在机壳凹部322内,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例如电解电容器等电路元件51。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开口部325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多个机壳开口部325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详细地说,下壳32具有三个机壳开口部325。三个机壳开口部325在周向上以120°的间隔设置。由此,能够在周向上经由机壳开口部325均匀地向外部释放气流S。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下壳32在机壳缩小部321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机壳槽326。换句话说,马达壳30在机壳缩小部321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机壳槽326。机壳槽326从构成机壳缩小部321的弯曲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槽326从机壳缩小部321的上端延伸至下端。
机壳槽326设置于在径向上与机壳开口部325重合的位置处。详细地说,从径向俯视时,机壳槽326比机壳开口部325大,机壳开口部325设置于机壳槽326的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槽326的数量与机壳开口部325的数量相同,均为三个。三个机壳槽326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在设置有机壳槽326的位置处不产生沿机壳缩小部321的气流S,大部分气流S很难具有流向径向内侧的成分。因此,气流S很难在设置有机壳槽326的位置处流向电路板50。即,通过设置机壳槽326,能够抑制向电路板50流动的气流的量变得过多。即,能够抑制与电路板50碰撞而上升的气流的量变得过多,从而能够抑制电路板50的上表面与马达壳30的下端之间的轴向空间的气压变高,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叶轮20的负荷。
如图5至图7所示,下壳32具有机壳扩大部327。换句话说,马达壳30具有机壳扩大部327。机壳扩大部327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机壳缩小部321的周向之间,并向径向外侧突出。机壳扩大部327从下壳筒部323的径向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机壳扩大部327与下壳筒部323是一体的部件。但是,机壳扩大部327也可以是与下壳筒部323分体的部件。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机壳扩大部327具有扩大部外壁部327a和一对扩大部侧壁部327b。扩大部外壁部327a配置于比机壳缩小部32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一对扩大部侧壁部327b连接扩大部外壁部327a的周向两端部与机壳缩小部321。从轴向俯视时,机壳扩大部327呈大致U字状。机壳扩大部327在轴向上从下壳筒部323的上端延伸至下端。
下壳32的设置有机壳扩大部327的位置处的径向长度比未设置有机壳扩大部327的位置处的径向长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扩大部327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有多个。详细地说,机壳扩大部327的数量是三个。但是,机壳扩大部327的数量可以是除三个以外的数量,也可以是单数。机壳槽326以及机壳开口部325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机壳扩大部327之间各设置有一个。
在机壳扩大部327的比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机壳贯通孔328。详细地说,机壳贯通孔328包含被扩大部外壁部327a以及一对扩大部侧壁部327b包围的空间。机壳贯通孔328还包含沿轴向贯通下壳盖部324的一部分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扩大部327在周向上隔着规定角度而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因此,机壳贯通孔328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详细地说,机壳贯通孔328在周向上隔着120°而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从轴向俯视时,机壳贯通孔328的至少一部分与形成于上壳31与下部壳体42之间的流路60重合。因此,从流路60向下方吹出的气流S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机壳贯通孔328。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一对扩大部侧壁部327b中的配置于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扩大部侧壁部327bR具有贯通孔扩大部327c。图6以及图7中的箭头A表示叶轮20的旋转方向。贯通孔扩大部327c设置于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面。贯通孔扩大部327c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换句话说,通过设置贯通孔扩大部327c,机壳贯通孔328的上端比下端宽。根据本结构,能够沿着贯通孔扩大部327c平滑地向下方引导具有叶轮20的旋转方向成分的气流S。
图8是示出机壳扩大部327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机壳贯通孔328内配置有连接部52。连接部52将马达10与电路板50电连接。连接部52具有导电性,将线圈133与电路板50电连接。连接部52例如也可以是极片(tab)端子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2的数量是三个,在各机壳贯通孔328内各配置有一个连接部52。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将连接部52配置于电路板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在机壳缩小部321的径向内侧配置大量的电路元件51。并且,能够利用通过机壳贯通孔328的气流S冷却连接部5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机壳贯通孔328,因此能够将多个连接部52分别配置于机壳贯通孔328内,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各连接部52。
如图7所示,机壳贯通孔328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机壳贯通孔328的形状相同。即,若使某一机壳贯通孔328绕中心轴线C旋转120°,则与相邻的其他机壳贯通孔328重合。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高效地引导具有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成分的气流。
图9是示出机壳贯通孔328与第一电路元件511之间的关系的图。图9是设想从上方观察下壳32的状态的图。在图9中,实际上第一电路元件511在轴向上与下壳32重合而看不见,但是在图9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第一电路元件511。在图9中,箭头A表示叶轮20的旋转方向。
如上述,第一电路元件511是多个电路元件51中最高温的电路元件。如图9所示,优选第一电路元件511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周向中间位置IP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周向中间位置IP是在周向上相邻的机壳贯通孔328的周向之间位于配置在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机壳贯通孔328R中的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端与配置在叶轮2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机壳贯通孔328F中的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端之间的中间位置。
根据这样构成,能够使具有叶轮20的旋转方向成分的气流S直接与第一电路元件511碰撞,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第一电路元件511。即,能够高效地抑制第一电路元件511以及电路板50变成高温。另外,优选第一电路元件511其整体位于比周向中间位置IP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但是,第一电路元件511也可以是其一部分位于比周向中间位置IP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的结构。
如图1、图5以及图6等所示,下壳32具有多个脚部329。即,马达壳30具有多个脚部329。多个脚部329向下方突出,并与电路板5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329比下壳筒部323的下端更向下方突出。脚部329呈沿轴向延伸的有盖的筒状。通过将螺钉插入到脚部329内,连接马达壳30与电路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329的数量是三个。多个脚部329在周向上隔着规定角度而等间隔地配置。三个脚部329在周向上隔着120°等间隔配置。
图10是用于对脚部329与机壳扩大部327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从下方观察下壳32的底面图。在图10中,箭头A表示叶轮20的旋转方向。
三个机壳扩大部327和三个脚部329均在周向上隔着规定角度α(=120°)等间隔配置。但是,机壳扩大部327与脚部329的周向位置不同。换句话说,机壳扩大部327与脚部329的周向位置错开。
各机壳扩大部327以多个脚部329中的任一个为基准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错开比规定角度α的一半小的角度β而配置。即,α和β成立以下关系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α=120°,因此β比60°小。优选各机壳扩大部327在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尽可能与各脚部329靠近配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因脚部329而紊乱,从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0的风量。
β<α/2 (1)
另外,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脚部329的周向之间,在比机壳扩大部327靠叶轮2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配置有机壳开口部325以及机壳槽326。
接下来,对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吸尘器2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本技术方案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20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吸尘器200具有送风装置100。吸尘器200是所谓的杆式电动吸尘器。另外,具有送风装置100的吸尘器也可以是所谓的机器人式、卧式或手持式等其他类型的电动吸尘器。
吸尘器200具有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吸气部202以及排气部203的壳体201。吸尘器200具有充电式电池(未图示),并通过从该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工作。但是,吸尘器200也可以具有电源线,并通过经由与设置于居室的壁面的电源插座连接的电源线而供给的电力进行工作。
在壳体201内形成有连接吸气部202与排气部203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吸气部202(上游)向排气部203(下游)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100。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中所含的灰尘等垃圾通过过滤器捕获,并集尘于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01进行装卸。
在壳体201的上部设置有抓握部204以及操作部205。使用者能够抓握抓握部204而移动吸尘器200。操作部205具有多个按钮205a。使用者通过按钮205a的操作而进行吸尘器2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205a的操作而进行送风装置100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指示。在吸气部202连接有棒状的抽吸管206。在抽吸管206的上游端以能够相对于抽吸管206装卸的方式安装有抽吸管嘴207。另外,抽吸管206的上游端在图11中是抽吸管206的下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200,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下降而冷却送风装置100所具有的电路板50。因此,能够使送风装置100的电路的动作稳定,进而能够使吸尘器200的动作稳定。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在不脱离其技术创作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本说明书中示出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组合来实施。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利用于吸尘器等具有送风装置的电气设备。

Claims (16)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叶轮,其固定于所述轴,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马达壳,该马达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送风机壳体,该送风机壳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的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
电路板,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下方的位置处,并配置有多个电路元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在下端部具有机壳缩小部,在该机壳缩小部中,该马达壳的径向长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缩小部是向下方并且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位于比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缩小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区域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电路元件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在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内侧具有向上方凹陷的机壳凹部,
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轴向长度最长的第二电路元件的至少上部容纳于所述机壳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具有:
机壳凹部,该机壳凹部在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径向内侧向上方凹陷;以及
机壳开口部,该机壳开口部贯通所述机壳缩小部与所述机壳凹部的径向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开口部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机壳开口部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在所述机壳缩小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机壳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具有:
上壳;以及
配置于所述上壳的下方的下壳,
所述下壳具有所述机壳缩小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具有机壳扩大部,所述机壳扩大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机壳缩小部的周向之间,并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所述机壳扩大部的比径向外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机壳贯通孔,
在所述机壳贯通孔内配置有将所述马达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连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贯通孔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电路元件中的最高温的第一电路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元件配置于比周向中间位置靠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位置处,所述周向中间位置是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机壳贯通孔的周向之间位于配置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所述机壳贯通孔中的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端与配置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所述机壳贯通孔中的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端之间的中间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贯通孔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扩大部具有:
扩大部外壁部,其配置于比所述机壳缩小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
一对扩大部侧壁部,它们连接所述扩大部外壁部的周向两端部与所述机壳缩小部,
所述一对扩大部侧壁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所述扩大部侧壁部在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面具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贯通孔扩大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扩大部在周向上隔着规定角度而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所述马达壳具有多个脚部,多个所述脚部向下方突出,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多个所述脚部在周向上隔着所述规定角度而等间隔配置,
各所述机壳扩大部以多个所述脚部中的任一个为基准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错开比所述规定角度的一半小的角度而配置。
16.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尘器具有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821849107.3U 2017-11-24 2018-11-09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Active CN2095867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90409P 2017-11-24 2017-11-24
US62/590,409 2017-11-24
JP2018076724A JP2019097373A (ja) 2017-11-24 2018-04-12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2018-076724 2018-04-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86730U true CN209586730U (zh) 2019-11-05

Family

ID=66972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49107.3U Active CN209586730U (zh) 2017-11-24 2018-11-09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97373A (zh)
CN (1) CN2095867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8844A (zh) * 2020-08-10 2020-12-11 江阴市富仁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f油罐生产的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
US11655826B2 (en) 2020-05-14 2023-05-23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44842B1 (ko) * 2019-09-03 2021-04-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청소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2348B2 (en) * 2007-03-05 2012-10-09 Xcelaero Corporation Fan with strut-mounted electrical components
JP6504754B6 (ja) * 2014-06-18 2019-06-05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5826B2 (en) 2020-05-14 2023-05-23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TWI810561B (zh) * 2020-05-14 2023-08-0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送風機
US11982289B2 (en) 2020-05-14 2024-05-14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CN112058844A (zh) * 2020-08-10 2020-12-11 江阴市富仁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f油罐生产的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
CN112058844B (zh) * 2020-08-10 2021-07-30 江阴市富仁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f油罐生产的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7373A (ja)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86730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8707413U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8950918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6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7614891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2224661B (zh) 具有集成冷却装置的驱动马达
CN204597753U (zh) 马达和送风机
TWI282392B (en) Passive fan assembly
CN107532614A (zh) 离心送风机以及吸尘器
CN108953229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626147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20080031722A1 (en) Fan unit
US20100170057A1 (en) Slim type vacuum inhaling apparatus ha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robot cleaner using the same
CN101517865A (zh) 具有内冷转子的电机
CN108626145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9638036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EP3511575A1 (en) Air blower and cleaner
CN110446587A (zh) 电动工具
CN109276183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1425416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071616A (zh) 送风机
CN109253110A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6099654U (zh) 带风扇组件的转子及无刷直流电机
JP6460957B2 (ja) 遠心ファン
CN109578300A (zh) 离心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