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4581B - 离心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4581B
CN110114581B CN201780080299.8A CN201780080299A CN110114581B CN 110114581 B CN110114581 B CN 110114581B CN 201780080299 A CN201780080299 A CN 201780080299A CN 110114581 B CN110114581 B CN 1101145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leading edge
negative pressure
axial direction
centrifugal b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02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14581A (zh
Inventor
石井文也
小田修三
今东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14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14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5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6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suction sid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70Shape
    • F05D2250/71Shape curved
    • F05D2250/711Shape curved conv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10)具备离心风扇(30)以及收容离心风扇(30)的外壳(20)。离心风扇的叶片(32)构成为包括吸入侧前缘部(322),该吸入侧前缘部从护罩(33)侧朝向径向(DRr)的内侧并且沿径向延伸。在该吸入侧前缘部的叶片的负压面部(32b)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DRa)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327)。并且,负压侧倾斜部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靠近护罩的逆流部(324)处的轴向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月2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9580号,并将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空气流动的离心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离心送风机,该离心送风机具备护罩、主板以及由多个叶片构成的叶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有如下的技术:为了抑制在多个叶片的负压面侧的气流剥离,使叶片的前缘部中的负压面侧的曲率半径大于正压面侧的曲率半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93842号公报
此外,为了提高离心送风机的搭载性,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研究了采用轴向的体格小的离心风扇。在这种离心风扇中,难以充分地确保叶片上的空气的通过面积。
对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研究了如下内容:通过使叶片的前缘部沿径向从护罩侧朝向内侧延长来确保叶片上的空气的通过面积。
然而,若使叶片的前缘部沿径向延长,则导致经由护罩与外壳的间隙而流入到离心风扇的吸入侧的逆流在与从外壳的吸入口吸入的吸入空气混合之前向前缘部的护罩侧流入。即,若使叶片的前缘部的护罩侧沿径向延长,则吸入空气向前缘部中的径向内侧流入,逆流容易向前缘部的护罩侧流入。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吸入空气向前缘部中的径向内侧流入、逆流向前缘部的护罩侧流入的构造中,空气的流入角度在前缘部的内侧和外侧不同,由此容易在叶片的负压面侧产生气流的剥离。叶片的负压面侧上的气流剥离成为噪声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在叶片前缘部的负压面侧上的气流剥离引起的噪声的产生的离心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离心送风机具备: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与旋转轴一起旋转,并且将从旋转轴的轴向吸入的空气朝着旋转轴的径向的外侧吹出;以及
外壳,该外壳收容离心风扇,并且形成有被吸入到离心风扇的空气的吸入口。
离心风扇构成为包括: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绕旋转轴的轴心配置;以及环状的吸入侧板,该吸入侧板将多个叶片中的吸入口侧的端部彼此连结。外壳具有吸入侧外壳部,该吸入侧外壳部形成有吸入口,并且隔开规定的间隙而与吸入侧板相对。多个叶片分别构成为包括:正压面部,该正压面部沿轴向延伸;负压面部,该负压面部位于正压面部的相反一侧;以及吸入侧前缘部,该吸入侧前缘部从吸入侧板侧朝向径向的内侧,并且沿径向延伸。在吸入侧前缘部的负压面部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
并且,负压侧倾斜部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处的轴向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这样,通过使负压侧倾斜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最内径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附近处的气流的方向急剧变化。由此,经由吸入侧板和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到离心风扇的逆流容易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从而抑制在负压面部侧的气流的剥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负压面部侧的气流的剥离引起的离心送风机的噪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车辆用座椅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外观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风扇主体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4的箭头VI所示的方向上的风扇主体部的示意性向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中的空气流动方式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向吸入侧前缘部的主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入角度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向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入角度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向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的吸入侧前缘部的主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向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的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吸入侧边缘部的示意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向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主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向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和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在同一测定条件下进行了工作时的噪声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8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最内径部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9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吸入侧前缘部的示意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XXII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向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主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向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25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主流部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6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中的吸入侧前缘部的逆流部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只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不特别地对组合产生妨碍的范围,则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7来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0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座椅空调装置构成为,通过经由设置于座椅S的乘员侧的细孔而从座椅S的表面附近吸入空气,使座椅S的表面附近的温度和湿度降低来提高乘员的制冷感。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收容在供乘员落座的座椅S的座垫部SC的内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从座垫部SC的乘员侧的表面吸入空气。从离心送风机10吹出的空气从座垫部SC的乘员侧的表面以外的部位吹出。此外,离心送风机10不仅可以收容在座椅S的座垫部SC中,还可以收容在座椅S的座椅靠背部SB的内部。
如图2所示,离心送风机10由涡轮型送风机构成。如图3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离心送风机10具备外壳20、旋转轴100、离心风扇30、电动马达40、电路基板50。此外,图3所示的箭头DRa表示沿着旋转轴100的轴心CL延伸的轴向。另外,图3所示的箭头DRr表示旋转轴100的径向。
外壳20是构成离心送风机10的外壳的框体。在外壳20的内部收容有离心风扇30、电动马达40和电路基板50。通过将离心风扇30、电动马达40和电路基板50收容于外壳20的内部,从而保护它们免受离心送风机10的外部的灰尘、污垢侵入。本实施方式的外壳20具有吸入侧外壳部22和马达侧外壳部24。
吸入侧外壳部22具有外径比离心风扇30大的大致圆环状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吸入侧外壳部22由树脂构成。此外,吸入侧外壳部22也可以由金属构成。
在吸入侧外壳部22的中心部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221。吸入口221由在轴向DRa上贯通的贯通孔构成。吸入侧外壳部22在轴向DRa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与构成离心风扇30中的吸入口221侧的端部的护罩33相对配置。
另外,在吸入侧外壳部22上,在吸入口221的周缘部形成有喇叭口部222,该喇叭口部222将从离心送风机10的外部向吸入口221流入的空气顺畅地引导至吸入口221。在本实施方式中,喇叭口部222构成形成吸入口221的吸入口形成部。此外,关于喇叭口部222的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2所示,在吸入侧外壳部22,在位于径向DRr的最外侧的吸入侧外壳周缘部223的内侧形成有向轴向DRa突出的多个支柱部224。吸入侧外壳部22在支柱部224的顶端触碰到马达侧外壳部24的状态下与马达侧外壳部24结合。在支柱部224形成有螺钉孔224a,该螺钉孔224a供将吸入侧外壳部22和马达侧外壳部24结合的未图示的螺钉插通。
马达侧外壳部24具有外径与吸入侧外壳部22大致相同的圆盘状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侧外壳部24由树脂构成。此外,马达侧外壳部24也可以由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
如图3所示,马达侧外壳部24在轴向DRa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与构成离心风扇30中的与吸入口2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风扇主板35相对配置。
在马达侧外壳部24形成有凹陷部241,该凹陷部241是马达侧外壳部24的在轴向DRa上与离心风扇30相对的部位向与离心风扇30分离的方向凹陷而成的。该凹陷部241作为覆盖电动马达40和电路基板50的马达壳体而发挥作用。
马达侧外壳部24在位于径向DRr的最外侧的马达侧外壳周缘部242的内侧碰触到吸入侧外壳部22的支柱部224的顶端的状态下与吸入侧外壳部22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20在吸入侧外壳周缘部223与马达侧外壳周缘部242之间形成有吹出口25,该吹出口25将从离心风扇30吹出的空气吹出至外壳20的外部。
在马达侧外壳部24的凹陷部241的中央部固定有向离心风扇30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承壳体243。轴承壳体243由铝合金、黄铜、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
在轴承壳体243的内侧配置有将旋转轴10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圆环状的轴承244。在轴承244的内侧配置有旋转轴100。具体而言,轴承244的外圈通过压入等固定于轴承壳体243,内圈通过压入等固定于旋转轴100。
旋转轴100是将从电动马达4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离心风扇30的圆柱形状的轴。旋转轴100经由轴承24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承壳体243。
在旋转轴100上,在离心风扇30侧的端部通过压入等固定有旋转轴壳体110,该旋转轴壳体110连结旋转轴100和离心风扇30。旋转轴100和旋转轴壳体110由铁、不锈钢、黄铜等金属构成。
接着,电动马达40是经由旋转轴100使离心风扇30旋转驱动的马达。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40由外转子型无刷DC马达构成。
电动马达40收容在离心风扇30与外壳20的马达侧外壳部24之间。电动马达40构成为包括转子41、转子磁铁42、马达定子43。
转子41由钢板等金属制的板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转子41具有转子主体部411和转子外周部412。转子主体部411为在中心具有开口部的圆盘形状。转子主体部411以随着从径向DRr的外侧往内侧去而接近吸入口221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锥状的形状。在转子主体部411的开口部通过铆接等固定有旋转轴壳体110,以使得转子主体部411与旋转轴壳体110能够一体旋转。转子主体部411的吸入口221侧的表面构成将从吸入口221吸入的气流朝着径向DRr的外侧引导的气流引导面411a。
转子外周部412位于转子主体部411的径向DRr上的外周端部。转子外周部412从转子主体部411的外周端部向轴向DRa上的与吸入口221相反的一侧呈圆筒状延伸。转子外周部412被压入后述的离心风扇30的转子收纳部34的内周侧。由此,将转子41和离心风扇30固定。
并且,离心风扇30和转子41经由旋转轴壳体110固定于旋转轴100。因此,离心风扇30和转子4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离心送风机10的非旋转部件的外壳20绕旋转轴100的轴心CL旋转。
转子磁铁42由永久磁铁构成。转子磁铁42例如由包含铁素体、钕等的橡胶磁铁构成。转子磁铁42固定于转子外周部412的内周面。因此,转子41和转子磁铁42以旋转轴100的轴心CL为中心而与离心风扇30一体地旋转。
马达定子43构成为包括与电路基板50电连接的定子线圈431和定子铁心432。马达定子43相对于转子磁铁42隔开微小的间隙而配置在转子磁铁42的径向DRr的内侧。并且,马达定子43经由轴承壳体243而固定于马达侧外壳部24。
在此,电路基板50是安装有用于驱动电动马达40的未图示的电子部件的基板。该电路基板50经由未图示的连接端子而与马达定子43连接。
接着,离心风扇30是将从旋转轴100的轴向DRa吸入的空气朝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的叶轮。离心风扇30具有风扇主体部31和风扇主板35。
风扇主体部31具有多个叶片32、护罩33以及转子收纳部34。风扇主体部31由树脂构成。风扇主体部31通过一次注塑成形而形成。即,多个叶片32、护罩33以及转子收纳部34构成为一体成形物。因此,多个叶片32、护罩33以及转子收纳部34彼此连续,并且均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多个叶片32绕旋转轴100的轴心CL呈放射状配置。具体而言,多个叶片32以空气在彼此之间流动的方式在旋转轴100的周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叶片32在彼此相邻的叶片32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叶片间流路320。
护罩33成为沿径向DRr扩展的圆盘形状。在护罩33的内周侧形成有吸入来自外壳20的吸入口221的空气的吸气孔331。吸气孔331由护罩33的内周侧端部332形成。内周侧端部332是设置在护罩33的径向DRr的内侧的端部。
护罩33与各叶片32的吸入口221侧的端部连结。换言之,各叶片32各自的吸入口221侧的端部彼此通过护罩33连结。
离心风扇30配置成在护罩3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流路333以使护罩3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不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护罩33构成将多个叶片32中的吸入口221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的吸入侧板。
转子收纳部34具有以旋转轴100的轴心CL为中心的圆筒形状。转子收纳部34连结于各叶片32的与吸入口2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转子收纳部34的内周侧收纳有转子41。
如图4所示,转子收纳部34具有主体部341和多个肋342。主体部341构成为圆筒状。多个肋342是从主体部341的内周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肋342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隙而在主体部341的周向上排列。多个肋342设置在相邻的叶片32之间。在该多个肋342的内侧压入有转子外周部412。由此,在转子收纳部34的内周侧固定有转子外周部412。
在此,以转子收纳部34在轴向DRa上与护罩33不重叠的方式使转子收纳部34的最外径D1小于护罩33的最小内径D2(即D1<D2)。由此,风扇主体部31在其制造时能够在沿着轴向DRa的方向上脱模。
返回至图3,风扇主板35成为沿径向DRr呈圆盘状扩展的形状。风扇主板35通过在其内周侧形成贯通孔而成为圆环形状。风扇主板35由与风扇主体部31分体成形的树脂成形物构成。
风扇主板35接合于多个叶片32的与吸入口2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风扇主板35与叶片32的接合例如通过振动熔敷或者热熔敷进行。因此,鉴于基于风扇主板35与叶片32的熔敷的接合性,风扇主板35和风扇主体部31的材质优选为热可塑性树脂,进一步而言,优选为同种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30构成为所谓的封闭风扇,其中,多个叶片32的叶片间流路320的轴向DRa上的两侧被护罩33和风扇主板35覆盖。
在此,如图5所示,吸入侧外壳部22的喇叭口部222构成为在轴向DRa上与多个叶片32的前缘部321重叠,以使得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容易流入到多个叶片32的前缘部321。具体而言,对于喇叭口部222,吸入口221的开口直径D3小于护罩33的最小内径D2(即D3<D2)。
另外,多个叶片32由轴向DRa的尺寸Lba小于径向DRr的尺寸Lbr的叶片构成(即,Lba<Lbr)。由此,将离心风扇30的轴向DRa上的体格小型化。
可是,在采用轴向DRa的尺寸Lba小的叶片作为多个叶片32的结构中,难以充分地确保叶片32上的空气的通过面积。叶片32上的空气的通过面积小,成为吹送空气的有效面积变小而送风量下降等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因此,多个叶片32的前缘部321在径向DRr上向护罩33的内侧伸出。具体而言,多个叶片32的前缘部321具有沿径向DRr延伸的吸入侧前缘部322和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朝向转子主体部411延伸的倾斜前缘部325。
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内径D4小于吸入口221的开口直径D3(即D4<D3),以使得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流入。吸入侧前缘部322具有供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流入的主流部323、以及供来自护罩3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之间的间隙流路333的逆流流入的逆流部324。
主流部323是包括位于径向DRr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322a的内侧部位。具体而言,主流部323是在轴向DRa上与吸入侧外壳部22不重叠的非重叠部位。由于主流部32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不重叠,因此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容易流入。
另一方面,逆流部324是与主流部323相比位于护罩33侧的外侧部位。具体而言,逆流部324是在轴向DRa上与吸入侧外壳部22重叠的重叠部位。由于逆流部324与吸入侧外壳部22重叠,因此,与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相比,来自护罩3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之间的间隙流路333的逆流更容易流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逆流部324在吸入侧前缘部322中构成接近护罩33的接近部位。
倾斜前缘部325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延伸至靠近转子主体部411的气流引导面411a的位置。倾斜前缘部325以随着从轴向DRa的吸入口221侧朝向吸入口221的相反侧而内径逐渐变小的方式倾斜。
另外,如图6所示,多个叶片32分别具有构成机翼形状的正压面部32a以及负压面部32b。正压面部32a是位于离心风扇30的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前方的叶片面。另外,负压面部32b是位于离心风扇30的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后方的叶片面。正压面部32a和负压面部32b分别形成为以向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前方侧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在这样构成的离心送风机10中,当经由电路基板50向电动马达40的定子线圈431供电时,在定子铁芯432产生磁通变化。并且,当在定子铁芯432产生磁通变化时,产生吸引转子磁铁42的力。转子41受到吸引转子磁铁42的力而以旋转轴100为中心旋转。
离心风扇30在风扇主体部31固定有转子41。因此,当向定子线圈431供电时,离心风扇30与转子41一体旋转。此时,离心风扇30的多个叶片32给予空气动量,从而在离心风扇30中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空气。
由此,在离心送风机10中,如图7的箭头FLa所示,从外壳20的吸入口221沿着轴向DRa吸入空气。从外壳20的吸入口221吸入的空气如图7的箭头FLb所示被离心风扇30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并且,从离心风扇30吹出的空气从外壳20的吹出口25向外壳20的外侧吹出。
此时,在离心送风机10中,离心风扇30的空气吸入侧的压力低于离心风扇30的空气吹出侧的压力。因此,在离心送风机10中,如图7的箭头FLr所示,从离心风扇30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间隙流路333而向吸入口221侧逆流。
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30在叶片32的前缘部321包含沿径向DRr延伸的吸入侧前缘部322。因此,导致逆流在与从吸入口221吸入的空气混合之前容易流入到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逆流部324。
在此,如图6所示,离心风扇30在风扇旋转方向DRf上的周向速度中的径向DRr的外侧的周向速度Vro比径向DRr的内侧的周向速度Vri快。因此,在吸入侧前缘部322,周向速度Vri慢的空气容易从吸入口221侧流入到主流部323,周向速度Vro快的空气容易从间隙流路333侧流入到逆流部324。
另外,由于流入到逆流部324的逆流通过通风阻力大的间隙流路333,因此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Vao容易变得比流入到主流部323的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Vai慢。
因此,如图8和图9所示,在吸入侧前缘部322,流入到逆流部324的逆流FLr的流入角度θfo容易变得比流入到主流部323的空气FLa的流入角度θfi小(即θfo<θfi)。此外,流入角度θf是空气的风扇旋转方向DRf上的速度矢量和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矢量的合成矢量与风扇旋转方向DRf所成的角度。
图10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的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示意性截面形状、以及空气在主流部Pm处的流动方式。另外,图11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吸入侧前缘部LE的逆流部Pr的示意性截面形状、以及空气在逆流部Pr处的流动方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和逆流部Pr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具体而言,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成为正压面P1侧的端部的形状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1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另外,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成为负压面P2侧的端部的形状具有比正压面P1侧的曲率半径R1大的曲率半径R2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并且,各曲率半径R1、R2在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相等。此外,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其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同样地构成。
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成为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因此,如图10所示,从主流部Pm流入到负压面P2侧的空气容易沿着负压面P2流动。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尽管向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流入的空气的流入角度θf不同,但是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和逆流部Pr的截面形状相同。因此,如图11所示,从逆流部Pr流入到负压面P2侧的逆流容易从负压面P2剥离。
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在各叶片32的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面部32a侧设置有相对于轴向DRa倾斜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并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负压面部32b侧设置有相对于轴向DRa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327。
正压侧倾斜部326以各叶片32的叶片厚度随着靠近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而变小的方式相对于轴向DRa倾斜。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相同。即,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
更具体而言,如图13、图14所示,正压侧倾斜部326成为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p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相等。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
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以各叶片32的叶片厚度随着靠近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而变小的方式相对于轴向DRa倾斜。负压侧倾斜部327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不同。即,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大(即Ln2>Ln1)。
在此,若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着外侧阶段性地变大,则担心负压侧倾斜部327处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
更具体而言,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具有比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率半径Rp大的曲率半径Rn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曲率半径Rn1(即Rn2>Rn1)。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的曲率半径R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大。
在此,若叶片32的叶片厚度薄,则难以确保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32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大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叶片厚度Th1(即Th2>Th1)。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主流部323形成有负压侧倾斜部327。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主流部323侧的截面形状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因此,如图15所示,从主流部323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
另一方面,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大于在主流部323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逆流部324侧的截面形状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侧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主流部323侧的曲率半径Rn1。
因此,如图16所示,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即,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被引导至负压面部32b,而不会在负压侧倾斜部327剥离。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针对叶片32设置有沿径向DRr延伸的吸入侧前缘部322,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吹送空气的有效面积。
而且,在离心送风机10中,形成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在逆流部324侧比在主流部323侧大,因此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327附近处的气流的方向急剧变化。
由此,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而容易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流动,从而抑制在负压面部32b处的空气的剥离。其结果是,抑制了在叶片32的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在此,图17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和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进行了工作时的噪声的测定结果的图。根据图17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与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相比,噪声的降低效果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327侧流动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由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构成,并且在逆流部324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曲率半径Rn1。
由此,能够使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沿负压侧倾斜部327顺畅地流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即Th2>Th1)。
这样,如果使吸入侧前缘部322中的靠近护罩33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变大,则能够使逆流部324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相对于最内径部322a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充分地变大。即,能够使吸入侧前缘部322中的护罩33侧与最内径部322a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充分地拉开差距。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图18及图19所示,正压侧倾斜部326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1大(即Lp2>Lp1)。
另外,本变形例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p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曲率半径Rp1(即Rp2>Rp1)。此外,本变形例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中,正压侧倾斜部326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2比在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由此,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而容易沿着正压侧倾斜部326流动。由此,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图24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的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20~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有负压侧倾斜部327,但未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正压侧倾斜部326。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大(即Ln2>Ln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
更具体而言,负压侧倾斜部327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即θn2<θn1)。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的倾斜角度θ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小。此外,倾斜角度θn是与轴向DRa所成的角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32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即Th2>Th1)。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主流部323形成有负压侧倾斜部327。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以主流部323侧的截面形状呈直线状的方式倾斜。因此,如图23所示,从主流部323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
另一方面,负压侧倾斜部327的逆流部324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大于主流部323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以逆流部324侧的截面形状呈直线状的方式倾斜。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逆流部324侧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主流部323侧的倾斜角度θn1。
因此,如图24所示,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即,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被引导至负压面部32b,而不会在负压侧倾斜部327剥离。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由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并且在逆流部324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由此,能够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来使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流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负压侧倾斜部327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25和图26所示,负压侧倾斜部327由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以及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
具体而言,在负压侧倾斜部327中,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侧由曲面状倾斜面327A构成,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相距规定的间隔的部位由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
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曲率半径Rn1(即Rn2>Rn1)。
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即θn2<θn1)。
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根据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得到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作用效果。即,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面部32a侧未设置正压侧倾斜部32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有正压侧倾斜部326。
在此,正压侧倾斜部326例如能够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中说明过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同样地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构成。此外,正压侧倾斜部326也可以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了正压侧倾斜部326和负压侧倾斜部327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对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有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未设置正压侧倾斜部326。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各叶片32中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各叶片32中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也可以为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同等的大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转子主体部411固定于旋转轴壳体110并且在转子主体部411形成气流引导面41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心送风机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离心风扇30追加将风扇主体部31固定于旋转轴壳体110的风扇毂部,并在该风扇毂部的表面形成有对从吸入口221吸入的气流进行引导的气流引导面。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离心风扇30由风扇主体部31和风扇主板35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心风扇30只要能够将从轴向DRa吸入的空气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即可。离心风扇3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风扇主体部31而省略了风扇主板35。另外,离心风扇3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风扇主体部31是将分体成形的各构成要素结合而成的。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0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离心送风机10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座椅空调装置。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应用于除座椅空调装置以外的各种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要素,这一点毋庸赘言。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中所示的第一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离心风扇的叶片构成为包括吸入侧前缘部,该吸入侧前缘部从吸入侧板侧朝向径向内侧并且沿径向延伸。在该吸入侧前缘部的叶片的负压面部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并且,负压侧倾斜部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处的轴向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根据第二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这样,在使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增大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侧流动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
根据第三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并且,曲面状倾斜面在接近部位处的曲率半径大于在最内径部处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根据第四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相对于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并且,直线状倾斜面在接近部位处的倾斜角度小于在最内径部处的倾斜角度。由此,也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根据第五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以及相对于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由此,也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根据第六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在吸入侧前缘部的正压面部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正压侧倾斜部。并且,正压侧倾斜部在接近部位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最内径部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这样,通过使正压侧倾斜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最内径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从而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容易沿着正压侧倾斜部流动。由此,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的噪声的产生。
根据第七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接近部位的叶片厚度比最内径部的叶片厚度大。这样,如果使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的叶片厚度变大,则能够使吸入侧板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相对于最内径部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充分地变大。即,能够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吸入侧板侧与最内径部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充分地拉开差距。
根据第八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在吸入侧外壳部设有形成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该吸入口形成部构成为在轴向上与吸入侧前缘部重叠。并且,接近部位由吸入侧前缘部中的、在轴向上与吸入侧外壳部重叠的重叠部位构成。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与吸入侧外壳部重叠的重叠部位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在吸入侧前缘部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

Claims (8)

1.一种离心送风机,使空气流动,所述离心送风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离心风扇(30),该离心风扇与旋转轴(100)一起旋转,并且将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吸入的空气朝着所述旋转轴的径向的外侧吹出;以及
外壳(20),该外壳收容所述离心风扇,并且形成有被吸入到所述离心风扇的空气的吸入口(221),
所述离心风扇构成为包括:多个叶片(32),该多个叶片绕所述旋转轴的轴心配置;以及环状的吸入侧板(33),该吸入侧板将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所述吸入口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结,
所述外壳具有吸入侧外壳部(22),该吸入侧外壳部形成有所述吸入口,并且隔开规定的间隙而与所述吸入侧板相对,
所述多个叶片分别构成为包括:正压面部(32a),该正压面部沿轴向延伸;负压面部(32b),该负压面部位于所述正压面部的相反侧;以及吸入侧前缘部(322),该吸入侧前缘部从所述吸入侧板的一侧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并且沿所述径向延伸,
在所述吸入侧前缘部的所述负压面部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327),
所述负压侧倾斜部在所述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所述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324)处的所述轴向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比在所述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位于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侧倾斜部的所述倾斜区间的长度从所述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
所述曲面状倾斜面在所述接近部位处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所述最内径部处的曲率半径(Rn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相对于所述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
所述直线状倾斜面在所述接近部位处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所述最内径部处的倾斜角度(θn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以及相对于所述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侧前缘部在所述正压面部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正压侧倾斜部(326),
所述正压侧倾斜部在所述接近部位处的所述倾斜区间的长度(Lp)比在所述最内径部处的所述倾斜区间的长度(Lp)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近部位的叶片厚度(Th2)比所述最内径部的叶片厚度(Th1)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侧外壳部具有吸入口形成部(222),该吸入口形成部形成所述吸入口,
所述吸入口形成部构成为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侧前缘部重叠,
所述接近部位是所述吸入侧前缘部中的、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侧外壳部重叠的重叠部位。
CN201780080299.8A 2017-01-23 2017-12-07 离心送风机 Active CN1101145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9580A JP6652077B2 (ja) 2017-01-23 2017-01-23 遠心送風機
JP2017-009580 2017-01-23
PCT/JP2017/044009 WO2018135169A1 (ja) 2017-01-23 2017-12-07 遠心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581A CN110114581A (zh) 2019-08-09
CN110114581B true CN110114581B (zh) 2020-10-09

Family

ID=6290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0299.8A Active CN110114581B (zh) 2017-01-23 2017-12-07 离心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5459B2 (zh)
JP (1) JP6652077B2 (zh)
CN (1) CN110114581B (zh)
DE (1) DE112017006895B4 (zh)
WO (1) WO2018135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7486B2 (ja) * 2019-02-25 2021-02-10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7040493B2 (ja) 2019-04-25 2022-03-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の遠心ファンを備えた送風機
JP7310578B2 (ja) * 2019-12-06 2023-07-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JP2022185275A (ja) * 2021-06-02 2022-1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DE102021119121A1 (de) * 2021-07-23 2023-01-26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Radial- oder Diagonallaufrad mit modifizierter Schaufelkante
JP2023054481A (ja) * 2021-10-04 2023-04-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KR102671477B1 (ko) * 2023-09-06 2024-05-31 주식회사 한성시스코 공기조화기용 고성능 터보팬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9097U (zh) * 1988-11-11 1990-05-25
JP3482668B2 (ja) * 1993-10-18 2003-12-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遠心形流体機械
ES2307664T3 (es) 2000-12-04 2008-12-01 Robert Bosch Llc Soplante centrifugo de una sola pieza, de alta eficacia.
JP4693842B2 (ja) 2005-05-26 2011-06-0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20070101642A (ko) 2006-04-11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보팬
US20080267779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Chi-Hsiung Chiang Fan device for smoke exhauster
JP5473457B2 (ja) 2009-07-29 2014-04-1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
JP5287772B2 (ja) * 2010-03-16 2013-09-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多翼ファン
JP6326572B2 (ja) 2015-06-17 2018-05-23 キリンテクノ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検査装置
US11286945B2 (en) 2015-11-23 2022-03-29 Denso Corporation Turbofa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urbofan
JP6493620B2 (ja) 2016-02-24 2019-04-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WO2018020790A1 (ja) 2016-07-27 2018-0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581A (zh) 2019-08-09
DE112017006895B4 (de) 2023-12-28
US20190293083A1 (en) 2019-09-26
DE112017006895T5 (de) 2019-10-02
WO2018135169A1 (ja) 2018-07-26
US11085459B2 (en) 2021-08-10
JP2018119420A (ja) 2018-08-02
JP6652077B2 (ja) 2020-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4581B (zh) 离心送风机
JP6493620B2 (ja) 遠心送風機
US11608834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6531835B2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のターボ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US10808714B2 (en) Turbofan
JP6747421B2 (ja) 遠心送風機
US11332052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device
US20190390676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device
JP6593538B2 (ja) 遠心送風機
JP3876830B2 (ja) 遠心式送風機及び空調装置用の送風機
JP6766800B2 (ja) 遠心送風機
WO2018151013A1 (ja) 遠心送風機
WO2022255267A1 (ja) 遠心送風機
JP2008104277A (ja) ファンモータ
JP2023136901A (ja) 遠心送風装置
JP2022185276A (ja) 遠心送風機
JP2019090343A (ja) ブロワ装置
JP2019085985A (ja) ブロ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