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792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98792A CN108698792A CN201680081559.9A CN201680081559A CN108698792A CN 108698792 A CN108698792 A CN 108698792A CN 201680081559 A CN201680081559 A CN 201680081559A CN 108698792 A CN108698792 A CN 1086987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nterweight
- main rope
- side main
- fixed part
- c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1—Guideways; Guides with a particular position in the sh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 B66B7/085—Belt termin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装置中,轿厢及对重以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由主绳索悬吊。在井道内的上部设置有: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与主绳索的第1端部连接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以及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与主绳索的第2端部连接的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驱动装置设置在对重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且当从上方观察井道时,配置在轿厢的区域外。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如下的无机房电梯:在引导对重的移动的一对对重导轨的上端部固定单元框架,将悬吊轿厢及对重的主绳索的端部和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曳引机安装于单元框架。曳引机配置在单元框架的下梁的上方,主绳索的端部与单元框架的下梁连接。在这样的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为了将曳引机设置于井道的上部,一边用链滑车悬吊安装有曳引机的单元框架的上部一边使曳引机上升后,将链滑车改接至从下方支承曳引机的提升用辅具,使曳引机进一步上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2808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主绳索的端部与安装有曳引机的单元框架的下梁连接,因此为了确保对重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必须使曳引机尽量接近于井道的顶部。
例如,根据欧洲安全标准的EN81-20,规定当在轿厢上进行对井道设备的维护作业时,要确保从轿厢上的作业面到井道的顶部的距离在2100mm以上。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无机房电梯中,尽可能接近井道的顶部地设置有曳引机,因此如果遵守EN81-20,则从轿厢上的作业面观察,曳引机的位置提高,对曳引机的维护作业变难。
此外,在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为了使曳引机尽可能接近井道的顶部,当安装曳引机时,需要用链滑车悬吊从下方支承曳引机的提升用辅具来起重曳引机,因此不仅需要提升用辅具,而且对曳引机的悬吊点的位置在曳引机的下部,导致在不稳定的悬吊状态下进行曳引机的起重作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在确保对重的移动范围的同时,使对驱动装置的维护作业及驱动装置的安装作业容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及对重,它们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一对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引导对重的移动;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驱动力;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并且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并且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以及主绳索,其具有与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连接的第1端部、以及与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连接的第2端部,主绳索在卷绕于驱动绳轮的状态下,悬吊轿厢及对重,驱动装置设置在对重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并且当从上方观察井道时,配置在轿厢的区域外,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够避免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在驱动装置的下方与对重冲突,能够在确保对重的移动范围的同时使驱动装置的位置下降。由此,能够使驱动装置的位置相对于从井道的顶面向下方离开一定距离以上的轿厢上的作业面接近,从而能够使对驱动装置的维护作业容易。此外,能够降低驱动装置的位置而扩大从井道的顶面到驱动装置的位置的距离,因此当安装驱动装置时,不需要使驱动装置尽量接近井道的顶面,能够用起重机一边悬吊驱动装置的上部一边将驱动装置稳定地运到安装位置。由此,也能够使驱动装置的安装作业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曳引机及单元框架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曳引机及单元框架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图2的曳引机、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及单元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轿厢2及对重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井道1内,形成有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井道壁面1a、1b。轿厢2具有轿厢主体,轿厢主体具有底面、顶面、正面、背面及一对侧面。轿厢2在使轿厢主体的一个侧面与一个井道壁面1a对置、使轿厢主体的另一个侧面与另一个井道壁面1b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井道1内。在轿厢2的正面设置有轿厢出入口。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轿厢2被配置成使轿厢出入口朝向各层层站6。
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对重3配置在轿厢2的区域外。在这个例子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在一个井道壁面1a与轿厢2的一个侧面之间配置有对重3。因此,该例中的电梯装置是对重侧置型的电梯装置。
在井道1内,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5。轿厢2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4之间,对重3配置在一对对重导轨5之间。
各轿厢导轨4具有:凸缘部4a,其沿着轿厢导轨4的长度方向配置;以及引导部4b,其从凸缘部4a水平地突出,沿着凸缘部4a配置。轿厢导轨4在与轿厢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剖面形状由凸缘部4a及引导部4b形成为T字状。
一对轿厢导轨4被配置为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使各引导部4b彼此对置的状态。轿厢2一边被各轿厢导轨4各自的引导部4b引导,一边在井道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各对重导轨5具有:凸缘部5a,其沿着对重导轨5的长度方向配置;以及引导部5b,其从凸缘部5a突出,沿着凸缘部5a配置。对重导轨5在与对重导轨5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剖面形状由凸缘部5a及引导部5b形成为T字状。
一对对重导轨5被配置为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即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使各引导部5b彼此对置的状态。由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连接一对轿厢导轨4各自的引导部4b之间的直线A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之间的直线B垂直。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一对对重导轨5配置在比连接一对轿厢导轨4各自的引导部4b间的直线A靠从层站6观察时的里侧的位置,且配置在一个井道壁面1a与轿厢2之间。对重3一边被各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引导,一边在井道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产生使轿厢2及对重3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装置、即曳引机7。曳引机7设置在对重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因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7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对重3的区域内。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7配置在轿厢2的区域外。在该例中,将径向尺寸比轴线方向尺寸大的薄型曳引机作为曳引机7使用。
曳引机7具有:驱动装置主体71,其包括马达;以及驱动绳轮72,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驱动装置主体71,借助驱动装置主体71的驱动力而旋转。曳引机7被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的旋转轴水平的状态。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所示,曳引机7被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轿厢2侧、使驱动装置主体71朝向井道壁面1a的状态。此外,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驱动绳轮72的旋转轴的轴线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之间的直线B垂直。
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8。一个轿厢吊轮8配置在轿厢主体的一个侧面的下方,另一个轿厢吊轮8配置在轿厢主体的另一个侧面的下方。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9。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对重吊轮9的轴线相对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之间的直线B倾斜。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及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11。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所示,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配置在曳引机7与井道壁面1a之间。此外,在该例中,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设置在对重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因此,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对重3的区域内。
如图2所示,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此外,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最下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下部的位置高的位置。由此,避免了对重3在曳引机7的下方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冲突。此外,当沿着与包括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曳引机7时,如图2所示,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一部分配置在曳引机7的区域内。
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具有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在该例中,如图2所示,所有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所示,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11配置在轿厢2的侧面与井道壁面1b之间。此外,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11经由未图示的梁,支承于一个轿厢导轨4。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11具有多个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13。
轿厢2及对重3通过多根主绳索14悬吊于井道1内。各主绳索14具有第1端部14a及第2端部14b。各主绳索14各自的第1端部14a分别与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连接,各主绳索14各自的第2端部14b分别与多个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13连接。各主绳索14从第1端部14a依次卷绕于对重吊轮9、驱动绳轮72、一对轿厢吊轮8,到达第2端部14b。由此,各主绳索14在卷绕于对重吊轮9、驱动绳轮72、一对轿厢吊轮8的状态下悬吊轿厢2及对重3。
如图2所示,在一对对重导轨5固定有单元框架24。单元框架24的下部利用一对下部固定台25分别固定于各对重导轨5,单元框架24的上部利用一对上部固定台26分别固定于各对重导轨5。在该例中,各下部固定台25被作为承受施加于单元框架24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各上部固定台26被作为承受单元框架24的偏心产生的力矩的摇晃阻止件。
在单元框架24安装有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此外,单元框架24具有:下梁21,其是支承曳引机7的梁;上梁22,其是支承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梁;以及一对纵柱23,它们连结下梁21及上梁22之间。即,单元框架24具有:多根梁21、22,它们分别支承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以及一对纵柱23,它们将多根梁21、22之间连结起来。支承于下梁21的曳引机7配置在下梁21的上方。在该例中,下梁21安装于各下部固定台25,上梁22安装于各上部固定台26。
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分别具有:绳头杆31,其与主绳索14的第1端部14a连接;承接板32,其是设置于绳头杆31的弹性体承接件;弹簧33,其是从承接板32承受施加于主绳索14的载荷的弹性体;以及螺母34,其与绳头杆31螺合,是在绳头杆31的长度方向上调整承接板32相对于绳头杆31的位置的调整件。弹簧33在受到来自承接板32的载荷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上梁22的上表面与承接板32之间收缩。在该例中,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的承接板32、弹簧33及螺母34各自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在井道1内的顶面1c与上梁22之间确保有配置绳头杆31的上部、承接板32、弹簧33及螺母34的空间。通过操作螺母34来调整承接板32相对于绳头杆31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主绳索14的张力。
各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13各自的结构也与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相同。主绳索14的第2端部14b与各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13各自的绳头杆连接。
图3是示出图2的曳引机7及单元框架24的主视图。此外,图4是示出图3的曳引机7及单元框架24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上梁22的位置是比下梁21的位置高的位置。在该例中,上梁22的上表面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如图4所示,下梁21配置在包括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的平面B上。上梁22及一对纵柱23被配置为从包括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的平面B脱离。即,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下梁21配置在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间的直线B上,上梁22被配置为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间的直线B脱离。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下梁21的一部分配置在曳引机7的区域内,上梁22及一对纵柱23全部配置在曳引机7的区域外。
图5是示出图2的曳引机7、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及单元框架24的侧视图。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及驱动绳轮72从包括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的平面B来看,配置在彼此不同侧。即,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2所示,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间的直线B穿过驱动绳轮72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之间。由此,因施加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载荷而作用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力矩与因施加于驱动绳轮72的载荷而作用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力矩至少被部分抵消。
下梁21的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与曳引机7的背面相比向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侧伸出。即,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下梁21的一部分从曳引机7的区域向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伸出。
接下来,对将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安装于井道1的上部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曳引机7安装于单元框架24的下梁21,制造曳引机7与单元框架24为一体的曳引机单元。
之后,将安装于井道1的顶面1c的起重机即链滑车的钩钩于曳引机单元的上部后,操作链滑车,一边用链滑车悬吊曳引机单元一边使曳引机单元上升。
之后,当曳引机单元到达安装位置时,利用下部固定台25及下部固定台26将曳引机单元的单元框架24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之后,在单元框架24的上梁22安装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
接下来,说明对曳引机7进行维护时的作业方法。首先,维护人员从最上层的层站6登到轿厢2上。之后,轿厢2上的维护人员对设置在轿厢2上的维护用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轿厢2以低速向上方移动到比最上层靠上方的作业位置。使轿厢2停止的作业位置是从轿厢2上的作业面到井道1内的顶面1c的距离达到EN81-20中的基准距离2100mm以上的位置。
之后,轿厢2上的维护人员对曳引机7进行维护。此时,维护人员还能够进行对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维护,例如进行螺母34的调整等。之后,轿厢2上的维护人员操作维护用操作部而使轿厢2以低速向下方移动后,从轿厢2上移动到最上层的层站6。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曳引机7设置于对重3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在曳引机7的下方与对重3冲突。由此,能够在确保对重3的移动范围的同时,降低曳引机7的位置,使曳引机7的位置接近于对重3的移动范围的上限位置。由此,在确保井道1内的顶面1c与轿厢2上的作业面之间的距离在基准距离以上的状态下,维护人员能够容易地从轿厢2上触及曳引机7,从而能够使对曳引机7的维护作业容易。此外,能够降低曳引机7的位置而扩大从井道1的顶面1c到曳引机7的设置位置的距离,因此,在安装曳引机7时,不必使曳引机7尽量接近于井道1的顶面1c,不使用从下方支承曳引机的提升用辅具,就能够用起重机一边悬吊曳引机7的上部一边将曳引机7运到安装位置。由此,也能够使曳引机7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因此也能够从轿厢2上避开曳引机7而触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最上部,也能够从轿厢2上容易地进行对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维护作业。
此外,在一对对重导轨5固定有单元框架24,单元框架24具有:支承曳引机7的下梁21;以及支承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上梁22,因此,能够在将曳引机7安装于单元框架24的状态下进行运输作业及安装作业。由此,能够进一步使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安装作业容易。
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间的直线B穿过驱动绳轮72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之间,因此,能够使因施加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载荷而作用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力矩与因施加于驱动绳轮72的载荷而作用于一对对重导轨的力矩至少部分抵消,能够减少一对对重导轨5的载荷负担。
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支承曳引机7的下梁21的一部分从曳引机7的区域向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伸出,因此即使在例如地震或强风等导致主绳索14相对于曳引机7摇晃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下梁21抑制主绳索14的摇晃,使得主绳索14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不与曳引机7碰撞。由此,在主绳索14摇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曳引机7损坏,从而能够防止电梯装置故障。
此外,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具有:绳头杆31,其与主绳索14的第1端部14a连接;承接板32,其设置于绳头杆31;弹簧33,其从承接板32承受施加于主绳索14的载荷;以及螺母34,其设置于绳头杆31,调整承接板32相对于绳头杆31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支承主绳索14,并且仅通过对螺母34的简单操作就能够调整主绳索14的张力。
此外,当沿着与包括一对对重导轨5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曳引机7时,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一部分位于曳引机7的区域内,因此在一对对重导轨5彼此对置的方向(在该例中为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能够将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曳引机7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有效利用井道1内的空间。
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7被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轿厢2,且驱动绳轮72的轴线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间的直线B垂直,因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在轿厢2与井道壁面1a之间配置了曳引机7的状态下,能够缩短轿厢2与井道壁面1a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小井道1的水平截面积。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7被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轿厢2,但也可以将曳引机7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与轿厢2相反的一侧的井道壁面1a。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驱动绳轮72的轴线相对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间的直线B垂直,但不限于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驱动绳轮72的轴线也可以相对于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间的直线B倾斜。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曳引机7支承于下梁21,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支承于上梁22。下梁21及上梁22是彼此分离的单独的梁。即,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由彼此分离的多个梁21、22分别支承。
下梁21及上梁22、即多个梁21、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下梁21利用一对下部固定台25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上梁22利用一对上部固定台26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各下部固定台25被作为承受施加于下梁21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各上部固定台26被作为承受施加于上梁22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支承曳引机7的下梁21和支承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上梁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因此能够与下梁21的位置无关地设置上梁22。例如,从层站6来看,在将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在轿厢2的左侧的情况和配置在轿厢2的右侧的情况下,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相对于曳引机7的位置关系是不同的,但由于能够与下梁21的位置无关地设置上梁22,因此无论将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配置在轿厢2的左侧及轿厢2的右侧中的哪一侧,对于下梁21及上梁22都能够使用相同的零件。
实施方式3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此外,图8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具有分别与多根主绳索14各自的第1端部14a连接的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122。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122中的一部分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剩余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的结构相同。
如图8所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在该例中,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承接板32、弹簧33及螺母34各自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低的位置。
曳引机7配置在相比于一对对重导轨5中的一个对重导轨5(图8中右侧的对重导轨5)更接近另一个对重导轨5(图8中左侧的对重导轨5)的位置。由此,在一个对重导轨5与曳引机7之间存在维护空间30。
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与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相比接近维护空间30的位置。维护空间30是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操作及调整所必需的工具能够插入的空间。由此,停止于作业位置时的轿厢2上的维护人员能够从维护空间30触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能够穿过维护空间30进行对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维护作业。
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支承于第1上梁221,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支承于第2上梁222。此外,曳引机7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支承于下梁21。第1上梁221的位置是比第2上梁222的位置高的位置。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是彼此分离的单独的梁。即,曳引机7、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由彼此分离的多个梁21、221、222分别支承。
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即多个梁21、221、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下梁21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由一对下部固定台25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第1上梁221由一对第1上部固定台261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第2上梁222由一对第2上部固定台262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各下部固定台25被作为承受施加于下梁21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各第1上部固定台261被作为承受施加于第1上梁221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各第2上部固定台262被作为承受施加于第2上梁222的向下的载荷的支承件。
另外,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间的直线B与对重吊轮9的轴线平行。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在一个对重导轨5与曳引机7之间存在维护空间30,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并且,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低的位置,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比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接近维护空间30的位置,因此轿厢2上的维护人员容易穿过维护空间30进一步触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能够使对于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维护作业更容易。
此外,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因此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能够独立地分别设置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例如无论将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配置在轿厢2的左侧及轿厢2的右侧中的哪一侧,对于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都能够使用相同的零件。
实施方式4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安装有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单元框架24不仅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还固定于引导轿厢2移动的轿厢导轨4。单元框架24固定于一对轿厢导轨4中的配置在接近对重导轨5的位置的一个轿厢导轨4。
单元框架24的下部利用一对下部固定台25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及一个轿厢导轨4。单元框架24的下部利用一个下部固定台25仅固定于一个对重导轨5,利用另一个下部固定台25统一固定于另一个对重导轨5及一个轿厢导轨4。单元框架24的上部利用一个上部固定台26仅固定于一个对重导轨5,利用另一个上部固定台26统一固定于另一个对重导轨5及一个轿厢导轨4。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安装有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单元框架24不仅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还固定于轿厢导轨5,因此,能够用比2根对重导轨5多的根数的导轨分担支承施加于单元框架24的载荷,从而能够使作用于每一根导轨的载荷下降。
实施方式5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此外,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上部侧视图。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具有分别与多根主绳索14各自的第1端部14a连接的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122。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122中的一部分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剩余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的结构相同。
如图11所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在该例中,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承接板32、弹簧33及螺母34各自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低的位置。
各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支承于第1上梁221,各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支承于第2上梁222。此外,曳引机7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支承于下梁21。第1上梁221的位置是比下梁21的位置高的位置。第2上梁222的位置是比下梁21的位置低的位置。由此,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比下梁21低的位置。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是彼此分离的单独的梁。即,曳引机7、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由彼此分离的多个梁21、221、222分别支承。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即多个梁21、221、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多个梁21、221、222相对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固定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
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0所示,各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和各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沿着连接一对对重导轨5各自的引导部5b间的直线B一列一列地排列。即,在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0所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列与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列成为在与直线B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列。此外,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各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配置在比各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接近井道壁面1a的位置。由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各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比各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接近轿厢2的位置。并且,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如图10所示,各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配置在曳引机7的区域外,各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曳引机7的区域内。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
此处,在轿厢2的尺寸大、主绳索14的数量多的电梯中,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数量多,因此如果将所有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排列成一列,则存在主绳索14对对重吊轮9的进入角度极大、主绳索14的寿命缩短的问题。因此,在主绳索14的数量多的情况下,将排列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列设为接近轿厢2侧的列和远离轿厢2侧的列这2列。当排列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列为2列时,从轿厢2上难以触及从轿厢2侧观察时较远的一侧的列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对于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维护作业费工夫。此外,也可以将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所有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设置在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高的位置,使得从轿厢2上的触及容易,但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列为2列,因此必需扩大井道壁面1a与曳引机7之间的距离。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中,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曳引机7低的位置,因此,能够从曳引机7的上方容易地触及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能够从曳引机7的下方容易地触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由此,能够从轿厢2上容易地对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进行维护作业。此外,能够在曳引机7的下方不与曳引机7冲突地使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接近于轿厢2,因此即使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排列而成的列与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排列而成的列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成为2列,也不用扩大井道壁面1a与曳引机7之间的距离就能够将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1及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122配置在井道1内。并且,当主绳索14的数量增多时,轿厢2的尺寸扩大,因此能够扩大一对对重导轨5间的距离。由此,对重3的宽度尺寸扩大,能够减小对重3的高度尺寸,能够确保对重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下梁21及上梁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不仅将下梁21及上梁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还固定于一个轿厢导轨4。即使这样,也能够使作用于每一根导轨的载荷下降。
此外,在实施方式3及5中,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不仅将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还固定于一个轿厢导轨4。即使这样,也能够使作用于每一根导轨的载荷下降。
此外,在实施方式3及5中,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分别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如下的单元框架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该单元框架具有: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以及一对纵柱,它们将下梁21、第1上梁221及第2上梁222彼此连结。如果这样的话,则能够在将曳引机7安装于单元框架的状态下进行运输作业及安装作业,能够使曳引机7及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10的安装作业更容易。
此外,在实施方式3及5中将单元框架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不仅将单元框架固定于一对对重导轨5,还固定于一个轿厢导轨4。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7被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轿厢2侧、使驱动装置主体71朝向井道壁面1a的状态,但不限于此,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也可以将曳引机7配置为使驱动绳轮72朝向井道壁面1a侧、使驱动装置主体71朝向轿厢2的状态。
Claims (14)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及对重,它们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一对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引导所述对重的移动;
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移动的驱动力;
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并且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
轿厢侧主绳索端装置,其具有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并且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以及
主绳索,其具有与所述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连接的第1端部、以及与所述轿厢侧主绳索固定部连接的第2端部,所述主绳索在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的状态下,悬吊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对重的移动范围的紧上方,并且当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区域外,
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所述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由多根所述主绳索悬吊,
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具有分别与所述多根主绳索各自的所述第1端部连接的多个所述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
所述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中,一部分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剩余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
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所述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所述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低的位置,
所述驱动装置配置在相比于所述一对对重导轨中的一个对重导轨更接近另一个对重导轨的位置,由此在所述一个对重导轨与所述驱动装置之间存在维护空间,
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配置在比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接近所述维护空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由多根所述主绳索悬吊,
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具有分别与所述多根主绳索各自的所述第1端部连接的多个所述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
所述多个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中,一部分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剩余的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被作为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
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所述驱动装置的最上部的位置高的位置,
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的最上部的位置是比所述驱动装置低的位置,
当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配置在比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接近所述轿厢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一对对重导轨固定有单元框架,所述单元框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及所述驱动装置的多个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所述第2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及所述驱动装置由多个梁分别支承,
所述多个梁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对重导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一对对重导轨固定有单元框架,所述单元框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及所述驱动装置的多个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及所述驱动装置由多个梁分别支承,
所述多个梁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对重导轨。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单元框架还固定于引导所述轿厢的移动的轿厢导轨。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梁还固定于引导所述轿厢的移动的轿厢导轨。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连接所述一对对重导轨间的直线穿过所述驱动绳轮与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所述多个梁中的支承所述驱动装置的梁从所述驱动装置的区域向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对重侧主绳索固定部具有:绳头杆,其与所述第1端部连接;弹性体承接件,其设置于所述绳头杆;弹性体,其从所述弹性体承接件承受施加于所述主绳索的载荷;以及调整件,其设置于所述绳头杆,调整所述弹性体承接件相对于所述绳头杆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沿着与连接所述一对对重导轨间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驱动装置时,所述对重侧主绳索端装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区域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所述驱动装置被配置为使所述驱动绳轮朝向所述轿厢的状态,且所述驱动绳轮的轴线与连接所述一对对重导轨间的直线垂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6/054930 WO2017141438A1 (ja) | 2016-02-19 | 2016-02-19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98792A true CN108698792A (zh) | 2018-10-23 |
CN108698792B CN108698792B (zh) | 2020-06-05 |
Family
ID=59625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1559.9A Active CN108698792B (zh) | 2016-02-19 | 2016-02-19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36225B2 (zh) |
KR (1) | KR102082426B1 (zh) |
CN (1) | CN108698792B (zh) |
DE (1) | DE112016006454T5 (zh) |
WO (1) | WO20171414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82054B2 (ja) * | 2018-04-12 | 2020-04-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用機械台固定装置 |
CN117940362A (zh) | 2021-09-28 | 2024-04-26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93537A (en) * | 1977-12-29 | 1979-07-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Method of installing hoist and deflector wheel of elevator |
JPH01271386A (ja) * | 1988-04-20 | 1989-10-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斜行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装置 |
CN1159174A (zh) * | 1994-09-27 | 1997-09-10 | 科恩股份公司 | 电梯曳引绳固定结构 |
CN1337916A (zh) * | 1999-01-27 | 2002-02-27 | 通力股份公司 | 牵引轮式电梯 |
CN1509975A (zh) * | 2002-12-24 | 2004-07-07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具有水平平衡系统的电梯轿厢 |
CN2632050Y (zh) * | 2003-07-24 | 2004-08-11 |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 无机房电梯 |
CN1697774A (zh) * | 2003-02-04 | 2005-11-1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28084B1 (zh) | 1966-09-29 | 1973-08-29 | ||
FI94123C (fi) * | 1993-06-28 | 1995-07-25 | Kone Oy | Vetopyörähissi |
JP4157631B2 (ja) * | 1998-11-19 | 2008-10-01 | 日本エレベーター製造株式会社 | エレベ−タ装置 |
JP2000211851A (ja) * | 1999-01-22 | 2000-08-02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タ |
JP4416381B2 (ja) * | 2002-06-14 | 2010-02-1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
CN101511718B (zh) * | 2006-09-29 | 2012-08-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JP2008230809A (ja) * | 2007-03-22 | 2008-10-02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主ロープヒッチ装置 |
WO2016024347A1 (ja) * | 2014-08-13 | 2016-02-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用機械台取付装置 |
-
2016
- 2016-02-19 DE DE112016006454.3T patent/DE112016006454T5/de active Pending
- 2016-02-19 KR KR1020187022888A patent/KR10208242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2-19 WO PCT/JP2016/054930 patent/WO20171414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2-19 CN CN201680081559.9A patent/CN108698792B/zh active Active
- 2016-02-19 JP JP2017567926A patent/JP633622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93537A (en) * | 1977-12-29 | 1979-07-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Method of installing hoist and deflector wheel of elevator |
JPH01271386A (ja) * | 1988-04-20 | 1989-10-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斜行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装置 |
CN1159174A (zh) * | 1994-09-27 | 1997-09-10 | 科恩股份公司 | 电梯曳引绳固定结构 |
CN1337916A (zh) * | 1999-01-27 | 2002-02-27 | 通力股份公司 | 牵引轮式电梯 |
CN1509975A (zh) * | 2002-12-24 | 2004-07-07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具有水平平衡系统的电梯轿厢 |
CN1697774A (zh) * | 2003-02-04 | 2005-11-1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 |
CN2632050Y (zh) * | 2003-07-24 | 2004-08-11 |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 无机房电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80101486A (ko) | 2018-09-12 |
JP6336225B2 (ja) | 2018-06-06 |
WO2017141438A1 (ja) | 2017-08-24 |
CN108698792B (zh) | 2020-06-05 |
DE112016006454T5 (de) | 2018-12-20 |
KR102082426B1 (ko) | 2020-02-27 |
JPWO2017141438A1 (ja) | 2018-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17119B2 (en) | Elevator apparatus | |
CN105026298B (zh) | 电梯的改造方法 | |
JP5889412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 |
EP2014597A1 (en) | Elevator device | |
CN103237750A (zh) | 用于改造电梯的方法 | |
EP2465805B1 (en) | Elevator device | |
EP2493803B1 (en) | Fixing arrangement of a hoisting machine of an elevator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hoisting machine of an elevator | |
CN101837921B (zh) | 电梯的轿厢 | |
CN107555289B (zh) |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 |
JP4849712B2 (ja) | エレベータ | |
CN108698792A (zh) | 电梯装置 | |
JP5001013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4428235A (zh) | 电梯装置 | |
EP3097042B1 (en) | Low-construction trolley for wire rope hoist | |
JP2011190047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6660746A (zh) | 无机房电梯 | |
CN109641719B (zh) | 电梯的吊轮装置及吊轮装置的安装方法 | |
CN108463424A (zh) | 电梯及电梯的跌落防护屏装置 | |
EP2154099B1 (en) | Elevator device | |
JP557060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1600813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既設エレベーターの改造方法 | |
KR101231524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CN108883897B (zh) | 电梯装置 | |
CN111747267A (zh) | 一种方便观光的加装电梯结构 | |
CN105668381A (zh) | 一种后对重无机房电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