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7428B - 夹具盒 - Google Patents
夹具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97428B CN108697428B CN201780012449.1A CN201780012449A CN108697428B CN 108697428 B CN108697428 B CN 108697428B CN 201780012449 A CN201780012449 A CN 201780012449A CN 108697428 B CN108697428 B CN 1086974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distal end
- diameter
- sleeve
- she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23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butyl 2-(2,4-dichlorophenoxy)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C1=CC=C(Cl)C=C1Cl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39 hem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2—Packages or dispenser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526—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 A61B2017/0053—Loading magazines or sutures into applying 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夹具安装于处置器具主体的夹具盒,所述夹具为能够容易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的结构。本发明的夹具盒(200)具备:内壳(30),具有收容夹具(110)的第一收容区域(32);外壳(40),具有供处置器具主体(90)插通的长条状的插通孔(43)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内壳(30)的第二收容区域(42)。处置器具主体(90)插入插通孔(43)而向前方压入操作线,由此,前端连结部与套筒的扩径部从护套突出而进入第二收容区域(42),而且扩径部扩径,通过进一步压入操作线被而前端连结部与夹具(110)呈连结状态,通过牵引操作线而内壳(30)相对于外壳(40)后退并向后方按压套筒,由此扩径部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护套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具盒。
背景技术
提供一种在内窥镜下切除体腔内的生物体组织,并对该切除部位进行结扎从而止血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关于这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如下夹具盒(该文献的壳体):用于将在处置器具主体设置的操作线的前端的箭头钩插入夹具的基端部的连结部件而与其连结,从而成为夹具连结在处置器具主体的状态。
为了使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在将箭头钩插入到连结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操作线的牵引操作。若从生物体组织被结扎的状态下进一步用力牵引操作线,则连结部件的细径部会断裂,且夹具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了结扎的状态下被留置在体腔内。
关于断裂的连结部件,在与箭头钩连结的状态下被回收之后,从箭头钩拆卸而废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1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述,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中,在将夹具留置于体腔内之后,需要回收断裂的连结部件,并从箭头钩拆卸而废弃。因此,存在一系列的操作繁杂且有可能产生感染等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夹具安装于处置器具主体的夹具盒,所述夹具为能够轻松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盒,其用于将夹具连结至长条状的处置器具主体,其中,
所述夹具具备夹具主体,所述夹具主体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及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所述处置器具主体具有:长条状的护套;操作线,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于通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筒状的套筒,能够收纳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收容所述前端;以及,连结部从所述操作线向所述套筒传递前进力及后退力,
所述套筒具:有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以及设置在比所述扩径部更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所述扩径部高的筒状的套筒主体,
该夹具盒具备:
内壳,具有收容所述夹具的第一收容区域;以及
外壳,具有供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通的长条状的插通孔、和与所述插通孔的前端连通且以能够使所述内壳向前端侧及基端侧移动的方式收容所述内壳的第二收容区域,
在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入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由此,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套筒的所述扩径部从所述护套向前端侧突出,从而进入所述第二收容区域中的所述内壳与所述插通孔之间的区域,而且所述扩径部弹性地扩径,
通过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所述前端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套筒前进,由此从所述套筒向前端侧突出,成为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的连结状态,
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收容区域内相对于所述外壳后退,所述内壳向后方按压所述套筒,由此,所述扩径部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所述护套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轻松且可靠地将夹具安装于处置器具主体,所述夹具为能够轻松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构成夹具盒的内壳的内壳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3为打开状态的夹具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将夹具收容在夹具盒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的A-A线剖开的侧剖视图。
图6为表示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A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的安装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B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的已安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A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B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8C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9A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9B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10A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10B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10C为用于说明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处置器具主体的一系列动作的示意图。
图11A为表示闭合状态的夹具的俯视图。
图11B为表示闭合状态的夹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盒200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内壳构成部件31的立体图,该内壳构成部件31构成夹具盒200的内壳30(图1)。图3为打开状态的夹具110的俯视图。
图4表示在夹具盒200收容有夹具110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4中,在构成外壳40的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中省略上侧的外壳构成部件41的图示,而且,对于构成内壳30的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中的上侧的内壳构成部件31仅示出其侧壁315(后述)及相邻壁316(后述)。图5为沿着图4的A-A线剖开的侧剖视图。图6为表示内窥镜用夹具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夹具装置)100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A、图7B至图10A、图10B、图10C的各图为用于说明将夹具110安装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处置器具主体90的一系列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A为表示闭合状态的夹具110的俯视图,图11B为侧视图。
另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无特别限定,则“轴向”是指处置器具90的操作线20(参考图7A、图7B等)的进退方向。并且,只要无特别限定,则“截面”是指沿轴向切断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纵截面。
并且,只要无特别限制,则“远位侧(或远位)”是指在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安装在其上的夹具110、或夹具盒200中,从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操作者远离的一侧,具体而言,是指夹具110的臂部120的前端(爪部126)所处的一侧。并且,只要无特别限制,则“近位侧(或近位)”是指在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夹具110或夹具盒200接近操作者的一侧。并且,有时将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夹具110或夹具盒200的构成要件向远位侧移动的情况称为前进,反之,将向近位侧移动的情况称为后退。而且,以与“远位侧(或远位)”相同定义使用“前端侧(或前端)”,以与“近位侧(或近位)”相同定义使用“基端侧(或基端)”。
并且,将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或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的方向称为前基端方向或前后方向。
并且,如后所述,夹具盒200形成为扁平状。而且,将与前基端方向和夹具盒200的厚度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盒200为用于将夹具110连结至长条状的处置器具主体90的夹具盒200。
如图3所示,夹具110具备夹具主体110a,该夹具主体110a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120和设置在臂部120的基端侧的卡止部130。
如图6至图10A、图10B、图10C中的任一个所示,处置器具主体90具有:长条状的护套10;操作线20,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插通护套10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50;筒状的套筒(缩径套筒70),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且收容前端连结部50;以及,传递部(例如,伸缩部80),从操作线20向套筒传递前进力及后退力。
套筒具有: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72;以及筒状的套筒主体76,比扩径部72更靠近位侧地设置,且径向刚性比扩径部72高。其中,套筒主体76的径向刚性比扩径部72的径向刚性高是指,在分别对套筒主体76及扩径部72向径向内侧施加力时,套筒主体76的因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向径向内侧的位移量比扩径部72小。
如图1、图4、图5、图7A、图7B~图10A、图10B、图10C中的任一个所示,夹具盒200具备内壳30和外壳40。其中,内壳30具有收容夹具110的第一收容区域32。并且,外壳40具有:长条状的插通孔43,被处置器具主体90插通;以及第二收容区域42,与插通孔43的前端连通,且以能够使内壳30向前端侧及基端侧移动的方式收容该内壳30。
如图7A、图7B、图8A、图8B所示,通过在插通孔43插通有处置器具主体90的状态下,向前方压入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与套筒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前端侧突出,从而在进入第二收容区域42中的内壳30与插通孔43之间的区域的同时扩径部72弹性扩径。
如图8C所示,通过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套筒前进,从而从套筒向前端侧突出,成为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的连结状态。
如图9A、图9B至图10A所示,通过在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内相对于外壳40后退,内壳30向后方按压套筒,由此扩径部72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护套10内。
夹具装置100所具备的处置器具主体90的具体结构并无特别限定。图6中例示具备指钩环92、滑块94及主体轴96的处置器具主体90。夹具装置100的使用者例如在将手指(例如拇指)钩挂到指钩环92,并用其他手指(例如食指及中指)夹持滑块94的状态下,使滑块94相对于主体轴96移动来进行操作。由此,与滑块94连结的操作线20在护套10的内部进退移动。并且,通过使处置器具主体90的整体绕轴旋转,操作线20与滑块94一同旋转。当护套10紧贴在内窥镜的钳孔的壁面时,操作线20在护套10的内部进行轴旋转。以下,有时将处置器具主体90、操作线20、夹具110进行轴旋转的情况称为“扭矩旋转”。
夹具装置100在操作线20的前端与夹具110连结的状态下,插通至内窥镜的钳孔(未图示)而使用。具体而言,夹具装置100能够用于如下过程,即针对留置在体腔内的内窥镜的钳孔从近位侧插入护套10,使护套10的远位端从钳孔的远位开口突出,进一步,使夹具110从护套10露出,从而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作为被结扎的生物体组织,除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被处理部位等粘膜壁以外,能够举出血管等体内管道。
夹具11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通过以臂部12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例如能够进行止血处理、缝合及标记等处理。臂部120具有自扩展力,且通过如后述那样使闭合状态的臂部120从护套10突出,臂部120自然扩展而成为打开状态。在此,“自扩展”是指,抵抗欲使之闭合的外力而欲自己打开。
除了具备包括多个臂部120与卡止部130的夹具主体110a以外,夹具110还具备一并插入有多个臂部120的紧固环150。构成为通过紧固环150相对于臂部120向臂部120的前端侧移动,而成为多个臂部120的前端(爪部126)彼此闭合的状态。
更详细而言,夹具110具备彼此对置的一对臂部120。
一对臂部120各自具备从卡止部130向远位侧(图3中的左方)突出的基端部122和与该基端部122的远位侧连接的臂主体部124。基端部122朝向远位侧向外侧弯曲。
在此,“向外侧”是指从操作线20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偏离的方向,例如为径向的外方向。“向内侧”是指接近操作线20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的方向,例如为径向的内方向。
臂主体部124形成为直线状,且在臂主体部124的前端形成有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爪部126为主要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爪部126从一对臂主体部124向内突出,且通过陷入生物体组织而提高夹具110的把持力。
臂部120在基端部122与臂主体部124的边界弯曲,并且在所述边界形成有臂部120的宽度尺寸局部缩小的窄部123(参考图11B)。
如图3所示,卡止部130与一对臂部120一体成形而构成夹具主体110a。即其中一方的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基端部122和另一方的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基端部122经由卡止部130无缝地连续形成。
更具体而言,通过对金属制板材进行冲孔、冲压及弯曲加工,能够制作包括彼此呈一体的一对臂部120及卡止部130的夹具主体110a。作为所述金属材料,能够例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可以对上述金属材料实施耐腐蚀性包覆处理。
在臂主体部124通过对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部分部进行冲压(压花)加工而形成有增强部125(参考图11B)。通过形成增强部125而增大臂主体部124的厚度尺寸(参考图3、图11A),且臂主体部124的弯曲刚性得以提高。由此,能够得到对生物体组织的高把持力。臂主体部124中从除了爪部126以外的前端部直至到达窄部123的基端部为止连续形成有增强部125。
夹具110的紧固环150以相对于臂部120能够进退的方式安装。通过使紧固环150相对于臂部120向远位侧移动,能够使打开状态(参考图3)的臂部120抵抗自扩展力而被紧固环150紧固。由此,臂部120呈闭合状态(参考图11A及图11B)。并且,通过使紧固环150相对于臂部120后退而臂部120因自扩展力而打开。另外,环状的紧固环150可以是整个圆周表面在整个周向连续的全环状,或者可以是在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缺口或狭缝的部分环状。
臂部120的臂主体部124形成为宽度比基端部122、窄部123宽,且限制紧固环150跨越窄部123而前进至臂主体部124。并且,在基端部122以局部较宽的方式形成有宽部121。紧固环150的近位侧的内径的宽度尺寸比宽部121小。因此限制紧固环150跨越宽部121而向夹具110的近位侧移动。紧固环150在宽部121与臂主体部124之间的长度区域相对于臂部120进退移动。而且,通过紧固环150嵌合于窄部123而紧固环150卡止于臂部120,且夹具110在闭合状态下被锁定。
夹具110的卡止部130具备:容纳部134,在内部具有容纳操作线20的前端的前端连结部50(图7A等)的空间132;以及突起部140,在该容纳部134的基端侧向内突出地形成。容纳部134在空间132内容纳前端连结部50,由此,夹具110与操作线20彼此连结。
突起部140为如下爪部:以被前端连结部50按压扩展的方式弹性变形而打开,并且通过弹性复原与前端连结部50卡合并对其进行保持。
突起部140为配置在容纳部134的近位侧且以能够使空间132开放的方式封闭空间132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部位。突起部140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容纳部134形成为环状,且使突起部140从环状容纳部134的周面在径向向内突出而形成。或者,可以如下述,由环状等的基部136和从该基部136向近位侧突出的突片部142构成容纳部134,且在该突片部142的前端形成突起部140。
卡止部130具备连接在臂部120的基端的基部136和构成从该基部136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的容纳部134的多个突片部142。突起部140分别形成在突片部142的近位侧的前端部。
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被收容在由基部136、突片部142及突起部140包围的空间132。基部136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的最大外径小,且基部136限制前端连结部50的前进移动。突起部140限制收容在空间132的前端连结部50的后退。收容在空间132的前端连结部50可以通过基部136和突起部140被约束在前基端方向且在空间132的内部被限制进退移动,或者前端连结部50可以在空间132的内部能够沿轴向稍微进退移动。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是指,前端连结部50的厚度比卡止部130厚,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并且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时,与卡止部130的变形相比前端连结部50的变形充分小。块状前端连结部50的具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除了如图7A所示远位侧部分与近位端部分别朝向远位端与近位端缩径的形状,还可以为柱状或球状。
例如,前端连结部50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优选为正多边形截面。作为一例,前端连结部50具有正六边形截面。
在卡止部130对置配置有多个突片部142。突片部142的数量并无限定,优选比多边形截面的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的数量少。具体而言,卡止部130例如具有两个突片部142。突片部142呈宽度比前端连结部50的直径细的板状。
两个突片部142在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分别设置在能够对置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两个突片部142在卡止部130的基部136中设置在以180度对置的位置。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三个突片部142可以以120度的间隔均等地对置配置。突片部142彼此的对置间隔被设定成突片部142分别能够与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紧贴或接近的尺寸。
若将前端连结部50与夹具110(夹具主体110a)连结,则以包围容纳在容纳部134的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的方式,将多个突片部142与前端连结部50紧贴或接近地配置。由此,若使前端连结部50进行扭矩旋转,则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使突片部142绕轴旋转,且经由卡止部130而对夹具主体110a整体赋予扭矩。
形成在突片部142的近位侧的前端的突起部140配置在与基部136同心的圆周上,且形成为部分圆弧状。各突起部140呈中心角约120度的部分圆弧状,且以能够通过两个突起部140保持上述圆周的约三分之二的区域的方式形成。
基部136呈将金属材料等的板材弯曲形成且使端缘138相抵靠而成的环状。多个突片部142在环状基部136的周围间隔开而配置。
如图3及图11A所示,相抵靠的端缘138的接缝配置在相邻的突片部142彼此间的中间位置。
环状基部136的具体形状并无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圆筒状、角筒状或它们的组合等。并且,基部136除了可以是端缘138的接缝相接触的全环状,还可以是端缘138的接缝以规定间隔分离的部分环状。
在基部136的基端侧的周边形成有向远位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37。突片部142从凹部137的底部139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由此,能够抑制轴向上的卡止部130的尺寸的同时将突片部142形成为长条状,且能够在将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嵌合到或从容纳部134拔出时使突片部142柔软地变形。
接着,如图6及图7A等所示,处置器具主体90的护套10为长条状且为挠性管状部件。护套10比与夹具装置100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的钳孔长。护套10例如能够由将金属线卷绕成长条状的线圈层(不图示)构成。在线圈层的内周面可以设置有由氟类聚合物制作的内层(不图示)。并且,可以将护套10作为卷绕树脂制线而成的线圈层,也可以作为挠性树脂软管。
护套10的内径尺寸的大小为能够收容且使设置在操作线20的前端的定心部60(图7A)滑动的大小。护套10能够将闭合状态的夹具110收容于内部(参考图10B、图10C)。具体而言,护套10的内径例如为100μm以上且2400μm以下。并且,护套10的厚度尺寸例如为100μm以上且35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护套10的弯曲性更加优良。
操作线20插通护套10,且在该护套10的内部能够沿轴向进退。操作线20例如由不锈钢、耐腐蚀性包覆的钢铁线、钛或钛合金等的刚性强的金属材料形成。作为构成金属板的金属材料,能够例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可以对上述金属部件适当进行耐腐蚀性包覆处理。可以在操作线20的外周面设置有由氟类聚合物制作的外层(未图示)。
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部例如设置有定心部60、支柱部56、前端连结部50、伸缩部80及缩径套筒70。
定心部60呈直径比操作线20大的块状,且被固定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部。定心部60包括圆柱状的部位(圆柱部),所述圆柱部的外径形成为与护套10的内径相同或比其略小。随着在护套10的内部使操作线20进退移动,定心部60在护套10的内部滑动并进退。此时,定心部60的外径与护套10的内径大致相同,由此操作线20在位于护套10的轴心附近的状态下直接进退移动。当弯曲的内窥镜(未图示)的钳孔中插入有护套10时,操作线20也几乎位于该钳孔的中心线上,因此操作线20的路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能够抑制前端连结部50、夹具110意外地从护套10突出。
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部且比定心部60更靠远位侧的位置,与操作线20同轴地形成有支柱部56。在支柱部56的远位端一体形成有前端连结部50。在支柱部56与前端连结部50之间形成有狭窄部51(参考图7A)。伸缩部80以收容支柱部56的方式设置在支柱部56的周围,且前端连结部50在能够收容于缩径套筒70的内部。
在前端连结部50的远位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面54。由此,通过相对于突起部140从基端侧按压前端连结部50,第二倾斜面54使突起部140向外侧弹性变形。
并且,在前端连结部50的近端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52。由此,通过在前端连结部50容纳在容纳部134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第一倾斜面52使突起部140向外侧变形。
第一倾斜面52及第二倾斜面54的其中一方或双方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当为曲面时,可以是向径向外侧膨出的凸面,以能够向外侧适宜地按压扩展突起部140。
第一倾斜面52或第二倾斜面54中的至少一方呈圆锥台或棱锥台等锥面状。
更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52为朝向近位侧缩径的圆锥台面,第二倾斜面54为朝向远位侧缩径的圆锥台面。
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部设置有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收容前端连结部50的筒状的套筒(缩径套筒70)。缩径套筒70的至少一部分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
缩径套筒70为用于限制紧固环150相对于护套10的后退移动,且用于使打开状态的夹具110(参考图3)过渡到闭合状态(参考图11A及图11B)的部件。如图7A等所示,缩径套筒70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能够通过使操作线20前进而使缩径套筒70的一部分(扩径部72)从护套10突出(参考图8B等)。
套筒(缩径套筒70)具有扩径部72、缩径台阶部74及套筒主体76。扩径部72设置在缩径套筒70中的远位侧而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缩径台阶部74设置在扩径部72的近位侧。套筒主体76设置在比缩径台阶部74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扩径部72高。
如图9B所示,套筒主体76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因此,在卡止部130与前端连结部50连结的状态下,并且在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收容在套筒主体76的状态下,由套筒主体76约束突片部142的向外变形,因此可防止前端连结部50从容纳部134脱离。
但是,通过使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套筒主体76后退,突片部142充分变形而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
缩径台阶部74在套筒主体76与扩径部72之间形成为向近位侧缩径的锥形。缩径套筒70的构成材料只要是能够通过外力而缩径的部件,则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材料、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缩径套筒70为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作的筒状体(管),并具有从扩径部72的远位端向近位侧切出的一个以上的狭缝(未图示)。狭缝可以形成为到达缩径台阶部74为止的长度。通过具有所述狭缝,缩径套筒70的至少扩径部72以能够扩径变形或缩径变形的方式构成。如图7A所示,比未被护套10约束的自然状态(图8B等)时相比,在缩径套筒70收容在护套10并且被护套10约束的状态时,扩径部72更加缩径变形,且外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
而且,如图8B等所示,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远位侧突出,从而扩径部72弹性复原到自然状态。扩径部72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大。并且,套筒主体76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小,且缩径台阶部74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直径比护套10的内径大的部分和直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的部分。
伸缩部(传递部)80为连结定心部60与缩径套筒70的部件,且以能够在轴向伸缩的方式构成。
伸缩部80能够由将金属或树脂线材螺旋卷绕而成的线圈或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作为线材,能够优选使用不锈钢或钨等金属线。
本实施方式中,伸缩部80由线圈构成。
伸缩部80为如下的不等间距卷绕的线圈:分别固定于定心部60和缩径套筒70的两个端部的卷绕间距小,而中间部的卷绕间距比两个端部大。更具体而言,伸缩部80的两个端部以相邻的环绕线圈彼此接触的方式紧密地被卷绕,而伸缩部80的中间部以相邻的环绕线圈彼此远离的方式有间距地被卷绕。
缩径套筒70为固定在伸缩部80的筒状部件,操作线20、伸缩部80及缩径套筒70与护套10同轴配置。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收容在伸缩部80。伸缩部80的远位端与缩径台阶部74的近位侧抵接。伸缩部80的远位部包括:固定部82,固定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以及非固定部84,位于固定部82的远位侧,且以非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固定部82通过粘结剂、焊料等金属焊剂、或焊接而固定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
另外,上述中,对操作线20的前端部经由中心环部60而与伸缩部80的基端部连结(连接)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操作线20的前端部可以对伸缩部80的基端部直接连结(连接)。
作为一例,能够例示如下结构:与由线圈构成的伸缩部80中的缩径套筒70相比,基端侧的部分更朝向该伸缩部80的基端,且形成为内径及外径逐渐缩径的锥形螺旋形状。该情况下,例如将该螺旋形状部分的内径设定为与操作线20的前端部外径相等,且使该螺旋形状部分的内周面接合至操作线2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由此能够使操作线20与伸缩部80相互连结。
以下,对夹具盒2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夹具盒200具备内壳30和外壳40。
如图5所示,内壳30通过将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相互组装而构成。内壳30为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扁平的形状,在内部具有收容夹具110的第一收容区域32。
更详细而言,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
并且,外壳40也通过将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而构成。外壳40为沿前后方向呈长条状且俯视时呈矩形状扁平的形状,且在内部具有收容内壳30的第二收容区域42。
更详细而言,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内壳构成部件31具有俯视时呈矩形状的平板状板状部311。
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以板状部311的其中一个面彼此相互对置的方式被相互组装,并构成内壳30。
内壳构成部件31还具有侧壁315,该侧壁315设置在板状部3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侧端,且从板状部311的一个面立起。侧壁315向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内壳30以其中一个侧壁315配置于第二收容区域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另个一侧壁315配置于第二收容区域4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方式收容于第二收容区域42(参考图4)。
板状部311具有形成在该板状部311的一个面上的前端部的突起部312和形成在该前端部的孔部313。孔部313至少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开口。当为本实施方式时,孔部313贯穿板状部311的表面与背面,因此在板状部311的两面开口。
突起部312与孔部313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称配置。更详细而言,在突起部312与孔部313中,孔部313配置在侧壁315附近,突起部312配置在远离侧壁315的一侧。
在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其中一个内壳构成部件31的突起部312嵌入另一个内壳构成部件31的孔部313,且该另一个内壳构成部件31的突起部312嵌入该一个内壳构成部件31的孔部313。
而且,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形成有凹部314,该凹部314用于收容夹具110的臂部120。凹部314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对称状。
在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组装的状态下,由一对凹部314的对置间隔构成第一收容区域32的一部分即收容臂部120的部分。
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在与凹部314的基端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环保持凹部317,该环保持凹部317以嵌合状态保持夹具110的紧固环150。
如图2所示,环保持凹部317形成为半筒状(例如半圆筒状),且比凹部314的底面更凹陷。环保持凹部317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凹部314的中央部的基端侧。
如图2所示,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上还形成有与环保持凹部317的基端侧相邻的倾斜面318。倾斜面318以朝向基端侧变高的方式倾斜。
倾斜面318的下端与环保持凹部317的后端交叉,且倾斜面318延伸至比凹部314的底面高的位置。
而且,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与倾斜面318的基端侧相邻的卡止部收容凹部319。卡止部收容凹部319形成为半筒状(例如半方筒状),且配置在比凹部314的底面高的位置。
而且,在板状部311的一个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环保持凹部317、倾斜面318及卡止部收容凹部319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向与侧壁315相同的方向立起(突出)的相邻壁316。相邻壁316以与侧壁315相等的高度立起。相邻壁316的后端面配置在内壳构成部件31的后端位置。
通过相邻壁316的后端面等构成前进限制部322,该前进限制部322选择性限制缩径套筒70与前端连结部50中的缩径套筒70的前进。即,内壳30具有前进限制部322。
而且,在板状部311形成有在前基端方向延伸的一对狭缝320。其中一个狭缝320配置在比环保持凹部317、倾斜面318、卡止部收容凹部319及相邻壁316更靠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狭缝320配置在比环保持凹部317、倾斜面318、卡止部收容凹部319及相邻壁316更靠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一对狭缝320的前端例如位于凹部314的前端附近,狭缝320的后端到达内壳构成部件31的后端。从而,一对狭缝320朝向后方开放。
通过在板状部311形成这样的一对狭缝320,在板状部311中,被一对狭缝320夹着的部分构成可动片321,该可动片321因板状部311弹性变形而能够在板状部311的厚度方向位移。
而且,可动片321包括环保持凹部317、倾斜面318、卡止部收容凹部319及相邻壁316。
另外,在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相邻壁316与另一方的板状部311在厚度方向上重合。因此,在可动片321上形成有用于避免与另一方的相邻壁316的前端部干涉的缺口形状部323。
如图1及图4所示,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为长条状且俯视时呈矩形状的平板状的板状部411。
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以板状部411的一个面彼此相互对置的方式被相互组装而构成外壳40。
在板状部411的一个面的前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内壳30的凹部424。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组装的状态下,由一对凹部424的对置间隔构成第二收容区域42。
外壳40具有与凹部424的前侧相邻配置的前端壁421和分别与宽度方向上的凹部424的两侧相邻配置的一对侧壁422。前端壁421在宽度方向延伸,而且一对侧壁422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前端壁421及侧壁422分别从板状部411的一个面立起。
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组装的状态下,前端壁421的顶面彼此抵接。
在前端壁421的顶面形成有朝向另一方的前端壁421突出的突起部416。在前端壁421的背面侧形成有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组装的状态下由另一方的突起部416嵌入的缺口形状部417。突起部416与缺口形状部41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配置在对称位置。
在板状部411的后端部形成有突起部414与孔部415。突起部414与孔部415在宽度方向彼此配置在对称位置。
突起部414形成为从隆起部423进一步突出的状态,所述隆起部423从板状部411的一面隆起。
孔部415贯穿隆起部423及板状部411的表面与背面,且形成为突起部414能够嵌入的形状。
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突起部414嵌入孔部415直至根部,彼此的隆起部423的对置面(顶面)彼此抵接。
在凹部424的后侧以彼此并排的配置设置有突起部412、孔部429、周围壁425、卡止爪428、导向突起413及孔部427。
在突起部412、孔部429、周围壁425、卡止爪428、导向突起413及孔部427中,突起部412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侧,且从板状部411的一面比侧壁422的顶面突出得更高。孔部427贯穿板状部411。突起部412与孔部42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配置在对称位置。
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突起部412嵌入孔部427。
导向突起413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孔部427相邻的位置,且从板状部411的一个面向与突起部412相同方向突出。在将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时,导向突起413朝向孔部427引导突起部412。
卡止爪428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比导向突起413更靠中心的位置,且从板状部411的一个面向与突起部412相同方向突出,且前端弯曲成钩爪状。
孔部429贯穿板状部411。孔部429与卡止爪428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配置在对称位置。
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卡止爪428嵌入孔部429而被卡止。
周围壁425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且包围插通孔43的前端开口。周围壁425形成为比凹部424更高。周围壁425的前面平坦地形成,且朝向前方。
在外壳构成部件41中,配置有突起部412、孔部429、周围壁425、卡止爪428、导向突起413及孔部427的部位与后端部的配置有一对隆起部423的部位之间的部位,形成为比隆起部423更低的低台。
在该低台部位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中间突起部426。中间突起部426的顶面的高度位置与隆起部423的顶面的高度位置相等,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一对中间突起部426的顶面彼此抵接。
另外,在板状部411,例如在后述的插通孔构成槽418的两侧位置分别各形成有一个中间突起部426。
在板状部411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宽度变宽且俯视时呈V字形的缺口形状部420。
在板状部411的一个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从缺口形状部420的前端部直至周围壁425的前端的直线状的插通孔构成槽418。
插通孔构成槽418在轴向延伸。插通孔构成槽418形成为半筒状,在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一对插通孔构成槽418彼此对置配置而配合,由此形成圆管状插通孔43(参考图5、图7A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直线状插通孔43,但插通孔43也可以弯曲。
插通孔构成槽418包括占插通孔构成槽418的长度方向上的大部分的槽主体418a、和位于槽主体418a的前侧且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比槽主体418a更宽的宽部418b。
槽主体418a的内径(即插通孔43的内径)被设定为比护套10的外径略大的程度,将护套10插入插通孔43时,护套10沿插通孔43的周壁向前方被引导。
在插通孔构成槽418的前端部形成有止动构成部419,该止动构成部419构成限制护套10的前进的止动部44(参考图5、图7A等)。
夹具盒200的内壳构成部件31及外壳构成部件41分别如上构成。
而且,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以在彼此之间形成的第一收容区域32收容有夹具110的状态被相互组装而构成内壳30(参考图5、图7A等)。
而且,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以在彼此之间形成的第二收容区域42收容有内壳30的状态被相互组合而构成外壳40。
如此,构成在内部保持有夹具110的夹具盒200(参考图4、图5、图7A等)。
在此,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的突起部312与孔部313相互嵌合。即,内壳30通过对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进行组合而构成,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并且,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中,突起部416与缺口形状部417相互嵌合,突起部414与孔部415相互嵌合,突起部412与孔部427相互嵌合,卡止爪428与孔部429相互嵌合。
即,外壳40通过对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进行组合而构成,一对外壳构成部件41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内壳30的尺寸被设定为比第二收容区域42的内部尺寸略小的程度,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内能够向前后移动。更详细而言,一对侧壁315的外表面被外壳构成部件41的侧壁422的内表面引导,内壳30相对于外壳40向前后滑动。
并且,紧固环150被一对内壳构成部件31的可动片321夹持。更详细而言,紧固环150与一对环保持凹部317嵌合,紧固环150的后端被一对倾斜面318限制向后方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由一对可动片321构成一对环夹持部。
接着,利用图7A、图7B至图10A、图10B、图10C的各图,对用于将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夹具110的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A及图7B所示,将处置器具主体90的护套10插入夹具盒200的外壳40的插通孔43直至护套10的前端与止动部44碰撞为止。
接着,如图8A及图8B所示,通过压入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与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前端侧突出而进入第二收容区域42中的内壳30与插通孔43之间的区域,同时扩径部72弹性扩径。
另外,缩径套筒70在扩径部72的前端与前进限制部322碰撞的阶段被进一步限制前进,随后,缩径套筒70与前端连结部50中的前端连结部50选择性前进。
接着,如图8C所示,通过进一步压入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缩径套筒70前进而从缩径套筒70向前端侧突出,成为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的连结状态。另外,内壳30能够相对于外壳40向前后滑动,因此压入操作线20时内壳30可相对于外壳40前进,但内壳30的前进在第二收容区域42的前端位置被限制。
接着,如图9A及图9B所示,若牵引操作线20,则成为夹具110的基端部略微被拉入缩径套筒70内的状态,并且内壳30与夹具110向护套10靠近。
此时,通过紧固环150向后方按压倾斜面318而内壳30后退,缩径套筒70被内壳30的前进限制部322向后方按压而后退。
并且,夹具110的一对臂部120一边闭合少许一边被拉入紧固环150内,但不会导致结扎。
如图9B至图10A所示,缩径套筒70后退直至扩径部72与周围壁425抵接,之后,扩径部72一边缩径一边进入护套10。
此时,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内相对于外壳40后退,内壳30向后方按压缩径套筒70而扩径部72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插通孔43。
在此,通过紧固环150闭合一对臂部120并结扎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例如为30N以上且50N以下左右,相对于此,使夹具110从内壳30向后方脱离时所需要的力F1的大小例如为10N左右。力F1为使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向后方脱离时所需要的力。
因此,通过以力F1以上的力牵引操作线20,夹具110被前端连结部50牵拉而从内壳30脱离并后退,但不会导致结扎(参考图10B)。
在此,将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第二收容区域42拉入护套10时所需要的力F2的大小例如为2N以上且3N以下左右。
并且,将使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相对于外壳40后退时所需要的力F3设为比力F2充分小。
即,夹具盒200被构成为通过在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夹具110被前端连结部50牵拉而从内壳30脱离并后退。而且,使夹具110从内壳30脱离时所需要的力F1、将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第二收容区域42拉入护套10时所需要的力F2、及使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相对于外壳40后退时所需要的力F3满足F1>F2>F3。
从而,操作线20经由紧固环150牵引内壳30而能够使内壳30后退,并且将扩径部72拉入护套10。
如上所述,为了完全结扎(最终收紧)夹具110而需要30N以上且50N以下左右的力,因此在成为最终收紧之前,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缩径而收容于护套10。而且,在成为最终缩紧之前,紧固环150与夹具110收容于护套10(图10B)。
然后,从夹具盒200拔出护套10(图10C)。
如上,结束对处置器具主体90的夹具110的填装。
在此,在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时,在扩径部72被拉入护套10之前,夹具110的卡止部130及前端连结部50收纳于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的内部(参考图9A)。从而,能够边维持连结状态边将扩径部72拉入护套10。
更详细而言,夹具110具备一并插入有多个臂部120的紧固环150,且被构成为通过紧固环150相对于臂部120向臂部120的前端侧移动而多个臂部120的前端为成为彼此闭合的状态。
内壳30具有夹持紧固环150的环夹持部(例如可动片321),且被构成为通过在连结状态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环夹持部弹性变形而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脱离。
而且,力F1为使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
在此,使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是指使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诸多力的合力。
构成上述合力的力中包括使紧固环150从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该力为通过向基端侧牵引紧固环150,该紧固环150例如一边将一对可动片321的对置间隔推开,一边相对于一对可动片321摩擦性滑动,从而向基端侧移动而所需要的力。
而且,上述合力中还包括使夹具110从第一收容区域32向基端侧脱离时所需要的力。即,夹具110的臂部120具有自扩展力,由此夹具110从第一收容区域32向后方脱离时,在臂部120与内壳30中的第一收容区域32的内壁面之间产生因该自扩展力而引起的摩擦阻力(阻力)。因此,该阻力也包含于上述合力。
除了这些以外,上述合力中还包括因各部的摩擦等引起的力。
更详细而言,环夹持部具有:环保持凹部317,在嵌合状态下保持紧固环150;以及倾斜面318,与环保持凹部317的基端侧相邻,且朝向基端侧而向环夹持部的对置间隔缩小的方向倾斜。
更详细而言,内壳30具有内壳主体(例如内壳构成部件31中的除了可动片321以外的部分)和环夹持部,环夹持部包括由内壳主体以悬臂方式支撑的可动片321(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片321本身为环夹持部)。
而且,在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时,可动片321向环夹持部(即可动片321)的对置间隔扩大的方向弹性位移,由此紧固环150从内壳30脱离。即,一对可动片321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分别弹性变形,由此紧固环150从内壳30脱离。
在此,如图5所示,在可动片321中,与外壳40的内表面对置的外表面324在朝向基端侧地从外壳40的内表面分离的方向倾斜。由此,在外表面324与外壳40的内表面之间确保有用于使一对可动片321在彼此的对置间隔扩大的方向弹性位移的空间。
接着,对使夹具110闭合直至进而使夹具110从前端连结部50脱离为止的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0C所示在夹具110被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下,经由内窥镜的钳孔而使护套10侵入体腔内。若护套10的远位侧端部到达需要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的附近,则向远位侧推出操作线20。由此,夹具110及紧固环150从护套10的前端突出,且夹具110通过自扩展力而自然地扩展至最大开口宽度。
此时,缩径套筒70中的至少扩径部72和缩径台阶部74比护套10的远位开口突出,且扩径变形成自然状态的直径。接着,对于应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调整夹具110的位置及方向。
若使处置器具主体90(参考图1)进行扭矩旋转,则操作线20及前端连结部50联动进行扭矩旋转。而且,前端连结部50向卡止部130传递扭矩,因此夹具110的臂部120也进行扭矩旋转。由此,能够针对生物体组织的结扎部位,使臂部120的打开方向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在确定夹具110的位置及方向之后,在将夹具110的前端压靠到结扎部位的状态下,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紧固环150与缩径台阶部74的内侧面抵接的同时嵌合于扩径部72的内侧,且相对于缩径套筒70及护套10的后退移动被限制。并且,由于紧固环150与扩径部72嵌合,因此即时扩径部72被施加外力,缩径变形也得以抑制,而且,即使以较大的力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也能抑制扩径部72被拉入护套10内的情况。
操作线20和缩径套筒70通过伸缩部80而连结。因此,即使在缩径套筒70针对夹具装置100向近位侧的相对移动被控制之后,也能够通过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而伸缩部80伸展,且在护套10内进一步向近位侧拉入前端连结部50。
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臂部120闭合(参考图11A及图11B)从而把持生物体组织。另外,还能够通过在臂部120闭合的中途中断拉入,并再次压入操作线20,使臂部120再次扩展。而且,若在确认了最佳结扎之后,进一步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则紧固环150嵌合于设置在臂部120的窄部123,从而夹具110被锁定。由此,夹具110呈闭合状态。
在臂部120闭合而把持生物体组织时,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收容在缩径套筒70的内部。从该状态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突起部140从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向基端侧突出而能够向外大幅变形。在此,突起部140大幅变形是指至少直至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为止,突起部140变形为大的直径。
因此,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时,通过与使滑块94后退的动作连续,且进一步使滑块94后退,由此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由此,夹具110从操作线20分离,且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的状态下留置于体腔内。
通过以上,完成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夹具110,并使夹具110闭合,进而使前端连结部50从夹具110脱离为止的一系列的操作。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操作,能够用多个夹具11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
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不同,一系列的操作中不包括回收并拆卸断裂的连结部件的工作,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根据如上实施方式,在插通孔43中插入有处置器具主体90的状态下,通过向前方压入操作线20,由此前端连结部50与套筒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前端侧突出,从而进入第二收容区域42中的内壳30与插通孔43之间的区域,同时扩径部72弹性扩径。
而且,通过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套筒前进而从套筒向前端侧突出,且成为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的连结状态。
并且,通过在连结状态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内壳30在第二收容区域42内相对于外壳40后退,内壳30向后方按压套筒,从而扩径部72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护套10。
因此,能够轻松且可靠地将夹具110安装于处置器具主体90,所述夹具110为能够轻松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还包括各种变形、改良等的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且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夹具110的基端的爪状卡止部130收容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与该示例相反地,可以通过形成为爪状的前端连结部50以包围夹具110的基端的卡止部130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
另外,本发明的夹具盒200的各构成要件无需各自独立存在。容许多个构成要件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一个构成要件由多个部件形成、某一构成要件为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某一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上述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技术构思。
(1)一种夹具盒,其用于将夹具连结至长条状的处置器具主体,其中,
所述夹具具备夹具主体,所述夹具主体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及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所述处置器具主体具有:长条状的护套;操作线,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通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筒状的套筒,能够收纳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以及,传递部,从所述操作线向所述套筒传递前进力及后退力,
所述套筒具有: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以及设置在比所述扩径部更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所述扩径部高的筒状的套筒主体;
该夹具盒具备:
内壳,具有收容所述夹具的第一收容区域;以及
外壳,具有供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通的长条状的插通孔、和与所述插通孔的前端连通且以能够使所述内壳向前端侧及基端侧移动的方式收容所述内壳的第二收容区域;
在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入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由此,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套筒的所述扩径部从所述护套向前端侧突出,从而进入所述第二收容区域中的所述内壳与所述插通孔之间的区域,而且所述扩径部弹性地扩径,
通过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所述前端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套筒前进,由此从所述套筒向前端侧突出,成为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的连结状态,
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收容区域内相对于所述外壳后退,所述内壳向后方按压所述套筒,由此,所述扩径部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所述护套内。
(2)根据(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夹具被所述前端连结部牵拉而从所述内壳脱离并后退,
使所述夹具从所述内壳脱离时所需要的力F1、
将所述套筒的所述扩径部从所述第二收容区域拉入所述护套时所需要的力F2、以及
使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收容区域相对于所述外壳后退时所需要的力F3满足如下:
F1>F2>F3。
(3)根据(2)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夹具为还具备一并插入有多个所述臂部的紧固环,所述紧固环相对于所述臂部向所述臂部的前端侧移动,由此多个所述臂部的前端呈彼此闭合的状态,
所述内壳具有夹持所述紧固环的环夹持部,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环夹持部弹性变形而所述紧固环从所述环夹持部脱离,
所述力F1为使所述紧固环从所述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
(4)根据(3)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环夹持部具有:环保持凹部,在嵌合状态下保持所述紧固环;以及倾斜面,与所述环保持凹部的基端侧相邻,并且,朝向基端侧向所述环夹持部的对置间隔缩小的方向倾斜。
(5)根据(3)或(4)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内壳具有:
内壳主体,以及
所述环夹持部;
所述环夹持部包括被所述内壳主体以悬臂方式支承的可动片,
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时,所述可动片向所述环夹持部的对置间隔扩大的方向弹性地位移,由此所述紧固环从所述内壳脱离。
(6)根据(5)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可动片的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置的外表面朝向基端侧并向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表面离开的方向倾斜。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内壳具有前进限制部,所述前进限制部选择性限制所述套筒与所述前端连结部中的所述套筒的前进。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组合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内壳构成部件而构成所述内壳,
所述一对内壳构成部件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组合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外壳构成部件而构成所述外壳,
所述一对外壳构成部件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时,在所述扩径部被拉入所述护套之前,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及所述前端连结部收纳于所述套筒的所述套筒主体的内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夹具安装于内窥镜主体,所述夹具为能够容易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护套
20-操作线
30-内壳
31-内壳构成部件
32-第一收容区域
311-板状部
312-突起部
313-孔部
314-凹部
315-侧壁
316-相邻壁
317-环保持凹部
318-倾斜面
319-卡止部收容凹部
320-狭缝
321-可动片
322-前进限制部
323-缺口形状部
324-外表面
40-外壳
41-外壳构成部件
42-第二收容区域
43-插通孔
44-止动部
411-板状部
412-突起部
413-导向突起
414-突起部
415-孔部
416-突起部
417-缺口形状部
418-插通孔构成槽
418a-槽主体
418b-宽部
419-止动构成部
420-缺口形状部
421-前端壁
422-侧壁
423-隆起部
424-凹部
425-周围壁
426-中间突起部
427-孔部
428-卡止爪
429-孔部
50-前端连结部
51-狭窄部
52-第一倾斜面
54-第二倾斜面
56-支柱部
60-中心环部
70-缩径套筒(套筒)
72-扩径部
74-缩径台阶部
76-套筒主体
80-伸缩部(传递部)
82-固定部
84-非固定部
90-处置器具主体
92-指钩环
94-滑块
96-主体轴
100-内窥镜用夹具装置
110-夹具
110a-夹具主体
120-臂部
121-宽部
122-基端部
123-窄部
124-臂主体部
125-增强部
126-爪部
130-卡止部
132-空间
134-容纳部
136-基部
137-凹部
138-端缘
139-底部
140-突起部
142-突片部
150-紧固环
200-夹具盒
Claims (10)
1.一种夹具盒,其用于将夹具连结至长条状的处置器具主体,其中,
所述夹具具备夹具主体,所述夹具主体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及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所述处置器具主体具有:
长条状的护套,
操作线,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通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
筒状的套筒,能够收纳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以及,
传递部,从所述操作线向所述套筒传递前进力及后退力;
所述套筒具有: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以及设置在比所述扩径部更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所述扩径部高的筒状的套筒主体;
该夹具盒具备:
内壳,具有收容臂部打开状态下的所述夹具的第一收容区域;以及
外壳,具有供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通的长条状的插通孔、和与所述插通孔的前端连通且以能够使收容有臂部打开状态下的所述夹具的所述内壳向前端侧及基端侧移动的方式收容所述内壳的第二收容区域;
在所述处置器具主体插入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由此,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套筒的所述扩径部从所述护套向前端侧突出,从而进入所述第二收容区域中的所述内壳与所述插通孔之间的区域,而且所述扩径部弹性地扩径,
通过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所述操作线,所述前端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套筒前进,由此从所述套筒向前端侧突出,成为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的连结状态,
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收容区域内相对于所述外壳后退,所述内壳向后方按压所述套筒,由此,所述扩径部一边缩径一边被拉入所述护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夹具被所述前端连结部牵拉而从所述内壳脱离并后退,
使所述夹具从所述内壳脱离时所需要的力F1、
将所述套筒的所述扩径部从所述第二收容区域拉入所述护套时所需要的力F2、以及
使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收容区域相对于所述外壳后退时所需要的力F3满足如下关系:
F1>F2>F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夹具还具备一并插入有多个所述臂部的紧固环,所述紧固环相对于所述臂部向所述臂部的前端侧移动,由此多个所述臂部的前端呈彼此闭合的状态,
所述内壳具有夹持所述紧固环的环夹持部,通过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环夹持部弹性变形而所述紧固环从所述环夹持部脱离,
所述力F1为使所述紧固环从所述环夹持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环夹持部具有:
环保持凹部,在嵌合状态下保持所述紧固环;以及
倾斜面,与所述环保持凹部的基端侧相邻,并且,朝向基端侧并向所述环夹持部的对置间隔缩小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内壳具有:
内壳主体,以及
所述环夹持部;
所述环夹持部包括被所述内壳主体以悬臂方式支承的可动片,
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时,所述可动片向所述环夹持部的对置间隔扩大的方向弹性地位移,由此所述紧固环从所述内壳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可动片的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对置的外表面朝向基端侧并向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表面离开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内壳具有前进限制部,所述前进限制部选择性限制所述套筒与所述前端连结部中的所述套筒的前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组合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内壳构成部件而构成所述内壳,
所述一对内壳构成部件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通过组合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外壳构成部件而构成所述外壳,
所述一对外壳构成部件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向基端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时,在所述扩径部被拉入所述护套之前,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及所述前端连结部收纳于所述套筒的所述套筒主体的内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2278A JP6274233B2 (ja) | 2016-02-23 | 2016-02-23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
JP2016-032278 | 2016-02-23 | ||
PCT/JP2017/006792 WO2017146138A1 (ja) | 2016-02-23 | 2017-02-23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97428A CN108697428A (zh) | 2018-10-23 |
CN108697428B true CN108697428B (zh) | 2021-07-23 |
Family
ID=59685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244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97428B (zh) | 2016-02-23 | 2017-02-23 | 夹具盒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92794B2 (zh) |
EP (1) | EP3420975B1 (zh) |
JP (1) | JP6274233B2 (zh) |
KR (1) | KR101975732B1 (zh) |
CN (1) | CN108697428B (zh) |
WO (1) | WO20171461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65502B2 (en) | 2008-08-25 | 2013-06-18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
US9358015B2 (en) | 2008-08-29 | 2016-06-07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wedge plate |
US8267944B2 (en) | 2008-08-29 | 2012-09-18 |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lock out |
US9186136B2 (en) | 2009-12-09 | 2015-11-17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8403945B2 (en) | 2010-02-25 | 2013-03-26 | Covidien Lp | Articulating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8968337B2 (en) | 2010-07-28 | 2015-03-03 | Covidien Lp | Articulating clip applier |
US20130131697A1 (en) | 2011-11-21 | 2013-05-23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9364216B2 (en) | 2011-12-29 | 2016-06-14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integrated clip counter |
US9408610B2 (en) | 2012-05-04 | 2016-08-09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dissector |
US9532787B2 (en) | 2012-05-31 | 2017-01-03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clip applier |
US9113892B2 (en) | 2013-01-08 | 2015-08-25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9775624B2 (en) | 2013-08-27 | 2017-10-03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9931124B2 (en) | 2015-01-07 | 2018-04-03 | Covidien Lp | Reposable clip applier |
US10368876B2 (en) | 2015-01-15 | 2019-08-06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292712B2 (en) | 2015-01-28 | 2019-05-21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with integrated cutter |
US10159491B2 (en) | 2015-03-10 | 2018-12-25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EP3359061B1 (en) | 2015-10-10 | 2020-06-10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AU2015413639A1 (en) | 2015-11-03 | 2018-04-05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JP6678741B2 (ja) | 2015-11-10 | 2020-04-08 | コヴィディエン リミテッド 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 内視鏡部分使い捨て外科用クリップアプライア |
US10390831B2 (en) | 2015-11-10 | 2019-08-27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702280B2 (en) | 2015-11-10 | 2020-07-07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EP3402417A4 (en) | 2016-01-11 | 2019-12-04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STABLE SURGICAL STAPLER APPLICATOR |
AU2016388454A1 (en) | 2016-01-18 | 2018-07-19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CA2958160A1 (en) | 2016-02-24 | 2017-08-24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806464B2 (en) | 2016-08-11 | 2020-10-20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and clip applying systems |
US10660651B2 (en) | 2016-10-31 | 2020-05-26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639044B2 (en) | 2016-10-31 | 2020-05-05 | Covidien Lp | Ligation clip module and clip applier |
EP3603536A4 (en) * | 2017-05-04 | 2020-07-29 | Hangzhou AGS MedTech Co., Ltd. | LOWER PART DESIGN INSTRUMENT, LOWER PART DESIGNER, DELIVERY DEVICE AND ASSEMBLY CONTAINER |
US10932790B2 (en) | 2017-08-08 | 2021-03-02 | Covidien Lp | Geared actuation mechanism and surgical clip applier including the same |
US10863992B2 (en) | 2017-08-08 | 2020-12-15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786262B2 (en) | 2017-08-09 | 2020-09-29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786263B2 (en) | 2017-08-15 | 2020-09-29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835341B2 (en) | 2017-09-12 | 2020-11-17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and handle assemblies for use therewith |
US11116513B2 (en) * | 2017-11-03 | 2021-09-14 | Covidien Lp | Modular surgical clip cartridge |
US11376015B2 (en) | 2017-11-03 | 2022-07-05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and handle assemblies for use therewith |
US10945734B2 (en) | 2017-11-03 | 2021-03-16 | Covidien Lp | Rotation knob assemblies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same |
US10849630B2 (en) | 2017-12-13 | 2020-12-01 | Covidien Lp | Reposable multi-fir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743887B2 (en) | 2017-12-13 | 2020-08-18 | Covidien Lp | Reposable multi-fire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1051827B2 (en) | 2018-01-16 | 2021-07-06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handle assemblies for use therewith |
US10993721B2 (en) | 2018-04-25 | 2021-05-04 | Covidien Lp | Surgical clip applier |
US10786273B2 (en) | 2018-07-13 | 2020-09-29 | Covidien Lp | Rotation knob assemblies for handle assemblies |
US11259887B2 (en) | 2018-08-10 | 2022-03-01 | Covidien Lp |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handle assemblies |
US11278267B2 (en) | 2018-08-13 | 2022-03-22 | Covidien Lp | Latch assemblies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same |
US11253267B2 (en) | 2018-08-13 | 2022-02-22 | Covidien Lp | Friction reduction mechanisms for handle assemblies |
US11033256B2 (en) | 2018-08-13 | 2021-06-15 | Covidien Lp | Linkage assembly for reusable surgical handle assemblies |
US11051828B2 (en) | 2018-08-13 | 2021-07-06 | Covidien Lp | Rotation knob assemblies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same |
US11147566B2 (en) | 2018-10-01 | 2021-10-19 | Covidien Lp | Endoscopic surgical clip applier |
JP7175327B2 (ja) * | 2018-10-24 | 2022-11-1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処置具 |
WO2020121394A1 (ja) * | 2018-12-11 | 2020-06-1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医療機器 |
WO2020121401A1 (ja) * | 2018-12-11 | 2020-06-1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クリップシステムおよび係合方法 |
EP3919006A4 (en) * | 2019-01-30 | 2022-09-07 | Olympus Corporation | CLIP CARTRIDGE, MEDICAL INSTRUMENT AND ATTACHMENT METHOD FOR MEDICAL INSTRUMENT |
US20220096089A1 (en) * | 2019-02-01 | 2022-03-31 | Taewoong Medical Co., Ltd. | Cartridge, and treatment device for endoscope comprising same |
US11524398B2 (en) | 2019-03-19 | 2022-12-13 | Covidien Lp | Gear drive mechanisms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 |
US11779340B2 (en) | 2020-01-02 | 2023-10-10 | Covidien Lp | Ligation clip loading device |
US11723669B2 (en) | 2020-01-08 | 2023-08-15 | Covidien Lp | Clip applier with clip cartridge interface |
WO2021171407A1 (ja) * | 2020-02-26 | 2021-09-0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
US12114866B2 (en) | 2020-03-26 | 2024-10-15 | Covidien Lp | Interoperative clip loading device |
JP7548810B2 (ja) | 2020-12-23 | 2024-09-10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クリップと線状物の連結方法 |
JP7569681B2 (ja) | 2020-12-25 | 2024-10-18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7557361B2 (ja) | 2020-12-25 | 2024-09-27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21485A (ja) * | 2002-10-01 | 2004-04-22 | Olympus Corp |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
JP2009273677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クリッ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55013B1 (en) | 2002-08-21 | 2021-12-08 | Olympus Corporation | Clip unit case for ligating device for biological tissue |
CN100475165C (zh) | 2004-12-07 | 2009-04-08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用于内窥镜的处理装置系统和包括处理装置的壳 |
JP4758173B2 (ja) * | 2004-12-24 | 2011-08-2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結紮装置 |
CN101087564B (zh) * | 2004-12-24 | 2010-06-02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结扎装置 |
JP4591433B2 (ja) * | 2006-10-11 | 2010-12-01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クリップ装置 |
JP5004176B2 (ja) * | 2007-07-02 | 2012-08-22 | 有限会社リバー精工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取付具 |
JP5246393B2 (ja) * | 2007-11-28 | 2013-07-24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体外回収部品離脱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両用カートリッジ |
EP2335610A3 (en) * | 2008-03-06 | 2011-12-21 | Fujifilm Corporation | Magazine type clipping device |
JP5519656B2 (ja) * | 2008-06-19 | 2014-06-11 |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サイムド,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止血クリッピング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
US8398041B2 (en) * | 2009-07-30 | 2013-03-19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Mounting bracket and wall mountable material dispensing system |
JP3159939U (ja) * | 2010-03-26 | 2010-06-03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医療用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5588711B2 (ja) | 2010-03-30 | 2014-09-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結紮装置 |
US20110312851A1 (en) * | 2010-06-17 | 2011-12-22 | Geneasys Pty Ltd | Device for high density spotting of oligonucleotides |
EP2603150B1 (en) * | 2010-08-10 | 2016-05-04 |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 Clip devices and methods of delivery and deployment |
WO2013067662A1 (zh) * | 2011-11-11 | 2013-05-16 | Zhu Jian | 一种夹持或结扎装置 |
CN102727276B (zh) * | 2012-07-05 | 2014-04-23 | 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 一种组织止血夹持装置 |
WO2014013860A1 (ja) * | 2012-07-20 | 2014-01-23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止血クリップ |
JP2015043858A (ja) * | 2013-08-28 | 2015-03-12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クリップ装置 |
JP6284009B2 (ja) * | 2014-02-10 | 2018-02-28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およびクリップ |
JP6244975B2 (ja) * | 2014-02-25 | 2017-12-13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 |
WO2015151629A1 (ja) * | 2014-03-31 | 2015-10-08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処置具 |
US10335159B2 (en) * | 2015-07-20 | 2019-07-02 |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 Reloadable mechanical device for ligating living tissue and achieving hemostasis |
-
2016
- 2016-02-23 JP JP2016032278A patent/JP62742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2-23 KR KR1020187024219A patent/KR10197573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2-23 CN CN201780012449.1A patent/CN10869742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3 EP EP17756576.9A patent/EP3420975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2-23 US US16/078,449 patent/US1049279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3 WO PCT/JP2017/006792 patent/WO20171461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21485A (ja) * | 2002-10-01 | 2004-04-22 | Olympus Corp |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
JP2009273677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クリッ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20975B1 (en) | 2020-05-13 |
KR20180098682A (ko) | 2018-09-04 |
EP3420975A4 (en) | 2019-03-27 |
KR101975732B1 (ko) | 2019-05-07 |
EP3420975A1 (en) | 2019-01-02 |
JP6274233B2 (ja) | 2018-02-07 |
WO2017146138A1 (ja) | 2017-08-31 |
US10492794B2 (en) | 2019-12-03 |
US20190046205A1 (en) | 2019-02-14 |
CN108697428A (zh) | 2018-10-23 |
JP2017148182A (ja) | 2017-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97428B (zh) | 夹具盒 | |
WO2016157565A1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 | |
JP5486983B2 (ja) | 結紮装置 | |
JP6084347B1 (ja) | 内視鏡用処置具 | |
JP6284009B2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およびクリップ | |
WO2016185965A1 (ja) | クリップ装置 | |
WO2012039163A1 (ja) | 結紮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 |
JP6402671B2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 |
JP6244975B2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 | |
WO2020136906A1 (ja) | 結紮装置および係合方法 | |
JP6447315B2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 | |
JP4591433B2 (ja) | クリップ装置 | |
JP7303217B2 (ja) | 結紮装置、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タ | |
JPWO2018011855A1 (ja) | 内視鏡用処置具 | |
JP6447316B2 (ja) | クリップおよび内視鏡用処置具 | |
JP2024128558A (ja)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 |
JP2024128559A (ja) |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 |
JP6632930B2 (ja) | 結紮装置用クリップユニット及び該クリップユニットの係合方法 | |
JP7183854B2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 |
JP5433540B2 (ja) | 結紮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 |
JP2022077827A (ja)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 |
JP2024138999A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及び、クリップセット | |
JP2022106471A (ja) |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