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8567B -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8567B
CN108688567B CN201810219739.XA CN201810219739A CN108688567B CN 108688567 B CN108688567 B CN 108688567B CN 201810219739 A CN201810219739 A CN 201810219739A CN 108688567 B CN108688567 B CN 108688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viewing device
hollow portion
worm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197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8567A (zh
Inventor
市川宪治
本宫正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88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8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retracting the mirror arrangements to a non-use position alongside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2Toothed members; Worms for transmissions with crossing shafts, especially worms, worm-gears
    • F16H55/24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于供线束贯穿的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和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轴(24)将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15)支承成能够相对于车身沿绕预定的旋转轴线(18)的方向旋转,以使该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15)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位。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15)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轴(24)具有沿着轴(24)的轴向延伸的空心部(31)。空心部(31)在该空心部的两端部或该两端部的附近开口。空心部(31)在与轴(24)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多边形或大致多边形的截面形状。

Description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的构造,该轴将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支承成能够旋转,以使该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位。另外,本发明涉及具有本发明的轴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门后视镜等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具有如下那样的构造。在车身侧竖立设置有轴。搭载有镜、照相机等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轴。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利用该旋转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位。轴具有沿着其轴向贯通的空心部。在空心部贯穿有将驱动电力等从车身侧向电动收纳装置、电动式镜面角度调整装置等供给的线束。以往的轴的空心部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在与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例如车门后视镜中,转向灯等照明类、照相机等搭载于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数量逐渐增加,与此相伴,线束的电线根数增加。因此,线束的束直径、线束端部的连接器大形化,难以使线束贯穿轴空心部。也想到增粗轴而增大轴空心部的直径来使线束易于贯穿。不过,若增粗轴,则产生嵌套于轴的外周的齿轮、离合器、螺旋弹簧等也大径化、电动收纳单元大型化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所述以往的技术中的问题点,提供一种抑制轴的大径化、同时易于使线束贯穿的轴。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该轴的电动收纳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用于将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支承成能够相对于车身沿绕预定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旋转,以使该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位,所述轴具有沿着该轴的轴向延伸的空心部,所述空心部在该空心部的两端部或该两端部的附近开口,所述空心部在与所述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多边形或大致多边形的截面形状。据此,通过将空心部的截面设为多边形,与该空心部的截面是内切于该多边形的大小的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空心部的截面积。其结果,线束易于贯穿空心部。此外,通过将空心部的截面设为多边形,在该多边形的顶点位置处轴成为薄壁。不过,成为薄壁的部分是轴的周向的一部分,因此,不使轴的刚性大幅度地降低。顺带说下,在将空心部的截面设为与该多边形外接的大小的圆形的情况下,轴在整周上成为薄壁,轴的刚性大幅度地降低。
在本发明中,所述多边形的边数能够设为例如4以上且10以下。据此,不会使轴的薄壁部分与厚壁部分之差极端变大,另外,也不会使轴的薄壁部位极端增加。另外,在多边形的角数设为4或8的情况下,截面呈矩形的连接器易于贯穿空心部。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轴竖立设置于车身侧。在该情况下,能够设为,在所述轴的外周嵌套有离合器机构的离合片,该离合器机构容许所述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在外力作用下沿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旋转,所述轴的外周面具有止转凸部,该止转凸部与所述离合片沿着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嵌合而一边禁止该离合片沿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旋转、一边容许该离合片沿该轴的轴向移动,所述止转凸部配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所述多边形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据此,能够利用止转凸部对由于空心部的截面是多边形而成为薄壁的多边形的顶点位置进行加强,因此,能够抑制由设为多边形导致的轴的刚性的降低。另外,在利用铸造对轴进行成形的情况下,由于凸部的存在,使薄壁部位减少,因此,能够使熔融金属的流动性良好而难以产生铸造不良。在该情况下,能够设为,所述多边形的边数和所述止转凸部的根数设为相同,所述止转凸部配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所述多边形的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据此,能够利用止转凸部对由于空心部的截面是多边形而成为薄壁的多边形的各顶点位置进行加强,能够更抑制由设为多边形导致的轴的刚性的降低。另外,在利用铸造对轴进行成形的情况下,由于该各顶点位置的凸部的存在,使薄壁部位更加减少,因此,能够使熔融金属的流动性更良好而更加难以产生铸造不良。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在所述轴的外周,在所述离合片之上嵌套有螺旋弹簧,在所述轴的顶端部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对将所述螺旋弹簧保持于压缩状态的板进行卡定的板卡定凹凸形状,所述板卡定凹凸形状具有板卡定凹部和板卡定凸部,所述板卡定凸部在所述止转凸部的、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于该止转凸部的、绕该轴的轴线的方向的宽度内。据此,在对轴进行成形之际,不使对止转凸部进行成形的模具部分与板卡定凸部钩挂,能够从轴拔出(即、沿着该轴的轴线的顶端方向拔出)。
本发明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具有本发明的轴,该电动收纳单元具有收纳所述轴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轴的所述空心部同轴地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空心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同等的多边形。据此,通过将壳体的开口设为与轴空心部的截面的多边形相应的多边形,线束易于从壳体的开口贯穿轴空心部。在该情况下,能够设为,在所述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位于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时,所述开口和所述空心部彼此使多边形的顶点的旋转方向位置一致。据此,在将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保持于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的状态下,线束易于从壳体的开口贯穿轴空心部。另外,能够设为,所述开口的入口具有向上方扩大的锥面。据此,开口的入口具有向上方扩大的锥面,因此,作为插入线束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易于插入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图2所示的电动收纳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框架与外板的熔接部位的、熔接前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3B是表示该熔接部位的熔接后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4A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框架单体的俯视图。
图4B是该框架单体的仰视图。
图5A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外板单体的俯视图。
图5B是该外板单体的仰视图。
图6是从上方透过密封盖和外板来观察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7是将密封盖拆卸而从上方观察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A-A向视位置的剖视图。其中,图示了密封盖。
图9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的仰视图。其中,拆卸对框架和外板进行螺钉固定的螺钉来表示。
图10是图9的B-B向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蜗杆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轴的主视图。
图13A是图12的C-C向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13B是图12的D-D向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13C是图12的E-E向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轴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F-F向视位置的剖视图。一并示意性地表示对轴进行铸造的模具的配置的一部分。
图16是图15的J部的放大图。
图17是将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轴的、轴杆部的外周面的凹凸图案展开成该轴杆部的1周的量来表示的展开图。一并表示板的突起的进入路径。
图18是图1的电动收纳单元中的板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将图1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的双头蜗杆的配置进行了各种改变的情况的各齿轮的转速的不同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门后视镜;11、电动驱动机构;12、镜基座;13、车身(右门);14、遮护件;14a、正面开口;14b、开口;15、镜旋转部(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16、电动收纳单元;16a、固定部分;16b、旋转部分;17、凹部;18、镜旋转轴线(轴的轴线);19、安装基座;19a、螺纹孔(或螺纹通孔);20、动力传递机构;21、圆筒部;22、螺钉;23、台阶部;24、轴(旋转支承部);24a、轴基部;24b、轴杆部;25、凹部;26、峰谷反复形状;26a、谷;26b、峰;27、峰谷反复形状;27a、谷;27b、峰;28a、28b、凸部;29、平坦面;30、轴承接面;31、空心部;31a、顶部附近;31b、缩颈部;32、止转凹凸形状;32a、止转凹部;32b、止转凸部;33a、33b、轴承;34、树脂垫圈;35、板卡定凹凸形状;35a、板卡定凹部;35a1、进入路径;35a2、周向移动路径;35a3、保持空间;35b、板卡定凸部;36、框架(壳体);36a、树脂轴(追加固定部位);36b、外壁;36c、爪;37、螺纹通孔;38、内部空间;40、圆筒部;40a、开口;40b、下端面;41、离合器机构;42、顶点;44、第1蜗轮蜗杆副;46、第2蜗轮蜗杆副;50、第2蜗轮;51、高度维持突起;52、第1蜗杆(双头蜗杆;兼用作中间传递机构);52a、52b、两端部;52c、螺纹部;53、高度维持突起;54、轴外套齿轮(第1蜗轮);56、离合面;58、离合片;60、离合面;62、止转凹凸形状;62a、止转凹部;62b、止转凸部;64、螺旋弹簧;66、板;66a、开口;66b、突起;66c、大径部分;67、孔(追加固定部位);67a、孔上部;68、外板(马达保持构件);68a、开口;68b、孔;68c、圆柱部;69、马达主体部;69a、前端面(端面);70、隆起;71、螺纹孔;72、筒部;72a、卡合爪;76、马达;78、马达轴;78a、马达旋转轴;80、第2蜗杆(单头蜗杆;马达侧蜗杆);81、圆柱状空间;82、螺钉;84、隆起;86、螺纹孔;87、上母模;89、左滑动模;90、密封盖(壳体);90a、筒部;90b、箱状部;90c、圆顶部;91、分模位置;92、开口;92a、锥面;95、分模位置;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示的车门后视镜以在本申请人的申请的日本特开2016-190543号、日本特开2016-190545号、日本特开2016-190546号、日本特开2016-190549号、日本特开2016-215800号、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2号、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4号、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5号、国际公开WO2016/158498号、国际公开WO2016/158500、国际公开WO2016/158502、国际公开WO2016/158506以及国际公开WO2016/185881各公报中记载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为基础而构成。因而,对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没有说明的部位,要参照这些公报。
图2将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分解来表示。在图2中以展开位置的姿势表示从背面侧(即、车辆前方侧)观察镜旋转部15(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的状态。另外,在图2中,一起配置于遮护件14的正面开口14a内的镜面调整用致动器和镜板(即、视觉辨认部主体)、安装固定于遮护件14的背面侧的外壳罩等省略图示。该车门后视镜10具备:镜基座12;镜旋转部15;电动收纳单元16,其连接于这些镜基座12与镜旋转部15之间。镜旋转部15具有遮护件14。镜基座12从车身(在该例中,是右车门)13朝向车辆右方突出设置。电动收纳单元16在下部具有固定部分16a,在上部具有旋转部分16b。旋转部分16b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分16a沿绕镜旋转轴线18的方向旋转。电动收纳单元16的旋转部分16b被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遮护件14的背面侧。在旋转部分16b被固定到遮护件14的状态下,通过将3根螺钉22从镜基座12的下表面侧拧入电动收纳单元16的固定部分16a,电动收纳单元16的固定部分16a被固定于镜基座12。由此,包括遮护件14在内的镜旋转部15借助电动收纳单元16以能够沿绕镜旋转轴线18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支承于镜基座12。在遮护件14的背面安装固定有未图示的外壳罩。由此,遮护件14的背面的开口14b被外壳罩封堵。其结果,电动收纳单元16被收纳于由遮护件14和外壳罩包围的空间。镜旋转部15利用电动收纳单元16的电动驱动而旋转,能够择一地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动。另外,若镜旋转部15沿着其旋转方向受到预定值以上的外力,则电动收纳单元16内的离合器机构41分离。若离合器机构41分离,则镜旋转部15在该外力的作用下旋转而能够从收纳位置经由展开位置移动到前方倾倒位置,另外,能够向其相反方向移动。
图1将电动收纳单元16分解成各零部件来表示。轴24构成电动收纳单元16的固定部分16a。也就是说,轴24相当于固定部分16a。轴24由钢的一体成形品(例如铸造品)构成。轴24同轴地具有:轴基部24a,其位于下部,大径且呈圆板状;轴杆部24b,其位于上部,小径且呈筒状。镜旋转轴线18相当于轴24的轴线18。通过利用螺钉22(图2)将轴基部24a的下表面固定于镜基座12,轴24以与镜基座12垂直的方式竖立设置于镜基座12。在轴基部24a的上表面,在其最外周位置构成有峰谷反复形状26,在其内周侧构成有轴承接面30。树脂垫圈34载置于轴承接面30。在轴承接面30的内周侧以接合到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状态构成有高度维持突起51。高度维持突起51在镜旋转部15由于外力从展开位置向前方倾倒位置方向移动之际起到维持框架36相对于轴24的高度的作用。即、在镜旋转部15由于外力从展开位置向前方倾倒位置方向移动之际,高度维持突起51和框架36的高度维持突起53(图4B)以两高度维持突起51、53的顶面彼此滑动抵接的方式来维持框架36相对于轴24的高度。由此,以电动方式使镜旋转部15从前方倾倒位置返回到展开位置。此外,对于高度维持突起51、53的动作,在本申请人提出申请的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4号公报中被详细地说明,因此,要参照该日本实用新型。在图1中,在轴24的轴线上,在轴24的全长上以贯通的方式开设有空心部31。空心部31的轴正交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在轴向的全长的除了顶部附近31a之外的部分形成为正八边形。空心部31的、顶部附近31a处的轴正交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其下的正八边形大致外接的大小的圆形。后述的密封盖90的筒部90a可相对旋转地盖于该形成为圆形的顶部附近31a。在空心部31贯穿有向电动收纳单元16和镜面调整用致动器等供给电源的、未图示的线束(即、电线束)。轴杆部24b的轴正交方向上的外形是圆形。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沿着轴线18,在下侧配置有止转凹凸形状32,在上侧配置有板卡定凹凸形状35。止转凹凸形状32容许离合片58的轴向的移动且禁止离合片58的绕轴线的方向的旋转。止转凹凸形状32是将8组止转凹部32a和止转凸部32b沿着周向交替且各组以等间隔反复排列而构成的。各止转凹部32a和各止转凸部32b沿着轴24的轴向延伸而构成。为了使与止转凹部32a嵌合的离合片58的止转凸部62b进入,止转凹部32a的上端在上方开口。板卡定凹凸形状35将钢等金属制的板66卡定,该板66将螺旋弹簧64限制在压缩状态。板卡定凹凸形状35是将板卡定凹部35a和板卡定凸部35b以适当的图案排列而构成的。
旋转部分16b具有框架36、外板68(即、马达保持构件)、密封盖90等。在旋转部分16b收纳有电动驱动机构11。电动驱动机构11具有马达76和动力传递机构20。框架36、外板68以及密封盖90分别由PA+GF树脂(玻璃纤维强化聚酰胺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框架36的圆筒部40插入有轴杆部24b。由此,框架36可旋转地支承于轴24。在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收纳有将马达76的动力向轴24传递而进行电动收纳/展开动作的动力传递机构20。
对动力传递机构20进行说明。动力传递机构20由两组蜗轮蜗杆副44、46和离合器机构41构成。离合器机构41配置于轴24与第1蜗轮蜗杆副44之间。第2蜗轮蜗杆副46配置于马达76与第1蜗轮蜗杆副44之间。若镜旋转部15沿着镜旋转部15的旋转方向受到较大的外力,则利用两组蜗轮蜗杆副44、46的自锁作用,离合器机构41分离而能够将该外力释放。另外,针对车辆行驶时的振动、风压等较小的外力,利用两组蜗轮蜗杆副44、46的自锁作用,能够将镜旋转部15保持于展开位置。第1蜗轮蜗杆副44由例如钢制的蜗杆52(其是双头蜗杆,并构成第1蜗杆)和例如钢制的轴外套齿轮54(其构成第1蜗轮)构成。蜗杆52的双头蜗杆的导程角设定成第1蜗轮蜗杆副44自锁的、较小的角度。第2蜗轮蜗杆副46由例如合成树脂制的蜗杆80(其是单头蜗杆,并构成第2蜗杆)和例如合成树脂制的蜗轮50(其构成第2蜗轮)构成。蜗杆80的单头蜗杆的导程角设定成第2蜗轮蜗杆副46自锁的、较小的角度。离合器机构41由轴外套齿轮54的离合面56、离合片58的离合面60和止转凹凸形状62(即、止转凹部62a和止转凸部62b)、轴杆部24b的止转凹凸形状32、以及螺旋弹簧64构成。蜗杆52和蜗轮50被同轴地连结而被一体化成无法相对旋转。由此,蜗杆52的轴部自身构成将蜗轮50的旋转向蜗杆52传递的中间传递机构。马达轴78被插入蜗杆80。由此,蜗杆80和马达轴78沿着周向结合,蜗杆80从动于马达轴78而旋转。在从框架36的内部空间向上方突出的轴杆部24b同轴地依次插入有轴外套齿轮54、离合片58以及螺旋弹簧64。螺旋弹簧64被安装固定于轴杆部24b的上端部的板66以压缩状态安装固定保持于轴杆部24b。轴外套齿轮54相对于轴杆部24b旋转自如。相对于此,离合片58的止转凹凸形状62和轴杆部24b的止转凹凸形状32彼此嵌合,因此,离合片58相对于轴杆部24b无法沿绕轴线的方向旋转,仅能够沿着轴向移动。另外,轴外套齿轮54的朝上的离合面56与离合片58的朝下的离合面60利用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而相互啮合。离合片58无法沿绕轴杆部24b的轴线的方向旋转,因此,在离合面56、60啮合着的状态下,轴外套齿轮54也无法沿绕轴杆部24b的轴线的方向旋转。若在该状态下对马达76进行驱动,则蜗杆80从动于马达轴78的旋转而旋转,与蜗杆80啮合了的蜗轮50旋转,一体地组装于蜗轮50的蜗杆52旋转,向与蜗杆52啮合了的轴外套齿轮54传递。此时,轴外套齿轮54无法相对于轴杆部24b沿绕轴线的方向旋转,因此,作为替代,蜗杆52绕轴外套齿轮54旋转。由此,保持有蜗杆52的框架36沿绕轴线18的方向旋转,而实现电动收纳/展开动作。电动收纳/展开动作通过轴基部24a的峰谷反复形状26的峰与框架36的下表面的峰谷反复形状27(图4B)的峰彼此的抵接而被停止。该停止被电检测而马达76的驱动被停止,镜旋转部15停止于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在镜旋转部15停止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即使随着车辆行驶,镜旋转部15振动、受到风压,也由于两组蜗轮蜗杆副44、46的自锁作用,镜旋转部15被保持于展开位置。另外,在镜旋转部15停止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在对镜旋转部15向收纳方向施加了较大的外力(即、冲击力等)时,由于两组蜗轮蜗杆副44、46的自锁作用,蜗杆52无法沿绕蜗杆52的轴线的方向旋转。其结果,克服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而离合面56、60彼此的啮合分离,轴外套齿轮54能够沿绕轴杆部24b的轴线的方向旋转。由此,镜旋转部15由于该外力而向收纳方向旋转,该外力被缓和。另外,在镜旋转部15停止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在对镜旋转部15向前方倾倒方向施加了较大的外力时,也同样地动作。即、克服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而离合面56、60彼此的啮合分离,并且,克服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而峰谷反复形状26、27的峰彼此的卡合也分离。由此,镜旋转部15由于该外力向前方倾倒方向旋转,该外力被缓和。
蜗杆52由双头蜗杆构成,因此,在上述电动收纳/展开动作中,蜗杆52以及位于其上游侧的蜗轮50和蜗杆80的旋转速度是低速。因而,能够减少蜗杆52以及蜗轮50和蜗杆80的磨损。图19表示由双头蜗杆的配置导致的各齿轮的转速的不同的一个例子。在图19中,以情形No.1的、蜗杆80、52都是单头的情况为基准,表示用于使镜旋转部15的收纳·展开速度在各情形相等(也就是说,蜗轮54的旋转速度在各情形中相等)的各齿轮的转速。这样的话,在情形No.2的、将蜗杆80设为双头、将蜗杆52设为单头的情况下,齿轮80的转速成为情形No.1的一半,但齿轮50、52的转速与情形No.1相比不变。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形No.3的、将蜗杆80设为单头、将蜗杆52设为双头的情况下,齿轮80、50、52的转速均成为情形No.1的一半。因而,情形No.2与情形No.1相比,能够增加使转速降低而能够减少磨损的齿轮的数量。此外,在蜗杆80、52都是双头的情形No.4中,也能够使齿轮80、50、52的转速降低。不过,在情形No.4中,马达76需要高价的超低旋转·超高扭矩马达,成本增大的缺点变大。
在图1中,马达76朝下地收纳保持于外板68的筒部72。马达轴78贯通外板68的孔68b(图5A、图5B、图8、图10)地配置。在收纳有动力传递机构20的框架36的、上部开口盖有外板68而被封堵。此时马达轴78被插入蜗杆80。外板68利用螺钉固定和熔接固定于框架36。该螺钉固定由3根螺钉82进行。即、通过将3根螺钉82从框架36的下表面侧插入到在框架36形成的螺纹通孔37(图4A、图4B、图10)、并拧入到在外板68的下表面突出形成的3根隆起70(螺钉固定区域)的螺纹孔71(图5B、图10)来进行。
外板68和框架36的、由熔接进行的固定如下这样进行。在框架36的内部空间38的周缘部,在不与马达主体部69和动力传递机构20重叠的位置,作为追加固定部位,3根树脂轴36a作为框架36的构造的一部分竖立设置。在外板68,在与各树脂轴36a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孔67。若将外板68盖于框架36,则树脂轴36a分别插入孔67。此时,如图3A所示,树脂轴36a的上部向孔67的上方突出。在该状态下,利用超声波熔接机等使树脂轴36a的突出着的上部熔化。孔67的上部67a向上方呈研钵状扩展,因此,树脂轴36a的上部如图3B那样向孔上部67a内熔化而扩展。若熔化的部分凝固,则熔接完成。孔上部67a和树脂轴36a的熔化的部分在研钵的倾斜面卡合,因此,外板68以抑制了面正交方向上的晃动和面方向上的偏离的状态熔接于框架36。
在图1中,在外板68固定到框架36之后,密封盖90盖在外板68之上。密封盖90以爪卡合固定于框架36。框架36和密封盖90构成电动收纳单元16的旋转部分16b的壳体(轮廓)。在密封盖90形成有要盖在马达76之上的箱状部90b和要盖在轴24之上的圆顶部90c这两个凸部。圆顶部90c的顶部向内侧折回而构成筒部90a,在筒部90a的内周形成有开口92。筒部90a盖在轴24的顶部。由此,开口92与轴24的空心部31连通。由筒部90a的内周面构成的开口92形成为与轴24的空心部31相同大小的正八边形。由此,根据旋转部分16b的旋转位置,轴24的空心部31和开口92构成连续的正八边形的空心部。筒部90a的外周面是圆形,与轴24的顶部的圆形的内周面(空心部31的圆形的顶部附近31a的面)宽松嵌合(参照图8)。由此,筒部90a能够相对于轴24的顶部沿绕轴24的轴线的方向顺利地旋转。随着电动收纳/展开动作,轴24和密封盖90相对旋转,因此,由于其旋转位置的不同,轴24的空心部31的正八边形和密封盖90的开口92的正八边形沿着旋转方向产生偏离。因此,设定成在位于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时两正八边形的旋转位置一致。由此,在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处容易地进行穿线作业。一般在展开位置处进行穿线作业。在该情况下,设定成在位于展开位置时两正八边形的旋转位置一致。线束被从密封盖90的开口92插入,贯穿轴24的空心部31而从轴24的下端部引出。开口92的入口形成为向上方扩大的锥面92a(图1、图2、图8)。锥面92a作为插入线束的顶端的连接器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由此,易于插入连接器。在使线束贯穿了预定长度之后,对于线束后端的各连接器,除了马达76的端子之外,与搭载到镜旋转部15的其他电气设备的端子连接。
图4A、图4B表示框架36的单体的构造。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仰视图。在图4A中,在框架36的外壁36b的内侧的内部空间38,除了以上进行了说明的各部之外,形成有在圆筒部40的内周侧形成的开口40a、环状的平坦面29、轴承33a、33b、凹部25、台阶部23、圆筒部21以及3个圆形的凹部17等。轴杆部24b旋转自如地被插入开口40a。平坦面29在圆筒部40的外周侧将轴外套齿轮54载置支承成旋转自如。轴承33a、33b分别支承蜗杆52的两端部52a、52b的外周面。凹部25用于避开蜗轮50。台阶部23用于载置支承外板68的周缘部,并在内部空间38的整周上大致连续地形成。圆筒部21形成用于收纳蜗杆80的圆柱状空间81。外板68的下表面的3根螺钉固定用隆起70分别插入3个凹部17。在框架36的外壁36b的外周面突出形成有用于将电动收纳单元16的旋转部分16b(即、框架36等)螺钉固定于遮护件14(图2)的安装基座19。在安装基座19分别形成有用于进行该螺钉固定的螺纹孔(或螺纹通孔)19a。另外,在框架36的外壁36b的外周面突出形成有用于以爪卡合将密封盖90安装于框架36的两个爪36c。在图4B中,在框架36的底面形成有用于与轴基部24a的峰谷反复形状26(即、图1的谷26a和峰26b)卡合的峰谷反复形状27(即、谷27a和峰27b)。圆筒部40的下端面40b隔着树脂垫圈34(图1)与轴基部24a的轴承接面30面对。下端面40b和轴承接面30随着旋转部分16b的旋转而相互滑动。另外,在框架36的底面形成有3个螺纹通孔37。对框架36和外板68进行螺钉固定的3根螺钉82(图1)被插入这些螺纹通孔37。
图5A、图5B表示外板68的单体的构造。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仰视图。在外板68以贯通外板68的面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供轴杆部24b贯穿的开口68a、供马达轴78贯穿的孔68b、熔接用的3个孔67。在图5A中,在外板68的上表面形成有收纳保持马达主体部69的筒部72。在筒部72的内周面形成有马达主体部69的防脱用的卡合爪72a。在图5B中,在外板68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3根隆起70。3根隆起70用于对外板68和框架36进行螺钉固定。另外,在外板68的下表面,在与框架36的轴承33a、33b面对的位置突出形成有凸部28a、28b。凸部28a、28b以微小的间隙与被轴承33a、33b轴承支承的蜗杆52的两端部52a、52b的外周面相面对地配置,限制蜗杆52从轴承33a、33b浮起。
图6表示从上方透过密封盖90和外板68而观察电动收纳单元16的内部的状态。图7以将密封盖90拆卸而从上方观察电动收纳单元16的状态表示。图8表示图7的A-A向视位置的截面。不过,在图8中图示有密封盖。该截面是通过镜旋转轴线18(与轴24的轴线相同)和马达旋转轴线78a的位置的截面。此外,镜旋转轴线18与马达旋转轴线78a平行。在图8中,马达轴78的旋转经由蜗杆80、蜗轮50、蜗杆52、轴外套齿轮(蜗轮)54、离合片58向轴杆部24b传递。由此,蜗杆52随着旋转部分16b整体而在轴外套齿轮54的外周旋转,实现电动收纳/展开动作。
图9表示从底面侧观察电动收纳单元16的状态。不过,以将对框架36和外板68进行螺钉固定的螺钉82(图1)卸下的状态表示。在轴基部24a的底面,包围空心部31而在周向的均等位置突出形成有3个隆起84。在各隆起84的中心形成有螺纹孔86。通过将轴24立于镜基座12(图2),从镜基座12的下表面侧将3根螺钉22贯穿镜基座12的螺纹通孔而拧入轴基部24a的底面的螺纹孔86,从而轴24被竖立设置固定于镜基座12上。将图9的B-B向视位置的截面表示在图10中。该截面是以通过位于以马达旋转轴线78a为中心呈点对称的位置的两个螺纹孔71的各中心轴线的平面剖切而成的截面。在外板68的下表面,以包围供马达轴78贯通的孔68b方式形成有圆柱部68c。圆柱部68c在框架36中嵌入将蜗杆80旋转自如地收纳的圆筒部21。另外,在外板68的下表面,包围圆筒部21地配置的3根隆起70分别嵌入框架36的凹部17。由此,各凹部17的底面的螺纹通孔37与各隆起70的中心的螺纹孔71同轴地连通,并且,马达轴78被相对于框架36定位。在该状态下,从外板68的下表面侧将3根螺钉82(图1)从螺纹通孔37插入而拧入螺纹孔71。由此,框架36和外板68被相互固定。例如,如从图6可知那样,框架36和外板68的基于螺钉82的固定部位配置于从与轴24的轴线18平行的方向看来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马达主体部69重叠的位置。在此,“框架36和外板68的基于螺钉82的固定部位”是供螺纹通孔37、螺纹孔71、螺钉82的杆部、螺钉82的头部、隆起70、凹部17中的至少任1者配置的区域。另外,“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马达主体部69重叠的位置”是在将该一部分的区域沿着与轴线18平行的方向延长时碰到马达主体部69的那样的位置。因而,在该固定部位的附近,在外周的除了马达主体部69之外的部分,不将用于对框架36和外板68彼此进行螺钉固定的区域大幅度地伸出来设置就足矣。因此,能够缩小电动收纳单元16的外形而使电动收纳单元16小型化。尤其是,在此,马达旋转轴线78a与轴24的轴线18平行地配置,且框架36和外板68的基于螺钉82的固定部位配置于从与轴24的轴线18平行的方向看来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端面)69a重叠的位置。在此,“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重叠的位置”是若在将该一部分的区域沿着与轴线18平行的方向延长时以正交状态碰到马达主体部69的前端面69a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沿着径向靠近马达轴78的位置对框架36和外板68彼此进行螺钉固定。其结果,能够提高马达轴78的位置精度而使动力传递机构20的噪音·磨损减少。而且,框架36和外板68的基于螺钉82的全部固定部位中的两个部位配置于隔着马达轴78的位置。其结果,能够更加提高马达轴78的位置精度而使动力传递机构20的噪音·磨损更加减少。而且,框架36和外板68的基于螺钉82的3处的固定部位配置于包围马达轴78的位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轴78的位置精度而使动力传递机构20的噪音·磨损进一步减少。
图11表示蜗杆52。蜗杆52的螺纹部52c由双头蜗杆构成。螺纹部52c的导程角以获得自锁作用的方式设定成8度~15度。螺纹部52c的外径设定成获得该导程角的外径。即、螺纹部52c的导程角与螺纹部52c的外径相应地变化,外径越小,导程角越大,外径越大,导程角越小。通过将蜗杆52的外径形成为比与以往的电动收纳单元的轴外套齿轮啮合的一般的单头蜗杆大的外径,蜗杆52是双头蜗杆,导程角变小成8度~15度。其结果,获得自锁作用。
蜗杆52和轴外套齿轮54的设计例以下所示。
《蜗杆52》
·材料名:SWRCH(冷锻加工用碳钢线材)
·螺纹部52c的加工法:切削
·螺纹部52c的外径:直径为8mm
·螺纹部52c的导程角:8度
《轴外套齿轮54》
·材料名:SMF(铁系烧结合金)
说明轴24的详细构造。图12表示从正面观察轴24所看到的构造。将图12的C-C、D-D以及E-E各向视位置的截面分别表示在图13A、图13B以及图13C中。图14表示俯视观察轴24所看到的构造。将图14的F-F向视截面表示在图15中。轴24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下形状:内周面形成为正八边形、外周面是在圆形表面设置止转凹凸形状32和板卡定凹凸形状35而成的。若轴24的外周面是圆形,则在轴24的内周面的正八边形的各顶点42处轴24的壁厚变薄。不过,在此,在轴24的外周面,在正八边形的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形成有止转凸部32b,因此,能够利用止转凸部32b将轴24的正八边形的各顶点42的部分形成为厚壁来进行加强。另外,若在正八边形的各顶点42处轴24的壁厚较薄,则在轴24的铸造时在该薄壁部处熔融金属的流动性变差,易于产生铸造不良。不过,在此,通过在该薄壁部形成止转凸部32b,薄壁部成为厚壁,流动性变得良好,难以产生铸造不良。
在图15中示意性地表示铸造轴24的模具的配置的一部分。模具由下母模(固定模具、雄模)(未图示)、上母模(可动模具、雌模)87、左滑动模89、右滑动模(未图示)构成。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在上母模87内滑动。下母模和上母模87在轴基部24a的厚度方向的中间的分模位置91处沿着上下进行分模。因而,下母模对轴基部24a的厚度方向的、比分模位置91靠下侧的外形进行成形。上母模87对轴基部24a的厚度方向的、比分模位置91靠上侧的部分的外形和轴杆部24b的外形(除了板卡定凹凸形状35之外)进行成形。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对板卡定凹凸形状35的整周进行成形。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的左右方向的分模位置表示在图13C中。即、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在通过隔着轴24的轴线而彼此相对的板卡定凸部35b、35b各自的中央位置的分模位置95处沿着左右进行分模。因而,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对板卡定凹凸形状35的左右各一半进行成形。轴24的空心部31的内周面以空心部31的上部的缩颈部31b为界上侧由上母模成形,下侧由下母模成形。在图13C和图15中以箭头表示在对轴24进行了成形之后将各模具拔出的方向。即、最初使左滑动模89和右滑动模如图13C所示那样向左右方向G、G’分别滑动而从轴杆部24b拉开。接下来,将上母模87如在图15中以箭头H所示那样提升而从轴24拔出。在拔出上母模87时确保间隙,以使上母模87不与板卡定凸部35b干涉(即、不钩挂)。即、如作为图15的J部放大图的图16所示,将板卡定凸部35b设计得比止转凸部32b稍低来确保间隙。在将上母模87从轴24拔出来之后,能够将完成后的轴24从下母模提升而取出。
图17将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图案展开成轴杆部24b的1周的量来表示。止转凹部32a和板卡定凹部35a位于相同的表面高度位置(相对于轴24的轴线18而言的相同径向位置),并构成相互连续的面。板卡定凸部35b如前述那样位于比止转凸部32b低与间隙相应的量的表面高度位置。与板卡定凹凸形状35卡定的板66如图18那样构成。在板66的面形成有供轴杆部24b的上部(即、形成有板卡定凹凸形状35的部分)插入的开口66a。在开口66a,在隔着其中心位置而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两个突起66b、66b。开口66a具有将除了突起66b、66b之外的部分、即大径部分66c、66c的圆形与突起66b、66b的部分的较小的圆形同心地组合而成的形状。开口66a的大径部分66c、66c的直径比轴杆部24b的在板卡定凸部35b、35b背对背配置的位置处的直径稍大。开口66a的、突起66b、66b的部分的直径比轴杆部24b的在板卡定凸部35b、35b背对背配置的位置处的直径小,比轴杆部24b的在板卡定凹部35a、35a背对背配置的位置处的直径稍大。板66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没有表背关系就能够安装于轴杆部24b。在图17中,在板卡定凹部35a形成有供板66的突起66b、66b穿过的通路。即、该通路具有使板66的突起66b、66b沿着轴向移动的进入路径35a1、使板66的突起66b、66b沿着周向移动的周向移动路径35a2、以及利用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将板66的突起66b、66b上推而保持的保持空间35a3。板66的突起66b、66b在该通路中如图17中以箭头所示那样移动,而最终利用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而被保持于保持空间35a3。由此,板66将插入到轴杆部24b的螺旋弹簧64保持在压缩状态。利用该被保持在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64,对离合面56、60之间以及峰谷反复形状26、27之间分别赋予按压力。如图17所示,板卡定凸部35b在止转凸部32b的延长线上(即、轴24的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于止转凸部32b的宽度(即、在绕轴24的轴线的方向上的止转凸部32B的宽度)W内。利用该配置,在对轴24进行成形之后,在将图15所示的上母模87向上方拔出之际,上母模87的部分(即、对止转凹部32a进行成形的部分)不与板卡定凸部35b干涉(即、不钩挂)地拔出。另外,利用该配置,板卡定凸部35b、35b相互间的各板卡定凹部35a在将离合片58插入轴杆部24b时也作为使离合片58的止转凸部62b进入的通路发挥功能。另外,在以往的轴杆部的外周面的凹凸图案(例如、本申请人的申请的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97994号公报的图4所示的凹凸图案)中,成为3级(与所述间隙相应的量忽视)的高度设定(厚度设定)。即、将止转凹部32a和板卡定凸部35b设定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准确而言,板卡定凸部35b稍低与用于拔出上母模的间隙相应的量),将止转凸部32b设定得比止转凹部32a高,将板卡定凹部35a设定得比板卡定凸部35b低。相对于此,在图17的凹凸图案中,以两级(与所述间隙相应的量忽视)高度设定(厚度设定)就足矣。即、将止转凹部32a和板卡定凹部35a设定成相同的高度,将止转凸部32b和板卡定凸部35b设定成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根据图17的凹凸图案,即使不特别增大轴杆部24b的外径,也能够确保板卡定凹部35a的壁厚。因而,在八边形的顶点位置处,板卡定凹部35a的壁厚也不用极端地变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空心部的截面形状设为正八边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设为例如边数是除了8以外的多边形。另外,也能够设为不是正多边形的多边形。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空心部在轴的端部开口,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在例如轴的端部附近的侧面开口。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止转凸部配置于轴的外周面的多边形的全部的顶点位置,但也能够将止转凸部配置于轴的外周面的多边形的一部分的顶点位置。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手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轴竖立设置固定于车身,将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支承成能够沿绕轴的轴线的方向旋转,但本发明所适用的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的支承构造并不限于这样的构造。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如下那样的支承构造的电动收纳式或手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即、是如下那样的支承构造:轴以垂下状态固定于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的下表面,该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车身,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被支承成能够连同轴相对于车身旋转。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车门后视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车辆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照相机、其他的车辆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以及除了后方视觉辨认用途以外的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车辆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照相机替代车门后视镜以向车辆侧方突出的方式搭载于车辆的门等。车辆用收纳式后方视觉辨认照相机能够构成为将例如图2的遮护件14小型地构成,并将照相机替代镜板搭载于遮护件14的照相机。在该情况下,照相机以在遮护件14位于展开位置时该照相机的光轴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搭载于遮护件14。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其是具有如下构造的轴,其中,
所述轴将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支承成能够相对于车身沿绕预定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旋转,以使该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能够向收纳位置和展开位置移位,
所述轴具有沿着该轴的轴向延伸的空心部,
所述空心部在该空心部的两端部或该两端部的附近开口,
所述空心部在与所述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多边形或大致多边形的截面形状,
所述轴竖立设置于车身侧,
在所述轴的外周嵌套有离合器机构的离合片,该离合器机构容许所述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在外力作用下沿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旋转,
所述轴的外周面具有止转凸部,该止转凸部与所述离合片沿着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嵌合而一边禁止该离合片沿绕所述轴的轴线的方向旋转一边容许该离合片沿该轴的轴向移动,
所述止转凸部配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所述多边形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其中,
所述多边形的边数是4以上且1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其中,
所述多边形的边数和所述止转凸部的根数相同,
所述止转凸部配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所述多边形的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其中,
所述多边形的边数和所述止转凸部的根数相同,
所述止转凸部配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的、所述多边形的各顶点的外周侧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轴,其中,
在所述轴的外周,在所述离合片之上嵌套有螺旋弹簧,
在所述轴的顶端部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对将所述螺旋弹簧保持于压缩状态的板进行卡定的板卡定凹凸形状,
所述板卡定凹凸形状具有板卡定凹部和板卡定凸部,
所述板卡定凸部在所述止转凸部的、所述轴的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于该止转凸部的、绕该轴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内。
6.一种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其具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其中,该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具有如下结构:
所述电动收纳单元具有收纳所述轴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轴的所述空心部同轴地连通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空心部的截面形状大致同等的多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其中,其具有如下结构:
在所述视觉辨认装置旋转部位于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时,所述开口和所述空心部彼此使多边形的顶点的旋转方向位置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其中,
所述开口的入口具有向上方扩大的锥面。
CN201810219739.XA 2017-03-31 2018-03-16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Active CN108688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1181A JP6827869B2 (ja) 2017-03-31 2017-03-31 車両用格納式視認装置のシャフトおよび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JP2017-071181 2017-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8567A CN108688567A (zh) 2018-10-23
CN108688567B true CN108688567B (zh) 2023-02-28

Family

ID=63524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19739.XA Active CN108688567B (zh) 2017-03-31 2018-03-16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81682A1 (zh)
JP (1) JP6827869B2 (zh)
CN (1) CN108688567B (zh)
DE (1) DE102018002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4371B2 (ja) * 2015-03-31 2019-04-0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DE102018118268B4 (de) * 2018-07-27 2020-07-09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Rückblickvorrichtung mit arretiersystem
JP1625045S (zh) 2018-07-27 2019-02-18
JP1624950S (zh) 2018-07-27 2019-02-18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5810A (ja) * 2003-10-21 2005-05-19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CN101905676A (zh) * 2009-02-27 2010-12-08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收入式后视镜的旋转轴构造
EP2457771A1 (en) * 2010-11-26 2012-05-30 Ichikoh Industries, Ltd.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JP3197994U (ja) * 2015-03-31 2015-06-11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CN105398392A (zh) * 2014-09-09 2016-03-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0566740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7992B2 (ja) 1993-06-08 2001-08-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装置作製方法
JP3197994B2 (ja) 1993-07-26 2001-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リンタ
JP3197995B2 (ja) 1993-08-02 2001-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手振れ補正機能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3625701B2 (ja) * 1999-07-27 2005-03-02 Tcm株式会社 産業車両
JP4633299B2 (ja) * 2001-07-12 2011-02-16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減速機及び該減速機を備える電動格納式ドアミラー
JP4807213B2 (ja) * 2006-10-04 2011-11-02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4920633B2 (ja) * 2008-05-12 2012-04-18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ウターミラー
DE102010060488A1 (de) * 2009-12-24 2011-06-3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70435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Außenrückspiegel
US11325534B2 (en) * 2013-09-10 2022-05-10 SMR Patents S.à.r.l. Assembly,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d disassembling such an assembly, and external rear view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such an assembly
JP6369988B2 (ja) * 2015-01-23 2018-08-08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JP6450239B2 (ja) 2015-03-31 2019-01-09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604733B2 (ja) 2015-03-31 2019-11-1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482353B2 (ja) 2015-03-31 2019-03-1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494371B2 (ja) 2015-03-31 2019-04-0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DE102015205923B3 (de) * 2015-04-01 2016-06-09 Magna Auteca Ag Abklappantrieb sowie Außenspiegel zum Abklappen
JP6788330B2 (ja) 2015-05-19 2020-11-25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と支持部材の固定構造
EP3150438B1 (en) * 2015-09-29 2018-11-14 Fico Mirrors S.A. Foldabl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JP2017136951A (ja) * 2016-02-03 2017-08-1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EP3208152B1 (de) * 2016-02-16 2019-04-10 Magna Auteca GmbH Abklappvorrichtung für einen aussenspiegel
JP6618415B2 (ja) * 2016-04-08 2019-12-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5810A (ja) * 2003-10-21 2005-05-19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CN101905676A (zh) * 2009-02-27 2010-12-08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收入式后视镜的旋转轴构造
EP2457771A1 (en) * 2010-11-26 2012-05-30 Ichikoh Industries, Ltd.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CN105398392A (zh) * 2014-09-09 2016-03-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0566740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JP3197994U (ja) * 2015-03-31 2015-06-11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27869B2 (ja) 2021-02-10
US20180281682A1 (en) 2018-10-04
CN108688567A (zh) 2018-10-23
DE102018002363A1 (de) 2018-10-04
JP2018172021A (ja)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8566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电动收纳单元
CN108688567B (zh) 车辆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的轴以及电动收纳单元
CN108688568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CN107531186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和装入该装置的轴外套齿轮
CN107531185B (zh)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JPH0643186U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のワイヤガイド構造
WO2016158502A1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666773B2 (ja) 視認装置の視認角度調整機構
JP2006213269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069241A (ko) 아우터 미러
JP4578667B2 (ja) 射出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射出成形体用金型
JP4481153B2 (ja)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US7945156B2 (en) Camera and lens assembly
CN110029888A (zh) 电动解锁机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JP5544266B2 (ja) 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映像記録装置
JP4472427B2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CN218976750U (zh) 用于车辆的摄像头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98155U (zh) 用于车辆的摄像头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99181U (zh) 一种可伸缩的电子后视镜
WO2016088570A1 (ja) 車両用視認装置
JP200904779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鏡胴
JP2018156828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設置構造
JP4626735B2 (ja) レンズ鏡胴
JP2016107680A (ja) 充電口構造
JPH09217729A (ja) ヒンジ部付き樹脂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