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2207A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2207A
CN108622207A CN201810223699.6A CN201810223699A CN108622207A CN 108622207 A CN108622207 A CN 108622207A CN 201810223699 A CN201810223699 A CN 201810223699A CN 108622207 A CN108622207 A CN 108622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offset
floor
rear panel
s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36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2207B (zh
Inventor
重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22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2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2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22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4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结构。在与偏移部相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被设置在焊点部和下后面板中的被结合到后纵梁的结合部之间。因此,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被施加到下后面板时,突出部通过因此施加的拉力延伸且朝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移位,即朝着偏移方向的相反侧移位。以此,可降低施加到倾斜壁部中的焊点部的应力。这使得能够抑制重量和成本,并且也能够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输入时从下后面板和后地板底盘施加到焊点部的应力。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第2007-99031号(JP 2007-99031A)描述了一种牵引联结器构件。在牵引联结器构件中,设置在车辆后侧上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联结器构件主体经由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和第三连接构件被固定到车身。更具体地,第一连接构件被固定到后纵梁、第二连接构件被固定到纵梁外部,并且第三连接构件被固定到下后面板。以此,在使用牵引联结器构件牵引时输入到联结器构件主体的载荷被分散地传递到后纵梁、纵梁外部和下后面板。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 2007-99031A中描述的牵引联结器构件中,联结器构件主体经由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和第三连接构件被固定到车身。这因此增加了部件的数量,由此导致重量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希望降低连接构件的数量。
同时,在连接构件的数量减少的情况中,希望将连接构件固定到作为车架构件的后纵梁。在此情况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载荷从被牵引的物体输入到联结器构件主体内时,载荷经由连接构件被传递到后纵梁。以此,将后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绕后纵梁移位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转矩被施加到车身。此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作用的拉力被施加到下后面板的下端。通过深拉成形模制的地板底盘的后端被结合到下后面板以形成用于备胎的容纳部分,并且需要在地板底盘的后端中设置用于结合到下后面板的凸缘。为了形成凸缘,在模制时,地板底盘的深拉部分的后端必需相对于地板底盘的其它部分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移。这也要求下后面板的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移以对应于因此偏移的部分。因此,当拉力被施加到下后面板的下端时,下后面板可能大幅变形,使得下后面板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移的部分延伸。由此,可能在下后面板被结合到地板底盘的焊点部中生成大的应力。在此方面,在现有技术中仍存在改进空间。
本发明抑制了重量和成本,并且也抑制了当从牵引联结器构件输入载荷时施加到下后面板和后地板底盘之间的焊点部的应力。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突出部和下后面板,下后面板被结合到设置在车辆后部中的后地板底盘的后端和一对后纵梁的后端。后纵梁中的每一个后纵梁均被附接到后地板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下后面板具有:通孔,牵引联结器构件的连接构件能够被插入到通孔中,牵引联结器构件被附接到后纵梁;第一偏移部,第一偏移部从后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并且朝向偏移侧偏移,偏移侧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倾斜壁部,倾斜壁部与后纵梁中的对应一个后纵梁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倾斜壁部被构造成将第一偏移部连接到总体部分,总体部分是下后面板中的除第一偏移部和倾斜壁部之外的部分;和焊点部,焊点部被设置在倾斜壁部中,焊点部被焊接到后地板底盘的后端的一部分。突出部被设置在焊点部和下后面板的结合部之间。突出部朝向偏移侧突出。结合部是下后面板被结合到后纵梁中的一个后纵梁的部分。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第一偏移部可朝向偏移侧偏移,以便对应于朝向偏移侧偏移的第二偏移部。第二偏移部可以是后地板底盘的后端的部分,后地板底盘的后端的该部分朝向偏移侧偏移。
在以上方面中,下后面板被结合到设置在车辆后部分中的后地板底盘的后端以及右后纵梁和左后纵梁的后端,右后纵梁和左后纵梁每一个均被附接到后地板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此外,下后面板包括:通孔,待附接到后纵梁的牵引联结器构件的连接构件可插入到通孔中;偏移部,偏移部从后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以在后地板底盘的后端中朝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偏移;和倾斜壁部,倾斜壁部从后纵梁中的对应一个后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以将偏移部连接到除偏移部之外的部分。偏移部在与后地板底盘的后端的朝着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偏移的部分相同的方向上突出。此外,倾斜壁部设置有焊点部,后地板底盘的后端被部分地焊接到焊点部。
在此,当牵引联结器构件被附接到后纵梁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载荷从被牵引的物体被输入到牵引联结器构件中时,施加了将后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绕后纵梁移位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转矩。当转矩被施加到车身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被施加到下后面板的下端。当下后面板通过拉力延伸时,偏移部被移位到与偏移方向的相反侧,并且除偏移部之外的部分朝着偏移方向移位,使得应力集中在倾斜壁部中的焊点部上。然而,在与偏移部相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被设置在焊点部和本发明的下后面板中的被结合到后纵梁的结合部之间。因此,在拉力被施加到下后面板时,突出部通过因此施加的拉力延伸,并且朝着与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移位,即朝着与偏移方向的相反侧移位,使得除偏移部之外的部分朝着偏移方向的移位被大致消除。利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抑制了整个下后面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使得能够降低朝着偏移方向的待施加到倾斜壁部中的焊点部的应力。
根据以上方面,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抑制车辆结构的重量和成本,并且也能够抑制当载荷被从牵引联结器构件输入时施加到在下后面板和后地板底盘之间的焊点部的应力。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突出部可被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
在以上方面中,突出部被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即,突出部被设置在下后面板的下边缘中,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载荷从被牵引的物体被输入到牵引联结器构件中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主要作用在该下边缘上。因此,利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与除焊点部之外的部分相比,朝着偏移方向的应力更多地集中在靠近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倾斜壁部中的焊点部上,但能够更可靠地降低朝向偏移方向指向并且施加到靠近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焊点部的应力,这是由于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的突出部的移位所导致。
根据以上方面,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可进一步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被输入时被施加到在下后面板和后地板底盘之间的焊点部的应力。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突出部可具有大致梯形形状,该形状在宽度上朝着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增大。突出部的下端可被放置成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低于结合部。
在以上方面中,突出部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在车辆后视图中该形状在宽度上朝着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增大,并且突出部的下端被形成为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下后面板和后纵梁之间的结合部更低的区域。即,突出部的上端被放置在倾斜壁部的焊点部和下后面板中的被结合到后纵梁的结合部之间,并且突出部的下端被形成为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低于结合到后纵梁的结合部的区域,由此使得能够增大形成突出部的区域。因此,突出部通过施加到其上的拉力而朝着与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即朝着与偏移方向的相反侧移位的区域可成为大的区域。因此,利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在宽范围内降低朝着偏移方向的被施加到下后面板中的焊点部的应力。
根据以上方面,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被输入时被施加到在下后面板和后地板底盘之间的焊点部的应力。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重要性将参考附图在下文中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图示了具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截面透视图;
图2是图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当从车辆下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3是以放大的方式图示了图1中的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5是图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下后面板的当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后视图;
图6是对应于沿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图中图示了具有根据比较示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下后面板的变形状态;
图7是对应于沿图5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图中图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下后面板的变形状态;
图8是图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当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对角下侧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9是图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当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9,如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附图中,图示出了箭头“FR”、箭头“OUT”和箭头“UP”,箭头“FR”指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箭头“OUT”指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箭头“UP”指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如在图1中所图示,车辆10的后下车体12包括后地板底盘14和下后面板16。如在图2中所图示,构成后下车体12的框架的一部分的一对左右后纵梁18被设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后地板底盘14的下方,使得后纵梁18中的每一个后纵梁被设置在后地板底盘1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中。后纵梁18是具有伸长形状的构件,该伸长形状延伸为使得其纵向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后纵梁18通过如下构成:底壁部20,底壁部20具有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板厚方向;一对左右侧壁部22(见图8),每一个侧壁部大致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从底壁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延伸;和一对左右凸缘部24,每一个凸缘部具有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板厚方向并且从侧壁部22的对应一侧壁部的上端延伸使得凸缘部24在彼此分开的相应方向上延伸。因此,后纵梁18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上打开的帽子形状。后纵梁18的左右凸缘部24被结合到后地板底盘14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面26。
构造成支撑一对左右后悬架(未示出)的后悬架构件28的后端被附接到后纵梁18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此外,具有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板厚方向的凸缘19(见图5)被形成在后纵梁18的后端中。
后地板底盘14是板形构件,该板形构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其板厚方向在车辆的平面图中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后地板底盘14包括通过深拉成形而大致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的备胎容纳部30。备胎容纳部30通过如下构成:地板底盘底壁部34,地板底盘底壁部34被放置后地板底盘14的总体部分32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地板底盘侧壁部35,地板底盘侧壁部35被构造成将地板底盘底壁部34与总体部分32连接。注意到,地板底盘侧壁部35除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分之外被一体地设置在地板底盘底壁部34中。即,备胎容纳部3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上打开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打开。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上竖立的凸缘(未示出)被形成在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中。凸缘被结合到下后面板16。此外,后地板底盘14中的地板底盘底壁部34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地板底盘14中的总体部分32的后端向后偏移,使得后端中的凸缘在深拉成形时不断裂。
如在图5中所图示,在车辆的后视图中,下后面板16大致形成为矩形板形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突出的突出部36被形成在下后面板16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上,以大致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此外,下后面板16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包括偏移部40和一对左右倾斜壁部42,偏移部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下后面板16的总体表面38向后偏移,以对应于后地板底盘14的地板底盘底壁部34的后端,并且该一对左右倾斜壁部42被构造成将偏移部40连接到总体表面38并且随着倾斜壁部4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倾斜。注意到与后纵梁18相比下后面板16中的偏移部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见图2)。
下后面板16中的偏移部40的下端被点焊到后地板底盘14的地板底盘底壁部34中的后端的凸缘。此外,下后面板16的左右倾斜壁部42中的每一个倾斜壁部设置有焊点部44,焊点部44被设置成靠近除偏移部40之外的部分,即被设置为更靠近总体表面38(与倾斜壁部4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放置的部分)。焊点部44被点焊到后地板底盘14的底盘部侧壁部35中的后端的凸缘。焊点部44通过多个点焊点构成并且随着焊点部44朝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上倾斜。
下后面板16的总体表面38中的每一个总体表面设置有结合部46,结合部46被点焊到左右后纵梁18中的对应一个后纵梁的后端中的凸缘19(也见图2)。结合部46被大致放置总体表面38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此外,结合部46具有通孔48,通孔48在下后面板16的板厚方向上穿透结合部46。更具体地,具有其纵向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通孔48在与后纵梁18的左右侧壁部22(见图8)之间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处被形成在下后面板16中。
下后面板16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突出的一对左右突出部50。突出部50中的每一个突出部被形成在倾斜壁部42中的对应一个倾斜壁部中,以被放置在焊点部44和后纵梁18被结合到其上的结合部46之间(注意到在图5中图示如下状态,即突出部50仅被设置在下后面板16的右侧上,以清楚地区分设置突出部50的状态和不设置突出部50的状态)。突出部50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大致形成为梯形形状。突出部50的上端被放置在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和后纵梁18被结合到其上的总体表面38的结合部46之间,并且突出部50的下端被放置在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后纵梁18被结合到其上的总体表面38的结合部46更低的区域之间。注意到突出部50的下端包括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一部分。
另外,突出部5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52随着它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沿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向下行进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倾斜。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在图3中图示的突出部50被构造为例如使得上侧50A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A被设定为大约27mm,并且下侧50B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B被设定为大约150mm。此外,突出部50的朝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突出量P如在图4中所示被设定为大约3mm。
如在图9中所图示,待附接到车辆10的牵引联结器构件54包括联结器构件主体56和一对左右连接构件58。联结器构件主体56被大致形成为矩形柱形状,矩形柱形状延伸为使得纵向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一对板形支架60被附接到联结器构件主体5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钩销(未示出)被附接到板形支架60。
连接构件58中的每一个连接构件被附接到联结器构件主体5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连接构件58被大致形成为矩形板形状,该形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方向和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方向,并且连接构件58从联结器构件主体5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突出。此外,如在图8中图示,连接构件58被插入到下后面板16的通孔48(见图5)中,并且利用插入到形成在后纵梁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壁中的通孔(未示出)中的紧固件62被紧固到后纵梁18。即,牵引联结器构件54被构造为不直接固定到下后面板16。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1中所图示,下后面板16被附接到设置在车辆后部中的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并且被附接到左右后纵梁18的后端,每一个后纵梁被附接到后地板底盘1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此外,下后面板16包括:通孔48,附接到后纵梁18的相应后端的牵引联结器构件54的连接构件58能够插入到通孔48中;偏移部40,偏移部40与后纵梁18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以在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中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偏移;和倾斜壁部42,倾斜壁部42与后纵梁18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以将偏移部40连接到总体表面38,总体表面38是除偏移部40之外的部分。偏移部40在与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的一部分相同的方向上突出,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的该部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偏移。此外,倾斜壁部42被提供有焊点部44,后地板底盘14的后端被部分地焊接到焊点部44。
在此,在牵引联结器构件54被附接到后纵梁18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载荷从被牵引的物体输入到牵引联结器构件54中时,使左右后纵梁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以后纵梁18和结合部46作为中心移位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转矩M(见图9)被施加到车身。当转矩M被施加到车身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T(见图9)被施加到下后面板16的下端。同时,如在图6中所图示,在突出部50不形成在下后面板16中的构造中,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T被施加到下后面板16时,偏移部40被移位到偏移方向的相反侧(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并且总体表面38被移位到偏移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见图纸的双点划线)。作为结果,应力集中在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上。另一方面,如在图7中所图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与偏移部40相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50被设置在焊点部44和在下后面板16中的后纵梁18被结合到的结合部46之间。因此,当拉力T被施加到下后面板16时,突出部50通过因此施加的拉力T延伸,并且朝着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移位,即朝着偏移方向的相反侧移位(见图中的双点划线),使得除偏移部40之外的部分的朝着偏移方向的移位被大致消除。以此,抑制了整个下后面板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使得朝着偏移方向的被施加到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的应力能够被降低。作为结果,能够抑制重量和成本,并且也能够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54被输入时被施加到在下后面板16和后地板底盘14之间的焊点部44的应力。
此外,突出部50被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即,突出部50被设置在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中,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载荷从被牵引的物体输入到牵引联结器构件54中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指向的拉力T主要作用在该下边缘上。因此,与除焊点部44之外的部分相比,朝着偏移方向的应力更多集中在靠近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倾斜壁部42中的焊点部44上,但能够更可靠地降低朝着偏移方向指向的且施加到靠近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焊点部44的应力,这是由于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的突出部50的移位所导致。作为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54输入时在下后面板16和后地板底盘14之间施加到焊点部44的应力。
此外,突出部50被大致形成为梯形形状,在车辆后视图中梯形形状的宽度随着它朝着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行进而增大,并且突出部50的下端被形成为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下后面板16和后纵梁18之间的结合部46更低的区域。即,突出部50的上端被放置在倾斜壁部42的焊点部44和在下后面板16中的后纵梁18被结合到的结合部46之间,并且突出部50的下端被形成为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后纵梁18被结合到的结合部46更低的区域,因此使得能够增大形成突出部50的区域。因此,突出部50由于施加到其上的拉力T而朝着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即朝着与偏移方向的相反侧移位的范围能够成为大的范围,因此使得能够在宽范围内降低朝着偏移方向的被施加到下后面板16中的焊点部44的应力。作为结果,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抑制当载荷从牵引联结器构件54被输入时被施加到在下后面板16和后地板底盘14之间的焊点部44的应力。
注意,在实施例中,如在图2中所图示,后地板底盘14中的地板底盘底壁部34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后地板底盘14中的总体部分32的后端向后偏移,使得后端的凸缘在深拉成形时不断裂。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地板底盘底壁部34的后端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偏移。在此情况中,优选的是下后面板16中的偏移部40和突出部50具有如下构造,使得偏移部40和突出部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突出地)向前偏移,以对应于地板底盘底壁部34的后端。
此外,在车辆后视图中,突出部50被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突出部50可形成为其它形状,例如矩形形状。
此外,突出部50被设置在包括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突出部50可被设置在不包括下后面板16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
此外,焊点部44被设置在倾斜壁部42的靠近总体表面38的部分(倾斜壁部42的如下部分,该部分与倾斜壁部4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放置)中。然而,本发明不制于此。当设置突出部50时,抑制了整个下后面板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因此,焊点部44可被设置在倾斜壁部42中的其它部分中。
以上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并且可以以多种方式修改以便执行,只要修改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

Claims (4)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突出部;和
下后面板,所述下后面板被结合到设置在车辆后部中的后地板底盘的后端和一对后纵梁的后端,所述后纵梁中的每一个后纵梁均被附接到所述后地板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对应一个端部,所述下后面板具有:
通孔,牵引联结器构件的连接构件能够被插入到所述通孔中,所述牵引联结器构件被附接到所述后纵梁;
第一偏移部,所述第一偏移部从所述后纵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并且朝向偏移侧偏移,所述偏移侧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
倾斜壁部,所述倾斜壁部与所述后纵梁中的对应一个后纵梁相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形成,所述倾斜壁部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偏移部连接到总体部分,所述总体部分是在所述下后面板中的除所述第一偏移部和所述倾斜壁部之外的部分;和
焊点部,所述焊点部被设置在所述倾斜壁部中,所述焊点部被焊接到所述后地板底盘的所述后端的一部分,其中:
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焊点部和所述下后面板的结合部之间;
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偏移侧突出;并且
所述结合部是所述下后面板被结合到所述后纵梁中的一个后纵梁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移部朝向所述偏移侧偏移,以便对应于朝向所述偏移侧偏移的第二偏移部;并且
所述第二偏移部是所述后地板底盘的所述后端的部分,所述后地板底盘的所述后端的所述部分朝向所述偏移侧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包括所述下后面板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大致梯形形状,所述形状在宽度上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增大;并且
所述突出部的下端被放置成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结合部。
CN201810223699.6A 2017-03-21 2018-03-19 车辆后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22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4598 2017-03-21
JP2017054598A JP6589915B2 (ja) 2017-03-21 2017-03-21 車両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2207A true CN108622207A (zh) 2018-10-09
CN108622207B CN108622207B (zh) 2020-10-13

Family

ID=63450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369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22207B (zh) 2017-03-21 2018-03-19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9604B2 (zh)
JP (1) JP6589915B2 (zh)
KR (1) KR102031208B1 (zh)
CN (1) CN108622207B (zh)
DE (1) DE10201820402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35305B2 (en) * 2021-05-27 2022-12-2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973A (zh) * 2005-09-21 2008-09-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0478234C (zh) * 2004-11-12 2009-04-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3029756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CN103625560A (zh) * 2012-08-21 2014-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04228973A (zh) * 2013-06-10 2014-12-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57141B1 (en) * 2004-11-12 2009-02-1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JP4292146B2 (ja) * 2004-12-10 2009-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の溶接方法
JP2007099031A (ja) * 2005-10-03 2007-04-19 Toyota Motor Corp トーイングヒッチメンバ
WO2010134194A1 (ja) * 2009-05-22 2010-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ボディ構造
JP5454312B2 (ja) * 2010-04-02 2014-03-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5495122B2 (ja) * 2010-05-26 2014-05-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5633315B2 (ja) * 2010-11-04 2014-12-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および車体製造方法
JP5983377B2 (ja) 2012-12-10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DE102013219288A1 (de) * 2013-09-25 2015-03-2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DE202014004652U1 (de) * 2014-05-31 2015-09-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Heckseitige Verstärkungsstruktur für eineKraftfahrzeugkarosserie
JP6287722B2 (ja) * 2014-09-19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78234C (zh) * 2004-11-12 2009-04-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1267973A (zh) * 2005-09-21 2008-09-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3029756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CN103625560A (zh) * 2012-08-21 2014-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04228973A (zh) * 2013-06-10 2014-12-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89915B2 (ja) 2019-10-16
KR102031208B1 (ko) 2019-10-11
US20180273107A1 (en) 2018-09-27
KR20180106954A (ko) 2018-10-01
CN108622207B (zh) 2020-10-13
DE102018204026A1 (de) 2018-09-27
DE102018204026B4 (de) 2021-05-27
JP2018154296A (ja) 2018-10-04
US10399604B2 (en)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5547B (zh) 车辆用框架的接合结构
CN101289100B (zh) 车辆用地板结构
US20060066138A1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CN106515866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9249882A (zh) 车身构造
CN215361572U (zh) 车身结构
US11279219B2 (en) Battery frame
US9663920B2 (en) Cab for work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10949296B (zh) 车体构造
CN108622207A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109204459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4340279A (zh)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组件
CN102476656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471038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1262537B1 (ko)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JP2000108947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及び車体フロア構造の製造方法
JP5115386B2 (ja)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CN107031728A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2449075U (zh) 汽车前罩锁销加强件
KR101673341B1 (ko) 차체 멤버 연결구조
CN112977637A (zh) 底板构造
KR101713713B1 (ko) 후방 차체 구조
JP2021088269A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20120074731A1 (en) Front-side membe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