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2526B - 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72526B CN108572526B CN201810062732.1A CN201810062732A CN108572526B CN 108572526 B CN108572526 B CN 108572526B CN 201810062732 A CN201810062732 A CN 201810062732A CN 108572526 B CN108572526 B CN 1085725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element
- light emitting
- current
- print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63—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EL-ba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9—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produ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intermediate pi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发光元件的劣化抑制性优异。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基板具备透明基板、多个发光元件组以及控制部。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透明基板上重叠而形成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发光的光量是均匀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Peripheral)。作为这些设备的曝光装置(曝光单元)已知有被称作激光光学系统(LSU:激光扫描单元)及打印头(固体头)的两种方式。在激光光学系统中,通过用多面镜扫描的激光光线使感光体鼓曝光。在打印头中,感光体鼓被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的光曝光。
激光光学系统由于需要使多面镜以高速旋转,所以形成图像时在消耗很多的能量的同时可听见动作声。另外由于需要扫描激光的机构,所以存在成为较大单元的形状的趋势。
另一方面的打印头使用被称作棒形透镜阵列的成正像的小型透镜使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感光体鼓上成像的构造。利用本构造能够实现打印头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没有可动部,因此是安静的曝光单元。
在打印头方面除使用LED的打印头(排列有LED芯片的打印头)之外,还开发有使用有机EL(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打印头。使用LED的打印头一般在打印基板上排列有LED芯片。有机EL(OLED)使用掩膜在基板上统一形成有机EL,能够高精度地排列发光元件。如果作为发光元件使用有机EL,则具有能够形成高精度的图像的优点。例如,已知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由有机EL构成的多个发光元件的例子。
为了通过使用了上述LED或有机EL(OLED)的打印头形成良好的图像,在从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的光通过棒形透镜阵列之后其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在感光体鼓上需要是均匀的。
为了使在感光体鼓上的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均匀,一般控制各个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
为了控制各个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采用控制在各个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量、控制每单位时间的发光时间等方法。
例如,通过对各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设定在各个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或每单位时间的发光时间,使感光体鼓上的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均匀。
例如,已知有通过控制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量控制光量(光强度)或点径(光束直径)的例子。
另外,例如,已知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的光量劣化是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越大则进行得越快。
发明内容
已知在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增加而使光强度(光量)提高,则发光元件相应地快速劣化。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期待抑制发光元件的劣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劣化抑制性优异的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发光基板具有:透明基板;多个发光元件组,在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重叠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板上;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发光的光量是均匀的。
实施方式的打印头具有:透明基板;多个发光元件组,在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重叠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板上;透镜,使来自各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叠加光聚光;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光量,通过所述透镜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光量是均匀的。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打印头;感光体;带电器,使所述感光体带电;以及显影器,使所述感光体上的潜像显影,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感光体照射光,使被所述带电器带电的所述感光体曝光,从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所述潜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模块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打印头和感光体鼓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成打印头的透明基板等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头中的多个发光元件组中的一组发光元件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头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RV电路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头中在第一发光元件流过均匀电流时通过各发光元件组的透镜后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在第一校正存储器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存储的电流数据(未应用校正)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在第一校正存储器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存储的电流数据(应用校正)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量应用校正时的在各发光元件组流动的电流以及合计电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量应用校正时(光量校正后)的光强度(光量)和光量未应用校正时(光量校正前)的光强度(光量)的比较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对累计发光时间的各发光元件以及发光元件组的光量劣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头的头控制部进行发光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中的与时间的经过一起变化的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在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流过均匀的电流时通过透镜后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前的电流值和光量校正后的电流值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前的光量和光量校正后的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后相对于累计发光时间的光强度(光量)的情况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1…图像读取部;12…图像处理部;13…图像形成部;14…感光体鼓;15…带电充电器;16…显影器;17…转印充电器;18…剥离充电器;19…清洁器;20…输送带;21…排纸输送引导器;22…定影装置;23…排纸辊;31…控制部;32…ROM;33…RAM;34…非易失性存储器;35…接口;36…输入部;37…页存储器;H…打印头;HC…头控制器;H1…透明基板;H2…棒形透镜阵列;H3…发光元件列;H4…电路列;H5…控制电路;H6…连接器;H30…发光元件组;H31…第一发光元件;H31a…第一空穴输送层;H31b…第一发光层;H31C…第一电子输送层;H32…第二发光元件;H32a…第二空穴输送层;H32b…第二发光层;H32c…第二电子输送层;H34a…电极(+);H34b…绝缘层;H34c…电极(-);H34d…绝缘层;H34e…电极(+);H34f…绝缘层;H34g…电极(-);H40…DRV电路;H41、H42、H43…电容器;H51、H52…转换电路;H53…选择器;H54…地址计数器;H55…第一校正存储器;H56…第二校正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另外,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模块图。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是打印机、复印机或者复合机等。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H也能够应用于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打印头H为中心进行了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包含打印头H的图像形成部13。
此处,对图像形成部13的机构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13在感光体鼓14周边具备打印头H、带电充电器15、显影器16、转印充电器17、剥离充电器18、清洁器19。在图2之后对打印头H进行详细地说明。带电充电器15使感光体鼓14全都带电。显影器16在带电的感光体鼓14使根据来自图像读取部11的图像数据创建的潜像显影。转印充电器17将显影于感光体鼓14的图像转印至纸张P上。清洁器19将残留于感光体鼓14的显影剂清除。
带电充电器15、显影器16、转印充电器17、剥离充电器18和清洁器19沿着感光体鼓14的箭头A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另外,图像形成部13在感光体鼓14具备相对配置的打印头H。
并且,图像形成部13具备输送带20以及排纸输送引导件21。输送带20以及排纸输送引导件21向剥离充电器18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依次输送转印有色调剂的纸张P。并且,图像形成部13具备定影装置22以及排纸辊23。定影装置22向排纸输送引导件21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依次使纸张P的色调剂定影于纸张P,排纸辊23将该纸张P排出。
接着,对图像形成的方法进行说明。
由来自打印头H(来自图5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第一光)以及来自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第二光))的光(第三光即叠加光)在感光体鼓14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利用从显影器16提供的色调剂(显影剂)显影。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感光体鼓14利用转印充电器17将静电潜像转印至纸张P上。
对纸张的转印结束的感光体鼓14的表面的残留色调剂被清洁器19清除,恢复为初始状态,成为接下来的图像形成的待机状态。
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方法动作,图像形成动作连续地进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H并不限定于电子照相方法中的打印头,还可以用作对薄膜等的曝光装置。
接着,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1、图像处理部12、图像形成部13、控制部31、ROM(读出专用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32、RAM(可改写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33、非易失性存储器34、接口35、输入部36、页存储器37。在控制部31连接ROM32、RAM33、非易失性存储器34、接口35以及输入部36。另外,图像读取部11、图像处理部12、图像形成部13以及页存储器37经由系统路径SB连接于控制部31。
控制部31控制图像读取、图像处理以及图像形成等动作。ROM32存储控制部31的控制所需要的主程序等。RAM33暂时存储在控制部31的控制中需要的数据。非易失性存储器34存储更新的程序、各种参数等。接口35向外部输出各种信息、或者输入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打印功能打印经由接口35输入的图像数据。输入部36接受来自用户以及服务人员的操作输入。
图像读取部11光学地读取原稿的图像来取得图像数据,向图像处理部12输出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12对经由接口35输入的图像数据或者来自图像读取部11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包含校正等)。页存储器37存储在图像处理部12处理的图像数据,图像形成部13根据存储于页存储器37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另外,图像形成部13具备打印头H,打印头H具备头控制部HC。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打印头H和感光体鼓14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成打印头H的透明基板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头H中的多个发光元件组中的1组发光元件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打印头H配置为与感光体鼓14相对。如图3所示,打印头H具备透明基板H1以及棒形透镜阵列H2。例如,透明基板H1是透过光的玻璃基板。形成与透明基板H1上的多个发光元件组H30相对应的发光元件列H3。来自多个发光元件组H30的光通过棒形透镜阵列H2在感光体鼓14(对象物)上聚焦。
此外,发光元件列H3由多个发光元件组H30构成。发光元件组H30由多个发光元件(多层的发光层)构成。例如,发光元件组H30由多重化的发光元件(发光层)、例如第一发光元件H31(发光层H31b)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发光层H32b)构成。对发光元件的多重化构造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感光体鼓14通过带电器均匀地带电,当被来自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曝光时,感光体鼓14中的曝光部分的电位下降。即,通过控制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发光以及不发光,在感光体鼓14上形成静电潜像。
例如,如图2所示,头控制部HC具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HP以及存储器M。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HP是一个或多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HM存储关于打印头H的发光控制的程序以及各种数据。一个或多个处理器HP根据存储于一个或多个存储器HM的程序等控制打印头H的发光。此外,由于根据来自控制部31的指示,头控制部HC(一个或多个处理器HP)控制打印头H的动作,存储控制部31的动作程序的ROM32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34等也称为存储关于打印头H的发光控制的一部分程序的存储器。
如图3以及4所示,在透明基板H1上的中央部沿透明基板H1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发光元件列H3。在发光元件列H3附近形成有用于驱动(使其发光)各发光元件(多重化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的DRV电路列H4。另外,透明基板H1具备连接器H6。连接器H6与系统路径SB连接,可以进行头控制部HC与控制部31之间的通信。另外,头控制部HC与控制电路H5连接。例如,在透明基板H1为了发光元件列H3、DRV电路列H4等不与外部气体接触而安装有用于密封的基板。
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了在以发光元件H3为中心的两边配置DRV电路列H4(H40、H41、H42、H43)的例子,还可以在一侧排列DRV电路列H4。
接着,参照图5,对发光元件的多重化构造进行说明。发光元件组H30具备层叠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另外,这些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连接于各个DRV电路H40。即,从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分别独立地引出电极,对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提供调整的电流。此外,在图5中,省略用于密封的基板。
进一步说明发光元件组H30。
如图5所示,在透明基板H1上形成发光元件组H30。例如,发光元件组H30具备相对配置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经由绝缘层H34d层叠。被绝缘层H34b绝缘的电极(+)H34a和电极(-)H34c接触并夹持第一发光元件H31。另外,被绝缘层H34f绝缘的电极(+)H34e和电极(-)H34g接触并夹持第二发光元件H32。
通过在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之间设置绝缘层H34d,成为独立的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堆叠的构造。
为了向透明基板H1侧输出来自第一发光元件H31的第一光与来自第二发光元件H32的第二光,绝缘层H34d对第一以及第二光具有透明性。
与第二发光层H32b中的透明基板H1相反一侧是反射在第二发光层H32b发光的第二光的构造。例如,第二电子输送层H32c具有用于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层H32b的第二光的构造(反射特性)。或者,电极H34g具有用于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层H32b的第二光的构造(反射特性)。
第二空穴输送层H32a、电极(+)H34e、绝缘层H34d、电极(-)H34c、第一电子输送层H31c、第一空穴输送层H31a对第一发光层H31b发光的第一光以及第二发光层H32b发光的第二光具有透过性。通过成为这样的构造,向透明基板H1输出第一光和第二光。换而言之,第一光和第二光重叠的第三光向透明基板H1输出。
如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发出实质同一波长的第一光以及第二光。透明基板H1的相反侧的第二电子输送层H32c或者电极(-)H34g具有使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发光的第一光以及第二光反射的构造。由此,能够使第一光以及第二光在一个方向重叠作为第三光输出。与输出来自一个发光元件的光的情况相比较,通过利用该第三光,能够获得很多光量。
另外通过使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为独立构造,能够独立地驱动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
如以上说明,一个发光元件组由一个第一发光元件H31和在其上重叠的一个第二发光元件H32的一对构成,成为各个发光元件独立地被驱动的构成。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控制部HC、DRV电路列H4以及控制电路H5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RV电路列H4的DRV电路H40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参照图6以及图7对用于使各个电流在两个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H5具备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电路H51、H52、选择器H53、地址计数器H54、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等。D/A转换电路H51、H52、选择器H53、地址计数器H54以及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向DRV电路H40提供控制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或on/off的信号。DRV电路H40连接于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从各自分别DRV电路H40向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提供各自的电流。
对与发光元件H31连接的DRV电路H40连接D/A转换电路H51。对连接发光元件H32的DRV电路H40连接D/A转换电路H52。
在D/A转换电路H51连接第一校正存储器H55。在D/A转换电路H52连接第二校正存储器H56。
向打印头H的头控制部HC通过连接器H6发送电平同步信号S、时钟C以及同步于时钟C的图像数据D。头控制部HC对控制电路H5发送电平同步信号S、时钟C以及时钟C。电平同步信号S重置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地址计数器H54对时钟C进行计数。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表示是否是该图像数据等发光元件组的图像数据。向第一校正存储器H55、第二校正存储器H56以及选择器(解码器)H53输出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
第一校正存储器H55将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器数值表示的地址所保存的校正数据作为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发光数据向D/A转换电路H51输出。D/A转换电路H51将相当于被输入的发光数据的电平的模拟信号作为发光电平信号S2向DRV电路H40输出。即,第一校正存储器H55存储相当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H31各自的第一电流数据(相当于图10的发光元件组No.1-20的所有电流值“FF”)。
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将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表示的地址所保存的校正数据作为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发光数据向D/A转换电路H52输出。D/A转换电路H52将相当于被输入的发光数据的电平的模拟信号作为发光电平信号S2向DRV电路H40输出。即,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对多个第二发光元件H32各自的第二电流数据(相当于图10的发光元件组No.1-20的所有电流值“6D”、“3F”、…、“55”、“6D”)。
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器数值被输出至选择器(解码器)H53。选择器(解码器)H53以被计数数值指定的线所连接的两个DRV电路H40的选择信号S1为“L”。选择信号S1在使DRV电路H40所连接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或者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发光强度变化时为“L”电平。选择信号S1为“L”电平时,各个DRV电路H40内的电容器H42的电压根据D/A转换电路H51以及H52输出的模拟信号电平(发光电平信号S2)而变化。接着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变化,选择信号S1为“H”,则保持电容器H42的电压。在选择信号S1为“H”的状态下,即使发光电平信号S2的电压变化,电容器H42的电压电平也不变化。在DRV电路H40的信号线I所连接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或者第二发光元件H32流过与电容器H42所保持的电压相对应的电流。
如上所述,利用选择器(解码器)H53输出的选择信号S1从发光元件列H3中所包含的多个发光元件组H30选择规定的发光元件组H30,利用D/A转换电路H51以及H52输出的发光电平信号S2分别决定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发光强度,维持其发光强度。因而,地址计数器H54的计数数值变化,各个选择信号S1也从“L”变为“H”后,各发光元件根据电容器H42所保持的模拟信号电平继续发光。
并且,在图像数据D是不发光数据的情况下,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输出无效。例如向D/A转换电路H51、H52输入的数据为“00”,电容器H42所保持的电位为各元件不发光的电平。
如此,头控制部HC能够根据存储于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校正数据分别控制重叠的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发光强度,能够控制各个发光元件组。
接着,对来自各发光元件的光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来自发光元件组的光即来自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来自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和来自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重叠的叠加光)通过透明基板H1、棒形透镜阵列H2使感光体鼓14曝光。
图8是示出仅使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均匀电流发光时的各发光元件组的通过透镜后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即,是受到透镜的透过率等影响的感光体鼓上的光量偏差的一个例子的图。
为了进行该测定(以均匀电流仅使第一发光元件H31发光),例如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如图9所示的数据。
例如,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与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相对应,存储“FF”(8bit的最大值)的校正数据,第二校正存储器H56与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相对应,存储“00”(最小值:不发光)的校正数据。头控制部HC根据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校正数据使各发光元件组依次发光,测定该光强度(光量)(参照图8)。
在将通过透镜后的光量校正为固定值时,例如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如图10所示的数据。
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与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相对应地存储固定值“FF”。
按照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根据固定值“FF”发光时的光强度(光量),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各个校正数据(发光数据)。即,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校正数据起到校正感光体鼓上的光量的偏差的作用。
例如,如图8所示,因为发光元件No.5(发光元件组A)的第一发光元件H31光强度(光量)是最大的光强度之一,所以第二发光元件H32无需发光。例如,在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地址5可以存储“00”。
如图8所示,发光元件组No.1(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强度(光量)是最小光强度之一。因此,需要通过使发光元件组No.1(发光元件组B)的第二发光元件H32发光而提高光强度(光量)。例如,在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地址1存储“6D”即可(参照图10)。
图11是示出进行光量校正时在各发光元件组流动的电流的曲线图,示出了与图10对应的各发光元件组的电流(相对值)以及合计电流(相对值)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按照发光数据“FF”的固定电流在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另外,按照写入各地址的校正数据(发光数据)的电流在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即,在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的电流并非固定。
如图12所示,校正后,对在被提供固定电流值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中使其发光的光强度(光量)加上在分别提供不同的电流值的第二发光元件H32中使其发光的光,可获得几乎固定的光强度(光量)。
关于校正数据的存储,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出厂时在控制电路H5的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校正数据(参照图10)。另外,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校正数据还能够用经由接口35输入的校正数据更新。并且,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的校正数据还能够根据经由服务人员等的输入部36的校正数据的变更输入进行变更。
接着,对校正光量时的经时变化特性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相对于累计发光时间H31的光量降低(劣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例如,与发光数据“FF”对应的电流仅向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并通过透镜后的光量为规定的光强度(光量)的发光元件组H30的相对于累计发光时间的光量降低的情况为C11A并在图13中示出。这里相当于前面说明的发光元件组A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累计发光时间t内发光元件组A的光量约降低20%。
接着在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对应于发光数据“FF”的电流,在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对应于发光数据“6D”的电流,相当于通过透镜后的光量为规定的光强度(光量)的发光元件组H30的累计发光时间的光量降低的情况为C11B+C12B并在图13中示出。另外第一发光元件H31和第二发光元件H32各自的光量降低的情况作为C11B、C12B在图13中示出。这里相当于前面说明的发光元件组B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累计发光时间t内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C11B约降低20%,发光元件组B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C12B约降低10%。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与发光元件组A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约为20%,是相同的。因为向发光元件组A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提供的电流和向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提供的电流两者都是相对于发光数据“FF”的电流,是相同的。另外,向发光元件组B的第二发光元件H32提供的发光数据“6D”所对应的电流小于向第一发光元件H31提供的发光数据“FF”所对应的电流。因此,发光元件组B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降低比例小于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
将发光元件组A和B进行比较,则发光元件组B的光量降低率缩小。该差值依赖于在第二发光元件H32中补偿的光强度(光量)和流动的电流量。可是,发光元件组B的光量降低比例其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是可支配的,发光元件组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和发光元件组A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降低比例实质上是同样的。因而,发光元件组A和B的光量降低比例的差与在后面叙述的单一发光层构成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不同电流而光量固定的情况相比较,更微小。
并且,对在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大的电流、在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小电流的情况1进行了说明。例如,在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路径向距离透明基板H1近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流过大电流而作为主发光元件进行处理有效的情况下,采用情况1。可是,还可以采用与该关系相反的情况2。
另外,对在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固定电流(均匀电流)、在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非固定电流(不均匀电流)、获得固定期望电平的光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还可以在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和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非固定电流,获得固定的期望电平的光量。此时,将对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提供的电流值和对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提供的电流值调整为小于规定电流值。由此,与提供规定电流值的发光元件相比较,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层H31b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层H32b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降低。
如以上说明所述,打印头H制成第一发光元件H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H32堆积的构造。以堆积的第一发光元件H31为主发光元件,在光量不足的时候,用来自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补偿不足光量。通过制成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在主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均匀,能够使发光元件组间产生的劣化特性的差缩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堆积两个发光元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两个,还可以是堆积三个以上的发光元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两个发光元件堆积、控制在各个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例子,然而还可以控制各个发光元件的亮灯时间。具体而言,可以将D/A转换电路H51以及H52和DRV电路H40的组合替换为PWM电路,能够分别设定各自发光元件的发光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成了在透明基板H1侧配置电极(+)以及空穴输送层、在其相反侧配置电子输送层以及电极(-)夹持发光层的构造,然而并不限定于该配置,还可以在透明基板H1侧配置电极(-)以及电子输送层,在其相反侧配置空穴输送层以及电极(+)夹持发光层。
接着,对发光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图14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控制部HC的发光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控制部31向头控制部HC指示图像形成开始(ACT1)。即,控制部31向头控制部HC指示打印头H的发光,头控制部HC的处理器HP从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读出数据(ACT2)。头控制部HC的处理器HP根据图像数据D控制各发光元件组H30的发光和不发光。头控制部HC的处理器HP对发光对象的发光元件组H30输出从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读出的数据(ACT3)。由此,在第一校正存储器H55以及第二校正存储器H56存储有图10所示的数据的时候,向发光对象的各个第一发光元件H31提供固定的电流值,发光对象的第一发光元件发光,另外,向发光对象的各个第二发光元件H32提供用于校正光量偏差的电流值,发光对象的第二发光元件H32发光(ACT4)。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的作用效果。
已经对为了使感光体鼓上的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均匀而对每个发光元件控制在各个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使其变化)、各个发光元件的劣化速度变化进行说明。即,即使在初期阶段将感光体鼓上的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控制为均匀,如果在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不同,在发光时间增加的同时,在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产生偏差。即,难以长时间保持光强度(光量)或光束直径均匀、维持良好的画质。
图15~图20是用于说明上述现象的说明图,是关于作为图3~图7所示的多层化发光层所构成的打印头的比较例的由单一发光层构成的打印头的说明图。
图15是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一个例子的图。例如,如图15所示,来自由有机EL(OLED)构成的发光元件H31的光通过透明基板H1、棒形透镜阵列H2使感光体鼓14曝光。对各发光元件提供固定的电流,则感光体鼓14上的光强度(光量)变得不均匀。
因此,对各发光元件提供不同的电流值,谋求感光体鼓14上的光强度(光量)的均匀化。
此时,根据对各发光元件提供的电流值,各发光元件的劣化的比例不同。图16是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发光元件输出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6中,横轴为发光元件的累计发光时间,纵轴是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图16示出在发光元件中流动不同电流时的光强度(光量)变化的情况。分别用图16的C1、C2表示。
如果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大,则光强度(光量)大。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小则光强度(光量)小。如分别继续使其发光,则流过大电流的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降低率大(C1),流过小电流的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降低率小(C2)。
图17是使发光元件以均匀的电流且使20个发光元件发光时的各发光元件输出的通过透镜后的光强度(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7所示,即使以相同电流使各发光元件发光,通过透镜后的光强度(光量)并非固定。是因为根据发光元件和透镜的位置关系等,光透过效率不同。在这样通过透镜后的发光强度(光量)存在偏差的状态下形成图像,则在图像产生浓度不均。为了避免浓度不均的发生,进行光量校正。
图18是示出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前的电流值和光量校正后的电流值的一个例子的图。通过光量校正,对通过透镜后的高光强度(光量)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电流减少,均匀化为低光强度(光量)。例如,通过减少在发光元件No.5流动的电流,使发光元件No.5的光强度(光量)与发光元件No.10的光强度(光量)相配合。
图19是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前的光量和光量校正后的光量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9所示,来自光量校正后的各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被均匀化为光量校正前最低的光强度(光量)。
如此,通过使光强度(光量)一致能够获得无浓度不均的良好图像。
然而,在上述光量校正时,随着累计发光时间,大电流流动的发光元件的劣化比小电流流动的发光元件进展快,其结果是光量不一致。
图20是由单一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的光量校正后的相当于累计发光时间的光强度(光量)的变化的情况的图。前面已经进行了说明。为了使通过透镜后的光强度变得均匀,改变在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量,因此存在如C4或C5所示劣化的进展方面不同的发光元件。与C4相比较,C5的劣化快。在C5表示的特性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大于在C4表示的特性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
如图20所示,在初期,以相同电平光强度发光的发光元件也在累计发光时间的增加的同时,光强度(光量)变得不均。
各发光元件如果根据累计发光时间以相同特性降低,则根据各发光元件的累计时间使电流变化,通过使各发光元件的发光时间一致也能够将各发光元件的光强度(光量)维持为固定。
然而,从初期的阶段开始在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不同,相对于累计发光时间的光强度(光量)的降低情况也不同,则难以使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一致。
对此,根据参照图1~图14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由多层化的发光元件构成的打印头H,通过发光元件的多层化,即使对各发光元件的电流值不增加规定值以上,也能够补偿光量不足,也减少劣化的进展情况的差异。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H,使向第一层的第一发光元件H31流动的电流值固定(例如电流值a),使向第二层的各第二发光元件H32流动的电流值(例如电流值b)根据感光体鼓14上的光强度(光量)而变化(电流值b<电流值a)。即,即使第一层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电流值增加至规定值以上,也能够用第二层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补偿第一层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不足。
或者,使流向第二层的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电流值固定(例如电流值a),根据感光体鼓14上的光强度(光量)使流向第一层的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电流值(例如电流值b)变化(电流值b<电流值a)。即,即使第二层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电流值增加至规定值以上,也能够用第一层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补偿第二层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不足。
或者,根据感光体鼓14上的光强度(光量)使流向第一层的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电流值(电流值c)以及流向第二层的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电流值(电流值d)变化。即,能够用第一层的第一发光元件H31的光量和第二层的第二发光元件H32的光量补充光量不足。(电流值c、电流值d也不是固定的)
如上所述,通过发光元件的多层化,为了光量校正而使电流值变化为不增加至规定值以上,能够降低因电流值变化引起的发光元件的劣化程度的影响。即,能够抑制各发光元件的劣化偏差。
虽然作为打印头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例如,能够应用于显示器等。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基板具有:
透明基板;
多个发光元件组,在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重叠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板上;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
所述控制部具有:
第一驱动电路,使电流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流动;
第二驱动电路,使电流向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流动;
第一存储器,存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而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值;以及
第二存储器,存储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而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值,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发光的光量是均匀的方式通过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及所述第二存储器中的电流值单独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并且,使在所述发光元件组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接近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比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是有机EL。
3.一种打印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具有:
透明基板;
多个发光元件组,在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重叠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板上;
透镜,使来自各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叠加光聚光;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光量,
所述控制部具有:
第一驱动电路,使电流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流动;
第二驱动电路,使电流向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流动;
第一存储器,存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而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值;以及
第二存储器,存储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而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值,
所述控制部以使通过所述透镜的来自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的光量是均匀的方式通过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及所述第二存储器中的电流值单独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并且,使在所述发光元件组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接近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比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是有机EL。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打印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光量控制用存储器,所述光量控制用存储器用于控制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发光元件或者第二发光元件的光量。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头;
感光体;
带电器,使所述感光体带电;以及
显影器,使所述感光体上的潜像显影,
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感光体照射光,使被所述带电器带电的所述感光体曝光,从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所述潜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44106 | 2017-03-08 | ||
JP2017044106A JP6976695B2 (ja) | 2017-03-08 | 2017-03-08 | 発光基板、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72526A CN108572526A (zh) | 2018-09-25 |
CN108572526B true CN108572526B (zh) | 2022-08-19 |
Family
ID=6344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62732.1A Active CN108572526B (zh) | 2017-03-08 | 2018-01-23 | 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14311B2 (zh) |
JP (1) | JP6976695B2 (zh) |
CN (1) | CN1085725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91625B2 (ja) * | 2018-10-04 | 2022-1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42347B2 (ja) * | 2019-03-06 | 2023-03-20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802416B1 (en) * | 2019-07-18 | 2020-10-13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1064086B1 (en) * | 2020-04-22 | 2021-07-13 |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Configuring a sealed enclosure for a laser printhead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0996A (zh) * | 2005-01-04 | 2006-07-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曝光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81730A (ja) * | 2005-04-05 | 2006-10-19 | Seiko Epson Corp | ラインヘッド、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80604A (ja) * | 2005-09-13 | 2007-03-29 | Seiko Epson Corp |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0564045C (zh) * | 2006-08-04 | 2009-1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行头以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0030052A (ja) * | 2008-07-25 | 2010-02-12 |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70167A (ja) * | 1987-04-30 | 1988-11-0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 |
CN1155104A (zh) * | 1995-11-30 | 1997-07-23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象形成装置 |
JPH10258545A (ja) * | 1997-03-19 | 1998-09-29 | Canon Inc | 発光素子アレイ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H11227254A (ja) * | 1998-02-19 | 1999-08-24 | Oki Data Corp | 印刷ヘッドの光量補正方法 |
JP2000218865A (ja) * | 1998-11-25 | 2000-08-08 | Canon Inc | レ―ザ駆動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60416A (ja) * | 2000-03-22 | 2001-09-25 | Futaba Corp | 有機elプリントヘッド |
CN1265339C (zh) * | 2001-03-21 | 2006-07-19 | 佳能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型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 |
JP4148723B2 (ja) * | 2001-09-10 | 2008-09-1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記録装置 |
US20050263718A1 (en) * | 2004-05-21 | 2005-12-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CN100476936C (zh) * | 2004-07-27 | 2009-04-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及显示装置 |
JP4211710B2 (ja) * | 2004-08-04 | 2009-01-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060450B1 (ko) * | 2004-09-30 | 2011-08-2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소자 표시장치 |
KR100669982B1 (ko) * | 2005-06-01 | 2007-01-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CN100520888C (zh) * | 2005-09-06 | 2009-07-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JP4360375B2 (ja) * | 2006-03-20 | 2009-11-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駆動方法 |
CN101306610B (zh) * | 2007-05-14 | 2011-08-03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印表头结构 |
KR101187791B1 (ko) * | 2007-12-07 | 2012-10-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프린트 헤드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4725901B2 (ja) * | 2008-03-31 | 2011-07-13 | Smk株式会社 | 光学的検出装置 |
CN101609284B (zh) * | 2008-06-17 | 2013-01-16 |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曝光影像偏差的校正方法和成像装置 |
JP2010076388A (ja) * | 2008-09-29 | 2010-04-08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KR20100065782A (ko) * | 2008-12-08 | 2010-06-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라인 프린터 헤드 및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10170018A (ja) * | 2009-01-26 | 2010-08-05 | Seiko Epson Corp |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4577458B1 (ja) * | 2009-06-10 | 2010-11-10 |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共役系高分子共重合体を含む色変換膜、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多色発光有機elデバイス |
JP5658598B2 (ja) | 2010-03-04 | 2015-01-28 | 株式会社東芝 | プリントヘッド |
CN102447037A (zh) * | 2010-10-12 | 2012-05-09 |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光发射装置与应用它的发光二极管打印头 |
JP5349541B2 (ja) * | 2011-06-16 | 2013-11-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7929B2 (ja) * | 2013-02-20 | 2015-07-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書き込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74678B2 (ja) * | 2013-04-24 | 2016-03-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発光部品、プリント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発光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15138746A (ja) * | 2014-01-24 | 2015-07-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有機el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JP6187521B2 (ja) * | 2015-03-26 | 2017-08-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書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979856B2 (en) | 2016-06-02 | 2018-05-2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print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ght amount correction method of optical print head |
US20170351193A1 (en) | 2016-06-02 | 2017-12-0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print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ght amount correction method of optical print head |
US10295927B2 (en) | 2016-09-13 | 2019-05-2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Print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2017
- 2017-03-08 JP JP2017044106A patent/JP69766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23 US US15/467,074 patent/US1011431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23 CN CN201810062732.1A patent/CN1085725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0996A (zh) * | 2005-01-04 | 2006-07-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曝光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81730A (ja) * | 2005-04-05 | 2006-10-19 | Seiko Epson Corp | ラインヘッド、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80604A (ja) * | 2005-09-13 | 2007-03-29 | Seiko Epson Corp |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0564045C (zh) * | 2006-08-04 | 2009-1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行头以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0030052A (ja) * | 2008-07-25 | 2010-02-12 |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114311B2 (en) | 2018-10-30 |
CN108572526A (zh) | 2018-09-25 |
JP6976695B2 (ja) | 2021-12-08 |
US20180259871A1 (en) | 2018-09-13 |
JP2018144432A (ja) | 2018-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72526B (zh) | 发光基板、打印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50579A5 (zh) | ||
EP1564007A1 (en) | Optical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
CN11420080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7817662B (zh) | 打印头、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发光装置 | |
JP6540471B2 (ja) | 光書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28213A (ja)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2007705B2 (en) |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896397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arrayed so as to expos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a photosensitive member and configured to control a light amount of a light emitted from the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 |
JP425750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6519544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70810A (ja) | 光書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2225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63468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64061B2 (ja) | 光書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84534B2 (ja) | 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20266604A1 (en) | Print head | |
US10802416B1 (en) |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035784A (ja) | Ledアレイ露光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02323B2 (ja) | 光書込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52714A (ja) | 発光装置、プリント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05081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18103632A (ja) | 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06023A (ja)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58065A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