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57017B -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57017B CN108457017B CN201810150595.7A CN201810150595A CN108457017B CN 108457017 B CN108457017 B CN 108457017B CN 201810150595 A CN201810150595 A CN 201810150595A CN 108457017 B CN108457017 B CN 1084570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shaft
- sewing machine
- supply mechanism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1/00—Lubric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供油机构,该缝纫机的供油机构能够减少补油频率且能够可靠地润滑传递机构。传递机构具有上侧连结部、下侧连结部和连杆。上侧连结部能够将上轴的旋转转换成连杆的上下往返运动。下侧连结部能够将连杆的上下往返运动转换成下轴的往返转动。传递机构、供给机构和贮油部设于分隔部内。供给机构的溅油构件与下侧连结部相连接,该溅油构件与连杆相连动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转动。溅油构件在进入位置处将贮油部内的油舀起,在向上方位置移动时使油溅起,从而能够润滑传递机构。贮油部能够收容在分隔部内滴下来的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开2009年第213695号公报所述的缝纫机的曲柄机构中,曲柄部的轴部设于上轴,曲柄部的轴部以曲柄连杆的上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该上环部相连结。曲柄连杆具有油盒。缝纫机进行驱动时,油盒内的润滑油会经过供给路径渗到上环部,从而能够对曲柄部进行润滑。缝纫机伴随着运作消耗润滑油。因此,需要使用者向油盒中补油。当使用者怠于补油导致润滑油被耗光时,存在曲柄部的轴部发生热损伤导致曲柄连杆受损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补油频率且能够可靠地润滑传递机构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所涉及的缝纫机具有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上轴和下轴连结起来,该传递机构能够将所述上轴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下轴,该上轴在马达的驱动下进行旋转,该下轴位于所述上轴的下方且能够驱动梭子,该供油机构具有:贮油部,其设于缝纫机的所述传递机构的下方,该贮油部能够收容油;及供给机构,其能够向所述传递机构供给被收容在所述贮油部内的油,该缝纫机的供油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所述贮油部和所述供给机构配置在分隔部内,该分隔部由缝纫机的机架和具有所述贮油部的油容器构成,所述贮油部能够承接并收容在所述分隔部内由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传递机构供给之后向下方移动的油,所述传递机构具有:传递构件,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上轴和所述传递构件的上端部连结起来,该上侧连结部能够将所述上轴的旋转转换成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及下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传递构件的下端部和所述下轴连结起来,该下侧连结部能够将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转换成所述下轴的往返转动,所述供给机构具有溅油构件,该溅油构件设于所述贮油部的上方,该溅油构件与所述传递机构相连接,该溅油构件具有移动部,该移动部与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相连动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该进入位置是移动部进入所述贮油部内时所在的位置,该上方位置是移动部位于所述贮油部的上方时所在的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所述移动部移动到所述进入位置时,使所述移动部浸于油中,所述溅油构件在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使附着在所述移动部的油在所述分隔部内溅起。溅油构件的移动部利用由传递机构将上轴的旋转传递给下轴所产生的驱动力进行往返动作,从而使贮油部内的油在分隔部内溅起。即,溅油构件以与上轴的旋转速度相符的往返速度使油溅起。上轴高速旋转时,溅油构件就以高速进行动作,从而使油溅到能够充分润滑传递机构的高度。因此,供给机构能够可靠地润滑传递机构。对传递机构进行润滑之后的油在分隔部内向下方移动,返回贮油部。即,供油机构能够使油在分隔部内进行循环,因此,能够大幅减少对补油的需要。
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机构具有油绳构件,该油绳构件具有:一端部,其能够与所述上侧连结部相接触;及另一端部,其从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向下方延伸,该另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配置在比所述一端部靠下方处,该油绳构件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向所述上侧连结部供油。上轴低速旋转时,溅油构件就以低速进行动作,存在无法使油溅到能够润滑传递机构的高度的可能。供给机构具有能够与上侧连结部相接触的油绳构件。油绳构件通过利用毛细作用进行的油绳供油的方式向上侧连结部供油。因此,即使溅油构件无法使油溅到足够高的高度,供油机构也能够充分润滑传递机构。
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配置于所述上侧连结部的下方且是所述溅油构件的上方。对油绳供油而言,距离越短,供油量就越多。在供油机构中,油绳构件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溅油构件的上方。对供给机构而言,与油绳构件的另一端部配置在贮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供油距离,因此,能够向传递机构供给更多的油,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润滑。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传递构件的侧面相接触。对上轴和上侧连结部进行润滑之后的油沿着传递构件的侧面流向下方。对油绳构件而言,由于其另一端部与传递构件的侧面相接触,因此,能够维持另一端部一直浸于油中的状态。因此,供给机构能够稳定地向上轴和上侧连结部供油。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机构在比所述溅油构件靠上方处具有能够储油的储油机构,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储油机构。储油机构设于比溅油构件靠上方处,储油机构中配置有油绳构件的另一端部。被溅油构件溅起来的油在向贮油部返回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油会留在储油机构中。因此,供给机构能够维持油绳构件的另一端部在储油机构中一直浸于油中的状态,从而能够稳定地向上轴和上侧连结部供油。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上侧连结部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与所述上轴设为一体,该曲柄轴相对于所述上轴的轴心线偏心,所述曲柄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上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端部。曲柄轴与上轴设为一体,曲柄轴以传递构件的上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端部。传递构件的上端部的大小只要与曲柄轴的直径大小相对应即可。因此,与采用其他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轴和传递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上侧连结部)的结构较小。因此,对缝纫机而言,能够缩小分隔部内的空间,从而能够缩小要被供给溅出来的油的对象区域。因此,供给机构能够稳定地向上轴和上侧连结部供油。
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上侧连结部具有偏心轮,该偏心轮具有固定孔,所述上轴贯穿该固定孔,且该固定孔固定所述上轴,该偏心轮相对于所述上轴的轴心线偏心,所述偏心轮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上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端部。偏心轮具有固定孔,上轴贯穿固定孔。上轴的轴心线偏离偏心轮的轴心线。因此,偏心轮的外径比较大。偏心轮的外周面和上端部的内周面的相对面积与偏心轮的外径相应地也较大。因此,需要供油机构向偏心轮供给大量的油。由于供给机构能够利用溅油构件一次使大量的油从贮油部溅起,因此,能够向偏心轮供给大量的油。
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下侧连结部具有:摆动齿轮,其与设于所述下轴的齿轮齿相啮合;齿轮轴,其固定于所述摆动齿轮,该齿轮轴充当所述摆动齿轮的转动中心;连结轴,其与所述齿轮轴平行地延伸,该连结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下端部;及摆动构件,其与所述连结轴正交地延伸,该摆动构件将所述齿轮轴和所述连结轴连接起来。油在分隔部内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到达下侧连结部,即使在下侧连结部具有齿轮轴和摆动齿轮能够一体地转动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下侧连结部进行润滑。因此,供油机构还能够稳定地向下侧连结部供油。
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下侧连结部具有:摆动齿轮,其与设于所述下轴的齿轮齿相啮合;齿轮轴,其充当所述摆动齿轮的转动中心,且该齿轮轴以所述摆动齿轮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摆动齿轮;连结轴,其与所述齿轮轴平行地延伸,该连结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下端部;及摆动构件,其与所述连结轴正交地延伸,该摆动构件将所述摆动齿轮和所述连结轴连接起来。下侧连结部具有下述构造:由不会转动的齿轮轴支承摆动齿轮的转动。油在分隔部内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到达具有该构造的下侧连结部,从而能够润滑下侧连结部。因此,供给机构还能够稳定地向下侧连结部供油。
技术方案10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摆动齿轮,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摆动齿轮一起往返转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溅油构件的固定部固定于能够以齿轮轴为中心往返转动的摆动齿轮。溅油构件与摆动齿轮一起往返转动,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能够伴随着摆动齿轮的往返转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因此,供油机构能够利用溅油构件可靠地使贮油部内的油在分隔部内溅起。
技术方案11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传递构件一起上下往返运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可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可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溅油构件的固定部固定于能够上下往返运动的传递构件的下端部。溅油构件与传递构件一起上下往返运动,溅油构件在处于可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在处于可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能够伴随着传递构件的往返移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因此,供油机构能够利用溅油构件可靠地使贮油部内的油在分隔部内溅起。
技术方案12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齿轮轴,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齿轮轴一起往返转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溅油构件的固定部固定于能够往返转动的齿轮轴。溅油构件与齿轮轴一起往返转动,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能够伴随着齿轮轴的往返转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因此,供油机构能够利用溅油构件可靠地使贮油部内的油在分隔部内溅起。
技术方案13~15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在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该舀部能够将被收容于所述贮油部的油舀起。移动部移动到进入位置时,舀部与移动部协同动作,将油舀起。因此,溅油构件能够使更多的油在分隔部内溅起,从而能够稳定地供油。
技术方案16~18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形成为呈一体的板状,所述舀部是通过将所述移动部的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来形成的。溅油构件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的,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缝纫机1的右视图。
图3是驱动机构30和供油机构100的立体图。
图4是下侧连结部70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缝纫机1在溅油构件120处于进入位置时的沿图2中的Ⅰ-Ⅰ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6是缝纫机1的沿图2中的Ⅱ-Ⅱ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7是油容器150的立体图。
图8是油容器150的俯视图。
图9是油容器150的沿图8中的Ⅳ-Ⅳ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0是油容器150的沿图8中的Ⅴ-Ⅴ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1是油容器150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2是呈卧倒状态的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13是呈卧倒状态的缝纫机1在排油时的沿图2中的Ⅲ-Ⅲ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4是呈卧倒状态的缝纫机1在供油时的沿图2中的Ⅲ-Ⅲ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5是溅油构件120的立体图。
图16是缝纫机1在溅油构件120处于上方位置时的沿图2中的Ⅰ-Ⅰ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7是油容器150在溅油构件120处于上方位置时的沿图8中的Ⅳ-Ⅳ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8是油容器150在溅油构件120处于进入位置时的沿图8中的Ⅳ-Ⅳ线进行主视角度观察而得的剖视图。
图19是上侧连结部250的立体图。
图20是下侧连结部370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溅油构件420固定于摆动齿轮471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溅油构件520固定于连杆545的下环部548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在连杆645缠绕有油绳构件632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中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上下。
说明缝纫机1的整体构造。如图1和图2所示,缝纫机1是能够在布料上形成打结线迹的打结机。缝纫机1设于缝纫机台20(参照图13)。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内部具有梭子8(参照图3)、送布台、送布机构等。机座部2具有针板9。针板9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容针孔。送布板11处于针板9上,送布板11固定于送布台。支柱部3从机座部2的后侧部分向上方延伸,支柱部3在后壁的上部具有缝纫机马达21(参照图3)。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与机座部2大致平行地向前方延伸,机臂部4在内部具有上轴31(参照图3)。缝纫机马达21能够驱动上轴31使上轴31旋转。机臂部4的前端部5与机臂部4的其他部位相比向下方突出。前端部5在内部以针杆6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6。针杆6从前端部5的下端向下方延伸。机针7以能够被拆装的方式装配在针杆6的下端,机针7在上轴31的驱动下与针杆6一起上下运动。
缝纫机1在机座部2的上部具有压布装置10。压布装置10具有压脚12。压脚12处于针板9的上方。压布装置10能够使压脚12进行升降,压布装置10能够使压脚12从上方按压布料。压布装置10被压布用马达所驱动。压布用马达设于支柱部3的内部。
送布机构在机座部2内的左侧具有X轴输送用马达25,在支柱部3内的左侧具有Y轴输送用马达26(参照图6)。送布机构通过使X轴输送用马达25和Y轴输送用马达26进行驱动,来使压布装置10、送布板11和送布台沿X轴方向(左右方向)和Y轴方向(前后方向)移动。缝纫机1与机针7的上下运动相配合地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送布,从而在布料上形成打结线迹。
通常在使用缝纫机1时,在缝纫机1站立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站立状态是支柱部3与缝纫机台20的上表面(水平面)垂直地站立时的缝纫机的状态。在对缝纫机1进行保养时,使缝纫机1向卧倒方向倒下,使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卧倒状态是相对于站立状态而言支柱部3卧倒时的缝纫机的状态。缝纫机1的卧倒方向是左方。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缝纫机1以机座部2的左下部的铰接部2A为轴并以右面侧部分处于上侧的方式倾倒(参照图12)。
参照图3~图6,说明缝纫机1的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具有缝纫机马达21、上轴31、下轴36、传递机构40、挑线杆驱动机构80、针杆驱动机构85和梭子驱动机构90。上轴31在机臂部4内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轴31的后端借助联接器32与缝纫机马达21的输出轴相连接。缝纫机马达21能够使上轴31以轴心线A为中心旋转。在联接器32的后端部设有飞轮33。飞轮33能够保证上轴31稳定地旋转。
挑线杆驱动机构80和针杆驱动机构85设于前端部5内。上轴31的前端与挑线杆驱动机构80和针杆驱动机构85相连接。缝纫机马达21通过使上轴31旋转,能够将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挑线杆驱动机构80和针杆驱动机构85。挑线杆驱动机构80具有挑线杆14。挑线杆驱动机构80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使挑线杆14上下运动。挑线杆驱动机构80的结构众所周知,因此省略说明。针杆驱动机构85具有针杆6。针杆驱动机构85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使针杆6和机针7上下地往返移动。针杆6下降时,机针7的下端穿过容针孔,到达梭子8的上部。梭心套收容有卷绕有底线的梭心,梭心套装配于梭子8。机针7保持有面线。梭子8与机针7协同动作,使面线与底线交织。挑线杆14将与底线交织的面线提起到针板9上,从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
下轴36在机座部2内沿前后方向延伸,下轴36能够以轴心线E为中心往返转动。梭子驱动机构90设于机座部2内的前端部。下轴36的前端与梭子驱动机构90相连接。梭子驱动机构90具有梭子8。梭子8是摆梭,梭子8伴随着下轴36的往返转动进行驱动,并与针杆6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往返摆动。下轴36在后端部具有斜齿齿轮37。斜齿齿轮37与传递机构40的摆动齿轮71相啮合。
传递机构40能够将通过上轴31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下轴36。传递机构40具有连杆45、上侧连结部50和下侧连结部70。连杆45呈杆状,在支柱部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侧连结部50将连杆45的上端部和上轴31连结起来。下侧连结部70将连杆45的下端部和下轴36连结起来。
上侧连结部50能够将上轴31的旋转转换成连杆45的上下往返运动。上侧连结部50具有曲柄部51、轴承53、轴承54、平衡器55、平衡器56和滚针轴承60。曲柄部51设于上轴31,曲柄部51与上轴31一体地旋转。曲柄部51将使上轴31的一部分弯曲后的与上轴31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曲柄轴52。即,曲柄轴52与上轴31设为一体。曲柄轴52的轴心线B偏离上轴31的轴心线A且与轴心线A平行。当上轴31以轴心线A为中心旋转时,曲柄轴52的轴心线B在轴心线A周围绕该轴心线A旋转。
轴承53和轴承54是在外圈与内圈之间保持有多个珠子的环状轴承。轴承53设于曲柄部51的前侧,轴承54设于曲柄部51的后侧。轴承53的外圈和轴承54的外圈固定于缝纫机1的机架。轴承53的内圈和轴承54的内圈以上轴31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轴31。平衡器55设于轴承53的前侧,平衡器56设于轴承54的后侧,平衡器55和平衡器56固定于上轴31。平衡器55和平衡器56能够抑制因曲柄轴52的旋转所导致的作用于上轴31的离心力不平衡。平衡器55的重心位置和平衡器56的重心位置处于相对于上轴31的轴心线A的位置而言与曲柄轴52的轴心线B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
滚针轴承60是保持有多根滚针的筒状轴承。滚针轴承60能够被分成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滚针轴承60夹着曲柄轴52。曲柄轴52以滚针轴承6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滚针轴承60。连杆45在上端部具有呈环状的上环部46。上环部46能够被分成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上环部46在环内保持滚针轴承60。因此,曲柄轴52借助滚针轴承60以上环部4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环部46。在上环部46的上侧部分的上表面开设有供油孔47。上环部46能够从供油孔47获取油,从而能够对滚针轴承60和曲柄轴52进行润滑。
下侧连结部70能够将连杆45的上下往返运动转换成下轴36的往返转动。下侧连结部70具有杠杆构件76、垫片79、摆动齿轮71、轴承72、轴承73、圆筒部74、圆筒部75和辅助轴77。杠杆构件76能够将连杆45的上下往返运动传递给摆动齿轮71。杠杆构件76具有连结轴76B、摆杆76C和齿轮轴76A。连结轴76B呈大致圆柱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杆45在下端部具有呈环状的下环部48。下环部48在环内以连结轴76B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连结轴76B。垫片79呈圆盘状,垫片79固定于连结轴76B的前端,能够防止下环部48从连结轴76B脱落。摆杆76C与连结轴76B的后端部相连接并与连结轴76B正交地延伸,摆杆76C是大致长圆形的板状构件。摆杆76C的一端与连结轴76B的后端部相连接,摆杆76C的另一端与齿轮轴76A相连接。齿轮轴76A呈大致圆柱状,齿轮轴76A从摆杆76C的另一端向后方突出。齿轮轴76A的轴心线C和连结轴76B的轴心线D相平行地延伸且偏离于彼此。
摆动齿轮71固定于齿轮轴76A。齿轮轴76A充当摆动齿轮71的转动中心。摆动齿轮71具有支架部71A和齿部71B。支架部71A呈圆环状,被螺钉固定于齿轮轴76A。齿部71B从支架部71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处向径向外侧呈扇形突出。齿部71B形成为斜齿,齿部71B与下轴36的斜齿齿轮37相啮合。
轴承72设于摆动齿轮71的前侧,轴承73设于摆动齿轮71的后侧。轴承72和轴承73是在外圈与内圈之间保持有多个珠子的环状轴承。轴承72的内圈和轴承73的内圈嵌合于齿轮轴76A,轴承72的内圈和轴承73的内圈以齿轮轴76A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齿轮轴76A。轴承72的外圈和轴承73的外圈嵌入筒状的圆筒部74和筒状的圆筒部75的内表面。圆筒部74和圆筒部75被螺钉固定于缝纫机1的机架。因此,当连杆45上下往返运动时,连结轴76B的轴心线D在齿轮轴76A的轴心线C周围往返摆动。因此,杠杆构件76以轴心线C为中心摆动。当杠杆构件76摆动时,摆动齿轮71往返转动,从而使下轴36往返转动。
辅助轴77固定于齿轮轴76A的后端。辅助轴77具有安装部77A和轴部77B。齿轮轴76A具有贯通孔。贯通孔沿前后方向贯通。安装部77A长于齿轮轴76A。安装部77A从齿轮轴76A的后侧贯穿贯通孔,且被螺钉固定于齿轮轴76A。安装部77A的顶端部突出到比摆杆76C靠前侧处。安装部77A的顶端部的截面呈字母D形。溅油构件120被螺钉固定在安装部77A的顶端部。轴部77B的直径与齿轮轴76A的直径大致相同,轴部77B在后端具有凸缘部77C。凸缘部77C的直径大于轴部77B的直径。轴部77B的直径与齿轮轴76A的直径大致相同,需利用凸缘部77C来防止轴承72、轴承73等脱落。当连杆45上下往返运动时,辅助轴77与齿轮轴76A一起往返转动。
当缝纫机马达21进行驱动时,上轴31以轴心线A为中心旋转。挑线杆驱动机构80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使挑线杆14上下运动,针杆驱动机构85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使针杆6上下运动。曲柄轴52在上轴31的轴心线A周围绕该轴心线A旋转。曲柄轴52支承连杆45的上环部46。因此,当曲柄轴52绕转时,连杆45上下地往返移动,并借助下环部48使连结轴76B上下地往返移动。因此,当连杆45上下地往返移动时,连结轴76B的轴心线D以齿轮轴76A的轴心线C为中心在圆弧状的轨道上移动。因此,杠杆构件76以轴心线C为中心往返转动。固定于齿轮轴76A的摆动齿轮71以轴心线C为中心往返转动。摆动齿轮71借助斜齿齿轮37传递伴随着往返转动所产生的驱动力,从而使下轴36往返转动。与下轴36相连接的梭子驱动机构90使梭子8往返摆动。因此,梭子8与挑线杆14的上下运动和针杆6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往返摆动。
说明供油机构100。供油机构100具有供给机构110和油容器150。供给机构110能够向传递机构40供给被收容在油容器150的贮油部150A中的油。供给机构110具有溅油构件120和输油机构130。供给机构11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传递机构40、供给机构110和贮油部150A设于分隔部15内。分隔部15利用缝纫机1的机架和油容器150对缝纫机1内部中的配置有传递机构40、供给机构110、贮油部150A的区域和配置有其他机构的区域分隔开。其他机构是指挑线杆驱动机构80、针杆驱动机构85、梭子驱动机构90等。其他机构设于分隔部15外。缝纫机1的机架的处于分隔部15上部的部分保持上侧连结部50的轴承53的外圈和轴承54的外圈。油封设于缝纫机1的机架与轴承53、轴承54之间,从而封堵机架与轴承53、轴承54之间的间隙。缝纫机1的机架的处于分隔部15下部的部分保持下侧连结部70的圆筒部74和圆筒部75以及以下轴3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下轴36的轴承的外圈。油封设于机架与圆筒部74、圆筒部75、轴承之间,从而封堵机架与圆筒部74、圆筒部75、轴承之间的间隙。
缝纫机1的机架中的构成分隔部15的部分在上部具有开口部15A,在下部具有开口部15B(参照图5)。处于上部的开口部15A隔着环状衬垫被盖构件所覆盖。盖构件能够防止油从开口部15A漏到外部。盖构件具有能够使分隔部15的内外连通的空气孔。分隔部15内的温度伴随着传递机构40的驱动有所上升时,能够借助空气孔使分隔部15内的膨胀的空气逸到外部。因此,利用空气孔能够防止膨胀的空气将油从衬垫的间隙挤出,防止油漏到外部。处于下部的开口部15B被油容器150从下方所覆盖。油容器150能够承接并收容在对传递机构40进行润滑后在分隔部15内落下来的油。分隔部15将传递机构40和供给机构110与其他机构隔离开来,因此,油在分隔部15内进行循环。
说明油容器150。如图7~图11所示,油容器150是上部敞开的箱状容器。油容器150具有贮油部150A和凸缘部151。贮油部150A处于传递机构40的下方。由供给机构110供给到传递机构40的油在分隔部15内向下方移动后会滴下来。贮油部150A能够承接并收容滴下来的油。凸缘部151呈从油容器150的上部开口向侧方突出的环状。凸缘部151的上表面151A的形状是与分隔部15的开口部15B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凸缘部151在上表面151A具有槽部151B。槽部151B与上表面151A相比向下方凹陷,槽部151B是沿着凸缘部151的环形槽。衬垫16(参照图5)呈环状,衬垫16嵌入槽部151B。油容器150隔着衬垫16使上表面151A密合于开口部15B的下表面,油容器150被螺钉固定于缝纫机1的机架。因此,油不会从油容器150与开口部15B之间漏出来。开口部15B在机座部2内开设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处且是左右方向上的偏右的位置。因此,油容器150在机座部2内设于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处靠下侧的位置且是设于比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靠右侧的位置。
油容器150由铝等金属形成。油容器150具有第一底壁164、第一前壁161、第一后壁162、右壁163、第二底壁174、第二前壁171、第二后壁172、左壁173、第三前壁181、第三后壁182、斜壁183、中壁184和顶壁185。
第一底壁164构成了油容器150的底面的一部分,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第一底壁164设于油容器150的比中央靠右侧的区域。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第一底壁164呈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向后方突出的大致梯形形状,第一底壁164的右前角部凹陷。第一前壁161从第一底壁164的前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一后壁162从第一底壁164的后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右壁163从第一底壁164的右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一前壁161、第一后壁162和右壁163它们的上端部与凸缘部151的内周侧端部相连接。
第二底壁174构成了油容器150的底面的一部分,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第二底壁174设于油容器150的比中央靠左侧的区域。第二底壁174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底壁174处于比第一底壁164靠下方处。第二前壁171从第二底壁174的前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二后壁172从第二底壁174的后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左壁173从第二底壁174的左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二前壁171、第二后壁172和左壁173它们的上端部与凸缘部151的内周侧端部相连接。
从俯视角度观察时,顶壁185设于油容器150的大致中央区域,顶壁185与第一底壁164和第二底壁174大致平行。从俯视角度观察时,顶壁185呈右侧部分比左侧部分向后方突出的大致梯形形状。顶壁185设于比凸缘部151靠下方处且是设于比第一底壁164靠上方处。斜壁183从顶壁185的右端向右下方延伸,并与第一底壁164的左端相连接。中壁184从顶壁185的左端大致铅垂地向下方延伸,并与第二底壁174的右端相连接。第三前壁181从斜壁183、中壁184和顶壁185各自的前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三前壁181的上端部与凸缘部151的内周侧端部相连接。第三前壁181的左端与第二前壁171相连接,第三前壁181的右端与第一前壁161相连接。第一前壁161、第二前壁171和第三前壁181一体地构成了油容器150的位于前侧的壁部。第三后壁182从斜壁183、中壁184和顶壁185各自的后端大致铅垂地向上方延伸,第三后壁182的上端部与凸缘部151的内周侧端部相连接。第三后壁182的左端与第二后壁172相连接,第三后壁182的右端与第一后壁162相连接。第一后壁162、第二后壁172和第三后壁182一体地构成了油容器150的位于后侧的壁部。
斜壁183、中壁184和顶壁185形成了分隔壁部180。分隔壁部180将贮油部150A隔成左右两个区域。在分隔壁部180中,斜壁183从第一底壁164向上方延伸至比上表面151A靠下方的位置,中壁184从第二底壁174向上方延伸至比上表面151A靠下方的位置。贮油部150A具有供油区域160和收油区域170。供油区域160是位于分隔壁部180的右侧的区域。由第一底壁164、第一前壁161、第一后壁162、右壁163和斜壁183围成了供油区域160。供油区域160是用于收容将要被溅油构件120向传递机构40供给的油的区域。收油区域170是位于分隔壁部180的左侧的区域。由第二底壁174、第二前壁171、第二后壁172、左壁173和中壁184围成了收油区域170。收油区域170是用于收容从传递机构40滴下来后返回贮油部150A内的油的区域。
在油容器150的供油区域160设有磁体。第一底壁164在左前角部具有组装部168。在组装部168组装有磁体。磁体通过用磁力吸附油中含的铁粉等来将该铁粉等去除。
油容器150在收油区域170具有排油孔152。排油孔152形成在第二底壁174的左后角部分。排油孔152上下地贯通第二底壁174,能够使油容器150内与外部连通。在对缝纫机1进行保养时,利用排油孔152将贮油部150A内的油排到外部。排油孔152处于油容器150的左端。如图13所示,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油容器150以左侧部分处于下方的方式倾倒。此时,收油区域170处于比供油区域160靠下侧处。斜壁183处于供油区域160的下侧,斜壁183朝向离开第一底壁164的方向去向下方倾斜。因此,供油区域160内的所有的油都能够在倾斜面183A上流动,并向收油区域170侧移动。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设于收油区域170的排油孔152在贮油部150A的整个区域中处于最下方。因此,能够利用排油孔152将收油区域170内的油无残留地排出。
通常在使用缝纫机1时,在油容器150的排油孔152紧固有螺钉153。在螺钉153的螺钉头设有O型圈154,从而能够封堵排油孔152。油容器150在排油孔152的开设部分具有突出部155。突出部155在第二底壁174的外壁从排油孔152的开设部分的周围部分朝向油容器150的外侧呈筒状突出。送布机构的X轴输送用马达25处于油容器150的左侧(参照图6)。如图12和图13所示,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X轴输送用马达25处于油容器150的下方。能够利用突出部155在X轴输送用马达25的上方将从排油孔152排出来的油引向油容器150的侧方。因此,只要利用油回收容器157在突出部155的下侧承接从排油孔152排出来的油,油就不会滴到X轴输送用马达25等构件上。
如图6所示,在缝纫机1的机座部2的右侧面开设有注油口2B。注油口2B能够使分隔部15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注油口2B处于油容器150的上方且是处于油容器150的右方。如图14所示,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使用者通过将供油容器158的喷嘴插在注油口2B来进行供油。供油后,再将带O型圈的螺钉2C(参照图6)紧固于注油口2B从而封堵该注油口2B。由于注油口2B设于机座部2,因此,油能够经注油口2B积存在分隔部15内的处于机座部2内的部分。在油容器150的第二底壁174的处于排油孔152的右前方的位置开设有窗部156,在开设窗部的部分固定有丙烯酸树脂等的具有透明度的板材。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使用者能够透过窗部156确认贮油部150A内的油量和油注满时的位置。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油容器150处于注油口2B的下方。因此,油能够积存在分隔部15内的包含油容器150的部分,不会一直浸湿注油口2B。
如图6所示,缝纫机1呈站立状态时,油容器150处于注油口2B的下方。在缝纫机1呈卧倒状态时积存在分隔部15内的处于机座部2内的部分的油在缝纫机1切换到站立状态时移动到油容器150内。油面S是贮油部150A中收容满油时的油的高度位置。油面S高于顶壁185的上表面185A所处的高度,且低于凸缘部151的上表面151A所处的高度。由于注油口2B处于比油容器150靠上方处,因此,缝纫机1不会造成注油口2B一直浸于油中的状态,能够防止漏油。
说明供给机构110。如图15所示,供给机构110的溅油构件120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的。溅油构件120具有固定部121和移动部125。固定部121是在将溅油构件120向传递机构40的下侧连结部70固定时要用的部位。固定部121形成为大致矩形,具有两个螺纹孔122。贯穿螺纹孔122的螺钉紧固于辅助轴77的安装部77A,从而能够将固定部121固定于辅助轴77。移动部125从固定部121的一端呈板状延伸,且相对于固定部121弯曲。固定部121沿上下方向延伸时,移动部125的弯曲方向为右方。移动部125在与固定部121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126。舀部126是通过将移动部125的端部弯成大致直角所做成的部分。移动部125的靠舀部126侧的部分的板宽窄于靠固定部121侧的部分的板宽。在移动部125的面中,移动部125的与舀部126弯曲所朝的那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为送出部127。
如图5所示,在将固定部121固定于安装部77A之后,溅油构件120处于贮油部150A的上方。溅油构件120与连杆45的上下往返运动相连动地与齿轮轴76A一起往返转动。溅油构件120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移动部125的含舀部126在内的部分进入贮油部150A的供油区域160内。将此时的溅油构件120的位置称为进入位置。如图16所示,溅油构件120处于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移动部125的含舀部126在内的部分处于供油区域160的上方。将此时的溅油构件120的位置称为上方位置。溅油构件120能够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转动,从而能够使移动部125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
移动部125在进入位置浸泡在油中时,油附着于移动部125。如图17所示,溅油构件120在从进入位置向上方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参照箭头J),能够使附着于移动部125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参照箭头N)。舀部126的弯曲方向与移动部125从进入位置向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因此,移动部125从进入位置向上方位置移动时,舀部126与移动部125协同动作,将供油区域160内的油舀起。因此,溅油构件120能够使更多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溅起来的油能够润滑传递机构40的上侧连结部50。对传递机构40进行润滑之后的油会接受到伴随着传递机构40的驱动所产生的热量。油的一部分从上侧连结部50沿着连杆45流动,然后对下侧连结部70进行润滑,再落入贮油部150A内。油的一部分沿着分隔部15的内表面流动,然后落入贮油部150A内。当溅油构件120使供油区域160内的油溅起来时,供油区域160内的油的油面会变得低于收油区域170内的油的油面。因此,收油区域170内的油会沿着分隔壁部180移动到供油区域160内(参照箭头L)。
如图18所示,溅油构件120处于进入位置时,送出部127在供油区域160内与斜壁183的倾斜面183A相对。倾斜面183A的上部侧部分相对于底部侧部分而言向收油区域170侧倾斜。在溅油构件120从上方位置向进入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参照箭头K),送出部127从相对于倾斜面183A而言的右斜上方朝向左方推供油区域160内的油。油沿着倾斜面183A移动,越过分隔壁部180移动到收油区域170内(参照箭头M)。即,在溅油构件120从上方位置转动到进入位置时,送出部127能够将从传递机构40受热后落入贮油部150A内的油从供油区域160推到收油区域170。
供给机构110将供油区域160内的油用于对传递机构40的润滑,而不将收油区域170内的油用于对传递机构40的润滑。因此,收油区域170内的油除了会向供油区域160移动的那部分之外,其余都滞留在收油区域170内。油的热量在油滞留在收油区域170内的过程中会扩散。因此,收油区域170能够在油留在收油区域170内的期间里对油进行冷却。收油区域170的容量大于供油区域160的容量。因此,与油处于供油区域160内的情况相比,油处于收油区域170内时能够利用收油区域170对油进行冷却。当溅油构件120使供油区域160内的油溅起来时,已经在收油区域170内降温之后的油会经由分隔壁部180向供油区域160移动。
溅油构件120的往返转动与上轴31的旋转同步。因此,上轴31高速旋转时,溅油构件120就以高速往返转动,上轴31低速旋转时,溅油构件120就以低速往返转动。高速旋转时的上轴31的旋转速度例如是缝纫机马达21使上轴31以所能达到的旋转速度的中间值以上的速度旋转时的旋转速度。低速旋转时的上轴31的旋转速度例如是缝纫机马达21使上轴31以比所能达到的旋转速度的中间值低的速度旋转时的旋转速度。溅油构件120以低速往返转动时,油不会比溅油构件120以高速往返转动时溅得高。在该情况下,存在下述可能:油够不到分隔部15内的上部,无法润滑上侧连结部50。因此,供给机构110要利用输油机构130来弥补溅油构件120供油不足的情况。
如图5所示,输油机构130在分隔部15内配置有输油管131。输油管131在分隔部15内的右侧沿着缝纫机1的机架上下地延伸,在输油管131的内部贯穿有油绳构件132。即,油绳构件132在分隔部1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油绳构件132由编织绳构成,油绳构件132通过利用毛细作用进行的油绳供油的方式供油。输油机构130能够利用油绳构件132向传递机构40供油。油绳构件132的上端部132A与注油构件133相接触。注油构件133例如是毛毡。在分隔部15的上部的开口部15A设有板材,注油构件133固定于板材。如图16所示,上轴31进行旋转且使连杆45的上环部46处于上轴31的上侧时,注油构件133与上环部46的供油孔47相接触。即,油绳构件132的上端部132A能够借助注油构件133与上环部46的供油孔47相接触。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配置在储油机构136。储油机构136在分隔部15内设于机座部2和支柱部3之间的连接部附近。储油机构136例如是毛毡,储油机构136设于板材上,该板材呈架子状地设在连杆45的可动范围之外的位置。储油机构136设于比溅油构件120靠上方处。即,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设于上侧连结部50的下方且是设于比溅油构件120靠上方处。在分隔部15内设置储油机构136时储油机构136所处的高度位置是在溅油构件120以低速往返转动时溅起来的油容易够到的高度位置则较佳。在该情况下,不仅在溅油构件120以高速往返转动时,能够利用溅起来的油润湿储油机构136,而且,在溅油构件120以低速往返转动时,也能够利用溅起来的油润湿储油机构136,从而能够使油积存在储油机构136中。
在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向上方供油时,油会克服重力移动。因此,油绳构件132的长度越长,油绳构件132一次所能供给的油量就越少。储油机构136处于比溅油构件120靠上方处,而且,从上下方向上看,储油机构136处于比油容器150靠上侧连结部50侧处。因此,对油绳构件132而言,与下端部132B配置在油容器150内的情况相比,通过将下端部132B配置在储油机构136的做法能够缩短长度。即,能够进一步缩短利用油绳构件132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进行供油的距离。因此,油绳构件132能够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更可靠地向上侧连结部50供油。
对传递机构40进行润滑后在分隔部15内落向下方的油的一部分会附着于储油机构136并渗透储油机构136。渗透储油机构136之后的油能够渗透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油绳构件132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从下端部132B向上端部132A供油。油经上端部132A渗透注油构件133。连杆45的上环部46伴随着上轴31的旋转与注油构件133接触时,注油构件133会向供油孔47供油。因此,即使在上轴31低速旋转,溅油构件120无法使油溅到上侧连结部50所在的高度的情况下,供给机构110也能够向上侧连结部50供油。
如图5所示,在分隔部15内,机座部2和支柱部3相连接的部分处于下侧连结部70的上方。下轴36的斜齿齿轮37处于比机座部2和支柱部3之间的连接部分靠左侧处。因此,在分隔部15内落向下方的油无法直接润滑斜齿齿轮37。如图6所示,供给机构110具有用于向斜齿齿轮37供油的供给构件140。供给构件140是固定于机座部2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毛毡构件。供给构件140的上端部与斜齿齿轮37相接触,供给构件140的下端部处于油容器150的收油区域170内。缝纫机1呈站立状态时,收油区域170的油能够利用供给构件140的毛细作用从供给构件140的下端部移动到上端部,从而能够润滑斜齿齿轮37。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溅油构件120的移动部125利用由传递机构40将上轴31的旋转传递给下轴36所产生的驱动力进行往返动作,使贮油部150A内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即,溅油构件120以与上轴31的旋转速度相符的往返速度使油溅起。因此,上轴31高速旋转时,溅油构件120就以高速进行动作,因此,能够使油溅到能够充分润滑传递机构40的高度。因此,供给机构110能够可靠地润滑传递机构40。对传递机构40进行润滑之后的油在分隔部15内向下方移动,返回贮油部150A。即,供油机构100能够使油在分隔部15内进行循环,因此,能够大幅减少对补油的需要。
上轴31低速旋转时,溅油构件120就以低速进行动作,存在无法使油溅到能够润滑传递机构40的高度的可能。供给机构110具有能够与上侧连结部50相接触的油绳构件132。油绳构件132通过利用毛细作用进行的油绳供油的方式向上侧连结部50供油。因此,即使溅油构件120无法使油溅到足够高的高度,供油机构100也能够充分润滑传递机构40。
油绳供油时,距离越短,供油量就越多。在供油机构100中,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配置在溅油构件120的上方。对供给机构110而言,与下端部132B配置在贮油部150A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供油距离,因此,能够向传递机构40供给更多的油,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润滑。
储油机构136在分隔部15内设于机座部2和支柱部3之间的连接部附近。即,储油机构136设于比溅油构件120靠上方处,储油机构136中配置有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被溅油构件120溅起来的油在向贮油部150A返回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油会留在储油机构136中。因此,供给机构110能够维持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在储油机构136中一直浸于油中的状态,从而能够稳定地向上轴31和上侧连结部50供油。
曲柄轴52与上轴31设为一体,曲柄轴52以连杆45的处于上端的上环部4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环部46。上环部46的大小只要与曲柄轴52的直径大小相对应即可。因此,与采用其他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轴31和连杆45之间的连接部分(上侧连结部50)的结构较小。因此,对缝纫机1而言,能够缩小分隔部15内的空间,从而能够缩小要被供给溅出来的油的对象区域。因此,供给机构110能够稳定地向上轴31和上侧连结部50供油。
油在分隔部15内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到达下侧连结部70,即使在下侧连结部70具有齿轮轴76A和摆动齿轮71能够一体地转动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下侧连结部70进行润滑。因此,供油机构100还能够稳定地向下侧连结部70供油。
溅油构件120的固定部121固定于能够往返转动的齿轮轴76A。在该情况下,溅油构件120与齿轮轴76A一起往返转动,溅油构件120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120在处于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120能够伴随着齿轮轴76A的往返转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因此,供油机构100能够利用溅油构件120可靠地使贮油部150A内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
移动部125在与固定部121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126。舀部126是通过将移动部125的端部向与移动部125从进入位置向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成大致直角所做成的部分。移动部125从进入位置向上方位置移动时,舀部126与移动部125协同动作,将油舀起。因此,溅油构件120能够使更多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从而能够稳定地供油。溅油构件120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的,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成。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9所示,上侧连结部250具有偏心轮251。上侧连结部250具有偏心轮251、轴承53、轴承54、平衡器55、平衡器56和滚针轴承260。轴承53、轴承54、平衡器55和平衡器56的结构与上侧连结部50中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偏心轮251是以轴心线G为中心的圆盘状旋转体。偏心轮251在偏离轴心线G的位置具有呈圆形开设的固定孔252。固定孔252沿前后方向贯通偏心轮251。上轴231贯穿固定孔252,且被螺钉固定于固定孔252。上轴231的轴心线F偏离偏心轮251的轴心线G。上轴231不具有曲柄部51,在这一点不同于上轴31。滚针轴承260是保持有多根滚针的筒状轴承。滚针轴承260在环内保持偏心轮251,并且,滚针轴承260以偏心轮251能够以轴心线G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该偏心轮251。连杆245在上端部具有呈环状的上环部246。上环部246在环内保持滚针轴承260。因此,偏心轮251借助滚针轴承260以上环部24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环部246。当缝纫机马达21进行驱动,使上轴231以轴心线F为中心旋转时,偏心轮251的轴心线G在轴心线F周围绕该轴心线F旋转。上环部246与偏心轮251一起在轴心线F周围绕该轴心线F旋转。因此,连杆245上下地往返移动,并借助下侧连结部70使下轴36往返转动。
上轴231贯穿上侧连结部250的偏心轮251的固定孔252。上轴231的轴心线F偏离偏心轮251的轴心线G。因此,偏心轮251的外径比较大。偏心轮251的外周面和上环部246的内周面的相对面积与偏心轮251的外径相应地也较大。因此,需要供油机构100向偏心轮251供给大量的油。由于供给机构110能够利用溅油构件120一次使大量的油从贮油部150A溅起,因此,能够向偏心轮251供给大量的油。
也可以是,例如,如图20所示,下侧连结部370具有杠杆构件376。下侧连结部370具有杠杆构件376、齿轮轴372、连结轴373、圆筒部377和螺母375。杠杆构件376具有摆动齿轮371和摆杆374。连结轴373贯穿连杆345的下环部348,并被螺母375紧固在摆杆374的一端。连结轴373以连杆345的下环部348能够以轴心线P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下环部348。摆动齿轮371在摆杆374的另一端与摆杆374设为一体。摆动齿轮371的齿部从摆杆374的另一端向与一端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且是向径向外侧呈扇形突出。圆形的支承孔开设在摆杆374的另一端,该支承孔沿前后方向延伸。齿轮轴37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呈以轴心线Q为中心的圆柱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齿轮轴372贯穿支承孔,齿轮轴372利用前后方向中央部以摆动齿轮371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摆动齿轮371。圆筒部377固定于齿轮轴372,圆筒部377能够防止杠杆构件376脱落。轴心线P和轴心线Q设为平行,摆杆374与轴心线P和轴心线Q正交地延伸。当连杆345上下往返运动时,连结轴373的轴心线P在齿轮轴372的轴心线Q周围往返转动。因此,杠杆构件376以轴心线Q为中心摆动。齿轮轴372的前后方向两端部被固定于缝纫机1的机架,因此,齿轮轴372不会转动,齿轮轴372支承摆动齿轮371。摆动齿轮371与下轴36的斜齿齿轮37相啮合。当杠杆构件376摆动时,摆动齿轮371往返转动,从而使下轴36以轴心线R为中心往返转动。在传递机构具有下侧连结部370的情况下,溅油构件120例如只要固定在摆杆374的另一端部即可。
下侧连结部370具有这样的构造:由不会转动的齿轮轴372支承摆动齿轮371的转动。油在分隔部15内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到达具有该构造的下侧连结部370,从而能够润滑下侧连结部370。因此,供给机构110还能够稳定地向下侧连结部370供油。
也可以是,如图21所示,溅油构件420的固定部421固定于摆动齿轮471。除了固定部421固定于摆动齿轮471以外,溅油构件420的结构与溅油构件120的结构相同。摆动齿轮471能够用来固定固定部421,除此以外摆动齿轮47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摆动齿轮71的结构相同。摆动齿轮471能够以齿轮轴76A为中心往返转动。在该情况下,溅油构件420按照与固定于安装部77A的溅油构件120相同的轨迹与摆动齿轮471一起往返转动,溅油构件420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420在处于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420能够伴随着摆动齿轮471的往返转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转动。因此,供油机构100能够利用溅油构件420可靠地使供油区域160内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
也可以是,如图22所示,溅油构件520的固定部521固定于连杆545的下环部548。除了固定部521固定于连杆545的下环部548以外,溅油构件520的结构与溅油构件120的结构相同。连杆545能够在下环部548固定固定部521,除此以外连杆545的结构与连杆45的结构相同。连杆545能够上下地往返移动。在该情况下,溅油构件520与连杆545一起上下往返运动,溅油构件520在处于可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进入位置,溅油构件520在处于可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上方位置。因此,溅油构件520能够伴随着连杆545的往返移动可靠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上下地往返移动。因此,供油机构100能够利用溅油构件520可靠地使贮油部150A内的油在分隔部15内溅起。
也可以是,分隔部15的处于上部的开口部15A不隔着环状衬垫被盖构件覆盖。在该情况下,做成下述构造则较佳:例如,在分隔部15的外侧设置复杂的壁部,即使油从分隔部15的内部漏到外部,也会被遣回分隔部15内。
也可以是,油绳构件132不贯穿在输油管131内,而是暴露在分隔部15内。也可以是,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不配置在储油机构136,而是在贮油部150A浸于油中。油绳构件132的下端部132B只要在分隔部15内处于溅油构件120的上方即可,也可以省略储油机构136。油绳构件132不限于是编织绳,也可以是,例如是被延展得较细长的毛毡。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毛毡沿着分隔部15的内壁设置,毛毡将注油构件133和储油机构136连接起来。储油机构136也可以是下述结构:例如在分隔部15内设置凹陷部等,能够用该凹陷部等来积油。
也可以是,如图23所示,将油绳构件632缠绕在连杆645的侧面。供给机构610具有溅油构件120和油绳构件632。缠绕在连杆645的侧面的油绳构件632的上端部632A配置在供油孔47内。也可以是,在连杆645的侧面设置用于固定油绳构件632的下端部632B的钩645A,借助钩645A将下端部632B配置为与连杆645的侧面相接触的状态。连杆645的上环部646与上侧连结部650相连结。对上轴31和传递机构640的上侧连结部650进行润滑之后的油沿着连杆645的侧面流向下方。对油绳构件632而言,由于其下端部632B与连杆645的侧面相接触,因此,能够维持下端部632B一直浸于油中的状态。因此,供给机构610能够稳定地向上轴31和上侧连结部650供油。
也可以是,溅油构件120是这样的构件:例如,在从固定部121呈杆状延伸的柄状部的顶端设有凹部。也可以是,舀部126是形成在移动部125的凹部。也可以是,溅油构件120的移动部125整体形成为弯曲状,从而构成舀部12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缝纫机马达21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挑线杆驱动机构80、针杆驱动机构85、梭子驱动机构90是本发明的其他机构的一例。连杆45相当于本发明的传递构件。上环部46相当于本发明的上端部。下环部48相当于本发明的下端部。上端部132A相当于本发明的一端部。下端部132B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端部。油绳构件132相当于本发明的油绳构件。摆杆76C、摆杆374相当于本发明的摆动构件。
Claims (18)
1.一种缝纫机的供油机构,该缝纫机(1)具有传递机构(40),该传递机构将上轴(31)和下轴(36)连结起来,该传递机构能够将所述上轴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下轴,该上轴在马达(21)的驱动下进行旋转,该下轴位于所述上轴的下方且能够驱动梭子,
该供油机构(100)具有:
贮油部(150A),其设于缝纫机的所述传递机构的下方,该贮油部能够收容油;及
供给机构(110),其能够向所述传递机构供给被收容在所述贮油部内的油,
该缝纫机的供油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机构、所述贮油部和所述供给机构配置在分隔部(15)内,该分隔部由缝纫机的机架和油容器(150)构成,
所述油容器具有所述贮油部,
所述贮油部能够承接并收容在所述分隔部内由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传递机构供给之后向下方移动的油,
所述传递机构具有:
传递构件(45),其沿上下方向延伸;
上侧连结部(50),其将所述上轴和所述传递构件的上端部(46)连结起来,该上侧连结部能够将所述上轴的旋转转换成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及
下侧连结部(70),其将所述传递构件的下端部(48)和所述下轴连结起来,该下侧连结部能够将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转换成所述下轴的往返转动,
所述供给机构具有溅油构件(120),该溅油构件设于所述贮油部的上方,该溅油构件与所述传递机构相连接,该溅油构件具有移动部(125),该移动部与所述传递构件的上下往返运动相连动地在进入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往返移动,该进入位置是移动部进入所述贮油部内时所在的位置,该上方位置是移动部位于所述贮油部的上方时所在的位置,
所述溅油构件在所述移动部移动到所述进入位置时,使所述移动部浸于油中,所述溅油构件在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使附着在所述移动部的油在所述分隔部内溅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机构具有油绳构件(132),该油绳构件具有:一端部(132A),其能够与所述上侧连结部相接触;及另一端部(132B),其从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向下方延伸,该另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配置在比所述一端部靠下方处,该油绳构件通过油绳供油的方式向所述上侧连结部供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分隔部内配置于所述上侧连结部的下方且是所述溅油构件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传递构件的侧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机构在比所述溅油构件靠上方处具有能够储油的储油机构(136),
所述油绳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储油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部具有曲柄轴(52),该曲柄轴与所述上轴设为一体,该曲柄轴相对于所述上轴的轴心线偏心,
所述曲柄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上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部具有偏心轮(251),该偏心轮具有固定孔(252),所述上轴贯穿该固定孔,且该固定孔固定所述上轴,该偏心轮相对于所述上轴的轴心线偏心,
所述偏心轮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上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结部具有:
摆动齿轮(71),其与设于所述下轴的齿轮齿相啮合;
齿轮轴(76A),其固定于所述摆动齿轮,该齿轮轴充当所述摆动齿轮的转动中心;
连结轴(76B),其与所述齿轮轴平行地延伸,该连结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下端部;及
摆动构件(76C),其与所述连结轴正交地延伸,该摆动构件将所述齿轮轴和所述连结轴连接起来。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结部具有:
摆动齿轮,其与设于所述下轴的齿轮齿相啮合;
齿轮轴,其充当所述摆动齿轮的转动中心,且该齿轮轴以所述摆动齿轮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摆动齿轮;
连结轴,其与所述齿轮轴平行地延伸,该连结轴以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下端部;及
摆动构件,其与所述连结轴正交地延伸,该摆动构件将所述摆动齿轮和所述连结轴连接起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121),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摆动齿轮,
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摆动齿轮一起往返转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传递构件的所述下端部,
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传递构件一起上下往返运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可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可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相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齿轮轴,
所述溅油构件与所述齿轮轴一起往返转动,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转动范围的一端时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所述溅油构件在处于所述转动范围的另一端时位于所述上方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在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126),该舀部能够将被收容于所述贮油部的油舀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在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该舀部能够将被收容于所述贮油部的油舀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在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舀部,该舀部能够将被收容于所述贮油部的油舀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形成为呈一体的板状,
所述舀部是通过将所述移动部的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来形成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形成为呈一体的板状,
所述舀部是通过将所述移动部的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来形成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溅油构件的所述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形成为呈一体的板状,
所述舀部是通过将所述移动部的与所述固定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所述移动部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上方位置移动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来形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28054A JP2018130471A (ja) | 2017-02-17 | 2017-02-17 | ミシンの給油機構 |
JP2017-028054 | 2017-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57017A CN108457017A (zh) | 2018-08-28 |
CN108457017B true CN108457017B (zh) | 2020-11-10 |
Family
ID=63216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0595.7A Active CN108457017B (zh) | 2017-02-17 | 2018-02-13 |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8130471A (zh) |
CN (1) | CN108457017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5417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油タン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18955A (en) * | 1966-04-20 | 1968-12-31 | Union Special Machine Co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sewing machines |
JPH10137479A (ja) * | 1996-11-14 | 1998-05-26 | Juki Corp | 工業用ミシン |
JP2006158557A (ja) * | 2004-12-06 | 2006-06-22 | Pegasus Sewing Mach Mfg Co Ltd | ミシンの給油装置 |
JP4959953B2 (ja) * | 2005-04-21 | 2012-06-27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給油機構 |
JP2011005164A (ja) * | 2009-06-29 | 2011-01-13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ミシン及び治具 |
JP2014068888A (ja) * | 2012-09-28 | 2014-04-21 | Brother Ind Ltd | クランクロッド及びクランクロッドを備えたミシン |
CN202913218U (zh) * | 2012-11-14 | 2013-05-01 | 台州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大连杆偏心轮润滑结构 |
-
2017
- 2017-02-17 JP JP2017028054A patent/JP2018130471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2-13 CN CN201810150595.7A patent/CN1084570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5417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油タン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57017A (zh) | 2018-08-28 |
JP2018130471A (ja) | 2018-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59953B2 (ja) | ミシンの給油機構 | |
CN108457017B (zh) |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 | |
CN100368619C (zh) | 缝纫机的油箱 | |
CN202786727U (zh) | 缝纫机用油箱 | |
JP2012135418A (ja) | ミシン | |
JP2020142310A (ja) | 往復動工具 | |
JP2018130472A (ja) | ミシンの油容器、ミシンの給油機構、及びミシン | |
CN1796637B (zh) | 缝纫机 | |
JPH10146488A (ja) | ミシンの潤滑装置 | |
JP2004049257A (ja) | ミシンの動力伝達機構 | |
JP2012205857A (ja) | 給油潤滑装置及び給油潤滑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 |
JP2012135531A (ja) | ミシン | |
CN1492095A (zh) | 缝纫机 | |
JPH10137479A (ja) | 工業用ミシン | |
KR102311392B1 (ko) | 재봉틀용 윤활유 공급 장치 | |
US4095541A (en) | Sewing machine lubrication | |
JPH09168688A (ja) | ミシンの給油装置 | |
CN208087901U (zh) |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油容器和缝纫机 | |
JP2012135417A (ja) |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油タンク | |
JP2012135419A (ja) | ミシン | |
CN202786728U (zh) | 缝纫机 | |
CN207699816U (zh) | 缝纫机的供油机构和油容器 | |
JP2012135530A (ja) | ミシン | |
JP2018089049A (ja) | ミシンの油容器とミシン | |
JPH09253374A (ja) | ミシン用給油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