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5866A -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5866A
CN108375866A CN201810067542.9A CN201810067542A CN108375866A CN 108375866 A CN108375866 A CN 108375866A CN 201810067542 A CN201810067542 A CN 201810067542A CN 108375866 A CN108375866 A CN 108375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optical system
supported
optica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75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5866B (zh
Inventor
黑田平
黑田一平
槌谷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75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5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5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5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48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 G03B17/54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with project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提供稳定地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投射光学装置。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光学系统和收纳光学系统的投射光学用壳体(5),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学系统,图像光入射到该第1光学系统,投射光学用壳体(5)具有:第1收纳部(51),其收纳第1光学系统,并具有凸缘部(512)(被支承部),该凸缘部(512)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以及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它们在与沿着连结凸缘部(512)和投射光学装置(1B)的重心(G)的线的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Y方向)上彼此对置。

Description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和投射光学装置,其将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此外,还提出了搭载具备短焦镜头等以便能够从接近投射面的位置进行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搭载有改变从光调制装置射出的光的方向而进行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具备具有投射光学装置(投射镜头)和保持部的光学单元以及外装壳体等。
投射镜头具备有助于所投射的图像光的广角化的前侧透镜等多个透镜和镜筒,构成为能够进行接近投影。前侧透镜在多个透镜中配置在最靠光路后级侧,外形尺寸形成得大于镜筒的外形尺寸。
在镜筒上设有凸缘部,投射镜头的该凸缘部借助螺钉而固定于保持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6033号公报
投影仪例如被载置于桌上等时,可能由于粗暴处理而受到撞击。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中,投射镜头具备前侧透镜等而使得投射镜头的重心设置在远离凸缘部的位置,因此,可能由于该撞击而使凸缘部、保持部或它们周边的部件等破损。
在具备比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射镜头更重的投射光学装置、在距凸缘部更远的位置具有重心的投射镜头的投影仪中,由于负载增大,因此担心发生严重的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安装于射出图像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备:光学系统;和投射光学用壳体,其收纳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学系统,所述图像光入射到该第1光学系统中,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第1光学系统,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第1壁部和第2壁部,它们在与沿着连结所述被支承部和该投射光学装置的重心的线的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被支承部以及第1壁部和第2壁部将投射光学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由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即使是为了使所入射的图像光进一步广角化、或者改变投射方向等而具有较大的重量、或在远离被支承部的位置上具有重心的结构,也稳定地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
[应用例2]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投射图像光,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光源、光调制装置和外装壳体,射出图像光;投射光学装置,其拆装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投射所述图像光;以及减振机构,其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或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吸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之间的扭矩变动。
根据该结构,在将投影仪载置于桌上等时,即使图像形成装置受到撞击,也能够利用减振机构缓和由于该撞击而对投射光学装置施加的力。由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影仪:即使是具有为了使所入射的图像光进一步广角化、或者改变投射方向等而具有较大的重量的投射光学装置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和投射光学装置的破损,耐撞击性优异。
[应用例3]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备:光学系统;和投射光学用壳体,其收纳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学系统,所述图像光入射到该第1光学系统中,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第1光学系统,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第1壁部和第2壁部,它们在与沿着连结所述被支承部和该投射光学装置的重心的线的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所述减振机构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具备:立起部,其从所述外装壳体立起;和减振部,其被支承于所述立起部而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相对于所述立起部的突出量与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各自按压的按压力对应地变化。
根据该结构,投射光学装置构成为,能够将被支承部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减振机构的减振部能够支承于第1壁部与第2壁部之间。并且,该减振部构成为,相对于减振机构的立起部的突出量与来自第1壁部和第2壁部的各个壁部的按压力对应地进行变化。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受到撞击时,对投射光学装置施加使得重心以被支承部作为基端而摆动的力,因此,虽然第1壁部和第2壁部按压减振部,但其按压力被减振部削弱。由此能够防止被支承部以及支承被支承部的部件等的破损。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影仪:即使是具有为了使所入射的图像光的进一步广角化、或者改变投射方向等而具有较大重量、或在远离被支承部的位置上具有重心的投射光学装置的结构,耐撞击性也优异。
[应用例4]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学系统具备第2光学系统,所述第2光学系统改变从所述第1光学系统射出的光的前进方向,具有沿与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交叉的方向的第2光轴,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第2收纳部,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壁部和第2壁部设置于第2收纳部,因此,即使是在靠第2收纳部的位置具有重心的投射光学装置,也能够高效地抑制由于撞击而导致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摆动。由此,能够提供朝与从图像形成装置射出的光的前进方向不同的方向投射图像、耐撞击性优异的投影仪。
[应用例5]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在与所述第1光轴以及所述第2光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两侧,所述减振机构与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两侧的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对应地具备一对所述立起部和所述减振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与立起部以及减振部设置于第2收纳部的两侧,因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抑制由于撞击导致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振动。由此,能够提供耐撞击性更优异的投影仪。
此外,在沿第2光轴的方向上,能够抑制从第2收纳部弹出而构成第1壁部、第2壁部和减振机构,因此,能够抑制沿第2光轴的方向上的投影仪的大型化。
[应用例6]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彼此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
根据该结构,无需在沿平面的方向上高精度地配置减振部,就能够通过第1壁部和第2壁部进行对减振部的稳定按压。此外,通过使减振部在沿平面的方向上移动,能够将减振部配置在第1壁部与第2壁部之间。由此,能够提供具备可容易地将减振部配置在规定位置的减振机构的投影仪。
[应用例7]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平面是与所述第1光轴交叉的面。
根据该结构,即使是支承投射光学装置的被支承部的部件能够在与第1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即,即使是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使投射光学装置移动的移位机构的结构,也能够使减振机构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影仪:即使是具备具有较大重量、或在远离被支承部的位置上具有重心的投射光学装置和移位机构的结构,耐撞击性也优异。
[应用例8]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减振机构利用所述立起部的转动而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所述第1状态是所述减振部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状态,所述第2状态是所述减振部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外侧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利用立起部的转动对减振机构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由此,无需将减振机构分解,就能够容易地切换减振机构发挥功能的状态与减振机构不发挥功能的状态,因此能够提供具备易于处理的减振机构的投影仪。
[应用例9]
在所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减振机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进行拆装。
根据该结构,在将具有第1壁部和第2壁部的投射光学装置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时、在将减振机构装配于外装壳体、不具有第1壁部和第2壁部的较小重量的其它投射光学装置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时,能够将减振机构从外装壳体卸下。由此,能够提供可拆装各种重量的投射光学装置、并且装配有其它投射光学装置时的外观良好的投影仪。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主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状态下的减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状态下的减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装配有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1A:图像形成装置;1B:投射光学装置;2:外装壳体;3Sh:透镜移位机构;5:投射光学用壳体;6:减振机构;8:减振部;41:第1光学系统;41Ax:第1光轴;42:第2光学系统;51:第1收纳部;52:第2收纳部;71:壳体(立起部);311:光源;351、351B、351G、351R:光调制装置;512:凸缘部(被支承部);531:第1壁部;531a:第1平面;532:第2壁部;532a:第2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在附图上将各构成要素形成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与实际适当有所不同。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在屏幕等投射面上对调制后的光进行放大投射。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主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图2所示,投影仪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A、拆装自如地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的投射光学装置1B以及减振机构6(参照图2)。另外,虽然省略图示,投影仪1具备覆盖投射光学装置1B的一部分和减振机构6的装饰部件。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具有光源311和光调制装置351的光学单元3,射出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
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具有大致U字状的光路的光学系统,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的方向分为两个阶段依次弯曲而在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与投射光学装置1B相反的一侧的投射面上进行放大投射。
如图2所示,减振机构6具备能够与投射光学装置1B抵接的减振部8,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并且,减振机构6构成为,在图像形成装置受到撞击时,缓和传递给投射光学装置1B的撞击。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光的方向记述为前方(+Y方向),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在投射光学装置1B的第1级弯曲地前进的光的方向记述为上方(+Z方向),从前方观察到的投影仪1的右侧记述为右方(+X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
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1A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外装壳体2、收纳于外装壳体2的控制部(省略图示)、光学单元3和透镜移位机构3Sh。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向光源311、控制部等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冷却光学单元3和电源装置的冷却装置。
外装壳体2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如图4所示,具有形成前侧(+Y侧)的前表面部2F、形成上侧(+Z侧)的上表面部2U、形成后侧(-Y侧)的背面部2R以及形成底面的底面部2B等。
在前表面部2F和上表面部2U的前侧设有供投射光学装置1B的一部分插入的开口部21。在上表面部2U形成有凹部22,该凹部22形成该开口部21的缘部的一部分,比周围凹陷。
凹部22是供减振机构6嵌合的部位。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在底面部2B设有多个腿部21f,当投影仪1载置于桌上等时,所述多个腿部21f支承投影仪1。虽然省略图示,在外装壳体2上设有取入外部空气的进气口以及将外装壳体2内部的温暖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进行与图像的投射相关的控制等。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在外装壳体2上配置有与控制部连接的操作面板和遥控器受光部,构成为,可通过操作该操作面板和遥控器而进行投影仪1的各种设定和操作。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4的控制下,对从光源311射出的光进行光学处理,使其射出至投射光学系统1B。
如图3所示,光学单元3具备光源装置31、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分色光学系统33、中继光学系统34、光学装置35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配置于光路上的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7。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和金属卤化物水银灯等构成的放电型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光源装置31利用反射器312使从光源311射出的光进行反射,朝向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第1透镜阵列321、第2透镜阵列322、偏振转换元件323和重叠透镜324。
第1透镜阵列321具有由小透镜呈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结构,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分割为多个部分光。第2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结构,与重叠透镜324一同使部分光大致重叠于光调制装置351的正面。偏振转换元件323具有将从第2透镜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光统一成光调制装置可利用的大致1种偏振光的功能。
分色光学系统33具备两个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具有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分离为红色光(以下,称作“R光”)、绿色光(以下,称作“G光”)、蓝色光(以下,称作“B光”)这3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和反射镜342、344,具有将被分色光学系统33分离的R光引导至R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51的功能。另外,光学单元3形成为由中继光学系统34引导R光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引导B光的结构。
光学装置35具备为了各色光用而设置的光调制装置351(R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51R,G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51G,B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51B)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52。
光调制装置351具备透过型液晶面板、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的入射侧偏振片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射出侧的射出侧偏振片。
光调制装置351具有由未图示的多个微小像素呈矩阵状形成的矩形状的图像形成区域。各像素被设定为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光透过率,在图像形成区域内形成显示图像。并且,各色光被光调制装置351调制后,射出至十字分色棱镜352。
十字分色棱镜352是通过将4个直角棱镜贴合而成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正方形状,在将直角棱镜彼此进行贴合的界面上形成有电介质多层膜。十字分色棱镜352的电介质多层膜将被光调制装置351R、351B调制后的R光和B光进行反射,使被光调制装置351G调制后的G光透过而合成3色的调制光。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透镜移位机构3Sh具备:安装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7的头体;移动部件30Sh,其支承投射光学装置1B,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头体;以及使移动部件30Sh移动的电动式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并且,透镜移位机构3Sh与操作面板及遥控器的操作对应地使投射光学装置1B朝与后述的第1光轴41Ax垂直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移位机构3Sh构成为能够使投射光学装置1B朝两个方向(X方向和Z方向)移动。
〔投射光学装置的主要结构〕
如前文所述,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具有大致U字状的光路的光学系统,将由十字分色棱镜352合成的光放大投射到配置于投影仪1的后方侧(-Y侧)的投射面上。
如图1、图2所示,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第1光学系统41、第2光学系统42和第3光学系统43以及收纳这些光学系统的投射光学用壳体5。
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入射到第1光学系统41中。第1光学系统41具有沿第1光轴41Ax配置的多个透镜(图1中示出一个透镜),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A的十字分色棱镜352射出的光进行折射而射出至+Y侧。
如图1所示,第2光学系统42具备第1反射镜421和第2反射镜422,改变从第1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的前进方向。
第1反射镜421配置在第1光学系统41的前方,将从第1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朝+Z方向进行反射。第2反射镜422将朝+Z方向前进的光朝-Y侧进行反射。设被第1反射镜421反射后的光的光轴为第2光轴42Ax,被第2反射镜422反射后的光的光轴为第3光轴43Ax。即,第2光学系统42具有沿与第1光学系统41的第1光轴41Ax交叉的方向的第2光轴42Ax。另外,第2光学系统42也可以构成为除了第1反射镜421和第2反射镜422之外,还具有透镜等光学部件。
第3光学系统43具有沿第3光轴43Ax配置的多个透镜(图1中,图示了多个透镜中配置在最靠光射出侧的透镜431),使从第2光学系统42射出的光进行折射而射出至-Y侧。此外,第3光学系统43具备使所入射的光广角化的透镜,使从第2光学系统42射出的光广角化后朝上方进行倾斜投射。即,投射光学装置1B在投影仪1的后侧(-Y侧),朝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仪1的上方(+Z方向)投射图像。此外,投射光学装置1B能够进行接近投射面的位置处的投射,投影仪1通过装配投射光学装置1B而作为短焦投影仪发挥功能。
图5是投影仪1的局部剖视图,是从+X侧观察减振机构6和投射光学装置1B的图。
如图1、图5所示,投射光学用壳体5具有收纳第1光学系统41的第1收纳部51、收纳第2光学系统42和第3光学系统43的第2收纳部52和减振承受部53。
如图5所示,第1收纳部51具有圆筒部511以及从圆筒部511突出的作为被支承部的凸缘部512。
圆筒部511沿第1光轴41Ax延伸。
凸缘部512相对于圆筒部511朝与第1光轴41Ax交叉的方向突出,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状。并且,在凸缘部512上形成有供螺钉贯插的多个螺钉贯插孔(省略图示)。通过将螺钉贯插于该螺钉贯插孔中而将投射光学装置1B固定于移动部件30Sh。这样,将投射光学装置1B的设置于第1收纳部51的凸缘部512(被支承部)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的移动部件30Sh。
如图1、图5所示,第2收纳部52具有纵向伸出部521和横向伸出部522。
纵向伸出部521与第1收纳部51连接而朝+Z方向伸出,收纳第2光学系统42。纵向伸出部521具有设置于第1反射镜421、第2反射镜422各自的反射面的相反侧的倾斜壁521a、521b。
横向伸出部522与纵向伸出部521连接而朝-Y方向伸出,收纳第3光学系统43。
如图2所示,减振承受部53在第2收纳部52的左右两侧(+X侧和-X侧)、即与第1光轴41Ax以及第2光轴42Ax交叉的方向上设置在第2收纳部52的两侧。减振承受部53形成为左右对称,这里,着眼于右侧(+X侧)的减振承受部53进行说明。
+X侧的减振承受部53从第2收纳部52朝+X方向突出,如图5所示,具有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1壁部531、第2壁部532。
第1壁部531设置在第2壁部532的+Y侧。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的彼此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具体而言,第1壁部531具有与第2壁部532对置的第1平面531a。第2壁部532具有与第1平面531a对置的第2平面532a。即,第1壁部531与第2壁部532、以及第1平面531a与第2平面532a在Y方向上彼此对置。Y方向与第1方向相当。此外,第1平面531a和第2平面532a与第1光轴41Ax垂直,沿着借助透镜移位机构3Sh移动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移动方向形成。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1B在远离凸缘部512的位置上具有重心G。具体而言,重心G位于靠横向伸出部522、在Y方向上比凸缘部512靠-Y侧、在Z方向上在横向伸出部522的-Z侧端部附近、在X方向上大致中央的位置。
如图1所示,投射光学装置1B被配置成,第1收纳部51的一部分插入于图像形成装置1A中,纵向伸出部521的一部分配置在开口部21内,横向伸出部522位于外装壳体2(上表面部2U)的上方。
〔减振机构的主要结构〕
接下来,对减振机构6的主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减振机构6具备转动单元7,构成为可处于该转动单元7立起的第1状态和转动单元7倾倒的第2状态。
图6是第1状态下的减振机构6的立体图。图7是第2状态下的减振机构6的立体图。
如图6、图7所示,减振机构6具备具有基座部60和减振部8的一对转动单元7,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装壳体2的凹部22进行拆装。
首先,返回图4,对外装壳体2的凹部22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凹部22形成在上表面部2U的开口部21的左右两侧以及开口部21的-Y侧,设有贯插孔221、引导槽222和突起223。
在凹部22的-Y侧的立壁上形成有一对贯插孔221。引导槽222分别形成在凹部22的左右两侧的立壁上,沿Y方向伸出。突起223分别设置于各引导槽222的-Y侧,朝上方突出。
基座部60嵌合于外装壳体2的凹部22(参照图4)中,将一对转动单元7分别支承成能够转动。
返回图2,基座部60具有分别位于从外装壳体2突出的投射光学装置1B(纵向伸出部521)的左右两侧的台座部61、62以及在投射光学装置1B的前侧连接台座部61和台座部62的连接部63。
如图6、图7所示,台座部61设置在投射光学装置1B的+X侧,具有Y方向比X方向长的外形,在Y方向上的中央形成有上侧凹陷的凹部611。凹部611具有底面611b和对置面611a,其中,所述对置面611a从底面611b朝+Z方向立起,在Y方向上彼此对置。并且,在该对置面611a上形成有轴支承部(省略图示),该轴支承部将转动单元7的后述的轴部713支承成能够转动。此外,在台座部61形成有插入于外装壳体2的贯插孔221以及引导槽222中的突起(省略图示)。
台座部62设置在投射光学装置1B的-X侧,具有与台座部61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形成有轴支承部(省略图示),该轴支承部将转动单元7的轴部713支承成能够转动。在台座部62上,与台座部61同样地形成有插入外装壳体2的贯插孔221的突起622(参照图6、图7)以及插入引导槽222中的突起(省略图示)。
连接部63具有内表面631,该内表面631连接台座部61的+Y侧和台座部62的+Y侧,并与投射光学装置1B的纵向伸出部521的外表面稍稍分离。
一对转动单元7与设置在第2收纳部52的两侧的减振承受部53对应地设置。一对转动单元7具有共同的形状,一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于台座部61,另一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于台座部62。
这里,着眼于被轴支承于台座部61的转动单元7(+X侧的转动单元7)进行说明。
图8是转动单元7的立体图,是从后方斜着观察被轴支承于台座部61的第1状态的转动单元7的图。图9是投影仪1的局部剖视图,是从+X侧观察第1状态下的减振机构6附近的图。
如图8、图9所示,转动单元7具备作为立起部的壳体71、锁定部件72和减振部8。减振部8具备第1移动部件81、第2移动部件82和螺旋弹簧83。
如图8所示,壳体71由第1外壳71a和第2外壳71b进行组合而形成,具有朝Z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收纳部711和折曲部712。
收纳部711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收纳减振部8和锁定部件72,供减振部8的末端部(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的后述的突出部811、821)以及锁定部件72的后述的按钮部721露出。
折曲部712设置在收纳部711的-Z侧,形成为相对于收纳部711折曲。并且,折曲部712具有相对于收纳部711的+X侧的外表面711A朝-X侧斜着倾斜的外表面(倾斜面712A)。此外,在折曲部712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轴部713、卡定部714和锁定部件72的后述的突起部722露出。
轴部713具有圆柱形状,从折曲部712的前后两侧突出,被轴支承于台座部61的轴支承部。卡定部714从折曲部712的下方突出。
在第1状态下,减振机构6的转动单元7相对于台座部61立起(参照图6),当转动单元7从第1状态转动至规定位置时,倾斜面712A与基座部60的底面611b抵接而成为第2状态(参照图7)。即,减振机构6构成为,转动单元7能够以轴部713的中心轴(沿Y方向的中心轴)为中心转动,通过转动壳体71而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8所示,锁定部件72具有从收纳部711露出的按钮部721和从折曲部712露出的突起部722,在第1状态下,限制转动单元7的转动。
按钮部721朝收纳部711的上侧突出。突起部722朝折曲部712的前侧和后侧突出。
关于锁定部件72,当按压按钮部721时,突起部722从折曲部712弹出的弹出量减小,当释放按压时,突起部722从折曲部712弹出的弹出量增大。
如前文所述,减振部8具备第1移动部件81、第2移动部件82和螺旋弹簧83。
如图8、图9所示,第1移动部件81具有从收纳部711的+Y侧露出的长方体状的突出部811、以及配置在收纳部711内、具有比突出部811的外形大的外形的座部812。第1移动部件81形成为突出部811的相反侧开口的中空。
第2移动部件82与第1移动部件81共同地形成,具有从收纳部711的-Y侧露出的突出部821以及配置在收纳部711内的座部822。
如图9所示,螺旋弹簧83配置在第1移动部件81内和第2移动部件82内,朝使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彼此分离的方向对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施力。被螺旋弹簧83施力的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的座部812、822与收纳部711的内表面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当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的突出部811、821分别被按压时,从壳体71突出的突出量与按压力对应地进行变化。
在第2状态(参照图7)下,在安装有投射光学装置1B的图像形成装置1A上安装减振机构6。
图10是投影仪1的局部剖视图。具体而言,图10是示出将减振机构6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A时的、转动单元7与投射光学装置1B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前方(+Y侧)观察+X侧的转动单元7附近的图。
如图10所示,在第2状态下,减振机构6的转动单元7离开第1壁部531、第2壁部532,因此,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A的从前方的滑动而能够将减振机构6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1A。具体而言,使减振机构6朝后方滑动直到基座部60与外装壳体2的凹部22(参照图4)嵌合。更具体而言,将基座部60的突起622(参照图7)贯插于贯插孔221(参照图4)中,将未图示的突起插入于引导槽222(参照图4)从而将减振机构6嵌合于凹部22中。
然后,在锁定部件72的按钮部721被按压的状态下将转动单元7转动至第1状态,当释放按钮部721的按压时,锁定部件72的突起部722(参照图8)与基座部60卡合而限制转动单元7的转动,从而使得减振机构6成为第1状态,处于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A中的状态(装配状态)。在该装配状态下,如图5所示,卡定部714与外装壳体2的突起223的-Y侧卡合而限制了减振机构6朝向+Y侧的移动。
图11是投影仪1的局部剖视图,是从前方(+Y侧)观察装配状态的减振机构6的+X侧的转动单元7附近的图。
如图9、图11所示,减振机构6在装配状态(第1状态)下,壳体71相对于外装壳体2立起,减振部8配置在第1壁部531与第2壁部532之间。更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减振部8被配置成,第1移动部件81与第1平面531a对置,第2移动部件82与第2平面532a对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被设定为,在没有从外部施力的静止状态下,第1移动部件81与第1平面531a、以及第2移动部件82与第2平面532a稍稍分离。这样,在静止状态下,由于减振部8相对于减振承受部53分离,因此,能够进行借助透镜移位机构3Sh进行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顺畅的移动。
另一方面,当在减振机构6的装配状态下按压锁定部件72的按钮部721时,突起部722与基座部60的卡合被解除,从而使得转动单元7能够转动。然后,当转动单元7从第1状态开始转动直到倾斜面712A与基座部60的底面611b抵接时,壳体71相对于基座部60倾倒而成为第2状态(参照图10)。在第2状态下,减振部8配置在第1壁部531与第2壁部532之间的外侧。此外,由于卡定部714与突起223的卡合被解除,因此,通过将减振机构6向前方进行的滑动而能够将减振机构6从图像形成装置1A卸下。
这样,利用壳体71的转动而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A对减振机构6进行拆装。
〔减振机构的动作〕
这里,使用图5对装配状态(第1状态)下的减振机构6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将投影仪1载置于桌上等时,根据处置方式的不同,存在图像形成装置1A受到撞击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由于投射光学装置1B的凸缘部512与重心G的位置分离,因此,当图像形成装置1A受到撞击时,主要对投射光学装置1B施加的是这样的力,该力使得重心G以凸缘部512作为基端而摆动。可以将凸缘部512理解为刚体,因此,可以认为:对投射光学装置1B施加的是这样的力,该力使得重心G的位置以凸缘部512的距重心G最近的部位(图5中的凸缘部512的上侧的端部512A)与凸缘部512的距重心G最远的部位(图5中的凸缘部512的下侧的端部512B)之间作为支点而振动。即,如果对分别以端部512A、512B作为假想的支点(中心)、对重心G施加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力的情况进行研究,则可以预测在双方之间、使得重心G的位置以实际的支点作为中心进行振动的力的方向。
如图5所示,连接端部512A和重心G的线La以相对于Z方向成锐角的方式倾斜。使得重心G的位置以端部512A作为中心进行振动的力的方向为以端部512A作为中心的、重心G的位置的旋转方向,即,为以端部512A至重心G的位置作为半径的圆弧上的重心G的位置的切线方向Ta(省略图示)。该切线方向Ta相对于Y方向成锐角。
连接端部512B和重心G的线Lb以比线La相对于Z方向成更小的角度的锐角的方式倾斜。使得重心G的位置以端部512B作为中心进行振动的力的方向为以端部512B至重心G的位置作为半径的圆弧上的重心G的位置的切线方向Tb(省略图示)。该切线方向Tb相对于Y方向成比切线方向Ta更小的角度的锐角。
可以研究出:使得重心G的位置以实际的支点作为中心进行振动的力(振动力)的方向在切线方向Ta与切线方向Tb之间,即,相对于Y方向成比切线方向Ta更小的角度、且比切线方向Tb更大的角度的锐角。
投射光学装置1B的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在Y方向上彼此对置,因此,当重心G被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振动力时,第1壁部531按压减振机构6的第1移动部件81(图5中的F1)。此外,投射光学装置1B中,当重心G被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振动力时,第2壁部532按压减振机构6的第2移动部件82(图5中的F2)。
减振机构6根据分别从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进行按压的按压力而使得减振部8相对于壳体71的突出量、即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的突出量发生变化,从而将该按压力吸收。其结果是缓和了对投射光学装置1B的撞击。
这样,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在与沿连接凸缘部512(被支承部)和重心G的线的方向交叉的Y方向(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并且,减振机构6缓和经由图像形成装置1A而传递给投射光学装置1B的撞击。即,减振机构6吸收图像形成装置1A与投射光学装置1B之间的扭矩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构成为,能够对不具有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的其它投射光学装置(省略图示)进行拆装。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A构成为,在装配该其它投射光学装置的情况下,可以装配罩9来代替减振机构6。
图12是示出罩9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A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罩9具有与上表面部2U一致的形状,与减振机构6同样地,构成为嵌合于凹部22(参照图4)。
并且,将罩9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A时,在前表面部2F设有开口部121,从而能够装配以不与罩9发生干扰的方式形成的其它投射光学装置、例如朝+Y侧投射图像的投射光学装置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投射光学装置1B除了具有凸缘部512之外,还具有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由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1B:即使是具有较大重量、或在远离凸缘部512的位置上具有重心G的结构,也稳定地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
(2)投影仪1的减振机构6缓和传递给投射光学装置1B的撞击。由此,即使在投影仪1受到撞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凸缘部512以及支承凸缘部512的透镜移位机构3Sh等的破损。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影仪1:即使是为了使所入射的图像光的广角化、或改变投射方向等而具备具有较大的重量、或在远离凸缘部512的位置上具有重心G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结构,耐撞击性也优异。
(3)由于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设置在收纳第2光学系统42的第2收纳部52,因此,即使是在靠第2收纳部52的位置具有重心G的投射光学装置1B,也能够高效地抑制由于撞击导致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振动。由此,能够提供朝与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的前进方向不同的方向投射图像、耐撞击性优异的投影仪1。
此外,由于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使所入射的光广角化的透镜,因此能够提供耐撞击性优异的短焦投影仪。
(4)由于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以及减振部8设置在第2收纳部52的两侧,因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抑制由于撞击导致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振动。由此,能够提供耐撞击性更优异的投影仪1。
此外,在Z方向上,能够抑制从第2收纳部52弹出而构成第1壁部531、第2壁部532和减振机构6,因此,能够抑制Z方向上的投影仪1的大型化。
(5)由于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的彼此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第1平面531a、第2平面532a),因此,在沿该平面的方向上,无需高精度地配置减振部8,就能够通过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来实现减振部8的稳定的按压。此外,通过使减振部8朝沿该平面的方向移动,能够将减振部8配置在第1壁部531与第2壁部532之间。由此能够提供具备可将减振部8容易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上的减振机构6的投影仪1。
(6)由于投影仪1的投射光学装置1B的第1平面531a、第2平面532a与第1光轴41Ax垂直,因此,即使是具备透镜移位机构3Sh的结构,也能够使减振机构6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投影仪1:即使是具备具有较大的重量、或在远离凸缘部512的位置上具有重心G的投射光学装置1B和透镜移位机构3Sh的结构,耐撞击性也优异。
(7)通过转动减振机构6的壳体71而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此,无需将减振机构6分解,就能够容易地在减振机构6发挥功能的状态与不发挥功能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提供具备易于搬放的减振机构6的投影仪1。
(8)减振机构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装壳体2进行拆装。由此,在将不具有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的较小重量的其它投射光学装置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A时,可以将减振机构6从外装壳体2上卸下。由此,能够提供可拆装各种重量的投射光学装置、并且装配有其它投射光学装置时的外观良好的投影仪。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添加各种变更及改良等。以下,对变形例进行叙述。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1B具备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的方向分为两个阶段依次折曲的光学系统(具有大致U字状光路的光学系统),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还可以构成为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的方向在一个阶段折曲而朝+Z侧投射的结构(具有大致L字状光路的光学系统)。此外,还可以应用于在不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A射出的光的方向朝不同的方向折曲的情况下朝+Y侧投射的结构。
所述实施方式的减振机构6构成为,基座部60和一对转动单元7被一体化,各转动单元7能够相对于基座部60转动,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方式:与基座部60相当的基座部件和具有减振部8和立起部的一对单元分离地构成,在将基座部件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A之后,再将一对单元插入该基座部件,由此将减振部8配置在规定位置。
所述实施方式的减振机构6具有基座部60,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基座部60,也可以构成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外装壳体2的转动单元的减振机构。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透镜移位机构3Sh,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透镜移位机构3Sh。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第1壁部531和第2壁部532的彼此对置的一侧不限于平面,也可以形成为减振部8的末端部(第1移动部件81、第2移动部件82的末端部)能够稳定地抵接的形状。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减振承受部53和转动单元7分别设有一对(两组),但是,也可以是由一组构成的方式。例如可以考虑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的纵向伸出部521的后侧设置该一组的结构等。
使用螺钉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1B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A,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旋转部件,进行利用该旋转部件的旋转而卡定投射光学装置1B的所谓的套管式安装。
所述实施方式的减振部8使用螺旋弹簧83作为对第1移动部件81和第2移动部件82施力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使用板簧等。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减振机构6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A,减振承受部53设置于投射光学装置1B,但是,也可以构成具备设置有被支承于投射光学装置1B的减振机构和减振承受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还可以构成为利用设置投影仪的设置面和壁使减振机构发挥功能。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将减振机构支承于投射光学装置1B并使减振机构的减振部与设置面和壁抵接而吸收图像形成装置与投射光学装置之间的扭矩变动。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透射型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装置351,但是,也可以使用反射型液晶面板。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51采用了使用与R光、G光、B光相对应的3个光调制装置的所谓3板方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或者,还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此外,也可以使用微镜型光调制装置例如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等作为光调制装置。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31使用了放电型的光源311,但是,也可以由其它方式的光源、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固体光源构成。

Claims (9)

1.一种投射光学装置,其安装于射出图像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备:
光学系统;和
投射光学用壳体,其收纳所述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学系统,所述图像光入射到该第1光学系统中,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
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第1光学系统,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
第1壁部和第2壁部,它们在与沿着连结所述被支承部和该投射光学装置的重心的线的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
2.一种投影仪,其投射图像光,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备: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光源、光调制装置和外装壳体,射出图像光;
投射光学装置,其拆装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投射所述图像光;以及
减振机构,其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或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吸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之间的扭矩变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备:
光学系统;和
投射光学用壳体,其收纳所述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学系统,所述图像光入射到该第1光学系统中,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
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第1光学系统,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
第1壁部和第2壁部,它们在与沿着连结所述被支承部和该投射光学装置的重心的线的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
所述减振机构被支承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具备:
立起部,其从所述外装壳体立起;和
减振部,其被支承于所述立起部而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相对于所述立起部的突出量与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各自按压的按压力对应地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具备第2光学系统,所述第2光学系统改变从所述第1光学系统射出的光的前进方向,具有沿着与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第1光轴交叉的方向的第2光轴,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第2收纳部,
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在与所述第1光轴以及所述第2光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两侧,
所述减振机构与设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两侧的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对应地具备一对所述立起部和所述减振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彼此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是与所述第1光轴交叉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机构利用所述立起部的转动而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所述第1状态是所述减振部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状态,所述第2状态是所述减振部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外侧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机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进行拆装。
CN201810067542.9A 2017-01-30 2018-01-24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Active CN108375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3922A JP6900683B2 (ja) 2017-01-30 2017-01-30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13922 2017-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5866A true CN108375866A (zh) 2018-08-07
CN108375866B CN108375866B (zh) 2021-10-08

Family

ID=62979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7542.9A Active CN108375866B (zh) 2017-01-30 2018-01-24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5889B2 (zh)
JP (1) JP6900683B2 (zh)
CN (1) CN1083758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592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3534581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N114384744A (zh) * 2020-10-16 2022-04-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5708B1 (ja) * 2018-09-21 2019-12-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JP6914388B2 (ja) * 2018-11-02 2021-08-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6988770B2 (ja) * 2018-11-12 2022-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保持機構
JP7209836B2 (ja) * 2019-06-28 2023-01-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JP7487620B2 (ja) 2020-09-02 2024-05-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抑制装置及び投写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95767A1 (en) * 2000-05-25 2004-05-20 Hideki Ohmae Color wheel assembly and color sequenti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511273A (zh) * 2000-10-31 2004-07-07 Lg������ʽ���� 一种对准投影仪中面板的装置
CN10106373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装置及其镜片调整装置
JP2010169966A (ja) * 2009-01-23 2010-08-05 Toshiba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及び携帯電話
CN104298055A (zh) * 2013-07-18 2015-0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7572A1 (en) * 2004-10-13 2006-04-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plit optic support structure and optical system using split optic support structure
US7431465B2 (en) * 2005-09-09 2008-10-07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display images from projection device mounted in vertical position
JP2007078859A (ja) 2005-09-12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2098506A (ja) * 2010-11-02 2012-05-2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2155203A (ja) 2011-01-27 2012-08-16 Ricoh Co Ltd 映像投影装置
JP2012226033A (ja) 2011-04-18 2012-11-15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145887A (ja) 2014-01-31 2015-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7013794A1 (ja) * 2015-07-23 2017-01-26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投射レンズの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95767A1 (en) * 2000-05-25 2004-05-20 Hideki Ohmae Color wheel assembly and color sequenti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511273A (zh) * 2000-10-31 2004-07-07 Lg������ʽ���� 一种对准投影仪中面板的装置
CN10106373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装置及其镜片调整装置
JP2010169966A (ja) * 2009-01-23 2010-08-05 Toshiba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及び携帯電話
CN104298055A (zh) * 2013-07-18 2015-0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592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3534581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US11537034B2 (en) 2020-04-22 2022-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ion optical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with improved cooling capability
CN113534581B (zh) * 2020-04-22 2023-02-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N113534592B (zh) * 2020-04-22 2023-0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4384744A (zh) * 2020-10-16 2022-04-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CN114384744B (zh) * 2020-10-16 2024-0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24311A (ja) 2018-08-09
JP6900683B2 (ja) 2021-07-07
US20180217477A1 (en) 2018-08-02
US10295889B2 (en) 2019-05-21
CN108375866B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5866A (zh)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N101261359B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JP4674130B2 (ja) レンズ保持ユニット
JP2003029339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ション光学系
CN103852960A (zh) 投影装置与聚光模组
CN102549520A (zh) 具备投影仪的信息处理装置
US7993011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in which positions of projection lens unit and projection mirror unit relative to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s are switched
JP5950639B2 (ja) ホルダーおよびホルダーを有するプロジェクタ
JP2011095352A (ja) 画像投射装置
JP2011095352A5 (zh)
JP2008191196A (ja) 収納型広角プロジェクタ
JP2013186231A (ja) レンズカバー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739421B2 (ja) 遊技機
JP2012220757A (ja) 投影表示装置
JP5347550B2 (ja) 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06440930U (zh) 投影仪
JP6623693B2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3841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
JP6040355B2 (ja) レンズ切換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3245563B2 (ja) 投射装置
JP564454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3047810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216906A (ja) 調光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4228618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130707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