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7401A -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7401A
CN108327401A CN201810035480.3A CN201810035480A CN108327401A CN 108327401 A CN108327401 A CN 108327401A CN 201810035480 A CN201810035480 A CN 201810035480A CN 108327401 A CN108327401 A CN 108327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hole
width direction
suction
medium
mou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54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27401B (zh
Inventor
平嶋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27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7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27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7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41J11/057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22Clamps or grippers
    • B41J13/223Clamps or grippers on rotatable drums
    • B41J13/226Clamps or grippers on rotatable drums using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以及输送装置,其能够高效地扩大抽吸孔的抽吸范围,并且即使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形成有间隙,也能够确保对介质的抽吸力,且能够抑制对油墨滴的影响。其中,被设置在抽吸压印板上的抽吸孔被设为包括第二开口部(最小开口部)的形状,第二开口部在与连续纸张(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抽吸孔在载置面上的长度。此外,被形成为,抽吸孔在第二开口部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抽吸孔在载置面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侧。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有喷墨头和抽吸压印板(也称为吸附面板)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喷墨头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油墨,所述抽吸压印板具有用于载置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抽吸孔。
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公开了通过将抽吸孔设为朝向载置面扩展的形状,从而增大了抽吸面积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将抽吸孔设为朝向载置面扩展为漏斗状,从而使抽吸孔内的压力分布均匀化,并提高了形成抽吸孔时的操作性。
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当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空出间隙时,该间隙和抽吸孔的最小开口部容易在相对于载置面垂直的方向上连通。因此,对介质的抽吸力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存在导致所谓的翘纸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在将载置面上的抽吸孔的开口端和抽吸孔的最小开口部的开口端之间的最小距离设为值X的情况下,当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空出最小距离X以上的间隙时,该间隙和最小开口部相对于载置面在直线方向上连通。因此,抽吸力作为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的力而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对介质的抽吸力的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4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高效地扩大抽吸孔的抽吸范围,并且即使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形成有间隙,也能够确保对介质的抽吸力。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喷墨头,其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油墨;抽吸压印板,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抽吸孔;以及抽吸单元,其使所述抽吸孔产生负压。所述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抽吸孔在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有效地扩大了抽吸孔的抽吸范围,并且即使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形成有间隙,也能够确保对介质的抽吸力。
此外,本发明具备:作为所述抽吸孔的第一抽吸孔;以及第二抽吸孔,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抽吸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根据本发明,能够缩小相邻的抽吸孔间的未产生抽吸力的范围。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第二抽吸孔所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第二抽吸孔在其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抽吸孔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抽吸孔相比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处,本发明具有对所述第一抽吸孔进行闭塞的百叶帘。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百叶帘而对第一抽吸孔进行闭塞。由此,降低了由第一抽吸孔产生的对抽吸力的影响,且降低了在第一抽吸孔被开放的状态下间隙与第二抽吸孔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接触。根据本发明,介质的另一侧的端的位置会根据介质的宽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此,降低了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易于发生变化的端部侧,抽吸孔的间隙和最小开口部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具有:固定引导部,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接触;以及可动引导部,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端接触,且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介质的安置变得容易化,并且能够防止介质的斜向移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所述喷墨头进行维护的位置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抑制抽吸力对维护中的喷墨头造成影响的事态。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抽吸孔与所述第一抽吸孔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第二抽吸孔所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第二抽吸孔在其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有效地扩大了抽吸孔的抽吸范围,并且即使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形成有间隙,也能够确保对介质的抽吸力。
此外,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具备:抽吸压印板,其具有用于载置被输送的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抽吸孔;以及抽吸单元,其使所述抽吸孔产生负压。所述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抽吸孔在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有效地扩大了抽吸孔的抽吸范围,并且即使在介质的端部和抽吸孔之间形成有间隙,也能够确保对介质的抽吸力。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2为示意地表示图1的II-II截面的图。
图3为压印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从前方侧观察压印板单元的图。
图5为抽吸压印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抽吸压印板的箱体的立体图。
图7为图2的压印板单元的VII-VII截面图。
图8为使百叶帘转筒旋转至与图7不同的旋转位置时的压印板单元的纵截面图。
图9为从上方观察抽吸压印板的图。
图10为图9的D-D截面图。
图11为与图10所示的连续纸张相比宽度较短的连续纸张被载置在载置面上时的抽吸压印板的局部截面图。
图12为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抽吸压印板的图。
图13为抽吸压印板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外观的图。
印刷装置10为对以固定间隔将标签粘贴在长条的衬纸上而形成的标签用纸等连续纸张S(记录介质、介质)进行印刷的打印机,也称为标签打印机。该印刷装置10经由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缆或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等,而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信息处理终端相连接,并根据从信息处理终端发送的印刷数据来实施印刷。
在图1以及后述的各图中,符号FR表示印刷装置10的前方,符号LH表示印刷装置10的左方,符号RH表示印刷装置10的右方,符号UP表示印刷装置10的上方。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有构成该印刷装置10的壳体的长方体状的装置外壳11。在装置外壳11中前方FR侧的面上设置有具有操作按钮等的操作面板12。在操作面板12的下方设置有抽屉式的墨盒更换口13。此外,在与操作面板12相比靠右方RH侧处,设置有用于将印刷后的连续纸张S排出的狭缝状的纸张排出口(介质排出口)14。
在装置外壳11中右方RH侧的面上,在前方FR侧的铅直方向下方处设置有废油墨罐更换口15,在与废油墨罐更换口15相比靠后方侧处设置有卷筒纸供纸口16。在装置外壳1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开闭盖。通过打开该开闭盖,从而露出被设置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路径21(后文叙述)上的引导单元18。
图2为示意地表示图1的II-II截面的图。
印刷装置10具备:卷筒纸装填部20,其供将连续纸张S卷绕为卷筒状而形成的卷筒纸100进行装填;输送路径21,其从卷筒纸装填部20朝向装置外壳11的纸张排出口14;以及印刷部22,其在输送路径21的预定位置处对连续纸张S实施印刷。连续纸张S并不被限定于标签用纸,而是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例如,也可以使用沿着以在长度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的针孔折叠而形成的纸张。
卷筒纸装填部(介质装填部)20被配置在装置外壳11中的与前方FR相反的后侧的铅直方向下方处。输送路径21具备:从卷筒纸装填部20向上方UP侧延伸的第一路径21A和从第一路径21A的上端朝向前方FR侧延伸的第二路径21B。
在第二路径21B上具有由多个辊以及对辊进行驱动的电机等构成的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将连续纸张S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纸张排出口14进行输送。印刷装置10能够通过对电机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从而将连续纸张S向反方向进行输送。
被装填至卷筒纸装填部20的卷筒纸通过卷筒纸旋转轴23而被旋转。此外,输送路径21具有对连续纸张施加固定的张力的张紧杆24。张紧杆24降低了输送路径21上的松弛的发生。
在第二路径21B上设置有引导单元18和具有抽吸压印板31的压印板单元46。在第二路径21B上,抽吸压印板31位于与引导单元18相比靠前方FR侧处。
引导单元18作为连续纸张S的纸张引导部而发挥功能。该引导单元18具备:位于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的铅直方向下方的板状的输纸板18A(图1);和相对于输纸板18A而立起设置在与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参照图3)的两侧的引导壁18L、18R。引导壁18L相对于输纸板18A位于左方LH侧(一侧),引导壁18R相对于输纸板18A位于右方RH侧(另一侧)。
引导壁18L、18R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的、和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即侧端(侧缘)接触,从而对侧端的位置进行引导。
引导壁18L被包括在位置被固定的固定引导部中。此外,引导壁18R被包括在相对于固定引导部移动的可动引导部中。根据该结构,印刷装置10的使用者在根据连续纸张S的纸张宽度来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调整时,能够在使连续纸张的侧端与固定引导部侧的引导壁接触的状态下,对另一个引导部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连续纸张的安置变得容易化。另外,在该结构中,连续纸张S中与固定引导部侧的引导壁18L抵接的侧端,与连续纸张S的纸张宽度无关地,以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始终对齐于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被输送。此外,通过这些引导壁18L、18R,从而也防止了连续纸张S的斜向移动。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宽度方向X的两侧设置有引导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只在一侧设置有引导部的结构。此时,连续纸张S在侧端与只被设置在一侧的引导部接触的状态下被输送。
印刷部22具备向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喷出油墨的喷墨头(液体喷出头)22A。通过喷墨头22A喷出来自墨盒的油墨,从而在连续纸张S上形成点,并通过点的组合从而对图像进行印刷。喷墨头22A被设置在隔着第二路径21B而与抽吸压印板31对置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22A被配置在抽吸压印板31的铅直方向上方。由此,喷墨头22A朝向在该喷墨头22A与抽吸压印板31之间穿过的连续纸张S喷出油墨。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喷墨头22A跨连续纸张S的宽度的大致整体而具有喷嘴列的行式打印机。
抽吸压印板31具有载置面31A,载置于该载置面31A上的连续纸张S通过后述的抽吸单元而被抽吸。印刷装置10通过在使抽吸压印板31工作的状态下,即,在对连续纸张S进行抽吸的状态下对连续纸张S进行输送,从而能够在降低连续纸张S的浮起的同时进行输送。由此,也适当地维持了连续纸张S与喷墨头22A之间的压印板间隙。另外,由于在对被卷绕为卷筒状的连续纸张S进行输送的情况下,连续纸张S因为卷痕而易于从载置面31A浮起,因此抽吸压印板31的结构是特别有效的。
图3为压印板单元46的立体图,图4为从前方FR侧观察压印板单元46的外观图。
压印板单元46具备抽吸压印板31、支承框架41、抽吸风扇42、百叶帘转筒单元43、和转筒罩(百叶帘罩)44。抽吸压印板31为在与第二路径21B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板状的压印板。该抽吸压印板31被以在宽度方向X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的一对支承框架41支承着。
抽吸风扇42、百叶帘转筒单元43所包含的百叶帘转筒43A、以及转筒罩44被设置在一对支承框架41之间,且被设置在相对于抽吸压印板3而言与喷墨头22A相反的一侧(抽吸压印板31的铅直方向下方侧)。抽吸风扇42作为使抽吸压印板31产生抽吸力的抽吸单元而发挥功能,对此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图5为抽吸压印板31的分解立体图。
抽吸压印板31具有载置板32和开口被载置板32覆盖的箱体33,其中,所述载置板32具有用于载置连续纸张S的载置面31A。载置板32为在与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件。
载置板32具有在载置面31A上开口的多个抽吸孔51。载置板32具有第一抽吸孔51A和以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一抽吸孔51A空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的第二抽吸孔51B,以作为多个抽吸孔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抽吸孔51A与上述第二抽吸孔51B相比,位于右方RH侧。此外,载置板32具有第三抽吸孔51C,所述第三抽吸孔51C以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与第一抽吸孔51A重叠,且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与第一抽吸孔51A空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此外,第一抽吸孔51A、第二抽吸孔51B、以及第三抽吸孔51C均与多个抽吸室K2中的任意一个连通,对此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图6为箱体33的立体图。
如图5以及如图6所示,箱体33具有将与载置板32之间的空间以在连续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而隔开的多个隔板33A。在箱体33的底板上设置有与被隔板33A隔开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孔33B。
在本结构中,被隔板33A隔开的各空间的空气经由这些连通孔33B而被抽吸风扇42抽吸。据此,由隔板33A隔开的空间作为与大气压相比而较低的负压的室、即抽吸室而发挥功能。因此,通过抽吸风扇42,而在与抽吸室连通的抽吸孔51中产生负压,进而产生对连续纸张S进行抽吸的抽吸力。
如图6所示,箱体33具有抽吸室K1和在抽吸室K1与箱体33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的抽吸室K2,以作为抽吸室。
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室K1位于引导单元18中的固定引导部在宽度方向X上所处的一侧(左方LH侧)。如上所述,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中的与固定引导部所包含的引导壁18L接触的端部与连续纸张S的纸张宽度无关地,在宽度方向X上的相同位置上被输送。因此,即使连续纸张S的宽度发生改变,连续纸张S也在载置板32上处于设置抽吸室K1的区域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室K1为与宽度最窄的连续纸张S所处的区域相对应的形状。抽吸室K1与位于该区域的抽吸孔51连通,并且抽吸室K1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即宽度W1(图6)与最低宽度的连续纸张S可存在的区域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相对应。据此,抽吸室K1作为使如下的抽吸孔51成为负压的室而发挥功能,所述抽吸孔51被设置在最低宽度的连续纸张S被输送的区域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室K1为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与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的多个抽吸孔51连通。据此,通过抽吸室K1,而使被配置在最低宽度的连续纸张S被输送的区域中的所有抽吸孔51成为负压。
抽吸室K2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即宽度W2(图6)与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抽吸孔51的间隔相对应。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2与相邻的抽吸孔51的间隔一致。多个抽吸室K2作为以预定的单位使与第一抽吸室K1不连通的抽吸孔51成为负压的室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抽吸室K2为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与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的多个抽吸孔51连通。即,第一抽吸孔51A和第三抽吸孔51C与同一个抽吸室K2连通。据此,与抽吸室K2连通的抽吸孔51,按照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的抽吸孔51而被设为负压。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2与相邻的抽吸孔51的间隔一致,且按照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的抽吸孔51而被设为负压,但是宽度W2与抽吸孔51的间隔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果宽度W2为相当于抽吸孔51的间隔的2倍的长度,则通过一个抽吸室K2而成为负压的抽吸孔被配置的区域为本实施方式的2倍,箱体33的结构以及被抽吸的区域的改变所涉及的控制变得简单化。
如图6所示,抽吸室K1的连通孔33B为大于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的开口。因此,会使相比抽吸室K2而与更多个抽吸孔51连通的抽吸室K1内的空气被迅速地抽吸,从而易于在与抽吸室K1连通的多个抽吸孔51中迅速地产生负压。
此外,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被设置在抽吸室K2中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由此,易于使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抽吸孔51适当地产生负压。
图7为图2的压印板单元46的VII-VII截面图。
百叶帘转筒单元43在抽吸压印板31的铅直方向下方处,具有位于一对支承框架41之间的百叶帘转筒43A。百叶帘转筒43A以如下方式被一对支承框架41支承着,即,以在与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L1为中心而旋转自如的方式。百叶帘转筒43A为内部中空且以旋转轴线L1为中心而在抽吸压印板31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筒形状。百叶帘转筒43A的任意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引导单元18的固定引导部侧)端部开口。上述的抽吸风扇42与开口的端部相邻。
百叶帘转筒43A具有打开部43H。当打开部43H位于与每个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相对应的位置时,百叶帘转筒43A内和抽吸室K2经由连通孔33B而被连通。此外,百叶帘转筒43A具有关闭部43T。当关闭部43T位于与每个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相对应的位置时,连通孔33B的百叶帘转筒43A侧的开口通过关闭部43T而被遮挡。
打开部43H和关闭部43T沿着百叶帘转筒43A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因此,通过百叶帘转筒43A以旋转轴线L1为中心而旋转到预定的旋转位置,从而打开部43H或关闭部43T位于与预定的连通孔33B相对应的位置。因此,通过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从而预定的连通孔33B与百叶帘转筒43A内连通,或者,预定的连通孔33B的百叶帘转筒43A侧的开口被遮挡。
百叶帘转筒43A在与抽吸室K2的各个连通孔33B对应的位置处,沿着该百叶帘转筒43A的周向而具有使连通孔33B成为打开状态的打开部43H和使连通孔33B成为关闭状态的关闭部43T。
如图7所示,关闭部43T包括在与旋转轴线L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架设在百叶帘转筒43A的两端之间的全闭部TA。当全闭部TA通过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而被配置于与连通孔33B对置的位置时,与抽吸室K2连通的所有的连通孔33B被闭塞。此外,全闭部TA由于在宽度方向X上横跨百叶帘转筒43A,因此兼用作百叶帘转筒43A的框架部件或加强部件。
此外,打开部43H包括在与旋转轴线L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且使与抽吸室K2的各个连通孔33B对应的位置全部开口的全开部HA(参照图7)。因此,当全开部HA通过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而被配置于与连通孔33B对置的位置时,与抽吸室K2连通的连通孔33B全部与百叶帘转筒43A内连通。
百叶帘转筒43A能够旋转至:“第一角度状态”,其为与抽吸室K2连通的连通孔33B全部开口的旋转位置;以及“第二角度状态”,其为连通孔33B的至少任意一个闭塞的旋转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等)。
此外,百叶帘转筒43A具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的肋材43R。打开部43H通过该肋材43R而在宽度方向X上被隔开。由于肋材43R存在于百叶帘转筒43A的整个圆周,因此肋材43R也作为对百叶帘转筒43A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加强肋)而发挥功能。
百叶帘转筒单元43具有:从百叶帘转筒43A向旋转轴线L1的方向突出的轴部(未图示);和将动力向轴部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通过来自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轴(未图示);和在轴部以及驱动轴之间对动力进行传递的减速齿轮机构43G。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动力被传递至百叶帘转筒43A,从而百叶帘转筒43A被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轴部以及驱动轴被轴支承于右方RH侧的支承框架41上。此外,减速齿轮机构43G被设置在右方RH侧的支承框架41上的与百叶帘转筒43A相反的一侧。
在该印刷装置10中,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对驱动电机的旋转量(或旋转角)进行控制,从而对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位置(旋转角)进行调整。例如,控制单元能够根据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所实施的检测、驱动器的设定而取得与连续纸张S的宽度相关的信息,并且根据该宽度而对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位置进行控制。
另外,图7为百叶帘转筒43A旋转至如下位置的状态,即,抽吸室K2中的到从抽吸室K1侧开始数的第八个抽吸室K2为止的连通孔33B与百叶帘转筒43A内连通,而剩余的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被关闭部43T遮挡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百叶帘转筒43A中,随着靠向旋转轴线L1的右方RH侧,关闭部43T的开始位置沿着百叶帘转筒43A的周向各错开预定角度而被形成。
因此,当百叶帘转筒43A向百叶帘转筒43A的周向中的第一方向进行旋转时,与该旋转相应地,从抽吸室K1(左方LH)侧起连续开口的连通孔33B的数量增加,而当百叶帘转筒43A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旋转时,与该旋转相应地,从抽吸室K1侧起连续开口的连通孔33B的数量减少。
图8为使百叶帘转筒43A旋转至与图7不同的旋转位置时的压印板单元46的纵截面图。在图8中示出了使百叶帘转筒43A从图7所示的位置起向第二方向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且示出了从抽吸室K1侧起连续开口的抽吸室K2的连通孔33B的数量从8变成5的状态。
即,对应于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与第一抽吸孔51A连通的连通通道(抽吸室K2以及连通孔33B)以及与抽吸孔51B连通的连通通道的开闭状态被选择性地改变,其中,所述抽吸孔51B以相对于第一抽吸孔51A在宽度方向X上空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通过根据连续纸张S的宽度来对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与各抽吸室K2连通的抽吸孔51中的仅和连续纸张S所处的区域相对应的抽吸孔51与百叶帘转筒43A内连通。
如图7以及如图8所示,与抽吸室K1连通的连通孔33B,与被设置在抽吸风扇42和百叶帘转筒43A之间的进气通道45连通。该进气通道45通过内部的空气被抽吸风扇42抽吸从而成为负压。由此,在对抽吸风扇42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在与抽吸室K1连通的抽吸孔51中始终产生负压,从而产生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
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进气通道45的结构。此时,百叶帘转筒43A只要为延伸到抽吸室K1的铅直方向下方的形状、且为设置有使抽吸室K1的连通孔33B始终开口的打开部43H的形状即可。
转筒罩44为,对百叶帘转筒43A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且在与被设置在抽吸压印板31的底面上的连通孔33B相对应的区域中具有开口的罩。
通过该转筒罩44,从而使百叶帘转筒43A内成为不与转筒罩44外的空间连通而从周围被闭塞的空间。此外,与连通孔33B相对应的区域通过开口而使连通孔33B和百叶帘转筒43A内连通。
抽吸风扇42被配置在相对于抽吸室K2而靠抽吸室K1侧的支承框架41和百叶帘转筒43A之间,且被配置在抽吸压印板31的铅直方向下方。而且,抽吸风扇42将与抽吸室K1连通的进气通道45以及百叶帘转筒43A的内部空间内的空气排放到外部。也就是说,抽吸风扇42作为使进气通道45以及内部空间成为负压进而使抽吸孔51产生负压的抽吸单元而发挥功能。
由于在本结构中,百叶帘转筒43A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端部开口,并且百叶帘转筒43A内的空气通过抽吸风扇42而从该端部被排出,因此与将连通通道细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百叶帘转筒43A内的空气沿着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轴线L1方向高效地排出。
而且,由于抽吸风扇42在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轴线L1方向上被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的配置。此外,能够缩短百叶帘转筒43A和抽吸风扇42之间的空气通道,并有利于进气阻力的降低。因此,能够通过抽吸风扇42而高效地使百叶帘转筒43A内成为负压,此外,还有利于静音化。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抽吸风扇42,以作为使抽吸孔产生负压的抽吸单元,但是也可以应用真空泵等机构,以取代抽吸风扇42。
图9为从上方观察抽吸压印板31的图。此外,图10为图9的D-D截面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各抽吸孔51为将抽吸压印板31的载置板32贯穿的贯穿孔,并且为在离开载置板32的表面即载置面31A的位置处具有包括最小开口部在内的第二开口部53的形状。
进行详细叙述,抽吸孔51具有第一开口部52和第二开口部53,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部52包括载置面31A上的开口缘,所述第二开口部53离开载置面31A,并包括与第一开口部52连通的最小开口部。第一开口部52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WA长于第二开口部53的连续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WB。
在抽吸压印板31上,出于抽吸压印板31的耐久性的考虑,有时抽吸孔51的数量会受到限制。通过采用上述方式,高效地扩大了抽吸孔51对连续纸张S进行抽吸的范围。因此,易于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所需的抽吸面积,并且提高了抽吸力。此外,由于高效地扩大了抽吸孔51的抽吸范围,因此充分地确保了抽吸面积,并且在此状态下,还扩大了相邻的抽吸孔51的分离距离,所以制造变得容易化。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部52以及第二开口部53的开口形状为圆形形状,但是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
此外,在本结构中,第一以及第二开口部52、53通过对钢板实施冲孔加工等从而被制作。但是,也可以通过冲孔加工以外的加工而被制作。
如图10所示,第二开口部5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B与第一开口部52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偏置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固定引导部侧、左方LH侧)。换言之,在宽度方向X上,第一开口部52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的缘部P1和第二开口部53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的缘部P2之间的距离DL,小于第一开口部52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的缘部P3和第二开口部53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的缘部P4之间的距离DR。
在该宽度方向X的一侧(左方LH侧)存在包括引导壁18L的固定引导部,其中,所述引导壁18L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且与连续纸张S的侧端接触。因此,当连续纸张S的宽度尺寸发生变化时,连续纸张S的右方RH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11示出了与图10所示的连续纸张S相比宽度较短的连续纸张S被载置在载置面31A上的状态。
虽然图10所示的连续纸张S的右方RH侧的端部位于未设置有抽吸孔51的区域的上方,但是根据其宽度,也存在如图11所示那样其右方RH侧的端部位于抽吸孔51的上方的情况。此时,在右方RH侧端部所处的抽吸孔51中存在未被连续纸张S覆盖的间隙SK。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抽吸孔51中,第二开口部5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B与第一开口部52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如果间隙SK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小于距离DR,则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不连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抽吸孔51的结构,降低了间隙SK和最小开口部即第二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油墨滴易于受到空气的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在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在铅直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间隙SK处的空气的流量会增大,从而对从喷墨头22A喷出的油墨滴造成影响的可能性有所增高。
由于在本结构中,相对于第一开口部52而言,使第二开口部53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偏置,因此与同轴地形成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和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开口部52以及第二开口部53的情况相比,距离DR较长。因此,即使在连续纸张S的端部和抽吸孔51之间形成有间隙SK,也可降低成为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事态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即使在形成有间隙SK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间隙SK中的空气的流量,因此易于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而且,通过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从而能够抑制对外部的空气进行抽吸的力,并易于抑制间隙SK对喷墨头22A的油墨滴造成的影响。另外,距离DR被设定为能够确保抽吸力的范围内的距离。
然而,若第一开口部52的深度D1(参照图8)越大,则在形成了间隙SK的情况下,对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进行连通的通道的开口面积SA(参照图11)就会越大。该开口面积SA越大,则抽吸孔51的抽吸力越是易于作为对外部的空气或油墨进行抽吸的力而发挥作用。
在此,如图11所示,开口面积SA为将第二开口部53和间隙SK之间连在一起的通道的开口面积(更确切而言,为由与通道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进行了切断时的通道的截面面积)。当假设开口面积SA扩展到与第二开口部53的开口面积SB(图11)相同的面积时,通道阻力将变小,油墨易于通过抽吸孔51的抽吸力而被抽吸。
因此,在本结构中,以开口面积SA小于第二开口部53的开口面积SB的方式而对深度D1进行设定。由此,将第二开口部53和间隙SK之间连接在一起的通道的通道阻力会变高,进而会更加有效地抑制对油墨滴的影响。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被设置在抽吸压印板31上的抽吸孔51为,包括与连续纸张(介质)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短于载置面31A的第二开口部(最小开口部)53的形状。此外,第二开口部5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B与载置面31A上的抽吸孔51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扩大了抽吸孔51的抽吸范围。此外,在连续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以相对于抽吸孔51而在宽度方向X的一侧空开间隙SK的方式被配置的情况下,降低了该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最小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可能性。因此,高效地扩大了抽吸压印板31上的抽吸孔51的抽吸区域,并且即使形成有间隙SK,也可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且降低了对油墨滴的影响。
此外,抽吸孔51以在宽度方向X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由于抽吸孔51为宽度方向X上的抽吸范围被扩大了的形状,因此能够缩小相邻的抽吸孔51间的未产生抽吸力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对第一抽吸孔51A进行闭塞的百叶帘转筒(百叶帘)43A。当连续纸张S并未位于第一抽吸孔51A的上方UP时,印刷装置10能够通过百叶帘转筒43A而对第一抽吸孔51A进行闭塞。根据该结构,降低了连续纸张S未位于上方的抽吸孔51所产生的抽吸力的影响,且降低了在抽吸孔51被开放的状态下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于垂直方向上进行连通的可能性。
而且,具有固定引导部所包含的引导壁18L,其中,所述引导壁18L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左方LH侧)的端接触。根据该结构,连续纸张S的另一侧的端的位置会根据连续纸张S的宽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降低了如下的可能性,即,在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易于发生变化的端部侧,抽吸孔51中的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最小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连通。因此,即使形成有间隙SK,也可高效地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并能够抑制对油墨滴的影响。
此外,抽吸孔51的形状为,当在连续纸张S的端部和抽吸孔51之间形成有间隙SK时,对该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进行连通的通道的开口面积SA小于第二开口部53的开口面积SB的形状。据此,即使形成有间隙SK,也可高效地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并能够抑制对油墨滴的影响。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除了具备将连续纸张S置于中央并进行输送的引导单元18这一点以及抽吸压印板31的一部分抽吸孔51有所不同这一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置于中央并进行输送的引导单元18只需应用公知的引导单元即可,省略其说明。
图12为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抽吸压印板31的图。由于引导单元18将连续纸张S置于中央并进行输送,因此抽吸压印板31上的连续纸张S的中心LC始终相同。
如图12所示,抽吸压印板31具备第一抽吸孔51A和第二抽吸孔51B,以作为多个抽吸孔51,其中,第一抽吸孔51A以中心LC为边界而被设置在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右方RH侧),而所述第二抽吸孔51B则以中心LC为边界而被设置在一侧(左方LH侧)。
图13为抽吸压印板31的局部截面图,并示出了第一以及第二抽吸孔51A、51B的截面。
第一抽吸孔5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抽吸孔51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抽吸孔51A为,第二开口部5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B与第一开口部52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左方LH侧)的孔形状。
与此相对,第二抽吸孔51B为与第一抽吸孔51A不同的形状。也就是说,第二抽吸孔51B为,第二开口部5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B与第一开口部52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右方RH侧)的孔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连续纸张S的宽度尺寸发生了改变时,连续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如图13所示,在连续纸张S的两侧易于形成间隙SK。
在本结构的第二抽吸孔51B中,第二开口部53的中心位置CB与第一开口部52的中心位置CA相比,位于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右侧)。因此,如图13所示,即使在第二抽吸孔51B中形成有间隙SK,也易于抑制该间隙SK和第二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的连通。
因此,通过第一抽吸孔51A以及第二抽吸孔51B,从而能够抑制形成于连续纸张S的两侧的间隙SK和最小开口部即第二开口部53在垂直方向上的连通,从而能够高效地确保对连续纸张S的抽吸力,且能够抑制对油墨滴的影响。
通过采用此方式,能够提供在将连续纸张S置于中央并进行输送时,具有适当的抽吸孔51的印刷装置10。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改变以及应用。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抽吸孔51以空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的方向以及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和宽度方向X一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包括宽度方向X以外的预定方向。
例如,也可以将百叶帘转筒43A的旋转轴线L1延伸的方向设为介质即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前方向FR)。此时,能够通过百叶帘转筒43A,而使以在连续纸张S的输送方向(前方向FR)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被设置的抽吸孔51的开闭状态选择性地发生变化。根据该结构,在例如连续纸张S于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对应于连续纸张S的移动,而将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抽吸孔51中的仅连续纸张S所处的区域中的抽吸孔51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使抽吸力发挥作用。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应用于行式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喷墨头22A以能够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的串行打印机中。
当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串行打印机时,优选为,当对喷墨头22A实施冲洗、清洁等维护时,使喷墨头22在宽度方向X上向被输送的连续纸张S的一侧(左侧)进行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抽吸力对维护中的喷墨头22A造成影响的事态。而且,缩短了喷墨头22A从被维护的位置到被设定于连续纸张S的一侧(左侧)的印刷的基准位置为止的移动距离以及移动时间,从而提高了吞吐量。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能够适当改变抽吸压印板31以及引导单元18等的结构以及形状。例如,除了抽吸孔51之外,抽吸压印板31可以采用公知的抽吸压印板的结构以及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载置面31A为曲面形状的抽吸压印板。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抽吸孔51的开口形状未被限定为正圆或椭圆。也能够采用多边形形状等任意的开口形状。
此外,虽然对由在载置面31A上开口的第一开口部52和成为最小开口部的第二开口部53构成抽吸孔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开口形状或直径不同的三种以上的开口部进行组合而形成抽吸孔51,还可以使抽吸孔51的一部分或整体形成为锥形形状的孔。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对连续纸张S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对单页纸张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等各种各样的印刷装置中。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18…引导单元;18L…引导壁(固定引导部);18R…引导壁(可动引导部);21…输送路径;22…印刷部;22A…喷墨头;31…抽吸压印板;31A…载置面;32…载置板;33…箱体;33A…隔板;33B…连通孔;42…抽吸风扇(抽吸单元);43…百叶帘转筒单元;43A…百叶帘转筒(百叶帘);43R…肋材(加强肋);44…转筒罩(百叶帘罩);45…进气通道;46…压印板单元;51…抽吸孔;51A…第一抽吸孔;51B…第二抽吸孔;52…第一开口部;53…第二开口部(最小开口部);100…卷筒纸;CA、CB…中心位置;D1…深度;DL、DR…距离;K1、K2…抽吸室;L1…旋转轴线;LC…连续纸张的中心;P1~P4…缘部;S…连续纸张(介质);SA、SB…开口面积;SK…间隙;W1、W2…宽度;WA、WB…长度;X…宽度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喷墨头,其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油墨;
抽吸压印板,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抽吸孔;以及
抽吸单元,其使所述抽吸孔产生负压,
所述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
所述抽吸孔在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具备:
作为所述抽吸孔的第一抽吸孔;以及
第二抽吸孔,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抽吸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第二抽吸孔所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第二抽吸孔在其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抽吸孔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抽吸孔相比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处,
所述印刷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抽吸孔进行闭塞的百叶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具有:
引导部,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具有:
固定引导部,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接触;以及
可动引导部,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端接触,且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所述喷墨头进行维护的位置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抽吸孔与所述第一抽吸孔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第二抽吸孔所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
所述第二抽吸孔在其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8.一种输送装置,具备:
抽吸压印板,其具有用于载置被输送的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抽吸孔;以及
抽吸单元,其使所述抽吸孔产生负压,
所述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
所述抽吸孔在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具备:
作为所述抽吸孔的第一抽吸孔;以及
第二抽吸孔,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抽吸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抽吸孔为包括最小开口部的形状,所述第二抽吸孔所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抽吸孔的面向所述载置面的部分,所述第二抽吸孔在其包括的所述最小开口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抽吸孔在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抽吸孔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抽吸孔相比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处,
所述输送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抽吸孔进行闭塞的百叶帘。
CN201810035480.3A 2017-01-20 2018-01-15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Active CN1083274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8093A JP6819313B2 (ja) 2017-01-20 2017-01-20 印刷装置、及びプラテンユニット
JP2017-008093 2017-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7401A true CN108327401A (zh) 2018-07-27
CN108327401B CN108327401B (zh) 2021-04-13

Family

ID=62905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5480.3A Active CN108327401B (zh) 2017-01-20 2018-01-15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6947B2 (zh)
JP (1) JP6819313B2 (zh)
CN (1) CN1083274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99683A (ja) * 2019-06-10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0603A (zh) * 1999-10-05 2001-04-11 惠普公司 打印介质的传导加热
US6254092B1 (en) * 2000-04-17 2001-07-0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ntrolling vacuum flow for ink-jet hard copy apparatus
US20050095046A1 (en) * 2003-11-04 2005-05-05 Beehler James O. Platen having channel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1066648A (zh) * 2001-10-17 2007-11-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固定装置
JP2008183825A (ja) * 2007-01-30 2008-08-14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回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7768A (ja) * 2007-10-29 2009-05-21 Seiko Epson Corp 被搬送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1823374A (zh) * 2009-03-02 2010-09-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纸传送路结构及打印机
CN101823373A (zh) * 2009-03-02 2010-09-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吸引压板机构及液滴喷出装置
JP2010264624A (ja) * 2009-05-13 2010-11-25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吸着装置及び吸着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10057380A1 (en) * 2009-09-07 2011-03-1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4821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メディアの搬送方法
CN102336343A (zh) * 2010-07-20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6013902A (ja) * 2014-07-02 2016-01-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04228B1 (en) * 2001-10-17 2007-06-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and printer
JP4940016B2 (ja) * 2007-05-11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86924B2 (ja) * 2009-01-09 2010-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1136509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ony Corp 記録装置及びライン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5494951B2 (ja) * 2010-03-12 2014-05-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062170A (ja) * 2010-09-16 2012-03-29 Sony Corp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搬送方法
JP6467894B2 (ja) * 2014-12-04 2019-02-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0603A (zh) * 1999-10-05 2001-04-11 惠普公司 打印介质的传导加热
US6254092B1 (en) * 2000-04-17 2001-07-0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ntrolling vacuum flow for ink-jet hard copy apparatus
CN101066648A (zh) * 2001-10-17 2007-11-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固定装置
US20050095046A1 (en) * 2003-11-04 2005-05-05 Beehler James O. Platen having channel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08183825A (ja) * 2007-01-30 2008-08-14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回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7768A (ja) * 2007-10-29 2009-05-21 Seiko Epson Corp 被搬送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1823374A (zh) * 2009-03-02 2010-09-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纸传送路结构及打印机
CN101823373A (zh) * 2009-03-02 2010-09-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吸引压板机构及液滴喷出装置
US20120218341A1 (en) * 2009-03-02 2012-08-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Vacuum Platen Mechanism and Fluid Droplet Discharge Device
JP2010264624A (ja) * 2009-05-13 2010-11-25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吸着装置及び吸着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10057380A1 (en) * 2009-09-07 2011-03-1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4821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メディアの搬送方法
CN102336343A (zh) * 2010-07-20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6013902A (ja) * 2014-07-02 2016-01-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14703A (ja) 2018-07-26
US10226947B2 (en) 2019-03-12
CN108327401B (zh) 2021-04-13
JP6819313B2 (ja) 2021-01-27
US20180207959A1 (en)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8287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331680C (zh) 成像设备和用于该设备中的馈纸台
CN103895367A (zh)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190728A (zh) 打印用卷筒纸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JP532832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8327401A (zh)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JP501834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8327411A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EP0887195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738005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36190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6880898B2 (ja) 記録装置、中継装置
JP6841050B2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215474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4960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ミスト回収装置
JP20181650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0256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19133631U (zh) 孔槽结合的防皱吸风面板及其吸风装置
JP20010808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49741B1 (ko) 단부 인쇄를 위한 구조를 가지는 인쇄기
JP708743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96470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693032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15474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406197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