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6343A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6343A
CN102336343A CN2011102081137A CN201110208113A CN102336343A CN 102336343 A CN102336343 A CN 102336343A CN 2011102081137 A CN2011102081137 A CN 2011102081137A CN 201110208113 A CN201110208113 A CN 201110208113A CN 102336343 A CN102336343 A CN 102336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force
medium
support
continuous paper
aspi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81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6343B (zh
Inventor
内山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36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6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6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6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保持被记录介质且能够顺利地进行输送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本发明的打印机中,将风扇的抽吸力设为第一抽吸力F1来输送连续纸,并在使被供给至压印板上的连续纸停止在支承面上之后,使风扇的抽吸力变化为大于第一抽吸力F1的第二抽吸力F2,并对停止在支承面上的连续纸实施记录处理,并在记录处理中使风扇的抽吸力相对于第二抽吸力F2降低,且在所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变为第一抽吸力F1之后输送连续纸。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等的记录装置中,在对记录纸张等的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时,被记录介质需要以相对于记录头成为一定的姿势(平行)的方式被压印板支承。
目前,作为在被记录介质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卷曲时的对策,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即,通过在被记录介质的两侧部设置由较薄的树脂薄片形成的按压部件,并将被记录介质插入到形成于按压部件与压印板的介质支承面之间的间隙中,从而避免由于卷曲而产生的问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尤其在使用卷筒纸以作为被记录介质时,由于卷筒纸的端部会因表面起伏(卷曲)而从压印板上翘起,因此为了抑制上翘而设置了用于将卷筒纸抽吸在压印板上的纸抽吸部。
该纸抽吸部通常通过在压印板上设置多个抽吸孔,并由内装于压印板的背面侧的风扇经各个抽吸孔而抽吸空气,从而将卷筒纸吸附并保持(负压抽吸)在压印板上。
但是,有时通过使卷筒纸吸附在压印板上会导致输送力降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77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保持被记录介质且能够顺利地进行输送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质支承部,其通过具有多个抽吸孔的介质支承面来支承被记录介质;记录处理部,其对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抽吸装置,其与介质支承部相连接,并通过抽吸孔而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介质;控制部,其对抽吸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其中,控制部在被记录介质被供给至介质支承部之前,将抽吸装置的抽吸力设为第一抽吸力,而在被记录介质被供给至介质支承部之后,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变化为大于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并且,通过在对停止于介质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实施的记录处理中,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相对于第二抽吸力降低,从而在输送被记录介质之前使上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降低至第一抽吸力。
由此,通过使抽吸装置的、大于输送被记录介质时的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作用于停止在介质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从而使被记录介质的折皱被消除而在输送支承面上确保了平坦性。由此,由于能够对保持了平坦性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印刷处理,因而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印刷。
另外,由于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从第二抽吸力降低至第一抽吸力后再输送被记录介质,因此能够顺利地输送被记录介质。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前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从第二抽吸力起降低,因此能够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立即输送被记录介质。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风扇以作为抽吸装置,且控制部在记录处理结束之前使风扇的转数减少。
由此,抽吸力的设定较为容易。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压力检测部,所述压力检测部被连接于介质支承部上,并且,控制部对如下内容进行确认,即,记录处理结束之后的、来自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值。
由此,通过对在记录处理结束之后的、来自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进行确认后,再开始输送被记录介质,从而能够在不存在对被记录介质的压力的状态下快速地进行输送。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支承部,其通过具有多个抽吸孔的介质支承面来支承被记录介质;记录处理部,其对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抽吸装置,其通过抽吸孔而使抽吸力作用于被记录介质;压力检测部,其被连接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控制部,其根据来自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抽吸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并且,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抽吸装置的抽吸力设为第一抽吸力来输送被记录介质;使被供给至介质支承部的被记录介质停止在介质支承面上;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变化为大于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并对停止在介质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在记录处理中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相对于第二抽吸力降低,且在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变为第一抽吸力之后输送被记录介质。
由此,通过使抽吸装置的、大于输送被记录介质时的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作用于停止在介质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从而使被记录介质的折皱被消除而在输送支承面上确保了平坦性。由此,由于能够对保持了平坦性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印刷处理,从而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印刷。
另外,由于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从第二抽吸力降低至第一抽吸力后再输送被记录介质,因此能够顺利地输送被记录介质。在本发明中,由于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前从第二抽吸力起降低,因此能够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立即输送被记录介质。
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即,在记录处理中,在使抽吸装置的抽吸力相对于第二抽吸力降低时,减少作为抽吸装置而使用的风扇的转数。
由此,容易进行抽吸力的设定。
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即,在输送被实施了记录处理的被记录介质之前,对来自与介质支承部相连接的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所述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值进行确认。
由此,通过对在记录处理结束之后的、来自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进行确认后,再开始输送被记录介质,从而能够在不存在对被记录介质的压力的状态下快速地进行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为打印机中实施印刷的印刷区域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打印机整体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压印板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与输送处理以及印刷处理相关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印刷处理程序的图。
图7为表示抽吸风扇的抽吸时序的图。
图8为表示通过抽吸风扇而实现的负压室内的减压状态的图。
图9为用于对滑架的扫描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1…打印机(记录装置);12…连续纸(被记录介质);28…压印板(介质支承部);28A…抽吸孔;29…风扇(抽吸装置);32…压力检测传感器(压力检测部);36…记录头(记录处理部);54…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控制部);F1…抽吸力(第一抽吸力);F2…抽吸力(第二抽吸力);PL…支承面(介质支承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记录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其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改变。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个结构,有时会使各个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为打印机中实施印刷的印刷区域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打印机整体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打印机(记录装置)11为,采用了从多个记录头(液体喷射头)向连续纸12上喷射液体的喷墨方式以作为印刷方式的打印机,其将卷绕成卷筒状的长条状的连续纸(被记录介质)12依次放卷并实施印刷处理,且将印刷后的连续纸12再次卷绕成卷筒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定XYZ直角坐标系,该XYZ直角坐标系以水平面内的、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以正交于X方向的、连续纸12的输送方向为Y方向,以铅直方向为Z方向。
打印机11具有:本体部14,其实施印刷处理;放卷部13,其向本体部14供给连续纸12;收卷部15,其用于收卷从本体部14排出的连续纸12。
本体部14具有本体外壳16,放卷部13被设置于本体外壳16的输送方向上游侧(-Y侧),而收卷部15被设置于本体外壳1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放卷部13与被设置在本体外壳16的输送方向上游侧(-Y侧)的侧壁16A上的介质供给部16a相连接,而收卷部15与被设置在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的侧壁16B上的介质排出部16b相连接。
放卷部13具有:支承板17,其被安装在本体外壳16的侧壁16A的下部;卷轴18,其被设置于支承板17上;放卷台19,其与本体外壳16的介质供给部16a相连接;中继辊20,其被设置于放卷台19的前端。在卷轴18上被卷绕成卷筒状的连续纸12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卷轴18所支承。从卷筒放卷的连续纸12被卷绕在中继辊20上而转换到收卷台19的上表面上,并沿着收卷台19的上表面而向介质供给部16a被输送。
收卷部15具有:收卷支架41、被设置于收卷支架41上的中继辊42、以及收卷驱动轴43。从介质排出部16b排出的连续纸12被卷绕在中继辊42上而被引导至收卷驱动轴43上,并通过收卷驱动轴43的旋转驱动而被收卷成卷筒状。
在本体部14的本体外壳16内,水平地设置有板状的基座21,从而本体外壳内被基座21划分成两个空间。基座21上侧的空间为,在连续纸12上实施印刷处理的印刷室22。在印刷22内设置有:压印板(介质支承部)28,其被固定在基座21上;记录头(记录处理部)36,其被设置于压印板28的上方;滑架35a,其用于支承记录头36;两个引导轴35(参照图2),其用于支承滑架35a;阀单元37。两个引导轴35沿着输送方向(Y方向)而相互平行地配置,且滑架35a被构成为,能够在输送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压印板28具有:上表面开口的箱体状的支承台28a、和被安装在支承台28a的开口上的载置板28b。支承台28a被固定在基座21上,且由支承台28a和载置板28b围成的内部被设为负压室31。连续纸12被载置在载置板28b的支承面(介质支承面)PL(图示上表面)上。
在载置板28b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载置板28b的多个抽吸孔28A,且在支承台28a的一个侧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侧的侧壁)上形成有贯穿该侧壁的排气口28B。排气口28B上连接有抽吸风扇(抽吸装置)29。通过由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进行抽吸,从而通过多个抽吸孔28A而使抽吸力作用于连续纸12,进而能够将连续纸12吸附在载置板28b的支承面PL上而实现平坦化。
在压印板28上连接有对负压室31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传感器32。压力检测传感器32被配置在,一端侧与支承台28a的底部相连接而另一端侧与真空源61相连接的通风管道32a上,并对通过通风管道32a而被供给的、负压室31内的气压进行测定。并且,将该检测结果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控制部)54(图2)输出。
在压印板2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Y侧)设置有,包含多个输送辊的供给输送系统。供给输送系统包括:第一输送辊对25,其被设置于压印板28附近的印刷室22内;中继辊24,其被设置于本体外壳16的下层侧的空间内;中继辊23,其被设置于介质供给部16a附近。
第一输送辊对25由第一驱动辊25a和第一从动辊25b组成。如图2所示,在第一驱动辊25a上连接有第一输送电机26和第一编码器26E。
在供给输送系统中,从放卷部13起通过介质供给部16a而送入至本体外壳16内的连续纸12,经由中继辊23、24而从下方被卷绕在第一驱动辊25a上,从而被第一输送辊对25夹持。并且,随着被第一输送电机26驱动的第一驱动辊25a的旋转,从而连续纸12从第一输送辊对25被水平地放卷至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
另一方面,在压印板2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设置有包含多个输送辊的排出输送系统。排出输送系统包括:第二输送辊对33,其相对于压印板28而被设置在第一输送辊对25的相反侧;反转辊38及中继辊39,被设置于本体外壳16的下层侧的空间内;送出辊40,其被设置于介质排出部16b附近。
第二输送辊对33由第二驱动辊33a和第二从动辊33b组成。如图2所示,在第二驱动辊33a上连接有第二输送电机34及第二编码器34E。另外,由于第二从动辊33b被配置于连续纸12的印刷面侧(上表面侧),因此为了避免对所印刷的图像的损坏,第二从动辊33b也可以采用仅与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边缘部抵接的结构。
在排出输送系统中,夹持连续纸12的第二输送辊对33随着被第二输送电机34驱动的第二驱动辊33a的旋转,而从压印板28上送出连续纸12。被从第二输送辊对33放卷的连续纸12,经由反转辊38以及中继辊39而向送出辊40被输送,并经由介质排出部16b被送出辊40向收卷部15放卷。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记录头36通过记录头安装板36a而被安装在滑架35a上。记录头安装板36a以能够在滑架35a上沿介质宽度方向(X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记录头安装板36a能够通过被连接在滑架35a上的记录头位置控制部35b而进行位置控制,且通过使记录头安装板36a在介质宽度方向(X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使多个记录头36一体地进行换行动作。记录头36在记录头安装板36a上,以相邻的记录头36成为在介质输送方向(Y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两行的方式,在介质宽度方向上以固定间隔排列配置。
另外,记录头位置控制部35b实施对记录头36在介质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且实施对滑架35a在介质输送方向(Y方向;记录头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从而能够将记录头36配置在连续纸12上的所需的位置处。
多个记录头36分别通过未图示的油墨供给管而与阀单元37相连接。阀单元37被设置于印刷室22内的本体外壳16的内壁上,并与未图示的油墨罐(油墨存留部)相连接。阀单元37将从油墨罐供给的油墨暂时存留并向记录头36供给。
在记录头36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上,于介质宽度方向(X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油墨喷嘴。记录头36从油墨喷嘴朝向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喷射从阀单元37供给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
另外,记录头36也可以具有多个油墨喷嘴列。在该情况下,当实施4种颜色或6种颜色的彩色印刷时,如果按照每种颜色将油墨分配给各个油墨喷嘴列,则能够由一个记录头36实现多种颜色的油墨的喷射。
在印刷室22内,压印板28上方的区域为,通过来自油墨喷嘴的油墨喷射而对连续纸12实施印刷的印刷区域R。连续纸12通过上述的供给输送系统以及排出输送系统而间歇性地被输送。具体而言,相当于印刷区域R的长度的连续纸12在每次实施印刷时被载置于压印板28上,并在印刷处理之后向排出输送系统被送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印刷室22内延伸的引导轴35延伸至印刷区域R的介质输送方向上的外侧。由此,滑架35a被设定为,能够移动至印刷区域R的外侧的区域。在印刷区域R的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Y侧)设置有第一维护区域R1,且在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设置有第二维护区域R2。
在第一维护区域R1内设置有维护单元60。维护单元60的结构为,例如具有:盖(Cap)部件及擦拭(Wiping)部件,其对应于各个记录头36而设置;抽吸装置,其与盖部件相连接并对盖部件内部进行抽吸。
在第二维护区域R2内未设置维护单元等,而是被设定为可供操作者的手和胳膊插入的作业空间。通过在第二维护区域R2内配置滑架35a,从而能够使记录头36的喷嘴形成面露出在上述操作空间内,由此能够实现由操作者实施的对喷嘴形成面的清洁擦拭或对记录头36的更换操作等。
另外,虽然印刷处理后的连续纸12在输送于排出输送系统内的期间内被自然干燥,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用于使油墨强制干燥从而使所述油墨定影在连续纸12上的加热装置。例如,既可以采用在压印板28上具有对载置板28b进行加热的压印板加热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在排出输送系统内设置加热装置的结构。
图4为表示压印板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在压印板28上以大致遍布整个面的方式而形成有,例如由内径为几mm左右的多个贯穿孔构成的抽吸孔28A。具体而言,内径为2~3mm的抽吸孔28A在压印板28的长度方向(连续纸12的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于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分别被排列形成为列状。
负压室31为,以压印板28为顶面的密闭空间,且在其底面上设置有多个抽吸风扇29。抽吸风扇29为,抽吸负压室31的内部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的构件。由此,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压印板28上的多个抽吸孔28A而被抽吸,从而将载置在压印板28的表面(上表面)上的连续纸12吸附并保持在压印板28的表面上。
卷曲压制件70为,通过将载置在压印板28的表面上的连续纸12的侧端12a朝向压印板28按压,从而对连续纸12的侧端12a卷曲而离开压印板的、所谓的上翘进行防止的构件。
具体而言,卷曲压制件70具有卷曲压制部件71,该卷曲压制部件71由具有柔软性以及挠性的一对带状薄膜构成。卷曲压制部件71为,例如厚度小于等于0.5mm、宽度为30mm左右的部件。另外,作为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酰亚胺等。
各个卷曲压制部件71的两端(长度方向的端部)分别与被固定在打印机11的基体部(未图示)上的卷曲压制件安装部75相连接。卷曲压制件安装部75以能够使各个卷曲压制部件71向相互接近及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连接各个卷曲压制部件71。因此,能够在被载置于压印板28上的整个长度区域内,压住被载置在压印板28的上表面上的、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12a。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输送控制以及印刷控制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与输送处理以及印刷处理相关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6为表示印刷处理程序的图。图7为表示抽吸风扇的抽吸时序的图。图8为表示通过抽吸风扇而实现的负压室内的减压状态的图。图9为用于对滑架的扫描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输送用抽吸
首先,在步骤S10中,控制器44通过设定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而将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的抽吸力设定为F1(第一抽吸力)。
并且,控制器44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控制部)54发送控制信号。于是,由于抽吸风扇29随着抽吸风扇电机30的旋转驱动而开始旋转驱动,从而在负压室31内生成负压(-140Pa),由此由被形成在压印板28上的多个抽吸孔28A抽吸外部空气(图8(A))。其结果为,吸附力从负压室31内通过抽吸孔28A而作用于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连续纸12。另外,此时,连续纸12通过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基本相等的第一抽吸力而被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图8(B))。
接下来,在步骤S11中,控制器44根据来自与压印板28(负压室31)相连接的压力检测传感器(压力检测部)32的检测信号,而对如下内容进行判断,即,负压室31内的压力是否随着抽吸风扇29的旋转驱动而被减压至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基本相等的压力值。
并且,当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判断(负压室31的压力=F1)时,控制器44判断为,使负压室31内的压力达到所需的压力值的、由抽吸风扇29进行的减压已结束,并将本处理转移至步骤S12。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判断(负压室31的压力≠F1)时,控制器44判断为抽吸风扇19对负压室31内的减压尚未结束。并且,控制器44持续进行抽吸风扇9对负压室31内的减压,以使负压室31内的压力减压至所需的压力值。
输送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控制器44通过将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量设定为C,从而设定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量。另外,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量C被设定成,当第一驱动辊25a随着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驱动而被旋转驱动时,使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量成为,与该输送方向上的、从压印板28的左端至右端的印刷区域R相对应的距离。
另外,控制器44通过将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设定为T1,从而设定从第二驱动辊33a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另外,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1被设定成,使第二驱动辊33a根据第二输送电机34的转矩而作用于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的张力的大小成为,能够充分地抑制输送时的连续纸12的摆动的程度的大小。
接下来,控制器44向第一输送电机驱动器50及第二输送电机驱动器52发送控制信号。于是,通过第一驱动辊25a随着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驱动而开始旋转驱动,从而使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进行输送。另外,与此同时,通过第二驱动辊33a随着第二输送电机34的旋转驱动而开始旋转驱动,从而使第二驱动辊33a将张力作用于连续纸12上。
另外,即使连续纸12被第二驱动辊33a从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牵拉,也会被收卷驱动轴43依次收卷。因此,由于连续纸12基本不会在第二驱动辊33a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位置处挠曲,因此能够被第一驱动辊25a沿着输送路径以稳定的状态而输送。
另外,在输送连续纸12时,控制器44根据来自旋转量检测传感器51的检测信号而随时监视第一驱动辊25a的旋转量,并根据来自转矩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而随时监视从第二驱动辊33a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而且,根据来自压力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而随时监视随着抽吸风扇29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室31内的压力变化。
另外,第二驱动辊33a的转速被设定为,快于第一驱动辊25a的转速。因此,第二驱动辊33a通过使张力作用于输送途中的连续纸12上,从而提高了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的平面性。
另外,为了不阻碍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被设定为,连续纸12不会牢固地粘贴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程度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140Pa。
因此,由于张力切实地从第二驱动辊33a作用于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连续纸12,因此第二驱动轴辊33a能够高精度地对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进行调节。另外,由于从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吸附力较小,因而能够避免在输送连续纸12时的第一输送电机26以及第二输送电机34的驱动负载过大的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以及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1,可以根据从外部输入装置48输入至控制器44中的数据而任意地进行改变。因此,通过将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设定得较小,从而能够在可抑制连续纸12的输送时的摆动的范围内将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1设定得较小。并且,由于通过将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1设定得较小,从而降低了第二输送电机34的驱动负载,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输送电机34成为过热状态,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节能化。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控制器44根据来自旋转量检测传感器51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量是否达到了在步骤S12中所设定的旋转量C。
并且,当在步骤S13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判断(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量=C)时,控制器44判断为,使连续纸12的输送量达到所需输送量的、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已结束,从而将本处理转移至步骤S14。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判断(第一输送电机26的旋转量≠C)时,控制器44判断为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尚未结束。并且,在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量达到所需要的输送量之前,控制器44持续进行第一驱动辊25a对连续纸12的输送。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控制器44通过设定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从而将由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进行抽吸的抽吸力改变为F2(第二抽吸力:-530Pa)。另外,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被设定为,大于在步骤S10中所设定的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140Pa)的值。由此,能够在负压室31内产生预定的负压。
并且,连续纸12通过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基本相等的第二抽吸力而被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即,抽吸风扇29在实施印刷处理时以第二抽吸力将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而在实施输送处理时以小于第二抽吸力的第一抽吸力将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
并且,控制器44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54发送控制信号。于是,通过使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以升高的方式而改变,从而使随着抽吸风扇29的驱动而在负压室31内生成的负压从-140Pa迅速地变成-580Pa。其结果为,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连续纸12,以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大致相等的抽吸力被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
此时,由于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相对较大的抽吸力作用在处于输送已被停止的状态下的连续纸12上,因此,连续纸12的折皱等将被消除而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保持了平坦性。另外,由于连续纸12被吸附在压印板28上,因此在支承面PL上几乎不会产生错位。
接下来,在步骤S15中,控制器44通过将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设定为T2,从而改变从第二驱动辊33a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另外,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2被设定为,小于在步骤S12中所设定的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T1的值。
并且接下来,控制器44向第二输送电机驱动器52发送控制信号。于是,通过改变从第二输送电机34向第二驱动辊33a传递的转矩的大小,来改变第二驱动辊33a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此时,相对较小的张力从第二驱动辊33a作用在处于输送已被停止的状态下的连续纸12上。因此,用于旋转驱动第二驱动辊33a的第二输送电机34的驱动负载被减小,并且实现了装置整体的节能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4在步骤S14中使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的大小增大至F2之后,在步骤S15中使第二输送电机34的管理转矩值减小至T2。即,由于在从第二驱动辊33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张力的大小相对较大的状态下使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被增大,因此连续纸12将保持较高的平面性并被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因此,即使在从第二驱动辊33作用于连续纸12的张力的大小减小了的情况下,也由于连续纸12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被牢固地吸附,因此连续纸12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几乎不会产生错位。
接下来,在步骤S16中,控制器44从RAM(图示省略)中读出对于连续纸12的印刷数据,并向记录头驱动器49发送所读出的印刷数据。于是,记录头驱动器49通过使油墨从记录头36的油墨喷嘴向被支承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连续纸12喷射,从而开始对连续纸12的印刷动作。即,记录头36在由第一输送电机驱动器50间歇性地实施的、第一驱动辊25a的各个旋转动作之间,实施对连续纸12的印刷处理。
此时,由于位于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的连续纸12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切实地被抽吸而变得平坦,因此记录头36能够对处于保持了平坦性的状态下的连续纸12实施高品质的印刷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对在压印板28上保持平坦性的连续纸12的预定区域(对应于压印板28的大小而设定的印刷区域R)实施印刷。实际上,如图9所示,通过使滑架35a向连续纸12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且在使滑架35a于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使多个记录头36一体地进行换行动作,从而对连续纸12实施预定的印刷。在这里,使滑架35a在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进行多次(3次)换行,并使滑架35a沿着连续纸12的输送方向(Y方向),以第一扫描(1)→第二扫描(2)→第三扫描(3)→第四扫描(4)的顺序而进行往返移动。各个扫描大约每2秒实施一次。
以此种方式对被平坦地吸附在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实施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印刷处理实施过程中的负压室31的内部的压力不断进行改变。
首先,在通过旋转驱动抽吸风扇29而使负压室31的内部达到预定的负压(-580Pa)的状态下,通过反复进行滑架35a的沿着连续纸12输送方向的往返运动以及向连续纸12的宽度方向的换行,从而以第一扫描(1)→第二扫描(2)→第三扫描(3)→第四扫描(4)的顺序来进行扫描,从而实施印刷(步骤S20)。
并且,在第四扫描(4)中,使滑架35a从连续纸1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实施印刷。并且,在第四扫描(4)中的预定正时,控制器44通过设定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从而将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的抽吸力设定为F1。并且,控制器44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54发送控制信号,而减弱抽吸风扇电机30的驱动力从而使抽吸风扇29的转数逐渐减少。减弱抽吸风扇电机30的驱动力的正时可适当地进行设定。
控制器44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54发送用于改变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的控制信号。具体而言,在由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部进行抽吸的抽吸力从F2变成F1之前,向抽吸风扇电机驱动器54发送用于使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逐渐降低的控制信号。于是,抽吸风扇电机30的转速逐渐降低,随之使负压室31内的压力发生改变(上升)。
并且,控制器44判断对连续纸12的预定区域的印刷处理是否已结束(步骤S21),且在判断为印刷处理已结束时,将本处理转移至步骤S17。
接下来,在步骤S17中,控制器44判断是否继续实施对连续纸12的印刷处理。并且,控制器44在步骤S17中判断为继续实施对连续纸12的印刷处理时,将本处理返回到步骤S11,根据来自压力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对如下内容进行判断,即,负压室31内的压力是否随着抽吸风扇29的转数的减少而上升至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大致相等的压力。
并且,当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判断(负压室31的压力=F1)时,控制器44判断为,负压室31内的压力已上升至最适合于连续纸12的输送的压力值。并且,将本处理转移至步骤S21,当在步骤21中判断为对连续纸12的预定区域的印刷已结束时,则将本处理转移至步骤17。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判断(负压室31的压力≠F1)时,控制器44判断为,负压室31内的压力尚未达到最适合于连续纸12的输送的压力值。并且,控制器44在负压室31内的压力变为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1大致相等的压力之前使抽吸风扇29的转数减少,从而使负压室31内的压力上升至预定的压力值(-140Pa左右)。
并且,控制器44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变为肯定判断之前,监视压力检测传感器32对负压室31内的压力。
以此种方式,当继续实施印刷处理时,再次实施从步骤S11至步骤S17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7中判断为无需继续实施对连续纸12的印刷处理时,控制器44结束与连续纸12的输送处理及印刷处理相关的处理过程的程序。
如上述的详细说明中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通过随着抽吸风扇29的旋转驱动而将负压室31内的压力减至与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大致相等的压力值,从而在使被供给至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之后,实施对连续纸12的印刷处理。
由于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与输送时相比相对较大的吸附力作用于被供给至压印板28上而处于输送已被停止的状态下的连续纸12上,因此连续纸12的折皱等将被消除而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保持平坦性。由此,记录头36能够对在压印板28上保持了平坦性的连续纸12的预定区域实施印刷处理,从而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印刷。
另外,在对被载置于压印板28上的连续纸12的预定区域的印刷处理结束之前,减少抽吸风扇29的转数而使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降低至输送连续纸12时的抽吸力F1。与在预定的印刷处理结束之后减少抽吸风扇29的转数而使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F2降低至输送连续纸12时的抽吸力F1,从而使负压室31内的压力上升至预定的压力值(输送时的压力值:-140Pa)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更早的正时开始连续纸12的输送。
另外,使抽吸风扇29的转数减少的正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正时。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在实施印刷处理时,以与输送处理时相比相对较大的第二吸附力(抽吸力F2)使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而在实施输送处理时,以小于印刷处理时的第二吸附力的第一吸附力(抽吸力F1)使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一旦使连续纸12中的被供给至压印板28上的部分牢固地吸附在压印板28的支承面PL上而实现了平坦化之后,其后即使吸附力减弱也能够保持平坦性。因此,在以第二吸附力使连续纸12吸附在压印板28上之后,无论在第一扫描(1)至第3扫描(3)中的哪一个扫描的中途,都可以在预定的正时使抽吸风扇29的转数逐渐减少而减弱抽吸力。
外部空气难以从通过印刷处理而渗入了油墨的连续纸12,经由位于其下方的抽吸孔28A而被抽吸。由此,通过印刷处理而被供给了油墨的连续纸12的吸附状态加上了油墨的重力,从而通过压印板28的多个抽吸孔28A而作用于连续纸12上的抽吸力由于油墨的存在而增大,其结果为,即使在对连续纸12的吸附力减弱了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连续纸12的平坦性。也就是说,由于印刷之后水分较多,因此与干燥的部分(非印字部分)相比不存在空气的泄露,从而吸附力增大。
由此,只要是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前,在任意的正时均可减少抽吸风扇29的转数。
当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为了缓和负压室31的减压状态而减少抽吸风扇29的转数时,在达到预定的压力值之前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另外,当在负压室31的压力达到预定的压力值之前就开始了输送时,压力将作用于连续纸12,从而输送速度将会降低。
因此,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于负压室31内的压力达到预定的压力值(抽吸力F1)后再实施输送处理。
另外,虽然采用了通过使抽吸风扇29的转数减少而将负压室31内的压力置于预定的压力值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在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达到F1之前使抽吸风扇29停止。由于考虑到在抽吸风扇29停止之后,在负压室31内的减压状态被缓和为某种程度之前,外部空气仍将继续通过抽吸孔28A被抽吸从而使吸附力作用于连续纸12上,所以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前停止抽吸风扇29的旋转驱动也是可以的。
另外,无论抽吸风扇29的转数的减少正时在印刷处理中的哪一个正时,只要将抽吸风扇29的转数控制成,在印刷处理(记录头36的第一扫描(1)~第四扫描(4))结束的同时变成输送时的吸附力(抽吸力F1),就能够在印刷处理结束之后立即开始连续纸12的输送。
由此,通过在印刷处理时保持在压印板28上的平坦性,并在输送时减弱吸附力而降低对连续纸12的输送负载,从而能够以较小的驱动力而快速地进行输送。当以将连续纸12牢固地吸附在压印板28上的状态进行输送时,对连续纸12的压力将增变,从而难以快速地进行输送。
另外,也可以在压印板28上设置将负压室31内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放阀。通过并用抽吸风扇29的抽吸力调节以及大气开放阀,从而能够迅速地降低负压室31内的减压度,进而能够在更早的正时开始连续纸12的输送。
也可以设置对通过抽吸风扇29排出的空气流量进行检测的流量检测传感器,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检测传感器32。由于在通过抽吸风扇29对负压室31内进行排气时,排气流量将随着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因此能够根据由流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排气流量来推断负压室31内的压力。
另外,也可以使用长条状的塑料膜等以作为被记录介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包括功能材料的粒子被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这种流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例如,可以为以下的喷射装置,即,对应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体(液状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被应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作为精密吸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还可以为以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的精密仪器精确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应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液体(流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上述这些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液体喷射装置。

Claims (6)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质支承部,其通过具有多个抽吸孔的介质支承面来支承被记录介质;
记录处理部,其对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所述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
抽吸装置,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抽吸孔而使抽吸力作用于所述被记录介质;
控制部,其对所述抽吸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被记录介质被供给至所述介质支承部之前,将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抽吸力设为第一抽吸力,而在所述被记录介质被供给至所述介质支承部之后,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抽吸力变化为大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并且,在对停止于所述介质支承面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实施的所述记录处理中,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抽吸力降低,从而在输送所述被记录介质之前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降低至所述第一抽吸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风扇以作为所述抽吸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记录处理结束之前使所述风扇的转数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压力检测部,所述压力检测部被连接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
所述控制部对如下内容进行确认,即,所述记录处理结束之后的、来自所述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所述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值。
4.一种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介质支承部,其通过具有多个抽吸孔的介质支承面来支承被记录介质;记录处理部,其对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所述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抽吸装置,其通过所述抽吸孔而使抽吸力作用于所述被记录介质;压力检测部,其被连接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所述抽吸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抽吸力设为第一抽吸力来输送所述被记录介质;
使被供给至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介质停止在所述介质支承面上;
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抽吸力变化为大于所述第一抽吸力的第二抽吸力,并对停止在所述介质支承面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处理;
在所述记录处理中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抽吸力降低,且在所述抽吸装置的抽吸力变为所述第一抽吸力之后输送所述被记录介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处理中,在使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抽吸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抽吸力降低时,减少作为所述抽吸装置而使用的风扇的转数。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输送被实施了记录处理的被记录介质之前,对如下内容进行确认,即,来自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相连接的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为,与所述第一抽吸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值。
CN201110208113.7A 2010-07-20 2011-07-20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336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3020A JP5585262B2 (ja) 2010-07-20 2010-07-20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163020 2010-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6343A true CN102336343A (zh) 2012-02-01
CN102336343B CN102336343B (zh) 2015-06-03

Family

ID=45493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8113.7A Active CN102336343B (zh) 2010-07-20 2011-07-20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8469478B2 (zh)
JP (1) JP5585262B2 (zh)
CN (1) CN1023363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7401A (zh) * 2017-01-20 2018-07-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3799A (ja) * 2011-03-08 2012-09-27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リンタードライバー
JP6003289B2 (ja) * 2012-06-28 2016-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2018202743A (ja) * 2017-06-05 2018-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314623B2 (ja) * 2019-05-30 2023-07-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7799A (ja) * 1995-01-23 1996-08-06 Mutoh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紙押え機構
CN1526568A (zh) * 2003-03-07 2004-09-08 ������������ʽ���� 介质传送装置和记录设备
US20040174421A1 (en) * 2003-01-10 2004-09-09 Masaaki Tsuji Ink-jet printer
JP2006176243A (ja) * 2004-12-21 2006-07-0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70146457A1 (en) * 2005-12-27 2007-06-28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er
JP2007276929A (ja) * 2006-04-04 2007-10-25 Seiko Epson Corp 搬送装置、搬送方法、記録装置、及び搬送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34049A1 (fr) * 1998-12-07 2000-06-15 Copyer Co., Ltd.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image de type a jet d'encre
JP4522015B2 (ja) * 2001-05-10 2010-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ATE367931T1 (de) * 2001-10-17 2007-08-15 Seiko Epson Corp Transportgerät für aufzeichnungsträger, tintenstrahldrucker mit einem solchen transportgerät und einer saugeinrichtung für den aufzeichnungsträger im tintenstrahldrucker
JP4740665B2 (ja) * 2005-07-05 2011-08-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159590B2 (ja) * 2008-12-09 2013-03-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US20100171782A1 (en) * 2009-01-05 2010-07-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440027B2 (ja) * 2009-08-27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7799A (ja) * 1995-01-23 1996-08-06 Mutoh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紙押え機構
US20040174421A1 (en) * 2003-01-10 2004-09-09 Masaaki Tsuji Ink-jet printer
CN1526568A (zh) * 2003-03-07 2004-09-08 ������������ʽ���� 介质传送装置和记录设备
JP2006176243A (ja) * 2004-12-21 2006-07-0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70146457A1 (en) * 2005-12-27 2007-06-28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er
JP2007276929A (ja) * 2006-04-04 2007-10-25 Seiko Epson Corp 搬送装置、搬送方法、記録装置、及び搬送記録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7401A (zh) * 2017-01-20 2018-07-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9993A1 (en) 2013-09-26
US20140092194A1 (en) 2014-04-03
US9895906B2 (en) 2018-02-20
US20120019584A1 (en) 2012-01-26
US8469478B2 (en) 2013-06-25
US20150266317A1 (en) 2015-09-24
CN102336343B (zh) 2015-06-03
US9073352B2 (en) 2015-07-07
US8628162B2 (en) 2014-01-14
JP5585262B2 (ja) 2014-09-10
JP2012024945A (ja)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5090B (zh)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336343A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966291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371781B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8641170B2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method
CN102886986B (zh) 喷嘴面清洁装置及液滴喷出装置
JP5573450B2 (ja) 記録装置
CN102398432B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4188816A (ja) 記録装置
CN101327694A (zh) 介质传送装置
JP5614192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40055524A1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method
JP2012201062A (ja) 記録装置
JP5803168B2 (ja) 塗布物乾燥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790107B2 (ja) 塗布物乾燥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WO2022085108A1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ヘッド
JP201211606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結露防止方法
US20220105730A1 (en) Clea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nd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2022115417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巻き取り制御方法
JP2012061621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143879A (ja) 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