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0476B - 风向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向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0476B
CN108290476B CN201680069539.XA CN201680069539A CN108290476B CN 108290476 B CN108290476 B CN 108290476B CN 201680069539 A CN201680069539 A CN 201680069539A CN 108290476 B CN108290476 B CN 1082904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s
fin
blowing mode
handle
air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95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0476A (zh
Inventor
根本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290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0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0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04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7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cams or le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多个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上下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一支承部;连杆机构,使两个以上的翅片连动;横式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使左右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二支承部;以及把手,以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横式翅片,风向调整装置能够经由把手调整切换翅片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和使两个以上的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通过在空气排出方向上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对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经由连杆机构从平行送风模式切换至扩散送风模式,并且在此状态下,操作向左侧或者向右侧对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使多个翅片中的一部分的翅片朝向大致相同方向转动,从而切换扩散送风方向。

Description

风向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图16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在该装置构造中,具备:壳体12,其设定为使空气从前侧开口部向外排出;多个翅片16A~16G(16),它们相对于壳体12内的对置的支承部19A、19B(19)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使上下的两端侧转动;连杆机构14,其使两个以上的翅片16连动;横式翅片13,其相对于壳体12内的对置的第二支承部17A、17B(17)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使左右的两端侧转动;以及操作用把手18,其相对于横式翅片13被支承为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在该切换动作中,翅片16能够切换为:如图17(a)所示的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如图17(b)所示的两个以上的翅片16相互朝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以及如图17(c)所示的翅片16相互大致平行地倾斜的倾斜送风模式。
即,在平行送风模式下,把手18呈相对于横式翅片13移动至图17(a)的初始或者通常位置,换句话说移动至横式翅片13的左右中间的状态。在扩散送风模式中为如下状态,把手18在平行送风模式下被向前方拉,从而使翅片16A~16C与翅片16E~16G经由连杆机构14向相反方向转动。在从扩散送风模式再次返回平行送风模式的情况下,若按压操作把手18,则中间翅片16D移动至原来的通常位置,与该动作同步,其他的翅片16A~16G也经由对应的连杆14A~14D被切换成呈相互大致平行的状态的平行送风模式。在倾斜送风模式中为如下状态,把手18从平行送风模式向箭头方向横向移动,从而使全部的翅片16A~16G向同方向转动而相互大致平行地倾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5/0879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构造的优点是操作用把手相对于横式翅片被支承为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因此能够简化把手的支承构造,并且通过操作把手,能够将纵式的多个翅片的送风方式切换为平行送风模式、扩散送风模式、倾斜送风模式这三种模式。但是,在该切换操作中,在通过把手从扩散送风模式向倾斜送风模式切换的情况下,必须按压把手并切换成平行送风模式之后,使把手左右移动。
换言之,在图17(b)的扩散送风模式下,若把手不暂时被按压而使其返回通常位置,则无法左右移动。因此,对于操作者而言,虽使其不迷惑地进行使把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切换扩散送风模式与平行送风模式的操作,但由于无法使把手在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所以存在放弃进一步向倾斜送风模式的切换之虞。这意味着,尽管构成多个送风方式,但由于把手操作的繁琐性也成为不被使用的送风方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使用便利性和商品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以上那样的课题,通过能够使操作用把手在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切换扩散送风方向,从而使切换操作性变得简明、消除操作者的放弃之虞。其他的目的在于,使送风方式多样化,由此提高商品价值。又一其他的目的在以下的内容说明中明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壳体,设定为使空气从前侧开口部向外排出;多个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上下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一支承部;连杆机构,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连动;横式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使左右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二支承部;以及操作用把手,以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式翅片,所述风向调整装置能够经由所述操作用把手调整切换平行送风模式和扩散送风模式,其中,所述平行送风模式使所述翅片成为相互大致平行,所述扩散送风模式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所述风向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在空气排出方向上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对所述操作用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经由所述连杆机构从平行送风模式切换至扩散送风模式,并且在此状态下,通过向左侧或者右侧对所述操作用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使所述多个翅片中的一部分的翅片朝向大致相同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切换扩散送风方向。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1)至(4)所记载的方式那样具体化。
(1)的结构为,所述操作用把手经由滑块支承于所述横式翅片,所述滑块相对于所述横式翅片在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上的动作被限制,所述操作用把手相对于所述滑块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动作被限制。根据该方式,操作用把手经由滑块支承于横式翅片,因此能够限制滑块相对于横式翅片在横向换句话说在左右方向上动作,并且限制操作用把手相对于滑块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由此,动作切换流畅,美观性高,容易实现良好的操作性。此外,操作用把手和滑块的关系也能够形成为,能够限制滑块相对于横式翅片在前后方向上动作,并且限制操作用把手相对于滑块在横方向换句话说在左右方向上动作。
(2)的结构为,所述翅片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翅片轴部;以及枢轴支承于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的连杆轴部,在所述扩散送风模式下,通过使所述翅片轴部配置于比所述连杆轴部靠前方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外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扩散。这里,“两个以上的上述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外侧转动”是指,两个以上的翅片使其前方侧以上述开口部的左右中间为分界向从其中间分离的一侧转动。根据该方式,通过将翅片轴部配置于比连杆轴部靠前方的位置,两个以上的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外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扩散。
(3)的结构为,所述翅片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翅片轴部;以及枢轴支承于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的连杆轴部,在所述扩散送风模式下,通过使所述翅片轴部配置于比所述连杆轴部靠后方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内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扩散。这里,“两个以上的上述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内侧转动”是指,两个以上的翅片使其前方侧向上述开口部的左右中间侧转动。根据该方式,翅片轴部配置于比连杆轴部靠后方的位置,由此两个以上的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内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扩散。(2)和(3)所记载的方式的优点在于,作为本发明的扩散送风模式,容易选择横向扩散类型换句话说以中间翅片为边界使左侧和右侧的各翅片分别朝向外侧的结构、及纵向扩散类型换句话说以中间翅片为边界使左侧和右侧的各翅片分别朝向内侧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空气从左方向和右方向朝向中间排出,在中间碰撞而成为纵向的流动)。
(4)的结构为,所述翅片能够切换为: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向通常位置移动而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从通常位置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从通常位置向左右方向移动而朝向相同方向转动并相互大致平行地倾斜的倾斜送风模式;以及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在扩散送风模式下朝向左右方向移动而使隔着中间翅片的左侧翅片和右侧翅片的倾斜角不同的变形扩散模式。根据该方式,送风方式的选择成为平行送风模式、扩散送风模式、倾斜送风模式、变形扩散送风模式四种种类,更加增多送风方式模式,能够提高商品价值。当然,在扩散送风模式、倾斜送风模式、变形扩散送风模式中,也能够使各翅片的角度可变来进行微调。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中,具备使多个翅片中的两个以上的翅片连动的连杆机构和操作用把手,作为能够调整切换翅片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和使两个以上的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的构造,例如,操作者使操作用把手向前后的方向移动,而选择切换平行送风模式、扩散送风模式。此外,操作者在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下,通过使操作用把手向左侧或者右侧,换句话说向横向的移动操作,能够使多个翅片中的一部分的翅片朝向大致相同方向转动,从而将扩散送风方向按实施例切换成变形扩散送风模式。该优点在于,若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则送风方式的切换操作在将操作用把手从通常位置拉而使其移动,进而从平行送风模式切换成扩散送风模式后,接着通过向横向的移动,从而能够从扩散送风模式连续地切换成变形扩散模式。因此,在该切换构造中,能够进行基于操作用把手的连续的切换操作,由此使送风方式的切换操作性变得简明,在消除操作者如课题中叙述的那样放弃之虞的方面有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外观,图1(a)是平行送风模式状态下的图,图1(b)是使横式翅片从图1(a)状态向斜上方倾斜的状态下的图。
图2表示上述平行送风模式状态下的风向调整装置的详细,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侧视图。
图3表示上述平行送风模式下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3(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3(b)是在图3(a)的X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4表示切换成横向扩散送风模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4(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4(b)是在图4(a)的X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5表示切换成倾斜送风模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5(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5(b)是在图5(a)的X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6表示切换成变形扩散送风模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6(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6(b)是在图6(a)的X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壳体结构和横式翅片等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构成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部件彼此的关系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9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滑块和横式翅片的关系,图9(a)是滑块的俯视图,图9(b)是滑块的侧视图,图9(c)是横式翅片的俯视图,图9(d)是横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0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把手,图10(a)是上把手的俯视图,图10(b)是上把手的侧视图,图10(c)是下把手的俯视图,图10(d)是下把手的侧视图。
图11是与图8对应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与图3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12(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12(b)是在图12(a)的Y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13与图4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13(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13(b)是在图13(a)的Y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14与图5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14(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14(b)是在图14(a)的Y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15与图6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结构,图15(a)是示意横向剖视图,图15(b)是在图15(a)的Y部中在拆卸了上把手的状态下表示滑块的露出状态的放大图。
图16是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简图。
图17是专利文献1的图12~图14的各(c)图所示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在对图1(a)至图10(d)所示的第一方式的构造和动作进行详述后,对图11至图15(b)所示的第二方式中的变更点进行叙述。
(第一方式的构造)
如图1(a)、图1(b)和图7、图8所示那样,该风向调整装置9具备:壳体1,设定为将空气从内部向外排出;多个翅片2A~2G(2),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构成在壳体1内与前侧开口附近的上下表面对置的轴承用第一支承部的上下的凹处13、15进行转动;横式翅片3,被枢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内的与前侧开口附近的左右对置的轴承用第二支承部12进行转动;连杆机构6,使各翅片2A~2G中的两个以上的翅片连动;以及组装于横式翅片3的滑块4及操作用把手5。
风向调整装置9的主要部分在于,把手5经由滑块4支承于横式翅片3,并且把手5能够以连结于多个翅片2中的中间翅片2D的状态向前后和左右移动。另外,连杆机构6具有:两个第一连杆6B、6C,将中间翅片2D和配置于中间翅片2D的两侧的第一翅片2C、2E分别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连结;以及两个第二连杆6A、6D,用于使作为多个翅片2的第一翅片2C、2E的两侧中的配置于与中间翅片2D相反一侧的第二翅片2B、2F和配置于第二翅片2B、2F的外侧的第三翅片2A、2G与第一翅片2C、2E连动乃至同步。以下,明确这些细节。
此外,对于各部件的材质而言,构成壳体1的主体10A及前框10B、横式翅片30、构成翅片2的各翅片2A~2G、构成连杆机构6的各连杆6A~6D、构成把手5的上把手5A及下把手5B全部为树脂品,但也可以为树脂以外的制品。
首先,如图7所示,壳体1形成为利用大致筒形的主体10A和安装于主体10A的前侧的作为装饰框的前框10B对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主体10A具有:设置于前两侧的四角的带安装孔的安装部11;向前两侧突出并形成前侧的轴孔12a和后侧的圆弧槽12b的第二支承部12;设置于第二支承部12的一方的前侧的突起12c;设置于各第二支承部12的后侧的卡合爪12d;与前侧上下表面对置设置并构成各第一支承部的多个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位于上凹部13彼此之间和下凹部15彼此之间且左右和中间合计四处(上下合计八处)的划分部16;以及设置于各划分部16的卡合爪14。
其中,两侧的轴孔12a和圆弧槽12b对置。圆弧槽12b成为以轴孔12a为中心的徐缓的圆弧状。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除了左右中间的部位之外,呈预定长度的单纯的槽状,如后述那样,通过嵌合前框10B的对应片部19而形成轴孔。与此相对,位于左右中间的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形成为能够供后述的中间翅片2D的带凸缘20a的轴部20前后移动的燕尾槽形状。
前框10B是对主体10A的前侧进行镶边的部件,具有:设置于两侧边部的前方并在与侧面之间划分接受第二支承部12的空间的前板部17;设置于前板部17的一方并与突起12c嵌合的开口17a;与两侧面对置设置并与上述对应的卡合爪12d卡合的卡合孔17b;设置于上下边部并配置于上凹部13彼此之间的划分部16或者下凹处15彼此之间的划分部16的多个片部18;设置于各片部18并与上述的卡合爪14卡合的卡止孔18a;嵌合于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的多个突起19;以及重叠于上述的安装部11的带安装孔的安装部17c。
在以上的主体10A中,相对于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以预先通过连杆机构6连结的状态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有翅片2(2A~2G),相对于轴孔12a和圆弧槽12b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有横式翅片3。根据该状态,在主体10A组装有前框10B。前框10B和主体10A通过将各片部18配置于主体侧的对应的划分部16的卡合爪14与卡止孔18a的卡合、以及主体侧卡合爪12d相对于卡合孔17b的卡合,成为一体构造的壳体1,同时作为风向调整装置9而完成。此外,壳体1利用安装部17c、11安装于车辆等的设置部。在安装状态下,壳体1在车体前后方向开口,前框10B侧成为空气排出口,主体10A的后侧成为空气吸入口。
翅片2A~2G具有:位于上下的端面并在板宽方向的大致中间分别在同一轴线上突出的轴部20;以及位于上端面并突出地设置于比轴部20靠后侧的位置的轴部21。各轴部20与轴部21相比形成为长出后述的连杆6A~6D的大致厚度对应的量。另外,各轴部20中的翅片2A~2C和2E~2G的上下的轴部20形成为单纯的圆柱状。与此相对,中间翅片2D的上下的各轴部20带凸缘20a,并且沿着上述对应的上凹处13和下凹处15的燕尾槽形状能够前后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另外,翅片2A~2G通过构成连杆机构6的四个连杆6A~6D连结而进行动作。在该例中,位于左右中间的中间翅片2D和配置于中间翅片2D的两侧的第一翅片2C、2E被两个第一连杆6B、6C连结为能够转动。另外,一方的第一翅片2C、位于第一翅片2C的外侧的第二翅片2B以及位于第二翅片2B的外侧的第三翅片2A被第二连杆6A连结为能够转动。另外,另一方的第一翅片2E、位于第一翅片2E的外侧的第二翅片2F以及位于第二翅片2F的外侧的第三翅片2G被第二连杆6D连结为能够转动。另外,在中间翅片2D且板宽方向的前侧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圆弧槽23a,圆弧槽23a与前缘部分之间成为能够把持的片部23。此外,翅片2A~2G的前缘侧以允许横式翅片3的转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若详述,则第一连杆6B、6C具有设置在两端侧的轴孔7、7。第二连杆6A、6D形成为比第一连杆6B、6C长,具有分别设置在两端侧和中间的三个轴孔7,并且具有突出地设置于阶梯差的轴部8,该阶梯差为使与第一连杆6B或者6C连结的对应端部向上或者向下的阶梯差。
而且,就第一连杆6C而言,一端侧的轴孔7与中间翅片2D的轴部21嵌合,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二连杆6D的轴部8嵌合。就第一连杆6B而言,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二连杆6A的轴部8嵌合,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中间翅片2D的轴部21嵌合。另外,就第二连杆6A而言,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三翅片2A的轴部21嵌合,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C的轴部21嵌合,中间的轴孔7与第二翅片2B的轴部21嵌合,另一端侧的轴部8与第一连杆6B的轴孔7嵌合。就另一方的第二连杆6D而言,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三翅片2G的轴部21嵌合,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E的轴部21嵌合,中间的轴孔7与第二翅片2F的轴部21嵌合,另一端侧的轴部8与第一连杆6C的轴孔7嵌合。但是,第二连杆6A与第一连杆6B的连结、和第二连杆6D与第一连杆6C的连结也可以为该结构以外的连结。
上述的横式翅片3具有:在细长的主体30的左右的各端面分别突出地设置的轴部31和轴部32;位于左右的中间部并设置于后侧的退避用开口33和使开口33的前侧进一步形成为壁厚的限制部34;以及位于上下表面并设置于开口33与限制部34之间且左右延伸的引导槽35、35。各轴部31形成为比轴部32长。在限制部34设置有孔部36。此外,在孔部36根据需要安装未图示的弹性体。该弹性体与后述的操作用把手5适当压接,由此使把手5不会因振动等而晃动。
而且,横式翅片3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2、12,嵌合于两侧的轴部31所对应的轴孔12a,并且嵌合于两侧的轴部32所对应的圆弧槽12b。因此,横式翅片3能够使板宽方向的后侧以前侧的轴部31为支点与圆弧槽12b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转动预定角度。
另外,在横式翅片3经由滑块4以能够前后移动预定尺寸并且能够左右横向移动预定尺寸的方式组装有操作用把手5。换句话说,如图9(a)至图9(d)所示,滑块4在侧视观察时成为在其间夹入主体30的大致コ形状,具有形成中心部的大致矩形的主体40、和保持间隙44地连结于主体40的两侧的臂部45、46。而且,滑块4组装为能够相对于横式翅片3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并且其滑动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把手5组装为能够相对于滑块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并且其滑动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
若详述,则主体40从横式翅片3中的长边方向的一侧夹持限制部34的两端之间的翅片部分。在主体40设置有从コ形的中间侧切至前端近前的位置的开口41、向对置内表面的前端分别突出的一对凸部42、42以及向上表面的前端突出的限位器43。如图4(b)那样,开口41是供后述的把手5的一部分(例如突起54、58、59或片部55a、55b)退避的位置。各凸部42与上述引导槽35能够滑动地嵌合,从而限制滑块4相对于横式翅片3的左右移动量。限位器43能够将把手5的前后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距离内。另一方面,臂部45、46形成为前端向内侧弯曲,如图9(c)那样,组装为以内侧配置了主体30的状态能够滑动地钩挂于主体30的对应缘部,从而不会从主体30意外脱落。
把手5由上下夹持横式翅片3和滑块4的上把手5A和下把手5B、以及位于两把手5A、5B之间并安装于前侧的装饰把手5C构成,从而把手5相对于横式翅片3能够与滑块4一同左右移动,并且相对于滑块4能够单独前后移动。
这里,如图10(a)至图10(d)所示,作为内表面形状,上下把手5A、5B设置有:两侧的缘部51;与各缘部51平行地突出并对在与各缘部51之间沿前后延伸的引导槽53进行划分的伸出部52;向前端侧突出并能够与装饰把手5C卡合的卡止壁56a、56b及向卡止壁56a、56b的两侧突出的爪部56c、56c;以及设置于后端侧并相互连结的突起54或者58。突起54设置于上把手5A的从左右中间稍靠左侧的位置,具有向左端面突出的轴部54a和从上表面侧突出的片部55a。突起58在图上设置于下把手5B的从左右中间稍靠右侧的位置,如图8所示,具有设置于右端面的卡合孔58a和从上表面侧突出的片部55b。此外,上把手5A具有突出地设置于突起54与卡止壁56a之间的两个抵接壁57b、57b。各抵接壁57保持预定间隔前后对置,与上述限位器43抵接,由此限制把手5的前后移动量。
就以上的上下把手5A、5B而言,在横式翅片3组装了滑块4后,以使轴部54a与卡合孔58a卡合的状态重叠为上下夹持滑块4。按照次序,例如,将装饰把手5C相对于下把手5B以使装饰把手的下侧与两侧的爪部56c等卡止的状态进行安装。之后,上下把手5A、5B重叠为上下夹持组装于主体30的滑块4。于是,上下把手5A、5B通过使装饰把手5C相对于上把手5A以使装饰把手的上侧与两侧的爪部56c等卡止的状态进行安装,从而经由装饰把手5C成为一体构造。
在安装状态下,如图3(a)、图3(b)所示,上下把手的各片部55a、55b配置于中间翅片2D的圆弧槽23a内。因此,把手5在各片部55a、55b的内侧约束中间翅片2D的片部23,凭借该约束方式与中间翅片2D连结乃至动作连结。而且,把手5能够相对于滑块4以上下的引导槽53与臂部45、46嵌合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把手5的前后移动量与上述的抵接壁57b彼此之间的尺寸对应。
(动作)
以下,明确以上那样制成的风向调整装置的主要的动作。
(1)图2(a)、图2(b)和图3(a)、图3(b)是各翅片2A~2G相互成为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连杆6A~6D配置于直线上,把手5配置于横式翅片3的大致左右中间,另外,各把手的突起54、58或突起59配置于滑块的开口41内。而且,在该平行送风模式下,滑块4配置于横式翅片的引导槽35的左右中间,并且把手5配置于横式翅片3的左右中间,换句话说配置于图3(a)、图3(b)的初始乃至通常位置。
(2)图4(a)、图4(b)是如下状态:从平行送风模式的状态开始,使把手5如图4(b)那样拉至最大,从而使翅片2A~2C和翅片2E~2G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即,把手5相对于组装于横式翅片3的滑块4从上述的通常位置移动至近前方向的最前方位置,换句话说移动至图10(a)所示的接近突起54的一侧的抵接壁57b与滑块的限位器43抵碰的位置。于是,中间翅片2D被把手5拉动而沿着凹处13、15的燕尾槽形状向前方移动。中间翅片2D凭借其前方移动,维持最初的大致平行的状态,从而使片部23乃至前侧进入开口41内来退避。与此同步,其他的翅片2A~2C经由第一连杆6B和第二连杆6A切换成分别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翅片2E~2G经由第一连杆6C和第二连杆6D切换成分别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在该情况下,翅片2A~2C、翅片2E~2G的转动角成为与把手5的拉伸量成比例的角度,从而能够获得多样的扩散送风方式。
(3)在从扩散送风模式再次返回水平送风模式的情况下,若捏住把手5进行按压操作,则中间翅片2D移动至本来的通常位置。与此同步,其他的翅片2A~2C和2E~2G也经由对应的连杆6A~6D切换成与中间翅片2D大致平行的状态亦即水平送风模式。
(4)图5(a)、图5(b)是如下状态:从平行送风模式的状态开始,使把手5向图5(b)的箭头方向横向移动至最大,从而使全部的翅片2A~2G向大致相同的方向转动而倾斜的倾斜送风模式。即,把手5若在通常位置的平行送风模式的状态下,与滑块4一同相对于横式翅片3移动至横向的右侧或者左侧,换句话说移动至凸部42与引导槽35的对应槽端抵碰的位置为止,则使中间翅片2D以上下的轴部20为支点向与把手5的移动方向对应的朝向转动,从而成为与第二支承部12不平行的倾斜状态。与此同步,其他的翅片2A~2C经由第一连杆6B和第二连杆6A分别向与翅片2D相同方向转动而切换成倾斜送风模式,翅片2E~2G经由第一连杆6C和第二连杆6D分别与向翅片2D相同方向转动而切换成倾斜送风模式。此外,各翅片2A~2G成为与把手5的横向移动的程度,乃至各翅片2的转动程度对应的角度,因此该倾斜送风模式也存在被称为摆头送风模式的情况。
(5)图6(a)、图6(b)是如下状态:从图4(a)、图4(b)的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开始,以使把手5从通常位置被拉动的状态经由滑块4向图6(b)的箭头方向移动,从而变更了翅片2的一部分、该例子中为翅片2E~2G的倾斜的,换句话说隔着中间翅片2D的图上左侧翅片2E~2G与图上右侧翅片2A~2C的倾斜角不同的变形倾斜送风模式。即,把手5若在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下,与滑块4一体地移动至横向的右侧或者左侧,换句话说移动至凸部42与引导槽35的对应槽端抵碰的位置为止,则使中间翅片2D以上下的轴部20为支点向与把手5的移动方向对应的朝向转动,从而从水平状态成为倾斜状态。此时,列举图6(a)、图6(b)的例子,则与中间翅片2D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作连动,向同方向按压第一连杆6C和第二连杆6D。其结果,翅片2D~2G经由连杆6C、6D向同方向转动,但翅片2A~2C保持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
(6)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把手5相对于单一的横式翅片3经由滑块4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地被支承,因此能够简化把手的支承构造,并且能够切换成:上述的翅片2相互成为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使两个以上的翅片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从平行送风模式的状态开始通过使把手5经由滑块4向横向的移动操作而使翅片2向同方向转动以使全部翅片以规定角倾斜的倾斜送风模式;以及从扩散送风模式的状态开始通过使把手5经由滑块4向横向的移动操作而使翅片2的一部分向同方向转动的变形倾斜送风模式。因此,在该切换构造中,能够进行基于把手5的连续的切换操作,由此使送风方式的切换操作性变得简明,从而不存在如课题中叙述的那样被看漏的送风模式,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7)此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通过横式翅片3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2的转动结构,能够如图1(a)、图1(b)所例示的那样,与翅片3的姿势、角度对应地使送风方式进一步可变。即,图1(b)示出了翅片3从图1(a)的状态开始在图上向上被按压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翅片3相对于两侧的第二支承部12,以轴部31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至轴部32与圆弧槽12b的槽内下端抵碰而被限制的位置为止,成为在图上向上倾斜的状态。翅片3若从图1(a)的状态开始向下被按压,则成为与图1(b)反向倾斜的状态。
(第二方式的构造)
就图11~图15(b)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而言,基本构造与上述第一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9相同,特别是使扩散送风模式应从横向扩散向纵向扩散变更的一个例子。因此,在该说明中,对与图1(a)~图10(d)所示的部件、部位相同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尽量省去重复说明。
(构造的变更点)
图11与图8对应地示出了第二方式的主要部分。在该构造中,相对于第一方式变更了如下两点:将翅片2A~2G(2)中的作为连杆轴部的轴部24设置于作为翅片轴部的轴部20的前侧;以及构成连杆机构6的连杆彼此的连结结构。其中,在前者的构造中,通过使作为连杆轴部的轴部24设置于轴部20的前侧,各翅片2A~2G如图12(a)~图14(b)所示那样,在经由轴部20枢轴支承于壳体1的状态下,连杆6A~6D(6)配置于轴部20的前侧。
在后者的构造中,一方的第一连杆6C使一端侧的轴孔7与中间翅片2D的轴部24嵌合,使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E的轴部24嵌合。另一方的第一连杆6B使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C的轴部24嵌合,使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中间翅片2D的轴部24嵌合。另外,第二连杆6A使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三翅片2A的轴部24嵌合,使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C的轴部24嵌合,使中间的轴孔7与第二翅片2B的轴部24嵌合。另一方的第二连杆6D使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三翅片2G的轴部24嵌合,使另一端侧的轴孔7与第一翅片2E的轴部24嵌合,使中间的轴孔7与第二翅片2F的轴部24嵌合。即,在该构造中,与第一方式相比,扩大了在各连杆6A~6D配置于轴部20的前侧的关系中,伴随着把手5的移动而位移时的自由度,其结果,也使连杆彼此的连结简化。
(动作的变更点)
在第二方式中,除了在第一方式中叙述的上述(1)~(6)中的(2)的动作之外几乎相同。即,在第一方式的扩散送风模式下,如图4(a)、图4(b)所示那样,使作为翅片轴部的轴部20配置于比作为连杆轴部的轴部21靠前方的位置,因此两个以上的翅片2相互在前侧向外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扩散。总之,空气向横向扩展地被排出。
与此相对,在第二方式的扩散送风模式下,如图13(a)、图13(b)所示那样,使作为翅片轴部的轴部20配置于比作为连杆轴部的轴部24靠后方的位置,换句话说,使轴部24配置于比轴部20靠前方的位置,由此难以制约连杆6的动作,因此两个以上的翅片2,换句话说隔着中间翅片2D的图上右侧的翅片2A~2C和图上左侧的翅片2E~2G均以朝向中间翅片2D的方式相互在前侧向内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扩散。总之,被导向右侧的翅片2A~2C的空气的流动与被导向左侧的翅片2E~2G的空气的流动在中间翅片2D的前方碰撞,其结果,空气的流动向上下,换句话说向纵向扩散地被排出。此外,图12(a)、图12(b)的平行送风模式与图3(a)、图3(b)的状态实际上相同,图14(a)、图14(b)的倾斜送风模式与图5(a)、图5(b)的状态实际上相同,图15(a)、图15(b)的变形扩散送风模式与的图6(a)、图6(b)的状态实际上相同。
此外,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只要具备在独立权利要求中特定的结构即可,细节能够以上述的说明为参考变更、展开。作为其例子,作为壳体示出了将前框后安装于主体的结构,但也可以去掉前框、或者使主体形状、前框形状为任意形状。另外,在各实施例中,也能够将横式翅片形成不移动的非可动式。
另外,以上的翅片2由作为第一翅片的翅片2C、2E、作为第二翅片的翅片2B、2F以及作为第三翅片的翅片2A、2G构成,但若是翅片2为五片结构的例子,则省略作为第三翅片的翅片2A、2G。本发明也包含上述的方式。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壳体(10A为主体、10B为前框),2—翅片(2A~2G为第一翅片~第五翅片),3—横式翅片(30为主体、35为引导槽),4—滑块(40为主体、42为凸部),5—把手(5A为上把手、5B为下把手、5C为装饰把手),6—连杆机构(6A~6D为连杆),7—轴孔,8—轴部,9—风向调整装置,12—第二支承部(12a为轴孔、12b为圆弧槽),13—凹处(第一支承部),15—凹处(第一支承部),20—轴部(翅片轴部),21—轴部(连杆轴部),23—片部(23a为圆弧槽),24—轴部(连杆轴部),31—轴部,32—轴部,43—限位器,53—引导槽。
此外,在此引用2015年11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232570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采用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

Claims (3)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壳体,设定为使空气从前侧开口部向外排出;多个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上下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一支承部;连杆机构,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连动;横式翅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使左右的两端侧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内的相对置的第二支承部;以及操作用把手,以能够前后和左右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式翅片,
所述风向调整装置能够经由所述操作用把手调整切换平行送风模式和扩散送风模式,其中,所述平行送风模式使所述翅片成为相互大致平行,所述扩散送风模式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
所述风向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在空气排出方向上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对所述操作用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经由所述连杆机构从平行送风模式切换至扩散送风模式,并且在此状态下,通过向左侧或者右侧对所述操作用把手进行移动操作,由此使所述多个翅片中的一部分的翅片朝向大致相同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切换扩散送风方向,
所述翅片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翅片轴部;以及枢轴支承于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的连杆轴部,
在所述扩散送风模式下,通过使所述多个翅片的所述翅片轴部配置于比所述连杆轴部靠后方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使前方侧相互朝向内侧转动,从而能够使空气排出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用把手经由滑块支承于所述横式翅片,所述滑块相对于所述横式翅片在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上的动作被限制,所述操作用把手相对于所述滑块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动作被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能够切换为: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向通常位置移动而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行送风模式;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从通常位置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使两个以上的所述翅片朝向相互相反方向转动的扩散送风模式;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从通常位置向左右方向移动而朝向相同方向转动并相互大致平行地倾斜的倾斜送风模式;以及通过使所述操作用把手在扩散送风模式下朝向左右方向移动而使隔着中间翅片的左侧翅片和右侧翅片的倾斜角不同的变形扩散模式。
CN201680069539.XA 2015-11-30 2016-11-25 风向调整装置 Active CN1082904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2570A JP6385007B2 (ja) 2015-11-30 2015-11-30 風向調整装置
JP2015-232570 2015-11-30
PCT/JP2016/085010 WO2017094619A1 (ja) 2015-11-30 2016-11-25 風向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0476A CN108290476A (zh) 2018-07-17
CN108290476B true CN108290476B (zh) 2021-07-13

Family

ID=58796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9539.XA Active CN108290476B (zh) 2015-11-30 2016-11-25 风向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7442B2 (zh)
JP (1) JP6385007B2 (zh)
CN (1) CN108290476B (zh)
DE (1) DE112016005468T5 (zh)
WO (1) WO20170946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9994A1 (ja) * 2019-07-26 2021-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吹出装置
KR20220058077A (ko) * 2020-10-30 2022-05-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벤트 장치
DE102021127826A1 (de) 2020-11-23 2022-05-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Bedienelement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eines fahrzeugs sowie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m entsprechenden bedienelement
US11940171B2 (en) * 2021-01-19 2024-03-26 Air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Ip, Llc Diffuser adjustment assembly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21125427A1 (de) 2021-09-30 2023-03-3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CN114056057B (zh) * 2021-12-30 2024-01-16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通风口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3357A (en) * 1960-11-25 1962-11-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distributing device
JPS5397849U (zh) * 1977-01-12 1978-08-08
JPH0461247U (zh) * 1990-10-01 1992-05-26
CN1160838A (zh) * 1996-03-21 1997-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吹风方向调节装置
EP1270286A2 (de) * 2001-06-27 2003-01-02 Behr GmbH & Co. Luftleit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eines Fahrzeugs
JP2005132312A (ja) * 2003-10-31 2005-05-26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CN201129832Y (zh) * 2007-11-19 2008-10-08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器
DE102012015519A1 (de) * 2012-08-03 2014-02-0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e Luftausström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WO2015087975A1 (ja) * 2013-12-12 2015-06-18 株式会社ニフコ 風向調整装置
CN104723842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的多功能hvac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3584U (zh) 1989-02-07 1990-08-17
US5364303A (en) * 1993-07-09 1994-11-15 Summit Polymers, Inc. Air vent adjustable vanes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direction
US5690550A (en) * 1996-04-24 1997-11-25 Manchester Plastics, Inc. Diffuser outlet assembly
DE102011115178B4 (de) 2011-09-28 2014-10-09 Audi Ag Luftausströmer eines Lüftungs- und Heizungsmoduls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iner Umschaltung zwischen einer Spotstellung und einer Diffusstellung
JP5904190B2 (ja) 2013-10-31 2016-04-13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I/o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3357A (en) * 1960-11-25 1962-11-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distributing device
JPS5397849U (zh) * 1977-01-12 1978-08-08
JPH0461247U (zh) * 1990-10-01 1992-05-26
CN1160838A (zh) * 1996-03-21 1997-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吹风方向调节装置
EP1270286A2 (de) * 2001-06-27 2003-01-02 Behr GmbH & Co. Luftleit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eines Fahrzeugs
JP2005132312A (ja) * 2003-10-31 2005-05-26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CN201129832Y (zh) * 2007-11-19 2008-10-08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器
DE102012015519A1 (de) * 2012-08-03 2014-02-0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e Luftausström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WO2015087975A1 (ja) * 2013-12-12 2015-06-18 株式会社ニフコ 風向調整装置
CN104723842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的多功能hvac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07186A1 (en) 2020-07-02
US10807442B2 (en) 2020-10-20
JP6385007B2 (ja) 2018-09-05
JP2017100467A (ja) 2017-06-08
CN108290476A (zh) 2018-07-17
DE112016005468T5 (de) 2018-08-23
WO2017094619A1 (ja) 2017-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0476B (zh) 风向调整装置
US10254004B2 (en) Airflow-direction adjustment device
US9539882B2 (en)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CN103791602A (zh) 空调调风器
JP6217556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62916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6450543B2 (ja) レジスタ
JP200915478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における風向制御機構
AU2021393851B2 (en) Electric cooker
JP6511037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2019038407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2840382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KR20190035292A (ko) 헤드레스트 조절장치
JP568047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711985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366348B1 (ja) 電子機器の角度調整機構、及び、角度調整機構を備えたスタンド
JP2003139380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680046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3135347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5704991B2 (ja) レジスタ
JP2017177979A (ja) レジスタ
JP4652192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3187719B2 (ja) スイングレジスタのクラッチ機構
JP2516570Y2 (ja) 導風装置
JP2023005452A (ja) 風向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